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
《大乘起信論》(梵文 Mahāyāna ?raddhotpada ?āstra),大乘佛教重要論書,相傳為古印度馬鳴著,南朝梁真諦譯,一卷;唐代實叉難陀重譯,作2卷;以真諦譯本較流行。 又略稱《起信論》,是大乘佛教的概論之作,全文篇幅不長,只有一萬一千字左右,但它結(jié)構(gòu)嚴謹、析理清晰,是對隋唐佛教影響最大...[詳情]
《大乘起信論》白話(四)
《大乘起信論》白話(四)
二、解行發(fā)心
“所謂的解行發(fā)心,應當知道,比信成就發(fā)心更加殊勝。”
“因為這些菩薩自從初信位以來,第一個阿僧祇(無量數(shù))劫的修行,即將圓滿的緣故,在真如一心法當中,深達法性的慧解現(xiàn)前,對于所修行的一切境界,都能夠遠離執(zhí)著之相。”
“因為深知真如法性之體,本來就沒有吝嗇貪婪的緣故,而隨順著修行布施波羅密(波羅密譯為到彼岸,到達真如實相之彼岸);因為深知真如法性本來就清凈無染,本來就遠離五欲過失的緣故,而隨順著修行持戒波羅密;因為深知真如法性當中,本來就沒有逼迫束縛,本來就遠離嗔恨煩惱的緣故,而隨順著修行忍辱波羅密;因為深知真如法性當中,本來就沒有身心自相,本來就遠離懶惰懈怠的緣故,而隨順著修行精進波羅密;因為深知真如法性本來就常在定中,法體本來沒有散亂的緣故,而隨順著修行禪波羅密;因為深知真如法性之體本來光明,本來就遠離愚癡無明的緣故,而隨順著修行般若(智慧)波羅密。”
三、證發(fā)心
“所謂的證發(fā)心,從菩薩初地凈心地,直到等覺菩薩究竟之地,到底證得了什么境界呢?就是所謂的真如一心。因為相對于轉(zhuǎn)識的緣故,把它叫做境界。而實際上,地上菩薩所證真如一心,沒有任何境界,只是本來的真如性智而已,叫做法身。”
“這些菩薩在一念之間,就能夠到達遍布十方的無量世界。恭敬供養(yǎng)諸位佛陀,勸請諸佛運轉(zhuǎn)妙法之輪。只是為了通過教化開導,而使眾生得到利益,并不依賴于任何語言文字。”
“有的菩薩會示現(xiàn)出頓超諸地,而迅速成就無上正覺,這是為了教化鼓勵怯懦膽小眾生的緣故;有的菩薩則宣說自己將在無量阿僧祇劫以后成佛,這是為了教化懈怠我慢眾生的緣故。菩薩能夠像這樣示現(xiàn)無量無數(shù)的方便法門,以及不可思議的境界。而實際上,一切法身菩薩的種(本有真如為種)、性(慈悲平等為性)、根(自他兩利,同成正覺為根)都是平等無二的。所以菩薩的發(fā)心平等無二,所證真如法身平等無二。除此之外,沒有任何超出的法了。因為一切菩薩都要經(jīng)歷三大阿僧祇劫,才能夠圓滿正覺佛果的緣故。只是隨應著不同世界的不同眾生因緣,隨著眾生見聞的不同和根機、愿望、習性等差別,所以菩薩示現(xiàn)的修行也就有了差別。”
(問:“這些菩薩有這樣了不起的功德,豈不就等同于佛了嗎?”)
答:“這些菩薩的發(fā)心當中,仍然有三種微細的心相,所以不同于諸佛。哪三種呢?一、真心,遠離分別的緣故;二、方便心,自然會普遍利益一切眾生的緣故;三、業(yè)識心,仍有微細生滅的緣故。”
“還有,這些菩薩的修證功德圓滿以后,就會在色界最高處的色究竟天,示現(xiàn)一切世間當中最高大的微妙色身,成為圓滿報身佛。所謂的以最后一念相應智慧回入真如一心,無始以來的無明當即滅盡,叫做一切種智。隨著圓滿報身佛的成就,自然而有不思議業(yè)用,能顯現(xiàn)于十方世界,應身無量(如釋迦牟尼佛),利益眾生。”
問:“虛空沒有邊際的緣故,世界就沒有邊際;世界沒有邊際的緣故,眾生就沒有邊際;眾生沒有邊際的緣故,眾生心念所行的不同境界就沒有邊際。像這樣的無邊境界,沒有辦法進行分別,難以知道,難以了解。如果無明徹底斷除了的話,就沒有了分別心念。又怎么能夠明了一切眾生的心念差別,而叫做一切種智呢?”
