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慧法師對修行人的開示
前 言
以前發(fā)表的凈慧法師所講《修行人的支點》,《煩惱與菩提》,《證悟為本》是根據(jù)錄音整理,F(xiàn)經(jīng)凈慧法師認(rèn)證,重新核對?,不影響開示內(nèi)容原義。如果前后有文字不符時,以此為準(zhǔn)。
敬請諸位法友同仁涵諒。
特此說明!
智慈愧拜
佛歷二五五三年七月
西歷二零零九年九月
《修行人的支點》
諸位仁者: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諸位居士當(dāng)中,有一位發(fā)心要剃度出家,今天為她剃度出家結(jié)法緣,隨宜講一講佛法,題目是《修行人的支點》。
一提到“支點”,我們就想到杠桿。沒有杠桿,不會存在支點。杠桿的作用是四兩撥千斤,力量的關(guān)鍵在于支點。什么是杠桿?一切學(xué)佛人的修持方法都屬于杠桿。各位修行人都有自己的法門,都按自己的方式、方法去修行。杠桿要想發(fā)揮作用一定離不開支點。這個支點就是每日的靜坐,在佛法杠桿力的作用下,把我們身體的業(yè)障和無量劫來重于須彌的業(yè)障山撬動,扔到智慧海里化掉。所以,佛法杠桿的作用來源于支點,支點作用來源于身體,用身體作支點,才能把業(yè)障山撬動,扔到智慧海里去。
佛法是外來的杠桿,身體是內(nèi)在的支點;業(yè)障也在身體之內(nèi)運行,表現(xiàn)為命運。靜坐是我們修行的支點,離開支點的杠桿,根本就不會再起作用。一些人只誦經(jīng)、念佛,沒有靜坐的功夫,最后往生沒把握。靜坐沒有佛法作為導(dǎo)航不行,雖然一些外道也坐,但他們沒有佛法作為導(dǎo)航,沒有戒律作保證。沒有佛法這個杠桿,支點的作用就失去了。所以,杠桿力離不開支點,支點力也離不開杠桿。
佛住世時,提倡靜坐念佛,佛的弟子都靜坐,不論學(xué)凈土、學(xué)禪、學(xué)密等,都以靜坐為基礎(chǔ)。在《維摩詰所說經(jīng)》上說宴坐,那個時代人非常精進,用齋或住山林、樹下都不舍靜坐,F(xiàn)在的一些出家人與在家人知道靜坐修行好,也想靜坐,但是擔(dān)心靜坐一段時間會著魔,不敢坐。靜坐實在重要,一些人想修行卻不懂方法,所以我講一講。現(xiàn)在,年紀(jì)大的法師特別是建國前出家的人不多,有傳承的修行人更少,有些修行方法傳承還不廣泛。這里重點講修行凈土宗的,這個法門也有傳承。可有些人怕著魔,把靜坐這個重要的修行方法丟了。
這里說的魔境來自于三個方面:
一是仙兒(鬼穢)占身。這種人在沒皈依佛門之前或沒開始靜坐前,身上就有仙,一靜坐,容易出現(xiàn)魔境界,自己的身體自己說的不算,屬于個業(yè),僅占少數(shù)。身體強壯一點的被仙占身,自己覺得無所謂。有的靜坐念佛一段時間,能把仙兒驅(qū)走,身體又歸自己控制,不適應(yīng)這些仙住體,屬于靜坐把心調(diào)好了。
二是出現(xiàn)幻覺不會處理。一些外道說天眼開了,看到這樣、那樣的景像,實際是大腦之想,靜坐一段時間出現(xiàn)幻覺,屬于五蘊熾盛。出現(xiàn)這種情況時一定要有定力,佛來佛斬,魔來魔斬,不去理睬,就抓住一句佛號。念佛念六字洪名,學(xué)凈土的,千萬不能念四字,佛經(jīng)上都是“南無佛”,四字不得度,必須帶有“南無”二字。沒有“南無”二字,念多少聲四字洪名都是在腦中一閃而過,入不到我們的八識田里,被第七意識擋住了,四字洪名在腦子里不入心。在末法時代后五百世時,四字洪名才得度;現(xiàn)時,四字洪名只是結(jié)個法緣而已。所以,靜坐念佛一定要念六字,出現(xiàn)什么幻覺也不要怕,不要想也不要追逐一些不真實的幻境,F(xiàn)在已經(jīng)活著往生極樂世界而留形于世的人,可以念四字洪名。我們是嗎?
三是不懂得修持方法。在靜坐過程中,沒有師父指導(dǎo),現(xiàn)在的法師很少至心去教傳承。下面簡單講一講,什么情況下不宜靜坐。
(一)、從天象上說,日食、月食時不宜靜坐;
(二)、從天氣上說,大雨雷電不宜靜坐;
(三)、從時間上說,子時、午時不宜靜坐(入定者除外),陰盛陽盛易傷大腦神經(jīng),外道人在這個時間去坐,學(xué)佛人在這時不宜靜坐;
(四)、從人上說,身體過于疲勞不宜靜坐,要休息一下再靜坐;有身孕之人及身邊有四眼人時不宜靜坐;女人來月經(jīng)時或這種人在身邊時不宜靜坐;
(五)、從環(huán)境上說,應(yīng)避開動物。它們?nèi)菀赘淖兒陀绊懼車拇艌?特別是現(xiàn)在流行養(yǎng)寵物,靜坐念佛的人最好不養(yǎng)寵物,養(yǎng)了也要放別處去。這些注意事項,也適宜禪密等其它法門。
總之,靜坐時,穩(wěn)穩(wěn)當(dāng)當(dāng)?shù)?別著急;急不得、慢不得。同時,一定要記住,不去理睬、追逐出現(xiàn)的幻境,也不要去妄想,F(xiàn)在的人停止一念很難,有的出現(xiàn)美景像、美女像;也有出現(xiàn)丑惡像等。隨著各人不同心性,想美的來美的,容易被魔境牽著走。一些修行人求教問疑時,都提到這個問題。只要按照這些原則方法去行做,幻境自消,魔境自轉(zhuǎn)。這些原則方法既來自實踐,又來自師徒傳承。
初行人,靜坐很痛苦。靜坐會有酸、麻、脹、痛之感,但這是開始。有的利根之人靜坐到三十天,有的靜坐到百天左右,就離不開靜坐了,非常愿意去坐,到時候就想靜坐,坐得非常好。一些修行人從靜坐當(dāng)中得到利益了,越靜坐越愿意坐,在靜坐中獲得輕安,與初行人正好相反;到最后靜坐不是苦差事,而是樂事、好事。
有人提出一個諸位比較關(guān)心的問題,怎么還有白衣講法呢?佛住世時,稱在家居士為白衣,有維摩詰居士說法。觀世音菩薩經(jīng)常示現(xiàn)居士身救護眾生,故稱白衣觀音。古印度在家人多穿白衣,出家人衣有染色,故在家人講法就稱白衣講法。有的人不懂,認(rèn)為白衣講法講不出什么來,就加以輕視。聽何人講法不重要,能否講出佛的真實法義才重要。拜何人為師不重要,師能傳承何種了生脫死的方法才重要。佛入涅槃時,荼吡七日,香七日,而佛身外裹白布無損。一表俗諦,即末法時代,一些有證悟的修行人在世間。二表真諦,即教體不壞。所以,不要被幻象、假象所轉(zhuǎn),只要能講出正法就可以。
末法時代, 講法的法師根據(jù)聽法者的根基不同,有講正法的、像法的、末法的。我講就講佛教正法,因為諸位都修行多年,根基牢固。前一段有位僧人請人帶給我二句話,欲試探我能否理解;即“六七因中轉(zhuǎn),五八果上圓”。后來方知這二句話是古德所說,不是這位僧人所說。我一看這話有見諦,便給加上幾句,便成了學(xué)佛數(shù)字歌,諸位可以欣賞一下。
