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四十五日(一):不安心不做事
安居第四十五日(一):不安心不做事
阿彌陀佛十七種國土的依報莊嚴(yán),無外乎是來啟迪我們無間隔的法界心智,因為我們有一種距離的習(xí)慣、空間的習(xí)慣,把自己的生命限制在感知、知見這樣一個空間中。故世尊依我們的業(yè)力隨順而說此界過十萬億佛土,西方有極樂世界,有佛阿彌陀佛,今現(xiàn)在說法。
世尊在許多教法中,其主題是以四法印來饒益這個世間的執(zhí)著煩惱有情的。那么現(xiàn)在又給我們提示出來西方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有這樣一個殊勝地,勸化自己國土的人民乃至十方諸佛國土的人民往生彼國,這究竟是為什么呢?
因為凡夫的二邊執(zhí)著十分嚴(yán)重,有、無及無量無邊的二邊見,推動著我們的生活。極樂世界是暢佛本懷的一種殊勝教法,佛的本懷是普渡眾生,故佛陀依著眾生的有邊執(zhí)著,來給我們提示這樣一個世界。
這個暢佛本懷的法,為什么以“有”來出現(xiàn)呢?——世尊在不同時節(jié)因緣下講不同的教法。在我們這個世間,面對諸苦,世尊一定會講諸苦空無,我們就解脫有份,有方便。我們在因果中要是不知道諸苦的空無,或者說無有自性,那我們在諸苦的輪回循環(huán)中就沒有出離的機會。說諸苦性空也好,其本質(zhì)不可得也好,是來解放我們這些執(zhí)著于自己的作為、因果之有情。
一些有情連因果也不去顧及,生斷滅見,這類人心里是茫然的,無所依從,他會用一些肆無忌憚的作為,給自己的生命帶來極大的傷害。這一類人是最苦最苦的了。那些執(zhí)著于因果者,還有所遵循,有所次序,有所善緣,最苦的就是這些無次序的、不信因果、斷滅知見的眾生、生諸邪見者。
世尊認(rèn)為九界眾生實際皆苦。這是從究竟意上說的。為了使九界眾生之苦有一個歸去,所以阿彌陀佛順性發(fā)四十八愿,結(jié)果無量兆劫永劫的修持,建立了這樣一個國土——極樂世界,以接引九界有情。那么這個“有”,是必要的,是法用之妙有, 是佛陀對九界眾生的一個法的布施,是接濟眾生的迷失與不究竟的功德。所以說極樂世界是成佛之地,是諸佛如來會。
這不違背世尊的法無自性的究竟教誨。因為實有一旦建立,我們的苦是很難調(diào)整的,但是在無自性的引導(dǎo)下,我們從諸苦中知道有承濟的方式,那我們就有趣向來轉(zhuǎn)換,就會受到法樂的接引,不再沉浸在五濁惡世、聲聞獨覺,乃至菩薩這樣的不究竟地。這是暢佛普渡眾生本懷的一個法之妙用的“有”,不是凡夫執(zhí)著于、昧失于一種理念的“有”。因為在十方九法界中,大家都在作用,在這種作用的循環(huán)中,佛設(shè)立極樂世界這個“有”,它是超越三界的,“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乃至種種莊嚴(yán)稀有,是承濟九界眾生的十分重要的教法設(shè)置,不是空設(shè)的,不是烏托邦,是法之妙用之“有”,所以說“次于泥洹之道”,本身就說明了這個報土的功德。
