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jīng)
《金剛經(jīng)》是佛教重要經(jīng)典。根據(jù)不同譯本,全名略有不同,鳩摩羅什所譯全名為《金剛般若(bōrě)波羅蜜經(jīng)》,唐玄奘譯本則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督饎偨(jīng)》傳入中國后,自東晉到唐朝共有六個譯本,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最為流行..[詳情]
《金剛經(jīng)》系列開示 90
上常下福法師金剛經(jīng)系列開示
“會”金剛經(jīng)的心法
講金剛經(jīng)你心要靜下來啊,你不靜下來心是狂躁的聽不下去的,為什么?金剛經(jīng)是破相的,破境上的相,破心上的相,破念上的相,最重要的是破我執(zhí)破法執(zhí),以及我法俱破。破法必有我,破我必有法,我法俱破就離念,這個思維比較緊密的,所以金剛經(jīng)最后面部分全是講破念的相,與前面講的不一樣,前面是破我執(zhí)法執(zhí),直接講相上面不生心就可以,在法上講他已經(jīng)是圓滿了,其實菩薩已經(jīng)悟到這個道理了,并不是要我們?nèi)W什么東西,也不是叫我們得什么東西,它是要我們離念。
如何于善法之中破福德之相?
“須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睂τ诿曰蟮娜撕鸵恍╅_了小悟的人,往往認為說這個世界做善事,有很大的福德,所以對做善事特別的執(zhí)著,世間很多人都在做善事,不管是在哪個團體里面,都以善來攝持我們的心,攝受我們眾生。沒有善的那個地方,肯定是沒有團體的,只有善法才能夠積聚大眾。也有人說,我們做善事是一種執(zhí)著,其實這都是假的都是我們的心而已,只要你守著你自己的心就可以了;何必去做善事呢?孰不知我們的心就是真正的大善事,他對這個心產(chǎn)生一種執(zhí)著,跟我講這種話的人非常的多。比如菩薩戒里說,建佛像建塔建寺院,有人說我們心就是,何必要持呢?也就是不要造佛像不要供佛了,乃至于連皈依都不要,他說我自性皈依就可以了,與這個相不能夠相應,好像皈依體就不要了。我們自性就是佛,還要皈依干什么呢?我們心中有戒干嘛要持戒呢?難道我們這個心還不是戒嗎?我們心就有六度了,何必在外面行六度呢?認為我們的心就是,所以佛像不要了,寺廟不要了,什么都不要了,只要他的心就可以了。他不知道自己的這個念頭,也是一種執(zhí)著。非法非非法,所謂的心和法,非法本身就是一個法,后面還有非非法,其實就是法了;所以法到非法,非法實在就是法,所有的法事實上他不離心,心不離法,非要獨立去一個心出來,認為心外的法跟心呢沒有關(guān)系,持心就可以了;然后舍去了法。
我常打的比喻:維摩詰生病時文殊菩薩來看病,哪些阿羅漢很多都片面執(zhí)著,所以被維摩詰居士呵斥,這一天文殊菩薩率眾前來探病,維摩詰知文殊菩薩系大智慧者,不敢輕視,文殊菩薩說:我來了就是沒有來,沒有來就是來了,是故我來了。也就是說只要我們在這個世界的一天,你一定是說“我來了”。因為法是沒有法可說的,如來的體是不言辭的,是言辭道斷的,只要你開口講話,一定是來,我來就是不來,說我來的體就是我不來的體。這個相上的體一定是沒有來的這個體,所以叫做體相一如;我們眾生如果真正明了了,在眾生面前開口講話的時候,一定是來的體,因為來的體才是眾生相,來的體正好是不來能說他一個人病了的體,在法身里面是斷言辭的,開口講話就是來,所以文殊菩薩并不說“是故我不來”,維摩詰居士說“我病是眾生病,是故我病了”他說:我的病并沒有,是眾生有病,是以我才有病,你問他“到底有沒有病呢?”