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四十三日(三):值得慶慰的一生

  安居第四十三日(三):值得慶慰的一生

  值得慶慰的一生

  凈土教法是如實的修行,因為九界眾生同歸彼國,上至等覺菩薩,下至蜎飛蠕動,咸能往生。此處沒有對立,是順性的,是如實的,是慈悲的,是安樂的,是大方的,無所對待,所以凈土一法徹底究竟,九界同歸啊,令人歡喜。心智的燦爛、成熟、完美,都在你“南無”那一刻成立了。南無,隨順。

  所以,大義門中徹底地揭示了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大愿所成的這樣一個國土,是載負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遠離譏嫌與傷害、對待與沖突、割裂與迷茫的真正的究竟的教法,給人一個徹底性的無上大利!

  我們在這個教法中能隨順,能深入,那一定是我們人生中最應該慶慰的事了!人一生中如果真能遇到一個令自己慶慰的、很徹底的、在任何時處都可以運用的法則,那實在是稀有。自己應該慶幸!他人若得到這個法,你也應該隨喜慶幸。因為它完整,因為它徹底,因為它沒有后顧之憂,與一切法對照,它也是從容的、踏實的,什么樣的修行都不會顛覆它,因為其具足、真實、周遍的功德所在。

  這個“大義門”,從遠離譏嫌名的如實功德,來揭示我們在他方世界亦可以順性安住,順性內觀,順性回施,順性工作、生活、修行。古人講“不識本心,修行無益”,本心者,佛性所顯。性之用,是名為心。順性的作為就是心啊,此心為覺悟者所知、所證,我們不知怎么辦呢?佛依愿而彰顯,讓我們用隨順的工具來觸摸、認知,故心不可見,以愿標心,令眾生覺知、運用、實踐、隨順,安住無疑。

  我們無始以來的執(zhí)著、抓取東西的心理養(yǎng)成了一個巨大的力,那我們抓住順性的善巧,使我們執(zhí)著的習慣逐漸地消融在日常生活中、修行中、學習中,那我們的生活、學習、修行就變得明快、自如,變得安樂,那就是休息中的修行、休息中的生活、休息中的學習,人生美好的那一面就把一切黑暗給吞噬了,一切痛苦給消融了,一切迷失給解放了。那作為一個念佛者,的確是很幸福的事情,很快樂的事情,所以一個喜悅的人生就在“南無”這一念的隨順中,步伐開始輕快了,心地開始從容了,作為開始真實了,交往可以互利了。雖然在這個多變的世界中,但我們就那樣地穩(wěn)定、安祥,這樣世間的人就不會再敵視學佛的人,敵視出家人,更不會再敵視念佛人了,為什么?你實際的輝光照耀著你的周邊,啟發(fā)著你的心靈。那我們就當之無愧地做一個學佛人。

  相之別,性之用

  我們在這個娑婆世界,若是順性審觀,一切二乘、女人,一切惡人,一切根缺,一切差別作為,我們依平等心智來觀察,那么在此娑婆世界一樣可以清凈安住,一樣可以慈悲回施,一樣可以無染地與一切有情做菩提道友,為什么呢?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在此處徹底地展示出來了。你徹底地隨順了這樣一個深刻的、細膩的、真實的功德,表面現(xiàn)象必然散壞了,所以此處相盡性顯。相盡性顯之剎那,我們在順性的作為中就抉擇了,不再迷失于相的差異上。

  所以,相,允許千差萬別;性,本是一如。這個平等性在我們生活中就開始作用了,相的差別造成了性德的莊嚴——故說“相之別,性之用”。那我們把這個差別相,就變成了心中美好的、莊嚴的、豐富多彩的畫面,這樣一個依報。那我們在這個多元的世界、雜類的世界,多變的世界,就會活得如實、安樂。在這個多變的時刻,就從容了,你不會總想著我要順應這個變化那個變化,你不用變化,所謂依不變應萬變。

  我們“不變”,來欣賞,來受用,那真是在這個娑婆世界修行了,那是個不亦樂乎的修行人了,我們念念、時時刻刻都可以享受著這種萬變——千差萬別總是性德之妙用。所以“相之別,性之用”,隨順著這樣一個口訣一樣的認知,我們就在此娑婆世界得到極樂功德的庇護、順性功德的成就,故說“往生不離于當下”,這是事實的妙用!這是沒有困難的,也是很好理解的了,你就不會說既然往生了怎么人還在這兒呢?這個娑婆世界怎么還不是琉璃寶地?不,你看到琉璃寶地了,你知道這個大地山河不過是個作用,什么作用?——性之用、相之別。你順性之剎那,心地的作用就是太陽,你的生命一定會變得十分的璀璨,從你的里表都會透出那種光明,如贊美世尊說法一樣——影暢表里,光耀十方。你說哎呀,我們是凡夫啊,習氣很多,煩惱很重啊。你不要管它,這些煩惱、習氣在順性的剎那,都變成了無盡的珍寶!為什么呢?其本質也顯,其性德也用,那你那個迷失也就消退了,你那個固執(zhí)也就散壞了,你那個沉重也就化作了輕快與安住。

