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與勝義】 二諦是佛法的綱要,若空若有,都是依此而開顯的。 「諦」,是正確不顛倒義,與實在不同,它是真實而不顛倒的,是從認識的符合對象而說的。真實只應有一個,不會是多的,為什么說「諦」有二種呢? 在這里,我們要承認:所謂確實性,所謂「是真是實是諦是如」,只要認識與對象的某種合一就是了。在世俗立場說,只要人人認識以為如此不謬的,就可以安立其確實性──世俗諦了。若是真實而非一般人所能認識的,那是圣者同證的特殊境界,是第一義諦。世俗的真實,"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 三十六、如實知(如實觀照)

  三十六、 如實知(如實觀照)

  >

  【世俗與勝義】

  二諦是佛法的綱要,若空若有,都是依此而開顯的。

  「諦」,是正確不顛倒義,與實在不同,它是真實而不顛倒的,是從認識的符合對象而說的。真實只應有一個,不會是多的,為什么說「諦」有二種呢?

  在這里,我們要承認:所謂確實性,所謂「是真是實是諦是如」,只要認識與對象的某種合一就是了。在世俗立場說,只要人人認識以為如此不謬的,就可以安立其確實性──世俗諦了。若是真實而非一般人所能認識的,那是圣者同證的特殊境界,是第一義諦。世俗的真實,只要世俗立場以為真實就可以了,不必是理想所欲證達的究竟真實──圣者的證境,因為那是依第一義的立場說的。

  所以,二諦是從不同的認識而安立的兩種真實;雖不是彼此無關(guān),但卻是各就所見而說。

  釋尊不像庸俗者的固執(zhí)世俗,能引凡入圣,闡述這即俗而真、隨順第一義的世俗法,稱之為中道的立場,如『雜阿含』三00經(jīng)(481) 說:「離此二邊,處于中道而說法,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怪械懒龅恼f法,不落凡夫二邊的惡見,而能即俗明真,是恰到好處的說法。這所說的就是「此有故彼有……」的緣起法。中道,本形容中正不偏。阿含經(jīng)中,就行為實踐上說的,是離苦樂二邊的不苦不樂的中道行(八正道)。在事理上說的,即緣起法。

  緣起法是佛教的中道法,為什么呢?因為緣起法可以離諸邊邪執(zhí)見。如『雜阿含』三00經(jīng)(481) 與九六一經(jīng)(13302),說緣起以離常斷二邊見;九二六經(jīng)(13266)與二六二經(jīng)(45),說緣起以離有無二邊見;二九七經(jīng)(478)說緣起以離一異二邊見。這斷常有無、一異等偏邪執(zhí)見,均可由這緣起法來遠離它;反過來,可顯示緣起法的不斷不常、非有非無、不一不異。一面破諸外道的偏邪,一面顯示諸法的實相,所以緣起法是中道。

  這中道立場所說的緣起法,到底是世俗呢,還是第一義呢?是世俗!弘s阿含』三三五經(jīng)(456)(『第一義空經(jīng)』)說:「俗數(shù)法者,謂此有故彼有……!

  中道立場所說的「此有故彼有」的緣起法,經(jīng)中說是「俗數(shù)法」,是就世間一切因果生滅的假名因緣建立的。即假名緣起以離我我所、常斷、有無、一異等邪見。

  因離執(zhí)而悟入的,是第一義空,故『中論』說:「如來說空法,為離諸見故」。緣起生滅法是俗數(shù)假名法,于中能離諸錯亂,便是第一義空。是正確不顛倒的世俗諦,能即此緣起法以顯示第一義諦,所以稱為中道。

  如不細心的思考,將覺到如來說法的矛盾。前說緣起是真是實,此卻說是俗數(shù)假名法,到底是真是假?空者見假,有者執(zhí)實,各走極端了。

  其實并不矛盾,如來說法是不會矛盾的。緣起法則確實如是,認識與對象符合,確然不謬,所以說是真是實。此因果的具體法是實有自體嗎?是有常住不變性嗎?有主宰獨立性嗎?沒有!緣起的生滅法,確是俗數(shù)的假名法;緣起假名,不失其為世俗的諦實。

