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菩薩戒本》講記 第二三卷
第二三卷
《瑜伽菩薩戒本》,和尚尼慈悲,諸位法師、諸位居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四十五頁,「辛二、憍慢不聽法戒」。
佛陀在《大寶積經(jīng)》上說:「滿設恒沙界,珍寶供養(yǎng)佛,不如一日中,出家修寂靜!(T11,495c)佛陀把我們這個生命的造作作一個比較:假設我們今天用「滿設恒沙界」的「珍寶」,以恒河沙這么多的珍寶來供養(yǎng)最尊貴的佛陀,從業(yè)的角度來說,他這個能供養(yǎng)的心是非常的虔誠,他把他恒河沙的珍寶,他自己沒有受用,拿出來供養(yǎng),所以能供養(yǎng)的心是非常的虔誠;所供養(yǎng)的是十法界最尊貴的佛陀,也是最殊勝的福田:所以他這個造作是一個廣大的福德善業(yè)。但是這樣的善業(yè)「不如一日中,出家修寂靜」,這樣廣大的福德善業(yè),比不上我們在一天當中短暫的時間來修習寂靜的功德!讣澎o」在佛法的意思,就是我們透過止觀的修學來調(diào)伏我們的煩惱,所顯現(xiàn)的一種相貌叫「寂靜」。也就是說福德的善業(yè)對煩惱并沒有調(diào)伏的力量,雖然我們積集了善業(yè),但是我們的煩惱還是原封不動,煩惱原封不動,遇到染污的因緣自然就會造作罪業(yè),所以我們積集福德的善業(yè)會招感一時安樂的果報,但是也會帶來很多罪業(yè)的過失。我們今天能夠聽聞佛法,在佛法當中產(chǎn)生一種正確的觀照力,由觀照的增長產(chǎn)生調(diào)伏的力量,這樣子對煩惱有解脫的力量,這個是在生命當中最為珍貴的,還有解脫煩惱的功德。為什么?我們今天得到珍貴的人身,能夠暫時放下世間的塵勞來聽聞菩薩的戒法,讓我們知道在成佛之道當中,什么事情我們不該做、什么事情我們應該做,對我們的成佛之道作出一個正確的規(guī)劃,這件事情對我們的生命是意義重大的。
31辛二、憍慢不聽法戒二
壬一、有違犯二
癸一、染違犯
我們這一科講到「憍慢不聽法戒」。這一大科是講到「障般若度」,「障般若度」分二科:第一科是「對法明犯」,對于所修學的佛法的一個軌范來說明犯戒的情況;這一科是「對人」,對人主要是針對弘揚佛法的法師來說明犯戒的因緣。這一科「憍慢不聽法戒」分成二科,「「壬一、有違犯」,這當中我們先看「癸一、染違犯」,我們看戒文: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凈戒律儀,聞說正法論議決擇,憍慢所制,懷嫌恨心、懷恚惱心,而不往聽,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一個「安住」在「菩薩」種性的「菩薩」,就是具足菩提心跟正知見的菩薩,他「聞說正法」,他聽人說起有大乘佛法弘法的因緣。什么樣的因緣呢?或者是「論議」,或者是「決擇」!刚撟h」是就著義理的論辯,比如說這個法師在開顯業(yè)果的道理、或者是空性的道理、乃至于真如佛性的道理,對于世間的真理有種種詳細的論辯,叫做「論議」!笡Q擇」是就著事相的修學,所修學的法門有凈土宗的法門、有禪宗的法門,對于所修學的法門來「決擇」是非。什么樣的因緣對這個法門是增上的,什么樣的因緣對這個修學法門是有障礙的,對于事相的通塞加以「決擇」?傊,這個菩薩他聽人說起有人在弘傳大乘佛法的理論跟他所修學的方法。這個菩薩依止「憍慢」心,他的內(nèi)心本來是依止菩提心,但是他在這個因緣當中「憍慢」心出來活動了,把菩提心給障礙了,就是他的菩提心為「憍慢」心所制服。「憍慢」心它的相貌就是「恃己于他,高舉為性」,「恃己于他」,換句話說一個人會產(chǎn)生憍慢,這個人還不是一個普通的人,他是一個有功德的人,在多生多劫的生命當中積集了一些善業(yè)的資糧。