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大師文集—律學(xué)
弘一大師文集—律學(xué)
弘一大師著述
余弘律之因緣
弘律愿文
南山律苑住眾學(xué)律發(fā)愿文
在家律要之開示
問答十章
征辨學(xué)律義八則
新集受三皈五戒八戒法式凡例
佛說無常經(jīng)敘
律學(xué)要略
余弘律之因緣
初出家時,即讀梵網(wǎng)合注。續(xù)讀靈峰宗論,乃發(fā)起學(xué)律之愿。
受戒時,隨時參讀傳戒正范及毗尼事義集要。
庚申之春,自日本請得古版南山靈芝三大部;計八十余冊。
辛酉之春,始編戒相表記。六月,第一次草稿乃訖。以后屢經(jīng)修改,手抄數(shù)次。
是年閱藏,得見義凈三藏所譯有部律及南海寄歸內(nèi)法傳;深為贊嘆。謂較舊律為善;故四分律戒相表記第一二次草稿中,屢引義凈之說,以糾正南山。其后自悟輕謗古德,有所未可,遂涂抹之。經(jīng)多次刪改,乃成最后之定本。
以后雖未敢謗毀南山,但于南山三大部仍未用心窮研;故印專習(xí)有部律。二年之中,編有部犯相摘記一卷、自行抄一卷。
其時徐霨如居士創(chuàng)刻經(jīng)處于天津,?棠仙阶诼蓵,費資數(shù)萬金,歷時十余年。
弘律愿文
如是戒品,我今誓愿受持、修學(xué),盡未來際,不復(fù)舍離。以此功德,愿我及眾生,無始已來所作眾罪,盡得消滅。若一切眾生所有定業(yè),當受報者,我皆代受。遍微塵國,歷諸惡道,經(jīng)微塵劫,備嘗眾苦,歡喜忍受,終無厭悔;令彼眾生先成佛道。我所發(fā)愿,真實不虛,伏惟三寶證知者。
演音自撰發(fā)愿句三種,行住坐臥,常常憶念,我所修持一切功德,悉以回施法界眾生;眾生所造無量惡業(yè),愿我一身代受眾苦。
誓舍身命,護持三世一切佛法!
誓舍身命,救度法界一切眾生!
愿代法界一切眾生,備受眾苦!
南山律苑住眾學(xué)律發(fā)愿文
中華民國二十二年,歲次癸酉五月二十六日。即舊歷五月初三日。恭值
靈峰蕅益大師圣誕。學(xué)律弟子等,敬于諸
佛菩薩祖師之前,同發(fā)四弘誓愿已;并別發(fā)四愿:一愿學(xué)律弟子等,生生世世,永為善友,互相提攜,常不舍離。同學(xué)毗尼,同宣大法,紹隆僧種,普利眾生;一愿弟子等學(xué)律及以弘法之時,身心安寧,無諸魔障,境緣順遂,資生充足;一愿當來建立南山律院,普集多眾,廣為弘傳。不為名聞,不求利養(yǎng);一愿發(fā)大菩提心,護持佛法。誓盡心力,宣揚七百余年湮沒不傳之南山律教,流布世間。冀正法再興,佛日重耀;并愿以此發(fā)宏誓愿,及以別發(fā)四愿功德、乃至當來學(xué)律一切功德,悉以回向法界眾生;惟愿諸眾生等,共發(fā)大心,速消業(yè)障,往往極樂,
早證菩提!伏乞
十方一切諸佛
本師釋迦牟尼佛
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觀世音菩薩摩訶薩
地藏菩薩摩訶薩
南山道宣律師
靈芝元照律師
靈峰蕅益大師,慈念哀愍,證明攝受!
學(xué)律弟子演音弘一 性常宗凝
照融廣洽 傳凈了識
傳正心燦 廣演本妙
寂聲誰具 寂明瑞曦
寂德瑞澄 騰觀妙慧
寂護瑞衛(wèi) 廣信平愿
在家律要之開示
凡初發(fā)心人,既受三皈依,應(yīng)續(xù)受五戒。倘自審一時不能全受者,即先受四戒三戒,乃至僅受一二戒,都可。在家居士,既聞法有素,知自行檢點,嚴自約束,不蹈非禮,不敢輕率妄行。則殺生、邪淫、大妄語、飲酒之四戒,或可不犯;惟有在社會上辦事之人,欲不破盜戒,為最不容易事。例如與人合買地皮房產(chǎn),與人合做生意,報稅納捐時,未免有以多數(shù)報少數(shù)之事;因數(shù)人合伙,欲實報則人以為愚;驗楣蓶|所反對者有之。又不知而犯,與明知違背法律而故犯之事;如信中夾附鈔票,與手寫函件取巧掩藏,當印刷物寄,均犯盜稅之罪。凡非與而取,及法律所不許,而取巧不納,皆有盜取之心跡,及盜取之行為,皆結(jié)盜罪。非但銀錢出入上,當嚴凈其心;即微而至于一草一木、寸紙尺線,必須先向物主明白請求,得彼允許,而后可以使用。不待許可而取用、不曾問明而擅動;皆有不與而取之心跡,皆犯盜取盜用之行為,皆結(jié)盜罪。......(按:下文佚失,俟得全文,再續(xù)載之。)
問答十章
問:近世諸叢林傳戒之時,皆令熟讀毗尼日用切要(俗稱為五十三咒),未審可否?
答:蕅益大師曾解釋此義,今略錄之。文云:‘既預(yù)比丘之列,當以律學(xué)為先。今之愿偈(即當愿眾生等),本出華嚴。種種真言,皆屬密部。論法門雖不可思議,約修證則各有本宗。收之則全是,若一偈、若一句、若一字,皆為道種。撿之則全非,律不律、顯不顯、密不密、僅成散善;此正法所以漸衰,而末運所以不振。有志之士,不若專精戒律,辦比丘之本職也’。
(十誦:諸比丘廢學(xué)毗尼,便讀誦修多羅、阿毗曇,世尊種種訶責(zé)。乃至由有毗尼佛法住世等。多有上座長老比丘學(xué)律。)
問:百丈清規(guī),頗與戒律相似;今學(xué)律者,亦宜參閱否?
答:百丈于唐時編纂此書,其后屢經(jīng)他人增刪。至元朝改變尤多,本來面目,殆不可見;故蓮池、蕅益大師力詆斥之。蓮池大師之說,今未及檢錄。唯錄蕅益大師之說如下。文云:‘正法滅壞,全由律學(xué)不明。百丈清規(guī),久失原作本意;并是元朝流俗僧官住持,杜撰增飾,文理不通。今人有奉行者,皆因未諳律學(xué)故也。’又云:‘非佛所制,便名非法;如元朝附會百丈清規(guī)等’。又云:‘百丈清規(guī)。元朝世諦住持穿鑿,尤為可恥。’按律宗諸書,浩如煙海。吾人盡形學(xué)之,尚苦力有未及。即百丈原本今仍存在,亦可不須閱覽;況偽本乎?今宜以蓮池、蕅益諸大師之言,傳示道侶可也。.
問:今世俗眾,乞師證明受皈依者,輒稱皈依某師,未知是否?
答:不然!以所皈依者為僧伽,非唯皈依某師一人故。蕅益大師云:‘皈依僧者,則一切僧皆我?guī)熞。今世俗士,擇一名德比丘禮事之,竊竊然矜曰:吾為某知識、某法師門人也!彼知識法師者,亦竊竊然矜曰:彼某居士、某宰官皈依于我者也!噫!果若此,則應(yīng)曰:皈依佛、皈依法、結(jié)交一大德可也。可云皈依僧也與哉!’
