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鏡錄卷第二十二
宗鏡錄卷第二十二
夫真心無形。妙體絕相。云何有報化莊嚴等事。
答諸佛法身如真金。相好似金莊嚴具。以金作具。體用全同。從心現(xiàn)色。性相無二。
如起信論問云。若佛法身。無有種種差別色相。云何能現(xiàn)種種諸色。
答。以法身是色實體故。能現(xiàn)種種色。謂從本已來。色心無二。以色本性。即心自性。說名智身。以心本性。即色自性。說名法身。依于法身。一切如來所現(xiàn)色身。遍一切處。無有間斷。十方菩薩。隨所堪任。隨所愿樂。見無量受用身。無量莊嚴土。各各差別。不相障礙。無有斷絕。此所現(xiàn)色身。一切眾生心意識。不能思量。以是真如自在甚深用故。故知所現(xiàn)一切依正二報。供具莊嚴等無邊佛事。皆從一心而起。如華嚴經(jīng)云。以從波羅蜜所生一切寶蓋。于一切佛境界清凈解所生一切華帳。無生法忍所生一切衣。入金剛法無礙心所生一切鈴網(wǎng)。解一切法如幻心所生一切堅固香。周遍一切佛境界如來座。心所生一切佛眾寶妙座。供養(yǎng)佛不懈心所生一切寶幢。解諸法如夢歡喜心所生佛所住一切寶宮殿。無著善根無生善根所生一切寶蓮華云。一切堅固香云。一切無邊色華云。一切種種色妙衣云。一切無邊清凈栴檀香云。一切妙莊嚴寶蓋云。一切燒香云。一切妙鬘云。一切清凈莊嚴具云。皆遍法界。出過諸天。供養(yǎng)之具。供養(yǎng)于佛。其諸菩薩一一身。各出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菩薩。皆充滿法界虛空界。其心等于三世諸佛。以從無顛倒法所起。解深密經(jīng)云。爾時曼殊室利白佛言。世尊。如來成等正覺。轉(zhuǎn)正*輪。入大涅槃。如是三種。當知何相。佛告曼殊室利。善男子。當知此三皆無二相。謂非成等正覺。非不成等正覺。非轉(zhuǎn)正*輪。非不轉(zhuǎn)正*輪。非入大涅槃。非不入大涅槃。何以故。如來法身究竟凈故。如來化身常示現(xiàn)故。釋曰。非成等正覺者。以法身究竟凈故。離常見故。入第一義諦故。非眾生見聞故。非不成等正覺者。以化身常示現(xiàn)故。離斷見故。約世俗諦故。隨機熟有情心現(xiàn)故。然法報雖分。真化一際。又法身普遍有二。一隨相各別遍。以法身遍在一切大小相中不壞相故。二圓融總攝遍。以法身無相。能融一切有相總攝歸一體故。色身即體之用遍。智身修成。如體之遍。遂則十身布影。散分十剎之中。一體分光。不動一塵之內(nèi)。色身如日之影。隨現(xiàn)世間。智身似日之光。照臨法界。又佛身諸根。一一相好。皆遍法界。以諸根體同故。若眼為門。諸根相好。及佛剎土。莫不皆是一眼中現(xiàn)。如經(jīng)云。眾生身中有如來眼。如來耳等。以佛法身共眾生性。無別體故。皆從無性而起。起不違真。因法界而生。生不礙事。所以一切諸佛。于一切世界。皆是得菩提處。若以真身。則稱性遍周。若以應(yīng)身。則隨機普現(xiàn)。所以天親云。廣略相入者。諸佛有二種身。一法性法身。二方便法身。由法性法身故。生方便法身。由方便法身故。顯出法性法身。此二種身。異而不可分。一而不可同。是故廣略相入。法身無相故。則能無不相。是故相好莊嚴。即是法身也。法身無知故。則能無不知。是故一切種智。