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德莊嚴(yán)菩薩道
佛法講因緣,無因緣不成法。萬德莊嚴(yán)菩薩道這本書的問世,也是種種因緣的成熟,這本書的圓滿,是在很艱難的環(huán)境下完成的。
寫佛書期間,每天以十二個小時投入著作,日日如是,從未間斷,因此,精神疲憊不堪,六月十二日那天,身心無法支持,終于倒地了。由早上九點暈過去,到九點三十分才清醒過來,前后剛好暈過三十分鐘,不增不減,同時順著暈倒的時間也睡了一覺,真是功德無量!
相隔第二天,下午三點正在寫作之際,總覺得頭昏腦脹,臉部逐漸發(fā)冷,四肢無力,突然肚子又來了一陣絞痛,在身不由己之下,旁邊無人,這時后的我,雙手抱著陣痛的肚子,移動沉重的腳步,走進佛堂,雙腿長跪合掌,向佛法僧三寶祈禱而說:
『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弟子一心歸命三寶,平日身心健康,安然無恙;今日發(fā)心要完成萬德莊嚴(yán)菩薩道這本佛書,卻帶來一連串的魔障與病苦,早不來遲不來,就在這時刻業(yè)障現(xiàn)前,來破壞騷擾我的寫作,一切業(yè)障重重,唯愿三寶加被,令弟子身心安康,肚子絞痛康復(fù);讓這本萬德莊嚴(yán)菩薩道的佛書,能夠一帆風(fēng)順寫作圓滿。
佛陀啊!弟子精神不振,東倒西歪,肚子絞痛,全身發(fā)冷,身心不得自主,懇請三寶加被,令此書早日圓滿成就,以利一切有情,破迷啟悟,離苦得樂,轉(zhuǎn)凡入圣,是為所求!』
如此禱告三分鐘,當(dāng)下應(yīng)驗,馬上頭部陣陣清涼,如飲甘露,由上而下,頃刻之間,渾身舒適,自在無比,實非語言文字所能形容!于是,又拿起筆桿,馬不停蹄接著又開始寫作!
萬德莊嚴(yán)菩薩道這本佛書,就是在如此艱難重重中所完成的,重重艱難,關(guān)關(guān)突破,最后,終于問世了!
萬德莊嚴(yán)菩薩道這本書,以十個綱領(lǐng)賅攝菩薩道融入本書,有組織,有體系,引經(jīng)據(jù)典,以萬德莊嚴(yán)為果地,以菩薩道修證次地為因,于是次第組合圓成。
拙衲如本業(yè)障深重,智慧淺薄,無能盡廣大之力供養(yǎng)三寶,無能奉獻給諸大善男子善女人法語,僅以『萬德莊嚴(yán)菩薩道』之書,以最懇切前成之心,奉獻供養(yǎng)諸君,普愿諸君共發(fā)菩提心,勤修六度萬行,行菩薩道,因而圓滿無上正等正覺。
何謂萬德莊嚴(yán)?
諸佛皆已證悟一切諸法實相,德行具足圓滿,不偏不缺,故名萬德莊嚴(yán)。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欲證無上佛道,必須廣修萬行萬德,于此萬行萬德圓滿,方得成就佛道。
萬德是數(shù)量的比喻,佛的德行何只萬德?佛之德行由無量劫來,勤修一切法門,廣度無量眾生,所累積的德行無量無邊,不可稱計,所以說,萬德是一種比喻,古人以『萬』字代表數(shù)量極多之意,故稱之為萬德。
所謂莊嚴(yán)者,莊即端莊,嚴(yán)即嚴(yán)飾,謂智慧福德二種,皆能莊嚴(yán)法身也。
一、 智慧莊嚴(yán):
謂諸菩薩從初發(fā)心乃至究竟,無明凈盡,佛性現(xiàn)前,所有智慧,能顯法身,是名智慧莊嚴(yán)。
二、 福德莊嚴(yán):
謂諸菩薩廣修六度,萬行具足,所有福德,能顯法身,是名福德莊嚴(yán)。
又有二種莊嚴(yán)之說:
金剛經(jīng)云:『莊嚴(yán)佛土者,即非莊嚴(yán),是名莊嚴(yán)!
非莊嚴(yán)者,即形相莊嚴(yán)也。是名莊嚴(yán)者,即第一義莊嚴(yán)也,分別解釋如下:
一、 形相莊嚴(yán):
謂人若是分別佛土,是有為形相,有生有滅故,若言我能成就者,是沾染色聲六塵等境,于緣影世界捉摸,非真莊嚴(yán),是名形相莊嚴(yán)。
二、 第一義莊嚴(yán):
所謂以無所住著清凈之心,依真實智慧,通達自性之土,唯心顯現(xiàn),此是正智成就佛土,是名第一義莊嚴(yán)。
綜合萬德莊嚴(yán)而言,諸佛能以正法嚴(yán)飾自己,令自己身心清凈,得到智慧莊嚴(yán)與福德莊嚴(yán),得到色相莊嚴(yán)與自性莊嚴(yán)。非但如此,更以大悲心所流露,以及正法嚴(yán)飾一切眾生,普令一切眾生皆得身心清凈,亦如自己一般,得到智慧莊嚴(yán)與福德莊嚴(yán)、色相莊嚴(yán)與自性莊嚴(yán),正等無異。
萬德莊嚴(yán)是站在佛的果位而言,唯有佛方堪稱為萬德莊嚴(yán),畢竟佛已圓滿三覺,所謂自覺、覺他、圓行圓滿,正如此意;菩薩是發(fā)菩提心之行者,尚未證成佛果,故不可堪稱萬德莊嚴(yán)。菩薩是遵循萬德莊嚴(yán)而邁進。
佛藏經(jīng)云:『菩薩為因,佛為果!
菩薩要經(jīng)歷三大阿僧祇劫的廣修六度萬行,再經(jīng)百劫修相好因,相好修滿,便成佛果。
萬德莊嚴(yán)是佛的果位,菩薩欲到達萬德莊嚴(yán)之果位,必須生生世世,發(fā)大菩提心,累生累劫不斷莊嚴(yán)智慧、莊嚴(yán)福德,最后因果圓滿,成就菩薩道,展現(xiàn)萬德莊嚴(yán)。
何謂菩薩道?
菩薩道之行者,必須具足發(fā)過菩提心,發(fā)過菩提心者,方可稱為菩薩道人。因為,菩提心是成就佛道之心,沒有成就佛道之心,終不得成佛,何以得知?因為菩提心總攝信愿、慈悲、智慧故。
上自諸佛,下至凡夫眾生,乃至含靈蠢動有心者,欲成就佛道,皆不可忘失菩提心、舍棄菩提心、甚至不發(fā)菩提心。何以故?因為十方諸佛依菩提心而得成佛道,并護持菩提心如眼中珠,不可令異。
諸佛皆已如此,我輩眾生乃至一切含靈蠢動有心者,更無別法可循可依,豈可背棄菩提心而不顧?若棄菩提心而不顧,欲成就佛道,遙遙無期,終無是處。
菩薩道首要條件,就是要發(fā)菩提心,發(fā)過菩提心者,當(dāng)下就是菩薩道的行者,更無有異,這如何而說呢?佛經(jīng)明文所述,分別如下:
華嚴(yán)經(jīng)云:『菩提心生出一切諸菩薩行,十方三世諸如來,皆從菩提心而出生故!
華嚴(yán)經(jīng)云:『菩提心是善中之王,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故。』
由經(jīng)典的見證,我們欲當(dāng)菩薩,當(dāng)菩薩應(yīng)該護持菩提心、發(fā)菩提心、依菩提心圓滿佛道。畢竟,十方三世諸佛,皆從菩提心而出生故,一切諸菩薩行,皆依菩提心出生故。
成就諸佛的淵源,行菩薩道的原動力,其根本因素,就是在菩提心的有無關(guān)鍵,發(fā)與不發(fā)為分水嶺。如果要問是什么原因呢?理由很簡單,因為,菩提心是佛魔之別,菩提心是世間與出世間之別,菩提心是染凈之別,菩提心是迷悟之別,菩提心是輪回與不輪回之別,菩提心是光明與黑暗之別,菩提心是生死與涅槃之別,菩提心是上升與墮落之別,菩提心是束縛與解脫之別,菩提心是究竟與不究竟之別,菩提心是偏圓之別,菩提心是大乘與小乘之別,菩提心是苦樂之別,菩提心是凡圣之別。
諸位同參道友們!菩提心有這么重要,身為菩薩道之行者,要有如是正知正見;菩提心者,是佛道與魔道關(guān)鍵所在,我們豈可棄之而不顧!菩提心是世間與出世間樞紐之別,我們豈可疏忽輕視之!菩提心是染污與清凈之分水嶺,我們豈可忘失大意!菩提心是迷妄與覺悟之界碑,我們豈可等閑視之!
