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jīng)
《華嚴經(jīng)》全名《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梵文:☉〉,mahā-vaipulya-buddhavata猞愀欀愀-sūtra) 。大方廣為所證之法,佛為能證之人,證得大方廣理之佛也,華嚴二字為喻此佛者。因位之萬行如華,以此華莊嚴果地,故曰華嚴。又佛果地之萬德如華,以此華莊嚴法身,故曰華嚴。華嚴經(jīng)是大乘佛教修學最..[詳情]
四十華嚴 第一卷 第8講
《四十華嚴》第8講(2007年01月29日)A
我們前天和各位談到了,這個,佛要講經(jīng)之前都會入定。那么一般呢,那么就把這個部分當作一種,慣常的一種例子,好像是宗教的禮儀一樣。這個,佛講經(jīng)為什么要入定呢?這個本身,它不是宗教禮儀,也不是宗教儀式,它表達的是一種定跟慧的結合。經(jīng)不是用講的,它是顯現(xiàn)的,這一點我們體會不到。
佛在定中啊,是常在定中。那我們不能體會,我們認為定就是坐在那里不動,叫做定。坐得越久啊,定的功夫就越大;那定的功夫最大啊,那些石頭最大,永遠不動,你在山上怎么挖,那座山還是在那里如如不動,這個不叫定。當然它也叫定啦,那叫枯木禪, 叫死定,定不是這樣子。我們在這里呀,首先要跟各位介紹一下子什么叫做定,你透過訓練啦,會經(jīng)過幾個初級的階段。
剛開始,調身、調息、調氣、調心,這個過程啊,從粗住到細住,到欲界定,到未到定,都不叫做定。但這些呀,都是基礎工作,一般人來呀,正常情況三年,是很正常的。要調這些,怎樣坐才平穩(wěn),單盤,雙盤,然后那個妄想紛飛的心思如何降服,你自己的息要怎么樣子調理得當,一年到三年,是很正常的。你要善根夠的話,半年到一年就夠了。有的不必調腳,有的光是兩條腿就把你弄得要命等等,你都要去先作調理。
這個調理完畢以后啊,你要不起妄想,這個是最重要的。不起妄想以后啊,我們叫做停心,停心,停止妄想心的活動。然后會到達一個境界,到達這個境界之前,你的身心會起一些變化,這個叫做八觸十功德。生理上有八種變化,心理上有十種變化,這我就不詳細跟各位講了,這里面要展開的話,大概要講兩個小時到四個小時,相當?shù)亩。那每一個人吶,變化也不太一樣。
好,那么過了這個部分吶,我們華嚴禪的指導方式呀,叫做置心一處。那么一般來講,傳統(tǒng)的禪法,叫做心一境性,這個叫做初禪特相,有五種現(xiàn)象,叫五覺支。初禪特相,經(jīng)過八觸十功德以后啊,他有心一境性。然后啊,有尋伺喜樂的這種感受產生,那就進入初禪定。
初禪定后來呢,有二禪、三禪、四禪,再進一步呢,會再往前,到四空定。那么我們現(xiàn)在這個世界里呀,叫做欲界,到了初禪定叫色界,到了虛空定叫做無色界,這個就是三界。我們佛教徒常講的出三界,出三界,了生死,免輪回,就是指這個部分,要離開這三個范圍。
那三界是什么?講得很清楚了。一個是欲望,欲望里有妄想,你的種種妄想都是屬于欲望。那么,到了色界呢,沒有妄想,但是呢,你還有一個妄想,就是依色,依形象而安心,這個叫色界。無色界是想象,用想的。那么出三界的意思是離開欲望,離開具體形象的依賴,離開你的想象。這個想象是非常微細的,非常微細的,你可能都感受不到,以我們目前在欲界的人來講呢,對無色界的想象你想象不到。
在我們世間人,哪些人可以想象得到呢?愛因斯坦可以想象得到,牛頓想象得到,萊布尼茲想象得到,這些高級的科學家他思維呀,已經(jīng)超過一般人的領域呀,那么他就是進入到無色界定,無色界。
這里面我們大概這樣分,四禪定、四空定,它都各有次第。那我們在欲界這么復雜的地方,叫做五趣雜居地,就是地獄、惡鬼、畜生、阿修羅、人,這個叫五趣。那么天呢,就屬于色界天。那欲界也有欲界天吶, 欲界統(tǒng)稱五趣雜居地,加上色界的四地, 這個無色界的四地,這個叫做九地,九地。那么各位知道,色界有四禪天,無色界有四空天,它都有一定的程序進去的。那么除了這個四空定,跟四禪定以外,還有要進入阿羅漢之前吶,有一個滅盡定,這是所有禪定當中的最高境界,叫滅盡定。滅盡定啊,俗話講叫死定,你死定了,就是這個死定,這個叫做九次第定。
九次第定啊,你通常先進入初禪定,再到二禪定到三禪定到四禪定,然后呢進入四空定,一個一個一個上去。它各有名字的,各有名字。那,各位要學佛,這些名字要先記起來。我是都背過,不過背越多就忘越多,哦,我知道,什么集生喜樂地呀離生喜樂地呀,但是哪個秩序怎么排我記不起來。那四空定呢,有識遍處定,空遍處定,想遍處定,跟非想非非想處定,這個叫四空定。那這些禪定啊,你是按照次第進去,次第出來,這個叫做九次第定。
那么這里面的基本定義呀,跟各位腦子里頭的基本定義就是坐下去呀,坐越久的禪定功夫是越高的意思是一樣。但是我們在這修學的禪定不在這里,它超越這個部分,也就是說我要到四禪定呀,不一定經(jīng)過初禪、二禪、三禪到四禪,而直接就可以進入四禪,那么要出來的時候呢,不一定從四禪、三禪、二禪、初禪然后出定,凡是用這種方法出入的都叫九次第定。
那你假如功夫更進一步啊,要進入四禪直接就進入四禪,要出來就直接出來,這個叫做超越三昧,就超過了。它不照次第來,那這個才是我們佛法中所要講的定,而這個定啊,一般就叫做大定。大定就是不照次序,它可以自在出入。
