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經(jīng)

《圓覺經(jīng)》,佛教大乘經(jīng)典,一卷,唐·罽賓沙門佛陀多羅譯,具名《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又作《大方廣圓覺經(jīng)》、《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圓覺了義經(jīng)》。收在《大正藏》第十七冊。是唐、宋、明以來教(賢首、天臺)、禪各宗盛行講習的經(jīng)典。..[詳情]

圓覺經(jīng)講記(圓覺要義) 第十三集

  第十三集

  于是威德自在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廣為我等分別如是隨順覺性,令諸菩薩覺心光明,承佛圓音,不因修習而得善利。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門,隨方來者非止一路,一切菩薩莊嚴佛國及成菩提,非一方便,唯愿世尊廣為我等,宣說一切方便漸次,并修行人總有幾種,令此會菩薩,及末世眾生求大乘者,速得開悟,游戲如來大寂滅海。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報身佛與法身佛不會讓位的,因為啥呢?因為一切眾生的法身不動,清凈光明,遍于法界;一切諸佛的報身歸于法性,無動無轉(zhuǎn),無生無滅;但化身時時示滅,順應俗諦故,要不然我們迷茫了、迷悶了,說佛老坐那位子上,我們什么時候能作佛?感覺占著自己的位子一樣,就象帝王一樣,帝王老坐著那位子,太子活到百歲感覺到我徒活百歲,不能坐王位。

  龍樹菩薩在世時,有這樣一個國王隨龍樹菩薩修法,已經(jīng)活二百八十多歲了,他的兒子已經(jīng)一百多歲了,急得很,說我這么大的年齡了也作不上王,他的謀臣給他說,你要龍樹菩薩的命,你的父親的命也就舍了,因為啥呢?他隨龍樹菩薩(修法),龍樹菩薩那時已經(jīng)八百歲了,有長壽法。過去的人修長壽法,活一千歲,活一劫二劫,跟玩兒一樣。我們閻浮提眾生善法一熾盛,可以活八萬歲。善法慢慢地減到人壽十歲,隨著人惡法的熾盛,人的壽命在減退;隨著善法的增長,人的壽命在增加,所以說善法是護命的,護我們色身的。他要龍樹菩薩的腦袋,龍樹菩薩就把腦袋給他了,老國王也就隨著龍樹菩薩滅度了,他就可以作王了。這是世間的幻化影象,非實有此事,但是教化。

  “速得開悟”,有人聞圣言量、圓教的,一聞教都得度。我們現(xiàn)在人這個地方不能生信,真是可憐、可悲啊!這么說吧,有人騎毛驢慣了,毛驢一天能走一百里,他從他祖爺爺就開始騎毛驢,一生都騎毛驢,從來都沒有聽說過飛機,也沒有坐過摩托,更沒有聽見過大神通,那磁懸浮火車一小時可以跑幾百公里,他沒有聽說過,別人一說,他不能信,我們這個毛驢就是最好的,比徒步跑得快多了,根本不能生信,張口就是誹謗,因為他生生世世已經(jīng)習慣了,凡夫心性亦復如是。已經(jīng)習慣自己的這種意識作業(yè)、思惟意識,別人若說能瞬間使你到極遠之處,他說這怎么可能呢?要走幾百年呢。

  過去見月律師去求戒的時間,從云南雞足山出發(fā)走,走了幾年,才走到內(nèi)地,見三昧律師才求到法,費了很多辛苦。假如因見月律師(當時)的因緣,和見月律師說兩小時以后到,可能就完了,受誹謗。坐飛機兩個小時能到,從昆明或者大理坐飛機三個小時到浙江一帶,真是可以到的。

  你不能誹謗,你不能用過去的因緣來誹謗現(xiàn)在的因緣,現(xiàn)在無上乘教誨的確象神通一樣,不動概念可以到他方佛國。舉心時間,都可以成就,比飛機還要快,你沒有神通,你怎么能誹謗有神通的這種教化因緣?得如意通的人就可以舉念到他方國土,聽聞圣教,不光到一佛土,可以分身無量,同時到無量佛土聽聞圣教。那你誹謗什么呢?你說不可能吧?!怎么可能?對你就是不可能。

  我們世間尚有如是無量差異:有人步行,步行有的人腿好使,有的人殘疾,有人坐車,有人坐飛機,都是可以的,各有因緣,但不能因差別而誹謗其它因緣。現(xiàn)在人修法,就在這個地方執(zhí)著在自己的因緣上去誹謗其它因緣。速得開悟之言辭,我們自己一定不要障自己的心緣,現(xiàn)在許多學佛人就以自己那一點因緣就會遮障自己誹謗別人!真是可憐、可悲啊!