這種憍慢的因緣在佛法當中提出有四種因緣:第一個、就是他種性高貴,他這個人在社會上有很高的地位、或者是有很高的學歷,所以他這個人特別的高貴,他就憍慢;第二個、他是聰明有智,這個人他的悟性特別高,別人在聽聞的時候要聽好幾次,他一聽以后就懂,懂了以后他就永遠不會忘掉,他有這樣的一種聰明有智;第三個、年紀長老,這個人出家很久了,戒臘很高了,長時間在佛法當中修習很久了,也累積很多的經(jīng)驗;第四個、福德廣大,有很大的福報,受到很多人的恭敬供養(yǎng)。他因為內(nèi)心當中有這四種的功德,就把他學習佛法這種好樂佛法的心情給遮蔽了,就起憍慢心。因為「憍慢」的緣故,就「懷」著「嫌恨心」跟「恚惱心」,嫌棄這個說法的法師,看不起這個法師,這個法師可能是種性卑劣、或者是戒臘很低、或者等等不足的因緣。所以他就「懷」著「嫌」棄的「心」情、看不起的心情,或者「懷」著「恚惱」的「心」情,就產(chǎn)生瞋恚心,「而不往聽」法,這樣子就「犯」了菩薩戒,就「是染違犯」。因為這整個因緣當中有煩惱的活動,有憍慢心跟嫌棄心、瞋惱心的活動,就會染污我們菩薩的戒體。
癸二、不染違犯
若為懶惰懈怠所蔽而不往聽,非染違犯。
他不往聽法不是憍慢心,也不是瞋恚心、嫌棄心,是一時的「懶惰懈怠」,可能最近比較忙、事情比較多,一時「懶惰懈怠」「所」遮「蔽」了他一種求法的心,「而不往聽」法,這樣子也是有犯,但是他在整個犯的因緣當中并沒有這種粗重的煩惱活動,也就不會染污他菩薩的戒體了,所以是「非染違犯」,是輕的突吉羅罪。大乘佛法的修學,我們還不怕你一個人善根不夠,最怕的是憍慢心,就是憍慢心是特別障礙圣道的,特別是他憍慢的所緣境又是一個佛法,這個過失也就特別重了。
智者大師在《法華玄義》當中講到我們聽聞佛法有四種利益:第一個是歡喜,就是佛法是一個功德的相貌、是一個寶,佛法僧三寶,我們這一念苦惱躁動的心跟法寶接觸的時候,內(nèi)心有法喜,現(xiàn)世就有安樂,不要說是以后的解脫,內(nèi)心當中法喜充滿;第二個是生善,我們一次一次的聽聞,經(jīng)過如理思惟,就在內(nèi)心當中產(chǎn)生信進念定慧的五種善根──對佛法的好樂心、對佛法的精進、正念、禪定、智慧,就是我們數(shù)數(shù)的聽聞,能夠在我們?nèi)疚鄣男闹猩鹞宸N的善根;第三個是破惡,善根慢慢的增長,它對于我們內(nèi)心的煩惱就有調(diào)伏消滅的力量,光明能夠破除黑暗,有滅惡的功能;第四個是最重要入理,就是我們在整個生命的差別事相當中,我們能夠找出一個正確的道理、正確的軌則。生命到底是怎么回事?就是很多人造了善業(yè)、也很多人造了罪業(yè),罪業(yè)跟善業(yè)到底是遵循什么軌則在運作?宇宙間一個不變的道理,我們經(jīng)過聽聞佛法能夠悟入,這個就是歡喜、生善、破惡、入理四種因緣。佛法有四種因緣,本來我們應該是要數(shù)數(shù)聽聞的,結(jié)果我們依止憍慢心不聽聞,就障礙自己進步的空間。一個人會產(chǎn)生憍慢,我們可以從二個角度來看這個事情:有一種人是愚癡,就是說他這個人可能是一路修福報的,他也就不重視智慧,他也就不知道對生命觀照的重要,這種人當然對于聽聞佛法也就沒有興趣了,他也不覺得這件事對他有什么重要,就憍慢,以自己的福報來憍慢,這種人我們就不提了;第二種人、他知道佛法的珍貴,但是他有一個地方有問題,就是他沒有把佛法用來回光返照,他累積佛法的知識以后,只是用佛法來為人演說,沒有把佛法的道理來自我回光返照,他就容易得少為足,就是有這個問題,他覺得「這些他都學過了」。我們一個人能夠把佛法回光返照,你有一種特殊的心情,就是你對佛法沒有疲厭的心情,你每一次的聽聞,佛法都進入到你的心中,對你產(chǎn)生歡喜、生善、破惡、入理滅惡生善力量,一次二次佛法的聽聞,二次的滅惡生善,就像我們在療病,擦一次藥就有一次的效果。所以當我們不把佛法回光返照來調(diào)伏自己的時候,你會覺得「這些你都學過了」,就以自己所得的因緣來憍慢。西藏有一個上師叫敦珠仁波切,他講一個重要的話說:如果我們明天要死亡,我們今天還是要學習。你看這個上師講這個話出來!也就是說佛法的道理雖然是數(shù)數(shù)的聽聞,但是每一次的聽聞,在我們的心中都發(fā)揮了一種滅惡生善的力量,何樂而不為!所以憍慢是不對的,應該要數(shù)數(shù)的學習。