答:沙彌戒法注釋之書,以蕅益大師所著沙彌十戒威儀錄要,最為完善;此書揚州刻版,共為一冊,標名曰沙彌十法并威儀。價金僅洋一角余,若與初學(xué)之人講解沙彌律者,宜用此書也。蓮池大師為凈土大德,律學(xué)非其所長。所著律儀要略中,多以己意判斷,不宗律藏;故蕅益大師云:‘蓮池大師專弘凈土,而于律學(xué)稍疏’(見梵網(wǎng)合注緣起中。今未檢原書,略述其大意如此)。又云:‘律儀要略,頗有斟酌,堪逗時機,而開遮輕重懺悔之法,尚未申明。’以此諸文證之,是書雖可導(dǎo)俗,似猶未盡善也。
問:沙彌戒第十,,不捉持金銀;今人應(yīng)依何方法,乃能不犯此戒?
答:根本有部律攝云:比丘若得金銀等物,應(yīng)覓俗眾為凈施主;即作施主物想捉持無犯。雖與施主相去甚遠,若以后再得金銀等,應(yīng)遙作施主物心而持之。乃至施主命存以來,并皆無犯。若無施主可得者,應(yīng)持金銀等物,對一比丘作是說:‘大德存念!我比丘某甲得比不凈財,當持此不凈財,換取凈財’。三說已;應(yīng)自持舉,或令人持舉,皆無犯也(以上錄律攝大意,非全文也)。
問:今世傳戒,皆聚集數(shù)百人,并以一月為期,是佛制否?
答:佛世,凡受戒者,由剃發(fā)和尚為請九僧,即可授之;是一人別授也。此土唐代雖有多人共受者,亦止一二十人耳。至于近代,唯欲熱鬧門庭,遂乃聚集多眾;故蕅益大師嘗斥之云:隨時皆可入道,何須臘八及四月八。難緣方許三人,豈容多眾至百千眾也。至于受戒之時,不足半日即可授了,何須多日。且近代一月聚集多眾者,亦只令受戒者,助作水陸經(jīng)懺及其他佛事等,終日忙迫,罕有余暇。受戒之事,了無關(guān)系;斯更不忍言矣。故受戒決不須多日。所最要者,和尚于受前受后,應(yīng)負教導(dǎo)之責(zé)耳。唐義凈三藏云:豈有欲受之時,非常勞倦。亦既得已,戒不關(guān)懷,不誦戒經(jīng),不披律典。虛沾法伍,自損損他;若此之流,成滅法者!蕅益大師云:夫比丘戒者,乃是出世宏規(guī),僧寶由斯建立。貴在受后修學(xué)行持,非可僅以登壇塞責(zé)而已;是故誘誨獎勸宜在事先,研究討明功須五夏。而后代師匠,多事美觀。遂以平時開導(dǎo)之法,混入登壇秉授之次;又受時雖似殷重,受后便謂畢功。顛倒差訛,莫此為甚。(菩薩戒,另受)
問:今世傳戒,有戒元、戒魁等名,未知何解?
答:此于受戒之前,令受戒者出資獲得;與清季時,捐納功名無異。非因戒德優(yōu)劣而分也。此為陋習(xí),最宜革除。
問:末世授戒,未能如法,決不得戒。未識更依何方便,而能獲得比丘戒耶?
答:蕅益大師云:‘末世欲得凈戒,舍此占察輪相之法,更無別途’。蓋指依地藏菩薩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所立之占察懺法而言也。按占察經(jīng)云:‘(先示懺法大略)未來世諸眾生等,欲求出家,及已出家,若不能得善好戒師及清凈僧眾,其心疑惑,不得如法受于禁戒者。但能學(xué)發(fā)無上道心,亦令身口意得清凈已。(禮懺七日之后,每晨以身口意三輪三擲,皆純善者,即名得清凈相)。其未出家者,應(yīng)當剃發(fā),被服法衣,仰告十方諸佛菩薩,請為師證。一心立愿稱辯戒相。先說菩薩十根本重戒,次當總舉菩薩律儀三種戒聚。所謂攝律儀戒(五、八、十具等)、攝善法戒、攝化眾生戒。自誓受之,則名具獲波羅提木叉出家之戒,名為比丘、比丘尼’。故蕅益大師于三十五歲退為沙彌,遂專心禮占察懺法,至四十七歲正月初一日,乃獲清凈輪相,得比丘戒。
已前:
約有戒論 退為出家優(yōu)婆塞,成時、性旦并受長期八戒。
約無戒論 自誓受三皈、五戒。長期八戒,菩薩戒少分。
授比丘戒緣,第四心境相應(yīng)。
或心不當境、或境不稱心、或心境俱不相應(yīng);并非法故。
問:若已破四重戒者,猶得再受比丘戒耶?
答:在家之人,或破五戒、八戒中四重。出家之人,或破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比丘、比丘尼戒中四重;并名邊罪。若依小乘律,不得重受。若依梵網(wǎng)經(jīng);雖通懺悔,須以得見相好為期。今依占察經(jīng)懺法,則以得清凈輪相為期也。占察經(jīng)云:‘未來之時,若在家、若出家眾生等,欲求受清凈妙戒,而先已作增上重罪,(即是邊罪)不得受者,亦當如上修懺悔法。令其至心,得身口意善相已;即可應(yīng)受’。
問:古代禪宗大德,居山之時,則以三條篾、一把鋤為清凈自活。領(lǐng)眾之時,又以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為清規(guī);皆與律制相背,是何故耶?
答:古代禪宗大德,嚴凈毗尼,宏范三界者,如遠公、智者等是也。其次,則舍微細戒,唯護四重;但決不敢自稱比丘、不敢輕視律學(xué)。唯自愧未能兼修,以為漸德耳。昔有人問壽昌禪師云:‘佛制比丘不得掘地損傷草木。今何自耕自種’?答云:‘我輩只是悟得佛心,堪傳佛意,指示當機,令識心性耳。若以正法格之,僅可稱剃發(fā)居士,何敢當比丘之名耶’?又問:‘設(shè)令今時有能如法行持比丘事者,師將何以視之’?答云:‘設(shè)使果有此人、當敬如佛、待以師禮’。我輩非不為也,實未能也。又紫柏大師,生平一粥一飯,別無雜食。脅不著席四十余年;猶以未能持微細戒,故終不敢為人授沙彌戒及比丘戒。必不得已則授五戒法耳。嗟乎!從上諸祖,敬視律學(xué)如此,豈敢輕之;若輕律者,定屬邪見,非真實宗匠也(以上依蕅益大師文挈錄)。
上列十章,未依次第;又以匆促撰錄,或有文義未妥之處,俟后修正可也。
占察法
木輪相 <│不殺│> 共十九輪
┌一、能示宿世所作善惡業(yè)種差別。(但觀善惡種子有無。)
輪相有三種差別 ┼二、觀善惡業(yè)力強弱。
└三、遍示三世受報差別。
一、共十輪。書十善十惡之名。一面書善,一面書惡,令使相對。則余兩面皆空;
故使善惡有現(xiàn)有不現(xiàn)也。 <│不殺│>
二、 <│ │身>
三、 <│一│>
占時用初二:初輪念相應(yīng)否(二皆有、不再擲;或再擲)。次輪,唯取前相應(yīng)者問,不符再擲。
菩薩戒 自誓受,依瑜伽羯磨。(先羯磨,后戒相。)
比丘及比丘尼戒 羯磨同上。(菩薩一,比丘二)年未滿,似亦應(yīng)依前羯磨受;
年滿時,仍依前羯磨受。
行法
禮懺七日后,擲三業(yè)。(最好用九個,閉目三擲后再看。)
征辨學(xué)律義八則
問:我等受戒未能如法,將何以自解耶?若云受戒未能如法決定不得戒者,有何明文作證耶?
