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jīng)

《金剛經(jīng)》是佛教重要經(jīng)典。根據(jù)不同譯本,全名略有不同,鳩摩羅什所譯全名為《金剛般若(bōrě)波羅蜜經(jīng)》,唐玄奘譯本則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督饎偨(jīng)》傳入中國后,自東晉到唐朝共有六個譯本,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最為流行..[詳情]

《金剛經(jīng)》系列開示 12

  上常下福法師金剛經(jīng)系列開示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什么叫金剛?金剛就是我們的佛性。他可以顯現(xiàn)出金剛般若智慧,可以顯現(xiàn)出我們的佛性。我們的佛性無始以來被煩惱所侵,佛陀在世時成佛的第一句話:“善哉!善哉!大地一切眾生皆有如來德相。因為我執(zhí)、法執(zhí),不能證得!蔽覀兊母5、我們的智慧、我們的功德,本來就是圓滿的。就被我們的無明所侵、我們的煩惱所動。本啊,初心、初動,然后覆蓋我們本來的自性,生起了無明。那這個無明建立了種種的知見、建立了種種貪嗔癡的煩惱。然后,這種煩惱相續(xù)的執(zhí)著形成了整個的十法界,而十法界里面分出了二道:圣義諦和俗義諦。圣義諦就是四圣,大愿所成就。六凡就是六道,六道包括我們?nèi)说馈?a href="/remen/diyu.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那這些道是怎么形成的呢?有堅固的執(zhí)著。因為堅固的執(zhí)著以后,形成于體。本來這個世界是沒有體形的、沒有形狀的,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所有的東西都因為我們的意識在執(zhí)著著。因為執(zhí)著越重,這個世界就越堅固、斗爭就越堅固。所以,不執(zhí)著者就天道現(xiàn)前,堅固執(zhí)著者就地獄道現(xiàn)前。地獄里面有金剛地獄,而金剛地獄也很厲害的,不是一般人能破得掉的。由于是眾生堅固的執(zhí)著,并不是真的有個堅固地獄,是因為我們內(nèi)心中有個堅固的執(zhí)著。

  在經(jīng)典上講我們與七人共住,就是我們一個人其實分出七個人,但我們以為是一個人。眼見色,是為色人。耳朵聽聲音,聲音是個覺性,也是一個人。鼻子聞到香味叫識,識是一個人。所以,我們身上有七個人,但我們認為是一個人。其實,有七個人合在一塊住著,他可放可伸可積,但我們堅固的執(zhí)著好像是一個人。其實,是七種緣起和合,有七人共住。就是我們身上有七個人共住著。

