大乘佛法之巔——那爛陀寺

  大乘佛法之巔——那爛陀寺

  給予你智慧的地方——那爛陀興衰

  終于,我們到達了此行的目的地,玄奘大師在印度最主要的參學(xué)地——那爛陀寺。

  那爛陀寺在今印度比哈爾邦,位于菩提伽耶和王舍城的東北方,距離菩提伽耶不到兩百里,離王舍城只有一二十里。這里是印度中世紀(6-9世紀間)佛教鼎盛時期實際的佛教中心,甚至取代了佛陀應(yīng)化時諸大圣地的地位。

  關(guān)于那爛陀寺得名的說法有很多。據(jù)《大唐西域記》記載,“那爛陀”(Nālandā)是“施無厭”的意思。佛陀往昔修持菩薩行時,曾有一世轉(zhuǎn)生為大國王,在這里建造都城。國王樂善好施,人們都贊美他的德行,稱他為“施無厭”。寺院即因此而得名。

  也有說法是,梵語中“那爛(Nāla)”指“蓮花”,蓮花在印度代表著智慧,所以印度人民把那爛陀寺比喻為“給予你智慧的地方”。以我個人的理解,“那爛陀”應(yīng)該是“給予你無盡智慧的地方”。

  該地的弘法因緣與佛的教化有關(guān)!洞筇莆饔蛴洝吩(jīng)提到:那爛陀原本是一片美麗的芒果林,中央有水池,池中棲息著名為“那爛陀”的龍。它支配著雨水,此地也因此被稱為“那爛陀村”。這里森林茂密、水池眾多,自然環(huán)境優(yōu)美,適合修習(xí)禪定三昧,于是有五百位商人買下這塊土地,供養(yǎng)給了佛陀。佛陀在這里結(jié)夏安居,講經(jīng)說法。最終商人們也都證得了圣果。

  據(jù)記載,那爛陀寺離舍利弗尊者的出生地不遠,也有人認為那爛陀村即是舍利弗尊者的出生地。舍利弗尊者在釋尊十大弟子中被尊為“智慧第一”。被尊為“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也是這一帶的人。他們都生于婆羅門家庭,最早修學(xué)火神阿格尼的行法,各有百余弟子。一天,舍利弗尊者在王舍城巧遇佛陀弟子馬勝比丘(阿說示),因其端嚴的威儀而心生仰慕。馬勝比丘為其宣說了佛陀所教導(dǎo)的緣起偈:“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吾師大沙門,常作如是說。”舍利弗聽后茅塞頓開,于是與目犍連率眾弟子到竹林精舍共同皈依了佛陀。

  舍利弗尊者聰明過人,很早就通曉“四吠陀”等婆羅門典籍,能言善辯,八歲即登論師寶座,受到國王及臣民的高度贊譽。他皈依佛陀后受到佛法的熏習(xí),更是智慧大增。舍利弗尊者很受佛陀信任,曾任佛陀親子羅睺羅的教授師。同時他長于建筑與造像。佛陀曾委托他建造祇園精舍,并為他講授了《造像量度經(jīng)》。

  關(guān)于那爛陀寺具體建寺的時間眾說不一,目前依然不可詳考。西藏僧人多羅那他的《印度佛教史》中提到,那爛陀寺的起建因緣可追溯到阿育王時代:

  那爛陀有舍利弗尊者塔,阿育王還在此地建造了一座大佛堂。此后,有五百大乘阿阇梨商議,于舍利弗尊者所在地宣說大乘教法可以使大乘學(xué)人更加虔心信受。于是他們便在此修建了八座寺院,并將當(dāng)時所得的大乘經(jīng)典藏于其中。

  孔雀王朝迦膩色迦王去世后,印度各地出現(xiàn)了很多大乘善知識。西印度有位羅叉濕婆王對大乘佛法頗有興趣,希望能邀請當(dāng)時著名的五百善知識來講法,建立了五百座伽藍供養(yǎng)他們。同時他還命人繕寫了大量大乘經(jīng)典奉于眾比丘。這批經(jīng)典后來被收藏于那爛陀寺。