他病也是真病,但是是眾生的病,所有眾生是同一個病,這個病跟法界的病是一個,不是二個,你不能說他的病是假的,但是不,所有眾生的病就是無住體,他現(xiàn)在病了是一相體,相上跟眾生的性上,因為一切眾生病,他病了,他現(xiàn)在是病,病即是無病,無病即是病;說眾生病他是無相的,他現(xiàn)在是病,是有相的,他病是眾生病,我們眾生不通達于法性,以為說這是維摩詰居士代眾生受苦,這個是錯誤的,不是代眾生受苦,它實相就是病了;他悟到了他這個病是所有眾生的病。我們一生出來這個體就跟他的病是無二無別的,所以他這個病跟外面的病是大同的,他悟到大同的時候證量上講他悟到所有眾生的病,是故他很清凈。所以維摩詰居士身體有病,但心無住故。是故他的病沒有給他帶來多大的障礙,而我們眾生往往誤認為他是代眾生受苦。這種想法是你測量出來的。在實相上面不是這樣說,那是你用一個善良的心來思維問題,其實這不是一個善良的問題,這是實相,文殊菩薩說:我來了就是沒有來,我沒有來就是來了,是故我來了;他這個來是代表眾生相,他不來是代表無住相,無住相跟法界相,他是一不是二。他來了是代表著相,相即無相,無相即相,從這里可以看出來,只要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是以相而示現(xiàn)的。過去達摩大師問各弟子所得,只有慧可大師站起來不說話,禮拜,如迦葉尊者拈花微笑一樣,時世尊拈花微笑,所有的大阿羅漢都不明所以而茫茫然,只有迦葉尊者微微一笑;與釋迦牟尼佛心心相印啊;釋迦牟尼佛笑曰:我有妙法傳于摩訶迦葉。這里的心心相印并不是我們夫妻之印,不是情見上的心心相印,不是名利上的心心相印,是法與法上的心心相印,中間沒有任何猜疑,你坐在一塊不講話,幾百年都沒有事,心都是通的,他是一體不二的,此相是一相,此體是一體;此體此相相通故,實在是一個人,不是二個人。
七寶及三千大千世界七寶的真意
“于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這里的“三千大千世界”是個很圓滿的意思,其實就是一個大千世界,重重無盡的它是一體的,是一個非常圓融的說法;七寶“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在印度的時候,地球上有很多寶,身上有金銀銅鐵鋅,每樣寶都有的,沒有金也會危險的,多了也會死掉的,少了會精神無力;我們身上銅錫,不要認為外面有銅錫里面就沒有啊,其實銅是在宇宙地火風水里面,我們身上都有,也都含攝在法界里面,這都是寶,但我們分別心太重了后,這些寶貝不能現(xiàn)前,在欏嚴經(jīng)里面講叫“精體”。為什么天人看此世界是琉璃七寶組成呢?其實天人看這個世界確實就是七寶,我們?yōu)槭裁纯床坏侥?煩惱障礙了,分別心太強了,其實我們這個世界都是七寶組成的;只是我們看不到而已,你像我們聞到的香味,香有香精,分別心出來了,我們執(zhí)著了,所以就看不到精體,我們聞到的就是臭香,又臭又香,是我們的分別心太強了以后啊,再好的東西也不香了;就是金子擺在你面前也一樣,很多人百萬富翁為什么要坐牢呢?有一百萬存在銀行里你為什么不快樂呢?因為你沒有獲得哪個錢的精體,因為真正得到錢的精體,你一定是解脫的,但是你的妄心很重,你沒有得到,就是得到了你也得不到;妄心把他給覆蓋了,所以真正的七寶顯現(xiàn)不出來;如果把我們的妄心、執(zhí)著心去掉以后呢,法界的真實體就顯現(xiàn)了,不講我們成佛了,就是世界可以轉(zhuǎn)為金地了,大地就皆由黃金鋪就了;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整個世界都是這些東西了。
我們的妄心如何攝取這個世界?為什么說三千大千世界只系我們一念所成就?一念亦可成就三千大千世界七寶?