一三佛乘界,二四智不全,六七因中轉(zhuǎn),五八果上圓。
九九證空道,十十妙音傳,百千常往返,萬萬道不全。
在那二句的基礎(chǔ)上,又加了六句。這里的數(shù)字從一到萬,從最小到最大,把數(shù)字和道聯(lián)系起來。給諸位解釋一下:
“六七因中轉(zhuǎn),五八果上圓”。 說的是我們的第六意識和第七意識;第六意識是思維,第七意識是下意識(潛意識),可以稱為魄元神的功用,即本能作用。這兩個意識易被外界(順境、逆境)所牽,被外界所轉(zhuǎn);這是六七因中轉(zhuǎn)。因中轉(zhuǎn)是因緣事;初學(xué)人無定力,凡夫更不用說,一定被轉(zhuǎn)。五八果上圓,是說修行人空掉五蘊,超越五濁,第八阿賴耶識得到解脫,就必須證得果位,這話是證悟之語。所以,我加了幾句。
“一三佛乘界”,唯一佛乘才能超越三界。唯一佛乘,別無余乘。聲聞、緣覺智慧不全,佛乘為究竟,究竟才能超越欲界、色界、無色界,成就佛道;同時,也超越身體的三界;這是一三佛乘界。
“二四智不全”,指二乘人聲聞,包括四果羅漢,四向緣覺,是智慧不足,是不明白宇宙人生真相,得少為足,于法界中的知見覺非常局限。所以,智慧只在色界或到達無色界就認(rèn)為究竟,不發(fā)菩提心,不能成就自己的佛道,不能圓滿自己的化身、法身,報身只能在毗盧遮那佛法性身之中享樂。只有發(fā)菩提心,行菩薩道,才能成就自性佛凈土。
“九九證空道”,第九識是自性,第八阿賴耶識為心識。當(dāng)?shù)诰抛R證得空時,會出禪定三昧境界,禪定三昧觀照想空、相空;但是,觀察事物,觀照三界,智慧有限。
“十十妙音傳”,即見第十識,佛性空寂,才證得妙有。佛教講十,發(fā)十種心,到這時十地菩薩有成佛的妙音,佛性現(xiàn)前,成就佛道。
“百千常往返,萬萬道不全!边@時,再百千次往返于三界,干什么?度人。觀世音菩薩百千次往返,但不是報身往返,而是化身。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我已八千次往返娑婆世界,也是化身。每尊佛、菩薩都是百千次往返,踐行愿力,萬度萬行。萬度無言,言語道斷;萬行無聲,劫修苦樂;只見愿行,不見不行。但是,菩薩還有一念無明未破;即上報諸佛恩,下濟眾生苦。這些愿行完全來自于初始靜坐念佛的功德,再有累劫善護增長。離開靜坐念佛的基礎(chǔ),就無法修行三十七道品,就不會行入定境,就不會證聲聞、緣覺果位,就不會證菩薩品位,更不會成佛坐道場。
通過“學(xué)佛數(shù)字歌”,給諸位講靜坐的重要。為什么重要,由于它關(guān)系到人身體的轉(zhuǎn)化。我們現(xiàn)在這個身體除身體內(nèi)有神識以外,還有七魄住體,人往往不知道這七魄。其中心、肝、脾、胃、腎五個器官內(nèi)有元神住體,構(gòu)成五魄。這五魄能使心、肝、脾、胃、腎各依功能正常運轉(zhuǎn)。另外那兩魄,一是生殖系統(tǒng);二是意根。這兩魄對于修行人的身體特別重要,必須把它轉(zhuǎn)化。怎么轉(zhuǎn)化,從靜坐開始;離開靜坐轉(zhuǎn)化不了。轉(zhuǎn)化身體,不能離開七魄;蕦m里的太監(jiān),屬于六根不全,體內(nèi)不能產(chǎn)生那種物質(zhì),那種物質(zhì)不轉(zhuǎn)化,其它魄要轉(zhuǎn)化免談。只有把性根產(chǎn)生的物質(zhì),通過靜坐轉(zhuǎn)化,才能使身體的能量不散失,把身體轉(zhuǎn)變,增加體內(nèi)的宇宙能量,打通氣脈。道家講這是“脫胎換骨”;佛教說在此基礎(chǔ)上,要修“四加行”。如此修行,七、八十歲的人身體奇軟,精神飽滿,皮膚細(xì)嫩,精力十足,干活不累。特別是修密的,如達摩祖師禪密雙修,能活一百五十歲。為什么?生命完全控制在自己手里,隨時可以隨意往生。除此以外,第八阿賴耶識出離這個肉體時,若佛菩薩不來接引,也往生不了。我見過一位辟支佛,離開肉體后,什么都會念卻往生不了。為什么?佛菩薩不來接引走不了,到那(娑婆世界的邊境線)會被天神給擋回來,F(xiàn)在世間存在的仙類(鬼穢)等都能離體,它們有的到廟上、道場里,也什么都會念;包括魔類等,人會念的它們也會念。為什么不能往生?因為功德不夠,沒有佛菩薩接引。人修行把身體七魄轉(zhuǎn)化,產(chǎn)生神識凈念;還必須積功累德,才有把握往生。即使有人不去往生(有愿力度眾生,如藏密的靈童轉(zhuǎn)世),再投生人身不迷,照樣出家修行,繼續(xù)積功累德。
以支點修行能轉(zhuǎn)化人的身體,轉(zhuǎn)變魄元神功能,使修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講這些的目的是,告訴諸位只有利用好支點,速證道果后才能為師、才能坐道場、才能真正弘法利生。不管出家、在家都是如此。
佛教的精髓是什么?是智慧。智慧是什么?真理。佛法是絕對真理,什么是真理?最樸素的、最現(xiàn)實的,通過修行人人都能證得的,就是真理。高高在上的繁瑣理論,無法達到了義的究竟道果,不是絕對真理。真理就像太陽東升西落,就像春天播種、秋天收獲那么簡單真實;即大道從簡,大智沒有極限。今天有靜坐的開始,將來就有身體轉(zhuǎn)化的那天?照f佛法是表皮,唯有禪行入極里。禪行哪里來,禪行的一切來源于靜坐;所以,要學(xué)會利用支點。
為什么人可以修行成道,神鬼要轉(zhuǎn)人身修行?山神、土地都很厲害,他們有神力,但而無肉體支點,只能在虛空中掌管天地之事;即神活于天,人活于地。我們生活在現(xiàn)實當(dāng)中,利用好支點是修行人的智慧。沒有智慧的人,生活在幻想之中。有人常說,我可沒有時間靜坐。剛要有時間靜坐時,黑白無常來了,有沒有時間也得去,想去不想去也得去。現(xiàn)在這個世界上的圣人,日日生活在真理之中,時刻享受在喜樂之中;而凡人日日生活在顛倒之中,時刻掙扎在無明煩惱之中,一分一秒,求不能止。天人也只知道天天享天福,而不愿去修行。
為什么教人靜坐?希望人能利用支點,愿意去靜坐,主動去靜坐,人的潛能能夠得以發(fā)揮。為什么被動靜坐不行?我講一個例子,有一位年輕的母親,下班后她的三歲孩子在五樓喊她,正喊著,竟然一不小心從樓上倒栽了下來,緊急時刻,這位母親快速跑過去接住了孩子,小孩毫發(fā)未傷。在場的很多人都納悶,她怎么能瞬間跑那么快啊!在場的人就讓她再跑,同樣時間,同樣距離,再能成功就獎勵一萬元。可是,試了多次也沒成功。這就說明了人潛能力量的作用;危急時刻,母性的潛能剎那間發(fā)揮出來,達到了極點。
