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

《金剛經》是佛教重要經典。根據(jù)不同譯本,全名略有不同,鳩摩羅什所譯全名為《金剛般若(bōrě)波羅蜜經》,唐玄奘譯本則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金剛經》傳入中國后,自東晉到唐朝共有六個譯本,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最為流行..[詳情]

《金剛經》系列開示 50

  上常下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否!

  因為釋迦牟尼佛前面把眾生相破了,把色相破了,把布施相破了,把福德相破了,把如來的身相之相破了;一切皆空,進入空有不二之法;徹底的超越意識界,言辭道斷,進入自己的絕對的一真----真如實性;須菩提為什么要問這句話呢?須菩提這里還是有個疑問,眾生執(zhí)指為月;不能見到如來真實所講----真如實性,還沒有斷盡他的無明和細惑煩惱;只能粗略知道怎么回事。比如前面如來講:度一切眾生無眾生可度,也就是說不離相不住相,希菩提現(xiàn)在問,證明他內心深處還有一些微細的煩惱,一些微細的疑惑,習氣(執(zhí)相的習氣)。不,沒有當下乘當。釋迦牟尼佛講法希菩提經過觀察真的空寂現(xiàn)前,三輪體空,人也空了,相也空了,能所雙亡,三輪體空;這個時候他認為眾生還在著相,所以很難信受到真實體,所以就問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頗即多意,多不單指法會中人,而且指向以后無量的眾生;“眾生是不是都能懂呢?”須菩提問這樣的話:“我聽得懂是沒有問題的,但是無量眾生是不是聽得懂呢?”“莫做是說”世尊堵住了須菩提的嘴,這句話問出來令眾生大為驚訝啊,須菩提本身是表空生,連須菩提都問出這樣的話,那多少眾生有疑問呢?比如在座幾十位中有一位最智慧之人站起來說“這么多人是不是聽得懂呢?”眾全驚訝?就會想是不是我們還有什么疑惑呢?世尊說“莫做是說”這樣說對眾生沒有什么好處!叭鐏頊绾蠛笪灏贇q。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比鐏頍o所來無所去,為什么還有個滅后呢?滅后不是有滅,有滅就有生嗎?有生有滅還叫如來嗎?確是有很大的疑議。

  何謂“以此為實”學佛人應該如何“以此為實”?

  大家要注意到“以此為實”,釋迦牟尼佛說法,大家要以此為實,眾生往往不以此為實;無量的眾生每天是嘴巴上看佛經,行為上看佛經,但他的心跟佛經不相應,都不以此為實,就是說實跟虛、真跟假大家都要看清晰,比如眾生為一點小事情就跑掉了,不以此經為實,以假相煩惱為實,他就會跑是不是?以真為實怎么會走呢?我們這一點點小小事情都解不開,這么珍貴的一部金剛經我發(fā)了心跟大家來講,但眾生不以此為實,以假為實,眾生都是以假為實,經典不能相應故,真正的相應了會怎么樣呢?道與心相應了,法上無住,道上無住,心無住則法就無住,心有住法就有住;心有相法就有相,這個是個因果關系,因果體空,但相上不空;因果的體是空的,如果相上空就是斷見;現(xiàn)在我們感召的這個相都是有住之心感召來的,都是一種果報,但是相上如果你不住的話,你心就無住,心無住就相無住,清凈心就自然盡虛空遍法界,如果心上有住相上有住;心量大就相大,心量小就量小;不管大也好小也好都是有住之體,只要你有住即妄識生,就有生死;有住就有三界,有住就有六道輪回的顯現(xiàn),你就迷失了自己的智慧,迷失了自己的覺性,你就向妄的地方越走越遠,與真實不相應故;你的妄識不斷地輾轉,我們的心量不可能越來越大,除非你聞到佛經聞到佛法。在自然之中,一般人心量是越來越小的,果報是不可思議啊。如果我們在山頂上可以看到虛空很大,如果在一個山岰里虛空很小,這是跟果報方面很有關系。我們常常住在山里面有什么好呢?清凈,這就是你心里面的果報;相上的果報,你為什么獲得清凈地呢?這個清凈地的相也是你在過去有住清凈相里面所得;因為你有執(zhí)著的清凈相,產生的果報就是清凈,但是清凈的本體是無相的,外面的法界是沒有相的,但是你心里面執(zhí)著有住心了,就相生了,所以下輩子繼續(xù)轉。所以相本無生,你心本無生,心本體是空的,相本體是無,沒有的東西你要轉有,心中就有執(zhí)妄見有住,有住就有相,有相就有住。

  心無住即解脫,不習慣無住只好習慣六道輪回;解脫說快快說易易

  不管是善人也好圣人也好,凡夫也好菩薩也好,如果了解此相無住,此相是空無分別,你心就無住,心無住則清凈就解脫。所以說解脫說快非常的快,不管任何一個人一旦懂得這個道理,“當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到這部經典你的善根已經很大了,何況聞到這部經典你的善根不大也變成大善根;經典上講,見此經者,如見寶塔,寶塔是法身,法身盡虛空遍法界啊,盡虛空遍法界就是這本書,離言說法相,即是真如實相,此觀想,它是一體不二的;你要深信這本書就是離言法身,是法報化身一體的,這本書就是佛,佛是無相的,報是有相的,但是它是變異的,它隨眾生心產生種種的變化。所以我們應該以此為實,所有我們學佛的人一定要以此為實。