答:“一切境界,本來就是真如一心而已,遠離于分別念頭(因為有分別念就不能到達真如一心,也無法真正明了一切境界)。因為一切眾生心念妄動而見到了境界,所以對于境界生起了分別。又因為生起了虛妄分別念的緣故,與真如法性不能相應,所以反而不能夠真正明了一切境界。由于諸佛如來已經(jīng)遠離于虛妄見和虛妄想,真如法身沒有不周遍的地方,佛心真實不虛的緣故,此心就是一切法的真實法性。所以佛心自體自然能夠顯現(xiàn)并且明了一切虛妄境界,具有廣大智慧的妙用,以及無量無邊的種種方便。隨應著一切眾生不同的根機與慧解,都自然能夠為他們開示種種法義,因此叫做一切種智。”
又問:“如果諸佛自然而有不思議業(yè)用,能夠普現(xiàn)一切處,而利益眾生的話。那么,一切眾生,如果見到佛身,如果看到佛陀的神變,如果聽到佛陀說法,都將會得到利益。為什么世間人往往沒有辦法見到呢?”
答:“因為諸佛如來的法身平等無二,本來遍滿一切處,而且沒有任何造作念頭的緣故,把它叫做自然業(yè)用。只是隨應于眾生心而顯現(xiàn)。所謂的眾生心,就好像鏡子一樣,如果鏡子上面有了污垢,色法形象就無法顯現(xiàn)了。同樣,如果眾生心中有了妄想污垢的話,佛陀法身就無法顯現(xiàn)了。”
第四、修行信心分
“已經(jīng)講說解釋分完畢,接著講說修行信心分。”
“這是對應于尚未入正定聚的眾生(也就是善根微少的不定聚眾生),所以要講說修行信心的方法(以便幫助他們進入信成就發(fā)心)。”
“什么樣的信心呢?怎么樣修行呢?簡略地說,有四種信心。哪四種呢?”
“一、信根本(信真如)。就是說樂于觀察和想念真如妙法的緣故。”
“二、信佛有無量功德(信佛寶)。經(jīng)常想著能夠親近、供養(yǎng)和恭敬佛陀,從而發(fā)起善根,發(fā)愿求學如來一切智的緣故。”
“三、信法有大利益(信法寶)。經(jīng)常想著要修行六度等波羅密妙法的緣故。”
“四、信僧能正修行,能夠自利利他(信僧寶)。經(jīng)常樂于親近菩薩乘的修行者,前往求學如實修行之法的緣故。”
“怎么樣修行呢?修行有五種法門,能夠幫助眾生成就前面四種信心。哪五種法門呢?第一、施門(布施法門);第二、戒門(持戒法門);第三、忍門(忍辱法門);第四、進門(精進法門);第五、止觀門(止觀雙修法門)。”
第一、施門
“怎么樣修行施門呢?如果見到一切前來乞討、求助的人,應當把自己所有的錢財物品,隨自己的力量而布施給乞求者。為了舍棄自己的吝嗇貪婪,為了讓他人歡喜的緣故。如果見到眾生遇到了災難,被恐懼危險所逼迫,就應當隨著自己的能力,而進行無畏布施(盡量幫助眾生脫離危險)。如果有眾生前來求學佛法,就應當隨著自己的理解能力(法義深廣無邊,只要隨自己能力講說就好,但不應當刻意保留),方便地為眾生講說。不應當為了貪求名利供養(yǎng)而說法,只應當想著自利利他,回向無上菩提的緣故。”
第二、戒門
“怎樣修行戒門呢?就是說不殺害眾生,不偷盜,不淫欲(這三種為身戒);不兩舌(不挑撥離間),不惡口(不說臟話),不妄語(不說假話),不綺語(不花言巧語,這四種為語戒);遠離貪婪、嫉妒、欺騙、詭詐、諂曲(心口不一)、嗔恚(忿恨)、邪見(這七種為意戒)。如果是出家人,為了降伏心中煩惱的緣故,還應當遠離憒鬧(雜亂吵鬧),經(jīng)常在寂靜的地方居住。修習少欲、知足,以及頭陀等苦行。乃至對于微小的過失和犯戒之罪,都應當生起畏懼之心,懷有慚愧而悔改,不可以輕視如來所制定的戒律。平時應當注重威儀舉止,以免他人譏嫌,為了不讓眾生因虛妄分別而產(chǎn)生罪過的緣故。”
