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jīng)
《楞嚴經(jīng)》,大乘佛教經(jīng)典,全名《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jīng)》,又名《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jīng),于灌頂部錄出別行》,簡稱《楞嚴經(jīng)》、《首楞嚴經(jīng)》、《大佛頂經(jīng)》、《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唐般剌密諦傳至中國,懷迪證義,房融筆受。..[詳情]
《楞嚴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五(之三)
《楞嚴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五(之三)
阿難言:此勞同結(jié),云何解除?
“阿難尊者問道:這如同‘六結(jié)\’一般的‘狂勞顛倒華相\’,該如何解除呢?”
上文所謂的“狂勞顛倒華相”,主要就在于“六根”,而“六根”又好比華巾之“六結(jié)”。因此,阿難尊者問“舒結(jié)倫次”,其含義是:解開“六根”之“根結(jié)”的次序;而世尊呢,則繼續(xù)運用比喻,來演示如何解開華巾之“六結(jié)”:
如來以手將所結(jié)巾,偏掣其左,問阿難言:如是解不?
“如來用手把‘華巾\’的一個‘結(jié)\’拿住,用另一只手拉拽‘結(jié)\’的左側(cè),問阿難說:這樣可以解開嗎?”
【掣(音:徹)】牽制,拉拽。
阿難尊者回答:
不也,世尊。
“解不開的,世尊!
旋復(fù)以手偏牽右邊,又問阿難:如是解不?
“如來隨即又用手牽拉‘結(jié)\’的右側(cè),再次問阿難:這樣可以解開嗎?”
【旋】不久,立即,立刻。
阿難尊者回答:
不也,世尊。
“解不開的,世尊!
佛告阿難:吾今以手左右各牽,竟不能解。汝設(shè)方便,云何解成?
“于是佛陀告訴阿難:我如今用手往左右兩邊分別牽拉,竟然都不能解開。你想個辦法吧,如何才能夠成功解結(jié)呢?”
阿難白佛言:世尊,當于結(jié)心解即分散。
“阿難尊者恭敬地對佛說:世尊,您應(yīng)當從結(jié)心那里牽拉解開,‘結(jié)\’就會分散開了!
這是生活常識,從“結(jié)心”那里下手,把結(jié)住的“華巾”拽出來,“結(jié)”就徹底解開了。因此,找到“結(jié)心”是關(guān)鍵。
比喻說來,修行人想要解開“六根”也是一樣,首先要找到“六根”之“根結(jié)”的“結(jié)心”所在,才好下手用功。它在哪里呢?就在“六根”的“知覺性”與“六塵”之間,那里有一種習(xí)慣性的“粘著”,它就是“結(jié)心”。只要把它化解掉,當“知覺性”不再“粘著”于“六塵”的時候,“六根”之間的差別就將消融,一同回歸于“根性”,回歸于“性凈妙!。
對于阿難尊者的回答,世尊予以認可,并隨之展開相關(guān)法義:
佛告阿難:如是,如是。若欲除結(jié),當于結(jié)心。
“佛陀告訴阿難:是這樣的,是這樣的。如果想要解除華巾之結(jié),應(yīng)當從結(jié)心那里下手!
雖說“性凈妙常”,本不屬于因緣所生,它是超越因緣的,非生非滅的。但是,如果修行人想要解開“六根”,而抵達“性凈妙!敝ㄉ淼脑,卻離不開“因緣法”之修行。那就是,以找到“六根”之“根結(jié)”的“結(jié)心”為因,以解開‘結(jié)心\’為緣,以此因緣,修行者必將達于非生非滅之真如法身。
關(guān)于這個因緣,以及相關(guān)法義,世尊說道:
阿難,我說佛法從因緣生,非取世間和合粗相。如來發(fā)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隨所緣出。
“阿難,我常說佛法從因緣生,并不是指像世間生滅法那樣的,粗略的因緣和合之相,而是更加微細與微妙!
“如來完全顯發(fā)明了一切世間法與出世間法的微妙因緣,既知道它們的本起之因,也知道它們是隨什么外緣而成就的!
