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jīng)

《金剛經(jīng)》是佛教重要經(jīng)典。根據(jù)不同譯本,全名略有不同,鳩摩羅什所譯全名為《金剛般若(bōrě)波羅蜜經(jīng)》,唐玄奘譯本則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金剛經(jīng)》傳入中國后,自東晉到唐朝共有六個譯本,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最為流行..[詳情]

威儀寂靜分第二十九

  丁二、詳示(分二)

  戊一、正報無住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前面二十八分是略明‘無住’的道理,二十九分就詳細的開示‘無住’這個道理。現(xiàn)在講戊一、正報無住,‘正報’是‘佛果’;這一科是說證得了佛果,他‘不住佛果’之‘相’的道理。‘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若有人言’這個人就是指凡夫之人,也是佛的弟子,但是他還沒有空掉‘人我’之相,就在那里說:‘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都是‘有來、有去’之‘相’。釋迦佛到了舍衛(wèi)城來了,又從舍衛(wèi)城離去;回到祇樹給孤獨園,吃完飯后,又盤腳打坐。佛是隨順著世間相,到了中夜分他也是臥下來睡覺(佛是臥右脅調(diào)息的)。但是釋迦佛的行、住、坐、臥,都保持著莊嚴的威儀。這個人,他是親眼看見我如來‘有來、有去;有坐、有臥。’就以為佛是有這個相的,要是他這么認為,‘是人不解我所說義。’說這話的人,對我所說的義理,通通沒有解悟,他對我所講的大乘法,這個‘無所住著于相’的‘般若妙慧’,他完全沒有解悟。‘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眾生看見如來‘有來、有去’,實際上如來,在他的本位上,并沒有動,如來他‘來而不來,去而不去’,這個道理就像‘云駛月運’,‘舟行岸移’的道理一樣。天上一片薄薄的云彩,把月亮遮住了,但是在薄薄的云彩中,還是可以看見月亮;這片云彩飛快的行駛,走得很快,好像比月亮走得更快。在云彩飛駛的對比下,月亮好像也跟著走快了起來。月亮本來是由東邊出來,走向西邊;今天由于云駛的關(guān)系,月亮看上去好像是走向東邊去了。這就是一種的錯覺,看走了眼,其實是月亮下面那一層薄薄的云向西飛的原故。你起了個錯覺,就認為是月亮往東走,其實月亮根本沒有往東走,這是‘云駛月運’的關(guān)系。‘舟行岸移’又怎樣呢?我們上了船,船開行了,我們在船上看岸兩邊,好像兩岸的景色,都在往后退,其實兩岸并沒有動;這是你所坐的船在走動,你感覺兩岸的景色都在往后退,實際上,是舟移,不是岸動,這完全是你起的錯覺。而我們看見如來‘有來、有去’,就像‘云駛月運’‘舟行岸移’所起的錯覺,是一樣的。如來他‘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因為如來的法身,根本沒有來去之相,這個法身是遍一切處,是個‘理體’;(法身不是應化身,也不是報身;應身、報身都有個身體,這個法身,沒有個身體。)法身的這個理體遍一切處,沒有彼此兩個處所。‘有來、有去’是因為有二個地方,有兩個所在,才由此出來,向彼而去。如來的法身遍一切處,沒有分開二個地方,如來他打從那里來呢?打從法身來;打從那里去呢?歸到法身中去,法身永遠是一體的,所以你說法身‘有來、去’之‘相’,是說不上,是說不通的,因為法身是遍一切處,不能說來,不能說去,他沒有彼此二個所在。所以‘有來、有去’是要依著有二個處所的對待下,才能成立的。眾生因為生起了分別心,才有二個所在的對待差別,若是證到法身的人,他沒有分別心,什么地方都是他的清凈法身,大地全露法王身,遍一切法都成了‘一真法界’的境界。所以法身來,打從那里來?是從法身來;去由那里去?就歸到法身上去。法身是一體的,沒有分開二個地方,那又怎會有‘來去’之‘相’呢?‘故名如來。’這才叫‘如來。’如來他‘如如不動’而來,‘如如不動’而去,‘故名如來’。證到法身的人,他已離了分別心,他的法身‘如如不動’,不取去來之相,所以才說:‘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第一分發(fā)起序:‘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wèi)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又回來祇樹給孤獨園,吃了飯,洗洗腳,敷座而坐。如來他是‘如如不動’而出,‘如如不動’而來,因為如來‘如如不動’,不取于相,所以心已無所住了,因此如來,‘來無所從來,去無所從去’如來法身,如如不動,不隨來去而住著來去之相,所以才叫做‘如來’。須菩提就在這個地方有所領(lǐng)悟。所以在請佛開示時,就不自禁的贊嘆一句:‘希有!世尊。’這第二十九分的經(jīng)文,就是解釋發(fā)起序的道理。前面第十七分講過:‘如來者,即諸法如義。’這個‘如來者’,就是親證一切法‘如如不動’的‘理體’;他就成了佛,‘真如理體’是‘如如不動’,周遍法界,如來于‘真如理體’上,是‘如如不動’的,那里會有來、去、坐、臥之相可得呢?這一科‘正報無住’,就是說釋迦如來成佛了,他證得了法身,還是沒有執(zhí)著,他沒有‘生心動念’,他已經(jīng)是‘一切不住’了。下面再講,如來‘依報無住’的道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