  這個此就是“持戒修!睘檎鎸,持戒就是無相的意思,修福,福就是相,相上無相,無相而相,以無相心修學福德,此福德廣故;以有相心修學福,福就狹了;所以我們要以無相心持戒修福,要以此為實,我們要以持戒修福的心來學佛,來求福求慧,有求福求慧的心;慧就是持戒,戒無相故;以戒為根;我們所有的善法善根都是來自于戒體,所有微淺的善法都是來自我們的戒心,菩薩戒里面講叫做金剛光明寶戒。什么叫金剛光明寶戒呢?就是持一戒,一戒是什么戒呢?就是心戒。在色界天都是講心地;在此娑婆世界五濁惡世的眾生里面講戒;有戒體才稱為戒,沒有戒體就不叫戒了;無相戒就是心;一切善法來自于心,一切善法來自于戒,以戒為師就是以心為師。戒是什么?是無相戒;凼鞘裁?慧是無相戒。無相戒能生諸法,一切法都是無相之光明,有此善法才能生。比如惡法,你看的是惡法,如果你不生相的時候那就是善法;為什么呢?因為此相無善無惡體,你看到外面的一切東西,只要你不著相,善惡不生,就是你的心光;心光就是你的一念善根在;人家殺啊做好事,一動念還是證明你有覺性,你這一動念是善是惡呢?不是善不是惡,分別以后才有善惡,不分別之前你看到的一剎那的那個動念,那個念是什么?那個念就是覺性也是本覺也叫聞性,覺性對外面的相產生了分別轉為識,始覺迷失本覺,如果你在那里不起分別,哪會轉為識呢?你的覺性是你本性中的光啊,但分別以后就轉為識,你不管在外面如何分別如何執(zhí)著,但是這個念還是沒有善惡的,就象無論多少云彩多少黑暗終究還是遮不住太陽的光明的;這個善惡的分別不是來自于外面,所以我們回歸自己的覺性是很快回歸本覺,問題是我們迷失很遠很遠了,于迷局中不肯回來。你靜下來觀察,你的一念是沒有善惡的體,這個時候善根就出來了,所以:有智慧的人是抓住這一念的善根,而不是抓住善惡的分別相,外面沒有什么善惡之相,善惡來自于你的分別妄識,善惡是你分別的識里面出來的果報,而不是外面的任何相或其變化;大家看到的所有的善啊惡啊都是各自的分別。有人講了,明明是善是惡嗎,怎么會是我的識里面的善惡呢?我問你別人在打架的時候,難道不是識在動,沒有識難道會打架嗎?不還是一個識在起作用嗎?如果雙方都抓住這個不善不惡的體的時候,他哪里有打架的這個體呢?因為打架是大家都抓住了相,才有吵架的這個體,如果大家都不執(zhí)著于這個相,就沒有吵架的這個體了;所以每個人吵架的原因都是因為抓住了善惡的分別相;而不了解善惡的一念善根是來自于何方。我們受菩薩戒的時候,為什么講孝名為戒呢?因為你這一念罵別人的善心都是來自于戒,就是來自于佛啊,以佛為師。我感受到我罵別人的時候,一念回光返照,哎呀我怎么罵別人呢?一念生相也是聞性本覺體啊,一念覺的善根也是佛了,因為我起善惡分別的這一念還是來自于我們的戒體啊,所以證明佛永遠不離開我們的念。如果你知道這個道理,你就會感恩孝道?什么孝道啊,就是回頭,你回過頭來戒體就得到了;然后守住這一念,就是戒相,善法就是戒體之相;不生分別是謂真戒;如果你生分別都犯戒;對相的執(zhí)著都是犯戒的行為,。所以這個修行說難也難,說易也易,說難的話放棄分別好難啊,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氣啊很難放棄的,但是呢說易又易,一回頭即是。為什么學佛先要感恩呢?要謙虛要恭敬呢?其實對戒恭敬就是對你的自性恭敬啊,我們講自性不知道是什么東西,講戒我們知道了;我們的一切善法,我們的一念都是從戒中生;所以感受到我們離不開佛,佛在哪里呢?在我們的心體上,我們的心體像大地一樣,每一個眾生都是一個心體;每一個眾生的念頭都在那一念戒體上面。所以戒是一,但每個人種種所有的念都是依戒而立,戒是我們的根本因,是我們的根,是我們的性體。信為道源功德母,要相信啊!戒體不是你爭來的,不是你做來的,是我們的因地、我們的心地啊!在我們的心底深處,我們雖然沒有看到,但是我們現(xiàn)在的念已經與戒同體了。我們找不到看不到那個心地,那是無相啊,不可以用有相去觀之,你看到的還是你的相啊;那個是超越言辭,不可以用眼耳鼻舌身意來分別出來,不能用見聞覺知來覺受的,徹底的超言辭、斷四相的。這個時候,你就不要找他了,你找什么呢?你就找你那個一念就可以了。如果佛不現(xiàn)前永遠是一種抽象學佛;蛘哒f你講得天花亂墜,我又看不到佛是什么樣的?佛哪能看呢?哪能見聞覺知呢?那個念就跟佛在一起,你找的佛就是念,以此為實你信不信啊?其實你知道了動善惡的念,你就要感受到佛了,這個時候你就找到佛了。這個時候你徹底的把心靜下來,你知道那就是佛住的地方。你悟到這一念的時候,就知道以此為實。不要把自己迷得很遠。

  佛告須菩提:莫做是說。此有二意:一者不輕后學,即使佛法過2500年后(未法之首的500年),也有眾生持戒修福得聞此經,何況現(xiàn)在呢?二者不輕善根,你要知道聞此經典者,“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其善根早已不可思議了,怎么能夠對其有疑惑呢?這種不可思議善根怎么可能不解脫呢?般若在哪里?般若就在求;的體上邊,就在持戒上邊,只要你修福修慧,你就已經與般若相應了,那為什么不能解脫呢?因你有相住生心故,有住心相一除你即解脫;你聞到般若,不持戒,不修福可不可以?絕對不可以,因為般若就在這個體里面;離開戒離開福沒有般若可得;因為戒是無相,福是有相,離開有相偏空,離開無相偏有,如果有相無相互相生離的話,那就沒有般若可得;那完全是外道之見;所以戒、福、般若三位一體;絕對是一體的;般若是什么?是父母,佛陀的母親能生諸佛,所以好多祖師講金剛經是佛母能生諸佛;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金剛經不是佛法;聞到這部經典,如果你認為他是佛法,你就變成一個住見;如果你聞到這部經典你無相了,無住了,一切法皆是佛法。如果你無住,這色聲香味觸法全是佛法,如果你有住,就全部不是了。如果你執(zhí)著于這部經典,那就變成這部經典是佛法,那佛法不就有相有執(zhí)了嗎?有住了就有生滅啊,有生滅就不生佛法。