即是真實智慧。故華嚴論云。法身相好。一際無差。曉公起信論疏序云。原夫大乘之為本也。蕭焉寂滅。湛爾沖玄。玄之又玄。豈出萬像之表。寂之又寂。猶在百家之談。非象表也。五目不能睹其容。在言里也。四辯莫能談其狀。此明真體。與一切法非一非異。華嚴經(jīng)疏序云。冥真體于萬化之域。顯德相于重玄之門。記釋云。此明無礙。則與諸法非一異矣。如肇公云。道遠乎哉。觸事而真。亦體即萬化矣。故云冥真體于萬化之域。顯德相于重玄之門者。明相不礙體也。重玄即是理體。明德相只在體上。若離體有相。相非玄妙。勝德之相。名為德相。言重玄者。借老子之言。老子云。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彼以有名無名。同謂之玄。河上公云。玄者。天也。天中復(fù)有天。莊子云。天即自然。則自然亦自然也。依此而生萬物。故云眾妙之門。今宗鏡中。亦復(fù)如是。無法不收。無德不備?芍^心之至妙幽玄矣。清涼記引華嚴經(jīng)頌云。佛以法為身。清凈如虛空。
問云。佛身既知虛空。何緣現(xiàn)于金色等。云何令人悟于虛空。
答。有三意。一體雖無相。為物現(xiàn)相。物宜見故。隨他意耳。二若不現(xiàn)相。云何令人悟于無相。如不因言。豈顯無言之理。三如虛空。言。取其清凈無相。非離相求。相即無相。不乖空故。經(jīng)頌云。佛住甚深真法性。寂滅無相同虛空。而于第一實義中。示現(xiàn)種種所行事。此一偈?偸涨叭。肇論云。用即寂。寂即用。用寂體一同出而異名。更無無用之寂主于用也。寂用元是一體。同從理出而有異名也。非謂離用之外。別有一寂。為用之主也。故云。般若之體。非有非無。虛不失照。照不失虛。故曰不動等覺而建立諸法。如鏡鑒像。虛不失照。似日游空。照不失虛。又不動等覺建立諸法。則寂而常用。不壞緣生而觀實相。則用而常寂。斯乃千差萬用。別相異名。俱同出一真心體矣。所以又云。經(jīng)稱圣人。無為而無所不為。無為故。雖動而寂。無所不為故。雖寂而動。雖寂而動故。物莫能一。雖動而寂。故物莫能二。物莫能二故。逾動逾寂。物莫能一故。逾寂逾動。法性如是。動寂難量。焉能一其寂而二其動哉。故名不能名。相不能相矣。又云。所以圣人。戢玄機于未兆。藏冥運于既化?偭弦早R心。一去來以成體。古今通。始終。同窮本極末。莫之與二。浩然大均。乃曰涅槃。所以圣人玄機。預(yù)察于未來鋒芒。未兆之事。冥運過去已。變化之緣。則心鏡能照萬事。十方三世。無有遺余。今古去來。始終本末。莫不同一心無二之體。是以入佛境界經(jīng)云。如來如實知本際中際后際。如彼法本際不生。未來際不去,F(xiàn)在際不住。如實知彼法足跡。如一法。一切法亦如是。如一切法。一法亦如是。文殊師利。而一多不可得。故知生佛同一莊嚴。同一慈心。同一悲體。如諸法無行經(jīng)云。文殊師利言。一切眾生。皆成就大悲。名不動相。文殊師利。云何是事名不動相。世尊。一切眾生。無起無作相。皆入如來平等法中。不出大悲之性。以惱悲無分別故。是故一切眾生。皆成就大悲。名不動相。故知萬法不動。悲惱何分。一真匪移。垢凈誰別。然雖現(xiàn)莊嚴。皆如海印。如古德云。謂香海澄停。湛然不動。四天下中色身形像。皆于其中而有印文。如印印物。亦猶澄波萬頃。晴天無云。列宿星月炳然齊現(xiàn)。無來無去。非有非無。不一不異。如來智海。識浪不生。澄停清凈。至明至靜。