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思想 >

禪門不可欺(1)

  和般若中觀一樣,大禪宗也是極為了義的如來正法,沒有任何必要接受“神我阿賴耶識”的滲透和“蕭氏偽唯識”的收編。在佛教內(nèi)部,禪宗歷來以圓頓妙法的身份受到高度敬重,修學禪宗能否登地成佛,對于精神正常的佛教徒來說尚不成其為問題。內(nèi)道教典對禪宗的肯定和贊嘆,比比皆是:

  “祖(達摩)乃告尊者曰:‘我既得法,當往何國而作佛事?愿垂開示。’尊者(般若多羅)曰:‘汝雖得法,未可遠游,且止南天。待吾滅后六十七載,當往震旦,設(shè)大法藥,直接上根。慎勿速行,衰于日下。’祖又曰:‘彼有大士,堪為法器否?千載之下有留難否?’者曰:‘汝所化之方,獲菩提者不可勝數(shù)。……’”(《五燈會元》)

  “最后慧可禮拜后依位而立。師曰:‘汝得吾髓。……潛符密證千萬有余。’”(《景德傳燈錄》)

  “師春秋七十有六,年二十四傳衣,三十九祝發(fā),說法利生,三十七載。嗣法四十三人,悟道超凡者莫知其數(shù)。”(《六祖壇經(jīng)》)

  “爭似無為實相門,一超直入如來地。”(《永嘉證道歌》)

  “故召迦葉同法座,別付一心離言說法。此一枝法,令別行,若能契悟者,便至佛地矣。”(《黃檗傳心法要》)

  “四頓教者,但一念不生,即名為佛,不依地位漸次而說,故立為頓。如思益云:‘得諸法正性者,不從一地,至于一地。’楞伽云:‘初地即為八。’乃至無所有何次等,不同前漸次位修行,不同于后圓融具德,故立名頓。頓詮此理,故名頓教。天臺所以不立者,以四教中皆有一絕言故,今乃開者,頓顯絕言,別為一類離念機故——即順禪宗。”(清涼國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疏》(卷2))

  ……

  我們不是不記得,《五燈會元》、《景德傳燈錄》、《指月錄》、《六祖壇經(jīng)》等幾乎所有禪門要典,乃至神圣的大藏經(jīng),都遭到了蕭平實師徒的強烈抨擊。之所以仍然引用這些佛門寶典,是因為我們覺得,整體圣教尚未落至可由一兩個無賴小人說了算的地步。要把蕭氏同修會內(nèi)部熱火朝天的個人崇拜,直接搬到整個佛教界來,恐怕沒人會答應!

  撇開內(nèi)道經(jīng)論進行辯論的情形,在現(xiàn)實中不是絕對不存在,但此時辯論的對象一般皆有著明確的身份——即不信佛教的外道徒。如果蕭先生師徒一定要逼著我們用對待外道徒的方式來對待他們自己,撇開教內(nèi)公認的名著要典進行交流的話,從理論上講,也不是不可以。只是正式獲取此項待遇之前,最好主動申明一下,自己是無有佛教信仰并對教內(nèi)公認圣典不屑一顧的高傲的外道徒。這樣大家都比較方便。

  況且認真來說,本書的旨趣主要是和廣大佛友一道,共同探析大乘佛法真義。這樣,大量引述佛經(jīng)祖語以開顯事理本面,就更是我們的自由和權(quán)利了。老想以外道徒面孔冒頭的蕭平實師徒,只不過是我們佛教中人破邪顯正的反面教材而已——世上哪有反面典型要求審判者采取何種方式來揭露自己罪行的道理呢?