  所以大家應該悟道,金剛經相不是佛法,但金剛經能生佛法,能生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中出;此經不可住。大家可以會一會,這部經真是不可思議啊。到今天怎么還能舍戒舍福而去求道呢?所以這里佛特別告須菩提“莫做是說”,莫輕人們的善根,有此善根者,聞此經典者必得解脫啊。

  我們總認為金剛經是為發(fā)大乘心人說,是利根人之所聞,非我等凡夫愚鈍之人所能聞信修之。其實金剛經是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所說,是為持戒修福的人而說,所以我們現(xiàn)在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持戒修福都能與金剛經相應;你肯不肯信?肯不肯無住?什么叫無住,你持戒了,修福了,你有戒體當下就是無相,你有福就是五福現(xiàn)前。

  世間五福:一者智慧廣大、辯才無礙,二者名聲遠楊,三相貌俱足,四財物俱足,五壽命長久。你現(xiàn)在的有相和你過去的這種有相求福的心是一不是二;過去的心即是現(xiàn)在的福相,此相就是此心;我們的心與相是一是二呢?是一是錯,不能說這個相就是我的心;是二也是錯,心相一體,心是相的性體,相是心的境界,此心此相分開來就變成識、變成妄識;你執(zhí)著于一也是妄識,你要是認為相是二,有對立的有個心存在,有個對立的相存在,二個是分開來的,中間還是個妄識;二個都是在妄里邊。他說非一非異,不是一個也不是二個,他是一體,是個體相。你說這個杯子它是一還是二?說一,他有玻璃有形狀,你不能說玻璃就是茶杯子,為何很多玻璃不說是茶杯,只說這個玻璃才是茶杯呢?當然也不能說茶杯就是玻璃;二相皆妄。它一個是講體,一個是講相,一個講性,一個講德,現(xiàn)在他為一體了,那么說我們的妄從哪里來呢?我們?yōu)槭裁从羞@個煩惱呢?煩惱就是你把相分開來了,你的心是心,相是相,對相執(zhí)著了;產生了這個識,這個識叫做妄。所以你這個識在哪里呢?不在里面也不在外面,不在心里面也不在相里面,在哪里呢?不可得的東西。了不可得你非要有干什么呢?但是我們眾生就不知道,總認為我們這個識在心里面,在相里面,識是了不可得的東西,(法師二手啪的一下,發(fā)出聲音說)你說這個聲音在哪里?在這只掌還是在另一只掌呢?他怎么不出來呢?聲音是了不可得的;是經過緣起的,緣斷識就斷;我講話有緣在聲音還在,如果沒有緣聲音他就消失掉了;就象火一樣,火在燒,柴有濕氣就燒不起來,沒有緣啊,有柴有空氣有火種種種緣起才可以。你說這個火從哪里來?從木頭里出來?從空氣里出來?燒完了又到哪里去了呢?所以火他無來亦無去,眾緣合和,緣在的時候,他好象有,緣不在的時候,他又滅掉了;我們的識在哪里呢?也不在心里邊,也不在心外邊,也是緣起合和而已;緣起是了不可得的。像空中花,花在哪里呢?眾生講明明有嗎,不就是有一個花嗎,我們確確實實的看到了嗎?你仔細的看看花在哪里?哪個地方有花呢?你找不到的,因為花是個緣起體,實在是沒有一個真實體。像山:你把樹撥過來沒有看不到山,你把石頭翻過去也沒有山體,山在哪里呢?我們總認為有個廬山,在記憶里面記下了這個廬山;后來看不到這個山的時候,思識里還一個山在告訴別人,這個山叫廬山呢;山也好花也好只是一個名言而已,阿羅漢就執(zhí)著這個無住清凈名言了;他知道這個山是空的,這個名言還是不肯放棄。所以呢:這個名言也是六道輪回的生死妄體;這個識也是如此,它不斷,就不能證法性,也不能成佛;也不能做菩薩;阿羅漢就住在這個名言上邊,而我們呢?不但在名言上邊還在攀緣著住相,人家名言空掉了,只是個名言而已;但我們呢還對名言住相產生強烈的執(zhí)著,我們還不知道這是名言呢?

