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1)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1)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卷第五十

  本地分中菩薩地  第三持究竟瑜伽處 建立品第五之二

  寅二、總辨(分二科) 卯一、標列(分二科) 辰一、嗢柁南

  如是別釋佛十力已;今當總辨。嗢柁南曰:自性與分別,不共亦平等;作業(yè)及次第,差別最為后。

  「如是別釋佛十力已;今當總辨。嗢柁南曰」,前面是第一大科別顯佛的十種智力,現在下面是總辨這十種智力的大意。分兩科,第一科是「標列」。又分兩科,第一科是「嗢柁南」。

  「今當總辨」佛的十力的大意,先說這個嗢柁南的頌:「自性與分別,不共亦平等;作業(yè)及次第,差別最為后」,這四句頌。下面第二科是「長行」。

  辰二、長行

  如是所說如來十力所有自性,應當了知;所有分別,應當了知;所有不共,應當了知;所有平等,應當了知;所有作業(yè),應當了知;所有次第,應當了知;所有差別,應當了知;由是七相,應知如來十力略義。

  「如是所說如來十力所有自性,應當了知」,這個頌的第一句「自性與分別」,現在自性就是十力的自性!缸孕浴,就是它自己有這樣的體性,所以也就是別性,別義,「應當了知」!杆蟹謩e,應當了知」,這是第二句,那個第一句頌的第二句「與分別」!杆胁还玻瑧斄酥,這是第二句頌那個「不共」,應當了知!杆衅降龋瑧斄酥;所有作業(yè),應當了知;所有次第,應當了知;所有差別,應當了知;由是七相,應知如來十力略義」,由前邊這個自性,乃至到差別,這一共是七個相貌!笐鐏硎β粤x」,我們若通達了這七個相呢,就通達了佛的十力的要義了。這是「長行」,「長行」和「嗢柁南」總起來是「標列」。下面第二科是「隨釋」,解釋這個七相的大意。分七科,第一科先解釋「自性」。又分三科,第一科是「征」。

  卯二、隨釋(分七科)  辰一、自性(分三科)  巳一、征

  云何如來十力自性?。

  怎么叫做佛的十種智力的它自身的體性呢?這是「征」,下面第二科解釋。分兩科,第一科是「標體性」。

  巳二、釋(分二科)  午一、標體性

  謂總五根為其自性。由慧勝故,且說十力,慧為自性。

  「謂總五根為其自性」,這一句話就說完了。這個佛的十力總起來說,以信、進、念、定、慧的五根為它的體性。「由慧勝故,且說十力,慧為自性」,在五根里邊,信、進、念、定、慧里邊,慧的力量非常的殊勝,所以姑且說十力是以慧為它的體性,就是十種智力,十種智慧,其他的那四種根沒有說,信、進、念、定這四種根沒有提。這是先標體性,也就是它的自性。下面第二科「出最勝」。分兩科,第一科是「舉初」。

  午二、出最勝(分二科)  未一、舉初

  所以但言處非處智力;不言信力,不言余力。

  因為慧為最勝,所以說佛的處非處智力,只說了慧力,而不言其他的力,信、進、念、定這四種力沒有講!覆谎杂嗔Α,十種智力只說一個處非處智力,其余的九力也沒有說。這是舉初,下邊第二科是「例余」。

  未二、例余

  如處非處智力,如是余力,當知亦爾。

  「如處非處智力」,佛的這個智力是以慧為體性!溉缡怯嗔Α,其余的九種力也是這樣子,也以慧為體性的。下面第三科是結束。

  巳三、結

  是名如來十力自性。

  是名如來十力的自性。

  《披尋記》一六五一頁:

  謂總五根為其自性者:〈決擇分〉說:問:最后三根何等根分?答:是九根分:所謂意根,信等五根,樂、喜、舍根。(陵本五十七卷七頁)今說如來十力自性,即最后三根中具知根攝。故彼善根,總以五根為其自性。

