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詰經(jīng)

《維摩詰經(jīng)》簡稱《維摩經(jīng)》,全名是《維摩詰所說經(jīng)》,亦名《不可思議解脫經(jīng)》。維摩羅詰是梵語Vimalakirti之音譯,維摩羅意即“凈名”、“無垢”,詰即為“稱”,故《維摩詰經(jīng)》又名《凈名經(jīng)》或《說無垢稱經(jīng)》。摩羅詰又譯為維摩羅詰、毗摩羅詰,略稱維摩或維摩詰。意譯為凈名...[詳情]

《維摩詰所說經(jīng)》講義九 佛道品第八

  《維摩詰所說經(jīng)》講義九 佛道品第八

  佛是梵語,全稱佛陀,譯為覺者。佛道就是佛所覺悟諸法的真實相,也就是諸法的本來面目,而這個本來面目不是悟時就有,迷時就沒有,只是諸佛悟得本來面目,與之相應,即能隨順法的相狀和世間價值觀念而沒有任何困難和痛苦,即是佛道;眾生迷惑,則起顛倒妄想,沒事找事,無事生非,違背事物的本來面目,即是非道,可見,正如《思議梵天所問經(jīng)》中所說:“一切法正,一切法邪!币蛉硕,因時而異,因迷悟而異。如《壇經(jīng)》中法達讀三千遍《法華經(jīng)》即有了大我慢,參六祖時,頂禮也不著地,六祖說他心中必有一物,于是說讀三千部《法華經(jīng)》,于是就有了“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誦經(jīng)誦經(jīng)久未明,與義作仇家。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無俱不計,長御白牛車”。又如《大智度論》說“譬如小兒見鏡中像以為實,歡喜欲取,謂為真實。大人觀之,云誑惑人眼。”又如憨山大師詩中所說“一枕黃粱夢,千秋血汗功,只知常不朽,誰信轉頭空”。可見,目前都是生死事,目前了得生死空,此即是佛道,若不了即是六道。

  【經(jīng)文】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云何通達佛道?維摩詰言:若菩薩行于非道,是為通達佛道。

  【經(jīng)文意思是】在維摩詰說完天女來歷之際,妙吉祥菩薩又問維摩詰,菩薩怎么樣才能通達佛道呢?維摩詰回答說,如果菩薩行在非道之中,這稱為通達佛道。所謂道是諸法實相,空,反之則是非道,如《大智度論》說:“非道有三,謂煩惱道、業(yè)道、苦道。無明、愛、取三支是煩惱道;行、有二支是業(yè)道;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七支為苦道”。事實上,二途一轍,針對非道通達空性天然之理,即是佛道;違背空性天然之道,向外執(zhí)取,起惑造業(yè),受苦,則是非道。而菩薩知惑業(yè)苦三者無自性,則空,空即“天然之性德也”。如是,即行非道入于佛道,更有菩薩悲心,“不忍眾生苦”,入于非道,方便善巧使眾生舍非道入正道,而對他自己卻沒有非道、佛道的觀念。

  【經(jīng)文】又問:云何菩薩行于非道?答曰:若菩薩行五無間,而無惱恚;至于地獄,無諸罪垢;至于畜生,無有無明憍慢等過;至于餓鬼,而具足功德;

  【經(jīng)文意思是】妙吉祥菩薩進一步問維摩詰居士,菩薩怎樣行于非道呢?意即與會大眾以及未來眾生部一定能夠理解關于“若菩薩行于非道,是為通達佛道”的道理,于是替大家發(fā)問,對此,維摩詰回答說,如果菩薩行于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等五種無間罪,而無有惱恚之心,因為如果惱恚(嗔恨)之心,即依我法二執(zhí)而造五逆,則應墮地獄;而無惱恚(嗔恨)之心而造五逆,即是菩薩通達佛道。如文殊菩薩仗劍逼佛之意,又如福建雪峰有一位法師父親落水不救而出家,感慨。佛說一人出家,九祖升天,若不如是,諸佛妄語等,那種超然的孤獨的魅力,一般人無法效法和理解;菩薩能夠入于地獄,現(xiàn)地獄身而度眾生,實在不是業(yè)報罪垢入于地獄;菩薩在畜生道度眾生,沒有驕慢愚癡等過;菩薩在餓鬼道度眾生,而能具足無量無邊的功德。