  所以我們只管引述下去:

  “宗門接上根利智,提持出生死、絕知見、離言說、越圣凡,道妙豈淺識小見、理道機境、解路上作活計者所能擬議?”(《圓悟心要》)

  “釋門奇特徑截,超證速與般若相應,無出禪宗,此乃如來最上乘清凈禪也。自靈山拈花,金色頭陀微笑,迦文付授涅槃妙心正法眼藏,教外別行,單傳心印,歷代四七。至達磨西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無論凡圣久近,但根器相投,一念透脫,更不假三僧祗劫,便證本來圓成凈妙。”(同上)

  “故最上根者與言禪,上根者與言教,重分析者與言唯識,普通者與言凈土。權(quán)大乘小乘,不論出家在家,務求普化群機,使一切眾生,咸沾法益也。”(《虛云老和尚開示錄》)

  “自此傳至五祖,大開心燈,六祖下開悟四十三人;再由思師、讓祖至馬祖,出善知識八十三人,正法大興,國王大臣莫不尊敬。是以如來說法雖多,尤以宗下獨勝。”(同上)

  “前兩晚說過宗門下這一法,是正法眼藏,是如來心法,是了生脫死的根本。如講經(jīng)等法門,雖然是起人信解,但是大都是枝葉上的文章,不容易大開圓解的。如要想以講經(jīng)等法子來了生脫死者,還須要經(jīng)過行證,是很為難的。故從來聽到講經(jīng)等及其它法門中顯現(xiàn)神通與立地悟徹者,比宗門下少。因為宗門下不但說是比丘居士有不可思議的手眼,就是比丘尼也有偉大的人才。”(同上)

  “所以古人說:尋經(jīng)討論,是如入海算沙;宗門下的法子,是如金剛王寶劍,遇物即斬,碰鋒者亡,是立地成佛的無上法門。”(同上)

  “佛說三藏教,謂諸修行人修因證果,要經(jīng)歷三大阿僧祗劫的時期,才能成功。獨禪門修證很快,可以‘不歷僧祗獲法身’。兩相比較,前者要經(jīng)千辛萬苦才能成功,真是為難;后者只要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當下頓斷無明,就可立地成佛,快得很。”(同上)

  不知道蕭平實是打算繼續(xù)肯定圓悟禪師和虛云老和尚的地位,對自己妄謗禪宗的錯誤進行檢討呢,還是堅持錯誤,索性取消從前對二位大德形式上的認可(就像收回對自己弟子的開悟印可一樣)?人們期待蕭先生做出慎重的抉擇。

  五祖密授衣缽的那段公案,《壇經(jīng)》所載與蕭張師徒的評述亦大相徑庭。出于對六祖惠能大師的無限景仰,我們?nèi)滩蛔〕吻迨聦嵳嫦?“惠能即會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jīng)》。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祖知悟本性,謂惠能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三更受法,人盡不知,便傳頓教及衣缽云:‘汝為第六代祖,善自護念,廣度有情,流布將來,無令斷絕。’”

  顯見五祖此際,并非謂惠能大師尚是“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者,而是意在借此反襯而印可六祖“遂啟祖言”的呈白,贊許他已“識自本心,見自本性”!所以這段公案,無論如何都成不了六祖大師終其一生亦“未能獲得地上菩薩所應有的增上慧學”的證據(jù)。

  盡管蕭張師徒巧妙地將五祖原話的后半部分“若識自本心”等一段關(guān)鍵文字砍掉了,說是“(禪宗學人剛剛開悟的修證境界,遠不及于 玄奘菩薩已經(jīng)證得的三地‘無生法忍’的自心光輝燦爛、甚深微妙處的境界;當然更遠不及于 彌勒菩薩所證知的倍復不可思議的等覺境界。)是故,在六祖悟后,五祖開示他‘不識本心,學法無益’的法語,意謂開悟只是初始入道,亦謂禪宗的開悟只是修道的開始”,但這種技術(shù)性手法,卻很難瞞住天下佛子——難道你們竟以為,天底下的《壇經(jīng)》都已收歸己有,所以再沒人能核查原書、讀到后文了嗎?如此小技,恐怕捧不出個威風凜凜的“獨夫孤子”吧!

