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jīng)

《六祖壇經(jīng)》,佛教禪宗典籍。亦稱《壇經(jīng)》、《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六祖惠能大師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jīng)》。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釋門正統(tǒng)》卷八《義天傳》有“大遼皇帝詔有司令義學(xué)沙門詮曉等再定經(jīng)錄,世所謂《六祖壇經(jīng)》、《寶林傳》等..[詳情]

《六祖壇經(jīng)》第三講

  《六祖壇經(jīng)》第三講

  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是很苦惱的世界,充滿苦惱。但是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眾生,沒有認識到它苦的地方,反而以為這個世界很美好,不以苦為苦。已經(jīng)夠苦了,但是沒有認識到,這個知見上還顛倒。佛法說我們這個世界眾生的知見是顛倒的。顛倒,如果往深處講就太深了,我們就從一個很淺顯的角度來看看什么是顛倒。顛倒就是錯亂:就是把正的認成不正的,把好的認成不好的。從我們生活中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看出來。認苦為樂,認不干凈為干凈,認不永恒為永恒。再說簡單一點:非要等到生病了才知道健康的重要,非要等到父母去世了才知道需要孝順父母,非要等到朋友失去了才知道朋友的珍貴,非要等到坐牢了才知道自由的重要,非要等到方方面面都很糟糕了才知道早不這么做該多好!所以,我們的孝心是在父母去世后才顯得自己很懂孝心,我們的珍惜是要等到朋友失去了才談特談?wù)湎笥?乃至我們的愛心是獻給疏遠的人,不獻給親近的人,這些都是顛倒。由于這些顛倒,導(dǎo)致我們的生活更苦,苦了再顛倒,顛倒完了再苦,這就是輪回了。因為如此,六祖大師教我們要離苦得樂,要乘上一個智慧覺悟的大船,讓我們的身心都達到一個快樂的境界,所以才說了一開篇那一句話:善知識,總凈心念摩訶般若波羅密。接下來六祖大師說了,大師良久復(fù)告眾曰:“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清凈,但用此心,直了成佛”。這里惠能大師說了十六個字,可以說是整部《壇經(jīng)》的綱領(lǐng),修行綱領(lǐng)。因為它是綱領(lǐng),所以怎么解釋都不為過。我們找一個竅門來理解這句話,菩提自性,本來清凈,是說我們這個自心、本性,但用此心,就可直接了當(dāng)?shù)某煞。把這其中幾個字換一換我們就找到竅門了,“菩提自性,我們本來不清凈,但用此心,歪了成魔”!!直了就成佛,歪了就成魔了。從這個角度我們看出這幾句話的竅門所在!接下來六祖大師說:善知識,且聽惠能行由得法事意。這句話是六祖大師在跟大家講:請大家留心聽我講述我怎么出家、怎么學(xué)佛、怎么得法、怎么到今天,這是一句開場白。能嚴父,本貫范陽,左降流于嶺南,作新州百姓!澳堋本褪俏易约旱拿帧盎菽堋,“嚴父”就是中國文化當(dāng)中對父親的敬稱!皣栏浮⒋饶浮,過去的人互相問候,問令尊、令堂,然后回答家嚴、家慈,家嚴就是我的父親,家慈就是我的母親,這是一種尊重,也是應(yīng)該有的修養(yǎng)。本貫范陽,就是我的籍貫是范陽人,范陽是現(xiàn)在河北的涿縣,是河北人。左降流于嶺南,六祖大師的父親曾經(jīng)當(dāng)過官,“左降”這兩個字講得很妙,過去講右邊為大、左邊為小。有一個現(xiàn)象每天都看到,在新聞里,國家領(lǐng)導(dǎo)人在接見外國元首訪問的時候,這個坐位置不是亂坐的,什么地方為主,什么地方為客,主人不會跑到客人的位置上去坐,主人是坐在大的位置上,客人坐在小的位置上,大小就是論左右!白蠼怠本褪潜幻夤倭。免掉他的官,還把他們這一家人,過去叫流放,或者叫譴送,從一個地方遣送到另一個地方,遣送到新州那個地方去做百姓,就在現(xiàn)在廣東省廣州市那個地區(qū)。此生不幸,父又早亡。我很不幸,我年幼的時候父親就早亡了。六祖大師在三歲多的時候他爸爸就去世了。老母孤遺,移來南海。他的慈母帶著六祖大師移居、搬家到南海。南海不是我們說的現(xiàn)在的這個南海,確切一點說就是現(xiàn)在廣東靠近海南的那個地方。艱辛貧乏,于市賣柴。家里很窮,靠打柴過日子。時,有一客買柴,使令送至客店。有一天一個客人跟我買柴,我就給他送柴,送到客店里去了。客收去,能得錢,卻出門外,見一客誦經(jīng)。我送完柴禾,收到錢,轉(zhuǎn)身回來的時候,看見一位客人正在誦佛經(jīng)。能一聞經(jīng)語:“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心即開悟;菽艽髱熉牭娇腿苏b經(jīng)誦到這八個字: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就開悟了。