第三、忍門
“怎么樣修行忍門呢?就是說應當忍讓別人給自己帶來的煩惱,心中沒有報仇的想法。還應當安然忍受利(得到好處)、衰(遭受損失)、毀(遭遇詆毀)、譽(得到榮譽),稱(得到稱贊)、譏(諷刺挖苦)、苦(處于逆境)、樂(處于順境)等境界的緣故。”
第四、進門
“怎樣修行進門呢?就是說對于一切善行,心中不松懈、不退縮。樹立堅強的志愿,遠離一切怯懦、畏縮之心。應當思維觀察,自從過去久遠劫以來,因為虛妄心而白白地承受了各種身心的巨大痛苦,沒有任何意義。因此,應當勤奮修學各種功德之法,以便自利利他,能夠迅速遠離一切世間之苦。”
“另外,如果人們雖然能夠通過修行而增長信心,但由于從過去多生多世以來,有很多嚴重的罪行和惡業(yè)成為障礙的緣故,就會被一些邪魔鬼怪所擾亂;也有的人被世間的種種事物所牽掛糾纏;也有的人被各種病痛之苦所折磨。因為有這樣多的各種障礙的緣故,所以應當勇猛精進,在白天黑夜當中,勤奮禮拜諸位佛陀。誠心懺悔自己的宿世業(yè)障,勸請佛陀常轉(zhuǎn)妙法之輪,隨喜諸佛菩薩的無量功德,并把一切善行都回向于成就無上菩提。像這樣經(jīng)常精進而不放棄的話,最終就會消除各種障礙,善根得以增長的緣故。”
第五、止觀門
“怎么樣修行止觀門呢?所謂的止,就是說止息妄念,停止攀緣一切境界,為了隨順于奢摩他(心念寂靜,類似于空觀)法義的緣故。所謂的觀,就是說分別明了一切因緣生滅的法相差別,為了隨順于毗缽舍那(如幻分別,就是假觀)法義的緣故。怎么樣隨順呢?運用這兩種法義,結(jié)合在一起逐漸修習,而不要分開,最終得以雙雙顯現(xiàn)的緣故。”
“如果修行止法門的話,應當居住在寂靜的地方。經(jīng)常端身正坐,同時也要端正心念。讓自己的心,既不依賴于氣息的運行,也不依賴于色法形相;既不依賴于空無所有,也不依賴于地水火風四大;乃至不依賴于見聞覺知之心,讓一切種種雜亂念頭,隨順著正念而消除。同時,還要把消除念頭的那個想法也放下才行。因為一切法,本來就超越念頭,既不隨著念頭念念而生,也不隨著念頭念念而滅。”
“另外,在修行當中,不可以先隨著攀緣心去分別各種境界,然后再用一個心念來除去前面的分別念。如果發(fā)覺自己的心跑遠了、散亂了,就應當馬上把它收攝回來,繼續(xù)安住在正念當中。這個所謂的正念,就是時時了知萬法唯心,心外沒有任何實有的境界(這個正念就是觀,體現(xiàn)了止觀雙修)。即使是這個萬法唯心之心,也沒有真實的自體和相貌,在念念之中,其實沒有一個能念的心。”
“如果從靜坐起身以后,在往來動靜當中,就會有各種的生活行為。無論什么時候,都應當常起正念,而不依賴于外在境界,應當隨順著萬法唯心而進行觀察(這既是方便隨緣修止,同時也是修觀)。像這樣堅持長久修習,正念就會純熟,修行人的心就會得到安住。因為心安住的緣故,心中的無念(止)與明了(觀)就會逐漸猛利,就能夠隨順進入真如三昧。以三昧的力量而深深地伏住煩惱,真實信心得以迅速增長,很快就會證入菩薩初住位,得到位不退。只是除了那些疑惑心重的人;或者不信大乘法義的人;甚至誹謗佛法的人;以及有宿世重罪業(yè)障的人;我慢(自以為是,輕視圣賢)的人;懶惰懈怠的人。像這些人,就不能夠證入真如三昧。”