  即使不查原文,拿五祖的話來貶毀禪宗,也是十分荒唐的。五祖不像是老糊涂了,怎會沒來由地菲薄自宗,說禪宗是(低于唯識的)識不了本心的不了義法呢?退一萬步說,假如五祖真老糊涂了,那么他的話,也就說明不了什么問題了。

  《壇經(jīng)》的原文,還帶來了六祖大師的自述:“善知識!我于忍和尚處,一聞言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是以將此教法流行,令學道者頓悟菩提,各自觀心,自見本性。”不僅能大師不諱言自己在五祖座下已經(jīng)見性成道,《壇經(jīng)》中有關(guān)六祖的授記也歷歷分明:“其戒壇乃宋朝求那跋陀羅三藏創(chuàng)建立碑曰:‘后當有肉身菩薩于此授戒。’又梁天監(jiān)元年,智藥三藏自西竺國航海而來,將彼土菩提樹一株植此壇畔。亦預志曰:‘后一百七十年,有肉身菩薩,于此樹下開演上乘度無量眾,真?zhèn)?a href="/remen/foxin.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佛心印之法主也。’師至是祝發(fā)受戒,及與四眾開示單傳之旨,一如昔讖(梁天監(jiān)元年壬午歲,至唐儀鳳元年丙子得一百七十五年)。”誰會以為這兒的“肉身菩薩”是指凡夫呢?

  《圓悟佛果禪師語錄》如是贊頌六祖:“稽首曹溪真古佛,八十生為善知識,示現(xiàn)不識世文書,信口成章徹法窟。葉落歸根數(shù)百秋,堅固之身鎮(zhèn)韶石,皎如赫日照長空,煥若驪珠光太極。定慧圓明擴等慈,所求響應猶空谷,河沙可數(shù)德莫量,并出渠儂悲愿力。”蕅益大師《靈峰宗論》亦直言道:“彼無恥邪師,敢誣先圣,輒肆翻案,只益露其惡見耳。何嘗翻得古人定案哉!”這些話,蕭張師徒應當牢記在心。

  《六祖壇經(jīng)》復云:“念念若行,是名真性。念念若行,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善知識,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后念離境即菩提。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來,三世諸佛從中出。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如此修行,定成佛道,變?nèi)緸?a href="/remen/jiedinghui.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戒定慧。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何以故?為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若無塵勞,智慧常現(xiàn),不離自性。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無著,不起誑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道。善知識,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須修般若行,持誦金剛般若經(jīng),即得見性。當知此經(jīng)功德無量無邊,經(jīng)中分明贊嘆,莫能具說。此法門是最上乘,為大智人說,為上根人說,小根小智人聞,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大龍下雨于閻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棗葉,若雨大海,不增不減。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聞說金剛經(jīng),心開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觀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不從天有,元是龍能興致,令一切眾生,一切草木,有情無情,悉皆蒙潤。百川眾流,卻入大海,合為一體。眾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復如是。善知識,小根之人,聞此頓教,猶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長;小根之人,亦復如是。”

  如此善妙絕倫的開示,蕭平實卻不得其門而入,硬是說“《六祖壇經(jīng)》所說的法都是在總相智與別相智上面,還談不到種智;一切種智與初地的道種智都談不上,他還在真如般若的總相及別相上說,所以他那個法,沒有辦法讓你進修到初地。你就是把它讀爛了,把它吞進肚子里去了,又把它思惟到厭膩了,還是到不了初地,還是無法成就初地的無生法忍智慧。”(《大乘無我觀》)

  沒在顯現(xiàn)上學過“唯識”(特指“蕭氏神我偽唯識”),就肯定不是證得“道種智”的登地圣者嗎?沒有大講特講阿賴耶識,就肯定不是了義正法嗎?蕭平實的私人判定標準,顯然難以獲得廣泛的認同。

