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三十四(7)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三十四(7)
巳三、結(jié)應(yīng)觀
如是于修勤修習(xí)者,于時時間,應(yīng)正觀察所有煩惱已斷未斷。
得了未到地定以后,有二條道路可走,第一個是世間道,就是修四禪八定。第二個是出世間的圣道。出世間的圣道分三科,第一科是標(biāo)七作意。第二科辨四諦境,辨四諦境里邊分四科,第一科是觀察,觀察里面說了相作意和勝解作意。第二科是通達(dá),通達(dá)里面就是分兩科,第一科名現(xiàn)觀,第二科是辨作意。這個通達(dá)這一科有兩個作意,第一科簡勝解作意,第二科是出離作意,出離就是遠(yuǎn)離作意。這是第二科通達(dá)。第三科是修習(xí),修習(xí)里面分兩科,第一科是明得果。第二科是辨作意,辨作意里面有兩個作意,第一個觀察作意,第二個是攝樂作意。這觀察作意里面分三科,第一科是略標(biāo)舉,第二科是廣分別。這兩大科都講完了,現(xiàn)在是第三科「結(jié)應(yīng)觀」。
「如是于修勤修習(xí)者」,就是這位修觀察作意的這位禪師,他修這個觀察作意!盖谛蘖(xí)者」,不是懈怠,精進(jìn)修行的時候!盖谛蘖(xí)者」,就是這位禪師。「于時時間,應(yīng)正觀察」,隨時修奢摩他又修毗婆奢那的時候,隨時還應(yīng)該加一個正觀察。什么叫做「正觀察」呢?「所有煩惱已斷未斷」,就是我經(jīng)過這樣子精進(jìn)的用功修行,很早就起來靜坐,很晚才休息。我的煩惱,什么煩惱是斷了,什么煩惱是沒有斷呢?常常的這樣反省自己,這就叫做「觀察作意」。
辰二、攝樂作意攝
于時時間,于可厭法,深心厭離,于時時間,于可欣法,深心欣慕,如是名為攝樂作意。
前面這個觀察作意講完了,現(xiàn)在講第二個攝樂作意,攝樂作意它的含意是什么呢?「于時時間,于可厭法,深心厭離」,不是一時的,時時都是這樣子,對于可厭法,深心厭離!缚蓞挿ā故鞘裁矗烤褪强嘀B和集諦。世間上這些榮華富貴是可厭法,貧苦的境界當(dāng)然也是可厭法,按佛法的話來說呢,就是苦諦和集諦,這是可厭惡的事情。這個厭惡是「深心厭惡」,不是敷淺的,是深深的厭惡它,不要說我要出家修行,有人要選我做總統(tǒng),我就不出家了。這可見對世間上的厭離心不夠,當(dāng)然也可能是發(fā)菩提心,行菩薩道,那還是好。「于時時間,于可欣法,深心欣慕」,還要時時對于可歡喜的事情,可歡喜的事情就是戒定慧,在四諦上說,就是滅道。這是出世間的圣道是值得歡喜的、值得好樂的,而這個歡喜心是「深心欣慕」,不是敷淺的,就是非常深刻的,仰慕圣人的道德。這樣子呢,這叫做攝樂作意。因為這位禪師已經(jīng)多少有成就了,所以想到這里心里就歡喜,這叫做「樂」。「如是名為攝樂作意」,攝樂作意就是這樣的意思。
寅四、究竟(分二科) 卯一、明道果(分二科)
辰一、阿羅漢道(分二科) 巳一、標(biāo)相
彼即于此攝樂作意,親近修習(xí)多修習(xí)故,有能無余永斷修道所斷煩惱,最后學(xué)位,喻如金剛?cè)Φ厣。由此生故,便能永斷修道所斷一切煩惱?/p>
這是第三科修習(xí)。第一科是觀察,第二科通達(dá),第三科是修習(xí),第四是究竟,第四科是「究竟」,這是說得阿羅漢道了。分兩科,第一科「明道果」。又分兩科,第一科是「阿羅漢道」。分兩科,第一科「標(biāo)相」。
「彼即于此攝樂作意」,彼那個禪師「于此攝樂作意」,對這個攝樂作意「親近修習(xí)多修習(xí)故」,他時時地與它在一起叫做「親近」,時常的修止又修觀,修觀又修止。這個四諦有十六種觀行。十六種觀行主要是前二種,四諦都是要修的,但是主要是前二種,苦諦和集諦,最重要的還是苦諦,觀察它是無常、苦、空、無我乃至不凈,開就是四念處。是「多修習(xí)故」,就是不斷地重復(fù),在奢摩他里作如是觀。
「有能無余永斷修道所斷煩惱,最后學(xué)位,喻如金剛?cè)Φ厣,你這個攝樂作意,因為這個時候其實已經(jīng)得了初果,也可能得了二果,也可能得了三果,這個是因人而異。到了攝樂作意這個時候,一方面自己有了多少成就了,心里也是歡喜,還繼續(xù)努力地這么修行!付嘈蘖(xí)故有能無余」,這個時候就使令自己又進(jìn)了一大步,成就了什么功德呢?就是有這樣殊勝的功能。什么呢?「無余永斷」,無余永斷就是斷煩惱,不是斷一部份,沒有剩余的、完全是斷了,而且是永久的滅除了煩惱,所以叫「無余永斷」。而這個事情呢,斷什么煩惱呢?因為他已經(jīng)見道了,所以在見道的時候斷的煩惱已經(jīng)斷了,現(xiàn)在就是修道所斷的煩惱。這個初果已后繼續(xù)修四念處的時候所斷的煩惱,就是修道所斷的煩惱。這個時候有欲界的愛煩惱還沒斷,或者是沒有斷清凈,還有上二界的煩惱沒有斷清凈!缸詈髮W(xué)位」,就是你有這種功能,有這種堪能性,能斷除所有的煩惱,有這種能力,這時候達(dá)到了什么程度了呢?達(dá)到最后學(xué)位。這個學(xué)位從初果、二果、三果到四果向都叫做學(xué)位,都還是努力地要修學(xué)止觀的。但是這個時候達(dá)到學(xué)位的最后了,還是學(xué),還是有學(xué)的,給他一個名字,「喻如金剛?cè)Φ厣,這時候這個定地是叫做「金剛?cè)Φ亍。這個金剛是什么意思?是個譬喻,就是像金剛那么堅固,不可破壞的三摩地出現(xiàn)了。
「由此生故,便能永斷修道所斷一切煩惱」,由于這個金剛?cè)Φ兀@個時候現(xiàn)前了,所以就能夠永斷修道所斷的一切煩惱,那就是色界、無色界的煩惱,乃至最后非非想天的煩惱完全消滅了,這是有這種功能。「有能無余永斷修道所斷煩惱,最后學(xué)位,喻如金剛?cè)Φ厣梗褪墙饎側(cè)Φ赜羞@種功能,就是這時候這個奢摩他達(dá)到這么個程度了。
《披尋記》一一一六頁:
有能無余永斷修道所斷煩惱等者:有三摩地喻如金剛,此能無余永斷修道所斷煩惱,于最后邊有學(xué)位生,從此無間究竟解脫成阿羅漢名無學(xué)故。
「有能無余永斷修道所斷煩惱等者:有三摩地喻如金剛」,這個三摩地的殊勝就像金剛那么樣地寶貴、那么樣地殊勝!复四軣o余永斷修道所斷煩惱」,這個金剛?cè)Φ赜羞@種功能,能斷所有的煩惱。「于最后邊有學(xué)位生」,最后邊的有學(xué)位現(xiàn)出。「從此無間究竟解脫成阿羅漢」,就從這金剛喻定從這里開始,中間沒有其他的事情的間隔,相續(xù)的清凈,就究竟的解脫了一切煩惱。煩惱解脫了之后,清凈的智慧現(xiàn)前。這個清凈智慧就是由毗缽舍那成就的,所以修奢摩他是得定,還要修毗缽舍那的慧,修毗缽舍那的慧,還要修奢摩他的定,這樣子才是圓滿的。「成阿羅漢名無學(xué)故」,到這個時候就是無學(xué)位了,那就是加行究竟果作意了。
巳三、釋名(分三科) 午一、問
問何因緣故,此三摩地名金剛喻?
前面是標(biāo)相,標(biāo)阿羅漢道。阿羅漢道這個「道」這個字,在這里看出來,是在因位,與阿羅漢果,阿羅漢道,這「道」是有因的意思,這因能通到果那里去,所以叫做「道」。這是先標(biāo)出來阿羅漢道的相貌。第二科解釋這個名字。分二科,第一科是問。
「何因緣故」,什么理由「此三摩地」名字叫做「金剛喻」呢?這是問。下面回「答」,分二科,第一科「舉喻」。
午二、答(分二科) 未一、舉喻
答譬如金剛,望余一切末尼真珠琉璃螺貝璧玉珊瑚等諸珍寶,最為堅固。能穿能壞所余寶物,非余寶物所能穿壞。
這金剛比這些寶,都是最堅固的。怎么叫做堅固呢?「能穿能壞所余寶物」,這個金剛,能破壞其他的寶物,能穿個洞,能破壞它們所余的寶物。「非余寶物所能穿壞」,其余的寶物想要破金剛是不可以的,所以叫「金剛」。這是金剛的譬喻是這樣。第二科「合法」。
未二、合法
如是此三摩地,于諸有學(xué)三摩地中,最上最勝,最為堅固,能壞一切所有煩惱,非上煩惱所能蔽伏,是故此三摩地名金剛喻。
所有的有學(xué),在這個范圍內(nèi)的修行人的三摩地里面,這個他這個禪定是最殊勝,「最上」,最高尚,最殊勝。「最為堅固,能壞一切所有煩惱」,能破除一切煩惱。「非上煩惱所能蔽伏」,「非上煩惱」,就是最難斷,最微細(xì)的煩惱都不能夠「蔽」,不能遮蔽這個金剛喻定的,你不能夠降伏它的;它能降伏你,你不能降伏它。「是故此三摩地名金剛喻」,這樣意思。
《披尋記》一一一六頁:
非上煩惱所能蔽伏者:三摩呬哆地說:此三摩地最第一故,最尊勝故,極堅牢故,上無煩惱能摧伏故摧伏一切諸煩惱故。(陵本十二卷十九頁)與此義同。
「非上煩惱所能蔽伏者:三摩呬哆地說:此三摩地最第一故,最尊勝故,極堅牢故,上無煩惱能摧伏故」,欲界的煩惱到這個時候已經(jīng)斷掉了。上煩惱就是色、無色界的煩惱,是最微細(xì)的煩惱了。所以「上煩惱」,都不能摧伏它。「摧伏一切諸煩惱故」,你這個成就的定力,能摧伏一切煩惱故!赣诖肆x同」。前面三摩呬哆地說的義和這里說的是相同的。
辰二、阿羅漢果(分二科) 巳一、辨諸相(分二科) 午一、辨(分三科)
未一、證極究竟(分二科) 申一、標(biāo)證得
從此金剛喻三摩地,無間永害一切煩惱品粗重種子;其心于彼究竟解脫,證得畢竟種性清凈。
第二科是名「阿羅漢果」。前面第一科是解釋阿羅漢道,這底下第二科是說阿羅漢果。分二科,第一科是「辨諸相」。分二科,第一科是「辨」。又分三科,第一科是「證極究竟」。又分二科,第一科是「標(biāo)證得」。
「從此金剛喻三摩地」,「從此」,從這一剎那,你成就了金剛喻定!笩o間」,沒有間斷,得了以后,他立刻有這種功能。就是「永害一切煩惱品的粗重」,這是煩惱的種子叫做「粗重」,不是現(xiàn)行。因為你若調(diào)伏了現(xiàn)行,沒有斷煩惱種子,那不是斷煩惱,是要煩惱種子斷了,才算斷煩惱。這個金剛喻定,有這樣的力量!钙湫挠诒司烤菇饷摗,那個圣人,那位禪師的那一念心,「于彼煩惱究竟得解脫了」,不受煩惱的系縛了!缸C得畢竟種性清凈」,就是成就了究竟的、心性的清凈。他的心究竟清凈了,沒有煩惱的污染了。這是標(biāo)證得。
《披尋記》一一一六頁:
證得畢竟種性清凈者:謂證轉(zhuǎn)依圓滿解脫自性清凈故。
「證得畢竟種性清凈者:謂證轉(zhuǎn)依圓滿解脫自性清凈故」,「謂證轉(zhuǎn)依」這個「依」是什么呢?就是你的……就是我們現(xiàn)在這一念心。這個「轉(zhuǎn)依」就是把心轉(zhuǎn)變一下,我們先來、原來的心是染污的,現(xiàn)在把它轉(zhuǎn)變?yōu)榍鍍,就叫做「轉(zhuǎn)依」。就是棄舍了煩惱的染污,獲得了清凈的圣道,叫做「轉(zhuǎn)依」。這個圓滿……,這個轉(zhuǎn)依這件事,從初果就開始了,但是那時候還不圓滿。要經(jīng)過二果、三果到四果,到阿羅漢道的時候,得阿羅漢的時候,才是「圓」?jié)M。這個「轉(zhuǎn)依」是圓滿了!附饷撟孕郧鍍艄省,你就是解脫了一切的煩惱,成就了清凈的道力。這個時候,你的自性就是清凈了!缸孕浴梗鞘裁?就是「心」,就是你的心清凈了,得阿羅漢的時候心清凈了,以前還是不是究竟清凈。這是第一科標(biāo)證得。下面第二科「列五相」,分五科,第一科「堪作他義」。