我們這娑婆世界,雜類群集,這也是我們的報德、果報,阿彌陀佛一次性地給予平等接渡,這樣的教法是不可思議的,是極為難的,極為尊貴的。我們有機會聞到這樣的法義,就應(yīng)該珍惜自己生命的每一個作為了。阿彌陀佛平等回施九界眾生,也是導(dǎo)引九界眾生尊重自己的生命、意識價值與作為,不可輕視,乃至三惡道眾生亦不可輕視。何以故?往生彼國,必然一生成佛。這就給我們一個平等的呼喚,來喚醒我們心中真正的尊重,以及對教法如實的守護(hù)與實踐。
極樂世界大義門功德成就,偈言“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凈土果報離二種譏嫌過,一者體,二者名,就是沒有被遭譏嫌之生命,也沒有這樣的名字。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種種譏嫌有體有名,這個時代的人少有善巧,少有作為,就自以為是,就很容易自贊謗他。自贊謗他必然是墮地獄的業(yè),是惡道所行,那我們作為一個修行者,為什么會進(jìn)趣這樣一條路呢?這是減劫的一個大的特征,共業(yè)所使。在減劫中,人的包容性是極為衰變、減損的,我們?nèi)舨痪?就會陷入這個共業(yè)、沉淪下去。若是警覺,那我們就可以遠(yuǎn)離它,避開這個共業(yè)的吞噬。所以大義門中提出來,在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遠(yuǎn)離譏嫌的名與體,皆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乃至種種殊勝的功德,往生彼國一生皆得不退轉(zhuǎn),直至成佛。因為極樂世界是對九界眾生所講,其內(nèi)容十分浩瀚,我們?nèi)祟惖恼J(rèn)知是極小的一個層面,所以這里擇取了無有譏嫌名的大義門功德來講。
極樂世界這種平等一味的教法,是對九界眾生的施教!胺鸪鲆灰袈,眾生隨類而解。佛現(xiàn)一身,眾生隨類而見”。那我們就回歸到人類有情這個角度上來正確地審視,看我們應(yīng)該怎么擇取角度去實踐、認(rèn)知究竟。因為每一類生命體,其角度都是不一樣的,如果認(rèn)知不到,把交織的業(yè)力當(dāng)作自身的作為,那是很痛苦的,把他人的業(yè)及意識給我們的影響當(dāng)成自身的業(yè),也很麻煩。而如果獨立從自己的主題意識上去審視,就比較簡單一些。
如果從自己的發(fā)心來看整個生命,那一下就把整個生命簡單化了。佛陀之成就——就是把自己的發(fā)愿回施給整個法界。這就變的極為簡單易行,極為主次分明,一切眾生只是眷屬,佛陀的作為就是其愿之清晰標(biāo)立,依愿而行,廣施善教,攝化眾生,令一切回歸有情一生成佛。這樣就站在順性的高度,極為簡化自己的生命與作為。所以說兆劫永劫的修持,就是依誓愿而行,直導(dǎo)于究竟之地,是為十方諸佛所贊嘆,是稀有難得的。
那么我們作為一個普通人,能不能學(xué)佛這樣不可思議的簡單的作為呢?從繁雜的業(yè)力、思想、作為、心智中解放自己呢?因為我們在業(yè)海中,被煩惱淹沒了,被眾多的雜緣牽制淹沒了,被眾多的善惡是非認(rèn)知淹沒了,我們在這里徘徊猶豫不定,或說壓力,或說沖擊,或說傷害,或說是迷失……,那我們能不能徹底地來覺悟一次呢?
