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鏡錄卷第二十三
宗鏡錄卷第二十三
夫菩提之道。不可圖度。約一期方便寧無指示。如何是菩提之相。
答。若約究竟菩提。體常冥寂。如。凈名經(jīng)云。寂滅是菩提。離諸相故。若以無相之相。于方便門中。不無顯示。令初發(fā)菩提心人。分明無惑故。如先德云。謂寂照無二。為菩提相。猶如明鏡。無心為體。鑒照為用。合為其相。亦即禪宗即體之用。自知。即用之體恒寂。知寂不二為心之相。又云。理智相攝。以離理無智。離智無理。如珠之明故。以珠是體。明是用。用不離體。體不離用。明不離珠。珠不離明故。
問。有念即眾生。無念即佛。云何言凡圣一等。
答。眾生雖起念。不覺念本無念。與佛無念等。妄墮有念中。佛得無念。知念本無。眾生雖現(xiàn)在念中。佛知念即無念。斯則佛無念。與眾生無念義同。又以眾生不知念空。于念成事似有差別。若實了念空。則于苦樂境。不生執(zhí)受。何者。以境從念生。心空則境何有。既無有境。相縛自除。能所俱空。誰生取著。既不取著。生死自無。如圓覺經(jīng)云。知是空華。即無流轉(zhuǎn)。亦無身心受彼生死。
問。即心成佛之宗。曹豁正意。見性達(dá)道之旨。靈鷲本懷。如今信不及人。謂不現(xiàn)證。古今悟者。請垂指南。
答。若親見。無一人而非佛。若不信。無一佛而非人。迷則常作佛之眾生。悟則現(xiàn)證眾生之佛。人佛不異。妄見成差。迷悟雖殊。本性恒一。如過去有佛。號住無住。發(fā)愿使己國眾生。同日同時成佛。即日同滅度。又賢劫前有佛。號平等。亦愿己國。及十方眾生。亦同日成佛。即日滅度。如寶積經(jīng)云。是時妙慧童女。重白目連。以我如是真實言故。于未來世。當(dāng)?shù)贸煞稹R嗳缃袢蔗屽热鐏。乃至若我此言非虛妄者。令斯大眾身皆金色。說是語已眾皆金色。又思益經(jīng)云。思益菩薩。放右掌寶光。一切四眾。皆如佛相。下方四菩薩踴出。欲禮世尊。乃發(fā)愿言。今此眾會。其色無異。當(dāng)知一切法。亦復(fù)如是。此語不虛。愿釋迦如來現(xiàn)異相。令我禮敬。即時釋迦如來。踴起七多羅樹。坐師子座。又最勝王經(jīng)云。佛言。修菩提行者。于諸圣境。體非一異。不舍于俗。不離于真。依于法界。行菩提行。時善女天白佛言。世尊。如上所說。菩提正行。我今當(dāng)學(xué)。時梵天王問曰。此菩提行。難可修行。汝今云何于菩提行而得自在。善天女曰。我今依于此法。得安樂住。是實語者。愿令一切五濁惡世。無量無數(shù)無邊眾生。皆得金色三十二相。非男非女。坐寶蓮華。受無量樂。乃至說是語已。一切五濁惡世所有眾生。皆悉金色。具大人相。非男非女。坐寶蓮華。受無量樂。猶如他化自在天宮。釋曰。于諸圣境體非一異者。即是不舍于俗。是不一。不離于真。是不異。若一即壞真俗。若異。即成斷常。不斷不常。即是依于法界。非真非俗。乃曰修習(xí)菩提。故云我依此法。得安樂住。所以善天女悟五濁質(zhì)成。真金之色。閻浮提。迷大人相。成惡業(yè)之身。是知若智照之。即世法而成佛法。若以情執(zhí)之。即佛法而成世法。一心實不動。二見自成差。同共一法中。別成凡圣解。若了非男非女之體,F(xiàn)具三十二相。坐寶蓮華。若執(zhí)是男是女之形。常系二十五有沈無明海。故知信力所及。發(fā)真實言?沈灐,F(xiàn)證法門。頓明心佛矣。
問。此猶敘古引文。如何是即今之佛。
答。如今一念才起。了不可得。無有處所。是過去佛。過去不有。未來亦空。是未來佛。即今念念不住。是現(xiàn)在佛。但一念起時。莫執(zhí)莫斷。不取不舍。則三際無蹤。一念圓具十法界。非因非果而因而果之法。若能如是一念而達(dá)者。則念念相應(yīng)。念念成佛。凡圣悉等。今古皆齊。故云了了識心。惺惺見佛。是佛是心。是心是佛。念念佛心。心心念佛。欲得早成。戒心自律。凈戒律。心凈心即佛。除此心。王更無別佛。欲求萬法。莫染一物。心性雖空含真體實。入此法門。端坐成佛。如是則十方諸佛。同一法身。若欲念外施功。心外求佛。便落他境。無有得時。遂即前后情生。凡圣緣起。徒經(jīng)時劫。枉用功夫。所以華嚴(yán)論云。不如一念緣起無生。超彼三乘權(quán)學(xué)等見。
問。一念成佛已入信門。如何得目前了了分明而見。