大家想一想,我們坐在這里干什么?人死了就沒有了,坐在這里干什么?如果我們胡思亂想的話,我們不就是一個肉身嗎?將來有沒有還搞不清楚,干么要學佛呢?糊里糊涂跟豬一樣狗一樣過一天就算一天就算了嗎?死了不就沒有了嗎?干么要來修行呢?其實諸佛所證悟一定是真實的,不是假的,這個世界是不可思議的,是我們的妄心才攝取了這個世界的山河大地樹木叢林,我們怨心重就有高山,我們恨心重就有大海,都會影響到這個世界,貪嗔癡在我們內(nèi)心中灌得滿滿的了,所以這個世界就變成這個樣子的了;觀音菩薩不是講嗎:功不唐捐啊,修行實在是不會唐捐的,你內(nèi)心一定要真正認識到你的修行一定是不會白廢的,我現(xiàn)在修行我現(xiàn)在死我都愿意,為什么呢?我現(xiàn)在一念能得長久故,就是不講長久,到天上去也比此世界快樂啊;把這個世界轉(zhuǎn)為琉璃世界也比此世界快樂啊;何必貪于此世界呢?這種大的快樂馬上就要現(xiàn)前了,你為什么不要呢?還要貪戀這個世界的臭皮囊呢?貪著于這個世界的狠呢?怨氣啊,煩惱啊,纏綿著我們的心,我們要盡快地把這個煩惱給它舍掉,何況地獄餓鬼畜生,這個世界墮地獄餓鬼畜生也很快的,因為在此世界若人做善法果報也不可思議,此世界大悲心重故;造惡業(yè)也是很厲害的,若人作善法,你在其中破壞他,反而墮到地獄,比他方世界還墮得快。所以在此世界再不要貪戀那么一丁點福報了,這個世界幾十年一下子就過去了;但是我們到了這么大的年齡,都已經(jīng)快要死了,我們?yōu)槭裁床缓芸斓陌l(fā)起出離心,來好好地去修行呢?
所謂三千大千世界無非是我們的心念而已
說實話講到這個地方我心里都感觸啊,叫我現(xiàn)在死我也足矣,為什么呢?我已經(jīng)感覺到我這一生的修行肯定不是一般的,我知道我有一種福德是不可思議的,何況我現(xiàn)在對般若上面又生起信心。但是我們?yōu)槭裁床获R上就生起這種信心呢?我要修行啊,還貪著于這個世界一點小小的福報呢?還什么兒子孫子七七八八的東西,什么名啊利啊色啊小家啊。幾十年很快就過去了,我們要緊緊記住,佛菩薩不會騙我們的,你所修的功夫是不會唐捐的,一定是在可以幫你的;我們在這個地方就應該感受到,你種福必有福報。三千大千世界無非你一念心而已,只是心量大和心量小的事,有人能看三千大千世界,有人能看一千大千世界,有人能看一個地球,有人能看我們現(xiàn)在小小的空間,但是不管在里面還是在外面,大家都是在一念里面;諸佛能看三千大千世界,諸佛也在這一念里面;阿羅漢可以看一千大千世界,他也在這一念里邊;我們眾生可以看到這個小小的房子里面看不到外面,但也在此一念里邊;這一念本來是七寶俱足的。所謂三千大千世界無非是我們的心念而已。說多說少無非在我們一念心。所以說“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就是佛的境界,就是佛陀的報身啊,三千大千世界是代表一個圓滿的報身,但是我們眾生有這種報身福德的執(zhí)著,前面講是破我執(zhí)、破法執(zhí),此世界是破心執(zhí)、破念。
“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此人以是因緣”,什么叫因緣呢?緣起性空的因緣,“得福多不?”須菩提說:“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彼]有否定這個福德,為什么不否定呢?因為三千大千世界七寶本身是佛陀圓滿報身所具足的,七寶是個比喻的說法,其實就是報身的莊嚴,但是我們執(zhí)著于七寶。其實每個眾生都在用,他是有因緣的。從小乘來講,苦空無常無我,如果你能認識到苦空無常無我,那你的福德亦不可思議,這里面已經(jīng)破除了人我相,苦空為我,無常為法,無常是對立著的,一切法無常是生滅的,生滅就是了不可得;空苦無常,這個苦的本體是空的,代表它是如幻,無常代表了不可得,一切法生滅他是無常的,是了不可得的,因為無常了不可得。
