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jīng)
《六祖壇經(jīng)》,佛教禪宗典籍。亦稱《壇經(jīng)》、《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六祖惠能大師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jīng)》。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夺岄T正統(tǒng)》卷八《義天傳》有“大遼皇帝詔有司令義學沙門詮曉等再定經(jīng)錄,世所謂《六祖壇經(jīng)》、《寶林傳》等..[詳情]
《六祖壇經(jīng)》第四講
《六祖壇經(jīng)》第四講
上一講我們講到五祖大師把所有跟他學佛的弟子門人召集起來,布置了一個功課。一個什么功課呢?就是讓大家把自己學佛的心得體會拿出一個報告來。這個報告如果見地非常了不起,就傳給他第六祖這個位子。這個功課不簡單!把這個功課布置了以后呢,經(jīng)文是這樣的:眾得處分,退而遞相謂曰:“我等眾人不須澄心用意作偈將呈和尚,有何所益!神秀上座現(xiàn)為教授師,必是他得。我輩謾作偈頌,枉用心力!”!諸人聞語,總皆息心。咸言“我等已后依止秀師,何煩作偈”。這一段經(jīng)文。五祖大師布置功課以后,大家聽了五祖大師上面的開示以后,從法堂里面退出來,私下里就交頭接耳了。說“我們這些人呀,不需要那么費盡心思了。不要去想了,作什么偈呀,寫什么報告呀,有什么心得體會呀,不用那么麻煩了。神秀上座現(xiàn)為教授師。我們大家當中最了不起的就是神秀法師了。神秀法師他是我們的教授師”。教授師在佛門里面是一個專門的職務,也是一個學位,相當于學校里面的教務長。大家都說“神秀法師是我們的教務長,我們大家都跟著他學,我們大家各方面境界沒他高,肯定是他得了,沒話說了。我們也不要去窮思苦想,編來編去編一些偈頌出來,有什么用啊!而且還枉用心力,相當于白費心機”。這些人就達成一個共識——好了,我們以后就跟隨神秀大師學佛法就可以了,不用勞心勞力寫什么偈頌了。這段經(jīng)文很有意思。大家對五祖大師布置的這個功課是這么反應的。古往今來大概都這樣吧!沒有承當力,沒有承當?shù)挠職?也不敢承當,所以面對這個功課大家都偃旗息鼓了。神秀大師呢,他有反應了。經(jīng)文:神秀思維:諸人不呈偈者,為我與他為教授師。我須作偈將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見解深淺。神秀法師他就想了,大家都看著我呢,都認為我是他們的教務長,他們大家不作,我可要作,我如果不作一個偈頌出來給五祖看的話,我的境界五祖大師不知道。學佛的境界要通過一個表達流露出來。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覓祖即惡。這幾句話很關鍵。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覓祖即惡,卻同凡心奪其圣位奚別!這是古時候高僧大德經(jīng)常提到的一個比方,相當于草民造反一樣。在過去封建社會打這個比方很恰當,相當于一個莫名其妙的草民突然之間跑到一個山頭說我就是皇帝了,這樣說法是要被殺頭的,一點不開玩笑的。你不能說把你抓住了你說我是開玩笑的,我是說著好玩的,這種玩笑是不能開的。“凡心奪其圣位”就是這個意思。就相當于一個凡夫,一個草寇莫名其妙說他自己就是天子了,如果懷著這個心就跟那種人一模一樣沒有什么差別。若不呈偈,終不得法。大難!大難!如果不寫一個偈頌出來,五祖大師不知道這么多年我跟隨他學佛法的境界,實在是太困難了。經(jīng)文記載就這么幾句話。學佛要承當啊,不能承當你的這個魄力、進取精神都出不來的。以前我們有這么一個笑話,大概在十二三年前,那時候有二三十個學僧,初出家三年、五年的都有,我給他們上課,有一次我就給他們布置了一個作業(yè),讓他們寫一篇文章出來。通過一段時間佛法的開示、學習,我想看看他們對事情的承擔。我布置了一個功課是什么呢?寫一篇文章。長短你自己定,怎么寫都可以,佛法不論長短,只要你寫出功夫來。我說“假如我是方丈”,就是這個題目,“假如我是方丈”。你如果是方丈你有什么“施政綱領”,你怎么帶領大家,在弘法利生方面也好,自修方面也好,利他方面也好,你有什么想法。布置完了,今天布置完明天交,交上來我一看,好幾篇是這樣寫的:“假如我是方丈,阿彌陀佛,師父,我不敢當!被蛘哒f“師父,我很慚愧,不敢當!边@樣謙虛就用得不倫不類了。