  至于見常、見一、見我、見我所,只是凡夫的錯見;現(xiàn)在佛以超越凡情──第一義的立場否定之,所以是空。阿含即現(xiàn)實人生的立場以說明空;這生命緣起之空,圣者深刻的理解到究竟真實說,是第一義諦。真諦,也是形容其正確,并不是實有自性。這種覺解,是常人所不能了解的,所以叫「第一義」,」,就是「勝義」。

  就圣者與眾生共同所有的因果現(xiàn)象說,是俗數(shù)法,是假名安立的。如來了解體驗到第一義真實之空,所以解脫,所以能知世俗諦是假名;凡夫不能了解,執(zhí)此假名為真實有,只說某一些是假名的、是空的,所以就生死流轉(zhuǎn)了。

  上面所談,是關(guān)于事理的,現(xiàn)在來說「思擇與現(xiàn)觀」。佛法說空,有體驗的方法,這是屬于修行實踐的,也可說是「空的方法論」。學者每因所用方法的不同,而對空也就說得不同,這可見方法論的重要。

  >

  先說現(xiàn)觀。經(jīng)中說的知法、現(xiàn)法、入法,正見、正觀、如實知……等,都是現(xiàn)觀的別名。現(xiàn)觀,是一種親切、直接而明明白白的體驗;是一種直覺到的經(jīng)驗,不是意識的分別,不是抽象的說明,也不是普通生活的經(jīng)驗;它是內(nèi)心深入對象的一種特殊經(jīng)驗。拿個現(xiàn)代名辭來說,就是一種神秘經(jīng)驗。

  這種直覺的神秘經(jīng)驗,本來為世界各宗敎所共有,而且作為他們的理想境界,所追求到達的目的,不過內(nèi)容與佛法不同吧了。他們在狂熱的信心中,加上誠懇的宗敎行為,或祭祀、或懺悔、或禁食、或修定時,由精神的集中,迫發(fā)出一種特殊的經(jīng)驗;在直覺中,或見神、或見鬼、或見上帝,有種種神秘的現(xiàn)象。佛法中的現(xiàn)觀,也就是這種直覺經(jīng)驗。如聲聞乘的「阿毗曇」,譯為對法或現(xiàn)法;大乘的般若無分別智等,都是這類直覺。

  假使學佛法,但著重這直覺的現(xiàn)觀,容易與外道──其他宗敎相混,失卻佛法的特質(zhì),或不免走上歧途。因為這種沒有通過理智的直覺,混入由于信仰及意志集中所產(chǎn)生的幻象,確有其內(nèi)心的體驗,但不與真相符合。所以這種不正確的境界,是有非常危險性的。

  得此境界的人,盡管可以發(fā)生堅強的自信心,但對身心修養(yǎng)、社會、國家,不能有什么實際的利益,或者有小利而引起極大的流弊。

  佛法的現(xiàn)觀,與外道的不同,是正覺,在乎特重理智,是通過了理智的思擇。佛法中,在未入現(xiàn)觀前,必先經(jīng)過多聞、尋思、伺察、簡擇種種的階段;這一切,此地總名之曰「思擇」。

  思擇,是純理智的觀察。在思擇中,得到一種正確的概念之后,再在誠信與意志集中之中去審諦觀察,以達到現(xiàn)觀。所以,佛法的方法,可說是信仰與理智的合一,一般知識與特殊體驗的合一。從現(xiàn)觀去體驗空性之前,必先經(jīng)過分別智慧的思擇,所以阿含中說:「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從聞而思,從思而修,從修而證,這是佛法修行的要則,絕不容踰越躐等;踰越,就踏上了錯誤的歧途。