  【經(jīng)文】行色無色界道,不以為勝;示行貪欲,離諸染著;示行瞋恚,于諸眾生無有恚礙;示行愚癡,而以智慧調(diào)伏其心;

  【經(jīng)文意思是】菩薩在色界天和無色界天,并不以為殊勝而貪著;菩薩在欲界之中,示行貪欲,而自己卻無染著;菩薩示行嗔恚惱恨,而對眾生卻不被嗔恚惱恨所障礙;菩薩示行愚癡,卻能以智慧調(diào)伏其心(大智若愚),如常不輕菩薩。

  【經(jīng)文】示行慳貪,而舍內(nèi)外所有,不惜身命;示行毀禁,而安住凈戒,乃至小罪猶懷大懼;示行瞋恚,而常慈忍;示行懈怠,而勤修功德;示行亂意,而常念定;示行愚癡,而通達世間出世間慧;

  【經(jīng)文意思是】菩薩示行慳貪,卻能內(nèi)舍身心性命,外舍妻子財寶;菩薩示行毀禁(戒),卻能安住凈戒,如“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為度眾生方便隨緣,如果不是這樣,不能說喝酒吃肉即乃至小罪,仍然懷有大恐懼,不敢胡作非為;菩薩示行嗔恚、惱恨,而常作慈悲忍辱;菩薩示行懈怠,而能精進勤修功德;菩薩示行亂意,如鏡對各種物象,能了知一切諸法本是空寂,而常住三昧,如是迎賓待客,舉手投足,一切自在,無有掛礙;菩薩示行愚癡,大智若愚,通達世出世間真相的智慧。

  【經(jīng)文】示行諂偽,而善方便隨諸經(jīng)義;示行憍慢,而于眾生猶如橋梁;示行諸煩惱,而心常清凈;示入于魔,而順佛智慧,不隨他教;

  【經(jīng)文意思是】菩薩示行諂偽,雖表面看起來示巧言令色,卻分明是方便善巧,能夠隨順依止大乘經(jīng)典的義趣;菩薩示行驕慢,折服剛強難度眾生,卻能心中不蔑視眾生,如同橋梁使眾生順利通過障礙;菩薩示行煩惱,如太虛容納諸相回歸空性,即是而能心清凈;菩薩示入于魔,卻能不離魔業(yè)而有佛地業(yè),即能隨順佛智,不接受外道之教。

  【經(jīng)文】示入聲聞,而為眾生說未聞法;示入辟支佛,而成就大悲,教化眾生;

  【經(jīng)文意思是】菩薩示入聲聞乘身,卻能為眾生說未曾有的大乘佛法;菩薩示入辟支佛身,卻能成就大慈大悲之行,以此教化眾生。

  【經(jīng)文】示入貧窮,而有寶手功德無盡;示入形殘,而具諸相好,以自莊嚴;示入下賤,而生佛種姓中,具諸功德;示入羸劣丑陋,而得那羅延身,一切眾生之所樂見;

  【經(jīng)文意思是】菩薩示入貧窮,而有信手拈來的法性無盡功德法財;菩薩示入形殘,或盲或跛等殘疾,卻能以成就法身之功德,具足相好的報身以自莊嚴;菩薩示入下賤,被人瞧不起,而內(nèi)心卻能入佛種性之中,具足法性功德;菩薩示入羸弱、丑陋,卻有他的內(nèi)在的頑強之美,而能得到那羅延身,即金剛一樣堅固不壞之身,一切眾生都因此而樂見,即是通達佛道。

  【經(jīng)文】示入老病,而永斷病根,超越死畏;示有資生,而恒觀無常,實無所貪;示有妻妾彩女,而常樂遠離五欲淤泥;現(xiàn)于訥鈍,而成就辯才,總持無失;示入邪濟,而以正濟度諸眾生;現(xiàn)遍入諸道,而斷其因緣;現(xiàn)于涅槃,而不斷生死。文殊師利,菩薩能如是行于非道,是為通達佛道。