經(jīng)文敘述到這里就是簡簡單單這么一小段,就算做一個交待了。我們讀經(jīng)讀到這里,就感覺惠能大師橫空出世。經(jīng)文是很簡單的,透過經(jīng)文我們應(yīng)該了解一點背景,知道一點。六祖大師的母親一定是一位很慈祥、很智慧的母親。她盡管在比較貧窮艱辛的日子,她搬家搬到那個地方去居住,她有她的一些目的。簡單說吧,孟子的母親,“孟母三遷”的故事我們都知道。因為有孟母才會有孟子,因為有六祖的媽媽才會有六祖。孟母三遷,孟子小時候看到人家隔壁鄰居家里死了人,辦喪事,有專門給人家當(dāng)出租孝子的那種人就哭,孟子一天到晚就跟著學(xué),那邊在哭,他這邊也在哭,學(xué)得維妙維肖的。媽媽一看,不行啊,這樣學(xué)下去怎么得了呢,就搬家了。搬到那個地方殺豬宰羊的,孟子也跟著學(xué),一天到晚捆個圍腰,拿著刀,一下宰這個,一下宰那個,媽媽一看,趕快搬家,這就是歷史上孟母三遷的故事。《三字經(jīng)》里:“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xué),斷機杼!笔ベt之所以成為圣賢,他有他的一些背景。六祖大師在年輕的時候,十七八歲、二十來歲靠砍柴來養(yǎng)活自己的母親,這里他老人家沒有交待,他沒有說“我砍柴的時候在想什么,我在干什么”,他沒有交待。這很簡單,很淺顯。我們十八歲的時候在想什么,我們二十歲的時候在想什么,這樣想一想就知道六祖大師他“高”在哪里,我們“矮”在哪里。我們十八歲在想什么?他十八歲在想什么?因為他點點滴滴在追求宇宙人生的真理。這個人這一輩子要怎么活才有意義?人生的價值在哪里?他在追求這些,追問這些,尋找答案。我們這里不去談六祖大師是大菩薩應(yīng)世,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一位高僧,境界非常高,是轉(zhuǎn)世再來的,那當(dāng)然不必說了。這里我們就從今生今世這個角度來說,我們應(yīng)該想一想。六祖大師因為有非常深厚的積淀,積淀到這個地方聽到客人誦經(jīng):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所以他開悟了。我們把《金剛經(jīng)》都翻爛了,經(jīng)文倒背如流我們也沒有開悟,原因在哪里呢?在于用心不同。在于我們的心思,心心念念專注在什么地方,就在這個地方,區(qū)別就在這里。然后六祖大師就返過來問那個誦經(jīng)的客人,遂問:“客誦何經(jīng)?”客曰:“《金剛經(jīng)》”。復(fù)問:“從何所來,持此經(jīng)典?”你這部經(jīng)典從哪里得來的?客人說:“我從蘄州黃梅縣東禪寺來”。蘄州就是現(xiàn)在湖北五祖寺那個地方,我從那個地方來。這部經(jīng)從五祖寺,當(dāng)年不叫五祖寺,叫東禪寺,從黃梅縣東禪寺來的,這部經(jīng)從那里來的。其寺是五祖忍大師在彼主化,門人一千有余。五祖,禪宗的五祖弘忍大師在那里教化眾生,我去親近他老人家。我到彼中禮拜,聽受此經(jīng)。大師常勸僧俗:但持《金剛經(jīng)》,即自見性,直了成佛。大師經(jīng)常教導(dǎo)大家,只要受持《金剛經(jīng)》,就能夠見到自性,就能夠直了成佛,我們剛才沒有解釋“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因為這句話貫穿始終,不解釋就是解釋!能聞?wù)f,宿昔有緣,乃蒙一客,取銀十兩與能,令充老母衣糧,教便往黃梅禮拜五祖。我聽說這部經(jīng)的來歷以后,非常有緣分,可能是前生前世結(jié)下的緣,就有一個客人從懷里拿出十兩銀子送給我,讓我作為母親的生活資費,告訴我,如果你要求法可以到黃梅去禮拜五祖。能安置母畢,即便辭親。我把媽媽安頓好了我就辭親了,辭別母親就去了。不經(jīng)三十余日,經(jīng)過了三十多天,便至黃梅禮拜五祖,就到了,到五祖大師那里了。問能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讀到這個地方有意思,惠能大師去禮拜五祖,見到五祖后,恭恭敬敬的頂禮,頂完禮以后站起來,五祖大師問他的第一句話:汝何方人,欲求何物。你是什么地方人?到我這里來想要干什么?想要得到什么?其實這句話對每個人都可以這么問,五祖大師不見得專門用這句話問六祖大師,對每個人都可以這么問,但是每個人的回答肯定不一樣。我們先把經(jīng)文停一下,回過來。六祖大師從砍柴、聽經(jīng)、聞法、開悟,詢問求法到什么地方求,就毅然決然的求法去了,就到達五祖那里。經(jīng)文就這么簡明扼要的敘述了,到后面的經(jīng)文中就沒有再交待六祖大師如何孝順父母了,如何去對他的媽媽有所安頓了,沒有交待了。我們讀經(jīng)的人也好象就忘記這個事情了,這是不應(yīng)該忘記的。六祖大師和所有的高僧大德一樣,歷史上每一位高僧在孝敬父母這一面是做得非常圓滿的。佛法講的孝是一種大孝。唐朝的裴休丞相說過這么一句千古流芳的話:“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將相所能為”。當(dāng)將軍當(dāng)丞相當(dāng)?shù)昧?但不一定出家出得了。的的確確是這么回事。