  大乘佛法浩瀚精深,在現(xiàn)空雙運中道正見攝持下,各個宗派皆有著豐富勝妙的竅訣、方便,對“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之理作出了精彩詮釋;趾旯妍惍惒始姵实膫鹘y(tǒng)佛法寶庫,誰也無法一舉推翻,取而代之。所以任憑蕭張師徒煞費苦心,也終屬徒勞:“再者,禪宗原本是‘并立文字’的,不是‘不立文字’的法門。……宗門正法傳至六祖,因為六祖不識字的緣故,再加上躲避迫害因緣的緣故,改為以修習‘無生忍智’總相智的《金剛經(jīng)》為主,遂造成后世諸祖不再重視‘無生法忍’的修證,再加上末法時期,學人多屬干慧、根器日差,以致于有少數(shù)祖師雖然證悟,然而在缺乏‘無生法忍’智的情形下,私心排斥經(jīng)教,所以說法時往往建立禪宗不立文字的法門宗旨,如此的誤會而流傳于后世,所以數(shù)百年來的禪宗,大多悟后就不再進修經(jīng)中所說的無生法忍了。……所以,禪宗不應該再倡說是‘不立文字’的宗派,而應該把觀念導正為是‘并立文字’的法門。”(《真假邪說》P45)

  以語言文字為重要載體的“蕭氏偽唯識”亟盼完成對禪宗的滲透和收編,“并立文字”的呼聲自然一浪高過一浪。

  其實,他們一開始就搞錯了,并非六祖因自己不識字,且避難潛隱之故,才在萬般無奈之際改為修習、傳授(“淺薄”的)《金剛經(jīng)》!秹(jīng)》開頭就有明證:“客云:‘我從蘄州黃梅縣東禪寺來;其寺是五祖忍大師在彼主化,門人一千有余。我到彼中禮拜,聽受此經(jīng)。大師常勸僧俗,但持金剛經(jīng),即自見性,直了成佛。”可見,惠能大師尚在家鄉(xiāng)打柴賣的時候,禪宗五祖弘忍大師便已在著力弘揚《金剛經(jīng)》了。(四祖道信禪師(580~651)亦與三論宗頗有淵源,非常重視般若空義在禪法中的作用。)

  以“不識字”和“潦倒避難”為由,來貶毀般若系經(jīng)典和六祖的證量,沒有絲毫說服力。蕭張師徒總不至于篡改歷史,讓人相信奉持《金剛經(jīng)》的五祖忍大師和神秀等“一千有余”門人,以及譯出卷軼浩繁的《大般若經(jīng)》(含《能斷金剛經(jīng)》)的玄奘法師,也都是目不識丁的粗人吧!

  般若經(jīng)典看似淺顯易懂,可仔細讀來,卻奧妙無窮,里面的教義,乃是無明妄執(zhí)的直接對治法。如果蕭先生師徒認為般若空義跟字面一樣簡單,只值得沒文化的粗人來學,那便說明你們尚未讀懂內(nèi)中深意,說明你們對大乘空性正理一竅不通,說明你們根深蒂固的實執(zhí)煩惱和虛妄分別壓根兒沒得到有效對治!

  蕭平實《宗門血脈》是這樣講的:“(禪宗)須依三轉(zhuǎn)法輪之唯識經(jīng)典印證,故以《楞伽經(jīng)》傳法印證。惜乎六祖慧能不識文字,五祖乃改以二轉(zhuǎn)法輪之般若經(jīng)印證,禪宗之修證因此趨于廣傳而淺薄。”到底禪宗是由六祖改為修習《金剛經(jīng)》,還是五祖憐惜(正在家鄉(xiāng)打柴賣的)六祖不識字“乃改以二轉(zhuǎn)法輪之般若經(jīng)印證”,你們倒是想好了再說呀!這般朝令夕改,可教人如何適從呢?

  事實上,不但五祖認為“但持金剛經(jīng),即自見性,直了成佛”,惠能大師也對《金剛經(jīng)》等般若妙法給予了高度評價:“善知識,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須修般若行,持誦金剛般若經(jīng),即得見性。當知此經(jīng)功德無量無邊,經(jīng)中分明贊嘆,莫能具說,此法門是最上乘,為大智人說,為上根人說,小根小智人聞,心生不信。”(《六祖壇經(jīng)》)“此一卷經(jīng),眾生性中本有。不自見者,但讀誦文字;若悟本心,始知此心不在文字,若能明了自性,方信一切諸佛,從此經(jīng)出。”(《金剛經(jīng)六祖口訣》)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