壬二、無違犯
看開緣的情況:
無違犯者:若不覺知;若有疾病;若無氣力;若知倒說;若為護彼說法者心;若正了知彼所說義,是數(shù)所聞、所持、所了;若已多聞,具足聞持,其聞積集;若欲無間于境住心;若勤引發(fā)菩薩勝定;若自了知上品愚鈍,其慧鈍濁,于所聞法難受難持、難于所緣攝心令定:不往聽者,皆無違犯。
開緣的情況有十種:第一種「若不覺知」,「不覺知」就是這個法師所說的法太過高深,太過高深就是不契機了。就是說我是一個初學者,這個法師所說的法太高深了,我縱然去聽聞也得不到歡喜、生善、破惡、入理四悉檀的因緣,所以我暫時不聽法,因為實在不契機了。「若有疾病」,就是你身體有病,你的心沒辦法專注,你聽法也是有困難的。「若無氣力」,雖然沒有病,但是身體虛弱,不能久坐,不能久坐,你坐在那個地方、走來走去,會影響說法的因緣,所以就列入開緣。「若知倒說」,你知道這個說法者不能隨順正理而說,換句話說,這個說法的法師是邪知邪見顛倒說法,你去聽聞不但得不到利益,反而對你菩提的善根產(chǎn)生傷害。前面的「不覺知」是不契機,這個是不契理。「若為護彼說法者心」,為了要保護「說法者」的「心」意,就是說這個說法者知見可能低劣于你,或者是你的徒弟、或者是你的學生等等,總之,他的整個見地都比你還低劣,你如是思惟「如果我到說法的處所去聽聞,可能會讓這個說法的法師產(chǎn)生壓力,乃至于產(chǎn)生怯弱的心情,會影響他說法的情況」,有這種情況,為了要!缸o說法」的「心」情,你暫時不聽聞。但是你對于他所說的法表示尊重,只是在這樣的因緣之下,你暫時不聽聞。「若正了知彼所說義,是數(shù)所聞、所持、所了」,就是說這個法師「所說」的法「義」,你已經(jīng)「數(shù)」數(shù)的聽「聞」,你平常就一次一次的聽聞,而且是受「持」不失,覺「了」無礙,這個法你是非常非常的通達熟悉的。「若已多聞,具足聞持,其聞積集」,「多聞」就是說你對于各種的法門都通達了,而且是「具足聞持」,「聞持」就是憶持不忘,而且產(chǎn)生一種「積集」,「積集」就是產(chǎn)生一種堅定不移的理解。不但是聽聞,而且對里面的一些理論、方法、次第,都產(chǎn)生堅定不移的理解。「若欲無間于境住心」,「于境住心」就是說你可能是僧團的執(zhí)事,剛好僧團發(fā)生了特別的事故,你要馬上處理,為了這個事情,你不處理可能會對整個常住的運作有一些傷害,你不能中斷的,但是你對于這個法是充滿了好樂之心的,這個是一時的難緣出現(xiàn),列入開緣。「若勤引發(fā)菩薩勝定」,前面是一種事務的障緣,這是你自己要做一些行門的加行,你要引生一種殊勝的禪定,或者你在閉關(guān)拜懺、或者你在打佛七,有說法的因緣你暫時不去聽法,這個是開緣的情況,因為你現(xiàn)在正在栽培另外一種殊勝的功德。「若自了知上品愚鈍,其慧鈍濁,于所聞法難受難持、難于所緣攝心令定」,你知道自己根性非常的「愚鈍」,對于法義的接受很困難,而且「其慧鈍濁」,不但是愚鈍,你這一念心也特別的散亂,就是你妄想特別多,可能這個人剛出家、或者剛學佛,一方面善根薄弱,一方面妄想粗重。你對于所聞的法很難領納在心,很「難」去「受」,也很「難」憶「持」不忘;對「于」法師所說的「法」義,他這個「所緣」境,你很難「攝心」在「定」。就是你根本定不下心來,定不下心來,你到了法堂去,你內(nèi)心還是東去西去,到處打妄想,沒有隨順法師的法義而轉(zhuǎn),所以你這樣子想「干脆去拜佛算了」。因為你這個因緣是特殊的,暫時沒有聽法的因緣,就是根性「愚鈍」,心思粗重。以上十種因緣,「不往聽法,皆無違犯」。這是開緣的情況。