這個地方不需要你這樣謙虛,你得說出對這件事情你自己的看法、想法。老師在很多問題上不一定都超過學生,一百個學生發(fā)揮他自己的想象,同樣一個問題說不定有些學生的答案就超過老師的想象,超過老師的水準。你要去激發(fā)學生對那個事情的判斷力,他的主觀主見,有主見的人就很可貴。如果這個老師很死板,老師說“萬里無云”,所有的學生都必須寫萬里無云,如果哪一個學生寫“一碧如洗”就不行,那是這個老師不行,不是學生不行!叭f里無云”也好,“一碧如洗”也好,都是描寫藍天,都是描寫那種晴空萬里的境界,為什么要一百個人整整齊齊說“萬里無云”呢?開智慧怎么開啊?如果整整齊齊說萬里無云那叫禁錮智慧,一潭死水,死氣沉沉,未老先衰就成那個樣子。所以這個地方五祖大師叫大家作偈,大家自己不愿承當,自己不愿承當就不怪別人了。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間,擬請供奉盧珍畫楞伽經(jīng)變相及五祖血脈圖,流傳供養(yǎng)。法堂旁邊有一段走廊,走廊的墻壁上面打算請一個居士叫盧珍,這個盧珍在朝庭里面擔任一個官職,這個官職名稱叫“供奉”。這個地方讀經(jīng)文,大家不要搞錯了,“供奉”兩個字不是拿一個什么東西去供奉,這個地方的供奉是一個官職名稱。盧珍是一個居士,他擔任這個職務。打算請這個盧珍居士,他大概是畫畫畫得比較好,請他畫[楞伽經(jīng)變相圖]和[五祖血脈圖],什么叫血脈圖?就是一代傳一代,佛法里面的傳承圖稱之為血脈圖。流傳供養(yǎng),那個墻壁上面打算畫這么一些圖畫。神秀法師他作偈成已,他把這個偈頌作好了。這個“偈”大家應該都知道吧,偈是佛門里面專用的、常見的一種文學體裁,既不是詩又不是詞,有時候押韻有時候不押韻,押韻也可以,不押韻也可以。比方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币皇踪视袝r候四句,有時候六句,有時候八句,有時候每句四個字,有時候五個字,有時候七個字,這個字數(shù)不一樣,這是佛門里面常見的文學體裁。神秀法師做好一首偈,數(shù)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體汗流,擬呈不得?梢娺@個份量不一般。他作好一首偈,幾次想交給五祖大師看,可是走到法堂面前了,心中恍惚,遍體汗流,可以說六神不安,汗都出來了,這是一種真正用功夫的一種自然現(xiàn)象。只要是下功夫修行都會出現(xiàn)這樣一些大同小異的現(xiàn)象。當然不用功的人就會想,哪有這樣嚴重?至于這樣嗎?心中恍惚,遍體汗流,達到這樣的境界!我講一個事情,佛門里面禪堂打坐參禪參到如癡如醉的程度,參到非常用功的程度,走路都互相撞的。大白天互相走路,一個從這邊走過來,一個從那邊走過來,“咣”撞上了,看一下,回頭走了。不理解的人,唉呀,這個和尚學佛已經(jīng)學傻了!撞得不知道疼了!念佛參禪他會參到這種境界,這很正常的。前后經(jīng)四日,經(jīng)過了四天,一十三度呈偈不得。十三次想去交給五祖看都沒有這個勇氣。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書著,從他和尚看見,忽若道好,即出禮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數(shù)年,受人禮拜,更修何道?這時候神秀法師他想:算了,不如我就把這個偈寫在走廊的墻上,改天五祖大師從這經(jīng)過的時候他看到了,看到了他如果說:好,可以。那我就出來恭恭敬敬禮拜,說這就是我寫的,如果說不好,那我就很慚愧了,我這么多年學佛就枉學了,而且非常非常自責,我這么多年受人禮拜供養(yǎng),非常不好意思,對不起信士的供養(yǎng)!這就是一個修行人隨時隨地都要具備的一種心念。所以佛門是講報四恩,報四恩不是跑到殿堂上做功課的時候念給佛菩薩聽“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不是念給佛菩薩聽,是念給自己聽,佛菩薩才不要聽你的呢!是夜三更,到了當天晚上三更天了,不使人知,自執(zhí)燈,書偈于南廊壁間,呈心所見。到了晚上三更天,神秀法師自己拿著一個燈,大概是蠟燭或油燈,拿了這么一個燈,拿了毛筆就寫在那個墻上。這個偈是怎么寫的呢?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千古流芳這兩首偈頌,神秀大師和惠能大師這兩首偈頌,可能佛門里面所有的偈傾都沒有這兩首偈頌流傳面這么廣,知道的人這么多,很多不學佛的社會人士都知道這兩首偈。