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義經(jīng)略解 德行品第一
德行品第一
此品在贊佛之德行也。身語意三業(yè)清凈曰德,以清凈三業(yè)施于眾生成就一切事功曰行。眾生若能清凈身語意,十惡不犯,便可與佛齊德了。
佛于無量劫修積德行,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其實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尚是略說,若具足說,佛為大菩薩示現(xiàn)無量相,相具無量好。佛以清凈法身,為眾生示現(xiàn)無量色、無量形、無量相、無量好。所謂空性隨緣現(xiàn),無量相具足。所以經(jīng)云:「而實無相非相色,一切有相眼對絕,無相之相有相身,眾生身相相亦然!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菩薩摩訶薩八萬人。」
此是證信序,悉是結(jié)集經(jīng)人語,俾取信于后人也。
如是佛所說,明非我結(jié)集經(jīng)人信口而說者。同時佛確如是而說,我記憶無謬也。我親從佛處聽聞,非道聽途說者也。故曰如是我聞。
佛法流布十方,不便以一國之年代記載,故以「一時」代表之。
佛即釋迦牟尼佛也,是說法之主。此經(jīng)為釋迦牟尼佛所說,非余佛所說也。
王舍城耆阇崛山中,是說法之處。王舍城在中印度摩竭陀國,頻婆娑羅王時,自上茅城遷來此處。以王舍于此,故曰王舍城。
王舍城周圍有五座山,第一座即耆阇崛山,即靈鷲山是也。有云其山頂形似鷲鳥,有云山中多鷲,故名靈鷲山。山在王舍城東北方,世尊居此山中說法最久。
比丘是出家受具的男眾,比丘尼是出家受具的女眾。比丘有三義:一、乞士。二、破惡。三、怖魔。
大比丘之「大」,亦有三義,即大多勝。大者,言其道德尊崇,在聲聞有學中最尊最極。多者,言其學問深、識見多,精通內(nèi)外經(jīng)典。勝者,言其得佛教法,知見正真,勝過九十六種外道。
眾者,僧伽也,僧團也,和合眾也。如是比丘,有一萬二千人在一起。
菩薩摩訶薩,具稱應為菩提薩埵摩訶薩埵。菩提者覺也,薩埵者譯為有情,菩提薩埵即覺有情。此有二義:一者,菩薩是覺悟的有情。二者,菩薩自覺,復能覺悟其他的有情。
自覺是上求佛道,覺悟其他的有情是下化眾生。故菩薩者,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也。
菩薩上求佛道是智,下化眾生是悲。菩薩以智導悲故不住生死,以悲導智故不住涅槃。所謂行空不證者,悲導智也;涉有不著者,智導悲也。
所謂摩訶薩是大,菩薩摩訶薩者,即大菩薩也。如是大菩薩,計有八萬人。
「天龍夜叉干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諸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俱!
次言天龍八部及與四眾弟子。天趣與龍,眾所易知,不贅述。夜叉譯為捷疾鬼。干闥婆譯曰香陰,食香資陰也,乃帝釋天之俗樂神。阿修羅,譯曰無端、無酒、非天。阿修羅瞋心特重,喜與天戰(zhàn)。有四種阿修羅:一、卵生,鬼道攝;二、胎生,人道攝,居地下大窟中;三、濕生,畜生道攝;四、化生,天道攝。
迦樓羅即金翅鳥,兩翅伸張相去三百六萬里。閻浮提只能容其一足。命終后發(fā)火自焚,身肉消散,唯心不壞,青琉璃色。輪王得之,用為珠寶。帝釋得之,用為髻中之珠。
緊那羅,舊譯為人非人,新譯為歌神,帝釋之歌神也。摩睺羅伽,即大蟒神也。
此言諸比丘,即一般比丘也,不同以上之大比丘。比丘是男眾,比丘尼是女眾。優(yōu)婆塞是在家受五戒的男眾,優(yōu)婆夷是在家受五戒的女眾。此出家在家男女二眾,是佛的四眾弟子。
「大轉(zhuǎn)輪王小轉(zhuǎn)輪王。金輪銀輪諸轉(zhuǎn)輪王。國王王子國臣國民。國士國女國大長者。各與眷屬百千萬數(shù)而自圍繞。來詣佛所頭面禮足繞百千匝。燒香散華種種供養(yǎng)。供養(yǎng)佛已退一面坐!
