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宗入門 八 往生品位
八往生品位
凈業(yè)行人信愿持名,力行三福與十大行愿,自然感得往生西方凈土之果。凈業(yè)行人奉持念佛法門,信愿有深淺,發(fā)心有大小,持誦有多少,修習有勤惰種種之不同。眾生之宿根有無量差別,福德因緣亦復各有殊異。人人自別,各各不同,故知十方世界諸往生者無量,其品類亦無有量。
《佛說無量壽經》之“三輩往生”和《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之“九品往生” 不能簡單的會通,也不能機械的分開,所謂“不一不異”,其中即有不共,也有開合。按照其基本內容來看,大經三輩是按照攝生三愿(第十八十念皆生我國愿、十九勤修我皆接引愿、二十愿系念必得往生愿)建立的,而觀經九品則是按照凈業(yè)三福建立的,如大經三輩皆系善人,而觀經下品破戒犯惡之人。
《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二·復王子立居士書三》云:“《無量壽經》中,有三輩;《觀無量壽佛經》,有九品。下三品,皆造惡業(yè)之人,臨終遇善知識開示念佛,而得往生者。王龍舒死執(zhí)三輩即是九品,此是錯誤根本。故以下輩作下三品,其錯大矣!
一、三輩往生
三輩往生的因行果報在《無量壽經》中,有詳明的開示。三輩往生的共同條件,均須發(fā)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三輩往生的不同條件是:上輩生者,發(fā)心廣大,出家行道,精進禪定,饒益眾生。壽經贊嘆出家功德,釋尊云:“其有欲出身去家,舍妻子,絕去財色,欲樂作沙門,為佛作比丘者,皆是我子孫!敝休吷:隨分隨力修諸功德,奉持齋戒,勤行念佛。下輩生者:無力修諸功德,應孝誠忠信,抽暇至心念佛。三輩生者均須回向功德,愿求往生。三輩行因不同,品位遂判。三輩往生均屬十方凡夫的行持。以信愿執(zhí)名為正行,修諸功德為助行。以正行攝助行,念念間,轉一切因,一切緣,一切業(yè),一切果,為凈因凈緣凈業(yè)凈果。皈依阿彌陀佛一乘愿海,即能成辦往生大事。
二、九品往生
《觀經》中,釋尊為欲拯濟末法散善凡夫出離生死苦海,隨自意開顯三福九品。三福以為凈業(yè)正因,九品以為凈業(yè)正行。九品往生的因行果報,《觀經》有詳明的闡述。
1.九品往生的共同條件是圓發(fā)三心與凈業(yè)三福!队^經》云:“若有眾生,愿生彼國,應起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發(fā)愿心。具足三心,必生彼國!贝硕谓浾Z出在上品上生章,實則貫通九品,只是隱顯互文,義無欠缺。圓發(fā)三心是凈業(yè)修持成就的保證。而凈業(yè)三福則是增上往生品位的基礎。九品往生之行,是釋尊隨自意所說的散善之教法。末世眾生障重心雜,道念微劣,今以阿彌陀佛萬德洪名為執(zhí)系之境,蒙阿彌陀佛光明愿力攝受,帶業(yè)往生,深契圣心,稱佛本懷。
2.九品往生的因行果報,充分體現阿彌陀佛愿力不可思議,名號功德不可思議。綜觀九品往生情狀,前五品悉是修功德回向愿生凈土者,依行因功德深淺,感得品位的高低。比如:圓教通達經義者得上品上生,頓教通禪開悟者得上品中生,學大乘漸教而未透徹者得上品下生,二乘種性升進者得中品上生,二乘種性持戒者得中品中生。后四品中,中品下生者,但孝順仁慈,并未修出世法;而下三品不僅未修善法,且多造惡業(yè)。若論此種行因,縱使孝順仁慈,也只能算是世間善人,并不配生于佛國。何況后三品尚是逆惡之流,按自因自果律,當合墮落惡道受報,安有往生佛國之福德。正是由于阿彌陀佛的大悲愿力,以名號救度眾生,能令此等罪惡眾生,當地獄相見,性命在呼吸間時,急迫稱名,即化地獄火為清涼風,感得天華化佛接引往生。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住金蓮華往生彼土。此等殊勝奇特稀有,唯凈宗念佛法門方能達致。罪惡眾生臨終懺罪念佛往生,表明佛名深具懺除多劫惡業(yè)的功能。臨終時,佛號現前,此心能引無始以來及一生所作善業(yè),共相資助,真心如日,妄心如暗,佛念當前,成就往生。阿彌陀佛對十方眾生的恩德之弘深,無能稱說。
3.善知識的重要性。九品臨終情景中,突顯善知識說法加持之力用者,占其四品。此末后四品往生人,生前不特對于佛法,毫未留意,并且對于極樂凈土,尤為陌生。徒以臨終時,眾苦逼迫慞惶之際,得善知識演說阿彌陀佛慈悲愿力,稱贊持名功德之緣,便急迫念佛,如對敵破陣,一形之力一時盡用。以十念之力用,蒙佛接引往生。證知善知識助轉法(車侖)之功,至堪珍佩。即便久修凈業(yè)行人,臨終具助念之勝緣,仰賴善知識及眾道友的佛號加持,亦能增大往生的把握。而凡夫(或惡人)臨終得遇善友教示,亦非偶然僥幸之事。須知其人必于無量劫前,值佛聞法,種過善根,但有聞思,未曾修習,或亦曾修念佛法門,功行不深,未及往生。后為煩惱覆障,竟被沉埋,直至臨終,為苦逼出,得遇善知識,說法啟智,教令念佛,觸動宿種,聞即信受,成就往生大事。
4.九品因行果報,隨其心力,互通無礙。凡修一切善,若能回向,皆凈土因;一切惡若能懺悔,亦凈土因。一一行因,皆通乎九品往生。種種善,修之淺深,例分九品;一一惡,懺罪功力故,亦皆九品。萬法唯心,上上品善,或只下下品往生;下下品惡,或上上品往生。如犯五逆十惡的眾生,臨終十念,帶業(yè)往生,屬下下品。而阿阇世王,臨終重悔心猛利故,得無根信,即上輩中品所攝。證知五逆十惡,隨其懺罪功力的強弱,自分九品。善惡修懺,一一俱明于九品。