但這句話有幾個人用心去追問過,為什么將軍丞相都當(dāng)?shù)昧、能夠出將入相的人為什么他出不了家?——六祖大師的媽媽后面的生活怎么過,經(jīng)文里面沒有交待,可事實上是有交待的。六祖大師到最后得法、弘法,歷盡很多艱辛,乃至他在南華寺傳法,他都把他母親的很多生活方面經(jīng)常派人去探問;而且當(dāng)?shù)氐娜撕芎竦?不斷為他的母親去做一些照護的事情,照顧得很好。這個問題是一定要想一想的,佛門所講的孝是什么孝?世間人所談的孝是什么孝?世間人講“不孝不三,無后為大”,這句話是孔子說的,世間人記住了。怎么理解這句話呢?要想一想喔!這出家了,哪里還談孝呢!?一般人是這樣理解的?鬃又v的“無后為大”,這個“后”是什么呢?我的理解是,后不是生兒育女的后,后是后來,是希望!“無后為大”就是讓父母看不到后來,看不到將來,看不到希望,這才是大不孝!不是生個兒子,生個女兒就是大孝,生個兒子就是大孝嗎?天底下有幾個兒子是孝順的?我們另外一位高僧,就是六祖大師的法子法孫,到后面會提到有一位祖師,他的媽媽,我們現(xiàn)在先賣一個關(guān)子,不提這位祖師是誰。他的媽媽給他寫了一封信說“你出家了,我不希望你象王祥臥冰、丁楠刻木,但是我希望你好好修行,成為人天師表,成為世間楷模,那我的心愿就滿了,就什么怨恨都沒有了,而且為你高興”。這封信現(xiàn)在珍藏在《大藏經(jīng)》里面。象這樣的信件,高僧和他的父母親通信的這樣一些信件,《大藏經(jīng)》里有很多封?纯锤呱窃趺磳Υ@件事的,高僧的父母是怎么對待這件事的。這封信里面提到的“王祥臥冰、丁楠刻木”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面所講的“二十四孝”當(dāng)中里面的兩個人,王祥是一個人,丁楠也是一個人。恰好這個故事我從小也聽過,我從五六歲、三四歲就開始聽我爺爺講二十四孝的故事,基本上現(xiàn)在還能記住十幾個吧。“孟宗哭竹”,我們現(xiàn)在吃的那個冬筍有一個傳說,冬筍又稱之為“孝筍”,大家在吃冬筍,那么好吃的味道,聽說過嗎?孝筍,就是有一個孝子,他的孝心感天動地而長出冬筍來。就是大冬天,寒冬臘月雪花飄飄的時候,他的慈母很想吃筍子,他當(dāng)時很難過,這么冷的天,哪里有筍子呢!他在竹林里面放聲痛哭,難過到極點了!嗨,孝心感動天地就長出了筍子,這就是冬筍。就是這個孝子名叫孟宗,孟子的孟,宗教的宗,他哭出來的,他的孝心感動出來的。其他的很多就不一一列舉了。有一個版本,我記不起說的是孝子還是浪子回頭的故事,這也是我從小聽到的,在這里提一提。有一個兒子,他的父親在他幾歲的時候就去世了,媽媽含辛茹苦把他養(yǎng)大了。他成年了就做家務(wù),種田,耕地,可是好樣子沒有學(xué)到,壞樣子學(xué)了滿身。脾氣大得不得了,對他媽媽動輒就打罵,電閃雷鳴的,講不講道理都要打都要罵。他媽媽被他打怕了罵怕了,只要他眉梢一動,手一抬,他媽媽就魂不附體。有一天他下地種田,正在那里種田,他突然聽到頭上鳥叫,他一抬頭,看到樹上有一個鳥窩,窩里面那個老鳥飛不動了,在里面叫,這個小鳥——它的孩子就飛出去把那個蟲子、小米粒找回來一口一口的喂它媽媽。他當(dāng)時很難過,馬上醒悟了:這個鳥都懂得這個道理,我還是個人,我還用這樣惡劣的方法對待生我養(yǎng)我的慈母!!這難過怎么辦呢,突然一下想起來,我媽媽每天給我送飯,這馬上又要給我送飯來了。正想著的時候,老遠看著他媽媽走路蹣跚的過來了,遠遠的來了,提著一個兜子,里面裝著飯菜。他一著急,很慚愧,就過去接他媽媽,可是他媽媽不知道他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改天換地、心里面發(fā)生很大變化的一個人,以往都打怕了,這個時候看他一下子沖過去了,打牛的鞭子還拿在手里,這不得了啦!嚇得魂都飛出去啦,把那個飯往地上一放,亡命的跑。這一跑老年人哪里來得及呢,慌不擇路就跑到一個很高的坎上,一下子就摔下去,當(dāng)場就摔死了。這個兒子悔到極點了,他就用木頭刻了一個媽媽的像供起來。這是我從小聽到的一個故事。佛門有一部經(jīng)叫《地藏經(jīng)》,也談孝。還有更多的經(jīng)典都談孝,孝為天下第一大善事。連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善待的人,他說他多善良,這絕對是欺騙人!我們的佛陀講了一部經(jīng)叫《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大家有空可以找來看一看。里面列舉了十大恩,這里簡單的說一說哪十大恩:咽苦吐甘恩,推干就濕恩等等。咽苦吐甘,就是父母親甘愿自己吃差的,把好的讓兒子女兒先吃,讓他吃夠,他吃得不吃了我才吃,這叫咽苦吐甘。推干就濕就是小孩子夜尿把床尿濕了,尿濕了怎么辦呢?爸爸也好,媽媽也好,把濕的那一塊我自己來睡,用我的體溫把它烤干,讓小孩子睡到干的地方去。他再撒一泡尿,我這邊烘干了然后又把他拿過來,這叫推干就濕。這些道理出家不出家都要懂。出家是尋求解脫的,連這樣的道理都沒有搞懂的人能夠解脫嗎?以六祖大師要去求法之前先把母親給安頓好了才去的,他這個孝是大孝。我們平常說的孝,實際上還差得遠!世間人說:我看破了,我放下了。你看破什么?你放下什么?——五祖大師問六祖大師:你是什么地方人?