我們要利用靜坐這個支點,用佛法杠桿撬起千斤重的人生,使千斤重的人生負(fù)擔(dān)變得輕松些。身體轉(zhuǎn)輕,心就清凈,修行就容易入道。人活在世都為謀生,學(xué)佛人比不學(xué)佛人多了一條;即在謀生的同時,再加一條,謀求往生極樂世界。這是最大的謀永生,其它的都是短時謀生活。
靜坐可以轉(zhuǎn)化人的身體,但末法時代的人業(yè)報轉(zhuǎn)重,一個淫字特別難辦。若身體不轉(zhuǎn)化,想轉(zhuǎn)化淫習(xí)很難。若淫習(xí)不斷,修道如蒸沙石成飯想,非是飯本。什么事大?生死事大。有人天天忙這、忙那,在色聲香味觸法中打轉(zhuǎn)轉(zhuǎn),忘了生死事大,四、五十歲就死了,忙忙碌碌不知何處是家鄉(xiāng)。我們應(yīng)對自己負(fù)責(zé),生死事大,應(yīng)先忙了生脫死的事。不為此事忙的人不是世界上最愚蠢的人嗎?修行人證悟不同,境界不同,知見不同,講法不同;但依佛法教化人啟修戒行相同。很多學(xué)佛人不知如何修持;但洗澡一定都會,修持的順序如同洗澡。
一要聞思佛法。聞思佛法就如事先準(zhǔn)備好的洗澡用品。
二要靜坐啟修。靜坐啟修就如備足清水,洗澡必不可缺的條件。
三要持戒精進。持戒精進就如把水加熱適身。有人剛開始靜坐,卻三天打漁,兩天曬網(wǎng);不精進,就如有了清水,卻不加熱;不持戒,就如水過冷或過熱不適身,洗澡效果肯定不好。
四要棄轉(zhuǎn)習(xí)氣。棄轉(zhuǎn)習(xí)氣就如水加熱適身后再打一遍浴液,洗掉身上污垢;通過洗滌,身心清凈。
五要修懺悔法。修懺悔法就如洗完澡要先穿內(nèi)衣,內(nèi)衣是遮丑的;表示一切丑行,只有懺悔才能轉(zhuǎn)美。
知道了如何修持,重點就要利用好靜坐這個支點,至心念佛。靜坐念佛不僅是大腦思維在念,而要達到一心不亂,神識凈念。神識離體后念念佛號不斷,佛菩薩一來接引,立刻就走。
什么是出家?出生死之門為出家,了脫生死才是真正出家;否則,不是真出家。出家要到寺廟,寺廟也稱伽藍(lán),翻譯過來是清凈地。寺廟是弘法利生的道場,也是出家人靜坐念佛的道場。
什么是解脫?出家不就是為求解脫嗎? 修道而成道,解開煩惱的綁縛,脫離六道生死之苦。成道必須依法修道,解脫來自于靜坐修道。出俗世之家到清凈地修道,最難逾越的門坎是放下執(zhí)著;在家人也必須學(xué)會放下執(zhí)著,是從心里放下執(zhí)著。在家人放下執(zhí)著不是離婚;離婚是放棄責(zé)任。在家人放下執(zhí)著心的同時,不放棄對社會、家庭的責(zé)任心。出俗家是在機緣成熟的情況下,在自己的志向堅固時,自然升起放下執(zhí)著的念頭,而作出大丈夫的選擇,值得贊嘆!出家與在家放下執(zhí)著的相同點是,不思善,不思惡;放下情愛,放下恩惠;放下怨恨,放下毀侮。把好與壞等所有差別念頭統(tǒng)統(tǒng)丟到一邊去,這是放下的第一層含義。
第二是不想昨天與明天。昨天的事已經(jīng)發(fā)生,不可更改,放不下就是徒增煩惱。當(dāng)下一聲佛號,都攝自己的六根,解脫盡在當(dāng)下一念心。不想明天,因為明天的事還沒來,想了就是杞人憂天。眾生輪轉(zhuǎn)六趣,都在明天,都執(zhí)著于明天。
第三是不聽是非、不看是非、不想是非。這個世間充斥著各種是非,滿腦子聽這個說是非,聽那個說是非;在家人說是非,出家人也說是非;說這個法門如何如何;那個法門怎樣怎樣。聽是非是習(xí)氣,愿意看別人過失,不看自己缺點。當(dāng)人看是非的時候,人就起憎愛之心,一起憎愛差別心,就影響道業(yè)。人腦子里一想是非,就有因果,就有輪回。
第四是不說是非。說是非有因果報應(yīng),為佛戒止。出家人不說是非,僧團和合。在家人不說是非,家庭圓滿,社會和諧。
這四個“放下”能幫助人發(fā)慈悲心,長智慧力。把這些都放下以后,好好去念佛,念到一定程度時,慈悲心升起,嗔恨心沒了;智慧力增長,愚癡心沒了。誰對你再不友好,也不起嗔恨;誰對你再友好,也不起愛見。
普賢菩薩的十大愿王是我們修行人的行為規(guī)范,不管出家、在家,天天去行,按十大愿王去做。十大愿王是行菩薩道六度萬行的具體表現(xiàn);具體包括: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三者廣修供養(yǎng)。四者懺悔業(yè)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zhuǎn)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xué)。九者恒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人若天天按照這十條去行做,還有什么執(zhí)著放不下嗎?
愿心是自然升起,愿力是逐漸施行。往生極樂是愿,好好修行是愿,弘揚佛法是愿,將來度眾生也是愿。地藏王菩薩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是大愿。所有愿升起的時候,都是大喜。有大喜就有大舍,有大舍就是真正的放下。真正放下的人是“八風(fēng)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八風(fēng)指得、失、苦、樂、稱、譏、譽、毀世間八法)在家人應(yīng)這樣,出家人也應(yīng)這樣。別人贊嘆幾句,也別高興,挖苦幾句,也別上火。好能怎樣,不好又能怎樣?好與不好都不重要!鞍孙L(fēng)吹不動,端坐紫金蓮”,需要有定力。定力來自于身心的清凈念佛,身心清凈來自于禪行;所以,靜坐念佛才是修行人的支點。
最后,祝這位居士宏愿早成,道業(yè)輝煌。
講于佛歷二五五一年四月
西歷2007年五月
《煩惱與菩提》
諸位仁者: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為什么講煩惱,一些法師講法,多要回避這個問題,因為聽眾有男眾、有女眾;但是,在修行上又能遇到。上次來的十多位修行人,多數(shù)問的也都是這個問題,可見它的重要。末法時代萬人修行,一人得度。這里不包括密宗和禪宗行人,修密、修禪的人不是這樣子。雖處末法,但禪修密行的人,多依傳承,仍以正法精神修行,仍是十人修行,十人得度;如西藏一些密宗道場和內(nèi)地一些禪密道場。那些地方每天參禪靜坐十幾個小時,行人心里沒有末法,沒有像法。末法指的是修行人不參禪、不靜坐,少功德而求大果報,成功概率非常低。所以,佛說“靜坐一須臾,勝造七寶塔!
