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思想 >

禪門不可欺(3)

  至于要不要“把觀念導(dǎo)正為是‘并立文字’的法門”,禪門中人亦有權(quán)保留自己的意見!六祖壇經(jīng)》云:“善知識!內(nèi)外不住,去來自由,能除執(zhí)心,通達無礙,能修此行,與般若經(jīng)本無差別。善知識!一切修多羅及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經(jīng),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無世人,一切萬法本自不有。故知萬法本自人興,一切經(jīng)書,因人說有。緣其人中有愚有智,愚為小人,智為大人,愚者問于智人,智者與愚人說法,愚人忽然悟解心開,即與智人無別。善知識,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故知萬法盡在自心,何不從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菩薩戒經(jīng)云:‘我本元自性清凈。’若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凈名經(jīng)云:‘即時豁然,還得本心。’善知識,我于忍和尚處,一聞言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是以將此教法流行,令學(xué)道者頓悟菩提,各自觀心,自見本性。若自不悟,須覓大善知識,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識有大因緣,所謂化導(dǎo)令得見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識能發(fā)起故。三世諸佛,十二部經(jīng),在人性中本自具有。”

  “志略有姑為尼,名無盡藏,常誦大涅槃經(jīng)。師暫聽,即知妙義,遂為解說。尼乃執(zhí)卷問字,師曰:‘字即不識,義即請問。’尼曰:‘字尚不識,焉能會義?’師曰:‘諸佛妙理,非關(guān)文字。’”

  “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善知識!智慧觀照,內(nèi)外明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本解脫。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即是無念。”

  “自性具三身,發(fā)明成四智,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吾今為汝說,諦信永無迷,莫學(xué)馳求者,終日說菩提。”

  由此可見,“蕭氏偽唯識”的滲透行動,至少在六祖大師那兒碰了壁,因為大師明確主張,語言文字(及以其為載體的粗細(xì)戲論)并非登地成佛的關(guān)鍵要素。

  既然“一切修多羅及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經(jīng),皆因人置”,乃是觀待假立法并且“在人性中,本自具有”;既然“諸佛妙理,非關(guān)文字”、“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既然自性圓具三身四智,凈除客塵垢障即可“超然登佛地”,那又為何一定要自縛手腳呢?真如妙心之中,原本就有經(jīng)悉備無法不收,禪子又何必一概向第二峰頭碌碌馳求自甘鈍置呢?

  眾生心中無始以來隱含著的無言無相佛陀、上師、三藏十二部經(jīng)法,才是永恒無欺的究竟依怙和引路明燈。如索甲仁波切《西藏生死書》所言:“在這里,我不必列舉自一九五零及一九六零年代以來,東方智慧進入西方之后,有多少可怕而令人失望的愚蠢、貪婪和詐騙的例子。不過,一切偉大的智慧傳統(tǒng),不管是基督教、蘇菲教、佛教或印度教,其力量都倚賴在師徒關(guān)系上。因此,目前世人所亟需的是:盡可能清楚地了解何謂真正的上師;何謂真正的學(xué)生或弟子;何謂恭敬上師所產(chǎn)生的轉(zhuǎn)化(也許你稱之為‘弟子的煉金術(shù)’)的本質(zhì)。

  有關(guān)上師的真性,在我聽過的描述中,最感人最正確的,可能是來自我的上師蔣揚欽哲。他說,即使我們的真性是佛,但自從無始以來,它就被無明和迷惑的烏云所遮蔽。不過,這種真性或佛性,卻從來不曾向無明完全屈服過;在某些地方,真性總是在抗拒無明的宰制。

  因此,佛性有積極的一面,那就是我們的‘內(nèi)在老師’。從被迷惑的那一刻開始,這位‘內(nèi)在老師’就一直不厭倦地為我們工作,想把我們拉回到真實生命的光輝和空靈。蔣揚欽哲說,‘內(nèi)在老師’沒有一刻放棄我們。它具有如同一切諸佛和一切覺者的無限慈悲,在它的無限慈悲中,不停地為我們的進化而工作——不僅是在這一世,也在我們所有過去世——利用各種善巧方便和各種情境來教育和喚醒我們,引導(dǎo)我們回向真理。

  當(dāng)我們祈禱、期待和渴盼真理很久,經(jīng)過好幾世,而我們的業(yè)也被相當(dāng)凈化之后,一種奇跡就會發(fā)生。如果能夠了解和利用這種奇跡,它就可以引導(dǎo)我們永遠(yuǎn)終結(jié)無明:一直跟我們在一起的內(nèi)在老師,以‘外在老師’的形式顯現(xiàn),幾乎是奇跡似的,我們與這位‘外在老師’會面。這個會面是任何一世最重要的事。

  誰是這位外在老師呢?無非是吾人內(nèi)在老師的化身、聲音和代表。在我們的生命中,我們所敬愛的上師,他的模樣、聲音和智慧,無非是我們神秘的內(nèi)在真理的外在顯現(xiàn)。此外,還有什么可以說明我們和他的緣這樣深呢?