  游戲如來大寂滅海。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于如來知是方便,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威德自在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爾時,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薩言

  誰為威德?隨順開悟者威德,放下自己的知見者威德,放下自己的善根、不善之根者威德,超越自我者威德,超越法執(zhí)者威德。有人超越了我,超越不了法,不得威德自在,不能游如來的大寂滅海!

  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于如來方便。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威德自在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無上妙覺,遍諸十方,出生如來與一切法,同體平等,于諸修行實無有二,方便隨順其數(shù)無量,圓攝所歸,循性差別,當有三種。

  善男子!無上妙覺,徧諸十方

  我們看我們這個覺是徧哪個地方,徧自己色身之中,或者是六塵之中呢?人與人斗法,人與人比高低,說是非,都是在自己六塵緣中,不能出離,在自己這一塊肉上不能超越,可憐!我經(jīng)常聽人這么說——自己有本事,自己有福德,具威德——實際啥都不是。

  出生如來與一切法

  因為如是妙覺徧于十方,不光是能成就一切世間善法,能出生十方如來。

  同體平等

  一切眾生本證圓覺,一切眾生的法性本來平等,十方諸佛同一法體,十方眾生亦同一法體,哪有高下?哪有斗爭?諸佛如來隨順法性真實功德遠離斗爭,無有爭斗相。須菩提給釋迦佛說,他是無諍者,啥叫無諍者,無有諍緣故。須菩提跟釋迦佛說,若有眾生讓我站立,那我就終日站立,如是隨順,是為深知覺性平等,深知同體平等!我們好好看一看諸佛菩薩的隨順覺性,真實的功德,看自己的平時的作業(yè),很可憐吧!尤其那些自以為是的因緣。

  于諸修行,實無有二

  行者與不行者,凡夫與諸佛實無有二呀!況且那一點虛妄的作業(yè)呢?虛妄的差別呢?所以越是可憐者,越是在我們這個時代狂呼亂叫,說自己有善根,真是這樣。越是有威德者,越是涵養(yǎng)具足啊!平等回施。世間俚語說叫喚的鴨子沒有肉,我們那兒有知了,知了是最淺薄的生命,但它叫的聲音最大,它就是一張皮,什么也沒有。自以為是的人沒有實利!

  方便隨順,其數(shù)無量

  諸佛如來的這種大圓滿覺,也就是如來隨順覺性是同體的,是平等的,是無有二的,無二非一,因為什么呢?受用廣大,這種廣大不能說一,也不能說二,實無有二,如是說,說二說一,都是沒有法來真正表達這個真實內(nèi)涵的,所以說實無有二只是一個方便說的。

  “方便隨順,其數(shù)無量”,隨順眾生的這種業(yè)緣的回施,是無量無邊的。佛說無量法,這是隨順說,佛說一法是真實說。那你說我就執(zhí)此一法吧,那叫法執(zhí)。

  圓攝所歸

  因為雖然隨順,是無量無數(shù)的,但是圓攝歸一,同歸于佛性,同歸于法性,同歸于平等性,不二性。

  循性差別,當有三種

  循性,根據(jù)眾生的種種差別分成三大因緣,即“當有三種”。這三種就是奢摩他、三摩缽提、禪那。我們看這三種的具體內(nèi)涵。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凈圓覺,以凈覺心,取靜為行,由澄諸念,覺識煩動,靜慧發(fā)生,身心客塵從此永滅,便能內(nèi)發(fā)寂靜輕安,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于中顯現(xiàn),如鏡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善男子!若諸菩薩

  所謂菩薩者,就是放下自己的知見,超越我、我所,超越我執(zhí)、法執(zhí),破除所謂的事障與理障,也就是所謂的煩惱障與身障、報障。

  悟凈圓覺

  徹還本原罷了,體察、徹證、決信,于此無疑,稱為悟凈。

  “悟凈圓覺”,我們現(xiàn)在的人,有的生相似之信,何為相似之信呢?說我現(xiàn)在相信阿彌陀佛攝度眾生,我現(xiàn)在相信我能往生;一會兒別人一沖擊說,你修修什么法吧,這個法殊勝著呢,唯有這個法才能成佛,才能往生,或者聽破瓦才能自在,或者聽結(jié)個手印才能相應,或者聽你不明心見性不能成就,生動搖了,那這叫相似之信。這種相似,不叫凈悟,不能稱悟凈,也不叫圓覺,只是有一點、有一分,一時的發(fā)起,下面就會退墮,所以說這叫不定聚。