神秀大師講的是一個修學佛法的人應當怎么修,佛法怎么求,身是菩提樹,心如明境臺,要隨時隨地把他擦得干干凈凈,一塵不染,不要讓灰塵染上去。這個灰塵不是世間的灰塵,不是地上的灰塵。什么叫塵埃?我們一天二十四小時都在惹塵埃,塵埃不來惹你,你還去惹塵埃。有時候我們怎么染上塵埃的,不是塵埃跑來染你,是你自己尋死覓活的找塵埃來放在自己身上,放在自己的心上。說得對不對啊?非常對。五欲六塵都是塵埃,五欲:財、色、名、食、睡;六塵——色、聲、香、味、觸、法,都是塵埃。色:顏色,眼睛看到的,好看的,固體的,液體的,喜歡的顏色,喜歡的形狀,喜歡的狀態(tài),喜歡的姿態(tài)都叫色。聲音,某個人的聲音好聽,想方設法都要聽到他的聲音。香味,各種各樣的香味。佛法不說臭味,不說“臭”這個字,她對世間所有的味道都用這一個字來下定義,叫做“香”。根據(jù)每個人的根性不一樣,有好香,惡香;我厭惡他,雖然他香,但是我厭惡,叫惡香;我喜歡的香味,你再聞不習慣,我聞著喜歡叫好香,你看這個定義定得多好。還有吃的味道,舌頭嘗出這個味道好吃不好吃。觸,接觸,哪怕碰一下、拍一下,皮膚跟皮膚接觸都叫觸。法,就是概念,某一個概念在心中形成了先入為主,是好,是不好,是喜歡,是討厭,是愛恨交加,有時候一個概念說不清楚是喜歡還是不喜歡,他又愛又恨,那也叫法,法就是概念。這些都是塵埃,哪里是跑到地上去染塵埃!地上這個塵埃很好洗,你沖個涼就沖得干干凈凈了,心里的塵埃非常折磨人。所以神秀大師寫這首偈非常實在。以前有個師父他講給我聽他遇到一件事情,這個師父長得很英俊,比我還英俊(眾笑)。英俊了就麻煩了,后來有一個女孩子就經(jīng)常去接觸他,去親近他,聽他講佛法,有一天這個女孩子就目不轉(zhuǎn)睛的坐在這個師父面前,這個師父講給我聽,說她睜著一雙水汪汪的眼睛看著他,這臉象蘋果一樣,白里透紅的。這個師父說:我一看趕緊跑掉。怎么說呢?我惹不起還躲不起嗎!你們很多居士都喜歡聽我講這個故事。其實很多居士來學佛,是學佛嗎?不是。他喜歡聽師父講這些他比較感興趣的。這個師父說這個話很有道理啊,咱惹不起還躲不起嗎!學佛要搞清楚自己的目標,這個師父他搞清楚自己的目標了,所以后來那個女孩子不來了,他也清靜了。還有一個女孩子也是給師父寫喜歡他的情書,你們都喜歡聽,你喜歡聽這就講給你聽。這個師父狠狠的把她罵了一頓,罵得她簡直是無地自容,罵得無地自容她還要寫。所以啊,學佛也好,不學佛也好,干事業(yè)的人都要搞清楚自己的目標在哪里!那個守衛(wèi)邊疆的戰(zhàn)士,他知道自己的使命;那個鋼鐵廠的工人他知道自己的使命,農(nóng)民種田他知道自己的使命,出家學佛也要知道自己的使命。這個師父的事情后來被一個老居士知道了,她“啪”的一拍大腿“唉呀,真可惜啊”,我問她怎么可惜啊?“唉呀,我來給他們搓合一下嘛,師父也是人嘛”!是啊,這個老居士真好心啊!?不愧是過來人啊,她真知道師父也是人啊!她還要給師父介紹一個“師母”!你們知道為什么菩薩沒有男女相嗎?很多人都來問我“觀世音菩薩是男的還是女的”?這個問題真難回答!籠統(tǒng)的回答“菩薩無男女像”,“哦,菩薩不是男也不是女”,這話就錯了。菩薩示現(xiàn)出來男性他就是男性,示現(xiàn)出來女性她就是女性,身體有男有女,心性沒男沒女。你們知道世界上最大的痛苦從哪里引起的嗎?就是“男女”。眾生被折磨得身心交瘁,原因在哪里?就是“男女”。有時候為一句話可以亡國敗家。從古到今,“烽火戲諸侯”是因為什么?是因為一個漂亮的女人;实蹫榱丝此,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為了看這個女孩子笑,不惜拿國家大事來開玩笑,最后國都玩垮掉了。“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也是為了博取女孩子的笑,跑死了很多馬,跑死了很多人。當然,男喜女色,女也喜男色,天底下最大的煩惱就是這個煩惱?墒俏覀儗W佛不知道在這個地方冷靜思維,還要火上澆油。沒有認清楚真相,還來東搓合西搓合,搓合來搓合去,給居士搓合,給師父也要搓合,閑得沒事干了嗎?比丘戒里有一個戒就是不允許涉足婚姻男女之事。居士戒里面也有這樣的條文。要知道煩惱在哪里。我剛剛初出家那幾年的時候,有居士出于好心“師父啊,你們這個營養(yǎng)不良啊,我給你做一點營養(yǎng)的吃。雞、鴨、魚、肉、海鮮我都做給你吃!边@是好居士嗎?她心真好,可是她太糊涂啊!師父要喝酒嗎?我?guī)湍阗I茅臺酒!師父要抽煙嗎?我?guī)湍阗I中華煙!師父啊,我好長時間沒看到你了,今天拿了兩條煙來請你笑納!