  當(dāng)時,摩揭陀的婆羅門牟陀伽羅瞿民兄弟受到佛法感召而皈依,在那爛陀寺各供養(yǎng)了五百名大乘師。此后旃檀波羅王護持阿波蘭多迦國。這一時期,羅睺羅賢尊者來到那爛陀寺弘揚佛法,整個印度國內(nèi)的大乘佛法發(fā)展很快。

  而《大唐西域記》和《求法高僧傳》所記載的那爛陀寺建造者是笈多王朝的帝日王(鳩摩羅笈多一世,在位年代為公元5世紀左右)。帝日王的兒子覺護王繼承王位后,也繼承了建寺護法的事業(yè)。之后的如來護王、幼日王先后在其南側(cè)、東側(cè)和東北側(cè)也建造了寺院。幼日王完成寺院建設(shè)后舉行法會慶賀,全印度的僧人不辭萬里,紛紛前來。

  集會的那天,眾人落座后,有兩名僧人匆匆趕到,被安排到了三樓的座位。有人問道:“大王舉辦法會,為何最后才到?”兩位僧人答道:“我們來自至那。我們的大和尚生了病,我們伺候他吃完晚飯才動身前來。”人們聽后非常驚訝,趕忙稟報幼日王。幼日王聽后,明白這是兩位圣僧,立即上樓拜謁,兩人卻已失去蹤影。從此幼日王更加信仰佛教,并出家為僧。

  出家后的幼日王在寺中地位被排在末位,他不禁耿耿于懷:從前做國王時坐在最高位,現(xiàn)在出家了,卻排在最卑微的末位。于是僧人們商議,決定讓未受戒的人以年齡排位。這便成為了這所寺院獨一無二的規(guī)矩。

  根據(jù)多氏《印度佛教史》,那爛陀寺的歷史在龍樹菩薩主持期間達到了至極輝煌。龍樹菩薩是大乘佛法的偉大祖師,他在龍宮中發(fā)現(xiàn)并帶回了《十萬頌般若經(jīng)》,隨后在印度各地弘法。在龍樹菩薩之前,印度佛教界出現(xiàn)過一段“觀念混雜期”,宗派林立。龍樹菩薩將這些宗派的觀點進行歸納,加上自己對于中觀見的抉擇,使大乘佛法的旗幟在那爛陀寺高揚起來。他的思想對后來漢傳佛教的禪宗及藏傳佛教中觀派產(chǎn)生了深遠而至關(guān)重要的影響。其所著《中觀論頌》(簡稱《中論》)是大乘佛教中觀教義的奠基之作。之后諸多大乘論師的思想都在此論基礎(chǔ)上展開。此外還有《大智度論》、《十住毗婆沙論》等重要著作。

  龍樹菩薩離開后,婆羅門馬鳴來到那爛陀寺。寺中大乘僧眾都辯論不過他,于是請龍樹弟子提婆菩薩前來應(yīng)對。三次辯論后,馬鳴完敗,他想利用神通逃跑,結(jié)果被提婆菩薩捉住,關(guān)進寺里的圖書館。據(jù)說馬鳴因此得以翻閱圖書館中的佛經(jīng),了解到佛陀一生的事跡,受到極大觸動,寫下了《佛所行贊》,成為大乘比丘,此后又寫下了很多贊頌三寶的優(yōu)美詩篇。