  在最深和最高的層次上,上師和弟子是從來不曾也不能分離的;上師的工作,就是教我們毫不迷惑地接受內(nèi)在老師的清晰訊息,帶領(lǐng)我們體悟這位無上老師永遠(yuǎn)的存在。我祈禱諸位都能夠在這一世嘗到這種最完美的、友誼的喜悅。

  上師不僅是你內(nèi)在老師的直接發(fā)言人,也是一切覺者、一切加持的持有者、管道及傳承者。因此,你的上師才能擁有非比尋常的力量來照亮你的心。他正是絕對真理的化身,或者也可以把上師比喻為一切諸佛和一切覺者與你對話的電話機。他是一切諸佛智慧的結(jié)晶,也是一切諸佛慈悲的象征,永遠(yuǎn)照顧著你:他們遍照宇宙的陽光,直接照著你的心,以便幫助你解脫。

  在我的傳統(tǒng)里,我們尊敬上師,因為他們甚至比一切諸佛還慈悲。雖然一切諸佛的慈悲和力量永遠(yuǎn)存在,但我們的業(yè)障卻阻止我們與諸佛面對面相會。反之,我們可以會見上師;他是活生生的人,會呼吸、講話、動作,就在我們的面前,以各種可能的方式顯示諸佛之道:通往解脫之道。對我來說,我的上師們一直是活真理的化身,他們無可否認(rèn)地顯示出,覺悟可以發(fā)生在這一世、這個世界、此地、此時;同時,在我的修行、工作、生命和解脫的旅途上,他們一直是我的最高啟示。對我來說,上師們象征我的神圣誓愿——覺悟為第一要務(wù),直到我真正證悟為止。我充分了解,只有在證悟之后,才能完全認(rèn)識他們的本質(zhì)和他們無限的寬大、愛心和智慧。”

  與索甲仁波切滿懷感激和喜悅的心境大不同,蕭平實跟授業(yè)授戒恩師的糟糕關(guān)系(如第二章所述),顯然已使他對“內(nèi)在上師”、“神秘的內(nèi)在真理”的信心滑至零點。處在為內(nèi)外上師徹底放棄的失敗感中,除了“敢于自我標(biāo)榜”和罵罵咧咧,難道還有什么別的辦法,能令孤獨的蕭先生找到生存的樂趣呢?難道我們能奢望他相信,得到內(nèi)外上師親切攝受的大乘佛子,在成佛之道上真的非常灑脫、自在嗎?

  作為虔誠的佛教徒,我們從不敢輕視經(jīng)教圣典的重要性。在這同時,我們也毫不懷疑,超離言詮戲論的寂滅法性的現(xiàn)前,并非一定是文字、思辨的結(jié)果。語言文字和尋思分別的最高境界,就是否定和超離它本身,這條根本原則給出了禪宗這種不立文字的圓頓妙法存在的合理性,以及利根禪人不落階級直入實相的可能。

  既然在本質(zhì)上,三藏經(jīng)教和外在上師同為“內(nèi)在上師”——真心如來藏——的投影和外現(xiàn),那么彼等對達本歸元的積極影響,皆應(yīng)受到足夠的重視。我們不能低估“內(nèi)在上師”喚醒有情原始覺性的能量;對于具備;善根的學(xué)人而言,活生生的具德上師以心傳心的耳提面命、重下鉗錘,亦同樣神秘有力。在此等內(nèi)外因緣具足的情況下,還要搬出些概念名言來阻擋修行人證悟?qū)嵪嗟哪_步,顯然是不必要的。

  密宗常強調(diào),善證的修法必須以無誤的定解為前提,而定解的來源無外乎兩方面:或者通過廣大的聞思經(jīng)教從比量上抉擇出清凈正見;或者通過具德上師的竅訣和強力加持,以現(xiàn)量感受法性而獲啟迪。漢地教下宗下、漸門頓門的暫時分野,也表現(xiàn)出對待語言文字的不同態(tài)度。但不管怎樣,殊途同歸都是最終的結(jié)局。

  故此,不論經(jīng)論文字還是直接的加持、感應(yīng),均為證悟?qū)嵪嗟氖鈩僦?二者無有矛盾之處。不過仍需指出,在最后關(guān)頭向上一路的險地,不立文字的禪法更具過人手眼,獨領(lǐng)一段風(fēng)騷。我們的意思不是說教下學(xué)人在聞思究竟后,必須轉(zhuǎn)入禪門才能打破生死關(guān),僅僅是想提請大家注意如下事實:圣者身份主要取決于證法功德,而不是教法方面的學(xué)識;不斷除分別戲論,肯定不能現(xiàn)前無分別智慧;即便通過聞思經(jīng)教獲得正見,但在現(xiàn)量證悟法性的關(guān)頭,仍須舍離(包括比量正見在內(nèi)的)一切分別計度、文字相狀,才能觸證真如超凡入圣……如彌勒菩薩《大乘莊嚴(yán)經(jīng)論》所云:“分別若恒有,真實則永無;分別若永無,真實則恒有”、“如是知義已,知法猶如筏。聞法不應(yīng)喜,舍法名知法”。因此,若謂一切大乘法門最終均一味無別,其終極精華皆在于不立文字、不落分別戲論,是恰如其分的。在因緣會合的情況下,禪宗撥開葛藤一步到位,也就不但無罪,反為令人叫絕的無上捷徑了!