申二、列五相(分五科) 酉一、堪作他義
于諸煩惱究竟盡中,發(fā)起盡智。由因盡故,當(dāng)來苦果,畢竟不生,即于此中起無生智。
「于諸煩惱究竟盡中,發(fā)起盡智」,這位阿羅漢于諸煩惱究竟的滅除了以后,這個時候,他這個時候毗缽舍那的智慧叫做「盡智」。就發(fā)起了,就出現(xiàn)了,出現(xiàn)這種智慧叫做盡智。如果只是得定,沒有滅煩惱是沒有這個智慧的,這叫做「盡智」!赣梢虮M故」,這個煩惱是因,生死是果,由于煩惱的因滅除了!府(dāng)來苦果,畢竟不生」,將來的苦果,你現(xiàn)在這個生命體還在,這是現(xiàn)在的苦果,現(xiàn)在的苦果,還不能死亡,你壽命還在,還不能說「盡」。但是將來的苦果,這個生命以后的那個有漏的色、受、想、行、識就是當(dāng)來的苦果「畢竟不生」,究竟是不現(xiàn)前了。「即于此中,起無生智」,將來的苦果不現(xiàn)前叫做無生智。這個「盡智」是說生死的因盡了,叫「盡智」,生死的果盡了,叫做「無生智」,這兩個智慧是這樣的分別。而這個科文上叫做堪作他義,把這一段文叫做堪作他義,這是《瑜伽師地論》后文有這個話,所以這個本論的作者,這科句披尋記的作者,他這句話是有根據(jù)的!缚白魉x」,就是他這個時候有能力為別人作功德了。因為他本身清凈了,有智德,有斷德,假設(shè)他若有慈悲心的話,他就有能力去弘揚佛法,廣度眾生了,他有這種能力了,這是「堪作他義」。
酉二、自義圓滿
彼于爾時成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辨,無復(fù)所作。證得自義,盡諸有結(jié)。已正奉行如來圣教,心善解脫。
這是第二科,一共分五科,這是第二科「自義圓滿」!副擞跔枙r」,那位禪師在這個時候成就了阿羅漢道,成就了阿羅漢果,成就阿羅漢果是什么樣呢?就是「諸漏已盡」,就是一切煩惱都消除了。「所作已辦」,所應(yīng)該做的事情都作好了,所應(yīng)該做的事情就是圣道,戒定慧的圣道已經(jīng)成辦了,已經(jīng)圓滿了、成功了!笩o復(fù)所作」,再沒有事情好作了,在他自己這一方面的事情,沒有事情要做了。「證得自義」,就是成就了自己的這一方面,「義利」自己的義利,圓滿成就了!副M諸有結(jié)」,就是滅除了一切的生死苦,「結(jié)」這個字,與苦惱和合叫做「結(jié)」。這個「有」,欲有、色有、無色有,這些生死的果報就是苦,不和這個阿羅漢和合了,不同他的心在一起了,所有的苦都結(jié)束了!敢颜钚腥鐏硎ソ獭梗@個阿羅漢,來到佛法里邊來聽聞佛法,依教奉行,他是「已」,就是這件事已經(jīng)做圓滿了,遵照佛陀的教導(dǎo)而修行這件事,他已經(jīng)這樣子做了。奉行如來的圣教,「心善解脫」,他的內(nèi)心是很好的,清凈莊嚴(yán),解脫一切污染了,那么就是他自己的功德圓滿了,是「自義圓滿」。
《披尋記》一一一七頁:
證得自義盡諸有結(jié)等者:謂于自身證苦邊際,是名證得自義。上下分結(jié)皆已永斷,是名盡諸有結(jié)。于世尊所梵行已立究竟涅槃,是名已正奉行如來圣教心善解脫。
「證得自義盡諸有結(jié)等者:謂于自身證苦邊際,是名證得自義」,不是教化眾生,是他本身修學(xué)圣道,達(dá)到了苦的邊際,就是到這里為止,超過這時候再沒有苦了,這是「證苦邊際」。是名「證得自義」。「上下分結(jié)皆已永斷,是名盡諸有結(jié)」,上五分結(jié),下五分結(jié),這個阿羅漢,完全把它消除了,「是名」叫「盡諸有結(jié)」。「于世尊所梵行已立究竟涅槃,是名已正奉行如來圣教心善解脫」。
已具成就十無學(xué)法,謂無學(xué)正見、正思惟,乃至無學(xué)正解脫、正智。
「已具成就,十無學(xué)法」,這個阿羅漢成就了,他已經(jīng)具足了,成就的十種無學(xué)法的十種智慧。這個十種智慧就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yè)、正命、正精進(jìn)、正念、正定、還有正解脫,還有一個正智,這十種智慧!钢^無學(xué),正見、正思惟,乃至無學(xué)正解脫、正智」,這十種無學(xué)法,他完全圓滿具足了。
酉三、安住圣住(分二科) 戌一、明自在轉(zhuǎn)(分二科) 亥一、標(biāo)
于諸住中,及作意中,能隨己心,自在而轉(zhuǎn)。
分五科,現(xiàn)在第三科「安住圣住」。分兩科,第一科是「明自在轉(zhuǎn)」。又分兩科,第一科「標(biāo)」!赣谥T住中,及作意中」,這兩種法。「能隨己心,自在而轉(zhuǎn)」,能隨自己的心想要怎么地就怎么地,沒有一件事情能障礙他。說:「你不可以這樣子」,你沒有人能障礙他的!赣谥T住中」這個「住」,前面說的九種心住,這里和那個是有點不同。那九種心住是指奢摩他說的。這住中,我們凡夫這個住,凡夫也是,也有心住,就是在色聲香味觸上住,就是在這個各式各樣的煩惱的虛妄分別,在這里住,F(xiàn)在是阿羅漢呢,他心里也有住,但是和凡夫可不同了。「及作意中」「能隨己心自在而轉(zhuǎn)」,這是標(biāo)。下面第二科解「釋」,分兩科,第一科「于諸住」。
亥二、釋(分二科) 天一、于諸住
隨所樂住,或圣、或天、或梵住中,即能安住。
隨他自己心里的歡喜,我要安住在這里,「隨所安住」,或者圣、圣住,這下面有解釋;蛘呤翘熳。プ∠旅嬲f就是空無愿、無相,還有個滅盡定。這是圣人的心安住在這里,在空、無愿、無相、滅盡定在這里住!富蛱臁,天住,天上的人他的心在那里住呢?就是色界天、無色界天、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非想處定,這是無色界的四種住。色界天呢?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這也是四種,加起來就是八種,是「天住」!富蜩笞≈小,梵住,梵住就是慈悲喜舍,是最極清凈的境界。這個阿羅漢他對于這個圣住、天住、梵住中,隨他心所歡喜的,「即能安住」,我愿意住在那里,就住在那里,無障礙的。這是第一科,于諸住,F(xiàn)在是第二科「于作意」。
天二、于作意
隨樂思惟所有正法,能引世間或出世間諸善義利,即能思惟。
這是第二科!鸽S樂思惟」,隨他心里面歡喜的,他要思惟,他心里面有所思想,要思惟什么事情。他思惟什么呢?所有正法,就是佛陀所宣揚的這些圣道、圣教。思惟圣教是「能引世間」,這個佛說的圣教呢,就是「能引世間義利」的,因為你若是能夠受持五戒十善,你不會到三惡道去,可以在欲界人天中住。你若修學(xué)禪定就可以到色界天,無色界天去,這是世間的義利。「或出世間諸善義利」,出世間的這苦集滅道,超越世間的這一切圣道!钢T善義利」,就是佛說的正法,就是有這兩個作用:一個世間的義利,一個出世間的義利,兩個,這兩個作用。這樣的正法呢,阿羅漢他想要思惟,「即能思惟」。
我們經(jīng)論上說到阿難尊者是多聞第一。多聞第一,他能把佛所說的這個圣教的修多羅,法和律,他聽見、他聽聞佛說的,他都能記住,就能夠誦出來,不是照本念,就能把它念出來。這其余的阿羅漢,沒有阿難尊者聽的那么多,但是也同樣有這種能力。阿羅漢也有這種能力,他聽聞的佛法,他都不忘。所以他若在入了定以后,他心里面想要誦那一部阿含,那隨時他就能夠誦出來,他就能夠如理這樣思惟分別觀察,如理作意,他就有這種能力,而不需要電腦,不用這個;不用按鈕,也不需要。就是他到那個境界的時候,其實不要說是阿羅漢圣人,就是凡夫你得了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你這個人記憶也是非常不得了,也是不得了的!讣茨芩嘉惯@是第二科,是于作意。
戌二、別釋諸住(分三科) 亥一、圣住
言圣住者:謂空住、無愿住、無相住、滅盡定住。
這下邊是第二科,前面「明自在轉(zhuǎn)」。現(xiàn)在第二科「別釋諸住」。分三科,第一科是解釋「圣住」。
「言圣住者:謂空住、無愿住、無相住、滅盡定住」,這個「空住」,就是在色受想行識里邊,沒有我可得,思惟色受想行識是因緣所生,都是無常的,剎那生滅的,這里邊沒有常恒住的,常恒不變的我可得,然后就在這里安住,離一切分別相!笩o愿住」,思惟世間上的苦集,都是可憎惡的、都是無常的、是老病死的,是可憎惡的,然后無分別住,這是「無愿住」。「無相住」,色不可得、受想行識不可得,在寂滅中離一切相,心里面在這里無分別住。當(dāng)然這是已經(jīng)得了圣道的這些人,有這個能力,他心里面沒有依止處,心里面無分別住。我們初開始學(xué)習(xí)佛法不可以,你要是在……就是用息做所緣境,心就住在息上,要有一個地方,你才可以住,不然它不可以,心就不能住。慢慢等到得了圣道以后,心能離一切相,無分別住,那就不同了!笢绫M定住」,滅盡定住就是超越了非非想定,心里面沒有受,也沒有想,就是第六意識也不動了,這個時候是無分別境界。
亥二、天住
言天住者,謂諸靜慮、諸無色住。
「言天住者」,這是第二「天住者」。「謂諸靜慮、諸無色住」,色界四禪和無色界的四空定,當(dāng)然這就是要俱解脫阿羅漢才能到這個境界。
亥三、梵住
言梵住者:謂慈住、悲住、喜住、舍住。
這是「梵住」。這個也是在禪定里邊,思惟慈悲喜舍,然后安住那兒不動,就是奢摩他了。
酉四、斷智畢竟
又于爾時,至極究竟畢竟無垢,畢竟證得梵行邊際。
這是第四科「斷智畢竟」!赣钟跔枙r」,就是那個阿羅漢,得阿羅漢道的時候,得阿羅漢果的時候。「至極究竟畢竟無垢」,他那清凈的程度,達(dá)到究竟了,達(dá)到究竟的程度。什么叫做「究竟」呢?是「畢竟無垢」,是決定沒有污染,他心里面。他自己入定的時候,他是沒有污染,心里面清凈。他就是到塵勞的世界去,心里還是清凈,也不會受到影響的!府吘棺C得梵行邊際」,他為什么能斷煩惱呢?就是因為里邊有戒定慧,戒定慧的梵行到了邊際了,就是究竟了。比如說初果還沒能到梵行的邊際,二果、三果、四果向都沒能到邊際,阿羅漢到了究竟了、圓滿了。
酉五、入涅槃滅
離諸關(guān)鍵,已出深坑。已度深塹,已能摧伏彼伊師迦,是為真圣,摧滅高幢。
這是第五科。一共分五科,這現(xiàn)在第五科「入涅槃滅」。
「離諸關(guān)鍵」,「關(guān)鍵」就是門關(guān)起來了,你不可以出去的,就是把你障礙住了。這阿羅漢是解脫一切的障礙了,「離諸關(guān)鍵」。「已出深坑」,這個「深坑」也是不得了,也從「深坑」里面解脫出來。「已度深塹」,「塹」就是溝,「坑」是一個圓的一個大坑,這個溝是很長的,長條的,「已出深坑」。