菩提心是輪回與不輪回的焦點,我們豈可置之不顧,令自己墮落五欲六塵!菩提心是光明與黑暗之摩尼珠,我們豈可黑白不分!菩提心是生死與涅槃一體兩面說,我們豈可籠統(tǒng)視之!菩提心是上升與墮落之跳板,我們豈可傲慢自己!菩提心是束縛與解脫之法藥,我們豈可不自治!菩提心是究竟與不究竟之智慧眼,我們豈可不普照覺察之!
菩提心是偏缺與圓滿之大圓鏡,我們豈可執(zhí)著邊見乎!菩提心是大乘與小乘兩者發(fā)心差距處,我們豈可舍大取小乎!菩提心是痛苦與快樂之解縛大師,我們豈可隨波逐浪,循聲逐色!菩提心是凡夫與圣者之橋梁,我們豈可不攀登三寶,而令自己沉溺六道!
菩提心能讓人回小向大,菩提心能讓人回事向理,菩提心能讓人回因向果,菩提心是一切善法之母,菩提心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總原動力,因此,菩薩道的行者,不得舍離菩提心,忘失菩提心,疏忽菩提心;更應(yīng)該加強發(fā)大菩提心,護持菩提心,實踐菩提心,圓滿菩提心,是故:
華嚴(yán)經(jīng)云:『舍棄菩提心,不能利益一切眾生,不能成就諸佛功德!
華嚴(yán)經(jīng)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皆為魔業(yè)。』
歷代祖師云:『修行不發(fā)菩提心,猶如耕田不播種!
守護菩提心,如護眼中珠,發(fā)菩提心就是發(fā)成佛之心;念念菩提心,就是念念成佛之心,菩提心對行菩薩道者而言,實在珍貴如命!
梵網(wǎng)經(jīng)菩薩戒云:『常生大乘善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己成之佛,發(fā)菩提心,念念不去心。若起一念二乘外道心者,犯輕垢罪!
因此得知,發(fā)菩提心的重要性,是何等的神圣!何等的尊嚴(yán)!何等的難遭難遇!何等的理念!
這話從何說起?理由很簡單,因為發(fā)心學(xué)佛的動機,其目的在于成就佛道,既然是為了成就佛道,就必須發(fā)心行菩薩道,行菩薩道的條件,就應(yīng)該發(fā)菩提心,當(dāng)下發(fā)菩提心,就具足當(dāng)菩薩的條件,菩薩就是發(fā)過菩提心的人,發(fā)過菩提心的人,依菩薩道而實踐,人人皆可堪稱菩薩道人。
同樣的理由,若退失菩提心的人,就不能堪稱是菩薩,當(dāng)下也就失去菩薩的身份,失去菩薩的條件。
總而言之,發(fā)心要成佛,心須要行菩薩道,行菩薩道必須發(fā)菩提心,發(fā)過菩提心者,當(dāng)下即是菩薩。問他是否菩薩?是問他是否發(fā)過菩提心?以菩提心之有無,來決定他是否菩薩,也就是說,是菩薩或非菩薩,其分水嶺,肯定在是否發(fā)過菩提心!以此來論定也。
菩薩道之行者,要心懷大慈悲之心,觀看三界眾生之苦,如自己之苦,無盡的眾生在六道中輪回,如自己在輪回,悲心徹骨,憫懷人溺己溺,自度度人,自利利他的胸襟,菩薩道的行者,若能如是發(fā)大心者,方不愧是菩薩摩訶薩,能兼善天下,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發(fā)起六道眾生的同胞愛,互相提攜,互相鼓勵,互相普勸,共同發(fā)菩提心,廣度無量眾生,是名為菩薩道。
菩薩有幾種分類?
當(dāng)菩薩的條件,就是發(fā)過菩提心的人,發(fā)過菩提心的人,當(dāng)下就是菩薩。
菩薩.原是印度梵文Bodhisattva的音譯,全部譯作『菩提薩埵』,意思是覺有情。覺是覺悟、覺了、覺知、覺見的意思;有情是眾生,眾生是眾緣和合的意思。
將『覺有情』三個字組合起來,含有兩層的意義:
一、發(fā)心上求佛道的有情眾生。
二、同時也發(fā)心啟化一切有情眾生,皆能發(fā)起上求佛道之心。合攏而說,覺有情.便是上求佛道以自覺,下化眾生以覺他,這就是『菩薩』的意思。
我們信佛學(xué)佛的目的,其宗旨在于成佛,佛的境界至高至上,至妙至中,至大至剛,至圓至明,至實至真,至寬至深,博大無礙,成佛之道的行程,乃非常艱巨而遙遠的,一個人從最初心開始信佛學(xué)佛,要經(jīng)過三祇百劫的時間過程,才能達到成佛的目的,佛雖然是難成的,終究是能成的,須要付出努力的代價,這個代價,就是上求佛道與下化眾生的菩薩道。
菩薩.是由實踐成佛之道而得名。成佛.是由實踐菩薩道覺行圓滿而得名。菩薩道是成佛的正因,成佛是菩薩道的結(jié)果。要成佛,必先行菩薩道,欲行菩薩道,必須發(fā)菩提心,發(fā)了菩提心便是菩薩,行了菩薩道,必定結(jié)果,成就佛道。
菩薩有初發(fā)心的菩薩、有二世的菩薩、有數(shù)百世的菩薩、有幾劫的菩薩、有凡夫未證悟的菩薩、有已證悟的大菩薩、層次高低不齊,但是總目標(biāo)在于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現(xiàn)在依佛經(jīng)之大意,略分四種菩薩,分別敘述如左:
四種菩薩:
一、 名義菩薩。
二、 凡夫菩薩。
三、 登地菩薩。
四、 佛菩薩。
一、 名義菩薩
何謂名義菩薩?所謂名義菩薩者,就是已發(fā)菩提心者,一心一意為成就佛道而精進,但是尚未受過菩薩戒,此輩的菩薩行者,稱之為名義菩薩。
二、 凡夫菩薩
何謂凡夫菩薩?所謂凡夫菩薩者,即是發(fā)過菩提心,同時也受過菩薩戒,但是尚未證得果位,十信位的凡夫,是『名字菩薩』或『假名菩薩』。此輩菩薩稱之為凡夫菩薩。
三、 登地菩薩
何謂登地菩薩?所謂登地菩薩者,就是已發(fā)過菩提心,已受過菩薩戒,已證悟到法身者,又稱之為法身大士,又稱為登地菩薩。有初地、二地、三地、乃至十地菩薩。地是能生能載的意思,能生無量功德,能載無量眾生至究竟佛地,地地能生,地地能載,一地比一地廣大,一地比一地高深,故名之為登地菩薩。
四、 佛菩薩
何謂佛菩薩?所謂佛菩薩者,就是已經(jīng)到達佛地的諸佛,乘著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之心,倒駕慈航,為度化無量眾生,示現(xiàn)菩薩身份,以普濟一切苦難沉淪的眾生,諸佛以權(quán)宜方便所示現(xiàn),如觀世音菩薩,就是正法明如來所示現(xiàn),如此之菩薩,稱之為佛菩薩。
以上所舉出的四種菩薩,其果位不齊,境界有深淺。名義菩薩與凡夫菩薩,尚未證得果位,還屬于低級菩薩,于六道中生死輪轉(zhuǎn),是由業(yè)力決定的,不得自主的;登地菩薩與佛菩薩,已證悟到清凈法身。所以,初地以上的圣位菩薩,于六道生死中,是由自己的愿力決定,能夠自由作主的,屬于高級菩薩,神通自在,分身百界,無量化身,普度無量有情故。
菩薩在實踐菩薩道的歷程,乃至度化眾生的當(dāng)中,其智慧與慈悲的運作,隨各人的根機深淺,利鈍偏圓,發(fā)心輕重有所差別,現(xiàn)在分別敘述三種菩薩,何等為三?恭錄如下:
三種菩薩:
一、 悲增菩薩。
二、 智增菩薩。
三、 悲智雙運菩薩。
一、 悲增菩薩
何謂悲增菩薩?所謂悲增菩薩者,就是重于悲心的菩薩,所謂:菩薩但從大悲生,不從余生,菩薩于此初發(fā)心。
此悲增菩薩,于上求佛道與下化眾生,皆以大悲心為前提,往往缺乏智慧的開導(dǎo),有時候不能與中道相配合,因此,不能把事理處斷很圓滿,顧此失彼,顧彼失此,美中不足,仍然有缺陷故,再嚴(yán)重者,佛門稱之為『敗壤菩薩』,就是憑著勇猛的發(fā)心,與悲心的流露,對于佛教之教義,似懂半懂,盲修瞎煉,沒有智慧引導(dǎo),易于闖禍。
此輩發(fā)心菩薩,重于悲心的增上緣,多少存留感情之意,常為別人著想,忘了自己的境界尚不足,因此為了度化他人,反而自己有墮落的危機!如自己不能游泳,想要救沉溺的人,隨時皆有生命的威脅,所謂:泥菩薩過江。正如此意;菩薩行者,功夫不足,智慧淺薄,自度尚不能,焉能度人!