答。目前無物。是真見佛。如文殊師利巡行經(jīng)。以經(jīng)中說文殊。遍巡五百比丘房。皆見寂定。因以為名。最后難舍利弗。以顯甚深般若。問舍利弗言。我時見汝。獨處一房。結(jié)加趺坐。折伏其身。汝為當(dāng)坐禪耶不耶。答云坐。難云。為當(dāng)欲令未斷者斷故。坐禪耶等。因此廣顯性空無得之理意。五百比丘從座而起。于世尊前。高聲唱言。從今已去。更不復(fù)見文殊身。不復(fù)聞其名字。如是方處。速應(yīng)舍離。所有文殊一切住處。亦莫趣向。所以者何。文殊煩惱解脫一相說故等。舍利弗。令文殊為決了。文殊言。實無文殊而可得故。若實無文殊可得者。彼亦不可見等。廣為說法。四百比丘漏盡得果。一百比丘更謗。陷入地獄。后還得道。廣如彼說。所以無見是真見。無聞是真聞。不見不聞文殊。是真見真聞文殊矣。若不信此說。雖起謗而陷獄。以曾聞故。終熏種而得道。何況聞而信耶。則成道不隔于一念。故知宗鏡。見聞無不獲益矣。所以寶積經(jīng)云。無畏女言。大迦葉。諸法永無。不可示現(xiàn)。是故大迦葉。一切法皆無。若法本無。云何可見彼清凈法界。大迦葉。若欲見清凈如來。彼善男子善女人。應(yīng)善凈自心。時大迦葉語無畏言。云何善凈自心。女言。大迦葉。如自身真如。及一切法真如。若信彼者。不作不失。如是見自心清凈故。迦葉問言。自心以何為體。女言?諡轶w。若證彼空。信自身故。即信真如空。以一切法性寂靜故。又云。如來者。即虛空界。是故虛空即是如來。此中無一物可分別者。華手經(jīng)云。一切法如即是如來。如來即是一切法如。是故世尊。無所住處。是如來義。又報化如影。空無去來。心凈佛現(xiàn)。則云佛來。佛亦不來。心垢不現(xiàn)。即云佛去。佛亦不去。斯即來而非來。去而非去。佛既無來去。心亦不生滅。如是解者?梢娬娣鹨。故金剛經(jīng)云。若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則知若人若法。俱不出一如之道。如是通達(dá)。六根所對。無非見自性如如佛矣。此以不見為真見。見實為真佛。肇法師云。佛者何也。蓋窮理盡性。大覺之稱也。生法師云。以見實為佛。如是則亦名真見道。亦名真供養(yǎng)。
問。如何是真供養(yǎng)。
答。契如理之心。無見佛之想。了自法身。是真供養(yǎng)。寶積經(jīng)云。真供養(yǎng)者。無佛想。無能見佛。何況供養(yǎng)。若供養(yǎng)佛。當(dāng)供養(yǎng)自身。
問。自身如何供養(yǎng)。
答。若舍己徇塵。是名違背。能回光反照。隨順真如。境智冥合。是真供養(yǎng)。故維摩經(jīng)云。無前無后。一時供養(yǎng)。此是運無舍無得之意。起一際平等之心。則遍十方供養(yǎng)一切如來。盡法界含靈。一時受潤。如是之供。施莫大焉。所以寶雨經(jīng)云。如理思惟。即是供養(yǎng)一切如來。
問。云何如理思惟。
答。但一切不思惟。是真思惟。以頓悟一心。無法可思量故。是以十方諸佛。證心成道。故稱如理。若了自心。能順佛旨。即是供養(yǎng)一切如來。若不依此如理悟心。則隨事施為。心外見佛。設(shè)經(jīng)多劫。皆不成真實供養(yǎng)。為背諸佛指授故。如華嚴(yán)經(jīng)頌云。設(shè)于念念中。供養(yǎng)無量佛。未知真實法。不名為供養(yǎng)。云何真實法。所謂了心真如無生之旨故。是以思益經(jīng)問云。誰能供養(yǎng)佛。佛言。能通達(dá)無生際者。文殊般若經(jīng)云。佛問文殊。汝云何供養(yǎng)佛。答言。世尊。若幻人心數(shù)滅。我則供養(yǎng)佛。臺教云。供養(yǎng)佛者。只是隨順佛語。今順佛教。修三觀心。即是供養(yǎng)佛。為破五住得解脫故。即供養(yǎng)法。三諦理和。即供養(yǎng)僧。又眾行心資觀智心。即供養(yǎng)佛。觀智心開發(fā)境界。即供養(yǎng)法。境智心和。即供養(yǎng)僧。此是真實供養(yǎng)。亦名法供養(yǎng)。如義海云。謂以無生心中。施一切珍寶。乃至微塵。皆能攝于法界。即以此法界塵而作供養(yǎng)。此供養(yǎng)。乃至遍通三世一切諸如來前。無不顯現(xiàn)。彼諸如來無不攝受。何以故。由塵即法界。是理與佛法界相應(yīng)。是故遍至一切。名廣大供養(yǎng)。無空過者。何謂無空過。以心通即法通。法遍即心遍。一切處無非見理故。悉皆通達(dá)。則是一一承事無空過者。亦不礙香華等種種供養(yǎng)。以內(nèi)外唯心故。破執(zhí)顯宗。故有是說。又若于正觀心中。不唯供養(yǎng)。乃至行道禮拜。一切施為。皆須就已。方得其力。如三藏勒那云。正觀修誠禮者。此明自禮自身佛。不緣他境他身佛。何以故。一切眾生。自有佛性平等本覺。隨順法界。緣起熾然。但為迷故。唯敬他身。己身佛性。妄認(rèn)為惡。若能反照本覺。則解脫有期。經(jīng)云。不觀佛。不觀法。不觀僧。以見自身他身平等正法性故。如涉遠(yuǎn)道。要藉自身。欲見佛性。要觀己佛。體同無二。是名正觀禮。
問。若心外無相。相外無心。如是圓通。名真供養(yǎng)者。云何教中說供養(yǎng)諸佛。得福無量。