5.九品因行果報的正相關,顯示自力的效用;臨終見佛接引,帶業(yè)往生,又顯他力的殊勝奇妙。證知凈宗念佛法門豎與一切法門渾同(修因證果,不差毫厘),橫與一切法門迥異(蒙佛接引,十念得生,橫超三界,究竟成佛)。九品行相淺深差異,略有三類。(1).臨終接引異,上品上生者,阿彌陀佛與無數菩薩圣眾來迎。上品中生者,阿彌陀佛與無量眷屬來迎。上品下生者,阿彌陀佛與五百化佛及諸菩薩來迎。中品上生與中品中生者,佛與比丘眾來迎,中品下生與下品三生者,或化佛或金蓮華來迎。阿彌陀佛平等普接一切眾生,而行人隨其心量根性,所見各異。(2).所乘華座異。從上品上生的金剛臺到下品下生的金蓮華,亦與行人的功行、善根福德相關。(3).見佛聞法異。從上品上生往生彼土即華開見佛聞法到下品下生滿十二大劫蓮華始開,懸殊偌大,故凈業(yè)修持雖有彌陀愿力仰賴,而在此土精進勤苦修持,斷惑消業(yè),功不唐捐。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九品往生(表1)
屬性
品位
生前相狀
往生因緣
大乘凡夫(凈業(yè)三福之大乘福)
上品上生
發(fā)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發(fā)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何等為三,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發(fā)愿,愿生彼國。
只具上述任一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回向愿生彼國。行者自見乘金剛臺,隨佛歡喜往生。
上品中生
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善解義趣,于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
回向愿生彼國。行者自見坐紫金臺,合掌仰贊彌陀,慶慰往生。
上品下生
亦信因果,不謗大乘,發(fā)無上道心
回向愿生彼國。行者自見坐金蓮華,華合隨佛往生。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九品往生(表2)
屬性
品位
生前相狀
往生因緣
(凈業(yè)三福之二乘福)
小乘凡夫
中品上生
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眾過患
以此戒德,回向愿生彼國。聞已歡喜,自見身已坐華臺,低頭禮佛。未舉頭頃,已得往生。
中品中生
回向愿生彼國。行者自見坐蓮華上,華合往生。
(人天福)
具善凡夫
中品下生
孝養(yǎng)父母,
行世仁慈
臨終遇善知識廣說阿彌陀佛國土莊嚴與四十八大愿。聞已,尋即命終,少時即得往生。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九品往生(表3)
屬性
品位
生前相狀
往生因緣
罪惡凡夫(無有善行)
下品上生
若有眾生,作眾惡業(yè)。雖不誹謗方等經典,如此愚人,多造惡法,無有慚愧。
臨終忽遇善知識教稱念彌陀名號,以稱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行者即見化佛光明遍室,報命尋終,乘華隨佛往生。
下品中生
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盜現前僧物,不凈說法,無有慚愧,以諸惡業(yè)而自莊嚴。如此罪人,以惡業(yè)故,應墮地獄
善知識以大慈悲,為其贊說阿彌陀佛,罪人聞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如一念頃,即得往生。
下品下生
作不善業(yè),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yè)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
臨終遇善知識,教令念佛,具足十聲。稱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如日輪的金蓮華,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
- 上一篇:凈土宗入門 七 凈土資糧:信、愿、行
- 下一篇:居士修行與弘法中的幾個誤區(qū)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2
- 大般若經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一卷
- 心經的人生智慧—《心經》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6
- 心經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5
- 心經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