  煩惱是金礦,人我山阻隔,見礦不見金,六道輪回真;見金不煉礦,終歸煩惱轉(zhuǎn);頓漸除習氣,佛性自真顯。

  那我們到今天這個樣子都因煩惱,煩惱把我們的佛性給遮蓋了。那么,這個煩惱是什么東西呢?煩惱就像金礦一樣,比喻的說,在經(jīng)典上面有這樣一段話:我們當初的佛性是什么呢?就好比一座山,山里有金礦,礦里有金子,這個山就是人我見,這個礦就是煩惱見,這個佛性在哪里呢?在煩惱里面。離開煩惱就沒有佛可得,因為礦就是金啊。金不知礦,礦不知金。就是礦不知道自己是金子,金子也不知道自己是金子。因為礦把金子遮蓋了,金子是絕對的,也不是相對的。所以,金不知礦,因為它無知故。礦不知金,因為它無明故。但是,金不離礦,礦不離金。要想見礦,先破人、法二執(zhí),就是人我山。那么說我們像一座山一樣,先破人我山才能見到礦。見到礦,令礦成金,那這個礦轉(zhuǎn)過來就變成金子,知道吧?如果這個礦見到不煉的話,也不能轉(zhuǎn)為金子啊。所以,這個礦就是煩惱,那是什么煩惱呢?就是見惑煩惱和思惑煩惱了,就是我執(zhí)與法執(zhí)。我們的意識里面有一個我執(zhí)和法執(zhí)產(chǎn)生了貪嗔癡慢疑,貪心、嗔心、癡心、慢心和懷疑心,覺者它們轉(zhuǎn)為法身,嗔者能轉(zhuǎn)為菩薩,癡者能轉(zhuǎn)為化身,癡情能轉(zhuǎn)為清靜的化身,嗔心可轉(zhuǎn)為報身,貪心可轉(zhuǎn)為法身。如果你不轉(zhuǎn),貪嗔癡就是煩惱。煩惱就是三身,三身貪嗔癡就是佛法僧,佛法僧就是貪嗔癡。但是,這個貪嗔癡從哪里來呢?貪嗔癡在人我山里面。所以,我執(zhí)跟法執(zhí)如果你沒有破掉,那么說你也不能把你的貪嗔癡轉(zhuǎn)為清靜的法身、清靜的報身、圓滿的化身。那么說什么東西能把金礦的金子把它弄出來呢?我們談般若智慧,般若智慧起什么作用呢?般若智慧它可以使人空跟法空。比例來講:持戒、忍辱、精進,六度般若蜜,這都是舍去我們身執(zhí)和法執(zhí)的問題。守戒是身執(zhí),守比丘戒是破身執(zhí)的。那么,菩薩戒,心是對法執(zhí)的。那這個法執(zhí)破掉,就是心執(zhí)破掉就是人我山就破了。那人我山破掉,那你這個礦就出來了。煉礦還有一個過程之中啊,為什么呢?因為我執(zhí)、法執(zhí)沒有了,你不能說我現(xiàn)在沒有我執(zhí)了、沒有了法執(zhí)了,我已經(jīng)清靜了,那是騙人的。這里面你已經(jīng)覺悟了這個體,就是你已經(jīng)看到了金子了,知道礦里有金子了,但你還沒有煉出來,也就是這里面無為而有差別。為什么在《金剛經(jīng)》里講: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然后講佛、也講菩薩,那么都是講無為而住。無為就是那個金子,那個礦就是四諦法。就是那里面很多有聲聞、佛、菩薩,并不是說你通達了智慧以后,你就可以說我已經(jīng)解脫了。其實,你只是見到了,但在境界上面無為還是有差別的。什么無為差別呢?如果你自己不能當下觀照,你等于是一個礦,你已經(jīng)知道礦。所以,人我山確實你在知見上面破掉了,事實上你還是一個礦。只是把人我山用一種信的力量把它破掉了,人我法破掉了,但你還是住在阿羅漢那個地方。乃至于你還是有余習在那個地方,乃至于你不想做阿羅漢,還想流轉(zhuǎn)三界里面。比例來講:既然你知道這個道理,但你還有強烈地我執(zhí)。比例來講:如果你這個礦的金子出來了,你就是佛了。那你為什么不能當下就有種種變化呢?證明你還是一個礦。你可以通過經(jīng)典上面的見解,你可以把我空掉、你可以把法空掉。但是,那個礦,比例來講:我覺得好清靜了,那還是一個礦,那清靜還是煩惱,證明還有我在那個地方。所以,如果你這個東西還沒有破掉,證明你還是沒有見到金子。那么,到最后面那個徹底的金子出來了,才是見佛、才真正的是佛。那么,現(xiàn)生中可以做佛了。所以,釋迦牟尼佛他成佛是徹底的一空到底,不會說空個人我執(zhí),我沒有了、法也沒有了。但是,他那個礦還在。

  所以,我們?yōu)槭裁匆轿鞣?a href="/remen/jileshijie.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極樂世界去?我們悟到的金剛經(jīng),今天我想了半天,我們悟到了金剛經(jīng)我們還是要發(fā)愿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你不發(fā)愿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你只是說把我法破了,但你金礦沒出來,你礦沒解決掉。因為你還是個礦、你還在煩惱,因為你還有清靜知見、還有煩惱知見。從我們內(nèi)心中感受一下,不管你怎么修,你能破除清靜之見嗎?你能破除煩惱知見嗎?你發(fā)現(xiàn)你還有清靜和煩惱。就是你懂得再多的道理,你還有這個清靜的概念、煩惱的概念。我們余習,佛教講余業(yè)啊,有余生死。什么叫有余生死啊?也就是說還有習氣。這個習氣不除,就是你到華嚴境界,你習氣不除也不能親證法身。就是說一發(fā)菩提心即成等正覺。你發(fā)菩提心、你想受菩薩戒,受菩薩戒已,位成大覺已啊。你一受了菩薩戒就是位同于大覺,跟佛一樣。但是,你發(fā)現(xiàn)你的位置已經(jīng)跟佛是一樣了,那你的境界為什么還是人道呢?就證明說你還有習氣、還在有余生死。那么,這里面它有一個強烈的次第在里面,這個次第在哪里?就是說它有一點、二點、三點。有住位、行位、回向位、地位、還有證果過程。因為這個過程就是煉礦、煉煩惱的礦,到了七地菩薩你才能夠作主,才能找到這個金子。這個礦已經(jīng)沒有了,變成金子了,這個礦已經(jīng)轉(zhuǎn)成金子了,這個礦變成純金了,那你就清靜法身現(xiàn)前。那么,借金來用,借金來度眾生,純金來度眾生,金子就好比是報身莊嚴。那這個報身莊嚴能放無量光,接引無量眾生,到八地菩薩才能夠進入無余涅槃。那么,有余涅槃,像初地跟二地,因為這里面講以無為而有差別,證明說你懂得了金剛經(jīng),我們現(xiàn)在讀了金剛經(jīng),過去人評論金剛經(jīng),禪宗里面叫難行道啊,叫你靠自己的力量,完全是靠自己的力量,那靠自己的智慧之力破除你自己的習氣。(難難在形成這種智慧之力,難不在破除習氣的過程)所以,過去的很多的祖師都講過:修行修什么?就是破習氣而已啊。什么叫習氣啊?我現(xiàn)在才知道啊。習氣就是那個金礦,就是那個煩惱礦,知道吧?人我山好破,就是那個煩惱難破。煩惱是很難破的,我們靠智慧的力量,這個煩惱、這個清靜,煩惱很難破。那我們當初是佛,因為有礦的一念,因為礦就是煩惱。所以,什么叫六道輪回?就是那礦。什么叫西方極樂世界?就是那金子。什么叫報身莊嚴?就是那金子。金不離礦,礦不離金。所以,六祖大師講:何其自性,本來具足。在你沒有悟到之前、沒有開智慧之前,就是礦的作用。現(xiàn)在你吃喝拉撒、煩惱,都是礦的作用。這是本來具足的,在你沒有成佛之前是本來的體,它是具足了。這個礦呢是以煩惱的體,那怎么樣的斷煩惱呢?也就是說以智慧可以斷煩惱。所以,智慧就比如說是金剛。金剛叫般若,般若他多義,翻譯成中文一般用簡單的智慧兩個字是不能解答的。一般說這個人很有智慧,那只是小聰明而已。真正的智慧很多義、非常廣。般若他能夠智慧能破煩惱,能煉礦成金。般若就是煉那個礦成為金子,那離開礦也沒有金子可得,證明煩惱也很重要。在一部經(jīng)典中我看到了,不可以離開煩惱而成佛道。因為煩惱就是金子、是礦啊,你離開這個礦去找佛,到哪里去找呢?你必須要把這個礦煉成金子。因為你現(xiàn)在是一個礦,要把它煉成金子要靠智慧。如果沒有般若智慧,就不能把這個礦轉(zhuǎn)為金子。