【發(fā)明】顯發(fā)明了。
【知其本因,隨所緣出】乃“知其本因,知其隨所緣出”的省略。意思是:既知道它們的本起之因,也知道它們是隨什么外緣而成就的。
所謂的如來智慧,名為“正遍知”,本段經(jīng)文恰恰就是世尊對于“正遍知”的一種解讀。那就是:如來明達一切世間法與出世間法的種種微妙因緣;既知道其內(nèi)因,也通曉其外緣。而且,全部知曉,沒有例外。
其實,“性凈妙常”固然非因緣可及;不過,其中的一切作用,卻都離不開因緣。如果否定了因緣,一切法將無由現(xiàn)起,一切妙用將不能顯現(xiàn)。
下面,就是如來“正遍知”之智慧的具體表現(xiàn):
如是乃至恒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頭數(shù);現(xiàn)前種種松直棘曲,鵠白烏玄,皆了元由。
“例如,乃至于在恒河沙數(shù)世界之外,有一滴雨飄落,如來也知曉它在飄落的過程當中分散成了幾滴。而當前的種種事物,比如松樹為何是挺直的,荊棘為何是彎曲的;白天鵝為何是白色的,烏鴉為何是黑色的,等等,如來完全了知其原因!
【鵠(音:胡)】鴻鵠,指白天鵝等鳥類。
【烏】烏鴉。
【玄】黑色。
【元由】原因。
關(guān)于“乃至恒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頭數(shù)”,大家需要知道,一滴雨從高空下落的過程當中,特別是較大的雨滴,在空氣阻力的作用下,通常會分裂為若干滴。到底分裂為幾滴呢?咱觀察不到,科學(xué)儀器也很難監(jiān)測,但是,佛陀的佛眼在無量世界之外,就可以觀察到,“看”得清清楚楚。
至于“松直棘曲”,只是大約如此,各位不要較真。大體來說,松樹樹干比較挺直,荊棘叢呢,比較彎彎曲曲。連這其中的原因,如來都悉數(shù)通曉。
如來具有如此不可思議的“正遍知”之智慧,咱大家是否具有呢?答案是肯定的。那為何咱的“正遍知”不能夠顯現(xiàn)呢?因為,咱的“六根”尚在,其“根結(jié)”尚存,便把“性凈妙!苯o遮掩了,令其“正遍知”之妙用無法顯現(xiàn)。
明達了如此微妙之因緣,那么,咱只要依照世尊的開示,從一根入手,找到“結(jié)心”,解除“根結(jié)”!傲苯獬,“六塵”隨即消滅,咱的“性凈妙常”便會完全顯發(fā)。到那時,“性凈妙!碑斨斜居械摹罢橹敝腔,自然就會顯現(xiàn)了。
對此,世尊說道:
是故阿難,隨汝心中選擇六根,根結(jié)若除,塵相自滅。諸妄銷亡,不真何待?
“因此,阿難,隨你在心中選擇‘六根\’之某一根來觀察修行,一旦解除了‘六根\’之‘根結(jié)\’,則‘六根\’便不會再粘著‘六塵\’,于是,‘六塵\’之相隨之自然消滅!
“當一切‘六塵\’虛妄境界相都消亡了,并不會落入斷滅,那時所顯發(fā)的,不是‘真性\’又是什么呢?”
這是世尊從總體上宣說回歸“真性”的甚深因緣,其要點在于解開“六根”之“根結(jié)”。接下來,世尊引導(dǎo)阿難來觀察,在解開“六根”之“根結(jié)”的過程當中,為何會有“舒結(jié)倫次”,世尊說道:
阿難,吾今問汝:此劫波羅巾六結(jié)現(xiàn)前,同時解縈,得同除不?
“阿難,我來問你:這條夜摩天供奉的華巾,上面‘六結(jié)\’同在,那么,就算你想同時下手去解它們,能夠同時解除嗎?”
【縈(音:盈)】纏繞,縈繞。
“根”與“塵”之間的關(guān)系,在眾生來說,那就是相互纏繞,即相互縈繞。因此,解開“根結(jié)”,也可以叫做“解縈”。
阿難尊者回答:
不也,世尊。是結(jié)本以次第綰生,今日當須次第而解。六結(jié)同體,結(jié)不同時,則結(jié)解時,云何同除?