  繼龍樹菩薩與提婆菩薩后,大乘瑜伽行派的兩位祖師無著菩薩和世親菩薩使那爛陀寺迎來了再次興盛。無著和世親菩薩是同母異父的兄弟。據(jù)說他們的母親曾是比丘尼,對大乘佛法有著不可引奪的信心。她考慮到自己是女身,對興盛大乘的影響力太小,便毅然還俗結(jié)婚,虔誠祈禱而生下他們,從而影響了整個佛教史。兄長無著原出家于化地部的僧團,后于彌勒菩薩處聽聞大乘佛法。他晚年在那爛陀寺講學(xué),使前來辯難的外道紛紛折服,皈依佛門。無著菩薩一生大力弘揚唯識學(xué),記錄了彌勒菩薩口述的《瑜伽師地論》,并著有《顯揚圣教論》、《攝大乘論》、《大乘阿毗達磨集論》、《現(xiàn)觀莊嚴論》等論典。

  世親菩薩原本修學(xué)聲聞乘,對兄長弘揚的大乘法教很不理解。后來機緣成熟,無著菩薩派兩位比丘向他誦出《無盡慧所說經(jīng)》和《十地經(jīng)》,世親菩薩這才幡然悔悟,一時想以割舌來懺悔誹謗大乘的罪過。在無著菩薩的勸說和提點下,他皈依了大乘,通過弘揚大乘佛法來懺悔罪業(yè),成為印度中世紀一位偉大的論師。

  世親菩薩繼無著菩薩后成為那爛陀寺的住持,據(jù)《婆藪槃豆法師傳》記載,世親得到了笈多王朝兩代國王的信任,因而那爛陀寺得到了擴建。世親菩薩讀誦眾多經(jīng)典,過目不忘,據(jù)說佛世后再也沒有像他這樣多聞的人。他不舍晝夜地寫造論著,所著大、小乘論典各有五百部,因此得到了“千部論師”的美譽。他最重要的論著有《阿毗達磨俱舍論》、《唯識三十頌》、《唯識二十論》、《辯中邊論》等。

  無著菩薩與世親菩薩的另一重大貢獻是對戒律的高度重視。在他們的努力下,那爛陀寺修行嚴格,僧眾戒行極為清凈,為長久興盛奠定了基礎(chǔ)。玄奘、義凈兩位大師來寺參學(xué)時,對那爛陀寺僧人的行儀都贊不絕口。大約這個時期,中觀的僧護大師也出世了。之后中觀派很多大師都是出自僧護大師的傳承。

  作為大乘佛法的重鎮(zhèn),那爛陀寺總是不斷受到各方的沖擊。在世親菩薩之后,曾面臨過一次極大的來自婆羅門教的辯難危機,而這一切由另一位論師——陳那論師化解了。

  陳那論師生于南印度一婆羅門家,天資穎悟,很早就通達了外道和小乘經(jīng)典,后來成為世親菩薩的弟子,聽聞全部大乘經(jīng)典、受持明咒,能從文殊菩薩處隨愿聞法。他成功破斥了所有外道的辯難,贏得“辯論之尊”的美稱。陳那論師的貢獻主要在因明學(xué)(邏輯)上,他創(chuàng)作的因明著作《集量論》使那爛陀寺僧眾在與外道的辯論上占據(jù)了很大優(yōu)勢。在此前后,同是唯識派的安慧論師出世。

  到了這一時期,佛護論師將龍樹、提婆的中觀見進行了深入詮釋,他的見地遭到了同為中觀論師的南印清辨論師的反對。

  清辨論師是六世紀左右人,依多羅那他《印度佛教史》所載,他曾是南方末利耶那國的王族,出家后精通三藏,曾赴中印度隨僧護大師學(xué)習(xí)大乘經(jīng)典與龍樹菩薩的教法,后回到南方,主持五十余所寺院,弘揚龍樹教法。他著作了《般若燈論》、《大乘掌珍論》,建立了中觀“自立論證派(后人稱作‘自續(xù)派’)”,與佛護論師“歸謬論證”的方法形成對比。除了反對佛護的觀點,清辨論師還反擊過安慧論師所釋的唯識學(xué)。