  【經(jīng)文意思是】菩薩示入老病,為度眾生,卻能隨順法性永斷病根,超越生老病身之畏;菩薩示有資生財物,如大富長者,卻能恒現(xiàn)諸法無常無我,幻化不實,即貪無所貪,錯覺導致的分別心而已;菩薩示有妻妾、彩女等事,即于因緣法中為作法侶,卻又不是沉溺于五欲淤泥之中不能自拔;菩薩現(xiàn)于口齒不清呆苯,卻事能大辯若訥,大巧若拙,即能成就辯才,而總持不失于中觀正見;菩薩示入旁門外道,卻又能以正法廣度眾生,即是邪法讓正人說,邪法不得不正;菩薩示現(xiàn)于三界六道,卻能夠斷除眾生造三界六道的因緣;菩薩示現(xiàn)于涅槃,心無所著,則能不礙緣起的生與死,雖現(xiàn)生死卻又能心?占,因真如法性的空中,不取不舍,則一切法本自涅槃,不似凡夫執(zhí)法,二乘舍法,如是等種種,妙吉祥菩薩,一切菩薩如果能夠象這樣行于非道,則即是通達佛道。

  【經(jīng)文】于是維摩詰問文殊師利:何等為如來種?文殊師利言:有身為種,無明有愛為種,貪恚癡為種,四顛倒為種,五蓋為種。

  【經(jīng)文意思是】維摩詰回答了妙吉祥菩薩之后,反問妙吉祥菩薩,前面是所修之法,現(xiàn)在則是所修之人,所以問,什么是如來種姓呢?妙吉祥菩薩回答說:因眾生都有身體,能于此身觀空無著即身是如來種;一切眾生的輪回都是無明、愛、取、有所導演,就欲界眾生而言,事實上,愛取有虛幻,無明無性,可見,即此無明、愛取有為如來種;貪嗔癡三毒是一切眾生所具,如能即三毒觀三毒無自性即是如來種;眾生執(zhí)身為凈,執(zhí)心為常,執(zhí)受為樂,執(zhí)法為我,為四種顛倒,如能觀即顛倒非實,只是眾生的一廂情愿的分別,如是顛倒即是諸法實相,即如來種;眾生被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惑所覆蓋,事實上,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惑五蓋無有自性,即諸法實相,即是如來種。

  【經(jīng)文】六入為種,七識處為種,八邪法為種,九惱處為種,十不善道為種,以要言之,六十二見及一切煩惱皆是佛種。

  【經(jīng)文意思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入,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等七識,違背八正道的八邪法:1,邪見2,邪思維,3,邪語,4,邪業(yè),5,邪命,6,邪精進,7,邪念,8,邪定。九惱即愛我怨家、憎我知識、惱我己身,因有三世,一世有三,如是為九。十不善道即:身:殺盜淫;口:妄語、惡口、兩舌、綺語;意:貪嗔癡,等都無自性,即是諸法實相,則即是如來種。以此簡要概括,即指六十二種邪見及一切煩惱等都是佛種。

  【經(jīng)文】曰:何謂也?答曰:若見無為入正位者,不能復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淤泥,乃生此華。如是見無為法入正位者,終不復能生于佛法,煩惱泥中,乃有眾生起佛法耳。

  【經(jīng)文意思是】維摩詰問,為什么要說有身等為如來種呢?妙吉祥菩薩回答說,如果有人悟入無為法而證得偏空以為究竟(即入正位),即焦芽敗種,如是則不得諸法真實相,空不礙有,即不能再發(fā)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利根人則于生死煩惱中頓入菩提涅槃,因為不離生死煩惱而另有涅槃;如果離煩惱而另求菩提,那么就如同高原陸地不能生長蓮花一樣,只能地勢低下,潮濕有淤泥的地方,才會生此潔白高雅的蓮花,雖然如此,卻是“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蓮而不妖”;如此看來,如果有人悟入無為法而證得偏空以為究竟(即入正位),那么即是不見諸法真相,可見,這樣的人如果不轉變觀念,就如同焦芽敗種,終究不能從生死煩惱中再生出佛法;只有在煩惱的淤泥中,才有眾生生起佛法啊!

  【經(jīng)文】又如植種于空,終不得生,糞壤之地,乃能滋茂。如是入無為正位者,不生佛法。起于我見如須彌山,猶能發(fā)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生佛法矣。

  【經(jīng)文意思是】所謂生死煩惱即是菩提涅槃的問題,又好比植種于虛空之中,終究不能發(fā)芽生長;只有在有糞肥的土壤之中栽培種子,才能滋長茂盛;如是,如果有人悟入無為法而證得偏空以為究竟,那么即不能生起佛法;即使起于我見如須彌山,還是能夠從中發(fā)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生起佛法啊!

