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初識(八)

  佛法初識(八)

  四加行,也叫四善根:

  佛法中之加行者,謂“伏、除”二取,證得暖法、頂法、忍法、世第一法。此四法,總名“順抉擇分”。這是一切種智中所立見道位之前,為求大乘見道而建立之法,于唯識五位中,名為加行位所證之四種法。

  這四種法,是大乘行者,于外門修學(xué)六波羅蜜多、廣修六波羅蜜多,廣修六度萬行滿足者,為進(jìn)修見道智慧乃至初地道種智,為證解脫果而不取涅槃,進(jìn)修佛果所修的四種加行之法。

  四加行依四尋思、四如實智之觀行而立。四尋思,即行者尋思“名、名義、名義自性、名義自性差別”四法,皆假有實無。

  1、暖法:初得圣道火的前相,猶如鉆木取火,暖氣是火的前相,能具足觀修苦集滅道十六行相。若得暖法,雖有退斷善根、造無間業(yè)、墮惡趣等,而無久流轉(zhuǎn),必至涅槃。

  現(xiàn)觀:“若離能取之識——意識及前五識——則無名、名義、名義自性、名義自性差別之四法;而此四法所依之能取識亦非真實有”。如此現(xiàn)前觀察,發(fā)起“明得定”而發(fā)“下尋思”,現(xiàn)觀所取空,建立此位尋思之果為“暖位”。

  2、頂法:修習(xí)暖法,其觀智由下品轉(zhuǎn)成中品,中品轉(zhuǎn)成上品,到最極成滿時,有殊勝善根升起,名為頂法。若得頂法,雖有退等,而增畢竟不退善根,定位不起邪見。

  再作尋思而發(fā)起“上尋思”,現(xiàn)觀“名、名義、名義自性、名義自性差別”諸法都是六識所變,所以一切所取諸法(六塵萬法)皆是假名施設(shè),絕非實有;若無前六識,則無萬法現(xiàn)前而可親觸。如此現(xiàn)觀,乃依“上尋思”而現(xiàn)觀“所取”一切法空,即此現(xiàn)觀立為“頂”位,此是世間之“頂”法故。

  3、忍法:修習(xí)頂法,其觀智由下品轉(zhuǎn)成中品,中品轉(zhuǎn)成上品,到最極成滿時,有殊勝善根升起,名為忍法。若得忍法,雖命終舍,住異生位,而增無退,不造無間,不墮惡趣。

  依頂位之智,于“一切法皆無所取”已能印定;復(fù)依“下如實智”而觀察能取非實——了知“能取”萬法之覺知心(意識)非實、心順樂之而能安忍。如是印前“所取非有”,順樂后觀之“能取不實”,說名證得“印順忍”,是名“忍”法,“下如實智”具足。

  4、世第一法:從上品忍,無間引生最殊勝的善根,名世第一法。此位善根仍是有漏,故名世間;但在世間善法中,已至極頂,引圣道生,最極殊勝,故名第一。若得世第一法,雖住異生位,必定能夠趣入見道。

  證印順忍后,印定“所取空”、順樂“能取空”,復(fù)作觀行而發(fā)起“上如實智”;依上如實智而不退沒,如是心心無間——不曾起心懷疑自己現(xiàn)前觀察所證之“能取、所取俱空”——雙印能取、所取俱空。

  從此以后,心心無間,不久后必入見道位——證得第八識如來藏而發(fā)起般若慧——或入第七住位、或入十行、十回向位,乃至入初地等。以此“雙印能取、所取空”,將來必入大乘見道故,說此位乃是世間第一無上之法,故名「世第一法」。

  如頌所言:

  菩薩于定位,覌影唯是心(暖位)【證所取空之總相】

  義相即滅除,審覌唯自想(頂位)【證所取空之別相】

  如是住內(nèi)心,知所取非有(下忍位)【證能取空】

  次能取亦無(世第一法中上忍也)【證能取、所取雙空】,

  后觸無所得(斷我見,成二乘見道)。

  如是四加行,方能斷我見,成聲聞初果。

  苦集滅道十六行相:

  1、苦諦四相:一無常、二苦、三空、四無我。待眾緣故無常,逼迫性故苦,違我所見故空,違我見故無我。

  2、集諦四相:一因、二集、三生、四緣。如種理故因(如種子能生芽的道理,所以種子叫作芽的因),等現(xiàn)理故集(由因與果的力量相等,因能現(xiàn)果,所以,因就叫集),相續(xù)理故生(只有這些因種不斷現(xiàn)行,也才能使果相續(xù)出生),成辦理故緣(必須由這些種子作為重要的緣,才能令果成辦)。

  3、滅諦四相:一滅、二靜、三妙、四離。諸蘊盡故滅,三火(貪嗔癡如火燒灼眾生)息故靜,無眾患故妙,脫眾災(zāi)故離。

  4、道諦四相:一道、二如、三行、四出。通行義故道,其正理故如,正趣向故行,能永超故出。

  八正道:

  (一)正見:也叫正知見,即由正確的了知而獲得的正確的見解,相當(dāng)于人們所說的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但即使是世間法里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在佛法看來,也大有問題。為什么?因為不符合法印。

  在佛法里,知見與修為是否正確,有“法印”來鑒別。小乘有三法印,即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大乘有一實相印。合大小乘之法印,則稱之為四法印。小乘正見的核心是無我,大乘正見的核心是一切眾生皆有真如佛性,皆能成佛。

  三法印:

  1、諸行無常:行是造作遷流義。一切有為諸法皆與生、異、滅三相相應(yīng),無時不在遷流變動,所以謂之為行。常是恒時固實不變義,而在有為法上沒有這種恒實義,所以無常。

  因此一切有為法的存在,當(dāng)體就是因緣和合而有的生滅法,無論是物質(zhì)的色法,還是精神的心法,都只是剎那遷流相續(xù)的幻相而已,終歸幻滅,所以說諸行無常,是為第一法印。

  2、諸法無我:所謂我,當(dāng)有實存、主宰、自在三義。然而一切有為法,都是緣生緣滅,并沒有一個長存不變的自我,無主宰,不自在,根本找不到符合此三義的實體。所以若不能證知無我,煩惱絕不能斷,生死絕不能了。

  因此佛以親證諸法無我的真實相,印定我體沒有,而說諸法無我,使眾生悟得我空,引生無我的智慧,破除生死的根本,是為第二法印。

  3、涅槃寂靜:涅槃的種類很多,含義很廣,這里指由智慧的揀擇力而證得的擇滅無為,即無余涅槃。無余涅槃是已滅除一切煩惱痛苦,無為清涼,安然自在,體相寂靜,永久安穩(wěn),凈妙無擾的境界。唯有涅槃才是真正究竟寂靜無擾的境界,是為第三法印。

  一實相印:又名諸法實相印。實相就是一切事物的真相,一實相,就是這個實相只有一個,是唯一的,其余的都不是。印,即印契。一切大乘經(jīng)典,一切講經(jīng)說法,皆以此唯一實相印來印證其是否為佛說,是否正確。外道不能雑,天魔不能破。符合此印者,即是佛說;不符合此印者,則是魔說。

  一實相印,即諸法圓滿真實的理體,離言詮、絕對待,平等一味,無二無別,遠(yuǎn)離一切虛妄之相。佛以一實相為依,隨順眾生的根器,橫說豎說、淺說深說、廣說略說,演出無量的教法,最終都為了引導(dǎo)眾生悟入實相。

  實相:所有的法中,只有一個法是本有的,不生不滅的,那就是第八識,只有祂是實相。此實相有眾多名字,如禪、空、空性、真空、妙有、無我、一乘、中道、真如、佛性、菩提、涅槃、本體、法身、法界、法性、如來、天真佛、如來藏、種子識、持種識、異熟識、無垢識、圓成實、勝義諦、阿賴耶識等等。依于此實相而言,一切由此實相而生而滅之法,在本質(zhì)上,其實也是不生不滅的。

