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jīng)
《六祖壇經(jīng)》,佛教禪宗典籍。亦稱《壇經(jīng)》、《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六祖惠能大師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jīng)》。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夺岄T正統(tǒng)》卷八《義天傳》有“大遼皇帝詔有司令義學沙門詮曉等再定經(jīng)錄,世所謂《六祖壇經(jīng)》、《寶林傳》等..[詳情]
六祖壇經(jīng)講記 第3集
六祖壇經(jīng)講記(3)
悟法傳衣第一
時,大師至寶林。韶州韋刺史名璩,與官僚入山,請師于大梵寺講堂,為眾開緣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師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學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時作禮,愿聞法要。
前人走過的路是最好的捷徑,學佛的人要多看一些高僧大德的傳記。悟法是六祖的心路歷程,傳衣就是五祖之傳法。
【時,大師至寶林!
〔時〕是時機。什么叫做時機成熟?就是由各種因素條件所聚集而形成的。如一般人常說的:「天時、地利、人和」或是說:「人、事、時、地、物」,這些要素都具足才能成就一件事情。就像一棵植物的生長,需要泥土、陽光、水分、肥料等;如同一個人的成功,需要毅力、勇氣、智慧、專業(yè)和人際等關系;一場法會的促成,也必須有說者、聽者、場地等因緣。因此,世間的一切皆不離因緣,所以佛經(jīng)的開頭,常用「一時」,這里簡稱「時」。
我們平常生活得很粗糙,對于因緣好像知道,但實際上不了解。不要把知道當成了解。譬如,你知道這是白板,但卻不了解白板由哪幾項材料所制造的。再說,你知道我是男人,但你了解人是怎樣來的嗎?我們沒有真正了解,卻往往誤認為懂。不要沒有「悟」道,反而「誤」了自己。
所以談到這個「時」,是很復雜的,它是多少條件因素才形成的!敢弧咕褪切纬伤囊馑迹越幸粫r。如果你明白這個概念,面對人生所有的問題,你是可以了解其原由的;當你知道了問題,便可以找到答案的。因為,答案就在問題中。
〔大師〕,是對六祖的尊稱。講經(jīng)說法者,我們稱之為法師;持戒嚴謹者,稱之為律師;禪參悟道者,稱之為禪師;與佛無異者,稱之為大師。六祖惠能,大徹大悟,悟無上菩提,與佛無異,所以世人尊稱為大師。
【韶州韋刺史名璩,】是請法者。
【與官僚入山,】到南華山。
【請師于大梵寺講堂,為眾開緣說:】釋迦牟尼佛為什么投胎來這個世界?只有一個目的,就是開、示、悟、入佛的知見,為了告訴我們眾生皆有佛性。接下來,佛的傳承也都是因為這件事而說法的!查_〕:請開啟你的智慧,請開啟你的心門,請打開你的心量。我們卻只會關,因為我們的智慧不開,請六祖為我們開示!簿墶常何覀儾幻靼讖墓抛越褚詠肀娚跃叻鹦,不明白生命的本質(zhì)是不生不滅!查_緣〕:總為這一大事因緣而說。
【摩訶般若波羅蜜法!空尽读鎵(jīng)》是在講這個主題!材υX〕是大,〔般若〕是智慧,〔波羅蜜法〕是解脫的方法。我們今天來這邊也是希望我們能開啟大智慧。我們現(xiàn)在只能說自己聰明,說小孩子聰明是一種贊美,說大人聰明是一種諷刺,聰明的人不快樂,聰明反被聰明誤。一看到你太聰明,人家會遠離你。聰明就是還有那個樣子,讓人家一看就知道。各位,不要這個樣子,因為聰明的人想太多,一定會帶來煩惱。有智慧的人一定不會自我折磨,也不會折磨別人,所以有智慧的人一定要先去明白這個道理。
一個開悟的人叫阿羅漢,但是他不愿意付出,只能獨善其身,為什么?因為他知道眾生難度。有大智慧就不一樣,我們所講的大慈大悲、大智大勇,有智慧的人一定也很慈悲,你一定要從這個角度切入。單談智慧還不圓滿,比較偏空,他不愿意去產(chǎn)生空的妙用。因為學這么多,除了要幫助自己,就是幫助別人?v使你是一個開悟的人,隱居中山,表面上好像很了不起,但是,久了之后,想一想你來這個世界做什么?沒有意義嘛,對人類根本沒有貢獻嘛!
