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的執(zhí)迷之二  從無常中觀我  從和合中觀我  從緣起中觀我  空與體用  見聞覺知者  刺激與反應(yīng)  統(tǒng)一協(xié)調(diào) " />

力挽狂瀾 問世間情是何物之三

  問世間情是何物之三

  名下的我

  肉體的我

  精神的我

  對我的執(zhí)迷之?/a>

  對我的執(zhí)迷之二

  從無常中觀

  從和合中觀我

  從緣起中觀我

  空與體用

  見聞覺知者

  刺激與反應(yīng)

  統(tǒng)一協(xié)調(diào)者

  作意主導

  知與不知

  修行的轉(zhuǎn)機

  無始無明

  人生的動機

  原始部落

  較開化民族

  職業(yè)的分工

  自卑情結(jié)

  自卑的原因

  自卑的斷除

  多元化的社會

  我是誰

  文明的解體

  西方的沒落

  當今的社會

  佛法之世

  自我的真實現(xiàn)

  無我生活

  總結(jié)

  問世間情是何物之三

  這題目已講過兩次了,第一次論述「男女間的愛情」,第二次解析「對生的貪著」。故今天我們且再闡明「對我的執(zhí)迷」。

  執(zhí)迷,亦可說是癡迷,因癡故執(zhí)也。然癡從何起?我們首先看:我是什么呢?我,其實只是個很蒙統(tǒng)的概念,就一般人意象中的我,其乃包括:一.名下的我,二.肉體的我,三.精神的我。以下乃就此三個綱領(lǐng)而作解析:

  名下的我

  首先講名下的我。跟我名份有關(guān)者,為名下的我。而名下的我中,首先是身份。身份是因你生于那個家庭,故從生下來起就有你的身份。是以生在富貴家庭者,乃與生在貧賤家庭者,身份不同。甚至即使生在同一個家庭中,因男女或排行的次第,身份亦將不同;這尤其在古代以「嫡長子繼承」為主的宗法社會中,更為明顯。

  名下的我,其次為地位。前之身份,乃偏指先天所承襲者。而此地位,則意謂后天所開創(chuàng)者。一個人即使先天的身份很高貴,但如果后天未善加保任的話,還將失去他的地位。相反的,如一個人雖先天不足,可是經(jīng)后天的篳路襤褸、白手起家,也能慢慢提升他的地位。

  以上名下的我,就性質(zhì)而言,我們又可將之分為兩類:第一是我所相關(guān)者。如父母.親族,兒女.朋友,田園.財產(chǎn),職業(yè).社團等。第二是我能主導者。比如在臺塑企業(yè)里,以我是員工故,當與臺塑有關(guān)系。可是也因我只是員工故,在公司里便沒有什么主導權(quán)。于是雖任職于臺塑企業(yè),但臺塑所能為我增長的名份,卻很有限。相反的,如你是高級主管,甚至是總經(jīng)理或董事長;以在公司里的主導權(quán)很高,故臺塑能為你增長的名份就很多。所以雖相關(guān)者,也能增長名份;但不如主導者,確實有效。

  肉體的我

  我,其次有肉體的我。佛法所謂的五蘊─色、受、想、行、識。其中色,乃指有關(guān)身體的一切。色在論典中,乃更析分為三:顏色、形色和表色。所謂顏色,即指膚色。有的白色,有的黑色,有的白里透紅。其次,形色者,意指人的輪廓和型態(tài)。譬如鳳眼.獅鼻.柳腰.狼臂。形色或可包括膚質(zhì),如有的人光滑細潤,有的人粗糙堅澀。至于表色,乃指動作也;有的動作優(yōu)雅,有的動作毛躁。在較高級的動作中,其實還包括技能。尤其在今日的社會中,已發(fā)展出各式各樣的技能。譬如聲樂.舞蹈.才藝等。

  于是源于對我的執(zhí)迷,我們一方面得維護這個身體,以讓它繼續(xù)存活下去。二方面更得用心去保養(yǎng)它,使之不只健康,而且漂亮實用。既有美麗的外形,更有豐富的內(nèi)涵。

  精神的我

  下面再講精神的我,佛法五蘊中的受、想、行、識,乃指精神的我。關(guān)于受、想、行、識的定義,相信各位皆已熟悉,故我不再解說。但大致而言,精神的我乃可歸納為兩大類:

  第一、覺知感受的我。我們每個人都有五官:眼、耳、鼻、舌、身。以眼睛可以看,耳朵可以聽,身體可以感覺。故透過此五官,我們乃能認知外在世界的現(xiàn)象。然現(xiàn)象者,還屬于表層;因其背后還有很多道理原則。于是對這些道理原則的認知,也包括在覺知的范圍里。所以有的人很有學問,上通天文、下通地理,這也屬于覺知感受的我。或有的人對音樂較敏感,有的人對美術(shù)較傾心。甚至對科技的熱忱,對宗教的情操,也可包括在覺知感受的我。

  第二.作意主導的我。知,其實只是前半段;而知后,乃更有行也。于是從動作行為,而產(chǎn)生預期的結(jié)果。故有關(guān)精神的我,人乃更執(zhí)著于作意主導的我。因為覺知感受的對象,多是共通的;故較無法表現(xiàn)出個人的特質(zhì)。而唯有從作意主導的行為中,才能凸顯出我的品味,我的風格。于是先從見聞覺知,后以作意主導;故每個人都漸建立其各自的「作業(yè)系統(tǒng)」,此即所謂的「人格」。

  對我的執(zhí)迷之一

  這也就說:眾生對我的執(zhí)迷,主要是透過名下的我、肉體的我和精神的我去肇造的。因此對我的執(zhí)迷,首先表現(xiàn)在企求名下的我,愈多愈好。以我所愈多,才愈能展現(xiàn)出個人的存在價值。人為什么喜歡攀緣呢?因惑以為攀緣愈多,生命才愈有價值。于是既希望事業(yè)愈作愈大,也企圖財產(chǎn)愈賺愈多。有關(guān)對名下我的執(zhí)迷,不用我詳細描述;因為只要你放眼于目前的社會,便可看得很清楚。