  眾生對立了產生了識,識產生了我見,這個識是我,我住,有住生死即立,有住之心建立有住之相,善得善,惡得惡。我們人道看到這個相看到虛空,都是因為我們的識的分別,并不代表實相,在實相與我之間加了個我識。我們的心在哪里呢?我們的心就在色里面,色就在我們的心里面,色心不二;你看到的顏色和我們的心是不二的,我們無住心盡虛空遍法界,我們無住相也是盡虛空遍法界。識到哪里去了?跑到外面去了!你這個識假即妄,知道妄,不要管它了,是妄的東西你管他干什么呢?你就直接到你的無住體,你就知道原來盡虛空遍法界,就入到法界相里面去了;超心識入到法界的體,你就知道色心不二,色心之外,再也找不到一個真實的我的存在。在放生文里講,明了即解脫。一旦你明了這個體,就無住了,你識沒有了,就無住了,無住體沒有了,你心遍法界了,自然色莊嚴聲香味觸法皆莊嚴,變成智慧之身了;法報化身自然顯現(xiàn),不管是世俗的任何人求這個五福,世間人求五福我們出家人也有五福,出家人的五福他是由無相五福,首先他有戒體,無相啊;無住啊。在無住的時候,你相貌莊嚴,釋迦牟尼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你的法身相、報身相、化身相,化身相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報身相就是色聲香味觸法無分別心,絕對的莊嚴,身心不二。你體會到這個色的時候,那一剎那就是報身。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就是相,就是如來的化身,他是無住的,我們是有住,有住對無住,它是一體的。我們是有住,所以不識如來,因為我們看到真實如來無住之體,所以如來就在我們現(xiàn)在這覺的一念里面。所以我們看到的全是佛。我們有住,就看到佛不認識。如來能看到我們,因為我們現(xiàn)在一切色聲香味觸法都是如來無住之體,所以如來現(xiàn)的三十二相都是我們的心里面出來的。其實他是以無住而得,不是有住而得,有住那三十二相絕對不會圓滿。因為是妄識啊,有住就有妄識,有妄識就不叫三十二相,因為不能盡虛空遍法界故,不能得心故,心不遍法界故,色聲香味觸法七寶如來不現(xiàn)前故,不能建立眾生一個體故。所有眾生能見一體,每個人都看到這個色,我現(xiàn)在看到的色,你現(xiàn)在看得到嗎?你看不到我的心,當是你可以看到如來心,因為如來心是一啊,但是眾生心是虛妄的。所以你也看不到我心里面看到的是什么,我也不知道你心里看到什么,所以我們兩個有障礙。因為你有住就有障礙,所以我們之間為什么不能夠通達,因為有障礙,就是有妄心在那個地方。那我們跟如來有沒有障礙呢?如來無住無取無舍,無取于有住妄心,無舍于無住平等相,所以如來跟我們眾生是沒有障礙的,我們跟如來也是沒有障礙的。

  修福與修戒大家都具足了,但是呢有住和無住我們自己去分析吧,每個人用心去會吧。如果你會到金剛經,那你跟佛是沒有差別的。如果你會不到金剛經,你就住吧,你就住在生死里面,你就變成世間五福。你有住心就是看金剛經,你還是世間五福。如果你看了金剛經,生了世間一切相無住之心,你就出了金剛經,生諸佛法,那你就變成無住之體,那你就是佛。所以金剛經非常重要,我們要舍去生命來聞到這部經典,你才能得到無住之相,得到佛體,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所得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來相,三十二相,法身相、化身相、報身相。如來名聲遠揚,他的名聲盡虛空遍法界,與一切諸佛心心相聯(lián),所有的佛就是我們眾生的自性,它是不二的。眾生要別人知道他、稱贊他,眾生就很高興,其實不知道,贊美他的因一念,名聲跟我們的過現(xiàn)末來心是相應的,是一不是二。其實你見到這個體,就是見到你自己的自性而已,性相一如啊,心跟相是一不是二。你不知道無住啊,所以你有住,還認為真的有個對方在贊美你,其實哪有對方在贊美你呢?贊美是相,心是性體,性相一如,此相就是此心,此心就是此相,所以別人贊美你這個榮譽是一,佛就知道了。他修盡虛空遍法界的這個體,所以諸佛贊美的時候,十方諸佛和諸佛是同一體,所有諸佛的榮譽都是一體的,所以性相一如。

  壽命跟壽命是一體的。我這個壽命,活了一百歲,認為我活了一百歲。其實一百歲的這個壽命和我的心是一不是二,哪有什么我活了一百歲呢?他的壽命短,他的壽命長,長短的都是跟我執(zhí)這個相相應。無住的時候你壽命就永恒了。無住之心跟無住的壽命是一樣的,所以如來有無量壽,哪一尊佛不是無量壽呢?因為他無住當然是無量壽,無住壽命就盡現(xiàn)在過去未來,是以無住心而得,你有住就得不到無量壽。所以,無住跟無量壽是一不是二,就是性相一如。

  財富亦如是,你以為你真的錢很多啊,你的錢財也好、寺廟也好,跟我們的心是一不是二。因為有住,你就認為你修了一個寺廟,別人沒有修寺廟,或者我家里是百萬富翁,你家里沒有錢,互相嫉妒,互相瞋恨,都是因為執(zhí)相了。我們修金剛經應該怎么修呢?我們修金剛經的時候就應該知道,啊,原來此相就是我心啊,心相一如,你這個識就無住了,將來你的財富就像西方極樂世界一樣,無盡的寶藏就被你打開了。所以佛陀無相如來的寶藏全部打開了,全部掀開他自己本來具足的功德。只要你無相,你的寶藏就開了。如果你有相,有我執(zhí),就有一把鎖就鎖起來了。一鎖起來就是妄見,妄見就什么都沒有。妄見就是你在邊上得了一點而已,就像水里的月亮,什么都不是,你就得到一點余福啊。就像太陽光照在你身上,一點點暖的感覺。你感覺自己得到很多,就叫邊地疑城。這個就是我們的妄識里面得到一點感受的快樂,那種快樂都是妄的。所以世間所有的快樂、所有的財富,是在有相中求,有相就有妄,所以你的福報一定是妄的。所以佛陀的這個功德,并不是求來的,是無住之心而生起來的。因為無住故,他所有的功德就顯現(xiàn)出來。所以,他現(xiàn)前的修福得無住體,只要他無住,他現(xiàn)在持戒就得無量無邊的福德。持戒為行,是行門,也是忍門。為什么講持戒,不講布施呢?佛陀講的時候是講般若,行般若智慧。對眾生講布施,布施統(tǒng)攝六度,沒有般若布施就是福報,有般若就變成功德了。般若無住啊,你無住的話,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它都得到福報。一個布施可以得戒的體的圓滿,也可以得到禪定的圓滿,可以得到忍辱的圓滿,也可以得到精進的圓滿。持戒是福啊,是福的體。布施是得福的用。比如用勺子舀水,這個勺子是布施,這個水就是福,福是最重要的。持戒是無相的,布施也是無相的,無相之福是盡虛空遍法界故。只要你是無相修一切善法,都像華嚴境界重重無盡的功德都會顯現(xiàn)出來,并且一功德具足無量德,一德具足無量不同的德;一世界具足無量世界,而無量世界顯現(xiàn)在一個世界里面。比如,不殺生可以具備不偷盜功德,不偷盜可以具備不邪淫德功德,不邪淫可以具備不妄語德功德,從體上是這樣的。五戒的五種功德互互相攝。就是說,你不殺生的時候,所有的眾生的五戒的功德都在這個不殺生的體里面,所以你不殺生能得五種德。不偷盜的時候,五戒的功德在不偷盜里面。不邪淫的時候呢,五戒的功德都在不邪淫里面。一切功德都是互互相攝。如果五戒你都持了,那個是不可思議重重無盡的華嚴境界。殺盜淫妄酒代表身口意,四十八戒、二百五十戒,所有的戒都不能離開五戒,五戒不能離開身口意,就是十善法。如果你把身口意解決了,所有戒律就解決了。