希望大家引起注意。我的媽媽也是一位老居士,我和我弟,她就我們兩個兒子,我弟弟出家時,她真舍不得,送到車站,看著我?guī)е业艿苌现邪蛙?那個車開了很遠很遠以后,我轉(zhuǎn)過身看見我媽媽還在那個車站,直到看不到人影了我都感覺到她還在那里站著。父母養(yǎng)兒女,世俗人養(yǎng)一頭豬都比養(yǎng)兒女劃得來!這世間最大最劃不來的,最讓人痛徹肝膽,最讓人沒有回頭路的就是戀愛、家庭、兒女,你們苦得還不夠嗎?你們的苦是拆了東墻補西墻,東邊還沒苦完又去折騰西邊的,西邊還沒搞清楚又去把南邊的賬接上了,你們算不完的羅圈賬啊!要清楚啊!所以是不是菩提樹、是不是明鏡臺一定要清楚,這是真心實意的提醒大家。秀書偈了,神秀大師寫完這首偈了,把他對佛法的見地呈現(xiàn)出來了。便卻歸房,就回到自己的房間了,人總不知,沒有人知道他做了這些事情。秀復思惟,五祖明日見偈歡喜,即我與法有緣,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業(yè)障重,不合得法,圣意難測。房中思惟,坐臥不安,直至五更。你看神秀大師他把這首偈寫出來以后,照樣坐臥不安,很難過,他憑什么要難過呢?他為什么要難過?好好的日子,又沒有天災,又沒有人禍,又沒有人逼他、催他,他自己在那里難過什么?為什么要難過呢?為什么要難過到這種程度呢?五祖明日見偈歡喜,我就與法有緣了,我對佛法有一定的見地了;如果說不行,就是我自己的業(yè)障,自己修佛法修了這么多年沒有收獲。圣意難測,佛法的最高境界實在是高不可攀了。房中思維,坐臥不安,直至五更,一直通宵達旦沒有睡著覺。祖已知神秀入門未得,不見自性,其實五祖大師早就知道神秀大師的境界還沒有達到最高,我們這里講最高講的是頓悟。禪宗里面?zhèn)鞣?傳佛心印,所講的境界是拿最高標準來要求,我們不要把自己位置搞錯了,我們該站在什么位置上說話那絕對不能搞錯的。不要把釋迦牟尼佛講的話我們也拿起來說,祖師講的話我們也拿起來說,這就不知慚愧了。釋迦牟尼佛在經(jīng)典里呵斥小乘阿羅漢,把阿羅漢都呵斥得一塌糊涂,說他們這樣不行那樣不行。我們讀了這本經(jīng)以后,儼然以佛自居了。我們也一天在那指指點點,這個羅漢也不行,那個羅漢也不行——這簡直太恐怖了,比恐怖份子還恐怖!(眾笑)所以我們要知道自己是站在什么位置。這里是用最高境界來看待神秀大師,五祖大師可以發(fā)這樣的言,可以這樣看,我們是只能仰看。天明,祖喚盧供奉來,向南廊壁間給畫圖相。到天亮了五祖大師就把這個盧居士找來了,盧供奉就是前面提到的那個盧珍居士。來了以后,忽見其偈,報言:供奉卻不用畫,勞爾遠來。經(jīng)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但留此偈,與人誦持。依此偈修,免墮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這個盧珍居士來了以后,本來是約好請他來給墻上畫畫,來了看到神秀法師寫的這首偈頌,五祖大師就給這個盧居士說:抱歉,遠遠的把你從家里請來,現(xiàn)在不用畫了!金剛經(jīng)》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但留此偈,就把這首偈留在這里吧,不用畫了,大家照著這個偈頌去修學,依此偈修,免墮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按照這個偈講的道理去修學佛法一定有大利益。令門人炷香禮敬,叫學僧弟子過來在這里擺上香爐點香,是對這首偈頌的一種恭敬。佛法要從恭敬當中求,在什么地方恭敬呢?一點一滴。我們?yōu)槭裁磳W佛得不到利益呢?原因是自己給自己打折扣。自己的言行舉止給自己求福報打了折扣,叫做原地踏步,甚至還倒退。誰造成的?自己給自己造成的。說到這里我舉一個例子,我在靈巖山看到有凈土十三祖這個畫像,就是有一個畫家,是江浙一帶很有名的畫家,這個畫家可不是一般的畫家,講家庭底子,講富貴底子,講福報底子,講社會地位都是很厲害的,他的簡介靈巖山有,他恭恭敬敬畫了凈土宗十三代祖師的像,一幅一幅的掛在那里。我注意一個細節(jié),他在落款的時候,每一位祖師這個像,都是盤腿坐在那個法座上面,從初祖慧遠大師到十三祖印光大師,十三位祖師這個像,他每一幅像要落款,第幾代祖師,下面要落誰畫,誰沐手敬繪,沐手就是洗干凈手,恭恭敬敬繪畫的這個像,他在落他這個名字的時候,他的這個名字都落在祖師的那雙鞋下面,就是畫上的那個祖師,坐在法座上面,下面不是有一雙出家人穿的那個僧鞋嗎他畫家的名字就落在那個僧鞋下面,這是一個很小的細節(jié),但是細節(jié)里面看出很多名堂。