「已能摧伏彼伊師迦」,「伊師迦」是個山,王舍城的郊外有一個大的高山,它的名字叫「伊師迦」。這譬喻這個我慢,我慢的高大、堅固像「伊師迦」似的,F(xiàn)在阿羅漢把這我慢完全消除了。我們凡夫有我慢,初果圣人、二果、三果、四果向也都有我慢,就是到了阿羅漢的時候,把這個我慢沒有了,他心里面沒有這高慢心,這樣子!甘菫檎媸ァ梗@是真實的圣人!复轀绺叽薄,他是滅掉了這高慢心,就是最后的煩惱,實在就是高慢心,他滅掉了高慢心。
《披尋記》一一一七頁:
又于爾時至極究竟至摧滅高幢者:一切行事皆悉斷故,是名至極究竟。一切煩惱畢竟斷故,是名畢竟無垢。今已獲得彼對治故,是名畢竟證得梵行邊際。先斷能順五下分結(jié),如離關(guān)鍵。次于涅槃起深坑想,無明怖畏斷無余故,如出深坑及度深塹。已斷有分結(jié),如離關(guān)鍵。次于涅槃起深坑想無明怖畏斷無余故,如出深坑及度深塹。已斷有愛。于諸境界無復(fù)愛生,便于一切憍慢不起,由是說言摧滅高幢。如是諸義,皆如攝事分說。(陵本八十七卷十八頁)又復(fù)此中摧伏薩迦耶見及彼常見,是名摧伏彼伊師迦,由計常論者,謂我世間皆實常住不可損害積聚而住,如伊師迦故。如有尋有伺地說。(陵本六卷十五頁)
「又于爾時至極究竟至摧滅高幢者:一切行事皆悉斷故,是名至極究竟」,這都是《瑜伽師地論》后邊的文。「一切行事」,「行」就是一切有漏法就叫做「行」。一切有漏法都是在動,實在就是一念分別心,分別心在動。你一動就有事情了,就是有色受想行識這個事情,F(xiàn)在「一切行事皆悉斷故」,就是將來的色受想行識、生死果報不會現(xiàn)起了,現(xiàn)在的生命,阿羅漢沒有入無余涅槃,他這個身體還存在,他還有這個心識,當(dāng)然這是無漏的,他沒有煩惱了,所以這個色受想行識,只是蘊,而不是取蘊。但是,這個生命以后的生命,再沒有了,再沒有色受想行識了。這叫做「一切行事皆悉斷故,是名至極究竟」。
「一切煩惱畢竟斷故」,為什么他這個生命結(jié)束以后,再沒有這個臭皮囊的苦惱的果報了呢?為什么會這樣子呢?就是「一切煩惱畢竟斷故」,就是他現(xiàn)在的色受想行識里邊沒有煩惱,沒有愛煩惱,也沒有見煩惱,已清凈了。煩惱是因,將來的生死沒有了。「是名畢竟無垢」,「畢竟無垢」是這樣意思。
「今已獲得彼對治故,是名畢竟證得梵行邊際」,為什么煩惱會沒有了呢?這個煩惱那么樣的堅固,怎么會沒有了呢?「今已獲得」,阿羅漢他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就了「彼對治故」,彼煩惱的對治,就是圣道,成就了圣道,能把煩惱消除了!甘敲吘棺C得梵行邊際」。
「先斷能順五下分結(jié),如離關(guān)鍵」,這個「離關(guān)鍵」是什么意思?這都是《瑜伽師地論》后邊的文,他引來解釋這段文!赶葦嗄茼樜逑路纸Y(jié)」,在得阿羅漢道之前,就是得三果的時候,就把能順五下分結(jié)的煩惱斷掉了!肝逑路纸Y(jié)」:身見、戒取、疑、貪、瞋是五下分結(jié)。這三果圣人就把五下分結(jié)完全斷了。初果只是斷一個身見、戒取、疑,到二果、三果就把欲界的貪、瞋斷了,所以合起來就是把五下分結(jié)斷了!溉珉x關(guān)鍵」就像這樣叫做「離關(guān)鍵」。就是這個門開了,沒有上鎖,解脫了欲界的欲叫「如離關(guān)鍵」。
「次于涅槃起深坑想,無明怖畏斷無余故,如出深坑」,這個「深坑」是什么意思?這下面解釋!复斡谀鶚勂鹕羁酉搿,這個「涅槃」是無色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都是無,一切都是無,就是畢竟空境界。這個畢竟空的境界…說圣人得涅槃,這個涅槃是一個大安樂處。但是什么叫涅槃?那就是這一切有漏法都是不可得了,離一切相的這個境界,此中無我、無我所。外道觀察色受想行識都沒有了,這個我存在,這個我是真常、是獨立的;這個我解脫了一切苦惱,唯獨這個我是最后安住不動,湛然不動,就認(rèn)為是得涅槃了。這個佛教徒呢,是把這個我也沒有了。當(dāng)然這還是外道……有一點思想的人,不是像一般的這樣敷淺的境界。所以一聽佛法說涅槃是一切法都是空了,我也是空了,這是個「深坑」。害怕那個境界,所以認(rèn)為那是個深坑!赣谀鶚勂鹕羁酉搿咕秃ε隆!笩o明怖畏斷無余故」,「起深坑想」,就是害怕了。誰害怕呢?就是那個無明,不明白道理那個無明,糊涂,害怕涅槃是個深坑,害怕,F(xiàn)在得阿羅漢的這個人,他成就了涅槃的境界,他把無明煩惱斷了。涅槃不是「深坑」,是大安樂處,所以叫做「已除深坑」,就是斷除無明煩惱了!溉绯錾羁蛹岸壬顗q」,這二句都是這樣意思,很深的溝超越過去了,不能障礙他了。
「已斷有愛,于諸境界無復(fù)愛生,便于一切憍慢不起。」「已斷有愛」,欲有、色有、無色有,我們欲界的人,對欲界的色聲香味觸,是向外攀緣,感覺色聲香味觸很好,愛著這個欲;色界、無色界天的人,他們不向外攀緣,是內(nèi)心里面有禪定,愛著這個禪定,也是欲,這也是欲,F(xiàn)在這個阿羅漢「已斷有愛」,把欲有的愛,色有、無色有的愛都消滅了!赣谥T境界無復(fù)愛生」,對一切境界沒有愛著心,觀察這都是苦空無常無我,皆是無常敗壞法,生厭離心,所以不愛著了!副阌谝磺袘x慢不起」,「于諸境界」是外面的境界,對外面的境界沒有我所愛!副阌谝磺袘x慢」是內(nèi)里邊的自體愛,內(nèi)里面觀察這一念心也是無常、無我,是因緣所生,是畢竟空寂的,沒有我可得,沒有慢可生,也不生高慢心了。你若有我,我比你強,這是我慢,F(xiàn)在阿羅漢觀察我不可得,誰高慢?沒有這回事情,所以他沒有高慢心!副阌谝磺袘x慢不起」!赣墒钦f言摧滅高幢」,摧滅高幢是這樣意思!溉缡侵T義」,前面這一段文的話的解釋,「皆如攝事分說!咕褪恰惰べ煹卣摗……現(xiàn)在是本地分,下面還有個攝事分,那里解釋的。(陵本八十七卷十八頁)。
「又復(fù)此中摧伏薩迦耶見及彼常見,是名摧伏彼伊師迦」,「伊師迦」這句話還沒有解釋,這里又加解釋。這里面「摧伏薩迦耶見」就是我見,在色受想行識里面,色受想行識,這個臭皮囊,臭皮囊里有一個不臭的我。我說這種話,我不知道各位怎么想法,你將來的修行進(jìn)步了的時候,你這句話可能會聽懂。你修行進(jìn)步,沒有修行的時候,不知道,就是這么聽這句話就是了。你修行進(jìn)步的時候,你就有這種感覺。你會有這種感覺,這個身體是沒有了,一切法都空了,但是這我不空,我還在那里,這我是不老病死的,F(xiàn)在這上面說,「薩迦耶見」,修行人到了初果圣人,就是把分別我執(zhí)破壞了、破除去了,不執(zhí)著有我可得。觀察色受想行都是老病死,都是破壞法,觀察一念分別心也是剎那剎那生滅變化的。而現(xiàn)在在唯識里邊說的更清楚,這個識:眼識、耳識、鼻識、身識、意識,都是由種子生現(xiàn)行而有的,它是因緣有的。若是這個種子不動的時候,識也是不可得了。而種子從什么地方來?由分別來的。你心里面一分別,它就熏成了種子,都是因緣有的,這都是無常變化的。現(xiàn)在這個阿羅漢「摧伏薩迦耶見」,把俱生的我執(zhí)也破掉了!阜謩e我執(zhí)」,因分別而有我執(zhí),要經(jīng)過分別才執(zhí)著有我,「分別我執(zhí)」。這個「俱生我執(zhí)」,不須要分別,任運的就有我,無始劫來的熏習(xí),就是執(zhí)著有我,F(xiàn)在這個,他修四念處、修無我觀,得了初果以后,要繼續(xù)的修無我觀,才能把俱生我執(zhí)破掉!复酥写莘_迦耶見及彼常見」,觀察色受想行識里邊有一個我,或者是即識是我,或者離開色受想行識,另外有個我,這回我沒有了,破壞了。
「及彼常見」,及其余的一切法,在前邊有尋有伺地那里邊,不如理作意那個地方,說到得了禪定的人,他由神通的力量,觀察一切法是常住的。我們認(rèn)為得了禪定不得了了,現(xiàn)在那里邊告訴我們,得了禪定的人,還有邪知邪見的。所以一定要有佛法的毗婆舍那,才能破除去一切的邪知邪見!复酥写莘_迦耶見及彼常見,是名摧伏彼伊師迦」。這個「伊師迦」就是這樣意思。就是你執(zhí)著我見,執(zhí)著常見。我們一般的人,沒有什么修行,只是聽人家說,心里面執(zhí)著,這種執(zhí)著不是很堅固。就是有修行的人,有了禪定的人,他們心里面執(zhí)著有我見,執(zhí)著常見,那是不容易破的,不容易破除去的。他有了禪定,有了神通,他一入定,一看你們這些人都是平常人,你能夠奈我何?你可以向我說什么話?你和他說話的資格都沒有!所以只有成佛了,才能度眾生。大阿羅漢得無生法忍,有大悲心、神通道力,這時候才能度眾生,才有這種能力。不然那些人聽你的話?聽你招呼?沒有那回事情。
「由計常論者」,就是那些外道里邊有禪定的人,有神通的那些外道,那些思想家,不是平常人,他們執(zhí)著這一念心是常住的,執(zhí)著一切法是常住的!钢^我世間皆實常住」,他是說色、受、想、行、識,有我是常住的,世間一切都是常住的,他不知道緣起的道理!覆豢蓳p害積聚而住」,他執(zhí)著那個我,那個我是常住的、不可損壞,它也是積聚的,但是是常住的!溉缫翈熷裙省咕拖衲歉呱!那么高聳!不可動搖,這樣子。「如有尋有伺地說」,那地方有說伊師迦的事。
未二、諸余功德(分五科) 申一、守護(hù)四依
已斷五支成就六支。
前邊是證極究竟,第一科是證極究竟。現(xiàn)在是第二科,辰二、阿羅漢果那個地方,第一科是辨諸相,諸相里邊第一科是辨。分三科,第一科是證極究竟,F(xiàn)在第二科「諸余功德」,阿羅漢還有其他功德的。分五科,第一科是「守護(hù)四依」,阿羅漢能守護(hù)他的行、住、坐、臥的威儀都是清凈的,不是污穢的境界。第一科是守護(hù)四依!敢褦辔逯С删土А,我們影印的那個,你看那上就說了。(參閱《披尋記》第一冊P697~P698)
《披尋記》一一一八頁:
已斷五支成就六支者:如下說言:不能習(xí)近五種處所,乃至廣說,是名已斷五支。此說六支,疑為五支。思所成地中說:成就五支永斷五支,當(dāng)知得名真實苾芻。(陵本十九卷十六頁)其義應(yīng)知。
「已斷五支成就六支者:如下說言:不能習(xí)近五種處所,乃至廣說,是名已斷五支,此說六支,疑為五支」,這個《披尋記》的作者,認(rèn)為那個六支那個六字,他疑惑它是五。他有什么根據(jù)說這些話呢?在「思所成地中說:成就五支永斷五支,當(dāng)知得名真實苾芻」,那就是這個地方:成就五支,永斷五支,都是五,不是六。但是下面呢,那下面的文又有六支的說法,「其義應(yīng)知」。
一向守護(hù)四所依止。
這已斷五支成就六支,這是表示阿羅漢的清凈。下面阿羅漢又有一種功德,「一向守護(hù)四所依止」,這句話怎么講呢?
