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思想 >

靜坐須知(中)

  寅、想陰魔境中的十種相

  一、貪善巧想魔相

  見惑是受陰的根本,受陰既盡,就斷了分別我執(zhí);但思惑未除,而俱生我執(zhí)猶存。這思惑是想陰中的根本。靜坐的人,在想陰中所得魔境,都是由貪愛而起。受陰已破,即能離身反觀,作用自在,對于前塵,不起分別。靜坐的人,耽樂這種境界,但覺明心中,還有一分塵垢未除,于是發(fā)憤銳思,貪求善巧,不料因這一貪,天魔即乘機滲入。不過受陰既盡的人,邪魔不能侵入心腑,只好附在他人身上,以邪說來擾亂靜坐。聲言已得無上涅槃,講經(jīng)說法,辯才無礙。又向貪求善巧的人面前,投其所好,說法變形,迷惑他的心。靜坐的人,以為真是菩薩現(xiàn)前,傾心受教,以致動搖定心,破壞律儀,一一都墜入魔術(shù)中。喜歡談說刀兵劫火,災祥變異,使令迷信的人無故耗散資財,不久被政府偵知,處以妖言惑眾的罪。靜坐的人,如果明白想陰虛妄,智眼徹照,戒根堅定,自不致為貪善巧想魔所惱害。否則,必遭墜落。

  二、貪經(jīng)歷想魔相

  靜坐的人,受陰已破,心境圓定,忽然愛游蕩,貪經(jīng)歷,好像平常的人喜歡游名山、歷佛土一樣。由這一念貪愛,于是天魔即飛精附托別人的身上,令他變成莊嚴的身相,而投向靜坐人的所好,講經(jīng)說法,身坐蓮華,紫金光聚。而靜坐的人,以為其佛住世,以致著邪見,滅正智。如果得悟萬法唯識的道理,那無邊的剎土,不隔毫端,不動道場,周遍法界,又何須起貪求游歷的妄想?

  三、貪契合想魔相

  靜坐的人,到了想陰境界,貪求上契諸佛,下合眾生,貪求過度,以致天魔乘機附在別人的身體,說偈誦經(jīng),迎合靜坐人貪求的心理,使他心似開悟,念念不同,或得宿命通,知道過去、未來諸事,歷歷如繪;或得他心通,知道別人心中事,絲毫不爽。天魔附身的人,復以妖言惑眾,以致靜坐的人將昔日正定的心,棄諸腦后,而轉(zhuǎn)入邪見,從此墜落。

  四、貪辨析想魔相

  靜坐的人,在想陰中,尋求萬物的根本。例如烏鴉為什么會黑?白鶴為什么會白?精神清爽而貪求辨析。由此一念貪求,以致天魔乘隙而入,飛精附在別人的身體,口說經(jīng)法,自言已得無上涅槃。魔威甚大,能摧伏一切聽法的人,心悅誠服。靜坐的人,也妄指肉身為法身,以致將他本有能辨析的精心,統(tǒng)統(tǒng)棄去,而依魔法,執(zhí)妄理,成魔眷,以致墜落。

  五、貪冥感想魔相

  靜坐的人,在想陰中,貪求感應,以致天魔乘便飛精附在別人的身體,敷座說法,能使聽法的人,看見他的身體好像百千歲一樣,以為是過去從前師父。而天魔附身的人,妄言我于前世,在某生中,先度某人。靜坐的人也相信這種虛誑,以致遺失本心,而遭淪墜。

  六、貪宿命想魔相

  靜坐的人,在想陰中,貪求宿命通,想盡知三世的境界,以及他人的心事。不料這種知見一起,邪魔就乘隙而入,飛精附在別人的身上,妄言某人未死以前,已成畜生;或說某人未死以前,即升天堂。靜坐的人,因貪求宿命通,所以也深信那天魔附身的人,以致失卻正定,墜入魔境。

  七、貪靜謐想魔相

  靜坐的人,在想陰中,心愛深入,克己辛勤,喜歡獨處靜寂的地方,那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在別人的身上,敷座說法,現(xiàn)出種種神通,例如無端于說法處,得大寶珠,說法的人或時化為畜生,用口銜那大寶珠以及其他奇異珍貴什物;或不食人間的煙火食,僅食藥草,而身體肥壯,相好莊嚴,令人欽服。既現(xiàn)陰事以動人,復說陰事以惑眾。靜坐的人,迷惑不知,墜入魔境。

  八、貪神通想魔相

  靜坐的人,在想陰中,貪求神通,以致天魔乘機附在別人的身體,自言已得無上涅槃,敷座說法,或手執(zhí)火光,分別放在聽法四眾人的頭上,那些頭頂上火光,都是好幾尺,又不會焚燒,也沒有熱除。又或在水上行,如履平地;或在空中飛,安然不動;或入瓶內(nèi),或處囊中,越窗過壁,毫無障礙。除刀兵外,什么都不怕。身著白衣,妄自稱是佛,受比丘頂禮,誹謗禪律,罵詈徒眾,贊嘆行淫。靜坐的人,因貪求神通,也拜他為師,以致失卻正定,墜入魔境。

  九、貪生空想魔相

  靜坐的人,在想陰中,貪求妄想盡而真定顯,生滅滅已而寂滅現(xiàn)前的妙境,以致天魔乘隙,飛精附在別人的身體,敷座說法,在眾人面前,忽然形體不見,還從虛空中突然而出,存沒自在。有時現(xiàn)身如同琉璃,有時垂手足作栴檀氣,有時大小便好像厚石蜜。誹謗戒律,輕賤出家,常常妄言無因無果,一死永滅,并沒有什么后身及諸凡圣。靜坐的人因貪求生空,以致妄信魔人,墜入魔境。

  十、貪長壽想魔相

  靜坐的人,受陰既破,想坐守涅槃,貪求長壽,急躁希望棄了分段生死,頓斷變易生死。于是天魔得便吸收他的精氣,直接附托靜坐人的本身,敷座說法,聲音天上人間,來往無礙,或經(jīng)商萬里,瞬息即回,并可取得別方的什物,令人生信心。又說十方眾生,都是他的弟子,他是佛祖,無因而生。召來善男信女,拜他為金剛上師,以求長壽。有時魔人搖身一變,頓成美女,盛行淫欲,不到一年工夫,肝腦枯竭,以致殂殞,墜入魔境。

  上面所述的想陰中十種魔相,都是想陰所招來,妄起貪欲,以致全功盡棄。靜坐的人,如果真有正當功行,依法勤修,一念不生,如幻如化。不要急躁外求,天魔自不能乘機滲入?v現(xiàn)魔境,也可降伏。

  卯、行陰魔境中的十種相

  靜坐的人,想陰既破,就沒有獨頭意識為主的晝想夜夢,好像晴明的太虛,纖云盡凈,一切粗重的前塵影事,都已消滅。觀看山河大地,如同明鏡照像,人來照人,犬來照犬,不來不照,毫無去留。那時已將意識,轉(zhuǎn)成妙觀察智,但是八識田中,還執(zhí)藏了生死的種子,這個種子,就是行陰的根本。想陰如大流,行陰如細流,識陰如無波之流。想陰盡如大流息,行陰現(xiàn)如細流生,如果能把這細流中元有的習氣,反入無波之流的元澄之體,那末,細微的習氣不但不會成暴流,而且可以息滅。靜坐的人在行陰中,天魔無法伺隙,破壞他的正定。所以在行陰中十種魔相都是靜坐的人自己見地未明,以致墜入魔境,所謂‘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下面就是行陰中十種魔相。

  一、計二種無因魔相

  靜坐的人,在行陰中,可乘定中眼根八百功德,徹見過去八萬劫中的眾生,隨波逐流,在這里死了又到那邊去投生,輪回不斷。八萬劫前卻冥然不見,就妄情計度冥無所觀處為冥謗、為自然、為渾沌,以為一切眾生,都是從八萬劫前無因而有,好像基督教的主張,神能創(chuàng)造萬物,人是神的兒子一樣。因此便迷惑無所觀處為正遍知,為菩提性。守株待兔,更不前進,這是行陰中一種無因魔相。其次又計度人永遠是人,鳥永遠是鳥,烏鴉從來就是黑的,白鶴從來就是白的,人天本來是豎立的,畜生本來是橫行的,白不是洗成的,黑也不是染造的,八萬劫來,沒有改移。一切物相,皆本無因,八萬劫前自然而有,八萬劫后,自然而無,生斷滅論。這是行陰中又一種無因魔相。

  二、計四種遍常墮于邊見魔相

  靜坐的人,想陰破,行陰現(xiàn),乘這心地開悟的時候,研究內(nèi)心和外境從什么地方而有兩性?然而見量有限,窮根盡理只能到二萬劫,以外就不能看見,遂以為一切眾生,在二萬劫中是無因而生。他們不是計度劫外無因為斷滅,而是計度劫內(nèi)相續(xù)為遍常,這是一種遍常邊見魔相。其次是研究地水火風四大種性,本來常住,但心量有限,只見四萬劫中的眾生,雖然有生滅,而四大體性卻是恒常,這是計四萬劫內(nèi)所見是常的一種魔相。再其次他們執(zhí)著六識七識的性是遍常的,以為第六意識和第八阿賴耶識是依托第七末那識為生滅的根元,因此計度這個生滅的根元是常住性。他們能觀八萬劫中的一切眾生,死此生彼,本性常住,這是計八萬劫內(nèi)所見是常的一種魔相。最后是妄說流轉(zhuǎn)生滅,都是屬于想心,不必研究觀察不生不滅的道理,便計為常。這是本非遍圓,而謬計遍圓;本非真常而妄謂真常的一種魔相。