轉(zhuǎn)輪王于人壽增劫時出現(xiàn)于世。人壽增至二萬歲以上,直至人壽減至八萬歲時,此其間轉(zhuǎn)輪圣王出現(xiàn)于世。良以眾生善根福德俱深厚故。轉(zhuǎn)輪王有四種,即金輪王、銀輪王、銅輪王、鐵輪王。金輪王主宰四部洲,銀輪王主東西南三部洲,銅輪王主東南二部洲,鐵輪王主南瞻部洲。轉(zhuǎn)輪王有七寶,即輪寶、珠寶、象寶、馬寶、主藏臣寶、主兵臣寶、玉女寶。
國王是指諸小國王。以及王子國臣國民。士即是人也,男人曰國士,女人曰國女。
世間長者,須具十德:一、姓貴。二、位高。三、大富。四、威猛,具威儀也。五、智慧甚深。六、耆年歲長。七、行凈。八、禮備。九、上嘆。十、下歸。
繞百千匝者繞佛也。繞佛者,表敬慕于佛也;蛘哂腥藨岩扇衾@佛百千匝,豈不費時太久嗎?須知佛有神力,能令長時化短,令眾生覺得只是須臾頃。
燒香散華作供養(yǎng)也。種種供養(yǎng)略說有其三種:一、敬具供養(yǎng),如燒香散華等。二、資生具供養(yǎng),如四事供養(yǎng)等。三、莊嚴具供養(yǎng),如幢旛寶物等供養(yǎng);蛘f十種供養(yǎng),即華、香、瓔珞、末香、涂香、燒香、繒蓋幢旛、衣服、伎樂、合掌。或說財、法、觀行等供養(yǎng)。
「其菩薩名曰文殊師利法王子。大威德藏法王子。無憂藏法王子。大辯藏法王子。彌勒菩薩。導首菩薩。藥王菩薩。藥上菩薩;ù逼兴_;ü獯逼兴_。陀羅尼自在王菩薩。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常精進菩薩。寶印手菩薩。寶積菩薩。寶杖菩薩。越三界菩薩。毗摩跋羅菩薩。香象菩薩。大香象菩薩。師子吼王菩薩。師子游戲世菩薩。師子奮迅菩薩。師子精進菩薩。勇銳力菩薩。師子威猛伏菩薩。莊嚴菩薩。大莊嚴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訶薩八萬人俱。」
前文略舉菩薩數(shù)為八萬人。今舉八萬菩薩之上首,以代表之。
法王子是菩薩別稱,從佛法化生,并能承擔如來家業(yè),續(xù)佛慧命,曰法王子。如是等菩薩共有八萬之數(shù)。
「是諸菩薩。莫不皆是法身大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之所成就。其心禪寂常在三昧。恬安惔怕無為無欲。顛倒亂想不復得入。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無量法門悉現(xiàn)在前。得大智慧通達諸法。曉了分別性相真實。有無長短明現(xiàn)顯白又能善知諸根性欲。以陀羅尼無礙辯才。請佛轉(zhuǎn)*輪。隨順能轉(zhuǎn)。微渧先墮以淹欲塵。開涅槃門扇解脫風。除世熱惱致法清涼。次降甚深十二因緣。用灑無明老病死等。猛盛熾然苦聚日光。爾乃洪注無上大乘。潤漬眾生諸有善根。布善種子遍功德田。普令一切發(fā)菩提萌。智慧日月方便時節(jié)。扶踈增長大乘事業(yè)。令眾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常住快樂微妙真實。無量大悲救苦眾生。是諸眾生真善知識。是諸眾生大良福田。是諸眾生不請之師。是諸眾生安隱樂處。救處護處大依止處。處處為眾作大導師能為生盲而作眼目。聾劓啞者作耳鼻舌。諸根毀缺能令具足。顛狂荒亂作大正念。船師大船師運載群生渡生死河。置涅槃岸。醫(yī)王大醫(yī)王。分別病相曉了藥性。隨病授藥令眾樂服。調(diào)御大調(diào)御。無諸放逸行。猶如象馬師。能調(diào)無不調(diào)。師子勇猛威伏眾獸。難可沮壞。游戲菩薩諸波羅蜜。于如來地堅固不動。安住愿力廣凈佛國。不久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諸菩薩摩訶薩。皆有如是不思議功德!
這一大段文,是贊菩薩有如是之功德。
大士是菩薩的別稱。破無明見法性之菩薩曰法身大士。初地以上之菩薩,即名法身大士。這八萬菩薩,悉已破無明證法性矣。
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之所成就,是言這八萬菩薩皆已成就五分法身。
遠離過非,持戒功圓,證得法身本來清凈,曰戒法身。
心住實際,除滅一切妄想分別,證得真心體寂,自性不動,可成就定法身。
如實知見,契會中道,證得真心體明,自性無暗,可成就慧法身。
解脫者離縛義,離生死義。若證得自體本來無有生死,無有諸累,如是可成就解脫法身。
徹證實相,如實知一切法本來無染。自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皆辦,不受后有。并知一切三乘人之所證所得,是名解脫知見法身。
雖然小乘人亦證五分法身,然質(zhì)實而論,唯佛一人以后得智徹證五分法身也。
