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城外土饅頭
王梵志
城外土饅頭①,餡草在城里②。
一個吃一個,莫嫌沒滋味。
【注釋】
①土饅頭:墳墓。
②餡草:土饅頭的餡心,也就是每個活生生的人。
【闡說】
詩僧王梵志的詩,淺顯里寓有奇特,鄙俚中蘊含怪癖,在初唐詩人的詩作中大放異彩。
這首詩里,詩人把城外的累累冢墓,形象地比作土饅頭,而土饅頭的餡心,卻等待著城里那些一個個活生生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去充填。城里的那些人,不管你是帝王將相,還是才子佳人,還是三教九流,還是平民百姓,也不管你多么嫌棄那土饅頭,可就是注定要讓你們每人都吃上一個,無一例外。
這和近代西方哲學家帕斯卡爾《思想錄》所說的“讓我們想象有一大群人披枷戴鎖,都被判了死刑,他們之中天天有些人在其余人的眼前被處決,那些活下來的人就從他們同伴的境況里看到了自身的境況,他們充滿悲痛又亳無希望地面面相覷,都在等待著輪到自己。這就是人類境況的縮影”,真有先后輝映、異曲同工之妙。
當年東晉王羲之撰《蘭亭集序》,在游目騁懷,仰觀俯察,足以極視聽的娛樂中忽然著一冷語:“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取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時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有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為此他引用古人的話“死生亦大矣”。這真是件千古以來誰也無法擺脫的痛事。
人終有一死,不管你權傾天下,富可敵國,都無法注銷閻羅王那本生死簿上的名字。豈不聞“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由此,每當你春風得意,孜孜汲汲熱衷于功名富貴的時候,只要稍稍地念及這一冷峻而清丞讀學冰文化越又無法逃避的歸宿,便可適當降溫,省卻了多少跌倒爬起的煩惱和悲哀。
佛言人命在于呼吸之間,生命是短暫的。又比如你是個落魄江湖的失意者,你也大可不必為此墮入無底的煩惱深淵,人生本來就是赤條條來去無牽掛。相反如果你一旦擁有了一切,你若東也放心不下,西也割舍不下,反倒更加受盡煎熬了。
- 佛說人生哲理 佛說人生感悟的句子
- 維摩詰所說經原文
- 這樣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學打坐的正確方法
- 禪宗小故事十三則
- 神奇的求財方法
- 馬祖道一:想盡辦法令弟子開悟
- 《信心銘》釋義
- 禪宗公案大全
- 禪修打坐時是睜眼好還是閉眼好?
- 令人開悟的佛教禪詩一百首!
- 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戰(zhàn)勝心魔?
- 《金剛經》的十大威力
- 景德傳燈錄
- “即心是佛”的參禪之道
- 慧可斷臂求法是真的嗎?二祖斷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禪宗慧能大師的一生
- 打坐導致性欲沖動,怎么辦
- 臨濟宗歷代傳人
- 十惡八邪
- 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修養(yǎng)不夠
- 《禪門日誦》簡介
- 千休萬休皆不如一休
- 參透生死令人動容 圣嚴法師圓寂前曾拒絕換腎
- 禪定境界分別為哪九個層次呢?
- 佛教中的禪宗五祖是誰?禪宗五祖弘忍大師介紹
- 佛家經典禪語
- 一生絕不能做的兩件事
- 心口不一 貴耳賤目
- 馬祖道一:對佛像吐痰也是菩薩境界
- 指月錄
- 野狐禪公案三則
- 龐蘊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無片瓦蓋頭,下無寸土立足
- 聽雞蛋和你講話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這些動物和這條蟲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絕情”度貧母
- 禪宗七祖
- 靈隱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剎靈隱寺介紹
- 禪門喝叫
- 你的心是滿的還是空的?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彎,時而放平
- 學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紅茶]福建的紅茶是怎么制作的?做工考究的紅茶制作技藝
- [佛與人生]有方法抹去過去的記憶嗎?
- [印光大師]家長應該如何教導孩子?
- [禪宗文化]靈隱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剎靈隱寺介紹
- [入門須知]佛教的橫三世佛指的是哪三個佛?
- [人物故事]先禮佛還是先禮祖?
- [佛化家庭]父母與孩子是什么關系,佛弟子如何與家人相處?
- [哲理故事]比丘尼的一碗油,有何啟示?
- [佛與人生]感覺勸別人念佛很難,怎么辦?
- [佛學常識]佛教“出坡”和“普請”是什么意思?
- [人物故事]濟公和尚重建凈慈寺的神話傳說
- [綠茶]開化龍頂屬于什么茶?開化龍頂茶的功效作用
- [佛與人生]信仰的核心是以利益安樂眾生
- [星云大師]對于佛教及眾生,出家人的任務是什么?
- [禪宗公案]禪門喝叫
- [生活故事]缺點的功德
- [哲理故事]人生只偷一次,你悟道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