  現(xiàn)觀成就的結(jié)果,可得到一種離絕一切思惟分別、能知所知平等平等、融然一體的直覺,這是大小經(jīng)論所共認的。

  不過,在這以前的思擇,學派間就有所不同。佛說:人們種種思想見解的不同,是為了界的不同。界,是類的意思;環(huán)境、文化、觀點、方法的不同,影響到所得的結(jié)論不同。

  佛法中學派思想的分歧,也是因為方法不同,結(jié)果各走極端,到了無可調(diào)和的余地。在佛法「見和同解」的意義上說,思想見解是不容許混亂的;那么,我們對于方法也就不能不注意求其統(tǒng)一了。

  阿含的觀察方法,最重要的一點,是以有情的生命之流為中心對象的。這生命之流有多方面:一、身心相關(guān),如經(jīng)中說的六處,是說明這方面的。二、心境相知,有情是有意識活動的;有能知的精神,就發(fā)現(xiàn)到所知的境界。經(jīng)中說的五蘊,就是說明這差別的。三、業(yè)果相續(xù),從認識到發(fā)為行為的活動,影響于未來。將這身心相關(guān)、能所相知、業(yè)果相續(xù)各方面的綜合,就是緣起法。緣起法是生命之流較具體圓滿的說明;佛法觀察的對象,就是以此為中心的。所以佛法的探究,可說是對生命之流的一種觀察與體驗,故佛法是宗敎,也可說是徹底的生命哲學。假使忽略了有情本位的立場,便是破壞佛法的根本立場。

  以有情生命為對象去觀察,其方法可以有三種:一、靜止的分析:將有情作一種靜的觀察而加以分析,分析而又綜合它。這在因果事相的辨析,佛敎做到相當?shù)膰烂?西北印的佛學者,于此用力最勤。二、流動的觀察:在生命不斷的發(fā)展變化中,作一種推理演繹的功夫,去把握生命演變的必然法則,與因果的必經(jīng)階段。這方法比較活潑,近乎推理派。三、可說是直觀的洞見:在有情生命和合相續(xù)中,去體察一一法的當體;在彼此相互的關(guān)系中,前后相續(xù)的連絡中,顯露一一法的本性,這是一種直覺的透視(直觀有兩種:一、現(xiàn)觀的經(jīng)驗,一、思擇的體察。這是后一種)。所得的,不再是它的表象,而是深入它的本性;直顯一切法如幻皆空的,就是用的這類方法。但這需要建立于前二者的基礎(chǔ)上,即依于同時的彼此析合,前后的起滅斷續(xù),否則,不過是孤立而靜止的神我見。

  佛陀用這分析、推理、直觀方法來觀察,我們也應合理善巧的應用。依修學的次第可以這樣:初學的,先作事理的辨析,然后推理以求其條貫之理則,然后去體驗當體的空性。大體如此,而實際上仍須有機的適當配合起來。這些方法都是不可缺的,后代佛弟子也都應用過,只因偏用不周,而致分化各走一端。我們應該善巧運用,勿再蹈前人的覆轍!

