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jīng)

《六祖壇經(jīng)》,佛教禪宗典籍。亦稱《壇經(jīng)》、《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六祖惠能大師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jīng)》。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夺岄T正統(tǒng)》卷八《義天傳》有“大遼皇帝詔有司令義學(xué)沙門詮曉等再定經(jīng)錄,世所謂《六祖壇經(jīng)》、《寶林傳》等..[詳情]

六祖壇經(jīng)講記 第31集

  六祖壇經(jīng)講記(31)

  善知識!一切修多羅及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經(jīng),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無世人,一切萬法本自不有。故知萬法本自人興,一切經(jīng)書因人說有。緣其人中有愚有智,愚為小人,智為大人;愚者問于智人,智者與愚人說法,愚人忽然悟解心開,即與智人無別。 善知識!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

  【善知識!一切修多羅及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經(jīng),皆因人置,】[修多羅],統(tǒng)稱佛所說的一切經(jīng)典。[大小二乘,]表面上分的。[十二部經(jīng),]不是十二本經(jīng),佛所說的法分成十二大類,比如有的部分專門說道理,有的講譬喻,有的說因緣…,就是一切經(jīng)的意思。[皆因人置,]因人設(shè)置。經(jīng)就是語言、文字,文字是無聲的語言,語言是有聲的文字。我說一段話給你聽,或拿一本書給你看,是不是一樣?你針對他,該說什么話,就說什么,你針對他,該看什么樣的書,就拿什么樣的書給他看,這叫做智慧。你有時候可以看書,有時候可以聽人家講話,有時候你可以送人家話,有時候你可以送人家書,它的意思是一樣的,只是一個有聲一個無聲。書店賣那么多書,為什么每個人進來買的書都不一樣?因為每個人的需求都不同。如果連自己人生的需求都不知道,你怎么知道眾生的需求?你怎么好意思說要度眾生?!其實你個人最重要,你這一輩子到底要當(dāng)什么樣的人最重要,但是你放任自己不管,一天到晚熱心公益,專心在管別人。學(xué)東西要先把心靜下來,好好地思考,學(xué)起來才會快。否則,這樣學(xué)沒有用,這是我跟你講的真話。我每次做任何的決定,都會好好地思考過,用三天好好地思考才決定。比如當(dāng)初成立公司之前要思考,決定轉(zhuǎn)變形態(tài)要思考,決定要出家會思考。好好地思考嘛!想清楚,不要聽別人說,這是沒有意義的,否則你一定會后悔,我們常常做后悔的事!佛法難聞今已聞,人身難得今已得!鼓悻F(xiàn)在不把握,以后有沒有機會就不知道了。

  這些經(jīng)典是針對眾生的需要,才講出這樣的話,你千萬不要說哪一本經(jīng)典最好,這是偏見。你應(yīng)該聽過有人講哪一本佛經(jīng)最好吧!如果是對自己的入室弟子,可以這樣講,這樣是鼓勵他們;但是不可以公開講,公開講就有包括其他的人了。比如說,你們喜歡《六祖壇經(jīng)》,門關(guān)起來我可以跟你講《六祖壇經(jīng)》很好,但我不可以跟別人說《六祖壇經(jīng)》在佛經(jīng)中最好。有的人常常因為他學(xué)那個法門,所以他覺得他的法門最好,或是學(xué)哪部經(jīng)典就比較好。我跟你講,都是因為人的關(guān)系,適合他,你就為他講,不適合他,你就不必為他講。

  當(dāng)初達(dá)摩祖師來中國,只傳一部《楞伽經(jīng)》,它比較偏向唯識。后來傳給二祖慧可,二祖再傳給三祖僧燦,三祖再傳給四祖道信,四祖再傳給五祖弘忍。到五祖,很奇怪,他卻傳《金剛經(jīng)》給六祖惠能,照理他應(yīng)該繼續(xù)傳《楞伽經(jīng)》給惠能。一般人的解釋都說:「因為《楞伽經(jīng)》的佛學(xué)名相很多,到最后弟子都把它當(dāng)作學(xué)問在探討研究,反而遠(yuǎn)離了見性的部份,所以到了五祖,他才改傳《金剛經(jīng)》給六祖惠能!惯@樣的解釋有一點勉強,為什么到五祖時才知道?這個是大部分人的說法。你再好好地看《六祖壇經(jīng)》,你就知道為什么五祖要為六祖講《金剛經(jīng)》。六祖還沒有到黃梅去拜見五祖時,聽到客人念《金剛經(jīng)》,他就開悟了。六祖跟《金剛經(jīng)》的因緣很深,他去找五祖,難道五祖要為他開示《華嚴(yán)經(jīng)》、《楞嚴(yán)經(jīng)》或《楞伽經(jīng)》?需要這樣嗎?還是五祖只會《金剛經(jīng)》?有可能嗎?六祖來之前,就已經(jīng)受《金剛經(jīng)》的啟示,所以五祖現(xiàn)在直接用《金剛經(jīng)》為他說法,他便大徹大悟,就是那么單純。這本經(jīng)適合六祖惠能,當(dāng)然當(dāng)老師的就為他講解,讓他「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顾恍枰v另外一本經(jīng),六祖就大徹大悟了,就是一代的宗師了。