無心頓現(xiàn)一切眾生心念根欲。心念根欲。并在智中。如海含像。故經(jīng)頌云。如海普現(xiàn)眾生身。以此說名為大海。菩提普印諸心行。是故正覺名無量。非唯智現(xiàn)物。心。亦依此智。頓現(xiàn)萬形。普應(yīng)諸類。賢首品頌云。或現(xiàn)童男童女形。天龍及與阿修羅。乃至摩睺羅伽等。隨其所樂悉令見。眾生形相各不同。行業(yè)音聲亦無量。如是一切皆能現(xiàn)。海印三昧威神力。以此海印三昧之力。頓現(xiàn)一切。為眾生不知故。佛方便力。垂諸教跡。是以昔人云。佛興由生迷實。說法示于真實。不動真際。建立諸法。則性不可壞。不壞假名。而說實相。則相不可壞。斯則天魔外道等。皆法印。故無能壞。且五逆四魔尚法界印。況無漏凈智一真相好。而能障實相之妙旨耶。故華嚴經(jīng)頌云。清凈慈門剎塵數(shù)。共生如來一妙相。一一諸相莫不然。是故見者無厭足。法華經(jīng)偈云。深達罪福相。遍照于十方。微妙凈法身。具相三十二。則法身為一切法之印。無有一法出此印文。臺教云。如無行經(jīng)云。五逆即菩提。菩提即五逆。逆與菩提。不出心性。故無二相體。既不二故不可壞。以逆本來無自性故。苦即實相。陰死二魔即法界印。煩惱即實相。煩惱魔即法界印。業(yè)即實相。天魔即法界印。魔既即印。印豈壞印。大論云。有菩薩教人修空。斷一切念。后時才起一念有心。便為魔動。即便憶念本所修空。魔為之滅。修空尚爾。況復(fù)觀之即法界印。是知心有即縛。心無即解。若了于心。何縛何解。
問。心無自性。生滅無恒。體用俱空。如何起行。
答。雖自體?铡2粔木壣因果。而無有作者。寧亡善惡之業(yè)門。故心王論云。觀心空王。玄妙難測。無形無相。有大神力。能滅千災(zāi)。成就萬德。本性雖空。能施法則。觀之無形。呼之有聲。為大法將。持戒傳經(jīng)。水中堿味。色里膠青。決定是有。不見其形。心王亦爾。身內(nèi)居停。面門出入。應(yīng)物隨情。自在無礙。所作皆成。清涼疏釋經(jīng)云。法界如幻者。即體從緣。一切法如實際。即事而寂。世人皆謂實際不變。而謂諸法無常。理實圓融。世間之相。即是常住。然古德以七喻展轉(zhuǎn)釋疑。一疑云。世間幻火。不成燒用。佛現(xiàn)益物。豈同幻耶。釋云。如影。亦有應(yīng)質(zhì)陰覆等義。豈是實耶。然諸法喻。各有三義。一緣成義。二無實義。三有用義。意取無實。故不著也。二疑云。若佛如影。菩薩何以起行往求。因既不虛。果寧非實。釋云如夢。夢亦三義。無體現(xiàn)實。與覺為緣。謂有夢走而驚覺故。菩薩行亦爾。證理故空。無明未盡故似實。能與佛果為緣。勤勇不已豁然覺悟。如夢渡河。三疑云。若菩薩行如夢。何以經(jīng)說此是菩薩行。此是二乘行。釋云如響。緣成無本。稱聲大小。圣教亦爾。機感無本。隨機異聞。四疑云。果行可然。世間未悟。此應(yīng)是實。釋云。如化。心業(yè)神力所持。無實有用。五疑云。若皆如化。何有差別之身。釋云。如幻。六疑云。身若如幻。何有報類不同。釋云。如心。以心無形如幻故。雖如幻不定。無有自性。然隨緣現(xiàn)。能成眾善。如大寶積經(jīng)云。菩薩摩訶薩。復(fù)作是念。此緣起法。因果不壞。雖復(fù)是心法性。無有自性。無有作用。無有主宰。然此諸法。依止因緣而得生起。我當隨其所欲積集善根。既積集已修相應(yīng)行。