  可看出我們無住相而持戒,無住相而修福,圓滿的地方。佛富有恒沙世界,貴為人天師表,他的德行感召于三界。所有的王都要來禮拜他,恭敬他,尊重他。他成佛的那一剎那,天人就知道了,他的光明唰的一下就到天上去了,十方世界都皆震動。但是我們?yōu)槭裁纯床坏侥?佛是知道的,我們不知道。像我們這個世界的一些吉祥之像,可能都有佛在他方世界成佛呢。比如我們的福德,色聲香味觸法,佛陀都在這里面。

  “莫作是說”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告訴眾生,不要害怕,不要畏懼,不要生退縮之心,要生起持戒、修福、勇猛精進的心。什么叫勇猛精進啊?第一,持戒修福。第二,了解金剛經,得到以后心中安住,你的自在現(xiàn)前,無我現(xiàn)前,這個叫做精進。精進不是叫你去干苦力,不是痛苦的一件事情,越是精進的人,他越自在,越解脫。越是不精進的人,他越是痛苦,越是煩惱。我們世間人把精進當作一件煩惱痛苦的事情,他就不知道精進是一個解脫自在的體。有的人一聽叫他精進就覺得自己已經夠累了,還要精進!你夠累了是什么原因呢?為什么苦呢?是因為你妄心在作怪啊,所以你不精進,你就有苦存在,你精進了哪會有苦存在呢?

  你把金剛經搞懂了,你以此為實,哪有不自在快樂之理呢?你像我們出家人,像我們出家這么多年,觀照力非常的強,遇到一切事情,稍微的一動念,馬上就覺醒過來,就是稍微一點執(zhí)著出來,比如有些事情發(fā)生時,噫,我好像心動了一下,馬上就感覺到了,內心中的覺醒非常的快速。就沒有什么痛苦了,幾天睡不著覺煩惱了幾天,哪有這樣東西在我心里留下來的呢?對我來說,根本就不會留下來。在外面不管怎么樣,你打我罵我,最多不要幾分鐘我就想到出了問題所在,馬上就想到這個問題。所以我們學佛的人啊,學佛時間長了以后,十年、二十年下來,就像我出家接近三十年了,這種觀照力要是不強的話,那不就白出家了!你們將來出家三十年以后,也會跟我一樣。所以你們現(xiàn)在有些煩惱都很正常的,因為剛剛出家啊,內心煩惱一時排不開,就老是往里鉆啊往里鉆啊。你要出家二三十年后,你還是這個樣子,那你就完蛋了,那你就白出家了!但是這是不可能的,一般人常?唇饎偨浂M修行,或者只要你在廟里老實的住著,沒有一個不成就的。就怕你跟俗人一樣,把家里養(yǎng)個妻子兒女,在外面做個假出家人,那你肯定會煩惱的,那跟俗人有什么區(qū)別。所以我們在廟里住著,一定會有成就,何況我們今天在聞金剛經呢!聞到這部經典以此為實呢更不可思議。所以我們要以此為實,要充滿信心,不要生懈怠

  “如來滅后”這個“滅后”的體是什么?般若之經不易講說,因為釋迦牟尼佛弘法三十年中才說般若。我們聞般若和說般若的人,內心中都應該非常的慎重,不要偏于妄執(zhí)了。就是我現(xiàn)在說般若經,千萬不能把佛偏解了,偏解會導致于眾生對般若的邪說、邪見,把般若錯解。很多人聞般若經后認為,反正一切皆空,那我殺盜淫妄酒不也是空的嗎?嘴巴上談空,這邊呢殺盜淫妄酒什么都干,對佛說是不要執(zhí)著,什么事情也不做,說什么都是空的,這跟般若是不相應的。阿羅漢也住在清靜無為之中啊,把阿羅漢當作般若之說也是錯誤的。阿羅漢都不能真正通達于般若空性,阿羅漢也要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啊。因為阿羅漢還有無明妄識在,他記住了名言,法上清凈心的執(zhí)著,他把般若法看在心里面,認為我修般若法證到果位。他說苦都是空的,是無常的,是無我的,寂靜的,他心里面抓住這個體,認為是寂滅的,確實得到一種安定,得到一種清靜,但是呢他不舍法。他一旦舍了這個法以后呢,把無常舍掉,把空無我舍掉,把涅槃舍掉以后呢,他內心馬上就驚恐,這時候呢就很痛苦了。所以呢,他不舍這個名言。這些阿羅漢由誰來度呢?釋迦牟尼佛或者十方諸佛來度,菩薩也度不了他。