  所以,要怎么煉呢?般若智慧是代表因地,我們眾生的心!督饎偨(jīng)》里講到:所謂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為般若波羅蜜。后面講到,以智慧到彼岸,什么叫智慧?唐言智慧,智者,不起愚心。慧者,尤其方便。智是慧的體,慧是智的用。體而有慧,用智不愚,體而無慧,用愚無智。講這個大家要辯解,比較很難一點。什么叫智者?我們平時講的智者止也,與定相應的。定是跟本心相應,本心就是空性。智者止也,慧者觀也,叫止觀。止就是定,定是什么呢?跟你本來的心是相應的,也就是說諸法空相。應無所住這叫止,而生其心叫觀。應生無所住心,在這個世間一切法,止就是定。就是本來就是空的,那空的是什么呢?就是諸法空相。一切法是空,這個叫定的體。定叫智,光是方便,就是我們的覺性。我們的覺性能觀察到定的體,那個光叫慧。所以,觀能起慧。念南摩阿彌陀佛,南摩阿彌陀佛名號是定的體,他是盡未來際,盡虛空遍法界,壽命無量、光明無量,法身、報身都在南摩阿彌陀佛名號里面。那么,你這個念南摩阿彌陀佛,一個在你自己念南摩阿彌陀佛你獲得這個阿彌陀佛名號,你獲得這個定。再者說,經(jīng)過阿彌陀佛名號的開顯、觀察,重重無盡的止觀。比例來講:世界平等觀,現(xiàn)在、過去、未來一念觀。就是現(xiàn)在、過去、未來是一念的壽命,證明你的這個心、十方是平等的,現(xiàn)在、過去、未來是一念的,這一念與佛念是不二的。你能觀察到這個念的時候,對一切眾生的生命,你就此一念觀,你自己的壽命跟佛的壽命是不二了,這叫觀;你發(fā)現(xiàn)這個世界平等了,這叫觀;但是這個觀跟佛的心是相應的,他這個止觀現(xiàn)前,慧與禪相應,就是跟心相應的,智跟定相應,叫做禪定;智慧就是禪定,定就是我們本來的佛性。十法界皆是一個念頭,也就是經(jīng)典上面講叫正受,三昧,什么叫三昧呢?正就是說眼不貪色耳不貪聲,鼻不貪味;眼看一切色平等,耳聽一切聲平等,鼻聞一切味平等,叫正受;如果你眼睛看到色有分別,……那不叫正受,叫邪受;是煩惱之受;而正受才是智慧,有人達到這種境界,以眼耳鼻舌身意與外面色聲香味觸法的體已經(jīng)不起分別了,其實那就是正受;不分別并不是說我不去見他,在分別中不起分別;那叫正受;也就是說在一切色上面,在一切聲音上面,在一切香味觸法里面,產(chǎn)生正受;你看看,你是不是正受呢?如果跟正受毫無關系,哪這個般若智慧在你心中沒有納受,沒有納受就等于你沒有正思維,沒有正修,沒有正修,聞到了這個體,但是你沒有正受,哪不叫智慧;哪叫識用,意識在用;不是心在用;如果你要是心在用,就變成思考了;