終不舍離是心法性。復(fù)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云何此中積集之相。舍利子。是諸苦薩摩訶薩。作如是觀。積集之相。是心本性。猶如幻化。無有一法而可施者。是心法性。而能布施一切眾生。回向積集。莊嚴佛土。是則名為善根積集。又舍利子。是心本性。如夢所見。其相寂靜。是心法性。而能積集守護尸羅。皆為回向神通作用。是則名為善根積集。又舍利子。是心本性。猶如陽焰。究竟滅盡。是心法性。而能修習(xí)一切可樂忍辱之力。回向積習(xí)莊嚴菩提。是則名為善根積習(xí)。又舍利子。心本性者。如水中月。究竟遠離積習(xí)之相。是心法性。而能發(fā)起一切正勤;叵虺墒鞜o量佛法。是則名為善根積習(xí)。又舍利子。心本性者。不可取得。不可睹見。是心法性。而能修習(xí)一切靜慮解脫三摩地三摩缽底。回向諸佛勝三摩地。是則名為善根積習(xí)。又舍利子。觀此心性。本非色相。無見無對。不可了知。是心法性。而能修習(xí)一切慧句差別說智。回向圓滿諸佛智慧。是則名為善根積習(xí)。又舍利子。心無所緣。無生無起。是心法性。而能建立無量善法。攝受色相。如是名為善根積習(xí)。又舍利子。心無所因。亦無所生。是心法性。而能攝受覺分法因。是則名為善根積習(xí)。又舍利子。心性遠離。六種境界。亦不生起。是心法性。而能引發(fā)菩提境界。因所生心。是則名為善根積習(xí)。舍利子。如是名為菩薩摩訶薩。依般若波羅蜜多。故于一切心。隨心觀察。修習(xí)念住。復(fù)次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又依般若波羅蜜多故。于一切住隨心觀。為求證得勝神通故。系縛其心。修學(xué)通智。得神通已但以一心。而能善知一切心相。既了知已依心自體。宣說諸法。又云;瘶诽焱醢追鹧浴J雷。彼實際者。遍一切處。無有一法而非實際。世尊。謂菩提者。亦是實際。世尊。何者是菩提。一切法是菩提。離自性故。乃至五無間業(yè)亦是菩提。何以故。菩提無自性。五無間業(yè)亦無自性。是故無間業(yè)亦是菩提。是以了心本性。自體無生。從無生中建立諸法。觀無性之心。說無性之教。隨凈緣而無性成佛。隨染緣而無性為凡。不見纖塵。暫出性空之理。未有一念。能違平等之門。所以大般若經(jīng)偈云。有法不成有法。無法不成無法。有法不成無法。無法不成有法。釋曰。有不成有無不成無者。以一體故。無能成所成。有不成無無不成有者。自既不成。焉能成他。故知各無自體;ゲ怀删汀4蠹(jīng)云。一切諸法。究竟無生。一切諸法。無性無生。無起無出。是以緣不生因。因不生緣。自性不生自性。他性不生他性。自性不生他性。他性不生自性。是故說一切諸法。自性無生。勝思惟梵天所問經(jīng)云。爾時普華菩薩語舍利弗。汝入滅盡定能聽法耶。答言。善男子。入滅盡定。無有二行而能聽法也。大德舍利弗。汝信諸法。皆是自性滅盡不。答言。如是。諸法皆是自性滅盡之相。我信是說。普華曰。若如是者。則舍利弗。常一切時不能聽法。何以故。以一切諸法。常是自性滅盡相。是以諸法本空。但是緣起。緣會則似有。緣散則似無。有無唯是因緣。萬法本無生滅。如真金隨工匠而器成。即金體不變。似虛谷任因緣而響發(fā)。與法性無違。如有頌云。如人掘路土。私人造為像。愚人謂像生。智者言路土。后時官欲行。