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林風雨 10.心力無限
心力無限
今天來與大家討論:心力有無限度這個問題!相信大家在禪訓班或于看佛書時,都會提到心力是無限的。心力是什么回事,為何它又是無限的呢?現(xiàn)在我們就先從一個問題討論起,就是心力能不能集中,或者應如何集中?
對打坐者的觀念而言,心力雖是無限的;但還要透過集中的方式才能達于無限。因此,我們現(xiàn)在先討論「心力集中的定義」。
一、某一定點
一般人所了解的集中,都是集中在某一定點上。譬如說共有五十個人,其中有的住臺北,有的住臺中,有的住高雄、嘉義、花蓮等;如此各住各處便是分散。而集中就是把他們集中在一個點上,這是一般人最容易想到的集中。但如是這樣子的集中,便不可能成為無限了。既只集中在某一個點上,那當然是有限的啰!故打坐的集中心力,絕非集中在某一個點上。
二、同一動作
其次,集中的定義又可說:雖有很多不同的人,也在不同的地方,可是卻同時在做相同的動作。此不是集中在一點,而是集中在同一動作里。以這種集中的定義,就不會因集中于一點,反而使其他點,掛一漏萬而無作用。因此,這種定義,確比第一種高明得多;但就無限而言,集中在同一動作上,這動作本身卻又是另一種局限。
三、統(tǒng)一協(xié)調(diào)
所以我們再做第三種定義:集中雖未必是同時、同地,但觀念行為卻是互相統(tǒng)一協(xié)調(diào)的。因此,真正無限的心力,也必是從統(tǒng)一協(xié)調(diào)而有的。師父常說:「不集中就是集中!谷缯J定集中,只限于某一定點上;那一定是湊合,才是集中。但若就統(tǒng)一協(xié)調(diào)、廣大圓滿而言,則不集中在一個點上,反而才有無限的力量。
因此,就這三個集中的定義來看,有的人打坐,只把注意力安于身體的某一部位,如丹田或眉心。用這種方法來打坐,形似集中;但事實上,因氣之偏導,反將造成身心的失調(diào)。
如就第二種集中的方式,我想數(shù)息法,是偏向于集中在同一動作上,就是專心的看呼吸、數(shù)呼吸;這雖也能減少妄念,但只能集中于一點。故事實上真要開展無限的心力,必得從無限的范疇里去統(tǒng)一協(xié)調(diào)的。所以,我們今天要講的心力無限,也是從這個觀點來談的。
這也就是說力量的大小,決定于兩個因素:第一是量的多少,譬如五十個人、五百個人,或五千個人,量多力量就大了,這很好理解。第二是協(xié)調(diào)的程度,如果量雖很多,但彼此不協(xié)調(diào),那還是沒力量的;這就像我們平常所講的烏合之眾。反過來說,如果協(xié)調(diào)程度很好,但量不夠,那力量也是有限的。所以心力的大小,就看能統(tǒng)攝的量有多大?以及你能協(xié)調(diào)到什么地步!如量既大,協(xié)調(diào)又很好,則心力便能趨向于無限了。
心為何物
然而這里又牽涉到一個更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心到底是什么?以及它如何統(tǒng)攝協(xié)調(diào)?我們常聽到「心力」這個名詞,便以為自己已了解什么是心力?但仔細想想,大部分的人還是不懂「心」為何物?在原始佛教里所謂的心,常曰有四蘊──受、想、行、識,以表明心的作用,心的現(xiàn)象。
受,是指對外境的覺照。我們眼睛能夠看,耳朵能夠聽,舌頭能夠嘗,以及身體能夠知道外界的冷、熱變化,都屬于覺照的作用。前五根,眼、耳、鼻、舌、身的作用,都稱為「受」。
想,是對現(xiàn)象的認知。覺照只是觀察到表面的現(xiàn)象,而認知卻需要更進一步去了解它里面的道理。于前五根所看到的世界,只是當下的映象。但現(xiàn)象,從過去、現(xiàn)在、到未來都有它的相續(xù)性,而此相續(xù)性必須透過第六意識,才能將它連貫起來。故前五識只是像幻燈片一樣,一片又一片;而由第六識的想蘊,將之連接起來后,才能看到那現(xiàn)象所通貫的理。同樣現(xiàn)象間的互動關(guān)系,也是靠想蘊去認知的。