  既然不立文字是直接立足于實相所詮義而展現(xiàn)的獨特風(fēng)采,那么,大乘了義經(jīng)論對超言絕思的勝義實相的開顯,自然皆成了禪宗的理論依據(jù):

  “若有言語,則有滯礙;若有滯礙,則是魔界。若法不為一切言說所表者,乃無滯礙。何謂法不可言說?所謂第一義。其第一義中,亦無文字及義。若菩薩能行第一義諦,于一切法盡無所行,是為菩薩能過魔界。”(《大方等大集經(jīng)》)

  “須菩提,爾時應(yīng)教是善男子善女人:汝等勿謂,但以書寫文字,便作是念言:‘我書般若波羅蜜。’諸善男子,以是文字,示般若波羅蜜義,是故汝等勿著文字。若著文字,菩薩當(dāng)知是為魔事,若不貪著即舍魔事。”(《小品般若經(jīng)》)

  “如是諸菩薩各各說已,問文殊師利:‘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文殊師利曰:‘如我意者,于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于是文殊師利問維摩詰:‘我等各自說已,仁者當(dāng)說,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時維摩詰默然無言。文殊師利嘆曰:‘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說是入不二法門品時,于此眾中五千菩薩,皆入不二法門得無生法忍。”(《維摩詰所說經(jīng)》)

  “大慧復(fù)言:‘世尊!為言語是第一義?為所說是第一義?’佛告大慧:‘非言語是,亦非所說。何以故?第一義者是圣樂處,因言而入,非即是言。第一義者是圣智內(nèi)自證境,非言語分別智境,言語分別不能顯示。大慧!言語者起滅動搖展轉(zhuǎn)因緣生,若展轉(zhuǎn)緣生,于第一義不能顯示;第一義者無自他相,言語有相,不能顯示;第一義者但唯自心,種種外想悉皆無有,言語分別不能顯示。是故大慧,應(yīng)當(dāng)遠(yuǎn)離言語分別。’爾時世尊重說頌言:‘諸法無自性,亦復(fù)無言說,不見空空義,愚夫故流轉(zhuǎn)。一切法無性,離語言分別,諸有如夢化,非生死涅槃。’”(《大乘入楞伽經(jīng)》)

  “大慧!何者一切法無言空?謂妄想分別一切諸法無言可說。大慧!是名一切法無言空。”(同上)

  “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妙法蓮華經(jīng)》)

  “但有言說,都無實義。”(《楞嚴(yán)經(jīng)》)

  “云何名為微細(xì)智猶如毛端?謂難可測知故。云何難知,難可相應(yīng)?謂昔所未曾得故。云何遠(yuǎn)離文字?謂言語道不可得故。”(《月燈三昧經(jīng)》(卷10))

  “佛語須菩提:‘若菩薩觀一切法非常非無常、非苦非樂、非我非無我、非有非無等,亦不作是觀,是名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是義:舍一切觀,滅一切言語,離諸心行,從本以來不生不滅,如涅槃相,一切諸法相亦如是,是名諸法實相。’”(《大智度論》卷十八)

  “諸法實相者,心行言語斷,無生亦無滅,寂滅如涅槃。”(《中論》)

  “如楞伽經(jīng)云:大慧復(fù)白佛言:‘如世尊所說,我從某夜得最正覺,乃至某夜入般涅槃,于其中間不說一字,亦不已說、當(dāng)說。不說,是佛說。’大慧白佛言:‘世尊,如來應(yīng)正等覺,何因說言:不說,是佛說。?’佛告大慧:‘我因二法,故作是說。云何二法?謂緣自得法,及本住法,是名二法。因此二法故,我作如是說。云何緣自得法?若彼如來所得,我亦得之,無增無減。緣自得法究竟境界,離言說妄想,離文字二趣。’”(《宗鏡錄》(卷61))

  “是知一切言語,皆從覺觀而生,才有覺觀,便形紋彩,發(fā)萌芽于境上,起兆朕于心中,心境對治,便為質(zhì)礙。若入宗鏡,自絕言思,妙旨潛通,了無所得。”(《宗鏡錄》(卷40))

  “從本已來,不可言說,不可分別。一切言說,唯假非實,但隨妄念,無所有故。言真如者,此亦無相,但是一切言說中極,以言遣言。非其體性有少可遣,有少可立。

  (疏曰)此明心真如性,即是一切法真如性。言語道斷,故不可言說;心行處滅,故不可分別。且如世間諸物,尚且喚火不熱,喚水不濕,故亦不可言說;念火不燒,念水不浸,故亦不可分別。況復(fù)真如第一義諦,離過絕非,唯是自覺圣智之所冥證,如何而可言說及分別耶?以一切言說,唯是假名,非有實義,但隨妄念之所強立,畢竟無所有故。此中應(yīng)有問曰:既云不可言說,則真如二字,獨非言耶?既云不可分別,則真如不生滅相,獨非相耶?故今釋曰:言真如者,此亦無相,但是一切言說中極,以言遣言而已。如唯識論云:真如亦是假施設(shè)名,遮撥為無,故說為有;遮執(zhí)為有,故說為空。勿謂虛幻,故說為實;理非妄倒,故名真如。不同余宗離色心等有實常法,名曰真如。(文)即是言說中極,以言遣言之旨也……”(《大乘起信論裂網(wǎng)疏》)

  “第八寂寞無言門者:謂從初得道,乃至涅槃,不說一句。般若云:‘我從成道以來,不說一字,汝亦不聞。’涅槃云:‘若知如來常不說法,是名具足多聞。’楞伽云:‘我某夜成道,至某夜涅槃,于此二中間,我都無所說。緣自得本住,故我作是說,彼佛及與我,悉無有差別。”(《賢首五教儀》)