了不可得即是無住之意,不識就有常了,如果你不了解他的無常,你就有住,有住就常,常就是凡夫。不管是任何一件法,都是無常的;以無常而修法,得心清凈,破人我空,我就寂滅了,你能識得這個道理,那你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議的,以是因緣必有以是因緣的福德。像世間人講,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你做善事必有善報,是有住之福德,不是如是了。如是是跟解脫相應的,不如是者是跟解脫不相應的;所以萬法從因緣上講,緣起性空任何一個緣起都是性空的。也就是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一不異。不來不去是因緣法,所謂不來就是性空,所謂不去就是緣起,緣起性空叫不來不去,叫因緣法。像舍利弗、目健連他是聞十二因緣而開悟的,十二因緣就是緣起性空。所有宗教里面唯佛教才有此緣起性空之理。外道里包括婆羅門教都是沒有的,當下緣起性空的這個當下體,在所有宗教里面都沒有,只有佛教才有。一切法是建立在緣起性空上面的,緣起性空度一切眾生無眾生可度;誓成佛道無佛可成;因性空就是成佛,緣起就是度眾生;無眾生可度,無佛可成就是菩薩道。當時舍利弗在街上走路的時候,看到馬鳴大士持錫杖威儀具足,舍利弗一看,啊,這是哪位圣士啊,是哪個的弟子啊,怎么這么威儀啊?問汝師是誰?答:悉達多,就是釋迦牟尼。其實釋迦牟尼四個字就是緣起性空:釋迦就是能忍,牟尼是寂滅,寂滅就是性空,能忍就是緣起。能忍是以眾生而能忍,佛為寂滅,佛陀他住在世界本來是寂滅體,但是有眾生的妄想,而起能量,就像光一樣,有眾生我們就有光亮。又問師何言?答:吾師大沙門,常作如是說,萬法因緣生,萬法因緣滅,生滅滅已,寂滅為樂。舍利弗聞此即悟,見釋迦牟尼佛而聞十二因緣法,當下證阿羅漢;領(lǐng)五百弟子歸佛,并勸目健連領(lǐng)五百弟子歸佛;佛經(jīng)上的千二百五十人俱,其中的一千人由此而來。
印順導師為什么推崇十二因緣法是一代教法?
印順導師講:佛教的一代教法是十二因緣法,緣起性空,上通于諸佛之心,下通于眾生的心。十二因緣者: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無明滅即行滅,行滅即識滅,識滅即名色滅,名色滅即六入滅,六入滅即觸滅,觸滅即受滅,受滅即愛滅,愛滅即取滅,取滅即有滅,有滅即生滅,生滅即老死憂悲苦惱滅。一斷一切俱斷,十二因緣看似有,如果你一個連上了,所有就連上了;中間有一個斷了,所有的都滅了;從一個根上面斷掉,所有的都斷掉;不管是斷過去,還是斷現(xiàn)在,或是斷未來;它叫三世因果啊。過去因現(xiàn)在果,現(xiàn)在因未來果。主要是破除無明,我們的無明在障礙著,所謂的無明并不是眼睛看不見叫無明,無明就是沒有智慧,有了智慧大光明藏開顯出來了,十二因緣就空掉了。為什么呢?十二因緣是緣起,它性就空了;緣起即性空,性空即緣起,緣起性空是不二的。
緣起性空的福德?
如果你懂得這個道理你的福德就不可思議:聲聞人聞到此理,安住此世界,威儀俱足,為什么呢?因為緣起性空啊。你吃飯穿衣睡覺所有都是緣起啊,沒有佛可得沒有眾生可度啊;那你在這個里面我也沒有了;我也是緣起性空了;所有空是一體的,所有緣起是一體的,哪有什么眾生?這種信心俱足的時候,你就相當于緣覺菩薩,但是還有習氣在。你就這樣住著,你當生可以升到須彌山,見彌勒菩薩。為什么呢?你把這種思想固定在自己的意識當中,非常固定,認為這個就是大七寶聚,認為這個就是福田,這個功德是不可思議的,因為這個就是出世因緣;這個可以見到彌勒菩薩?梢援攣硐律,證果德非?。我們悟到這個道理,事實上你在此世界就有大輕安。
你做任何事情都曾有緣起性空的觀照嗎?