答:今先解釋不得戒義:
┌一結(jié)界成就(作法界)。
├二有能秉法僧(真實比丘)。
得比丘戒緣 依羯磨錄 ┼三僧數(shù)滿足(十人、五人,戒凈解明)。
├四界內(nèi)盡集和合(非別眾)。
├五有羯磨教法(如法誦作)。
└六資緣具足(三衣及缽)。
以上六緣,若闕一者,即不得戒。今則悉闕;故不得戒義,可以決定無疑。沙彌戒于師授前,應(yīng)在僧中作單白羯磨;故前五緣皆同,亦應(yīng)判為不得。
問:既知未能得比丘戒,應(yīng)有何妥善之辦法耶?
答:今據(jù)拙見,擬定辦法,分為二事:
一勸令禮占察懺儀,求得比丘戒。蕅益大師云:‘末世欲得凈戒,舍此占察輪相之法,更無別途’。大師即依此法而得比丘戒也。此事易知,今不詳述。
二于未得戒以前,為護法心,維持現(xiàn)狀,不令斷絕。令已受而未得者,學(xué)習(xí)比丘律。此事頗有疑問。后之辨釋,皆約此也。
以上所言二事,第一為根本之辦法;第二為維持現(xiàn)狀之辦法。此二事應(yīng)同時并行,不可或闕。若唯有第二而無第一,則永遠無真實比丘出現(xiàn)。若唯有第一而無第二,則過渡時代之現(xiàn)狀不能維持;故須二事同時并行,乃為宜也。
問:非比丘,學(xué)比丘律,可有圣教作證耶?
將答此問,先須解釋非比丘三字。非比丘三類:一約沙彌(此非問者本意所在)。二約已受沙彌、比丘戒,而不如法不得戒者。(問者本意在此。以下答文,皆約此辨釋。文中亦有時指前后二類者,為是兼明,非正意也。)三約未曾受沙彌、比丘戒者。
答:若欲覓求律中有制未得戒者必須學(xué)比丘律之明文,乃不可能之事;但可引文以證非比丘而學(xué)比丘律無有賊住之過失。又可引文以證已受比丘戒而不如法不得戒之白衣,雖在僧中聞?wù)阶黥赡フ咭嗖怀少\;依此義判:已受而不如法不得戒之白衣,或亦可以學(xué)比丘律。即在僧中聞?wù)阶黥赡フ,亦似無大礙也。
問:前云非比丘而學(xué)比丘律,無賊住過,有何文以為證耶?
答:靈芝律師資持記云:‘問:“私習(xí)秉唱,未具忽聞;及未受前,曾披經(jīng)律,因讀羯磨了知言義,成障戒否(即賊住)”?答:“準前后文,并論僧中正作,詐竊成障。安有讀文而成障戒”。古來高僧,多有在俗先披大藏。今時信士,多亦如之;若皆障戒,無乃太急。學(xué)者詳之。’又羯磨云:‘二者,有人不得滿數(shù)應(yīng)訶;謂若欲受大戒人。’靈芝律師濟緣記釋云:‘謂沙彌受戒,或曾披律,或復(fù)重來,曉達如非。旁無訶者,所為不輕,聽自訶止。’曾披律者,既可求受大戒,足證無有賊住過矣。
問:前云已受比丘戒而不如法不得戒之白衣,雌在僧中聞?wù)阶黥赡フ咭嗖怀少\住,此言尤足令人駭異。有何明文以為證耶?
答:羯磨云:‘三者,不得滿數(shù)不得訶者,......白衣......。’南山律祖疏云:‘前十三難,有過障戒。此好白衣,受十具戒,雖并心凈,不妨加法參差不成,仍本名故’。今案:我等已受戒而不如法不得戒者,即屬此類;雖于僧中聞作羯磨,亦僅判為不得滿數(shù)不得訶。決不云成賊住難,以無詐竊心故,而云此好白衣也。
問:已受而不得戒之白衣,若聞僧中正式作羯磨而無賊住難者,何以說戒羯磨時遣沙彌出耶?
答:靈芝律師資持記云:‘說戒遣未具者,恐生輕易,不論障戒;且如大尼亦遣,豈慮障戒耶?’
問:既不得沙彌、比丘戒,不堪為人世福田,虛消信施,罪果難逃耶?
答:南山律祖行事鈔云:‘善見:檀越請比丘、沙彌雖未受具,亦入比丘數(shù)。涅槃:乃至未受十戒亦得受請。’靈芝律師資持記釋云:‘論約法同(沙彌),經(jīng)聽形同(出家優(yōu)婆塞);無非皆為解脫出家,即堪受供’。故知不為解脫出家,雖是比丘,亦應(yīng)云虛消信施。若為解脫出家,雖優(yōu)婆塞,亦堪為人世福田。
問:當來真實比丘出現(xiàn),如法傳戒,即皆成為真實比丘,不須復(fù)云維持現(xiàn)狀。當其時,若有未受比丘戒者,仍可引據(jù)前例而先學(xué)比丘律耶?
答:前文曾云:‘為護法心,維持現(xiàn)狀不令斷絕,令已受而未得者學(xué)習(xí)比丘律’。因引諸文曲為證明。余蓋欲于過渡時代,勉強維持,冀延一線之傳也。若當來皆成真實比丘,不須復(fù)立維持現(xiàn)狀。即應(yīng)依通途軌則,慎重其事。凡有未受比丘戒者,不須令其輒學(xué)律也。豈唯當來,即以現(xiàn)在而論,若未經(jīng)受戒者,亦不須學(xué)。唯有已受戒而不如法不得戒者,乃可令其學(xué)律;若如是者,庶幾無大過乎?
(按:文內(nèi)多加著重圈,為易排版,從省。)
新集受三皈五戒八戒法式凡例
一、五戒八戒,當分屬于小乘;然欲秉受戒品,應(yīng)發(fā)大菩提心。未可獨善一身,偏趣寂滅;雖開遮持犯,不異聲聞。而發(fā)心起行,宜同大士。清信之侶,幸其自勉!