其心禪寂,常住三昧。三昧者定也。小乘人有入定出定,大乘人無有出入。以行住坐臥一切時中,無非是定也,故曰常住三昧。
以其心常寂定故,所以能恬安淡泊無為無欲。以無為無欲故,于是一切顛倒亂想不能入。因為定力所持,所以其心能夠靜寂清澄,而其志慮玄通無礙,虛漠無著。如是縱經(jīng)億百千劫,總是妙湛寂止,不動不搖。
無量法門悉現(xiàn)在前,是智慧通達,親證無量諸法,故曰悉現(xiàn)在前。
是等菩薩摩訶薩,以大智慧悉能通達諸法。菩薩智慧真正明了,如實知諸法悉以無性為性。以諸法無自性故,所以得隨緣幻成諸相。而諸法相隨緣幻成,幻成之相定無自性。菩薩如實知無性幻有,故能于一知無量。菩薩如實知諸法幻有無性,故能于無量知一。如是性相真實,無有顛倒。一切有無長短等諸法相,無不顯現(xiàn)明了。
如是八萬大菩薩,悉能曉了五乘眾生之根性欲。有云過去者名根,現(xiàn)在者名欲,未來者名性。有云過去所習名性,現(xiàn)在欣樂名欲,深心所著名根。
所謂根者,眾生之根機也。眾生根機有上中下之分,如利根者稱上根,鈍根者稱下根,中庸者稱中根。再如信進念定慧等五根皆是。
性名積習,積習既久,于是成性。所謂欲者,系信喜好樂之謂也。如有好五欲者,有好名聞者,有好世間財利者。再如有好出家修道,有好持戒,好信,好施,好頭陀遠離,好禪,好智慧,好多聞,好毗尼;凡夫之人好淫怒癡等,皆名為欲。
若略明欲與性之分別,或時欲隨性而作行,或時習欲而成性。性名染心,欲名隨緣,是其大略分別也。
菩薩既已深知眾生之根性欲,于是以陀羅尼力,與無礙辯才智慧,請佛為眾生轉(zhuǎn)*輪,同時菩薩自己,亦能隨順為眾生說法。
陀羅尼譯曰總持,總持者,能持諸善,能遮諸惡也。陀羅尼有四種,即法陀羅尼、義陀羅尼、忍陀羅尼、咒陀羅尼。
無礙辯才亦有四種,即法無礙辯、義無礙辯、辭無礙辯、樂說無礙辯。菩薩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于菩提心中攝無量法義,名義無礙辯智。一切無量諸法,悉入菩提心,是名法無礙辯智。實無文字,而說文字,是名辭無礙辯智。不可說法,說不斷絕,是名樂說無礙辯智。
微渧先墮,是說請佛雨大法雨之前,而菩薩先隨順說法。如大雨之前,必先降微渧也,故曰微渧先墮。
開涅槃門扇解脫風。無生無滅名曰涅槃,離苦得樂名曰涅槃,得安隱處名曰涅槃,離惑業(yè)苦息諸塵勞名曰涅槃。故《大般涅槃經(jīng)》略云,云何涅槃,善男子,如人饑餓,得少飯食,名為安樂,如是安樂亦名涅槃……。
所謂解脫者,遠離一切系縛也。故涅槃者,即是解脫。解脫者是無為法,無為法者不生不滅,不老不死,不破不壞,非有為法。所謂有為法者,是有生住異滅相也。解脫者不生不滅,故非有為法。如是之法,名曰如來入大涅槃,故涅槃者,即解脫也。
《大般涅槃經(jīng)》有云,無疾病即真解脫,無死者即是甘露,是甘露者即真解脫。解脫者名無動法,解脫者名不可取,解脫者名一味,解脫者名清凈,解脫者即是平等,解脫者名無異處,解脫者名到彼岸,解脫者除諸煩惱,解脫者名滅諸愛不雜淫欲,解脫者離我我所,解脫者無所畏,解脫者伏諸放逸,解脫者名寂靜純一無二。……
所以菩薩隨順佛意,展轉(zhuǎn)流布佛法,如大法雨之前,微渧先墮以淹息眾生之欲塵,以待佛法雨普滋。先開涅槃之門,扇解脫之風,俾導眾生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
除世熱惱,世間之法,煩躁惱亂眾生之心。菩薩先開涅槃門扇解脫風,以除其煩惱,俾能獲得佛法之清涼。
次降甚深十二因緣,十二因緣者,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過去煩惱名為無明,過去業(yè)名為行,F(xiàn)在世中,初始受胎名為識。入胎五分四根未具,名為名色。具足四根未名觸時,是名六入。未別苦樂是名為觸。染習一愛,是名為受。習近五欲,是名為愛。內(nèi)外貪求,是名為取。為內(nèi)外事,起身口意業(yè)是名為有,F(xiàn)在世「識」名未來世「生」,F(xiàn)在世「名色六入觸受」,名未來世「老病死」。
所以無明、行二支,是過去世因。識、名色、六入、觸、受等五支是現(xiàn)在世果。由過去世之惑業(yè),而有現(xiàn)在世之苦果。愛。取、有三支是現(xiàn)在世因,生、老死二支是未來世果。由現(xiàn)在世惑業(yè),而受未來世苦果。
佛于《大般涅槃經(jīng)》說,十二因緣名為佛性,其義甚深。觀十二因緣智慧即名中道,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種子。并說觀十二因緣智有四種,一者下,二者中,三者上,四者上上。下智觀者,不見佛性,以不見故,得聲聞道。中智觀者,不見佛性,以不見故,得緣覺道。上智觀者,見佛性不了了,以不了了故,住十住地。上上智觀者,見佛性了了,以了了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所以今經(jīng)云,次降甚深十二因緣,用灑無明老病死等猛盛熾然苦聚日光。熾然者,生死也?嗑廴展,是形容眾生生死之苦報,猶烈日之蒸炙一般。所以菩薩先降微渧而隨順說法,示開涅槃門扇解脫風也。繼降十二因緣法雨,灑滅無明老病死等惑業(yè)苦也。