還將像填路。像本無生滅。路亦非新故。是知但是一土。生滅唯是因緣。例如一心萬法。更無前后。何者。掘路成像時。土亦不減。壞像填路時。土亦不增。以不失本土故。如成佛時心亦不增。為凡時心亦不減。以心隨緣時。不失自性故。又像生但是緣生。像滅唯從緣滅。像無自體故。如成佛但是凈緣生。為凡亦是染緣起。凡圣本無生故。是知萬法從緣。皆無自性。本未曾生。今亦無滅。如文殊師利觀幻頌云。此會眾善事。從本未曾為。一切法亦然。悉等于前際。所以正作時。無作。以無作者故。當為時不為。以無自性故。任從萬法縱橫。常等未生之際。假使群生出沒。不離無性之宗。又昔有龐居士。命女靈照曰。吾當先逝。汝可后來。專候日中?赏懰筟穀-禾+卵]。靈照曰。午即午矣。有蝕陽精。居士怪之。自臨窗下。其靈照。忽爾回登父座。俄爾坐亡。居士笑云。甚為鋒捷?杖A落影。陽焰翻波。吾道于先。吾行于后。遂往于相公為喪主。告于公曰。但愿空諸所有。慎勿實諸所無。言訖而逝。斯亦不墮有無之見。妙得無生之旨矣。
問。菩提即自身心者。云何教中說。菩提者不可以身心得。
答。夫言菩提之道即心者。乃是自性清凈心。湛然不動。蓋是正覺無相之真智。其道虛玄。妙絕常境。聰者無以容其聽。智者無以運其知。辯者無以措其言。像者無以狀其儀。以迷人不了。執(zhí)色陰為自身。認能知為自心。故經(jīng)云。身如草木。無所覺知。心如幻化。虛妄不實。所以除其執(zhí)取之心。故云菩提者不可身心得也。菩提非是觸塵。不可以身得。菩提非是法塵。不可以心得。若就了人。即達陰身本空。妄心無相。以本空故。法身,F(xiàn)。以無相故。真心不虧。如此發(fā)明。五陰即菩提。離是無菩提。不可以菩提而求菩提。不可以菩提而得菩提。文殊云。我不求菩提。何以故。菩提即我。我即菩提故。維摩經(jīng)云。不觀是菩提。離諸緣故。菩提非所觀之境。則無能緣之心。所觀境空。即實相菩提。能緣心寂。即自性菩提。大般若經(jīng)云。龍吉祥言。頗有能證菩提者不。妙吉祥曰。亦有能證。龍吉祥言。誰為證者。妙吉祥曰。若無名姓施設(shè)語言。彼為能證。龍吉祥言。彼既如是。云何能證。妙吉祥曰。彼心無生。不念菩提及菩提座。亦不愍念一切有情。以無表心無見心等。能證無上正等菩提。龍吉祥言。若爾。尊者。以何心等當?shù)闷刑。妙吉祥曰。我無所趣。亦非能趣。都無所學(xué)。非我當來詣菩提樹。坐金剛座。證大菩提。轉(zhuǎn)妙*輪。拔濟生死。所以者何。諸法無動。不可破壞。不可攝受。畢竟空寂。我以如是非趣心等。當?shù)闷刑帷}埣檠。尊者所說。皆依勝義。令諸有情。信解是法。解脫煩惱。若諸有情煩惱解脫。便能畢竟破魔罥網(wǎng)。妙吉祥曰。魔之罥網(wǎng)。不可破壞。所以者何。魔者不異菩提增語。何以故。魔及魔軍。性俱非有。都不可得。是故我說魔者不異菩提增語。龍吉祥言。菩提何謂。妙吉祥曰。言菩提者。遍諸時處一切法中。譬如虛空。都無障礙。于時處法。無所不在。菩提亦爾。無障礙故。遍在一切時處法中。如是菩提。最為無上。仁今欲證何等菩提。龍吉祥言。欲證無上。妙吉祥曰。汝今應(yīng)正無上菩提。非可證法。汝欲證者。便行戲論。何以故。無上菩提。離相寂滅。仁今欲取。成戲論故。譬如有人。作如是說。我令幻士。坐菩提座。證幻無上正等菩提。如是所言。極成戲論。以諸幻士尚不可得。豈令能證幻大菩提;糜诨梅ā7呛戏巧。無取無舍。自性俱空。諸佛世尊。說一切法。不可分別。