過去有一個書法家,非常有名,大家都求他的墨寶,求都求不到,想方設法去求,很難得到他一幅墨寶。后來有一天,他家旁邊有一個人,就經(jīng)常在那里隨地大小便。隨地大小便是一個不好的習慣,這個書法家實在沒辦法就寫了一張紙條貼在墻上“不可隨處小便”貼在那個墻上。唉,這個字條過幾天被人揭走了,因為這個書法家的字很值錢,難得,“不可隨處小便”被人拿去以后一個字一個字拆下來,重新拼湊一下就變成“小處不可隨便”!你們小處隨便了嗎?往往因為隨便給自己造成業(yè)障。佛法講隨緣、隨和,而隨便就不行。所以佛法是恭恭敬敬求來的。我在三年前的時候遇到有一個人,一個居士好心好意的把他介紹來跟我認識,這個居士把他帶進來,這事真是把那個居士都方得有點下不來臺了。這個人橫著邁著步子就進來了,“咔嚓”一下往那個凳子上一坐,然后他說:我們倆來切磋一下佛法。我就問他,我說“你什么時候到廟里來的”?他說“來了一會兒了”。我說“你經(jīng)過大雄寶殿了嗎”?“經(jīng)過了,我就是從那邊走上來的”。我說“你禮佛了嗎”?“禮佛,一切有相皆是虛妄,佛法平等,眾生平等,哪里需要禮佛”!我說“那你先回家去,想清楚,學會禮佛以后再來向我請教”!我就把他打發(fā)了。所以學佛法是這樣學的。佛法從哪里來?從一個頭一個頭磕來的,一拜一拜拜來的。我們拜名、拜利、拜權(quán)、拜勢、拜色、拜財,就是不拜佛,那你的腦筋真有問題!所以門人炷香禮敬,五祖大師這里講這個話,做這個動作是有他深意的。盡誦此偈,即得見性。照這個偈頌把它爛熟于胸,自然會得到利益。門人誦偈,皆嘆“善哉!”。這些其他學僧都說:好,真是了不起。祖三更喚秀入堂,問曰:偈是汝作否?五祖大師把神秀法師叫到法堂中去問:這首偈是你作的嗎?秀言:實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神秀法師說:確實是弟子我作的,我作這首偈不敢妄求祖位,不是因為你老人家說寫首偈頌出來要傳第六祖這個位置,我不是沖這個來的,望你老人家慈悲,看看我有什么見地,哪地方不對,需要指正的。五祖大師說,祖曰: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到門內(nèi)。你作這個偈,到門外,還差一步,沒到門內(nèi)。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是了不可得嗎?五祖大師這話也有深意,我們不敢妄加揣度。五祖大師的意思,我們用心去領會就行了。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于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這段話五祖大師為什么對這首偈評價未見自性,原因在哪里?前面說了,這是高標準,我們從這段話去領會這是怎么樣一個標準。無上菩提,要求無上菩提怎么求呢,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當下就要見到。撥云見日,不是叫你慢慢去撥,那個云層很厚,怎么樣撥云見日呢?“唰!”當下見到。于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這跟凈土法門里常常提到的一句話是一樣的,“一念清凈一念佛,念念清凈念念佛”。五祖大師這里說的就是念念清凈念念佛。我們是一念清凈一念佛。二十四小時我們有一小時清凈,那一小時你就是佛,還有二十三小時你就是業(yè)障鬼子!你做到念念清凈了嗎?沒有。佛法沒有半點折扣,尤其是講佛法,講佛法是非常非常不好講,在過去佛門里對講經(jīng)說法有很嚴格的要求。我當初出家的時候我認識一位尼眾老師父,就是女師父,她從小七、八歲出家,八十多歲圓寂,我親近過她,她有一句對講經(jīng)說法、聽經(jīng)聞法的感慨話,我一輩子也忘不了。她說什么話呢,她說:唉呀,現(xiàn)在你們真有福報了,她是對那些居士講,在那個廟上經(jīng)常有許多居士來親近她,她就經(jīng)常用這句話來感慨,她說:你們現(xiàn)在真有福報呀,交通也方便了,各方面的條件也好了,聽經(jīng)聞法都很方便了,你們要珍惜呀,我當初出家的時候,我跟著我的一個師叔。這個老師父她講她的一個師叔,就是她師父的師弟,出家人與出家人之間講輩份,居士之間沒有這樣論的。她說:我跟我的一個師叔,到成都去聽一個法師講經(jīng),走好多天的路呀,草鞋都走爛了好多雙,腳都走起泡了,才聽到法師講經(jīng)。