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
《六祖壇經》,佛教禪宗典籍。亦稱《壇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夺岄T正統(tǒng)》卷八《義天傳》有“大遼皇帝詔有司令義學沙門詮曉等再定經錄,世所謂《六祖壇經》、《寶林傳》等..[詳情]
六祖壇經講記 第60集
六祖壇經講記(60)
傳香懺悔第五
六祖大師要傳給各位「自性五分法身香」,把這品講完之后,事實上《六祖壇經》已經談完了。為什么在這一品六祖大師要談懺悔呢?學佛,不知道懺悔你學不了佛,懺悔就是認錯,為什么學佛跟認錯有關系呢?學佛就是學覺悟,覺悟的人必然能夠首先察覺到自己的錯,不然你覺悟什么?!你從過去就覺得:「我又沒有錯,為什么人家這樣對待我?」「我又沒有錯,為什么一生這么坎坷?」「我又沒有錯,為什么不如意的事都發(fā)生在我身上?」「我又沒有錯,為什么會生重大的疾病?」「我又沒有錯,為什么子女不孝順我?」你繼續(xù)抱怨吧,不認錯的人必然就是抱怨別人。佛法的概念,假設它有一萬個,你隨便懂一個,你的人生就徹底改變了,問題是現(xiàn)在大家聽佛法已經聽得很多,但對任何一個概念都完全不深入。比如說,佛法說的「無常」,你們會否認嗎?既然不否認,就不應該有執(zhí)著了。既然你們承認世間萬事萬物都是無常,執(zhí)著的心根本不成立,這個概念是很直接了當的,為什么還要講那么久呢?就代表大家概念中的那個「無常」根本就是隨便聽一聽,根本沒有領悟到無常;你領悟到的話,你的執(zhí)著就消失了。我們今天執(zhí)著就是認為它是真實的、永恒不變的,你明白了,執(zhí)著就不見了。第二,學佛的誰不知道「因果」?你真的信因果嗎?你真的信因果,心中的愛恨情仇當下就消失了。為什么?有果必有因,有因必然招來果報,有什么好抱怨的!佛法像這樣的觀念很多,隨便一個觀念,就可以讓你大徹大悟。所以我才會講,一個概念真的弄懂,然后去印證,徹徹底底去相信,你的問題在那一剎那就消失了。你知道學佛法有四個次第,「信解行證」,你只要是真「信」,你的問題幾乎消失百分之八十。不要小看這個信,也不要誤會學佛法你就信佛,如果信因果,你必然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不管有沒有受過戒,并不是說受了戒之后,就那么死板地守那幾條戒,釋迦牟尼佛忘記規(guī)定的,你就鉆法律漏洞。釋迦牟尼佛什么都得規(guī)定,他就得做立法院院長,一條一條地立法。
你真懂,那叫「解」,就是開悟,解就是心開悟解,就是開悟的人,但是開悟一直到你成佛還需要一段長時間。開悟就像是一個建筑師,已經畫好一幢五十二層高樓的藍圖,但畫好之后,樓層要一層一層地蓋起來,蓋到第五十二層,這段過程就叫修道。修「行」是什么意思呢?你的藍圖雖然已經畫好了,但蓋高樓的過程你需要不斷地修正,修行就是修正嘛!當五十二個樓層蓋好的時候,就叫做成佛,那五十二個就叫菩薩的五十二個位階,很清楚。成佛之后呢?你辛辛苦苦把一幢五十二層的高樓蓋好后,你要請爆破小組,在高樓里面裝炸彈,把五十二個樓層全部炸掉。說到這里你們就亂掉了,我好不容易修到成佛,好不容易把五十二層高樓蓋起來,要全部把它摧毀掉,之后,再重新蓋五十二層樓起來。蓋好之后,再摧毀掉…。「師父,你說什么?我完全聽不懂。」第一次把五十二樓蓋起來,叫成佛。成佛為什么要摧毀掉?釋迦牟尼佛如果覺得他是成佛,他就不叫釋迦牟尼佛,摧毀掉就是說這個概念在他的內在不執(zhí)著。為什么蓋起來之后要把它摧毀掉呢?摧毀掉之后為什么要重新建呢?我舉一個例子,觀世音菩薩過去有沒有成佛?有。他為什么現(xiàn)在又重新來呢?