二、皈戒功德,經(jīng)論廣贊。泛言果報,局在人天;故須勤修凈行,期生彌陀凈土。宋靈芝元照律師所云:一者入道須有始,二者期心必有終。言有始者,即須受戒,專志奉持。今于一切時中,對諸塵境,常憶受體。著衣吃飯、行住坐臥,語默動靜,不可暫忘也。言其終者,謂歸心凈土,決誓往生也。以五濁惡世,末法之時,惑業(yè)深纏,慣習(xí)難斷。自無道力,何由修證?故釋迦出世五十余年,說無量法。應(yīng)可度者,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緣。因緣雖多,難為造入。惟凈土法門,是修行徑路;故諸經(jīng)論,偏贊凈土。佛法滅盡,惟無量壽佛經(jīng),百年在世。十方勸贊,信不徒然。
三、受皈戒者,應(yīng)于出家五眾邊受。(出家五眾者,苾芻、苾芻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然以從大僧受者(大僧者,苾芻、苾芻尼),為通途常例。必?zé)o其人,乃依他眾。(依成實論及大智度論,皆開自受八戒。靈芝濟緣記云:成智二論,并開自受,文約無師,義兼緣礙。靈峰云:受此八關(guān)齋法,須一出家人為作證明。不問大小兩乘五眾,但令畢世不非時食者,便可為師。設(shè)數(shù)里內(nèi)決無其人,或可對經(jīng)像前自誓秉受耳。)
四、受皈戒者,若依律制,應(yīng)于師前,一一別受。其有多眾并合一時受者,蓋為難緣;非是通途之制。有部毗柰耶雜事云:如來大師將入涅槃,五百壯士愿受皈戒,時阿難陀作如是念:‘彼諸壯士,于世尊處一一別受近事學(xué)者,時既淹久,妨廢圓寂,我今宜請與彼一時受其學(xué)處’,準斯明文,若無難緣,未可承用。
五、受皈戒時,授戒者說,受者隨語。西國法式,惟斯一途。唐義凈三藏云:‘準如圣教,及以相承,并悉隨師說受戒語,無有師說,直問能不,戒事非輕,無容造次’。(是編專宗有部,與他律論之說小有歧異,學(xué)者亦毋因是疑謗他宗;以各被一機,并契圣教也。)
六、諸余經(jīng)論有云:不能具受五戒者,一分、二分得受。若依薩婆多毗尼毗婆沙說:‘謂不具受者,不得戒。彼云:問曰:凡受優(yōu)婆塞戒,設(shè)不能具受五戒,若受一戒乃至四戒,受得戒不?答曰:不得。若不得者,有經(jīng)說有少分優(yōu)婆塞、多分優(yōu)婆塞、滿分優(yōu)婆塞,此義云何?答曰:所以作是說者,欲明持戒功德多少,不言有如是受戒法也。’靈峰亦云:‘若四分、三分等,既未全受,但可攝入出世福業(yè),未可名戒學(xué)也。’準斯而論,今人欲受戒者,當自量度。必謂力弱心怯,不堪致遠,未妨先受一分乃至四分,若不爾者,應(yīng)具受持,乃可名為戒學(xué)。豈宜畏難,失其勝利。
七、今人乞師證明受皈依者,輒稱皈依某師。俗例相承,沿效莫返。循名核實,頗有未妥;以所皈依者為僧伽,非惟皈依某師一人故。靈峰云:‘皈依僧者,則一切僧皆我?guī)熞。今世俗士,擇一名德比丘禮事之,竊竊然矜曰:吾某知識某法師門人也。彼知識法師者,亦竊竊然矜曰、彼某居士某宰官販依于我者也。噫!果若此,則應(yīng)曰皈依佛、皈依法、結(jié)交一大德可也,可云皈依僧也與哉!’故已受皈依者,于一切僧眾,若賢若愚,皆當尊禮為師,自稱弟子;未可驕慢,妄事分別。
八、今人受五戒已,輒爾披五條衣,手持坐具,壞濫制儀,獲罪叵測。依佛律制,必出家落發(fā)已,乃授縵條衣。若五條衣,惟有大僧方許披服。今以白衣,濫同大僧,深為未可。(方等陀羅尼經(jīng)云:在家二眾入壇行道,著無縫三衣。無縫,即是縵條,非五衣也。又成實論云:聽畜一禮懺衣,名曰缽吒。缽吒,即縵條也。據(jù)經(jīng)論言:著縵條衣,亦可聽許;但準律部,無是明文,不著彌善。)若坐具者,梵言宜師但那。舊譯作泥師壇。此云坐具,亦云臥具。惟大僧用,以襯氈席,防其污穢。此土敷以禮拜,蓋出訛傳。大僧持之,猶乖圣教;況在俗眾,誖亂甚矣。(義凈三藏云:尼師但那,本為襯替臥具,恐有所損,不擬余用。敷地禮拜,不見有文;故違圣言,誰代當罪。)
九、既受戒已;若犯上品重罪,即不可懺。若犯中品、下品輕罪,悉屬可悔。宜依律制,向僧眾前,發(fā)露說罪,罪乃可滅。豈可妄談實相,輕視作法。靈峰云:‘說罪而不觀心,猶能決罪之流;倘談理而不發(fā)露,決難清罪之源。若必恥作法,而不肯奉行,則是顧惜體面,隱忍覆藏,全未了知罪性本空,豈名慧日!’又云:‘世人正造罪時,實是大惡,不以為恥;向人發(fā)露,善中之善,反以為羞。甘于惡而苦于善,遂成惡中之惡,永無出期,顛倒愚癡。莫此為甚。’今于篇末,依有部律,酌定說罪之文。若承用時,未可鋪綴儀章,增減字句。是為圣制,不須僭易。
十末世以來,受皈戒者,多宗華山三皈五戒正范。曲逗時機,是彼所長。惜其儀文,頗傷繁耨。靈峰受三皈五戒法,頗稱精要,承用者希,蓋可悵嘆!(陳熙愿謂此法惟約受者自說,而略錄之;若師前受,仍依華山。尋繹斯言,實出臆斷,戒事法式,宜遵圣教,若以西土常規(guī),自為略錄,別宗異制,偏尚繁文,是非溷肴,若為安可!恐懷先惑,聊復(fù)辨陳。)是編集錄,悉承有部。(具云根本說一切有部。唐義凈三藏法師留學(xué)印度二十余年,專攻此部。歸國已來,譯傳此部律文凡十九部,近二百卷。精確詳明,世稱新律。)宗彼律文,出其受法,簡捷明了,不逾數(shù)行。西土相傳,并依此制,匪曰泥古,且示一例,可用與否,愿任后賢!