  這悟凈圓覺是直入正定聚,菩薩者都是入正定之聚,住邪定以及不定聚不能成就往生彼國的正因,往生無量壽國要入正定之聚。

  以凈覺心,取靜為行

  覺心也就是法界心、不動心,也就是遍于法界之心。

  看我們現(xiàn)在悟的是啥覺心?凈的啥覺心?人我是非的心多一些吧!善惡的心多一些吧!我煩惱、我智慧的多一些吧!我取、我舍多一些吧!那跟這個東西不相應!以凈覺心去教化別人,自以為是,不叫凈覺心,那叫狂妄心、增上慢心、自以為是心、自以為有所得心,此是邪慢人呀。

  “取靜為行”,善哉啊!這話真是不可思議!狂心不歇,歇即菩提啊!認為自己有法是狂心,認為自己罪惡是狂心,認為自己輪回是狂心,認為自己出離生死是狂心!叭§o為行”是善巧,這是一種根性。

  由澄諸念,覺識煩動

  澄(chéng、dèng皆可),使液體中的雜質(zhì)沉淀分離。

  這才看到覺與識,受、想、行、識皆是煩動、躁動、取舍之動、幻化之動、無益之動。“覺識煩動”能徹見、能照見、能運用、能發(fā)起,在這個地方能體驗出這樣的因緣。

  靜慧發(fā)生

  靜慧,我們知道,儒家的孔子在其文章中如是說“齊家、治國,先當靜心。靜心、修心、修身,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編注:《禮記·大學》中說: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現(xiàn)在的人狂妄顛倒啊!以躁亂心、狂妄心、虛慢心認為是佛法,以斗爭心視為利益,在末法時代的確是這樣的,顛倒啊!尤其一些所謂的大德——自以為是自己是大德,到處教化人、去度人,這樣的所謂的大德,或者想爭取作一個大德的名聞利養(yǎng)者,現(xiàn)在徧天下都是這樣的人,這話不好聽,這的確是末法時代的一個大特征。

  所以我們要出離這種因緣——名聞利養(yǎng)的沾染、好強斗勝的沾染,若不然,不出修羅心,不要說其它法了,往往看到的不是靜慧發(fā)生,是狂亂發(fā)生,有時看到這樣的因緣只有舍棄,沒有第二個因緣了。這可能也是一種自力的怯懦吧!希望大家能運用圓覺性。

  身心客塵,從此永滅

  依、正二報的這種幻化因緣,別人再暴躁也好,別人再修羅也好,別人再顛倒也好,也都是沒有什么意義了。

  也可以說不作表示,不作因緣。所謂的滅者知是空中幻華,也不會執(zhí)空中幻華,別人執(zhí)空中幻華,我們生煩惱了。

  便能內(nèi)發(fā)寂靜輕安

  輕安獲得的人的確身心柔軟,沒有與別人斗爭的因緣,不會發(fā)生斗爭,不會去進攻別人的,沒有斗爭的因由,因由都沒有。所以毗婆舍那、奢摩他的成就,會使人身心柔軟,自然向善,也就是阿彌陀佛光明照觸此人身心柔軟,自然向善。

  剛烈之人沒有佛法,除非一些特殊的教化,示現(xiàn)的這種大驕慢、大剛烈。這也是為了度化驕慢、剛烈眾生,或者示現(xiàn)大嗔恨,度化嗔恨眾生。但這是有威德者才能使的,一般的眾生,不能這樣用,一用就多墮入這種真正的過失了。所以真正的柔軟者,眾生需剛烈就表現(xiàn)剛烈,需驕慢就表現(xiàn)驕慢,需嗔恨就表現(xiàn)嗔恨,需柔軟表現(xiàn)柔軟,這叫真正的隨順柔軟,但這樣的人極少,極少!這叫大威德成就者。我們都知道,蓮花生大士就是這樣的大威德者,乃至奪人身命,他也是身心柔軟的,大家看看蓮花生大士的故事就知道。

  身心柔軟,不是怯懦,不是看事就逃跑,不是什么事都是好、好、好,點頭哈腰,這不叫柔軟,這叫怯懦,這叫無明,這叫膽小怕事,跟柔軟不是一回事,要分清!

