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林風(fēng)雨 11.得與失
得與失
開宗立義
各位在禪坐會一向聽到的開示,大概都會說──當(dāng)以無所求、無所得心而來打坐。但單只是講無所求或無所得,則我們也會疑惑道:既無所求,也無所得,那又何必打坐呢?或者像《心經(jīng)》上所說的「無智亦無得」,總歸究于無所得。但「無所得」是修學(xué)的最后境界,至少對一般初學(xué)佛者,其在得跟失之間,還是會有所比較,會有所差別的。所以我們當(dāng)換個方式來談得失,今天我所要講的是兩句話:一、「凡夫為得而失」;二、「行者從失而得」。這二者在方向跟心態(tài)上就是截然不同。如各位能先把這兩句話記下來,然后再聽聞、反省、觀察,那必然將有更深切的體認。
為得而失
首先,講第一句話,「凡夫為得而失」,一般人不管是做什么,總是為「有所求、有所得」而為,尤其以世間人而言,就是為求名、求利、求健康、求財富等等。那為什么又說:「凡夫是為得而失──為求錢而失錢,為得名而失名呢?」譬如有些人熱衷于投資,希望藉此能得到更多的財富?墒且驗榉椒、技術(shù),不夠成熟,于是本來希望得到更多的錢,結(jié)果反而虧損了;蛉缬械娜,為了健康而拚命運動──不管是氣功、導(dǎo)引,還是拳術(shù)、舉重等等。也因沒有把握到運動的要領(lǐng),故幾年下來,自己的身體也弄壞了。同樣的,有的人為了求名,用種種不正當(dāng)?shù)姆椒ㄈデ?結(jié)果反而惹起更多人的討厭。甚至就以禪坐而言,本來希望禪坐能讓自己很快地安心、很快地沒有妄想,故來習(xí)坐。但有時卻愈想安心,心反而愈不能安;愈是希望沒有妄念,妄念反而更多。又譬如說數(shù)息,平常的人都會呼吸,有的人在不打坐時,呼吸還算平穩(wěn)、正常。但為了練習(xí)數(shù)息的方法,卻把呼吸弄得不均勻,弄得很零亂,這些都是為得而失。世間人為得名利而失名利,學(xué)佛人在未領(lǐng)略到正方便前,也常為滅除煩惱,而增加更多的煩惱;這都屬于第一類的「為得而失」。
得此失彼
第二類的為得而失,是本來希望得到的,已得到了;可是在得的同時,卻又失去另一些。譬如很多人最初立愿賺錢,本是為了讓家里能夠過得更幸福、更快樂。結(jié)果他真的賺了很多錢;可是賺到后來,他卻忘了最初的動機──是為了家庭、為了兒女才賺的,他將注意力完全放在賺錢上,反而把家庭跟子女丟掉不管了。同樣的,也有的人為了賺錢,結(jié)果把自己的健康,自己的情緒都弄壞了。甚至一般凡夫,即使在得到名利的當(dāng)下,好象也沒有失去什么!各方面似乎都還好。但往往也因各方面太順利了,反而增加慢心,而最后他也將慢慢的失去一些東西。又如很多人最初是因為感應(yīng),而對佛法有信心,因此才來親近三寶、來修學(xué)佛法。但如果這種心態(tài)不能改變,最后也將會有所失的。世間人從有所得的心而致有所失,這還是我們所易于了解的,所以簡單講到此為止。
從失而得
第二,講「行者從失而得」。佛法把修行人分做人天乘、小乘和大乘。我們也就以這三個層次來分析,行者如何從失而得:
人天乘
首先講人天乘,佛法里講要成為人天,最重要的就是要修三類法門──布施、持戒、禪定。現(xiàn)首先談布施。
一、布施:很多對佛法還不能相信、體認的人,就會說:「為什么佛教剛一開始,就叫人家布施呢?那是因為佛教要錢,吃、住、蓋寺院等等都要錢嘛!所以鼓勵布施!蛊鋵嵅际┑闹髦际且眾生能夠由舍而得。把自己本來擁有的東西布施出去,從世間法來看,那是有所失,可是在佛法里講到更深刻的因果觀念,卻謂布施到最后反而能得于財富。布施有第二種方式稱無畏施,就是對別人要親切、慈悲。很多人會懷疑;憑什么要對別人客氣,對別人周到呢?好象先主動對別人客氣、友好,就是對自己大有所損失似的。事實上如能從內(nèi)舍慳貪、降伏我慢去廣結(jié)人緣,那反將使自己在各方面的財緣、人緣、法緣慢慢具足,最后自己得到的必更多。