  般若的抉擇就在于持戒和修福。對持戒修福不感興趣的人,或者認為除了持戒跟修福之外另外有般若可得,此人為邪見。所以我們思想里面要有一個定解。一般人把持戒跟修福當作是執(zhí)相了,認為另外有般若可得,屬于狂見,這樣的人非常多,在網上很多。在這邊不持戒不修福,在那邊談空,談妙,像這樣的人你跟他談什么呢?只有先令其持戒。釋迦牟尼佛因地的時候先令眾生持戒修福,然后再講般若,這樣才相應。

  “如來滅后后五百歲”眾生有疑惑啊。這個滅是對于報身跟化身講的,如來是對于法身來講的。如來法身是不生也不滅,不來也不去,不取不舍是名如來,也不是有也不是無,也不一也不異,不增不減,是徹底的性空如來藏。如來不可思議境界,不是用我們的見聞覺知所衡量的。它超越了我們這個意識,不可思議的境界。報身跟化身有滅有生,菩薩見報身,報身在菩薩心中,報身有生有滅是對菩薩心生滅體來講的,并不是報身有生有滅。法身只有佛跟佛知道,菩薩也見不到,有菩薩的名詞都見不到,只有法身與法身會之。化身只有眾生能見得到,眾生見不到報身和法身。所以有生有滅是對于眾生心來講的;碛猩袦鐔?那是眾生的心。報身有生有滅嗎?那是菩薩的心。其實法報化都是沒有生沒有滅的,因為它是無相體啊。你說色有生有滅嗎?色有生有滅那我心不就有生有滅嗎?心跟色都是無相體,只有妄識有生有滅。

  如來見到都是一,不是二,沒有什么生和滅。如來是一相,如來是沒有生和滅,法報化是一體的,是體是相是用是一體的?吹缴鷾缡瞧兴_和眾生的心。比如靈山會上佛菩薩,釋迦牟尼佛已經圓寂三千多年了對菩薩來講,那個境界還在。為什么菩薩看得到,眾生看不到?因為那是報身在那個地方,眾生只能看到化身體。有住就有滅,眾生就看到釋迦牟尼佛八十歲圓寂。如果你真正是菩薩,有一天你證到了報身莊嚴,你就可以看到釋迦牟尼佛還在那個地方講法。你可以看到華嚴報身境界,還可以看到西方極樂世界報身莊嚴。

  大家想一想,如果你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成佛了,法身報身化身是什么樣子的呢?它是不生也不滅。西方極樂世界無極之身、虛無之體,這個虛無就是報身,是給菩薩的;這個無極之體是法身,佛跟佛會的。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那是化身,為了利益眾生現(xiàn)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砭驮趫笊砝,報身就在法身里,法報化是一體,都是不生不滅。生滅是因為眾生和菩薩的建立。

  他的示現(xiàn)有幾種意思,法身是不生不滅,是究竟的境界,只有佛和佛而會之。但是報身跟化身為什么在眾生和菩薩心中生滅呢?因為眾生有生有滅,其實都是眾生的知見而已,是為了我們眾生方便講說。

  第一個意思是說生滅體示現(xiàn),是為了令眾生警覺故,知道佛法的珍貴。如來出世一次很難,在人壽三千歲的時候迦葉佛出世,在人壽八十歲的時候釋迦牟尼佛來到這個人間,到了人壽八萬四千歲的時候彌勒菩薩出世,所以佛陀出世稀有啊,他要是不入滅,眾生不知道稀有啊。眾生執(zhí)著于相啊。菩薩執(zhí)著于報身也是錯的,眾生執(zhí)著于這個化身,三十二相也是錯的,不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經上講,菩薩莊嚴佛土否?這是講報身,斷菩薩的生相?捎猩硐嘁娙鐏矸?這是斷眾生的生相,斷眾生有住的知見。我們這個住是很微密的,不是說一斷就全斷了,我們粗的可以斷,我們粗惑煩惱有八十八品,細惑煩惱有八十一品,無明煩惱有四十一品,不是說一斷就全部斷了。那個粗相斷了,只能斷粗相證須陀洹、斯托含,細惑煩惱斷了才證阿羅漢;你把無明斷了,斷一分無明就證一分法身。這個無住之體,如果一斷全斷,一空全空,那你這個人肯定是像六祖大師再來一樣,是佛的示現(xiàn),是古佛再來。如果你要能勇敢的當下承擔這一念,那你是不可思議的了。我們盡量的也能發(fā)這個心啊,聽到這個法以后,我要做如來,我要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發(fā)起勇猛之心,斷除自己的那個妄念,用智慧來研究金剛經,心會到金剛經。當下的發(fā)心很重要,你要做佛很重要,不住妄很重要。你老是說,反正我也不能做如來,反正我煩惱也這么重,我就不管它,你老是以這種心來住著就沒有辦法了,釋迦牟尼佛也沒有辦法。在這里可有看出,阿彌陀佛為什么要進入涅槃就是要度菩薩。釋迦牟尼佛涅槃是度我們這些有住的眾生。不涅槃這些眾生都成不了佛啊。所以報身要涅槃,度菩薩故。法身沒有什么涅槃可言,無眾生可度,無涅槃可得,法報化都是圓滿的。一剎那時間就是一念,法報化的名字都沒有了。所以我們要感受到佛法的珍貴,在我們的化身體里面。從我們內心中感受到,我們是佛前佛后難,佛陀涅槃了我們才來到這個五濁惡世,難道你還不悲傷嗎,不痛苦嗎,難道你還不傷心嗎?要內心中感受到佛法的珍貴,徹底的放下世俗的萬緣,好好學佛。