  其次對肉體我的執(zhí)迷,不只須維護它目前的存在,最好能長生不死,青春永駐。不只不會死、不會老,而且永遠這么年輕、漂亮,永遠這么健康.實用。所以很多人乃不惜花費大把時間.金錢,于保養(yǎng)他的肉體。在電視廣告中,有關(guān)用以保養(yǎng)色身的商品,毋乃太多。這正是為這個時代的眾生,身見遠比過去濃厚故,尤其女眾更是如此。

  最后,有關(guān)精神的我:我們既希望這覺知感受的我,能愈來愈敏銳。故別人不知道的,我已知道;別人不清楚的,我能清楚。冀將見聞覺知的能力,發(fā)揮到極限─最好有神通。其次,更希望能掌控的范圍愈來愈廣,能主導的權(quán)限愈來愈大。

  細量人們每天在忙什么?審一審乃不出這三個我。于是既一切為我奔波勞碌,又何怨尤呢?

  對我的執(zhí)迷之二

  其次,對我的執(zhí)迷者,又以有「我見」故。有些人經(jīng)過比較深刻的思惟后,他乃認為:為什么我能夠覺知?能夠抉擇呢?此乃為內(nèi)在有孤立自存.永恒不變的本體故。于是因此本體,一切的生命現(xiàn)象,才得以進行。

  所以即使名份的我變了,但內(nèi)在的我還是不變;蛘呱眢w雖受傷了,而那個我仍不受影響。甚至人死后,存在他人心中的印象,仍是我也。

  這「內(nèi)在具存.先天獨立」的我,有的人經(jīng)過思惟之后,確認其有。有的人雖言之不詳,可是還感覺其有,譬如原始部落。這內(nèi)在不變的本體,有的稱之為我,有的名之為神識.靈魂等。反正在人類的歷史上,有各式各樣的稱呼,但基本的定義是差不多的。

  從無常中觀我

  我是永恒不變的嗎?佛法再三強調(diào)「諸行無!;則既無常,云何能有個內(nèi)在不變的我?比如名利的無常,今年即使晉升到較高的地位,但可能明年就被排擠下去。或今天從股市里大賺一筆,而明天又將崩盤矣!所以名利的無常,大家可看得很清楚。

  其次,肉體的無常大家也心知肚明,這個身體不管你怎么保養(yǎng),終有一天會衰老.會死亡。甚至不用等到衰老,一次意外事件就可能讓我們器官殘缺、生命垂危。至于心識的無常更是變化萬千,昨天三思定案的計劃,今天就被推翻了?嗫嗖艑さ玫奈锲,到手時卻又覺得不那么相應(yīng)也。所以從名份的我、肉體的我、心識的我去省思,那尋得彼不變的我?

  從和合中觀我

  有人謂:前之名份的我、肉體的我、心識的我,都是外相的我,故雖都無;没,但還不妨有個內(nèi)在不變的我!于是我們再從和合中觀我。

  我們?yōu)槭裁吹妹刻煊蔑,甚至為了掙得三餐,不惜披星戴月.奔波勞碌呢?為怕「我」餓死也!我既是內(nèi)在不變的,云何會餓死呢?天冷時得加衣,天熱時得吹涼,難道不也正證明,內(nèi)在無不變的我嗎?又我們從小得受教育,若內(nèi)在的我是不變的,則早出晚歸.十年寒窗又有何用呢?

  從緣起中觀我

  最后,我們再從佛法里的《中觀》思想,來觀「何以為我?」在中觀里,最具代表性的偈頌:『眾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既一切存在的事象,都是從眾緣的和合里,而得存在.而得變化的。所以既從眾緣中來,就不可能是孤立自存的。而眾緣以無常變化故,則所和合的事象,亦必隨之幻化而無永恒不變者。于是萬物以因緣法故,皆交互延絡(luò)而連成一個大網(wǎng)。所以物物間,既沒有內(nèi)在與外在的界限,也沒有是我與非我的隔胲。

  或說:我者,乃非因緣法!

  答曰:一切法,乃不出因緣法;故世間中,無「非因緣法」者。或姑且說有「非因緣法」者,也與生命現(xiàn)象了不相干。

  因此必從緣起法里,才能究竟破除我見、神見、自性見。這也就是我看南傳的禪法,只從無常中觀無我,而未能從緣起中觀無我,其實是不究竟的。故唯有從緣起法中了解空義,才能夠真了解佛法。因此我曾說過:不明空義者,非正信的佛教徒。

  空與體用

  其實凡俗之所以必建立「本體」的觀念者,乃為一般人都以「有體,才有用」。譬如因為有電燈泡,所以才會亮;故電燈泡是體,而亮是用。有體,才有用;有用,必有體。這是一般人的觀念。

  但所謂「有體」者,卻不必是「不變的本體」。如木柴燒了,有光有熱。有光和熱,即使說是它的用;但木柴,能是不變的本體嗎?不!若是「不變的本體」,反將燒不起來。而既燒不起來,也就沒有光和熱。同樣,我們?yōu)槭裁匆燥埬兀恳驗轱埑院,能夠被消化成我們身體所需要的營養(yǎng)。簡單講:以飯,非不變的本體故;我們才需要吃它。反之,若飯有本體,怎樣吃進去就怎樣拉出來,則對身體有何助益呢?所以因為體空,能夠隨緣生化,這才有用。

  于是,人何以有見聞覺知的作用?有思維抉擇的作用?也正因為無體.無我.無自性故,所以才有這些相用的變化。茍若世界是實有不變者,則其像睡美人的國度。不只所有的東西都在睡覺,連看的人也在睡覺;而既看的人,都在睡覺,則這個世界存在那里呢?意識所不及處,當然就不存在了。所以萬法以非實有故,才能萬象森羅.四季推移。生命以無我故,才能作意覺受.造業(yè)修行。

