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戒

\

  我是已成佛,汝是當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而《無量壽經(jīng)》里面同樣有這樣一句話,若人無善本不得聞此經(jīng)清凈有戒者 乃獲聞正法菩薩戒》里面說:我是已成佛,汝當成佛。我是已經(jīng)成佛之人。汝今當成佛,當有兩義。一般人把這個當下,當成說我現(xiàn)在還不是佛。當下的意思是現(xiàn)在過去未來心。一旦你明了,你當下就是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俱足。這句話講的挺有意思。相信你當下是佛的時候,你的戒品俱足了。這個意思只在菩薩戒里有,比丘戒里都沒有。證明菩薩戒并不是小乘戒法,不是一個次第的戒法,是一個當下。他是一種果位上的說法,并不是因位上的次第說。其實菩薩戒不叫戒,菩薩是講信。打個比喻來講,修微淺之小善法具足菩薩性。就是說你把一根草拿起來放在路邊,也具足了菩薩性。如是信者菩薩戒即已具足。不要認為微淺之善法他不是佛。但在沒覺悟之前,孝順父母,尊敬師長,修十善業(yè)。一切善法,大家都認同的善法。善法就是舍的意思,善就是舍,善就是無我。善就是佛,善就是戒。善就是跟佛相應,跟菩薩相應;跟舍相應,跟布施相應;跟無我相應,跟戒絕對是相應的;善跟報身是相應的;善是跟法身相應的。善里面是一種利他、舍我。舍我就是空性,利他就是報身。舍我就是空性就是法身。所以這一念善,乃至這一微淺之善具足菩薩性。

  菩薩性是什么?法身報身。就是法空,法身空性,空性里面也就是菩提薩埵,就是具備佛的法身,上會于十方諸佛,下會于十方眾生。能跟十方眾生心相應,能跟十方諸佛相應,就是這一念善。所以這一念善當下的體就是菩薩戒,而菩薩戒具足了佛戒,佛的法身。具足了報身戒,就是菩薩性。菩薩性跟這個究竟法身性,這兩個法性都具足了是為善。所以這兩個合在一起就叫作菩薩。菩薩當下這個善的體就是戒品已具足。大家認真的把這種思想思維一下。一般人總認為我作小善,進而作大善,乃至把我全部舍掉,變成空性,這個小善是人天福報,這完全是自己的概念。你要認為這是人天福報,這就是人天福報,你要認為這是佛,這絕對就是佛。你要認為這是菩薩這絕對就是菩薩。如果你認為這是惡,這照樣也是惡。所以這一念善完全是自己意識里面產(chǎn)生對他的覺悟。所以你覺悟到這一念善是菩薩性,是究竟無我的,知道這個善本來就是利益眾生的,知道這種善本身就是一種布施,知道這種善本身就是空的意思,無我的意思。就是戒的意思,就是佛的意思。就是法身就是報身就是菩薩之體。所以只要你做微淺之善法,必然就會于菩薩戒。所以,我是已成佛,汝今當成佛。常作如是信。相信的信,你的戒品就已經(jīng)具足了,絕對的具足。證明這個戒是什么呢?菩薩戒是無相之戒,不是我執(zhí)著的那種小乘之戒,五戒之戒人天之戒,他要認同同樣做一件善事,一個是具足比丘戒,一個是具足小乘戒,一個是具足大乘佛戒,也就是具足菩薩戒。所以我們受菩薩這個體,完全是信。信的體里面是沒有大和小的。所以在此世界做微淺之善法,你要相信具足菩薩戒,乃至于你生出一念信都具足菩薩戒所以叫菩薩的信心。里面是沒有真實的戒相。他完全是心、性。性格的性。菩薩戒講心講性,心跟性不是你受,是你本來具足的,你舍不掉,菩薩戒是舍不掉的。也不是你得來的,也不是你舍去的。是你跟他相應了。他是本來具足的。是圓滿的,法身報身是圓滿的。只是你的心覺悟了,他就相應了。你不覺悟,就好像跟他背靠背。事實上還是在一起的。如果離開了菩薩戒,我們就沒有了。那菩薩就滅亡。菩薩戒在一切處,所以菩薩戒是宇宙性,宇宙的真實處。法界的真實處,也就是山河大地、日月水星都具足菩薩戒。我們在菩薩戒里面也就在菩薩性里面,也就是在菩薩功德之中。所以沒有菩薩戒是不可能的。我們要了解你吃飯、穿衣、睡覺,過堂、上殿、做佛事,孝敬父母、尊敬師長,這一切都是菩薩戒,都是菩薩的心。