“還有,依賴于真如三昧的緣故,就會知道法界一相(十法界唯一真如平等相)。也就是明了一切諸佛的法身,與一切眾生的色身是平等無二的,這就叫做一行三昧。應當知道,真如一心以及真如三昧,是一切三昧的根本。如果有人能夠勤奮修行真如三昧的話,漸漸地,就會產(chǎn)生無量百千三昧。”
“如果有的眾生缺少宿世善根之力的話,在修習止觀當中,就會被各種魔(五陰魔、煩惱魔、天魔、死魔等)和外道鬼神(宿世也修習禪定,因邪見惡習而落入鬼道當中)所迷惑與擾亂。在靜坐當中,有的鬼神現(xiàn)出令人恐怖的形相;有的鬼神現(xiàn)出相貌端正的男女之相,等等。修行人應當提起正念,觀照萬法唯心所現(xiàn),境界自然就會消滅,就不會被鬼神所影響。”
“有的時候會現(xiàn)出護法諸天的形像和各種菩薩的形像;有時也會變化作如來的形像,具備各種相好;有時會講說一些秘密咒語;有時會講說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波羅密;有時會講說平等如空、無相、無愿三三昧;有時會講說無怨無親,無因無果,一切法畢竟空寂,是真正的涅槃;有時會讓人得到一些宿命通,而知道過去世的一些事情,也知道未來的一些事情;有時讓人得到他心通;有時讓人得到辯才無礙,等等。這些都屬于習氣魔,最終能夠讓修行人轉(zhuǎn)而貪求世間的各種名利之事。”
“又有可能會使人喜怒無常,性情不定。有的時候讓人充滿了過多的慈愛;有的時候讓人貪睡不醒,或者讓人常常生病,而產(chǎn)生懶惰懈怠之心;有的時候會讓人突然精進起來,過一段時間又放棄了,而且變得不信正法,多疑多慮;有的時候會讓人舍棄原來的正修行,轉(zhuǎn)而修習一些雜亂之法;有的時候會讓人貪著于世間事物的種種牽掛和糾纏,卻也能夠得到各種相似的三昧,只是部分相似而已。所有這些都是煩惱魔的顯現(xiàn),都是外道鬼神加持所得到的著相境界,不是真正的三昧。”
“有的時候,可能會讓人一天、兩天,或者三天,乃至于整整七天安住在禪定當中,而且自然會得到香美可口的飲食。于是會讓人身心感到舒適快樂,不餓也不渴,使人對于這個禪定產(chǎn)生了貪愛和執(zhí)著。有的時候,會讓人吃東西食量不定,突然很多,突然很少。甚至讓人的臉色也會出現(xiàn)變化,忽然紅潤,忽然憔悴,等等。這些屬于欲魔顯現(xiàn)的境界。因為會有這些情況的緣故,修行人應當常常用智慧來進行觀察,不要讓自己的心墮落于邪見境界。應當勤奮發(fā)起正念,常念諸法唯心所現(xiàn),毫無真實可言。所以應當不貪取、不執(zhí)著,這樣就能夠徹底遠離以上種種魔障。”
“應當知道,外道修行的所有三昧,都沒有離開見、愛兩種煩惱,以及我慢之心,仍然會貪愛執(zhí)著世間各種名利供養(yǎng)的緣故。而真如三昧則不同,修行真如三昧的人,既不會住著于有境界可見,也不會住著有三昧境界可以證得。乃至于在出定以后,也不會產(chǎn)生懈怠散亂,所有的習氣煩惱,都會逐漸變得微薄。如果一切凡夫,不修習真如三昧法門,卻能夠得以進入如來種性(真如為如來種,慈悲平等為如來性。此處指入菩薩初住位,成為佛子)的話,是不可能的。因為修行世間的各種禪定和三昧,往往會產(chǎn)生貪著三昧定境的心。而且是依賴于我見而入定的(世間凡夫執(zhí)著于我能修行,我能進入禪定),所以仍然歸屬于三界生死的范疇。世間禪定與外道所修行的禪定相同,如果沒有了善知識的指導護念,就會生起和外道一樣的種種偏見的緣故。”
“另外,能夠精進勤奮,專心修學真如三昧的人,在這一世當中,就將會得到十種利益(好處)。哪十種呢?”
