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菩薩戒儀軌(一)
夫受大乘戒法。先教請傳授菩薩戒師一人請引。先咨白。后引云。我某甲等。今從大德。求受菩薩戒。愿大德于我不憚勞。慈愍故。三說。請戒師種種為說因緣方便云。欲求戒法者。先發(fā)信心。信心若成。三學(xué)具足。三身四智佛果菩提決定可期。更無疑慮。故華嚴(yán)經(jīng)云。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yǎng)一切諸善根。斷除疑網(wǎng)出愛河。開示涅盤無上道。故知若發(fā)信門。必納戒法。戒為萬行之先鋒。六度之基址。如造宮室。先固其基。徒架虗空。必不成就。故戒為大道之資糧。戒為苦海之船筏。莊嚴(yán)法身。以戒為瓔珞。破除煩惱。以戒為清涼。然有多種。三歸五戒得人身。十善八齋生天報(bào)。持十戒具足戒。出煩惱之愛河。得羅漢之圣果。受菩薩戒者。得于佛果。梵網(wǎng)經(jīng)云。一切有心者。皆應(yīng)攝佛戒。眾生受佛戒。得入諸佛位。故知凡有心者。咸具佛戒。各各圓滿。無有缺減。
問。既然如是。何須更受。答。以暫亡故。約事重明。即知全心是戒。全戒是心。離心無戒。離戒無心。又云。佛子聽。欲受佛戒者。國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六欲天。庶民黃門。淫男淫女。奴婢。八部鬼神。金剛神。畜生乃至變化人。但解法師語。盡受得戒。皆名第一清凈者。以戒德無量。功高萬像。為五乘之軌范。作三寶之舟航。大智度論云。大惡病中。戒為良藥。大怖畏中。戒為守護(hù)。大闇冥中。戒為明燈。諸險(xiǎn)道中。戒為橋梁。大海水中。戒為船筏。薩遮經(jīng)云。若不持戒。尚不得野干之身。何況功德之身。月燈三昧經(jīng)云。雖有色族及多聞。若無戒智如禽獸。雖處卑下少多聞。能持凈戒名勝士。戒之一字是名。梵云尸羅。亦云毗尼波羅提木叉等。此云清涼。滅三業(yè)之過愆。得解脫也。今言戒者。能防三惡。能止三惑。故當(dāng)體得名也。體者。初發(fā)圓心。從師請受。身中翹誠。名為作戒。色心為體。三羯磨竟。納法居懷。作體謝往訖。未來名無作戒。唯實(shí)相心。以之為體。故瓔珞經(jīng)云。一切圣凡戒。盡以心為體。心無盡故。戒亦無盡。是知心境契同。能所冥一。諸佛子等。既各有好樂渴仰之心。應(yīng)當(dāng)殷勤志心聽受。
菩薩戒有八種殊勝
何等為八
一極道勝。受菩薩戒。如大鵬鳥。一舉趐高飛。能至十萬九千余里。此菩薩戒趣道疾故。發(fā)心越六趣。二乘徑趣無上菩提故。
二發(fā)心勝。一念發(fā)大悲智之心。超過二乘境界。如昔有二沙彌。發(fā)菩提心。阿羅漢返生恭敬。擔(dān)衣幞。讓路而行等。
三福田勝。假使供養(yǎng)滿閻浮提內(nèi)阿羅漢。不如一大鵬鳥。此鳥先來。受菩薩戒故。
四功德勝。受菩薩戒。喻如日光。無所不照。受聲聞戒。猶如螢火。其光甚微。不可相比故。
五受罪輕微勝。受菩薩戒之后。設(shè)使破戒。猶勝外道不受戒者。外道邪見。永沉惡道。無有出期。破戒之人。戒威力故。設(shè)墮惡道。受罪輕微。若墮地獄。作獄中王。若墮畜生。作畜生王。若墮鬼中。作鬼中王。若在人間。作人王國王。若在天中。作天中王。生生之處。不失王位。故經(jīng)云。有犯名菩薩。有戒可破。無犯名外道。無戒可破故。
六處胎勝。菩薩處胎時。常為天龍八部諸善神王之所守護(hù)故。
七神通勝。能變大地為黃金七寶。攪長河為酥酪醍醐。能一念超百千世界。能一日化百千眾生故。
八果報(bào)勝。生蓮華藏海。證法性身。一得真常。永無退轉(zhuǎn)故。
次觀五法
第一欲受菩薩戒者。先觀十方一切眾生。如圣人想。第二觀十方一切眾生。如父母想。第三觀十方一切眾生。如師長想。第四觀十方一切眾生。如國王想。第五觀十方一切眾生。如奉大家想。
次興三愿