“不能的,世尊。這‘六結(jié)\’本來就是依次打結(jié)而成,如今也必須依次解除。雖說‘六結(jié)\’同體,但打結(jié)時就有了先后,則解結(jié)之時,又如何能夠同時解除呢?”
與“六結(jié)”不同之處在于,“六根”是同時形成的,但是,其功用各自不同,范疇有別,因此,“六根”也無法同時解除。這是比喻的局限之處,需要理解變通。
當阿難尊者明白了“六結(jié)”無法同時解除,“六根”之“舒結(jié)倫次”就好理解了。于是,世尊便將其中的微妙法義和盤托出:
佛言:六根解除亦復(fù)如是。此根初解,先得人空?招詧A明,成法解脫。解脫法已,俱空不生。是名菩薩從三摩地得無生忍。
“于是,佛陀說道:‘六根\’解除也是這樣。某一根最初解開根結(jié),首先會證得‘人我空\’,破除‘我執(zhí)\’!
“當空性之證悟圓滿明澈之時,便會成就一切法的解脫。在一切法都解脫之后,卻根本沒有什么‘俱空\’之證量可以得到,而只是回歸了不生不滅之本來!
“這就是菩薩從三昧禪修,逐漸獲得證悟,一直到達‘得無生忍\’的修行過程。”
【人空】即“人我空”,指斷除了“我執(zhí)”,即斷除了“分別我執(zhí)”和“俱生我執(zhí)”。阿羅漢與辟支佛都具有“人空”的證量,但還不具備“法空”的證量。
【法空】即“法我空”,在“人我空”斷除“我執(zhí)”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斷除“法執(zhí)”,即斷除“分別法執(zhí)”和“俱生法執(zhí)”,故名“法空”。八地菩薩方才具備“法空”的證量。
【俱空】人空法也空,即同時具備“人空”與“法空”。
【得無生忍】依據(jù)相關(guān)經(jīng)教,“無生忍”,或者說“無生法忍”,有不同的證量,大約說來:初住菩薩名為“悟無生忍”;初地菩薩名為“入無生忍”;八地菩薩名為“得無生忍”;十地菩薩名為“清凈無生忍”;佛陀名為“圓滿清凈無生忍”。
其中,“悟無生忍”就是常說的“明心見性”,如果見得透徹的話,再經(jīng)過一個階段的降伏習(xí)氣,兼修三昧,修行人就可以從凡夫位證入菩薩“初住位”。那時,便成長為真正的“佛子”,能夠住持佛法,堪稱人世間了不起的“善知識”。
“得無生忍”的八地以上大菩薩,其修行特色乃是“無修無證”,只歸其本來,別無所得。他們對于法性的證悟已經(jīng)透徹,到達了“事事無礙”之境,擁有極為廣大的神通力,與佛陀相比,只是還不夠圓滿而已。
所謂“從三摩地得無生忍”,其含義是,只有通過“三昧”正定之禪修,才有可能證悟“無生法忍”。因此,學(xué)習(xí)經(jīng)教只是修行之入門,“明心見性”只是修行之起點,在此基礎(chǔ)上,要想證悟法身,必須通過長期深入的禪修,如法觀察,逐漸破除種種習(xí)氣,最終斬斷“六根”之根結(jié),才能夠?qū)崿F(xiàn)。
像這樣的禪修,在凡俗塵世當中根本無法進行,而必須在山林曠野等寂靜處,遠離人群,獨自靜修。如今還有沒有八地以上大菩薩住世?應(yīng)當有,但他們通常不會在塵世閑逛,多半混跡在那些山林的苦行僧當中呢。
有人問:法師,我聽您說法咋這么傾向于“出世”呢?您就不能開通開通,不能“人間化”一點兒嗎?連六祖大師都提倡“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呀?