她這句話反映出很多問題,有客觀上時代、條件不一樣的問題,從佛法來講也反映出那時候很嚴謹,至少比現(xiàn)在嚴謹?shù)枚。聽?jīng)聞法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講經(jīng)說法對這個講經(jīng)的人是有要求的。不要講很高的標準,簡單的說,面對經(jīng)文你慚愧嗎?如何面對經(jīng)文,如何講給別人聽?經(jīng)典上說不殺生,你殺生了嗎?不偷盜你偷盜了嗎?不邪淫你邪淫了嗎?不妄語你欺騙人了嗎?你自己都殺生,你自己都貪、嗔、癡,你講給別人聽,誰信呀?!你自己這邊講經(jīng)那邊罵人,這邊講經(jīng)那邊偷東西,這邊講經(jīng)那邊給人家造謠,誰信呀!所以佛法要有見地,要有修持,才可以講。講到這里,我自己都非常慚愧!我是被這樣逼著鴨子學雞叫,這樣逼著講。所以尤其在佛法上面不能輕忽!!佛法是輕松的,佛法是開心的,佛法是用來開心的鑰匙,用佛法的智慧打開你心靈的窗戶,讓你的心變得陽光,但佛法的開心不是濫開心,不是泛濫成災的那個濫開心,不是油腔滑調(diào)。所以要念念自見萬法無滯,念念自見,不要有一絲一毫的松懈、懈怠。一真一切真,動靜自如如,我們是一會兒真,過一會兒就不真了,所以我們也沒有辦法如如,如如就是不動,如如不動。不動什么呢?不動心。我們有些師父背的這個香袋,背在身上朝山拜佛的這個香袋,那個香袋上面經(jīng)常有寫一句話,有的寫“一塵不染”,有的寫“如如不動”,有的寫“*輪常轉(zhuǎn)”,各種各樣的詞句。如如不動,還有些就干脆寫三個字:“不動心”。不動心就是我們的心隨時隨地安住在佛法上面,如如之心即是真實之心。一秒鐘就換了好幾種想法,一秒鐘就對佛法打了好幾次折扣,那你的福報也跟著打折扣了,你的收獲也跟著打折扣了。禪宗里面講的是這個高標準,要達到這樣的標準,隨時隨地有境界到你面前都能驗證出你是不是真的如如不動,所以若如此見,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能夠達到這樣的見地,那你的無上菩提就象一個太陽一樣,這個太陽跟你溶為一體了,你自已就是太陽,這個無上菩提,這個太陽,陽光隨時隨地發(fā)出能量出來,一切一切的冰雪在陽光面前消融得干干凈凈,無上菩提產(chǎn)生的作用!叭昵胰,一兩日思維,更作一偈將來吾看”。回去再好好的想一想,另外再作一首偈,拿來我看。汝偈若得入門,付汝衣法,如果再做一偈,境界提高了,入門了,我就傳衣法給你,五祖大師說完這些話后,神秀作禮而出,禮拜了退出來,又經(jīng)數(shù)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猶如夢中,行坐不樂,好!寢食難安了。飯都吃不下,覺都睡不著,心中恍惚,神思不安,到這種地步了。復兩日,過了兩天了,有一童子從碓房過,唱頌其偈,能一聞,便知此偈未見本性。有一個小孩子,這個小孩子不一定說年齡很小,不會是七八歲、五六歲那種小孩子,所以這個地方講的童子是寺廟里面來發(fā)心出家,打算出家,父母送到廟里來,還沒有正式受戒,或者說還剛剛是個小沙彌那樣身份。有這么一個童子,從六祖大師干活的那個碓房,碓房就是堆柴、煮飯、洗菜的雜務房間,從那個門口經(jīng)過,嘴里就在念神秀大師這首偈,這個念肯定是掛在嘴邊上的念了,“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本褪沁@樣念了,六祖大師聽到了,雖未蒙教授,早識大意。這是六祖大師對自己的一句很謙遜的評語,六祖大師不好說自己怎么怎么樣,所以他很謙遜,略略這樣提了一下,雖然我沒有得到五祖大師當面的指點,我也沒有象其他的學生一天到晚親近五祖大師,我被派到這個柴房里面來干活,但我心里面對佛法的認識,對佛法已經(jīng)有一定的知見了,遂問童子曰,就問這個小沙彌,頌者何偈,你剛才在念什么呢,童子曰:爾這葛獠,不知大師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傳付衣法,令門人作偈來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為第六祖,神秀上座于南廊壁上書無相偈,大師命人皆頌此偈,依此偈修免墮惡道。這是這個童子回答的話。我們注意看,這個童子回答的第一句話說:爾這葛獠。有意思吧!“葛獠”兩個字是貶義,是五祖大師在第一次見到六祖時說的話,對六祖大師的蔑稱,一種輕蔑的稱呼,其他人學什么不好學,學這個挺好學的,你看很有意思吧!