一愿自己三業(yè)所作功德。與十方一切眾生同共。二愿我共十方一切眾生。早度生死煩惱大海。到涅盤彼岸。三愿我與法界眾生。通達(dá)十二部。經(jīng)文義了了分明。一切善法因戒增長。具足六波羅蜜三十七品。得深禪定。起六神通。放大光明。得一切種智。五眼具足。成就佛道故。
次發(fā)四弘愿
(隨戒師三徧唱念)。
眾生無邊誓愿度煩惱無量誓愿斷
法門無邊誓愿學(xué)佛道無上誓愿成
次請戒師
云。我某甲等今受菩薩。
奉請釋迦牟尼佛。作和尚。
奉請文殊師利龍種上尊王佛。作羯磨阿阇梨。
奉請當(dāng)來彌勒尊佛。作教授阿阇梨。
奉請十方現(xiàn)在諸佛。作證戒師。
奉請十方諸大菩薩。作同學(xué)等侶(已上三說)。
我若在三惡道中。受大苦惱處。愿和尚阿阇梨尊證師同學(xué)等侶。慈悲救度。令得解脫(一說)。
一心奉請十方三世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真應(yīng)二身十二部經(jīng)真如海藏諸大菩薩緣覺聲聞。并愿普降道場。證明受戒功德。
一心奉請十方法界二十八天釋梵王等護(hù)法護(hù)戒八部龍神。并愿承三寶力。普降道場。結(jié)凈護(hù)戒。證明功德。
一心奉請十方法界六道四生閻羅天子泰山府君天曹地府司命司祿罪福童子善惡冥官五道將軍行病使者。并愿承三寶力。普降道場。同沾戒善。證明功德。
一心奉請某州境內(nèi)五岳四瀆幽明水陸城隍社廟一切神祗。并愿承三寶力。普降道場。同沾戒善。證明功德。
一心奉請十方法界十二類生一切含識在會諸多受戒先亡久近一切家神九品靈神滯魄冤魂未解脫者。并愿承三寶力。盡至道場。同沾戒善。證明功德。
上來既請竟。應(yīng)當(dāng)敬禮諸佛菩薩。
一心敬禮和尚釋迦牟尼佛。
一心敬禮文殊師利龍種上尊王佛。
一心敬禮當(dāng)來下生彌勒尊佛。
一心敬禮十方一切諸佛。
一心敬禮盡過去際一切諸佛。
一心敬禮盡未來際一切諸佛。
一心敬禮盡現(xiàn)在際一切諸佛。
一心敬禮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一心敬禮十方同學(xué)等侶諸大菩薩。
一心敬禮三世一切諸菩薩眾。
一心敬禮十方三世一切僧寶。
上來禮諸佛諸菩薩竟。各自胡跪。受三歸依(隨戒師口高聲導(dǎo)遇某甲處各自稱名)。
弟子某甲等。愿從今身盡未來際。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
歸依佛兩足尊。歸依法離欲尊。歸依僧眾中尊(已上三說)弟子某甲等。從今已去。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一說)從今已去。稱佛為師。更不歸依邪魔外道。唯愿三寶慈悲攝受。慈愍故(三字三說)。
次問難法
問。佛子。汝從今已去。能舍離一切惡知識否(答。能。向下依此)。
佛子。汝從今已去。能常念佛。親近善知識否。
佛子。汝從今已去。乃至失命因緣。能不犯戒否。
佛子。汝從今已去。能讀誦大乘經(jīng)。問甚深義否。
佛子。汝從今已去。若見一切苦惱眾生。能隨力救護(hù)否。
佛子。汝從今已去。能于無上菩提。生深信否。
佛子。汝從今已去。能盡形壽。隨力供養(yǎng)三寶否。
佛子。汝從今已去。能舍諸懈怠。發(fā)精進(jìn)。勤求佛道否。
佛子。汝從今已去。能舍一切所有難舍能舍否。
佛子。汝從今已去。于五塵境。煩惱生時。能制伏心否(如是問竟)。
仰啟十方一切諸佛。及大地諸菩薩僧。此諸佛子。求比丘某甲。欲從諸佛菩薩僧。乞授菩薩戒。此諸佛子已是真實(shí)能生深信。成菩提種。諸佛慈愍故。施與菩薩戒(三說)。
諸圣為師。為證明竟。十方諸佛神通道眼。皆得見我。如對目前。夫戒是白凈之法。身器清凈。乃可堪受。先須懺悔。洗滌身心。如浣故衣方受染色。然如來示滅。向二千余年。正法沉淪。邪風(fēng)廣扇。眾生薄福。生遇此時。縱有聽聞。莫能信受。良由煩愛情重。見執(zhí)堅(jiān)強(qiáng)。若不改往修來。罪無由滅。若罪不滅。戒品不發(fā)。戒品不發(fā)。解脫難期。今請十方諸佛諸大菩薩。為作證明。諸佛菩薩弘誓。令眾生如佛無異。