  “天臺四教皆有絕言,四教分之故不立頓。賢首意云:天臺四教絕言,并令亡筌會旨。今欲頓詮言絕之理,別為一類之機,不有此門,逗機不足。即順禪宗者:達磨以心傳心,正是斯教。若不指一言以直說即心是佛,何由可傳?故寄無言以言,直詮絕言之理,教亦明矣。”(清涼國師《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隨疏演義鈔》(卷8))

  ……

  宗門下掃蕩文字戲論長驅(qū)直入第一義的精妙開示,更是不勝枚舉:

  “世尊一日升座,大眾集定。迦葉白椎曰:‘世尊說法竟。’世尊便下座。”(《五燈會元》)

  “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世尊至多子塔前,命摩訶迦葉分座令坐,以僧伽梨圍之。遂告曰:‘吾以正法眼藏密付于汝,汝當(dāng)護持,傳付將來。’世尊臨入涅槃,文殊大士請佛再轉(zhuǎn)法輪。世尊咄曰:‘文殊!吾四十九年住世,未曾說一字。汝請吾再轉(zhuǎn)法輪,是吾曾轉(zhuǎn)法輪耶?’”(《五燈會元》)

  “三界混起,同歸一心。前佛后佛,以心傳心,不立文字。”(《達摩大師血脈論》)

  “見本性為禪。若不見本性,即非禪也。假使說得千經(jīng)萬論,若不見本性,只是凡夫,非是佛法。至道幽深,不可話會,典教憑何所及?但見本性,一字不識亦得,見性即是佛。圣體本來清凈,無有雜穢。所有言說,皆是圣人從心起用,用體本來空,名言猶不及,十二部經(jīng)憑何得及?”(同上)

  “若知諸法從心生,不應(yīng)有執(zhí);執(zhí)即不知。若見本性,十二部經(jīng)總是閑文字。千經(jīng)萬論只是明心,言下契會,教將何用?至理絕言;教是語詞,實不是道。道本無言,言說是妄。”(同上)

  “若見本性,不用讀經(jīng)念佛,廣學(xué)多知無益,神識轉(zhuǎn)昏。設(shè)教只為標(biāo)心;若識心,何用看教?……前佛后佛,只言見性。諸行無常,若不見性,妄言我得阿耨菩提,此是大罪人。十大弟子阿難多聞中得第一,於佛無識,只學(xué)多聞;二乘外道皆無識佛,識數(shù)修證,墮在因果中。是眾生業(yè)報,不免生死,遠(yuǎn)背佛意,即是謗佛眾生,殺卻無罪過。”(同上)

  “吾早年來積學(xué)問,亦曾討疏尋經(jīng)論,分別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卻被如來苦呵責(zé),數(shù)他珍寶有何益!”(《永嘉證道歌》)

  “窮諸玄辯,若一毫置于太虛;竭世樞機,似一滴投于巨壑。”(德山禪師)

  “吾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也,此乃乘方便波羅蜜徑直而度免無量之迂回焉!嗟乎!經(jīng)有曲指,曲指則漸修也;見性成佛者,頓悟自心本來清凈,元無煩惱,無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畢了無異,如此修證,是最上乘禪也。不立文字者,經(jīng)云:‘不著文字不離文字非無文字。’能如是修不見修相也。又達磨立法,要唯二種,謂理也、行也。然則直而不迂不速而疾,云‘不立文字’,乃反權(quán)合道也。”(《宋高僧傳?宋天臺山德韶傳》)

  “湛堂準(zhǔn)和尚,初參真凈,常炙燈帳中看讀。真凈呵曰:‘所謂學(xué)者,求治心也,學(xué)雖多而心不治,縱學(xué)而奚益?而況百家異學(xué),如山之高海之深,子若為盡之?今棄本逐末,如賤使貴,恐妨道業(yè),直須杜絕諸緣,當(dāng)求妙悟,他日觀之,如推門入臼,故不難矣。’湛堂即時屏去所習(xí),專注禪觀。”(《禪林寶訓(xùn)》)

  “昔達觀穎,初見石門聰和尚,室中馳騁口舌之辯。聰曰:‘子之所言,乃紙上語;若其心之精微,則未睹其奧。當(dāng)求妙悟,悟則超卓杰立,不乘言、不滯句,如師子王吼哮,百獸震駭;赜^文字之學(xué),何啻以什較百、以千較萬也!’”(同上)

  “佛眼曰:‘學(xué)者不可泥於文字語言。蓋文字語言,依他作解,障自悟門,不能出言象之表。’”(同上)

  “懶庵曰:涅槃經(jīng)云:若人聞?wù)f大涅槃一句一字,不作字相,不作句相,不作聞相,不作佛相,不作說相,如是義者,名無相相。達摩大師航海而來,不立文字者,蓋明無相之旨,非達摩自出新意,別立門戶。’”(同上)

  “宗門之壞,講宗者壞之也;騿:‘講以明宗,曷言乎壞之也?’予曰:‘經(jīng)、律、論有義路,不講則不明;宗門無義路,講之則反晦;將使其參而自得耳!故曰:“任從滄海變,終不為君通。”又曰:“我若與汝說破,汝向后罵我在。”今講者翻成套子話矣。西來意不明,正坐此耳!’”(《竹窗隨筆》)

  尤為醒目提神的,是圓悟佛果禪師的教言:

  “須知向上一路不立文字語言。既不立文字語言,如何明得?所以道:‘路逢達道人,不將語默對。’又云:‘相逢不拈出,舉意便知有’也。須是徹骨徹髓信得極見得徹,然后盡十方世界,只在一絲毫頭上明得。其或滯于知見,便有佛有祖,所以卻入建化門中,葛藤露布。祖師西來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佛祖出興,特唱此段大因緣,謂之單傳心印,不立文字語句,接最上機。只貴一聞千悟,直下承當(dāng)了。”

  “大凡學(xué)道探玄,須以大信根,深信此事不在言語文字一切萬境之上。確實惟于自己根腳,放下從前作知作解狂妄之心,直令絲毫不掛念,向本凈無垢寂滅圓妙本性之中,徹底承當(dāng)。能所雙忘,言思路絕,廓然明見本來面目,使一得永得,堅固不動。然后換步移身,出言吐氣,并不落陰魔境界,則一切佛法端坐現(xiàn)前,遂契行坐皆禪。脫去生死根本,永離一切蓋纏,成個灑灑無事道人,何須向紙上尋他死語。”

  “此個大法,三世諸佛同證,歷代祖師共傳,一印印定。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語句,謂之教外別行,單傳心印。若涉言詮路布,立階立梯,認(rèn)量格外格內(nèi),則失卻本宗,辜負(fù)先圣。須最初入作,便遇本分人,直截根源,退步就己,以鐵石心將從前妄想見解,世智辯聰,彼我得失,倒底一時放卻,直下如枯木死灰,情盡見除,到凈裸裸赤灑灑處,豁然契證,與從上諸圣不移易一絲毫許。諦信得及,明見得徹,此始為入理之門。”

  “此事不在言句中。云門云:若在言句中,一大藏教豈是無言?何假祖師西來?將知祖師之來,唯論直指人心,不立文字語句。但忘懷體究,令澄湛綿密,到一念不生,脫卻向來知解作略,機境計較道理,忘心直證。”

  “達摩祖師,觀此土有大乘根器,由是自天竺西來傳教外旨,直指人心,不立文字語句。蓋文字語句乃末事,恐執(zhí)泥之,即不能超證。所以破執(zhí)著,去玄妙,離聞見,出意表。如擊石火閃電光,一念不生,直下透脫根塵,向各各根腳下承當(dāng)領(lǐng)覽此一段大因緣。倏然獨脫,不依倚一物,含吐十虛,湛然澄寂,契悟本來妙心。”

  “佛語心為宗,宗通說亦通。既謂之宗門,豈可支離去本逐末,隨言語機境作窠窟?要須徑截超證,透出心性玄妙勝凈境界,直徹綿密穩(wěn)審,向上大解脫大休大歇之場。等閑雖似空豁豁地,而力用圓證,不拘限量,千人萬人,絡(luò)籠不住。所以迦文老人,久嘿斯要,三百余會略不明破,但隨機救拔;俟時節(jié)到來,乃于靈山露面皮拈出,獨有金色頭陀,上他鉤釣,謂之教外別行。若諳此旨,則威音以前漏逗了也。點檢將來,雖隨類化身,千般伎倆,萬種機緣,無不皆是個一著子,此豈單見淺聞,存知解墮機括者所測量?”

  ……

  人們不容易忘記,蕭平實曾一本正經(jīng)地說自己在九百年前(和“圣嚴(yán)師兄”一道)做過圓悟禪師的弟子。難道說,平添了近千年道行之后,蕭先生便要反出師門,公開跟先師叫板了嗎?真是罪過!罪過!

  下述幾則禪德行跡,亦頗有啟迪意義:

  “(圓悟克勤禪師)從圓明敏行大師學(xué)經(jīng)論,窺其奧,以為不足恃。謁昭覺勝公問心法。久之出關(guān),見真如哲公,頗有省。”

  “裴相國一日請師至郡,以所解一編示師(黃檗禪師)。師接置于座,略不披閱。良久曰:‘會么?’裴曰:‘未測。’師曰:‘若便恁么會得,猶較些子。若也形于紙墨,何有吾宗。’”

  “師諱義玄,曹州南華人也。俗姓邢氏,幼而穎異,長以孝聞。及落發(fā)受具,居于講肆,精究毗尼,博賾經(jīng)論。俄而嘆曰:‘此濟世之醫(yī)方也,非教外別傳之旨。’即更衣游方,首參黃檗,次謁大愚。”

  “師(佛眼禪師)姓李氏,名清遠(yuǎn),蜀之臨卬人。舍家十四受具,嘗依毗尼,師究其說。因讀法華經(jīng),至‘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持以問講師。莫能對。乃曰:‘義學(xué)名相,非所以了生死大事。’遂捐舊習(xí),南游江淮間,遍歷禪席。”

  ……

  在禪門一棒一喝、揚眉瞬目、擎拳豎拂之中,乃至一花一葉片云流水里,亦自有無邊妙義覿面相呈,哪用著耽于文字執(zhí)相而求?從《楞伽經(jīng)》改為《金剛經(jīng)》印心,可不是退步,若叫人將目光從真月移回指頭,那才是莫大的退步哩!

