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修學(xué)概要 十七

  佛法修學(xué)概要(十七)

  凈界法師主講

  己二、天乘

  所謂的「天乘」,就是我們可以依止這樣的一個修學(xué),使令我們生到天的果報。這當(dāng)中分成三科。

  初、十善業(yè)。二、四禪定。三、四空定。

  天的果報有三類,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這當(dāng)中主要可以分成兩大部分,就是欲界天及色無色界天。欲界天的欲,就是說天的果報還有男女的欲望,還有飲食的欲望,還有睡眠的欲望,有三種欲望,所以叫欲界天。

  色界無色界,他們在這種高深的禪定當(dāng)中有殊勝的三昧樂,所以就沒有這三種欲望,他那個是屬于禪定的境界,色界無色界天。

  庚一、十善業(yè)

  十善業(yè)是成就欲界天。欲界天,在《法苑珠林》上說,欲界天的天人有五種功德。

  第一個、他的果報體清凈莊嚴(yán)。天的果報體是化身,人道的眾生是胎生,有胞胎,懷胎十月。那么天的果報,他要出生的時候,是突然間無而忽有,一下子就出現(xiàn),剛開始就像十二歲的小孩子一樣,但是天的地上有牛奶,地肥。他吃那個牛奶一下子就能長大成人。他的色身特別的清凈,因為天的飲食沒有渣,完全吸收養(yǎng)分,它沒有渣。所以他沒有所謂的便溺,沒有大小便溺,所以天沒有廁所,因為他根本不便溺的,因為他只有吸收,沒有排泄。所以他的色身比我們的人道來說,比較干凈多了,比較清凈。天人的相貌特別的莊嚴(yán)。難陀尊者,他娶的太太是迦毗羅衛(wèi)國最美的美女,但是他到忉利天以后看到天女,他說他太太跟天女比起來,就像彌猴一樣,就像猴子一樣。所以天,不管男眾、女眾,特別的莊嚴(yán)。這是他第一個果報清凈莊嚴(yán)。

  第二個、放大光明。天的果報,色身能夠放出光明。經(jīng)論上說,諸天晚上來請佛陀說法,阿難尊者看到天人來的時候,晚上突然間放大光明,就像白天一樣的光明。所以天的果報,他能夠放大光明。

  第三個、無諸病苦。諸天在一生當(dāng)中沒有老、沒有病,他的色身永遠(yuǎn)是莊嚴(yán),而且一輩子永遠(yuǎn)不生病的。他只有死亡而已,只有初生跟死亡,等于整個過程當(dāng)中沒有老,沒有病的情況。

  第四個、衣食自然。人道的眾生福報再大,他多少要工作?抗ぷ鱽頁Q取財富,來享受。但是諸天,天人沒有所謂的工作,因為他的衣服、飲食就從樹上面生出來。他的衣食是自然的。

  第五、報得五通。他的果報體就具足五種神通,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神足通、乃至于他心通,報得五通。他這五通不是修來的,果報體就具足五種神通。這是《法苑珠林》講到天人的五種果報。這五種果報是由十善業(yè)所莊嚴(yán)的,因地的時候修十善業(yè),在果地的時候召感這樣的果報。

  十善業(yè),基本上分成「身業(yè)、口業(yè)、意業(yè)。」

  「身業(yè)- 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

  「不殺生-止善-止殺生之惡行。作善-行放生之善行!

  十善業(yè)的不殺生就是「止」!钢股啤咕褪且驗橹,而成就善業(yè)。止什么呢?止殺生的惡行。禁止殺害有情眾生的這些惡行,止善。「作善」是因作而成善。善業(yè)是因為造作而成就的,就是行放生的善業(yè)。放生就是我們能夠經(jīng)常救助有情眾生。放生當(dāng)然不是說一定要去刻意的買東西來放。這個也是好。但是我們?nèi)粘?a href="/remen/shenghuo.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生活當(dāng)中,譬如說,有小鳥飛進(jìn)來,蝴蝶飛進(jìn)來,我們把窗戶打開,做個皈依把牠放出去;蛘咚疁嫌形浵,我們方便把他救起來做個三皈依,然后把牠放出去,這也是放生。放生有兩個很特別的意義,第一個、增長我們的慈悲心。因為我們面對有情眾生的時候,救拔眾生,念念之間會增長我們在菩薩道當(dāng)中很重要的慈悲心,慈悲心增長。第二個、廣結(jié)善緣。每一個眾生都是愛著他的生命,你能夠救他的生命,以后在無量劫流轉(zhuǎn)當(dāng)中,他看到你會起歡喜心,你為他說法,他容易接受,廣結(jié)善緣。十善業(yè)提倡要行放生的善行。

  前面的五戒只有止善,它沒有作善,它是比較消極這一部份,就是禁止去造惡業(yè),對于作善,它是不強(qiáng)調(diào)的。所以十善業(yè)是強(qiáng)過于五戒的。

  「二、不偷盜-止善-止盜他財物之惡行。作善-行布施之善行!

  前面的不殺生是針對于有情的正報,正報的身心。偷盜是針對于有情的依報,對于他財物的一種禁止偷盜的情形。作善是行布施的善行,不但是要禁止,還要去布施。財施、法施、無畏施,來布施一切的眾生。這個是不偷盜的善業(yè)。

  「三、不邪淫-止善-止于非妻妾淫欲之惡行。作善-行恭敬之善行。」

  不邪淫在止善方面是禁止非妻妾,不是自己妻妾的淫欲的惡行。作善是行恭敬的善行。這一點解釋一下,「恭敬」,在儒家上說,人跟人之間他有一定的禮節(jié),叫做「克己復(fù)禮」。我們?nèi)烁酥g有五種禮節(jié),就是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五倫。人跟人之間的互動,它有一定的儀軌,你不能超出這個儀軌,太過分或者是太少,都是不合乎禮的。我們怎么遵守「禮」?「克己」,你克制你的情感,不要放縱你個人的欲望,使令你的身業(yè)、口業(yè)合乎這個禮,這個就是恭敬。我們經(jīng)常起恭敬心,我們不容易放逸。恭敬心是清凈心的前方便。印光大師弟子問印光大師說:您老人家一生修行這么大的成就,可不可以講出一個心得,給我們后輩學(xué)習(xí)。印光大師就說:修行佛法,要緊是竭誠盡敬,妙、妙、妙、妙,講出四個妙字。一個誠、一個敬。就是說不管面對人何的人,不管修行什么法門,你內(nèi)心的狀態(tài)就表現(xiàn)一種誠敬的的狀態(tài)。你不管是待人處世,或者是修學(xué)佛法,都是妙妙妙妙。在不邪淫方面就是以恭敬來對治邪淫。這個是屬于身業(yè)的一種善業(yè)。

  「口業(yè)-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

  「四、不妄語-止善-止虛言誑他之惡行。作善-行實語之善行!