皆如幻事。汝今欲證無上菩提。豈不便成分別幻法。然一切法。皆不可取。亦不可舍。無成無壞。非法于法。能有造作。及有滅壞。無法于法。能有和合。及有別離。所以者何。以一切法。非合非散。自性皆空。離我我所。等虛空界。無說無示。無贊無毀。無高無下。無損無益。不可想像。不可戲論。本性虛寂。皆畢竟空。如幻如夢。無對無比。寧可于彼起分別心。龍吉祥言。善哉尊者。我今由此。定得菩提。何以故。由尊者為我說深法故。妙吉祥曰。吾于今者。未曾為汝有所宣說。若顯若密。若深若淺。云何令汝能得菩提。所以者何。諸法自性。皆不可說。汝謂我說甚深法者。為行戲論。然我實非能說者。諸法自性。亦不可說。如有人言。我能辯說幻士識相。謂諸幻士。識有如是如是差別。彼由此說。害自實言。所以者何。夫幻士者。尚非所識。況有識相。汝今謂我說甚深法。令汝證得無上菩提。亦復(fù)如是。以一切法。皆如幻事。畢竟性空。尚不可知。況有宣說。是以一切眾生之性。即是無相平等菩提。于自性中。云何有能證所證之差別乎。如般若經(jīng)云。覺法自性。離諸分別。為菩提故。又經(jīng)云。諸所有行。皆有所是。無所是。是菩提。何者。若有所是。即立所證之境。便有能證之心。能所盡處。名為大覺。大覺之義。唯悟自心。如大毗盧遮那成佛經(jīng)云。爾時金剛手菩薩復(fù)白佛言。世尊。誰尋求一切智。誰為菩提成正覺者。誰發(fā)起一切智智。佛言。秘密主。自心尋求菩提及一切智。何以故。本性清凈故。心不在內(nèi)。不在外。及兩中間。心不可得故。乃至欲識知菩提。當如是識知自心。莊嚴菩提心經(jīng)云。佛言。菩提心者。非有非造。離于文字。菩提即是心。心即是眾生。若能如是解。是名菩薩修菩提心。是則心外無菩提。何所求耶。菩提外無心。何所得耶。如華嚴經(jīng)云。知一切法。無相是相。相是無相。無分別是分別。分別是無分別。非有是有。有是非有。無作是作。作是無作。非說是說。說是非說。不可思議。知心與菩提等。知菩提與心等。心及菩提與眾生等。又頌云。雖盡未來際。遍游諸佛剎。不求此妙法。終不成菩提。故知心法妙故。當體即是。若向外遠求則失真道。故云善財遍巡諸友。不出娑羅之林。慈氏受一生成佛之功。不離一念無生性海。所以凈名經(jīng)云。若彌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一切眾生皆亦應(yīng)得。所以者何。一切眾生即菩提相。若彌勒滅度者。一切眾生亦當滅度。所以者何。諸佛知一切眾生。畢竟寂滅。即涅槃相。不復(fù)更滅。故知已成不更成。已滅不更滅。為未知者。方便說成。方便說滅。若執(zhí)方便。則失本宗。如大莊嚴法門經(jīng)云。爾時文殊師利。語金色女言。如是五陰體性。即是菩提體性。菩提體性。即是一切諸佛體性。如汝身中五陰體性。即是一切諸佛體性。諸佛體性。即是一切眾生五陰體性。是故我說。汝身即是菩提。復(fù)次覺五陰者。名覺菩提。何以故。非離五陰佛得菩提。非離菩提佛覺五陰。此方便知一切眾生悉同菩提。菩提亦同一切眾生。是故我說。汝身即是菩提。大寶積經(jīng)云。菩提者。名心平等。無所起故。菩提者。名眾生平等。本無生故。乃至菩提者。性相如是。若于此法。有所愿求。徒自疲勞。何以故。如菩提性。菩薩應(yīng)行。能如是行。名為正行。思益經(jīng)偈云。菩薩不壞色。發(fā)行菩提心。知色即菩提。是名行菩提。如色菩提然。等入于如相。不壞諸法性。是名行菩提。不壞諸法性。則為菩提義。是菩提義中。亦無有菩提。正行第一義。是名行菩提。瓔珞經(jīng)云。發(fā)心住者。是人始從具縛。未識三寶。乃至值佛菩薩教法中起一念。便信發(fā)菩提心。既云始從凡夫最初發(fā)心。明知此中發(fā)心。該于初后。