  三、計四種顛倒魔相

  靜坐的人,在行陰中,凝固了正心,天魔雖不得乘便滲入心中,但因自己的計度,而不知是妄情,于是迷失了菩提性,現(xiàn)出了四種顛倒的魔相:一是計度自己是常,自己的心性湛然,自己的心量如同虛空,自己是神我,遍十方界,無生無滅。而計度其他眾生是無常,都在神我心中自生自滅,這是觀察自他兩方計度常與無常魔相。二是不觀察自心,而觀察一切國土,以為三禪以下,水火風三災所及處,計為無常;自四禪以上,水火風三災所不及處計以為常。這是觀察三災,計度常與無常的魔相。三是觀察自己的身是粗果,心是微塵。粗果會壞,而微塵不滅,精細微密的自心,流傳十方,而心性是不變的,所以是常。但生死之身,是從心性中流出來的,好像面包是從面粉做成功的一樣,面包是無常,故身也是無常,這是觀察自己的身心計度常與無常的魔相。四是觀察色受想三陰滅盡,天魔不能乘便滲入心腑,是無常的;而行陰中現(xiàn)在的遷流,好像細流一樣,是有常的。這是觀察色受想行四陰,計度常與無常的魔相。有此四種的計度,就不知平等性中,本無自他之相。中道了義,那有偏執(zhí)之情?以致失卻正知,而成四種顛倒魔相。

  四、計四種分位魔相

  靜坐的人,在行陰中忽雙計有邊無邊的妄想,現(xiàn)出四種魔相:一是觀察行陰現(xiàn)在遷流沒有間斷,遂計度過去未來為有邊,計度現(xiàn)在相續(xù)不斷為無邊。殊不知菩提真道中沒有過去現(xiàn)在或未來,怎能在無邊際中妄立邊際?所謂刻畫虛空,是不可能的。這是約三際計度有邊無邊的魔相。二是觀察八萬劫內(nèi)有見有聞處為有邊,八萬劫外無聞無見處為無邊,以為是無窮無極,不可得而知。這是約見聞計度有邊無邊的魔相。三是計度自己是神我,色來見色,聲來聽聲,無不遍知。自說只有我一人得無邊性,其余一切眾生都在我性之中顯現(xiàn),不能得到無邊性。殊不知各人有各人的無量無邊之性,你自己看不見,就以為他人之性是有邊。這是約彼我計度有邊無邊的魔相。四是不知因緣所生法,當處生,當處滅的道理。在行陰中始有而后空,先生而后滅,就妄計眾生身中一半屬滅。屬生的是有邊,屬滅的是無邊。這是約生滅計度有邊無邊的魔相。有此四種計度,以致迷惑菩提性而變成計四種分位魔相。

  五、計四種矯亂魔相

  靜坐的人,常在行陰中生起一種妄知妄見,墜入四種矯亂魔相:一是見邊流處,名之為變;見相續(xù)處,名之為恒;見所見處,名之為生;見不見處,名之為滅;相續(xù)之因,性不斷處,名之為增;正相續(xù)中,中所離處,名之為滅;各各生處,名之為有;互互亡處,名之為無。如果有人來問時,即妄言自己亦生亦滅,亦有亦無,亦增亦減。無論什么時候,說話都是語無倫次。二是詳細觀察自己的心,到處都看不見。如果有人來問時,即答一個‘無’字,除‘無’字外,就沒有其他言說。三是詳細觀察自己的心,到處都有。如果有人來問時,即答一個‘有’字,除‘有’字外,就沒有其他言說。四是詳細觀察自己的心,或有或無都可看見。如果有人來問時,即答:亦有即是亦無,亦無之中即是亦有。一切矯亂,迷惑菩提性,以致成為計四種矯亂魔相。

  六、計十六種有相魔相

  靜坐的人,見前面已經(jīng)滅盡的三陰,而行陰遷流無盡,就說人死后也是無盡,妄計死后有相:一計色是我;二計我有色,我大色小,色在我中;三計色屬我,離色有我;四計我在色中,色大我小。受想行三陰也各有四種相,總共成了十六種相。這是迷于不變隨緣之理,以為圣則決定是圣,凡則決定是凡,決無轉(zhuǎn)凡成圣,轉(zhuǎn)煩惱為菩提的事實,以致墜入計十六種有相魔相。

  七、計八種無相魔相

  靜坐的人,見色受想三陰已滅無相,因此計度行陰都成無相。形相因色才有,所以色滅了,則形相無所因,內(nèi)心因想才起,所以想滅了,則內(nèi)心無所系。有了受,則連持色心兩陰;受滅了,則色想兩陰連綴不起來。三陰既銷,縱有行陰,也歸斷滅,F(xiàn)在此身陰相既不可得,死后更無陰相可言,F(xiàn)前此身無四陰相,死后此身亦無四陰相。這是以斷推斷,計八種無相的魔相。

  八、計有無八種皆非魔相

  靜坐的人,在行陰中計度存在處就是有,滅亡處就是無?吹叫嘘幀F(xiàn)正存在,就說色受想三陰是有的。又想到色受想已滅亡,就是行陰是無的,F(xiàn)在此身四陰是如此,死后此身四陰也是這樣,有無俱非,以致墜計有無八種皆非的魔相。

  九、計七際斷滅魔相

  靜坐的人,看到行陰念念銷亡,就計度四洲、六欲、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四空、七際,都現(xiàn)斷滅,死后決定不會復生。這是不明白真菩提性亙古亙今,實常住不斷,以致墜入七際斷滅的魔相。

  十、計五現(xiàn)涅槃魔相

  靜坐的人,在行陰中,妄計欲界為涅槃,好像仙家計度玉皇上帝橫統(tǒng)三十三天,為玄都上清的境界,無生無死一樣。又妄計初禪天離了苦受,二禪天離了憂受,三禪天離了樂受,四禪天離了三災的難,就以為這五處安穩(wěn),可依可靠。這迷誤有漏的天,作無為的解,錯認生死的苦,為涅槃的樂,以致墜入計五現(xiàn)涅槃的魔相。

  上面所述的行陰中十種魔相,是靜坐的人,心發(fā)邪悟,以致被自己的心魔所擾,正心忽變?yōu)樾靶?墜入魔境。

  辰、識陰魔境中的十種相

  眾生的涅槃性天,被五陰所蓋覆,昏暗如同長夜。每一陰現(xiàn),好像報雞一鳴。色陰現(xiàn),如雞初鳴;受陰現(xiàn),如雞二鳴;到了識陰現(xiàn),如雞后鳴了。靜坐的人,行陰既破,識陰顯現(xiàn),回顧涅槃性天,已有精色微露,但不透明。行陰既盡,無復遷流,六根清凈,不再馳逸。于是內(nèi)根外塵,化為一味湛明的境界。內(nèi)不見有能入的根,外不見有所入的塵,唯識家所說的‘離二取相故,即唯識實性’,就是這個境界。這時進入了識陰中,更應運用金剛智力,銷磨六門,分離了的,把它們合起來;壅塞了的,把它們打開來。世界身心,內(nèi)外明徹,六根互用,絲毫隔礙都沒有。這樣,靜坐的工夫才算到了家,才能現(xiàn)出本來面目。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現(xiàn)在身脫離了山的范疇,一切就可自由自在了。但是靜坐的人,在沒有離山以前,復因一念之差,又墜入下面十種魔境:

  一、因所因執(zhí)魔相

  靜坐的人,在識陰中,照見行陰已盡,行相泯滅,歸于識海,好像波瀾滅化為澄水的時候一樣。忽起這種圓元境界為歸休處,妄執(zhí)為真常因,以致墜入因所因執(zhí)魔境。本來快到圓通的境界,將為佛子。今復覺心又迷,失卻正知正見,而成因所因執(zhí)魔相。

  二、能非能執(zhí)魔相

  靜坐的人,在識因中,既誤識陰為所歸依處,復錯以這歸依處為識體,妄言一切眾生都是從我體流出,而執(zhí)著我識能生彼識,而彼識不能生我識。這是因為窺見海能生漚,就把自身比做海,而把眾生比做漚。殊不知正因一念之差,自己也是海漚之一,以致墜入能非能執(zhí)魔相。

  三、計常非常執(zhí)魔相

  靜坐的人,在識陰中,誤認身心世界,都是從我識中流出,不生不滅。殊不知‘萬法唯識,從緣變起;悉如幻夢,不是實生。’如果妄立知見,妄生法執(zhí),怎能還見本元之體?因此,不但未見不生滅的性,而且迷了現(xiàn)在生滅的法,以致墜入計常非常執(zhí)魔相。

  四、計知無知執(zhí)魔相

  靜坐的人,在識陰中,妄以自己的知見,無處不遍,誤認草木與人是一樣的,執(zhí)著有情與無情,都有知覺。他們看到草木金石能為妖為孽、老楓化為羽人、朽麥化為蝴蝶,就認為無情也可以成有情。殊不知都是精靈依草附木而顯知,并非草木金石元有的知。他們又看到賢女化貞石、山蚯化百合,就認為有情也可以變成無情。殊不知這是偶有所感而化的,并不是賢女、山蚯元無情。他們因立了這一妄念,以致墜入計知無知執(zhí)魔相。

  五、計生無生執(zhí)魔相

  靜坐的人,在識陰中,雖然還沒有得到六根互用,但已得隨順十八神變,能見地水火風四大元化之相。因此妄說一切變化,都是從四大發(fā)生,于是背自己的性火光明,而另求光明;背自己的性水清凈,而另求清凈;背自己的性風周流,而另求周流;背自己的性地無法不生,而妄計地大為能生。失卻正知正見,而事水事火事風事地,求出生死。以這四大為造物的根源,遂立這四大為司物的主宰。有了這種妄計,以致墜入計生無生執(zhí)魔相。

  六、計歸無歸執(zhí)魔相

  靜坐的人,在識陰中,妄計識陰為畢竟空性,便欲灰身滅智,以永滅空為歸依的處所。殊不知這永滅空是執(zhí)著「滅法塵,背因緣’所生的空理,不是實在的歸依處。不明真空不空,妙有非有的真理,背叛涅槃不生不滅的真性,以致墜入歸無歸執(zhí)魔相。

  七、計貪非貪執(zhí)魔相

  靜坐的人,在識陰中,妄計識陰為長命的根元,和合虛妄,生滅能以此常住。殊不知此身緣會則生,緣盡則滅,怎么可以貪求永遠堅固不壞?有了這個貪念,就不明法身才是亙古亙今常住不滅的真理,以致墜入計貪非貪執(zhí)魔相。