  不妄語在止善方面,禁止虛言誑他。虛誑的言詞,來欺騙他人的惡行。作善就是行實語之善行。實語就是真實語。一般人講話,他也不當(dāng)一回事,但是修行人講實語就非常重要。怎么說呢?佛法說「直心是道場」,你待人處事,事情是怎么樣你就說怎么樣,不要多講也不要少講,講真實語。你講真實語有什么好處呢?你修行容易成就。直心,它是一種道場,一切的道,一切的功德都依止這個處所能夠生起。一個人經(jīng)常打妄語,當(dāng)然妄語有它的過患。另外一種兼帶的過患,你一天到晚打妄語,你內(nèi)心虛誑的心性,你修什么法門都不能成就,持大悲咒持半天也沒有感應(yīng),念阿彌陀佛也不容易感應(yīng)道交,因為這種清凈的法寶,它的依止處要依止直心,這個清凈的法寶才能夠生根。你經(jīng)常打妄語,內(nèi)心當(dāng)中彎曲的心它不是道場,不是道場,這個清靜的法寶進(jìn)去,它沒辦法生根,不能夠落地生根。所以講實語,在修行上面說,就變成很重要了。

  「五、不兩舌-止善-止構(gòu)斗兩邊之惡行。作善-行和合之善行。」

  兩舌在止善方面是禁止,「構(gòu)」就是引起,引起雙方的斗爭。你講兩邊的話,向此說彼,向彼說此,引起雙方的斗爭,這個是我們要禁止的,叫做止善。作善,就是要講一些和合語。有時候,人跟人之間相處,我們?nèi)绻軌蚓又袇f(xié)調(diào),能夠減少很多很多過失的出現(xiàn)。春秋時代,有一位齊景公,齊國,是一個大國。齊景公很喜歡一只白馬,很寶貴的白馬,結(jié)果被養(yǎng)馬人在疏忽的時候弄死了。齊景公大怒,叫侍衛(wèi),馬上把那個害死馬的人抓到殿堂來。齊景公實在是太生氣了,他控制不了自己,以一個國君之尊,拿著刀就要沖下去把養(yǎng)馬的人殺死。在這個緊急情況,士大夫晏嬰,他是很有名的宰相。他就說:國王,這件小事情我?guī)湍戕k就好,你要殺他可以,我?guī)湍銡⑺>桶妖R景公手上的劍拿下來,說這件事情我來幫你處理。就拿著劍指著養(yǎng)馬的人說,你犯了三件事情,你該死。第一件、你為國君養(yǎng)馬,把國君的馬養(yǎng)死了,使令國君要殺你,這件事情會使朝中文武百官議論紛紛,使令國君失去威德,所以你該死。第二件事情、你為國君養(yǎng)馬,你把國君的馬養(yǎng)死了,國君要殺你。這件事情傳出去,讓老百姓對國君議論紛紛,使令國君失信于老百姓,所以你該死。第三件事情、你為國君養(yǎng)馬,把國君的馬養(yǎng)死了,使令國君要殺你。這件事情傳出去,諸侯都知道以后,諸侯譏笑國君,使令國君在諸侯當(dāng)中失去威德,所以你也該死。三件事情你該死。講完以后,齊景公說:好,不要殺他,不要殺他。為了殺一個人,失信于文武百官、失信于整個國人、失信于諸侯之間這些君王之間的譏笑。所以晏嬰他能夠在適當(dāng)?shù)臅r候講和合語,化解了一種幾乎是要發(fā)生的斗爭。其實僧團(tuán)之間也是這樣,我們一個執(zhí)事,能夠居中協(xié)調(diào),很多的事情能夠減少,這個倒是功德無量的。行和合的善行,這是不兩舌。

  「六、不惡口-止善-止惡言加人之惡行。作善-行軟語之善行!

  柔軟的意思是講一些安慰鼓勵的話。

  「七、不綺語-止善-止綺側(cè)乖理之惡行。作善-行有義語饒益之善行!

  不綺語的止善就是禁止,「綺」就是華麗的言詞!競(cè)」就是不正當(dāng)。不但是華麗,還是不正當(dāng)!腹岳怼咕褪沁`背世間因果道理的,這些惡習(xí)。這是止善。作善,行有義語饒益之善行,講一些有意義的話,講一些對眾生法身慧命有幫助的話,言之有物。印光大師說,古時候很多的文學(xué)家,文人,一生窮苦潦倒,為什么呢?這些文人就是寫一些風(fēng)花雪月的小說,講一些糜糜之音,來破壞別人的正念,這個人的一生才會這樣子,窮苦潦倒。講一些綺語講太多了。印光大師說,這只是花報而已,正式的果報在三惡道。綺語是應(yīng)該要禁止的。

  十善業(yè)的身業(yè)、口業(yè)。身業(yè),我們還不容易犯到,一般的人,內(nèi)心有一點道德的人,殺盜淫還不是容易犯的,但是口業(yè)就容易犯到。我們一不小心,嘴巴一講出來兩舌、綺語、惡口就容易發(fā)出來。但是口業(yè)要造罪容易,要生起功德也很容易。譬如說獨角牛的公案。有一只獨角牛,牠剛出生的時候,別人有兩只角,牠只有一只角,牠對這件事情非常自卑。別人都兩只角,我只有一只角,但是牠有一個優(yōu)點,這只獨角牛牠非常有力量,工作非常的勤勉,這是牠的優(yōu)點。牠為主人工作的時候,在所有牛表現(xiàn)當(dāng)中,牠表現(xiàn)的特別的努力,特別的勤勉,所以主人待牠特別好。他給牠一個特別好的房間,把牠的房間整理的很干凈,給牠很好的飲食。這個獨角牛在整個牛當(dāng)中,受到主人特別的恩惠,牠也生感激心。一天,村莊要舉辦斗牛的比賽,兩只牛頭上都綁繩子,看誰的力量大。獨角牛就自告奮勇,就跟主人說:主人,我們可以去報名,報名斗牛比賽。主人說:行嗎?牠說:可以的啊!牠說,我什么都不行,但是我對我自己的力量很有信心,一定能夠得勝的。好,報名。就繳了十金。十兩黃金。報名的時候,雙方的主人就介紹他的牛,我這只牛多么多么的好。獨角牛的主人上去就介紹說,我這只牛工作又努力、態(tài)度勤勉,作什么事情很認(rèn)真,但是有一個缺點,就是牠出生的時候只有一只角,這是牠天生的缺陷。兩個主人報告雙方的牛以后就比賽,一比賽之后,獨角牛就失敗。失敗,獨角牛就輸?shù)袅恕]數(shù)粢院?主人就牽著牛要回去。主人越想越氣,都是你,要我們?nèi)ケ荣?把十兩黃金輸?shù)袅恕*毥桥:芪?主人,這件事不能怪我。怎么不能怪你呢?你上去報告我的情況,講我的優(yōu)點就好,講我的缺點。我初生就一只角,在我的內(nèi)心當(dāng)中,觸動我的自卑感。你講到我的缺陷,你一講,我整個人沒有信心了,像一個泄了氣的皮球,一上去就失敗了,沒辦法表現(xiàn)我的實力。這怎么辦呢?明天還有一場,我們再參加,參加這一次,講我的優(yōu)點,缺點不要講。第二天在比賽