大智度論云:『凡夫未斷惑,因而發(fā)愿,歷歷生生,欲留娑婆度化眾生,如同一只破漏之船,想運載一人過河,無有是處!
悲增菩薩本身尚未證成果位,無明惑業(yè)未斷,智慧不足,信愿不足,神通不足,三業(yè)大用不足,如此缺陷累累,將如何度眾生呢?自己未能自度,而先度人,如此發(fā)心,是不盡理想的,隨時隨地皆有墮落三涂的危機,縱然發(fā)揮慈悲的功用,此慈悲因無智慧參與運作,帶有感情意識成分,以感情意識度化眾生,就蘊藏有我執(zhí)的作用,會帶來美中不足,不能與純粹的佛法相應(yīng)共鳴,逐步流俗,不知不覺自陷陷人!
歷代祖師云:『凡夫發(fā)愿,欲留此娑婆世界,歷歷生生,度化眾生,圣者所不容,何以故?猶如逼雞下水!
由此可見,只憑慈悲之心,想要度眾生,自己又沒有具足相當(dāng)?shù)墓α?種種條件又不足,自度已發(fā)生困難,度人豈不是紙上談兵,徒勞無功,欲升反墮!
是故,悲增菩薩往往因悲心所流露,不顧自己安危,勇往直前,欲度化眾生,具有濃厚宗教情操,依此而為,總是無法盡善盡美的,從中應(yīng)該有智慧的融注,慈悲與智慧等持,只管齊下,有異曲同工之妙,與中道相應(yīng),豈不妙哉!
二、 智增菩薩
何謂智增菩薩?所謂智增菩薩者,就是著重智慧的修持,處處以智慧為引導(dǎo),能以智慧透視人事物的真相,而心地明朗不迷;以大智慧觀照人生觀與宇宙觀,自性覺照五欲六塵,了知諸法空無自性,幻化了不可得,空幻不實,緣起性空,總顯內(nèi)而身心,外而器界,一切法無自性空。
以此智慧覺照萬法,無非空性,無非幻有,大地及日月,時至皆歸盡,未曾有一事,不被無常吞。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生命與諸法當(dāng)體即空,不可得不可住,得亦得不住,住亦住不得,本質(zhì)不堅牢,是故可壞性、無常性、幻化性、空性、無自性、非獨立性、不自在性故。
智增菩薩能洞徹一切諸法實相本體,了知萬法原來空幻不實,因此,不著迷一切諸法,對五欲六塵無心,永處覺照,不惑不動,不沾不染。如此一來,自性智慧倍增,解脫得快,超越得快,速證空性得快,與菩提相應(yīng)快,與涅槃共鳴火速。這話如何而說呢?因為,不知無常者,則不知空性;不知空性者,則不知涅槃;若不知涅槃?wù)?始終不得證涅槃。道理就在這個地方,若能如是知,如是見,是名正見,如是正見,諸佛贊嘆,諸大菩薩歡喜,天龍八部拱手嘉許。
大般若經(jīng)云:『一切法不空,無道無果。』
大般若經(jīng)云:『諸佛出世,皆說本性空義,化導(dǎo)有情,要聞佛說本性空義,乃入圣道得圣道果,離本性空,無別方便!
大般若經(jīng)云:『觀一切法平等平等,皆以無性為性。』
大般若經(jīng)云:『無盡無數(shù)無量無邊,若義若文,俱無差別,皆共顯了諸法空故!
大般若經(jīng)云:『一切法性皆畢竟空,無能宣說,畢竟空故!
大般若經(jīng)云:『過去未來現(xiàn)在諸佛,住十方界,為諸有情宣說正法,無不皆用此本性空,本性空即是佛眼!
引經(jīng)據(jù)典的節(jié)錄下來,經(jīng)文明確啟示,三世諸佛示現(xiàn)人間,闡揚佛法之際,無非令一切眾生,悟明諸法本性空,與本性空相契應(yīng),因而證悟菩提;若不與本性空相應(yīng),此人不明佛所說義,若欲證成菩提,終無是處。
以智慧為增長進道的菩薩,就是著重智慧解脫,以速證涅槃,速證菩提為前提,此輩之智增培薩,假使沒有慈悲心的滋潤,或多或少,會踏入聲聞緣覺二乘的行者,往往會秉懷獨善其身的傾向,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急速想證入涅槃,不想于三界生死中度眾生,一切有緣就度,無緣就隨緣了。
智增菩薩于五欲六塵中打轉(zhuǎn),覺得身心疲勞不堪,眾生個性剛強,難調(diào)難伏,眾生不好惹,一方面,于無量劫中,受生死輪回之大苦難,一想起就心生恐怖,于是厭惡娑婆,欣慕涅槃,早登涅槃。
此輩之智增菩薩,也是美中不足的,以智慧觀照人生,與宇宙真相后,了知萬法空幻不實,隨即不沾染塵欲,心對境不生心,永寂如空,證入涅槃;因此,度眾生之心愿,也就不悲切了。一旦修行落入空智,失去大悲心,當(dāng)下就失去了修行者本有的風(fēng)范,顧此失彼,顧彼失此之缺陷油然而生,并失去了智慧與慈悲中道法,是故:
龍樹菩薩云:『悲愿不足而空智生,必墮聲聞!
正如此意,在修行的過程,著重智慧解脫的菩薩,應(yīng)該有如此共識。智慧是解脫生死輪回的一把無形利劍,能透視塵欲真相,能洞達人生觀與宇宙觀的本來面目,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皆依智慧而共證無上菩提,我們凡夫眾生也不能例外,也要依大智慧而共度生死無明根,這是無可或疑的;但是在修行的歷程,智慧與慈悲要運作得合乎中道,才不至于陷入偏重智慧失去慈悲,乃至墮入聲聞緣覺二乘,有關(guān)這點,豈可不慎哉!
三、悲智雙運菩薩
何謂悲智雙運菩薩?所謂悲智雙運菩薩者,就是此輩菩薩,在修行的過程,能夠運作智慧慈悲合乎中道而行,不偏不倚,智慧中有慈悲,慈悲中有智慧;當(dāng)運作慈悲之際,智慧在慈悲中;當(dāng)發(fā)揮智慧之時,慈悲在智慧中。
智慧就是慈悲之體,慈悲就是智慧之用。智慧就是慈悲,慈悲就是智慧。離開智慧別無慈悲之用,離開慈悲別無智慧之體;用不離體,離體別無用;體不離用,離用別無體;體即是用,用即是體,體用一如,無二無別。
智慧與慈悲,是一如的,這稱之為智慧與慈悲等持,是一體兩面說,正等無異,無二無別。
悲智雙運的菩薩,在修行進道的歷程,始終能悲智等持,不偏失一邊,所以在道業(yè)上能勇猛精進,如鳥雙翼,任鳥縱橫無礙,翔空自在;又如虎添翼,顯威自得。
運作智慧與悲恰當(dāng),如水乳交融,不一不二,菩薩在自己修行的當(dāng)中,為上求佛道,能運作智慧破一切無明惑,無所障礙;在度化一切眾生之際,能普施慈悲心引度一切眾生,信佛學(xué)佛,從中無所障礙,何以故?因為悲智雙運菩薩行者,在度化眾生之時,能悲心中有智慧的運作,圓融無礙故;在上求佛道之際,自己念念不忘菩提心,菩提心中有慈悲故。
諸位同參道友們!我們有機緣信佛學(xué)佛,共同的目標(biāo),共同的動機,都是為了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理想與歸宿,都是一致的,那么,在菩薩道的歷程,悲智雙運的菩薩,顧名思義,別無選擇,當(dāng)下就是我們的理想菩薩,是我們遵循的方針,是我們的導(dǎo)航!