  【經(jīng)文】是故當知,一切煩惱,為如來種。譬如不下巨海,終不能得無價寶珠,如是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

  【經(jīng)文意思是】由以上的緣故應當知道,一切生死煩惱都是如來種,這就如同不下巨海,不能獲得無價珠寶一樣;因為這樣的道理,二乘人不能入于煩惱大海,則不能證得一切種智。

  【經(jīng)文】爾時大迦葉嘆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快說此語,誠如所言:塵勞之儔,為如來種。我等今者,不復堪任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乃至五無間罪,猶能發(fā)意生于佛法。而今我等永不能發(fā),譬如根敗之士,其于五欲不能復利。如是聲聞諸結斷者,于佛法中無所復益,永不志愿。

  【經(jīng)文意思是】妙吉祥菩薩剛剛告一段落之際,大迦葉尊者贊嘆說,好啊!好啊!妙吉祥菩薩善說佛法,愉快舒暢地宣說這樣的法語,意即淋漓盡致地說一切煩惱為如來種之佛法,實實在在如您所說,塵勞的伴侶為如來之種,我等二乘人現(xiàn)在,入于偏空,凍結因緣生法,不敢面對現(xiàn)實,不再能夠擔當發(fā)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重任,以及六道凡夫乃至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等仍然能夠發(fā)心生起佛法,而我等二乘住偏空涅槃,如果不能校正,則永遠不能發(fā)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就好比六根不具之人,他們再不能享受五欲的快樂。如此看來,聲聞人,斷了見思二惑的束縛,對于大乘佛法,再也不能發(fā)起菩提心的志愿。

  【經(jīng)文】是故文殊師利,凡夫于佛法有反復,而聲聞無也。所以者何?凡夫聞佛法能起無上道心,不斷三寶,正使聲聞終身聞佛法,力無畏等,永不能發(fā)無上道意。

  【經(jīng)文意思是】所以說,妙吉祥菩薩,凡夫?qū)τ诜鸱?常會有得而復失的可能性,卻也有失而復得的希望所在,根器好的凡夫一聽聞大乘佛法,就能夠發(fā)起成佛之心,修行綿綿,不斷三寶功德之果,而聲聞乘人則沒有反復,他們深入無為法,灰身滅智,不再繼續(xù)努力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即使是終身聽聞佛法,十力,四無畏等,也是對牛彈琴并不契機。他們鉆牛角尖,堅持認為自己走的路是最光明的大道,所以不愿回頭,即不能發(fā)起菩提心,卻不知原是螢火蟲的光亮,怎比的上太陽的普照呢?一般人的門戶之見,也難免如此。在此提醒諸位,對待佛法的態(tài)度,既然是“依法不依人”,那么是不是可以這樣說: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經(jīng)文】爾時會中有菩薩,名普現(xiàn)色身,問維摩詰言:居士,父母妻子,親戚眷屬,吏民知識,悉為是誰?奴婢僮仆,象馬車乘,皆何所在?

  【經(jīng)文意思是】正在那個時節(jié)的法會之中,有一位菩薩名叫普現(xiàn)色身的,此菩薩能同于十法界中普現(xiàn)其身,又能現(xiàn)十法界身,廣度眾生,又能于自身應現(xiàn)十法界身,所以稱普現(xiàn)色身。當時普現(xiàn)色身菩薩問維摩詰:維摩詰居士,你既是居士,應當有父母妻子,親戚眷屬等關系,那么你的父母、妻子以及親眷們、地方官、老百姓及善知識,都是誰呢?你的奴婢、僮仆、象、馬、車乘等都在哪里呢?