  明知此理,再看《壇經(jīng)》所述,讓人不禁感慨萬千:“師謂眾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種,見有遲疾。何名頓漸?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頓漸。’然秀之徒眾,往往譏南宗祖師,不識一字,有何所長?秀曰:‘他得無師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師五祖,親傳衣法,豈徒然哉!吾恨不能遠(yuǎn)去親近,虛受國恩;汝等諸人,毋滯于此,可往曹溪參決。’一日,命門人志誠曰:‘汝聰明多智,可為吾到曹溪聽法。若有所聞,盡心記取,還為吾說。’”神秀大師真不愧是一位胸襟博大的有道高僧,不僅不以六祖“不識一字”而輕毀,反而公開表示自愧弗如,勸勉弟子前往參訪。這種謙雅之風(fēng),和蕭平實師徒的狂傲作為,形成鮮明對照。

  此外,《壇經(jīng)》還載有多處六祖為人講解涅槃、楞伽、法華等大經(jīng)的事跡,每令學(xué)人茅塞頓開,悟入知見。由此鮮活闡演的“諸佛妙理,非關(guān)文字”之理,讓人難以忘懷。

  總之,在第一義諦超言絕思、登地成佛方便多門的情況下,蕭張師徒反復(fù)強調(diào)的六祖大師未能受教于玄奘、窺基,歷代禪人沒有重點修學(xué)《楞伽經(jīng)》、《成唯識論》,根本就不足以成為完全否定他們內(nèi)證功德的理由;菽艽髱熤允粳F(xiàn)成讓蕭平實輩鄙夷不屑的不識字者,倒極有可能是為了向后人冥示離言妙理,以誡舍本逐末之劣行!

  同修會中人自己說過:“不能因為 平實導(dǎo)師有隔陰之迷而在此世不懂藏文,就說他不懂佛法;是故,懂不懂得藏文,對于了解或不了解佛法,并不是重點,重點是在于:‘對于隱覆在名句文身之后的真實義是否有如實的理解。’只要能夠證解到佛法的真實義,那么,也就自然的能夠看懂諸多的經(jīng)教,而不會迷惑于各種不同名、句、文身的表相里,這與懂不懂藏文并無關(guān)聯(lián)。”搞了半天,原來蕭平實在關(guān)鍵時刻,也是用得著“不立文字”的。只不過,六祖大師等禪門圣祖“對于隱覆在名句文身之后的真實義”的悟解,已然證據(jù)鑿鑿、有口皆碑;而從“鹿圈”、“四法界”、“極微”等低級錯誤中透出的蕭平實“證解到佛法的真實義”水平,卻讓人大失所望!

  其實說穿了,蕭平實師徒之所以這么費勁折騰,無非是想用“蕭氏偽唯識”來滲透、收編禪宗,實現(xiàn)其既定戰(zhàn)略罷了。(所以太認(rèn)真的辨析,有時都顯得多余。)表面上繞了不少圈子,而軸心卻萬變不離其宗:一切傳統(tǒng)宗派唯一的活路,就是接受蕭平實的“導(dǎo)正”與改造,由著他偷梁換柱地把個“神我阿賴耶識”塞將進去!甭以為你們禪宗一個“不立文字”,就封了個風(fēng)吹不進水潑不濕,可以僥幸漏網(wǎng),我蕭門中人自有足夠的耐心和毅力,把這塊討厭的絆腳石搬開,從而將“念念不忘、死死耽執(zhí)實常僵化的神我阿賴耶識”大邪見強行“并立”插入(蕭平實《大乘無我觀》:“此阿賴耶識,即是中國禪宗證悟者所悟得之第八識真如。”《真假邪說》P179:“難道索達吉不知道修學(xué)佛菩提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在禪宗的證悟中找到第八識阿賴耶識嗎?”),使汝禪門圓頓妙法名存實亡。

  ——這哪兒是“并立文字”呀,分明是“并立蕭氏偽唯識”的陽謀在行動!囫圇個就想吞下禪宗,蕭先生真是好胃口!

  既然“蕭導(dǎo)師”摩拳擦掌急不可耐,一場“勸進”的鬧劇也就緊鑼密鼓起來:“要知道人身非常難得,法身慧命豈能兒戲?禪宗祖師常常言說:‘禪之一法,得即速能成圣,誤則速入三涂。’即使是密教大師的貢噶老人與陳健民上師,雖然在佛法上都屬于凡夫位,卻尚能夠看出禪法的利與害,貢噶更謂禪宗乃是大密宗,其境界超過大手印、大圓滿,然而索達吉堪布卻將能夠傳授真正開悟禪法的 平實導(dǎo)師言論等閑視之,當(dāng)成兒戲?qū)Υ?還誑妄不實的加以毀謗,可謂不智。”(P361)

  由于不識字且與玄奘法師緣慳一面的緣故,惠能大師這位“不幸的凡夫祖師”不得不改習(xí)“淺薄”的《金剛經(jīng)》,進而導(dǎo)致了歷代禪門宗匠傳授的都是不能“真正開悟”的假禪法。茲經(jīng)奉天承命的“蕭導(dǎo)師”下過一番“并立”手腳,乃喜人地進化成了可以“真正開悟”的好禪法。——真不知這是佛門的幸事,還是悲哀?

  縱覽之下,他們用來“解決”禪宗的手法,與貶毀、滲透、收編般若中觀之舉如出一轍。般般苦心運作,無不指向一個目標(biāo)——請對“能夠傳授真正開悟”的唯識、禪法、般若中觀等“了義”法門的“蕭導(dǎo)師”,切莫再“等閑視之,當(dāng)成兒戲?qū)Υ?rdquo;了!請趕緊奉為執(zhí)當(dāng)代教界之牛耳的“獨夫孤子”來頂禮膜拜吧!