悲智雙運的菩薩道,具足佛法的中道法、不二法門、實相法、第一義諦,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目標(biāo)與歸宿。
菩薩與六度波羅蜜之關(guān)系
大乘佛法以六度萬行為修行大綱,菩薩修行在因地的時候,必須依六度波羅蜜為修行法則,一一 進修入道,可由生死苦惱的此岸到達涅槃安樂的彼岸,由輪回的此岸到達免受輪回的彼岸,由黑暗的此岸到達光明的彼岸,由無常的此岸到達永恒不變的彼岸,由束縛的此岸到達解脫的彼岸,由污濁世界的此岸到達清涼無垢世界的彼岸,由迷妄的此岸到達覺悟的彼岸,由凡夫的此岸到達圣者的彼岸。
由此岸到達彼岸,必須依六度波羅蜜的修證作為橋梁,才能到達彼岸;菩薩修行為因,將后成就佛道是果,由因到果之間,尚有一段距離,這段距離,就有待菩薩廣修六度波羅蜜來圓滿成就。
六度波羅蜜的圓滿成就,就是菩薩道的圓滿成就,六度波羅蜜是菩薩實踐的法門,六度波羅蜜是成就佛道的階梯,是轉(zhuǎn)凡入圣的寶筏;此六度法門成就的時候,就是菩薩成就佛道的時候。由此可知,菩薩道與六度波羅蜜是一體的,是不可分離的;離六度無菩薩,離菩薩無六度;六度因菩薩而有,因有菩薩方有六度,菩薩與六度之關(guān)系,如形影不相離故。
現(xiàn)在分別將六度波羅蜜闡揚敘述如下:
六度:
三. 忍辱(生忍、法忍、無生法忍)度瞋恚。
四. 精進(斷精進、修精進、求化精進)度懈怠。
五. 禪定(身定、口定、意定)度散亂。
六. 般若(生空智、法空智、一切智智)度愚癡。
一、布施波羅蜜
何謂布施波羅蜜?所謂布施波羅蜜者,有三種布施:
一者財施:
謂以飲食、衣服臥具、醫(yī)藥田宅、珍寶及一切資身之具,悉能普施一切需求之人,是名為財施。
菩薩能正見布施的我是空性的,所布施的東西也是空性的,布施的對象也是空性的,三者皆為空性,幻化了不可得,諸法所成,緣起性空,性空不礙緣起。
三者雖然空性,但不壞假有,偉大的菩薩能洞徹諸法本空,是故,對布施的一切東西,心不生惋惜,亦不生后悔,心地如如不動,與空性相應(yīng),不隔毫端,當(dāng)下解脫。
菩薩體證三輪體空,自性清凈心顯露,當(dāng)下度脫慳貪之心,是名財施波羅蜜。
波羅蜜是梵語,譯成華語是『到彼岸』的意思,『度脫生死輪回』的意思,『事情辦圓滿』的意思。
二者法施:
謂從諸佛及善知識,所聞的世間出世間一切善法,以清凈心轉(zhuǎn)為他說,是名法施。
佛法的布施可令他人覺悟,因為,佛法是覺悟之法,能令一切眾生覺悟!眾生沉迷五欲六塵,深根蒂固,執(zhí)迷不悟,剛強難化,實在很可憐,自己不知不覺,如是相續(xù)造業(yè)下去,終無止息,甚可憐愍!
假使能為眾生說一句一偈佛法,只要他能聽得下去,由迷妄中清醒過來,因而猛然覺悟,精進信佛學(xué)佛,解脫生死輪回,如是說法之功德,無量無邊,不可稱計,十方諸佛所贊嘆,天龍八部所擁護,是故:
維摩詰經(jīng)云:『一切諸供養(yǎng),法供養(yǎng)為最。』
三者無畏施:
就是不顧慮自己的安危,去解除別人的怖畏和痛苦,是名為無畏施。
眾生輪回生死,受一切痛苦,苦不堪言,乃至怖畏生死之際,我們能發(fā)大慈悲心,為這些怖畏與痛苦的人,作獅子吼,廣說一切佛法,令這些怖畏者明了佛法真實義理,因而消除恐怖畏懼之心,令安住佛法中,得到安詳自在,是名無畏施。
菩薩行布施,就是要度盡自己的慳貪之心,吝嗇之心,一毛不拔之心,心胸狹小之心,沒有喜舍之心,沒有慈悲之心,不知足之心,多求不厭之心,使這些不清凈之心,一一的凈化掉,一一的消除掉;菩薩的布施,使自己的本性更光明、更富有、更充足、更圓滿。
心里有所求,就是心里有缺陷、不充足、未光明、未解脫。心里能喜舍布施者,就是心里充裕,光明圓滿,解脫自在,無欠缺故。所謂:古德云:『人到無求品自高!
菩薩能正見如此,是故,累生累劫不斷做布施工作,為了能讓自性;圓滿,一方面也能與無量眾生廣結(jié)善緣,建立美好的法緣,也等于為自己鋪路一般!
佛門有句名言:『未成佛之前,要廣結(jié)善緣!
總而言之,菩薩道的行者,對布施波羅蜜應(yīng)有正確的共識,布施的宗旨在于度脫慳貪之心,慳貪之心不布施出去,不凈化出去,真如本性始終不得彰顯;凡夫俱生我執(zhí)成習(xí),慳貪已無量劫,自性中的我執(zhí)太深,障礙本性,致使清凈本性無法流露而出!如云遮日,大地一片黑暗;若風(fēng)吹云散,太陽自顯,照耀大地,大地呈現(xiàn)一片光明;菩薩廣行布施,為度脫慳貪之心,令自性顯露光明,亦復(fù)如是。
布施乃破慳貪的前陣,入正道之初門,菩薩道的行者若依此而進修,則獲十種功德利益,出自月燈三昧經(jīng),何等為十?分別敘述如下:
布施十種功德利益:
一、 降伏慳吝
二、 舍心相續(xù)
三、 同其資產(chǎn)
四、 生豪富家
五、 生處施心現(xiàn)前
六、 四眾愛樂
七、 入眾不怯
八、 勝名流布
九、 手足柔軟
十、 不離知識
一、降伏慳吝
何謂降伏慳吝?所謂降伏慳吝者,就是菩薩道的行者,若能布施,則鄙慳吝惜之心,自然降伏,不復(fù)萌動,是名降伏慳吝。
二、舍心相續(xù)
何謂舍心相續(xù)?所謂舍心相續(xù)者,就是菩薩道的行者,行于布施,財雖匱乏,而喜舍之心,無有間斷,是名舍心相續(xù)。
三、同其資產(chǎn)
何謂同其資產(chǎn)?所謂同其資產(chǎn)者,就是菩薩道的行者,施心無量,觀諸眾生,與己無異,所有財產(chǎn),平等受用,無有彼此之別,是名同其資產(chǎn)。
四、生豪富家
何謂生豪富家?所謂生豪富家者,就是行菩薩者,于一切財施,常行惠施,心無吝惜,則當(dāng)來果報,必生豪富之家,財寶具足,受用無窮,是名生豪富家。
五、生處施心現(xiàn)前
何謂生處施心現(xiàn)前?所謂生處施心現(xiàn)前者,就是行菩薩道者,此生既能行布施,則感后世隨其所生之處,而他人施與之者,皆無慳吝之心,是名生處施心現(xiàn)前。
六、四眾愛樂
何謂四眾愛樂?所謂四眾愛樂者,就是菩薩行者,既能常懷惠施,無所慳嫉,則四眾之心,常生愛樂,而無嫌恨,是名四眾愛樂。
七、入眾不怯
何謂入眾不怯?所謂入眾不怯者,就是菩薩道的行者,既能布施,而為四眾之所愛樂,故入大眾之中,自無畏怯之心,是名入眾不怯。
八、勝名流布
何謂勝名流布?所謂勝名流布者,就是菩薩道的行者,能無所求而行布施,無住相布施,則人多稱贊,勝妙名聞,流布遐邇,是名勝名流布。
九、手足柔軟
何謂手足柔軟?所謂手足柔軟者,就是行菩薩道者 ,好行布施,濟人缺乏,能感手足柔軟,相好圓滿之報,是名手足柔軟。
十、不離知識
何謂不離知識?所謂不離知識者,就是行菩薩道者,自初發(fā)心行布施以來,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善知識等,獲聞法要,未嘗遠離,是名不離知識。
二、持戒波羅蜜
何謂持戒?所謂持戒者,就是讓我們身口意三業(yè)攝伏,不令做出毀犯之事,以達到三業(yè)清凈為宗旨,是名為持戒之義。
戒律雖多,一切之戒無非調(diào)伏身口意三業(yè);見眾寶珍琦,凡諸可意之物,身雖貧乏,不妄貪取,或見細妙之色,內(nèi)觀朽爛,生厭離心,乃至不殺不盜不淫等,皆屬身戒也;蛞詯貉约蛹,乃以善言和語,至誠而答,乃至不妄語不綺語,不兩舌,皆屬口戒也。又能修習(xí)道品之要,深入無為之理,乃至不貪不瞋不癡等,皆屬意戒也。
菩薩道的行者于此三業(yè)之戒,自己既然能堅持不犯,又能輾轉(zhuǎn)化他,廣弘戒法,方不愧是菩薩摩訶薩。
這話如何而說呢?因為持戒不毀犯的當(dāng)下,是本份之事,談不上利益眾生,做人總不能殺人吧!做人總不能盜取別人的財產(chǎn)吧!做人總不能強奸良家婦女吧!做人總不能說謊話吧!做人總不能飲酒鬧事吧!做人的根本條件應(yīng)該守好五戒,若五戒守不好,就失去當(dāng)人的條件,雖然為人,但內(nèi)心已不構(gòu)成為人的思想領(lǐng)域,外在的肉軀更不用談了!逐漸腐化不堪矣!