  因為有主必有伴,而主凈伴不凈也是在家佛教徒的障礙,所以娑婆以出家為上,而維摩金粟如來再現(xiàn),其伴侶也同樣殊勝因緣,在此問答中,普現(xiàn)色身菩薩以事問,維摩詰居士則以理答,如是,維摩詰開始說偈。

  【經(jīng)文】于是維摩詰以偈答曰:

  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一切眾導師,無不由是生。

  法喜以為妻,慈悲心為女;善心誠實男,畢竟空寂舍。

  弟子眾塵勞,隨意之所轉;道品善知識,由是成正覺。

  諸度法等侶,四攝為妓女;歌詠誦法言,以此為音樂。

  【偈文意思是】如果沒有般若空智,則永不得佛法真義,即是“智度菩薩母”,母陰靜所鑒;如果沒有方便有智,則不能生起諸根勝用,即是“方便以為父”,父陽動所發(fā),雖如此,先得根本智(智度菩薩母)后得方便智(方便以為父),根本與方便實是一體,二者圓融無礙,則是“一切眾導師,無不由此生”,即一切諸佛,都由權實二智所出生,而不是由神通所生,二智又稱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中說:“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笨梢,擁有二智才是學佛的關鍵。所謂“法喜以為妻”,因凡夫以妻子為樂,菩薩以佛法為樂,所以說“法喜以為妻”。即以法喜為樂;所謂“慈悲心為女”,因女有柔和生育之性,菩薩則以法乳孕育眾生,所以說“慈悲心為女”。所謂“善心誠實男”,因男有真誠干事的能力,承襲父業(yè),菩薩能善心而真誠的為眾生辦事,承佛家業(yè),堪當大任;所謂“畢竟空寂舍”,此中舍是世人安身立命之所,菩薩之住所即第一義空,如說“菩薩清涼月,常游畢竟空”,原是在自己家中散步而已。所謂“弟子眾塵勞”,指輪回眾生,世間瑣事,菩薩都能教化歸于佛道,即能隨菩薩教化,所以說弟子眾塵勞;所謂“隨意之所轉”,善知識能夠調(diào)教有情眾生,隨心所欲,無有不能;所謂“道品善知識”,即菩薩以三十七道品調(diào)伏自他之心,所以說“道品善知識”;所謂“由是成正覺”,即諸佛依三十七道品善知識而成無上正等正覺;所謂“諸度法等侶”,即指六度,即六波羅蜜是菩薩的伴侶(法侶);所謂“四攝為妓女”,因妓女媚人,菩薩則以布施、愛語、同事、利行四攝取悅眾生,所以說“四攝為妓女”;所謂“歌詠誦法言,以此為音樂!,菩薩以歌詠吟唱佛法法言,以此為音樂。

  【偈文】總持之園苑,無漏法林樹;覺意凈妙華,解脫智慧果。八解之浴池,定水湛然滿;布以七凈華,浴此無垢人。

  【偈文意思是】所謂“總持之園苑”,即菩薩以空總持一切法門不讓諸法遺失,以為園苑自娛娛他;所謂“無漏法林樹”,即菩薩無漏善法能使惡心煩惱不再生起,如林樹之覆蓋,所以說“無漏法林樹”;所謂“覺意凈妙華”,即菩薩以七覺支,即七菩提分調(diào)和心意,能生真智慧,所以說“覺意凈妙華”;所謂“解脫智慧果”,即指菩薩證得不可思議解脫,以為無上妙覺之果,所以說“解脫智慧果”;所謂“八解之浴池”,即指菩薩以解脫的浴池作為洗垢的工具;所謂“定水湛然滿”,即指菩薩以定水充滿作為養(yǎng)性的工具;所謂“布以七凈華”,即菩薩以七凈為因地之行,即1,戒凈;2,心凈;3,見凈;4,度疑凈;5,分別道凈;6,行斷知見凈;7,涅槃凈;所謂“ 浴此無垢人”,即菩薩本無煩惱垢染,在總持圓苑中游,在無漏林樹下乘蔭,得覺意妙華欣賞,得智慧果以稱心如意,以解脫之池禪定之水,布以七凈之華,然后無垢人在此娛樂,此無垢人即法身大士。

  【偈文】象馬五通馳,大乘以為車;調(diào)御以一心,游于八正路。相具以嚴容,眾好飾其姿;慚愧之上服,深心為華鬘。富有七財寶,教授以滋息;如所說修行,回向為大利。