  第二個意思是,令人知道要見如來而須用功故。因為眾生想見佛啊。金剛經斷疑生信,因為阿羅漢看到佛陀那么相好莊嚴、清靜自在,心想為什么我就沒有呢?看到釋迦牟尼佛那種四大威儀心中無牽無掛的狀態(tài),而阿羅漢內心中都有執(zhí)著啊,眾生也感到為什么自己心就不安呢,也想跟佛一樣解脫,心中有非常強大的渴望之心。所以如來在世的時候會令眾生更加發(fā)心。也有很多的眾生常常依賴著佛,比如阿難尊者多聞第一,到釋迦牟尼佛圓寂的時候還沒有開悟,因為他想就依靠著佛、跟著佛。有的人講,師父,我就跟定你了!你有這個相就麻煩了。釋迦牟尼佛要是不涅槃就麻煩了,這些眾生就依著他,抓著他衣服不放,就像夫妻一樣,嫁雞隨雞,嫁狗隨狗,丈夫好你就好,丈夫不好你就不好,那你嫁了一個好丈夫一輩子很幸福,嫁了一個不好的那你一輩子很痛苦了。所以我們學佛的人,往往佛在世的時候就抓住佛的衣服不放。但是也有人發(fā)起勇猛之心,他老是在問,佛陀這么相好莊嚴,佛陀的這種清靜,佛陀的那種四大威儀具足,為什么我沒有?他不斷的在想,要得到這個體,要得到他內心的東西,不是得到看到的這個相就可以了,F(xiàn)在也有依賴的,得不到的時候也就放逸了,有的禪合子參念佛是誰,參到后面沒有力量了,到銅墻鐵壁面前就過不去,沒有力了,就這樣過一輩子算了,就依賴著這一念。不知道,一念法無住就過去了!很多人就是過去不了。我們念佛的人也是這樣,剛剛出家的時候勇猛精進,念到后面皮條了,就這樣很無所謂很隨便的念一輩子算了,念阿彌陀佛念到后面自己睡覺了。我感覺到我到現(xiàn)在還是勇猛精進,我的心里面我的意識里面不斷的在精進,人家觀察發(fā)現(xiàn)常福每一年的講法都不一樣,不是十年前講這個話到二十年后還講這個話,我絕對不會這樣講的。我今天講金剛經,我下次還會講一次金剛經,我感覺到我找到金剛經的感覺了。所以我下次再講一遍,肯定跟現(xiàn)在這次不一樣的!

  我如何體知如來的清虛境界?

  我一直有這個上進之心,大家有沒有這個上進之心?你要像我這樣,出家三十年不退心,還一直在精進,現(xiàn)在很少能找得到了。你能碰到一個不退的人,這種機會是非常少的。有的去搞廟去賺錢,就這樣停止了,沒有進步了。你看我還可以精進,一般人學到一定的時候他思想就停留在那里不動了,沒辦法精進了,不能夠達到佛陀的這種頂尖,不能夠超越自己,親見于佛,進入到佛陀的清虛的境界中去。我們這個次第里面很多很多的,我們破粗惑煩惱、細惑煩惱、無明煩惱,這里不斷的證,這個相越來越明顯,不是說離開這個地方尋找什么。就是你現(xiàn)在看到的相是粗的,然后呢看著就細了,慢慢破無明的時候,越看越清晰,到最后面你自己沒有了,這個世界就是清靜圓融,然后你就融到法界一體示現(xiàn),你到哪個地方都是清靜無比,圓融無礙,但是呢還是在當下,不是說到了一個另外的什么境界里面去。就是你越來越明了,佛法全部顯現(xiàn)出來,一切法皆是佛法,一切佛法就現(xiàn)前了,不可思議。

  第三,如來法身不滅,只要用功皆能見到。因為如來法身不生不滅啊,報身已經滅了,釋迦牟尼佛已經圓寂了,我怎么用功我也見不到釋迦牟尼佛了。而他的法身是不生不滅,就是常住,是故我一定能見得到。報身佛法身佛是一體的,只要你用功就能見得到。所以菩薩用功也能見到圓寂后的法身,所以也能見到釋迦牟尼佛,到時候呢,一切皆當明了。只要你把金剛經搞懂了,你一定可以。