  八、計真無真執(zhí)魔相

  靜坐的人,在識陰中妄念識陰若盡,即可證得真常,于是不舍塵勞以固命根,又在識陰還沒有銷盡的時候,自坐蓮花宮,廣化七珍,多增寶媛,恣情縱欲,以為這是隨緣無礙。殊不知菩薩隨緣,是混俗和光,因有不變的體,才能起隨緣的用,并不是恣情放蕩。因此一念,而不知實非真行,以致墜入計真無真執(zhí)魔相。

  九、定性聲聞劣相

  靜坐的人,在識陰中,忽畏生死,而趨涅槃。不知圓滿菩提,無智亦無得;清凈道中,無生死亦無涅槃。因此一念,而墜入定性聲聞劣相。

  十、定性辟支劣相

  靜坐的人,在識陰中,立為涅槃歸休之地,堅持不舍,滯在中途化城而不直趨寶所,以致墜入定性辟支劣相。

  上面所述的識陰中十種魔相,都是由于靜坐的人一念執(zhí)著,以致迷惑菩提性而召來自心之魔。雖然進入了聲聞、辟支出世圣人之流,因黏著法執(zhí),實與魔無異!稍有不同的地方,就在肯回心與否。如果肯回心向大,尚不至失卻經(jīng)久靜坐的工夫。否則,仍屬滯留魔境,F(xiàn)在將五十種陰魔逐一說明:這五十種陰魔,都是以妄想為本,迷宗失旨,背湛乖真。如同捏目生花,迷頭認影,敲冰取火,緣木取魚,畏影逃形,捫空捉電一樣?嗖皇歉实姆N,沙不是飯的因。盡迷方便的法門,悉入見纏的過咎。天魔身魔,本來無種,只因靜坐的人,一念之失,所重所依,立知立解,以致功卒無成。華嚴經(jīng)說:‘見在即凡,情忘即佛。’祖師說:‘不用求真,唯須息妄。’楞嚴經(jīng)說:‘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國土,知覺乃眾生。’靜坐的人,先明白了這些魔妄,然后具備先決條件,才可依法修行

  戊、修習靜坐法卻魔和治病的方法

  修習靜坐的人,如果心地不清凈,或氣躁性急,巴不得‘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那就容易遭天魔所乘,或被病魔所擾。現(xiàn)在將卻魔和治病兩種工夫略說如下:

  子、卻魔

  前面已經(jīng)將靜坐能遭遇的五十種魔相,說了一個大概,修習靜坐的人,要時時加以警惕。否則,就會‘一失足成千古恨’!如果在靜坐中,看見惡鬼蛇虎等現(xiàn)前,切不可害怕;或看見美麗男女引誘,也不可貪著;或會吟風弄月,更是狂慧。須知魔境都是由心生起,心外無法,這些虛妄不實的善惡等境,雖然現(xiàn)前,但不憂不懼,不取不著,安住正定,絲毫不動,魔境即可消滅,這是修止卻魔法。假若魔力較大,修止后魔仍不散,即當返觀自心,念念遷流,全是虛妄,了無處所。既無能見的心,那有所見的魔?唯識家所說的‘能所雙亡,離二取相’,就是卻魔最鋒利的鋼刀,這是修觀卻魔法。再進一步,觀雙修而魔終不去的話,就可默念阿彌陀佛或觀音菩薩,提起正念,穩(wěn)妥正定,邪不入正,邪不勝正,魔境畢竟退卻。不過魔境現(xiàn)前,必須鎮(zhèn)定;魔境消滅,不可歡喜。淡然處之,決定可成善境。

  丑、治病

  我在本書‘前言’里面說過,無論什么人,沒有不想延年益壽,或了生脫死的。修習靜坐法的目的,當然是在了生脫死,而延年益壽,不過是靜坐工夫的附帶作用。晚近一般人因?qū)τ?a href="/remen/fofa.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佛法少有研究,常常修習他教靜坐的方法,因為他教的方法亦有引人入勝處。修習外道靜坐法的人,心志狹小,其目的不過想多延續(xù)成年壽命,用靜坐的方法,治病強身而已。其實,佛家靜坐方法足以治病。近代科學昌明,許多事類,都可以做佛學的注腳。換句話說,佛學是科學的原理,而科學是佛學的說明。這些話不在本文范圍之內(nèi),不必詳述,只要看靜坐治病的工夫,就可知道這話是不錯。

  人們色身患病,有自肢體發(fā)生的,叫做外病;有自臟腑發(fā)生的,叫做內(nèi)病。然無論外病內(nèi)病,除了毒性細菌傳染病外,多由血脈不調(diào)而起。又人們的心力,影響于身體極大,所以病患雖現(xiàn)于身體,實際都由心生。例如患半身不遂麻痹病的人,睡在床上必定發(fā)生臥瘡;終年坐辦公廳的公務員,多有發(fā)生坐瘡,這就因為血脈不調(diào)而起。又如檢查身體時,突然聽到醫(yī)師說你有了嚴重的肺病,你必定嚇得面成灰色,果然成病,這是病由心生。明白了病源所在處,可從調(diào)和血脈和清凈內(nèi)心治之,這就叫做對癥開方。

  用靜坐的方法來治病,可從生理方面及心理方面來說明。在生理方面說:即在靜坐時,將心意凝集于臍下小腹,使血液隨著心意也集結(jié)于小腹的一點。凝集的力量愈充足,則運行的力量也加強;運行的力量愈加強,則血液的阻滯可暢通;血液暢通,則百病的根本可拔除。此外如果察知病在何處,就將心意凝集在病處,久久修習,病患必除。氣血上逆就多病,氣血下降病減少,這是生理的作用,也可說是修止治病的方法。在心理方面說:即在靜坐時,觀想運心,用六種氣來治病。那六種氣呢?一吹,二呼,三嘻,四呵,五噓,六哂。如果腎臟有病,那就在靜坐開始的時候,觀想腎臟,口中微念‘吹’字;脾胃有病,那就觀想脾胃,口中微念‘呼’字;臟腑有病,那就觀想臟腑,口中微念‘嘻’字;心臟有病,那就觀想心臟,口中微念‘呵’字;肝臟有病,那就觀想肝臟,口中微念‘噓’字;肺臟有病,那就觀想肺臟,口中微念‘哂’字。這六種治病的氣,有病的時候,可對癥擇用一氣或數(shù)氣,無病的時候,可六氣兼用。每次每氣可念六遍、十二遍,以至數(shù)十遍,隨各人的心愿。但不可勉強多念,以免弄巧反拙,欲速反不達。又在靜坐時,一呼一吸之間,心中觀想,運用十二息來治病。那十二種息呢?一上息,二下息,三滿息,四焦息,五增長息,六滅壞息,七暖息,八冷息,九沖息,十持息,十一和息,十二補息。這十二種息,都是由觀想心生。假如身體患滯重的病,靜坐呼吸的時候,心想此息,輕而上升,叫做上息;身體患虛弱的病,心想此息,深而下降,叫做下息;身體患枯脊的病,心想此息,充滿全身,叫做滿息;身體患臃腫的病,心想此息,焦灼病體,叫做焦息;身體患羸損的病,心想此息,可以增長氣血,叫做增長息;身體患肥滿的病,心想此息,可以滅壞機體,叫做滅壞息;身體患冷的病,心想此息,可火熾身冷,叫做暖息;身體患熱的病,心想此息,可冰冷熱身,叫做冷息;內(nèi)臟患壅塞不通的病,心想此息,可以沖過,叫做沖息;肢體患戰(zhàn)栗的病,心想此息,可以鎮(zhèn)定,叫做持息,身心患不調(diào)和的病,心想此息,可以調(diào)和,叫做和息;氣血患衰敗的病,心想此息,可以滋補,叫做補息。上面十二種治病的息,是利用一種假想觀念,用心意的大力,掃除身體的重病,不過修習的工夫要恒久,自可收效,這是心理的作用,也可說是修觀治病的方法。靜坐的人,假如了知根身器界,因緣假合,本來就是虛妄不實。根身器界,既然了無實體,那里還有虛妄中的虛妄病象呢?維摩經(jīng)說:‘何為病?所謂攀緣;云何斷攀緣?謂心無所得。’這就是用心理治病的方法。

  己、修習靜坐法所得到的成果

  修習靜坐法,既然是要了生脫死,功行若深,自然可以達到目的。不過各人的心量有廣狹的不同,以致所得到的成果,也有大小不一。除了只想延年益壽狹而又狹的心量不談外,單就佛乘來說,其成果就有大小乘的不同。例如:靜坐時修習體真止,日久功深,能夠了知己身及一切事物,都是虛假不實,悉歸空寂,作如是觀,叫做從假入空觀。這個空觀修成了,就可斷除煩腦障,證得寂滅,超出三界,不再投生,這就是修習靜坐法所得的聲聞果。又如了知己身及一切事物,都是仗因托緣,而有虛妄生滅,實則非生非滅,如是也作從假入空觀。這個空觀修成了,深悟世間一切無常變壞,都是如此,朗然覺悟,證得寂滅,超出三界,不再投生,這就是修習靜坐法所得到的緣覺果。這兩種成果,都屬于小乘,因為他們心量狹小,只管自己有利益不問他人有沒有利益。如果心量寬大的菩薩,就知道‘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常常發(fā)大慈大悲心,不單是自趣寂滅,還要普度眾生。于是修從空入假觀,諦觀心性雖空,而善惡業(yè)報,不失不壞;眾生迷昧,種種顛倒,造作諸業(yè),枉受無量的苦惱;菩薩隨眾生的根性不同,為之說法,這叫做方便隨緣止。菩薩住此觀中雖然終日度眾生,而實不見眾生可度,平等平等。這就是修習靜坐法所得到的菩薩果?沼^、假觀,一落于空邊;一落于假邊。菩薩要消弭這兩邊,契乎中道,了知心性雖空而有,不是頑空;雖有而空,不是實有。所謂‘真空不空,妙有非有’,非空非假,兩邊的妄見就可滅息,這叫做息二邊分別止。住這中道正觀,了見佛性,入一切智海,獲六根清凈,這就是修習靜坐法所得到的佛果。這兩種成果,都屬于大乘。時當二十世紀,末法時期,眾生的根機淺薄,修習靜坐法而得小乘果的也絕不一見,何況得大乘果,更難談到。所以我在本書‘前言’里面,開頭就說不可作如是念。假如念著成佛,一念不銷忘,終不得成佛。只有依法用功,‘但問耕耘,不問收獲。’一念不生,靜坐的工夫,就可漸漸升堂入室。