你來求什么東西?六祖大師說:“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師,唯求作佛,不求余物!”這就不簡單了。同樣一個問題我們回答出來是什么答案呢?你來干什么?可能我們一般說的是:我來出家。你為什么出家呢?我看破了。我們一般是這樣回答的。他老人家是怎么回答的,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我來禮拜你老人家,唯求作佛,我不是來出家的,我是來成佛的。不求余物,除了佛以外,我什么都不要!呵!這個話你千萬不要東施效顰喔!明天就說,你來干什么,我來作佛,我當(dāng)面就是一耳光,你當(dāng)什么佛!東施效顰的話那就比東施還痛苦了。我以前遇到一個人來出家,一個女孩子,好多年前。來了以后她說:師父,我什么都看透了,什么都放下了,我也傷心到極點了,我對世間也不留戀了,講了許多許多徹底決裂的話。講完以后,我說那好,今天就暫時不給你講,你回家去把臉洗得干干凈凈的,把妝也全部洗掉,頭發(fā)也洗了,把身上的衣服也換了,時髦的衣服也不許穿了,妝也不許化了,身上的戒指、鐲子都不要了,透透的洗掉,就是素面,然后再來談出家的事。她聽了以后說“師父,我回去想想吧”。想到現(xiàn)在還沒看到人在哪里!(眾笑)這么一個簡單的事情,多現(xiàn)實啊!是決裂了嗎?不是。我們還遇到有些居士,“師父,你出家真有福氣啊!師父,聽說你弟弟也出家了,你們師兄弟真好啊,大菩薩啊!我要有個兒子我也讓他出家了!”真的嗎?明天拿他來剃度了,你恐怕馬上要跟師父拼命了!(眾笑)如果我主動說:“張居士,你那兒子是不是送他來出家啊!”“哦,師父,其它的玩笑可以開,這個玩笑可開不得喔”!所以你們說的那個客氣話我都很清楚。五祖大師問的第一句話六祖回答了,然后五祖又怎么說呢?祖言:“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句句話都很妙!你是嶺南人,嶺南人就是廣東人;又是獦獠,獦獠兩個字帶有貶義。什么叫獦獠呢?大概意思就是蠻子。你是廣東人又是蠻子,怎么可以作佛呢?!我們聽完這句話怎么反應(yīng)呢?而且五祖大師問話問得怪,你是嶺南人,又是獦獠。那么反過來說,我去出家,“你是四川人,四川人怎么可以作佛呢!”可能我們馬上脾氣就上來了,“這個糟老頭子,有什么了不起的”!什么叫禪宗?禪宗就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他的每一句話都不給你留情面,打到你的心上,讓你沒有退路,讓你在當(dāng)下迸出火花。迸出什么火花呢?我們會迸出嗔恨的火花,祖師會迸出智慧的火花。我們迸出貪、嗔、癡的火花,脾氣的火花就上來了!澳闶菑V東人”,“你岐視廣東人啊”!是不是!“你是東北人”,“我東北人招你惹你啦”!你看什么是直指人心啊!而且還故意貶你罵你,你是個蠻子!呵!這個老和尚怎么這么不講文明啊!不講文明!?在禪宗里面有很多時候“不講文明”,以后我們會提到很多。像你這樣的人怎么作得了佛呢?你看六祖大師怎么回答的呢,“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身不同,佛性有何差別?”什么叫“當(dāng)仁不讓于師”!!“當(dāng)仁不讓于師”這句話是孔子說的。當(dāng)在人生最大的智慧、最高的境界面前,弟子都不要謙讓給師父。在這個當(dāng)下沒有弟子和師父之分,只有敢承當(dāng)和不敢承當(dāng)之分。我們有時候的謙虛就是不應(yīng)該的謙虛,有時候該謙虛我們又不謙虛,就亂用謙虛。應(yīng)該謙讓的時候我們不謙讓,橫沖直撞的;可是當(dāng)不需要我們謙讓時——“你怎么作得了佛呢?”“師父說得對,我作不了佛,我什么都不是!”如果是這樣的話,你回去吧。是不是!這個就叫亂用謙虛。所以六祖大師說人雖有南北,有南方人、北方人,佛性沒有南北,這就是佛法的根本宗旨。天南地北的人,皮膚、人種、語言、高矮胖瘦、男女老少有很多很多差異,但是佛性沒有差異!獦獠身與和尚身不同,佛性有何差別?我雖然是個蠻子,長得也不英俊,身體不一樣,佛性有什么不一樣的!不但當(dāng)仁不讓而且咄咄逼人,還反過來將五祖了。你將我,我還反過來將你呢!可是我們千萬不要把這個反將又用錯了,如果用錯了就變成什么了呢?“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我是空人!一切皆空!我什么都不求”!如果這樣回答,馬上就是一個耳光。如今這樣的回答多得是呢!有些人就自以為是,我學(xué)佛了,我懂幾句佛法,佛法講什么都是空的、無為的、沒有的,那么我空了,一切皆空。問他“你是怎么來的”?“我從空而來,我什么都不求,我求空”。你腦子有毛病啊!你空什么,你什么都沒空!當(dāng)年能海上師在世的時候,有一個人也是這么去的,能海上師說:“你貴姓啊?你從哪里來啊?”“我從空而來!”能海上師“啪”的就是一個耳光!澳阍趺创蛭夷?”他著急了,打痛了嘛!澳悴皇强諉,你還知道痛啊”!所以“空、無”這些概念是不可亂用的。這些概念是透過心性、透過人生的修養(yǎng)而達到的一個狀態(tài),令人敬仰的一個狀態(tài),而不是亂說、亂空。亂空那叫什么?那叫頑空!