答:聽其言,觀其行,乃知其真義。您要是了解一下六祖大師的生平,就會發(fā)現(xiàn),六祖遠比我們這些人更傾向于“出世”。
您看六祖大師一生,父親早亡,二十四歲離開母親去求道,在《壇經(jīng)》當中,就再也不見關(guān)于其母親的下文了。此外,大師可謂是無親無友。得法之后,離開五祖往南隱去,差不多就是逃命,一邊逃命,一邊隱居于獵人隊伍當中,獨自修行,前后十五年左右。
到了大師三十九歲那年,搶奪祖位的腥風(fēng)血雨趨于平靜,“六祖”之位屬于一個名叫“盧惠能”的行者,已是天下皆知,再去刺殺他謀取祖位,已經(jīng)沒啥意義了。因此,大師一日思維“時當弘法”,生命危險基本解除了,自己的修行也到位了,該弘揚禪宗一脈正法了。
于是,六祖在廣州法性寺剃度出家,在印宗法師等人的護持下開壇說法,前前后后,這一說法,就是幾十年。而且,六祖大師通常住在山林道場當中,偶爾去下城里,也是在大梵寺講堂里說法布道,那里曾有過什么“人間化”佛教的舉動呢?
再看大師說法之內(nèi)容,所謂“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所謂“無住為本,無念為宗”,所謂“憎愛不關(guān)心,長伸兩腳臥”,所謂“正見名出世,邪見名世間;邪正盡打卻,菩提性宛然”,所謂“一行三昧者,于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是也”,等等,哪里見得到一點兒“人間化”的影子呢。尤其是大師最后之叮囑,所謂“依此修行,如吾在日;若違吾教,縱吾在世,亦無有益”,偈曰:
“兀兀不修善,騰騰不造惡;
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著!
——此乃徹頭徹尾的“無為”與“出世”呀。
您看看,要實踐六祖大師這些教導(dǎo),在這紛繁蕪雜的“塵世間”,難道,您能夠做得到嗎?恐怕只有到了山林寂靜之處,無事無為,一心清凈禪修,才可能有所相應(yīng)吧。
況且,六祖大師一生不近權(quán)貴,連中宗皇帝與武則天共同頒詔書,派遣內(nèi)侍薛簡前往迎請赴京,大師都“上表辭疾,愿終林麓”。連這等在“人世間”大弘佛法的絕妙時機,大師都推辭掉了,您說,大師的“佛法在世間”哪里是你們理解的那個意思呢?
問:那是何意呢?
答:六祖所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絕不是說塵世生活就等于修行,也不意味著忙碌于生活雜事同時還可以修行。這都是人們的錯解,他們不曾好好學(xué)習(xí)《壇經(jīng)》的緣故。
大師之本意,在這個偈語前面就說得很清楚:“善知識,吾有一無相頌,各須頌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唯記吾言,亦無有益”。
后面就是這個《無相頌》,挺長,大家可以自己去看,就算整天清凈專修的人,也很難做到。例如,其中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憎愛不關(guān)心,長伸兩腳臥”。您看看,像這樣的人間行者,在如今時代,到哪里去找呢?
即便真有,那也絕對不是忙忙碌碌之輩,而必定是擁有極大福報與福德之人。人家早就不存在生存的問題了,也不存在是非糾葛的問題了,人家那是“世間大隱”,表面上生活在塵世里,其實,其心常在凈土也。
對于這樣的人,六祖后面才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等等。而且,六祖還強調(diào)他們應(yīng)當善巧度眾生,所謂“欲擬化他人,自須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現(xiàn)”。所以,人家不是在混日子,而是在行菩薩道呢。
如何行菩薩道呢?必須要做到“無相”,故名“無相頌”?墒,“無相”不正是“出世”之真義嗎?到這里就明白了,六祖所說“佛法在世間”,其先決條件就是要能夠做到“無相”,能夠?qū)嵺`這首《無相頌》啊。
況且,所謂的“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與山林禪修絲毫也不矛盾,因為,再偏僻的山林曠野,哪怕是到了雪山與南極大陸,嘿嘿,那也屬于“人世間”,那也是“人世間”的一部分呀。
假如有人把所謂的“人世間”狹義地理解為“人群當中”的話,說實話,那絕非咱大家的修行之地。除非是地上菩薩,否則,想要在“人群當中”修行,門縫都摸不著。
尚未證果之前,應(yīng)當在哪里修行?根本不需要想,請看《佛遺教經(jīng)》和《四十二章經(jīng)》,等等,請仔細聆聽佛陀的教導(dǎo)吧。
又有人問了:那我們在家居士到底還能不能修行啊?