佛經(jīng)處處呼吁,時時叮嚀:造作五逆十惡,是墮落三惡道的根本原因;守護五戒,是奠定當(dāng)人的條件;守護十善,是上升天上,當(dāng)天人的條件;勤修四圣諦法,是轉(zhuǎn)凡入圣,當(dāng)聲聞的因素;證悟十二因緣,體證諸法空寂,是當(dāng)緣覺的寶筏;廣修六度萬行,自利利他,自度度人,兼善天下,是當(dāng)菩薩的根本泉源;體證法法平等,通達不二法門,中道法、第一義諦、因圓果滿、成等正覺、;蹐A滿,是當(dāng)佛的標(biāo)準(zhǔn)。
由此可見,十法界有十法界的標(biāo)準(zhǔn),不會有錯誤,種下何因,必定得成何果!菩薩能了知持戒是本份事,為度脫自性之毀犯心,能讓菩提心性顯露故;若能發(fā)心利益一切眾生,勸化一切眾生,能堅持戒律,廣弘戒法,輾轉(zhuǎn)化他,若能如是,是名持戒菩薩。
持戒能度脫毀犯之心,持戒是菩提之根本,入道之要門,菩薩道的行者,能堅守護持戒律,則可獲得十種功德利益,出自月燈三昧經(jīng),何等為十?
分別敘述如下:
持戒十種功德利益:
一、 滿足智愿
二、 如佛所學(xué)
三、 智者不毀
四、 不退誓愿
五、 安住正行
六、 棄舍生死
七、 慕樂涅槃
八、 得無纏心
九、 得勝三昧
十、 不乏信財
一、滿足智愿
何謂滿足智愿?就是行菩薩道者,能持禁戒,則身心清凈,慧性明了,一切智行,一切誓愿,無不滿足,是名滿足智愿。
二、如佛所學(xué)
何謂如佛所學(xué)?就是佛初修道時,以戒為本,而得證果;菩薩修行,若能堅持凈戒,是亦如佛之所學(xué),是名如佛所學(xué)。
三、智者不毀
何謂智者不毀?就是菩薩道的行者,戒行清凈,身口意無過,凡是有智慧之人,喜樂贊嘆,而不毀訾,是名智者不毀。
四、不退誓愿
何謂不退誓愿?就是修菩薩道的行者,堅持凈戒,求證菩提,誓愿弘深,勇猛精進,而不退轉(zhuǎn),是名不退誓愿。
五、安住正行
何謂安住正行?就是修習(xí)菩薩道者,堅持戒律,則身口意業(yè),悉皆清凈,而于正行安住而不舍,是名安住正行。
六、棄舍生死
何謂棄舍生死?就是修菩薩道者,受持凈戒,則無殺盜淫妄等業(yè),而能出離生死,永脫輪回之苦,是名棄舍生死。
七、慕樂涅槃
何謂慕樂涅槃?就是菩薩道的行者,堅持戒律,絕諸妄想,故能厭惡生死之苦,而欣慕涅槃之樂,是名慕樂涅槃。
八、得無纏心
何謂得無纏心?就是修菩薩道的行者,戒德圓明,心體光潔,一切煩惱業(yè)緣,悉皆解脫,而無纏縛之患,是名得無纏心。
九、得勝三味
何謂得勝三昧?就是修菩薩道者,持戒清凈,心不散亂,而得三昧成就,定性現(xiàn)前,而超諸有漏,是名得勝三昧。
十、不乏信財
何謂不乏信財?就是行菩薩道者,持守戒律,于諸佛法深具信心,則能出生一切功德法財,而不匱乏,是名不乏信財。
三、忍辱波羅蜜
何謂忍辱波羅蜜?所謂忍辱波羅蜜者,即是忍受各種侮辱而不起瞋恚惱恨,心安住在如如不動的自性中,稱之為忍辱波羅蜜。
忍辱有三種,何等為三呢?
一者生忍:
所謂生忍者,就是受別人恭敬供養(yǎng)中,內(nèi)心不生驕慢放逸,得意忘形,心地如如不動;乃至受別人痛罵瞋恨,挨打破害之時,心地保持如如不動,不生怨恨。
換句話說,就是受一切順境與逆境的考驗,了知萬法空性,是無常性,是如幻如化性,心地不被外境所惑動,本性當(dāng)下安住在不生不滅的自性中,不動不搖,是故,稱之為生忍。
二者法忍:
所謂法忍者,就是受一切寒熱風(fēng)雨,饑渴煎熬,如是等法的惱害,心地亦能安能忍,不生瞋恚憂愁之心。
也就是說,受一切客觀環(huán)境所逼惱,如值酷熱炎暑,苦痛無限;或氣候大寒流,無處可避寒,處處苦惱;或兵荒馬亂,民不聊生,不得吃喝,饑餓難堪,凡夫遇到這些逼惱之事,往往困惑本性,而菩薩的行者,則了知這一連串的事實,皆是因緣果報的展現(xiàn),不怨天尤人,心中無絲毫不滿的怨言。
菩薩能了知這些環(huán)境的逼迫,完全是業(yè)報現(xiàn)前,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畢竟空幻不實,不堅牢故,因此,自然就不會對惡劣之環(huán)境產(chǎn)生頑抗,內(nèi)心深處的不滿,不息也得息滅了,因為了知萬法真相,自自然然就不會對萬法共爭共辯,既然不會共爭共辯,本性的苦惱心也就安息下來,處于不生不滅的佛性中,如此一來,稱之為法忍。
三者無生法忍:
所謂無生法忍者,就是把心安住在不生不滅的道理上,而自性如如不動,是名為無生法忍。
換句話說,一切諸法,性相本空,畢竟無生,而于此法忍可印證也,是故,名之為無生法忍。
我們在修學(xué)菩薩道的過程,要有個共識,佛為什么要說忍辱的真諦?其動機何在?我們可以開門見山的說,佛說忍辱的真義,在于度脫眾生之瞋恚心,眾生因為有憤憤不平的瞋恚,佛才說忍辱法門來對治;瞋恨之心毒死我們的法身,致使法身慧命不得顯露,是故,佛說忍辱對治瞋恚心。
華嚴(yán)經(jīng)云:『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
有瞋心就無佛心,有佛心就無瞋心;瞋心凈化清凈,瞋心是佛心;佛心染垢不凈,佛心是瞋心;佛心與瞋心本來不二心,只是迷悟有別,染凈有別;在迷妄中,佛心是瞋心;覺悟后,瞋心是佛心。
佛說忍辱法們,其宗旨在令瞋心能平息下來,瞋心一旦平靜下來,就達到度脫的意義,度脫是度瞋心,令瞋心安住在不生不滅的本性中,使之如如不動,瞋心平息如如不動,當(dāng)下瞋心何嘗不是忍辱心,忍辱心又何嘗不是瞋心?離開瞋心何有忍辱心,離開忍辱心何有瞋心?何以故?忍辱者亦是瞋心者,瞋心者亦是忍辱者,無二無別,正等無異,迷悟有別,染凈有別故。
菩薩道之行者,若能了達如是真義,是名真佛弟子,是名真菩薩,不愧是菩薩。
我佛門弟子,若能如是正見忍辱度瞋心的真實義理,當(dāng)下肯定,自性不動不搖,始終一如,此人則能入道,必定受十方諸佛授記,十方諸佛加持,十方諸佛憫護,永不退轉(zhuǎn)于忍辱波羅蜜,畢竟成就無上佛道。
巍巍菩薩道,難忍能忍,難行能行,艱難無比,菩薩道實在太偉大了,行菩薩道要無盡的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無盡的奉獻犧牲,令大地一切眾生,皆得安樂。
華嚴(yán)經(jīng)云:『但愿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
這就顯示出菩薩道本懷風(fēng)范,可歌可詠,已道盡菩薩道應(yīng)持之動機與目的了。
安忍于大乘菩薩道,而保持道心永不退轉(zhuǎn),是件不容易之事。
華嚴(yán)經(jīng)云:『無量無邊眾生,發(fā)大菩提心,難得若一若二住不退轉(zhuǎn)。』
這就是告訴我們說,有很多人發(fā)大乘心,欲成就佛道,往往遭受到種種逆境或順境,會因此喪失菩提道心,幾乎全部覆沒,要找到一二個不退道心者,實在很難得。
現(xiàn)在來談?wù)?a href="/remen/sheli.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舍利弗行菩薩道的一段經(jīng)過:
舍利弗他在往昔因中,六十小劫以前,行菩薩道,發(fā)大勇猛心,精進用功,為成就佛道而努力,很刻苦耐勞的修忍辱行,他不但愿意將自己所有房屋、田園、財產(chǎn)很歡喜的布施給別人,甚至連身體、性命,也毫不吝嗇的愿意布施給人家。
他發(fā)下這么真切的心愿,可說驚動天地,于是,就有天人想來試試他的忍辱道心如何!