  >

  第1785 (133) 經(jīng)﹙下p495﹚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系著?何所見我?令眾生無明所蓋,愛系其首,長道驅(qū)馳,生死輪回,生死流轉(zhuǎn),不知本際」?諸比丘白佛言:「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善哉世尊!唯愿哀愍,廣說其義。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佛告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諸比丘!色有故,色事起,色系著,色見我,令眾生無明所蓋,愛系其首,長道驅(qū)馳,生死輪回,生死流轉(zhuǎn)。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諸比丘!色為常耶?為非常耶」?答曰:「無常,世尊」!復問:「若無常者,是苦耶」?答曰:「是苦,世尊」!「如是比丘!若無常者是苦,是苦有故,是事起,系著,見我,令眾生無明所蓋,愛系其頭,長道驅(qū)馳,生死輪回,生死流轉(zhuǎn)。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故諸比丘!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xiàn)在,若內(nèi)、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非異我,不相在,是名正慧。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如是見,聞,覺,識,求,得,隨憶、隨覺、隨觀,彼一切非我,非異我,不相在,是名正慧。若有見言:有我,有世間,有此世常,恒,不變易法,彼一切非我,非異我,不相在,是名正慧。若復有見:非此我,非此我所,非當來我,非當來我所,彼一切非我,非異我,不相在,是名正慧。若多聞圣弟子,于此六見處,觀察非我、非我所。如是觀者,于佛所狐疑斷,于法、于僧狐疑斷,是名比丘多聞圣弟子,不復堪任作身、口、意業(yè),趣三惡道;正使放逸,圣弟子決定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來,作苦邊」。佛說此經(jīng)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415 (313) 經(jīng)﹙上p402﹚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經(jīng)法,諸比丘崇向,而于經(jīng)法異信、異欲、異聞、異行思惟、異見審諦忍,正知而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諸比丘白佛言:「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善哉世尊!唯愿廣說。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佛告諸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比丘!眼見色已,覺知色而不覺色貪,我先眼識于色有貪,而今眼識于色無貪如實知。若比丘眼見于色已,覺知色而不起色貪,覺我先眼識有貪,而言今眼識于色無貪如實知者,諸比丘于意云何?彼于此,為有信、有欲、有聞、有行思惟、有見審諦忍不」?答言:「如是,世尊」!「歸于此法,如實正思所知所見不」?答言:「如是,世尊」!「耳……,鼻……,舌……,身……,意……,(識)法,亦如是說。諸比丘!是名有經(jīng)法,比丘于此經(jīng)法崇向,異信、異欲、異聞、異行思惟、異見審諦忍,正知而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佛說此經(jīng)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414 (312) 經(jīng)﹙上p399﹚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摩羅迦舅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善哉世尊!為我說法。我聞法已,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不受后有」。爾時、世尊告摩羅迦舅言:「諸年少聰明利根,于我法律出家未久,于我法律尚無懈怠,而況汝今日年耆根熟,而欲聞我略說敎誡」!摩羅迦舅白佛言:「世尊!我雖年耆根熟,而尚欲得聞世尊略說敎誡。唯愿世尊為我略說敎誡,我聞法已,當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乃至自知不受后有」。第二、第三,亦如是請。佛告摩羅迦舅:「汝今且止,如是再三,亦不為說」。爾時、世尊告摩羅迦舅:「我今問汝,隨意答我」。佛告摩羅迦舅:「若眼未曾見色,汝當欲見,于彼色起欲、起愛、起念、起染著不」?答言:「不也,世尊」!「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亦如是說」。佛告摩羅迦舅:「善哉!善哉!摩羅迦舅!見以見為量,聞以聞為量,覺以覺為量,識以識為量」。而說偈言:

  「若汝非于彼,彼亦復非此,亦非兩中間,是則為苦邊」 。

  摩羅迦舅白佛言:「已知,世尊!已知,善逝」!佛告摩羅迦舅:「汝云何于我略說法中廣解其義」?爾時、摩羅迦舅說偈白佛言:

  「若眼已見色,而失于正念,則于所見色,而取愛念相。

  取愛樂相者,心則常系著,起于種種愛,無量色集生。

  貪欲、恚、害覺,令其心退減,長養(yǎng)于眾苦,永離于涅槃。

  見色不取相,其心隨正念,不染惡心愛,亦不生系著。

  不起于諸愛,無量色集生,貪欲、恚、害覺,不能壞其心,

  小長養(yǎng)眾苦,漸次近涅槃。日種尊所說,離愛般涅槃。

  若耳聞諸聲,心失于正念,而取諸聲相,執(zhí)持而不舍。

  鼻香、舌嘗味,身觸、意念法,忘失于正念,取相亦復然。

  其心生愛樂,系著堅固住,起種種諸愛,無量法集生。

  貪欲、恚、害覺,退減壞其心,長養(yǎng)眾苦聚,永離于涅槃。

  不染于諸法,正智、正念住,其心不染污,亦復不樂著。

  不起于諸愛,無量法集生,貪瞋、恚、害覺,不退減其心,

  眾苦隨損減,漸近般涅槃。愛盡般涅槃,世尊之所說。

  是名世尊略說法中廣解其義」。佛告摩羅迦舅:「汝真于我略說法中廣解其義,所以者何?如汝所說偈:若眼見眾色,忘失于正念,則于所見色,而取愛念相。如前廣說」。爾時、尊者摩羅迦舅,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爾時、尊者摩羅迦舅,于世尊略說法中廣解其義已,于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成阿羅漢,心得解脫。

  第398 (275) 經(jīng)﹙上p356﹚難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其有說言大力者,其唯難陀,此是正說。其有說言最端政者,其唯難陀,是則正說。其有說言愛欲重者,其唯難陀,是則正說。諸比丘!而今難陀關(guān)閉根門,飲食知量,初夜后夜精勤修習,(正念)正智成就,堪能盡壽,純一滿凈,梵行清白。彼難陀比丘,關(guān)閉根門故,若眼見色,不取色相,不取隨形好。若諸眼根增不律儀,無明暗障,世間貪憂惡不善法,不漏其心,生諸律儀,防護于眼;耳、鼻、舌、身、意根,生諸律儀,是名難陀比丘關(guān)閉根門。飲食知量者,難陀比丘于食系數(shù),不自高,不放逸,不著色,不著莊嚴,支身而已。任其所得,為止饑渴修梵行故;故起苦覺令息滅,未起苦覺令不起故;成其崇向故;氣力安樂無罪觸住故。如人乘車,涂以膏油,不為自高,乃至莊嚴,為載運故。又如涂瘡,不貪其味,為息苦故。如是善男子難陀,知量而食,乃至無間獨住,是名難陀知量而食。彼善男子難陀,初夜后夜精勤修業(yè)者,彼難陀晝則經(jīng)行、坐禪,除去陰障,以凈其身;于初夜時,經(jīng)行、坐禪,除去陰障,以凈其身;于中夜時,房外洗足,入于室中,右虎而臥,屈膝累足,系念明相,作起覺想;于后夜時,徐覺徐起,經(jīng)行、坐禪。是名善男子難陀,初夜后夜精勤修習。彼善男子難陀勝念、正知者,是善男子難陀,觀察東方,一心正念,安住觀察;觀察南、西、北方,亦復如是一心正念,安住觀察。如是觀者,世間貪憂惡不善法不漏其心。彼善男子難陀,覺諸受起,覺諸受住,覺諸受滅,正念而住,不令散亂。覺諸想起,覺諸想住,覺諸想滅;覺諸覺起,覺諸覺住,覺諸覺滅,正念而住,不令散亂。是名善男子難陀,正念、正智成就。是故諸比丘當作是學!關(guān)閉根門,如善男子難陀;飲食知量,如善男子難陀;初夜后夜精勤修業(yè),如善男子難陀;正念、正智成就,如善男子難陀。如敎授難陀法,亦當持是為其余人說」。時有異比丘而說偈言:

  「善關(guān)閉根門,正念攝心住,飲食知節(jié)量,覺知諸心相,

  善男子難陀,世尊之所嘆」!