  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于中顯現(xiàn),

  如來心就是法界心、不動心、平等心、光明心、威德心、攝護心、利益心!也可以說無量的名詞,這個所謂的如來心,最主要表現(xiàn)在智慧心、慈悲心、方便心上。這三種心可以囊括。

  如鏡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這是所謂的一類性,三種差別性,這是第一種差別。這樣可出離生死苦海,得無上饒益,見于法性,也就是佛性。

  是修法名為奢摩他,說止、說寂靜都是可以的,說正受都是可以的,不翻譯最圓滿,因為這一詞含多義,沒法翻譯,這種叫法使我們區(qū)別于世間的所謂止,這個止可以止一切過失,揚如來的法性真實,跟一般的名詞有差別。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凈圓覺,以凈覺心,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即起諸幻以除幻者,變化諸幻而開幻眾,由起幻故,便能內(nèi)發(fā)大悲輕安,一切菩薩從此起行,漸次增進,彼觀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觀,皆是幻故,幻相永離是諸菩薩所圓妙行,如土長苗,此方便者,名三摩缽提。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凈圓覺,以凈覺心,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

  這又是一類。

  “知覺心性”,按古德的話就是靈性,靈性有取和舍,有凈緣,也有濁緣,有染緣,這不是所謂的佛性,是有起有作的,這種覺心性及根塵都是幻化的、起滅的,所以說這個覺心性可以稱為靈性吧!這樣說比較方便,我們說靈魂、覺受這一類的說法。

  “皆因幻化”,都是幻化而來的。

  即起諸幻以除幻者

  即者,隨順這種根塵與覺性心發(fā)起的即起幻化,不是說菩薩要以愛染心,以幻化心生起的幻化,不是!隨順眾生故而起的幻化。這個差別很大,因為眾生的輪回與愛憎、與分別、與我取、我有而發(fā)起的生死輪回,所謂的妄許幻化,自以為有幻化,自以為有差別,這個地方是眾生的執(zhí)著叫我執(zhí),或者叫法執(zhí),幻化之執(zhí)。

  “即起幻化”,是諸菩薩的方便悲心,這是依愿而立的,隨順眾生,欲度幻化眾生,怎么辦呢?隨順眾生幻化而起幻化,入眾生夢中,方能度脫夢幻眾生,要不然不能度化。這是一種善巧方便。

  變化諸幻而開幻眾

  或現(xiàn)嗔、或現(xiàn)慢、或現(xiàn)愛、或現(xiàn)威德、或現(xiàn)怯懦,現(xiàn)種種相,或以畜生身、惡鬼身。我們晚上放蒙山,有的地方放焰口。最初因緣是有一次阿難打坐時看到一個脖子很細象針一樣,肚子很大的鬼相,特別丑陋難看,口中吐火焰,和阿難說,你三日之后要像我一樣,阿難馬上生大恐怖,這都是幻相,這是觀世音菩薩以大悲顯現(xiàn)的幻相,三十二應都是大悲的幻相,什么身都可以顯,后面阿難啟教才有我們蒙山大悲的運用,或者焰口或者水陸。

  這個地方是順應化現(xiàn),啟教化現(xiàn)。因為他沒有貪業(yè),也沒有嗔業(yè),也沒有惡鬼之業(yè),這地方差別很大,一定要把這地方深深地把它區(qū)分開。眾生隨業(yè)流,菩薩隨的是愿力而示現(xiàn)的這種因緣。差別是很大的,也可以說是根本的差別吧!

  “變化諸幻而開幻眾”,即開導幻眾,不一樣的。有的人說是非是為了度化是非眾生,有的人說是非的確心里面存有是非,那就是根本差別了。有的人生煩惱是生煩惱,有的人生煩惱是隨順。

  我們可以舉一個簡單例子:有的人看到別人煩惱,自己便不能忍受,就去勸別人。干什么呢?勸別人不要煩惱,太苦了!有的人看不到別人煩惱,自己會生煩惱。所以過去一些古德因為眾生示現(xiàn)煩惱,比眾生煩惱還要大、還要貪、還要嗔、還要癡,何以故?為了度化此類眾生。或者顯現(xiàn)墮落相,如提婆達多,那是大權(quán)再來,他方古佛,他方菩薩再來,示現(xiàn)生墮地獄,告訴我們破法會如此之害。所以釋迦佛說:若聞提婆達多品,是人不墮地獄,不受磨難,何以故?都是示現(xiàn)故。但因為眾生執(zhí)著實有罪業(yè)、實有煩惱、實有差別,那他會在幻化中產(chǎn)生墮落的業(yè)流,不能出離。這個差別,我們要從心底里善自分別,善自觀察,可以運用。

  為什么人真會有斗爭呢?就是把這個人定到某個罪惡上;為什么人會計較呢?就是認為人實有這樣的過失,人要實有過失,那人也就輪回沒有止境了,那佛道也不能成了。如是幻化之業(yè),就可以開化。與人說無生法忍是則名為報佛恩;與人說無上道,說不動不轉(zhuǎn),說清凈法性,是則名為報佛恩;與人啟發(fā)無上菩提因,是人名為報佛恩,是知恩者。佛在經(jīng)典上許多處,都是這樣宣化我們,對我們教化的。