所以做任何事情你都應該有緣起性空的這種觀點。你在街上走路,在任何地方走路,因為緣起是一體的,我跟你講話,我倆坐在一塊是緣起,我晚上睡覺是緣起,我吃飯是緣起,這個緣起是一體的。不管到任何一個地方,緣起是一,緣起就是性空,性空就是無住體,叫心,心與法不二故,沒有一個獨立的我存在。其實在這個世界走而無走,睡覺沒有一個我在睡覺,吃飯沒有一個我在吃飯,為什么呢?性空哪有我在吃飯呢?緣起,哪有個我在睡覺呢?是個緣起嗎?我們坐在這個地方是緣起,沒有對立了,哪有個我還存在呢?這個不是個獨立存在的,如果獨立有個我存在就不叫緣起了,還有我在這個地方那是凡夫的知見;有你有我才叫緣起。我倆個共同產(chǎn)生的叫緣起,緣起他性空,緣起就是性空;在緣起里面就找不到一個實在的我,哪個有我嗎?這個有我嗎?哪個地方有我?這邊那邊都消失了,獨立的我會存在嗎?眼睛看不到色,耳朵聽不到聲音,鼻子聞不到味道,嘴巴吃不到寒酸苦辣,我們這個身體摸不到春夏秋冬,意里面想不到長短高低,我在哪里?外面所有的相和我們這個肉體啊,他都是一個緣起,沒有外面的相就沒有里面的相,它是一體的,叫緣起。
所以眾生執(zhí)著以為這個緣起為真,實際上是緣起性空。每個眾生的緣起都是一,因為它是性空的;性空是大同;緣起是大相,此相此體不二故,你跑遍世界都是個緣起相,都離不開我們現(xiàn)在這個心。你跑到北京去了,我在這個地方,大家都在那個心里面;連佛都離不開我這個心啊,我能離開嗎?就是說我們執(zhí)著了,相小;佛陀沒有執(zhí)著,相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也在眾生心里面,我們現(xiàn)在這個小也還是在這個心里面,你跑到北京不還是在心里面嗎?所以北京也是心,上海也是心,還是那個心;都在緣起性空里面。我們都在一個體里面,你不要以為你跑到北京就可以離開我們的心了。所以我離不開你,你離不開我;這個叫做心心相印。心是一體的,這個才是。過去觀音菩薩在打坐的時候,聽海潮音,水嘩啦啦嘩啦啦,他就看到緣起性空,而直接證到初地;聞到這個道理,他猛然發(fā)現(xiàn)自己的身體,嘩的就融到法界里面去了;然后聞大悲咒證八地菩薩。
我們聞到這個緣起性空為什么沒有反應呢?是因為你不信。你不相信我跟你這個心是一,你走到沙河九江跟這個無量壽寺是一,你不相信;你認為九江就是九江,南昌就是南昌,沙河就是沙河,這個心不可能在一塊,你不相信。你心中不能離心故,所以你心中就在尋找心,心在哪里呢?你以為你能找得到嗎?除此心之外,你再找心能找得到嗎?所以心在一切處。第二個我們心中無始以來的習氣很重,這邊是緣起性空的道理,你聽到了你也知道這個道理了,但一出大門就有自己個人的習氣了,又在爭吵。你不認為我心即是你心,大家都是一個心里出來的,我們的法是一個法,我們的心是一個心,我們在吵什么呢?所以你我相比,哪個好看哪個不好看呢?其實都是我們心里面的法,都是無住之相,都是緣起體,緣起性空都是像七寶一樣珍貴,我們對它尊重。如果要分別南昌錢多,九江錢少啊,沙河更窮啊,你要是這樣的分別你就完蛋了;那不就住到相上面去了嗎?一住到相上面去,你的分別心俱生,境上有四相,你就俱生四相,內(nèi)外都是四相,那不是徹底的凡夫嗎?