  庚、修習靜坐法與聞法持咒念圣號的關(guān)系

  上面將修習靜坐法入門的工夫,說了一個大概。可知靜坐的目的,是要洗滌自心的污染,實現(xiàn)自性的面目。‘染污’就是眾生的妄想執(zhí)著;‘自性’就是如來的智慧德相。誰愿意做眾生?誰不愿意成佛?然而不愿意做眾生,首先就要破除妄想執(zhí)著;愿意成佛,只須實現(xiàn)自性面目。聞法、持咒,或念圣號,其目的固然相同,而方法也有相關(guān)聯(lián)的地方。分述如下:

  子、深信因果

  無論修什么法門,必須深信因果,如果不信因果,妄作胡為,縱然不受眼前報,來生也免不了墜入三涂。古德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又說:‘假使百千劫,所造業(yè)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楞嚴經(jīng)說:‘因地不真,果招紆曲。’種善因結(jié)善果,種惡因得惡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是必然的道理。然而現(xiàn)在一般人看見做惡事的人卻享受豐富,而做善事的人反不能飽食暖衣,便懷疑因果。這是不明白佛教三世因果的道理。惡人享受豐富,是由于前世的善報,報盡后仍然要受苦果;善人反受苦是由于前世的惡報,報盡了便可轉(zhuǎn)入善境。所謂‘報應絲毫不爽,定業(yè)實在難逃。’所以深信因果,是修習任何法門的第一個共法。

  丑、堅定信心

  無論修什么法門,必須堅定信心,所謂‘信為道源功德母’。如果沒有信心,任何法門都修不成功,F(xiàn)在有人發(fā)出不相信三藏十二部經(jīng)典以及任何圣教量的狂言,這是因為涉獵了一些科學哲學的名詞,就以為自己智慧充足,思想前進,就動搖了信心。佛所說的種種法門,來對治眾生的心病,那些法門,是佛所親證得的。我們凡夫既然不知道,只有相信佛語不虛,是真是實,好像患病的人,既然自己不懂醫(yī)藥,當然只有相信醫(yī)師的話,怎么可以作外行批評呢?俗話說:‘欲知山下路,須問過來人。’佛是過來人,指示我們凡夫的路,難道反不相信嗎?永嘉禪師說:‘證實相,無人法,剎那滅卻阿鼻業(yè);若將妄語誑眾生,自招拔舌塵沙劫。’這是祖師們的慈悲,要堅定后人的信心,所以發(fā)出如此的弘誓。所以堅定信心,是修習任何法門的第二個共法。

  寅、嚴持戒律

  無論修什么法門,必須嚴持戒律。戒律是無上菩提的根本,由戒才能生定,由定才能發(fā)慧。如果不持戒修行,等于緣木求魚。楞嚴經(jīng)中所說的四種清凈,明白告訴我們:不持戒而修三昧者,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xiàn)前,亦落邪魔外道。由此可知持戒的重要。持戒的人,龍?zhí)鞊碜o,魔外敬畏;破戒的人,鬼言大賊,掃其足跡。有人問,六祖曾說過:‘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參禪?’豈不是不必持戒,也不必參禪嗎?這是不明白六祖所說的:‘心平’或‘行直’四字,如果真正心已平了,行已直了,那就是菩薩,就是佛,當然不用持戒,也不用參禪了。因為證了佛果、菩薩果或聲聞、緣覺果,不持戒就是戒,不參禪就是禪。至于博地凡夫,就不必開口說大話。假如無數(shù)的金條放在你身邊,你能不順手牽羊的貪污幾根嗎?有位裸體美女抱著你的身,你能像冷水泡石頭一樣毫不動心嗎?有人無故打罵你,你能不生嗔恨心嗎?你能夠不分別冤親憎愛,人我是非嗎?如果統(tǒng)統(tǒng)能夠的話,那才算是心平行直。否則,還是要嚴持戒律。所以嚴持戒律是修習任何法門的第三個共法。

  卯、誓愿精進

  無論修什么法門,必須誓愿精進,精進就是有恒的意思。所謂:‘有恒為成功之本。’今天不成功,明天一樣干;今年不成功,明年一樣干;今世不成功,來世一樣干。溈山老人說:‘生生若能不退,佛階決定可期。’如果一曝十寒,任何法門都是修不成功的。所以誓愿精進,是修習任何法門的第四共法。

  明白了上面所說的四種共法,就知道靜坐與聞法、持咒、念圣號的關(guān)系。靜坐是一心不亂,而聞法、持咒,與念圣號也要一心不亂,息息相關(guān)。所以聞法的時候是靜坐,持咒的時候是靜坐,念阿彌陀佛圣號的時候是靜坐,念觀音菩薩圣號的時候也是靜坐。所謂一切時、一切處都是靜坐,就是這個道理。昔明憨山大師坐必雙趺,不煩手牽,合眼即入定,開眼即出定,日際燈邊,行住坐臥,一聞啟請,眼光如電,眶無纖淄,不必手拭。上堂說法,啟口數(shù)千百言,不吃一字,好像洪鐘發(fā)響堂外悉聞。提筆作開示語,落紙就是千言萬語,揮毫不停,侍者傳錄,疲于奔命。晚年著書,有楞伽筆記、華嚴綱要、法華擊節(jié)、楞嚴懸鏡、楞嚴通議、法華通議、起信論解、唯識論解、圓覺直解、觀老莊影響論、道德經(jīng)解、莊子內(nèi)七篇解、憨山緒言、中庸直指、大學決疑、春秋左氏心法、奇門指掌、夢游集、曹溪通志、東游集、金剛決疑、三教論、論語通解,尚有其他語錄。筆舌所出,如同風馳電掣,毫無阻礙。常常一面會客談笑,一面執(zhí)筆著書,諸根同時并用,這種境界,就是憨師一切時、一切處都在定中。所謂‘閉眼即入定,開眼即出定’,實不足以描述憨師靜坐的工夫。應當說:憨師之定,無入無出,即入即出。否則那能一面說話,一面著書呢?回思古人,可知靜坐工夫的重要性。

  辛、總答各詞

  子、靜坐能夠由迷入悟嗎

  由迷入悟,就是由凡入圣,也可說是轉(zhuǎn)識成智。如果要解答這個問題,首先須把八個識和四個智說明白,然后才可以得到確實的答案。

  迷與悟的分界,即在染污與清凈,有漏和無漏。染污的和有漏的是迷昧的凡夫,清凈的和無漏的是覺悟的圣人。凡夫用的是識,而圣人用的是智。轉(zhuǎn)識成智,就是轉(zhuǎn)凡成圣,由迷入悟。

  ‘識’是有分別的,‘智’是無分別的。有了分別,就會起惑;起了惑就會造業(yè);造了業(yè)當然要受報。凡夫的迷昧,反以為自己的聰明,不甘示弱。例如見了冤家,即由心識起分別而造業(yè),將冤家打死,卻忘記了后面有警察捕去受苦報。明白了這個因果,就了解心識的分別,是迷昧的沖動,是生死的根本。至于無分別的智,好像一面大圓鏡一樣:人來了,鏡即現(xiàn)人像;狗來了,鏡即現(xiàn)狗像,冤親平等決不意氣用事。無分別即覺,覺后就會不起惑,不造業(yè),不受報,而得大自在。所謂:‘心空及第歸’,就是這個道理。

  凡夫與凡夫,都是差不多,沒有高出一頭的。例如:你我都是凡夫,你吃飯,我也吃飯;你睡覺,我也睡覺;你有貪心,我也有貪心;你有嗔心,我也有嗔心;你有愛心,我也有愛心;你是染污,我也是染污;你是有漏,我也是有漏等。全世界上的凡夫,都是如此,平平凡凡,庸庸碌碌。如果其中有人,能由貪到不貪,由嗔到不嗔,由愛到不愛,由染污到清凈,由有漏到無漏等,那就是高出他人一頭。到了高出他人一頭,就是由迷入悟,由凡入圣,而所用的是智不是識。

  自印度唯識學傳入我國后,經(jīng)玄奘法師決定識只有八個。識字的意義是認識,例如眼的認識是大小方圓等色,耳的認識是管弦簫笛等聲,鼻的認識是香臭等香,舌的認識是酸甜苦辣等味,身的認識是痛癢冷熱等觸,意的認識是善惡美丑等法。這是八識中的前六識,各有各的認識,各有各的分別。有識必有根,無根則無識。根是生義,是長義,例如有花的根即可生花,有草的根即可長草,有善法的根即可生善法,有惡法的根即可長惡法。眼等有根,才能生識。眼球中心的瞳是勝義根,眼眶是根依處。依字的意義是依托,處字的意義是處所。講到依,必有能依和所依。能依者為眼瞳,所依者為眼眶。勝義根者,即能生識的殊勝作用的根,科學上叫做視神經(jīng)。根依處又叫做浮塵根、浮根塵、扶塵根三種別名,塵是微塵,六根各具色香味觸四種微塵,四塵和合而后成根,因為容易腐朽,所以叫做浮塵根。在八識中,前六識是依根識,前五識依色根,第六識依心根。依有五種,示圖如下:

  ┌依——依根之識

  │發(fā)——根所發(fā)識

  依┤屬——屬根之識

  │助——根所助識

  └如——如根之識

  第六識有五俱意識和獨頭意識兩種,示圖如下:

  ┌眼俱意識

  │耳俱意識

  ┌五俱意識┤鼻俱意識

  │ │舌俱意識

  │ └身俱意識

  意識 ┤

  │ ┌夢中意識

  │ │定中意識

  └獨頭意識┤

  │狂亂意識

  └散位意識

  前五識是直覺的,而第六識是起分別的。眼識由第六識幫助起分別,叫做眼俱意識,其余四識亦復如是。前五識與第六識同時起分別,叫做五俱意識。如果是前四識或三識與第六識同時起分別,那就叫做四俱意識或三俱意識。第六識除了幫助前五識起分別外,還有本身所起的分別,這叫做獨頭意識。如夜夢是夢中意識,觀想是定中意識,瘋癲是狂亂意識,獨思是散位意識。

  上面是說前六識的一個大概,現(xiàn)在說第七第八兩識。第七識的名字,叫做末那,翻成華語是作意思量。前六識也有思量,為什么不叫前六識為末那呢?這里可用恒審兩個字以簡別之。示圖如下:

  ┌前五識

  │第六識────┐

  識┤ ┌────審(審察)

  │第七識────┐

  └第八識────恒(恒常)

  前五識雖然有思量,但是直覺的,必須經(jīng)過第六識予以分別,才能判斷大小香臭等。第六識雖有審察,而無恒常。第七識既有審察,又有恒常。第八識僅有恒常,沒有審察。所以只有第七識可稱末那。

  第七識含有癡、見、慢、愛,四個根本煩惱,因為它歡喜第八識,所以無嗔;又因為它相信第八識,所以無疑。示圖如下:

  第七識執(zhí)著第八識的見分為我,例如在理論上講,布施時貪名,不能無布施相;由事實上看,今天捐了一千元,救濟大陳來臺的義胞,如果明天報紙上不登捐款人的姓名加以表揚,心里就免不了難過。這種癡,只有第七識獨有,叫做恒行不共無明。

  第八識又名阿賴耶識、毗播迦識、阿陀那識。三個名字的意義,各各不同,示圖如下:

  ┌阿賴耶識——藏———自相

  第八識┤毗播迦識——異熟——果相

  └阿陀那識——執(zhí)持——因相

  藏有能藏、所藏、執(zhí)藏三種,佛只有阿陀那識執(zhí)持無漏種子,所以有相續(xù)執(zhí)持位。三乘還要受果報,所以三乘除有相續(xù)執(zhí)持位外,又有善惡果報位。凡夫除了上面兩位外,再加上我愛執(zhí)藏位。所謂執(zhí)藏就是執(zhí)持一切善惡無記種子,阿賴耶藏了許多種子,是能藏,有了能藏,就有所藏,所藏是說這識被前七識染凈心心所住藏,前七識所有印象都落在第八識里面。例如某人太高、太胖,或美或丑之類,印象清楚,全由前七識攝來而落在八識田中,這就叫做所藏。

  毗播迦的意義是異熟,而異熟又有異時而熟、變異而熟、異類而熟三義。異時而熟是由因至果,時間不同而成熟,如今生造的業(yè),來生受果報。變異而熟,是由因至果,色味等變異成熟;作善作惡,亦復如是。異類而熟,是說因有善惡,而果是無記,因果類別而熟。第八識是無記性,善惡果報受報的時候,完全由于前六識所造善惡業(yè)的關(guān)系。

  以上是說八個識的意義和功能的大概,現(xiàn)在把智字的意義略加解釋。

  ‘智’就是智慧。前面說過,識是有分別的,智是無分別的。智有四種:一是成所作智,二是妙觀察智,三是平等性智,四是大圓鏡智。凡夫由迷入悟,轉(zhuǎn)識成智,有一定的次序,絲毫不亂。先轉(zhuǎn)第七識為平等性智,次轉(zhuǎn)第六識為妙觀察智,再次前五識與第八識同時轉(zhuǎn)為成所作智(前五識轉(zhuǎn))或大圓鏡智(第八識轉(zhuǎn))。示圖如下:

  ┌成所作智——轉(zhuǎn)眼耳鼻舌身前五識而成,凡有所作,前五識都能成辦。

  │妙觀察智——轉(zhuǎn)第六意識而成,專司觀察根機,施設(shè)教化

  四智┤平等性智——轉(zhuǎn)第七末那識而成,末那執(zhí)我,功能最大;轉(zhuǎn)智以后,人

  │ 我平等。

  └大圓鏡智——轉(zhuǎn)第八阿賴耶識而成,圓照一切,名為佛智。

  為什么是第七識先轉(zhuǎn)呢?因為第七識執(zhí)著第八識為我,經(jīng)過第六識用功,靜坐時修無我觀后,才破我執(zhí)。第六識是意,第七識是意根,所以第一剎那根轉(zhuǎn)過來為平等性智,第二剎那意才轉(zhuǎn)過來為妙觀察智,所謂‘六七因中轉(zhuǎn)’。正當轉(zhuǎn)的時候,七地菩薩破遍計所執(zhí)的我,即第七識不執(zhí)著第八識為我。一方面破我執(zhí),一方面又破法執(zhí),成了佛果,就算圓滿。所謂‘五八果中圓’。所以前五識轉(zhuǎn)成所作智,第八識轉(zhuǎn)大圓鏡智是同時的,沒有前后剎那。

  在沒有轉(zhuǎn)識成智以前,是個人主義、是小我,由小我擴大為一村一鄉(xiāng)等比較大的我。這些小我、大我,都是我執(zhí)、法執(zhí),都是迷。佛開示凡夫,要觀理修事,變成無我,就是悟。其方法,計有以下六種:

  一、布施度慳貪

  二、持戒度毀犯

  三、忍辱度嗔恚

  四、精進度懈怠

  五、禪定度散亂

  六、般若度愚癡

  上面六種法門,叫做六波羅密,一度比一度難,到最后一度要破相更難。金剛經(jīng)云:‘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前五度是盲者,凡夫外道共有的;第六度是導者,只大乘菩薩才有,小乘人只有一半,因為小乘人只能破我相,沒有破法相。茲示圖如下,以明勤修六度波羅密,即可由迷入悟轉(zhuǎn)識成智。

  上面兩個圖,是表示用智的藥來醫(yī)識的病,妤像剝芭蕉一樣,剝了一層又一層,剝到最后就剝完了,剝空了以后,破了愚癡,就是由迷入悟,轉(zhuǎn)識成智。古德有言:‘學道之人不識真,只為從來認識神;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喚作本來人。’這就是說認‘識’為‘智’,等于認‘賊’作‘父’,是生死的根本。

  明白上面所說的道理,就了解靜坐的工夫,是對治散亂的良藥。由靜坐而入禪定,好像剝芭蕉一樣,剝到了第五層,那有不由迷入悟轉(zhuǎn)識成智的道理呢?

  眾生由最初不覺之一念,以為無明的根,依根無明,迷心成識,而計度我是一,是常,是遍,有主宰。因為妄計有我,以致妄分自他。設(shè)若是違自而順他的,便生憎心;是違他而順自的,便生愛心。在人法里面,起憎起愛,熏成一切憎愛的種子,藏在八識田中。初修習靜坐法門的人,不過將這些憎愛的種子阻其現(xiàn)行。如果工夫深久,才能將這些種子拔除解脫,不至遇緣復興。金剛經(jīng)說:‘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就是說正念起,當安住;妄念起,要降伏。將八識田中一切妄念逼出,直至一念不生。八個識同入了清凈實相住持,前五識既不趨外,第六識也不內(nèi)搖,身心自在。至于第七識,向以第六識為用,內(nèi)緣第八識為體,現(xiàn)今身心既然安居不動,第六識當然不起分別;第六識不起分別,而第七識就失了作用。外緣既失,也就不能執(zhí)著第八識為我。內(nèi)外無緣,第七識便成了平等性智,第六識便成了妙觀察智,前五識便成了成所作智,第八識便成了大圓鏡智。

  依據(jù)以上的理論和事實,就可知道靜坐的工夫是禪定的最初方便,由靜坐而入禪定,不是萬念俱灰的消極行為,而是培養(yǎng)精神使精神健全的活動力。這種活動力能積極承辦一切事,所謂‘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所以禪定的后果,便是智慧。這種智慧與世間一切學問的智慧不同,世間上的智慧用的是識,未來徹底究竟,一遇逆緣,就被摧毀。例如今日的西洋科學的智慧,不是談唯心就是談唯物,時時改變,前人所立論據(jù),每為后人所推翻,所闡明的宇宙人生真理,沒有一定的標準。而由靜坐法門進入禪定所引發(fā)的智慧,是由八個識所轉(zhuǎn)過來的,澈見宇宙人生的真理,是真常不變的,且能把握住這認識真理之中貫通萬法,應用在萬法上所施設(shè)的事業(yè)行為沒有絲毫的錯謬。所以在靜坐的時候,雖然要求其一念不生,但并不是枯木死灰,而是制心凝聚契合于真理的境界,使境界與智慧打成一片,這種智慧名為‘根本智’。由這種智慧上所起應化施設(shè)種種教導眾生的事業(yè),名為‘后得智’,亦可說是從根本智以后所得的差別智。根本智是認識眾生與萬法緣起性空的真理,也就是明了宇宙萬有普遍共同不變的原則。后得智是從認識根本真理原則后發(fā)生的智慧,辨明眾生種種根性思欲的病根,而施以適當?shù)姆ㄋ巵磲t(yī)治。根本智又名如理智,即如其真理而證知其為如何。后得智又名如量智,即如其所證真理之量,而發(fā)揮不違反其共通原理的差別作用。由靜坐的工夫而獲證了這兩種智,就是轉(zhuǎn)識成智,也就是明心見性,超脫生死,由迷入悟。由此可得到確實的答案——靜坐是能夠由迷入悟的。

  丑、靜坐可以得神通嗎

  靜坐的目標,在明心見性,而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解脫生死煩惱種種束縛,獲得絕對的自由、真正的平等,享受不與苦對待的究竟快樂。本來人人都有佛性,這種佛性,有無限的妙用,只因眾生為煩惱所障蔽,以致不能顯現(xiàn)。假如能解脫煩惱,就可一切通達無阻,六根互用,而獲得六種神通。煩惱有六個根本煩惱和二十個隨煩惱,示圖如下:

  ┌根本煩惱—貪、嗔、癡、慢、疑、邪見。

  煩惱┤ ┌掉舉、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偏知、

  └隨煩惱┴無慚、無愧、忿、恨、覆、惱、嫉、慳、誑、諂、害、憍。

  假若眾生沒有那二十六個煩惱把本有的佛性覆蔽了,這豈不是事事無礙而成了圓通寶鏡嗎?圓通寶境是可以照徹豎窮三際、橫遍十方的。既然達到這種境界,就叫做得到六神通。那六神通呢?