  由起幻故,便能內(nèi)發(fā)大悲輕安

  什么叫大悲輕安呢?因為隨順眾生,知實無苦報,自己沒有這樣的苦報,好比說大悲觀世音菩薩,示現(xiàn)面燃大士,這種所謂的惡鬼相,這是以大悲引發(fā)出來的同體作業(yè),他示現(xiàn)這種惡鬼相,這個地方會有無量的善巧與方便,這個善巧方便就是輕安處。

  我們都知道這個安樂的因緣是有許多差別的,饑者,飽食他就得到輕安了;渴者,以得水而得輕安;修法者,以法的滿足而得輕安;求神通的人,得到自在神通而得輕安;求無上道業(yè)者,發(fā)起法性的隨順,究竟的安穩(wěn),光明的徹入而得輕安;大悲者,以種種變化度脫眾生而得輕安。

  內(nèi)發(fā)大悲輕安。所謂內(nèi)發(fā),就是隨順,以自己的愿力,隨順種種眾生。我們很多人讀過《地藏經(jīng)》,婆羅門女因為自己母親故去,就便賣家產(chǎn),塑一佛像,稱念此佛名號,得入地獄,見地獄種種苦,大鬼王與之說:“眾生有兩種因緣可入地獄:一者愿力;二者業(yè)流,你是因為什么呢?”她說我是因為念佛,念佛可以隨佛的愿力入地獄而不受地獄的輪回流轉(zhuǎn)壓迫。所以念佛的名號,佛力的給予不可思議。

  《地藏經(jīng)》也是講的名號功德,也是所謂地佛力的加持,或者菩薩力的加持。這種加持力,可以仗借這個因緣,象我們不會飛但我們可以坐飛機一樣,可以跨越大河峻嶺到他方。這真是不可思議的教化,在這個地方我們要能明白,那學凈土法門就很容易了。“不依修持而得善利!”就不會誹謗了,現(xiàn)在的人基本上依修持為因緣還感覺到可靠,相信佛、相信飛機能載負的人還是很少,認為自己哪一天能飛才可以,你哪一天能鍛煉能飛,那時間太漫長了。自己制造一個飛機也可能要很久,但你坐上飛機不離剎那就可以起飛,可以到遠方。

  一切菩薩從此起行

  這是菩薩的善巧,六度萬行不離大悲,要離大悲就會取自利因緣,若菩薩沒有大悲那墮入聲聞道了。我們知道八地菩薩已得不動因緣,他就要取滅度,這時諸佛便會現(xiàn)金色身相,勸他:“善者!法子!莫取滅度,要發(fā)起無上的法益,圓滿究竟的道業(yè)!眲窕渥∈。

  我們知道釋迦佛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橫觀于法界,一觀一看,就要取滅度,為什么呢?因為他說我法甚深、甚深!一切眾生難知、難聞、難行、難信,我若說法,眾生多生誹謗,所以要取滅。是時,大梵天——大梵天皆為四地菩薩或四地菩薩的教化實施——勸贊釋迦佛,請佛住世轉(zhuǎn)*輪,說善哉!善哉!世尊當為我等說法、施教。這時無量的天、他方的菩薩皆來勸請。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就說的這樣的教化,要不勸化,釋迦佛也取滅了,因為證得這個佛性真實了,他不得不去滅度,因為沒有眾生的勸的因緣。所以請佛住世不會散壞,不請佛住世,佛即取滅度。怎么呢?眾生不需,那要是眾生不需他就講法,那就有起有作了,成為自己的染著了,他有法塵,反而墮入其它因緣,墮入外道了。

  啥叫外道?他心外生起法了,因為法性無作無起故,廣大光明故。這差別是很大的!現(xiàn)在大家要是不讓我念《圓覺經(jīng)》而我念《圓覺經(jīng)》,那我也認為我得《圓覺經(jīng)》什么利益了,可能也是罪惡吧,就沒有意義了,給大家?guī)淼亩际俏廴镜臇|西。許多人沒事找事給人說法,教導別人,基本上都是罪惡的加持,傷害別人的因緣,使別人多生悲傷,不能得真實的利益。

  漸次增進,彼觀幻者,非同幻故

  因為一切幻化者,示幻者,度脫幻者,皆不可得,因為幻不可得故,是故名為菩薩,能自覺覺他。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