邦B固不化”的頑,頑空,這樣的空稱之為頑空。我們千萬不要進入頑空的味道上去了。五祖更欲與語,且見徒眾總在左右,乃命隨眾作務(wù)。到這個地方就是兩問兩答。五祖大師看到他旁邊的這些學(xué)生、徒弟都引起詫異了,這很正常。非常了不得的一個人站在面前,這一問一答,是他們望塵莫及的境界,當(dāng)然就引起詫異了。五祖看到這些人詫異就不說話了,就說“你下去吧,安排一個工作,去勞動”。按照我們常人理解,到這個地方也應(yīng)該差不多了吧,可是六祖大師還有一段精彩的。予曰,予就是我,我說:“惠能啟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離自性,即是福田。未審和尚教作何務(wù)?”惠能啟和尚就是我叫惠能,盧惠能;啟稟和尚,弟子自心,我的心里面常常生出智慧來,不離自性,即是福田。我已經(jīng)透達自性福田這個道理,叫我勞動也好,做什么也好,都是培植福田的,那么你叫我做什么呢!這個有意思。弟子自心常生智慧,我們是“弟子自心常生狡猾,弟子自心常生聰明,弟子自心常生主意”。我們常生智慧嗎?沒有常生智慧。我們倒是每天、每個小時、每一分、每一秒都生出很多主意,打什么主意?打算計別人的主意。就好象幾年前有一個人,他問我“師父,聽說學(xué)禪宗可以得神通。”我說你怎么知道的,他說他看六祖大師《壇經(jīng)》里面看到的,六祖大師有神通,有很多祖師都有神通!皫煾,你能不能告訴我要怎么修才有神通啊”?我說“你想得神通去干什么呢?”“得了神通就可以去干很多好事啊!比方說我沒有神通以前我想幫一個人很吃力,我有神通以后我?guī)腿司秃苋菀桌病薄J菃?也許是。也許那一念發(fā)心沒有打折扣,是真的?墒悄,如果有一天他真的有神通后,他還會去幫助別人嗎?簡單的說,神通: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除了漏盡通是佛菩薩羅漢才有的,其它五通都是六道眾生通過各種方式能夠獲取的。比方說有一個人他得了神足通,他會做什么?什么叫神足通呀?就是平常說的隱身法。神速就到了,神速就沒了。他得了這個隱身法干嘛?偷銀行呀,偷保險柜呀,偷珠寶行呀!因為你看不到他,他看得到你,來了,拿了就走了,噫!珠寶就沒有啦。(眾笑)有了神通以后干兩樁事:第一貪,第二嗔。凡夫絕對是這樣。貪,用神通去拼命的貪,因為沒神通貪不了,沒神通你去偷東西人家就抓到你。哎!做夢都想得神通呀!因為得神通可以滿足自己的貪欲呀!財、色、名、利通過神通去獲取,多好呀!最后就搞得神通沒有得到,倒是有點神經(jīng)了!(眾笑)嗔——我要是有了神通以后,看誰敢惹我?兩百年前有人罵過我,我現(xiàn)在想起來了,我非打死他不可!有一天有一個人不小心碰了我一下,我想了想打不過他,我忍了,現(xiàn)在我有神通了,我叫他家雞犬不寧!這就是嗔。凡夫有神通也好,有本事也好,有什么可以仗勢的也好,他都是干這兩樁事。不會有多大菩提心的,不會去怎么利益天下的,別說那些大口號了,那蒙不了人的。所以佛菩薩是洞察人生宇宙的,有人在佛菩薩面前撒謊說:菩薩啊,盼你老人家賜給我神通吧!菩薩說:你別神經(jīng)了!(眾笑)所以六祖大師在這里說這個話,是腳踏實地的話。從自心深處常常的生出智慧來,不離開自己的本心本性,這就是福田。種福田到哪里去種呢?在心里面去種。所以有這么一副對聯(lián),上聯(lián)是:試問世間人有幾個知道飯是米煮;下聯(lián)是:請看座上佛也不過認得田自心來。試問世間人就是問所有的人,有幾個人知道飯是米煮的。“哦!這些和尚吃飽了沒事干,盡問些傻話!焙芏嗳藭@樣說嘛!“這廟里面寫些什么對聯(lián)啊?哪個不知道飯是米煮的?這些和尚是不是修行修得腦子都蒙了,說些傻話出來”!這是透過弦外看弦內(nèi),透過弦內(nèi)看弦外。弦外之音、弦內(nèi)之音你知道嗎?尤其學(xué)禪宗更要透過表面現(xiàn)象來聽弦外之音。你會聽的話,你隨時隨地你都能開悟,不一定要讀《金剛經(jīng)》你才開悟,也不一定要把佛經(jīng)在你面前念很多遍。歷史上這樣的故事太多了。有一個很有名的故事,有一個祖師開悟了,他寫了一首開悟的詩。這首詩其實不是他寫的,是他照搬過來的。唐朝,中晚唐的時候,有些詩人寫那種艷體詩,什么叫艷體詩?就是打情罵俏的詩。這些詩句在一般人眼里就是打情罵俏,可是這位祖師在開悟以后他把一模一樣的兩句詩來作為他開悟以后的流露。怎么說呢?“頻呼小玉原無事,只要檀郎認得聲”。這是講一個小姐、大家閨秀,她心里面暗暗的戀著一個男生,喜歡一個男生,但是不好表達,在封建社會她是不好跑到這個男孩子面前去說“我喜歡你”,過去不是這樣的。怎么辦呢?這個小姐她有辦法。等到有一天,這個男孩子大概是風(fēng)流倜儻、才華橫溢,到她們家來。這個男孩子在院子里面跟其他人說話,根本沒有注意這個小姐在她的閣樓、閨房里面,這個小姐要引起那個男孩子的注意怎么辦?她就喊她那個使喚丫頭的名字,丫頭的名字叫小玉。小姐說“小玉啊”。那個丫頭說“哎,小姐,什么事呀”?“給我倒杯水”。“小玉呀,給我拿個什么東西來”;“小玉呀,再給我拿個什么東西來”。這個丫環(huán)就跑過去跑過來。丫環(huán)心里想“今天小姐怎么了?從來沒有象今天這樣頻繁的喊我,要喝水要喝茶你可以自己倒嘛,干嘛喝杯水都要叫我呢”?這句詩的意思就是:頻繁的呼喚那個小玉,頻呼小玉原無事,沒有事情的,是故意的,故意什么呢?