有一位天人化現(xiàn)一個二十余歲的青年人,在舍利弗必經(jīng)的路上等候,遠遠見到了舍利弗的時候,就大聲嚎哭,舍利弗見了這種情況,很不忍心,就向前安慰一番:
舍利弗開口道:『請問這位青年人,為何如此傷心?傷心何事?』
青年人說:『師父啊!向你說也沒用,問也是多問的,當(dāng)然內(nèi)心很傷心!』
舍利弗說:『我是學(xué)道的出家人,發(fā)大心愿,要救度苦難眾生,只要你有困難,有所求,凡是我有的,都可以滿足你的心愿!
青年人說:『師父你是幫不上忙的,我在這里哭,并不是缺少世間上的寶物,而是我母親患了不治之病,根據(jù)醫(yī)生的說法,一定要修道人的眼珠與中藥,一同煎熬,我母親之病才能醫(yī)好,一般人的眼珠實在不易找得,更何況修道人的眼珠怎能布施給我呢?想到病床呻吟待救的母親,我內(nèi)心就傷心而起,無奈痛哭!』
舍利弗說:『沒關(guān)系,我是修道人,我愿意布施一個眼珠給你,來救你母親的病難!
此時此刻的舍利弗,心中想著:我有兩個眼珠,布施一個給他,還有一個眼珠,仍然可以看東西,對自己并沒有多大妨礙,于是下大決心,毫無考慮的忍受一切痛苦,將左眼珠用手挖出,交給青年人:
舍利弗說:『很感謝你成就我的菩薩道,我的心愿已成,請拿去煎藥吧!謝謝!』
青年人說:『糟糕啦!我要的眼珠是右邊的眼珠,你太沖動啦!誰叫你把左邊的眼珠挖下來呢?醫(yī)生說一定要右邊的眼珠才可醫(yī)病,那怎么辦呢?』
舍利聽了這些話,他都沒有怪罪別人,只怪自己沒有向別人問清楚,當(dāng)下就把左眼珠挖下,是自己的錯,剛才把左眼珠挖下,還有右眼珠可以看東西,現(xiàn)在再把右眼珠也挖也來給他的話,那連走路都成問題了,舍利弗心里想:反正既然發(fā)心了,發(fā)心就發(fā)到底,救人也要救到底。
于是,勇猛忍苦的把右邊的眼珠又挖下來,交給青年人,這時候的舍利弗,雙眼卻瞎了,青年人接過舍利弗的右眼珠,連一句感謝的話都沒有說,又將舍利弗的右眼珠在鼻子上嗅一嗅,當(dāng)場往上一摔,態(tài)度很不高興。
青年人說:『你根本不像修道人,修道人的眼珠怎會這么臭,又難聞,怎么能煎藥給我母親醫(yī)病!』
青年人又罵又叫的,同時用腳踩著舍利弗的右眼珠。
正當(dāng)此時此刻的舍利弗,雖然眼睛看不見了,但是他的耳朵并沒有聾,他聽到青年人罵他的每一句話,并且聽到他用腳踩踏眼珠的聲音,正當(dāng)此時的舍利弗,終于嘆了一氣,心中想著:眾生個性調(diào)難伏,不易度化,菩薩道難行,我不想再進修大乘,我還是先重于自度自利的修行功夫才對!
舍利弗心里想到這時,突然天空出現(xiàn)很多天人,對舍利弗說道:『修道者,你不要灰心,更不可退失菩薩道的意念,剛才的那位青年人,是我們天人故意來試探你的菩薩道心,你修行的境界很高深,忍辱功夫很堅定,你應(yīng)該繼續(xù),為證菩提心之愿,勇猛向道,為發(fā)菩提心之愿,勇往直前,實踐你的菩薩道,不久之后,即可證成圣果!
道心將近退失的舍利弗,聽了天人的這一番話,內(nèi)心覺得很慚愧,又再度發(fā)起利他的菩薩道心,就在那時候,舍利弗就已成就不退道心的菩薩行者。
六十小劫以來,舍利弗修行更加精進,在這一生遇到了釋迦牟尼佛,依佛出家,七天內(nèi)即證成阿羅漢圣果。成為佛陀座下智慧第一的大弟子。
諸位同參們!由舍利弗在因地修行中看來,可見菩薩道實在難為難當(dāng),菩薩道的考驗實在太多了,考驗有深有淺,有些考驗,防也防不住,一關(guān)一關(guān)難,也難怪無量無邊的眾生,發(fā)大菩提心,無法住不退轉(zhuǎn),幾乎都退墮下來。
菩薩六度當(dāng)中的忍辱度,由此可見。行忍辱相當(dāng)不容易,行忍辱的歷程,往往功力不深者,幾乎敗陣下來,乃至退墮不前,伏地向瞋恨心認(rèn)輸,戰(zhàn)戰(zhàn)兢兢,恐懼不安,何以故?瞋恨心如惡王,瞋恨心如羅剎,瞋恨心如梟雄,瞋恨心如毒蛇,瞋恨心如魔王,瞋恨心如暴君,瞋恨心如密布黑云,瞋恨心如厲鬼。
瞋恨心有如此多的過失,是制造一切罪禍的根源,是令人墮落三惡道的因素,是障礙菩提自性的無明網(wǎng),因此,我們在行菩薩道的途中,應(yīng)該隨時隨地,自我警惕,自我凈化,為解脫瞋恨心而用功行,大圣佛陀在經(jīng)典有如是開導(dǎo),分別敘述如下:
佛遺教經(jīng)云:『若有人來節(jié)節(jié)支解,當(dāng)自攝心,無令瞋恨,亦當(dāng)護口,勿出惡言,若縱恚心,則自防道,失功德利;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所以者何?瞋恚之害,則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令世后世,人不喜見;當(dāng)知瞋心,甚于猛火,常當(dāng)防護,無令得入,劫功德賊,無過瞋恚。』
忍辱是度脫瞋恚之心,菩薩道的行者,于順境與逆境中,皆能慈忍自在,可獲得十種功德利益,出自月燈三昧經(jīng),何等為十?分別敘述如下:
忍辱十種功德利益:
一、 火不能燒
二、 刀不能割
三、 毒不能中
四、 水不能漂
五、 為非人護
六、 身相莊嚴(yán)
七、 閉諸惡道
八、 隨樂梵天
九、 晝夜常安
十、 不離喜樂
一、火不能燒
何謂火不能燒?就是菩薩行者,但為利益眾生,常懷慈忍之心,于一切違逆之境,了知身心自性本空,悉無所惱,是以瞋恚之火,所不能燒,是名火不能燒。
二、刀不能割
何謂刀不能割?就是修菩薩道的行者,但為利益眾生,常懷慈忍之心,于一切橫逆之境,了知自身體性空寂,悉無所畏,是以瞋恚利刀,所不能割,是名刀不能割。
三、毒不能中
何謂毒不能中?就是修菩薩道的行者,但為利益眾生,常懷慈忍之心,人或有所加害,了知身心本空,不以為意,是以瞋恨毒藥,所不能中,是名毒不能中。
四、水不能漂
何謂水不能漂?就是菩薩道的行者,但為利益一切眾生,常懷慈忍之心,于一切順情之境,了知諸法本空,悉無所染,是以貪愛之水,所不能漂,是名水不能漂。
五、為非人護
何謂為非人護?非人即是鬼神之類,就是菩薩道的行者,但為利益眾生,常懷慈忍之心,于一切時處,鬼神之類,悉皆護衛(wèi),是名為非人護。
六、身相莊嚴(yán)
何謂身相莊嚴(yán)?就是菩薩道的行者,但為利益眾生,常懷慈忍之心,愛念于人,是以能感色身相好莊嚴(yán)之報,是名身相莊嚴(yán)。
七、閉諸惡道
何謂閉諸惡道?就是行菩薩道者,但為利益眾生,常懷慈忍之心,成就善法,是以惡道之門,自然閉而不開,是名閉諸惡道。
八、隨樂梵天
何謂隨樂梵天?梵天即是色界初禪天也,就是行菩薩道者,慈行具足,梵行無虧,故報盡命終,隨其意樂而得生于梵天,是名隨樂梵天。