另外有個禪定啊,叫做獅子奮迅三昧。獅子奮迅吶,我們沒看過獅子啊,獅子要捕捉動物吃的時候啊,它很厲害。譬如說它要吃一只羊,獅子不是用咬的,它是用壓的,獅子身體很重,一兩噸,所以它要撲羊啊,它就撲上去把羊壓死,然后啊它就從肚子里面先吃肝,因為獅子沒有肝,所以它就從肚子咬進去先把肝吃掉。所以它肝的營養(yǎng)跟作用呀,是由外面攝取的。我講這個意思就是說,獅子它不按照一般的次序來,它進到動物園中里頭啊,是亂成一團,它跟豹、老虎不一樣,它要抓哪一只就抓哪一只。像豹的話是從喉嚨咬下去,讓你不能呼吸,然后它要吃你呀就一步一步來的。獅子在吃不是這樣,是亂咬一口的,咬到大骨頭它吃不下,它就不吃了就換別只了。但是其它的,老虎、豹,它吃動物,是這一只一定把你啃光,它才放下,獅子是不一樣。所以這個獅子奮迅是指它的威猛,事實上是講哦,它的大腦是亂無頭緒的就對了,也就是形容它在整個法界中啊,它很自在,很自在,這叫做獅子奮迅三昧。換句話說,我們在禪定中啊,所訓練的一切規(guī)矩呀,到了獅子奮迅三昧的時候啊,全部打破,重來。
各位,還沒開始訓練不要學這個,那你將永遠沒有定。一定要經(jīng)過嚴格的訓練,照規(guī)矩一步一步走上來。
那么通過獅子奮迅三昧以后啊,其它各種三昧就好訓練。而且你自己會隨著你的功夫,我們傳統(tǒng)叫功夫啊,現(xiàn)在的話叫工程面。獅子奮迅三昧以前的訓練,都叫技術面,都叫技術面。
我在跟你指導說禪修怎么進行的時候,都是技術面為主,然后工程面為輔。那各位所看到的任何經(jīng)典吶,都是工程面,技術面通常不教。經(jīng)典里頭不講吶,不是不教,經(jīng)典對于技術面是點到為止。唯一我們看到教導技術面的經(jīng)典,只有一部,是鳩摩羅什翻譯的,那叫《坐禪三昧經(jīng)》,這一部是有教技術面。那其它的呢,都是講工程面。
但是講工程面,你會發(fā)現(xiàn),所有的經(jīng)典都以入定為前提。換句話說,佛是在定中講法,它跟我們所講的那種基本概念不一樣。那你要講經(jīng),你就要訓練自己,在講的時候要能入定,否則你講不出真正的經(jīng)典,能不能,那就看各位了。
那這個地方跟《華嚴經(jīng)》分有九會七處,那么每一處都要入定,從定中啊,來宣講它的這個部分。
昨天我們跟各位講了,《華嚴經(jīng)》它是沒有次第的,它是一次顯現(xiàn)的,就好像我們看后面這個極樂世界圖一樣,圖是一次顯現(xiàn)的,那你就像照相一樣,啪,就把它撲捉起來,完全你記憶著。那么這個東西既然是這樣的話,那語言怎么表達呢,語言表達一定有次第,它有次第。它有次第就要先講這個后講那個,所以你的眼睛跟思維呀,就會變成看電視一樣,一幕一幕來,可是,這是不對的。正確的方法就好像你看圖畫,一次全部顯現(xiàn)。
《華嚴經(jīng)》所講的境界,生命的境界是一次顯現(xiàn)。但是為了要說明給大家了解呀,他分七個地方,講了九次,叫做七處九會,是這樣子。每個地方每一會呢,他都要一種定來表達,用一種定。那個定是前提,是前提,所以沒有定啊,不能講佛法。
所以各位,你基本的技術面,一定要學。講經(jīng)的時候啊,也只能夠跟你提到,要你去修。那么修呢有幾個地方呢,第一個禪堂,第二個念佛堂,第三個修法堂,第四個戒律堂,你要受戒,戒壇,第五個就是經(jīng)教訓練,第六個呢,在群眾中鍛煉自己,這個都可以。但是你一定要有指導,技術面一定要有人指導,不然你沒辦法。技術面通過以后呢,工程面的情況對不對呢,那再做驗證,再做驗證。那么這個地方講的,便是這種狀況。這是我們先提供給各位做個參考,做個參考。要不然你會覺得說,為什么要入定? 那你也只看到佛入定放光而已啊。
入定是基本條件,在放光當中它才講工程面,才是經(jīng)文的記載。所以,學佛啊,必須要有定,不要以為現(xiàn)在書讀多了,這些經(jīng)文文字我都看懂了,那就有慧就好,不必定了,那是大魔王,在破壞佛法。
你一定要有禪定的基本功夫,不管你要不要禪定,你用念佛叫做一心不亂也可以,沒有不行,哪個法門它用的詞不一樣,那不要緊,詞不一樣不表示那個不一樣,那個標地是一樣的,就是不起妄想心,止住妄想心的這個部分是一樣的。用詞不同不要緊,講心一境性、講一心不亂,或者我們講置心一處,那所指的狀態(tài),心的狀態(tài)是一樣的。
好,昨天我們講了兩個,第二會呀,文殊師利菩薩表示信,他不入定,因為信不入位,我們講六位行法當中啊,信位不算。六位行法,第一位就是十住位,第二位是十行位,第三位是十回向位,第四位呀是十地位,第五位是等覺位,第六位是妙覺位,這個叫六位行法,他的次第呀很清楚。那十信位不算,不算。
這個,以后有機會啊,我們再跟各位講十信位是什么,從理論上來講的。從經(jīng)典上來講的和理論上來講的,就論的講法和經(jīng)的講法是有很大這種的不同,因為從論的立場跟經(jīng)的立場不同。
那第三會呀,佛是入無量方便三昧,這個就要講十住位的部分了。
住啊,是安住的意思,住啊,另外一個解釋就是解,了解,十住位也就是十解位,你必須解,解了以后才能行,所以十行位講的是實踐,你要去做,你要去做。那十住位你要充分了解,要徹底了解,這是一個不同。十回向位呀是擴大,是擴大;叵,外國人是把它翻成donation, donation是奉獻。它不是奉獻,它是擴大的意思,就是你把所了解的去實踐了以后呢,實踐的成果要擴大,要擴大。所以十住位呀,先入無量方便三昧。我們在解的時候啊,跟各位講。
你解不行,因為你所解的為什么不行呢?因為都是意識形態(tài)啊,所以你們常常講“啊不是這么說嗎?”“學佛不是要吃素嗎?”誰跟你講不是要吃素呢,學佛就是要吃素啊,你問的不是要吃素嗎?到底是是還是不是呀,我都搞不懂你到底在問什么。為什么?你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學佛不是要慈悲嗎?”自然要慈悲呀,要慈悲就要給你欺負嗎?你搞不清楚了。“那學佛就一定要被欺負嗎?”有沒有這樣問過?要慈悲就要給人家欺負?那不對呀!那為什么今天學佛會學到大家會這么痛苦。Σ粚?