  【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無世人,一切萬法本自不有!縖因智慧性,方能建立;]所有的經(jīng)典都是因人而立,這是所有經(jīng)典的由來。[若無世人,一切萬法本自不有。]世間假設(shè)沒有煩惱的人,根本不需要佛法;如果沒有病人,就不需要醫(yī)生和藥,所以經(jīng)文中有一句話「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一切心即妄心。

  【故知萬法本自人興,一切經(jīng)書因人說有!縖萬法本自人興,]法不會講話,要由人來闡揚。[一切經(jīng)書因人說有。]這些經(jīng)書都是針對人而說、而建立的。你一定要懂佛講經(jīng)的概念,你明白了就不會告訴人家哪一本最好,或哪一宗最殊勝,也不會問修哪一種最快。會問的沒有正見,有正見的不會這樣問。

  【緣其人中有愚有智,愚為小人,智為大人】[愚為小人]指小根器。[智為大人;]大根器。為什么不是只有一本?因為每個人程度不一樣,就像每個人的病不一樣,感冒和頭疼不一樣。我記得小時候被問得啞口無言:「為什么釋迦牟尼佛講了那么多經(jīng)典?」儒家是四書五經(jīng),最多十三經(jīng)。佛家大藏經(jīng)很多,就是因為眾生有愚有智;經(jīng)典一定沒有講錯,在《法華經(jīng)》里講「初善、中善、后善」,只是因為有的講得比較淺,有的比較深,有的比較權(quán)巧,有的比較究竟…,差異在這里而已。

  【愚者問于智人,】譬如說,我們沒有開悟,都是愚人,但你肯問不就得了嗎?但是愚人不會問。同學(xué)經(jīng)常說:「不是不問,而是不知道要問什么?」一般人的問大致可分為三類:第一不會問,第二不肯問,第三亂問;你是屬于哪種問?哪一種比較累?對我來講,亂問是最累的。舉個例子,你注意觀察過律師和記者嗎?他們很會問,一定不會亂問。你認(rèn)為「問」需要學(xué)習(xí)嗎?「聽」需要學(xué)習(xí)嗎?學(xué)校沒有教你「問話」,也沒有教你「聽話」這門課,有很多的東西是學(xué)校沒辦法教你的,你自己要去學(xué),因為它會影響你的人生。如果你不會問,也不會聽,你考試第一名有什么用?任何學(xué)問一定有人懂,只要你在圖書館找得到的學(xué)問,就證明一定有人懂。但你就是覺得不要緊,那你就看著辦吧!就像有些人不明白為什么要學(xué)佛,不學(xué)佛他也可以好好地活著啊,他就是不明白佛法的重要性。

  那天,一個學(xué)生打完太極拳,就聽他太極拳的老師在批判佛法,講得學(xué)生不知道怎么回應(yīng)。他就問我:「師父,我太極拳的老師,太極拳打得很好 ,但他一直在批判佛法,我不知道該怎么辦?」我就跟他說,你明天早上去打拳,打完之后,你去跟你老師聊天,說:「老師,我聽人說太極拳是三腳貓的功夫呢!」你老師一定會問:「什么人說的?」你就說:「一個不會打拳、不懂太極拳的人跟我說的,他一直跟別人說太極拳是三腳貓的功夫!共粫蛉娜司尤慌u太極拳?隔天早上跟他老師講這些話,他老師果然中計,氣得要命。他就問:「老師,你也不懂佛法,卻說學(xué)佛是迷信;那老師你覺得…!褂械娜朔噶隋e他自己不知道,你舉個例子,他就知道錯在哪里了;社會上這樣的人很多,要教化人家就要會用譬喻。

  至于你不懂的事就要請問人家,你真的要問,不愿意問是你自己失去機會,你再不肯問,你真的是愚人。如果你真的想問,你就好好地思考一下再問。你說:「師父,我承認(rèn)我是愚人,我也愿意去請教別人,但我不知道哪個是智者啊?」只要比你懂一點點的,就可以當(dāng)你的老師,而且「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事實上每個人都可以當(dāng)你的老師,你愿意問別人,你就容易懂。如果說你不知道的話,至少人家還是出家人,當(dāng)然,出家人不見得比你懂,但他必然有他的體悟才會出家,所以你可以問問看。當(dāng)然善知識在家、出家都有,你自己去觀察。

  【智者與愚人說法,】〔智者〕為什么為〔愚人〕說?因為愚者問于智人;此問故彼說,此不問彼不說,鐘不敲不響,你問了,人家自然就會跟你說,這就是一種求法、學(xué)習(xí)的態(tài)度。