佛的意思很清楚:假設你有痛苦,去找一個很有智慧的老師,首先就是要解決你的痛苦,當你的痛苦解決了就叫離苦得樂,這個階段就叫做阿羅漢。當我?guī)湍憬鉀Q了痛苦之后,我會再跟你講:事實上除了你有痛苦,我相信每個人都有,你應該幫助每個人去解決他們的痛苦,這就是菩薩道。佛只有一個意思,叫你去幫助別人,這個概念就叫做正確的人生觀,所以叫做大智慧。接著有大智慧才能夠波羅蜜、到彼岸,才能解脫,才不會被你錯誤的概念所綁。
【師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學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這樣的聽眾已經(jīng)包括了各種階層的人,你現(xiàn)在要去找一個這樣的法師不容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背景,常常掉入一個陷阱,以為自己所學的是最好,這是你始終不能打破的概念。假設你們共同來學習,你們會有共同的語言,別人不見得聽得懂。但你學了佛法后,不知不覺用「佛曰」,「金剛經(jīng)說」,你不要這么說。學了佛之后,就說佛法很好,想拉人家去學佛,難道基督徒不能說基督教很好嗎?如果說雙方都沒有錯,為什么不能好好相處、好好溝通?所以兩個人都不會開悟。
我們常常發(fā)現(xiàn)很多在學習的人,都是各持己見,包括同樣的概念,每個人也有不同的看法,因為你不明白真理,我們會一直分別,去創(chuàng)造你自己的概念。你好好觀察一下自己,你跟同輩、長輩、不同信仰的人,可不可以相處得很好。如果你跟任何人講話,都講得很好,這就代表你真的懂。真理是哪個教?哪個種族?哪個學歷?沒有,我們學佛的人不要覺得我在學佛,就有意無意說別人是「愚癡的眾生」,或潛意識里說「跟你講沒有用,你不懂啦!」這樣你就是迷,迷得很深。一個大徹大悟的人和誰都可以講話,不管誰來跟他請法,大家都聽得法喜充滿,這是為什么?
我們一般人犯一個毛病,我想講什么,我會什么,或我的概念是什么,他講話一定是這樣講。應該是要看我的對象是什么,所以我講的每一句話都是針對他講的,依照他的觀念、概念、程度,他能接受的語言模式跟他講話,這是一門很深的功夫。你先從這里去觀察,把以往的模式改掉。這樣你跟任何人溝通都沒有問題,而且真的能夠去利益別人。
第二種模式,比如我在上課,不是針對一個人,而是針對所有的人,那你說我的重點擺在哪里?講出每個人共同的心。因為你們每個人都有心,從心講下去,每個人都能了解。有個人問禪師說,你會不會打獵,他說我雖然是出家人,但我也會打獵,他問獵人會不會?問他一箭射幾只?獵人說一箭雙雕,禪師說那你不會射箭,我是一箭射中一群,射中你的心就是一群。很多人的時候,從「心」下去講。按照你的程度你自己去理解,但是每個人的感觸不太一樣。
【同時作禮,】為什么要作禮呢?請法就要恭敬。印光大師說:一分恭敬一分成就,十分恭敬十分成就。你若是沒有恭敬心,就是沒有決心。
【愿聞法要!磕阋嘈,是很困難的,尤其你要相信自己是更困難的。相信別人沒有相信自己困難。我們所有的人今天不會決定,不會成就、成功,是他一直在否認自己,知道他自己做不到。為什么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在否認自己呢?因為我們長期在騙自己,你自己的想法不能夠堅持,知道自己只有三分鐘的熱度,知道很好,但還是很懶。這個東西沒有人有辦法幫你,當你不再騙自己,你會對自己越來越有信心。否則你會自己看不起你自己,這是個敗筆。如果這個根深蒂固的概念不拔除,后面的東西都不用談。