我們學佛是要學著解脫啊,學佛學著要自在呀!可是呢,學佛又要受戒呀,受戒,受五戒就五條捆著。受菩薩戒就更糟糕,六條粗的,二十四條細的,六重二十四輕嘛。那你要是受梵網(wǎng)戒啊,受梵網(wǎng)戒更糟糕,十重四十八輕,哇,加一倍。那不學佛沒事,一學佛更糟糕,那怎么解脫?為什么?因為我們都被意識形態(tài)捆住了。
戒律是人生解脫的基本藍圖,知道嗎,弄清楚啊,生命價值的基本藍圖,戒律不是要束縛你的,戒律不是用來捆人的,戒律是在幫助你解脫的。而結果我們學佛以后,全部被陷害了,為什么?因為你弄錯了,因為你都用意識形態(tài),僵化,腦筋僵化,你所認知的僵化。
我們知道啊,最近吶,我是把它叫做新興宗教,科學主義者都是新興宗教,它本來是教我們不迷信。但是你知道啊,那幾個發(fā)明的科學家,他是不迷信的,你會發(fā)現(xiàn)啊,那些發(fā)明的科學家是絕對的宗教信仰者。就是他的徒子徒孫吶,他的腦筋都僵化了。因為他迷信科學,你知道嗎?所以我說,科學是新時代的宗教。很多人一講宗教他就不信,他就用他的一套道理出來講,那就是標準的科學教的叛徒,科學教的叛徒?茖W家,真正的科學家,他絕對是個宗教的信徒。但是那一些讀個幾本書就以為他是科學家,動不動就講科學定律的人吶,都是科學的叛徒。
因為科學不叫你迷信科學,你要記得這個原則,科學不是叫你迷信科學,科學是叫你用科學的態(tài)度啊,來處理一切人世間的事,就像宗教一樣,宗教不是叫你迷信宗教。
宗教在古代來講啊,用現(xiàn)在的話來講,宗教就是科學。所以宗教在以往它幫人解決人生中的各種困難,乃至幫人治病,都是科學呀,那就是古代的科學嘛,只是它的名字叫宗教而已呀。所以呀,各位要是真的是受過現(xiàn)代科學教育的人,你就更應該有這種警覺性,不要迷信科學,就像我們告訴你不要迷信任何的宗教。你對宗教應有一個正確的態(tài)度,正確的心態(tài)才是重點,不是你信不信的問題。
所以在這個地方啊,他首先提出來的就是“無量方便三昧”。方便,方便這句話,這個詞啊,用現(xiàn)代的話來講啊,方便就是彈性,彈性,你要有彈性,不要沒有彈性。堅持一定這樣一定那樣,那種堅持呀,會使你的思想僵化,你缺乏應有應變的能力,缺乏應有的應變能力。所以佛法非常重視呀方便法,你要記得這一點。
所以方便用現(xiàn)在的話來講叫彈性,你為人處事應有一定的彈性。有了彈性你就可以包容別人,包容知道嗎?什么叫包容啊,包容就是你錯我對,那我才能叫包容你,對不對?你不要弄到我錯你對,好了,我包容你,我都錯了,怎么還能包容人家呢,對不對?包容就是他錯了我對,但我能夠接受他包容他,而不受影響,有沒有?這一點是彈性的問題嘛。
所以昨天跟各位講說,你不要老是說對不對。你一直論對不對你一定不能包容對方,對方不對又怎樣,你要包容他嘛,因為他不對所以你包容他嘛,他對你還叫包容啊。對你本來就應該接受嘛,是不是這樣?