這個地方「不往聽法」的開緣很多,但佛陀所對治的主要是憍慢心而不去聽法的因緣,因為你看佛陀在「不往聽法」也開出了很多很多的因緣,這個地方所對治的主要是憍慢心。我們看中國的歷史,中國的歷史當中有一個重要的歷史是楚漢相爭,就是在秦朝末年,秦二世胡亥登基以后,胡亥這個人昏庸無能,天下大亂,這個時候各路英雄開始逐鹿中原,這當中主要就是楚國的項羽跟漢的劉邦。我們看從過去生的因緣觀察他們二個人的差別:項羽出生于貴族,項羽不管是他的福德資糧、他的智慧資糧、他的武功都遠遠超過劉邦,你看項羽是楚國的一個王公大臣,他領幾十萬的楚軍驍勇善戰(zhàn);劉邦,劉邦是一個亭長,亭長等于是現(xiàn)在一個村長,一個小村長,他是領著一百多人去做苦工,但是秦朝末年大家沒飯吃,國家亂成一團,這一百多人跑的跑、死的死,到了現(xiàn)場的時候失去一大半。他想「這個是死罪,好歹都是一死」,他想說「這個沒辦法交差,我一百多人帶到工作地點的時候剩下二三十個」,結(jié)果他就叛亂,就這樣子叛亂起來,一開始領著二三十個人叛亂。項羽這個人的問題就是他過去生的善根,使世間的智慧福德都強,你看劉邦剛開始跟項羽講話都跪在地上,但是項羽人格上有一個問題就是高慢、剛愎,很多的人才投奔他都不為他所用,他對于這些有智慧的參謀給他提很多建議,完全是言不聽、計不從。反觀劉邦不同,他的姿勢站得非常低,謙卑、包容,你看劉邦這個人是很平庸的人,你看不出他有什么樣的功德,但是一定要說有功德,就是這個人謙卑、包容,他能夠廣納賢才,你看他有蕭何、韓信,樊噲、張良,幾乎那個時候所有的人才都被他網(wǎng)羅了,雖然他一時的氣勢弱,但是他知道「忍」。其實剛開始打下關(guān)中,就是當初最重要的關(guān)中,秦始皇的首都關(guān)中是劉邦打下來的,但是打下以后項羽才知道世間上有這號人物劉邦,他就開始對他很注意、很生氣。這個時候劉邦趕快把關(guān)中送還給項羽,說「我是為你打下的」(呵),就把關(guān)中送給項羽,他就處處的謙讓。到最后就不同了,項羽這個人到處樹立敵人,到處打別人,劉邦一直謙退,慢慢他的勢力就擴大,到最后在垓下一戰(zhàn),韓信用軍隊就把項羽打得完全失敗了,幾十萬的楚軍、驍勇善戰(zhàn)的楚軍,因為項羽的輕敵幾乎全軍覆沒,死的死、投降的投降,到最后項羽一個人騎著馬。項羽是不得了的,你看項羽被韓信的軍隊追的時候,追的快到的時候,項羽騎著馬往后一訶責,后面騎馬的掉下來,你看他的心力多強!后來他騎到了河邊的時候,他的參謀說「你還可以過這個河,再去招收楚兵再重新來過」,項羽說「我?guī)е鴰资f人,死傷這么多,我沒有臉見江東父老,無顏見江東父老」,就在烏江的地方自殺,一代的英雄!當然我們可以說世間的道理跟佛法的道理有些是相同的,這個理是相同的,一個人的失敗背后有他的因緣,不是上帝安排的,劉邦會成功這背后也有他的因緣,他積集了成功的因緣,所以他成功的果報出現(xiàn)。我們一言以蔽之,劉邦的成功來自于他一個謙的功德,所以中國古人的圣賢講出一句千古的名言「謙受益,滿招損」。
沒有錯,我們在無量的生命當中,每一個人各有各的功德,善根不同,但是這個地方就是說,我們今天活在世上,不是你一個人活在世上,還有很多人活在世上,其它人到底對你扮演什么角色?有些人,其它的眾生對他扮演的是一種受益的,別人對他是加持的、幫助的;有些人,其它人對他來說是折損的。這是什么因緣呢?佛法說一切法因緣生,為什么其它人對這個人是加分,其它人是減分呢?就是說如果你今天的姿勢站得低一點,謙卑,別人對你是加持的、幫助的,如果你姿勢站得高,剛愎自用,別人對你來說剛好是折損。這是為什么你今天安立在謙的角度你就會受益,就像劉邦一樣,他得到很多人的資助;今天項羽他以這樣過去好的一個資糧,但是因為他的憍慢,所以他就折損。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說,不管我們過去生有多么殊勝的善根,我們對于佛法的學習應該要謙卑,不停止的學習。