答。如前已說。諦了一心。理事無礙。云何堅執(zhí)疑境疑心。故維摩經(jīng)云。各見世尊在其前。法華經(jīng)偈云。乾闥緊那羅。各供養(yǎng)其佛。牛頭初祖釋云。如觀貪即見貪性。貪即是眾生。悟貪性智即是佛。貪眾生自見佛在其前。一切例爾。又各供養(yǎng)其佛者。即是于一一法門。各自發(fā)明。如理思惟。即是各供養(yǎng)佛。設(shè)爾。事法香華供養(yǎng)者。經(jīng)云。十方諸佛。機宜感出。既隨感現(xiàn)。何離自心。如靈山四眾八部。各隨根力心念。見佛不同。如龍見是大龍王。鬼見是大鬼王等。則心外無法之詮。有文有理?胀鈭(zhí)色之見。無理無文。設(shè)有惡慧邪見之人。抱疑不信之者。擬陳狂解強欲破之。似將一蚊嘴擬吸大海之水。如以十指爪。欲壞妙高之山。我此圓頓之詮。真如之理。如刀斷水。似風(fēng)吹光。徒自勞神。反招深咎。
問。如上剖析。義理雖明。猶是因他方便強說。云何得如今親自現(xiàn)證。得見自心之佛。
答。當(dāng)自審問。
問。如何審問。
答。還就人覓。豈有歇時。欲絕纖疑。應(yīng)須親到。
問。豈無他助之力。發(fā)自智照之心。
答。無正無助。非自非他。若以智求智則成解。解背圓宗。若起照心。照則立境。隨照失旨。皆是彰事。不契斯宗。若了真心。自然無心合道。合道則言語道斷。無心則境智俱閑。如龐居士偈云。須彌頹。五岳崩。大海竭。十方空。乾坤尚納毛頭里。日月猶潛毫相中。此是西國那提子。示疾不起現(xiàn)神通。妙德啟口問不二。忘言入理顯真宗。
問。如上所說。即心成佛之旨。事已皎然。只如禪宗從上先德云。如今須知十方諸佛出身處。空知有佛。不得成佛。如何是諸佛出身處。
答。石牛生象子。木女孕嬰兒。諸佛從中出。最初成道時。
問。既眾生已成。理事圓備。則諸佛何以出世。更化眾生。
答。眾生不如是知。所以須化。故經(jīng)云。俱同一性。所謂無性。大悲相續(xù)。救度眾生。隨門不同。種種有異。約成佛門。一切成也。同一無性。故得現(xiàn)成。妄性本虛。生元是佛。真性叵得。非今始成。故皆成也。物物無性。故成種智。證斯同體。而起大悲。一得永常。故云相續(xù)。只由不知無性故。教化不絕。雖現(xiàn)報化。法體不遷。如隨色之摩尼。眾相現(xiàn)而本體不動。似應(yīng)聲之虛谷。群響發(fā)而起處無心。不著自他。豈見眾生之相。本非出沒。常冥大覺之原。華嚴(yán)經(jīng)云。佛身無有生。而能示出生。法性如虛空。諸佛于中住。又頌云。無體無住處。亦無生可得。無相亦無形。所現(xiàn)皆如影。思益經(jīng)云。大迦葉言。善男子;盟恕kx于自相。無異無別。無所志愿。汝亦如是耶。若如是者。汝云何能利益無量眾生。網(wǎng)明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性。即是一切眾生性。一切眾生性。即是幻性;眯约词且磺蟹ㄐ。于是法中。我不見有利。不見無利。又云。網(wǎng)明菩薩白佛言。世尊。若有菩薩。希望功德利。而發(fā)菩提心者。不名發(fā)大乘也。所以者何。一切法無功德利。以無有對處故。若有眾生可度。而求功德之利。斯則心外見法。全不識心。何名發(fā)大乘心也。以絕待心。無對處故。如楞伽經(jīng)云。佛語外道言。若能了達(dá)有無等法。一切皆是自心所見。不生分別。不取外境。于自處住。自處住者。是不起義。不起于何。不起分別。此是我法。非汝有也。我法者。即眾生心也。以不知不信故。自成疏外。有亦同無。所以祖師西來。只為直示眾生。令自知有。頓入凡圣平等真原。如勝天王般若經(jīng)云。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得心微細(xì)。作是思惟。世間熾然大火之聚。所謂貪欲火。嗔恚煙。愚癡闇。云何當(dāng)令一切眾生皆得出離。若能通達(dá)諸法平等。名為出離。如實知法。猶如幻相。善觀因緣。而不分別。是以若欲舍劣就勝。厭異忻同。欲令凡圣一倫。垢凈平等者。無有是處。但明宗鏡。萬法自齊。即究竟出離三界火宅義。亦是與諸子同住秘密藏義。如云。若夫以齊而齊不齊者。未齊矣。以齊而齊于齊者。未齊焉。余聞善齊天下者。以不齊而齊天下者也。何須夷岳實淵。然后方平。續(xù)鳧截鶴。于焉始等。故知但了法法皆如。自然平等。則青松綠蕙不見短長。鵬翥蜎飛。自忘大小。如肇論云。是以經(jīng)云諸法不異者。豈曰續(xù)鳧截鶴。夷岳盈壑。然后無異哉。誠以不異于異故。雖異而不異耳。乃至經(jīng)云。般若與諸法。亦不一相。亦不異相。信矣。莊子南華經(jīng)云。長者不為有余。短者不為不足。故鳧脛雖短。續(xù)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故性長非所斷。性短非所續(xù)。以明境智雖異而同。不待同而后同也。若能如上了達(dá)同異二門;蛑T佛出世不出世。眾生可度不可度。乃至有無高下。皆絕疑矣。若執(zhí)同則滯寂。若執(zhí)異則兩分。迷此同異二門。皆智不自在。金剛辯宗云。以有鏡故。男女之像于中現(xiàn)。以有法身故。而能處處應(yīng)現(xiàn)往。