  的時候,這主人就知道了,上去總總的贊嘆牠的優(yōu)點,缺點不提了。一比,果然獨角牛就取勝。佛陀在戒律當(dāng)中,講到惡口的時候,講到這個公案以后,告訴所有的弟子,從今以后,所有的弟子要講柔軟語。這個意思就是說,佛陀用獨角牛的公案來告訴我們說,乃至一只牛牠都需要鼓勵,何況是一個人呢?特別是一個剛剛要修行的初學(xué)者。一個初學(xué)者他只是對佛法一念的信心來到三寶地,什么是戒定慧,他完全不知道。他這個時候內(nèi)心有無量無邊的煩惱跟罪障,一個人會來到三寶地,多多少少是有障礙。如果今天一個僧執(zhí)事,能夠適當(dāng)?shù)囊痪涔膭畹脑?可能他從此以后生起信心,好好的修學(xué)佛法,解脫生死,廣度眾生,成就一代的祖師,乃至成就佛道。如果我們今天身為執(zhí)事,一句話去傷害到他的自尊心,退失道心,下山,從此以后不再修學(xué)佛法,他可能從此以后墮落到三惡道去。所以說有時候眾生的善根就在我們之間的一句話,當(dāng)然,老修行不管你怎么說,百花叢里過,片葉不沾身。你說的話是你自己的話,世間上的一切是如夢如幻,我們自己的正念能夠做得了主。初學(xué)者他不是,初學(xué)者他所需要的就是鼓勵,安慰,攝受,所以這件事情非常重要。所以說口業(yè)當(dāng)中不惡口要特別注意,行柔軟之善行,止惡言加人之惡行。在行菩薩道的時候是特別重要。

  「第三、意業(yè)-不貪欲、不瞋恚、不邪見。」

  意業(yè)功德的生起,我們照他的次第而解釋。意業(yè)首先要先講不邪見。因為你一定要先有正見,才能夠產(chǎn)生不貪欲、不瞋恚。

  「不邪見-止善-止撥正因果,僻信邪心之惡行。作善-行正信,歸心正道,生智慧之善行!

  止作二持,在三業(yè)當(dāng)中他要先有作善,才能夠止善,沒有作善不可能止善。剛開始要先能夠生起正信,對于佛法的道理有一個正確的信心,皈心于正道。佛法的修行法門都是正道,引生智慧的善行。十善業(yè)的正見,我們也不要講太深。十善業(yè)基本的正見就是深信業(yè)果。深信業(yè)果就是說啊,一般人的思想,他這一念心對于生命的分別,他總是想說,人死如燈滅,生命就是今生。所以說為了追求今生的安樂,什么事情都能夠作,反正我所能夠感覺到,得到的,能夠受用就是今生而已,死掉以后什么都沒有了。這種思想就很難對治你的貪欲跟瞋恚,你就很難對治習(xí)氣,你一定是放縱習(xí)氣。所以佛法的第一個人生觀,就是相信生命相續(xù)。在佛法的觀念當(dāng)中,第一個最基礎(chǔ)的觀念,就是相信有來生,相信生命是無量無邊的相續(xù),恒轉(zhuǎn)如暴流。就說這個生命就像水流一樣,從無量無邊過去的水流,才有我今生的生命,我今生的遭遇是承接于過去的業(yè)力。換句話說,我今生的造業(yè)會影響我來生的果報,水流就是這樣子的,你現(xiàn)在的水流弄臟了以后,你下輩子的水流就臟了。前面的水流干凈,后面的水流就干凈。就是說呢,我們對生命有一個正確的認(rèn)識,生命相續(xù),業(yè)果相續(xù),這個就是正見。這個就是止撥正因果,僻信邪心之惡行!笓堋故桥懦軣o因果!钙А故瞧。相信外道,相信說你不管造善造惡都沒關(guān)系,反正你就能夠拜神,用雞鴨魚肉去供養(yǎng)尊神,尊神就賜給你福報。這種邪知邪見。我們的快樂痛苦是由我們自己的善業(yè)、惡業(yè)決定的,不是一個常一主宰的神來決定的。對于這樣的邪見,要加以僻,就是避免。我們對我們的生命有正見以后,就會去對治我們的貪欲心。所以開始不貪欲。

  「不貪欲-止善-指引取無厭之惡行。作善-行不凈觀,觀諸六塵,皆欺誑不凈之觀行善行!

  「引取」就是一次一次的去追求,這種追求是沒有厭倦的惡行。作善,行不凈觀,觀諸六塵,皆欺誑不凈之觀行的善行。這個貪欲在前面五戒的標(biāo)準(zhǔn),他沒有要求我們的意業(yè),煩惱要淡薄,因為那個只是人的果報。但是十善業(yè)是天的果報,天的一個特色,煩惱淡薄。貪欲也特別淡薄。你看那個諸天,六欲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每一個天的欲望,越來越淡薄,越來越淡薄。譬如說,男女的欲望,他前面就是互相的擁抱,乃至于互相的牽手,到最后互相兩個眼睛看一看,這個時候欲望就結(jié)束了。這就是「意」。所以說生天不是靠布施持戒而已,你內(nèi)心的欲望太重,你還不能生天的。生天的標(biāo)準(zhǔn),你的欲望要淡薄。當(dāng)然欲望淡薄,他不是自然會淡薄,就是要修觀,修不凈觀。我們要冷靜的觀察我們的色身,種種不凈物,充滿于身內(nèi),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糞。觀察我們這個色身,把這一層皮把他撥開以后,看里面的情況有種種的不凈物,膿血屎尿,大小便溺,心肝脾肺腎,沒有一個東西是干凈的。所以種種不凈物,充滿于身中。這種不凈物,它還不是經(jīng)常待在里面。它是干什么呢?常流出不止。兩個眼睛、耳朵、鼻孔、嘴巴、大便處、小便處,經(jīng)常流出不凈物。如漏囊盛糞。我們對于色身不凈的情況,透過觀察以后,使令我們對于男女的果報體,貪欲心淡薄,因為沒有一個人去貪愛一個不干凈的東西。因為我們經(jīng)常被果報體外表這一層皮所欺騙,所以佛陀要我們?nèi)タ吹缴淼谋举|(zhì),它的不凈本質(zhì),來調(diào)伏貪欲。

  「九、不瞋恚-止善-止忿怒之惡行。作善-行慈忍之善行!