  見聞覺知者

  要從中觀的理論來論證無我,倒還容易;可是要在現(xiàn)實的生活中,去體驗無我,就可不容易也!于是我們乃回歸到現(xiàn)實生活中,來印證無我。

  首先問:誰是見聞覺知者?這見聞覺知者,難道不是我嗎?會有別人看,而我知道的嗎?對這切身的問題,如果回答不出來,則與空.無我,還不相應(yīng)也。

  對于「誰是見聞覺知者?」我乃謂:「但從刺激,以產(chǎn)生反應(yīng)爾!刮覀冎罍囟扔嬚撸軣峋团蛎,因冷而收縮。是溫度計有意識,能覺知溫度的變化;故于受熱時現(xiàn)膨脹之形,受冷時呈委縮之狀嗎?不!溫度計是非生物;而非生物者,便無見聞覺知的作用。

  或者我們看水,溫度高了,蒸發(fā)成云;溫度低了,凝結(jié)成冰。是水有意識,故作意凝成冰而變冰,作意蒸成云而現(xiàn)云嗎?不!水也是非生物;而非生物者,便無作意主導的作用。

  以上水與溫度計,既皆無見聞覺知的心用,何以有形相的變化呢?如前謂在因緣法里,萬物自交關(guān)成梵網(wǎng)。于是既周遭的環(huán)境產(chǎn)生變化,它自會互動而反應(yīng)出形態(tài)的改變。其實,溫度從零度到一百度間,水相還是有變化的。只是這變化較小,故一般人不在意爾。

  于是既從因緣的互動而產(chǎn)生變化,這與是否有個「覺知者」便沒關(guān)系。因此有情物跟無情物,其實是沒有界限的。因此誰是見聞覺知者?其實就像鏡子一樣,貓來貓現(xiàn),狗來狗樣,你說鏡子知不知道?鏡子雖未有心,而能隨緣顯現(xiàn)出不同的相狀。同理眾生無我,而有見聞覺知之用。為從刺激而產(chǎn)生反應(yīng)爾!

  刺激與反應(yīng)

  如果進一步再問:那同樣的刺激,就會產(chǎn)生類同的反應(yīng)嗎?未必!因為若刺激在不同的物體上,乃將有不同的反應(yīng)。比如何以溫度計是水銀作的?因為水銀的膨脹率最高。鐵雖也熱脹冷縮,但即使溫度升高了一百度,卻膨脹得很有限。所以要用膨脹率比較高的作溫度計,我們才看得清楚。也有某些專業(yè)的溫度計,卻是用電阻來衡量的。以溫度變高,則電阻會變大。所以在幾千度的溶爐里,便是用電阻來測量溫度的;否則水銀一進去,就被揮發(fā)掉了。

  于是因受刺激物的不同,所以反應(yīng)便千差萬別。這在無情物中,已是如此,更何況是有情物的人。以人的因緣當比一般的生物復雜多了,所以人的反應(yīng),當更不可能預測;但這還不出緣起的互動關(guān)系而已!簡言之,以無我故,能受刺激而生反應(yīng)!

  統(tǒng)一協(xié)調(diào)者

  同樣在對外境的反應(yīng)中,我們似發(fā)覺到:人有統(tǒng)一的功能。比如眼觀其色,耳聽其聲,最后是誰將此聲色,組合成一個完整的意象。于是有的人,又從此統(tǒng)一協(xié)調(diào)的功能中,認定有一個內(nèi)在不變的我。否則由誰來統(tǒng)一.協(xié)調(diào)呢?

  其實在緣起的相關(guān)互動中,本即有統(tǒng)一協(xié)調(diào)的功能。這在生態(tài)學的食物鏈中,已可看得很清楚。若某種生物繁殖得太多了,在生態(tài)中自產(chǎn)生制衡的反應(yīng)。故不是有一個上帝在忙著指揮:馬要多生一些,而松鼠當克制一點。既萬物中,本自有統(tǒng)一協(xié)調(diào)的功能。同理于人身中,亦自有統(tǒng)一協(xié)調(diào)的作用。萬物中,無須上帝調(diào)理;人身內(nèi),亦無靈魂作鎮(zhèn)。

  所以既萬法于緣起中,本是一體相關(guān)的;則何必以個體.實有的邪見,硬將之拆解。于是為拆解不成,不得不為之再合。然又以合不成故,只好外找個上帝來合,內(nèi)找個靈我來合。如此瞎忙了老半天,還是破綻百出。然如最初不去拆解,不就一了百了嗎?

  由是我們之所以能認識外境,乃是經(jīng)由此統(tǒng)一協(xié)調(diào)的梵網(wǎng)去認識的;而非只是透過有限的感官而已!而既是經(jīng)由統(tǒng)一協(xié)調(diào)的網(wǎng)去認識一切,則何必再安立另一個統(tǒng)一協(xié)調(diào)者?

  作意主導

  再次,我們且審思:人有自由意志嗎?一般人終認定有我者,主要是從「自由意志」去確立的。你看,我要手動,它就動了。我要說話,它就說了。這難道還是別人硬要我作的嗎?以有自由意志故,乃確認有我也。

  對這問題我想了很久,參了很久,最后終覺得:其實覺知與作意,終是從業(yè)受報的過程中,所對應(yīng)產(chǎn)生出來的幻覺。這我們先舉例說明:

  我們知道有「六道輪回.中陰身受胎」的事。如果人有自由意志,那怎么可能投胎變豬呢?一看是豬胎,還有人意愿降臨嗎?當然不愿意。但那時候的豬胎,可能幻現(xiàn)成房子或山洞。于是在正大雨滂渤,慌忙求避時;且喜尋得一個山洞。所以就趕緊一鉆,進去卻變成豬胎矣!由是這山洞,是經(jīng)由自由意志而選擇的嗎?在選擇的當下,似不妨說是自由意志。但就因果而論,在你選擇之前,它已設(shè)計好了,所以你也不可能不跳進去。

  或者我們說夫妻緣好了,世間有謂:不是冤家不聚頭。雖當初這個伴侶,也是千挑萬選的?墒悄馨最^偕老.恩愛一生者,竟有幾位?毋乃太少也。于是在崇尚自由戀愛的時代中,就能展現(xiàn)對愛情的自由意志嗎?不!在冥冥之中,似有個不可思議的力量在牽引著。而這力量是誰呢?其乃前世的業(yè)因在幻現(xiàn)境界,而牽引我們?nèi)ナ?a href="/remen/guobao.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果報。

  生命的過程,本就像長河中的后浪推前浪。于是當前浪不斷往前沖時,它或?qū)⒁詾椋哼@是他智慧抉擇的結(jié)果。但是后有眾浪推壓,前有河道牽引;他不這么流,也是不可能的。

  但是為無始無明故,他卻認定:人有自由意志。然而人若有自由意志,至少應(yīng)過得快樂.自在?墒鞘聦嵣,人卻總有這么多煩惱!這不是自相矛盾的嗎?