  一旦這盛況空前的“偽唯識共榮圈”如欲建成,天下所有的佛門教派、信眾,豈不皆得由我“唯一掌控了唯一登地成佛之道”的蕭某人盡情擺弄,自在搓捏!——這事想想都令人亢奮難眠。

  然而遺憾的是,在向上一路的關(guān)口,禪宗是沒有閑情雅致來立這立那的。懷讓禪師云︰“說似一物即不中。”《大智度論》云:“般若如大火聚,四邊不可觸。”那個“神我阿賴耶”怪物,若是不識相地湊近,可得當(dāng)心燒個皮焦肉爛喲!

  古德云:妙高山頂,從來不許商量;第二峰頭,諸祖略容話會。要把禪宗從妙高山頂硬拽下來,不是件容易事;這“第二峰頭”是何人該呆的地方,亦不可不知!逗┥嚼先藟粲渭吩:“如上葛藤乃至佛化生儀軌之次第,在佛豈不要人頓悟自心,當(dāng)下成佛,但眾生根鈍,不得不施權(quán)接引耳。古人云:僧徒不能了悟自心,且于教法留心,時光亦不空過……”此中提到的“古人”明訓(xùn),應(yīng)指《溈山大圓禪師警策文》所言:“若欲參禪學(xué)道,頓超方便之門,心契玄津,研幾精要,抉擇深奧,啟悟真源,博問先知,親近善友。此宗難得其妙,切須子細(xì)用心?芍蓄D悟正因,便是出塵階漸。此則破三界二十五有,內(nèi)外諸法,盡知不實;從心變起,悉是假名,不用將心湊泊。但情不附物,物豈礙人?任他法性周流,莫斷莫續(xù)。聞聲見色,蓋是尋常。這邊那邊,應(yīng)用不闕。如斯行止,實不枉披法服,亦乃酬報四恩,拔濟三有。生生若能不退,佛階決定可期。往來三界之賓,出沒為他作則。此之一學(xué),最妙最玄,但辦肯心,必不相賺。若有中流之士,未能頓超,且于教法留心,溫尋貝葉,精搜義理,傳唱敷揚,接引后來,報佛恩德,時光亦不虛棄。必須以此扶持,住止威儀,便是僧中法器。”

  可見,禪宗從沒絕對否定文字的積極意義,這一點用不著旁人提醒。但是,文字理路主要留于何人作伴,卻須具體分析。“未能頓超”的“中流之士”,退而求其次地“于教法留心”,可以充分發(fā)揮暇滿人生的價值,免致虛擲韶華,不得其門而入。然而,適用于中流之士的方便,能否無限擴大化為所有佛教徒開悟、證果的普適性原則呢?或者說,現(xiàn)如今所有佛教徒,是否都是一刀切的“中流之士”呢?答案當(dāng)然是否定的。事實上,倘若全由文字言思、義解理路當(dāng)家,那禪宗也就不成其為禪宗了。

  即便在第二峰頭,也應(yīng)當(dāng)即文字而離文字之相,泯文字之執(zhí),僅將文字當(dāng)作暫時方便。內(nèi)心不粘著、不執(zhí)實至關(guān)重要,起執(zhí)則一切皆非,離執(zhí)則語默悉妙。正因為抓住了這個根本點,所以禪宗無論是推重楞伽般若,傳下卷軼浩繁的語錄公案,還是世尊拈花迦葉笑,慧可禮拜依位立……,皆從未失卻不立文字寂然無相之宏旨。對這一點,我們應(yīng)有充分了知。

  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斷斷輪不上一個蓬頭垢面予人實法的“神我偽唯識”擠過來搔首弄姿,插科打諢。故此奉勸蕭先生,還是趁早死了這條心為好!

  對于妄謗禪法的惡行,《永嘉證道歌》進行了嚴(yán)厲呵斥:“嗟末法,惡時世,眾生福薄難調(diào)制。去圣遠(yuǎn)兮邪見深,魔強法弱多怨害,聞?wù)f如來頓教門,恨不滅除令瓦碎。作在心,殃在身,不須冤訴更尤人。欲得不招無間業(yè),莫謗如來正法輪。”“日可冷,月可熱,眾魔不能壞真說。象駕崢嶸謾進途,誰見螳螂能拒轍?大象不游于兔徑,大悟不拘于小節(jié)。莫將管見謗蒼蒼,未了吾今為君訣!”

  希望蕭先生師徒認(rèn)真讀讀這幾句教言,好生反省一下自己的行為,然后作出明智的選擇。

  本章以般若中觀和禪宗為例,簡要分析了蕭平實師徒的作案手法和非份野心。其實,他們的破法行為遠(yuǎn)不止此。譬如,對久負(fù)盛名的凈土宗,蕭平實同樣出言不遜:“凈土宗的邪見是:由于自古以來凈土宗證悟的祖師很少,那些凈土宗大師們開示宗義及般若涅槃時,大部分是屬于情解思惟所得。譬如曇鸞大師著作《往生論》的注,他的注就錯了,可是世親菩薩寫《往生論》卻是對的,到了曇鸞卻是錯解的,這就是沒有如實的證悟般若中觀,所產(chǎn)生的錯誤——無量無數(shù)一廂情愿的情解思惟所得的觀念。”(《邪見與佛法》)