九、晝夜常安
何謂晝夜常安?就是行菩薩道者,常行慈忍之心,利益有情,而不惱害,故得身心寂靜,晝夜常安,是名晝夜常安。
十、不離喜樂
何謂不離喜樂?就是修菩薩行者,常懷慈忍之心,利益眾生,令其各獲安穩(wěn),而自己身心,亦不離于喜樂,是名不離喜樂。
四、精進波羅蜜
何謂精進波羅蜜?所謂精進波羅蜜者,精者不雜,進者不退;精進就是純粹一心,心地不雜不亂,修行六度萬行,勇往進道,始終一心,絕無變異,是名精進。
菩薩道的行者,能夠節(jié)其飲食,除于睡臥,晝夜惺惺,莫令怠惰,乃至為人廣說法要,不以為煩,開導(dǎo)教化愚癡頑固者,不辭勞倦,菩薩道人,若能如此發(fā)心自利利他,自度度人,是名為精進。
精進有三種,何等為三?分別敘述如下:
三種精進:
一、 斷精進。
二、 修精進。
三、 求化精進。
一者斷精進
所謂斷精進者:就是眾惡莫作的意思,遵守五戒十善,不犯五逆十惡,攝伏身口意三業(yè),不犯一切虧損別人利益之事,遵守一切善法,使本性不沾染五欲六塵,制止三業(yè)不造業(yè),讓菩提自性彰顯,是名為斷精進。
二者修精進
所謂修精進者:就是眾善奉行的意思,修精進比斷精進更上一層樓,斷精進就是修行的本份事,當(dāng)人本來就是應(yīng)該要安份守己,不可做壞事的,本來就是不可犯五逆十惡的,人道的標(biāo)準(zhǔn),應(yīng)該遵守五戒十善的;若不遵守五戒十善的話,根本沒有資格為人,犯了五逆十惡者,那更加嚴(yán)重了!
修精進為什么比斷精進要高一層境界呢?因為斷精進是自己修行斷惡的基本條件,是令自己上進菩提的本份事。
修精進的立場就不一樣了,修精進具有斷惡行善的雙重關(guān)系;狹義而言,應(yīng)該斷一切惡;廣義而言,應(yīng)該利益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亦能守五戒十善,不犯五逆十惡,若能如此進修,是名為修精進。
三者求化精進
所謂求化精者:就是完全發(fā)揮出菩薩道的精神,達到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宗旨;賅攝信愿、慈悲、智慧的總集合,是名為求化精進。
發(fā)過菩提心者,皆具足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意愿;對自己而言,廣學(xué)一切佛法,精進六度波羅蜜,是為了成就自己的菩提道業(yè),末了,因圓果滿,成等正覺,常寂常照,證成佛果。
對眾生而言,成佛做什么?成佛是不是一切就沒事了呢!成佛之后,大慈悲心自然流露,興起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救度眾生之愿,累生累劫無盡利益眾生,喚醒一切有情,普令覺悟人生與宇宙真諦,共證共登佛道。
菩薩道的行者,若具足如是正見,依此正見而實踐,是名為求化精進。
總而言之,精進是對治懈怠而言,眾生易生懈怠,佛說精進之義,是為對治眾生懈怠之心而設(shè)的;因為,懈怠心會令人墮落,令人放逸,恍恍惚惚,得過且過,醉生夢死,麻木不仁,虛度光陰,了此殘生,把可貴的人生被懈怠心空度過,白走人生一趟,命終隨業(yè)所牽制,流浪六道,三界往返不休不止!
這一連串的因緣果報,無非懈怠之心,所引起的導(dǎo)火線,因此,帶來無止境的浪跡生死,動經(jīng)塵劫,始終難與佛法相遇,無法得到三寶的光明,永守長夜黑暗,如此一來,就成為可憐憫的:三界苦命兒,六道流浪漢。
精進能使菩提道業(yè)早日成就,懈怠會導(dǎo)致修道者的放逸,因而墮落,精進與懈怠是強烈的對比,十方三世諸佛皆以精進之心,而證成佛道,我們欲成就佛道,亦須以精進之心,勇猛進修,廣修六度萬行,才能成就佛道。
菩薩道的行者,了知精進是對治懈怠而設(shè),因此,發(fā)大勇猛心,于諸梵行,念念進修,精勤無怠,故可獲得十種功德利益,出自月燈三昧經(jīng),何等為十?分別敘述如下:
精進十種功德利益:
一、 他不折伏
二、 得佛所攝
三、 為非人護
四、 聞法不忘
五、 未聞能聞
六、 增長辯才
七、 得三昧性
八、 少病少惱
九、 得食能消
十、 優(yōu)缽羅華
一、他不折伏
就是菩薩慧解精勤,行業(yè)成就,則不為一切邪論妄計所折伏,是名他不折伏。
二、得佛所攝
就是菩薩于諸梵行,精進無懈怠,則為諸佛之所攝受而不舍,是名得佛所攝。
三、為非人護
非人即是鬼神之類。就是菩薩于諸梵行,精進無懈怠,于一切時處,鬼神之類,悉加衛(wèi)護,是名為非人護。
四、聞法不忘
就是菩薩于諸梵行,精進無懈怠,則于所聞之法,常能憶持而不忘失,是名聞法不忘。
五、未聞能聞
就是菩薩于諸梵行,勇猛精進,樂法之心,無有厭足,則昔所未聞,今皆得聞,是名未聞能聞。
六、增長辯才
就是菩薩于諸梵行,精進無懈怠,則法義皆通,辯才增長,隨問隨答,皆無疑礙,是名增長辯才。
七、得三昧性
三昧是梵語,翻譯中國話,三昧就是正定的意思。菩薩于諸梵行,精進無懈怠,則身心寂靜定性現(xiàn)前,不為世間之相所變遷,是名得三昧性。
八、少病少惱
就是菩薩于諸梵行,精進無懈怠,雖晝夜不息,而善能調(diào)適身心,是以常得輕安,少病少惱。
九、得食能消
就是菩薩于諸梵行,精進無懈怠,而于飲食不節(jié)不恣,是以食已即消,而無停滯之患,是名得食能消。
十、優(yōu)缽羅華
優(yōu)缽羅華是梵語,翻譯華言叫做青蓮華,以其出于污泥,而不染污,世人見之,即生稀有之想。
菩薩于諸梵行,精進無懈怠,雖處生死,不為煩惱之所染著,猶如此華,見者亦生稀有之心,是名優(yōu)缽羅華。
五、禪定波羅蜜
何謂禪定波羅蜜?所謂禪定波羅蜜者,就是以心安住于一境,而離盡一切散亂,是名為禪定。外離相為禪,內(nèi)不亂為定。外禪內(nèi)定,是名禪定。本性自凈自定,只為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名為禪定也。
菩薩修行禪定之時,心不雜亂,一心寂靜,內(nèi)外一如,無惑無動,是名為禪定。
禪定有二種:
一者世間禪:
所謂色界無色界的禪定,是凡夫所修的禪定,這種禪定未能出世解脫,僅于三界內(nèi)的定境,定境若消散,亦然有墮落的危機!所以,稱之為『世間禪』,又稱之為『凡夫禪』。
二者出世間禪:
所謂聲聞緣覺菩薩所修的禪定 。
菩薩道的行者,了知時間與空間,是因為執(zhí)著而存在的,心中若無執(zhí)著時間與空間,那么,時空是虛幻不實的錯覺作用;十方諸佛已證入甚深無上的禪定,在諸佛的解脫心境,絲毫無時空觀念,何以得知呢?因定破時空,三際如幻,執(zhí)著而有,若無執(zhí)著,錯覺時空無由存在!