  菩薩戒無我的菩薩戒,都是菩薩的信心。所以離開菩薩戒,大家想一想。這個社會上只能產(chǎn)生戰(zhàn)爭,離開了菩薩戒這社會上只有戰(zhàn)爭。離開了菩薩戒,人不會孝順父母,敬重師長。離開了菩薩戒社會上沒有人做善事了。乃至于一根針也不會拿。你說這個社會會產(chǎn)生什么?徹底的滅亡、毀滅。所以離開了菩薩戒這個社會上不能生存了。所以這個社會上一定是菩薩住世的地方,這個社會到處都是菩薩,菩薩遍于法界。我們把他起個名字好像叫孝順父母,尊重師長。這是我們世間人起了一個名字而已。事實上這都是在菩薩戒里的一個體,所以我們孝順父母,尊重師長,修十善業(yè)。都屬于菩薩戒體的。我們得到這個體就得到了戒相。這個戒相就是心,我們的心就是無我,無我就是善法。所以善法就是菩薩戒。所以你再思維一下,如果你用這種思維再來思維凈土就很好思維了。菩薩住在哪里?菩薩都住在佛的功德之中,沒有一尊菩薩不在阿彌陀佛功德之中,按照究竟的說法,一切菩薩都是阿彌陀佛的功德。

  何為菩薩?菩薩就是菩提薩埵。什么叫菩提薩埵?法身空,報身有。報身從哪里來,報身是眾生執(zhí)著迷惑,是來自于眾生的妄想,動念。而菩薩心建立在眾生的動念上面。產(chǎn)生了這種報身。除了眾生動念的地方有報身之外,再找一個報身就找不到了,眾生動念處報身顯現(xiàn)處。如果在眾生動念的地方另外還找的到一個報身嗎?找不到了。所以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那么為什么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很多人都認為阿彌陀佛先把光明修好了之后,送給眾生。事實上不是這樣的。是眾生動念,佛即應之。是有眾生存在,才有阿彌陀佛的報身存在,如果沒有眾生存在,阿彌陀佛的報身就沒有了。阿彌陀佛的報身徹底建立在大悲體,而大悲之體是建立眾生,沒有眾生哪來的悲心呢?阿彌陀佛每發(fā)一愿都在眾生心想的地方,所建立的大愿,所以阿彌陀佛的大愿都在眾生的心想動念處安住,阿彌陀佛的光明就是菩薩,十方諸佛菩薩全是阿彌陀佛的光明。我們過去常常講的這樣的一句話,每一尊菩薩在成就的時候都同樣說這樣一句話:我無量劫受佛接引。這是一句覺悟的話。

  受菩薩戒的人都要同時體會到這一點:我無量劫受佛接引。受菩薩的恩惠,菩薩就是為我們的兄長。所以覺者就了知,我們這些迷者不知道。知道的人就領我們知道,這叫作菩薩。菩薩知道我所擁有的,菩薩也是眾生,我擁有的是佛的功德。菩薩拿佛陀財富建立他的莊嚴。然后他來度化我們,他的莊嚴并不是他當時接觸了阿彌陀佛的莊嚴。他是覺悟阿彌陀佛的莊嚴,就像無量壽經(jīng)里講:我十劫以來受佛莊嚴,我無量劫受佛接引,四十億菩薩以弘誓功德而自莊嚴。他在此世界干什么呢?令眾生修普賢之德。什么叫普賢之德?德者佛也。會于諸佛。普賢之德,普賢之德是于眾生心心相應。德者來自于佛,就是上有佛存在下有眾生存在。他的中間是究竟無我的就叫作德。普賢之德就是德者道意,道著佛意,佛者就是道的意思。道者就是德的意思,德里面才產(chǎn)生普賢。無德者就不是普賢菩薩,普賢菩薩所有的德都是來自于佛。所就是四十八愿的其中二十二愿,叫普賢之德。而這些普賢菩薩之德從哪里來呢?受佛的神力,被佛接引以后,到十方世界。接阿彌陀佛的這神力。遍滿十方世界修普賢之德。都是來自于阿彌陀佛的功德。所差使。所以他到人間來都是受阿彌陀佛四十八愿的影響,他所擁有的功德都是佛陀圓滿的財富。所以成就如是功德莊嚴,普賢菩薩來到世間,以阿彌陀佛為德。來到世間度化眾生,他度化眾生的時候,他以阿彌陀佛的功德莊嚴自己。就叫普賢之德。所以他稱為普賢菩薩,如果他自己有普賢之德的話,那就沒有阿彌陀佛了,這種人是無德之人,心中無佛。無德之人認為我有多大的功德,認為我要度眾生,沒有菩薩這樣講。沒有菩薩這樣說我有很大的功德,我要救度眾生。菩薩都是講我無量劫受佛接引,我乘佛神力。有一部經(jīng)典講,妙法蓮花經(jīng)里,所有的法身大士,都是拿著佛陀的財富來利益眾生。