  這個瞋恚的過失是超過貪欲,因為貪欲會障礙我們的功德,但是對于破壞我們的善根,還不是太厲害。這個人佛法有善根,他對于這個世間的欲樂,貪欲一點,造一點罪業(yè),但是它還不會破壞善根。但是瞋恚心的可怕,它會破壞你的善根,好不容易你在三寶當(dāng)中所生起的信凈念定會的善根,會破壞你的善根。古德說:「一念瞋心起,火燒功德林!篃o量劫來在三寶當(dāng)中,好不容易的精進(jìn)的修行,三點半起床,拜佛、修懺、誦經(jīng),栽培很多的功德林,但是你的瞋心會破壞你的功德林,一念瞋心起,火燒功德林。一下子破壞。所以瞋心實在是需要對治的,怎么對治呢?行慈忍之善行。這個慈忍的善行,在藏傳佛教它有兩個方法。第一個方法是七重因果的前面三個,就是修知母念恩報恩。「知母」的意思是說,我們對眾生有慈悲心、包容心,第一個條件就是要建立我們?nèi)烁酥g一個深厚的關(guān)系,深厚的因緣。就是說我們必須把眼光擴(kuò)大,看到過去無量的生命當(dāng)中,每一個有情都曾經(jīng)作過我的母親,因為我們在無量無邊的生命當(dāng)中,我們有無量無邊的生命,每一個生命的出現(xiàn),都要仰仗每一個母親的十月懷胎,乃至于母親的撫養(yǎng),這個生命才能夠慢慢的成長。從無量無邊的受生的因緣觀察,每一個有情,天上飛的小鳥,地上爬的螞蟻,從這樣的機(jī)率來看,他都確實做過我的母親。而他作我的母親的時候,對我有很多的恩惠,剩下就這一口飯,他省吃簡用,把這一口飯給我吃,自己省吃簡用把最好的東西來供養(yǎng)我。所以我們知母以后,念恩,不斷的憶念他曾經(jīng)作我的母親,不斷的給我恩惠。第三個就應(yīng)該報恩,對眾生有一種報恩的心理。雖然他現(xiàn)在的生命,現(xiàn)在的因緣不是我的母親,甚至于對我有種種的傷害,但是我看在他過去曾經(jīng)是我的母親,對我有恩的情分之下,我應(yīng)該還是要包容他,慈悲他。一般人,人跟人之間沒有關(guān)系,你觸惱我,我也觸惱你,這個很正常。但是如果說今天是母親,一個對我有恩的人,稍微觸惱我們,我們能夠包容。他對我恩惠太大了,這一點觸惱算不了什么。修慈悲觀的第一個就是知母念恩報恩,你一定要如實的知道,每一個眾生都曾經(jīng)作

  過你的母親,然后他對你有種種的恩惠,而你今生所要做的,就是去報答他的恩惠。這個就是知母念恩報恩,這是阿底峽尊者的傳承。其次是菩薩的自他交換,自他交換,每一個眾生都跟你有共同的情形,什么情形呢?就是你看到每一個有情,你應(yīng)該觀想,他跟你是一樣的,因為他也是需要離苦得樂。他有時候作出一些傷害你的事,但是你應(yīng)該想,其實他也不是故意的,他也想要離苦得樂。就是有一種感同身受,設(shè)身處地替他著想。他今天所做的一切,他只不過是想要離苦得樂而已,追求安樂,避免痛苦,跟我們一樣。這樣子呢一種感同身受的心情,我們也容易對眾生生起慈悲心,站在人跟人之間一種平等的角度,就是自他交換。諸天有天王,天王的果報體,慈悲心要更大,所以有四無量心。

  「四無量心」是說,譬如說你要做天王,天王不只是十善業(yè)而已,要修慈、悲、喜、舍,四無量。譬如說,你做了一個功課,你剛剛持了大悲咒,持了四十九遍。你這四十九遍大悲咒要怎么處理呢?可以把他匯歸到慈悲喜舍。

  第一個修慈心!复葻o量」,無量有兩層意思。第一個,他所緣的眾生是無量無邊,不能夠揀別針對那一個眾生,叫無量,緣念無量眾生。第二個、他能夠召感無量無邊的福報,所以稱為無量。說我剛剛作了一個定課,我誦了一品的法華經(jīng)、持了四十九遍的大悲咒,這個時候你可以觀想無量無邊的有情都現(xiàn)前,你熟悉的,你不熟悉的,你過去的父親、母親、眷屬,認(rèn)識的,不認(rèn)識的,很多很多,都在你前面。你把持咒誦經(jīng)的功德,慈者與樂。他沒有快樂,你修法的功德變成無量無邊的珍寶,布施給他們。他沒有五欲的樂,我修行的法門,無量無邊的法寶,變成無量無邊的五欲樂,讓他們滿足,乃至于給他五欲樂、三昧樂、涅槃樂,最后給他開釋佛法,給他們涅槃樂。慈者與樂,這個就是慈無量。

  「悲無量」也是一樣,你觀想無量無邊的有情,在痛苦當(dāng)中,有病痛,他的色身變老了,死了,老病死的痛苦,求不得苦。這個時候,把你所修的功德變成一股強(qiáng)大的力量,把他們的痛苦都一一的拔除。拔眾生苦,就是悲。

  「喜」,你經(jīng)過前面的慈與樂,悲拔苦以后,眾生離苦得樂。這個時候你要用什么樣的心情來面對這樣境界呢?你心中要歡喜?吹奖娚x苦得樂,喜無量,你隨喜贊嘆

  「舍」就是平等。就是說你必須觀想,所給與樂拔苦的眾生,每一個眾生,不管你認(rèn)識的,不認(rèn)識的,每一個眾生都是平等的,把你的胸量擴(kuò)大。「舍」是平等舍的意思。