  三法印與一實相印的關(guān)系:

  一般來說,都認(rèn)為三法印是小乘的所觀理,實際上,三法印是大小乘的共修法門。因為聲聞、緣覺、菩薩,都必須觀修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才能發(fā)起解脫生死的出離心,進(jìn)而發(fā)起救度一切眾生的菩提心,以期證得圓滿的無上大涅槃而成佛。

  究實而論,大乘的一實相印,正是小乘三法印之究竟所依,三法印無非是一實相印之分別運用而已。故三印與一印,并不相違。有為法無常,念念生滅,皆屬因緣暫時和合現(xiàn)起的假相,無有自在;無有自在故無我;無常無我故,心無所著,涅槃寂靜;涅槃無相,無相即是實相,實相無相無不相。

  (二)正思維:即如理作意,如法思維。正思維建立在聽聞正法上,以正見為基礎(chǔ)。否則,以自己的妄想去揣測如來正法,所得之結(jié)論,往往恰恰與佛所說之真實義相反。所以只有正思維才能遠(yuǎn)離顛倒夢想。

  (三)正語:有了前二者,說出來的話才會正確。正語遠(yuǎn)離妄語、兩舌、惡口、綺語。妄語是不如實語,如實語是符合四法印的話;兩舌是挑撥離間語;惡口是粗暴語;綺語是不莊重語。

  (四)正業(yè):業(yè)是造作,有身口意三方面。以上正見、正思維屬于正確的意業(yè),而正語屬于正確的口業(yè),那么,這里的正業(yè),就指正確的身業(yè),即正確的所作所為。最起碼的有三條,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而最主要的就是修行正法。

  (五)正命:正命指維持生命的正當(dāng)職業(yè)。最起碼的是不做違反五戒的職業(yè),盡量遠(yuǎn)離與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有關(guān)的行業(yè)。如不要制作、販賣殺人武器,殺生器具;不要造酒、賣酒、販毒等等。在佛法中,特別強調(diào)不可以看相、看星座、算卦、占卜吉兇,因為很容易犯妄語或干預(yù)他人因果的過失。說錯了是妄語,沒說錯就一定干預(yù)因果。

  但怎么能保證不錯呢?佛在世的時候,有一老人想出家,那些大阿羅漢觀察他在八萬大劫內(nèi)都沒有善根,都不收他。但佛收了,因為佛觀察他在八萬大劫以前,有一次遇到了一只老虎,情急之中一面上樹,一面喊過一聲“南無佛”。連有大神通的大阿羅漢們都錯了。我們有什么本事呢?

  (六)正精進(jìn):前五條都正確的話,就應(yīng)該勇猛精進(jìn)去修行正法,把祂落實在生活、學(xué)習(xí)、工作之中。什么叫精進(jìn)?精,是不雑,要排除閑雜事,一門深入;進(jìn),是不退,不猶疑、不彷徨,勇往直前。精進(jìn)的反面是懈怠、放逸。不精進(jìn)是雖然遇到正法卻不能證果的重要原因之一。

  (七)正念:由于精進(jìn)修行,不失正確的念頭,起心動念不偏邪。正念來自正思維,正思維來自正知見,正知見則來自聽聞?wù)?聽聞?wù)▌t要跟隨真善知識。正念是五別境心所中念心所的功能,意思是學(xué)佛人當(dāng)對所學(xué)正法銘記不忘,清晰明了。

  (八)正定:有以上七項為前提,才有可能修定而得定。正定不只是禪定的意思,更重要的是把身心定在修習(xí)正法上,佛法中的禪定,都是為了輔助智慧的,因為單純的禪定功夫,只是世間法,不能幫助眾生解脫、成佛。小乘的正定,定在三法印上;大乘的正定,定在一實相印上。這才是正定的真義。