  大家想一想用這種簡單的方法,我們可以觀察到我們到底有沒有智慧;我們可以觀察到智慧應該怎么用?智慧是沒有智慧之體,就是個名字方便眾生而已;智慧有體有相,體是什么?是其本來面目,即宇宙法界的真相,相是什么?是我們現(xiàn)在的觀照,是在我們心中落實,如果不能真正納受于心,這個智慧就是假智慧;現(xiàn)在人嘴巴上可以說智慧,但是我們的行為上念頭上我們這個心里的落實上面,根本就不叫智慧,所以我們往往把這個名字把懂得了一個東西,和你用心會到的這個東西,沒有認識到。如上廁所,這里好臭啊,其實你鼻子根本就沒有用,為什么?跟慧不相應啊,《佛說大乘金剛經(jīng)論》里面講到金剛經(jīng)的用,如果你把《佛說大乘金剛經(jīng)論》看一遍,你就明白了。這是文殊菩薩問佛的,此論講得很清楚:真正通達般若智慧者,六度具足;如果不具足,比方說:眼睛見色耳朵聽聲你無分別,就等于布施,分別了就不叫布施,你說般若智慧是否具足?如果你跟分別心相應,耳朵聽到的聲音在你心中有不滿的狀態(tài),還叫般若智慧嗎?般若智慧的實相是這個樣子的嗎?般若智慧一定要跟我們現(xiàn)前相應,如果不相應,般若智慧就等于白紙一張了,你就變成廢用;所以般若智慧有大用,只有用般若智慧,它目的是斷我們煩惱;般若智慧是斷煩惱的,你要用啊?他的目的是要斷我們煩惱啊,要斷疑生信嗎?斷生死之疑嗎,生信是生佛的知見嗎,如果你不斷疑不斷生死,還在煩惱里面,什么叫煩惱呢?眼睛貪色,耳朵貪聲,心貪清凈……不斷的貪不斷的貪,無小的貪,分別,強烈的分別,哪跟般若智慧怎么相應呢?般若擺在一邊,只是用你的分別意識更有勁而已;有人講:我讀了金剛經(jīng)后可以成佛了,他不用它,六祖大師聞金剛經(jīng)后,馬上起用;用在哪里呢?就用在日常生活之中,所以他十五年住在獵人隊里面,他都是在用;一定要用,斷除他這個……念念之間跟六度是相應的。

  何謂六度?直心,你的心直接的跟佛心相應,直心就是六度,直心是道場,道場是六度具足的,如果你的直心跟道場相應,而道場是跟六度相應的,如果你直心跟佛心相應,六度自然具足,六度不具足者,不是直心,是歪心;如果跟般若智慧相應,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你說有沒有六度在其中,真正跟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相應的話,六度具足。什么叫應無所住呢?后面會講到,講般若它是有這個意識,我們不要意識里面講;因為經(jīng)典是把你后面的很多東西,提前的跟它濃縮在一個題目上面,我這樣講你心里面有一個準備,怎么準備呢?千萬不要說我聽金剛經(jīng),我不要頓除煩惱我就可以成佛了,哪是日本凈土真宗講的話,聽了金剛經(jīng)后,你是六度具足的,菩薩道清凈心都是具足的,現(xiàn)在只是簡單的給你說一下,金剛經(jīng)般若之意,他一定會令我們生起六度波羅蜜的體,波羅蜜是到彼岸,什么叫此岸?什么叫彼岸?什么叫此國?什么叫彼國?中間沒有般若哪來彼此呢?彼此是心啊?所謂彼者就是…也,所謂此者就是…,只是我們的心而已,所以呢西方極樂世界,

  你看:十方國土與西方極樂世界;什么叫十方國土呢?十法界,我們的心在十法界里面住,西方極樂世界在西方,我不舍此世界,然后我要到西方極樂世界,你沒有舍此心,就永遠不要到彼國去,因為彼世界就在此世界里面,此世界就在彼世界里面,不舍此世界的心就永遠達不到彼世界,我們只要轉(zhuǎn)心就可以了,如果你不轉(zhuǎn)心此世界跟彼世界相隔十萬億佛土,如果你心一轉(zhuǎn),彼世界就是此世界,一彈指就去了;所以呢此世界跟彼世界并不遙遠,所以你看“光明無量,照十方故,無所障礙”這里面光明與十方世界,我們現(xiàn)在在光明之中,大家想一想,那我們現(xiàn)在生的人我相從哪里來呢?就是我的世界,但是彼世界是什么樣呢?你看我一直強調(diào)阿彌陀佛在一切眾生心想之中,建立一切眾生差別之相,男女老少、長短高低、生老病死、成住壞空,這一切都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這里面根本就沒有我,所以你想這都是阿彌陀佛,這叫生佛想,叫佛見;就是說你生佛見,你心已經(jīng)轉(zhuǎn)到彼方去了,這個中間有個般若智慧在里面,這個信就是般若智慧,你相信了就永遠沒有什么地獄餓鬼畜生,都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嗎?所謂地獄餓鬼畜生無非是我們的心嗎?