  “如來滅后”這個“后”是指五百世后!昂笪灏贇q,有持戒修福者”,后五百歲是五個五百歲,就是兩千五百年,也就是正法、像法跟末法,各一千年。如來滅后的第一個五百歲、第二個五百歲、五個五百歲之間有持戒修福者,皆當解脫。第一個五百歲是叫解脫堅固。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是第一個五百年,眾生修行他那個解脫體非常的堅固,他善根具足啊,智慧大啊,定力很強,止觀的力量非常強;蹃碜杂诙,慧就是心,法界止于心故。整個法界為止,止于心故,此法界由心生,就是慧。此法界是智,此心為慧,心能觀法界實相,能生定,叫智忍。法界能會于一心,叫做慧。這個智慧二字也是止觀之體。心跟法不二故,與慧相應故。定境現(xiàn)前,解脫堅固。解脫有五種,法身解脫、報身解脫、化身解脫,解脫,知見解脫、這就是佛。第二個五百年是禪定解脫。禪定解脫也是一種善根啊,因為有止就是福,十法界會于一心啊,有慧就是戒體,戒是無相。他戒福具足,所以這樣的人一聞到金剛經,他就解脫了。禪者是心,定者意也,就是法界定不定相境界,禪定能得種種三昧,能得戒啊,清靜故。止可以得福,定可以得慧,所以禪定也是正法時代的。因為解脫跟禪定,一個講定,一個講慧。禪定是解脫的定,解脫是禪定的慧,它兩個是不二的,它都是正法時代,一千年。他們聞到金剛經,就度一切苦厄,照見五蘊皆空,對他們來說非?,并且這種禪定解脫非常的堅固不壞,不會隨意的被外面的惡魔干擾,不會被一些邪知邪見所摧毀。再次,是像法時代,叫做多聞堅固。像龍樹菩薩、世親、曇鸞都是多聞智慧,但是他是像法時代了,還是有一點障礙,不能同與佛那個時候的智慧與禪定啊。多聞有偏執(zhí),有妄執(zhí)的顯現(xiàn)。就像你家里有很多金子,我去給你數(shù)金子,不能代表就是我的金子啊,我只是給你數(shù)金子而已啊。聞而不思、不解、不修,這是多聞,F(xiàn)在那個佛學院學習都叫多聞,聞了以后不去修,不修有什么用呢?聞一定要深解意趣,不解就沒有用,跟戒不相應,跟福不相應,都是錯誤的。你在相上不建立無住,那不就著相了嗎?有法的執(zhí)著也是錯誤啊,都是叫多聞。所以我們看經的時候,聞到要念思要修。我們現(xiàn)在講法就叫聞,聞而不善思,不去觀照,實相不能現(xiàn)前,這個聞就變成世智聰辯了,就麻煩了。能聞到能得到一份清靜還是不錯了,就怕你煩惱不斷,妄心不斷,煩惱俱生,名利照樣去求。以你這個小小的世智聰辯,以你小小的記憶力,記下了很多的佛教的名詞,來跟人家去講,為求名利故,那就麻煩了。當然也是有一種善根啊,也不能說完全沒有用啊。但是呢,當時的多聞堅固,絕對不是我們現(xiàn)在的多聞,我們現(xiàn)在叫斗爭堅固啊。第四個五百年叫做塔寺堅固。建造寺院,像馬祖建道場,百丈立清規(guī),當然那些人都開悟了,都有大善根在,建寺廟沒有關系啊。像我們這些人建寺廟,把心就建亂了。在中國什么時候開始建寺院的,后漢建白馬寺,過去是朝廷的一個官府,過去叫大理寺,一般是出國或國外的人來辦事情的,辦理國外的一些公文啊。把這個大理寺就交給了佛教,所以佛教開始有寺院的概念。所以寺以前不是佛教的專用詞,后來就變成佛教的專用了。白馬寺是應該是中國第一個寺廟。白馬寺后面就是東林寺,東林寺在東晉年代,384年,后漢之末東晉之初,當時叫東林精舍。東林寺前面有個寺廟叫西琳寺,西琳寺比東林寺還早七年。道安大師也是后漢東晉年代的,東晉年代那個時候也有寺廟。到馬祖的時候那就到處建寺廟,在我們江西就建了四十八個叢林,并且每個叢林都有一千個出家人在里面,到處都是出家人。中國在梁武帝,魏國,那建的寺廟很多了,到處建叢林,五里一庵,十里一寺。釋迦牟尼佛圓寂八百年以后,阿育王(孔雀明王)不是建寺,是建塔。出家人在哪里上殿呢?不是在大殿里面上殿,是在塔周圍轉,繞佛塔。出家人在周圍建一些小房子,住在里面,或著住在樹底下。那時比較原始化的,在塔底下修行。中國的大雄寶殿,其實就是那個時候的塔,出家人就在塔外面修行。所以不要無緣無故的跑到大殿里面去,其實就是這個道理,無事不登塔,沒有事情不要往大殿里跑,你在大殿周圍轉是可以,不要往里面跑。因為它過去是佛塔啊,大殿就是上殿的時候才進入,平時是不進去的。大殿是不輕易開中門的,開邊門就可以了。西藏在大殿周圍搞一些轉經筒,然后大家在周圍轉,繞塔。我們漢地人常沒有事跑到佛面前指指點點,這個佛好看,那個佛不好看,不但增加你的妄見,還增加很多過失。過去人看佛的時候,不敢看的,因為是佛塔啊,他內心生出無上的恭敬,站在佛的面前頭是低著的,然后低著頭在佛面前轉,然后在那里頂禮啊,然后退著就出去了。我們到廟里去動不動就抬頭東看西看的,一點恭敬心都沒有。佛像都是一樣的,我們應該生恭敬心,不如在那里禮拜一下,到周圍看一看祖師大德的修行,F(xiàn)在修塔修寺廟變成一種形式化,過去出家人穿的衣服是表法的,但是我們不知道什么叫袈裟。一切都是表法,我們要跟表法相應。比如點燈,為什么要點燈呢?燈是智慧之體,代表智慧產生,我們心中的智慧要像這個燈一樣產生。如果你嘴巴上說說,其實內心中對智慧一點都不感興趣,那不是變成名相了嗎?這種名相有什么意義呢?既然是表法,我們要跟表法相應,所以很多表法跟我們心不相應。比如寺廟前面是山門,什么叫山門,山門是代表苦,因為眾生有苦啊,所以接引的地方,把眾生救度進來。中間是天王殿,苦從哪里來呢,從集而來,就有天王殿。集后要修道,要滅,就是大雄寶殿,它是滅的體。后面是藏經樓,就是你心中具足無盡的寶藏,就是說,你把苦滅掉了,你的寶藏就顯現(xiàn)出來了。就是苦集滅道法。所以寺廟修四層就可以了,不需要再增加多了,F(xiàn)在人修塔,七層寶塔,還有修九層寶塔,八層是超越欲界到色界,已經沒有相了,F(xiàn)在造塔造八層、九層、十三層,完全違背了這個表法的體。塔只能做七層,不管多高,不能超過七層。超過七層進入無相了,到八地已經無相了,無為了,F(xiàn)在人以為越高越好,就把這個表法的意義給失去了,不知道七層之后就是無相了,不可以再修了。所以我們自作聰明,改革佛教,自作主張,把佛塔修個九層、十三層,修到十三層都有。到七層的時候,就超出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識,到了第八層就沒有了。如果修八層都是外道,無相你要修個有相干什么呢。

  到末法時代,第五個五百年就是斗爭堅固,我們現(xiàn)在就是斗爭堅固,唯有凈土成就。這個妄識的這種執(zhí)著非常的重,不以法為實。所以我們希望在這個斗爭堅固的時代,我們能夠與法相應,要以此為實,把你的妄見從內心中不斷的拋棄,要認真的為法上面來持戒、修行、修福,不要老是以自我為中心,放下你這個我執(zhí)。南無阿彌陀佛!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