好像這件事情可以決定,但是你不敢決定,給自己留后路,為什么?因為我太了解自己,善變。所以它不是個很高深的學問,而是你自己跟自己長期以來在唱反調(diào)。你要一而再、再而三地鼓勵自己這個眾生。這個東西要建立,〔愿〕是我愿意。若是你不愿意,你的力行和實踐一定是有問題的。你每次來上課并不代表你真的做得到,你能不能徹底改變是另外一回事,不要以為你來上課就是學佛,你一直沒有真正明白我今天不是要了解它是什么,而是我要變成那樣的人,變成有智慧、慈悲、自在、清凈的人。大愿才會大行,小愿就小行。
愿跟行是什么呢?有愿無行,空愿;有行無愿,不長久。我們今天來聽課,愿不止是心甘情愿,還要加一個誓,誓愿,這樣的愿就是我下定決心要這個樣子,這個愿要加強!卜ㄒ常瑥膹V義的角度,就是佛法大要;從狹義的角度,就是摩訶般若波羅密法。
大師告曰:善知識!總凈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
大師告曰:善知識!〔總凈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這句話相當?shù)刂匾。你真正會看的人,隨時都能領悟很深的道理。沒開示之前先講這句話,其實這句話已經(jīng)開示完畢了。〔凈心〕,請你將你的心凈下來,凈到什么程度,恢復你原來的那一顆清凈的心,就叫做凈心。
這兩個字做到,你就開悟啦!可是現(xiàn)在的我們沒有能力凈心。各位,你現(xiàn)在誰有能力不做夢?你有沒有能力不胡思亂想?你知道回歸清凈的心很好,但是你就是做不到。所以才會有《金剛經(jīng)》,只談兩個問題:「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你們都用什么方法使自己的心凈下來?不理它?那你不理它的時候都在做什么?空白?會跟愚癡相應。
各位,你不要發(fā)呆,或者腦袋放空,你要生起般若智慧。難道六祖大師不知道每個人都不能夠凈心嗎?他當然知道。他叫我們凈,但是我們沒有辦法凈,所以他很慈悲跟我們講:〔念〕。一般大眾法師教你們把心凈下來的方法都是念佛。你不可以說一個人嘴巴念佛,便說他不對。但是,心念跟嘴巴念不太一樣,心念怎么念?心念、嘴念、耳朵聽阿彌陀佛,這樣是對的,是凈土法門,它是漸修,這是一般人所講的念佛。你現(xiàn)在時時刻刻應當好好地念佛,那你現(xiàn)在跟我講話你要不要念佛?不念?那你在干嗎?你在聽我講。
但是「佛」的意思就是「覺」,念佛就是念念覺悟,這才是真正的念佛。你要去體悟,原來是叫我們念念覺悟。但是不明白這個概念的人,會掉入一個陷阱,當你念阿彌陀佛的時候,你大概不會犯錯,但是你不念的時候,你有可能會犯錯。
那你現(xiàn)在注意一個問題,念念覺悟很重要。為什么?我做一個動作給你看。我們出家人穿這種衣服要很小心,否則就會摔倒,我只要一不小心,從此就會爬不起來,你相信嗎?你根本不可以說我念佛的時候,我才清楚,那我平常就可以不清不楚。你平常不清不楚,人生可能會有遺憾。我用一種最嚴肅的態(tài)度跟你講,你只要迷糊就會出問題。佛都是大慈大悲的,你應該念念有慈悲心;接著佛本身是清凈的,那么你應該念念清凈。
以后當你念佛時,除了嘴巴念,心還是要清楚。現(xiàn)在有兩個重點,一個是「念」,一個是「凈心」,如果你的心是清凈的自然生起清凈的念,如果你有一顆胡思亂想、妄想執(zhí)著的心,你的念自然是妄念,或叫雜念。「念」是「今」和「心」組成的,念是當下這念心,因為念從心起,所以叫心念。心是體,念是用,用是從體展現(xiàn)出來的。
一般人要保持清凈的念很困難,所以祖師大德敎我們念「阿彌陀佛」,是希望透過這個「念」回歸這顆「心」,這個模式就叫做「漸修」,這是從事相上修,你覺得我現(xiàn)在很亂,因為要回歸清凈,所以你要念佛。但你要切記,六祖大師所講的,是直接告訴你真相:事實上沒有一個妄,也不要執(zhí)著一個凈,這樣就好了,這就叫做「頓悟」。就像我跟大家講:你誤會啦,有人綁你嗎?真正的答案,第一沒有繩子,第二沒有一個你被人綁,第三沒有綁你的人,這才是真相。