弟子某甲等。從某年月日。于南瞻部洲某國某鄉(xiāng)里某寺某。受菩薩戒(應(yīng)教懺悔三業(yè)語云)。
我某甲等。從無始以來。至于今日。身業(yè)不善。行殺盜淫?跇I(yè)不善。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意業(yè)不善。貪嗔邪見。如是三業(yè)。多作眾罪。自作教他。無量無邊。今日慚愧。發(fā)露懺悔。愿罪滅福生。見佛聞法。發(fā)菩提心(三說)。
- 上一篇:禪為開朗、寬大、涵容的生活智慧
- 下一篇:修生活禪的四個要點(diǎn)
- 南禪七日(1)
- 心能轉(zhuǎn)物,即同如來--南懷瑾先生稀有開示之三
- 景德傳燈錄 第一卷
- 五燈會元 第一卷
- 授菩薩戒儀軌(一)
- 南禪七日(2)
- 碧巖錄 第一卷
- 南禪七日(4)
- 南禪七日(3)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上)
- 指月錄目錄
- 南禪七日(5)
- 指月錄卷之一
- 南禪七日(6)
- 南禪七日(21)
- 南禪七日(7)
- 南禪七日(9)
- 宗鏡錄(1-4)
- 南禪七日(8)
- 南禪七日(10)
- 禪關(guān)策進(jìn)(上)
- 南禪七日(11)
- 南禪七日(12)
- 南禪七日(13)
- 南禪七日(14)
- 南禪七日(19)
- 南禪七日(20)
- 南禪七日(16)
- 南禪七日(18)
- 南禪七日(17)
- 南禪七日(15)
- 《星云大師講演集》-佛教的政治觀
- 五燈會元 第二卷
- 五燈會元 二十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三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二卷
- 指月錄卷之二
- 《星云大師講演集》-從心的動態(tài)到心的靜態(tài)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下)
- 宏智禪師廣錄(卷九)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jiān)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dāng)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bào)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yùn)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dá)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dāng)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nèi)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yùn)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zhuǎn)彎,時而放平
- 學(xué)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xué)到無學(xué)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