32辛三、輕毀法師戒
我們看戒文: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凈戒律儀,于說法師,故思輕毀(avamānayati),不深恭敬(asatkaroti),嗤笑調(diào)弄,但依于文,不依于義,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一個「安住」在「菩薩」種性的「菩薩」,他安住在菩提心跟他對生命正確觀察的正見,他的所緣境是一個「說法」的「法師」、他能夠演說大乘的佛法,他內(nèi)心對這個法師是「故思輕毀」,「輕」指的是意業(yè)的輕視,「毀」是身業(yè)跟口業(yè)的毀辱,就是身口意的「輕」視跟「毀」辱,他這種輕視跟毀辱是「故思」,是故意的,并不是一時的疏忽,他是故意要這樣做的。他所表現(xiàn)的輕視跟毀辱是二個相貌:從內(nèi)心意業(yè)的輕視來說,「不深恭敬」,他內(nèi)心沒有恭敬的心情,從身口二業(yè)來說;他有種種的「嗤笑調(diào)弄」,「嗤笑」就是口業(yè),有種種的譏笑的言詞,身業(yè)有種種「調(diào)弄」毀辱的相貌出現(xiàn)。他為什么會對這個說法的法師如此的「不深恭敬,嗤笑調(diào)弄」呢?這以下講出犯戒菩薩的一個心情,這個聽法者「但依于文,不依于義」,可能這個人是一個知識分子,他對于聽法的訴求是偏重在文詞的修飾,文詞要修飾得好,不管這個法師他的義理正確不正確。換句話說,可能這個法師在弘揚佛法的時候,他的文詞修飾不夠美妙,雖然他的觀念是正確的,他就對他產(chǎn)生輕視毀辱了。所以這樣子的因緣,「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這一條戒因為是輕毀法師,障礙佛法的弘傳,所以就沒有開緣的情況。這個地方跟前一條戒有所不同:前一條戒是「憍慢不聽法」,他根本就不去聽法;這一條戒是說他去聽法,但是說法的法師他不滿意。為什么不滿意呢?就是這個法師他不會作文詞的修飾,缺乏文詞的修飾,只作義理的開顯,所以他就輕視毀辱。
這個地方我們說一下「輕毀法師」;旧戏鸱ㄐ迣W的根本功德在三歸依──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我們可以講一句話,一個佛弟子離開了三歸依,你就什么都沒有了,什么都沒有了。三歸依當中最重要是歸依法,佛陀的真法,但是這個法本身沒有演說的力量,它這個法沒有自我表達的力量,法必須有佛陀出世的演說,還有歷代的善知識,所謂僧寶的住持,代代的相傳。所以我們?yōu)榱藲w依法的緣故,也連帶的歸依佛、歸依僧。這個地方為什么會輕毀法師呢?可能這個法師的身口二業(yè),身業(yè)的威儀、口業(yè)的表達有一些瑕疵出現(xiàn),所以我們就很容易輕毀法師。這個怎么辦呢?如果我們今天生長在正法時代,我們親自聽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說法,因為大菩薩圣人他的身業(yè)莊嚴、口業(yè)表達也是特別的美妙,你就不容易犯到這一條戒了。不幸的是我們今天生長在末法時代,這些圣人都相繼的滅度了,弘傳正法的法師多分都是凡夫,所以內(nèi)心當中雖然有正法,但是他的身業(yè)、口業(yè)也有一些瑕疵,我們對法師生起恭敬就有困難,因為他的本身的確是有過失。怎么辦呢?智者大師提出一個譬喻說:我們聽聞佛法的心情,就像是一個貧人在求寶物,一個貧窮的人他追求寶物,但是不幸的是這個寶物不是放在干凈的地方,它放在垃圾堆里面,你為了追求寶物的緣故,你必須忍受這個垃圾,是這么回事的。