實際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這個九界同歸,就是一個大的教法。我們在九界中不做擇取了,唯選擇念佛一法,唯選擇念佛這樣一個簡單的機制。就像佛陀一樣,隨著一個愿望,而擺脫了十方九界的一切困惑,直達(dá)究竟。念佛,就是直指究竟地的一個修行方式, 令我們從繁雜、迷離的世間眾業(yè)中直接掙脫出來,將此平等輝宏的利益直接遍灑于法界,布施于一切有情,令一切有情皆有這樣的機,皆有這樣的因緣,皆有這樣的一個修行的參照。
此參照是十分重要的,這是一個法界的標(biāo)立,一個殊勝的擇取方法——基本是一個無擇取的擇取抉擇。平等回施這種順性的功德與利益,是一切諸佛不能逾越的。所以說阿彌陀佛是佛中之尊,光中之王。這不是泛說,是如實。此如實就揭示了我們沒有選擇的選擇,就是一個回歸的自如。若順這個法則修持,就等于逾越了九界的纏縛與困惑,直達(dá)究竟目的地——即成佛,圓滿菩提,成就無上道。我們不在聲聞、菩薩、緣覺、天人等等無量的業(yè)力中去尋求了,直接歸于究竟地。這是一個殊勝的,直指的,究竟的教法,令我們離開少有作為就自贊謗他的這種增上法中的傷害。
許多人在增上法中修行慣了。世間積攢學(xué)問,積攢財富,積攢自己的勢力等等,這些作為都是增上法。于增上法中,少有作為就易有自慢與自卑——看到比你強的人,就會產(chǎn)生自卑,急于有增上的愿望;看到比你弱的人,就會自慢,認(rèn)為自己了不起。而在九法界中,這樣的增上作為的空間是極大的。
阿彌陀佛深觀法界這種種作為的差異,以平等回施展示性德之究竟清凈,順性立愿,欲令一切眾生有可遵循的法則,所以設(shè)立極樂世界。我們知道,佛之發(fā)愿是通過觀察的,佛之教法是通過思維的,佛之極樂世界是兆劫永劫修持而成熟的一個報土。阿彌陀佛的報土,也可以說是十方世界一切諸佛的報土,一切諸佛的應(yīng)化身都會勸導(dǎo)自己應(yīng)化國土的人民往生彼國,不論是菩薩,是普通有情,是凡愚有情,是邪見有情等等。這是一個“但得諸樂,無有眾苦”的極樂世界,也就是最殊勝世界,令一切眾生咸有歸趣,猶如大海接納百川。
這不是個小事情,我們要是不認(rèn)真,十分容易一帶而過,被我們的習(xí)氣,被他人的習(xí)氣,被共有的業(yè)力一帶就過去了。我們在此處若沒有真正的抉擇,一轉(zhuǎn)身,或者一個念頭、一個作為下,就產(chǎn)生了不同的新的因果輪回,在這個輪回圈子里又是生生世世,一劫一劫的,無始以來沉淪無際啊。本來沒有這種苦,但在這種苦中我們沒有自拔的方便,沒有超越的方便。所以說大義門給我們提出來這樣一個清晰的認(rèn)知與抉擇。
因為我們現(xiàn)在修的不是增上法,是一個究竟教法,究竟是沒有對比的,唯一的對比是阿彌陀佛,它不與三惡道對比,不與三善道對比,不與三圣道對比,只與阿彌陀佛對比。僅僅是人間的對比,都會使我們煩惱無盡,別說上面還有菩薩無量的作為、天人巨大的福報,所以要在九界里攀比,即增上法,那是無量無邊的。故世尊給我們一個究竟的法則,讓我們逾越這一切攀比,唯以佛為念,不以九界為念,這樣一個殊勝的普渡眾生的廣大教法,世尊是深做觀察、細(xì)致思維的,來成熟眾生,令一切眾生一生成辦。
增上法中,想一生成辦是極為困難的。我們就在這一生,一些福德不具的人跟一些福德具足的人攀比,這一生想要做個有福德的人都很困難;智慧智商若是不是太強的人,想使自己這一生有很大的智慧,這樣的攀比就很難滿足; 有人勢弱,他想去跟別人比,這一生也很難做到有勢力; 人的個頭、形象、丑啊美啊、大啊小啊,等等,這個地方想去攀比,這一生想要做的到,都很難。況且有九界無量無邊的差異呢?我們用增上法的修持,要去均衡這個東西,那簡直就是癡心妄想。
所以我們在這個世界,苦就苦在攀比這兩個字上了。許多人都知道他在攀比,攀比并不是一種需要,是一種不屈服的心理。好比說,對權(quán)利者的攀比,對擁有財富的攀比,對自己作為空間的攀比,對智慧的攀比等等,攀比的內(nèi)容太多太多了,大家不管作為什么都要比出來個名堂,那怎么比呢?大路不能都跑寶馬車吧?那大家不能都穿一樣的名牌衣服吧?大家不能都長一個樣吧?大家不能說一樣的話吧?下一樣的命令吧?指揮一樣的車隊?住一樣的房子?——極樂世界去吧,極樂世界是這樣子的。
因為我們現(xiàn)在的攀比,實在是沒辦法滿足了。阿彌陀佛說來吧,來吧,我滿足你。這個娑婆世界的攀比是沒辦法滿足的,它不斷在更迭變化著,不管是出家在家、學(xué)佛不學(xué)佛,我們都能看到這個攀比的苦,F(xiàn)在很多人的生活比六七十年代的生活,簡直是不可比喻了,但是現(xiàn)在比以前更不滿足。
阿彌陀佛說你來吧,跟我比,跟佛中之王,光中之尊比。九界中這么多啰嗦,你跟誰比呢?況且這個比又很苦,很迷茫,有很多怨氣啊,怨天怨地怨父母的。這個攀比,是中國人最苦最苦最苦的地方!九e例:一個香港居士,有很多財產(chǎn),他經(jīng)常到內(nèi)地的寺院住, 象一個普通農(nóng)民一樣的穿戴,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用,但一布施就布施幾千萬,救濟學(xué)校、災(zāi)難之類的。他享受了那種慈悲布施的廣大的空間與心理,我們普通人的心理是沒辦法感知的!