我直接了當的講,你按照你的程度去了解,你真信,你的問題就消失了一大半了,這是真話,我沒有騙你。你就是不信,你的心才會不斷地投機取巧,你就是不信,你才入不了道,進不了門。比如說,你要泡一杯桔茶,泡一杯好喝的桔茶需要具備什么條件?除了金桔、檸檬、酸梅、水和糖或蜂蜜,你只要知道泡一杯好喝的桔茶需要具足五個條件,泡出來一定好喝。怎么樣才能夠形成一張桌子?你只要研究具備什么因素才能夠形成桌子,只要符合這個條件,它一定形成這個樣子。你要是明白,你就不會講:「師父,你叫我修行我沒有信心。」你也不會講:「師父,我這一輩子有沒有可能開悟?」假設一個成功的人需要三個要素,你只要具備了,一定能夠成功,否則就代表這三個要素是有問題的。那開悟需要什么條件?你具足了「戒、定、慧」這三個條件你一定開悟,是肯定跟你講,這才叫真信。原則上你修行,或你這一輩子到底有沒有機會開悟?或到底以后可不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都需要「信、愿、行」三個條件,你具備就一定能去。無論你做任何事情,只要條件具足,它一定形成,道理沒有很復雜。所以這個信心不是用嘴巴講的,只要清楚它,具足它,當然就沒有問題!不是你學佛才要有這個概念,人生沒有任何一件事情可以脫離這個概念,但是有的人摸索一輩子都不懂,或到書局到圖書館看了好幾千本書還是不懂,那就代表自己沒有好好地靜下來,沒有看到重點,沒有提綱契領,所以他常常有「信心不足」的問題。比如說你的孩子,很沒有信心,當母親的要思考一下,信心需要哪些條件?你就跟你的孩子講:「親愛的孩子,你需要具備三個條件,你才會有信心。」一樣的道理,你的朋友不會講話、不懂得管理…,也都能夠適用。我所講的三個條件是假設,它不一定是三個,它有可能是四個、五個,我已經把世間所有問題的答案都跟你講了。
把問題拉回來,你要學佛,你就要懺悔,承認自己的錯誤,所以學佛,懺悔是第一步。但是大家卻不明白懺悔的真實義,只會去寺院參加拜懺,去拜懺又不真的懺悔!笌煾,有啊,我邊拜邊哭啊!」哭完之后呢?回家之后還不是原形畢露!你不要騙自己。我不是說不要去拜懺,我是說你要真的懺悔,不然的話就是欺騙自己。你要騙自己騙到什么時候?你要明白欺騙這兩個字,欺就是欺負別人,騙就是騙自己,欺人騙己。
時大師見廣韶洎四方士庶,駢集山中聽法,于是升座告眾曰:來!善知識!此事須從自性中起。于一切時,念念自凈其心,自修自行,見自己法身,見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既從遠來一會于此,皆共有緣。今可各各胡跪,先為傳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無相懺悔。眾胡跪。
【時大師見廣韶洎四方士庶,駢集山中聽法,于是升座告眾曰:來!】你要注意這個字〔來〕,我敲門,你會講「請進」或「進來」。你現(xiàn)在聽我的課,你有沒有進來了?進哪里?進來你的心。走進你的心,你就可以見你自性的如來。不要小看這個字,禪宗任何一個字,都妙不可言!旧浦R!此事】就是他現(xiàn)在要為在座的各位傳自性法身香,或三歸依,但是廣義的講,〔此事〕是一切事,狹義的講就是:「你們今天來,我要幫你們受戒歸依。」【須從自性中起,】一切的事都要從自性中起。為什么?當六祖大師大徹大悟的時候,他講:「一切萬法不離自性。」請問,你的同修是誰?她有沒有離開你的自性?你是將你的太太放在自性內還是自性外?自性內嘛!我們的同學在你的自性內還是自性外?高雄在你的自性內還是自性外?地球和宇宙在你的自性內還是自性外?所以我們就是你的什么人?自己人?講自己人,你的領悟力已經很好了,但還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我們都是一家人,你我他,比如說我的先生、太太、兄弟,但還是有彼此,講得更圓滿一點,原來這些眾生就是我,不是這些眾生都是一家人,這一切都是我,所以才有一句話:「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褂钪嬖谀睦?「我的心就是宇宙,你們就在宇宙里面,當然就是我!刮抑v這個概念,你能領悟就領悟,不能就放下,這叫一真法界,就是《壇經》里說的「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褂靡痪浔容^簡單的概念,我們中國人講「天人合一」,但這個境界還沒有「一真法界」徹底。假設你說:「我還沒有經驗過。」那你們會開車的,曾經有過人車一體的經驗嗎?曾經有。你會感覺人跟車是一體的,當開車開到這個樣子開車真是太舒服了。