只要檀郎認得聲。目的是什么啊?目的就是引起那個男孩子的注意,一聽到這里喊“小玉啊”,“哦,這里有一個很漂亮的小姐啊”,是要達到這個目的。這位祖師他就用這兩句詩來說他開悟以后那種境界。你看看人生何處不開悟呢!要開悟啊,自心常生智慧啊,不要生出狡猾出來,生出聰明出來,生出奸詐出來,生出圓猾、老沉、世故、陰險都不能開悟的,要不離自性即是福田。未審和尚教作何務(wù)。老和尚你叫我去做什么呢?五祖說:“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著槽廠去”。五祖大師這句話就把對話到此為止了。這獦獠,就是這個蠻子,好利害,根性不一樣,不要再說了,下去吧,到后面去,安排一點雜務(wù)給他做,就打發(fā)了。另外一位祖師也有這樣相似的公案。有人去拜訪他,他說“吃過飯了嗎”?“吃過了”。“喝茶去”!“吃過飯了嗎”?“沒吃呢”。“喝茶去”!旁邊有個和尚,說“老和尚你今天怎么老叫人家喝茶去呢”?“你叫什么名字”?“我叫張三”。“喝茶去”!這位祖師是誰呀?不用說大家都知道,趙州祖師。趙州禪師,他就是一句“喝茶去”讓很多人開悟了。不要說話了,做事情去。根性非常上上根,上上根要做下下事,“欲成無上菩提,先作眾生馬!!這就是佛門的告誡。要想成就無上菩提,先要給眾生當(dāng)牛做馬。欲成無上菩提,先作眾生馬牛。唉呀,這修行真不好修啊,明天我就到你們家里去做馬牛!(眾笑)就是我們的福報要一點一滴的積累。所以六祖大師就退到后面的院子里去了。有一行者差能破柴踏碓。有一個比我稍稍早幾天來出家、來學(xué)佛的一個行者,行者嚴格的說就是還沒有出家、準(zhǔn)備出家的人。他就安排我去砍柴,去舂米。六祖大師身體太瘦,他踏舂米的那個翹翹板,他踩都踩不起來。那一頭比較重,這一頭比較輕,這人一踩翹起來,然后人一松,一下子舂下去,把那個米就舂碎了。六祖大師他身體太瘦,身體輕,踩不起來,怎么辦呢?他就找了一塊石頭栓在自己的腰上,增加重量,讓自己重量增加就可以把舂米的那個翹翹板踏起來舂下去、踏起來舂下去,就這樣干活。破柴也好,踏碓也好,掃地也好,從古到今的祖師沒有哪一個免掉這個過程的。越是了不起的祖師越要做這些事情。我們現(xiàn)在出家,我們現(xiàn)在學(xué)佛缺乏這方面的培養(yǎng)。說到底,缺乏這些培養(yǎng)就缺福報了。要修福報來壯大自己的智慧,修智慧來潤澤自己的福報。你光有慧沒有福你就變成狂慧了,F(xiàn)在具備狂慧的人很多,尖牙利嘴的,可是具備敦實福報的人很少。今天出家,明天最好就受戒,后天最好就講經(jīng),再后天最好就當(dāng)大和尚了。坐在那里,阿彌陀佛,供養(yǎng)拿來了,阿彌陀佛,紅包拿來了。我們有一位老法師講過一個笑話,他有一天在院子里曬太陽,來了一個人。這個人比老法師的年紀還大,老法師八十多歲了,這個人起碼九十多歲了。老法師說你來干什么來了,這個人說我來出家,老法師說,你今天出家,明天就成我?guī)煾噶。我剛剛聽到這個老法師講這個笑話時我還沒太注意,后來我越想越嘗這個滋味啊越有一點味道!他雖然沒說下句,很妙的把這個下半句給隱藏了。下半句是什么呢?“來養(yǎng)老啊”。就這句話了,是不是啊?佛門不是養(yǎng)老的地方,出家不是來養(yǎng)老的。養(yǎng)老歸養(yǎng)老,出家歸出家,這是兩回事。出家要承擔(dān)佛法的任務(wù)。佛門專門有養(yǎng)老的如意寮、養(yǎng)老院,專門有,那是另外一個概念,是另外一碼事。我欠人家一百萬塊錢,我也出家了,不還了;我昨天殺人了,我也出家了,警察也別抓我了;這成什么話了!!經(jīng)過八個多月破柴踏碓,就是每天從早上到晚上干這些活,經(jīng)過了八個多月。有一天五祖大師走到他舂米的這個房子里來了。祖一日,見能曰,對他說“吾思汝之見可用,恐有惡人害汝,遂不與汝言,知之否?”這句話份量不簡單。五祖大師說,我覺得你的見解還可以。這就是:萬法不離其宗,不離其宗也要演繹萬法,需要演繹的過程。五祖大師為什么不跟六祖一見面,就說“你來啦,我傳法了,給你了,走吧”?既然是五祖見六祖、六祖見五祖,干脆直接了當(dāng)見面就說,“好了,你來了,我們上輩子就有緣,我就在這等你了,你們大家看見了吧,我就是五祖,他就是六祖”。是這樣嗎?佛法她的每一步每一步她要演繹世間法,她離開世間法。世間法的一點一滴才能充分的演繹佛法。你看看五祖大師講的每一句話都非常實在。我覺得你的見解還可以,但是我想到可能有惡人要害你。這個地方講的惡人不是佛門以外的惡人!皭喝恕边@個詞語在《壇經(jīng)》里面出現(xiàn)過好多次,多次出現(xiàn)這個詞語,我們一定引起注意。因為有惡人所以才會有佛法的劫難,所以才會導(dǎo)致歷代祖師在這些地方非常的警覺。出家了,哪里還有惡人嘛!有這么一個現(xiàn)象是我親自碰到的。我在大概一九九二年、九三年、九四年那幾年的時候,我經(jīng)常接觸到一些海外居士,臺灣啦、香港啦、外國啦很多地方的一些居士,華人嘛。剛開始接觸的時候有些居士非常爽快,見到師父,“師父好!師父,阿彌陀佛!”一看就是居士。后來發(fā)現(xiàn)有些居士不輕易跟師父打招呼了,他也不輕易表露他是居士了。我開始百思不得其解。我說怎么搞的,這些居士神神秘秘的!有時都要很謹慎的跟師父相處一段時間后才說,“師父,我就是個三寶弟子”。