這個佛門里面有很多意思非常有意思,很多很多的意思都沒法說這個意思,心里面要懂這個“意思”就行了,是不是!學其他的不好學,學這個挺好學的。五祖罵六祖說:你這個蠻子。其他人也跟著學會了:你這個蠻子!就這個意思。爾這葛獠,不知大師言世人生死事大,你一天到晚在這里干活,不知道五祖大師都說了,世間上的人,最大的事就是生死大事,欲得傳付衣法,讓大家作一首偈來,他老人家要傳法了,令門人作偈來看,如果悟了佛法大意,就把第六祖?zhèn)鹘o他;現(xiàn)在神秀法師已經(jīng)把這個偈寫出來了,寫在那個走廊上面,五祖大師看到了,讓我們大家照著念,跟著神秀大師學,就像神秀大師這首偈說的境界一樣,照著這個偈去修行,就一定會有收獲,依此偈修免墮惡道,不會墮三惡道了,你看這個童子說得多理直氣壯。能曰,惠能大師說:我亦要頌此,結(jié)來生緣,同登佛地,上人,我此踏碓八個月余,未能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禮拜。你看六祖大師怎么回答這個童子。我也要頌這個偈,結(jié)一個來生的法緣,大家一起成佛,“上人”,他稱六祖為葛獠,六祖稱他為上人,善知識就是這樣做的。所以世間人誰先謙虛誰是上人,誰先狂妄誰是下人,誰先包容對方誰棋高一著,這就看誰先了,誰先拿出一個很好的姿態(tài),誰就一定先贏。我們平時經(jīng)常說一句話:“但是…,可是…”,可是他怎么樣呢,可是他又怎么怎么樣呢。經(jīng)常有居士問我,師父,誰誰誰怎么樣怎么樣;我就說,你怎么樣,可是他又怎么怎么樣,但是他又怎么怎么樣呢,我說師父這里沒有“但是”!其實很多時候那個“但是”就是制造矛盾的砝碼,你不斷的給對方設但是,設了很多“但是”,對方不“但是”都“但是”了!很多時候?qū)Ψ降哪莻“但是”是你逼出來的。所以“上人”這兩個字,我們經(jīng)常用最好,我們對誰都“阿彌陀佛,上人,請多指教”,多好!但是你不要咬牙切齒的對對方說,明明自己心里非常不情愿,青面獠牙的向?qū)Ψ秸f:“上人”!啊,對方受不了啦,你也受不了啦!(眾笑)你自己痛苦到極處了,你自己的笑是猙獰的笑,你還干脆不如不笑;那種強擠出來的猙獰的笑,對方嚇都嚇跑了。上人,我此踏碓八個月余,我在這里干粗活雜活已經(jīng)八個多月了,從來沒有親近過老法師,沒有親近過五祖大師,今天有這樣一個機會,請你把我?guī)н^去,這個偈在哪里,你就把我?guī)У侥睦?引至偈前禮拜,童子引至偈前作禮。這個童子挺高興,就把六祖大師帶到偈頌面前,走廊那里。能曰,惠能大師說:能不識字,請上人為讀。我不識字,請你讀給我聽聽吧,時有江州別駕姓張名日用,便高聲讀。這時就有一個居士姓張,張居士,也是一個朝廷的官員,他這個官職名稱叫別駕,所以稱他張別駕,他的名字叫日用,張日用,張日用居士就高聲把這個偈念了一遍,念給惠能大師聽。能聞已,因自言亦有一偈,望別駕為書。念完了以后,惠能大師說:我也有一首偈,希望你幫我把它寫到墻上。你看接下來這個張別駕,這個張居士也跟著說這個話了,葛獠,汝亦作偈,其事稀有。你看,五祖大師投下一個“葛獠”,大家都“中毒”了。這叫什么,釣魚呀!禪宗里面經(jīng)常提到的一句話:“撒下金鉤釣麟龍”。經(jīng)常提到這種說法,撒下一個金鉤,釣上麒麟和龍來,撒下金鉤釣麟龍?墒悄,我們經(jīng)常有些人不是麟龍,叫做撒下金鉤釣“螃蟹”!左釣一個“螃蟹”,右釣一個“泥鰍”!“葛獠”,五祖大師對六祖這個稱謂,越品嘗它的滋味越妙。其他人都跟著學來稱呼六祖:葛獠,你也能夠作偈嗎,這種事情太稀有了,你一個字都不認識,你還能作偈!?能啟別駕言:惠能大師馬上回答這個張居士說:欲求無上菩提,不可輕于初學,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若輕人即有無量無邊罪。你看惠能大師跟他吵了嗎,不用;菽艽髱熞矝]有說“你怎么這樣說話呢”,不用嘛!惠能大師的話,字字句句才有份量呢:欲學無上菩提,要想求得無上菩提,要學佛法就不要輕于初學,不要對任何人產(chǎn)生輕視心。只要你主動輕視別人,你很有可能自己沒有退路!凡夫經(jīng)常是自己把自己將得沒有退路可走。有十分才華最好只顯露兩三分,不要有三分才華去顯露五分。如果對方也是一個比較刨根問底的那種——“你還有什么絕活呢”?“沒有了”。你不就山窮水盡了嗎!學世間法都如此,更不要說學佛法了。釋迦牟尼佛也強調(diào)不能輕視任何眾生。印光大師也非常強調(diào)不要輕視一切眾生。其實歷代祖師,一切善知識都這樣強調(diào)。往往很多時候我們總是喜歡覺得自己很了不起,首先拉出一個架勢來就把對方給輕視了?墒菍Ψ街灰伙@山露水,自己就慌不擇路,狼狽逃竄,經(jīng)常都是這樣。