不然你怎么辦呢?你不能說有垃圾,我連寶物都不要了。所以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上說:一個聽法者的心情,你要事師如佛。就是對于升座的法師,你把他當佛看待。為什么把法師當佛看待呢?以法師來說,你把他當佛看待、把他當凡夫看待,對他來說不增不減,他也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問題是你把這個說法的法師當佛看待,宗大師說「你就像是聽佛說法一樣,得到佛的加持」,你把他觀想成佛,結(jié)果你自己得到像聽佛說法一樣的力量,你看你自己得到這么大的受益!所以這個意思就是,「但見其法,不見其過」,這是一個聽法的心情。你今天是跟他學佛法,他身口意有過失,他要自己調(diào)整自己,這個是約著我們自利的功德。站在利他的功德來說,基本上每一個人的得度各有各的因緣,這個法師你不契機,但是有些人他的根性契合這個法師的法,各有各的因緣。結(jié)果經(jīng)過你的毀辱以后,其它人對這個法師也沒有信心了,沒有信心,這個人他得度的因緣就喪失了;這個法師他所傳承的法,就因為我們的毀辱,從此在世間當中這個傳承就斷掉。你看這個過失有多大,使令佛法提早的衰滅,所以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對佛法的精進,我們今天說輕毀法師,輕毀法師不管怎么說他還是個人,有過失,釋迦牟尼佛生生世世求得佛法,那是跟野干、跟羅剎跟畜生道、鬼神道求法的。你看釋迦牟尼佛做釋提桓因的時候,他以尊貴身跟野干求法,野干牠有四句偈,釋提桓因來到人間跟一只卑賤的動物求法;釋迦牟尼佛做修道仙人的時候,他在山中修行的時候跟一個羅剎鬼求法,跟鬼神道求法,他身體的肉都布施給他吃了,為了求四句偈而舍全身。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我們對于說法的法師,雖然這個說法的法師有身口的過失,但是因為他內(nèi)心當中有傳承正法,我們?yōu)榱俗鹬胤ǖ木壒?也應該要去順便的尊重這個法師,這樣子不管是自己的受益,乃至于對整個佛法的弘傳就會有很大的助益。以上是說明「障般若度」,就是我們修學般若法門,對于人跟對于所修的法門所應該要遵循的軌則。
33戊二、攝眾生戒四
己一、障同事攝二
庚一、不為助伴戒二
辛一、有違犯二
壬一、染違犯
前面的「攝律儀戒」跟「攝善法戒」這種斷惡、修善是成就自利的功德;以下的「攝眾生戒」是成就利他的功德。在四十三條輕戒當中,「攝善法戒」占了三十二條,以下的「攝眾生戒」有十一條。「攝眾生戒」有四大科,第一大科是講到「障同事攝」。首先我們對于「同事」的定義作一個說明。我們根據(jù)《瑜伽師地論》來說,在《瑜伽師地論》 上說什么叫「同事」呢?「謂諸菩薩,勸他眾生,修諸善根,自現(xiàn)受學與他事同,名為同事!埂钢^諸菩薩」,就是這個菩薩勸他眾生,勸勉這個眾生,干什么呢?「修諸善根」,在佛法當中修習信進念定慧的善根。這個菩薩他已經(jīng)生起這個善根,但是他為了要勸勉眾生修諸善根,「自現(xiàn)受學與他事同」,自己示現(xiàn)跟眾生一起來學習,陪著眾生來學習,跟眾生同樣去從事一個工作,這樣子叫同事攝!竿聰z」分成二科,「庚一、不為助伴戒」,跟眾生不作資助跟同伴,就犯到這條戒!覆粸橹榻洹巩斨蟹侄,「辛一、有違犯」,有違犯當中我們先看「染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凈戒律儀,于諸有情所應作事,懷嫌恨心、懷恚惱心,不為助伴。