我們要是跟這些有作為的菩薩、有禪修的菩薩、有會講的菩薩、有能力的人們?nèi)ケ?很苦,干脆就不比了。就念阿彌陀佛,跟阿彌陀佛比,哪一天到阿彌陀佛那兒一比,我們就知道了——沒啥可比的,沒有可比性。
因為人類善于觀察,善于對比,那么阿彌陀佛就給我們一個無比的教法——就是往生彼國。這個教法,十方諸佛都怕我們困惑,都一起站出來給阿彌陀佛作證說——的確極樂世界是無比的世界。釋迦文佛說,不光我來勸化自己的國土人民往生彼國,乃至十方世界諸佛如來亦復(fù)如是。這就是給我們做了一個無比的抉擇。不讓你對比了,這兒是無比的地方,要你簡單化了,繁雜的對比太累,辛苦而無功,多迷失。
我們今天講的是一個大話題。所謂大話題,就是我們很容易迷糊的地方。 這個無比的教法,即佛陀來幫我們選擇了。此地的釋迦文佛的名號,在他方世界就象阿彌陀佛的名號一樣,許多未登地的菩薩一聽到“南無釋迦摩尼佛”,就得三種忍,就會得不退轉(zhuǎn)。那我們天天念南無本師釋迦摩尼佛,結(jié)果還是對比來對比去,還是找自己的麻煩,找別人的麻煩。還沒有在不退轉(zhuǎn)的法則上安住,為什么呢?我們的業(yè),使我們最親近的導(dǎo)師的殊勝功德在我們得身上不起作用了,所以那就給我們一個遙遠(yuǎn)的教誨,遙遠(yuǎn)的呼喚,回來吧,干什么呢?再做一次抉擇。也可能是遠(yuǎn)方的和尚會念經(jīng),阿彌陀佛這十萬億佛土外的和尚,這個距離美啊,給很多國土的人們都帶來了一種殊勝的方便,“無比”的方便——就是你不要再跟自己這個世界的人比、菩薩比、聲聞比了,太繁瑣了,來我的世界跟我比,這樣抉擇了。怎么抉擇呢?——往生彼國。
這無疑是在繁雜對比的迷失中給我們一個清涼的、簡單的、明確的法則,使我們走出這個糾纏不清。那我們在娑婆世界再不攀比了,娑婆世界就是客居之地了。這一念一轉(zhuǎn),哎呀,娑婆世界我誰也比了。為什么?客居在這個地方,再比沒有意思了,再比也是辛苦迷失。越比越迷越痛苦啊,我們?nèi)碎g的得失財富權(quán)力相貌等等,這是無量無邊的差距。修行人也相互攀比,這個法那個善知識,什么藏地漢地南傳,一比過來這個人一定暈了,在法面前暈了,因為不知道怎么去做,也不知道怎么去思維了,很多人參訪善知識,參著參著就沒有尊重了,因為什么呢?——沒有辦法擇取了,迷失了,在太多的繁雜的對比中迷失了,把眼睛挑花了。
世尊知道我們這個陋習(xí)啊,所以取滅之前,就把這樣一個偉大的、簡單的、殊勝的、平等的教法講給我們,不讓我們再擇取了,把那個擇取的路子堵住——閉塞諸惡道,通達(dá)善趣門,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就這樣一條金光大道。這就是“無比”的教法。使我們可以一路走去了,所以說善導(dǎo)大師講,若有人給你說教,你可以隨喜他;說禪,你可以隨喜他;說禪定,說安般,說密,說什么你都可以隨喜他,但這個路我是走準(zhǔn)了,所以此處生于金剛心,即不在動搖了,不動搖就是安心極樂。你安心極樂了,就不管這些事了,再回頭看這個修法那個修法,原來都是娛樂性的。
你已經(jīng)安心,心里有快樂的本錢了,不再迷失了,那你每做一件事情,都是很快樂的;每思維一個事情,都是很快樂的;跟人的交流,是很認(rèn)真、很快樂的。因為你知道自己就需要解決眼前這一個事情,什么事情呢?——在安心下做一個事情,在安心下說一句話,在安心下思維一個東西,不安心不說話,不安心不思維,不安心不做事情。那我們就是一個安心的人,安心在極樂世界,這個極樂是什么呢?滿足。滿足多好啊,不再對比了,心里就快樂了,不僅快樂還有真實的內(nèi)容,因為極樂世界不是泛空的,它有那么多莊嚴(yán),具足的很。