《披尋記》一一一八頁:
一向守護(hù)四所依止者:思所成地說:依四所依,立四種護(hù): 謂命護(hù)、力護(hù)、心雜染護(hù)、正方便護(hù)。(陵本十八卷十六頁)此四所依,如義應(yīng)知。
「一向守護(hù)四所依止者:思所成地說:依四所依,立四種護(hù)」,這個四所依:就是衣服、飲食、臥具、病緣醫(yī)藥,一切生活所須的,這是四所依。依這四所依而立出了四種所護(hù):什么護(hù)?「命護(hù)、力護(hù)、心雜染護(hù)、正方便護(hù)」,在「(陵本十八卷十六頁),此四所依,如義應(yīng)知」,前面是講過了。這個四護(hù),實在還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申二、永離貪愛
最極遠(yuǎn)離,獨一諦實,棄舍希求,無濁思惟,身行猗息。
前面是守護(hù)四依。下面是第二科「永離貪愛」,這阿羅漢……我們一般的講到阿羅漢,就是簡單的說了一說,這地方說的非常詳細(xì),怎么叫做阿羅漢?有什么功德?「最極遠(yuǎn)離,獨一諦實,棄舍希求,無濁思惟,身行猗息」,這就叫做「永離貪愛」?础杜麑び洝返奈慕忉屵@一段話。
《披尋記》一一一八頁:
最極遠(yuǎn)離,至身行猗息者:思所成地有一頌言:住戲論皆無,逾墻塹離愛,牟尼游世間,天人不能識。(陵本十九卷十一頁)謂阿羅漢苾芻。于惡魔怨一切愚夫所系屬主解脫自在,是名最極遠(yuǎn)離。如是真阿羅漢。一切天人皆不能識,是名獨一諦實。棄舍自屬養(yǎng)命珍財,及與生天方便,是名棄舍希求。無諸惡見及愛無明種種過失,是名無濁思惟。究竟自在,游行空閑聚落,是名身行猗息。如是諸義。皆依彼長行釋。
「最極遠(yuǎn)離,至身行猗息者:思所成地有一頌言」,思所成地我們已經(jīng)學(xué)過了。那有個頌上說:「住戲論皆無,逾墻塹離愛,牟尼游世間,天人不能識」,這個頌就是(陵本十九卷十一頁)。這個我簡單解釋一下,「住」無,「戲論」無。這個住無,「住」是什么呢?叫作「四識住」,色、受、想、行、這四個法,是我們 「識」所住的地方。我們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個「識」就在色、受、想、行這里活動,你不能離開這個范圍的,F(xiàn)在阿羅漢呢?他心里面能離色、受、想、行,能不受一切法,能達(dá)到這個境界,所以這個「住」是無。這個「戲論無」,戲論呢?就是一般的凡夫,他的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到色、聲、香、味、觸、法的時候,虛妄分別,就叫做戲論。嚴(yán)重的造種種的罪業(yè)到三惡道;輕微的呢,修五戒十善跑到欲界天去,在欲界人天里邊住。若是再輕微的,就是修四禪八定到了色界天、無色界天去;分成這三種戲論。這些事情阿羅漢都沒有了。所以「住」是無,戲論也沒有了。
「逾墻塹離愛」,就是阿羅漢能遠(yuǎn)離一切愛,就像「逾墻」和「逾塹」,「墻」就指欲界,欲界的愛比喻是「墻」;色界、無色界的愛比喻是「塹」。阿羅漢把欲愛、有愛、無明愛統(tǒng)統(tǒng)都消除了,叫做「逾墻塹離愛」。
「牟尼游世間,天人不能識」,「牟尼」中國話是「寂靜」,一切圣人都是寂靜住的。因為有煩惱,心里面就動亂,沒有煩惱他心里一切時都是寂靜的。這個寂靜的圣人就是阿羅漢以上的圣人都名之為「牟尼」;他沒有入無余涅槃的時候,他還是在世間,行、住、坐、臥的,他要去乞食,他也是……我們?nèi)庋垡部梢钥匆娺@一個人,但是他心里面的境界你不認(rèn)識,不但是我們?nèi)碎g的人不認(rèn)識,超過了人間的天世間的人也是不認(rèn)識,就是有禪定那些人,色界天、無色界天的有禪定的人,對于阿羅漢也不認(rèn)識;不知道他是怎么回事,不認(rèn)識他的。表面上你看見他也有眼、耳、鼻、舌,也是吃飯,也是說話,但是他心里面的境界你不知道,不認(rèn)識他。若是入無余涅槃,更是不認(rèn)識,不知道那回事情。是「牟尼游世間,天人不能識」。
所以我們出了家的時候,要學(xué)習(xí)佛法,但是我們還是凡夫境界!你不好好深入的修奢摩他、毗婆奢那,也是用眼、耳來評論事情,用眼耳鼻舌,就是一般的虛妄分別來觀察事情;對什么叫做圣人,不知道,不知道。這是思所成地這個頌。下邊這個《披尋記》的作者,用這個頌的意思來解釋前面這個「最極遠(yuǎn)離,獨一諦實」這句話。
「謂阿羅漢苾芻,于惡魔怨一切愚夫所系屬主解脫自在,是名最極遠(yuǎn)離」,阿羅漢這個苾芻,阿羅漢一定是出家人。在家人得了三果后決定是出家做苾芻的。所以得阿羅漢的人決定是個出家的苾芻!赣趷耗г埂,對于這個惡魔怨,當(dāng)然是欲界…欲界天、他化自在天有惡魔,惡魔是佛法的怨,它是破壞佛教的。「一切愚夫所系屬主」,這個惡魔,是天魔,實在還有蘊魔、煩惱魔、死魔、天魔,一共有四種魔。四種魔里面最厲害的實在是內(nèi)心里面的煩惱魔,內(nèi)心的煩惱魔是最厲害的!敢磺杏薹蛩祵僦鳌,這一切沒有得圣道的愚夫都系屬于魔,魔是你的主人,你要聽它招呼,你自己不能作主的,是你的煩惱在作主的,是這樣。「解脫自在」,這阿羅漢對各式各樣的魔,「解脫自在」,完全解脫了。魔王不可以指使他的,給他作主,不可以的。阿羅漢他自己想要怎么地就怎么地,不聽魔的招呼的,所以這是名「最極遠(yuǎn)離」!缸顦O遠(yuǎn)離」就是這樣的意思。這句解釋的好,這樣解釋的很好。
「如是真阿羅漢,一切天人皆不能識」,這阿羅漢,這真實得了圣道的阿羅漢,一切天、一切人都不能認(rèn)識他,是名「獨一諦實」,這個獨一諦實是這樣意思。一切天人都不認(rèn)識他;不認(rèn)識他怎么回事!釜氁恢B實」的「諦實」,就是真實。我們觀察,我們的身、口、意,不全是真實的,就是虛妄分別,虛妄分別都不對嘛!就是有這個事情。里面沒有戒、定、慧,都是虛妄分別嘛!所以都是不真實的。阿羅漢把一切虛妄分別都解脫了,就是清凈的戒、定、慧的境界。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都是很寶貴的!很清凈光明的境界!釜氁恢B實」是這樣意思,是名「獨一諦實」。
「棄舍自屬養(yǎng)命珍財,及與生天方便,是名棄舍希求」,這棄舍希求怎么講呢?是棄舍自屬養(yǎng)命珍財,如果阿羅漢他在家的時候,他有很多的財富,他都把它丟掉,不要了。然后他就是生命還要存在,就是向人乞食。自己的財富都不要,然后就是向人乞食。所以在家社會上的人,不是佛教徒,感覺這件事真是奇怪!你有那么多的錢為什么不要了,然后向別人要飯吃,這件事真是奇怪,這是一件奇怪的事情。「及與生天方便」,這個天生方便呢,在家人就是愛著欲,所以人間的欲還不如天上好,天上的欲也是最奇妙的,說是不歡喜世間的珍財,也可以上天上去享受欲樂嘛!阿羅漢呢?把生天的方便也棄舍不要。所以社會上的人就責(zé)怪這件事。現(xiàn)在這阿羅漢就把這些事都不要,生天的方便也不要,世間的財富、榮華富貴都棄舍了,是名「棄舍希求」。
若是我們沒有出離的愿,我們出了家,出了家,我們沒有出離的愿,沒有得圣道的意愿的話,你所作的持戒、修定統(tǒng)統(tǒng)都是生天方便。只是解脫了三惡道而已,就是在人間或天上去,這是這么一個有漏的方便。你若有出離的愿,那么你持戒、修定,這是圣道的方便,得涅槃的方便。因為我們出了家,當(dāng)然最初誰也沒有嚴(yán)格地來問你:你有出離心嗎?你出家!沒有說這句話。反正不愿意過在家生活,就來到寺廟,過這個生活,穿上衣服,受了戒,經(jīng)過這個次第,就是出家人了,這是個表面。表面上是這么回事兒。你要建立出離的愿,然后修學(xué)戒定慧,這是一個佛弟子,這是個大苾芻,可以這么說了。如果你沒有出離愿,這個名字是你不可以承當(dāng)?shù)模豢梢猿挟?dāng)?shù)!「棄舍希求」,這叫做棄舍希求。但阿羅漢是已經(jīng)成功了的人。
「無諸惡見及愛無明種種過失,是名無濁思惟」,沒有惡見、我見、我所見、有見、無見、常見、斷見,這都是見。沒有這些見,沒有這些見,這件事不是容易的。是要經(jīng)過修四念處,長時期的修行成功了,才沒有這些惡見,及愛和無明種種的過失。不然的話,你有出離愿是有,你這些你還不能解脫,要經(jīng)過修行才可以的。是名「無濁思惟」。就是他心里面沒有這種染污的思惟,沒有。
「究竟自在,游行空閑聚落,是名身行猗息」,他這個阿羅漢,這個時候是究竟的自在,一點障礙沒有了,世間上一切的名聞利養(yǎng)不能夠影響他的,究竟自在!赣涡锌臻e聚落」,這個游行空閑聚落,這個聚落就是這個社會上的人聚居的地方,或者是一個小的鄉(xiāng)村、一個鎮(zhèn)、一個城市、或者大城市都叫做「聚落」。現(xiàn)在是「空閑聚落」,這里面有點意思,就是阿羅漢不管到什么地方,他都是心里面與空相應(yīng)的,明白點說,這「空聚落」就是第一義諦!他的身口意是與第一義諦相應(yīng)的,是名「身行猗息」。他不動了,這個身的動,身的動實在就是心動,身那里能會動呢?是你的心動,身才動,所以這個一切一切的事情,這個動的境界在阿羅漢已經(jīng)息了。這個「猗」字在這里講呢,是個口頭語,是個語助詞,他本身沒有意思的。就是他這個身的動完全沒有了,身體不動,其實就是心不動了,這叫做「究竟自在,游行空閑聚落,是名身行猗息!