問。此既是初。何得乃具后諸行位。及普賢德耶。
古德釋此。略有二門。一行布次第門。謂從微至著。從淺至深。次第相承。以階彼岸。二圓融通攝門。謂一位即具一切位等。如華嚴經(jīng)所說。亦如大品等中。一行具一切行。此中有二門。一緣起相由門。二法界融攝門。前中普攬一切始終諸位。無邊行海。同一緣起。為普賢行德。良以諸緣相望。略有二義。一約用。由相待故。有有力無力義。是故得相收及相入也。二約體。由相作故。有有體無體義。是故得相即及相是也。又有二菩提。一性凈。二圓凈。從緣起者。即是圓凈。圓凈復(fù)二。一明緣起。萬行為緣故。二明性起。全是真如性凈功德之所顯。又緣起無性。即性凈故。如法華經(jīng)偈云。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義耳。又有二義。一約行布展轉(zhuǎn)義。二約圓融展促無礙義。如善財見仙人執(zhí)手。一一佛所經(jīng)無量劫。故知修短難思。特由于此。如賢首菩薩云。信大乘者猶為易。能信此法倍更難。以初心即具一切德。故難信也。又設(shè)于夢中。驚懼。怖令發(fā)菩提心。尚得稱為大菩薩摩訶薩。何況正信之發(fā)。開發(fā)之發(fā)。如大涅槃經(jīng)。如來性品云。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未發(fā)菩提心者。得菩提因。佛告迦葉。若有聞是大涅槃經(jīng)。言我不用發(fā)菩提心。誹謗正法。是人即于夢中見羅剎像。心中怖懼。羅剎語言。咄。善男子。汝今若不發(fā)菩提心。當斷汝命。是人惶怖。寤已即發(fā)菩提之心。是人命終。若在三惡趣。及在人天。續(xù)復(fù)憶念菩提之心。當知是人。是大菩薩摩訶薩也。
問。經(jīng)云。佛言學(xué)我法者。唯證乃知。今言菩提者。不可以身心得。無修無證。則初發(fā)菩提心人。如何趣向。
答。若能信悟菩提。無相不可取。無性不可修。如是明達。即是真證。如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jīng)云。菩薩已復(fù)應(yīng)更作如是思惟。是中何者是我。誰為我所法。誰能得成諸佛菩提。為身得耶。為心得耶。乃至如是觀時。分明了了見是身相。不得菩提。亦知是心。不得菩提。何以故。諸法無有以色證色。以心證心故。然彼于言說中。知一切法。雖無色無形。無相無漏。無可睹見。無有證知。亦非無證。何以故。以一切諸如來身無有漏故。又諸如來身無漏故。心亦無漏。又諸如來心無漏故。色亦無漏。若能如是知無所發(fā)。能發(fā)此心。若入宗鏡中。是名真發(fā)。既能發(fā)心。便又為他開示。則諸圣同贊。功德無涯。如經(jīng)偈云。發(fā)心畢竟二不別。如是二心先心難。雖自未度先度他。是故我禮初發(fā)心。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