爾乃洪注無上大乘以下,是言終于法雨霈施,宣大乘法,令諸眾生善根滋培,布善種子遍功德田,普令一切眾生發(fā)菩提心。
智慧者般若也,方便者漚和也。智慧日積月累而增長,方便因時節(jié)因緣而成就。所謂智慧菩薩母,方便以為父,三世諸導師,皆從此法出也。
扶是繁茂的樣子。終于大乘事業(yè),繁茂而興隆。令諸眾生疾成無上菩提,常住于快樂微妙真實的境界。
如是菩薩,以無量大悲救拔苦惱眾生。是諸苦惱眾生真正的善友,是諸眾生良佑福田?v然眾生不祈請,菩薩亦自動為其導師。令諸眾生獲得解脫涅槃,是諸眾生安隱無煩惱快樂之處。是諸眾生救護之處,為諸眾生作大依止處。
是諸菩薩,在在處處能為眾生作大導師。能為生盲者作眼目。盲者有盲與生盲之不同,盲是先有目而后失明之謂。生盲者,是出生即無目也。菩薩為生盲者,而作眼目,以除其苦也。
割鼻曰劓,此云劓者,即指無鼻者言。菩薩能為聾劓啞者作耳鼻舌,除其苦也。乃至諸根毀壞缺損者,均能令彼具足。
顛狂荒亂者,是指邪見熾盛失其正念。或者因病失其正念者,菩薩均能令其獲得正念。
如是菩薩是船師大船師。所謂船師者,商人出海尋寶,必須要有船師為其良導,否則便有迷航的危險。菩薩導諸眾生出苦得樂,猶如船師一樣。運載眾生渡生死河,而登涅槃彼岸。
醫(yī)王大醫(yī)王。佛是大醫(yī)王。云何為大醫(yī)王?佛以四事稱為大醫(yī)王。云何四事?一、佛如實知眾生病苦。二、佛知眾生病之原因。三、佛知眾生病之對治,因病而授藥。四、佛知眾生病已愈。以知眾生病苦,于是令眾生知苦。以知眾生病因,于是令眾生斷集。以知眾生病之對治因病授藥,于是令眾生修道。以知眾生病之愈,于是令眾生證滅。佛以此四事,故稱大醫(yī)王。
所以是等菩薩,能分別病相,曉了藥性,隨病授藥令眾生樂服。
所謂調(diào)御,是以喻立說,猶象馬之調(diào)御師也。以調(diào)御功德,能令剛強難調(diào)眾生,離諸放逸,歸向佛道。所以說猶如象馬師,能調(diào)、無不調(diào)。
師子是百獸之王,能伏眾獸。菩薩亦復如是,能降伏一切邪外,而不為一切邪外所沮壞。
游戲菩薩諸波羅蜜,游戲有無礙意。言是等菩薩,于諸波羅蜜,均能無礙也。諸波羅蜜即六波羅蜜也,即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定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華嚴說十波羅蜜,即于六波羅蜜外加方便波羅蜜、愿波羅蜜、力波羅蜜、智波羅蜜。菩薩于是諸波羅蜜,均能游戲無礙。
于如來地堅固不動。于無上佛地,均能堅固不動,不退不失。
安住愿力者,均能安住于大悲愿力,不為外境破壞。廣凈佛國土,菩薩自不為粗業(yè),亦教眾生不為粗業(yè),是謂凈佛國土。
何謂菩薩粗業(yè)?起貪瞋癡是菩薩粗業(yè),墮二乘地是菩薩粗業(yè),取著于相是菩薩粗業(yè)。菩薩于佛土內(nèi),自不起貪瞋癡,亦教他不起貪瞋癡,是凈佛國土。自不墮二乘地,亦教他不墮二乘地,是凈佛國土。自不取著于相,亦教他不取著于相,是凈佛國土。
如是等菩薩,不久當?shù)贸删桶Ⅰ穸嗔_三藐三菩提。這些菩薩摩訶薩,皆有如是不思議功德。
「其比丘。名曰大智舍利弗。神通目揵連;勖毱刑。摩訶迦旃延。彌多羅尼子。富樓那。阿若憍陳如等。天眼阿那律。持律憂波離。侍者阿難。佛子羅云。憂波難陀。離婆多。劫賓那。薄拘羅。阿周陀。莎伽陀。頭陀大迦葉。憂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如是等比丘萬二千人。皆阿羅漢盡諸結(jié)漏無復縛著。真正解脫!
以上贊畢諸大菩薩,今復稱諸大比丘僧。
阿羅漢者,斷盡見思,空人我執(zhí)。緣外求空,以空為真,出三界證清凈無際,得無漏偏真智,入有余涅槃;疑頊缰呛,入無余涅槃,名阿羅漢。
盡諸結(jié)漏,結(jié)是煩惱總稱。是等阿羅漢,均已盡見思煩惱。所謂漏者,凡生三界之內(nèi),皆謂之漏。無復縛著,一切煩惱纏名縛。凡夫具足諸煩惱名曰具縛。今此阿羅漢無復煩惱纏縛,一心清凈,于一切世法,亦無染著,真正獲得解脫。
「爾時大莊嚴菩薩摩訶薩遍觀眾坐各定意已。與眾中八萬菩薩摩訶薩俱。從坐而起來詣佛所。頭面禮足繞百千匝。燒散天華天香天衣天瓔珞天無價寶。從于空中旋轉(zhuǎn)來下。四面云集而獻于佛。天廚天缽器。天百味充滿盈溢。見色聞香自然飽足。天幢天幡天幰蓋天妙樂具。處處安置作天伎樂。娛樂于佛。即前跪合掌。一心俱共同聲。說偈贊言!