謹案:此凡例據(jù)民國二十三年十一月天津刻經(jīng)處刻行本錄,若文鈔所載,則與此不同。
佛說無常經(jīng)敘
庚申之夏,余居錢塘玉泉龕舍,習(xí)根本說一切有部律。有誦三啟無常經(jīng)之事數(shù)則。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七云:‘佛言:“若苾芻來及五時者,應(yīng)與利分。云何為五:一打犍椎時,二誦三啟無常經(jīng)時,三禮制底時,四行籌時,五作白時。”’其余數(shù)則,分注下文。又閱義凈南海寄歸內(nèi)法傳,載誦三啟無常經(jīng)之儀至詳(注一)。因以知是經(jīng)為佛世諸大弟子所習(xí)誦者;或以是為日課焉。經(jīng)譯于唐,其時流傳未廣,誦者蓋罕(注二)。宋元以來,始無道及之者。余懼其湮沒不傳,致書善友丁居士,勸請流通。居士贊喜,屬為之敘。竊謂是經(jīng)流通于世,其利最普,愿略述之。經(jīng)中數(shù)說老病死三種法,不可愛,不光澤,不可念,不稱意。誦是經(jīng)者,痛念無常,精進向道,其利一。正經(jīng)文字,不逾三百,益以偈頌,僅千數(shù)十。文約義豐,便于持誦,其利二。佛許苾芻,惟誦是經(jīng),作吟詠聲(注三)。妙法稀有,梵音清遠,聞?wù)呦矘?注四),其利三。此土葬儀誦經(jīng)未有成軌;佛世之制,宜誦是經(jīng),毗柰耶藏(注五),本經(jīng)附文,及內(nèi)法傳(注六),皆詳言之,其利四。斬草伐木,大師所訶。筑室之需,是不獲已。依律所載,宜誦是經(jīng);并說十善。不廢營作,毋傷仁慈(注七),其利五。是經(jīng)附文,臨終方?jīng)Q,最為切要。修凈業(yè)者,所宜詳覽。若兼誦經(jīng),獲益彌廣。了知苦、空、無常、無我;方諸安養(yǎng)樂國,風(fēng)鼓樂器,水注華間,所演法音,同斯微妙,其利六。生逢末法,去圣時遙;佛世芳規(guī),末由承奉。幸有遺經(jīng),可資誦諷,每當日落黃昏,暮色蒼茫,吭聲哀吟,諷是經(jīng)偈。逝多林山,窣堵波畔,流風(fēng)遺俗,仿佛遇之,其利七。是經(jīng)之要,略具于斯。惟愿流通,普及含識。見者聞?wù),歡喜受持,共悟無常,同生極樂,廣度眾生,齊成佛道云爾。
是歲七月初二日大慈弘一沙門演音,撰于新城貝多山中。時將筑室掩關(guān),鳩工伐木。先夕誦無常經(jīng),是日草此序文,求消罪業(yè)。
注一:南海寄歸內(nèi)法傳云:‘神州之地,自古相傳,但知禮佛題名,多不稱揚贊德。何者?聞名但聽其名,罔識智之高下。贊嘆具陳其德,乃體德之宏深。即如西方,制底畔睇,及常途禮敬,每于晡后或曛黃時,大眾出門,繞塔三匝。香華具設(shè),并悉蹲踞。令其能者,作哀雅聲,明徹雄朗,贊大師德,或十頌,或二十頌。次第還入寺中,至常集處。既共坐定,令一經(jīng)師,升師子座,讀誦少經(jīng)。其師子座,在上座頭。量處度宜,亦不高大。所誦之經(jīng)多誦三啟。乃是尊者馬鳴之所集置。初可十頌許,取經(jīng)意而贊嘆三尊。次述正經(jīng),是佛親說。讀誦既了,更陳十余頌,論回向發(fā)愿。節(jié)段三開,故云三啟。經(jīng)了之時,大眾皆云蘇婆師多。蘇,即是妙。婆師多,是語;意欲贊經(jīng)是微妙語;蛟奇镀哦龋x目善哉。經(jīng)師方下,上座先起,禮師子座。修敬既訖,次禮圣僧座,還居本處。第二上座,準前理二處已,次禮上座,方局自位而坐。第三上座,準次同然,迄乎眾末。若其眾大,過三五人,余皆一時望眾起禮,隨情而去。斯法乃是東方圣耽摩立底國僧徒軌式。’
注二:日本沙門最澄顯戒論,開示大唐貢名出家不欺府官明據(jù)五十一,轉(zhuǎn)有當院行者趙元及,年三十五,貫京兆府云陽縣龍云鄉(xiāng)修德里,父貞觀為戶身無籍,誦無常經(jīng)一卷等。
注三:根本說一切有部毗柰耶雜事卷第四云:‘佛言苾芻,不應(yīng)作吟詠聲,誦諸經(jīng)法,及以讀經(jīng)。請教白事,皆不應(yīng)作。然有二事,依吟詠聲:一謂贊大師德,二謂誦三啟經(jīng);余皆不合。’
注四:根本說一切有部毗柰耶雜事卷第四云:‘是時善和苾芻,作吟諷聲,贊誦經(jīng)法。其音清亮,上徹梵天。時有無數(shù)眾生,聞其聲音,悉皆種植解脫分善根,乃至傍生稟識之類,聞彼聲者,無不攝耳,聽其妙音。后于異時,憍薩羅勝光大王,乘白蓮華象,與諸從者,于后夜時,有事出城,須詣余處。善和苾芻,于逝多林內(nèi),高聲誦經(jīng)。于時象王,聞音愛樂,屬耳而聽,不肯前行。御者即便推鉤振足,象終不動。王告御者曰:可令象行!答言:大王!盡力驅(qū)前,不肯移足。未知此象意欲何之?王曰:放隨意去!彼即縱鉤,便之給園,于寺門外,攝耳聽聲。善和苾芻,誦經(jīng)既了;便說四頌,而發(fā)愿言:天阿蘇羅藥叉等,乃至隨所住處常安樂。時彼象王,聞斯頌已;知其經(jīng)畢,即便搖耳舉足而行,任彼馳驅(qū),隨鉤而去’。
注五:根本說一切有部,毗柰耶雜事卷第十八云,佛言:‘苾芻身死,應(yīng)為供養(yǎng)!苾芻不知云何供養(yǎng)。佛言:應(yīng)可焚燒。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如佛所說,于此身中,有八萬戶蟲,如何得燒?佛言:此諸蟲類,人生隨生,若死隨死;此無有過。身有瘡者,觀察無蟲,方可燒殯。欲燒殯時,無柴可得。佛言:可棄河中,若無河者,穿地埋之。夏中地濕,多有蟲蟻?佛言:于叢薄深處,令其北首,左脅而臥,以草稕支頭。若草若葉,覆其身上。送喪苾芻,可令能者,誦三啟無常經(jīng);并說伽他,為其咒愿。’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十二云:‘苾芻身死,應(yīng)檢其尸。若無蟲者,以火焚燒。無暇燒者,應(yīng)棄水中,或埋于地。若有蟲及天雨,應(yīng)共輿棄空野林中,北首而臥,竹草支頭,以葉覆身,面向西望。當于殯處,誦無常經(jīng);復(fù)令能者,說咒愿頌。喪事既訖,宜還本處。其捉尸者,連衣浴身,若不觸者,應(yīng)洗足。’根本說一切有部毗柰耶卷第四十三云:‘出尊者尸,香腸洗浴,置寶輿中。奏眾伎樂,幢幡滿路,香煙遍空。王及大臣,傾城士女,從佛及僧,送諸城外。至一空處,積眾香木,灌灑香油,以火焚之,誦無常經(jīng)畢;取舍利羅置金瓶內(nèi),于四衢路側(cè),建窣堵波。種種香華,及眾音樂,莊嚴供養(yǎng),昔未曾有。’