只緣鏡中本無像。所以能現(xiàn)男女像。佛身本無身。所以能現(xiàn)一切身。眾生機感。無緣之慈任運能應(yīng)。若定有身。即為所礙。肇論云。佛非天非人。而能天能人耳。故一切菩薩。皆以無所得為方便。能入無量無邊塵勞幻網(wǎng)。以心外無法故。方成無所得慧。若心外有一毫所得。云何成無緣之慈。同體之化。以宗鏡明。故能廣照世間。觀生也。如石女之懷兒。觀住也。若陽焰之翻浪。觀異也。同浮云之萬變。觀死也。猶狂華之謝空。是以深達(dá)無生。知皆無我?丈諟纭;脡嫽蒙m擞廾。盲無慧目。遂乃發(fā)無能作之智照。開無所舍之檀門。秉自性空之戒心。具無所起之精進(jìn)。圓無所傷之法忍。修無所住之禪門。了無身而相好莊嚴(yán)。達(dá)無說而縱橫辯說。游戲性空之世界。建立水月之道場。陳列如幻之供門。供養(yǎng)影響之善逝。遍習(xí)空華之萬行。施為谷響之度門。降伏鏡像之魔軍。大作夢中之佛事。廣度如化之含識。同證寂滅之菩提。
問。絕待真心。本無名相。云何成佛。又作異生。若云隨順世法立此假名。又因何法而得成立。
答。實際理中。本無凡圣可得。以一切眾生。迷無性理。以無性故。不覺起妄。于真空中。妄立名相。故名為凡。了名相空。復(fù)稱為圣。凡圣之號。因五法成。猶如幻化。名相非真。且如幻以術(shù)成。形因業(yè)有。術(shù)業(yè)俱假。形幻同空。俱有迷悟之名。本無凡圣之體。五法者。瑜伽論云。一名。二相。三妄想。四正智。五真如。古釋云。名相妄想三法成。凡正智真如成圣。名相妄想者。是凡夫法。名相二法。是凡夫境。妄想一法。是凡夫六識。迷事緣境而起。故名妄想。經(jīng)偈云。不了心及緣。則生二妄想。正智真如者。是圣人法。正智。是圣人對治金剛。緣修無漏斷惑智。亦名能覺智。真如。是圣人心中所證之理。真如是體。正智是用。異者未曾異。同者未曾同。同者是真如。異者是正智。正智常用。故障生滅。真如常體。故無生滅。體用無礙。法界不思議真實義也。又凡夫心惑。不達(dá)名相空故。妄計為有。迷有不空。名之為妄。從妄起心。名之為想。正智者。覺知名相本來空寂。以知空故。妄想自息。息妄歸真。顯理分明。正智現(xiàn)前。不立名相。故名正智。經(jīng)偈云。了心及境界。妄想不復(fù)生。真如者。即此正智心性真故。即名真如。故知但是一法。無中。執(zhí)有成凡。達(dá)有本空成圣。不唯五法。乃至恒沙。義出無邊。理恒一道。此唯心之道。即是如來行處。步步履法空故。亦是摩訶衍處。念念無所得故。如持世經(jīng)云。佛言。諸善男子。是故我說。一切法是如來行處。如來行處。是無行處。何以故。一切法行處。是中無法可行。是故說無行處。文殊悔過經(jīng)云。文殊師利言。吾往古時。希望諸法。求空處所。游于閑居。限節(jié)知足。少欲為得。不能識知。一切法空。心無所著。爾乃可謂。靜處宴坐。住于法界。釋曰。若了人法二空。見真唯識性。即常在三昧。住真法界矣。
問。云何說入此宗鏡。一念相應(yīng)。見道速疾。超過劫量。
答。實有斯理。世況可知。若不直下頓悟自心。功德圓滿。即于心外妄求。徒經(jīng)劫數(shù)。若能內(nèi)照。如船遇便風(fēng)。一念圓成所作無滯。如大涅槃經(jīng)云。譬如有人。在大海中。乘船欲渡。若得順風(fēng)。須臾之間。則能得過無量由旬。若不得者。雖復(fù)久住。經(jīng)無量歲不離本處。有時船壞。沒水而死。眾生如是。在于愚癡生死大海。乘諸行船。若得值遇大般涅槃猛利之風(fēng)。則能疾到無上道岸。若不值遇當(dāng)久流轉(zhuǎn)無量生死;驎r破壞。墮于地獄畜生餓鬼。故知不遇宗鏡之風(fēng)。有為行船。終不能速度生死之波。直至涅槃之岸。有茲大利。廣集無勞。唯囑后賢。轉(zhuǎn)相傳授。如法句經(jīng)云。善知識者。有大功德。能令汝等。于貪欲嗔恚愚癡邪見。五欲五蓋眾塵勞中。建立佛法。不起一心。得大功德。譬如有人。持堅牢船。渡于大海。不動身心。而到彼岸。故知入宗鏡中。即凡即圣?芍^不斷煩惱而入涅槃。不斷五欲而凈諸根矣。所以華嚴(yán)論云。十住初位。以無作三昧。自體應(yīng)真。煩惱客塵。本無體性。唯真體用。無貪嗔癡。任運即佛。故一念相應(yīng)一念佛。一日相應(yīng)一日佛。此宗鏡錄中。前后皆悉微細(xì)委曲。一一直指示了。見即便見。不在意思。才信入時。理行俱備。終不更興惡行。似有纖疑。若不如然爭稱圓頓。以了心外無境故。則念念歸宗。何有虛幻能惑。所以寶藏論云。一切如幻。其幻不實。知幻是幻。守真抱一。又如學(xué)人問大梅和尚。師常言神性獨立。學(xué)人不識。乞師指示。答。阿誰教汝問。問。莫不問者便是不。答。若不是。是阿誰能如是問。問。神性非是聲色。師所示。問者是神性。學(xué)人只識得聲色。不識真性。乞師指示。如何得識。答。譬如大寶藏。眾寶皆具足。上福德人見。直捉得明月寶珠。薄福德者。只見銅鐵之類。非是藏中無寶。亦非主藏者不與。我如今向汝道。性不是聲色。汝只見聲色。我亦無過。汝知么。此神性;鸩荒軣K荒苣。須臾能到千里萬里。山河石壁不能礙。汝如今揚眉動目彈指謦咳?卩珕柎稹?偸谴诵浴咀鞔蟮。常在目前。雖在目前難睹。汝若疑惑不信受。破法墮惡道。若是上根者。聞言下便會。更不作諸惡。喚作一受不退常寂然。中根者。親近善知識。近于智者。數(shù)數(shù)聞?wù)f。不久還會。若是下根。千遍萬遍與說。元來不會。雖然記得少許。如破布里明珠。出門還漏卻。汝知么。佛道不遠(yuǎn);匦募词。若悟則剎那。不悟恒沙劫。