再到后來我才慢慢的發(fā)現(xiàn),因為他們受傷了!就是用非常廣闊、非常寬宏、非常真誠的一顆學(xué)佛的心,就認為:我學(xué)佛了,你也學(xué)佛了,我皈依了,你也皈依了,我們都是佛弟子,佛弟子跟佛弟子就應(yīng)該敞開心胸,坦誠相見嘛!是嗎?確實,道理上講是這么回事。可是事實上很殘忍,很殘忍啦!今天皈依了,明天就成佛了,成佛?成壺!成了一把尿壺!把他在不是佛弟子時達不到的一些目的,他都通過“佛弟子”這個外表、這個招牌來達到。你是一個真誠的佛弟子,那好,我正想騙你呢!不是佛弟子還不那么好騙。你敞開你的心胸,好!我就來欺負你!來騙你這番真誠!這種受傷比在社會上,比不是佛弟子相互之間那種爾虞我詐受傷重很多倍!!因為他披著一個外衣,他裝模作樣。出家都是來學(xué)佛的嗎?都是來求無上菩提的嗎?你看那個“家”字怎么寫的,那個“家”字上面一個寶蓋頭,下面一個是“豕”,那個字讀SHI。馬、牛、羊、雞、犬、豕,寶蓋頭下面關(guān)著一只豬,往好的方面說,就是凡是成家的人都是一只可愛的豬,你們都是那頭可愛的小豬!(眾笑)往好的方面說是這樣,往不好的方面說呢,那個家就是另外一個“枷”,枷鎖的枷。出家,他出那個枷鎖了嗎?不是。他是拿著這個枷鎖去套別的人,是這么回事。不要輕看了這個出家和學(xué)佛,尤其在末法時代。六祖大師所在的那個年代,那個時候是像法時期,是唐朝,一千多年前就有“惡人”,何況現(xiàn)在!所以什么心對什么人,這個也要分清楚。佛門講對機說法,佛菩薩對我們是對機說法。我們可能也得想一想,我們面對佛菩薩的時候,是真正的佛菩薩的時候,我們就用我們對佛菩薩的姿態(tài)去對佛菩薩。他不是佛菩薩你還用對佛菩薩的姿態(tài)去對他的話,除非你能承受無窮盡的受傷,除非你有這樣的承受力,否則的話還是小心為好。這句話可不是別人說的,從五祖大師的嘴里,這么一個有份量的祖師,從他的嘴里說出恐有惡人害汝,我連話都不跟你說了,你知道嗎?我這番用心你理解嗎?能曰,惠能祖師說,“弟子亦知師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覺”。弟子是非常了解師父這番良苦用心的,所以我這么長一段時間我不敢走到法堂面前去,怕引起別人的注意。是啊!連法堂面前都不敢走過去,走過去就會引起很多人注意,注意以后就會有很多不愉快了。接下來,祖一日喚諸門人總來,就是有一天五祖大師把所有的學(xué)生、弟子一千多人召集到法堂里面,說,“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鸺彼偃!不得遲滯!思量即不中用!見性之人,言下須見。若如此者,輪刀上陣,亦得見之”。說了這段話。這是五祖大師的開示——我向你們說,世間上的人最大的事情是什么呢,大到極點的就兩樁事:生,死。所以佛門有這樣的開示:“唯有生死真大事,其余都是可商量”。其它的事都可商量,這兩件事沒有辦法商量——生、死。佛門經(jīng)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要了生死!學(xué)佛干什么呢?我學(xué)佛要了生死。你出家為什么呢?我出家要了生死。出家是來了生死的嗎?很多年前有一個寺院,全國非常有名的一個道場。過去舊社會的時候,有人來出家,不管是什么人,到客堂。知客師父問“你來干什么”?“我來出家”。為什么出家呢?我什么都這樣那樣的說一番。差不多聊了一陣后,知客師父說,你先坐一會兒,喝杯茶,我有點小事情出去處理一下。這個知客師父跟這個來出家的人說幾句話就出去了。這個人就坐在那里。開始都規(guī)規(guī)矩矩的,兩目低垂,這樣坐著。坐了十分鐘、二十分鐘、三十分鐘,慢慢的抬頭到處看了,東看西看,不老實了?粗粗,這個客堂里面,客堂就是寺院的接待處,客堂里面一個人都沒有,就他一個人坐在那個椅子上,東看西看,咦!這是什么東西呀?有點亮,哦,一塊大洋,現(xiàn)大洋!有一塊現(xiàn)大洋剛好不偏不倚掉在兩個辦公桌中間的那個縫里面,嵌在那里。這個人看見了,咦,這么大一塊大洋呢!走過去,真的是塊大洋呢!拿起來,左一看右一看,沒人,揣兜里了!揣兜里了,差不多又喝了一會兒茶,又坐了一會兒,那個知客師父從外面走進來了。啊,對不起啊,剛才那個什么事情,我到方丈室去了,或者我到庫房去了、我到哪里去了,你還好吧,我去給他們說了一下,說你來出家,都還挺好的。邊說這個知客師父就在等待,等待什么呢?等待他的態(tài)度呀。說了一會兒,這個人一點反應(yīng)都沒有。這個知客師父話鋒一轉(zhuǎn),說,非常對不起你,我們這個寺院,這個道場經(jīng)濟也比較匱乏,人比較多,物質(zhì)條件比較艱辛一些。你呢,很聰明,很有才華,在社會上隨隨便便探囊取物都能撈取一個功名富貴,出家把你給埋沒了。你這樣有才華的人怎么能隨隨便便出家了呢,象我們這樣沒出息的人才出家!你呢,還是回到社會上去,你這樣才高八斗、學(xué)富五車、文光射斗牛,多好啊,怎么都是出將入相的人嘛!恭維他一番,你還是走吧。這個人,嗯,走了,揣著一塊大洋就走了。這樣的故事在佛門里面,過去、現(xiàn)在、將來、再將來都有。世間上的人“生死事大”。了生死嗎?沒有了生死。什么叫生死啊?活了?死了?這個叫生死嗎?不是。這個人在這一塊大洋面前就“死”了,這就叫生死!這個人在一點蠅頭小利面前就“死”了,這就叫生死。