如果感覺到跟大自然是一體的,那感覺就更棒!如果能夠感受到「宇宙就是我,我就是宇宙!菇又疫有什么問題?!我的左手一定不會嫉妒我的右手,我的鼻子一定不會貪愛我的眼睛,因為就是我嘛,我不會產生貪愛,也不會產生嫉妒,貪瞋盡消失。六祖大師在前面講般若時說:「何名摩訶?摩訶是大,心量廣大,猶如虛空!顾患兇馐抢碚,如果你沒有去證明,就沒有辦法體悟,就不能夠開悟,因為你的心抓著「我」,所以才有自私的概念。人類只要有自私,必然就痛苦。一個人要悟,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找尋他痛苦的原因,把它們一件件消除,就會邁向覺悟。假設我們不是上根利智一聽就開悟的,就用這個方法,是最實際最受用的。你只要愿意思考,你就開始生起智慧了。
【于一切時,念念自凈其心,】我們到底要怎么修行?要修什么?這是一個核心,我們最主要是要修到讓自己的心清凈,但這也只是方便說。你的心清凈不是修出來的,而是你本來心就清凈。你要注意,「菩提自性,本來清凈!怪皇羌倜改阋薜阶约呵鍍!惯@是個方便的說法,否則你不會愿意去修行。但到達那個程度之后,你會得到一個答案:「我本來就是這個樣子。」這叫本來面目,清凈的心就是你的本來面目,修行就是讓你恢復本來面目,不是修到最后讓你得到清凈的心。所以不可以講得,也不可以講失。你要注意一句話:〔自凈其心〕,我們一般是講「自凈其意」,如何自凈其意?前面兩句話就出來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菇又艜缸詢羝湟狻。沒有前面那兩句話,第三句話不會出來。所以大家思考一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所有的宗教共同的,佛教跟其他的宗教、跟其他世間法哪里不同?你不要講:「世間的宗教都一樣,都是勸人為善的!鼓悄阈艅e的教就好了。我們講很多話都很籠統(tǒng),似是而非。你要很明確地講出來,佛教跟別的不一樣的地方,就在于般若智慧,一般的哲學思想沒有這么究竟,唯有般若智慧,你才能夠自凈其意,或是自凈其心。為什么?因為唯有般若智慧,你才可以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我說它不是修來的,而是:「我看清楚了,我終于明白了,我終于見到了!挂簿褪:「我終于見性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就是「一切法畢竟空」。你慢慢地去體悟,如果沒有領悟到,你的心是不能夠達到這種境界的。如果還有一點點一絲絲,那你就還有一點點障礙和煩惱。明白了,〔念念自凈其心〕,就叫悟,〔念念〕就是你時時刻刻要去體悟到你自心清凈的意思。
【自修自行,】悟后當起修!疽娮约悍ㄉ,】證悟清凈法身佛。【見自心佛,】見到「原來我就是佛。因為我是佛,所以眾生也是佛,因為眾生就是我!估碚撠炌ň腿菀锥。既然我是佛,眾生也是佛。【自度自戒,】所以要自己度。戒的意思就是讓你清凈!臼嫉貌患俚酱恕!考僭O你不明白,你來這邊就浪費,明白了你就沒有白來了!炯葟倪h來一會于此,】你們希不希望親自見到六祖?六祖在哪里?六祖就在《壇經》里啦!六祖已經化成《壇經》了,你今天來讀《六祖壇經》,就是【皆共有緣!,你進來了,不要入寶山空手而還。求法只有一個重點,一分恭敬一分成就,【今可各各胡跪,】跪不下來就是不恭敬。不恭敬,法傳給你,你也聽不懂,因為你的傲慢障礙了法!鞠葹閭髯孕晕宸址ㄉ硐,】從哪里出?從自性。五種功德可以成就你的佛身,這就是〔自性五分法身〕!蚕恪,你們現(xiàn)在供佛有點香,你們都拿打火機來點。點香不是這樣點的,〔香〕要從自性點,火就是般若,以般若的火來點自性的香,以智慧的火來點自性的香!敬问跓o相懺悔。眾胡跪。】修行有個口訣,就是勤修戒定慧,才能夠熄滅貪瞋癡。前面三香就是「戒定慧」。
- 上一篇:六祖壇經講記 第59集
- 下一篇:六祖壇經講記 第61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2
- 大般若經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一卷
- 心經的人生智慧—《心經》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6
- 心經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5
- 心經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