行,就是指抉擇。我們對外境了解后,就會產(chǎn)生愛、惡、取、舍的行為。最后的「識」,是產(chǎn)生一種慣性的思考力量。以上,「受」雖是指覺照的作用,但還得通過眼、耳、鼻、舌、身這五根來完成。所以,受蘊的心,事實上必包括能助成覺照作用的身體和感官。因此,不能說在身體之外,在感官之外,別有個心存在。同樣,想蘊的認知作用;行蘊的取舍行為,當然都牽涉到作用的對象──即外在的環(huán)境。
所以,從受、想、行、識去分析,真正的心,除包括我們的意識外,還包括身體感官、包括取舍行為,以及包括行為的對象──即外在的環(huán)境。因此,心力是否能達于無限,就要看我們對這幾個因素,能統(tǒng)合到什么地步!以下就剛才所提到的因素,做分別的討論:
妄念的調(diào)伏
首先,心包括第六識的念頭。我們時時刻刻都會產(chǎn)生很多念頭,這就是打坐者,常說的「妄念」或「散心」。念頭東一個,西一個,且在彼此間,未有很好的協(xié)調(diào)關(guān)系。所以散心、妄心、亂心,妄念紛飛,心猿意馬,是沒有力量的。因此,打坐者運用「制之一處」的方法,便能調(diào)伏我們散亂的心,而使之集中專注。這時心力自然會比以前大,但是如單用修定的方法,則心力即使增加;但到某種地步以后,就必臨于極限。
因此,下面要討論的是:觀念的厘清。有些人不需要打坐,他的心力便很強。這是源于他的觀念很清楚。如果我們對人、對事、對世間的種種事相不清楚,便不可能有很強的心力。碰到境界就模糊一片的人,會有很強的心力嗎?所以觀念先要清楚,次要深刻,再其次要能細微精致。有的人大體的觀念是有,可是在大原則下的一些細節(jié)卻不清楚;于是講歸講,用歸用,等真正碰到境界時,便用不上了!
因此,一個打坐者,除了期于使妄念沉淀外;還要求我們的觀念有所突破。故如在打坐用功一段時間后,對人、對事、對境界,還是保持原來的成見;則即使正打坐時稍有心力,但下坐后便將消逝無余。因此要在打坐的過程中,使我們本來不清楚的觀念,變得比較清楚;本來還膚淺的觀念,變得比較深刻。若能如此,心力才會比禪坐之前,更強、更有力量。
我們曾說過:打坐有沉淀作用,能把妄想、雜念沉淀下來;有過濾作用,能把一些錯誤的觀念檢查出來;有統(tǒng)合作用,能把一些零散支節(jié)的觀念,統(tǒng)合成一個更大的系統(tǒng)。于是經(jīng)過打坐之后,必將產(chǎn)生更清楚、更深刻的理念。這樣的心力,不只是定的修為,更是慧的淘煉。
上次說過,如打坐者只是打坐而不聞法,則在觀念整理到某個階段后,便將到達極限,而不可能再突破。所以除了打坐外,還要聽聞佛法;也要去涉獵種種世間法。剛才講到深刻跟細膩是不一樣的,我們雖可透過佛法,以得到較深刻的觀念;但于細膩的部分,還必須透過世間法才得以圓滿。以上修定跟理念,都是以「意識的淘煉」而成就心力的。
根身的安康
其次,再討論我們的感官跟身體。一個人如果身體有病,他的心力一定會受到局限。病重的人就沒有精神,勞累的人意志也會萎縮。經(jīng)常有病的人,不一定就比沒病的人心力弱,但至少會比他健康時心力少些。所以身體的健康跟感官的敏銳,也是影響心力的重要因素。
在打坐的過程中,有很多人本來身體不太好;但因打坐的功效,而使病慢慢減輕,甚至消除。有些人雖沒病,但身體很粗重;其經(jīng)打坐之后,身體也能變得比較輕安。甚至本來不順、淤塞的脈,也能因而暢通;于是身體就變得更柔軟了。所謂「柔軟」,是指有較大的彈性,能順著心意的指揮而行事。生病的人,身體當然是不聽指揮的,你叫他爬樓梯,他爬不上去;你叫他睡覺,他失眠了。然而經(jīng)過打坐之后,這個身體較能聽從指揮;也因能聽從指揮,所以心力才得以完成其作用。
行為的純熟
下面我們再講到行為,有些事情不只是靠觀念清楚就能夠完成的,而是要靠身體不斷地去練習,待練久純熟了,才能產(chǎn)生力量。譬如說籃球,投籃的觀念很簡單,對不對?就一個框框,拿球往里面投,投進去就行了?墒鞘聦嵣,要經(jīng)過多少苦心訓練,才能成為一個好射手。同樣的,書畫技巧也都要經(jīng)過一而再、再而三的訓練之后,才能創(chuàng)造出理想的作品來。又如佛法常講的布施,布施的觀念,我們接受了;但在最初行持時,還是要相當勉強,才做得出來。但等做一段時間后,就習慣了。持戒、忍辱等亦然。