問。此一心宗。成佛之道。還假歷地位修證不。
答。此無住真心。實不可修。不可證。不可得。何以故。非取果。故不可證。非著法。故不可得。非作法。故不可修。以本凈非瑩。法爾天成。若論地位。即在世諦行門。亦不失理。以無位中。論其地位。不可起決定有無之執(zhí)。經(jīng)明十地差別。如空中鳥跡。若圓融門。寂滅真如。有何次第。若行布門。對治習(xí)氣。升進(jìn)非無。又染凈階位。皆依世俗名字分別。則似分階降。不壞一心。譬如眾生位如土器。菩薩位如銀器。諸佛位如金器。土銀金等三種器量雖殊。然一一器中虛空。遍滿平等。無有差別。虛空。即喻一心法身平等之理。諸器。即況根器地位階降不同。道本無差。隨行有異。夫論行解。頓漸不同。現(xiàn)行煩惱有淺深。熏染習(xí)氣有厚薄。不可一向。各在當(dāng)人。業(yè)輕則易圓。障深則難斷。只如登八地菩薩。親證無生法忍。觀一切法。如虛空性。此猶是漸證無心。至十地中。尚有二愚。入等覺位。一分無明未盡。猶如微煙尚須懺悔。又若未自住三摩地中。不信心外無法。如患眼翳者。不信空中無花。以分別智。解心不亡。但緣他境。未住自地。如首楞嚴(yán)經(jīng)云。十方如來。及大菩薩。于其自住三摩地中。見與見緣。并所想相。如虛空華。本無所有。所云大菩薩者。即八地已上。若八地菩薩。尚心外見凈土。以智緣理。不名自住。若十地菩薩。雖心外不見境。猶有色心二習(xí)。是以有頌云。唯佛一人持凈戒。其余并名破戒者。故知若入宗鏡究竟一乘門中。方云持戒。方云見道。且知見有四。一知而不見。初地至九地。二見而不知。即十地。三。亦見亦知。唯佛。四不見不知。地前異生等。若得直下無心。量出虛空之外。又何用更歷階梯。如未頓合無心。一念有異者。直須以佛知見治之。然后五忍明其正修。六即揀其叨濫。則免墮增上慢。究竟圓滿佛乘。若入宗鏡中。則為普機。菩薩乘不思議乘。依普門法。一位一切位。如善財一生具五位等。皆是普法相收。此普賢機。乃見一切所見。聞一切所聞。即普眼境也。普法相收者。以心外無法。故名為普。一切行位。皆在心中。豈不相收耶。于行布門。似分深淺。又玄義格云。圓教四十二位。同一真理。就智論之。遂分明晦。太虛一也。日行空中。具有中旦。圓教登住。如船入海。似日游空。智皆無作。行亦無為。運運道風(fēng)。自然增進(jìn)。如止觀云。入佛正宗免墮邪倒。創(chuàng)發(fā)圓信之人。須明十種觀法。十種觀法者。一觀不思議境。二發(fā)真正菩提心。三巧安止觀。四破諸法遍。五善識通塞。六三十七品調(diào)適。七對治助開。八善知位次。九安忍強軟兩賊。十順道法愛不生。如是不濫。方入圓乘。且最初一念信解之心。能成五品。臺教云。若人宿植深厚;蛑瞪浦R;驈慕(jīng)卷。圓聞妙理。謂一法一切法。一切法一法。非一非一切。不可思議。起圓信解。信一心中。具十法界。如一微塵。有大千經(jīng)卷。欲聞此心。而修圓行。圓行者。一行一切行。略言為十。謂識一念心平等具足。不可思議。傷已昏沉慈及一切。又知此心常寂常照。用寂照心。破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又識一心諸心。若通若塞。能于此心具足道品。得菩提路。又解此心正助之法。又識己心及凡圣心。又安心不動不墮。不退不散。雖識一心無量功德。不生染著。十心成就。舉要言之。其心念念悉與諸波羅蜜相應(yīng)。是名圓教初隨喜品。從此具修十法。得入圓教初發(fā)心住。分真即中。初阿后茶。發(fā)心畢竟二不別。以行位念三不退故。臺教接人上住于此。邇后直至十行十回向十地等妙二覺位。所有智斷升進(jìn)。任運無功。念念圓滿無上菩提。又廣釋不可思議境者。如華嚴(yán)經(jīng)頌云。心如工畫師。造種種五陰。一切世間中。莫不從心造。種種五陰者。十法界五陰也。法界者。有三義。十?dāng)?shù)是能依。法界是所依。能所合稱。故言十法界。又此十法。各各因。各各果。不相混濫。故言十法界。又此十法。一一當(dāng)體皆是法界。故言十法界。十法界通稱陰入界。其實不同。三涂是有漏惡陰界入。三善是有漏善陰界入。二乘是無漏有漏陰界入。菩薩是亦有漏亦無漏陰界入。佛是非有漏非無漏陰界入。釋論云。法無上者。涅槃是。即非有漏非無漏法也。無量義經(jīng)云。佛無諸大陰界入者。無前九陰界入也。今言有者。