注六:南海寄歸內(nèi)法傳云:‘然依佛教,苾芻亡者,觀知決死,當日舁向燒處,尋即以火焚之。當燒之時,親友咸萃,在一邊坐;蚪Y(jié)草為坐;或聚土作臺,或置磚石,以充坐物。令一能者,誦無常經(jīng),半紙、一紙,勿令疲久。然后各念無常,還歸住處。’
注七:根本說一切有部毗柰耶卷第二十七云:‘佛告阿難陀,營作苾芻,所有行法,我今說之。凡授事入,為營作故,將伐樹時,于七八日前,在彼樹下,作曼荼羅,布列香華,設(shè)諸祭食,誦三啟經(jīng)。耆宿苾芻,應(yīng)作犄歌拏咒愿,說十善道,贊嘆善業(yè);復(fù)應(yīng)告語:若于此樹,舊住天神,應(yīng)向余處,別求居止。此樹今為佛法僧寶,有所營作。過七八日已,應(yīng)斬伐之。若伐樹時,有異相現(xiàn)者,應(yīng)為贊嘆施舍功德,說慳貪過。若仍現(xiàn)異相者,即不應(yīng)伐。若無別相者,應(yīng)可伐之。’又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九所載者,與此略同。
律學(xué)要略
我出家以來,在江浙一帶并不敢隨便講經(jīng)或講律,更不敢赴什么傳戒的道場,其緣故是因個人感覺著學(xué)力不足。三年來在閩南雖曾講過些東西,自心總覺非常慚愧的。這次本寺諸位長者再三地喚我來參加戒期勝會,情不可卻,故今天來與諸位談?wù),但因時間匆促,未能預(yù)備,參考書又缺少,兼以個人精神衰弱,擬在此共講三天。今天先專為求授比丘戒者講些律宗歷史,他人旁聽,雖不能解,亦是種植善根之事。
為比丘者應(yīng)先了知戒律傳入此土之因緣,及此土古今律宗盛衰之大概。由東漢至曹魏之初,僧人無歸戒之舉,唯剃發(fā)而已。魏嘉平年中,天竺僧人法時到中土,乃立羯磨受法,是為戒律之始。當是時可算是真實傳授比丘戒的開始,漸漸達至繁盛時期。
大部之廣律,最初傳來的是十誦律,翻譯斯部律者,系姚秦時的鳩摩羅什法師,廬山凈宗初祖遠公法師亦竭力勸請贊揚。六朝時此律最盛于南方。其次翻譯的是四分律,時期和十誦律相去不遠,但遲至隋朝乃有人弘揚提倡,至唐初乃大盛。第三部是僧祇律,東晉時翻譯的,六朝時北方稍有弘揚者。劉宋時繼僧祇律后,有五分律,翻譯斯律之人,即是譯六十卷華嚴經(jīng)者,文精而簡,道宣律師甚贊,可惜罕有人弘揚。至其后有有部律,乃唐武則天時義凈法師的譯著,即是西藏一帶最通行的律。當初義凈法師在印度有二十余年的歷史,博學(xué)強記,貫通律學(xué)精微,非至印度之其他僧人所能及,實空前絕后的中國大律師。義凈回國,翻譯終畢,他年亦老了,不久即圓寂,以后無有人弘揚,可惜!可惜!此外諸部律論甚多,不遑枚舉。
關(guān)于有部律,我個人起初見之甚喜,研究多年;以后因朋友勸告即改研南山律,其原因是南山律依四分律而成,又稍有變化,能適合吾國僧眾之根器故。現(xiàn)在我即專就四分律之歷史大略說些。
唐代是四分律最盛時期,以前所弘揚的是十誦律,四分律少人弘揚;至唐初四分律學(xué)者乃盛,共有三大派:一相部律,依法礪律師為主;二南山律,以道宣律師為主;三東塔律,依懷素律師為主。法礪律師在道宣之前,道宣曾就學(xué)于他。懷素律師在道宣之后,亦曾親近法礪道宣二律師。斯律雖有三大派之分,最盛行于世的可算南山律了。南山律師著作浩如淵海,其中行事鈔最負盛名,是時任何宗派之學(xué)者皆須研行事鈔;自唐至宋,解者六十余家,唯靈芝元照律師最勝,元照律師尚有許多其他經(jīng)律的注釋。元照后,律學(xué)漸漸趨于消沉,罕有人發(fā)心弘揚。
南宋后禪宗益盛,律學(xué)更無人過問,所有唐宋諸家的律學(xué)撰述數(shù)千卷悉皆散失;迨至清初,惟存南山隨機羯磨一卷,如是觀之,大足令人興嘆不已!明末清初有蕅益見月諸大師等欲重興律宗,但最可憾者,是唐宋古書不得見。當時蕅益大師著述有毗尼事義集要,初講時人數(shù)已不多,以后更少;結(jié)果成績頹然。見月律師弘律頗有成績,撰述甚多,有解隨機羯磨者,毗尼作持,與南山頗有不同之處,因不得見南山著作故!此外尚有最負盛名的傳戒正范一部,從明末至今,傳戒之書獨此一部,傳戒尚存之一線曙光,惟賴此書;雖與南山之作未能盡合,然其功甚大,不可輕視;但近代受戒儀軌,又依此稍有增減,亦不是見月律師傳戒正范之本來面目了。
南宋至清七百余年,關(guān)于唐宋諸家律學(xué)撰述,可謂無存;清光緒末年乃自日本請還唐宋諸家律書之一部份,近十余年間,在天津已刊者數(shù)百卷。此外續(xù)藏經(jīng)中所收尚未另刊者猶有數(shù)百卷。
今后倘有人發(fā)心專力研習(xí)弘揚,可以恢復(fù)唐代之古風(fēng),凡蕅益見月等所欲求見者今悉俱在;我們生此時候,實比蕅益見月諸大師幸福多多。
但學(xué)律非是容易的事情,我雖然學(xué)律近二十年,僅可謂為學(xué)律之預(yù)備,窺見了少許之門徑;再預(yù)備數(shù)年,乃可著手研究,以后至少須研究二十年,乃可稍有成績。奈我現(xiàn)在老了,恐不能久住世間,很盼望你們有人能發(fā)心專學(xué)戒律,繼我所未竟之志,則至善矣。
我們應(yīng)知道:現(xiàn)在所流通之傳戒正范,非是完美之書,何況更隨便增減,所以必須今后恢復(fù)古法乃可;此皆你們的責(zé)任,我甚希望大家共同勉勵進行!
今天續(xù)講三皈、五戒、乃至菩薩戒之要略。
三皈、五戒、八戒、沙彌沙彌尼戒、式叉摩那戒、比丘比丘尼戒、菩薩戒等,就普通說,菩薩戒為大乘,余皆小乘,但亦未必盡然,應(yīng)依受者發(fā)心如何而定。我近來研究南山律,內(nèi)中有云:‘無論受何戒法,皆要先發(fā)大乘心。’由此看來,哪有一種戒法專名為小乘的呢!再就受戒方法論,如:三皈、五戒、沙彌沙彌尼戒,皆用三皈依受;至于比丘比丘尼戒、菩薩戒,則須依羯磨文受;又如式叉摩那則是作羯磨與學(xué)戒法,不是另外得戒,與上不同。再依在家出家分之:就普通說,在家如三皈、五戒、八戒等,出家如沙彌比丘等,實而言之,三皈、五戒、八戒,皆通在家出家。諸位聽著這話,或當懷疑,今我以例證之,如:明靈峰蕅益大師,他初亦受比丘戒,后但退作三皈人,如是言之,只有三皈亦可算出家人。
又若單五戒亦可算出家人,因剃發(fā)以后,必先受五戒,后再受沙彌戒,未受沙彌戒前,止是五戒之出家人。故五戒通于在家出家,有在家優(yōu)婆塞、出家優(yōu)婆塞之別;例如:明蕅益大師之大弟子成時性旦二師,皆自稱為出家優(yōu)婆塞。成時大師為編輯凈土十要及靈峰宗論者,性旦大師為記錄彌陀要解者,皆是明末的高僧。