在講之前,我先提個問題,雨后的彩虹是圓的還是半圓的?我要用這個例子來講一下煩惱與菩提。多數(shù)人的回答是半圓的,因為他們是從地面看彩虹;但在飛機上從上往下看,彩虹是圓的。由于觀察的高度不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是圓半不同。有一位菩薩行人說,太陽最早落下的地方,往往也是太陽最早升起的地方;最貧窮的人也最容易滿足;最是末法的地方也最容易聞到正法。什么事都是相輔相成的,煩惱與菩提也是相依相伴的。我們只知道身體有煩惱的一半,而不知道身體有菩提的一半。
什么是煩惱?煩惱就是無明,無明即不知不覺的存在,冥冥之中的因果定律。一人一個性格,一人一種命運。不順達時出現(xiàn)的種種麻煩,使自己的心情不好、煩躁;然后再用其它的煩惱代替這種煩惱,如吸毒、跳舞、賭博、娛樂等,用另外一種無明煩惱來取代當(dāng)下的無明煩惱。表現(xiàn)為千差萬別的性格,千差萬別的習(xí)氣,千差萬別的命運。用佛法具體地說,“色、受、想、行、識”五蘊是,五蘊生五濁,這就是煩惱。
有煩惱不可怕,但要找到根源。找到根源在哪里,就容易找到拔出的辦法。煩惱從哪里來?我們的身體是色,是物質(zhì)的身體。受到聲、香、味、觸、法所牽引,而產(chǎn)生色想、受想、想想、行想、識想。色想與受想容易理解,這里不講。想想即心里產(chǎn)生的無數(shù)念頭想法,表現(xiàn)為人的氣質(zhì);行想即由這些念頭和想法長時期相續(xù)而形成的種種心理習(xí)慣、愛好,表現(xiàn)為人的性格;識想既有今生藏入,又有無量劫來積藏下來的種種習(xí)氣,表現(xiàn)為人的品德。由五蘊想形成的種種習(xí)慣力很厲害;如有人說我學(xué)佛了,把煙戒了,可見到別人抽煙或敬煙,又忍不住了;再如愛賭博的人,有的財產(chǎn)輸光,斷指發(fā)誓不賭了,可遇到賭友一招呼或一進賭場,賭癮又犯了;還有吸毒的人,進了幾次戒毒所,出來一見到毒品受誘惑,又被習(xí)慣力引走了。習(xí)慣思維無形,卻能控制有形身體。所以,才有“如是順流背本己,生死苦海浩浮盈!蔽覀兊纳眢w從久遠(yuǎn)劫來,生生世世流轉(zhuǎn)六趣,各種習(xí)氣都裝在八識田里,五毒俱全,有好有壞。遇到不良環(huán)境條件適宜時,就容易產(chǎn)生不良的行為。好的習(xí)氣是修善、學(xué)佛,也有的信仰天主,研修道家,各有因緣。重點說不良行為的表現(xiàn),殺、盜、淫、妄。在內(nèi),習(xí)氣表現(xiàn)為好酒、好色、貪財、貪名等,受煩惱控制;在外,表現(xiàn)為恩、怨、情、仇,受相有控制。從今生又追溯到無量劫生生世世,各種各類,所結(jié)恩、怨、情、仇。在我們的第八阿賴耶識里,裝滿這些貪、嗔、癡、慢、疑諸想,通過第七意識,折射到第六意識。特別是一個情字,往往是愛之深,恨之切;如男孩女孩找對象,都希望找最漂亮的,有的一旦找到了,煩惱也來了,相互猜疑,相互盯稍;一旦發(fā)現(xiàn)點什么情況,情愛立刻變?yōu)樵钩。在我見、我慢、我愛、我嗔的?xí)慣力作用下,情況種種。有的人還跟自己過不去,受不了孤獨、寂寞等。讓他靜一會,他都鬧心。這些都是煩惱的來源。
現(xiàn)在世俗的煩惱我不去講暫且不講。我們修行人最大的煩惱、最深的障礙是什么?是六塵;即色、聲、香、味、觸、法。在六塵里,觸最難去掉,世俗上說就是淫,能給人暫時的快樂。所以,修行人最大的煩惱是欲望,最深的障礙是淫習(xí)。
人可分為少、青、壯、老四個階段,二十歲之前修行是童貞入道,這一年齡段的人少懂世事,易修但修的少。青年、壯年即二十歲至六十歲的修行人都會遇到這種煩惱,不好去除。那么,怎樣轉(zhuǎn)化去除呢?簡單的說,靜坐念佛,達到身心清凈。煩惱的欲望總帶有一種誘惑力。有人說女人是老虎,最可怕,那是因為定力不夠而怕毀道力。欲望是身體的本能,再加上無量劫來的習(xí)氣,思維是很難控制的。要把這個問題化解掉,就要轉(zhuǎn)化身心,身心不空的人很難把這種煩惱習(xí)氣去掉、了斷。三果以下的人有漏,欲望是最大的漏。四果羅漢無漏,是無欲無求,諸漏已盡。修行人必須把這種漏習(xí)去掉,慈悲心生起,才能發(fā)菩提心。真正有修行的人,能把身體轉(zhuǎn)化;真正有證悟的人,能把欲望空掉。不管男女,無論出家、在家之人,達到身心齊空以后,都能做到。六十歲以上為老年人,是人老色衰。但還有習(xí)氣,不論是出家、在家之人,只是欲望減弱了,有的夢里還有男歡女愛的事。有的在家人,幾十年念佛吃素,都七十多歲了,又吃肉了,還得找小媳婦,名曰把丟失的時光補回來。
怎樣從根本上把欲望去掉,斷除這種煩惱呢?只有靜坐禪行,用身心產(chǎn)生的另外一種禪樂來轉(zhuǎn)化這種快樂。不轉(zhuǎn)化只能是思維上的控制,如石頭壓草。只有證得身心清凈,才能徹底轉(zhuǎn)化。
《楞嚴(yán)經(jīng)》云,修道人如不斷淫,休想成道,“如蒸沙石成飯想,非是飯本!睘槭裁?淫這種習(xí)氣,來自于身體本能。一是性根用;二是意根想。二者均為天生之魄功能的具體表現(xiàn)。利用天生之魄功能的反面才能轉(zhuǎn)化身體,恢復(fù)童身,方可童貞入道。
怎樣斷除欲望這種煩惱?就是去靜坐禪行,用身體證得法喜樂身。法喜禪樂是二六時中,常享快樂;證得法喜禪樂的人,寧愿死千百次,也不去淫樂一次,這種禪樂強于淫樂百千萬倍。這時才知淫樂是真正的低級趣味,是人生最痛苦的苦本,才能徹底將其斷除。而凡夫則執(zhí)著于淫樂,淫為生死根本;淫心不斷,塵勞難出。身體產(chǎn)生的法喜禪樂,從肌肉到骨骼、神經(jīng)、臟器、腸道,每時每刻都處在法喜快樂當(dāng)中。有法喜的人是什么境界,“千難都值得,萬金換不來!庇凶C悟的人知道,如果沒有達到法喜充滿,沒有代替的禪樂產(chǎn)生,即身了脫生死沒有把握。因為,苦本拔不出來,煩惱不能徹底了斷,往生時業(yè)障就來了。
怎樣才能證得法喜充滿?各宗各派有所不同,禪、密是通過靜坐,走精、氣、神、虛、無、妙有的路子。無就是空,任何煩惱都解決了。因為最大的煩惱解決了,使自己的心靜下來,狂心頓歇。道家也走這條路子,只到了“氣還虛”就停下來了。而佛教是虛還無,無還妙有。證得無就是空,由心空到性空,到達心空時一切煩惱迎刃而解。道家執(zhí)著有,不能虛還無;無空階段的因,就不能有往生極樂的果。不論哪種修行方法,都得在此基礎(chǔ)上修四加行,每天最低靜坐四個小時,長期堅持不間斷,才能久禪必定,久定必空,久空生三昧,三昧生智慧,才能達到法喜境界。四加行有暖法、忍法、頂法、世間第一法。嚴(yán)格地說,要想修道必須修四加行。四加行的根本是靜坐,若不靜坐,光吃素、持咒等,證不得定,就沒有禪和空。修行凈土人的一心不亂離不開靜坐,念佛三昧也離不開靜坐,清朝前的大師往生時都念佛坐化。離開靜坐沒有定,離開四加行沒有空。佛制是比丘、比丘尼用戒律約束,用念佛方法對治念頭;閉關(guān)、住茅棚、修觀想等,是強斷念頭。修禪、修密的人過午不食(修頭陀行)有二點好處;一是胃上不空,氣脈不通;二是飽暖思淫欲,煩惱就容易產(chǎn)生;過午不食再加上靜坐,就容易轉(zhuǎn)化。禪宗夜不倒單,很苦。但密宗該睡時倒頭便睡,有不漏丹的方法。真正的修行人,哪宗哪派都要懂,哪宗哪派都不要對立,要相互借鑒。開始是一門深入,后來就要圓融無礙,密中有禪也有凈。否則你的悟哪來的?守戒修行可成羅漢,持戒修行可成菩薩。密中有禪,禪中有凈,修行方法上要相互溝通。各宗要相互參學(xué),各取其長,共證菩提。在家人學(xué)禪、學(xué)密的肯定也有對治辦法,一定是得到傳承。這樣的人家庭圓滿,道業(yè)可成。有位八十歲的修行人,每天坐六個小時以上,對他來說,靜坐不是苦,而是最大的快樂,同時也有不可說的境界。一旦法喜充滿時,就是禪樂為食。八十歲的人過午不食,靜坐六個小時以上,讓他少坐一點,他都不干,把靜坐視為最快樂的事情。所以,佛現(xiàn)結(jié)跏趺坐像。修行的人從這里開始,久行必產(chǎn)生法喜。佛也是由人修行成道的,佛再將法留傳給后人。只有禪樂為食的人,由于法喜充滿,才可坐上十幾個小時。只有禪樂為食,法喜充滿的人,才是念不退、行不退、道不退,其心堅固,多深的障礙,多大的煩惱都能轉(zhuǎn)境,不改初衷。初行人有一點身體改變的,就抓住不放,由于有念不退、道不退,才有行不退,天天往西走,法喜充滿。這樣人往生時一定有舍利。密行人有的虹化,有的身體縮小等。證道的人,活著的時候就有舍利;如果沒有舍利,哪來的法喜。有法喜后,當(dāng)這個人離開這個世界火化時,才有舍利。密行人也有剩下指甲、頭發(fā)的;也有身體每隔一段時間縮小一點的;古德有到臨終時縮小為一尺或半尺多高,F(xiàn)世之中,也有密行使身體縮小的人。虹化是人與宇宙相通,把身體的廢氣排掉,把宇宙中的能量吸收過來。有人一聽說能量就以為是外道,不知是外道從佛教學(xué)去的。有證、有果必然有法喜,隨著果位的提高,法喜逐漸增加。肌肉舒暢,關(guān)節(jié)、五臟、平滑肌、骨髓、骨頭、大腦等出現(xiàn)無限的快樂。法喜充滿的人,每天還去靜坐,修行沒有止境,靜坐不空過。不同道次的人,有不同的法喜。正所謂:“頭輪三十六,功到次第開。暈痛莫驚怖,飛到羽化臺。不開無有樂,寒去春自來。千難都值得,萬金換不來。”道家證得世間第一法,就有羽化境界。佛教中人是身心融入虛空,化入喜樂;走路如踏棉,行動如清風(fēng)。修行人不要著急,寒去春自來,肯定能得道。道家修到世間第一法的人稱真人,沒有達到這個境界只能算假人。只有佛教中人能超越世間第一法,得法喜的人必然知道,有道可成。報身佛是宇宙當(dāng)中最幸福的人;化身佛示現(xiàn)世間,通過靜坐與報身佛相通,必然也得到法喜快樂。有修行的人證得四果羅漢時都知道,只是證道不覺道,都不說道;都知用身體來修道,身體是真正喜樂福地。我講的這些是什么?這就是菩提之路,這就是煩惱與菩提。淫樂轉(zhuǎn)化即法喜,煩惱轉(zhuǎn)化即菩堤;修行人戒行法修,可以轉(zhuǎn)淫樂為法喜,轉(zhuǎn)煩惱為菩堤。證得妙有的人就是菩薩境界,發(fā)菩提心的人繼續(xù)修菩薩行,一定成就佛道。
有人問:您講法時,經(jīng)常講道家一些事例,不怕被人誤解嗎?
