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四十二日(三):永離身心惱,受樂常無間

  安居第四十二日(三):永離身心惱,受樂常無間

  莊嚴無諸難功德成就,偈言:“永離身心惱,受樂常無間!

  曇鸞法師講“身為苦器,心為惱端”。舉心動念,煩惱就容易生起,身體一造作,種種苦就會隨之而來。“永離身心惱,受樂常無間”是講離開身心苦惱的方便,此依報莊嚴提出了一個身心但得諸樂,無有眾苦的極樂世界。極樂世界閉塞了諸惡道的進趣,通達了善趣的成就,所以諸樂成就,諸苦消除,形成了這樣一個事實與作用。

  而我們這個世界是三苦八苦、諸樂少而難維系的娑婆世界。我們要這樣不厭其煩地去對比觀察,因為這是擇取我們未來,或者說擇取我們現(xiàn)下出離煩惱、成就菩提的大事因緣,不得不謹慎,不得不認真,不得不周全,不得不細致,不得不慎重,僅僅是草率地說“我明白這個道理”是不行的,要細細地、認真地、周全地、嚴謹?shù)、不厭其煩地去審視、觀察、思維、隨順、印契,使我們真正在“永離身心惱,受樂常無間”這個極樂世界,或者順性的功德,或者隨順佛愿的功德,或者在我們真正的意樂上,做一抉擇,使我們“欣厭”成立——欣極樂世界,厭娑婆世界;欣順性功德,厭倦逆性造作。清晰地、成熟地不再返回三惡道。

  阿彌陀佛在愿望上分明有——“往生我國者,不復三惡道”,“我國無有三惡道。三惡道是諸苦之明確標志。極樂世界是無諸苦惱之地,但有勝樂之緣。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眾生造作了種種逆性的作為,故于種種相續(xù)中多有諸苦與諸難。若繼續(xù)造作下去,唯有苦報相續(xù),唯有苦報沉淪,稍有覺悟,又被業(yè)力習慣所埋沒,進一退九者多有所屬。此娑婆世界,修行者不可思議,遇善緣者不可思議,進趣佛法者不可思議,能如實修行一日一夜一時一念者不可思議!

  很多人說自己天天都在修行,你看看自己一天中順性如實地修行能有幾個念頭?幾個作為?是不是被業(yè)力所埋沒?被迷茫所欺辱?當然你若是一個自以為是的人,那你就是苦海無邊的人。所謂“放下屠刀,離地成佛”、“苦海無邊,回頭是岸”,這里也說了“一念抉擇”之妙用,這一念含納三世的真正的作為力度之所在。

  “身為苦器”,每一個有情各有體會。世尊在許多教法中講我們這個身體由三十六種物質(zhì)組成,大體言之,地水火風空識組成了我們的色身與世界,地水火風空識組成了各個生命差別的體相。我們把身體流動的東西悄悄地還給水,把身體發(fā)熱的東西悄悄地還給火,把身體粗重的東西悄悄地還給大地,把呼吸還給虛空,如此你的身器不可見,這個身器只是眾緣和合之假設,是四大和合之假設。若是不知,而以為是“我”之色身,待崩潰之時說“我死了”,不知有多固執(zhí)迷失于此啊。

  這個身器,就是生老病死,就是五陰熾盛。而我們的心,處處分別執(zhí)著對待。如果你把分別執(zhí)著的習慣悄悄地放松一剎那,看看你還有些什么意識呢?你的識怎么安立、怎么表達呢?我們都知道分別執(zhí)著是煩惱之源、輪回之源、苦難之源,不管是吉是兇,是苦是樂,都在無常變異中,疲憊不堪。許多有成就的人、有作為的人、有權勢的人、有福德的人,積累、沉重、分裂,所以有權不穩(wěn)當,有財很難守護,有勢很容易敗壞。而失敗者本身就苦,貧瘠,諸緣不具,作為無成,無權無勢,多被欺壓,多有自卑,本身就苦。所以富者苦,窮者苦,權者苦,無權者苦,有勢者衰敗苦,無勢者無力苦,有福者福難守護之苦,有權者權難安穩(wěn)之苦,無權者屈辱之苦……,你可以審觀啊,不能草草一帶而過啊。這個識心的分別執(zhí)著,不管執(zhí)著于成敗、貧富、慢卑,哪個不苦!心為惱端,就是這個世界的果報相,若不覺悟,必然沉淪;若能覺悟,即稱佛子。