  知與不知

  何以在世間林林總總的萬象中,有些我們知道,有些我們不知道。這眾皆以為:以求知故得知,以漠視不關(guān)心故不得知。然而從以上所論,我乃認為:以業(yè)習相應(yīng)故得知;若業(yè)習不相應(yīng)者,則不得知。因為萬物本不是客觀存在的。譬如這世界上有沒有鬼呢?既不能說有,也不能說沒有!因若你跟他業(yè)相近,他就會顯現(xiàn)在你周遭。反之,業(yè)不相應(yīng),便絕不會碰到鬼。

  所以有些人被非人干擾,而欲尋求超度之方。我說:「且不去超度他,先超度你自己吧!」既因為業(yè)跟他相應(yīng),所以才會被干擾;則如從修行的功德而改變自己的業(yè),便與他們不相干了。同理在各行各業(yè)中,你既從事這一行,就對此行知道得多,或受此行影響的重,也是業(yè)與報的關(guān)系爾!

  從空義而言,并不是因為有「能知者」和「所知物」,故和合生識而成就出認知的結(jié)果。在知與不知之間,其實只是業(yè)跟報之間的轉(zhuǎn)換過程。所以求知,終究而言,乃不出幻覺而已!

  可是世間卻都不愿用這樣的觀點來自省,他總是認為:我是經(jīng)過辛苦的求知過程,或博通古今,或?qū)嶒炞C明,才求得這些學問,怎會是從業(yè)生報的結(jié)果。因人活著,總要盡力于維護生命的尊嚴,要用心于伸張自我的意志,這活著才有意義。尤其科學,都是用這樣的觀點來認知世界的。所以他們很有信心,待有一天要窮盡世界的真理。但可能嗎?既內(nèi)在的我,本身都在變;更外在的世界,也天天在變。則豈有客觀.定數(shù)的公理,等著我們一一去探究呢?唯以幻造幻,纏綿牽系而已!

  修行的轉(zhuǎn)機

  于是從業(yè)識牽連.輾轉(zhuǎn)幻現(xiàn)的生命過程來審思:一般人能修行的機會,真是非常渺茫。因為總是從這個業(yè),牽連到那個業(yè);雖轉(zhuǎn)來轉(zhuǎn)去,層出不窮,卻也只是換湯不換藥而已!故俗謂:「龍交龍,鳳交鳳,老鼠生兒會打洞!闺y能跳脫出無明的圈套。

  故除非有累世的善根,以過去世曾熏習了佛法,所以這輩子在第八識中就深藏著修行的意愿;蛘咭蛴龅绞鈩俚姆ň墸谑悄四茼樦ň壎バ扌,故慢慢能轉(zhuǎn)化他的業(yè)和報。

  所以佛法既不是宿命論,也不是偶然論。佛法雖講因果,但不謂因中有果;以果之呈現(xiàn),還是會受到緣的影響。當然佛法更不是標榜自由意志者。于是生命的真相為何?我認為:還得透過緣起的法則,去觀察.探討,才能究竟明了。

  所以從前面講到這里,我乃強調(diào):唯有從緣起去觀無我,才能明了生命的實相。或者如禪宗所用,去參「見聞覺知者誰?」「作意主導者誰?」而參到最后,其也只是業(yè)識牽連.展轉(zhuǎn)生化而已!

  無始無明

  可是人類從無始以來,卻都認定有一個內(nèi)在的我。這既是佛法中所謂的無始無明,也是生物學上的基因設(shè)計。于是從有我的情見,而衍生我癡、我見、我慢、我愛,這四大煩惱。我癡.我見就是從無明,而產(chǎn)生有我的邪見。而我慢、我愛者,這我不只須消極地珍惜它、保養(yǎng)它,并且還得積極地去擴充它、伸張它。于是再從此四大煩惱而衍生更多煩惱。

  生不滿百年,長懷千歲憂。所以人忙來忙去,忙著什么?爭來爭去.爭些什么?若揭穿了,也不過如此而已!是以人都為我而爭,為我而造業(yè),為我而輪回生死。我想各位,學佛到現(xiàn)在,對此應(yīng)是蠻清楚的。

  人生的動機

  下面我們再回歸到「情為何物」的主題。前我再三強調(diào):一切生物乃有兩種最基本的動機,第一是維持個體生命的存在,第二是延續(xù)種族生命的繁殖。然對于人類,除了仍保有前述的兩種動機外,還有一項:就是肯定自我生命的價值。

  在「對生的貪著」中,我們已講到:就人類整體的生命價值而言,大致是從「進化論」─尤其是廣義的進化論去肯定的。然而如就個人而言,乃是從「自我擴張」中,去肯定生命的價值。而自我者,前謂有名下的我、肉體的我和精神的我。故自我擴張者,也是從這三項里去擴張的。于是愈擴充,便愈覺得自己的生命有價值。

  原始部落

  于是我們且從人類學的角度,來看自我擴充。在最原始的部落里,因生活的方式還保留在漁獵社會中,肚子餓了就去采水果,或去捕條魚,抓只小獸,以填飽肚皮。晚上有山洞,就住山洞;沒山洞,且在樹下窩一窩。于是以無私有財產(chǎn)故,不能用財產(chǎn)裝扮自己。在最原始的部落里,也沒有團體組織和階級制度,所以也不能用地位來裝扮自己。但是原住民仍有「自我擴張」的需求!他們?nèi)绾巫晕覕U張呢?乃從裝飾里凸顯自我。