我告訴諸位:仁者無憂,智者無惑,勇者無畏,覺者不迷。一切外道都是眾生,古往今來有很多去除邪見、皈依佛教者。
有人問:眾生平等,同樣修行怎么有快有慢呢?
我告訴諸位:“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有一座寺院,在花崗巖雕成的佛像前,天天有人禮拜,而通往佛像的臺階石也出自同一山體。一天夜里,眾臺階石抗議說,我們本是兄弟,為什么踩著我們?nèi)グ菽隳?雕成佛像的巖石說,你們才割四刀,我是千刀萬刀才成佛像啊!這個故事說明,人與人的佛性相同,而根基不同,習(xí)氣不同,快慢能相等嗎!
有人問:為什么說不思善、不思惡呢?
我告訴諸位:
善人與惡人, 善事與惡事, 都是人生命過程中的組成部分, 想忘掉惡人與惡事, 一定要連善人與善事一起忘掉, 修行才會重新開始。
聽我?guī)煾钢v過,先人往生時往往有一種跡象,一般人不知道。不分出家、在家,臨終時至頭三天,男、女二根回縮,回縮到腹腔,往生極樂必是這樣,這是地獄根永斷。
怎樣能去掉煩惱?那就是做個平凡人。有錢人不能平凡,成天想著怎么賺更多錢;貪名的人時刻不能把平凡放在心上,他要的是名;愛利的人,讓他做平凡人不容易,成天想著怎么不平凡。平常的人也時刻不能忘了不平凡,也夢想一日暴富,一朝成名。真正平凡的人什么樣啊?擁有平凡的心態(tài),通過靜坐轉(zhuǎn)化六根,不為六塵所利用,不為別人活著,不為明天活著,不為昨天活著,不為名、聞、利、養(yǎng)活著,不為別人的議論活著,只為自己的行道活著,只為當(dāng)下一念心活著。花錢花得心安理得,貧窮貧得心安理得,只為自己的道業(yè)成就而心安理得。只有圣人能平凡,自命不凡的人放不下不平凡。如走鋼絲的人,既要有堅固的執(zhí)著力,又要分散過分的集中力;否則,必然掉下去;而手里拿根木棍就平安無事。這等于平凡人修道的堅固力最強,任何煩惱都不能阻礙這種堅固力;但也要適當(dāng)放松身心,用唱贊等方式調(diào)節(jié)一下,防止出現(xiàn)緊了崩的情況?傊,修行既要爭分奪秒,又要持之以恒;心凈則自性眾生凈,自性眾生凈則自性佛國土凈。最后,一定能到達彼岸。
(注:前文根據(jù)錄音整理,整理中刪減很多;借重校之機,增補刊出。特此注明!)
講于佛歷二五五一年四月
西歷二零零七年五月
《證悟為本》
諸位仁者: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今天講的題目是《證悟為本》。為什么講這個題目?因為證悟?qū)π扌腥藖碚f太重要了,是修行的根本。本就如水之源、樹之根;水若離開源泉,無法匯成溪流河海;樹若離開根部,不能吸取養(yǎng)分;修行人若離開證悟,就無法了生脫死,也不能弘法利生。
一天,一位住持長老見我說,“我怎么總覺得身體特別疲倦,做事力不從心;而你也五、六十歲,卻精神飽滿?”答案就一個,修持的方法不同,身體的轉(zhuǎn)化也不同。這位主持長老沒有靜坐的功夫,而我卻靜坐幾十年。靜不靜坐,區(qū)別很大。靜坐能精化氣,氣還神。精滿不思淫;氣滿不思食;神滿不思睡。無論出家、在家,人若感到老了,力不從心了,都是神不足的表現(xiàn)。靜坐修行的人,七、八十歲照樣精神飽滿,神氣十足。
證是通過修行佛法轉(zhuǎn)化我們的身體,增長法益戒益,使我們的心證得不同道次;即聲聞乘四果、緣覺四向、菩薩五十五品位等不同果位。悟是知、見、覺不同道次的不同智慧境界;即聲聞知空相,緣覺見苦本,菩薩覺佛性。;是修行人證悟的根源,證悟是修行人功德的體現(xiàn),證悟是修行人成佛道的必經(jīng)之路。離開;壑卤,就不能證悟,就不能證得相應(yīng)的果位,就不能具足往生佛凈土的因緣;若想成就道業(yè),必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只有具足;垡蚓,找到心源的本來面目,才能了生脫死、弘法利生。這就是證,就是悟。
我講《維摩詰所說經(jīng)》時,由于這部經(jīng)是隨機選定的,既沒有事先讀誦,更沒有時間準(zhǔn)備講稿,按經(jīng)文順序講到了“宴坐”這個法句。從字義上理解,是出家人用齋時的坐姿?墒,當(dāng)日休息后,入定觀察時明白了,按文字表面去理解差了,沒能說出佛法之本義。笫二天繼續(xù)講解時發(fā)現(xiàn),這部經(jīng)后面有對“宴坐”法義的解釋,與我悟得法理相同!把缱笔侵阜鹱∈罆r,諸弟子正法修行的一種精神,用齋時結(jié)跏趺坐,精進到了這種程度。所以,以文解義釋解不了佛法,而且把佛法本義給講偏了。我們沒有活在那個時代,那個時候的人也不可能活到現(xiàn)在;即使有幾位留形于世的佛弟子,也只能于定中相知,無法面對面交談。法師釋解佛經(jīng),只有有證悟的人,才能證道悟理,把佛法講到原來的法義上去;行門清凈,無諸過失,講法論理,皆合經(jīng)義。只有有證悟的人,才能穿越時空局限,知道過去、現(xiàn)在、未來的事情,為人天眼目,作佛法棟梁,掌佛祖權(quán)衡,啟正道之門。證悟來自于禪定,禪定來自于靜坐。所以,靜坐是修行人的支點,證悟是修行人的根本。
經(jīng)常有人問,學(xué)佛人為什么要修行?誰都會回答,修行是為了生脫死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等。再往下問,如何才能達到目的地?有人會說,修禪、凈、密等或守戒、持戒等。但這些只是說了路標(biāo)和路徑,沒有說具體怎么走。再通俗一點說,若問農(nóng)民為什么要種地?答案無非是種地為了糧食豐收。怎么才能豐收?要有好地、好肥、種子、種植技術(shù)、光合作用等。而就單株而言,有了上述條件后,最重要的是這顆莊稼的根,只有根才能吸收水分和養(yǎng)分、固定植株等作用;若離開莊稼的根,一切無從談起。用此比喻說明,靜坐念佛是修行人的根,有證有悟是修行人的本。
諸位都知道,釋迦牟尼佛在雪山靜坐了六年,接受牧羊女的供養(yǎng)后,又靜坐了四十九天,夜睹明星而悟道,“眾生皆有佛性”。這里示現(xiàn)什么?我給諸位展開講一講:
第一,釋迦牟尼佛通過靜坐,示現(xiàn)小乘人如何了斷八苦。告訴所有聲聞乘弟子:若不能靜坐,就不能了脫生死;若不能靜坐,就不能成就佛道;只有依法修行,才能成就道業(yè)。所以,佛的眾弟子才精進到用齋、睡覺都靜坐等。在即身成就道業(yè)上,佛示現(xiàn)也不能例外;若不走小乘人的路子,在沒有通達佛的境界之前,人的身體就不能感悟到小乘人的這些境界,就說不出讓小乘人明白的佛法。佛給我們做了示范,沒有因為自己是佛就不去靜坐。如果佛不示現(xiàn)靜坐修行,看佛不坐,你也不坐,我也不坐,都不靜坐修行;那我們永遠(yuǎn)不會有成就的一天。因此,佛示現(xiàn)雪山靜坐六年,就是親自做表率,親自演繹聲聞的修行方法。
第二,獨處山林靜坐,觀想六根、六塵、六入、十二因緣和十八界;這就是演繹緣覺的修行方法;只有經(jīng)歷修證過程,才能說出辟支佛境界的法來。