心力的熏習講到這里,事實上已包括戒、定、慧三學。用守一的方法,來調(diào)伏妄想雜念,這是定。觀念的啟發(fā)、突破、清楚、深刻,這是慧。至于身體、感官與行為的增上,這屬于戒。這也就說,一個人能夠透過三學去修持,那心力自然能夠增強,這稱為小我的完成。
環(huán)境的調(diào)適
然而,我們用心的對象,一定跟外界環(huán)境大有關(guān)系;如果環(huán)境跟我們不相應,那還是會心力不足的。所以,進一步的心力,還要通過對環(huán)境的改造,才能夠圓滿。這環(huán)境,我們可把它分成人、事、物三方面來討論:
一、人:如果一種觀念我清楚了,同時又有很多人也接受這樣的觀念,那你的信心一定會增強的。因此就人而言,要使我們本來已清楚、已深刻的觀念,推展出去,以讓其他的人也接受這樣的觀念。如接受的人愈多,接受的人愈深入,那你的心力同時也就伸展了。同樣的,行為等亦然,做相同動作的人愈多,我們對這動作的認同就會增強。
前既謂:我們用以增強自己心力的方法,是戒、定、慧三學。那要去推展別人,也是一樣;透過觀念的啟發(fā),行為的指導,以及修定的法門,都能增加彼此的心力。
但是如弘法,都是用個人的方式去處理,那個人與團體之間,還將不統(tǒng)一協(xié)調(diào),因此,力量還是有限的。所以進一步,要把所有的人,從個人變成組織人。軍隊的指揮官通常會有很大的心力,這是因為他所指揮的人不只是多,而且是一個有組織的團體;他一個口令,下面幾百個人,甚至上萬的人同時受影響。同樣的,一個企業(yè)家,即使不打坐,他的心力也必夠強的。指揮的心力,與有組織的團體,是相輔相成的。能有一個很大的機構(gòu)讓你來指揮,那你的心力必將會增強。反過來說,也必心力增強,才有辦法去指揮一個大團體。剛才講到,心力的大小,除了跟所能調(diào)伏量的多寡,還跟協(xié)調(diào)的程度有關(guān)。即組織的人愈多,且組織又嚴密,那心力一定更增強。這是講到人的部分。
二、事:我們都知道,如果一個人能夠完成某種事業(yè),或成就某種事功,則他的心力自然會增強。反過來說,做什么事都失敗了,或者說還沒有失敗,因只是把它放在腦子里想一想而己,沒有付諸實現(xiàn),那心力終究還是有限的。因此,要通過事功的表現(xiàn)與發(fā)揮,才能夠完成更強、更大的心力。
三、物:乃指外在的環(huán)境。今天的環(huán)境有種種的噪音、種種的污染、種種的不協(xié)調(diào)的現(xiàn)象,這都會使心力不濟,無可奈何。因此,進一步的修心,更要完成整個環(huán)境的改造,或者說是凈化。
開拓無限的菩薩道
這樣,從內(nèi)調(diào)伏我們的妄想、雜念,到建立正確的觀念,到行持嚴謹?shù)男袨?一直到對外的組織人,有宏偉的事功,及改造凈化外在的大環(huán)境。這樣加起來,才能使我們的心力,慢慢增強到無限。這也就是說,很多學佛的人,對我們的心有相當程度的迷信。他們常說:「一切唯心造。」以為我自有一顆心,這心能隨心所欲,變現(xiàn)出一切你所希望的境界。很多人都用這樣的觀念來打坐修行,結(jié)果似乎也有一些改變;但那頂多是自我暗示的幻象。因為觀念既錯誤,如何能有正果呢?
因此,心力的培養(yǎng),不出戒、定、慧的修為。定是調(diào)伏我們的妄想,慧是建立正知正見,戒是莊重而有效的行為。如三學成就后,那剩下的便可水道渠成了,像我們丟一塊石頭到水中央一樣,那漣漪就會慢慢向外擴展出去。因此,從身體感官的輕安,到對人、對事、對物的種種改造凈化,都能自然擴散而完成于無限。
因此,心力的無限,就整個佛法來講,便是菩薩道的完成。對內(nèi)用定慧的方法,以完成自覺。對外包括弘法度眾,包括莊嚴佛凈土。必將這整個加起來,才能開展出無限的心力。這無限的心力,也就是福德跟智慧的圓滿。
- 上一篇:禪林風雨 9.住與無住
- 下一篇:禪林風雨 11.得與失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