“第一、常常得到十方世界諸佛菩薩無形當中的護念(保護修行人常起正念,與真如相應的緣故);”
“第二、不會因為各種魔和兇惡鬼神而感到恐怖;”
“第三、不會被九十五種外道鬼神所迷惑與擾亂;”
“第四、自然會遠離那些誹謗最深妙法(大乘實相之法)的行為,過去的各種重罪和業(yè)障,也會逐漸變得微少輕薄;”
“第五、自然會消滅一切懷疑心等各種惡習所顯現(xiàn)的覺受與觀照;”
“第六、對于如來不可思議境界的信心得以增長;”
“第七、自然會遠離憂愁懊悔之心,對于在生死輪回當中利益眾生,勇猛而不會膽怯;”
“第八、修行人的心會變得柔和自在,舍棄狂妄和我慢,不再會被別人所煩惱;”
“第九、雖然還沒有得到禪定,也會在一切時間、一切境界當中,逐漸減少煩惱;”
“第十、如果已經(jīng)得到三昧,在禪定當中,不會被外在的一切聲音所驚嚇與擾動。”
“另外,如果修行人只是修習止法門,就有可能心境消沉,忘失本有的妙用;蛘呱饝卸栊傅≈(不能自利),不樂于修行一切善法,遠離大慈大悲(不能利他),所以應當修習觀法門。”
“修習觀法門的人,首先應當觀察一切世間的有為法,沒有能夠長久存在的,很快就會變化毀壞了(觀無常)。”
“一切眾生心中所行的境界,無非是念念生滅而已,因此是苦(觀苦)。”
“應當觀察自己過去所想念的一切諸法,恍惚之間已經(jīng)消逝,猶如一場夢;應當觀察自己現(xiàn)在所想念的一切諸法,猶如閃電一樣,轉(zhuǎn)瞬即逝;應當觀察自己未來將要想念的一切諸法,猶如天空飄來的云一樣,忽然就來了(觀無我)。”
“還應當觀察世間一切眾生的色身,都是不清凈的,里面充滿了各種污穢,沒有任何值得貪愛的地方(觀不凈)。”
“應當像這樣觀察,一切眾生,從無量劫以來,都是因為無明熏習真如的緣故,才讓心有了生滅念頭,所以顯現(xiàn)出了虛妄的生死輪回。眾生已經(jīng)遭受了一切身心的巨大痛苦;現(xiàn)在仍然有數(shù)不清的逼迫之苦;未來將要承受的苦,同樣多得無法分別。如此多的苦,與一切眾生難舍難分,而眾生自己卻絲毫也不覺察。一切眾生都是如此,真是非?蓱z(觀大悲)。”
“這樣觀察以后,就應當勇猛地樹立廣大誓愿:愿我的心遠離分別的緣故,能夠遍布于十方世界,修行一切種種善法功德;窮盡于未來,用無量的方便法門,救拔一切苦惱眾生,最終讓他們得到涅槃第一義的自在妙樂(觀大愿)。”
“因為發(fā)起了這樣廣大誓愿的緣故,就應當在一切時間,一切地方,對于一切善法,隨著自己的能力,永不放棄地進行修學,心中沒有懶惰懈怠(觀精進)。”
“只是除了禪坐當中,應當專心正念修習止法門。其余一切時候,對于一切事物,都應當觀察應該做還是不應該做。在行、住、坐、臥當中,都應當同時修行止觀法門。就是說既要常常觀察一切法的自性本來沒有生滅,又要觀察因緣和合而有了善業(yè)和惡業(yè),以及苦報和樂報等等,這些世間法同樣不失不壞。既要觀察一切因緣、善惡業(yè)報不失不壞,又要同時觀察一切法,從本性來說終究不是實有的。”
“如果修習止法門的話,可以對治凡夫住著于世間的習氣;也能夠讓二乘人舍棄怯懦畏縮的知見。如果修習觀法門的話,可以對治二乘人不肯發(fā)起大慈大悲的,狹隘低劣心當中的過失;也能夠幫助凡夫遠離,不肯修習增長各種善根的過失。因為這些法義的緣故,應當知道,止、觀這兩種法門需要相輔相成,而不能夠分開。如果修行人不具備止觀法門,就不能夠證入無上菩提的正覺之路。”
“另外,有些眾生剛剛開始修學大乘法,想求得真正信心,但心中卻充滿了怯懦和畏縮。因為住在這個娑婆世界,害怕自己不能夠常常遇到諸佛,不能夠親自承事供養(yǎng),所以顧慮信心難以成就,于是就想退失道心的人。應當知道,如來有一個殊勝的方便法門,能夠幫助這些人保護他們的信心。就是說通過專心念佛的因緣,而隨著自己的愿力,能夠往生到他方的佛土(凈土)。然后常常能夠見佛聞法,永遠離開了三惡道。就像佛經(jīng)當中說的那樣,如果有人專心稱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名號,把所修行的一切善根功德,都回向發(fā)愿求生極樂世界,臨終就可以往生。因為常常能夠見到阿彌陀佛的緣故,終究不會有退轉(zhuǎn)的時候。如果能夠觀想阿彌陀佛的真如法身,經(jīng)常勤奮修習的話,終究會得以往生。而且花開見佛(登初住),就能夠安住于正定的緣故。”
第五、勸修利益分
“已經(jīng)講說修行信心分完畢,繼續(xù)講說勸修利益分。
這些大乘妙法,就是諸佛如來不可思議的秘密寶藏,我在前文當中,已經(jīng)從總體上概括講說。”
“如果有眾生,想要對于如來甚深不思議的境界,生起真正的信心,遠離各種誹謗行為,從而進入大乘正道的話,就應當受持這部論。依賴于這部論,進行思維觀察和修習,終究能夠到達無上正覺之道。”