第三,接受牧羊女的供養(yǎng),這就是菩薩乘。怎么能看出是菩薩乘?小乘根基的五比丘一看佛接受供養(yǎng),認(rèn)為佛不能吃苦、不能成道,離佛而去。而佛照樣接受供養(yǎng),恢復(fù)體力;照樣坐在菩提樹下,示現(xiàn)破魔證菩提。小乘根基的人不理解原義,都忽略這一細(xì)節(jié)。這是佛在示現(xiàn)一個菩薩和眾生的關(guān)系。佛這樣示現(xiàn)就是告訴我們:菩薩離不開眾生,佛都離不開眾生,菩薩行人能離開眾生嗎?由于接受眾生的供養(yǎng),讓眾生有種福田的機會。眾生供養(yǎng)修行人,修行人不舍離眾生,乘愿回來濟度眾生,這不正是菩薩的慈悲行愿嗎?我告訴諸位,一個乘愿再來的菩薩,到這個世間弘法,不管是化身成就,還是報身成就,不論出家還是在家,都是從小沙彌或最基礎(chǔ)的事做起,都從身心修行而起;包括維摩詰居士,自己親身證悟過,才能給他人說法。否則我們一個肉體,沒有體悟、證悟到聲聞、緣覺的境界,能講出他們的境界來嗎?講不出他們的境界,怎么帶領(lǐng)他們修行?弟子若提出問題,光從書本找佛法,講不出證悟境界的法義,講不出體悟感知的法理,弟子能信服嗎?只有通過肉體行入,在定中觀察才知覺,才能像釋迦牟尼佛證悟的諸境界一樣,回過頭看,另一番景象。就像看彩虹,從飛機上看彩虹是圓的,在地面上看彩虹是半圓的。
第四,示現(xiàn)唯一佛乘,別無余乘。佛示現(xiàn)菩提樹下破魔軍,成就無上正等正覺,證明別的乘都不究竟。
我講的這四層意思經(jīng)書上沒有記載,一些小乘人理解不了,一些菩薩行人理解卻不愿說破。只有講法過程中,我們可以回顧,佛為什么示現(xiàn)破魔軍、唯一佛乘。聲聞、緣覺智慧不足,菩薩有一念無明未破,只有成佛才能徹底外破魔軍,內(nèi)破心魔。在世間,佛道是怎么成就的?示現(xiàn)苦行六年證得的。我講這個世界上,菩薩行人修的是苦樂法,菩薩行人是乘愿再來之人;其他人修的是生滅法,了生脫死之法。同樣是人,為什么行不同的法?法本身沒有區(qū)別,有區(qū)別的是人心。菩薩行人已經(jīng)證悟到那個境界了,你我還沒有證悟到那個品位菩薩的境界,還沒有解決生死的問題,就沒有能力去修苦樂法;所以要先修生滅法。
眾所周知,佛在菩提樹下示現(xiàn)成無上正等正覺。為什么選擇菩提樹而不是其它樹?學(xué)佛人既修持佛法,又要知道一些常識。菩提樹生長于印度,自身具備三個特點:
一是菩提樹獨木成林。一顆樹就像一片林,枝葉特別茂盛;象征一個人可以修行成就。
二是菩提樹冠大如傘?梢元氉哉陲L(fēng)擋雨,獨撐一片天地;象征佛智慧廣大圓滿。
三是菩提樹下寸草不生。“寸草”就是煩惱;寸草不生,象征自性一絲煩惱都沒有。
所以修行人要有慎獨精神,真理在少數(shù)人手里,不要輕意隨眾;要知道尋善知識,然后依法戒行, 證得自心智慧,去掉自心煩惱. 如同菩提樹一樣,獨木成林,智慧具足,無有煩惱。
我再問諸位一個問題,佛觀星悟道,都證悟到什么了?這個經(jīng)書上有記載,“眾生皆有佛性”。除了“眾生皆有佛性”,很多人講不出更多來。從法相上這么說, 也非常準(zhǔn)確。但是,從法體上說,佛在菩提樹下示現(xiàn)證菩提之后,除了證悟“眾生皆有佛性”境界外,還有更深層次的內(nèi)含法要。實際上佛接通了示現(xiàn)之化身,與法性身之間的智慧流,通達了宇宙的智慧,這才是佛真正證悟的境界。打個比方,沒插電源的電視機,是電視機,卻實現(xiàn)不了自身具有的功能;通電了,沒調(diào)好頻道也不行;接上電源,調(diào)好頻道,這些條件都具足時,才能播放出節(jié)目來。阿彌陀佛因地修行時,發(fā)了四十八大愿。是誰發(fā)的愿?那是法藏比丘報身所發(fā),不是化身所發(fā);然后化身又按報身的愿力去行做,化身與報身的智慧流對應(yīng)上了。所以,化身佛與報身佛雖有區(qū)別,但愿力是一樣的;砼c報身愿力的合一,實際就是化身佛與報身佛與法身佛功德的合一,享受報身佛的法喜和神通。
化身是報身的妙用。報身可以不動,十方分身即化身去實現(xiàn)報身的愿力。報身是功德的享用,用現(xiàn)在的話講,成佛就是為了享用。你修、我修、他修,我們修行到底是為了什么?為了脫生死不再受苦,更為終有一天獲法喜充滿!成佛是享用宇宙中最大的快樂,無法比擬的快樂,究竟的快樂,永恒的快樂。諸佛既得自在,又有享用。人為了苦而學(xué)佛修道,菩薩知覺享用才學(xué)佛成佛。要不然學(xué)佛時天天受苦、受罪,成佛了再回頭度眾生,繼續(xù)受苦,那誰還學(xué)佛修道啊?現(xiàn)在的苦行,跟成佛時享用的快樂相比,太值得了。法身是報身愿力的實用;光有報身,沒有法性身也不行,托不起享用的范圍。要享用得有個地方去享用,愿力成就的就是這個地方,即娑婆世界。法性身是化身智慧的源泉。為什么佛有這么大的智慧?因為法性身已經(jīng)成就。剛才講了化身、報身、法身相互關(guān)系,這才是佛真正證悟的智慧。
剛才講“證”,現(xiàn)在講“悟”。一方面,悟是化身通達了法身所入娑婆世界的無礙智慧。整個娑婆世界都是佛的法性身,化身佛的智慧沒有不通達的,小到一個眾生的業(yè)識,大到哪尊菩薩怎么成就,廣到無量眾生起心動念,深到無量劫前至無量劫后,佛全部通達無礙。而且佛愿能夠造化宇宙,十方佛國土任由往來。這就是功德妙用,若無功德就根本不能示現(xiàn)妙有。為什么證悟是本呢?佛若不能證悟功德圓滿,一切妙用免談;只有親自證道悟理,才能如此。佛悟是化身圓融法性;化身佛若不能圓融法性,四十九年三百余會說出的法就不圓融?赡苓@部經(jīng)這么說法,那部經(jīng)又那么說法,前后對應(yīng)不上;又可能言多語失。所以,佛有智慧通達無礙,才有佛說法圓融無礙。有人問,你能不能講法一個字不錯,一句話不錯?我說,我不能,因為我不是佛、我不是圣人,誰批評我或說我講的不好,知見不同,非常正確,我沒那個境界,只有佛說才能法圓融無礙。另一方面,化身佛悟的是報身佛的愿力。佛如果不能苦坐六年,就悟不到這些境界。佛通過靜坐進入禪定三昧,智慧妙觀照法性圓融,通達報身盧舍那佛因地修行時所發(fā)大愿,如何化度六趣二十五有眾生;通達過去、現(xiàn)在、未來的如來法藏;通達過去、現(xiàn)在、未來眾生的因緣。這不就是真正悟的內(nèi)含嗎?“眾生皆有佛性”,只是外在的法相義理;報身盧舍那佛因地行菩薩道時所發(fā)大愿,一定能實現(xiàn)。愿力的實現(xiàn),是為一大因緣故,示現(xiàn)世間而出世間,讓眾生入佛知見、行佛知見、證佛知見。報身盧舍那佛的愿力,成就了法性毗盧遮那佛的國土。報身佛的佛國土非常莊嚴(yán)、非常清凈,都是十地菩薩圍繞。佛通達了往昔因地所發(fā)愿力,不能舍棄有緣眾生;佛往昔對所化度的眾生有恩,我們也與佛有緣,才感召佛駕慈航愿度。怎么化度眾生?化身佛依法化度,無緣不度。這才是真正內(nèi)在的法體實質(zhì),這才是佛真正悟得的境界。