受用金剛經(jīng)是你的信心?是熏習的力量?還是觀照的力量?何謂受用金剛經(jīng)中的“揉功”?
說修行就是當下一念信而已,你說這個事情很簡單很容易修行的東西,但是我們?yōu)槭裁磿杏X到修行很困難呢?就因為平時熏陶法的力量太弱了;不愿意安住在上面。智者一聞七日不忘,愚癡者聞到即忘,智慧的人一聞即明,愚蠢的人跟他講七天還一點反應沒有。我們講金剛經(jīng)其實很多都是原話,事實上是不斷的熏陶我們信心。我們在這么長的時間每天都講每天都講,你心里面還不斷的有個反思,想到今晚講法,想到無住,想到無相,哎,思維一下;思維這么多天畢竟還是有一點力量的;所以我們不在乎金剛經(jīng)講多長,在乎你每天都有一個心相應,每天都想一下這個問題。千萬不要說我講金剛經(jīng)講得太長了,你要是如是想,一定是有問題的,為什么呢?你心不清凈故;證明你不思維般若,在文字上下功夫不與實相相應嘛?你不知道講般若如法修行如實修行,講法的人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如法修行,與實相相應如是思維觀照即是修行啊;你在一天中都有實相的心顯現(xiàn)出來;這個才是講經(jīng)的目的。所以為什么每部經(jīng)典講到最后都有多少人開悟,這就是講經(jīng)的利益。不斷的熏陶不斷熏陶,把你心里面不斷的揉不斷的揉,唰的一下打你的心打開了。聽說過去講一部經(jīng)典要幾年時間啊,但我們現(xiàn)在人速度太快了,飛機啊、宇宙飛船啊,火車提速,剎那剎那的,快的很;車子快了,時間觀念也快了,我們的意識也快了。電視說有人七分鐘了解一本書,用七分鐘時間,全部了解一本書,因為根本就沒有熏習,完全是表面文章,自欺欺人。所以出家絕對不是這個問題,不是一個速塊的問題,出家修行是一輩子的事。有人還沒出家就想到我要證到果位了,我告訴你啊,修行這件事情,那是要般若慢慢在胸中揉啊揉啊,非常微妙的,要揉個幾十年,才會見效,你不要認為我聽到法馬上見效;很多的習氣,我慢,世俗的東西在心里面根本就還沒有化掉,你以為你聽到經(jīng)后就開悟了啊?事實上還要不斷的揉和,在禪宗來講叫保任,在凈土法門叫恭敬謙虛,不斷的培養(yǎng)謙虛的心恭敬的心,把你的心變得很低下。所以要仰頭看佛,不要低頭看佛。
從緣起性空上面可以觀察到,如來講法不離:一真法界,三法印,一法印,所以釋迦牟尼佛講法不能離開三法印,也不能離開一法印,一法印就是三法印,三法印就是一法印。什么叫一法印?以佛陀的一真法界來印我們眾生的心,你講法與一真與了義相應否?如果不相應就是邪法。我們講法時或交往時,你就隨時的觀照:此與三法印是否相應?是否跟苦空相應?我們做善事,以為福德很大就執(zhí)著了,不知做善無相是大福德,跟一法印是不相應的。執(zhí)著都不能跟佛經(jīng)相應;也就是不能印理;在經(jīng)典上面一對照就知道你是魔。所以我們講法有時候不小心就會變成魔。所以我們不要亂開口,要講就與佛相應。緣起性空,福德廣大,得福是謂多,福德多是因為你緣起性空才福德多。如果你不是緣起性空,就是虛妄,你在虛妄中生出的福德,是一種渴望的狀態(tài),一種夢幻泡影的狀態(tài);是不能讓自己安心的,而這個福德多,是安心的;為什么呢?如來說福德多,是因為緣起性空。如果不安心的福德,如果說我有很多錢在銀行里面安心,這是一種感官上的安心,實際上“一地震”你就完了。而緣起性空,永遠不會傷害別人,那才叫做福德多。