  我們看有些原始部落的原住民,他們衣服也穿得很簡陋,所以多直接在自己身體上作裝飾。譬如有的把耳朵拉得長長的,而成為長耳族。有的把牙齒涂得黑黑的,有的把脖子頂?shù)瞄L長的,有的直接在身上紋身。這直接在自己身體上下功夫者,乃是最原型的自我擴張。

  其次,有些乃從衣飾里去裝扮。如身上插上了很多珍禽的羽毛,或掛上很多貝殼.珍珠.瑪瑙或礦石之類。反正只要稀奇古怪,異乎常人者便行。

  何以原住民的服飾都非常復雜,有頭上戴的,有身上佩的,有手腳套的,真是不厭其煩哩!因為在沒有財產(chǎn)、沒有階級的社會中,只能用這最原始的方式,來凸顯自己。所以如現(xiàn)代,還停留在以身相.衣飾來莊嚴自己者,亦不過是原住民的文化水準吧!當然現(xiàn)代即使還要用衣飾來莊嚴自己,也不必穿戴得那么多。你只要在脖子上掛顆五克拉的鉆石,也就夠耀眼了;蛘叽鱾亞米茄手表四處張揚。所以大致而言,現(xiàn)代的衣飾雖愈來愈簡化,但也愈來愈精致奢華。

  較開化民族

  當這民族漸漸開化了,便形成私有財產(chǎn)的社會形態(tài)。所謂私有財產(chǎn)者,首先就是有自己的房子,甚至田園。而有了貨幣制度后,又以屯積金銀財寶等,而為我所。在民族漸開化后,亦將形成團體組織和階級制度,譬如有酋長.貴族和平民之別。而酋長.貴族等所住的房子,所穿的服飾,甚至所用的器具,都與一般平民大不一樣。于是在較開化的民族里,乃以財產(chǎn)及名位來裝扮自己。

  財產(chǎn)能靠自己的努力,而慢慢賺得。至于階級者,古代的貴族,雖有世襲者,但也有能因后天的努力,而終爭取到的。比如因富有、戰(zhàn)功或科舉而晉升為貴族。所以在較開化的民族里,因有名利之別,所以乃慢慢以名利來裝飾自己。

  職業(yè)的分工

  社會再進一步分化后,就有了職業(yè)分工。于是在士農(nóng)工商.各行各業(yè)中,每個人都得有一份職業(yè)。這職業(yè),最初是為了賺取生計,以維持自己的生活。但是除了賺取生計外,其還有建立「社會標志」的作用。

  比如某些人,因家里很有錢,他就能不從事職業(yè)嗎?不!因為若有人問:「您在那里高就呢?」他總不能回答:「我只在家里,白吃白喝!」尤其對現(xiàn)代人來說,失去了工作,就等于失落了自我。

  所以「虧本的生意,還是有人要做」─為的是名;蚧ㄥX買個頭銜,或當個芝麻綠豆官。于是在職業(yè)分工的社會里,人們有了新的裝扮方法,乃以職業(yè)裝扮自己。俗謂「行行出狀元」,若在各行各業(yè)中力爭上游,則終亦能名利雙收也。

  自卑情結(jié)

  下面我們再講到另外一個問題。上次于講述男女的愛情時,已講到佛洛依德以性為本源的心理學。但是很多人對此說法不以為然。故有位名為"阿德勒"者,乃創(chuàng)立另一種心理學:彼認為人類一切的作為,乃根源于自卑情結(jié)。于是因為自卑,所以種種造作有為.擴張自我者,乃為補償作用也。由是愈自卑者,既愈愛現(xiàn),也愈作怪。各位想想,是否如此呢?或者且自我省思:我有沒有自卑情結(jié)呢?實告各位:沒有,才是怪事。所以人之不斷自我擴張者,乃為彌補其自卑爾。

  自卑的原因

  在"阿德勒"的學說中,曾分析:人為什么會自卑呢?他且歸納為三種原因:一.器官的缺陷;二.被寵壞的人;三.被疏忽的人。但是我覺得這三種原因,其實比率沒有那么大,沒有這么普遍。但事實上,卻每個人都有自卑─如有那個人自稱他沒有自卑,則唯表示他的返照能力不足爾,而非他真的不自卑。

  那為什么人都會自卑呢?我的解釋很簡單:因為這個自我,本就是無明虛妄的產(chǎn)物。人下意識里也知道,我是虛妄的;可是不肯明明承認。于是用盡任何方法,想凸顯我、擴充我,而皆枉然。

  比如說以最簡單的肉體為例,我們明知道:這肉體遲早會衰老死亡的。于是即使用任何練氣、美容、滋補的方術(shù),去胡忙了老半天,終還是心虛的。同樣爭名爭利,即使一時爭到了,就永遠保固了嗎?不!還將有一朝會失去的。所以不管曾得到什么.現(xiàn)得到什么.將得到什么,我們還是會自卑的。包括國王將相.英雄豪杰,都不免自卑也。所以若以為用自我擴張的方式,能補償其自卑情結(jié);這也不過是生物學上的基因設(shè)定,或無始生死輪回的環(huán)扣圈套而已!

  自卑的斷除

  至少從人類有史以來,未有人曾用這種方式,而得平衡其自卑情結(jié)。除非他能理會空性,證得無我。故唯有阿羅漢,能不自卑;因為祂已斷盡一切我執(zhí)的習氣─既我都不在了,誰卑誰慢呢?