對佛而言,證悟是本。我們學(xué)佛人,也應(yīng)以證悟為本,成就各自的道業(yè)。佛住世時,正法修行,十人修行,十人得度。從因緣上看,那時的人善業(yè)重。而從世間實相上看,那時的人文化程度不高,非常純樸善良,見到佛放無量光、神通自在等,就心生尊重。佛說諸法,明了宇宙人生真相,眾弟子就絲毫不懷疑。佛傳諸修行法門,眾弟子無分別想,各自精進行做。佛制戒說戒,眾弟子就守戒持戒。眾弟子肯于苦行,都攝六根,證得無漏。在家二眾也多依正法修行,得度者也非常多。達摩祖師處于正法時代,修行人也多依正法精神修行。達摩祖師到中國來,在少林寺的蚩尤洞(今達摩洞)面壁九年,靜坐的像印到石頭里去,若沒有神通力印不進去,若沒有定力也印不進去。若讓誰不吃不喝,又悶又冷地靜坐九個小時,早就跑了,更別說一坐九年。定力來自于基礎(chǔ)的長期靜坐,得禪定三昧后有證悟境界,有法喜充滿。禪定三昧于彈指一揮間可得,幾年或幾劫的時間也于彈指一揮間得過。法華會上離席的五千人,修行也是有體悟的。只不過智慧不足,認(rèn)為度眾生,不關(guān)他的事,誰愿意度誰度,他只度他自己。這不就是難發(fā)菩提心嗎?事不關(guān)己,高高掛起,這就是小乘人的境界。
末法時代,弘法就要弘傳正法或大乘之法。因為像法和末法時代不用正法精神修行,誰也不能了脫生死,沒有一個人可以例外。不用正法精神修行,只種善根,即生達不到往生的目的。想往生就離不開依正法精神修行,佛示現(xiàn)成佛不例外,菩薩乘愿再來不例外,任何修行人都不能例外。但是,當(dāng)下一些法師講法,就挑眾生愿意聽的講。眾生愿意聽什么,他就講什么;所以,倍受歡迎。眾生喜歡簡單的,越簡單、越省力、果報越大就越好。這樣的“受歡迎之法”,存于世間的時間很長。但學(xué)這些法的多是初學(xué)之人或根基尚淺之人,末法時代后五百世就是這樣。真正弘法的人,在現(xiàn)在這個時代講正法不受歡迎;以后弘法的人講正法也不受歡迎。受不受歡迎事小,誤不誤人事大。真正弘法的人,在世一天就要弘傳正法一天。否則,不說出佛法真相來,誤眾生慧命;越少人得度,佛法要越早滅度。
一些法師講法時,若有知見不同者提點意見,就心生不快;認(rèn)為對自己橫加批評的一定是魔,說佛住世時都遭魔難等,其實大可不必。怎么來理解這個問題?應(yīng)該說證悟不同,所要度的眾生不同。不要去分別、研究誰批評的對或不對;因為講的不是你法、我法,而是佛法,有道理可以借鑒,無道理也要包容。聽法的對象不同,講法也不同。所講的法,是給初學(xué)人聽的;修禪、修密的同道高仁,也不要去批評法師,要心平氣和,互相鼓勵,互相包容,這樣才能弘傳佛法。另外,不要把這些聽法的人封閉起來,修了這一法門,別的佛法聽都不聽了,其他佛經(jīng)看都不看了。我奉勸諸位,哪位法師講大乘佛法都要聽,相互吸收戒益法益。如有的人,認(rèn)為肉好吃,就天天吃肉,別的都不吃了,這能行嗎?再如有的人,天天只吃一種素食,別的什么食物也不吃,會缺乏營養(yǎng)。所以,只要能吃的,水果、蔬菜、真菌、粉條、各種糧食等都嘗一嘗,什么滋味都有,這樣才構(gòu)成豐富的營養(yǎng)。佛法也如此,什么法門都要去修學(xué),多知道一些法要,在修行的時候,只要不改變初衷,還是一門深入。學(xué)佛人,千萬不要把自己封閉起來。有的人說,“我不聽在家人講法”;也有人說,“出家人都是有魔難才出的家,魔子魔民多住伽藍(lán)等!边@樣,出家人看不起在家人;在家人瞧不上出家人,怎么能行呢?學(xué)佛人要廣學(xué)、博學(xué);哪宗哪派都要相互包容、交流,別只聽這位法師講法,不聽那位法師講法,知見太單一。單一的后果是什么?如一顆莊稼經(jīng)不起風(fēng)吹,等于一位修行人遇到狀況不能對治。
另外,佛法不是隨便講的,沒證悟到“人、法二空”的人,一定要負(fù)因果。出家人,對于社會上的人與事最好不予評論,不談是非。在家的修行人,最好也只講修行、講證悟、講佛法,不是佛法不介入。不明真相有因果跟著;他說對,不介入;他說錯,也不介入。學(xué)佛的人,不被恩、怨、情、仇而轉(zhuǎn)化自己,有句“六七因中轉(zhuǎn)”,確確實實容易被轉(zhuǎn),而不是不容易被轉(zhuǎn)。修行人有證悟的時候,才能弘揚正法,不誤人的正聽、正行、正知、正見、正覺。有證悟的人說出一些境界,要相互參悟、相互提高。在我這里不談任何一位法師講的對或不對,只談那位法師講的知見不同、證悟不同、對象不同,講法不同、根基不同等。佛住世時說,一定要根據(jù)眾生的根基講不同的法,維摩詰居士也是這樣;沒有證悟,不知道人的根基是什么樣,會誤人;有的人小乘根基,給他講大乘法,會摧毀其信念心;對大乘根基的人,若講小乘法,會給人講跑了。所以,講佛法的人,一定要修行有證悟境界。有證悟境界的人,才能弘傳佛的正知、正見、正行,把佛法代代弘傳下去。
在正法時代,出家人證悟的多,隨佛修行的人多得證悟。一千二百比丘都得證悟,他們各自帶的弟子容易接受正法;所以,正法住世一千年。到了像法時代,修行有證悟的人就少了;由于證悟的人少了,說服力就差;說服力差,就都去做功德;就逐漸把佛法變成了一種形式、擺設(shè)、愛好、信仰、宗教。到了末法時代,證悟的人就更少了,都快鳳毛麟角了。在末法時代,眾生的心就是末法。讓誰修行多付出一點,誰都不愿意;若遇到一點困難,就轉(zhuǎn)彎了。天天看的、想的、吃的、用的都是末法,分明是根據(jù)自己的好惡、利見,對待佛法,對待修行。有居士想把《創(chuàng)建世界和平日倡議書》張貼到寺廟;拿到這座廟,寺中人說“別貼了,我們還不知道吃素?”拿到那座廟,僧眾也說“別貼了,沒什么用”。這恰恰是行菩薩道的人所倡導(dǎo),是發(fā)菩提心的具體體現(xiàn)。有的在家人拿到了一看,說這個倡議書太好了,我們家到那天肯定不買肉了,吃素食。說明此倡議書非常重要,廣結(jié)善緣,減少殺業(yè)。
我曾講過什么是真僧。佛是法界真僧,三寶一體;菩薩是法界真僧,而不是看到的表象。如觀世音菩薩化現(xiàn)乞婆像,同樣是真僧。有人說彌勒菩薩不是真僧;彌勒菩薩久遠(yuǎn)劫來早已成佛,為度眾生現(xiàn)布袋和尚像,示現(xiàn)學(xué)佛人的樂觀態(tài)度。一位法師看到布袋和尚像不拜,這不是著相嗎?不是小乘人嗎?這位法師現(xiàn)在還在羅剎洞靜坐,再坐也得改變這種心態(tài)。小乘根基的人,沒有悟得這個智慧,才盲目下斷言,“我是出家人,即身我就是真僧,觀世音菩薩示現(xiàn)白衣像,彌勒菩薩示現(xiàn)布袋和尚像我不拜,拜就犯戒!逼兴_示現(xiàn)不同的像度眾生,不現(xiàn)白衣像能行嗎?這就如世間的書呆子,拿著教條、死守教條,誤人誤己;分明可以成就菩薩道,真正行菩薩道,增長道業(yè),卻被理入知見障住了。誰有本事,也現(xiàn)三十二相,隨因緣度眾生。我受持菩薩戒,知道出家人禮儀;對寺廟的菩薩像,禮拜時不要有分別心。我們即身修行,一定爭取即身修得證悟;若修行離開證悟,什么道業(yè)也難成就。有的在家人一生信佛,守持齋戒等;有的出家人下大決心出了一回家,守持清規(guī)戒律等。最后白費勁了,沒有修行成就,沒有證道悟理。出家人非常不容易,但是不靜坐修行,證悟佛道,這一生要是空過了,只能說今生修善了,F(xiàn)在有人說,出家人有道、無道不知道,靜坐不靜坐不知道,但到有的寺廟一看,寮房富麗堂皇,非常豪華,有的出家人到哪去都坐飛機,住上千元一宿的賓館等。我跟諸位講,佛戒有不說四眾過戒;生活條件越是那樣,對人越有吸引力,出家的人就越多;出家人越享福越好,說明在家人信佛的多,供養(yǎng)三寶的人多。這些岀家人也真慈悲,背負(fù)因果幫助人種福田呢。這些出家人往生不往生、負(fù)不負(fù)因果,那是他自己的事情,誰也管不著。若是修行有證悟的人,也可一句了義法,能消萬兩金。