  【偈文意思是】所謂“象馬五通馳”,即菩薩以五通為運動,而象馬力大行走快速,所以說“象馬五通馳”,不是六通,即留惑潤生;所謂“大乘以為車”,即菩薩以大乘了義車自乘也能乘他,直至道場之中;所謂“調(diào)御以一心”,所謂心有三:1,發(fā)動;2,攝心;3,名舍?梢姾秃系烂。即以三法均平以御大乘;所謂“游于八正道”,即菩薩以大乘游于八正道中;所謂“相具以嚴容,眾好飾其姿”,即菩薩不似二乘枯慧不修相好,他們不只修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甚至修無量相好以自嚴身姿;所謂“慚愧之上服,深心為華鬘”,世間以服裝遮身,以花鬘嚴首,菩薩以法身本具,雖是分證,未得圓滿,甚是羞慚,以之為上服,并以甚深心,才能萬善莊嚴,所以為華鬘;所謂“富有七財寶”,即一聞,指十地聞經(jīng)猶如大海,能受大雨;二信,即“深信堅固,猶若金剛”;三戒,十地所得凈戒,無缺染;四定,指十地所得首楞嚴地;五進,指念念流入薩婆若海;六舍,即指常行舍行;七慚愧,慚,對佛性中道第一義天未能見性,即慚對第一義天;愧,對諸佛無上行人,深自愧疚;所謂“教授以滋息”,即以此七財為本,教授以生起功德法財?shù)睦?所謂“如所說修行,回向為大利”,即以此七法自為修行,即是“如所說修行”,雖然如此,卻需要我為人人,人人也為我,可見諸佛度眾生,眾生也在度諸佛。如是即不住功德,回向真如法性,法界眾生,如是舍一得萬,即是“回向為大利”。

  【偈文】四禪為床座,從于凈命生;多聞增智慧,以為自覺音。甘露法之食,解脫味為漿;凈心以澡浴,戒品為涂香。

  【偈文意思是】所謂“四禪為床座”等,即菩薩以禪波羅蜜為休息場所,不同外道之邪定,不同于此土的床座供養(yǎng),應是從凈命所生,菩薩多聞所聞之聲,都與實相不相違背,即實“多聞增智慧,以為自覺音”,世間食以甘露為最美,世間解渴以漿最佳,而菩薩以法喜為食,以解脫為漿,菩薩以凈心為澡浴,戒品為涂香,嚴凈法身。以上所說凈法為滋養(yǎng)法身之具,不是凡夫資生之具可比。

  【偈文】摧滅煩惱賊,勇健無能逾;降伏四種魔,勝幡建道場。

  【偈文意思是】因煩惱賊能劫奪人們的功德法財,損害人們的法身慧命,所以菩薩摧滅煩惱賊,菩薩在摧滅煩惱賊時勢如破竹,即是勇健無能逾;如是即是降伏煩惱、陰、死、天等四魔,菩薩建道場與魔交戰(zhàn),戰(zhàn)勝之時,豎起勝幡,即時“勝幡建道場”。

  【偈文】雖知無起滅,示彼故有生;悉現(xiàn)諸國土,如日無不見。供養(yǎng)于十方,無量億如來;諸佛及己身,無有分別想。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而常修凈土,教化于群生。

  【偈文意思是】菩薩雖知寂滅無生之理,而佛道未成,必須行于因行,所以示現(xiàn)給眾生受生,以莊嚴正報,現(xiàn)諸國土,以莊嚴依報,既以常寂光中示現(xiàn)依正二報,如日的中天,沒有見不到的,即于十方供養(yǎng)諸佛,而諸佛及與我的佛種都相同,即是諸佛己身,無有分別想,進一步說,諸佛國與眾生空,所以沒有分別想。雖知諸佛國及眾生空,卻又能常修凈土而教化眾生。

  【偈文】諸有眾生類,形聲及威儀;無畏力菩薩,一時能盡現(xiàn)。覺知眾魔事,而示隨其行;以善方便智,隨意皆能現(xiàn);蚴纠喜∷,成就諸群生;了知如幻化,通達無有礙。

  【偈文意思是】第一個偈子是說不可思議解脫菩薩已知眾生之類都有佛性,所以能夠隨其聲音、形象及以各種威儀,現(xiàn)四無畏、十力,諸法身菩薩一時都能現(xiàn)前,指引他們進入佛道;第二個偈子說能夠隨魔所行,因魔羅能殺害眾生法身慧命,損害眾法,所以隨其所行,以這樣的善方便,隨緣而不變,天長日久,自能使魔轉成佛道;第三偈揭示老病死的對治,不可思議解脫菩薩能夠開示老病死事,以此成就眾生通達佛道,因為老病死本身如幻如化,無自性空,如是不再被老病死所惱害障礙,反是通達佛道的切入點。