如果你知道緣起性空的道理,那你的福德是不可思議了,猶如須彌山般圓滿的功德啊!須彌山就是圓滿報身的功德,此功德足可以讓你升到須彌山去見彌勒菩薩,并且不會隨意迷惑。若你有執(zhí)著,對緣起性空沒有一個強烈的認識,你每天都在貪著,你有貪心修大功德;就這么一點貪心,使你所有功德不能相聚。過去三位禪宗大德,都修彌勒菩薩往生兜率天,第一位去了一去不回,第二位去了數(shù)年后回來,問:怎么才回來?答:我剛?cè)c個卯就回來告之。又問:他呢?答:根本就沒入兜率內(nèi)院,外院聲色(美女七寶宮殿莊嚴)已迷而忘返。你看看一點點貪心,入兜率內(nèi)院之功德也只變成一點點人天福報而已。一定要經(jīng)常以緣起性空的觀點來觀照自己的內(nèi)心;要認為這個就是七寶,一切七寶從此而生;你這種強烈的觀點在心中不斷的安住,你融到法界里面去,以這樣的心態(tài),到天上就是看到那些七寶,也知道緣起性空。就像我們墮到地獄一樣,你平時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啪的到了地獄知道很苦啊,有一天你不小心一念嗔恨心還是掉到地獄下面去了;但一下去,怕苦啊,自然念一聲“南摩阿彌陀佛”,一聲阿彌陀佛!!,哎!就出來了;因為這里面有念啊,是不是?這就不可思議,念佛的功德大啊!你有出離苦之心,了知此世界苦,不再貪著此世界了。但是如果你不了緣起性空,還有貪著在那個地方,你到了天上一看啊很美啊;你徹底的為環(huán)境所迷。就像你們在外面逛商場一樣,在這個地方聽經(jīng)好像都很清凈,很安祥啊,但到外面就不一樣了,喜怒哀樂全部解放出來了;這個花布好看啊,那個商店真棒啊,那個怎么樣怎么樣啊;到處去找東西啊。
緣起性空的訓練
所以我們要訓練自己,特別在家人要訓練自己:走在大街上面要認識到緣起性空,好也好,美也好,丑也好,我看一下可以,但是知道緣起性空,不生貪著不著取舍,不斷的如是訓練自己。我們出家人還沒有訓練的機會是不是,走在大街上還不好意思?兒子孫子,大事小事,喜事煩惱事,緣起性空啊;黃布花布緞子,緣起性空啊。你得到好的,那是你過去修福報而來,你得到差的,過去沒有修福報啊。差的好的都是有住之心,都是虛妄的。你穿好衣服心不一定好,你有一百萬不一定有好報;為什么呢?你心不好啊,有住有妄之心借一百萬之力造惡何止億萬,你有住有妄之心又何來安樂?你看很多人有錢,心不快樂啊;越有錢的人越是煩惱;因為他錢多增加的緣起就多,增加的壞緣起也多;沒有錢的人只是沒錢而已;未必有多大的煩惱。這個世界上,錢越多,煩惱越是眾多。你看有錢的人一個廠子不過癮,三五個廠子還不過癮,一個廠子就夠忙的了,如是辛苦為誰忙啊?我想一個寺廟就如此事多,再做一個怎么辦啊,我不知道我有沒有這個“神”力啊;二個寺廟我都沒信心管,三個四個怎么管啊。社會上人就這樣,有一百萬想做一件事情,有三百萬他想做五件事情,有五百萬他敢做五十件事情。
你看**師剛做了一個寺廟,人家給了點錢,他就又想再做一個寺廟了,有錢他就作怪嗎?還有的出家人一個人接四五個小寺廟,初一十五到處去收錢都忙不贏,我就想什么力量會搞成這個樣子呢?就是名利色的力量,把他變得那么操心。這人有了點錢后,有點氣力啊,不是用在辦道上面,用在更多的勞累世俗之事上面。錢是麻煩,按道理年輕正好修道,現(xiàn)在人年輕好修廟,修廟是老和尚的事,你年紀大了,坐在那里,怎么修怎么修就可以了;你有德,還怕別人不給你修嗎?可你年老了如何辦道啊;年輕不修,年老實在是難啊,氣力不夠;再者說人到四十后,你的氣力沒法跟上,你到五十六十再修,那真太遲了,你一定要現(xiàn)在修道。我以前講法一講就是四五個小時,一天講三次,每次都四五個小時;一講七天,想想看我怎么講下來的;現(xiàn)在一天講一個多小時都感覺累啊,你讓我再講四個多小時,力不從心沒有辦法去做的;像打坐,我就發(fā)現(xiàn)有時候我不愿意坐得太長,感覺到自己比較懶,你想一個人年輕時候如果沒有功夫的話,你這個時候一定完了。所以一定要乘年輕把這個功夫修下來;到年老了,你多少也有點本錢了;做一些佛事,做點水月之事。如果你沒有本錢,你哪里是在做事,不是在做水里的月亮,你是做水里的石頭,一放進就撲騰掉下去了,甚至連個泡也不會冒起來了。