  一念心與世界的關系,為何說我們吃虧在一念上面?一念斷痛苦真能無生?此世界種種無非一念所牽,彼世界種種一念即可往嗎?

  那我們的心是什么呢?我們的心多大?說大盡虛空遍法界,那是法身處,說小就在我們的一念里邊;就是我們現(xiàn)在,那我們心有多大呢?就是一念,大千世界一念攝起,這一念斷掉這個世界就不存在了,證明我們的心就在這一念之間,大千世界都在這一念之間,它是平等的;我們這一念斷什么北京沙河九江南昌啊,(這些東西呢都在我們一念中攝起的),全部不存在了;這個念有多小呢?你一根針都插不進去;那么說我們心里在這個地方,我們這個心呢就是那一念的識非常的小,這一念小但能造無量業(yè)障,心外是什么?我們這一念覺念本來是虛妄的,小到最后面就什么都沒有了,但是我們還是有這一念的執(zhí)著,這一念的執(zhí)著叫我執(zhí),但是這個我執(zhí)有多大呢?非常非常的小,小到什么呢?小到這一念之外全是西方極樂世界,所以此方國土,彼方國土,彼方國土就在我念的一剎那,我們不能往生,就是因為這一念沒有斷,這一念一斷掉,這個世界馬上轉(zhuǎn)為極樂世界。所以我們吃虧就吃虧在這個小小的一念上面。你的哪個識就靠這一念,我們流轉(zhuǎn)三界,在地獄餓鬼畜生不管是哪一道,都是在這個念里邊,(都是我們的心念與其完全相應后的事情),過去的已經(jīng)沒有了,未來的看不見,痛苦過去了,過去了痛苦就沒有了,你回憶的痛苦,不是痛苦還在哪里,是你有個念念著痛苦而已;你這一念斷掉了,痛苦也就沒有了;你再大的痛苦,癌癥或是什么重病,當這一念沒有的時候,你會有什么痛苦呢?你只要有此一念在,你癌癥啊、兒子孫子啊,便都顯現(xiàn)便都存活了。所以種種痛苦都依此念而存,都依此念而續(xù),一念斷痛苦無生,你萬分的痛苦不也只此一念嗎?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爭名奪利、吃喝嫖賭、殺盜淫妄,種種事情無非此一念所牽而已,所以為此一念……這一念是男是女?是老是少?它不過是個了不可得的東西,我們?yōu)榇艘荒钋寥f苦的再做,在勞累,大家想一想菩薩利用這一念在利益眾生、成等正覺,我們利用這一念造種種惡業(yè),這一念在微塵中,以后你到了哪個地方,誰能找得到你啊?在這個大千世界里面找到一念針?就象這根針掉到大海里一樣,誰能找得到你呢?我們就象哪個一念,我們的生命就是哪一念,過去不可得未來不可得,我們的身體都不屬于我們所有,一旦離開我們身體你這一念識到哪里去?誰能找得到?你講!所以為什么說這一念墮到地獄無有出期呢?所以這一念太小了,所以大家這一念令我們造業(yè),而這一念如果超出去了,就是佛的世界了,人家說心外無法,心內(nèi)也是沒有法的,心內(nèi)有法心外照樣有法,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是在心內(nèi)還是在心外呢?我們心一轉(zhuǎn)就是西方極樂世界,你一念就到西方極樂世界里頭了,故此方國土與彼方國土,此岸與彼岸只是一念之間,這一念是智慧啊,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為什么忍辱能達波羅蜜呢?忍辱是此岸,波羅蜜是彼岸,忍辱到彼岸,忍辱就是彼岸,但是我們?nèi)倘铻槭裁床皇潜税赌?因為沒有般若,沒有諸法空相,沒有應無所住,所以一切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沒有般若只是人天福報而已,因為這一念攝取的是“我”,而不是彼世界,因為般若就是彼世界,真正的般若才是彼世界,所以沒有般若都是外道,如果你不能夠通達般若,一切持戒忍辱精進都不能夠成佛,但是有了般若以后,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這一切功德都能轉(zhuǎn)為佛法,一切法都能轉(zhuǎn)為佛法,所以般若它是重重無盡的,持戒就是忍辱,忍辱就是精進,精進就是禪定,禪定就是布施,布施就是持戒,這是一套的;如果沒有般若,持戒就是持戒,忍辱就是忍辱,精進就是精進,禪定就是禪定,每個人的福田都是不一樣的,有了般若則相互通達。沒有般若相互就不通,不通三界就現(xiàn)前;如果你通了,六度是一體的,所以呢不舍……,你不能說我通達般若,不要六度了;不可能的,它是要具足的。所以般若為智慧,智者就是制止的意思,止就是定的意思,過去參禪人啊坐在哪個地方,止是俗諦啊,止,定在哪個地方,過去我了參過一段時間的禪,走走走,走到一定的時候面前是一片墻壁,參了一定的時候,念我是誰?走走走到最后面是一片墻壁,怎么闖都闖不過去了,其實我那時候就是沒有慧,你知道吧?有了慧就過去了,為什么呢?你只要把對立的我消掉了就可以了,因為那個闖不動的墻壁就是我自己啊。我那個銅墻鐵壁啊,只要你自己跟它同體你就過去了,但是我老是跟它闖啊闖啊,闖得頭破血流也闖不過去,F(xiàn)在很多的禪合子為什么闖不過去?他那個覺跟那個一念之間不能相應,他沒有慧的力量。其實你停下來不闖,然后照住自己等待,等待慧現(xiàn)前。一旦慧出來以后呢,你自己照融化了以后,立即跟墻壁同為一體,你就過去了。所以那個時候,整個虛空就粉碎掉了,你本來面目就現(xiàn)前,F(xiàn)在人沒有這個耐心,看到銅墻鐵壁闖不過去,然后等待一下,哎呀,等的時間太長了,坐不下去了。為什么坐不下去了呢?并不是他沒找到,他是沒有耐心,沒有耐心照,沒有耐心觀,他把他自己照住,照就是觀的力量。你要把它照住,你自己把自己照住,不跟它犟,等待,一直等一直等,有一天你就過去了,這個需要相當長時間的熏習,就像我們講般若智慧一樣。你的六度波羅蜜,你不斷的住在“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體里面,不斷的等待,不斷的等待,你不斷的安住在那個地方,你不要想什么東西,六度自然就具足。慢慢慢慢的你就從六度里面過去了。如果你沒有耐心,你動不動血液循環(huán),流動啊,激動啊,好像我得到什么東西了,那種激動的狀態(tài),然后產(chǎn)生一種感情,情感上的東西,并不是“降伏其心”,是你的心在躁動。我們聞到般若之后,要有一個強烈的等待。所以呢,真正的聞到金剛經(jīng)以后啊,讓自己徹底的調(diào)服了,讓自己慢慢靜等,讓自己徹底的安住在降伏其心里面,并不是沒有念頭。