  【偈文】或現(xiàn)劫盡燒,天地皆洞然;眾生有常想,照令知無常。無數(shù)億眾生,俱來請菩薩;一時到其舍,化令向佛道。

  【偈文意思是】此兩偈開示因劫壞而生起佛道,一般人以為天長地久,永遠不壞,所以有貪嗔癡,不得出離,菩薩示現(xiàn)以劫火洞然一片,從而使眾生有無常之逼迫,所以無數(shù)億的眾生都來到菩薩的所在住處,請求菩薩開示解脫之法,于是菩薩開示以無常境轉向佛道。

  【偈文】經(jīng)書禁咒術,工巧諸技藝;盡現(xiàn)行此事,饒益諸群生。世間眾道法,悉于中出家;因以解人惑,而不墮邪見。

  【偈文意思是】以世智邪見生起佛道。印度婆羅門教經(jīng)書甚多,其中禁術咒法、工巧技藝等都非常完備,菩薩對此所有現(xiàn)行其間,利益眾生,以世智轉入佛智,饒益眾生。對印度種種外道之中,出家修道,因有正知見而不被外道邪見所逆轉,于其中間轉邪道為佛道。

  【偈文】或作日月天,梵王世界主;或時作地水,或復作風火。

  【偈文意思是】此偈菩薩以作日月、世主、四大通達佛道,即菩薩現(xiàn)梵王身,為大千世界主,攝化眾生,所謂現(xiàn)地水火風,是對眾生的需求所應現(xiàn),如船入海,遇黑風,船欲沒時,菩薩現(xiàn)洲灘,令得安穩(wěn),以生佛道。

  【偈文】劫中有疾疫,現(xiàn)作諸藥草;若有服之者,除病消眾毒。

  【偈文意思是】此偈菩薩作藥以救三災,即救疾疫之災,現(xiàn)藥草療治疾疫,使其痊愈,以此生起佛道。

  【偈文】劫中有饑饉,現(xiàn)身作飲食;先救彼饑渴,卻以法語人。

  【偈文意思是】饑饉現(xiàn)作飲食,以引眾生生起佛道,如釋迦牟尼佛因地現(xiàn)大魚身,以救饑饉,五比丘因地先食其肉,所以先得度(即*輪未轉,食輪為先)。

  【偈文】劫中有刀兵,為之起慈悲;化彼諸眾生,令住無諍地。若有大戰(zhàn)陣,立之以等力;菩薩現(xiàn)威勢,降伏使和安。

  【偈文意思是】此兩偈是菩薩慈悲化導刀兵災,使其息諍罷兵,兩軍對陣之際,將要交戰(zhàn),菩薩現(xiàn)威勢抑強扶弱,使其和安,由此息斗爭,而使眾生生起佛道。

  【偈文】一切國土中,諸有地獄處;輒往到于彼,勉濟其苦惱。一切國土中,畜生相食啖;皆現(xiàn)生于彼,為之作利益。

  【偈文意思是】此兩偈是救地獄畜生之難。即是一切國土之中,所有地獄之處,菩薩都能到其所在,勉勵啟發(fā)善心,幫助他脫離痛苦,因為這樣的緣故,地獄眾生,善心一發(fā),即當下出地獄,因愚昧互相吞吃,所以墮入畜生道,菩薩現(xiàn)生于畜生其中,使他們不再愚昧相互吞吃,即脫離畜生道,所以說能為之作利益之事。

  【偈文】示受于五欲,亦復現(xiàn)行禪;令魔心憒亂,不能得其便;鹬猩徣A,是可謂希有;在欲而行禪,希有亦如是。

  【偈文意思是】一般修行人貪著五欲,天魔乘機得便,而行魔事,包括咒術、灌頂、算卦等。如果只以單純的欲望,那是危險,就方便而言,這也不是真正的佛法,因為不能回到根本中來。所以菩薩示受五欲之時,還能心中如如不動,禪定之中,而此禪定即是神通,即能降魔,即能使魔潰亂,不能隨其所意。因為蓮花出生于淤泥之中,不生于火坑,此中火坑指五欲,蓮花指禪定,可見在五欲中行禪,如同火中生蓮一樣,是世間希有之事,難以思想,卻不是一般人所能隨意效法之事。