此經(jīng)由大莊嚴菩薩發(fā)起請問,大莊嚴菩薩普觀大眾,見大眾均已一心恭敬,于是與八萬菩薩摩訶薩,從座而起,恭敬問佛。請法之先,先作供養(yǎng)。
所供養(yǎng)天百味之天廚妙供,令人見色聞香,不待食用即得飽滿。幰者,車幔也。
跪亦作胡跪互跪,一膝支身曰互跪,雙膝落地曰長跪。
一心者,清凈一心,專致一念也。偈者偈頌也,四句為一偈。十二部經(jīng)說偈頌有二種,即伽陀和祇夜。伽陀譯曰孤起頌,用以贊佛功德,不重頌長行文。祇夜譯為重頌,用以重頌長行。此處偈頌,屬于伽陀。
「大哉大悟大圣主無垢無染無所著
天人象馬調(diào)御師道風德香熏一切
智恬情怕慮凝靜意滅識亡心亦寂
永斷夢妄思想念無復諸大陰界入」
大哉大悟大圣主者,稱贊于佛也。身心清凈無有染著,故曰無垢無染無所著。佛親證心性虛寂,清凈無極,故名無所著等正覺。
天人象馬調(diào)御師,佛者天人之師。因為余道眾生聞法得生天人,天道人道眾生聞法,可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稱佛為天人師。
佛道猶如春風化雨,普蘇一切,佛德馨香,普熏一切,故曰道風德香熏一切。
佛智慧明澈恬靜,而情復淡泊,志慮凝靜。
意滅識亡心亦寂,第八識曰心,第七識曰意,第六識曰識。第七識、第六識唯有生滅,而第八阿賴耶識,亦生亦滅,亦不生滅。何以亦生亦滅?因為阿賴耶識是生滅與不生不滅合故。何以亦不生滅?因為阿賴耶即如來藏故。如來藏者,唯不生不滅也。佛已徹證清凈法身,故心意識俱已虛寂。
永斷夢幻虛妄的思、想、念,于一切法無所著也。愿求曰思,取相曰想,追憶曰念。佛成等正覺,于一切法無所著,故于一切法無有愿求取相追憶也。
無復諸大陰界入。諸大是地水火風四大,陰是色受想行識五陰,界是十八界,入是十二入。這一切都是如幻性空的,如經(jīng)云,四大苦空,五陰無我。佛證大覺,悉已如實而知,故無諸大陰界入。
「其身非有亦非無非因非緣非自他
非方非圓非短長非出非沒非生滅
非造非起非為作非坐非臥非行住
非動非轉(zhuǎn)非閑靜非進非退非安危
非是非非非得失非彼非此非去來
非青非黃非赤白非紅非紫種種色」
此三偈贊佛法身,諸佛法身清凈不可思議,等同虛空,無生無滅,無去無來,非相非無相,非名非無名,常住而不有,空寂而不無。言其有卻是無蹤無跡,論其無卻是橫遍豎窮。
所以偈頌贊曰,其身非有亦非無。因與緣是為生相,自他者和合也?傊,因緣與和合悉為生相,佛法身無生無滅,故非因非緣非自他。
非方非圓非短長,言法身無相也。
佛法身無為,故非出非沒非生滅。有為法始具出沒生滅等相也。
佛身語意至極清凈,無造業(yè)故,故曰非造非起非為作。
非坐非臥非行住,言佛法身離一切相也。經(jīng)云,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所以非動非轉(zhuǎn)非閑靜,非進非退非安危,亦是一樣的道理。
非是非非非得失,非彼非此非去來,非青非黃非赤白,非紅非紫種種色。言佛法身清凈也,無相也。
「戒定慧解知見生三明六通道品發(fā)
慈悲十力無畏起眾生善業(yè)因緣出」
此言佛之法身從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而生,所謂五分法身是也。
三明者,在佛曰三達,在阿羅漢曰三明。不過此處之三明,乃用以贊佛也。所謂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謂之三明!洞蠹ㄩT經(jīng)》說,三明者宿命智明、眾生生滅智明、漏盡智明。實是名異而義同也。
六通者,六種神通也。三乘圣者亦得,然唯佛究竟。六種神通者,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所以三明者,實即六通中之漏盡、宿命、天眼三通也。天眼通于未來無礙,宿命通于過去無礙,漏盡通于現(xiàn)在無礙。
道品發(fā)是言由三十七道品所發(fā)也。三十七道品者,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
三十七道品是眾藥和合,能療一切眾生病。無論大乘小乘,皆修三十七道品。二乘人修三十七道品,可證有余涅槃。菩薩修三十七道品,可證無上菩提。
三十七道品以十法為根本,何等為十?即信、戒、思惟、精進、念、定、慧、除、喜、舍等。
所謂信者,信根信力也。
所謂戒者,正語正業(yè)正命也。
所謂精進者,四正勤、精進根、精進力、精進覺支、正精進。
念者,念根、念力、念覺支、正念。
定者,四如意足、定根、定力、定覺支、正定。
慧者,四念處、慧根、慧力、擇法覺支、正見。
若諸法念,隨順智慧緣中止住,是時名為四念處。若能破邪法,而于正道中行,是名四正勤。若能攝心,安隱于緣中,則名四如意足。若軟智心得故,名五根。若利智心得故,名五力。于修道用故,名七覺支。于見道用故,名八正道。