  我們經(jīng)常能夠把這個功德匯歸到慈悲喜舍四無量心,你來生就容易作天王,就是諸天的王。因為那個福報太大了,慈悲心。所以天王,除了十善業(yè)以外,還要加修四無量心,才能夠作天王。這個是天的一個業(yè)力。我們看十善業(yè),它比五戒兩個殊勝。第一個、它有作持,五戒只有止持,它有作持。第二個、十善業(yè)它對治心中的煩惱。五戒,它不必對治心中的煩惱,它只是對治身口七支。但是你要生天,你還要煩惱淡薄才可以。阿迦曼尊者成就阿羅漢果以后,他白天為比丘、比丘沙彌、為居士說法,為人道眾生說法。晚上的時候,為諸天、鬼神說法。他書上說,所有的眾生來聽法,天人最守規(guī)矩。他說天人要來之前,他是團(tuán)體來的,隊伍排的非常整齊。他們還不敢在阿迦曼尊者面前太近的地方來,就在很遠(yuǎn)的地方飛下來,然后還會有一位天王帶著,繞阿迦曼尊者三匝,很寂靜,從頭到尾都不亂動的,眼睛也不會眨的。天人眼睛不眨的。聽完以后,就贊善哉!善哉!然后就繞阿迦曼尊者三匝,然后慢慢的后退,慢慢的后退,到很遠(yuǎn)的地方才飛上去。阿迦曼尊者說,他對天人的印象特別好。因為天人怎么樣呢?煩惱淡薄,內(nèi)心寂靜。為人道說法就很困難,人煩躁惱動,他就是不安。。所以你說這個人拿這么多錢財布施,一定生天。我看是不一定。用錢財布施成就可樂果報,但是你要生天,除了五戒以外,你煩惱還要淡薄,意業(yè)要有一份清凈的功德才可以。這是一個天的因地。

  問:?

  答:天人的果報太快樂,因為他的色身又健康。一個人道,帶一點病痛,諸佛以苦為師,看到病痛就知道要追求涅槃,出離解脫,所以天人很難修行,天人幾乎是沒辦法修行。目犍連尊者有一個皈依弟子叫祇婆。天醫(yī)啊!祇婆是一個大富長者,很尊貴的種性。他在生的時候,不管他年紀(jì)多大,只要看到他師父來,目犍連尊者。不管是在他的房間、或者是路邊、在大庭廣眾之下,他只要看到目犍連尊者來,他一定跪下去跟他師父頂禮。他死了以后才生天。生天以后,目犍連尊者僧團(tuán)里的比丘生了一場病,病了很厲害,所有的醫(yī)生來都看不好。目犍連尊者就用神通到忉利天去,去找他的弟子。當(dāng)然阿羅漢一入定就知道他的弟子到那里去了,去找祇婆。這個時候祇婆現(xiàn)天的果報,坐車乘,帶著天女飛過來、飛過去,在天上玩樂,看到他師父也不下來頂禮,雙手打個招呼就好。打個招呼,師父你來了,什么事呢?目犍連尊者說:「我們一個比丘生病了,怎么治都治不好,怎么怎么的!沟o婆說:「斷食就好,斷食三天就好。」目犍連尊者看到他的弟子在上面玩樂,搖搖頭就下來了。我們看經(jīng)典,佛陀不贊嘆天,不贊嘆天的果報。因為站在圣道的角度。為什么呢?當(dāng)然生天的人,他煩惱淡薄,但是經(jīng)常處在一個殊勝的五欲的境界,你經(jīng)常起貪欲心。剛從欲界天來到人道的天人,貪欲心很重,很難修行。從畜生道來的人,特別愚癡,講半天,他就是話聽不懂。阿修羅道的人來到人道,瞋心很重。如果是色界無色界的天人來,個性非常清高,煩惱很淡薄。就是說,你今天到天上去了一趟,幾萬年的快樂果報,作了一場美夢。但是「假饒金玉滿堂,難免衰殘老病,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箍傆幸惶焖は聛,摔下來的時候,你又要從新開始。從新開始修學(xué)佛法就有困難,因為你去一次天上以后下來,貪欲心很重,很難修行。色界是最好,無色界也不好。我們會講到,無色界的天,愚愚鈍鈍,暗鈍,因為這個定太深了,禪定太深了。四禪是最好。窺基大師說:如果不能往生極樂世界,要到四禪天去,三界里面的四禪。四禪是最好修行的。四禪的標(biāo)準(zhǔn)也不容易,你看看就知道。

  業(yè)果大小

  十善業(yè)有上品、中品、下品,三種的十善業(yè)。這個品位是怎么安立的呢?

  「一、曰心-為猛利意樂所作!

  你做這個法,是一個很強(qiáng)烈的意樂!该屠鈽贰购苤匾,所以我們修什么法,不要隨便。譬如說,你今天持大悲咒,你隨隨便便持大悲咒,那個愿力很薄弱。念佛也是一樣,你隨隨便便念佛,那個功德也是很薄弱。所以藕益大師講:念佛先培養(yǎng)信心,你要思惟名號的功德!盖逯橥队跐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于亂心,亂心不得不佛!闺m然有一灘污濁的水,這個水什么臟東西都有,可是沒關(guān)系,我有清水珠,這個清水珠入水一尺,水清一尺;入水一丈,水清一丈。清水珠這個寶物啊丟到濁水當(dāng)中,濁水不得不清。比喻說我們內(nèi)心有無量無邊的煩惱罪業(yè),沒關(guān)系,佛號投于亂心,亂心不得不佛。佛號是一個大功德法具,這句佛號經(jīng)過我們念誦聽以后,到我們心中,能夠把我們無量劫的罪業(yè)消滅,有這種力量。你剛開始可以發(fā)一點時間,去思惟名號的功德。這個時候干什么呢?培養(yǎng)你對佛號的意樂,這個時候你再來念佛,佛號的業(yè)力就強(qiáng)。打佛七也是一樣,打板就進(jìn)去,也不知道這個法寶他有什么功德?這個時候念起來沒有意樂,沒有猛利的意樂。打佛七之前,能夠先思惟一下佛號的功德,念佛的殊勝,這個時候的業(yè)力就強(qiáng)。所以說我們業(yè)力輕重跟你心中的意樂有關(guān)。

  「二、曰境-為三寶、圣人、父母、師長等!

  殊勝的福田。這個田很肥沃,你栽培少數(shù)的種子,就能夠生起很多很多的水果,所以這種境界,造善造惡果報都很大。

  「三、曰相續(xù)-謂數(shù)數(shù)造作,無有悔意。」

  不管是造善造惡,你內(nèi)心特別的堅固,今天造,明天造。所以我們修行。古人講:「滴水常流,則能穿石。」不要小看你每天作早晚課,拜一部八十八佛,或者念幾聲佛號,念一千聲佛號、兩千聲、三千聲佛號,可貴就在這個數(shù)數(shù)造作。譬如你拜一部八十八佛,你今天拜,明天拜,拜它十年,拜它一輩子,這件事就不可思議,這個業(yè)就不可思議。造惡業(yè)也是一樣,你雖然造的是一個微細(xì)的惡業(yè),但是它也是一樣,滴水常流,則能穿石。你經(jīng)常造作,這個罪業(yè)也不可思議。所以說數(shù)數(shù)造作,它也會變成一個強(qiáng)大的業(yè)力。