  從龍樹菩薩到無著、世親菩薩時期,大乘佛法還沒有明顯的派系分化,只是演說的側(cè)重有所不同,而到了清辨論師時期,這兩大體系的分野便逐漸呈現(xiàn)了出來。

  此后公元7世紀左右,月稱論師來到那爛陀寺。他開始也學(xué)習(xí)外道,后來皈依佛教,并在那爛陀寺學(xué)習(xí)。此后擔(dān)任那爛陀寺住持期間,他完成了《入中觀論疏》(簡稱《入中論》),支持佛護論師并在其中觀見上進一步發(fā)揮,對清辨論師的觀點進行辯駁。

  《入中論》對《中觀論頌》理解得非常全面到位,清晰地揭示了龍樹菩薩的密意,奠定了中觀“歸謬論證派”(后人稱作“應(yīng)成派”)的真正結(jié)構(gòu)!度胫姓摗吩诋(dāng)時的印度,可以說是一時間家喻戶曉。那爛陀寺將其作為鎮(zhèn)寺護法的核心論典。

  月稱論師繼承龍樹菩薩,闡發(fā)了最了義的中觀見,被認為是中世紀印度佛教最偉大的中觀論師。他在寺期間曾多次擊退外道辯難,使許多外道皈依了佛教。傳說月稱論師一生中有著很多神奇的事跡,比如從畫在墻上的奶牛身上得到牛奶,將手毫無阻礙地插入石柱,穿行墻壁而不受阻礙,馭使石獅擊退外道軍隊……

  大乘中觀和唯識之間一場重大的辯論便發(fā)生在月稱論師和月官論師之間。月官論師是東印度的一名居士,剛出生時就會說話,七歲時就在辯論中戰(zhàn)勝了外道,在聲明上也是無師自通。后來他從安慧論師處聽受經(jīng)部與對法藏,能親身得到觀自在菩薩的教授,幾乎與月稱論師齊名。月稱和月官兩位論師在那爛陀寺進行的辯論傳說持續(xù)了七年之久,月稱得到文殊菩薩的加持,而月官向觀音菩薩祈禱聞法,人間的辯論成為兩大菩薩悲智雙運的展現(xiàn)。唯識和中觀的宗義得以充分彰顯,令人拍案叫絕的場面層出不窮。這場辯論也感化了周圍的百姓,據(jù)說當(dāng)時那爛陀寺附近的孩童都會背誦一些偈頌。這是真正圣者的辯論風(fēng)范,沒有相互的傷害,而能讓佛法的真義普利世間。

  寂天菩薩也是同時期的人。他雖然有著高深的內(nèi)證功夫,卻低調(diào)行事。在那爛陀寺他每天吃五大升米,卻從不參加聞思修的活動,整日睡覺。眾人認為這種好吃懶做,浪費信眾布施的人應(yīng)當(dāng)予以驅(qū)逐,于是舉行誦經(jīng)大會,希望“沒有學(xué)識”的寂天菩薩知難而退。當(dāng)輪到寂天菩薩誦經(jīng)時,他登上法座后便問大家,是誦聽過的還是沒聽過的經(jīng)典,大家為了讓他難堪,就說想聽沒聽過的,于是寂天菩薩誦出了《入菩薩行論》。當(dāng)誦到“若實無實法,皆不住心前,彼時無他相,無緣最寂滅”時,身體騰空隱形,誦經(jīng)之聲從空中不絕傳來。大眾這才知道寂天菩薩并非常人。誦完此論后,寂天菩薩便離開了那爛陀寺。這部論典也被記錄下來,流傳至今,成為大乘佛教極為重要的論典。