學佛法不能輕視人,下下人有上上智,這句話振聾發(fā)聵。若輕人即有無量無邊罪,六祖大師說完這句話,張別駕不愧是張別駕,不愧是張居士,確實靈光度極高的,一點就透,一撥就轉(zhuǎn)。這也是禪宗里面經(jīng)常提到的,我們作為學佛的心性一定要象盤中明珠,盤子里面的一顆透光透亮的寶珠,一撥就轉(zhuǎn),不要死撥不轉(zhuǎn),打都打不轉(zhuǎn),累死了!寶珠放在玉盤里面,或是瑪瑙盤子里面,不管什么盤里面,你輕輕一撥,“滴溜溜”,這就是靈光度特別高。張居士就是這樣的。所以,別駕言:汝但頌偈,吾為汝書,汝若得法,先須度吾,勿忘此言,這個張居士不但轉(zhuǎn)得很快,立馬就把六祖大師給抓住了。什么人面前說什么話,什么樣的人面前有什么樣的根基反應過來。我們反不反應過來呢?有時候叫做慢半拍,等到你那半拍醒過來時,機會又過了。所以這個張居士說,不要往下講了,剛才這個話已經(jīng)點到他心里去了,不要往下講了,汝但頌偈,我為你寫,你說吧!但是我有一個要求,因為張居士他已經(jīng)非常高靈敏度了,已經(jīng)感覺到面前站的這個人已經(jīng)很了不得了。說話聽音了,什么樣的人聽什么樣的話,什么樣的話從什么樣的人嘴里說出來,而且這個人是什么樣的狀態(tài)!因為六祖大師的《壇經(jīng)》里面要做很多介紹,講到后面講到六祖大師的法子法孫很多祖師的時候我們大家會越來越心胸開闊,你要知道這些祖師都是吼天吼地的大智慧獅子,都是驚天動地的人物,你才知道是怎么回事。所以張居士他有點狡猾狡猾的!你如果得到佛法真?zhèn)髁四阆纫任?你今天把我將醒了,呵斥我我也接受了,這是應該的!你千萬不要忘記我們兩個今天的這段對話呀,好!惠能大師說,他把他的偈頌說出來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六祖大師名揚千古的偈頌。從字面上解釋:菩提本沒有樹,明鏡也沒有臺,本來都沒有,什么都沒有,哪里有塵埃呢。這是從字面上來解釋。實際生活中是有的嘛,菩提樹是有的嘛,明鏡臺也有嘛,那個梳妝臺、鏡子那不就是明鏡臺嗎?他為什么說沒有呢?本來無一物,一個東西都沒有,一個概念都沒有,在哪里去惹塵埃呢?幾年前有一個臺灣的居士,是一個慈祥的媽媽,她給我講她家里發(fā)生的一個事情。這個居士學佛很虔誠,她說她兒子很乖,很聰明,很聽媽媽的話,但是對媽學佛的一些現(xiàn)象,這個兒子經(jīng)常講一些調(diào)皮的話。有一天媽媽在那里誦經(jīng),誦經(jīng)就誦到六祖大師這首偈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薄K@個話音剛落,她兒子在那邊跟著媽媽的話就接了一句話,說:“菩提本有樹,明鏡也有臺,本來有一物,到處惹塵!。這個兒子真聰明,順著這個話就來了。我們每個人幾乎都這樣的,我們是“菩提本有樹,明鏡本有臺,本來有一物,到處惹塵埃”。確確實實如此,一點都沒有說錯呀!“本來無一物”是六祖大師的話。我們是“本來有一物”,可能還不只有一物呀,有千物、萬物呢!因為心里面的妄想雜念太多,所以我們面對圣境,面對高境界是非常非常仰視,而我們自己學習佛法,要一步一步走。六祖大師把這首偈頌說出來了,接下來會發(fā)生什么呢?下次再講。
- 上一篇:《六祖壇經(jīng)》第五講
- 下一篇:《六祖壇經(jīng)》第三講
- 無論是功德還是罪業(yè),都是“一磚一瓦”積累起來的
- 高僧大德是完美的人嗎?
- 忍辱,比持戒苦行更大的功德
- 去寺院要注意什么?
- 經(jīng)常做事毅力不夠,能怎么辦?
- 放下的前提是有能力拿起的人
- 日常中如何培植自己的福報?
- 思考工作中得不到領導滿意的原因
- 如何減輕工作中生不如死的痛楚?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簡介
- 六祖法寶壇經(jīng)講記
- 《六祖法寶壇經(jīng)》講記 后記:六祖之后的禪門
- 《六祖法寶壇經(jīng)》講記 付囑品第十
- 《六祖法寶壇經(jīng)》講記 護法品第九
- 《六祖法寶壇經(jīng)》講記 頓漸品第八
- 《六祖法寶壇經(jīng)》講記 機緣品第七
- 《六祖法寶壇經(jīng)》講記 懺悔品第六
- 《六祖法寶壇經(jīng)》講記 坐禪品第五
- 《六祖法寶壇經(jīng)》講記 定慧品第四
- 《六祖法寶壇經(jīng)》講記 決疑品第三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