所以宗教在這個地方,尤其佛教,我們講佛教在這個地方,那我告訴你呀,真的是人類生命的精華,人類文明最高、最高的境界。你稍微留意一下。
我們一直講包容,大家也想包容,包容是氣不過了怎么包容,對不對?“他錯,他錯了,我為什么要包容他。”就是錯了才有包容嘛,他對呀就不叫包容了,他對你就只有接受嘛。但是這一點,我們很多人做不到。
無量方便吶,你慢慢去體會,佛陀入這個定,然后才能夠講出啊,讓你無所不知的,你都能夠解,十住,十解嘛,十個解的次第,你要了解的次第,它分十個次第。這里面吶,包括十個心,信心、精進心、念心、定心、慧心等等,十個心。那我們,透過這個定,了解“解”的內涵,就是一個修行的地方。
但你要知道,這個定到這里呀,你前面的解脫已經(jīng)超過了噢,而且你已經(jīng)破無明了,無明又起作用的地方,這已經(jīng)比阿羅漢高上好多級了。
那第四會呀,叫做“菩薩智光三昧”。是行,慧行啊,是有智慧,所以叫智光三昧。行就實踐吶,我們常講修行,修行,修行是修自己。透過現(xiàn)代的話來講,修行吶,很簡單,就是修理自己,把自己修得哦,亮晶晶的,這個叫修行。
可是我們今天在修行,都在修理別人,哈哈,不是修理自己的。修理別人叫斗爭。修行是修理自己,“我哪里有錯我要改呀”對不對?那不是修理自己嗎?人就是這一點,耐不下去,修理別人很爽快,修理自己很痛苦啊,所以修到最后不會修的都在修理別人。修行是要修理自己呀,所以才叫修行嘛。修理別人哪叫修行,修理別人叫斗爭,我們不斗爭。佛教是絕對和平主義者。
自己哪些地方有錯,我跟各位講一個很簡單的行法,你自己都可以修。佛教講業(yè)力,業(yè)力知道嗎?講業(yè)啊,英文叫karma。這個業(yè)到底在指什么?我跟各位舉幾個例子你看看。你說“我對,他不對,可他講話人家聽,而我講話我對人家不聽。”自己氣得要死,有沒有?不用氣,這個叫業(yè)力。業(yè)力現(xiàn)前叫業(yè)相,這個就叫業(yè)相。當業(yè)相現(xiàn)前的時候,你不要去怪別人“啊我對呀,他們沒智慧呀,他們就什么逢迎呀,巴結呀。”“他明明不對為什么聽他的?”別怪,對我們來講這叫業(yè)相,當業(yè)相現(xiàn)前的時候啊,你只有拜懺,只有拜懺。
而且我告訴各位,越聰明越能干,精明能干的人吶,業(yè)相特別多,尤其呀,精明能干又福報不足的人,你不用氣啦,你的業(yè)很多就對了。只有拜懺吶,要不然你的業(yè)相,你的業(yè)苦啊很快會現(xiàn)前。不信你看看“明明這樣是對”。
我想最典型的例子啊,就我們在家里。你跟孩子講,孩子不對,明明就應該要怎么樣,你跟他講這對不對講下去啊,孩子就說:“你對呀,好吧,那家里讓你住,我去住外面。”你看看你苦相現(xiàn)不現(xiàn)前,馬上就現(xiàn)前。
所以當你發(fā)現(xiàn),你是對的,對方是不對的時候,然后你的對不能兌現(xiàn),他的不對一直兌現(xiàn)的時候,你只有拜懺。真的跟各位講,就是要拜懺,這個是啊,修行人很重要的地方。但是我們因為常常在修理別人,不是在修理自己,所以業(yè)相現(xiàn)前吶。你就一直怪別人,到最后只好苦報現(xiàn)前?鄨蟋F(xiàn)前吶,不是業(yè)相現(xiàn)前而已。所以會修行的人當業(yè)相現(xiàn)前趕快懺悔。
那你不知道拜幾拜呀,我告訴你,基本上108拜。你說“我這個拜三拜就懺悔了。”告訴你多拜105拜是你的福報。不要跟因果那么計較。可能拜108拜都還不夠,那你就還要再加108拜。你說“我算的好好的,這個拜三拜、拜五拜、拜十拜。”那太小器了,這樣越計較你會越痛苦。
這個,無量方便告訴我們解的方式。
那,智光三昧是告訴我們行的方式,修行吶,你要懂得這樣去做。解的方式那是一種彈性嘛,但是行的方式,只有去實踐吶,行就沒有,沒有彈性了,你一定要去做。
而且,尤其像懺悔這種法門,寧可多不可少。寧可多,因為多了是你的福報,多了是你的福報。你不要以為說:“我這個大概拜五拜就夠了。”“師父說拜108拜,我拜一半54拜。”不要那么計較。
那么,當然以懺悔來講,懺悔不是那么簡單的懺悔“噢我拜一拜就好了。”懺悔當中要供養(yǎng),要請法,而這個都是你自己要搭配的。當你在懺悔的時候,搭配供養(yǎng),那福報很多。你會請法的話,在懺悔的時候又會請轉*輪,這樣的話,那你貴人會很多,這就是一種配比呀。看你修的福報在哪里,那就看自己了。
這個叫什么,你知道嗎?這叫修密的法門,這個叫什么灌頂。我看大家都一直看這里,沒有人打瞌睡,這個就已經(jīng)灌頂了,密法修法已經(jīng)灌頂了。你不要在那邊想說“嗯,這樣有算嗎,我又沒有包紅包,又沒有跪在這里,你又沒頭摸一下,沒有灌個水,這個叫灌頂嗎?”灌頂就是這樣,你可能會覺得說“一定要有個法王升座啦,念念有詞啦,那叫灌頂。”不是。
你了解了怎么做,那你照著去做,說讓你了解就叫灌頂,那個灌頂是可行的,那個解說才有意義。灌頂不是儀式,是法身慧命的傳遞,你那邊有沒有接到?有接到就對了,接到你就要去做,不做就會爛掉。有沒有種過東西呀,種子放下去呀,你不弄好,不讓它發(fā)芽種子就會爛掉了,長蟲了就沒用了。這個就是要留意啊,灌頂?shù)牡胤健?/p>