所以我們雖然是安心彼國,但是很滿足,往生這是必然的結(jié)果了,所以我們就用極樂的心,睜開極樂的眼,看娑婆世界的每一個思維、每一個事情、每一個交流,那你就會用平常心、平等心、寧靜的心、喜悅的心,不需要諍斗的心、對比的心、是非的心去做。為什么呢?因為我們有安心的基礎(chǔ)了。
所以善導(dǎo)大師提出來——安心、起行、作業(yè),這樣一個修行凈土的次序。不安心,那你起行、作業(yè)就要休息,先在安心上做功夫,把安心的抉擇、“無比”的抉擇認(rèn)準(zhǔn)了、安住了,你再去起行、作業(yè)。因為我們唯一要做的就只有一個事情——即安心下的做事情,安心下的言說,安心下的思維,也就是站在極樂世界思維,站在極樂世界作為,站在極樂世界交流。以極樂中人的心跟人交流,用這種心去思維,用這種心去做事情,那你就會充滿了喜悅健康的作為。那么我們在這個百年如寄的娑婆世界世界的生活中,就放松了,就不必要那么多的計較,那么多的掙扎,那么多的對比,那么多的怨,那么多的恨,那么多的彷徨徘徊擇取,那么多那么多的負(fù)重。你就可以做一個相對安心輕松喜悅自在的學(xué)佛人,念佛人。所以說唯佛是念,安心方便。
(歲次辛卯六月初一 2011年7月1日)
- 上一篇:安居第四十五日(二):先完成往生大事
- 下一篇:安居第四十三日(三):值得慶慰的一生
- 學(xué)佛心智 學(xué)佛誓愿
- 心力就越來越弱,好像活著也沒多大意思了怎么辦?
- 在學(xué)佛還去愛憎就慘了
- 本凈是對善知識最大的禮敬
- 聞凈土教法即是不退之因緣
- 一顆真實的心——心念無諍
- 隨順得入,成就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
-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fù)如來不負(fù)卿
- 如何勸說年邁的父母皈依三寶?
- 是什么掩蓋了我們圓滿覺悟生命的需求?
- 很多經(jīng)典講了念佛、觀佛的功過,念佛怎么會有過失呢?
- “眾生本來究竟圓滿”,還需要發(fā)心利他嗎?
- 三昧力在世俗中是不可思議的力
- 三皈依決定乘佛的愿力得往生
- 為活著而活著等來的是違緣與痛苦
- 少欲知足,調(diào)伏諸根
- 不生住著而見諸道
- 凈土對一切機
- 只要“念佛”了就可以為所欲為了嗎?
- 凈土教法含廣法與略法行持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yuǎn)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rèn)識——因緣因果
- 護(hù)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hù)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xué)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xué)法就是為了導(dǎo)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