所以八正道是見道所修。質(zhì)實而言,一切圣者所通行也。七覺支是修道位所修者,而念處、正勤、如意足、五根、五力,此五者皆方便道耳。若以修行次第排列,應為八正七覺。今按七覺八正排列,系循數(shù)字而說也。非是修行次第也。
自念處起以至五力,可謂世間法。七覺支八正道,始為出世間法。道品略說如此。今贊佛證無上菩提,皆由道品而發(fā)也。
慈悲者,略言四無量心也。四無量心者,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舍無量心。此四者,皆為度生而發(fā)。
十力者,是佛之十力。佛具有十種智力:一、知處非處智力。二、知三世業(yè)報智力。三、知諸禪解脫三昧力。四、知他眾生諸根上下相如實知。五、知他眾生種種欲。六、知世間種種無數(shù)性。七、知一切道至處相。八、知種種宿命共相共因緣,一世二世乃至百千世劫。九、知天眼無礙智力,以天眼見眾生生死及善惡業(yè)緣無礙。十、佛諸漏盡故,無漏心解脫,無漏智慧解脫,現(xiàn)在法中,自識知我生已盡,持戒已作,后有盡,如實知。
是為略說佛之十力功德,《大智度論》二十四有廣說。
無畏者,四無畏也;牟磺,名無畏。佛之四無畏智者,一、一切智無畏。二、漏盡無畏。三、說障道法無畏。四、說盡苦道無畏。
眾生善業(yè)因緣出。佛之出現(xiàn)于世,及住世之久暫,皆由眾生善業(yè)因緣所感。昔須扇多佛,因眾生善業(yè)因緣不具,無人請佛說法,故彼佛朝成道而暮取滅。釋迦如來出現(xiàn)于濁惡之世,故壽促八十。彌勒壽八萬,彌陀住世無量壽,皆眾生善業(yè)因緣之所感也。
「示為丈六紫金暉方整照曜甚明徹
毫相月旋項日光旋發(fā)紺青頂肉髻
凈眼明照上下眴眉紺舒方口頰
唇舌赤好若丹果白齒四十猶珂雪
額廣鼻修面門開胸表卍字師子臆
手足柔軟具千輻腋掌合縵內(nèi)外握
臂修肘長指直纖皮膚細軟毛右旋
踝膝不現(xiàn)陰馬藏細筋鎖骨鹿膊腸
表里映徹凈無垢凈水莫染不受塵
如是等相三十二八十種好似可見」
以上頌偈,贊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三十二大人相,轉(zhuǎn)輪圣王亦有,不過粗而不顯。三十二相者:一、足安平相,二、千輻輪相,三、手指纖長相,四、手足柔軟相,五、手足縵網(wǎng)相,六、足根滿足相,七、足趺高好相,八、如鹿王相,九、手過膝相,十、馬陰藏相,十一、身縱廣相,十二、毛孔生青色相,十三、身毛上靡相,十四、身金色相,十五、常光一丈相,十六、皮膚細滑相,十七、七處平滿相,十八、兩腋滿相,十九、身如獅子相,二十、身端直相,二十一、肩圓滿相,二十二、四十齒相,二十三、齒白齊密相,二十四、四牙白凈相,二十五、頰車如獅子相,二十六、津液得上味相,二十七、廣長舌相,二十八、梵音深遠相,二十九、眼色如紺青相,三十、眼睫如牛王相,三十一、眉間白毫相,三十二、頂成肉髻相。
今經(jīng)所說,次序略有不同。一、毫相月旋,二、項日光,三、旋發(fā)紺青,四、頂肉髻,五、凈眼明照,六、上下眴,七、眉紺紺舒,八、方口頰,九、唇,十、舌赤好若丹果,十一、白齒,十二、四十齒如珂雪,十三、額廣,十四、鼻修,十五、面門開,十六、胸表卍字,十七、師子臆,十八、手足柔軟,十九、具千輻輪相,二十、腋,二十一、掌合縵,二十二、內(nèi)外握,二十三、臂修,二十四、肘長,二十五、指直纖,二十六、皮膚細軟,二十七、毛右旋,二十八、踝膝不現(xiàn),二十九、馬陰藏,三十、細筋,三十一、鎖骨,三十二、鹿膊腸。
八十種好者,是詳細分別三十二相也。云何八十種好?一、無見頂相,二、鼻高不現(xiàn)孔,三、眉如初月,四、耳輪垂埵,五、身堅實如那羅延,六、骨際如鉤鎖,七、身一時回旋如象王,八、行時足去地四寸而現(xiàn)印文,九、爪如赤銅色薄而潤澤,十、膝骨堅而圓好,十一、身清潔,十二、身柔軟,十三、身不曲,十四、指圓而纖細,十五、指紋藏覆,十六、脈深不現(xiàn),十七、踝不現(xiàn),十八、身潤澤,十九、身自持不逶迤,二十、身滿足,二十一、容儀備足,二十二、容儀滿足,二十三、住處安無能動者,二十四、威震一切,二十五、一切眾生見之而樂,二十六、面不長大,二十七、正容貌而色不撓,二十八、面具滿足,二十九、唇如頻婆果色,三十、言音深遠,三十一、臍深而圓好,三十二、毛右旋,三十三、手足滿足,三十四、手足如意,三十五、手紋明直,三十六、手紋長,三十七、手紋不斷,三十八、一切惡心之眾生見者和悅,三十九、面廣而殊好,四十、面如凈滿月,四十一、隨眾生意和悅與語,四十二、自毛孔出香氣,四十三、自口出無上香,四十四、儀容如獅子,四十五、進止如象王,四十六、行相如鵝王,四十七、頭如摩陀那果,四十八、一切聲分具足,四十九、四牙白利,五十、舌色赤,五十一、舌薄,五十二、毛紅色,五十三、毛軟凈,五十四、目廣長,五十五、孔門之相具,五十六、手足赤白如蓮華之色,五十七、臍不出,五十八、腹不現(xiàn),五十九、細腹,六十、身不傾動,六十一、身持重,六十二、身大,六十三、身長,六十四、手足軟凈滑澤,六十五、四周光長一丈,六十六、光照身而行,六十七、等視眾生,六十八、不輕眾生,六十九、隨眾生之音聲不增不減,七十、說法不著,七十一、隨眾生之語言而說法,七十二、發(fā)音應眾聲,七十三、次第以因緣說法,七十四、一切眾生觀相不能盡,七十五、觀不厭足,七十六、發(fā)長好,七十七、發(fā)不亂,七十八、發(fā)旋好,七十九、發(fā)色如青珠,八十、手足為有德之相。