那么,第四會是善思維。善思維是第四會,善思維,就開始要進行的修行狀況。智光三昧是那個,十回向位的,十回向位的三昧。這個,“菩薩善思維三昧”,善思維這個思維的本身是具有行的部分。
思維,你可能會想成只有大腦。佛教不講大腦運作,只要知道就要做到,這是佛教的一個思維模型,基本的思維模式。所以,善思維呀,就我們一般用詞呀,比一般的傳統(tǒng)的思考不同,就是你想到那里就要做到那里,你想到那里沒有做到那里不算。
那古人告訴我們,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你知道善,善是小善,小善不要緊,不要緊你就沒做,沒做就零分嘛。對不對?你不要以為,這個小惡不要緊,小惡不要緊你做了,做了就要扣分。所以你知道,就要做到,這是佛教的一個基本定律。
所以善思維是十行位的行法,智光三昧是指十回向位的行法。它這個定跟慧是相輔相成。那大智慧,光明三昧,就是十地位的部分。十地叫做隨分覺,那個前面的部分叫相似覺,相似覺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我們把十住位叫做上賢位,十行位叫中賢位。十回向位叫做上賢位,這個叫相似覺,相似。
這個我們講到論的時候再跟各位談,這個叫做三覺五位。三覺就是:本覺、始覺跟圓覺,這個就是三覺。五位呀,本覺就是不覺位,那么始覺里面分三個,一個是名字覺位,一個相似覺位,一個隨分覺位跟圓覺位,這樣一共是五位。這個行法呢,我們在講論的思想時候再跟各位談。
那十地位是隨分覺,又叫做十圣位,圣人,真正有成就的,是指這個部分。那這個部分的成就當然比阿羅漢那個成就是不一樣,那是超越是很多的。
在這個部分,那是要大智慧來起作用的。這個大智慧不是我們講的,《華嚴經(jīng)》里頭用“大”這個字的時候,是跟一般的字不一樣。我們講慈悲,大慈悲,這定義是不同的,不是說慈悲是饒益十個人,大慈悲就是饒益五百個人,不是這樣的定義。那兩個定義的方式是完全不一樣,這個,以后有機會我們遇到實際文字的時候再跟各位談。
那么智慧和大智慧有什么不同呢?我想就在這個地方跟各位談。一個禪定呀,我們一般經(jīng)典在定義“大”“小”之間,是沒有什么明確的差異的,它只是一般的形容詞而已。而《華嚴經(jīng)》的這種語言模式里,這個不是形容詞,是不同領域的。
所以智慧來講的話,智慧就是感受生命存在的能力。那么,你要真正感受生命存在的能力呢,是要有空性,這是第一個定義,你先注意到。智慧的定義是感受生命存在的能力,要感受生命的存在要有空性,沒有空性你感受不到生命的存在。
那你要怎么樣,我舉個例子讓你去感覺啦。
你說“我是誰?”你去感受“我”的存在。你可以有很多例子,“我就坐在這里啊。”坐在這個是你嗎?對不對?你會說“這個色身是我。”那躺著睡覺的時候我那里去了?你說“我做夢去了。”是嗎?你死的時候,“我”還在那里呀,對不對?“那我,這個真實的生命,是屬于呼吸呢,還是思考呢?”“那個會思考的是我,那思考從何來,我在哪里?”這個地方你沒有證得空性,你體會不到。
那么唯物主義,講到這很抱歉,我不是講共產黨,我不是講共產主義哦。唯物論的人一直以為要有一個東西來解釋,這里是沒有東西解釋的,因為你的大腦夠不到那個地方,大腦夠不到那里。只要用大腦,大腦在思考的東西,我們前面講過,它就是記憶,合理的推理跟目標嘛,跟目標,這個構成的是虛幻的生命,不是真實的生命。
真實的生命來自信心、疑情,它才能產生智慧。所以這個里面講的是空性,跟你一般想象的不一樣。當你開始從這邊去探討啊“我是誰?”你才有答案。而且那個答案你得到的時候,你會有一種恍然大悟,忽然之間的那種感覺,而這個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我講不出來,我講不出來,我知道但我講不出來。”當你有那種感覺的時候,告訴你,幾分相似,幾分相似,我不跟你講那就是了,因為你到底怎樣我不知道。我用語言講給你聽,也只能是幾分相似。那當你真正到那里的時候,那就印證。我要告訴你對或不對,那就是“春到枝頭已十分”,那就不是幾分相似了,已經(jīng)十分了。
這個你要留意到,這個叫做智慧,我們講的智慧是這個。
那大智慧呢?大智慧有什么不同?大智慧呀,不是非空性,大智慧是以空性為基礎起無量無邊的妙用,起無量無邊的妙用。換句話說,他已經(jīng)由彼岸再回到此岸來了,你要智慧要空性是由此岸到彼岸,大智慧呢,是由彼岸再回到此岸來。這個時候啊,他在紅塵里,不迷,你要留意到。
現(xiàn)在我們初學啊,我奉勸各位,你不要一直以為“我在紅塵里,我不迷。”我告訴你,紅塵千尺浪,它早就把你淹沒了,你不要不迷,你只是被淹死了而已。
這一個從彼岸再回到此岸來啊,那要有大魄力,要大魄力,一般的還不行。這里面啊,八地以前的菩薩做不到,八地以后的菩薩才能夠叫大智慧,他的空性不動而又能起無邊妙用,這個叫做大智慧。那么這個地方因為要講到十地呀,必須有大智慧才能講,講初地到七地不用大智慧。但是,七地圓滿進入八地以后,沒有大智慧他不能講,他講不出來。