  這個地方是講善惡的業(yè)果判斷,曰心、曰境、曰相續(xù),三種情況。這是講到欲界天的果報。這個果報是由十善業(yè)所成就。

  庚二、四禪定

  前面的善業(yè)是一種散亂心的情況,這以下是一種專注的力量。

  言「四禪定」者,為行者厭離欲界「麤、苦、障」之感受,欣求上二界「凈、妙、離」之禪味,修習(xí)世間禪定,降伏世間五欲,使令內(nèi)心歸于「凝然不動,心一境性」之狀態(tài),于中就其定境之淺深,有四種差別,名「四禪定」。

  第一段先講出他的修行動機(jī)。修行人他厭離欲界的「粗、苦、障」,欣求上二界的「凈、妙、離」。修習(xí)禪定的動機(jī),修行人他觀察欲界的身心果報體,有三種的問題。第一個是粗。就是我們欲界的色身很粗重,一個人六十公斤、七十公斤,一塊肉感到很粗重,打坐的時候,氣血也不順暢,感到這個色身是一個很大的負(fù)擔(dān)。內(nèi)心也是粗重,內(nèi)心也是煩躁惱動,內(nèi)心的惱動狀態(tài),也是一個很大的負(fù)擔(dān)。這個叫粗,就是身心有一個粗重性。第二個苦。欲界的身心世界有很多很多的逼迫性,很多很多苦的感受。第三個障。障就是不得自在。欲界的身心世界不得自在,我現(xiàn)在的色身是這樣,我沒辦法改變自己,我內(nèi)心當(dāng)中也不得自在。這個時候怎么辦呢?人總是想要離苦得樂,人總是想要增上。這個時候能夠思惟上二界,色界、無色界的果報體,有三種功德。第一個「凈」。就是寂靜的意思。身心特別的寂靜,沒有擾動的狀態(tài),沒有這種粗重性!该睢咕褪钦f色界的果報體,它有一種殊勝的三昧樂,禪定的三昧樂,這種三昧樂微妙不可思議!鸽x」,色界無色界的身心,它能夠自在。他從這個地方到那個地方,一念之間就可以達(dá)到。這個扶尺是一個木頭,色界天人說這個扶尺是一個黃金,這個扶尺就變成黃金。他受用果報能夠自在,隨他的心情而自在。他思惟上二界有凈、妙、離的功德,欲界的身心,就算你是一個國王,一個轉(zhuǎn)輪圣王,都還是粗、苦、障。所以說他想要欣求凈妙離的功德,這個是他修習(xí)禪定的一個動機(jī)。他怎么辦呢?

  「修習(xí)世間禪定,降伏世間五欲!剐蘖(xí)世間禪定,有方便跟正修。具足起碼有五種的條件。第一個要持戒清凈,五戒十善是禪定的基礎(chǔ),特別是四根本重戒要清凈。第二個閑居靜處。一開始住在都市,吵來吵去就很難修禪定。第三個息諸緣務(wù)。事情不能太多,太多了以后,精神體力都耗損了,一打坐就沒有精神,整個精氣神都耗損在工作上,你要修習(xí)佛法的時候,就沒有精神體力,就打瞌睡。第四個衣食具足。有人提供你飲食,提供你衣服。第五個近善知識。要有人指導(dǎo)你。這個是你的一個具足五種因緣。

  正修禪定也有三個方法。第一個要善取所緣境的相貌。禪定它就是要選擇一個所緣境。譬如說用息,呼吸的息,入息,從鼻孔到丹田。出息,從丹田到鼻孔。就是以出入息為所緣境。凈土法門是以佛號為所緣境,因為佛號,它有功德力,有他力加被的功德力。你修禪定的第一個,一定要善取所緣境,選擇你與什么當(dāng)所緣的境界。第二個、心于所緣,專一安住。這個時候要有念力,正念力。你選擇所緣境以后,一定要強(qiáng)迫你這一念心安住在所緣境。不能念要他念,不能專要他專,剛開始是要一點強(qiáng)迫。第三個、心于所緣,相續(xù)安住。要有相續(xù)力,就是正知。你經(jīng)常要保持覺察的功夫,就是說你這個心對于所緣境,已經(jīng)忘失所緣境,馬上要覺察。你打妄想,馬上能夠發(fā)現(xiàn),再把它拉回來。正念正知。透過這樣子,把世間的五欲給調(diào)伏了。這個時候內(nèi)心是一種「凝然不動,心一境性」的狀態(tài)。凝然有兩個相貌,第一個內(nèi)心的狀態(tài)是明了的,它不是一種昏昧的狀態(tài)。第二個它是寂靜的。它沒有掉舉擾動的狀態(tài)。明了寂靜在一個所緣境中,專一的安住。其實這個禪定主要就是「心一境性」。而這個心是明了寂靜的狀態(tài)。以一個明了寂靜的心在一個所緣境,能夠?qū)R坏陌沧?這個就是禪定的狀態(tài)。禪定淺深有四種差別。

  初禪-亦名「離生喜樂地」,謂行者禪定初成,內(nèi)心已離欲界五欲,而生起初禪之喜樂。此中行者身心凝然,徧身毛孔氣息悉皆出入,入無積聚,出無分散,心中猶存覺、觀二種粗細(xì)之心理活動,是名「初禪」。

  我們選擇一個所緣境以后,在這個所緣境專一相續(xù)的安住,就好像說一只擾動的猴子,在那邊爬過來爬過去,這個時候你把牠綁起來,牠有一個活動范圍。你綁在一個所緣境,不能念要他念,不能專要他專。剛開始猴子當(dāng)然不聽招呼,東撞悉撞,但是慢慢、慢慢,我們這一念心是無自性,它是可以塑造的,你經(jīng)常強(qiáng)迫你自己正念正知,他就生轉(zhuǎn)熟,習(xí)久成性,它也習(xí)慣了。這個猴子就習(xí)慣下來,調(diào)柔下來。從最初的欲界定到未到地定,最后到初禪,就是「離生喜樂地」!干怪傅氖怯绲臒⿶馈K姓俑杏绲墓麍蟮牧α,叫「生」。修行人得到初禪以后,內(nèi)心離開世間五欲愛著,生起初禪的喜樂。這個我們凡夫的心情,總是覺得心中有欲望是快樂的。你要我放棄欲望,那我這個人生命就索然無味了,其實不是的。從佛陀的緣起上來觀察,當(dāng)我們放棄世間的五欲,結(jié)果是出現(xiàn)更殊勝的快樂,三昧樂。你把世間五欲的快樂,這種煩惱調(diào)伏下來以后,內(nèi)心有很殊勝的三昧的喜樂,周 身心的喜樂。「離生喜樂地」,這個時候修行人,身心凝然,內(nèi)心當(dāng)中明了寂靜。這個時候不但是鼻子呼吸,全身的毛細(xì)孔都能呼吸,入無積聚,出無分散。鼻孔呼吸,毛細(xì)孔也呼吸。內(nèi)心的狀態(tài)還有覺、觀,就是有尋伺兩種粗細(xì)的心理活動。覺是一個粗的分別,觀是一個細(xì)的分別。