  【愚人忽然悟解心開,即與智人無別。】〔愚人〕開悟之后還不是跟〔智人〕一樣?你為什么不問呢?我們常說「學(xué)問學(xué)問」,要學(xué)就要問,這個概念很重要。

  【善知識!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這個概念在《六祖壇經(jīng)》經(jīng)常出現(xiàn)。佛在哪里?在你心中,你就是佛;世間的人都是佛,無處不是佛。問題是你不悟,所以你是眾生,問題是眾生也不悟,所以眾生還是眾生。什么是佛?佛就像一個金礦,就像石油,就像寶石;這些黃金、石油、寶石都埋在地底下,當(dāng)它們還沒有被開發(fā)出來,有等于沒有。我看到一則新聞報導(dǎo),因為溫室效應(yīng),南北極的冰層漸漸在融化,俄國和美國注意到,想開發(fā)資源。我們的佛性也是一樣,你有沒有佛性?有,但你還不是佛,是眾生,因為你的佛性沒有開發(fā)出來。你不開發(fā)你內(nèi)在這尊自性佛,你往外去求佛拜佛見那尊佛,這樣怎么對?!你要往內(nèi)去開發(fā)這尊佛。

  念佛有會念和不會念,不會念就是念他佛,阿彌陀佛、藥師佛就是他佛。會念就是自他不二,從理上來說,就是自性彌陀,唯心凈土,這叫「理」,你現(xiàn)在就可以達(dá)到這個境界,不需要等往生。你現(xiàn)在自性就是阿彌陀佛,就是凈土。那「事」上,有極樂世界,你不要講沒有;事實上,你往生之后,必然會化身到極樂世界,那里有一尊佛叫阿彌陀佛,「理」、「事」同時存在。阿彌陀佛是誰呢?阿彌陀佛是你變的;你是誰變的?是阿彌陀佛變的。到底是誰變誰?法性本來就在一起,你怎么可以說誰變誰?誰變誰就是對立!敢徽娣ń纭,不是二真法界。我做個譬喻,我們的佛性就是大海,從大海中可以展現(xiàn)分出很多的支流;《六祖壇經(jīng)》講「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味…」,入法界就是入大海,你的法性跟阿彌陀佛的法性是一模一樣,是自他不二。既然如此,法性就是「一」,不是「二」的分別對待。不可以問是誰變誰,這樣又失去了正見。

  我再分享一個概念,現(xiàn)在有念佛的同學(xué)舉手,當(dāng)你念「阿彌陀佛」時心在想什么?有妄想?還要不要念佛?要念?念時還有沒有在想?有?怎么辦?繼續(xù)念?聽起來是對。但有個核心要講一下。念佛的目的,要讓你心變佛心,念佛假設(shè)不懂將凡夫的心變佛心,念佛就會大大地失去作用。變佛心,就回歸內(nèi)心了,否則,就是凡夫的心,以凡夫的心在念佛,沒有什么力道。什么叫佛心呢?六祖前面講「心量廣大,有如虛空!埂读鎵(jīng)》講「心量廣大,遍周法界!鼓憧吹搅嬷v的這兩句話,應(yīng)該懂了吧!你看看你的心,有沒有這么大?它有個范圍,只局限在你的家。你的心一定有個范圍,雖然它是無形無相的,這樣的心叫凡夫的心,你的心被你綁住了。怎么叫開悟?你的心跟六祖講的一樣,「遍一切法界」,那你是個開悟見性的人。你的心雖然很抽象,但你知道你的心是凡夫的心,它沒有辦法遍法界。只要不符合正道的人,他就沒有辦法開悟。為什么?他的心一定是自私的、自利的、有障礙的,所以他的心在一個范圍里面,打不開。你的心量一直擴大,我就恭喜你,你的能力就會越來越好。

  比如說,這個人的思考為什么那么活潑?代表他的空間比較大,空間越來越大,那活動就越來越大。你如果自私?jīng)]有辦法修行,你吝嗇也沒有辦法修行,只要有你的概念將你的心綁小,這些都在障礙你,你沒有辦法跟法界相應(yīng)。你的心要打開,你不要那么吝嗇,你不要那么自私,從這里打開。接著,你再念佛,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光、無量壽;無量光就是無量的空間,無量壽就是無量的時間,無量的時空就是遍法界;你這樣才相應(yīng),否則就是不相應(yīng);所以你念佛時,心要打開。一般人感覺我們的心在里面,但當(dāng)有一天,你感覺心不只是在這里,心的涵蓋面很廣,那我就恭喜你,你這樣就對了。所以你用一句佛號來消融你那顆格局很小的局限的心,把那些執(zhí)著消融,這樣心量才能夠跟法界相應(yīng),這是很重要的概念。如果你愿意從你的心地入手,你開悟之后,就能夠應(yīng)用你的佛性,佛性就可以展現(xiàn)出來,這時候你就是佛;佛就是「覺」的意思,你的覺性就會相當(dāng)?shù)貜姟?/p>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