「而實無相非相色一切有相眼對絕
無相之相有相身眾生身相相亦然」
實無相非相色者,言佛法身。稱其相好者,言報身也。佛之報身,色具無量相,相具無量好也。今言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者,隨眾生心量略說耳。
佛之化身,隨眾生根機,現(xiàn)有勝有劣。根熟眾生,于佛化身得見相好,根劣眾生則不見相好。相好之有無,非關(guān)佛身,皆以眾生之根機有見不見耳。同于一法會中,大菩薩有見無量由旬高大佛身,圣弟子有見丈六金身相好圓滿,凡愚之人,僅見一老比丘而已。
同一會眾,有見佛身金色,有見佛身銀色,有見佛身琉璃色,佛以一身,令眾生各見不同。故佛身是一,機見差別也。
所謂諸佛法身無相,非是于相以外,另有無相身也。而是相即無相,以法身清凈故,平等故,不二故,無分別故,不可得故,相即無相、無相即相故。所以經(jīng)云,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若人于報化身外另求法身,此人便是著相。不知報身者,乃報法身也,化身者,乃化法身也。
何故報化身悉是法身?因為報化二身,悉是因緣所現(xiàn),因緣現(xiàn)法,法性必空,若法性不空,勿須待因緣而有。今報化二身法性實空,空即法身,故報化二身者,實即法身也。
然菩薩如實知法性空,卻于性空不取相心著。若菩薩于空取相心著,便是邪見。若如實觀空,不取相心著,是隨順佛道。取相心著,便是偏空者流。故佛對鈍根者說一切法空,佛對利根人說諸佛相好光明。因為法身即報化,報化即法身。若壞報化,即壞法身也。
所以而實無相非相色,一切有相眼對絕。此言法身無相,經(jīng)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見如來。
凡一切眼對之相色,悉空寂無有,以一切法性空故,所以說,一切有相眼對絕。
無相之相有相身,是言法本無相,而能現(xiàn)諸相。猶如法身本來無相,然由法身起報身,由報身起化身,故能現(xiàn)報化身相。故曰無相之相有相身。
眾生身相相亦然,眾生之身相,悉是因緣而有,其性實空。故與諸佛法身原無有異。所以《維摩詰經(jīng)》云,觀身實相,觀佛亦然。
「能令眾生歡喜禮虔心表敬誠殷勤
因是自高我慢除成就如是妙色軀
我等八萬之等眾俱共稽首咸歸命
善滅思想心意識象馬調(diào)御無著圣
稽首歸依法色身戒定慧解知見聚
稽首歸依妙幢相稽首歸依難思議」
能令眾生歡喜禮以下,是言佛具相好,是為了度化眾生,令眾生歡喜禮敬,虔誠殷勤向于佛道。如此則可除眾生之我慢。為了這種原因,所以佛現(xiàn)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大莊嚴菩薩摩訶薩與八萬菩薩,稽首歸命于佛。思想心意識,前已解釋。象馬調(diào)御無著圣,贊佛功德,觀文易明。
歸依法色身者,歸依佛之法身也。歸依色身,實即歸依法身也。戒定慧解知見,是言五分法身也。
妙幢相與難思議,皆贊佛之辭也。
「梵音雷震向(響)八種微妙清凈甚深遠
有聞莫不心意開無量生死眾結(jié)斷
有聞或得須陀洹斯陀阿那阿羅漢
無漏無為緣覺處無生無滅菩薩地
或得無量陀羅尼無礙樂說大辯才
演說甚深微妙偈游戲澡浴法清池
或躍飛騰現(xiàn)神足出沒水火身自由」
如來具八種音聲,即一、極好音,二、柔軟音,三、和適音,四、尊慧音,五、不女音,六、不誤音,七、深遠音,八、不竭音。此八種音聲,微妙清凈甚深遠。
四諦是苦諦、苦集諦、苦滅諦、苦滅道諦。四諦又名四圣諦,因為是圣者所修,故名圣諦。如果無有修德,僅具其相,則僅名四諦,不名圣諦。
四諦之相者,苦是逼惱相;集是招感出生相;滅是寂滅相可證涅槃;道是出離相可修相,由此能出生死證涅槃?嗍ブB者,以知見苦故而修于道。集圣諦者,以斷煩惱集故而修道。滅圣諦者,以證寂滅故而行道。道圣諦者,修行于道。
云何見四諦?經(jīng)云,若見一切法不生,即見苦諦。若見出生一切法消滅故,即見集諦。若見最上涅槃,一切寂靜法相,即見滅諦。若見究竟一切法性,即見道諦。此是約大乘義說。