  這個時期婆羅門教的學(xué)者受佛教啟發(fā),發(fā)展出了彌曼差與吠檀多哲學(xué)。他們憑借混雜了佛教義理而極具迷惑性的學(xué)說在辯論中多次戰(zhàn)勝佛教徒。那爛陀寺一時間處于非常尷尬的境地。此時法稱論師出現(xiàn)了。他本是南印度的婆羅門,很小便通達了吠陀,因喜愛佛教的教義而被印度教驅(qū)逐,后來師從護法論師,精通三藏,又在陳那論師的弟子自在軍座下聽聞《集量論》。據(jù)說他第一次聽聞《集量論》時的理解便與自在軍相同,第二次聽聞理解便與陳那論師相同,第三次聽聞時已經(jīng)可以指出老師理解中的偏差之處。法稱論師在辯論中多次大敗外道,維護了佛教的尊嚴。此外,他還著作了“因明七論”,發(fā)展了陳那的因明學(xué),使佛教在辯論中處于更加有利的位置,只要不是資質(zhì)太差,學(xué)習(xí)法稱學(xué)說的那爛陀寺僧眾都可以在辯論中將外道擊敗。

  法稱論師并沒有在那爛陀寺多作停留。護法論師之后主持那爛陀寺的正是玄奘大師的導(dǎo)師——戒賢論師。那爛陀寺當(dāng)時極為輝煌,數(shù)千佛子在寺中修學(xué),加上外道學(xué)眾,人數(shù)過萬。這里簡直是學(xué)問的天堂,主要研究和弘揚大乘佛教的唯識學(xué),兼及其他諸派的佛教教義,并對教外學(xué)問如《吠陀》、《奧義書》、因明、聲明、醫(yī)方、工巧、冶金、數(shù)術(shù)、書畫、咒術(shù)等亦作教學(xué)并研究。寺里還聚集了許多婆羅門教的權(quán)威人士,每天都開設(shè)百余場講座。在學(xué)院中,學(xué)人如果不談?wù)摻?jīng)典的深義,沒有人會把他當(dāng)作交談的對象。

  那爛陀寺的僧人極具風(fēng)采,玄奘大師這樣描述道:

  請益談玄,竭日不足,夙夜警誡,少長相成,其有不談三藏幽旨者,則形影自愧矣。故異域?qū)W人欲馳聲問,咸來稽疑,方流雅譽。是以竊名而游,咸得禮重。殊方異域欲入談議,門者詰難,多屈而還,學(xué)深今古,乃得入焉。于是客游后進,詳論藝能,其退飛者固十七八矣。二三博物,眾中次詰,莫不挫其銳,頹其名。若其高才博物,強識多能,明德哲人,聯(lián)暉繼軌。至如護法、護月,振芳塵于遺教;德慧、堅慧,流雅譽于當(dāng)時;光友之清論;勝友之高談;智月則風(fēng)鑒明敏;戒賢乃至德幽邃。若此上人,眾所知識,德隆先達,學(xué)貫舊章,述作論釋各十?dāng)?shù)部,并盛流通,見珍當(dāng)時。

  凡僧人想進入那爛陀寺常住或參學(xué),都要經(jīng)過兩重考核:首先要通過山門處接待僧人的嚴格辯論口試,通常十人中僅有一人能夠通過。然后要通過第二關(guān)的論難考核,方能登堂入室。因此留在這里的僧人都是一時之高俊,地位十分崇高。

  玄奘大師抵寺三十年后,義凈大師也來到那爛陀寺求法。他在此居住的時間比玄奘大師更長,前后達十一年之久!洞筇莆饔蚯蠓ǜ呱畟鳌分忻枋隽肆x凈大師當(dāng)時所見的那爛陀寺:

  那爛陀寺宛如一座方城,四周圍繞著長廊,可以繞行。寺院(共有八座)房屋用磚建造,共三層,每層高一丈左右。橫梁用木板搭造,以磚平鋪為房頂。僧房后壁乃是寺院外墻,用磚壘起,高三四丈,上面排列人身大小的塑像,雕刻精細,美侖美奐。寺院每一面各有九間僧房,呈四方形,長寬各約一丈。僧房前方安有高門,開有窗洞,但是不允許安裝簾幕,以便互相瞻望,不允許僧人有絲毫隱私。