  所以真欲斷除自卑情結(jié),唯有初從「緣起無自性」的理中,去意會無我。能解悟得無我者,雖自卑的情結(jié)就能降伏很多;可是除非真在修行上有確切的體證,否則難以斷除。

  由是而言,西方的心理學其還有一段蠻遙遠的路。因為從佛法來看西方的心理學,即使從自我到超我,從意識到潛意識,從個人的潛意識到集體的潛意識,還跟佛法的無我、禪法的見性,離一大段蠻遠的路。

  多元化的社會

  前已述及因文明的成長,而形成職業(yè)的分工。這職業(yè)初為士農(nóng)工商四大項目。而后更隨著文明的演化,乃有三百六十行,甚至如現(xiàn)代,我看不只三千六百行。

  行業(yè)的增加,一方面是因文明演化的軌跡,本由簡單而趨向復雜。一方面也為人口的膨脹,故行業(yè)既多,才能分散競爭的焦點。否則雖行行出狀元,但若只有四行,便只能有四個狀元;如此大家豈不擠破頭。而三百六十行者,便有三百六十個狀元。

  由是來看文明的成長,乃非直線;而是如喇叭一般,最初口是小小的,且擴張得很慢。而到文明后期時,乃愈擴張愈快,以至于成為橫向的發(fā)展。以愈擴張,面愈大;故愈形成「多元化社會」。于是在多元化社會中,因為能選擇的空間愈來愈大,甚至能創(chuàng)造的機運也愈來愈多,故早非如文明初期的固定取向─所有的人,不是忙著為名,就是忙著爭利。

  所以在多元化的社會中,因為已失去統(tǒng)一的價值觀;故即使仍欲向外擴張,方向卻也愈來愈模糊。于是乎,人們便被迫作向內(nèi)的省思與探索。

  我是誰

  古人很單純,若讀書就是準備科舉做官而已!以前無所謂作家或教授之類,他們沒有更多的彈性空間;蛘呷绺赣H是醫(yī)生,兒子大概也準備當醫(yī)生。父親是經(jīng)商的,兒子從小學算計。可是現(xiàn)在不一樣了,父親經(jīng)商,兒子非必經(jīng)商;父親是企業(yè)家,兒子卻可能學音樂去了。

  所以對現(xiàn)代人而言,即使到要考大學.填志愿了,都還搞不清楚自己要走什么方向。因此就有一些心理測驗,流行于世─為它能幫助我,更了解自己也。了解我的興趣與性向,專長與嗜好。我是內(nèi)向型的或外向型的?如果是內(nèi)向型的,去作推銷的話,那就非吃不了兜著走不可。反之,若是外向型的,卻選擇作研究工作,豈不枯燥乏味。

  因此對現(xiàn)代人而言,且不急著去作盲目的自我擴張,先了解自己吧!而欲了解自己,作心理測驗雖有最初的成效。但就長期而言,還得靠自己慢慢去省思、探討。

  這「我是什么?」,最初僅限于對性向.嗜好.專長的探討與了解。而后漸次深入后,便將省思.探討及「我的本質(zhì)是什么?」這也就說:初從外圍探索起,而慢慢去深究「最內(nèi)在者是什么?」

  因眾生無始以來,就認定有個內(nèi)在不變的我,那現(xiàn)在我們就來追究:這內(nèi)在不變的我,到底是居于何處?什么相狀?而這時候,因為人們的視野早比從前更寬廣.潦闊,所以能從種種互動關(guān)系里,去勘破這內(nèi)在不變的我,本自虛妄而已!

  其實西方的心理學,現(xiàn)也漸講到「自我是什么?」其也只是一個概念。而概念從何而來呢?從互動的關(guān)系中建立的。只是他們的互動關(guān)系,還只限于這輩子從小的經(jīng)驗與成長的環(huán)境;而佛法更延伸到三世因果。

  這也就說,因文明的成長,才會有「我是誰?」這個問題。反之,如你去問原住民:「我到底是誰?」他只會當你發(fā)神經(jīng)了!所以我曾再三強調(diào):佛教是一個非常文明.非常高貴的宗教。故如文明未成長到這個地步,人們便對這些問題漠不相關(guān)。如果你在這邊打坐,人家會說:「你若吃飽飯,閑著沒事,何不去作一些消遣事?何苦枯坐在那兒發(fā)呆?」你若回答:「我在打坐參禪呀!」他能明白你在說什么嗎?當不明白。所以除非文明已成長到相當成熟的地步,否則既不會有這樣的問題發(fā)生,更不會有「覺悟」的可能。

  文明的解體

  在文明演化成多元化的社會后,又如何呢?會更燦爛輝煌嗎?不!反會慢慢趨向于解體。其實在我剛才所用的比喻中,即已預寓著解體的命運。既像喇叭一樣,不斷向外擴張以至于成為橫向發(fā)展。而橫向發(fā)展者,乃趨向于解體。

  問:文明的解體,是命運的流轉(zhuǎn)?還是人為的缺失呢?答:我們且先從人為的角度來看,因為在多元化的社會里,大眾已失去了中心的目標,以每個人皆各有其目標、有其品味,所以無法維持足夠的凝聚力與向心力。尤其在目標與目標間互相沖突時,彼此又皆以惡性競爭而互相殘害。所以這個社會何能免于解體呢?

  其次,更從生物學的定律來看:一個蘋果從初生的青澀,而后慢慢成熟艷麗。然再下去呢?唯熟透腐爛而已!到目前為止,有那個蘋果不熟透而腐爛的?同理,所有的植物成長茁壯之后,也將死亡。當今最古老的植物,大概有四、五千年,而地球的歷史已經(jīng)歷幾十億年矣!所以生物學的定律,就是有生必有死。這既植物如此,動物如此,人類如此,人類的文明亦如此。

  西方的沒落

  關(guān)于文明的解體?這結(jié)論不是我說的。而是有一本書,名為《西方的沒落》所說的。這本書對我的影響相當大,以最初我對歷史學沒有什么興趣。有人說:歷史就是帝王的家譜。在史書中常看他們打來打去,誰打贏了,誰就當國王。然誰當國王,與我有何干系呢?還得勞駕我背得要死。

  然而在此書中,卻大大地改變了我對歷史的觀點。歷史不是「過去式」,而是「現(xiàn)在進行式」。于是以「現(xiàn)在進行式」故,乃與我有切身的相關(guān)。在書中,他把歷史上曾經(jīng)燦爛輝煌過的幾大文明,經(jīng)研究歸納后,乃認定:一切文明都必經(jīng)過春夏秋冬四個季節(jié)。春是文明初起,夏是成長拙壯,秋則燦爛輝煌,至于冬乃雕落枯零。類似于佛法所謂「成住壞空」的階段。