所以各位要留意,大智慧跟智慧不一樣。智慧你說是這樣,那大智慧就比它大一點,不要用形容詞去講,它不是形容詞,它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東西。
這是指十地菩薩所入的三昧。
再來是“剎那際三昧”。剎那際三昧呀,是十地以后等覺、妙覺這邊來講的。為什么等覺、妙覺啊,他是入剎那際三昧呢?這剎那際三昧也就是我們跟各位講說,佛陀的境界呀,是一時,一時就剎那間完全現(xiàn)前的,要像看圖畫一樣,就像我們看一幅畫,你眼睛一看就全部現(xiàn)前,這叫剎那際三昧。佛陀的境界一現(xiàn)前就全部現(xiàn)前,稟然齊現(xiàn),森羅萬象,稟然齊現(xiàn)。這里面十方三世一起出現(xiàn),它的關鍵在這個地方,所以這里叫做剎那際三昧。那我跟各位談的,說,看佛境界呀,要像看圖畫一樣的看,不能像看電視一樣的看,就是因為它是剎那際現(xiàn)前。你看,這是一個關鍵吶。
這個就是等覺到妙覺,因為它要講妙覺,妙覺以前全部包括進去了。它在剎那際當中就把所有的眾生全部現(xiàn)前,包括佛陀過去無量劫以來的一切苦行全部現(xiàn)前,也包括佛陀盡未來際一切菩薩行全部現(xiàn)前,過去、現(xiàn)在、未來,此方、他方,一次全部現(xiàn)前,這個就是剎那際三昧。
那三十八品就第八會,也是普光明殿,就是普賢菩薩為會主,這個時候呢,入的叫做“佛華嚴三昧”。佛華嚴是因果同時現(xiàn)前,因果同時現(xiàn)前,這里就不是先因后果了,前面以前都是先因后果,那這個地方是因果同時。
我們告訴你,你要修學呀,先果后因,先立果,再修因,這個叫果覺因地相符泯,因心,因地的心要跟果地的覺來相符合。我們一般的講的都先因后果,但這個地方講的是因果同時,佛是果,華嚴是因,果在前面,因在后面。所以生命哲學里,假如用西方的語言來講生命哲學,我們就叫做果因律,華嚴特別強調是這一個東西。
你不進入剎那際三昧,你不能體會果因律是什么,所以我常跟各位講的是,學華嚴先懂得果因律。果因,各位都有經(jīng)驗吧,我們小時候講我的志愿,我們是講什么我的理想,是吧?“我將來要做什么,要做什么。”“我將來要做什么”那就是果,是吧?“我將來要做科學家”,那你會開始朝科學家這個方向走,對不對?因你就聚過來了。“我要當企業(yè)家”,有沒有?那你往企業(yè)家走,企業(yè)家的因也會聚過來,對不對?所以果立了因也就會靠過來。
現(xiàn)在你要修行,你要修什么?果先立,然后因就會過來嘛。所以我們跟你講,你疑情定在哪里?我要明心見性,好,你就定明心見性,那明心見性要怎么修呢?你的疑情會一起帶起來,對不對?我要開悟,那就開悟,果定了,那“因”會靠過來,對不對?我這樣算開悟嗎?那不開悟就繼續(xù)努力嘛。你要把開悟的因一直聚過來。
你要往哪邊走,你先定位,定了以后,疑情啊是動力,它帶你到那絕對的目標去,這叫果因律。和因果律不一樣,因果律是科學定律,果因律是人生的定律,知道嗎?不同啊。人生有一定的定律,不是沒有,假如你把科學定律跟人生定律這樣分清楚的時候,那你在理性中可以擁有科學定律的工作態(tài)度、處世態(tài)度,那你的人生呢,可以擁有果因律。有果因律的人,生活很幸福,很自在,會活得很芬芳。沒有果因律的人,會冷冰冰,天天都在論“對不對”。我跟你講,給你論個十年二十年以后你就知道,“對不對”根本沒用,對了又怎樣?對不對?你慢慢的去思考看看。
那第九會,逝多林園,是“獅子頻申三昧”。頻申,就是獅子一直叫的那種頻申三昧,也是佛入定以后所產生的一種狀況,在這里講的是事事無礙法界。他有這樣的定才能展現(xiàn)這樣的境界,他沒有這樣的定不能展現(xiàn)這樣的境界,他因為有這樣的定,所以它經(jīng)文就這樣敘述下來,那個層次呀,才能夠顯現(xiàn)。
我們把這個部分吶,簡單的跟各位做這樣的介紹,因為這個部分要談的話,從經(jīng)文的理論上來講,它還很廣。我們這一會呀,這三天要跟各位介紹這個部分,只是這樣簡單的跟各位做個說明。
以后我們講經(jīng)文的時候啊再來講,它為什么叫頻申三昧呢?頻就常常出現(xiàn),一直出現(xiàn)嘛,獅子吼啊,一聲叫啊又一聲一聲叫啊又一聲叫,頻申嘛。那這一種情況,他講的五十三參的次第就一直出來。
這五十三參的每一參,參參是獨立,但是五十三參又參參相容。這個告訴我們,生命的存在是這個樣子。我們看看自己的身體里頭,你五臟六腑每一個是不是都獨立的,對不對?可是你也會發(fā)現(xiàn)五臟六腑不能單獨運作,一定通通交織在一起,是不是這樣?你留意看看,我們五官也一樣,五官也一樣。它雖然眼睛跟鼻子是獨立的,但是它們相互有關系。你把鼻子蒙住,嘴巴蒙住,你繼續(xù)看,看兩個鐘頭看看,就看到極樂世界去了。它一定是交互運作的,一定是交互運作的,你不能夠說它們就完全獨立,其實不只這個樣子。
你再注意看看,你在生活中也一樣。家里的人,我們看夫妻倆個人,夫妻倆個人是個獨立體,但是這兩個人也是個一體,從家庭來講夫妻是一體的,可是從個人生活來講兩個是獨立的。你吃你飽,我吃我飽,我不能夠說“哎,我忙,你替我吃飽就好。”能不能這樣?不行。兩個獨立體嘛,個人吃個人飽,個人修個人了啊,這是獨立的。可是共同經(jīng)營的這個家兩個是一體的,對不對?