  一、天眼通——我們的肉眼,只能看見十數(shù)里的距離,所能見的光波,只限于紅色至紫色,紫以外、紅以內(nèi)的光線,和波長比較長的無線電波,都無法看見。如果有天眼神通的人,就不受這種限制,而且看的時候,不一定要用眼,任用一根都可以。例如楞嚴經(jīng)載:‘阿那律陀雙目失明,后成羅漢,觀閻浮提,如觀掌中庵摩羅果。’這就是他雖然沒有眼睛,而看地球好像看手里的一個水果一樣,這就是天眼通。

  二、天耳通——普通眾生的兩耳,所聞有限,對面談話,音聲稍微低一點,音浪就不能達到耳根。如果得了天耳通,就無所障礙。例如觀世音菩薩能循十方眾生的音聲,救其苦難,這就是天耳通。

  三、神足通——普通眾生每天步行八十或一百里路,就要疲倦不堪。如果得了神足通,就沒有任何限制。例如阿彌陀經(jīng)說:‘彼國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眾妙華,供養(yǎng)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jīng)行。’這種速度,現(xiàn)代任何飛機火箭也趕不上,這就是神足通。

  四、他心通——俗語說得好:‘虎豹不堪騎,人心隔肚皮;水里的魚,天邊的雁,高可射兮低可釣;萬丈深潭終有底,只有人心不可量。’這就是說他人心里的事,是不能知道的。如果有了他心通,那起心動念,沒有不了知的。菩薩能知六道眾生各各的心念,明了無遺,這就是他心通。

  五、宿命通——眾生的宿命,普通人是不知道的,只有得了宿命通的人,才能知道。例如菩薩能知自身一世二世三世乃至百千萬世宿命,及所作之事;又能知六道眾生各各宿命及所作之事,這就是宿命通。

  六、漏盡通——凡是有漏的東西就不成器,例如茶杯有漏,就不能盛茶。眾生也是這樣,有了漏,縱使得到前面五種神通,終久會消失的。要斷除了貪嗔癡等二十六個煩惱,不受三界生死,這才是漏盡通。

  這六種神通,除漏盡通外,并不是靜坐法門所希求的目標。譬如制造工業(yè),目的在制造甲種產(chǎn)品,但同時又有乙種副產(chǎn)品。靜坐法門的目標是明心見性,超脫生死,等于工業(yè)家所制造的甲種產(chǎn)品。因為明心見性,不覺獲得了六種神通,這種神通,除漏盡通外,等于工業(yè)家的乙種副產(chǎn)品。果能斷惑證具,明心見性,那六種神通自然而有,并不必強求。神通有大有小,全視所除的煩惱程度而定。參外道禪的人,不求其本,而齊其末,即使得了神通,也不過是曇花一現(xiàn)。有些修習靜坐法門的人,急于想得到神通,沒有明白這個道理,所以變成緣木求魚。

  依據(jù)上面理論和事實,佛菩薩所得的六神通,都是眾生性中所本具足,只要由靜坐而入禪定,神通即可顯現(xiàn)。一通既得,六通俱發(fā)。斷了見惑思惑,就能知八萬劫的事;破了一品無明即能通一百個世界,破了二品無明,即能通一千個世界。這是具足大乘性,發(fā)大乘心,修大乘行者所得的神通,不是二乘人所能做得到的,至于外道邪魔更不足論了。所以說:靜坐可以得神通。

  寅、函覆片段

  近年來各方來函詢問者甚眾,除總答各問外,再就瑣事補答兩則;惟因篇幅有限,來函未照錄。

  其一

  漢城先生慧鑒:八月廿六日手書,早經(jīng)拜讀,因忙于俗務,未能即覆,殊歉!先生能從拙著‘乙’‘丙’兩項開始修習,可稱善于用功者。茲將所詢各點,致答如下:

  一、恩師虛老所稱調(diào)養(yǎng)身心,即系拙著‘乙’項所論各點。

  二、修習靜坐法,不必按照參禪法門之規(guī)定,因參禪法門系靜坐法門之一種。

  三、能禁色欲當為強身之要道,對修習靜坐極有幫助。

  四、靜坐完畢后行深呼吸,散步,或?qū)⑺闹熘痹诖采闲菹⒕?丕可馬上入坐辦公。

  五、鬧肚滑腸不是靜坐副作用。

  六、初修習靜坐,兩腿必然酸麻,日久功深,方能免除。

  七、能坐半小時可算進步甚速。

  先生宿有慧根,不悉現(xiàn)已皈依三寶否?請示知!

  敝寓已遷至汐止五堵象山又一村,如有指教之處,請逕寄敝寓為荷。

  專覆,即頌道祺

  蘇芬敬上 四十六年九月十四日

  其二

  崇輝先生大鑒:我沒有回答你所問的問題以前,首先要問你兩個問題:(一)你患的是什么病?除了神經(jīng)衰弱以外,還有其他的病沒有?(二)你皈依三寶沒有?如果有,是皈依那位法師?你把這兩個問題答覆我,對你會有幫助的。

  依法靜坐,不會發(fā)生任何毛病,縱使定中現(xiàn)出佛或魔種種境界,剎時也會煙消云散。靜坐的境界,各人不同,只要順其自然,毋喜毋憂。關(guān)于第一個問題,你不要害怕,心定后清涼,是血壓下降,你如果有所憂慮,就會演變其他毛病。關(guān)于第二個問題,心清涼時害怕,引起雙目左右轉(zhuǎn)動,你如果不害怕,自然平靜如常。關(guān)于第三個問題,靜坐時須擺脫任何纏繞,本來是清醒的,家人喊叫并不會吃驚。你想避免,最好在晚上家人睡后靜坐或清晨四時左右靜坐,都是好時間。關(guān)于第四個問題,靜坐時放屁咽唾液均無關(guān)系。關(guān)于第五個問題,風寒咳嗽時靜坐,可以治病,將被蓋蓋好全身,會出大汗,病即豁然痊愈。關(guān)于第六個問題,初習靜坐呼吸粗,用口亦無妨,不過慢慢要閉口用鼻孔。關(guān)于第七個問題靜坐時比不靜坐時還要清楚,就是黑夜中有一個老鼠從面前經(jīng)過都會知道的。專覆,即頌痊安!

  蘇芬敬上 四十六年三月廿八日

  壬、明師指點

  子、憨山禪師法語

  禪宗一門,為傳佛心印,本非細事。始自達摩西來,立單傳之旨,以楞伽四卷印心,是則禪雖教外別傳,其實以教印證,方見佛祖無二之道也。其參究工夫,亦從教出。楞伽經(jīng)云:‘靜坐山林上中下修,能見自心妄想流注’,此實世尊的示做工夫之訣法也。又云:‘彼心意識,自心所現(xiàn),自性境界,虛妄之想,生死有海,業(yè)愛無知;如是等因,悉以超度。’此是如來的示悟心之妙旨也。又云:‘從上諸圣,轉(zhuǎn)相傳受,妄想無性。’此又諸佛的示秘密心印也。此黃面老子,教人參究之切要處。及達摩示二祖云:‘汝但外息諸緣,內(nèi)心無喘,心如墻壁,可以入道。’此達摩最初示人參究之要法也。傳至黃梅,求法嗣時,六祖剛道得本來無一物,便得衣缽,此相傳心印之旨也。及六祖南還,道明等追至庾嶺奪衣缽,祖棄石上,明提掇不起。明云:‘我為法來。’祖云:‘汝為法來,但屏外緣,不起一念,當為汝說。’明良久,祖云‘不思善,不思惡,正恁么時,阿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明即大悟,此是六祖第一示人參究之的訣也。是知從上佛祖,只是教人了悟自心,識得自己而已,向未有公案話頭之說。及南岳青原而下,諸祖隨宜開示,多就疑處敲擊令人回頭,轉(zhuǎn)腦便休;即有不會者,雖下鉗錘,也只任他時節(jié)因緣。至黃檗,始教人看話頭,直到大慧禪師,方才極力主張教學人參一則古人公案,以為巴鼻,謂之話頭,要人切切提撕。此何以故?只為學人八識田中,無量劫來惡習種子,念念內(nèi)熏,相續(xù)流注,妄想不斷,無可奈何,故將一則無義味話,與你咬定。先將一切內(nèi)外心境妄想,一齊放下,因放不下,故教提此話頭,如斬亂絲,一斷齊斷,更不相續(xù);把斷意識,再不放行。此正是達摩外息諸緣,內(nèi)心無喘,心如墻壁的規(guī)則也。不如此下手,決不見自己本來面目,不是教你在公案語句上尋思,當作疑情,望他討分曉也。即如大慧專教看話頭,下毒手,只是要你死偷心耳。如示眾云:參禪唯要虛卻心,把生死二字,貼在額頭上,如欠人萬貫錢債相似,晝?nèi)谷?茶里飯里,行時住時坐時臥時,與朋友相酬酢時,靜時鬧時,舉個話頭,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云:無。只管向個里看來看去,沒滋味時,如撞墻壁相似;到結(jié)交頭,如老鼠入牛角,便見倒斷也。要汝辦一片長遠身心,與之撕挨,驀然是心華發(fā)明,照十方剎,一悟便徹底去也。此一法,是大慧老人尋常慣用的鉗錘,其意只是要你將話頭堵截意根下妄想流注不行,就在不行處看取本來面目。不是教你公案上尋思,當疑情,討分曉也。如云:心華發(fā)明,豈從他得耶?如上佛祖,一一指示,要你參究自己,不是向他玄妙言句取覓。今人參禪做工夫,人人都說看話頭,下疑情,不知向根底究,只管在話頭上求,求來求去,忽然想出一段光景,就說悟了,便說偈呈頌,就當作奇貨,便以為得了,正不知全墜在妄想知見網(wǎng)中。如此參禪,豈不瞎卻天下后世人眼睛?今之少年,蒲團未穩(wěn),就自稱悟道,便逞口嘴,弄精魂,當作機鋒迅捷,想出幾句沒下落胡言亂語,稱作頌古,是你自己妄想中來的,幾曾夢見古人在?若是如今人悟道,這等容易,則古人操履,如長慶坐破七個蒲團,趙州四十年不雜用心,似這般比來,那古人是最鈍根人,與你今人提草鞋也沒用處。增上慢人,未得謂得,可不懼哉?其參禪看話頭,下疑情,決不可少,所謂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只是要善用疑情,若疑情破了,則佛祖鼻孔,自然一串窮卻;只如看念佛的公案,但審實念佛的是誰?不是疑佛是誰;若是疑佛是誰,只消聽座主講阿彌陀佛,名無量光,如此便當悟了,作無量光的偈子幾首來,如此喚作悟道,則悟心者如麻似粟矣;苦哉苦哉!古人說話頭如敲門瓦子,只是敲開門,要見屋里人,不是在門外做活計。以此足見依話頭起疑,其疑不在話頭,要在根底也。只如夾山參船子,問云:垂絲千尺,意在深潭,離鉤三寸,子何不道?山擬開口,師便一橈打落水中,山才上船。師又云:道道。山擬開口,師又打。山大悟,乃點頭三下。師曰:竿頭絲線從君弄,不犯青波意自殊。若是夾山在鉤線上作活計,船子如何舍命為得他?此便是古人快便善出身路也。在昔禪道盛時,處處有明眼知識,天下衲子參究者多,到處有開發(fā),況云不是無禪,只是無師。今禪家寂寥久矣,何幸一時發(fā)心參究者多,雖有知識,或量機權(quán)進,隨情印證,學人心淺,便以為得。又不信如來圣教,不求真正路頭,只管懵做,即便以冬瓜印子為的決,不但自誤,又且誤人,可不懼哉?且如古之宰官居士,載傳燈者,有數(shù)人而已。今之塵勞中人,粗戒不修,燭亂妄想,仗己聰明,看了幾則古德機緣,個個都以上上根自負,見僧便斗機鋒,亦以自己為悟道。此雖時弊,良由吾徒一盲引眾盲耳。老人非敢妄自潛談,今遵佛祖真正工夫切要處,大家商量。高明達士,自有以正之。