  這個《披尋記》的解釋:「謂總五根為其自性者」,這是牒前面的論文!礇Q擇分〉的上面說:「問:最后三根」,一共有二十二根,二十二根的最后有三個根,就是未知欲知根、已知根、具知根這三根。這三根「何等根分」,這三根在二十二根里邊和哪一個根是相契合的呢?或者這個「分」當個義字講,是哪一個根的意義?或者當個合字講,它符合哪一個根的義?回答:「是九根分」,最后的三根是二十二根里面那個九個根,九個根的義。哪九根呢?「所謂意根,信等五根」,就是信、進、念、定、慧五根,另外有樂、喜、舍三受根!(陵本五十七卷七頁)」。

  「今說如來十力自性,即最后三根中具知根攝」,這個十力的自性在二十二根那個最后三根里面,就是那個具知根所攝的,屬于這個根。「故彼善根,總以五根為其自性」,這三根叫做三無漏根,三無漏根就是完全是圣人的境界。第一個未知欲知根,若按照小乘來解釋,就是初果。初見道的時候,這個苦集滅道四諦,有欲界的四諦,色界、無色界的四諦,所以加起來就是八地。八地,他知道欲界的苦諦了,但是欲界的集諦、滅諦、道諦,色、無色界的苦諦、集諦、滅諦、道諦還不知道,還想要知道,這叫未知欲知根,這是已經得了初果的人;蛘哒f是他是初果向,初果向也是指已經入圣道的人,叫做初果向。

  那么加起來是有十六心,就是欲界四諦,色界、無色界四諦,是八諦。每一諦有二心,加起來就是十六心。十六心,這個初果他是初開始見到苦諦,或者就是見到苦諦的一個心,兩個心,然后集、滅、道,每一個都是兩個心。到了十五心的時候,這個時候初果的見道是圓滿了,就是得初果了。但是十五心沒圓滿的時候,那叫做向初果;十五心圓滿的時候,就是得了初果。那么十六心的時候,就是修道了,就是初果以后繼續(xù)修行了,F在這未知欲知根就是在初果向的這個時候。

  這個知已根,或者說已知根,就是欲界的四諦、色界的四諦,一共是十六心,完全都通達了。通達了以后,就是得了初果以后,就是向二果去了。向二果,三果向,三果,到四果向,這個時候都叫做已知根。到了阿羅漢的時候,叫做具知根,這時候功德完全圓滿了,F在這里說的這個如來的十力,就是具知根說。這若是約佛來說,這個具知根到佛的境界才圓滿,所以是具知根攝。這一段文是說佛的十力的自性,以五根里邊的慧為它的自性,就是這樣意思。

  辰二、分別(分四科)  巳一、征起

  云何如來十力分別?

  這是第二科,解釋這個分別。分四科,第一科是「征起」。怎么樣來分別如來的十力呢?這是「征」,下面是「略標」,第三科是「略釋」。

  巳二、略標

  謂若略說,由三分別,當知無量。

  若是簡要地說明這個問題呢,由三種分別來解釋十力的要義。由三種分別,也就應該知道是無量義了,「當知無量」。這是「略標」,下面第三科是「別釋」。分三科,第一科「由時分」。

  巳三、別釋(分三科)  午一、由時分

  一者、由時分分別。謂于墮在過去未來及現在世一切所知,隨悟入故。

  「一者、由時分分別」,就是由時間的這一部份,它是一切法其中的一份,所以叫時分;由時分來分別佛的十力!钢^于墮在過去未來及現在世一切所知,隨悟入故」,在時份上怎么分別呢?「謂于墮在」,就是謂于一切法屬于過去的,屬于未來的,是屬于現在的;這些過去、未來、現在是佛的所知!鸽S悟入故」,隨其因緣,佛都能夠悟入。這是約時間的分別。

  午二、由品類

  二者、由品類分別。謂于一一諸有為事自相、共相、一切行相,隨悟入故。

  「二者、由品類分別」,這是第二科「由品類」。由品類的分別,怎么分別呢?「謂于一一諸有為事自相、共相、一切行相,隨悟入故」,「謂于一一諸有為事」,一樣一樣的有為事,沒有說無為,就是說這個有為事,一一的諸有為事;蛘呤侨碎g的,或者是天上的,或者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或者得禪定、不得禪定,這一切的品類,這些有為事!缸韵、共相」,它的別相,共相就是通相,一切的行相,「隨悟入故」,隨其因緣,佛的這十種智力都能悟入。這是第二科,下面第三科「由相續(xù)」。