  佛說此經(jīng)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148 (36) 經(jīng)﹙上p14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摩偷羅國跋提河側(cè)傘蓋庵羅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住于自洲,住于自依,住于法洲、法依,不異洲、不異依。比丘!當正觀察,住自洲、自依,法洲、法依,不異洲、不異依。何因生憂、悲、惱、苦?云何有因?何故何系著?云何自觀察未生憂、悲、惱、苦而生,已生憂、悲、惱、苦生長增廣」?諸比丘白佛:「世尊法根,法眼,法依,唯愿為說!諸比丘聞已,當如說奉行」。佛告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比丘!有色,因色系著色,自觀察未生憂、悲、惱、苦而生,已生而復增長廣大。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比丘!頗有色常、恒、不變易、正住耶」?答言:「不也,世尊」!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比丘!色是無常,若善男子知色是無常已,變易、離欲、滅、寂靜、沒。從本以來,一切色無常、苦、變易法,知已,若色因緣生憂、悲、惱、苦斷。彼斷已無所著,不著故安隱樂住,安隱樂住已名為涅槃。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佛說此經(jīng)時,十六比丘不生諸漏,心得解脫。佛說此經(jīng)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277 (215) 經(jīng)﹙上p263﹚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富留那比丘,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說現(xiàn)法,說滅熾然,說不待時,說正向,說即此見,說緣自覺。世尊!云何為現(xiàn)法,乃至緣自覺」?佛告富留那:「善哉富留那!能作此問。富留那!諦聽,善思,當為汝說。富留那!比丘眼見色已,覺知色,覺知色貪;我此內(nèi)有眼識色貪,我此內(nèi)有眼識色貪如實知。富留那!若眼見色已,覺知色,覺知色貪;我此內(nèi)有眼識色貪如實知者,是名現(xiàn)見法。云何滅熾然?云何不待時?云何正向?云何即此見?云何緣自覺?富留那!比丘眼見色已,覺知色,不起色貪覺;我有內(nèi)眼識色貪,不起色貪覺,如實知。若富留那!比丘眼見色已,覺知色,不起色貪覺;如實知。色,不起色貪覺,如實知,是名滅熾然、不待時、正向、即此見、緣自覺。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佛說此經(jīng)已,富留那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257 (206) 經(jīng)﹙上p25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毗舍離城耆婆拘摩羅藥師庵羅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勤方便禪思,內(nèi)寂其心。所以者何?比丘!方便禪思,內(nèi)寂其心,如是如實知顯現(xiàn)。于何如實知顯現(xiàn)?于眼如實知顯現(xiàn),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如實知顯現(xiàn)。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此諸法無常,有為,亦如是如實知顯現(xiàn)」。佛說此經(jīng)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20 (14) 經(jīng)﹙上p18﹚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昔于色味,有求、有行,若于色味隨順覺,則于色味以智慧如實見。如是于受、想、行、識味,有求、有行,若于受、想、行、識味隨順覺,則于(受、想、行、)識味以智慧如實見。諸比丘!我于色患,有求、有行,若于色患隨順覺,則于色患以智慧如實見。如是受……。想……。行……。識患,有求、有行,若于識患隨順覺,則于識患以智慧如實見。諸比丘!我于色離,有求、有行,若于色(離)隨順覺,則于色離以智慧如實見。如是受、想、行、識離,有求、有行,若于受、想、行、識離隨順覺,則于受、想、行、識離以智慧如實見。諸比丘!我于五受陰,不如實知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者,我于諸天、若魔、若梵,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不脫、不離、不出,永住顛倒,不能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諸比丘!我以如實知五受陰,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我于諸天、若魔、若梵,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以脫、以離、以出,永不住顛倒,能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525 (367) 經(jīng)﹙中p83﹚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勤方便,修習禪思,內(nèi)寂其心。所以者何?比丘禪思、內(nèi)寂其心,精勤方便者,如是如實顯現(xiàn)。云何如實顯現(xiàn)?老死如實顯現(xiàn),老死集、老死滅、老死滅道跡如實顯現(xiàn)。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如實顯現(xiàn),行集、行滅、行滅道跡如實顯現(xiàn)。此諸法無常,有為,有漏,如實顯現(xiàn)」。佛說此經(jīng)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