  丑、虛云老和尚法語

  一、坐禪須知

  平常日用皆在道中行,那里不是道場,本用不著什么禪堂,也不是坐才是禪的。所謂禪堂,所謂坐禪,不過為我等末世障深慧淺的眾生而設(shè)。

  坐禪要曉得善調(diào)養(yǎng)身心,若不善調(diào),小則害病,大則著魔,實在可惜!禪堂的行香坐香,用意就在調(diào)身心,此外調(diào)身心的方法還多,今擇要略說:

  跏趺坐時,宜順著自然正坐,不可將腰作意挺起,否則火氣上升,過后會眼屎多、口臭、氣頂、不思飲食,甚或吐血。又不要縮腰垂頭,否則容易昏沉。

  如覺昏沉來時,睜大眼睛,挺一挺胸,輕略異動臀部,昏沉自然消滅。

  用功太過急迫,覺心中煩躁時,宜萬緣放下,功夫也放下來,休息約半寸香,漸會舒服,然后再提起用功。否則,日積月累,便會變成性躁易怒,甚或發(fā)狂著魔。

  坐禪有些受用時,境界很多,說之不了,但你不要去執(zhí)著它,便礙不到你,俗所謂‘見怪不怪,其怪自敗。’雖看見妖魔鬼怪來侵擾你,也不要管他,也不要害怕。就是釋迦佛來替你摩頂授記,也不要管他,不要生歡喜。楞嚴經(jīng)所謂:‘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二、認識賓主

  用功怎樣下手呢?楞嚴會上憍陳那尊者說客塵二字,正是我們初心用功下手處。他說:‘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畢,俶裝前途,不遑安住,若實主人,自無攸住。如是思維,不住名客,住名住人;以不住者,名為客義。又如新霽,清旸升天,光入隙中,發(fā)明空中,諸有塵相,塵質(zhì)搖動,虛空寂然。澄寂名空,搖動名塵,以搖動者,名為塵義。’客塵喻妄想,主空喻自性,常住的主人,本不跟客人或來或往,喻常住的自性,本不隨妄想忽生忽滅,所謂:‘但自無心于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塵質(zhì)自搖動,本礙不著澄寂的虛空,妄想自生滅,本礙不著如如不動的自性。所謂:‘一心不生,萬法無咎。’

  此中客字較粗,塵字較細,初心人先認清了‘主’和‘客’,自不隨妄想遷流,進一步明白了‘空’和‘塵’,妄想自不能為礙。所謂:‘識得不為冤。’果能于此諦審領(lǐng)會,用功之道思過半矣。

  三、話頭與疑情

  古代祖師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如達摩祖師的妄心,六祖的惟論見性,只要直下承當便了,沒有看話頭的。到后來的祖師,見人心不古不能死心塌地,多弄機詐,每每數(shù)他人珍寶,作自己家珍,便不得不各立門庭,各出手眼,才令學人看話頭。

  話頭雖多,如‘萬法歸一,一歸何處?’‘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我本來面目?’等等,但以‘念佛是誰?’為最普通。

  什么叫話頭?話,就是說話;頭,就是說話之前,如念‘阿彌陀佛’是句話,未念之前,就是話頭。所謂話頭,即是一念未生之際;一念才生,已成話尾。這一念未生之際,叫做不生;不掉舉、不昏沉、不著靜不落空,叫做不滅。時時刻刻,單單的的,一念回光反照,這‘不生不滅’,就叫做看話頭,或照顧話頭。

  看話頭先要發(fā)疑情,疑情是看話頭的拐杖。何謂疑情?如問念佛的是誰?人人都知道是自己念,但是用口念呢?還是用心念呢?如果用口念,睡著了還有口,為什么不會念?如果用心念,心又是個什么樣子?卻沒處捉摸。因此不明白,便在‘誰’上發(fā)起輕微的疑念,但不要粗,愈細愈好,隨時隨地,單單照顧定這個疑念,像流水般不斷地看去,不生二念。若疑念在,不要動著他,疑念不在,再輕微提起。初用心時必定靜中比動中較得力些,但切不可生分別心,不要管他得力不得力,不要管他動中或靜中,你一心一意的用你的功好了。

  ‘念佛是誰’四字,最著重在個‘誰’字,其余三字不過言其大者而已。如穿衣吃飯的是誰?痾屎放尿的是誰?打無明的是誰?能知能覺的是誰?不論行住坐臥,‘誰’字一舉,便有最容易發(fā)疑念,不待反覆思量卜度作意才有,故誰字話頭實在是參禪妙法。但不是將‘誰’字或‘念佛是誰’四字作佛號念,也不是思量卜度去找念佛的是誰叫做疑情。有等將‘念佛是誰’四字,念不?,不如念句阿彌陀佛功德更大。有等胡思亂想,東尋西找叫做疑情,那知愈想妄想愈多,等于欲升反墜,不可不知。

  初心人所發(fā)的疑念很粗,忽斷忽續(xù),忽熟忽生,算不得疑情,僅可叫做想。漸漸狂心收籠了,念頭也有點把得住了,才叫做參。再漸漸功夫純熟,不疑而自疑,也不覺得坐在什么處所,也不知道有身心世界,單單疑念現(xiàn)前,不間不斷,這才叫做疑情。實際說起來,初時那算得用功?僅僅是打妄想,到這時真疑現(xiàn)前,才是真正用功的時候,這時候是一個大關(guān)隘,很容易跑入歧路。第一、這時清清凈凈無限輕安,若稍失覺照,便陷入輕昏狀態(tài),若有個明眼人在旁,一眼便會看出他正在這個境界,一香板打下,馬上滿天云霧散,很多會因此悟道的。第二、這時清清凈凈,空空洞洞,若疑情沒有了,便是無記,坐枯木巖,或叫‘冷水泡石頭’,到這時就要提,提即覺照。(覺即不迷,即是慧;照即不亂,即是定。)單單的這一念湛然寂照,如如不動,靈靈不昧,了了常知,如冷火抽煙,一線綿延不斷。用功到這地步,要具金剛眼睛,不再提,提就是頭上安頭。昔有僧問趙州老人道:‘一物不將來時如何?’州曰:‘放下來!’僧曰:‘一物不將來,放下個什么?’州曰:‘放不下挑起去!’這是說這時節(jié),此中風光,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是言說可能到。到這地步的人,自然明白;未到這地步的人,說也沒用。所謂:‘路逢劍客須呈劍,不是詩人不獻詩。’

  四、照顧話頭與反聞自性

  或問:‘觀音菩薩的反聞聞自性,怎見得是參禪?’我方說照顧話頭,就是教你時時刻刻單單的的,一念回光返照,這‘不生不滅’(話頭)反聞聞自性,也是教你時時刻刻單單的的一念反聞聞自性。‘回’就是反,‘不生不滅’就是自性,‘聞’和‘照’,雖順流時循聲逐色,聽不越于聲,見不超于色,分別顯然。但逆流時反觀自性,不去循聲逐色,則原是一精明,‘聞’和‘照’沒有兩樣,我們要知道,所謂照顧話頭,所謂反聞自性,絕對不是用眼睛來看,也不是用耳朵來聽,若用眼睛來看,或耳朵來聽,便是循聲逐色,被物所轉(zhuǎn),叫做順流。若單單的的一念,在‘不生不滅’中,不去循聲逐色,就叫做逆流,叫做照顧話頭,也叫做反聞自性。