  所以《無量壽經》中講,佛告阿難,無量無邊十方諸佛皆共稱贊無量壽佛不可思議威神功德,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對“即得往生”,你就不害怕了,何以故呢?——相盡了,性顯了。所以“即得”者,對相的執(zhí)著,對分別的執(zhí)著一時散壞,散壞之剎那就是阿彌陀佛光明威德所攝、所照耀,也就是對阿彌陀佛的功德隨順之剎那,一切無始以來的業(yè)力一時散壞,無有剩余!菩薩,那是告別的時刻,那是往生的時刻,那一剎那間可能是生命最美的一剎那,但它完成了你整個的未來!你再回顧過去,亦變得燦爛、清晰、真實無礙!所以“三世為一念”,順性即成,不假方便。

  這個“性”,若不通過彌陀的大雄大力大愿大功德的回施,我們沒法認知,所以大義門,為一切眾生打開了涅槃門、無生門、最殊勝的莊嚴門!使我們步入了真正的、燦爛的未來!人生,在這個地方可以稱為美好;學佛者,在這個地方可以稱為成就;世間人,遇到這樣的東西,可以說是富有;運用這個法則,可以說是智慧;你再交接于人,可以說你不擇于任何一個善惡,平等回施,具足悲心方便。

  象蓮花綻放一樣的笑

  這個大義門,實在是閉塞諸惡道,通達善趣門的明確抉擇、明確的區(qū)分。因為我們不善于區(qū)分,所以勞這些佛菩薩不斷地殷勤為我們做不請之友,來提示,來引導,來勸化,來推動,來激活我們埋沒的、已經沉睡很久的智慧的源頭,把它激活,讓它生機勃勃,讓它起作用,不讓它再昏睡,不讓它再沉入海底,不讓它再埋沒在深深的大地之下,即煩惱的大地之下!讓它真正地發(fā)揮其作用。人生由此可以說變得有意義,變得實在,變得充盈,變得不再那么痛苦、掙扎、疲憊。那我們再與其他有緣交往,也會笑的出來,要不然很難看到笑容。很多外國人說中國人特別不會笑,因為笑的不開心,不是由心而發(fā)的笑,是一種應酬的、無奈的苦笑。所以很多人一笑,肌肉就會抖動,而不是象蓮花一樣舒展、綻放。我們臉上寫了太多的沉重,記錄了太多的迷茫,帶有太多苦的記憶,如疤痕一樣似乎磨滅不掉的。我們有了阿彌陀佛,有了極樂世界,有了這個性德、果德的回施,我們可以笑了,應該笑了,應該會笑了,我希望大家都笑一笑!

  我們學習凈土法門,一定要知道“但得諸樂,無有眾苦”、“永離身心惱,受樂常無間”,是真實的教法,是不虛設的。諸佛如來出世,是威德者,是真實者,與一切迷茫者為師導,予一切眾生最上乘之功德,予一切眾生最真實之回施,令一切眾生,若隨順者,若疑慮者,若誹謗者,稍結法緣,必至佛道!何以故?諸佛如來的順性功德是周遍的、是如實的,是有無量壽與無量光的耐心的巨大作為,此作為充塞著過、現(xiàn)、未來,不可退失,不可毀壞,不可泯滅。所以諸佛如來那么從容,那么安詳,有那么多通變善巧,因為他們了解了心靈的無量光與無量壽,他們如實地在此處去運用、安住。我們在這個娑婆世界,這個對待世界、割裂世界中,急急忙忙地要做這個做那個,急急忙忙地要成這個敗那個,一個事情急忙過去又急忙另一個事情,所以往往苦苦相連、成敗參半,而不知心靈究竟圓滿解脫的休息下的作為,休息下對生命的審視,對生命的安慰,對有情的鼓勵。有太多太多的沉重,太多太多的壓力,太多太多的牽制,太多太多的指責,太多太多的迷茫,經常會讓人傷心,讓人生嗔心,讓人迷失,讓人痛苦不堪!

  我們念佛人應該告別這些,真正地應該告別。作為念佛人那一刻,我們從心靈中已經告別了,只是說我們的習慣會悄悄地拽著我們的衣襟說“你走不掉”。因為它舍不得你,有時候甚至你也舍不得它。煩惱怎么會舍不得呢?很多人說道理上知道這個事情不能做,但我還要去做,那就是你舍不得它。

  舍不得,只是個習慣,并不是真舍不得啊,菩薩!習慣不可怕,認知即方便。認知它的無常性、無我性,它的“諸受是苦、執(zhí)著是苦”的苦諦。那它拽著你的衣襟也沒問題,你說跟著吧,你跟我一樣快樂就可以。那你就是一個真正的無畏者!所以我們不拒絕自己的習氣,不害怕自己的習氣,也不要害怕自己的迷茫,只要你沒有忘記彌陀,這一切都可以消化,這是實質。所以做一個學佛者,是世上最快樂的人,最真實的人,最清凈的人,最安樂的人,最無畏的人,是頂天立地的大丈夫!

  (歲次辛卯五月二十八2011年6月29日)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