  午三、由相續(xù)

  三者、由相續(xù)分別。謂于十方一切有情界各各差別,一切相續(xù)、一切事義,隨悟入故。

  由相續(xù)的分別,什么叫做相續(xù)的分別呢?「謂于十方一切有情界各各差別,一切相續(xù)」,這個相續(xù)實在就指身體說的,這個身體實在有變化,但是相續(xù)的。一切有情界各各差別的,這一切的他的生命,這個生命、身口意所作的一切事義!鸽S悟入故」,也隨其因緣佛都能悟入。這是分三種分別:一個是時份,一個是品類,一個是相續(xù)。這下面第四科「總結」。

  巳四、總結

  即由如是三種分別,如來十力當知無量:是名如來十力分別。

  「即由如是三種分別,如來十力當知無量」,由這三種的分別去觀察,我們應該通達佛的十力里面的要義是無量無邊的,「是名如來十力分別」。下面第三科是「不共」。

  辰三、不共

  云何如來十力不共?謂唯如來有此十力,不共一切聲聞獨覺:是名如來十力不共。

  佛的如來十力為什么稱之為不共呢?謂唯如來有此十種智力,不共于一切聲聞,不共于一切獨覺,一切聲聞、獨覺他們沒有這種功德,所以「是名如來十力不共」。這是第三科,下面第四科是「平等」。分三科,第一科是「征」。

  辰四、平等(分三科)   巳一、征

  云何如來十力平等?

  云何如來十力叫做平等呢?下面第二科解釋。分兩科,第一科是「成就無別」。

  巳二、釋(分二科) 午一、成就無別

  謂此十力,一切如來悉皆平等具足成就;故說平等無有差別。

  佛佛都是平等無差別的。下面第二科「安住有別」。

  午二、安住有別

  若就如來多所安住;是則如來如是十力,展轉差別。謂余如來,多住余力,其余如來,復住余力:

  「若就如來多所安。皇莿t如來如是十力,展轉差別」,若是按照佛陀多所安住的那個部份,「是則如來如是十力,展轉差別」。這話是什么意思呢?「謂余如來,多住余力」,就是譬如說我們釋迦牟尼佛有可能是多住在處非處智力,其他的佛陀呢,可能多住在其他的力,多住在其余的智力!钙溆嗳鐏,復住余力」,另外一位佛又安住在不同的力。

  巳三、結

  是名如來十力平等。

  一切佛都有這十種智力,這一方面是平等的,但是他安住有點不同!甘敲鐏硎ζ降取,這是結束了。下面第五科是「作業(yè)」,分三科,第一科是「征」。

  辰五、作業(yè)(分三科)   巳一、征

  云何如來十力作業(yè)?

  就是佛陀具足了十種智力,他有什么作用呢?安住在十力作什么事情呢?就是這個意思。這第一科是「征」,下面第二科是解釋。解釋里又分十科,第一科解釋「處非處智力」。

  巳二、釋(分十科) 午一、處非處智力

  謂如來所有處非處智力,于諸因中如實知因;于諸果中如實知果;及能降伏無因惡因種種諍論,一切沙門婆羅門等。

  「謂如來所有處非處智力,于諸因中如實知因」,佛陀安住在處非處智力里邊做什么事情?就是「于諸因中」,在一切眾生,或者是一切聲聞、獨覺、一切菩薩,于諸因中的時候,「如實知因」,佛就知道他現在是做了這樣的因,或者是圣道的因,或者聲聞、緣覺的因,或者是佛的因,或者是人天的因,「如實知因」。「于諸果中如實知果」,他現在達到結果的程度了,佛也是真實知道這件事。「及能降伏無因惡因種種諍論」,前面是說這是一種作用,這是說另一種作用,「能降伏無因惡因」,就是有的眾生有邪知邪見,不承認有因這件事,佛能降伏他。還有的眾生有惡因,作罪過的事情,認為是善法的因,所以這是惡因,還有各式各樣的諍論!敢磺猩抽T婆羅門等」,就是佛教徒以外的這些人,他們有種種邪知邪見這些事情,佛都能降伏他們。這是「處非處智力」,下面第二科是「自業(yè)智力」。