八戒何為亦通在家出家?藥師經(jīng)中說:比丘亦可受八戒,比丘再受八戒為欲增上功德故。這樣看起來,八戒亦通于僧俗。
以上略判竟,以下一一分別說之。
三皈:不屬于戒,僅名三皈。三皈者: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未受以前必須要了解三皈道理,并非糊里糊涂地盲從瞎說,如這樣子皆不得三皈。
所謂三寶有四種之別,一理體三寶,二化相三寶,三住持三寶,四一體三寶。盡講起來很深奧復(fù)雜,現(xiàn)在且專就住持三寶來說。三寶意義是什么?佛,法,僧。所謂佛即形像,如:釋迦佛像、藥師佛像、彌陀佛像等;法即佛所說之經(jīng),如:法華經(jīng)楞嚴經(jīng)等,皆佛金口所流露出來之法;僧即出家剃發(fā)受戒有威儀之人。以上所說佛、法、僧道理,可謂最淺近,諸位諒皆能明了吧。
皈依即回轉(zhuǎn)的意義,因前背舍三寶,而今轉(zhuǎn)向三寶,故謂之皈依。但無論出家在家之人,若受三皈時,最重要點有二:第一要注意皈依三寶是何意義?第二當受三皈時,師父所說應(yīng)當十分明白,或師父所講的話,全是文言不能了解,如是決不能得三皈;或隔離太遠,聽不明白亦不得三皈;或雖能聽到大致了解,其中尚有一二懷疑處,亦不得三皈。又正授之時,即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說,此最要緊,應(yīng)十分注意;以后之‘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是名三結(jié),無關(guān)緊要;所以諸位發(fā)心受戒,應(yīng)先了知三皈意義,又當正授時,要在先‘皈依佛’等三語注意,乃可得三皈。
以上三皈說已。下說五戒。
五戒:——就五戒言,亦要請師先為說明。五戒者:殺,盜,淫,妄,酒。當師父說明五戒意義時,切要用白話,淺近明了,使人易懂。受戒者聽畢,應(yīng)先自思量如是諸戒能持否,若不能全持,或一,或二,或三,或四,皆可隨意;寧可不受,萬不可受而不持!且就殺生而論,未受戒者,犯之本應(yīng)有罪,若已受不殺戒者犯之,則罪更加重一倍,可怕不可怕呢!你們試想一想,如果不能受持,勉強敷衍,實是自尋煩惱!據(jù)我思之:五戒中最容易持的,是:不邪淫,不飲酒;諸位可先受這兩條最為穩(wěn)當;至于殺與妄語,有大小之分,大者雖不易犯,小者實為難持;又五戒中最為難持的莫如盜戒,非于盜戒戒相研究十分明了之后,萬不可率爾而受。所以我盼望諸位對于盜戒一條緩緩再說,至要!至要!但以現(xiàn)在傳戒情形看起來,在這許多人眾集合場中,實際上是不能如上一一別受;我想現(xiàn)在受五戒時,不妨合眾總受五戒,俟受戒后,再自己斟酌取舍,亦未為不可;于自己所不能奉持的數(shù)條,可以在引禮師前或俗人前舍去,這樣辦法,實在十分妥當,在授者減麻煩,諸位亦可免除煩惱。另外還有一句要緊的話,倘有人懷疑于此大眾混雜擾亂之時,心中不能專一注想,或恐猶未得戒者,不妨請性愿老法師或其他善知識,再為重授一次,他們當即慈悲允許。諸位!你們?nèi)f不可輕視三皈五戒!我有句老實話對諸位說:菩薩戒不是容易得的,沙彌戒及比丘戒是不能得的,無論出家或在家人所希望者,唯有三皈五戒,我們倘能得三皈五戒,那就是很好的了。因受持五戒,來生定可為人;既能持五戒,再說念阿彌陀佛名號,求生西方,臨終時定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豈不甚好。就我自己而論,對于菩薩戒是有名無實,沙彌戒及比丘戒決定未得;即以五戒而言,亦不敢說完全,止可謂為出家多分優(yōu)婆塞而已這是實話。所以我盼望諸位要注意三皈五戒;當受五戒,應(yīng)知于前說三皈正得戒體,最宜注意;后說五戒戒相為附屬之文,不是在此時得戒。又須請師先為說明五戒之廣狹;例如:飲酒一戒不唯不飲泉州酒店之酒,凡盡法界虛空界之戒緣境酒,皆不可飲。殺,盜,淫,妄,亦復(fù)如是。所以受戒功德普遍法界,實非人力所能思議。
寶華山見月律師所編三皈五戒正范,所有開示多用駢體文,聞?wù)呷f不能了解,等于虛文而已;最好請師譯成白話。此外我更附帶言之:近有為人授五戒者于不飲酒后加不吸煙一句,但這不吸煙可不必加入;應(yīng)另外勸告,不應(yīng)加入五戒文中。
以上說五戒畢,以下講八戒。
八戒:——具云八關(guān)齋戒。‘關(guān)’者禁閉非逸,關(guān)閉所有一切非善事。‘齋’是清的意思,絕諸一切雜想事。八關(guān)齋戒本有九條,因其中第七條包含兩條,故合計為八條。前五與五戒同,后三條是另加的。后加三者,即:第六,華香瓔珞香油涂身,這是印度美麗裝飾之風(fēng)俗,我國只有花香,并無瓔珞等;但所謂香如吾國香粉、香水、香牙粉、香牙膏及香皂等,皆不可用。
第七,高勝床上坐,作倡伎樂故往觀聽。這就是兩條合為一條的;現(xiàn)略為分析:‘高’是依佛制度,坐臥之床腳,最高不能超過一尺六寸;‘勝’是指金銀牙角等之裝飾,此皆不可。但在他處不得已的時候,暫坐可開:佛制是專為自制的須結(jié)正罪,如別人已作成功的不是自制的,罪稍輕。作倡伎樂故往觀聽,音樂影戲等皆屬此條;所謂故往觀聽之‘故’字要注意,于無意中偶然聽到或看見的不犯。以上高勝床上坐,作倡伎樂故往觀聽,共合為一條。受八關(guān)齋戒的人,皆不可為。
第八,非時食。佛制受八關(guān)齋戒后,自黎明至正午可食,倘越時而食,即叫做非時食。——即平常所說的‘過午不食。’但正午后,不單是飯等不可食,如牛奶水果等均不可用。如病重者,于不得已中,可在大家看不到地方開食粥等。
受八關(guān)齋戒,普通于六齋日受;六齋日者,即:初八,十四,十五,甘三,及月底最后二日;倘能發(fā)心日日受,那是最好不過了。受時要在每天晨起時,期限以一日一夜——天亮?xí)r至夜,夜至明早。——受八關(guān)齋戒后,過午不食一條,應(yīng)從今天正午后至明日黎明時皆不可食。又八戒與菩薩戒比較別的戒有區(qū)別;因為八戒與菩薩戒,是頓立之戒。(但上說的菩薩戒,是局就梵網(wǎng)瓔珞等而說的;若依瑜伽戒本,則屬于漸次之戒。)這是什么緣故呢?未受五戒、沙彌戒、比丘戒,皆可即受菩薩戒或八戒,故日頓立;若漸次之戒,必依次第,如先五戒,次沙彌戒,次比丘戒,層層上去的。以上所說八關(guān)齋戒,外江居士受的非常之多;我想閩南一帶,將來亦應(yīng)當提倡提倡!若嫌每月六日太多,可減至一日或兩日亦無不可;因僅受一日,即有極大功德,何況六日全受呢!