「如是諸義皆依彼長行釋」,就是根據(jù)那個「住戲論皆無,逾墻塹離愛,牟尼游世間,天人不能識」這個頌,還有長行解釋這個頌,根據(jù)那個長行解釋這段文的。前面永離貪愛是第二科,現(xiàn)在第三科「證俱解脫」。
申三、證俱解脫
心善解脫;凵平饷。獨一無侶,正行已立,名已親近無上丈夫。
「心善解脫;凵平饷摗梗@個《大智度論》上解釋這兩句話呢,煩惱有兩種:一個是愛煩惱,一個是見煩惱。這個愛煩惱,我們的煩惱不只是愛,還有其他很多的煩惱。很多的煩惱里邊最有力量的是愛煩惱。所以若把愛煩惱斷了,一切煩惱都斷了。這個愛煩惱它有什么作用呢?「愛能覆心」,這愛能夠蒙蔽你的心,叫你的心不自在,蓋覆的「覆」!笎勰芨残摹,令你的心不自在,你斷除愛煩惱呢,心就解脫了。斷除愛煩惱,一定是要有禪定;你離欲界的愛要得色界定,無色界定。你若得出世間的三三昧呢,那有愛……欲愛,有愛、無明愛,統(tǒng)統(tǒng)都斷除了,就是心善解脫。這里面包括了究竟的解脫,就是「心善解脫」!富凵平饷摗,其實「心善解脫」就是究竟圓滿了。但是修行人不完全是這樣子,就是他得到了這個……他只得到未到地定,在未到地定修四念處,就是斷除三界的煩惱,就是得到無漏的智慧了,解脫了這個我我所,我見的煩惱,叫「慧解脫」。而這個人的禪定不見足。禪定不見足,沒有得到八解脫,或者是得到了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他沒有修八解脫,還不具足,定力不具足,不圓滿,那就叫做「慧善解脫」,是這么意思,F(xiàn)在這里面說阿羅漢,這兩種解脫都具足了。
「獨一無侶」,這阿羅漢,他的心是沒有伴侶的,心能離一切相叫「無侶」。我們的心總是要有一個所緣境,這個所緣境是你的伴侶。這阿羅漢他這個心,他可以沒有所緣境,所以「獨一無侶」!刚幸蚜ⅰ,「正行」就是圣行,已經(jīng)完全建立起來了!该延H近無上丈夫」他真實是親近佛陀的。佛陀那個究竟圓滿的那種境界,獨一無侶的境界,正行已立的境界。阿羅漢也這樣學(xué)習(xí),達(dá)到了這個境界。就是達(dá)到了「獨一無侶,正行已立」,他是真實是親近佛的人了,可以名之為親近佛的人了。
申四、具六恒住
具足成就六恒住法,謂眼見色已,無喜無憂,安住上舍,正念正知。如是耳聞聲已,鼻嗅香已,舌嘗味已,身覺觸已,意了法已,無喜無憂,安住上舍,正念正知。
「具足成就六恒住法,謂眼見色已,無喜無憂,安住上舍,正念正知」,這是第四科,具六恒住。他成就了六種恒住法,六種恒住是什么呢?「謂眼見色已,無喜無憂」,看見可愛的境界,他心里面不愛,不感覺到歡喜?匆娺@個丑陋的境界,心里面也不憂,也沒有憂,沒有這種分別。這就是平等位,就在這里清凈住!赴沧∩仙帷,他心里面住在那個無執(zhí)著的境界,最高上那個無著的境界,不執(zhí)著,這個「舍」就是不著了,不著的境界。「正念正知」,他并不糊涂,他正念,心里明明了了地、有清凈的正念!钢挂仓朗裁词呛、是壞,也是知道的。他并不糊涂!溉缡嵌劼曇,鼻嗅香已,舌嘗味已,身覺觸已,意了法已,無喜無憂,安住上舍,正念正知」,也是這樣子,就是說他不入定的時候,這個前五識也和前五塵接觸,接觸,他心里還是清凈的,安住上舍。這叫做「六恒住」。阿羅漢有這種六恒住的功德。
申五、三毒永盡(分二科) 酉一、自能領(lǐng)受
彼于爾時,領(lǐng)受貪欲無余永盡。領(lǐng)受瞋恚無余永盡。領(lǐng)受愚癡無余永盡。
這是第五科「三毒永盡」,分兩科,第一科是「自能領(lǐng)受」。「彼于爾時,領(lǐng)受貪欲無余永盡」,成就了阿羅漢的時候呢,「領(lǐng)受貪欲」,這個貪欲是心所法而不是心王,它是另外有種子現(xiàn)行了,有了貪欲心。凡夫就是種子現(xiàn)行生了貪欲心,心就與它和合在一起,就接受了這件事。阿羅漢不是,領(lǐng)受貪欲這件事,「無余永盡」,再不接受這件事,不會心里再有貪欲的。我們心里面遇見不如意的事情,心里面瞋恨了,心就和瞋恨在一起活動,心就是接受了。阿羅漢不是,他不接受這件事,心里沒有這件事。領(lǐng)受貪欲無余永盡。
「領(lǐng)受瞋恚無余永盡」,我們初發(fā)心用功修行,說是完全沒有貪瞋癡是不可能,但是你先要認(rèn)識,我現(xiàn)在有貪心不對的,我現(xiàn)在有瞋心,這是不對的。你先要知道這一點,就好了,就比較好一點。但是你若不常學(xué)習(xí)經(jīng)論,不常靜坐,你不學(xué)習(xí)圣道,你知道這件事嗎?你心里來了貪心了,你就隨著貪心去了。而瞋心來了,就隨著瞋心去了。我不對,我對!我是理直氣壯的,是這樣的,F(xiàn)在這上說阿羅漢,不是,阿羅漢不接受,他心里面……他那個正智,大智慧大光明,不接受這些黑暗的境界,「領(lǐng)受瞋恚無余永盡」。「領(lǐng)受愚癡無余永盡」,「愚癡」,不明白因果的道理,不明白世間因果,也不明白出世間的因果,用自己的愚癡,當(dāng)作真理。這阿羅漢沒這個事情,「領(lǐng)受愚癡無余永盡」。這是第一科自能領(lǐng)受,F(xiàn)在第二科是他應(yīng)供養(yǎng)。
酉二、他應(yīng)供養(yǎng)
彼貪瞋癡皆永盡故,不造諸惡,習(xí)近諸善。其心猶如虛空凈水,如妙香檀。普為一切天帝天王恭敬供養(yǎng)。
「彼貪瞋癡皆永盡故」,那個阿羅漢他的貪心、瞋心、愚癡心,都永久地消除了。「不造諸惡」,他不會造作惡事。因為有貪瞋癡才做錯誤的事情,他沒有這種心,所以惡事不造了!噶(xí)近諸善」,他親近一切善法,做善事!钙湫莫q如虛空凈水」,阿羅漢那個心就像虛空似的,沒有分別的。一切萬物都在虛空里面,虛空對萬物不分別,猶如清凈的水似的,沒有染污!溉缑钕闾础,那么樣地美妙令人歡喜、恭敬,能發(fā)出妙香的那個檀香木,阿羅漢是這個樣子。
「普為一切天帝天王恭敬供養(yǎng)」,不要說是人間的人,人間的人未必能發(fā)心供養(yǎng)阿羅漢,未必。人間的人是什么?我歡喜誰就供養(yǎng)誰,都是用情感來做事的。天上的人,有的他們的果報強一點,有點神通,他有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沒有漏盡通。他強一點,認(rèn)識這個人是個善人,這個人是惡人,這個人是圣人,這個人超過了一般人,他認(rèn)識一點。所以那個牛狤尊者(憍梵波提),牛狤尊者,有阿羅漢,阿羅漢是個人,但是他有點像牛那個樣子,就是吃這個飯到胃里還要吐出來,還要嚼,有這種習(xí)氣。有習(xí)氣,佛說你到天上去,天上的人知道你是阿羅漢,不輕視你。所以這就是「普為一切天帝天王恭敬供養(yǎng)」,這當(dāng)然是圣人。
比如說我們這個念供的時候,跟著課誦本,念供的時候,就是供佛、供菩薩,沒有阿羅漢。我們中國是大乘佛教,就是對阿羅漢這恭敬心就不強。但是我們現(xiàn)在念供的時候加上阿羅漢的名字,就是阿羅漢是圣人,是應(yīng)該恭敬供養(yǎng)的,是這個意思。
未三、住二涅槃(分二科) 申一、有余依
住有余依般涅槃界。度生死海,已到彼岸。亦名住持最后有身。
「住有余依般涅槃」,這是第三科「住二涅槃」,第一科「有余依」!缸∮杏嘁腊隳鶚劷纭梗@涅槃分兩種,第一個是「有余依」。就是你的心究竟清凈了,但是這個身體是前一生的有漏業(yè)所感的這個身體,你得阿羅漢是得到了,你是成就了這樣的功德,但是你的壽命還沒盡,這果報還要繼續(xù)存在的。這個有剩余的「依」,「依」就是身體,就是你這個色受想行識叫做「依」。你要靠這個身體修學(xué)圣道的,所以叫「依」。也是靠這個身體做惡、做善,都是靠這個身體。沒有這個身體,什么也不行的,F(xiàn)在阿羅漢呢,他是所有的煩惱通通都消除了,但是還剩下這個身體。但是他心里面是清凈自在的,所以叫做「住有余依般涅槃界」!付壬篮#训奖税丁,這個生死的大海,無量劫來一直地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廣大無邊,很難解脫。阿羅漢過去了,超過了這個境界!敢训奖税丁梗训缴辣税赌沁叄侥鶚勀莾喝チ!敢嗝〕肿詈笥猩怼,就是他現(xiàn)在這個身體還存在,但是這個身體是最后的身體了。他那個道力的攝持的力量,使令他是最后,以后再沒有這個臭皮囊了。
申二、無余依(分二科) 酉一、標(biāo)相
先業(yè)煩惱所引諸蘊,自然滅故。余取無故,不相續(xù)故,于無余依般涅槃界而般涅槃。
「先業(yè)煩惱所引諸蘊,自然滅故」,這是第二科是「無余依」,分兩科。第一科是「標(biāo)相」!赶葮I(yè)煩惱所引諸蘊,自然滅故」,說這個身體從那里來的呢?是過去世的業(yè)力加上煩惱,不但是業(yè)力,還要有煩惱。這兩種力量「引諸蘊」來成就這個身體,成就色受想行識諸蘊!缸匀粶绻省梗F(xiàn)在因為你以前那個煩惱沒有了嘛,你身體到時候自然是要滅了!赣嗳o故」,他心里面沒有愛,愛緣取這回事了,沒有煩惱了,沒有了!覆幌嗬m(xù)故」,所以這個生命體就不能相續(xù)下去了,就結(jié)束了!赣跓o余依般涅槃界而般涅槃」,對那個無余依的涅槃的世界,他就「而般涅槃」,「般」中國話是個「入」的意思,出入的「入」,就是入到不生不滅的境界去了,就是那個真如的境界。這是第一科標(biāo)相,第二科「顯義」。
酉二、顯義
此中都無般涅槃?wù),如于生死,無流轉(zhuǎn)者。唯有眾苦,永滅寂靜,清涼滅沒。唯有此處,最為寂靜。所謂棄舍一切所依,愛盡離欲永滅涅槃。
「此中都無般涅槃?wù)摺,說阿羅漢入涅槃,說我入涅槃,就是有一個入涅槃?wù),現(xiàn)在阿羅漢呢,「無般涅槃?wù)摺,就是沒有「我」可得,沒有我可得的,「無涅槃?wù)摺。「如于生死,無流轉(zhuǎn)者」,就是舉一個例子:譬如說在生死里流轉(zhuǎn)也是沒有我的,生死流轉(zhuǎn)只是色受想行識的變化,相續(xù)的變化就是生死流轉(zhuǎn),但是不是有個「我」在生死里流轉(zhuǎn)。不是說這個「我」到天上去了,「我」來到人間,「我」下了地獄,沒有「我」,沒有這回事。沒有。就是生死凡夫也是沒有「我」的。他只是執(zhí)著有「我」而已,并不是真實有「我」的!肝ㄓ斜娍,永滅寂靜」,所以得涅槃,就是所有的惑業(yè)苦,無量無邊的生死苦,永久的息滅了。再沒有苦惱的擾亂,動亂的境界,所以他是入于寂靜的境界了。阿羅漢永久地寂靜,而不動亂了!盖鍥鰷鐩]」,「清涼」就是,你在生死里流轉(zhuǎn)的時候,你有貪、瞋、癡,貪、瞋、癡是火呀!是熱惱令你苦惱的境界,F(xiàn)在貪、瞋、癡沒有了,就清涼了。就是「滅沒」就把苦惱的境界,令你熱惱的境界,滅了。你這老病死都是火呀!無常也是火,造一切業(yè)也都是火,我們都在火里面,為火所燃燒,F(xiàn)在這阿羅漢入無余涅槃把這惑業(yè)苦的火通通息滅了。是到了清涼的世界去了,「清涼滅沒」。
「唯有此處,最為寂靜」,沒有老病死,沒有惑業(yè)苦那個地方,無余涅槃那個真如的境界,是最寂靜的,那里沒有土匪了,最寂靜!杆^棄舍一切所依,愛盡離欲永滅涅槃」,就是所常說,佛常說的:「棄舍一切所依」。我們?nèi)碎g的人,有的貪、瞋、癡煩惱會造重惡,就跑到三惡道。三惡道的身體是你的所依。又變成個毒蛇,那樣的色受想行識是你的所依。無量無邊的所依,作老虎、作毒蛇,作一個鳥,飛鳥,或者到地獄去,作餓鬼,這么多的所依,到人間也是無量無邊的所依,到天上去也是無量無邊的所依。現(xiàn)在得了阿羅漢,「棄舍一切所依」!杆馈故枪麍,為什么能棄舍呢?就是因為愛盡離欲了。你的欲界的愛盡了,色界、無色界的欲也離了,永滅涅槃,這些惑業(yè)苦永久地滅,這就是涅槃。
午二、結(jié)
當(dāng)知此中有如是相。
到得了阿羅漢,這無余涅槃,涅槃里面有如是相。成就了阿羅漢有如是這么多的功德相。
巳二、釋漏盡(分二科) 午一、永斷五支(分二科) 未一、標(biāo)列五支
阿羅漢苾芻諸漏永盡,不能習(xí)近五種處所。一者、不能故思?xì)⒑χT眾生命。二者、不能不與而取。三者、不能行非梵行習(xí)淫欲法。四者、不能知而妄語。五者、不能貯蓄受用諸欲資具。
這是第二科解釋漏盡。得了阿羅漢果的那一科里面,第一科是辨諸相,F(xiàn)在第二科,釋漏盡,解釋他的漏盡。分兩科,第一科是「永斷五支」。又分兩科,第一科標(biāo)列五支。阿羅漢苾芻一切的煩惱永久的消除了!覆荒芰(xí)近五種處所」,他不能夠去親近這五種處所。那五種處所?