經(jīng)云,有苦有諦有實。直論其苦事,例如一切逼惱之事,即名之苦。于苦中因緣有無,其相不謬,名之曰諦。例如造苦因即受苦報,不造苦因即無苦報。法相不差不謬,名之曰諦。然若窮其本性,諸法悉畢竟空寂滅相,于畢竟空中,一切法非有非不有,名之為實。
六度者,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精進度、禪度、般若度。六度攝于三學,布施、戒、忍辱,此三度為增上戒學。禪是增上心學。般若是增上慧學。精進一項遍于諸度。
六度各三種差別,布施有三種差別:法施、財施、無畏施。戒有三種差別:離諸惡行戒、修諸善行戒、利益眾生戒。忍辱有三種差別:于諸惡忍、于諸苦忍、于諸法忍。精進有三種差別:發(fā)起精進、修行善法精進、利益眾生精進。禪有三種差別:對治煩惱受樂行禪、起諸功德禪、利益眾生禪。般若有三種差別:觀世諦般若、觀第一義諦般若、觀利益眾生般若。
十二因緣如前釋,不再重復。
隨順眾生心業(yè)轉(zhuǎn),此四諦六度十二因緣法,皆隨眾生之心業(yè)而轉(zhuǎn)。對下根人轉(zhuǎn)四諦法,對中根人轉(zhuǎn)十二因緣法,對上根人轉(zhuǎn)六度法。令眾生聞法后,莫不心開意解,斷除生死之結(jié)。
有的聞法后,得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此是聲聞乘人,因聞四諦法而得道者。
無漏無為緣覺處,是言緣覺乘人。緣覺乘人,因十二因緣而得道。聲聞乘人循乎理教,緣覺乘人因于教理。而理者,有佛無佛其理不異,理不因有佛而增,亦不因無佛而減。緣覺乘人因理悟道,生于佛世固可悟道,生于無佛世亦可悟道。以有佛無佛理不異故。
生于佛世,聞佛說十二因緣法而悟道者,名為緣覺。生于無佛世,因理而悟道者,號曰獨覺。
無生無滅菩薩地,是言大乘菩薩,聞佛說六度而悟道者也。
或得無量陀羅尼下,系贊菩薩之功德也。或得無量陀羅尼,或得無礙辯才,或能演說甚深妙法,悉皆游戲無礙于甚深法海。
最后兩句是贊菩薩之神通。聲聞緣覺止于自度,而菩薩功德在于度眾生。自無量陀羅尼,以至于出入水火身自由,皆是贊菩薩度生之功德也。
諸大菩薩,具足六通,以神通力普現(xiàn)十方,于十方世界普度一切眾生。此是諸大菩薩之所能,非聲聞緣覺乘人之所能也。
「如是*輪相如是清凈無邊難思議
我等咸復共稽首歸依*輪轉(zhuǎn)以時
稽首歸依梵音聲稽首歸依緣諦度
世尊往昔無量劫勤苦修習眾德行
為我人天龍神王普及一切諸眾生
能舍一切諸難舍財寶妻子及國城
于法內(nèi)外無所悋頭目髓腦悉施人
奉持諸佛清凈戒乃至失命不毀傷
若人刀杖來加害惡口罵辱終不瞋
歷劫挫身不倦惰晝夜攝心常在禪
遍學一切眾道法智慧深入眾生根
是故今得自在力于法自在為法王
我等咸共俱稽首歸依能勤諸難勤」
此贊佛德也。言佛轉(zhuǎn)*輪,能度三乘人,其相如是。清凈功德,難思難議。我等八萬菩薩眾,歸依*輪轉(zhuǎn)以時。轉(zhuǎn)以時者,佛轉(zhuǎn)*輪度眾生,猶及時之雨也。
梵音聲、緣諦度,皆贊佛*輪也。菩薩稽首歸依于法也。
世尊往昔無量劫下,贊佛往昔修菩薩道時,難舍能舍,難行能行,勤苦修行諸波羅蜜也。
于法內(nèi)外無所悋,內(nèi)舍頭目髓腦,外舍財寶妻子及國城。悉為濟度眾生,無有悋惜。此布施波羅蜜也。
為度眾生而受持諸佛凈戒,縱至失命,猶不毀犯于戒。此言凈戒波羅蜜。
若人刀杖來加害,惡口罵辱終不瞋,是贊佛具足忍辱波羅蜜。歷劫挫身不倦惰,是贊佛具足精進波羅蜜。晝夜攝心常在禪,是贊佛具足禪定波羅蜜。遍學一切眾道法,智慧深入眾生根,是贊佛具足般若波羅蜜。
由于佛具足諸波羅蜜,是故今得自在之力,于法得大自在為法中之王。是故我等歸依能勤諸難勤。
- 慈濟是否以《無量義經(jīng)》做為中心思想一門深入?
- 大丈夫不被業(yè)系
- 愿生西方,愿見彌陀
- 在八識田中下阿彌陀佛的種子
- 時刻不忘阿彌陀佛愿生極樂
- 持佛名號之心要像呼喚父母一樣
- 我們眼前的親緣眷屬好比一臺戲
- 修學佛法要求解脫味
- 凈土法門重行不重解
- 蓋世之才學不如你一聲阿彌陀佛
- 只領導他念佛就是所謂助念
- 念佛是因果法
- 佛說魔逆經(jīng)通義
- 大乘遍照光明藏無字法門經(jīng)講記
- 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jīng)釋義
- 生即無生。無生即生
- 界而無界無界而界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述要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修學記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修學記 賢善首章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