是生了還是死了?怎么生的怎么死的?透過沒有?這叫“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其實做到這句話都已經(jīng)算不錯的。我們能夠求福田,能夠每天,終日就是每天,盡心盡力的去求福田都算不錯的了,在我們的境界看來這都算不錯了,在五祖大師眼里這樣是很差的,很差勁的。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因為我們根本就沒有認識到生死。自性若迷,福何可救?這個福不能拿來救自性。禪宗里面經(jīng)常提到的一句話叫做“平常不著急,臘月三十怎么過”。我們讀到這句話,千萬不要直接了當(dāng)去想“哦,過年了怎么過”,這句話可不是講過年!臘月三十是一年的最后一天,你平常不努力,到臘月三十那天怎么過,要聽出這句話的弦外之音。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我們用什么來救我們的自心自性?怎么墮落的?自心自性墮落的。怎么成佛的?自心自性成佛的。“成龍”是自心自性的,“成蛇”也是自心自性的。祖師說一句“照見五蘊皆空”,學(xué)生也跟著說一句“照見五蘊皆空”。師父說“要看破呀”,學(xué)生也說“要看破呀”?雌屏藛?話語是一樣的,你照著說一遍就可以了嗎?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自看智慧,自己反觀內(nèi)心。說到反觀內(nèi)心,佛門里面有些詞語傳到社會上去變味了!盎毓夥嫡铡边@個詞語就是佛門的詞語,這個詞語是個非常好的詞語,現(xiàn)在變得不倫不類了;毓,不要去照別人。就象我的老師法因老法師他老人家說的一句話:“要多買鏡子,少買電筒”。我們是一天到晚買了很多把電筒:這個人不行了,雖然你們看他很漂亮,可是我用放大鏡放大一萬倍一看,他臉上有一顆麻子!你都放大一萬倍了那還不麻子呀!你把人家那顆麻子放大一萬倍來看,你怎么不把你的十顆麻子放大一千倍來看呢!看自己用這種方法那還可以。一天到晚拿著一個電筒到處照,這個人也不行,那個人也不行,都不行,就我行!我們以前也說過類似的順口溜,世間人總是看低別人,總是夸自己,從來不看低自己的。秀才夸自己的文章好:“天下文章數(shù)三江,三江文章數(shù)我鄉(xiāng),我鄉(xiāng)文章數(shù)我弟,我給我弟改文章”!繞了多大一個圈,最后還是我最行!要從自性自心里面來看,這樣回光返照;毓庹兆约,不照別人,這是自省內(nèi)心的一個修養(yǎng)?蛇@個詞語跑到社會上去,回光返照就是完蛋了,“哦,不行了,已經(jīng)回光返照了”!你懂得回光返照都不錯了!不過話又說回來,這也挺有意思的,非要臨死了才回光返照,這多慘呀!活著的時候多回光返照幾回說不定這個生活品味呀、智慧呀方方面面都會提高一些嘛!為什么要等到臨死了才來回光返照呢?——每個人做一首偈來給我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祖。如果你認識到佛法的大意,佛法大意是什么,大家知道嗎?佛法大意是什么?佛法大意就是佛法大意。有些人說佛法是文學(xué),有些人說佛法是哲學(xué),有些人說佛法是藝術(shù),佛法是邏輯學(xué),佛法是詩詞歌賦,佛法是建筑,佛法是藝術(shù),佛法是什么都可以;是梅蘭竹菊也可以,是雕梁畫棟也可以,是山清水秀也可以,都可以;佛法就是佛法。那些是佛法的現(xiàn)象,透過現(xiàn)象顯本質(zhì)。佛法要拿來用,對我自己產(chǎn)生作用,要得到佛法的利益,得到佛法的好處,這才是佛法。火急速去!就是不要停留,不要兒戲,不要等閑來看。不得遲滯,一點都不要停留、耽擱。思量即不中用。大家要把這句話記住,思量即不中用。禪宗里面的話,思考是沒有用的,思考的答案全是錯的。思量,還有一個詞語叫做擬議,擬就是擬定方案的那個擬,議就是議論的議,思量也好,擬議也好,就是你自己想方設(shè)法去琢磨呀,去怎么怎么討論,那些都是錯的,那些是不中用的。見性之人,言下須見,真正見性的人當(dāng)下就見性了。就象那個刀切紙一樣,一萬張紙,十萬張紙放在那里,“咔”,切透了,這就叫見性。我們見不了,我們拿小裁紙刀,一張一張“咔嚓、咔嚓”,這樣你見不了性的,可是那個“咔嚓”一刀裁一萬張紙,和“咔嚓、咔嚓”一張一張的裁相比,那個一萬張是通過一張一張積累到那個力量以后你才有那個本領(lǐng)一刀下去。你沒有那個本領(lǐng)時你還得一張一張地裁。所以見性之人,言下須見,若如此者,輪刀上陣,亦得見之。達到這個水平的人哪怕是在戰(zhàn)場上刀兵相見的時候。輪刀上陣,指的是上戰(zhàn)場,過去的一些將軍開悟都是在這種條件下開悟的。有些祖師出家前就是將軍出身。王子也好,將相也好,什么職務(wù)也好,能夠見性的在那個職務(wù)上就見性了。能夠出家的,你坐在那里你就出家了,不是一定剃了頭你才出家!你坐在那里你心里面達到這個出家的狀態(tài)了,你比那個真正剃了頭坐在那里胡思亂想不知道勝過多少倍!輪刀上陣,亦得見之,這是五祖大師出了一個題目讓大家來回答,大家也回答一下吧。下次再回答吧,今天就到這里。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