  “弘揚凈土法門的人,不可以離開凈土五經(jīng)乃至其他一切經(jīng)典,而獨尊崇凈土宗諸祖師所說的開示語錄。因為凈土宗的那些祖師們,其中有許多人是思惟想像所得,不曾與圣道門相應(yīng),不解佛意……后代的凈土宗學(xué)凈土法門的佛子們,不明白這個現(xiàn)象,迷信凈土宗諸師的論述……因為有許多凈土宗祖師的說法是很牽強的,而且違背凈土五經(jīng)的意旨。”(《禪凈圓融》)

  那么,凈土五經(jīng)的“意旨”是什么呢?當(dāng)然只是“神我阿賴耶識”。除了接受“神我偽唯識”的滲透和收編,凈土宗不會有別的出路。

  就算是鼎鼎有名的唯識圣祖,如果不小心礙了他們的手腳,也難以幸免。例如:“彼等諸人生起如是邪見而離去之后,更以安慧之《大乘廣五蘊論》全論邪見作為教材,用以宣說‘佛法’,嚴(yán)重誤導(dǎo)隨其修學(xué)之四眾弟子。由是緣故,余將安慧所造之《大乘廣五蘊論》細(xì)讀一遍,發(fā)覺論中處處違背 佛意,處處不符唯識增上慧學(xué)之種智所說,完全不是大乘法,本質(zhì)正是:冠以大乘之名,而以小乘法誹謗大乘法,破壞大乘法根本之阿賴耶識,也因此故而使得二乘涅槃墮于斷滅空,是故應(yīng)予辨正,令眾周知。由因此故,安慧之論不應(yīng)冠以大乘之名也,非大乘法故,本質(zhì)是破壞大乘法者故。”(蕭平實《識蘊真義》)

  “索達吉不見此真相,更言:‘大乘佛教興起后,中觀應(yīng)成派的月稱論師與屬于唯識系統(tǒng)的月官論師也就自空與他空的問題進行了長達七年之久的辯論’,究其實質(zhì),只是諸多‘心外求法’的外道之輩,與未悟的修習(xí)唯識學(xué)的論師,彼此之間在諍論辨訟罷了,同于今時未悟如來藏而主張有如來藏的凡夫,與主張無如來藏的印順法師信徒在作無義的論辯罷了,其實了無實義。”(《真假邪說》P457)

  安慧論師(世親菩薩四大高足之一)和月官論師在傳統(tǒng)佛教中的地位和影響,究竟如何呢?且看如下評述:

  “唐言安慧,即糅雜集、救俱舍論破正理師,護法論師同時先德,南印度境羅羅國人也,妙解因明善窮內(nèi)論,扇徽猷于小運,飛蘭蕙于大乘,神彩至高固難提議。”(窺基大師《成唯識論述記》)

  “遂使響流贍部之中,受敬人天之上,助佛揚化廣導(dǎo)群有,此則奕代挺生,若一若二,取喻同乎日月,表況譬之龍象。斯乃遠(yuǎn)則龍猛提婆馬鳴之類,中則世親無著僧賢清哲之徒,近則陳那護法法稱戒賢及師子月安慧德慧慧護德光勝光之輩。斯等大師,無不具前內(nèi)外眾德,各并少欲知足,誠無與比。”(義凈法師《南海寄歸內(nèi)法傳》)

  “于東印度有一大士名曰月官,是大才雄菩薩人也,凈到之日其人尚存。或問之曰:‘毒境與毒藥,為害誰重?’應(yīng)聲答曰:‘毒藥與毒境,相去實成遙,毒藥餐方害,毒境念便燒。’”(同上)

  “又龍樹菩薩以詩代書……又東印度月官大士,作毗輸安呾啰太子歌,詞人皆舞詠遍五天矣,舊云蘇達拏太子者是也。又尊者馬鳴,亦造歌詞及莊嚴(yán)論,并作佛本行詩。”(同上)

  “世親菩薩復(fù)為般若七門義釋,而那爛陀寺盛傳其論,但為義府幽沖尋者莫測。有師子月法師造此論釋,復(fù)有東印度多聞俗士(居士)其名月官,遍檢諸家亦為義釋。斯等莫不意符三性,不同中觀矣。”(義凈法師《略明般若末后一頌贊述》)

  可見在古德眼中,安慧論師和月官論師乃是堪與龍樹馬鳴無著世親相提并論的法門龍象,其功德事業(yè)非同小可。蕭平實師徒向來以唯識宗“法將”自居,處處擎著唯識打壓別人,可眼前的事,卻不能不讓人對其所謂的“唯識信仰”打上個大大的問號!

  又如第二章所述,蕭平實在《宗通與說通》中,幾句話就想批倒諸大宗派:“華嚴(yán)宗祖師及密宗祖師、天臺宗祖,不解無情同圓種智正義……尚不能入別教七住,般若總相智未得,何況別相智與道種智?乃竟奢言一切種智,言之過當(dāng)也!此是顯教宗通邪見之第一大類。”

  至此,想必諸位讀者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蕭平實師徒對世尊教法的態(tài)度是十分鮮明而務(wù)實的:有利用價值的,竭力加以曲解、貶壓、滲透、收編;于己無用或不利的,則一棍子打死,以揚威絕患。整個佛法寶庫,到底是為一切眾生獲得解脫而服務(wù),還是為某些先生不太現(xiàn)實的狂人野心服務(wù)——任其予殺予奪、翻云覆雨?

  這個嚴(yán)肅的問題,值得大家深思。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