  比如我做香燈師或者我掃地、燒飯,你就像一個打工的一樣,你沒有般若智慧的念頭在那個地方,那你就麻煩了。般若還要,做事情還要做,般若還要相應。你不斷的在做,但是般若還在上面住著,一點都不動,一點都不變,萬事不變,叫做“斷四相,解百非”,一切是非不現(xiàn)前了。四相沒有了,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顯現(xiàn),安住在那里。并不是嘴巴上說一下而已啊,并不是打一個信心給我就可以了,是你事實上你的眼睛你的身心產(chǎn)生一個強大的轉(zhuǎn)變,安住在那個法上面,然后自己非常寂靜。過去一個祖師在寺廟里面,他一直安住在般若智慧里面,他在廟里住了二十年,人家問他大殿的佛像是什么樣子的,他想不起來,因為他二十年之間沒有抬起頭來看過,二十年他沒有抬頭看過那個佛像是什么樣子的,問他隔壁是什么人,他住了二十年不知道隔壁住的是什么人,他這種力量是從哪里來的,你想一想?那我們聞到這部經(jīng)典有什么體呢?我們不斷的在打妄想,這邊在談般若,那邊在談妄想,跟般若總是不相應。聞思修,聞到般若,思考般若,修般若,都有一個過程的,并不是聞到就算了,還要思,思是當下的意思,修就是證量的意思。修就是漸次證,證而無證,無證而證,它一直證到頭都是在無為里面,無為不動,但是證量也動。比如你住在空調(diào)房里面,你不斷的在享受空調(diào),剛剛進來的時候心還沒降伏住。再過一段時間,慢慢的涼快一點,再過一段時間,心里又冷起來了,再過一段時間,空調(diào)要不要無所謂了,達到你自己自然的狀態(tài)。你想一想,空調(diào)變了嗎?它的無為體它并沒有變,但是你在變啊。這個變的體叫漸,漸而無漸,空調(diào)還是一,你受用的還是一,但是你的身體在變。你的身體先是布施圓滿了,不生分別了就是布施;持戒圓滿了,把你無始以來的習氣給除掉了;忍辱圓滿了,忍而無忍,得三法忍了,心忍得心歡喜,我慢心已經(jīng)沒有了,法忍一切圓滿,一切是圓的不是方的了,對外面的攻擊,是非相已經(jīng)沒有了,到了無生法忍的時候,就是沒有我沒有法了,達到圓融的境界,沒有忍了。再修一段時間,就是精進,一直在住著,你心里面跟佛是無二了,你的功德已經(jīng)慢慢圓滿了,空調(diào)也圓滿了,你跟它已經(jīng)圓融一體了,你到最后面你想不到這是空調(diào)了。先剛剛進來的時候,一看,哦,空調(diào)在吹風。到后面聽講法的時候,你還有空調(diào)的這種意識嗎?啊,原來空調(diào)也沒有了,我也沒有了!到后面就叫精進。精,就是跟法相應故;進,就是在你心中相續(xù)故,叫精進。然后禪定現(xiàn)前,定是佛性現(xiàn)前,外不動相為禪,內(nèi)不動心為定,禪定現(xiàn)前,禪定是以般若為力。到最后面,全是空調(diào)了,這個世界就是空調(diào)了,空調(diào)現(xiàn)一切法,一切法現(xiàn)空調(diào),空調(diào)為根,為本。因為空調(diào)故,我們產(chǎn)生種種變化,種種變化的德,都來自于空調(diào)。所以空調(diào)就是世界,世界就是空調(diào),后來就變成一個空調(diào),什么都沒有了,就是一個大圓鏡智。所以,六度波羅蜜它一定在心中相續(xù)出來,都是因為般若的力量。在漸次上面,漸而無漸,無漸而漸,從我們?nèi)庋凵峡梢钥吹玫降?以肉眼人眼能看得到我們相上的變化,肯定會產(chǎn)生變化。如果不產(chǎn)生變化,這個般若肯定是有問題的。所以我們修,要看到我們的變化。所以,大家感覺到自己有變化沒有?這個很重要。如果你覺得沒有變化,還是那個樣子,那就挺麻煩的,不過心中能回憶一下也好。