  如就印度史來看,佛教乃創(chuàng)造于印度文明的秋天。故佛教不是春天那種熱情洋溢.鳥鳴花香的宗教。而是歷經(jīng)文明顛峰后的省思,于是以看得多.參得透,故能成就佛法精湛超俗.甚深無比的智慧。

  后來英國史學家湯恩比對《西方的沒落》的結(jié)論不以為然。于是更深入歷史的層面中去研究,后來也寫了一本書《歷史之研究》。但最后的結(jié)論還差不多:所有的文明都將解體。如埃及文明、希臘文明、印度文明、馬雅文明都解體了。只有一個例外:中國文明。以中國文明曾經(jīng)歷過兩次的顛峰,第一次在秦漢,第二次乃隋唐。所以中國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中是空前的奇跡。以上有關(guān)文明的興衰,如各位有興趣的話,可去閱讀這兩本書─《西方的沒落》與《歷史之研究》,當會更明白。

  當今的社會

  或者我們且不去看這兩本歷史的書,而直看當今的社會,也可怵目驚心地感受到社會解體的趨勢。雖已是多元化的社會了,有人還是盲目地向外擴張。而擴張者,乃更以惡性競爭為手段,故不免共取滅亡也。

  何謂惡性競爭?就像今天臺灣的政治一樣,所有的選擇殆非以他的理想.他的作為而贏得選票,而是互扯對方后腿,或為利益掛鉤而彼此標榜。于是從最初的一黨專政,到現(xiàn)在的多頭馬車,政治品質(zhì)提升了嗎?政治效率改善了嗎?我看只是江河日下,流不盡許多愁。

  政治是污蔑的,這本不稀奇!然回首看宗教,又好多少呢?初開始皆打著「為教、為法、為眾生」的旗幟。然到后來,卻一個個變成山頭主義;而山頭主義者,必不免于惡性競爭。而如惡性競爭,豈不自打嘴吧!于是信眾便對山頭失卻信心。甚至山頭在開山者大限后,也不免于倪墻分裂。于是信眾乃樹倒猢猻散,各自起哄去也。

  當然還有少數(shù)人,仍繼續(xù)于對生命的省思與探討。但是這些人的力量總加起來,卻只道是「杯水車薪」,何足以扭轉(zhuǎn)社會的風氣?如目前臺灣學佛者的人數(shù)已很多了;但整體而言,社會風氣卻只愈來愈壞。至于下一代將如何呢?那就更不堪回首了。所以嘛!人間凈土終究是遙不可及的口號而已!

  這也就說:社會共業(yè)的力量非常大,至少在人類的歷史上,從未有曾扭轉(zhuǎn)春夏秋冬的次第者。所以或從歷史的演化軌跡,或從當今的社會現(xiàn)象,我們皆可感受到文明將解體的命運。

  佛法之世

  以上有關(guān)文明解體的問題,一般學佛者很少會注意到。但如我們放眼從比較大的時空去看,世代的興衰,文明的起落,這是必然的結(jié)論。于是當文明解體之后,有關(guān)對生命的省思與探討,亦隨之披靡。所謂「文明的解體」不是指所有的人都死光了,而是像老年人一樣,雖活著但已沒有生命力了。像印度文明解體了,但印度還存活著八億人口。而現(xiàn)在他們的文化呢?殆都是西方的文化,穿的是洋裝,吃的是披薩;而傳統(tǒng)的印度文化,到圖書館去找吧!

  于是當文明解體后,即使還有眾生繼續(xù)存活,可是他們對生命的問題已經(jīng)沒有興趣了。此正如老年人,即使還能學佛,卻只能學凈土法門;而對參禪打坐或中觀思想,唯力不從心爾!由是在文明的演化過程中,有佛法之世,乃如曇花一現(xiàn)也。在春夏時,沒有!在冬天里,也沒有!而秋天中,即使有佛法之世,乃很短爾!所以從文明的演化來看,乃更可意會到佛經(jīng)所說: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但是我所謂的「佛法」,卻不限指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法,才是佛法。而是泛指一切「從見性而解脫」之法。初從探究「我是什么?」而能理會無我.體證無我,故終能成就解脫之法者,皆是佛法也。

  于是我們以此回顧中國文化,在第一次的周期里,雖有老莊之學─莊子謂心齋坐忘;但只忘,還不是無,更不是無自性的畢竟空。而老子即使說:「吾之大患,為我有身!闺m知身是患,卻不謂身本是妄。所以中國在第一次的文化周期里,并未曾明顯地演化出佛法來。至于第二次的文化周期里,雖有佛法,卻是外傳者。同此回顧希臘文明,也未曾明顯地演化出佛法來,蘇格拉底雖正視「了解我自己」的問題,卻未明確說出無我的結(jié)論。我想各位如果有興趣,可用這樣的角度去重新探討歷史,則將發(fā)現(xiàn):每個文明當發(fā)展到秋天的階段后,自會有比較趨近于佛法的學說。但卻沒有如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法,這么直接、深入,究竟、圓滿。

  目前的西方文明還正在演化中,據(jù)《西方的沒落》中所述,現(xiàn)在的西方文明,乃堂堂進入秋天也;而秋天的季節(jié),正是準備開化佛法的盛世。我們且從整個西方的思想動向來看,似已看到若干跡象。比如說物理學,從最初的牛頓力學,次演化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而相對論者,乃較接近于佛法的空義;蛉纭笢y不準原理」者,亦類此也。再看心理學,自二十世紀佛洛伊德發(fā)現(xiàn)潛意識之后,對心理的觀測,乃從表層意識而深入潛意識,然后更有楊格的集體潛意識。至于生理學,亦從純機械論,而演成身心一體的有機論。雖皆與佛法,還有蠻遠的距離,可是這種動向的軌跡,卻是很明確的。

  自我的真實現(xiàn)