你在聽人家講他修行的方法,你要靜靜地聽,但是不可以用你的方式想要去破斥別人。因為每個人自己的因緣條件都不一樣。
〔凈心念〕:一個明白道理的人,一下子就明白,心本來是清凈的,所以清凈的心自然就會生起清凈的智慧,所以念〔摩訶般若波羅蜜〕。一般人他就是沒有能力,所以不得已權巧方便,叫你靜靜地念,讓你慢慢地靜。這個「靜」同于這個「凈」。漸漸地心靜下來。所以你那個由動自靜,不是本來的樣子,是你修出來的,你能修出來的一定不是本來的樣子!大乘起信論》里有一句很重要的話:「本覺本有,不覺本無!贡居X就是你的佛性,不覺就是你胡思亂想這顆心,所有的煩惱、執(zhí)著、罣礙…本來就沒有。
一般人活在什么狀態(tài)呢?—我很煩惱、很痛苦,我的心很亂。我們沒有辦法感受那種清凈的本來的心,就跟他說權巧方便的方法,讓他的心慢慢地靜下來,這只是方法,不是究竟,不是真正本來的樣子。清凈的心自然念念會生起大智慧,那我們今天之所以沒有大智慧,就是因為心不清凈,所以生起所有的憂悲苦惱、情緒、妄想、執(zhí)著…。
大師良久,復告眾曰: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清凈;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菩提自性,本來清凈;但用此心,直了成佛〕。這句話是總綱領!泊髱熈季谩,為什么〔摩訶般若波羅蜜〕念完了,他要停一段時間呢?讓聽眾的心靜下來。心沒靜下來,講話的時機就不對。
講話有三不講:時間不對,地點不對,人不對不講,否則講出來反而反效果。所以什么時候該講,你自己要判斷。這十六個字是相當重要,以下六祖大師無論怎么講,都不會離開這十六個字,一定要背起來,然后慢慢參悟。
菩提是覺悟的意思,〔菩提自性〕翻作「覺悟的自性」,簡稱兩個字:「佛性」。我們?yōu)槭裁床荒軌蝮w悟到清凈?很簡單,如果我們在講結構,所有的東西一定有個重點和核心。比如說,請問你結婚了嗎?你的家庭是由誰組成的?剛開始是由誰組成的?你跟你先生。那可以不可以說你們倆去創(chuàng)造這個家?我再講一個更簡單的概念:六十四卦是從太極來的,也可以說是從陰陽來的。
諸位,從一的角度,我們來講這個世間的一切好不好?所以在《壇經(jīng)》后面你就看到一句話:「一即一切」。所以「一」代表「心」。我可不可以講說「二即一切」?也可以哦!付故鞘裁茨兀糠鸱m然相當?shù)睾棋,歸類起來有兩個:「性宗」和「相宗」,即「空宗」跟「有宗」!心經(jīng)》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談「般若」和「唯識」。整個佛法的架構,不離這兩個體系,般若跟唯識不懂沒有關系,從「二」的角度就可以涵蓋一切。
我可不可以說「三含一切」?可以!溉故鞘裁?就是體、相、用。所有的一切都包括體、相、用。你明白這三個,就包括一切,就能夠明白一切。舉一個最容易了解的例子,這個「相」就是你的身體,這個「用」就是你現(xiàn)在所感覺一切心的作用,那你現(xiàn)在能感覺的是不是只有活在這「相」和「用」當中,永遠都不明白「性」,體就是性。那我把三個變兩個︰身心就是你感覺到的「有」,性就是「空」。什么叫「有」?有生有滅就叫「有」,我們曾經(jīng)年輕過,也會年老,身體時好時壞,心也一直在變化,有生有滅。《心經(jīng)》講「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咕褪侵v空。為什么你到今天一直沒有察覺到自性〔本來清凈〕,因為你總是活在「有」,活在「相和用」,你怎么能夠清凈?!