  般若三義:一個是文字般若,就像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名號就是文字般若。我們思維阿彌陀佛名號,叫觀照般若。禪宗里講不立文字,不立文字還是文字,他講“念佛是誰?”這個就是敲門磚,而這個敲門磚就是文字。還要參個念佛是誰啊,找我本來面目啊,這個就是文字。依文字而立,文字是教啊,教是顯理、顯體。一切文字的目的,比如說桌子,所謂桌子并非桌子,是名為桌子。我講的這個字,并不是桌子,我講的桌子是這個桌子。但是呢,我講的這個桌子從口上說出來,然后你看到這個桌子,我講的是這個桌子(指桌子),就是講實相。我不通過講的話,大家就不知道了。所以呢,我講是為了顯實相。過去講不立文字,是叫我們不要執(zhí)著于這個相。還有一個不立文字,最究竟的不立文字,就是你講話的那個聲音里面,文字里面沒有文字。比如有余涅槃、無余涅槃、自性涅槃和常住涅槃,在自性涅槃的體里面,本身就具足了空有不二的法,一切法皆清凈故,清凈本體是一不是二。從無為里面講,法界的本體是清凈的,比如誰在說我對不起我,那你就沒有般若智慧。因為般若智慧是怎么觀察呢?哪個人說我的時候,那個聲音是什么?聲音無所住啊,“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啊。這個聲音無所住,它就是清凈的,我一觀清凈之體,那就是般若相應的。就是此心此體,啊,原來跟實相相應的,這個體就是清凈的。如果跟實相不相應,那體就是煩惱的。那為什么這件事情會引起你的煩惱?因為跟實相不相應啊。那為什么跟實相不相應呢?你不知道那個實相啊,你不知道那個實相的體啊,你只看到相啊,你只看到那個罵我的體,你沒看到罵我的本體還是清凈的。如果你觀察得非常迅速,我不是講要思考嗎?思,就是對一切事你都含在那個地方。過去人修行啊,一聽這個道理,他有強烈的菩提心生出來,知道煩惱就是清凈,生死即是涅槃,生滅就是涅槃的自性,了解這個法界都是生滅的,生滅必有自性的清凈在,清凈一體平等相,一切差別相就是平等相,平等相就是差別相,差別相不離開平等,平等不離開差別。