「一者、不能故思?xì)⒑χT眾生命」,他不能故意的、動念頭要殺這個眾生,他不能,他這個心發(fā)不起來!付摺⒉荒懿慌c而取」,他自己沒有財富,但是他也不能不與而取,他不能。你不給他,他不要,他不拿!溉摺⒉荒苄蟹氰笮辛(xí)淫欲法」,這個阿羅漢不能作這件事,他不作這件事!杆恼摺⒉荒苤Z」,明知道是不對,但是就說謊話,阿羅漢不說這話,不說謊話。我們凡夫,常很容易說謊話。但是我們學(xué)習(xí)不說謊話。你不說嘛!就是沒有說謊話。這件事不愿意告訴你,你就是不說就沒有事了嘛。你不要說謊話,用別的事情遮掩,不要。就是不說就沒有事嘛!練習(xí)不說謊話。當(dāng)然這里面要加上智慧的。是這樣!肝逭摺⒉荒苜A蓄受用諸欲資具」,阿羅漢他不積蓄這些諸欲的資具,衣服、飲食、臥具、醫(yī)藥這一切事,他不積蓄它。我只有今天吃這頓飯吃完了,完全……剩下所有……飯菜有剩下,布施給禽獸,他不積蓄。第二天需要了,再去乞,不積蓄,阿羅漢有這種事情,不積聚財富。
未二、出永斷因
如是不能妄計苦樂自作、他作、自他俱作、非自他作,無因而生。
「如是不能妄計苦樂自作、他作」,這第二科,前面是標(biāo)列五支,第二科「出永斷因」,他能永斷這一切煩惱的因,為甚么他能這樣子呢?「如是不能妄計苦樂」,阿羅漢有這么多的功德的原因,就是他不妄計苦樂是自作、他作、自他俱作、非自他作,無因而生,他不執(zhí)著這些事。他不這樣的執(zhí)著,沒有這種邪知邪見,他就是認(rèn)為一切法是因緣有的,因緣有的,這里面有的是有罪過的,有的是有福的;有的是染污的,有的是清凈的,所以阿羅漢呢,隨順佛教,修學(xué)圣道,棄舍一切染污,達(dá)到真如的境界。所以這些錯誤的事情都不作。這個地方前面我們講過,「苦樂是自作、他作、自他俱作、非自他作,無因而生」,都不是的。那么是怎么生的呢?是因緣生的。這是出永斷因。因為有這樣的因緣,通達(dá)緣起的智慧,所以就能夠遠(yuǎn)離一切過失,成就一切功德。
午二、離諸布畏
又亦不能怖畏一切不應(yīng)記事。又亦不能于云雷電霹靂災(zāi)雹,及見種種怖畏事已,深生驚怖。
「又亦不能怖畏一切不應(yīng)記事」,我曾經(jīng)也……就是這一回臺灣地震的時候,我曾經(jīng)妄想這個事,臺灣有很多有誠心的佛教徒,有功德力,做善事。這個大的災(zāi)難來了,大家要受苦呀!我們觀世音菩薩都不表示甚么,都不告訴你這件事。是怎么回事情?這地方說出來。「又亦不能怖畏一切不應(yīng)記事」,這些圣者,這阿羅漢他不能這樣子,恐怖眾生,不應(yīng)該說的事情他不說。因為說出來會令人恐怖,他不說,阿羅漢不說這些事情。只有什么樣?沒有得圣道的人呢,他就是心里當(dāng)然是有所圖,就告訴你:「現(xiàn)在有事情,你不可以到那里去」,就是有時候會有這個問題,阿羅漢不說這些事情。
「又亦不能于云雷電霹靂災(zāi)雹,及見種種怖畏事已深生驚怖」,阿羅漢看這些事,沒有深生驚怖的事情。沒有這事情,他不驚怖?吹紫挛模
《披尋記》一一一九頁:
如是不能妄計苦樂等者:此即前說成就六支。于妄計中略有四種:謂即自作、他作、俱作、此之三種,惡因論邊。后之一種,無因論邊。遠(yuǎn)離此四,又不怖畏一切不應(yīng)記事,及于諸怖畏事不生驚怖。是故說言,成就六支。
「如是不能妄計苦樂等者:此即前說成就六支」,成就六支!赣谕嬛新杂兴姆N:謂即自作、他作、俱作、此之三種,惡因論邊。后之一種,無因論邊」,加起來是四種!高h(yuǎn)離此四,又不怖畏一切不應(yīng)記事,及于諸怖畏事不生驚怖」,加上這兩個。「是故說言,成就六支」,那么前面那六支,說六個也可以,是這個意思。
卯二、辨作意(分二科) 辰一、加行究竟作意
當(dāng)知此中金剛喻定所攝作意,名加行究竟作意。
第二科「辨作意」,分兩科,第一科是「加行究竟作意」。當(dāng)知前面所說的金剛喻定所攝作意,那就是加行究竟作意,七種作意里面加行究竟作意。
辰二、加行究竟果作意
最上阿羅漢果所攝作意,名加行究竟果作意。
就是最后功德圓滿了。
丑三、結(jié)得究竟
由如是等多種作意,依出世道證得究竟。
這是「結(jié)得究竟」。依出世道到最后圓滿了,是由七種作意最后圓滿,這樣子。
丁三、結(jié)成地意
如是一切名聲聞地。此是一切正等覺者,所說一切聲聞相應(yīng)教法根本。猶如一切名句文身,是所制造文章咒術(shù)異論根本。
「如是一切名聲聞地」,這是第三科「結(jié)成地意」。聲聞地一開始分三科,現(xiàn)在是第三科。如是前面這一大段文這叫做聲聞地。「此是一切正等覺者,所說一切聲聞相應(yīng)教法的根本」,前面聲聞地這么多的說法,這是「正等覺者」,是佛,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一切聲聞相應(yīng)的教法。你學(xué)習(xí)這樣的教法,你就能得聲聞道、聲聞果,與這件事相應(yīng)的,屬于這法的根本的教義。這根本就是這樣子。如果廣說呢?以此為根本。是這樣的意思。「猶如一切名句文身,是所制造文章咒術(shù)異論根本」,這是說個譬喻,譬如說是你寫文章,文章一定是名句文,「文」就是字。依靠這個字立出來種種的名,立出來種種的句,這樣才能寫出文章來。這個咒術(shù)也是靠這個名句文才成就的!府愓摗梗魇礁鳂硬煌漠愓,也是靠文句而來的。現(xiàn)在前面這一大段文,這是聲聞相應(yīng)教法的根本。是廣論聲聞佛法的,以此為根本。
《瑜伽師地論》卷三十四.本地分中獨覺地第十四
丙十一、獨覺地(分二科) 丁一、結(jié)前生后
如是已說聲聞地,云何獨覺地?
「如是已說聲聞地」,這本地分一共十七地。十七地,現(xiàn)在是第十一地,獨覺地。聲聞地是第十,獨覺地是第十一。分兩科,第一科是「結(jié)前生后」。「如是已說聲聞地」,前面聲聞地已經(jīng)說完了!冈坪为氂X地?」獨覺地是什么意思呢?這就是生后。
丁二、標(biāo)釋五相(分三科) 戊一、標(biāo)
當(dāng)知此地,有五種相。
這下面第二科「標(biāo)釋五相」,分三科,第一科是「標(biāo)」。你問什么叫做獨覺地?當(dāng)知此獨覺地有五個相貌。第二科是「列」。
戊二、列
一者、種性,二者、道,三者、習(xí),四者、住,五者、行。
第一個種性,第二是道,第三是習(xí),第四是住,第五是行,用這五種相貌,解釋這個獨覺地。
戊三、釋(分五科) 己一、種性(分三科) 庚一、征
云何獨覺種性?
第三科解「釋」。分五科,第一科解釋「種性」。先是「征」。云何獨覺的種性呢?