《心經(jīng)》說:「照見五蘊皆空」,五蘊就是身心的意思,照見五蘊是空的,你就解脫自在啦!但是因為你只注意到「相和用」,從來沒有注意到「體」,所以對它完全陌生,因為你不了解今天你之所以有「相和用」,就是因為有「體」。你說這很抽象,我證明給你看︰你現(xiàn)在能夠感覺到的,就是「有」,你沒有辦法感覺到「空」。請你注意看:這是一個拳頭,這是幾個手指頭?請問,一個拳頭跟五個手指頭一樣還是不一樣?打開拳頭叫五個手指頭,我們常?吹轿鍌手指頭就以為只有五個手指頭,不知道它是從拳頭來的,它們不可以切割;那一樣的道理,有與空不可以切割。
我再用個比喻︰你現(xiàn)在有沒有看到我的手在動?為什么我的手可以動?(繼而用東西卡住手)為什么現(xiàn)在我想讓它動它卻不動?你不要只看到我的手,而忽略了這個「空」,沒有「空」我的手能不能動?你只察覺到我的手,只看到手在動,不知道手為什么可以動?沒有「空」怎么可以動?沒有「空」你可以坐在那里嗎?沒有「空」你怎么可以呼吸?接著你去察覺,這個東西你要去體悟,因為「空」的東西無形無相,你要從有形有相的現(xiàn)象去體悟無形無相的道理。
古人說借相顯理:借現(xiàn)象來顯那個道理,那個道理一定要借助某些的東西來呈現(xiàn)。文字是個相,講話也是個相,花開花謝也是個相,從那個現(xiàn)象去明白空的道理?墒俏覀兙褪且驗橛型搿(zhí)著才不能夠明白自己。妄想,既然是妄,就不是真的;執(zhí)著,更糟糕的是,你還執(zhí)著自己錯誤的想法,所以你不能夠見性。
今天我們沒有智慧,問題就出在這里,透過《六祖壇經(jīng)》慢慢去破你的妄想執(zhí)著,把你的問題講開!驳么诵摹呈墙心阌眯摹N覀兂Uf用心生活,卻找不到幾個人真的會用心生活。文殊師利菩薩說:「善用其心!咕褪且媚闱鍍舻男模灰媚愫紒y想的心。妄心就是西方所講的腦袋,不要用你的腦袋來過人生。禪宗所講的禪修,就是要你了解你那顆禪心,讓你直接去了解那一顆心。所謂漸修,就是從各種角度去了解你的心,禪宗是什么?直指人心。這樣繞進來叫漸修,直接談叫頓悟。所以你看禪宗的公案,禪師都不啰嗦,直接問你是誰?或者心在哪里?
談修行,漸修和頓悟都可以,禪宗跟凈宗本來沒有分別,是眾生自起分別。禪凈雙修,雙也拿掉,本來一體,沒有雙。但是別人來問,有,雙修,你要好好懂我的意思,好好地去幫助別人。我跟你講的是真實的意思,但是你不要去動搖別人的信心,讓他好好去修行。就是你自己要去悟也要去行,所以但用此心,就是用這顆心。
〔直了成佛〕,這個問題很重要,修行一剛開始并不是修,而是悟。所以我建議各位不要急著修,那一定是盲修瞎練,你要悟,再悟后起修。悟什么,就悟本心,悟你這顆心,悟了就是這樣修,所以叫直了成佛!钢绷恕咕褪穷D悟。我可以跟你保證,看完整本《六祖壇經(jīng)》,你可能說他講得有道理,叫你去修你卻不會修。因為你的腦袋一直在尋找一個方法,事實上六祖大師不是告訴你方法,而是把道理告訴你,懂了你就懂了,不懂還是不懂,所以叫你悟,你要好好地悟這種道理。(待續(xù))
- 上一篇:普門品講記
- 下一篇:六祖壇經(jīng)講記 第23集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簡介
- 心靈語錄
- 心靈語錄 修行篇
- 心靈語錄 處世篇
- 心靈語錄 心靈篇
- 六祖法寶壇經(jīng)講記
- 《六祖法寶壇經(jīng)》講記 后記:六祖之后的禪門
- 《六祖法寶壇經(jīng)》講記 付囑品第十
- 《六祖法寶壇經(jīng)》講記 護法品第九
- 《六祖法寶壇經(jīng)》講記 頓漸品第八
- 《六祖法寶壇經(jīng)》講記 機緣品第七
- 《六祖法寶壇經(jīng)》講記 懺悔品第六
- 《六祖法寶壇經(jīng)》講記 坐禪品第五
- 《六祖法寶壇經(jīng)》講記 定慧品第四
- 《六祖法寶壇經(jīng)》講記 決疑品第三
- 《六祖法寶壇經(jīng)》講記 般若品第二
- 《六祖法寶壇經(jīng)》講記 自序品第一
- 《六祖法寶壇經(jīng)》講記 導言
- 星云大師壇經(jīng)講話精華錄
- 六祖壇經(jīng)錄要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