  六度:就是六種波羅蜜多,如布施波羅蜜多乃至般若波羅蜜多。

  1、布施:對治貪心,培養(yǎng)福報。有財施、法施、無畏施三種。財施就是用自己的錢財來供養(yǎng)三寶,做慈善事業(yè),或幫助他人;法施就是講經(jīng)說法或接引、幫助他人學(xué)佛;無畏施就是使他人能夠無所畏懼地修學(xué)和弘揚正法。

  2、持戒:對治毀犯,慎護(hù)根門。有五戒、六戒、八戒、沙彌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在家菩薩戒、出家菩薩戒等,可總攝為三聚凈戒,即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

  攝律儀戒就是諸惡莫作,對自己、對眾生、對佛法有損害的事都不做;攝善法戒就是對自己、對眾生、對佛法有增益的事都要做;饒益有情戒就是修行正法、護(hù)持正法、弘揚正法,從根本上利益眾生。

  3、忍辱:對治嗔恨,培養(yǎng)慈悲。有生忍、法忍、無生法忍三種。生忍就是能夠忍于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的真理,因此與人無諍,安然隨順;法忍就是忍于諸法無生無滅的真理,與正法無諍,安然隨順;無生法忍就是確實證得諸法本自無生無滅的甚深真理,與佛無諍,安然隨順。

  4、精進(jìn):對治懈怠,培養(yǎng)勇猛。有斷精進(jìn)、修精進(jìn)、求化精進(jìn)三種。斷精進(jìn)就是在斷除分段生死方面不雑不退;修精進(jìn)就是在修學(xué)一切種智,進(jìn)斷變異生死方面不雑不退;求化精進(jìn)就是在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方面不雑不退。

  5、禪定:對治散亂,培養(yǎng)定力。有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三種。功夫成片就是一門深入,不雜用心,在任何時間地點,做任何事情中,都能不離本修法門。達(dá)到功夫成片,其定當(dāng)在初禪前的未到定。

  事一心不亂就是把任何事情都變成了本修法門,生活和修行已經(jīng)融為一體。達(dá)到事一心不亂,其定當(dāng)在初禪或初禪以上。

  理一心不亂就是生活修行已經(jīng)都和佛法的正理融為一體,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已經(jīng)都成了佛法正理的自然流露。理一心不亂是定慧等持的境界,達(dá)到理一心不亂,其慧當(dāng)在真見道或真見道以上。

  6、般若:對治愚癡,培養(yǎng)智慧。有生空智、法空智、一切智智三種。生空智就是解脫的智慧;法空智就是成佛的智慧;一切智智就是佛的究竟圓滿的智慧;蛘哒f,一切智就是下品的妙觀察智和平等性智;法空智就是中品的妙觀察智和平等性智;一切智智就是上品的妙觀察智、平等性智以及大圓鏡智和成所作智。

  四攝:是菩薩攝化眾生時所用的四種善巧方便。六度法,自利與利他兼顧;四攝法,則純屬利他。

  1、布施:對錢財心重的人用財施,對求知心重的人用法施,使眾生愿意親近,隨緣度化,為其種善根,為其作表率。

  2、愛語:以溫和慈愛的語言令有緣眾生生歡喜心,使眾生愿意親近,隨緣度化,為其種善根,為其作表率。

  3、利行:以純粹利他的行為如修路架橋、解危救難,乃至不惜喪財失命,使眾生愿意親近,隨緣度化,為其種善根,為其作表率。

  4、同事:與上至國王、下至乞丐的各種人,平等相處,共同做事,使眾生愿意親近,隨緣度化,為其種善根,為其作表率。

  《心經(jīng)》的下一句

  ○無智亦無得:就是說,站在第八識本體的角度來說,也談不上菩薩所修的智、得之法。智,就是指菩薩所修的六般若波羅蜜、轉(zhuǎn)八識成四智等法。得,就是要成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是菩薩所修之法,雖修一切善法,而無任何執(zhí)著。