  妙法蓮花經(jīng)講的很清楚。所有的法身大士,他乘佛的大愿,沒有佛陀的大愿,他不可能救度眾生的.你這樣會一下,就知道菩薩事空相空,就是理空事空。他所能到娑婆世界建立的大悲心,都是來自于阿彌陀佛的真實體,所以來到世間。我們從這里面可以觀察到,你當下的本體里面具足菩薩戒的性。我們在修善法的本體,一定要知道這就是菩薩戒。菩薩戒要不要受呢?菩薩戒要不要受?菩薩戒不是受,菩薩戒是一種信,完全是一種信。如是你受到菩薩戒,誰都沒有權(quán)力給你菩薩戒。菩薩戒只有毗盧遮那佛給你。把菩薩戒翻開來看看,只有毗盧遮那佛于蓮花藏世界,光告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到娑婆世界給我們講。毗盧遮那佛是我們的法身,法身是一切共處。我們大家共一個法身,法身是我們都具足了,是我們本來的。不是某一個人能給你受菩薩戒,菩薩戒是從我們性里面出來的。菩薩戒不是受而信。菩薩戒講:我是已成佛,汝今當作佛,常作如是信。

  信的時候你就得菩薩戒,像觀世音菩薩就沒有受菩薩戒。他就信,信大悲之體。觀世音菩薩聞說大悲咒。從一地菩薩直接到八地菩薩,他沒有受菩薩戒。他沒有受什么戒律,直接到八地菩薩的功德。大家知道我們凈土法門。為什么不分出家和在家呢?不問受戒和不受戒,在這里面講菩薩戒自得。因地上的一些,在這個地方去受戒,受比丘戒受菩薩戒。都是在攝受眾生的因地上的一種。這些是救度什么一些人呢?對佛沒有信心的人,給一些戒律。因地上修八關齋戒,出家在家修種種善法。都是因為不信佛故。沒有信。給他一個安住,人天福報。信的人又不知道怎么行?如果真正相信的人絕對知道怎么去行。知道怎么去行,絕對不會犯任何過錯的。不孝敬父母,自然會孝敬父母,孝敬父母本來就是菩薩的功德。你對父母有利益本來就是菩薩的功德,自然會對他利益。在你心里不是在孝敬父母。你認為是菩薩戒的體,就是佛性。認為就是佛性的時候,哪有菩薩戒的概念呢?哪有我孝敬父母的概念。孝敬父母的概念只是一個名詞而已。如果你了解實體的話,這個名字是安住我們在凡夫地里一個心性而已。如果你不講佛性的話,再孝敬父母也是人天福報。金剛經(jīng)里面會這個意的時候,若人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所謂山河大地,即非山何大地,是一合相。為什么說山何大地并非山河大地,是一合相。就說是佛好了,為什么說是一合相呢?就是要我們悟到空性的道理。在凈土法門里面說法就不一樣,在菩薩戒的體里面也就不一樣。他說孝順父母,尊重師長都是菩薩戒。當下就跟菩薩戒相應。因為菩薩戒是這樣做的。這里面有孝順父母尊重師長的體相應。如是行要跟信相應,或信受或稱名,稱名就是孝順父母尊重師長。相信接受這個體是菩薩戒。菩薩性都是佛的法身報身里顯現(xiàn)出來的。如果你是這樣信的話,信是體他的體。稱名跟信受哪個重要?或信受或稱名,稱名是第二。信受阿彌陀佛的體,或稱名就是贊嘆。就是內(nèi)心歡喜,就像世間一個拍馬屁的人一樣。說師父講話真好。就跟著師父后面洗衣服……。一般人說拍馬屁,他有信在里面不一樣。有信的人不是拍馬屁。沒有信的人絕對是拍馬屁。沒有信的人跟著后面,他有意圖。他要得到什么東西。有信人覺得師父珍貴,他覺得這里很珍貴。他就跟著后面走。

  信是主要。沒有信的人就迷惑了,有了信的人,他就不一樣了。信是第一,稱名是第二,如果你不信的話,沒有用。信是信他的體,稱名是稱他的相。念阿彌陀佛,沒有信的人再念也沒有用。印光大師說念得水潑不進去也沒有用。我們這信很重要。信就是戒,信就是佛的體。信就是一個當下的問題。清凈有戒者,方能聞此法。若人無戒者,不能聞此法。明明講清凈有戒者方能聞此法。我們觀察自己好像有戒。因為你沒有信,當然沒有戒律。你把地球放在手上也沒有戒律。你把所有的善法都做完,一天到晚能坐哪里不動,這也不是戒。沒有信都是大外道,沒有信做日食一餐,夜不倒單,把所有戒全部持好。如果沒有信都沒有用。信才是真正的戒,可以說沒有信者是沒有戒的。現(xiàn)在沒有戒的人。凈土法門就這樣好,他是從信下手的。難信之法,修密宗的里面講戒律的時候一定要講信。如果不講信的話,這個就麻煩。講戒的當體是讓我們怎么樣對戒生出信心出來,講信的時候一微淺之善法做了都是菩薩戒。我們要受的一定是受菩薩戒,受菩薩戒受佛戒。一般的戒律我們不受的。人天戒我們不受的,乃至比丘戒我們都不受。我不承認我常福出家是比丘戒,但我承認我受了菩薩戒,我受佛的戒。清凈有戒者,方能聞此法。我聞到凈土法門,我們叫清凈。什么清凈?清凈有戒者,方能聞此法。清凈就是信的意思。信就是當下的這體具足佛心,這個才是清凈。清凈不是說坐在那個地方不動,這叫清凈。這個跟信上的清凈。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