答:說實話,在家修行,依據(jù)佛陀的教導(dǎo),應(yīng)當以懺悔業(yè)障、培植;、供養(yǎng)三寶、護持僧團為主要內(nèi)容。其重點并不在于如何悟道,如何證果,如何宣揚正法,那是出家人的事。
假如一個居士,真心想要入道的話,就會如同本人一樣,曾經(jīng)是居士,但早就出家了,早就把那些無聊塵俗之事拋于腦后了。
問:難道就不可以一邊照顧家庭,一邊修行證果嗎?
答:不是不可以,而是千年萬載難得一人。
況且,汝豈不聞“魚與熊掌,不可兼得”耶?又想享受天倫之樂,又想修行證果;一邊是你我恩愛、五欲糾纏,另一邊是清靜無為、六塵不染。您呢,卻統(tǒng)統(tǒng)都想要,您這思想境界,再往下說,可就不好聽咯。
聽了佛陀關(guān)于“舒結(jié)倫次”的開示,阿難尊者與大眾都受益匪淺。于是,阿難便向世尊謝法,并匯報自己的心得體會:
阿難及諸大眾,蒙佛開示,慧覺圓通,得無疑惑。一時合掌,頂禮雙足,而白佛言:
“阿難尊者以及法會大眾,承蒙佛陀如此透徹之開示,其智慧覺悟都變得圓融而通達,大家對于‘六解一亡\’和‘舒結(jié)倫次\’都沒有疑惑了!
“于是,大家同時合掌向佛,五體投地頂禮佛陀,恭敬地向佛說道:”
接下來,阿難尊者不僅向世尊匯報心得,還要向世尊進一步請問獲得“六根圓通”之根本。如此說道:
我等今日身心皎然,快得無礙!雖復(fù)悟知一六亡義,然猶未達圓通本根。
“我們大家今天聽了您的開示,身心都感到清凈光明,像這樣的無礙之境,真是大快人心啊!”
“但是,我們雖然明白了‘六解一亡\’和‘舒結(jié)倫次\’之法義,卻還不曾通達什么是‘六根圓通\’之根本!
所謂的“圓通本根”,也就是獲得“六根圓通”之根本;蛘哒f,如何才能夠做到某一根的圓通,進而到達“六根圓通”。在這里,阿難尊者關(guān)注的是具體修證之方法。
他希望世尊能夠把成就“六根圓通”的修行方法慈悲地宣講出來,布施給大家。因此,阿難繼續(xù)說道:
世尊!我輩飄零積劫孤露,何心何慮預(yù)佛天倫。如失乳兒,忽遇慈母。
“世尊啊!我等有學(xué)聲聞窮苦孤陋地飄零了無量劫,無可依靠,何曾想到能夠出家修行,進入僧團,與如來共享天倫之法樂呢。”
“我們內(nèi)心的感受,就好比一個沒有奶吃的嬰兒,忽然回到了慈母身邊一樣!
“如失乳兒,忽遇慈母”這個比喻常在佛經(jīng)里面出現(xiàn),非常形象,把眾生在生死苦海當中,對于正法與善知識的極度渴望,充分表達了出來。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如此渴望,在有些人看來,他們會覺得:哎,這個阿難真是馬屁精呀!拍得太到位啦。
在“贊嘆如來”這個法門當中,阿難尊者的確是一位高手,而且,他還極為誠懇,絲毫也不做作。末了呢,總是能夠在贊嘆之余,把如來的甚深妙法給挖出來,讓咱們這些后來人都能夠受益。
阿難尊者接著說:
若復(fù)因此際會道成,所得密言還同本悟,則與未聞無有差別。惟垂大悲惠我秘嚴,成就如來最后開示。
“如果通過這聞法之因緣際會,我們得以明達‘六根圓通\’之根本,而成就菩提道的話,那么,我們從您這里得到的秘密開示與我們自心之‘本覺\’并無兩樣,于是才覺悟到,無論聞法與否,無論修行與否,‘本覺\’不曾有任何差別!