總之修福德一定要修因緣法,識得緣起性空的道理。所謂因緣法,也就是如來無取無舍之法,如來之實相、宇宙法界之實相,于實相相應故,因為緣起性空即如來體,即法界體。整個法界體是什么呢?法界之相叫做無舍,無取此妄心,無舍是法界,法界是無住心,叫如來心。如者是無住體,來者是法界體,無來無去是故如來;無所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其實法界本體就是如來。你覺悟到如來,如是觀照見到實相,這個時候我相已經(jīng)空了;我念空內(nèi)四相空;內(nèi)外四相皆空即是真如,真如即是佛。也就是說三千大千世界即七寶聚,我們的凈土法門講三千大千世界皆如來光明,三千大千世界即是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不是七寶聚成嗎?七重欄楯、七重羅網(wǎng)、七重行樹;皆是七寶,周匝圍繞。你一定要相信這種利益,千萬不要認為人死了就沒有了;我們意識中世俗的這個貪嗔癡的心,令我們對佛法不能產(chǎn)生很大的力量,往往視這個佛法為副產(chǎn)品,我們生活的貪嗔癡會令我們認為修行沒有意義,還不如去吃喝嫖賭享樂一下,他有這種心思出來。年輕人想玩,中年人想名利色,老年人玩也玩不動了,就想著吃,如果你對佛法沒有信心,一定是會想這些東西,一定在想這些東西,你做這些非常無聊之事,你從這里面要想到要意識到。
福德無實隨心變,無住之心真福田
“如是世尊,是人以是因緣”;因為須菩提在前面聽了那么多,他已經(jīng)知道無住之理無念之體,內(nèi)四相外四相,都已經(jīng)在斷之中,他釋迦牟尼佛問他,他馬上就知道,“如是世尊,是人以如是因緣得福甚多”如是因緣就是緣起性空,“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苯瘫娚灰獙Ω5聢(zhí)著,要知緣起性空,這個福德它實在是沒有,如果要是真實的,它不就住著不變了?這個茶杯子如果是真的,它就不變了。故福德無實故,它由我心變,抓住了心,福德就聚,抓不住心,福德就沒有;而福德實在是空,如果不空怎么會隨我心走呢?如果你離開我心去抓住福德,你就有住心。就告訴我們千萬不要住,是斷我們這個住的見,有住福德的心。當眾生執(zhí)著于有的時候,他就說福德不可以執(zhí),不可以住,心住不可,法住也是不可;當眾生執(zhí)著于無的時候,又說福德并不是無,如是信者,福德廣故,福德多故。如來說得福德就是不離相,不離心;如來者離名說相,就是離“福德”之名,說如來實相。我現(xiàn)在講的福德多,是故你要對無住于福德多生起信心;而不是我說福德多,你就抓著福德去修,沒有福德就不做了。所以福德多是無住體,應該住此體,福德一定是多,如果你不住此體,抓住福德去求果報,那就麻煩了。因為因果是同時的;佛因就對佛果。
- 上一篇:《金剛經(jīng)》系列開示 89
- 下一篇:《金剛經(jīng)》系列開示 91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