  寺院四角都是“磚堂”,大德們大多住在這里。據(jù)說那爛陀寺的規(guī)矩是,具有高超證量的僧人都住在臨近院外的地方,以便接受外來參學(xué)者的論辯,而需要進一步修行或證量學(xué)問略遜一籌的僧人則大多住在僧房。

  寺門朝西,高閣凌空,雕刻精奇,雖然不大,但是非常堅固。寺門和僧房相連接。每到飯點,寺門就關(guān)起來,也是為了保護隱私。八座寺院中,大寺院每邊長約150尺(這里的尺是按照唐制,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人跨六十步),都是磚頭砌成,小寺邊長則約為25或50尺。

  寺院的房頂、房檐和院落地面,都要用特別的材料和方法覆蓋:將核桃大小的碎磚和以黏土,敷在地面上輾平,四周用浸泡多日的石灰混雜麻筋、麻滓、爛皮之類的材料涂上,再蓋上青草。經(jīng)過三五天,在完全干透之前用滑石磨光后涂上一層紅土汁或朱砂,最后再涂油,光亮澄明得如鏡子一般。寺院地面和臺階都經(jīng)過如此處理,堅實耐用,可經(jīng)二三十年而不壞,而且不像石灰那樣沾水便會脫落。這種制作工藝直至今日,我們都能按照歷史上的工序在腦海中還原。因為只有那種材料和那種工序,才能將地面和墻面保存到今天,甚至歷經(jīng)猛火,也仍然不改其色,不改其堅。

  因佛教在當(dāng)時的印度有著崇高地位,故那爛陀寺實際上就是最高的綜合性學(xué)府,是學(xué)術(shù)研究的中心和僧侶學(xué)者云集之地。這和今天中國佛學(xué)院與普通大學(xué)全不相關(guān)的現(xiàn)狀正好相反。

  全盛時期該寺有一萬多學(xué)生,兩到三千名教授師,并受到社會的極大崇敬。國王下令由一百個村莊來負責(zé)供養(yǎng)這座大學(xué),有兩百戶人家負責(zé)師生們每日的飲食。那爛陀寺既有佛教特色,又與現(xiàn)代大學(xué)有相通之處,值得今日佛學(xué)院的管理者參考細究。

  然而,這樣一所承前啟后、聲名遠播的學(xué)府,在十二世紀末莫臥兒王朝的部將,阿富汗的穆罕默德·伊本和巴庫提亞爾·巴魯吉,率領(lǐng)回教軍團攻克比爾地區(qū)時慘遭焚燒。除了建筑物外,寺里珍貴的典籍也被焚燒,持續(xù)了六個月之久。在這段時間里,佛教徒們歷盡艱難將一部分典籍保存下來,帶到了尼泊爾及北部山區(qū),并且用泥土覆蓋了大火中殘存的寺院建筑。就這樣,那爛陀寺在地下沉寂了整整七百年,直到1861年才重見天日。

  當(dāng)時,英國考古學(xué)家亞歷山大·康寧漢姆在這里發(fā)現(xiàn)了一片佛教遺址,經(jīng)過與《大唐西域記》的記載核對,證明確是那爛陀寺。此后寺院遺跡被陸續(xù)挖掘,現(xiàn)已發(fā)掘出八座大型寺院、四座中型寺院和一座小型寺院。八大寺按南北方向一字排列,大門朝西。大寺每邊九僧室,中寺每邊七僧室,小寺院每邊五僧室。這些和義凈大師的描述完全一致。所挖掘的磚造建筑基礎(chǔ)及縱橫墻壁分別用16塊藍色鐵牌做出說明。從已挖掘整理的平面圖上可以看到,東面是十二學(xué)部,各講堂的四周有教授和學(xué)生的禪室,已經(jīng)露出地面的建筑物顯示了至少在二層以上。其中被認為是工學(xué)部的地方,發(fā)現(xiàn)了鑄造用的火爐及風(fēng)箱的遺物,還有被認為是“智慧之泉”的精巧的磚砌井。西南角的舍利弗尊者塔是遺址區(qū)的制高點,塔分三層,外觀雕有精美的圖案,角樓的壁龕中雕刻著佛陀在菩提伽耶、王舍城和鹿野苑弘法的故事,是最具代表性也最雄偉的建筑。大塔邊的藍牌上,用英文記錄著如下內(nèi)容:

  This temple is most imposing structure in comparison to others spread all around and having seven phase of construction. Earlier four phases are too dilapidated and very small in dimensions which have been concealed again. Fifth, sixth and seventh phase may be seen clearly with their separate staircase. On the basis of art and architecture, the fifth phase has been assigned to sixth century A.D. which contains beautiful stucco images placed in the niches on the exterior walls of the temple. Decorative solid towers were erected at four corners but only two are now visible. Sixth and seventh phase are further enlargement in dimensions by way of concealing the earlier structure. Contrary to the general scheme of other temples at the site this temples is facing to north. The pedestal atop once contained a colossal image probably of Buddha. A large number of votive stupas and miniature shrines have been added around this temple by the devotees at different points of time among which a chariot shaped shrine near the south-east corner is worth mentioning.

  那爛陀寺的至高地位正如舍利弗尊者在佛陀諸大弟子中“智慧第一”的非凡地位。難怪那爛陀寺能給人以無盡智慧,也許是智慧第一舍利弗尊者的因緣。并且,佛陀曾在此地說法、龍樹菩薩、月稱論師、戒賢論師、無著論師、世親論師當(dāng)校長(或曰住持)、玄奘大師曾代理校長,那爛陀,當(dāng)然能夠給人智慧!

  這里還出土了多件拳頭大小的精美佛雕,上面刻有細膩精美的佛教故事。此外還出土了銅像、銅盤和印章等,其中一枚刻有“室利那爛陀摩訶毗訶羅僧伽之印”,F(xiàn)在大部分出土文物都展覽在后人所建的那爛陀博物館里。

  如今,遺址還在繼續(xù)挖掘。據(jù)說至少還要一個世紀才能挖掘完畢。在進入遺址區(qū)的大道中央有一個環(huán)島,上用英文寫著“Archaeological survey of India”,意思是“對印度考古的見證”,足見那爛陀寺在全印考古學(xué)的分量。

  玄奘大師所見的那爛陀寺,是當(dāng)?shù)刂腔叟c福報的象征。寺院受到上至國王下至平民的普遍尊重。尤其是以國王為首的富貴之家,無不成為那爛陀寺的忠誠護法。每年供奉到寺中的資財之殷厚超乎人們的想象。據(jù)說,當(dāng)時那爛陀寺酥油多到沿著院墻流淌到了寺外。不僅是那爛陀寺,其他一些著名寺院也十分富足。

  然而,凡事盛極一時,總有走下坡路的危險。有學(xué)者認為,那爛陀寺后來的衰敗,除了莫臥兒帝國軍隊入侵的歷史原因以外,寺院與民眾生活脫節(jié),當(dāng)?shù)氐囊了固m教信徒嫉憤于佛教團體的華富,最終使得窮苦平民成為侵毀那爛陀寺的主要力量。雖然正法的興衰與寺院的成毀,無不由因緣、業(yè)力而決定,但是站在世間名利的角度來觀察,以上說法也不無道理。

  那爛陀寺讓大眾佛法熠熠生輝,是漢傳大乘佛教宗教精神的發(fā)源地。該寺的興衰成敗,中國人民甚至比印度人民還要更加地關(guān)切。該寺的任何一位智者,都是后來大乘佛教思想的啟蒙家。這所寺院是全體大乘佛教的搖籃,大乘思想無不從此流出。

  因此,了解那爛陀寺歷任大德的詳細情況成為很多人的心愿。然而,印度的歷史總是那樣模糊不清,費盡周章,才勉力編成了以下這份“那爛陀寺著名人物統(tǒng)表”,不周之處,愿待來人完善。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