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jīng)

《金剛經(jīng)》是佛教重要經(jīng)典。根據(jù)不同譯本,全名略有不同,鳩摩羅什所譯全名為《金剛般若(bōrě)波羅蜜經(jīng)》,唐玄奘譯本則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督饎偨(jīng)》傳入中國后,自東晉到唐朝共有六個譯本,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最為流行..[詳情]

《金剛經(jīng)注解》三十四

  滌華禪師《金剛經(jīng)注解》三十四

  偈說心經(jīng)

  五蘊空時苦厄空 色空非二亦非一

  倘能解透玄中妙 萬法如如盡菩提

  諸法空相無生滅 不生一法即菩提

  無老死盡為得果 滅道方名證菩提

  須菩提⊙若菩薩⊙以恒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fù)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

  注

  1、 須菩提⊙如來教導(dǎo)前言2、若菩薩⊙善者之義3、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喻用恒河沙、數(shù)量世界中、所有之珍寶4、持用布施⊙以諸寶物、普施於有情者、而使諸有情之類。滿諸欲望之心、而得六欲之諸樂、享受於世間5、若復(fù)有人⊙若有其他之人6、知一切法無我⊙知諸法無常無我、知諸相、如泡影7、得成於忍⊙倘見五蘊、其心如住海底、若聞六塵、性識猶如山峰8、此菩薩⊙即是得成於忍之人9、勝前菩薩⊙勝過用無量寶物、普施有情之人、之上10、所得功德⊙施寶是有漏之功德、其福終歸於盡、得成於忍、是無漏之慧、即永無遺泄、直至證菩提、而成法性之大道。忍者無諍。勝者超越也。

  解

  須菩提是召呼讀者意。若菩薩、即善男子、善女人等。菩薩翻度有情1、度心內(nèi)有情2、度世間有情。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是假若有、如是數(shù)量、珍貴寶物之財富。持用布施、即持著如上數(shù)字、掌握如是寶物。用於普施普濟、一切有情之人、以及施於眾生之類。若復(fù)有人。如有正知、正見正覺、無相之人。知一切法無我者、是人深知諸法、因相而生、倘無相、我妄冰釋、其真我湛然、而照明世間、大地山河、以及一切萬物、無有不是、微妙真法、顯現(xiàn)於目前。得成於忍之人、妄心亦已消失、其心而無畏縮、即無恐怖、顛倒夢想。倘見五蘊與六欲如見道路兩邊之閑草。而無取舍之心、在無取舍中、能用草作藥、治一切有癥。是名得成於忍。此菩薩是、得成於忍者。勝前菩薩即越過七寶布施之人。所得功德、其功德越出珍寶布施者之上。結(jié)論。如來時而說有相。俄而說無相。時而說有功德。俄而說無功德。學(xué)者不可生執(zhí)著心。生兩邊心。當(dāng)秉性大慈、無我普施。而不受福德相。即是真佛之子

  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8云何菩薩8不受福德8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yīng)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注

  1、何以故⊙佛問得成於忍、云何解2、須菩提⊙佛呼菩提、而自釋3、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佛說不受福德、即是得成於忍4、須菩提白佛言菩提請佛、再示意5、世尊8請示前言6、云何菩薩、不受福德8菩提問佛、不受福德、云何解7、須菩提⊙如來答復(fù)前言8、菩薩所作福德、不應(yīng)貪著⊙菩薩者、內(nèi)斷心中、貪瞋癡、外無身相、殺盜淫、內(nèi)斷外無、即是菩薩、所作福德。心不貪圖、果報相、名為不應(yīng)貪著9、是故說、不受福德⊙既無貪心、即無受相。

  解

  何以故。如來防止、今后有人、不明得成於忍。故呼菩提、作達(dá)道布義之人。佛說、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即不貪著、福德相、如來解義至此。然菩提大慈、以備今后、有發(fā)菩提心者、不明其義、而白佛言。故啟請世尊而說、云何菩薩、不受福德之義。佛答、菩薩所作福德、不應(yīng)貪著、所謂諸地菩薩、所作福德、皆不應(yīng)貪著、福德有報相。菩薩者、內(nèi)斷心中諸妄、外斷世間諸相、內(nèi)外二斷、亦無二斷相。即真福德。即是得成於忍竟。即是不應(yīng)貪著、一切法塵相。不貪著者。不應(yīng)貪著五蘊、十八界、與諸有相、亦不應(yīng)貪著、福德果報相、即名菩薩不受福德故、亦名、得成忍地、忍者、非勉力也。秉性如是也、地者心也。如是者、此菩薩、以不貪不受故、即為摩訶薩。是故佛說、不受福德、如是也。能斷貪心者、瞋癡亦在其中矣、能斷殺性者、盜淫亦復(fù)斷也。所謂、內(nèi)外三三、合而為一、能斷其一、五則不斷亦斷矣。有人說我無殺心、乃至螻蟻亦無傷。某答非此。汝若貪、名利欲一則、即有殺無生。復(fù)問、斷殺盜淫者、有無殺性耶。答、斷有即無、斷無即有

  須菩提⊙若復(fù)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作⊙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注

  1、須菩提⊙佛向須菩提說2、若有人言⊙如有人說3、如來若來⊙如來似乎來否4、若去⊙如來似乎去否5、若作⊙如來似乎坐否6、若臥⊙如來似乎臥否7、是人不解我所說義⊙此人不能闡明、佛說法性、如來之道義8、何以故⊙云何解9、如來者⊙法性佛也、亦名法身佛10、無所從來⊙無處所來11、亦無所去⊙無處所去12、故名如來⊙姑且其名為如來

  解

  如來向須菩提言、若有人、不見本性、不明真心之人、即不可見如來、法性身、所以真法性佛、無相亦無窮、無相者、無四大色身之相、無窮者、塵劫有盡、其性無窮也。以智慧眼、照明法界、非法界、亦非非法界、然在非非中、如來真法性身。遍十方、周三世、無有不是、如來行藏之處、於行藏處中、無有不是如來、行住坐臥之處。如來者、能證即來、非證即去。若心無住所、其人即是如來。其義弗可違、不悟者弗見、不證者弗明。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若未悟證者、可能觀心、自心自性、合於某類之則相同者、來生必生於同情者。所謂眾生、隨心所轉(zhuǎn)、隨性而生、隨業(yè)而成、其類之則。倘若劫盡之時、莫可更變其道義。若心無諸相、秉性大慈、其人未悟證者、必當(dāng)悟證也。何者、若心無諸相必悟、秉性大慈必證。學(xué)佛者、勿可外求、倘若外求、窮劫莫能證其道。倘有邪見之人、觀想憶念、如來色身形相好、若見者、亦是邪。猶如病目、見空中華相、其人億劫、亦不可證、菩提之正道。若說解經(jīng)人、可能悟證否。答未也、解經(jīng)人、如住深山參作樵夫參若有人在此山中參迷失方向參問道於予參予答參由此道向此道參由此道而出此山參歸入於大道參予尚未出此山參焉能歸入於大道而至覺地耶參、句句禪悟證者、勿可求。求即法塵相。倘無法塵相即得。亦無得相

精彩推薦
推薦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