  由是西方的心理學,最后乃講到自我實現(xiàn)。但自我怎么實現(xiàn)呢?如果從執(zhí)著有一個自我,于是不管用擴張的方法來求名求利,或是潛心于科學的研究.藝術(shù)的創(chuàng)造.宗教的修為,皆不可能真實現(xiàn)自我。從佛法來看,從覺悟到諸法本來緣起無我而邁向解脫,這才是真正的自我實現(xiàn)也。這也就說,如西方心理學還能向上提升的話,這必是不二法門。事實上,西方人也漸覺悟:東方的文化,尤其是佛法的精髓,將是指引他們未來的明燈。所以西方人對學佛,乃比東方人更熱心也。而東方人反已老得爬不動了。

  無我的生活

  最后我們來意會「何為無我的生活?」在經(jīng)過對生命的探索過程后,竟覺悟到諸法本來無我。于是其將如何過無我的生活呢?以前總疑惑著:生命中若真無我,豈不整天躺在床上,不知道當作什么好?可是事實上,若一個人真覺悟到無我,則倒像脫落了黑漆桶。

  以最初執(zhí)著有我,恰如生活在一狹。璋档臍ぷ又。雖生活得很不快樂,可是因?qū)ν饨鐭o所知故,人們還不敢放肆地將它打破。而既覺悟到無我,即已將此殼子打破了。而打破之后,我們才霍然發(fā)覺到:原來天地是如此地寬廣.開闊。既有日月星辰,又有鳥語花香。于是才能開懷痛快.去來無礙。

  所以無我的生活,消極者可以不起我癡、我見、我慢、我愛等煩惱。而積極者,乃能隨法界緣、眾生情而任運示現(xiàn)。隨法界緣,從緣起的道理,我們可很容易了解。至于眾生情,為什么是情而不是理呢?眾生當然只相應(yīng)于情,而未覺悟于理─若已覺悟于理者,即非眾生也。

  于是為覺悟于無我,故能不再為自己打算。因此反更能為他人設(shè)想,而隨眾生的愿以滿足他。雖然這滿足,終也是虛妄的?墒且驗楸娚铮∷赃權(quán)且隨順他。這即似禪宗所謂的「黃葉止兒啼」!小孩子不懂事嘛!哭著要玩具,你只好胡丟一個給他。真慈悲嗎?但無奈也!

  我曾再三強調(diào):必證得無我,才能真相應(yīng)于大悲。所以無我,既是解脫道的基石,也是菩薩道的分野。因為若未能體驗無我,那奢言菩薩道,便難免是自我擴充的假相。

  總結(jié)

  最后我們總結(jié)這三次所講的「情為何物?」眾生何以稱為有情?因眾生者,首得維持個人生命的存在,于是不得不忙著去賺取資生之物。眾生其次,須延續(xù)種族的繁殖,不只希望能世世代代繁殖下去,而且冀望能擴大門戶.光宗耀祖。眾生第三,乃生而帶有自我擴張的妄覺。所以人生種種的迷惑與煩惱,可說都是根源于情也。而情之由來,又附屬于對理之迷惑。因此總結(jié)「情是何物?」情,一方面是煩惱的根源.輪回之系縛。另方面也是道心之所在.解脫的樞杻。因為真要解脫,必須從情去著手,從情去斷絕。

  我們且看小乘的四果。首先何能證初果?斷三結(jié)能證初果!而三結(jié)者,乃身見、戒禁取見、還有疑。于是如能從緣起無自性的原則,而覺悟到無我,便能消除自我擴張的妄覺。這是第一種斷身見結(jié),亦即不再有我癡、我見。

  其次,何謂「戒禁取見」?在多數(shù)的佛書中,乃皆謂:不去持無益解脫的外道戒。而凡俗眾生,惑以為用自我擴張的方式才可提升生命的價值;這才是最無益于解脫的外道戒。故一個人如悟得無我,便不再以自我擴張而造業(yè)生死,這稱為斷戒禁取結(jié)。最后,對這種觀念.這種行為模式,確認無疑,便是破疑結(jié)。否則在普遍社會的共業(yè)中,別人反稱你是怪物。

  斷三結(jié),證初果后,漸次有二果.三果。二果是悟道后,降伏貪瞋的習氣,使慢慢減少,即稱為二果也。至于三果,待貪瞋完全斷盡之后,乃稱為三果。而三果者,又稱為「不來果」。不來是什么意思?乃不再來欲界受生也。

  如欲界中,主要有三種欲:即食欲、睡眠欲、還有淫欲。以阿羅漢還是要吃飯.睡覺的,所以三果主要是斷淫欲。而斷淫欲者,即斷除生物中「延續(xù)種族繁殖的動機」。

  最后證得阿羅漢果者,在經(jīng)典上謂:必斷盡我慢,才能究竟解脫。那我慢是什么呢?就是從執(zhí)著有我,而貪生怕死。這我們前面講到自卑情結(jié)時已謂:卑與慢,其實是一體的兩面;有卑就有慢,有慢就有卑。所以唯有證得無我的人,才能除盡自卑情結(jié),也才能斷盡我慢余習。

  以阿羅漢既證得無我,故既不再貪生怕死,也不復有「我與非我」的差別.「生與非生」的差別。因此在大乘佛法中謂:待證得無生法忍與無功用心,才入八地。而八地的解脫境界,乃相當于阿羅漢果。這也就說,如生物學的三種動機,都能除盡的話,即已證得阿羅漢果:第三.自我擴充的動機,當在初果時即已斷盡。第二.延續(xù)種族繁殖的動機,即淫欲者,乃在證三果時斷盡。至于第一.維持個體生命存在的動機,于證阿羅漢果時斷盡。

  所以嘛!大乘佛法往往講得太多了.太遠了,又是真如、唯識,又是念佛、拜懺,把每個人忙得半死,卻在解脫道上連個影子也沒有。而在原始佛教中卻能很快證果,為什么呢?因為他們直接斷情,待一切情斷盡故,就能了脫生死,就能證得阿羅漢果。

  那我們也可反過來說:如果不識情為何物者,乃解脫道的門外人爾。但奇怪在佛教里,直接點破「情為何物」的弘法者卻不多。因此我們這回連續(xù)講了三次,其實論情,就是論解脫。相信各位聽到這里,應(yīng)了無余惑也。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