  菩提心就在平等相上面,生死心就在煩惱相上面,那我菩提心生出來了,我勇猛的菩提心生出來了,我立即抓住菩提心,抓住清凈體,隨時隨地都觀察,觀察諸法之本體,諸法之實相,諸法之清凈,諸法之涅槃。你一天到晚住在那個地方,所以我們四威儀要具足,金剛經(jīng)不管怎么講,講法性,如果你四威儀不具足也很難觀得到。為什么呢?你扭著腰,你跳著舞,眼睛東看西看的,你怎么跟般若相應呢?你跟妄想相應,你怎么跟般若相應?四大威儀要具足。過去我在東林寺看到一個人,他聞到般若以后呢,他就靜下來了,他就克制自己眼睛不能看七尺之外,耳朵聽到的聲音不斷的觀察平等之相,然后看到一切實相平等故。因為他心收起來了,他一直走啊走啊,一直走一直走,忍不住想看,他就拉回來,大家試試看,我過去都做過的,我用一天的時間來試驗自己。就是用一天的時間,我什么都不做,因為我在東林寺我是最方便不用做事,除了念佛堂念佛之外,其他都是我的時間,除了看書之外就自己行持。我就發(fā)心,從清早起來,我眼睛就垂下來,然后一直克制自己,一直看七尺之內(nèi),我一直觀察,這樣一天下來,哇,那個心非常的清凈,真的很清凈啊!為什么呢?你眼睛不要到處亂看一定會得到清凈的,四大威儀具足。為什么釋迦牟尼佛眼睛是半垂呢?眼睛半閉半睜的。他一個眼睛閉下來,半邊眼睛看人,是為了發(fā)菩提心,半邊還是住在禪定之中,我們比丘四大威儀里面有這一條,眼不看七尺之外,跟人在一塊講話的時候不超過七句,不多講話,用心辦道,哪有一天到晚坐在那里聊天聊半天的?過去真正用功辦道的人,不會跟人家聊天。特別是女眾坐在一塊聊個半天,講啊講啊,不知道講什么東西,不講心里就難過。你為什么不是守在道上面呢?她守不住。她眼睛不看就特別的難過,看慣了;耳朵不聽人家講話,耳朵就特別難過;鼻子要不聞到香味,鼻子就難過;嘴巴要不講人家是非,嘴巴就難過;身體要不去唱下歌跳下舞,身體就難過;她這個眼耳鼻舌身意就亂了。這個身體亂,關系到我們的心就亂了。心一亂,般若就不會現(xiàn)前。你心住在妄上面,看到一切相皆是虛妄,你老是住在妄上面,那怎么去修道呢?你想一想。因為你心不住在般若啊,你怎么去修行呢?所以這種修行,說難也難,說易又易。所以我們現(xiàn)在大乘的佛教,老是說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隨便的過一過就算了。按照金剛經(jīng)來講的話,金剛經(jīng)完全是把握自己的心。但是我們要顯出來,了解第一義諦,我們講的目的,就是要把它顯出來,了解它,然后我們知道怎么去修行。在小乘的有余涅槃上面,能觀察到諸法之空相,諸法之清凈,其實你也住在實相。其實我平時講法的時候,我已經(jīng)把實相已經(jīng)說出來了,我一直在強調(diào),你現(xiàn)在看到所有的東西,它是清凈的。一切法里面有二相,有清凈相,有差別相。心上的空與法上的空是兩回事。你住在涅槃清凈里面,有一個清凈體,那叫有清凈可得的體,那就是阿羅漢的境界。跟實相相應,才能跟阿羅漢相應。你現(xiàn)在看到的清凈體是什么?我現(xiàn)在跟你講叫聞法,聞到什么呢?聞到本體的清凈故。如果你不去觀照,聞到也沒有多大的用。如果你觀察到了,就不可思議。

  我在東林寺將般若融入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如何入定,如何敲木魚得定,如何念佛得定?

  過去一個人燒香,他把香插下去以后就入定了,他一直觀察實相就入定了,結(jié)果香倒下來燒到自己的頭都不知道。功夫用在日常生活中,他可以把功夫用成這個樣子。過去我在東林寺的時候,常常入定,敲木魚敲到最后自己沒有人在敲了,不是我在敲木魚,功夫成片了。我上殿的時候,我一站在那個地方,念念念自己就空掉了,就入定了。站在那個地方,入定了以后呢,一定就是一上午,然后我沒辦法,我怕干擾別人啊,我直接要進入那種禪定的狀態(tài),我就悄悄的退出來,跑到東邊文殊殿那邊去,一站就是一上午。我并不是用功夫啊,是一種自然定,就進入到定里面,是真正的定,不是克制的,沒有什么克制的體,是自己要入定,因為我平時打坐啊,打坐修習慣了,所以常常可以進入到禪定里面去,那你們有沒有這種心態(tài)呢?不講你進入禪定,有沒有這種心態(tài)?或者敲木魚啊,或者打法器啊,可以進入到甚深禪定?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念念,死死的聽住阿彌陀佛,然后念念念念,木魚一停下來,刷的一下自己進入禪定,整個虛空都變成是我的身體,我找不到了,沒有我,跟《妙法蓮華經(jīng)》是相應的,山是我,水是我,山河大地都是我,不可思議的境界。也就是說,要用功用到位的話,常常有這種境界出現(xiàn),但是我自己并沒有說自己故意去行,但是我都在日常生活中。后來我還想得這種境界,你有意去做反而得不到。這個東西是靠平時熏習般若智慧,平時跟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種種相應,種種境界一定會現(xiàn)前。但是不是苛求,越求越得不到,但是你無求反而得得到,這是奇怪的一件事情,最重要的你要跟般若智慧相應,把般若融入到我們?nèi)粘I钪小?/p>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