  我們的真心,本來具足圓滿一切功德,所以,即使是我們通過修行得來的任何福德、智慧,其實還是我們心中本來就有的,因此我們既不會有任何損失,也不會有任何所得。

  生命是宇宙中的奇跡;一切眾生皆有真如佛性,皆本來不生不滅,是奇跡中之奇跡;而一切眾生皆可成佛,皆必成佛,無量眾生已經(jīng)成佛,則是最大的奇跡。

  學(xué)佛就是學(xué)習(xí)如何成佛,就是學(xué)習(xí)做佛,我們正在學(xué)佛,我們也能成佛,我們一定成佛,這是我們正在進(jìn)行的人生最偉大的事業(yè),當(dāng)全力以赴。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以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因為其實并沒有什么真正的所得,所以菩薩以般若波羅蜜多的智慧來如實觀照,心里就沒有任何掛礙。我們有些人活得太累,就是因為有太多的掛礙;有些人修行很長時間并沒有什么大的轉(zhuǎn)變,也是因為有太多的事放不下。菩薩修行有成,就是因為菩薩無牽無掛,能夠輕裝前進(jìn)。

  為什么菩薩心無掛礙?因為菩薩經(jīng)由證得這個常住不壞的真實心,所以能夠現(xiàn)證解脫果與佛菩提。當(dāng)菩薩證得解脫果的時候,他就不怕生死輪回了,因為他已經(jīng)知道解脫生死的道理了,而且已經(jīng)親證了。

  當(dāng)他證得佛菩提的時候,他就不怕墮入斷見、常見,不怕墮入斷滅邊,也不怕像常見外道那樣輪回;因為這個緣故,他也不害怕胎昧,所以他敢在未離胎昧的階段就發(fā)愿再來人間受生,再來自利利他,住持佛的正法。

  ○無掛礙故,無有恐怖:掛礙較輕,恐怖較重;掛礙是因的積累,恐怖則是果的現(xiàn)前。怎樣才能沒有恐怖?就要沒有掛礙。怎樣才能沒有掛礙?就要證得本來自在的第八識如來藏,依其清凈體性,照見五蘊本空,無我無人,無智無得,而真如佛性,圓滿具足一切。

  ○遠(yuǎn)離顛倒夢想:這一句是在說果。因還是觀自在、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但也是在說因,菩薩之所以能夠無掛礙、無恐怖,就是因為遠(yuǎn)離了顛倒夢想的緣故。顛倒夢想,就是不如理作意,即不能依照佛說的真實道理來進(jìn)行思維觀察。

  顛倒共有八種,有凡夫、外道的四種顛倒和聲聞、緣覺的四種顛倒,合稱八倒。佛位的究竟涅槃有四種功德,叫常、樂、我、凈。凡外、小乘與此不相應(yīng),故有顛倒。

  已經(jīng)證悟的菩薩,由于對未來將要經(jīng)歷的所有境界,都已經(jīng)有所了知了,知道在死亡后,也確實將依照自己所證知的過程進(jìn)行,確知到了那時絕不會有錯謬,而那時也真的如其所證地進(jìn)行了,這樣的菩薩就真正遠(yuǎn)離了顛倒夢想。由于遠(yuǎn)離了顛倒夢想,所以菩薩無有掛礙、無有恐怖,可以繼續(xù)進(jìn)修而實證佛地的究竟涅槃。

  八倒:

  一、凡夫、外道的四種顛倒:

  世間法都是有為法,世間的有為法都是生死輪回之法,無常、無樂、無我、無凈。凡夫、外道不知真實,誤認(rèn)其為常、樂、我、凈。

  1、無常計常:五蘊身心以及世間的一切法,本來沒有永恒的存在,皆是因緣所成,剎那變異,最終壞滅。但凡夫、外道不知,以為可以長保,總想拼命地抓住。

  2、非樂計樂:世間之樂本來沒有長久的快樂,一切樂受,眾緣所成,剎那變遷,最終是苦。但凡夫、外道不知,以苦為樂,總想拼命地抓住。

  3、無我計我:五蘊身心本來沒有永恒的自我,唯是因緣暫和所生之假相,虛偽脆弱,絲毫不能做主,恒為命運擺布。但凡夫、外道不知,處處以自我為中心,總想拼命地抓住。

  4、不凈計凈:五蘊身心由煩惱而有,必與煩惱相應(yīng),煩惱就是染污,就是不凈。當(dāng)凡夫作了很多好事、外道修得了一念不生的功夫時,就自以為身心清凈了,不知離真正的清凈還有十萬八千里,仍在顛倒之中。

  聲聞、緣覺的四種顛倒:

  佛位的究竟涅槃有四種功德,叫常、樂、我、凈,小乘的修行人不知真實,不能證得,而誤認(rèn)為一切法皆無常、無樂、無我、無凈。

  1、常計無常:佛已證得究竟涅槃,即無住處涅槃,既不住生死輪回,也不住無余涅槃,已獲最極殊勝的解脫色,其圓滿報身、千百億化身恒存世間、永利眾生。二乘不知,認(rèn)為一切色心之法悉皆無常,是為第一顛倒。

  2、樂計非樂:佛已證得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四智圓明,究竟斷除一切粗細(xì)煩惱,已獲最極殊勝的究竟大樂。二乘不知,認(rèn)為一切色心之法純苦無樂,是為第二顛倒。

  3、我計無我:我者,恒存不滅之義。佛地的第八識,不僅與五遍行心所法相應(yīng),而且與五別境心所法以及十一個善心所相應(yīng);佛地的八個識不但可以和合運作,而且可以單獨運作,永無暫斷之時,當(dāng)可稱為真我。二乘不知,認(rèn)為一切色心之法決定無我,是為第三顛倒。

  4、凈計不凈:佛地第八識,究竟滅除全部粗細(xì)煩惱種子,唯與五遍行、五別境、善十一之二十一個心所法相應(yīng),最極純凈無染。二乘不知,認(rèn)為一切色心之法,唯是妄心所生之染污法,是為第四顛倒。

  繼續(xù)《心經(jīng)》

  ○究竟涅槃:修行的過程,也是遠(yuǎn)離這八種顛倒夢想的過程。若真能遠(yuǎn)離了這八種顛倒夢想,就能證得佛地的無住處涅槃,即究竟涅槃。

  無住處涅槃:為什么叫無住處?因為既不住于凡夫、外道的分段生死之中,也不住于聲聞、緣覺、菩薩的變異生死之中,二死永亡。佛在人間舍壽后,報身常住色究竟天利樂十方地上菩薩,并以諸化身利樂有情,永無盡期。

  涅槃:第八識的異名之一,有多種分類,其四種涅槃為:

  1、本來自性清凈涅槃,即眾生位第八識的清凈本體,也叫如來藏。其具本來性、自性性、清凈性與涅槃性。涅槃性即中道體性。

  2、有余依涅槃,已滅分段生死的現(xiàn)行與種子,尚余業(yè)報所依身體之涅槃。

  3、無余依涅槃,已滅分段生死的現(xiàn)行與種子,并舍業(yè)報所依身體之涅槃。即前七識被滅除,唯余第八識獨存,是第八識獨存的境界。

  4、無住處涅槃,也叫究竟涅槃,佛位第八識的境界。已滅分段生死以及變異生死的一切現(xiàn)行及種子,已無業(yè)報所依之身體,而具圓滿報身和千百億化身,既不住于凡夫、外道的生死輪回,也不住于聲聞、緣覺的無余涅槃,一無所住,隨緣現(xiàn)相,永利群生,無有盡時。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