先不講種不種福田,還是講修行與證悟。我們主要把握住修行方法,一門深入,爭分奪秒,用身體的禪定去證悟,爭取有自己的證悟。無論年齡大小,爭取自己今生了脫生死;并達到開啟智慧的目標(biāo);年齡小的,不要盲目樂觀,也得有開始的一天;年紀(jì)大的也別悲觀,不修、不證永遠(yuǎn)也沒有開始。我給諸位講一個典故,上帝派三個人下界,問第一個人下界想做什么,怎么度過自己的一生。他說,到這個世界為人類去創(chuàng)造。問第二個人下界想做什么。他說,到這個世界上,我就去享受;問第三個人下界想做什么。他說,到這個世界既要為人類創(chuàng)造,又要去享受。上帝給前二位各打五十分,給第三個人打了一百分。到了世間,第一個人表現(xiàn)的非常好,死后千百年,還有人懷念,人類給他打了一百分;第二個人貪贓枉法,死后千百年,還有人罵,人類給他打了零分;第三個人很平凡,既有創(chuàng)造,又有享受,千百年來沒有人紀(jì)念,也沒有人罵,人類給他打了五十分。上帝和人打的分為什么差別這么大?上帝說,人是為自己活著,我派你去,有創(chuàng)造的同時,也得有自己的生活;即自利利他。第三個人既有創(chuàng)造,又有享受;比喻我們修行人,既要做好應(yīng)該做的事業(yè),又要爭取時間修好道業(yè);靜坐念佛是學(xué)佛人的本份,明心見性是學(xué)有所成的本來。貪求功名利祿的人,心沒有放在修行自己的道業(yè)上;貪求名聞利養(yǎng)的人,心沒有放在成就自己的道業(yè)上。因此,提倡做一個平凡的人,只有這樣,才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才是會利用時間、身體和世間一切,修行成就自己道業(yè)的人。
感謝諸位擁護道場!
講于佛歷二五五一年四月
西歷二零零七年五月
回向
天仙不墜,國主清寧。
世界和平,人民安康。
法界有情,念佛同音。
智心圓成,同證佛境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仁德上人:真正的修行是低下心與誠敬心
- 仁禪法師:念佛修行路上的兩大歧途
- 凈慧法師:修學(xué)佛法的關(guān)鍵就是從自身煩惱入手
- 良因法師:修行人如果追求世俗的聲名會怎么樣?
- 明海法師:什么是平常心?怎么修行自己的心?
- 仁德上人:修行的兩種方法:萬緣放下和明心見性
- 仁德上人:修行五字偈
- 夢參法師:如何修行禪定?修禪定的方法
- 仁德上人:達到無私無我不執(zhí)著的境界即是正修真修
- 恒傳法師: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
- 凈界法師:在修首楞嚴(yán)王三昧過程中要從不迷、不取和不動下手
- 夢參法師:怎么樣修行?至心精進
- 仁德上人:修行就像爬坡不進即退
- 仁德上人:觀照當(dāng)下即真修歌
- 仁德上人:專修真修歌
- 海德禪師:如何在修行中體會到快樂?玩中修行,修行中玩
- 海德禪師:修行從自心入手,時常反省,覺察不足,立穩(wěn)腳跟
- 凈慧法師:世間善法和出世間善法的區(qū)別
- 仁德上人:修行解脫要做到三心不可得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fēng)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yán)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yán)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yīng)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fēng)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xué)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dāng)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yuǎn)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biāo),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zé)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lán)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fēng)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yuǎn)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rèn)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生活故事]也就只是像那么回事
- [佛與人生]妨礙善行,損耗錢財?shù)牧N過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漢傳人物問答]學(xué)佛最終只是讓自己和眾生解脫嗎?
- [佛化家庭]世間的孝有幾種,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間最圓滿的孝道?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yuǎn)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佛與人生]放下過去,期待明天,對未來心存一份期望
- [佛學(xué)常識]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說四圣諦的目的
- [人物故事]濟公是真實存在的嗎?濟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禪宗文化]靈隱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剎靈隱寺介紹
- [黑茶]認(rèn)識黑茶,黑茶的分類與營養(yǎng)功效
- [禪宗思想]禪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 [廣欽和尚]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宗門故事]無上大法難的不是解,而是真
- [普洱茶]小寒喝什么茶?普洱熟茶、黑茶、紅茶
- [佛理禪機]知足不是得少為足
- [生活故事]因為有禪,所以有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