  午二、自業(yè)智力

  如來所有自業(yè)智力,于自所作受用果業(yè),如實了知;及能降伏施福移轉種種諍論,一切沙門婆羅門等。

  「如來所有自業(yè)智力,于自所作受用果業(yè),如實了知」,前面處非處智力有總說的意思,在下面九種智力是別說的,有這種差別。

  「如來所有自業(yè)智力」有什么作用呢?「于自所作受用果業(yè),如實了知」,就是你自己所作的業(yè)是將來你受用果的因,「如實了知」,如實說明果的業(yè)因,這件事佛如實了知!讣澳芙捣└R妻D種種諍論,一切沙門婆羅門等」,這是兩個作用:前面是如實了知,這是因,那是果;這是降伏施福移轉的事情,這種種諍論。

  《披尋記》一六五二頁:

  施福移轉者:謂自或他行施作福;能感他自增上果故。

  我們說作善會得善報,作惡會得惡報,但是這些外道有的時候他們可能得到四禪八定了,他們有多少神通的。他看見這個人在生的時候,作了很多功德,但是第二生生到貧窮家,沒有得到大財富,生到貧窮家去了。說是有的人他是盜賊,這一生作了偷盜,但是第二生有很多的財富,這是怎么回事呢?外道有個解釋,叫「移轉」,「施福移轉」,就是那個人作的功德,那個業(yè)力跑到另外一個人的身上去了,另外一個人得福了,所以叫「施福移轉」!钢^自或他行施作福;能感他自增上果故」,能夠這樣子。佛來降伏這件事,能降伏施福移轉種種諍論。就是有三世,這個受果報,你現在作了福,但是你第二生受苦了,沒有得到福,這是有其他的罪業(yè)發(fā)生作用。你作福那個因,那是要以后還會得到的,不能移轉的,是這個意思!讣澳芙捣└R妻D種種諍論」,誰有這些不同于佛法的正知正見的這些諍論呢?就是「一切沙門婆羅門等」,這些事情。下面第三科「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

  午三、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

  如來所有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能現三種神變,無倒教授所化有情;及能降伏安住種種相違異品怨害諍論,一切沙門婆羅門等。

  「如來所有靜慮解脫等持等至」,佛所有的解脫及靜慮,就是色界的四靜慮。這個禪翻到中國話,就翻個靜慮,就是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佛所成就的四靜慮,當然這就是表示不是聲聞、緣覺的四靜慮,也不是菩薩的四靜慮。這個「解脫」就是八解脫,我們前面也是講過。但是說四靜慮,也通于有漏,也通于無漏。若是說八解脫,一定是無漏,因為其中有個滅盡定,滅受想定解脫,滅受想定是圣人的境界。色界四禪、無色界的四空定,說有漏這是凡夫境界,這是「靜慮解脫」。

  「等持」,這個色界的四靜慮、無色界的四空定,也可以說是等持,也可以說是等至。但是八解脫可以說個等至,也可以說是等引。這里面有什么差別呢?其實前面也說過。說這個等持,唯是有心定,不通于無心定。無心定就是無想定,這個色界天第四靜慮里面有個無想定。這個滅盡定也是無心定,那是無心定就不能稱之為等持了,等持只是有心定。這個「等至」,就是通于有心定,也通于無心定。

  在文字上的解釋呢,這個「等持」,這個「等」我們講過,就是也不昏沉、也不散亂,叫做等。「持」,能保持這個境界,相續(xù)地不變,那么叫做持;叫等持,那么這就是定就是這樣子。這個「等至」,「等」還是不昏沉、也不散亂,那叫做等。你能達到這個境界,這叫做至,是這樣意思;這是等持等至。是等至,而也可以名之為等持,但是屬于有心定。若說到無心定呢,可以說等至,而不能說等持了,它們有點兒差別。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