二、持戒:一般的人也會覺得持戒是件苦事,能自由自在、隨心所欲,不受任何人的干擾,不受任何戒律的束縛,這才是一般人所憧憬的快活模式。因此,就覺得持戒只是徒增一些束縛而已。所以持戒對一般人來講,也是從有所失而開始的,先失掉我們原自以為是的自由、自以為是的快樂。
但當(dāng)我們真能持戒而行,反使我們的身心,能夠得到輕安、清涼與解脫。本來有一些行為,雖說是隨心所欲;但這心卻是貪心、瞋心、慢心。如果真隨心而為的話,最后必自食惡果。而持戒即以戒體的力量,克服貪心、癡心、慢心,最后我們反而能免于惡報而得到輕安、自在。又持戒之人,必為人天所尊重、禮敬,福報也就不求自得了。
三、禪定:從世間不修習(xí)禪定的人來看,必將悶納:「為什么不去追求外界的享受,所謂色、聲、香、味、觸、法,而要盤腿,數(shù)息這樣有什么意思呢?」打坐用功不只要放下對生活的享受,也要慢慢克服身心的障礙。故對打坐沒有體驗的人來講,打坐只是有失無得。
但當(dāng)一個人能繼續(xù)坐,能把方法、心態(tài)慢慢調(diào)好,這打坐首先能得于身體的健康與心靈的輕安。如功夫更好則從輕安而入初禪、二禪、三禪,那法喜、禪悅的程度就愈來愈純美。在佛法上謂三禪的快樂,是世間中最殊勝的覺受。因此,人天的三福行──布施、持戒、禪定,很明確是從失而得其福報的。
小乘
在小乘所主要講的修行理念,也是從失而得。譬如:
一、四圣諦──苦、集、滅、道,最初為什么要先講苦呢?這主要是為破除眾生對世間的迷戀、執(zhí)著。迷戀執(zhí)著愈深,我們的痛苦也就愈大,所以必先講苦諦。而講完苦諦后,才好進一步分析痛苦的原因。所以先說的苦和集,對一般眾生而言,都是比較不能忍受的;因為它表達了負面的期許,故是叫我們先有所失──失掉我們原來對這個世界,很浪漫的憧憬與期待。
二、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寂靜涅槃。一般人對世界皆期待有永恒的快樂,有自主的意志;但這是一種跟佛法、跟實相不相應(yīng)的憧憬與邪見。故佛法必先破除這種顛倒的想法,才得以進入寂靜涅槃的境界。
三、四念處──我們再進一步來看所謂的四念處:觀身不凈、觀受是苦等。一般人都執(zhí)著自己的身體,除希望它能快樂、健康、長壽外,也希望它能有清凈、自在。而佛法四念處首先就要觀身不凈,先破除我們對身體的執(zhí)著。次觀受是苦,即說快樂是不可能得到、是不可能永恒的。在四念處中,皆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我們舍除原有的執(zhí)著。以上的方法總歸一句話──就是要從失入門、從舍入門。如果不把一些錯誤的期許先斷除之后,我們是不可能得到真正、究竟、永恒的快樂。
這就像一棟房子一樣,如房子早已破破爛爛,而我們卻希望住在一間比較堅固、莊嚴(yán)的場所。則不可能期待把原來的結(jié)構(gòu)繼續(xù)維持下去,而只增加一些設(shè)備就能使它變好。此最根本的處理方法就是把這棟房子整個拆掉,重新蓋一所新的。同樣的,一杯水如果已經(jīng)很臟了,希望把杯中的水完全變干凈,最直截了當(dāng)?shù)姆椒ň褪前堰@杯水倒掉,重新倒入干凈的水。很多人不愿意把舊的房子拆掉,不愿意把污濁的水倒掉,故雖辛苦修理而難得有效的改善。
同樣的,很多人在修行佛法上不能很快受益的原因,也是因為不了解真正的修行必從失而得。他們只希望在原有的基礎(chǔ)上、原有的心態(tài)上,去增加一些所謂的智慧、所謂的解脫,而不知該把本來的執(zhí)著放下。于是因本來的執(zhí)著放不下,而希望得到的境界又不能立刻得到,就難免愈學(xué)愈煩惱、愈學(xué)愈渺茫。他最初還能精進用功,但過一段時間后,就會慢慢退轉(zhuǎn)。所以,如不能了解這個大原則──從失而得,那我們再怎么努力的誦經(jīng)、打坐、念佛,還是跟佛法不相應(yīng)。
大乘佛法