  初禪的內(nèi)心有五種狀態(tài):尋、伺、喜、樂、心一境性。尋、伺,是怎么來的呢?我們剛開始從一個散亂心,去在一個所緣境,專一相續(xù)安住的時候,靠尋伺,就是靠覺觀來引導(dǎo)我們這一念心,去安住在所緣境上,乃至于靠尋伺修不凈觀,來對至五欲的煩惱,呵五欲,棄五蓋。把欲界的煩惱,欲界的擾動心調(diào)伏下來。這個時候能對治的尋伺還在。第三/四個是喜、樂。內(nèi)心當(dāng)中,因為寂靜的狀態(tài)有殊勝的喜樂。雖然喜樂,因為他在禪定當(dāng)中,還是心一境性,內(nèi)心當(dāng)中一片的寂靜的,所以禪定的喜樂很特別。雖然喜樂,還是心一境性,內(nèi)心當(dāng)中還是寂靜明了。

  初禪以上就可以修神通,一般修神通在初禪、二禪、三禪、四禪。

  二禪-亦名「定生喜樂地」,謂行者厭患初禪覺、觀之渾濁內(nèi)心,以種種因緣,呵責(zé)舍離,使令定境轉(zhuǎn)深,內(nèi)心凝然,豁爾明凈,而生起微細(xì)之喜樂感受,是名「二禪」。

  二禪叫做「定生喜樂地」。「定」是禪定。禪定正式的生起。初禪的禪定還不是很深,因為他有覺觀。覺觀還是一種很粗淺的擾動狀態(tài)。所以這個修行人到了初禪以后,他在初禪呆一段時間,內(nèi)心的覺觀,心中分別的力量混濁內(nèi)心,東分別西分別,他覺得是擾動內(nèi)心。這個時候他要讓覺觀停下來,怎么辦呢?以種種因緣,呵責(zé)舍離。這個時候,他思惟覺觀的過患。智者大師在《法界初第》上說,他思惟覺觀,覺跟觀的心所,如病、如癰、如瘡。我們一個人身體長瘡,流膿、流血,非常的痛苦趕快把它割除,覺觀亦復(fù)如是。在我的寂靜心當(dāng)中,東覺西覺在那邊跑來跑去,他就是呵責(zé)它。我們這一念心它就是這樣子,一種內(nèi)心的狀態(tài),你去贊嘆它、隨喜它,它就增長,壯大。你一呵責(zé)它,它就調(diào)伏、消滅。所以責(zé)心懺就是這個意思,你一呵責(zé)它,它煩惱就淡薄。覺觀經(jīng)過你一呵責(zé)以后,覺觀就不活動,這個時候定境轉(zhuǎn)深,內(nèi)心更加的明了寂靜;頎柮鲀!富頎枴故情_闊的意思。智者大師講一個譬喻,豁爾是什么境界呢?像一個人,他本來住在一個小房子,活動很不方便,走過去碰到墻壁,走過來碰到墻壁,這個時候換一個大房子住,非常開闊。前面的初禪,有覺觀把他給綁住了,這個時候,他用呵責(zé)把覺觀調(diào)伏下來,他的心情更加的開闊,更加的寂靜,生起微細(xì)的喜樂。這個時候喜樂當(dāng)然更加殊勝,有禪定的增長,寂靜度的增加,喜樂就更加的殊勝。二禪「定生喜樂地」,勝妙的禪定生起,心中有喜有樂。

  三禪-亦名「離喜妙樂地」,謂行者復(fù)厭二禪之喜心涌動,定不堅固,以種種因緣,呵責(zé)于喜,喜心既滅,定境轉(zhuǎn)深,綿綿之樂,內(nèi)心涌發(fā),樂法增長,周遍身心,于世間有為之樂,最為第一,是名「三禪」。

  三禪叫「離喜妙樂地」,離開喜,前面的二禪有喜有樂,他現(xiàn)在不要這個喜。修行人厭惡二禪的喜心涌動,定不堅固。這個二禪禪定的修行者,在二禪當(dāng)中,雖然有喜有樂,這個喜比較粗重,樂是比較微細(xì)。時間久了以后,他覺得這個喜干擾到他的禪定。喜心涌動,使令他的禪定不能堅固,他也是用呵責(zé)的方法,思惟這個喜,如病、如癰、如瘡,一個人有病毒侵入到體內(nèi),就像一個人皮膚長瘡一樣,這么的痛苦。這個時候用這種過患來呵責(zé)喜,這個喜就不動,喜心就消滅,定心就轉(zhuǎn)深。禪定的快樂是由寂靜而來,定境轉(zhuǎn)深快樂就更增長,綿綿之樂,內(nèi)心涌發(fā)。三禪的快樂就像泉水一樣不斷的冒出來,沒有止盡的冒出來,樂法增長,就是三昧的樂增長,他是周遍身心的。世間的五欲是局部的,三昧樂是周遍身心的,每一個細(xì)胞都非常的快樂,在世間的有為樂當(dāng)中是最為第一的。三禪的快樂在空間上是周遍身心,他沒有一個細(xì)胞是不快樂的,整個從足到頭,每一個細(xì)胞都非常的快樂,周遍身心。第二個他時間能夠綿綿不斷。世間的五欲樂是短暫的,一下子就失去掉。三昧樂不同,只要你沒有事,雙腿一盤,一下子就進(jìn)入三昧樂,三昧樂他能維持一天、二天、三天、乃至于七天、一個月,他三昧可以維持一個月,從來沒有斷的。所以三禪的快樂是最快樂的。所以說一般古德給修行人的建議,你要是凡夫,不要進(jìn)入三禪。進(jìn)入三禪很難出來,你很難修觀,你很難修無常無我,因為你那個觀會提不起來,因為那個快樂太厲害了、太迷惑人,除非你是圣人。圣人入三禪,他有我空、法空的智慧現(xiàn)前,這種三昧樂不會去迷惑他。所以說一般的修行人,他入初禪,到二禪,就直接跳四禪,他不入三禪的,因為三禪的快樂,會把一個人綁住,你就不想解脫,障礙你的出離心。

  四禪-亦名「舍念清凈地」,謂行者復(fù)厭三禪之樂法擾心,復(fù)以種種因緣,呵責(zé)舍離,樂既謝滅,不動真定,與舍俱發(fā),此時行者出入息斷,苦樂不起,一心在定,如明鏡離垢,凈水無波,湛然而照,萬像皆現(xiàn),是名「四禪」。