  【偈文】或現(xiàn)作淫女,引諸好色者;先以欲鉤牽,后令入佛智。

  【偈文意思是】此偈更是語出驚人,顯示行于非道而通達佛道,因為對于貪欲多的人,即障蔽正智,離佛道遠,菩薩則現(xiàn)作淫女來鉤牽他,然后再以方便引入佛智。相比之下,對于眾生,我們究竟付出了多少呢?更大的事不能也不敢作,那么就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吧!菩薩真的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偈文】或為邑中主,或作商人導;國師及大臣,以佑利眾生。諸有貧窮者,現(xiàn)作無盡藏;因以勸導之,令發(fā)菩提心。我心憍慢者,為現(xiàn)大力士;消伏諸貢高,令住無上道。

  【偈文意思是】所謂菩薩現(xiàn)作邑王、商導、國師、大臣等都是眾中的領導,而領導往往會一呼百應,所以能教化眾生改變觀念,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所謂菩薩現(xiàn)作無盡藏,是濟度貧窮的工具,先以財為誘餌,然后為其說,勸發(fā)菩提心,而對治驕慢的方法則是以大力降伏其貢高,然后為其說法,使其住于無上覺悟之道。

  【偈文】其有恐懼者,居前而慰安;先施以無畏,后令發(fā)道心。或現(xiàn)離淫欲,為五通仙人;開導諸群生,令住戒忍慈。見須供事者,現(xiàn)為作僮仆;既悅可其意,乃發(fā)以道心。隨彼之所須,得入于佛道;以善方便力,皆能給予之。

  【偈文意思是】菩薩對恐懼者應以無畏施對之,然后使其發(fā)起修道之心則變得容易;世上無佛法之時,菩薩現(xiàn)作離欲仙人,引導眾生供給所需,不惜身命,能作童仆讓眾生歡喜,然后引導其發(fā)心學佛,菩薩還能隨其所需隨其所好樂而方便引導眾生進入佛道。

  雖然如此,卻又不是沒有原則,更何況,在學佛過程中,你并不就是佛,雖然你愿意學,而這一切都是根本智獲得之后,方便智的運用,方便又回歸根本。我想過自己的未盡人意,但我有著良好的發(fā)心,或許我的語言重了,不經(jīng)意傷害了哪一位,請你原諒又原諒,雖然我有好的愿望,我也實不必讓你煩惱,聽不聽由你算了,打擾別人與我何干呢。“外雖多棘刺,內(nèi)實有赤心”,或者玫瑰雖有刺,卻是香花。但哪一個會能夠真正理解佛法呢?否則就讓我們回過頭去瞻仰佛陀永遠的沉默。一位思想家寫過這樣的詩句:漆黑的隧道終會鑿穿,千仞的高崗終會爬上,當百花凋謝的日子,我將重來開放!

  相信,有一天,大家在歷經(jīng)繁華熱鬧之后,寂靜下來的時候,也就是在佛法上有一點收獲的時候,你們終于會理解一個法師的良苦用心,也就是在這個過程中,不要用我們?nèi)说南敕▉硪幌嗲樵傅睾饬咳伺c事,那么你的佛性現(xiàn)前,至此你會大吃一驚,原來如此!

  【偈文】如是道無量,所行無有涯;智慧無邊際,度脫無數(shù)眾。假令一切佛,于無數(shù)億劫;贊嘆其功德,猶尚不能盡。

  【偈文意思是】如上所頌的佛道,怎么能有邊有所稱量呢?站在老鼠和人的位置上衡量佛法是不行的。因為智慧不可稱量,所以菩薩自行也不可稱量,如是度脫無量眾生,如是自利利他,都不可稱量,即是“萬里青天孤迥迥”,一切法空,哪里容的下一絲一毫的掛礙,果真如此,學佛即是回家了。

  【偈文】誰聞如是法,不發(fā)菩提心;除彼不肖人,癡冥無智者。

  【偈文意思是】誰聽到這樣“行于非道通達佛法”的法,不發(fā)起菩提之心呢?因煩惱所屬是如來種,諸法相隨,正是法親眷屬,如是轉凡成圣則易,破除煩惱也速,除去那些打著佛法招牌,好象真正佛法又不是真正佛法的人,還有那些癡冥無智對佛法不能理解的人。

  學習此經(jīng),既不可放逸,也不可以拘束。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