庚二、標(biāo)
謂由三相,應(yīng)正了知。
第二是「標(biāo)」。由三個相貌,你應(yīng)該這樣子了知這個獨覺種性。這是標(biāo)。第三科解「釋」,分三科,第一科「薄塵種性」。
庚三、釋(分三科) 辛一、薄塵種性
一者、本性獨覺,先未證得彼菩提時,有薄塵種性。由此因緣,于憒鬧處,心不愛樂。于寂靜處,深心愛樂。
「一者、本性獨覺」,就是這個眾生,他的本性就是獨覺。他還沒有修行,就是個凡夫,但是他的心性是個獨覺的種性!赶任醋C得彼菩提時,有薄塵種性」,說是沒有煩惱,那是圣人,F(xiàn)在在凡夫的時候,他還不是圣人,但是這個時候,這個獨覺種性的這個人,他還沒得到菩提圣道的時候,有薄塵種性,就是煩惱微薄,這個染污心薄,不是那么多。這種情形,這是一個相貌!赣纱艘蚓墸趹|鬧處,心不愛樂。于寂靜處,深心愛樂」,由于他的煩惱輕,他的貪嗔癡輕。由于他煩惱輕的關(guān)系,這個憒鬧的地方、熱鬧的地方,色聲香味觸特別能吸引人的地方,他心里不歡喜。「于寂靜處,深心愛樂」:沒有色聲香味觸,沒有那些污染的境界的地方,寂靜,沒有那么多的雜亂、動亂的境界,他心里歡喜,歡喜這個地方。這是一個相貌。就是煩惱輕,歡喜寂靜處,這是一個相貌。第二科是「薄悲種性」。前面是薄塵,下面是薄悲。
辛二、薄悲種性
二者、本性獨覺,先未證得彼菩提時,有薄悲種性。由是因緣,于說正法利有情事,心不愛樂;于少思務(wù)寂靜住中,深心愛樂。
「本性獨覺,先未證得彼菩提時」,這個獨覺菩提,你沒有成就的時候,「有薄悲種性」,就是慈悲心少,不是沒有慈悲,慈悲心少。「由是因緣,于說正法利有情事」,由于這個因緣呢,對于說正法,宣揚佛法利益眾生的事情,「心不愛樂」:他不歡喜去,他不歡喜做這個事!赣谏偎紕(wù)寂靜住中,深心愛樂」,少思,心里面不思惟什么,雖然不是得禪定,但是心里面的散亂輕微!竸(wù)」,少思、少務(wù),沒有事情,事情少,不能說一點事情沒有,但是少,事情少。「寂靜住中」,在這地方住,很寂靜,他歡喜!干钚膼蹣贰梗荷钌畹貧g喜這個境界。他還沒得圣道,但是他有這種性格,這個人。
辛三、中根種性
三者、本性獨覺,先未證得彼菩提時,有中根種性,是慢行類。由是因緣,深心希愿無師無敵,而證菩提。
第三種,本性,本來就是獨覺種性的人,先沒有證得彼菩提的時候!赣兄懈N性」,也不是聲聞種性,也不是佛種性,在聲聞種性和佛種性之間的這種種性的人。這個人有什么特別的地方呢?「是慢行類」,高慢心很大。前面是薄塵,很多的煩惱都沒有,但是這個人的高慢心是大。這個慢行,「行」,就是心。就是他的高慢心很大,是這一類的人。「由是因緣」,由于他的高慢心大,由于這個原因!干钚南T笩o師」,愿意不要有老師教導(dǎo)我,也不愿意有敵人同他對抗,我這樣地就能得圣道,我歡喜這樣。這個種性有這么三種。這三種呢,可能一個人,這一個人有這三種種性;或者是這三種種性的那一種,都是屬于獨覺種性,是這樣意思。
己二、道(分三科) 庚一、征
云何獨覺道?
前面獨覺種性說完了,這是第二科「道」,分三科,第一科是「征」。怎么叫做獨覺道呢?第二科是「標(biāo)」。
庚二、標(biāo)
謂由三相,應(yīng)正了知。
也是由三個相貌,你可以知道。這是標(biāo)。下面是解「釋」,分三科,第一科「初獨覺道」。
庚三、釋(分三科) 辛一、初獨覺道
謂有一類安住獨覺種性,經(jīng)于百劫,值佛出世,親近承事,成熟相續(xù),專心求證獨覺菩提。于蘊善巧、于處善巧、于界善巧、于緣起善巧、于處非處善巧、于諦善巧。勤修學(xué)故,于當(dāng)來世,速能證得獨覺菩提,如是名為初獨覺道。
「謂有一類安住獨覺種性」,就是有這么一類安住獨覺種性的人!附(jīng)于百劫,值佛出世」,他經(jīng)過有一百個劫,經(jīng)這么長的時間,他遇見佛出現(xiàn)世間,不是短時間。譬如我們遇見釋迦佛,釋迦佛出現(xiàn)世間……就算二十九歲出家,八十歲入滅,就是這么長的時間,F(xiàn)在是經(jīng)一百劫,遇見佛出世!赣H近承事」,他對于佛很親近,為佛做事!赋墒煜嗬m(xù)」,在這里……在佛這里栽培善根,這個「成熟」當(dāng)個動詞講,不是已經(jīng)成熟,就是這樣子常常在學(xué)習(xí)佛法,修學(xué)圣道,使令善根成熟,但是是相續(xù)的,而不中斷。「專心求證獨覺菩提」,這是說他的愿,他的愿望;他的愿望是求證獨覺菩提,就是前面說的,他不愿得聲聞阿羅漢,也不愿意成佛!赣谔N善巧、于處善巧、于界善巧、于緣起善巧、于處非處善巧、于諦善巧」,這是六個善巧,前面已經(jīng)講過了!盖谛迣W(xué)故」,這個「成熟相續(xù)」,怎么叫做成熟相續(xù)?就是這個,就是他親近佛的時候,他就是專心地修這個蘊、處、界、緣起、處非處,苦集滅道的四諦,這么樣修學(xué)栽培善根,栽培出世間的善根。他有獨覺的菩提的愿;他還是和阿羅漢一樣,要去栽培善根!盖谛迣W(xué)故」,他不懈怠!赣诋(dāng)來世,速能證得獨覺菩提」,因為他在有百劫這么長遠(yuǎn)的時間內(nèi)親近佛,栽培善根,所以他將來世的時候,就是無佛出世的時候,速能證得獨覺菩提,他就滿愿了。他在得獨覺菩提的時候,沒有老師,也沒有敵人!溉缡敲麨槌酹氂X道」,這個「道」就是得獨覺菩提的因,叫做獨覺道。
辛二、第二獨覺道
復(fù)有一類,值佛出世,親近善士,聽聞?wù),如理作意。于先所未起順決擇分善根,引發(fā)令起,謂:暖、頂、忍。而無能力,即于此生證法現(xiàn)觀,得沙門果。復(fù)修蘊善巧、修處善巧、修界善巧、修緣起善巧、修處非處善巧、修諦善巧故,于當(dāng)來世,能證法現(xiàn)觀,得沙門果,是名第二獨覺道。
「復(fù)有一類,值佛出世,親近善士,聽聞?wù)ǎ缋碜饕狻,「第二獨覺道」,這是又一類。在獨覺里邊也有分這么三類!钢捣鸪鍪馈梗鲆姺鸪鍪篱g,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得圣道的條件!赣H近善士」,他親近佛,「聽聞?wù),如理作意」,也還是以蘊善巧,處善巧,界善巧,這么多的善巧,修學(xué)止觀的!赣谙人雌痦槢Q擇分善根,引發(fā)令起,謂:暖、頂、忍」,當(dāng)然是這樣子嘛!最初你還沒能成就暖、頂、忍的這種善根,還沒成就,所以「先所未起」。「順決擇分」,決擇,決澤分就是得圣道了。譬如說得了初果以后,就是成就了決擇分。決擇是一個無漏的智慧,它是一個得涅槃的因,所以叫做「分」!疙槢Q擇分」,現(xiàn)在不是決擇分,可是順于決擇分。沒有發(fā)起這個順決擇分的善根,但是它「引發(fā)令起」。這個「順」字,就當(dāng)引發(fā)講。它能引發(fā)決擇分的善根,叫它生起。什么是順決擇分善根呢?「謂:暖、頂、忍」,這三種善根。暖、頂、忍、世第一是四種善根,世第一沒有說,只是說暖、頂、忍。「而無能力,即于此生證法現(xiàn)觀,得沙門果」,他能夠發(fā)動修這個緣起、修這么多的善巧、修學(xué)止觀,也就是修四念處了。能夠成就暖的善根、頂?shù)纳聘、忍的善根,能達(dá)到這里!付鵁o能力」,但是沒有力量能夠「即于這一生證法現(xiàn)觀」,就是得了圣道,不能。這個法現(xiàn)觀,這個「法」就是佛的教法,依據(jù)佛的教法去修現(xiàn)觀,就是修止觀,這是在修;若「證法現(xiàn)觀」就是得圣道了。他沒有力量這一生就得圣道,他不能!笩o力能即于此生證法現(xiàn)觀,得沙門果」。沒有這個力量得沙門果。
「復(fù)修蘊善巧、修處善巧、修界善巧、修緣起善巧、修處非處善巧、修諦善巧故,于當(dāng)來世,能證法現(xiàn)觀,得沙門果,是名第二獨覺道」,譬如說是你原來修善巧而證法得圣道。得圣道以后,就是得沙門果以后,又修蘊善巧、修處善巧、修界善巧、修緣起善巧、修處非處善巧、修諦善巧故;他不能,他這個辟支佛根性的人,不能這樣子,只能夠發(fā)動到暖、頂、忍,就是到這兒為止。若是得了世第一,一剎那間就得圣道了,他不能到世第一的境界。「于當(dāng)來世能證法現(xiàn)觀」,因為他那一世,他的修行已經(jīng)達(dá)到了暖、頂、忍的程度,所以第二生呢?「能證法現(xiàn)觀」,就是由世第一一下子就得圣道了,「得沙門果」!傅蒙抽T果」,這個地方,這句話比較寬,或者是得初果、或者是得二果、或者是得三果、或者是得四果,得阿羅漢道,但是這個時候叫做獨覺!甘敲诙氂X道」。
辛三、第三獨覺道
復(fù)有一類,值佛出世,親近善士,聽聞?wù),如理作意,證法現(xiàn)觀,得沙門果。而無力能于一切種至極究竟畢竟離垢,畢竟證得梵行邊際阿羅漢果。復(fù)修蘊善巧、修處善巧、修界善巧、修緣起善巧、修處非處善巧、修諦善巧故。依出世道,于當(dāng)來世,至極究竟畢竟離垢,畢竟證得梵行邊際阿羅漢果。是名第三獨覺道。
「復(fù)有一類,值佛出世,親近善士,聽聞?wù),如理作意,證法現(xiàn)觀,得沙門果」,這第三種,第三類。也是「值佛出世,親近善士,聽聞?wù),如理作意」!缸C法現(xiàn)觀」,他這一生遇見佛了,他就是得初果了,「證法現(xiàn)觀」。「得沙門果」,可能得初果了、得二果、得三果了!付鵁o力能于一切種至極究竟畢竟離垢」,不能得阿羅漢道,不能得辟支佛果,不能。「畢竟證得梵行邊際阿羅漢果」,他不能,不能達(dá)到這個程度!笍(fù)修蘊善巧、修處善巧、修界善巧、修緣起善巧、修處非處善巧、修諦善巧故」,他不能達(dá)到這個境界,修這么多的圣道,而達(dá)到究竟圓滿的境界。「依出世道,于當(dāng)來世,至極究竟畢竟離垢,畢竟證得梵行邊際阿羅漢果。是名第三獨覺道」,他要以隨順出世的圣道,要在將來世,這一生生命結(jié)束,在將來的生命里面,要繼續(xù)地修圣道。「至極究竟畢竟離垢,畢竟證得梵行邊際阿羅漢果」,這時候圓滿了,得辟支佛道了。是名第三獨覺道。這里看出來,這個得辟支佛的這個人,修學(xué)辟支佛道的時候,有的是第一生完全沒得圣道;有的時候第二生得圣道了,但是不能夠一下子完全究竟圓滿。
在其他的經(jīng)論里面說呢,這個辟支佛,最利根的要四生,四生得辟支佛道;這個聲聞阿羅漢,聲聞種性的人,最利根要三生。辟支佛最利根的要四生,最鈍的要百劫,要經(jīng)過百劫才能成功的。
己三、習(xí)(分二科) 庚一、征
云何獨覺習(xí)?