再進一步講到大乘佛法,在大乘佛法中主要有兩派,一派叫空宗,空宗是以般若學(xué)為主。一叫有宗,有宗則以唯識學(xué)為主。
一、畢竟空:空宗講一切法畢竟空,諸法因從緣起,所以一切都是空的。這「空」對很多人來講,也是不能忍受的;因為一般人都執(zhí)著有,希望有我,有這個世界,有很多美麗的幻想?墒窃谝磺蟹ó吘箍盏那疤嵯,必把本有的一切執(zhí)著全銷毀掉。很多人只見到銷毀的破壞,而見不到破壞之后會得到那些建設(shè)?因此皆覺得害怕、恐怖。但事實上真了解「空」的人,反會明了,就因為一切空──沒有不變的自體,所以才能隨緣變化。因能隨緣變化,所以才能成就世間種種的現(xiàn)象,成就修行的種種功德。
同樣的,一般人在做事、在修行的時候,都是以自我為中心,去設(shè)想我要做什么事?我希望得到那些成就?故一旦認定佛法所講的「無我」!就以為那還需要做什么事呢?還能修什么行呢?事實上如真能了解無我的話,反而讓我們心中沒有罣礙,讓我們心量更深廣,因為無我反而能跟一切眾生、一切法界圓融。
二、識有境無:其次再講到「唯識學(xué)」。唯識學(xué)的名相很多,故很多人在那些經(jīng)論名相里鉆研,結(jié)果卻忘掉了唯識學(xué)最大的前提──識有境無。一切外境都是隨識才有的;外境本是虛妄不實的。于是先從確認「境無」而舍掉我們對外境的執(zhí)著。凡夫之所以造業(yè),主要是被外境所轉(zhuǎn);人之所以煩惱、痛苦,也是源于被外境所迷惑。所以從一切法唯識所現(xiàn),而得到內(nèi)心的自在。
內(nèi)外之間
如在得與失之間,講得更詳細一點,又可以說:凡夫的為得而失,是得于外在的境界,而失掉內(nèi)心的輕安。財富與名利是最外在的;家庭的和樂、身體的健康為次內(nèi)在的,而心靈的自在則是最內(nèi)在的。凡夫多為得于財富而失于家庭的和樂,為得身體的健康而失掉內(nèi)心的自在。所以同樣是得,因內(nèi)外不一,還是有很多的差別。同樣說修行是要從失而得,失是從內(nèi)在的失,到得于外在的圓滿。譬如布施的「失」,不是失掉財富之意,而是失掉我們的慳貪,失掉我們的執(zhí)著。
又如出世的失,最重要的是失去個人的「自我」中心,故能成就最圓滿的修證境界。這境界或是小乘所講的三明六通,或是大乘所講的十力、十八不共法,都是從失掉最內(nèi)在的中心,才能成就最圓滿的統(tǒng)一。
戀世與解脫
這也就說:要從舍、從失中,去建立修學(xué)的方向。目前的社會,基本上是屬于戀世的形態(tài),所以對于這種以「失」為前提的法門,很多人不能接受、不能相應(yīng)。因此,在外道中(包括附佛法外道)都希望很快地讓信眾得到一些利益、覺受、感應(yīng)。但這些方便,與真正的修行根本不相應(yīng)。今天所謂的大乘佛教,也都是以人間的福利、現(xiàn)世的安樂、身心的反應(yīng)來說明自度度人的善巧方便,這還是有問題的。
至于修行到最后,是所謂的「無智亦無得」,那是因為已完全失掉我們的身心。而既失掉了自我,那一切的得與失就完全平等了。對一個已完全與萬化合一的人來講,那也是無得亦無失。
總之,我們最初修行還是要以「有所失」為目標(biāo)。所謂的證初果,除三惑──身見、戒取見、還有疑,是從失而證的。至于二果、三果、四果也都是以失為證──慢慢棄除貪心、瞋心、慢心、無明。故真行證,必從失而得。能確定這個觀念與心態(tài),必能在修行的路上更安定落實。
- 上一篇:禪林風(fēng)雨 10.心力無限
- 下一篇:禪林風(fēng)雨 12.松與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xué)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xué)法就是為了導(dǎo)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