比如一對戀愛情侶來說明,彼此約會,時間已超過了,由于他們內(nèi)心一直執(zhí)著時間,念念時間,拚命看手表,心里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等得內(nèi)心非;鸺,心神不得安寧,內(nèi)心有許多問號,為什還沒來,是否忘啦!是否變心啦!是否移情別戀啦!是否父母知道阻擋啦!是否事忙延遲啦!
這時刻的情侶,眼看手表,一秒一秒而過,一分一分而過,在時間的消逝中,心如刀割,痛苦得不得了,不得了又無奈,抱著沉痛的心情,兩腿走來又走去,等不到另一半……。
正在這時候,一秒如一分,一分如一時,一時如一日,內(nèi)心對時間帶有強烈的執(zhí)著,心與分秒不離,無有距離,這時候的心,分分秒秒皆是心,心即是分分秒秒,心與分秒正等無異。由事實如此的表現(xiàn),內(nèi)心強烈掛念情侶為何未來,拚命執(zhí)著看手表,分秒必爭,如此一來,時間觀念更分明,更注意,更重視了;時間本無,無中卻生有了,實在很可悲!眾生就是陷落于執(zhí)著意識,無法自拔,身陷其境,不得自知,時間也就隨著無中生有了,眾生就如此沉迷于時間中過活,始終不得覺悟,有幾個人真正能夠明白呢?道理在此處已顯露無余了。
由戀愛的一對情侶來說明,就很明顯的呈現(xiàn)一個事實,只要是世間的人事物,皆可依此類推,無過如此,若越軌而說,不如法而說,是世間迷妄之說,是外道說,是魔王魔女魔民所說。
同樣的理由,依此類推,普天之下,世間一切人事物,若有如此共識,能正見執(zhí)著、罣礙是禪定的通病,依此共識而實踐修持,必定能證悟甚深無上禪定,因為,十方諸佛聲聞緣覺菩薩,皆依此循進而入涅槃故。
禪定破時空,時空是眾生因執(zhí)著而有,因有才落入永有的意識觀念,根深柢固,難以糾正,若要糾正他,反而挨罵或挨打,甚至說我們的腦筋有問題,要剖開洗腦,要住精神醫(yī)院靜養(yǎng)一段時間。
我們說他們不識時間與禪定的真理,實在夠可憐,值得同情!但是他們也會說我們也蠻可憐的,值得同情,學(xué)佛學(xué)到最后,腦筋似乎有問題;如此看來彼此之間,到底是誰可憐誰!誰同情誰!誰是有問題者!
我想:悟者自悟,迷者自迷,體驗者自有體驗者,無體驗者自有無體驗者,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心行處滅,言語道斷,諸位同參道友們!你們說是嗎?
聲聞、緣覺、菩薩、佛稱之為四圣,四圣皆證悟菩提;佛菩薩入涅槃,于涅槃出入自在,不住涅槃,不住生死,無盡的度化無量眾生;了知諸法所成,無非因緣所生,因緣所生法,畢竟當(dāng)體空性,無有實體可得;諸法的本性,當(dāng)下就是空性,空性是諸法的本性,因此諸法之性,空幻不可得。
空性不礙緣起,緣起不礙空性;空性建立在緣起而說空性,空性不壞假有;緣起建立在空性而說緣起;離開緣起無空性,離開空性無緣起;緣起即空性,空性即緣起,當(dāng)下緣起與空性就是一體的,是一體兩面之說,是空是色,色空不二,無二無別,正等無異。
菩薩的行者能體證到如此,心地自然對萬法萬境,不生取舍,不沾不染,無惑無動,光明自在,本性風(fēng)光,大展流露,慈悲喜舍,智慧之光,普照大千,縱橫自在,無障無礙。
菩薩行者,在廣修禪定的當(dāng)下,能透悟諸法本空之道,緣起性空之道,色空不二之道,是故,不隔毫端,自性戒,自性定,自性慧,同一時間,同一處所,無時無刻皆在禪定中,大千世界每一處所也都在禪定中。何以故?禪定破時空也。
禪定破時空,對四圣而言,是毫無疑惑的;對凡夫眾生而言,是不易正見其真相的,畢竟尚未證悟,更沒有經(jīng)歷禪定的體驗,甚難突破禪定破時空的正見。
甚至有些愛好禪定者,當(dāng)下能肯定禪定破時空的理論與實際,由于自己沒有親自體證過,心里也就持著似懂非懂,似悟非悟,似禪定非禪定的心理意識,模棱兩可,似是而非的態(tài)度。
要得到出世禪的解脫自在,必須要有佛經(jīng)的印證,必須要有證悟者的指導(dǎo)與印證,必須要有善知識的啟發(fā)導(dǎo)航,才不會修錯了禪定,有許多人,心著境而修,心住相而修,有取有舍,愛好神通而修,講求感應(yīng)而修,因而走火入魔,成為狂妄的禪病發(fā)生!有人發(fā)瘋,有人很狂妄,自稱是已成佛,自稱已證果,自稱是菩薩,自稱是阿羅漢,自稱是祖師降世,自稱是開悟者,這都是沒有人指導(dǎo),已走火入魔的見證,甚為可憐!甚為可怖!
志公禪師云:『不逢出世明師,枉服大乘法藥!
佛門弟子,中外古今,豈不是有很多狂妄禪者嗎?在這廣大的社會里,斑斑可見可聞,自欺又欺人,自狂又狂人,自誤又誤人,正是佛門所謂:自作自受代替不得也。
若追究根本原因,就是在于修行不得其門而入,理論法則不懂,教理不通,又加上沒有善知識的開導(dǎo),心著境修行,盲修瞎煉,橫沖直撞,闖出毛病來了。
參禪悟道,要具足道理的通達,善知識的教
- 上一篇:業(yè)力不可思議
- 下一篇:影塵回憶
- 本源法師:佛陀的相貌為什么會修得如此清凈莊嚴(yán)?
- 法藏法師:每個階段應(yīng)該如何期許?有沒有什么檢核標(biāo)準(zhǔn)?
- 靜波法師:人性有幾種表現(xiàn)?
- 大安法師:極樂世界有多莊嚴(yán)
- 仁德上人:仁德上人:修行的“三步曲”
- 靜波法師:行無行行 言無言言
- 證嚴(yán)法師:不執(zhí)著空與有,踏實走在菩薩道上
- 大安法師:西方極樂世界的依報莊嚴(yán)
- 如本法師:如何破我執(zhí)?
- 證嚴(yán)法師:發(fā)愿行菩薩道便要謹(jǐn)防五種心魔
- 凈界法師:你聽到佛號會生起什么想法?
- 金明法師:學(xué)佛的好處 凈化莊嚴(yán)你的人生
- 濟群法師:解脫道和菩薩道是何關(guān)系
- 如本法師:真心與妄心
- 如本法師:成佛之后,還會變?yōu)楸娚鷨?還有因果嗎?
- 如本法師:慈悲與感情有沒有一樣?
- 如本法師:佛教重因果,大致可分幾類因果?
- 如本法師:“阿羅漢”如何解釋?
- 如本法師:往生西方凈土要具備什么條件?
- 如本法師:身為佛教徒入三寶殿時,有何禮節(jié)?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fēng)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yán)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yán)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yīng)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fēng)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xué)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dāng)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rèn)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如瑞法師: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師: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本源法師: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靜波法師:跳出三界得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本源法師: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師: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師:學(xué)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界文法師: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師: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西行法師: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懺云法師: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道堅法師: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西行法師: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夢參法師: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夢參法師: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天因法師:學(xué)法就是為了導(dǎo)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yīng)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yīng)該怎么做?
- [佛學(xué)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xué)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xué)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xué)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