有涅槃常住陰界入也。大經(jīng)云。因滅無常色。獲得常色。受想行識。亦復(fù)如是。常樂重沓。即積聚義。慈悲覆蓋。即陰義。以十種陰界不同故。名五陰世間也。攬五陰通稱眾生。眾生不同。攬三涂陰。罪苦眾生。攬人天陰。受樂眾生。攬無漏陰。真圣眾生。攬慈悲陰。大士眾生。攬常住陰。尊極眾生。大論云。眾生無上者。佛是。豈與凡下同。大經(jīng)云。歌邏羅時名字異。乃至老時名字異。芽時名字異。乃至果時名字亦異。且約一期。十時差別。況十異眾生。寧得不異。故名眾生世間也。十種所居。通稱國土世間者。地獄依赤鐵住。畜生依地水空住。修羅依海畔海底住。人依地住。天依宮殿住。六度菩薩。同人依地住。通教菩薩惑未盡。同依人天住。斷惑盡者。依方便土住。別圓菩薩;笪幢M者。同人天方便等住。斷惑盡者。依實報土住。如來依常寂光土住。仁王經(jīng)偈云。三賢十圣住果報。唯佛一人居凈土。凈土不同故。名國土世間也。此三十種世間悉從心造。又十種五陰。一一各具十法。謂如是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等。此是十如。五陰世間。眾生世間。國土世間。即是三種世間。此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即百法界。一法界具三十種世間。百法界具三千種世間。此三千在一念心。若無心而已。介爾有心。即具三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后。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后。例如八相遷物。物在相前。物不被遷。相在物前。亦不被遷。前亦不可。后亦不可。只物論相遷。只相遷論物。今心亦如是。若從一心生一切法者。此則是縱。若心一時含一切法者。此即是橫?v亦不可。橫亦不可。只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故非縱非橫。非一非異。玄妙深絕。非識所識。非言所言。所以稱為不可思議境。意在于此。既自了達(dá)一心不思議境。遂起同體大悲。發(fā)真正菩提心等。已下九種觀門成熟。華嚴(yán)論云。如三乘中。亦說根本智后得智。今欲令三乘人回心。指此金色世界不動智佛。令使直認(rèn)是自心能分別智。本無所動。文殊師利。即是自心善揀擇無相妙慧。覺首目首等菩薩。即是自心隨信解中所見之理智。如是三乘之人未回心者。定當(dāng)不信。何以故。為立三阿僧祇劫后當(dāng)?shù)梅鸸。為直自認(rèn)身及心總是凡夫。但信佛有不動智等。不自信自心是根本不動智佛。與佛無異。以是義故。不成此教法界乘中以根本智為信心。此經(jīng)信心。應(yīng)當(dāng)如是直信。自心分別之性。是法界性中根本不動智佛。金色世界。是自心無染之理。文殊師利。是自心善揀擇妙慧。覺首目首等菩薩。是隨信心中理智現(xiàn)前。以信因中契諸佛果法分毫不謬。方成信心。從此信已。以定慧進(jìn)修。經(jīng)歷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日月歲劫時復(fù)無遷。法界如本。不動智佛如舊。而成一切種智海。教化眾生。因果不遷。時劫不改。方成信也。若立僧祇定實身。是凡夫。凡圣二途時劫移改。心外有佛。不成信心。又如圓覺經(jīng)云。金剛藏菩薩白佛言。世尊。若諸眾生本來成佛。何故復(fù)有一切無明。若諸無明眾生本有。何因緣故。如來復(fù)說本來成佛。十方異生本成佛道。后起無明。一切如來。何時復(fù)生一切煩惱。唯愿不舍無遮大慈。為諸菩薩。開秘密藏。乃至佛言。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終生滅。前后有無。聚散起止。念念相續(xù)。循還往復(fù)。種種取舍。皆是輪回。未出輪回而辯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zhuǎn)。若免輪回?zé)o有是處。譬如動目。能搖湛水。又如定眼。猶回轉(zhuǎn)火。云駛月運。舟行岸移。亦復(fù)如是。善男子。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況輪轉(zhuǎn)生死垢心。曾未清凈。觀佛圓覺而不旋復(fù)。是故汝等。便生三惑。善男子。譬如幻翳妄見空華;敏枞舫。不可說言。此翳已滅。何時更起一切諸翳。何以故。翳華二法。非相待故。亦如空華滅于空時。不可說言。虛空。何時更起空華。何以故。空本無華。非起滅故。生死涅槃。同于起滅。妙覺圓照。離于華翳。善男子。當(dāng)知虛空。非是暫有。亦無暫無況復(fù)如來圓覺隨順。而為虛空平等本性。善男子。如銷金礦。金非銷有。既已成金。不重為礦。