  “身為苦器”,我們要善自觀察;“心為惱端”,心念一動之剎那,種種苦患即現(xiàn)眼前。諸位菩薩,對此娑婆世界的心、身受用若不去認知,驕慢、懈怠、自卑、自慢必然會蒙蔽我們的生命,蒙蔽我們的身心世界!諸位善知識,此處各個善自觀察,自他共業(yè)相互影響、相互交織,不可思議,這種復雜若是認知不清,不細致,不尊重,不下功夫,我們的生命就泛泛地浪費過去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被我們自身放逸的習慣所損耗,不知道沉淪于哪一道?這個娑婆世界善緣稀少,惡緣熾盛,菩薩們吶,一定要善觀善察,善思善念!

  減劫中,若于善緣、善法中,此人稀有啊!我們回顧一下,一生中有幾個真正使我們增上趣于究竟的善緣?不觀不行啊!就是對你自家的生命、自家未了的果報,你也要慎重啊!你要認真啊!在你這個獨立的業(yè)報現(xiàn)緣中,你要小心啊!不是讓大家夾著尾巴做人,是讓大家放開心量覺悟!放開心量,那真是對自己的現(xiàn)緣生起了尊重,此“小心”是擇法的謹慎。

  曇鸞法師提示說“身為苦器,心為惱端”,無外乎是讓我們對娑婆世界的身心狀態(tài)有一個正面的認知。“永離身心惱,受樂常無間”是說極樂世界之身心無諸難的功德。極樂世界是依阿彌駝佛大愿所成,所以彼佛國土皆是增上緣,一切眾生安住不退的教法,直至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遠離諸難與違緣,所以彼國是成就無上菩提的殊勝之地。

  娑婆世界,若善修行者,實是不可思議的成就之地;若不善修行者,實是眾生迷失與沉淪的苦海。我們在這個娑婆世界修行也好,善法也好,進趣也好,相互善緣的給予也好,哪怕一念一事一點一滴,都是甚為稀有難得難遇!這不是夸張的。你可以從舉手投足中,從思維交往中去觀察是不是這樣的,你就會知道這個“堪忍界”的名字有多準確,這個“娑婆世界”的名字有多準確,諸佛對此處的認知又多準確,凡夫對此處的貪婪、沉淪、放逸是多么地讓人觸目驚心!因為我們已經(jīng)沉浸在這種業(yè)力不能自拔,各相迷茫,各相迷失,稍有健康安逸就行放逸,于沉淪之地而不覺曉,對此我們不能不警覺!

  我們不斷地在對比,此界與彼界的對比,此佛與彼佛的教法之異。釋迦文佛在此土宣化的教法,首先讓我們明白因果,明白圣道之成就,明白菩薩之作為,回歸于一真法界之究竟。極樂世界彼土阿彌陀佛依愿力平等攝化十方世界眾生,令一切眾生隨順剎那咸有歸趣。這是教法之異,此土彼土、苦樂、順性違性之異。有異而不認識,你的本質(zhì)就會被埋沒下去,所以很多人一說順性功德,就會產(chǎn)生一個迷失的、困難的境地,故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在此處善自分別認知是十分要得的。厭此娑婆世界種種逆性之果報,是我們出離的殊勝方便。向往彼土,是我們成就的殊勝方便。文字的引導無外乎是來撞擊我們的心靈,來錘煉我們的道德,使我們的心智條理、清晰、明確起來。不是為文字而文字,那在此學習、實踐就變得十分有意義了。

  (歲次辛卯五月二十七 2011年6月28)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