前面這個道實在是略說的,「習(xí)」就稍為廣一點說。分兩科,第一科是「征」。怎么樣叫做獨覺習(xí)呢?第二科是解「釋」,分兩科,第一科「明種類」。又分兩科,第一科「依初獨覺道」。前面是三種獨覺道,依初獨覺道說。
庚二、釋(分二科) 辛一、明種類(分二科) 壬一、依初獨覺
謂有一類,依初獨覺道,滿足百劫修集資糧。過百劫已,出無佛世,無師自能修三十七菩提分法,證法現(xiàn)觀,得獨覺菩提果,永斷一切煩惱,成阿羅漢。
「謂有一類,依初獨覺道,滿足百劫修集資糧」,他要滿這么長的時間內(nèi),修集圣道的資糧,圣道資糧就是圣道的因!高^百劫已」,超過百劫以后。「出無佛世」,這時候,沒有佛在世間。沒有佛,也就表示這個地方?jīng)]有佛法。我們今天是沒有佛而有佛法,辟支佛不是出現(xiàn)在這個時期,是出現(xiàn)在沒有佛,也沒有佛法住世的時候。「無師自能修三十七菩提分法」,這時候沒有佛,沒有佛法的時候,那他怎么能得圣道呢?他就是沒有老師,他自己就能夠修三十七菩提分法,修四念住!缸C法現(xiàn)觀」,就得圣道了!傅锚氂X菩提果,永斷一切煩惱,成阿羅漢」,也名為阿羅漢,但是沒有佛出世,沒有師,無師自悟,所以是獨覺。
《披尋記》一一二一頁:
證法現(xiàn)觀得獨覺菩提果等者:此中唯說證法現(xiàn)觀,及得阿羅漢果,不說或得沙門果。當(dāng)知此類名頓出離,與下所說漸出離者有別。集論中說: 頓出離者,謂入諦現(xiàn)觀已,依止未至定,發(fā)出世間道,頓斷三界一切煩惱,品品別斷,唯立二果,謂預(yù)流果,阿羅漢果。(集論七卷十四頁)義應(yīng)準(zhǔn)釋。
「證法現(xiàn)觀得獨覺菩提果等者:此中唯說證法現(xiàn)觀,及得阿羅漢果,不說或得沙門果」,這話就有點……里面有異。「當(dāng)知此類名頓出離」,就是一下子就得圣道,一下子就得阿羅漢道,得辟支佛道。「與下所說漸出離者有別」。「集論中說」,《集論》是一本書,也是無著菩薩造的!割D出離者,謂入諦現(xiàn)觀已,依止未至定,發(fā)出世間道,頓斷三界一切煩惱,品品別斷」,品品都是別斷,當(dāng)然也是很快的。「唯立二果,謂預(yù)流果,阿羅漢果」,中間的二果不立,就是他快的意思。
壬二、依次二獨覺道
復(fù)有一類,或依第二,或依第三獨覺道,由彼因緣,出無佛世,無師自能修三十七菩提分法;蜃C法現(xiàn)觀,乃至得阿羅漢果;虻蒙抽T果,至極究竟畢竟離垢,畢竟證得梵行邊際,證得最上阿羅漢果。
「復(fù)有一類,或依第二,或依第三獨覺道,由彼因緣,出無佛世」,也是出在無佛住世的時候,無師教導(dǎo),自己就能修三十七菩提分法!富蜃C法現(xiàn)觀」,或者這時候得圣道了,「乃至得阿羅漢果」!富虻蒙抽T果」,就是或者是得初果,或者得二果、得三果、得四果,就是這樣子,漸次的!钢翗O究竟畢竟離垢,畢竟證得梵行邊際,證得最上阿羅漢果」,這事是這樣子。下面第二科「辨異名」。
辛二、辨異名
當(dāng)知此中由初習(xí)故,成獨覺者,名麟角喻。由第二,第三習(xí)故,成獨勝者,名部行喻。
「當(dāng)知此中由初習(xí)故,成獨覺者,名麟角喻」,這里面有三種,第一種成獨覺的那個人,名麟角喻的獨覺,麟不是鹿,麟就是有一個角,而不是二個角。這表示這個辟支佛,就是他一個人,他不收徒弟。「由第二,第三習(xí)故,成獨勝者,名部行喻」,第二習(xí)和第三習(xí)的那個種類的那個獨覺,他成獨勝者,他也是特別殊勝的這個人。他叫做部行喻,這個「部」就是有統(tǒng)率,就是他能夠領(lǐng)導(dǎo)人,大家一起修行,那就是他收徒弟了,他也收徒弟;蛘呤峭瑫r有很多人,同時得辟支佛道。那么這就叫做部行喻。
己四、住(分二科) 庚一、征
云何獨覺?
這是前面解說完了,現(xiàn)在第四科是「住」,什么叫做獨覺住。分兩科,第一科「征」。怎么叫做獨覺住呢?這是征。下面第二科是解「釋」,分兩科,第一科「麟角喻」。
庚二、釋(分二科) 辛一、麟角喻
謂初所習(xí)麟角喻獨覺,樂處孤林,樂獨居住,樂甚深勝解,樂觀察甚深緣起道理,安樂住最極空、無愿、無相作意。
「謂初所習(xí)麟角喻獨覺」,就是有三個習(xí),那個初習(xí)是屬于麟角喻的辟支佛。這個獨覺,「樂處孤林」,他就歡喜孤獨的一個人住在山林里邊!笜藩毦幼 ,他就是一個人在那里居住,「樂處孤林」或者這個「孤」字是形容這個林!笜藩毦幼 ,單獨他一個人居住!笜飞跎顒俳狻,他是歡喜甚深,通達(dá)第一義諦,他是歡喜這件事,對于這件事他歡喜,思惟第一義諦他歡喜!笜酚^察甚深緣起」,這個是世俗諦;「樂甚深勝解」,那個是第一義諦,這個是甚深的緣起就是世俗諦,緣起法也是很微細(xì)的。他就這樣的觀察思惟,樂觀察甚深緣起的道理。「樂安住最極空、無愿、無相作意」,他成功了以后,他就安住在這里,這位圣人就是這樣的境界。我看阿育王傳上說,阿育王一個弟弟出家以后,得了阿羅漢道以后,什么事情都不做,就是乞食,然后就是經(jīng)行、入定,別的什么事情都不做,有這個事情。這個阿羅漢是圣人,當(dāng)然他是知道,是怎么回事情的。
辛二、部行喻
若第二第三所習(xí)部行喻獨勝,不必一向樂處孤林,不必一向樂獨居住,亦樂部眾共相雜住,所余位相,如麟角喻。
「若第二第三所習(xí)部行喻獨勝」,第二習(xí),第三習(xí)的部行喻獨勝,就是他也領(lǐng)導(dǎo)別人修行的這個阿羅漢,也是獨勝!覆槐匾幌驑诽幑铝帧梗械臅r候也是樂處孤林,有的時候也不是!覆槐匾幌驑藩毦幼,亦樂部眾共相雜住」,他也歡喜收徒弟,大家在一起住,教他們都好好修行,這樣子。「所余住相,如麟角喻」,這一位部行的、獨勝的這個獨覺者,其余的住相!溉琪虢怯鳌梗彩菢飞跎顒俳,樂觀察甚深緣起道理,樂安住最極空,無愿,無相作意,也有這種性格。這是第四科說完了,現(xiàn)在說第五科是「行」,分兩科,第一科「征」。
己五、行(分二科) 庚一、征
云何獨覺行。
「云何獨覺行」呢?第二科解「釋」,分三科,第一科「乞食無染」。
庚二、釋(分三科) 辛一、乞食無染
謂一切獨覺,隨依彼彼村邑聚落而住,善護(hù)其身,善守諸根,善住正念,隨入彼彼村邑聚落,或為乞食。
「謂一切獨覺,隨依彼彼村邑聚落而住,善護(hù)其身」,他也是在彼彼村落的聚處而住,當(dāng)然是閑靜處住。是「善護(hù)其身」,他也會保護(hù)他的身體!干剖刂T根」,守護(hù)他的眼耳鼻舌身意,不像凡夫那么浮動!干谱≌睢,不管到什么地方,他都是安住在正念里邊。「隨入彼彼村邑聚落」的時候,「或」者是「為」了「乞食」。
辛二、以身濟(jì)度(分二科) 壬一、標(biāo)
或濟(jì)度他下劣愚昧,以身濟(jì)度,不以語言。
「或濟(jì)度他下劣愚昧」,就是救度下劣愚昧的人,他在教化他們的時候,他怎么教化呢?「以身濟(jì)度」,用他身體所表現(xiàn)出來的活動,來教化眾生!覆灰哉Z言」,他不說話,有這個事情。
壬二、征
何以故?
這是第二科是征。下面第三科解「釋」。
壬三、釋
唯現(xiàn)身相,為彼說法,不發(fā)言故。
就是現(xiàn)身體的語言就是了,他這就是為眾生說法了,他不發(fā)言,不說話。
《披尋記》一一二二頁:
善護(hù)其身等者:謂入村邑聚落乞食,應(yīng)當(dāng)善避惡象,惡馬等,是名善護(hù)其身。若于如是諸境界相,不應(yīng)策發(fā)諸根,便即于彼,不作功用,是名善守諸根。若于如是諸境界相,應(yīng)當(dāng)策發(fā)諸根,便即于彼正作功用,令諸煩惱,不起現(xiàn)行,是名善住正念,義如聲聞地說。
「善護(hù)其身等者:謂入村邑聚落乞食」的時候,「應(yīng)當(dāng)善避惡象,惡馬等,是名善護(hù)其身。若于如是諸境界相,不應(yīng)策發(fā)諸根」,你遇見惡象,惡馬,你不要發(fā)動:我要來對付它!我要怎么調(diào)伏它,不要這樣子!副慵从诒耍蛔鞴τ谩,這形容不發(fā)動,不表示行動,「是名善守諸根」!溉粲谌缡侵T境界相,應(yīng)當(dāng)策發(fā)諸根,便即于彼正作功用」,如果這個圣人,他用他的智慧觀察,認(rèn)為這件事應(yīng)該采取行動,那么呢,他就策發(fā)諸根,發(fā)動他的眼耳鼻舌身意。「于彼正作功用」,就發(fā)出一種行動來,發(fā)出一種作用來,「令諸煩惱,不起現(xiàn)行」,雖然是發(fā)動了行動來轉(zhuǎn)化那個境界,但是心里沒有煩惱,不起現(xiàn)行。「是名善住正念,義如聲聞地說」。
示現(xiàn)種種神通境界,乃至為令心誹謗者,生歸向故。
他示現(xiàn)種種神通的境界,來教化眾生!改酥翞榱钚恼u謗者」,眾生他的內(nèi)心里面誹謗他的時候,他現(xiàn)出神通的時候,就能轉(zhuǎn)變那個人誹謗的心,就生出善心,就皈依了,皈依這個辟支佛了,皈依佛法了。這個在辟支佛的故事里面倒是很多的事情。
辛三、本趣寂
又彼一切,應(yīng)知本來一向趣寂。
這是第三科「本趣寂」。有這么多的種姓的和習(xí)、道各式不同種類的這些辟支佛,有一個共同的相貌,是什么呢?「彼一切應(yīng)知本來一向趣寂」,從本來一直地,他的心愿:只要這個生命,壽命結(jié)束了,就入于寂滅,他不會轉(zhuǎn)變發(fā)大菩提心,廣化眾生,得無上菩提,這樣,他不做這件事。這上面說的,在《俱舍論》里面也說到辟支佛的差別相。
這個第十一,辟支佛地,獨覺地,到今天也學(xué)習(xí)圓滿了。希望各位同學(xué)告假了,希望下學(xué)期十二月六日以前回到佛學(xué)院來,我們就開始學(xué)習(xí)菩薩地。菩薩地是比聲聞地深了一點,聲聞地比菩薩地容易學(xué)習(xí)一點,但是在我的感覺,有一些地方容易講,有些地方也不容易,也要費一點心力,但是下面菩薩地,那是要用更多的心力學(xué)習(xí)才可以,但是我在想,有的人可能想,《瑜伽師地論》一百卷,太多了,我不學(xué);太深了,我也不學(xué),但是也有人,你愈深,我愈歡喜學(xué);愈多,我也愿意學(xué),他不怕這件事,也還是根性不一樣。我心里面當(dāng)然是……我們把一百卷的《瑜伽師地論》有始有終的完全學(xué)習(xí)完了,當(dāng)然就是滿了愿?墒俏覀兡軌蛴傻谝坏,五識身相應(yīng)地學(xué)習(xí)到聲聞地,我們已經(jīng)感覺到歡喜了,能學(xué)習(xí)到這樣的佛法,不是簡單的事。
- 上一篇: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三十四(6)
- 下一篇: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三十五(1)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三(9)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9)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8)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7)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6)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5)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3)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2)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1)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7)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6)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5)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3)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2)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1)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八(1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八(12)
- 楞嚴(yán)經(jīng)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jīng)》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hù)法品
- 《地藏經(jīng)》開經(jīng)偈
- 楞嚴(yán)經(jīng)白話文卷二
- 《華嚴(yán)經(jīng)》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jīng)弘傳序
- 楞嚴(yán)經(jīng)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jīng)》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yán)經(jīng)白話文卷三
- 楞嚴(yán)經(jīng)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yán)經(jīng)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yán)經(jīng)白話文卷十
- 楞嚴(yán)經(jīng)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yán)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yán)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yán)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nèi)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yán)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yīng)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yán)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zhuǎn)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yán)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yán)、六十華嚴(yán)、八十華嚴(yán)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xué)習(xí)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yán)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yán)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yán)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yán)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yán)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yán)經(jīng)講解
- 楞嚴(yán)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yán)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yán)經(jīng)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