經(jīng)無窮時。金性不壞。不應(yīng)說言。本非成就。如來圓覺。亦復(fù)如是。故知圓覺妙心。如虛空之性。生死涅槃。即空華之相。翳眼不無起滅。真性。何曾有無。如礦藏金。金非礦有。又非銷得。要以銷成。迷時如未凈之金。悟了若已成之寶。真金不動。垢凈俄分。妙性無虧。迷悟自得。所以不思議佛境界經(jīng)云。爾時須菩提。又問言。大士。汝決定住于何地。為住聲聞地。為住辟支佛地。為住佛地耶。文殊師利菩薩言。大德。汝應(yīng)知我決定住于一切諸地。須菩提言。大士。汝可亦決定住凡夫地耶。答曰。如是。何以故。一切諸法。及以眾生。其性即是決定正位。我常住此正位。是故我言。決定住于凡夫地也。須菩提。又問言。若一切法及以眾生。即是決定正位者。云何建立諸地差別。而言此是凡夫地。此是辟支佛地。此是佛地耶。文殊師利菩薩言。大德。譬如世間以言說故。于虛空中。建立十方。所謂此是東方。此是南方。乃至此是上方。此是下方。雖虛空無差別。而諸方有如是如是種種差別。此亦如是。如來于一切法決定正位中。以善方便立于諸地。所謂此是凡夫地。此是聲聞地。此是辟支佛地。此是菩薩地。此是佛地。雖正位無差別。而諸地有別耳。所以天臺云。四教如空中四點。四點雖歷然。不壞虛空性。然此地位。至究竟位中。若理若行。方可窮盡。如菩薩瓔珞本業(yè)經(jīng)云。佛子。第四十二地。名寂滅心妙覺地。常住一相。第一無極。湛若虛空。一切種智。照達(dá)無生。有諦始終。唯佛窮盡。眾生根本。有始有終。佛亦照盡。乃至一切煩惱。一切眾生果報。佛一念心。稱量盡原。一切佛國。一切佛因。一切菩薩神變。亦一念一時知。住不可思議二諦之外。獨在無二。是知先得宗本。然后煉磨。于煉磨時。不失道本。如巧煉金。不失銖兩。于圓漸內(nèi)。階降寧無。從有為而至無為。因生忍而成法忍。圓融不壞行布。壞則失全理之事。行布不礙圓融。礙則失全事之理。然雖理事一際。因果同時。生熟之機似分。初后之心不混。直至妙覺。如月圓時。始盡因門。方冥果海。如華嚴(yán)經(jīng)云。佛子。譬如乘船。欲入大海。未至于海。多用功力。若至海已但隨風(fēng)去。不假人力。以至大海。一日所行。比于未至。其未至?xí)r。設(shè)經(jīng)百歲亦不能及。佛子。菩薩摩訶薩。亦復(fù)如是。積集廣大善根資糧。乘大乘船。到菩薩行海。于一念頃。以無功用智。入一切智智境界。本有功用行。經(jīng)于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所不能及。
問。入實觀者。一尚不存。云何廣明十法。
答。夫入實觀者。是觀諸法之實。一法既實。萬法皆然。則一實一切實。如知蜜性甜。則一切蜜皆甜。則不假諸多觀門。但了不思議一法。自然橫周法界。皆同此旨。大根一覽。蕩爾無遺。如上醫(yī)治患。見草童舞而眾疾咸消。又直聞其言。病自除愈。則何須軫候。更待施方。又如上醫(yī)以非藥為藥。中醫(yī)以藥為藥。下醫(yī)藥成非藥。非藥為藥者。如云無有一物不是藥者。攬草皆成。豈云是藥非藥。如行非道而通佛道。即煩惱而成菩提。一切世法純是佛法。以藥為藥者。即應(yīng)病與藥。隨手痊愈。附子治風(fēng)。橘皮消氣等。如觀根授法。不失其時。思覺多者。修數(shù)息觀。淫欲多者。修不凈觀等。藥為非藥者。即不識病原。反增其疾。如說法者。不逗其機。淺根起于謗心。下士聞而大笑。醍醐上味。為世珍奇。遇斯等人。翻成毒藥。如上上根人。才悟其宗。不俟言說。所以古圣云。上士見我詩。把著滿面笑。楊修見幼婦。一覽便知妙;蛘谡仙詈。根思遲回。須備歷觀門。對治種現(xiàn)。如加減修合。服食后差。臺教約中下之根。備歷十乘觀法。然雖具十不離一門。如法華玄義云。明入實觀者。即十乘觀法。一不思議境。即是一實四諦。謂生死苦諦不可思議。即空即假即中。即空。故方便凈。即假。故圓凈。即中。故性凈。三凈一心中得。名大涅槃。凈名經(jīng)云。一切眾生。即大涅槃。故名不可思議四諦也。不可復(fù)滅。此即生死之苦諦。是無作之滅諦。亦是集道也。煩惱集諦不可思議。即空即假即中。即空故名一切智。即假。故名道種智。即中。故名一切種智。三智一心中得。名大般若。凈名經(jīng)云。一切眾生。即菩提相。不可復(fù)得。此即煩惱之集。而是無作道諦。亦是苦滅。故名不思議一實四諦也。亦是真善妙色。何者。生死即空。故名真。生死即假。故名善。生死即中。故名妙。此名有門不可思議境也。二發(fā)真正心者。一切眾生。即大涅槃。云何顛倒以樂為苦。即起大悲。興兩誓愿。令未度者度。令未斷者斷。一切煩惱。即是菩提。云何愚闇以道為非。即起大慈。興兩誓愿。令未知者知。令未得者得。無緣慈悲。清凈誓愿。慈善根力。任運吸取一切眾生也。三安心者。既體解成就。發(fā)心具足。豈可臨池觀魚。不肯結(jié)網(wǎng)裹糧束腳。安坐不行。修行之要。不出定慧。譬如陰陽調(diào)適。萬物秀實。雨旱不節(jié)燋爛豈生。若兩輪均平。