那么在你的人生里,什么時候是跟人家一體的,什么時候是各自獨立的,這個你要弄清楚啊。你在一個單位里也是一樣,就這個單位來講,我們每一個人是一體的,都是里面的一個細胞?墒聦嵣夏兀阌质仟毩⒌,對不對?下了班你回家,那你就獨立,你回你的家他回他的家。你不能夠說“哎,我們上班是一體的,那我們下班也是一體的。”我看你腦筋有問題呀,不是一體,是有問題呀。
生命的存在就是這樣,什么時候是一體的,什么時候是獨立的,那你要能夠弄清楚啊。佛法教我們的就是生活,活得自在,交融在一起就是交融在一起,各自獨立就是各自獨立,互不妨礙。當你這一點不能掌握好的時候,那你的生活一定很痛苦。該獨立的時候想到我們應該要一起,該在一起的時候想一想我們應該獨立,在一起就矛盾了,你的人生是矛盾跟痛苦的。
佛法給我們的一個啟示啊,其實是,它完全講的就是人生嘛,就是一個團體嘛,團體是個生命,團體也不是一個生命,對不對?那是一個生命的時候你該怎么辦,不是個生命的時候你該怎么辦,那你能不能自在,這是關鍵啊。但是我們掌握不到。這就是佛教給我們人類最大的貢獻。
因為人類是個群居的動物,可是你發(fā)現(xiàn),因為群居的關系,常常有人迷失了,他不知道為何要活著,有沒有?這個人的生命這一段是空白,這個叫生死輪回的標準模式。而另外一個呢,有人說他要活出自己來,活出自己來他很痛苦,很多人常常為社會所不容,為什么?你自己留意看看,關鍵就在個人的生命空間和族群公約之間他不能取得一個平衡,這也是一個修行啊,一個修行法門。
那看看,各位你是屬于什么樣的狀態(tài),那你需要哪個法門,剛才跟各位談的是一個法門,所以灌頂了,F(xiàn)在各位談的又一個法門又灌頂了,哦,你有沒有灌吶?不小心傳了那么多法門,你有沒有灌到?所以修行啊,是這樣一種狀況。
我想我們休息一下,等一下我們在跟各位談“五周因果”和“六位行法”。
《四十華嚴》第8講(2007年01月29日)B
好,我們就開始了。
各位這樣聽有沒有壓力呀?華嚴是很具有學術氣氛的一個宗派,所以里面的理論和專有的術語,本來就很豐富。那您呢,也應該有個事先的準備。要不然,我講下去,你會很累。你會好像聽得很高興,腦子里頭一片霧颯颯,廣東人講的還臺灣人講的,我忘了。在聽的當下好像都懂,聽完以后啊,講給人家聽你就知道了,怎么接都不對。但是,這一關你能走過去,那將來在佛法中,在人生的旅程里,你就能夠自在。
那我是希望盡量不要講得太多,但是呢,它就是那么多。少了就沒意思了,這個是非?捎玫模浅:玫,套用一句俗話講叫人生哲學啦,很有用。好,我試著,盡量舉一些公案穿插其中,對各位來講可能比較有幫助,不會有那么大的壓力。因為這一趟下來呀,一弄啊就一堆一堆的,這個術語在那里。
現(xiàn)在要跟各位談的,也是《華嚴經(jīng)》里頭很重要的,叫做“五周因果”。講因果它有五種因果。不像一般人講因果律就一種因果啊,那個小因果,這個是大因果。
那因果有很多種,第一個叫“所信因果”。你信什么,這個因果就是我們講的果因律的意思,因為你信什么,就是你定的標準在哪里,那個就是果,然后你的行為會朝著那個方向來。那么在華嚴里頭所指的就是,你信阿羅漢,那你成就是阿羅漢,那你信辟支佛,那你成就就是辟支佛,你信菩薩,成就就是菩薩,你信佛,成就就是佛。那,雖然是講佛,佛的定義是什么,你的成就就到什么地方,這叫所信因果,你信那個,果就定啦,那你所進行的,那因那條途徑吶,就朝那邊走。
所以我們跟各位講說,你要帶著這個果,那果成為你的什么,一個疑情的目標,這是很重要的。
我們很多人吶,不體會這一點,因為你在人生的大海里,你沒有這樣摸索過,你不知道,你今天想當一個科學家,我想你在家里要買書呀,看節(jié)目啊,大概都往科學家這邊走,你不會朝企業(yè)家那邊走,對不對?你想要賺錢,那我想你會跟那理財那邊走,只要看到密密麻麻跳來跳去的那種曲線圖啊,你就會盯上去,因為那里面都是錢吶,弄不好,錢就一直跑啊,弄得好錢就一直跑進來呀,對不對?因為你對錢有興趣嘛。有的對權位有興趣,那你看看,你的注意力就會朝那邊走,那就是所信,你定什么位。
當然我們講的是出世間的,那個定位叫所信,世間的我們不談?墒聦嵣夏銜l(fā)現(xiàn),你世間的行為,還是跟這個完全一樣,只是因為你心量小。這是不同的噢,你慢慢留意到。
這叫所信因果,你信的標地是什么,那你的行就朝那個標地走。你想當科學家,你就會朝科學家的方向走;你想當企業(yè)家,你就會朝企業(yè)家的方向走,這叫所信因果。
第二個,叫“差別因果”。你定的目標雖然定出來了,但是它程序不同,有階段性的不同,這個叫差別因果,并不是我想成佛馬上就可以成佛了。
所以我跟各位講,你不要問我,師父怎么開智慧,我說開,你還是關著,對不對,呵呵,因為這里面牽涉到差別因果嘛。你的第一個階段沒有,第二階段沒有,第三階段沒有,你老是要問最后,那沒有用,沒有用,最后面那個階段一定可以達成,但是前面的過程你要有,要有啊,那你先把第一階段做好做第二階段,第二階段做好做第三階段,那每個階段是不同的,這個叫差別因果。