  四禪是最殊勝的禪定。四禪叫做「舍念清凈地」,舍清凈、念清凈。什么叫做「舍」?就是離樂不悔,離開前面的三禪快樂,他不感到憂悔,一點都不后悔,離樂不悔叫舍!改睢咕驼f不動明了,正念分明。內(nèi)心當(dāng)中不動明了,正念分明,念力特別的光明。

  三禪人復(fù)厭三禪的樂法擾心,世間的有為樂,長者生厭。雖然這么快樂,世間的有為快樂,總是有過患。我們受用久了以后,就使令我們厭煩。所以他覺得樂,干擾我寂靜的心,這個時候也是用呵責(zé)的方式,思惟樂受,樂的感受,如病、如癰、如瘡,這個時候,樂的心所就消滅了,取而代之的是不動真定,與舍俱發(fā)。這個時候四禪現(xiàn)前。智者大師用不動真定來解釋。禪定都是寂靜不動,為什么講真定?因為前面的三禪還有喜樂的干擾,所以禪定不深。后面的四空定,禪定太深,三昧酒所醉,就像喝酒一樣,如癡如醉,禪定太深,要起觀會有困難,內(nèi)心遲鈍。遲鈍,內(nèi)心明了性淡薄。定太深了,明了性就微弱。四禪是最剛好的。佛陀是在四禪當(dāng)中,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為四禪當(dāng)中,沒有苦樂的干擾,也沒有出入息的干擾,他內(nèi)心當(dāng)中一片的光明,一片的寂靜。所以智者大師給它一個「真定」的名稱,他的定特別的殊勝,跟我們的舍心同時的發(fā)動。就是他棄舍樂,內(nèi)心當(dāng)中離樂不悔,不感到憂悔,叫「舍」。這個時候修行人出入息斷,沒有出入息,他不需要出入息,他靠禪定的境界就能夠滋養(yǎng)他的色身。苦樂不起,一心在定。講一個譬喻,就像一個光明的鏡子,離開了污垢。就像一個寂靜的水,沒有波浪。湛然而照,萬像皆現(xiàn)。「湛然」是光明,一片的光明,照耀萬物,一切的萬法都能清楚的顯現(xiàn)。

  四禪,一個人得四禪,他的明了心能夠看到墻壁的毛細(xì)孔。墻壁的毛細(xì)孔,禪定的人他能夠看得出來,所以說為什么在禪定當(dāng)中修我空觀,能夠成就神通?因為他那個心看得很清楚,他思惟無常無我,很快的相應(yīng)。在經(jīng)論上說,到了四禪以后,他有兩條路,兩條路可以走。如果是外道,沒有聽聞佛法,他到四禪以后,他會入無想定,就是把第六意識熄滅,這個時候只有微細(xì)的第七、第八意識,阿賴耶識微細(xì)的水流,剎那剎那在那個地方活動。當(dāng)然,他就觀察不到第七、第八,他就以為生死結(jié)束了,就是涅槃。當(dāng)然,他錯認(rèn)消息,因為他那個常一主宰的我還在,他那無量無邊煩惱的罪業(yè),還攝持在那一念微細(xì)的阿賴耶識明了心中。所以他要是禪定失掉,春風(fēng)吹又生,無量無邊的罪業(yè)又繼續(xù)活動。外道的悲哀,他沒有我空、法空的智慧。如果是佛弟子在四禪當(dāng)中,他就能夠修我空觀,無常故苦,苦即無我。這個時候從我空觀當(dāng)中就悟入了圣道,可能證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如果大乘的菩薩入四禪,就證得初地、二地、三地、四地。四禪不管是修神通,不管是修佛法,都是最好的一個禪定的境界!干崮钋鍍舻亍故亲詈玫。

  問:?

  答:入無想定,把第六意識給停下來。

  問:?

  答:平等舍。一般佛法的「舍」是兩個,一個是平等舍。內(nèi)心平等,跟這個舍是很類似的。第二個舍,是舍受,不苦不樂。這個地方的舍,當(dāng)平等,就是離樂不悔。這個地方特別強(qiáng)調(diào)離樂不悔。對于快樂感受,他內(nèi)心平等,不愛著。我們一路看下來,發(fā)覺外道在對治煩惱是用呵責(zé),他就是運用呵責(zé)的方式,把它給停下來。如果是佛弟子,如果他今天看到樂受太厲害,擾心。他會有智慧,有理觀,他觀察樂是無常無我,很快就停下來。所以般若波羅蜜在六度里面是最殊勝的,前面的五度有智慧以后,龍樹菩薩說是有善巧。譬如說,外道要修初禪,他沒有佛弟子的無常無我的智慧,要比佛弟子慢很多很多,他完全從事相上。譬如說,從初禪到二禪,他要呵責(zé)覺觀,他是用罵的方式。這個小孩子怎樣,罵他、罵到他停下來。佛弟子也是思惟過患,但是他還能夠觀察他的體性是無常無我的,這個時候我們在解脫這個東西的干擾更快,多一層智慧。平等舍也是一樣,要離開三禪,實在是不容易。但是圣人他為什么容易呢?他有無常無我的智慧,觀察快樂的本性是畢竟空,它只是一種暫時的因緣,如夢如幻而已,不真實,就像作夢一樣,它不是那么真實,所以他就能夠從那個地方走過去。一般的凡夫跟外道都困難,他認(rèn)為這是真實的,就很難,很難走過去三禪。很難走過去三禪怎么辦呢?我們講三明六通八解脫。八解脫沒有三禪,初禪、二禪、四禪、四空、還有滅盡定,就是九次第定,總共是八解脫。三禪,它跳過去。一般人在三禪當(dāng)中走不過去,因為你認(rèn)為這個快樂是真實的,你會被它綁住。

  問:?

  答:佛弟子看到經(jīng)典,會知道這個是個陷阱,他會避免。他可以直接跳到四禪,他喜跟樂同時滅掉。就像獅子奮迅,佛法有獅子奮迅,就像獅子從這個山跳到那個山,外道的禪定他不能獅子奮迅。譬如說,外道要入四禪,一定要先入初禪,才入二禪,才入三禪,依次這樣。佛弟子他不必,他可以直接從初禪跳四禪,從四禪跳初禪,他可以跳來跳去,因為他知道這個心是無自性的,他在操作這一念心的時候,他比較自在。就像阿加曼尊者要現(xiàn)什么神通,這個神通必須要有形式,要到初禪。他就要進(jìn)入到初禪,才能現(xiàn)這個神通。

  問:?

  答:他入了三禪,他的時間相跟外面的時間相不一樣,他覺得時間很短,但是出來已經(jīng)過了很久。阿迦曼尊者雖然得到禪定,但是他的色身還是欲界的色身,還是需要休息。就是說他有四禪的功德,但是他現(xiàn)在的果報還是欲界的果報。肉身還是要休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