是乘能運。二翼具足。堪任飛升。體生死即涅槃名為定。達(dá)煩惱即菩提名為慧。于一心中。巧修定慧。具足一切行也。四破法遍者。以此妙慧。如金剛斧。所擬皆碎。如無翳目所臨皆朗。若生死即涅槃?wù)。分段變易。苦諦皆破。若煩惱即菩提者。四住五住。集諦皆破。雖復(fù)能破。亦不有所破。何者。生死即涅槃。故無所破也。五識通塞者。如主兵寶。取舍得宜。強者綏之。弱者撫之。知生死過患名為塞。即是涅槃名為通。知煩惱雜亂名為塞。即是菩提名為通。始從外道四見。乃至圓教四門。皆識通塞。節(jié)節(jié)執(zhí)著即是塞。節(jié)節(jié)亡泯名為通。若不識諸法夷險。非但行法不前。亦亡去重寶也。六善識道品者。觀生死即涅槃。十界生死色陰。皆非凈非不凈。乃至識陰。非常非不常。能破八顛倒。即法性四念處。念處中。具道品三解脫。及一切法。又知涅槃即生死。顯四枯樹。知生死即涅槃。顯四榮樹。知生死涅槃不二即一實諦。非枯非榮。住大涅槃也。七善修對治者。若正道多障。應(yīng)須助道。觀生死即涅槃。治報障。觀煩惱即菩提。治業(yè)障煩惱障也。八善知次位者。生死之法。本即涅槃。理涅槃也。解知生死即涅槃。名字涅槃也。勤觀生死即涅槃。觀行涅槃也。善根功德生。即相似涅槃也。真實慧起。即分真涅槃也。盡生死底。即究竟涅槃也。觀煩惱即菩提亦如是。九善安忍者。能安內(nèi)外強軟遮障。不壞觀心。若觀生死即涅槃。不為陰入境。病患業(yè)魔禪。二乘菩薩等境所動壞也。若觀煩惱即菩提。不為諸見增上慢境所動也。十無法愛者。既過障難。道根成立。諸功德生。觀生死即涅槃故。諸禪三昧功德生。觀煩惱即菩提故。諸陀羅尼無畏不共諸般若生。觀生死涅槃不二故。法身實相生。相似功德。順理而生。喜起順道法愛生。名法愛。不上不退。名為頂墮。此愛若起。即當(dāng)疾滅。已愛若滅已破無明。開佛知見。證實相體。觀生死即涅槃故。證得解脫。煩惱即菩提故。證得般若。此二不二。證得法身。一身無量身。無上寶聚。如意圓珠。眾法具足。是名有門入實。證得經(jīng)體。三門亦如是。乃至歷一切法門亦如是。
問。若即心是佛者。則一切含生。皆有此心。盡得成佛。教中云何不見授劫國名號之記。
答。劫國名號。乃是出世化門之中現(xiàn)前別記。欲知真記者。凈名經(jīng)云。一切眾生亦如也。一切法亦如也。華嚴(yán)經(jīng)頌云。顯佛自在力。如說圓滿經(jīng)。無量諸眾生。悉受菩提記。又頌云。一一心念中。普觀一切法。安住真如地。了達(dá)諸法海。又頌云。一一微塵中。能證一切法。如是無所礙。周行十方國。斯則人法心境。悉記成佛。以一念具足。一塵不虧。念念證真。塵塵合體。同居常寂光土。俱號毗盧遮那。終無異土別身。圣強凡劣。與三世佛一時成道。前后情消。共十類生同日涅槃始終見絕。免起有情無情之妄解。不生心內(nèi)心外之邪思?芍^上無所求。下無可化。冥真履實。得本歸宗。俱登一際解脫之門。盡受平等菩提之記。
又古德問云。既色心不二修性一切。何不見木石受菩提記耶。
答。一一諸色。但唯心故。心外無法。豈唯心滅而色猶存。佛但記有情。攝無情也。譬如幻事。要藉幻心。心在幻中。能持幻事。若其心滅;檬峦瑹o。故但滅心。不復(fù)滅事。眾生色心。亦復(fù)如是。皆如幻相。一切外境。從幻心生。豈猶滅心而存幻色。此即有情得記。無情亦然。是故無情。不須別記。玄義格云。真佛者。從初發(fā)心。即體一真法界。全同古佛。相極三際。全現(xiàn)一塵。性海無邊。表里不可得。信此法故。名為發(fā)心。心無異念。故名為證。證成名佛。的無方處。又圓教入初住人。心同法界。神無方所。何用天衣天座。四眾圍繞。夫立劫國名號授記作佛者。為引未發(fā)心者令向慕耳。若愛著身土。情未盡耳。所以華嚴(yán)論云。初發(fā)心時。便成正覺。于一剎那際。皆得此之法。不許于剎那際外有別時。當(dāng)知即非本法故。若有人于佛法中見佛成道。作劫量延促處所而生見者。信亦未成。未論修道。若解者。本來全得。處迷者。自沒輪回。又云。但有所見境界。及如來名號?偸亲孕姆鸸鶗。若自心不會。對面無睹見之期。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yuǎn)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jìn),專注于目標(biāo),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yuǎn)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rèn)識——因緣因果
- 護(hù)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hù)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