“但愿您以大慈悲心,賜予我們秘密妙莊嚴的覺悟之路,為我們指示‘六根圓通\’之根本,引導(dǎo)我們歸于‘本覺\’,來完成如來您最究竟的開示!
【際會】因緣際會,機緣成就的意思。
【密言】秘密開示,秘密法語。
【本悟】此處指自心“本覺”。
【秘嚴】秘密妙莊嚴的覺悟之路。
【最后開示】最終開示,最究竟之開示。
這段經(jīng)文不好理解,除非已經(jīng)明心見性之人,才能夠一目了然。阿難尊者已經(jīng)開悟“如來藏妙真如性”,所以才能夠如此提問。問得到位,問得極為透徹。
所謂的“則與未聞無有差別”,一如禪宗門下有這樣一個話題:達摩未來之前,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所謂的“祖師西來意”,無非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乃至于了悟“即心即佛”等等。那么,在初祖達摩來中國之前,咱中國還有此“西來意”嗎?
答:縱達摩西來之后,又何來此意呢。
正所謂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動不搖,不增不減,不有不無。如此之如如法體,人人本具,個個不缺,不因聞法而有,不從修證而得,不隨妄想而迷,不被業(yè)力所壞。故名“本覺”,亦名“金剛法體”。
某人問:這樣啊,當我妄想煩惱的時候,此“本覺”何在呢?
答:您“妄想煩惱”的時候,知道自己正在“妄想煩惱”嗎?
某人:哦,大概知道吧,至少,稍微一觀察,就會知道。
答:稍微一反觀,您就會發(fā)現(xiàn),“它”本來就知道,一直清清楚楚!八奔词恰氨居X”,至少,它通于“本覺”。妄想的只是心念,煩惱的只是妄想,喜怒哀樂的只是虛假感受;而不用刻意觀察也能夠隨時了知的,那才是“本覺”。它極為冷靜與清爽,無比淡定,它常在于人心的最盡頭,請好好觀察。
“本覺”乃是一切境界的最秘密之處,非言語思慮可及,因此,在請法之后,阿難尊者平息思慮妄想,趨于“本覺”,等待佛陀的最究竟之秘密教導(dǎo):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退藏密機,冀佛冥授。
“阿難尊者這樣請法之后,再次五體投地禮拜佛陀。然后,平息妄念,退歸于如來藏性之秘密機緣,期待佛陀的奧妙傳授。”
【密機】秘密機緣。
【冀】希望,期望。
【冥】高遠,深奧。
阿難尊者為何“冀佛冥授”,而不是“冀佛講授”呢?這是因為,在前文當中,世尊早就說過,關(guān)于“六根圓通”之實修,需要“隨汝心中選擇六根,根結(jié)若除,塵相自滅!本褪钦f,如何修行,從哪一根下手,最終還得靠自己選擇呀。
可是,此時的阿難尊者似乎還不太會選擇,咱大家更是如此,那該咋辦呢?世尊該如何巧妙地開導(dǎo)大家呢?
最佳途徑,“言傳莫過于身教”,下面,偉大的世尊將會把這個問題轉(zhuǎn)給諸位圣弟子,讓大菩薩和大阿羅漢們現(xiàn)身說法,述說自己修證之圓通,以及具體方法。
這就引出了《楞嚴經(jīng)》當中,著名的“二十五圓通”之內(nèi)容。所謂的“二十五圓通”,乃是因為諸位圣者都經(jīng)由“十八界”當中某一界圓通,或者“七大”當中某一大圓通而入道,加在一起,就有了二十五個獲得圓通之途徑,合稱“二十五圓通”。
下面,世尊便向諸位圣弟子發(fā)問: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十(之九)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十(之八)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十(之十)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十(之六)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十(之五)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十(之四)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十(之三)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十(之二)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十(之一)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九(之十二)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九(之十一)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十(之七)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九(之九)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九(之八)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九(之十)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九(之六)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九(之五)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九(之四)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九(之三)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九(之七)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xué)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xué)法就是為了導(dǎo)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