沙彌戒:——沙彌戒諸位已知道了吧?此乃正戒,共十條。其中九條同八戒,另加手不捉錢寶一條,合而為十。但手不捉錢寶一條,平常人不明白,聽了皆怕;不知此不捉錢寶是易持之戒,律中有方便辦法,叫做‘說凈’,經(jīng)過說凈的儀式后,亦可照常自己捉持:最為繁難者,是正戒十條外于比丘戒亦應(yīng)學(xué)習(xí),犯者結(jié)罪。我初出家時不曉得,后來學(xué)律才知道。這樣看起來,持沙彌戒亦是不容易的一回事。
沙彌尼戒:——即女眾,法戒與沙彌同。
式叉摩那戒——梵語式叉摩那,此云學(xué)法女;外江各叢林,皆謂在家貞女為式叉摩那,這是錯誤的。閩南這邊,那年開元寺傳戒時,對于貞女不稱式叉摩那,只用貞女之名,這是很通;平常人多不解何者為式叉摩那,我現(xiàn)在略為解釋一下:
哪一種人可以受式叉摩那戒呢?要已受沙彌尼戒的人于十八歲時,受式叉摩那法,學(xué)習(xí)二年,然后再受比丘尼戒;因為佛制二十歲乃可受戒,于十八歲時,再學(xué)二年正當二十歲。于二年學(xué)習(xí)時,僧作羯磨,與學(xué)戒法;二年學(xué)畢乃可受比丘尼戒;但式叉摩那要學(xué)三法:一學(xué)根本法,——即四重戒。二學(xué)六法,——染心相觸,盜減五錢,斷畜命,小妄語,非時食,飲酒。三學(xué)行法,——大尼諸戒,及威儀。
此僅是受學(xué)戒法,非另外得戒,故與他戒不同。以下講比丘戒。
比丘戒:——因時間很短,現(xiàn)在不能詳細說明,唯有幾句要緊話先略說之:
我們生此末法時代,沙彌戒與比丘戒皆是不能得的,原因甚多甚多!今且舉出一種來說,就是沒有能授沙彌戒比丘戒的人;若受沙彌戒,須二比丘授,比丘戒至少要五比丘授;倘若找不到比丘的話,不單比丘戒受不成,沙彌戒亦受不成。我有一句很傷心的話要對諸位講:從南宋迄今六七百年來,或可謂僧種斷絕了!以平常人眼光看起來,以為中國僧眾很多,大有達至幾百萬之概;據(jù)實而論,這幾百萬中,要找出一個真比丘,怕也是不容易的事!如此怎樣能受沙彌比丘戒呢?既沒有能授戒的人,如何會得戒呢?我想諸位聽到這話,心中一定十分掃興;或以為既不得戒,我們白吃辛苦,不如早些回去好,何必在此辛辛苦苦做這種極無意味的事情呢?但如此懷疑是大不對的:我勸諸位應(yīng)好好地、鎮(zhèn)靜地在此受沙彌戒比丘戒才是!雖不得戒,亦能種植善根,兼學(xué)種種威儀,豈不是好;又若想將來學(xué)律,必先掛名受沙彌比丘戒,否則以白衣學(xué)律,必受他人譏評:所以你們在這兒發(fā)心受沙彌比丘戒是很好的!
這次本寺諸位長老喚我來講律學(xué)大意,我感著有種種困難之點;這是什么緣故?比方我在這兒,不依據(jù)佛所說的道理講,一味地隨順他人顧惜情面敷衍了事,豈不是我害了你們嗎!若依實在的話與你們講,又恐怕因此引起你們的懷疑;所以我覺著十分困難。因此不得已,對于諸位分作兩種說法:(一)老實不客氣地,必須要說明受戒真相,恐怕諸位出戒堂后,妄自稱為沙彌或比丘,致招重罪,那是不得了的事情!我有種比方,譬如:泉州這地方有司令官等,不識相的老百姓亦自稱我是司令官,如司令官等聽到,定遭不良結(jié)果,說不定有槍斃之危險!未得沙彌比丘戒者,妄自稱為沙彌或比丘,必定遭惡報,亦就是這個道理。我為著良心的驅(qū)使,所以要對諸位說老實話。(二)以現(xiàn)在人情習(xí)慣看起來,我總勸諸位受戒,掛個虛名,受后俾可學(xué)律;不然,定招他人誹謗之虞;這樣的說,諸位定必明了吧。
更進一層說,諸位中若有人真欲紹隆僧種,必須求得沙彌比丘戒者,亦有一種特別的方法;即是如蕅益大師禮占察懺儀,求得清凈輪相,即可得沙彌比丘戒;除此以外,無有辦法。故蕅益大師云:‘末世欲得凈戒,舍此占察輪相之法,更無別途。’因為得清凈輪相之后,即可自誓總受菩薩戒而沙彌比丘戒皆包括在內(nèi),以后即可稱為菩薩比丘。禮占察懺得清凈輪相,雖是極不容易的事,倘諸位中有真發(fā)大心者,亦可奮力進行,這是我最希望你們的。以下說比丘尼戒:
比丘尼戒:——現(xiàn)在不能詳說。依據(jù)佛制,比丘尼戒要重覆受兩次;先依尼僧授本法,后請大僧正授,但正得戒時,是在大僧正授時;此法南宋以后已不能實行了。最后說菩薩戒:
菩薩戒:——為著時間關(guān)系,亦不能詳說。現(xiàn)在略舉三事:(一)要有菩薩種性,又能發(fā)菩提心,然后可受菩薩戒。什么是種性呢?就簡單來說,就是多生以來所成就的資格。所以當受戒時,戒師問:‘汝是菩薩否?’應(yīng)答曰:‘我是菩薩!’這就是菩薩種性。戒師又問:‘既是菩薩,已發(fā)菩提心否?’應(yīng)答曰:‘已發(fā)菩提心。’這就是發(fā)菩提心。如這樣子才能受菩薩戒。(二)平常人受菩薩戒者皆是全受;但依瓔珞本業(yè)經(jīng),可以隨身分受,或一或多;與前所說的受五戒法相同。(三)犯相重輕,依舊疏新疏有種種差別,應(yīng)隨個人力量而行;現(xiàn)以例說,如:妄語戒,舊疏說大妄語乃犯波羅夷罪,新疏說,小妄語即犯波羅夷罪。至于起殺盜淫妄之心,即犯波羅夷,乃是為地上菩薩所制。我等凡夫是做不到的。
所謂菩薩戒雖不易得,但如有真誠之心,亦非難事;且可自誓受,不比沙彌比丘戒必須要請他人授;因為菩薩戒、五戒、八戒皆可自誓受,所以我們頗有得菩薩戒之希望!
今天律學(xué)要略講完,我想在其中有不妥當處或錯誤處,還請諸位原諒。最后我尚有幾句話:諸位在此受戒很好。在近代說,如外江最有名望的地方,雖有傳戒,實不及此地完備,這是這里辦事很有熱心,很有精神,很有秩序,誠使我佩服,使我贊美。就以講律來說,此地戒期中講沙彌律、比丘戒本、梵網(wǎng)經(jīng),他方是難有的。幾年前泉州大開元寺于戒期中提倡講律,大家皆說是破天荒的舉動。本寺此次傳戒之美備,實與數(shù)年前大開元寺相同;并有露天演講,使外人亦有種植善根之機緣,誠辦事周到之處。本年天災(zāi)頻仍,泉州亦不在例外,在人心慘痛、境遇蕭條的狀況中,本寺居然以極大規(guī)模,很圓滿地開戒,這無非是諸位長老及大護法的道德感化所及;我這次到此地,心實無限歡喜,此是實話,并非捧場;此次能碰著這大機緣與諸位相聚,甚慰衷懷,最后還要與諸位恭喜。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心地坦然才能恰到好處
- 發(fā)愿后要做到不忘初心,不偏離目標
- 虛云老和尚:見佛、聞法、遇善知識之難
- 世上沒有壞人壞事會怎樣?怎么才能包容所有人?
- 突破就會升華而解脫 否則即被束縛和困擾
- 什么是誹謗正法?
- 皈依三寶減輕業(yè)障
- 怎樣念佛號才得力?
- 學(xué)佛次第很重要 必須注重聞思修!
- 怎樣理解“涅槃寂靜”?
- 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yè)蒸蒸日上?善緣不斷?
- 不是犧牲也非放棄,給與是一種生命力
- 為什么達摩禪法在北朝受到明顯排擠?
- 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安法師文章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妙境法師講解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