  五、生死心切與發(fā)長遠心

  參禪最要生死心切,和發(fā)長遠心。若生死心不切,則疑情不發(fā),功夫做不上。若沒有長遠心,則一曝十寒,功夫不成片。只要有個長遠切心,真疑便發(fā);真疑發(fā)時,塵勞煩惱不息而自息,時節(jié)一到,自然水到渠成。

  我說個親眼看見的故事給你們聽:前清庚子年間,八國聯(lián)軍入京,我那時跟光緒帝慈禧太后們一起走,中間有一段,徒步向陜西方面跑,每日跑幾十里路,幾天沒有飯吃,路上有一個老百姓,進貢了一點番薯藤給光緒帝,他吃了還問那人是什么東西,這么好吃。你想皇帝平日好大的架子,多大的威風,那曾跑過幾步路,那曾餓過半頓肚子,那曾吃過番薯藤?到那時架子也不擺了,威風也不逞了,路也跑得了,肚子也餓得了,菜根也咬得了,為什么他這樣放得下?因為聯(lián)軍想要他的命,他一心想逃命呀!可是后來議好和,御駕回京,架子又擺起來了,威風又逞起來了,路又跑不得了,肚子餓不得了,稍不高興的東西也吃不下咽了,為什么他那時又放不下了?因為聯(lián)軍已不要他的命,他已沒有逃命的心呀!假使他時常將逃命時的心腸來辦道,還有什么不了?可惜沒個長遠心,遇著順境,故態(tài)復萌。

  諸位同參呀!無常殺鬼正時刻要我們的命,他永不肯同我們‘議和’的呀!快發(fā)個長遠切心,來了生脫死吧!高峰妙祖說:‘參禪若要克日成功,如墜千丈井底相似,從朝至暮,從暮至朝,千思想,萬思想,單單是個求出之心,究竟決無二念。誠能如是施功,或三日,或五日,或七日,若不徹去,高峰今日犯大妄語,永墜拔舌泥犁。’他老人家也一樣大悲心切,恐怕我們發(fā)不起長遠切心,故發(fā)這么重誓來向我們保證。

  六、初用心的難偷心不死

  初用心的通病,就是妄想習氣放不下來,無明、貢高、嫉妒、貪、嗔、癡、愛、懶做好吃、是非人我,漲滿一大肚皮,那能與道相應?或有些是個公子哥兒出身,習氣不忘,一些委屈也受不得,半點苦頭也吃不得,那能用功辦道?他沒有想想本師釋迦牟尼佛,是個什么人出家的;蛴行┳R得幾個文字,便尋章摘句,將古人的言句作解會,還自以為了不起,生大我慢,遇著一場大病,便叫苦連天,或臘月三十到來,便手忙腳亂,生平知解一點用不著,才悔之不及。

  有點道心的人,又摸不著一個下手處,或有害怕妄想,除又除不了,終日煩煩惱惱,自怨業(yè)障深重,因此退失道心。或有要和妄想拚命,憤憤然提拳鼓氣,挺胸睜眼,像煞有介事,要與妄想決一死戰(zhàn),那知妄想?yún)s拚不了,倒弄得吐血發(fā)狂;蛴信侣淇,那知早已生出鬼,空也空不掉,悟又悟不來;蛴袑⑿那笪,那知求悟道,想成佛,都是個大妄想。砂非飯本,求到驢年也決定不得悟;蛴信龅揭粌芍o香的,便生歡喜,那僅是盲眼烏龜鉆木孔,偶然碰著,不是實在功夫,歡喜魔早已附心了;蛴徐o中覺得清清凈凈,很好過,動中又不行,因此避喧向寂,早做了動靜兩魔王的眷屬。諸如此類,很多很多。初用功摸不到路頭實在難,有覺無照,則散亂不能‘落空’;有照無覺,又坐在死水里浸殺。

  七、初用心的易單提一念

  用功雖說難,但摸到路頭又很易。什么是初用心的易呢?沒有什么巧,放下來便是。放下個什么?便是放下一切無明煩惱,怎樣才可放下呢?我們也送過往生的,你試罵那死尸幾句,他也不動氣;打他幾棒,他也不還手。平日好打無明的也不打了,平日好名好利的也不要了,平日諸多習染的也沒有了,什么也不分別了,什么也放下了。諸位同參呀!我們這個軀殼子,一口氣不來,就是一具死尸,我們所以放不下,只因?qū)⑺粗?方生出人我是非,愛憎取舍,若認定這個軀殼子是具死尸,不去寶貴它,根本不把它看作是我,還有什么放不下?只要放得下,二六時中,不論行住坐臥,動靜閑忙,通身內(nèi)外只是一個疑念。平平和和不斷的疑下去,不雜絲毫異念,一句話頭,如倚天長劍,魔來魔斬,佛來佛斬,不怕什么妄想,有什么打得你閑叉,那個去分動分靜?那個去著有著空?如果怕妄想,又加一重妄想,覺清凈,早已不是清凈;怕落空,已經(jīng)墜在有中;想成佛,早已入了魔道。所謂運水搬柴,無非妙道;鋤田種地,總是禪機。不是一天盤起腿子打坐,才算用功辦道的。

  八、老用心的難百尺竿頭不能進步

  什么是老用心的難呢?老用心用到真疑現(xiàn)前的時候,有覺有照,仍屬生死;無覺無照,又落空亡,到這境地實在難,很多到此灑不脫,立在百尺竿頭,沒法進步的。有等因為到了這境地,定中發(fā)點慧,領(lǐng)略古人幾則公案,便放下疑情,自以為大徹大悟,吟詩作偈,瞬目揚眉,稱善知識,殊不知已為魔眷。又有等錯會了達摩老人的‘外息諸緣,內(nèi)心無喘,心如墻壁,可以入道。’和六祖的‘不思善,不思惡,正恁么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的意義,便以坐在枯木巖為極則。這種人以化城為寶所,認異地作家鄉(xiāng),婆子燒庵,就是罵此等死漢。

  九、老用心的易綿密做去

  什么是老用心的易呢?到這時只要不自滿,不中輟,綿綿密密做去,綿密中更綿密,微細中更微細,時節(jié)一到,桶底自然打脫。如或不然,找善知識抽釘拔楔去。

  寒山大士頌云:‘高高山頂上,四顧極無邊;靜坐無人識,孤月照寒泉;泉中且無月,月是在青天;吟此一曲歌,歌中不是禪。’首二句就是說獨露真常,不屬一切,盡大地光皎皎地,無絲毫障礙。次四句是說真如妙體,凡夫固不能識,三世諸佛也找不到我的處所,故曰無人識。孤月照寒泉三句,是他老人家方便譬喻這個境界。最后兩句怕人認指作月,故特別提醒我們,凡此言說,都不是禪呀!

  十、參禪警語

  心即是佛,佛即是覺,此一覺性,生佛平等,無有差別?占哦藷o一物,不受一法,無可修證,靈明而具足萬德,妙用恒沙,不假修證。只因眾生迷淪生死,經(jīng)歷長劫,貪嗔癡愛,妄想執(zhí)著,染污已深,不得已而說修說證。所謂修者,古人謂為不祥之物,不得已而用焉。

  此次打七,已經(jīng)三個半七,還有三個半七。下三個半七,身心較為純熟,用功當比前容易,諸位不可錯過因緣,務要在下三個半七內(nèi),弄個水落石出,發(fā)明心地,才不辜負這個難得的機緣。

  這二十多天來,諸位一天到晚,起早睡遲,努力用功,結(jié)果出不了四種境界:一者,路頭還有搞不清的,話頭看不上,糊糊涂涂,隨眾打盹,不是妄想紛飛,就是昏沉搖擺。二者,話頭看得上,有了點把握,但是死死握著一片敲門瓦子,念著「念佛是誰?’這個話頭,成了念話頭,以為如此可以起疑情,得開悟。殊不知這是在話尾上用心,乃是生滅法,終不能到一念無生之地。暫用則可,若執(zhí)為究竟實法,何有悟道之期?晚近禪宗之所以不出人了,多緣誤于在話尾上用心。三者,有的會看話頭,能照顧現(xiàn)前一念無生,或知念佛是心,即從此一念起處,驀直看到無念心相,逐漸過了寂靜,粗妄既息,得到輕安,就有了種種境界出現(xiàn):有的不知身子坐在何處了,有的覺得身子輕飄飄的上騰了,有的見到可愛的人物而生歡喜心的,有的見到可怕的境界而生恐怖心的,有的起淫欲心的,種種不一。要知道都是魔,著即成病。四者,有的業(yè)障較輕的,理路明白,用功恰當,已走上了正軌的。清清爽爽,妄想若歇,身心自在,沒有什么境界。到此地步,正好振起精神,用功向前。惟須注意枯木巖前叉路多,有的是在此昏沉而停住了,有的是得了點慧解,作詩作文,自以為足,起貢高我慢。

  以上四種境界都是病,我今與你們以對治之藥,第一、如話頭未看上,妄想昏沉多的人,你還是看‘念佛是誰?’這個誰字,待看到妄想昏沉少,誰字不能忘了時,就看這一念起處。待一念不起時,即是無生;能看到一念無生,是名真看話頭。第二、關(guān)于執(zhí)著「念佛是誰’,在話尾上用心,以生滅法為是的人,也可照上述的意思,即向念起處看到一念無生去。第三、關(guān)于觀無念已得寂靜輕安,而遇到任何境界的人,你只照顧本參話頭,一念不生,佛來佛斬,魔來魔斬,一概不理他,自無事,不落群邪。第四、關(guān)于妄念已歇,清清爽爽,身心自在的人,應如古人所說:‘萬法歸一,一歸何處?’由一向至極處邁進,直至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再撒手縱橫去。

  以上所說都是對末法時期的鈍根人說的方法。其實宗門上上一乘,本師釋迦牟尼佛在靈山會上拈花之旨,教外別傳,歷代祖師,惟傳一心,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落階段,不假修證,一言半句即了,無一法可得,無一法可修,當下就是,不起妄緣,即如如佛,那里有許多聞話呢!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