謂于能辦所應作事,或于道路若往若來,或于正說事業(yè)加行,或于掌護所有財寶,或于和好乖離諍訟,或于吉會,或于福業(yè),不為助伴,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一個「安住」在「菩薩」種性的「菩薩」,他對「于有情」,「有情」是指菩薩所熟悉的有情,特別指的是這個菩薩所攝受的眷屬,他所攝受的有情,這個有情有一些「所應作事」,日常生活當中有一些他必須要去做的,這個地方不單指的是佛法的修學,就是這個事情對有情他一定要做的,這個是他生命的必需品,只要是不違背佛法因果的道理的,他都必須要去做的,都叫做「所應作事」。菩薩對于有情「所應作事」,「懷」著「嫌」棄的「心」情、或者「懷」著瞋「惱」的「心」情,「不為助伴」,這是成立犯戒的第一個理由。第二個因緣,「謂于能辦所應作事」,就是說前面是就著有情所做的事情,他是「所應作」,這個有情他必須要這樣做,他的生命的因緣如此;第二個菩薩對于這件事情有「能」力來成「辦」,就是你不是沒有能力,你對于這個有情「所應作」的「事」情,你有這方面特殊的能力能夠幫助他的!富蛴诘缆啡敉魜怼,這以下講出幾種情況。什么叫做「有情所應作事」呢?或者說這個人他定期要去看病,他身體有病,或者他定期要去辦事情,在「道路」當中或「往」或「來」,你也不陪他去!富蛴谡f事業(yè)加行」,這個有情眾生去作一些經(jīng)營管理、作常住的執(zhí)事,「事業(yè)加行」,你對經(jīng)營管理這方面剛好有專長,你不去幫助他。「或于掌護所有財寶」,對于財物的管理你剛好有這方面的善巧。「或」者是對「于和好乖離諍訟」,對于這種人事的協(xié)調(diào)「乖離斗爭」,你剛好有這方面的專長!富颉拐呤恰讣獣,常住要辦慶祝阿彌陀佛圣誕、觀世音菩薩圣誕的法會,辦法會你剛好有這方面的專長!富颉拐呤欠N種的「福業(yè)」,放生、印經(jīng)種種的福業(yè),你對這樣的一種放生、印經(jīng)的福業(yè),你也有這方面的專長。菩薩有這方面的能力,「不為助伴」,對有情眾生不加以資助,實質(zhì)的資助或精神上的鼓勵,這個菩薩就犯了這條戒。
壬二、非染違犯
若為懶惰懈怠所蔽,不為助伴,非染違犯。
就是說你不為助伴,實在是因為事情太忙,一時的「懶惰懈怠」,對于有情所應作的事情你沒有去參與,沒有去「助伴」,這樣子是「非染違犯」。
好,我們休息十分鐘。
- 上一篇:《瑜伽菩薩戒本》講記 第二四卷
- 下一篇:《瑜伽菩薩戒本》講記 第二二卷
- 怎么修因緣觀?觀察因緣的相貌
- 佛陀用長行和重頌這兩段來說明三界火宅
- 無聲也是一個聲音
- 什么是意業(yè)?天乘十善業(yè)之意業(yè)
- 什么是口業(yè)?天乘十善業(yè)之口業(yè)
- 什么是身業(yè)?天乘十善業(yè)之身業(yè)
- 念佛人為什么要把心帶回家?
- 下定決心要往生就不要拖
- 發(fā)心跟正見這兩科是基本功
- 修持首楞嚴王三昧開顯智慧光明
- 觀世音菩薩的四種不思議無作妙德
- 在修首楞嚴王三昧過程中要從不迷、不取和不動下手
- 臨命終時要記住:往事不堪回首
- 怎么把點狀的佛號提升到一種片狀?念佛的功德
- 如何才能往生?對娑婆世界的愛取調(diào)伏到很低
- 只有自己想改變的人才能改變
- 什么叫破壞善根?淫戒的問題是什么?
- 修學佛法是要靠自己覺悟、遠離妄想的
- 如何對待痛苦?三界的三苦分別是什么?
- 真如本性的功德一切都在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皈依三寶減輕業(yè)障
- 怎樣念佛號才得力?
- 學佛次第很重要 必須注重聞思修!
- 怎樣理解“涅槃寂靜”?
- 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yè)蒸蒸日上?善緣不斷?
- 不是犧牲也非放棄,給與是一種生命力
- 為什么達摩禪法在北朝受到明顯排擠?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