“如果有人在聽聞這些教法以后,不會產(chǎn)生怯懦畏縮之心;應當知道,這樣的人必定會繼承佛陀種性,必將得到諸佛的授記(被授記將成佛)(聞法功德)。
“假使有人,能夠教化整個三千大千世界當中的所有眾生,讓他們都奉行十善法;不如有人,能夠用一頓飯的時間來正心思維這部大乘法。后面人獲得的功德,遠遠超過前面的人,無法形容(思維功德)。”
“還有,如果有人能夠受持這部論,進行觀察修行,即使只有一天一夜的話,他所獲得的功德,也會無量無邊,沒有辦法說完。假使請十方世界的一切諸佛,分別在無量無邊的阿僧祇劫當中,贊嘆他的功德,也沒有辦法窮盡。為什么呢?因為法性本來的功德沒有窮盡的緣故,這個人的功德也同樣如此,沒有邊際(修法功德)。”
“如果有的眾生,對于這部論當中的內(nèi)容,進行詆毀誹謗,沒有絲毫的信心。那么,他所獲得的罪業(yè)和未來的業(yè)報,將是在無量劫當中,承受巨大的痛苦煩惱。所以,一切眾生只是應該敬仰和相信這部論,而不應該進行詆毀誹謗。以免深深地傷害自己,同時也會傷害別人,而且會斷絕一切佛法僧三寶的種子。因為一切如來,都是由于這個法門(大乘起信法門)而證得涅槃的緣故;一切菩薩,都是因為修行這個法門,而得以深入佛陀無邊智慧的緣故。”
“應當知道,過去的菩薩們,已經(jīng)因為這個法門,而成就了清凈信心;現(xiàn)在的菩薩們,正在因為這個法門成就清凈信心;未來的菩薩們,將會因為這個法門成就清凈信心。因此,一切眾生都應當勤奮修學大乘起信法門。”
“諸位佛陀甚深廣大的法義,
我已隨分隨力總持而講說;
愿回向此功德如無邊法性,
普遍利益一切蕓蕓眾生界。”
《大乘起信論》白話 終
- 上一篇:《大乘起信論》白話(三)
- 下一篇:《佛說法滅盡經(jīng)》白話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十(之九)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十(之八)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十(之十)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十(之六)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十(之五)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十(之四)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十(之三)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十(之二)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十(之一)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九(之十二)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九(之十一)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十(之七)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九(之九)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九(之八)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九(之十)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九(之六)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九(之五)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九(之四)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九(之三)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九(之七)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