那我們的大腦就不一樣,大腦怎么不一樣呢?我沒有電視,我買電視回家,把電源一插,打開就有了。那我沒有智慧,那我就買智慧回家,智慧不是用買的,智慧是用鍛煉的,那么要鍛煉它有一個過程。
所以我跟各位講說,你買電視的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電視機會附上一個使用說明書,有沒有?那么大家在學啊,學佛啊,常常學那個使用說明書,你不能成就,你要學的是工程師手冊,知道嗎,工程師在用的那一本吶,那你才會修理電視啊。你只是使用說明書的話,它就告訴你呀,哪個要怎么調,怎么調,然后電源一插,OK,就通過了。可是一出問題呀,你不能修理啊。你要修理呀,那你一定要工程師手冊。
那你學佛,第一個階段你要學工程師手冊。第二階段呢,那你才進入啊設計圖里面,那你才會制造電視機嘛,你的生命就像這個樣子。
一般吶,我們所認識的,那一般的民間信仰,現(xiàn)在很多人在罵佛教是迷信的,那他是看到外面殘缺不全的使用說明書,就像剛才跟各位講的。
你要知道,三千年前吶,在更早還不講呢,光三千年前就好,人類非常閉塞的時候,智慧還沒有完全打開的時候,宗教負有人類全體所有煩惱跟恐懼的一種什么,解答的責任。所以當時啊,你生病也好,煩惱也好恐懼也好,你種種不知道如何解決的問題,全部都找宗教師。
換句話說,當時的宗教師身兼種種責任,包括老師,包括醫(yī)師,包括律師,你知道嗎,包括會計師,包括所有種種你人生中的疑難雜癥,通通是宗教師在負責。他是當時最具權威的知識分子,也就是現(xiàn)在所講的科學家。
今天,我們文藝復興展開之后,那么當然分門別類出來了,因為知識太多太復雜了,所以呢,各有專家,那你不過是把這樣一個生命體系加以分工而已呀。
你并沒有比古人來得厲害,而且你只限在某一個區(qū)塊里頭,更何況呢,你不見得什么都能,你要知道,你不是什么都能的。古代的這些科學家是什么都能的,今天的科學家只在某一部分能啊,其它部分根本就不懂。你留意到這一點。
我舉個例子你看看,中國傳統(tǒng)有五術,有沒有聽過?沒有懂五術的怎么可以叫中國人,對不對?叫山、醫(yī)、命、卜、相,山吶,就是看山,風水,醫(yī)就是醫(yī)術,算命、卜卦、命相,這叫五術,古人這些都懂的。所以你要看病吶,他就先看你長相,他知道你金木水火土哪一部分。然后呢,他問一下,你出生年月日。現(xiàn)在我們也要填出生年月日啊,但是你沒有意義,現(xiàn)在填出生年月日才是真的迷信,因為沒有意義,你知道嗎。但是古代啊,從出生年月里頭啊,算定你屬陰陽的哪一部分,你知道嗎。然后呢,你這樣的體質,基本上會得什么病,然后在現(xiàn)在這個時刻,來印證你的病怎么樣,那你一進來,他大概就知道你的什么病了。
今天的醫(yī)生哪懂啊,一定要各種檢查。沒有檢查,醫(yī)生不敢說你得什么病,他這光是醫(yī)理這部分就已經(jīng)退化很多了?墒悄,這些科學家卻以為他非常進步,你把那些儀器拿開呀,他根本不會看病,你知道嗎?
那以前都不要儀器呀,簡單的問幾個,他大概就知道你得什么病。那天一個小朋友,拉肚子拉的很厲害,他突然間跟我講,他說有人給他一個秘方,用姜泡茶。我突然想到,對,拉肚子,姜泡茶有效。但是呢,我還是記得給他加黑糖,黑糖加上去,姜泡茶,喝了,不到一個鐘頭,就不拉肚子了,要不要儀器呀?反而儀器所指導的吃了很多藥無效,那我們傳統(tǒng)告訴我們說這個叫感冒。你知道嗎?這感冒感到哪,感到腸子了,所以一直拉,那感冒了吃生姜嘛。你西醫(yī)怎么看呢?
所以科學家有時候,他是有出入的。我們不是說不相信,要,但是呢要有彈性。你慢慢去留意到,在這個部分呢,他是有一定的差距,不要以為說古代絕對迷信。人類經(jīng)過這么幾千年下來呀,我們已經(jīng)累積足夠的東西。有迷信的是因為你的意識形態(tài)僵化,你才迷信,不是古代人都迷信,你知道嗎?是因為你的意識形態(tài)僵化,沒有彈性,所以你迷信,古代人如此,今天的科學家也如此。包括我們自己都一樣,你在某一部分僵化就在某一部分迷信,你在全部僵化你就全部迷信,你要留意到這一點呀。
所以我們這里告訴我們差別因果,這是最科學化的東西,按照那個次第一步一步來。所以你一定要讀書,對不對,從國民學校到初中、高中到大學,一步一步走上來,這是次第嘛,這是差別因果嘛。所以你要學人生的智慧也是一樣,先了解自己,然后了解族群,然后逐漸擴大,然后“平等因果”,是講人生的另外一部分,平等呢,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能成佛,平等。
那這是指什么,指你的佛性是完全平等的。但是你現(xiàn)在呢,所顯現(xiàn)的像就是不同,就是不同。所以呢,人家當領導,你當被領導,對不對?那你看到領導就必須恭敬,那你不能夠說領導我們平等平等,你欠揍啊!對不對?平等因果講平等因果的部分,你要知道,還有差別因果啊,你在領導面前最好你是差別因果,不要講平等因果。
所以佛法在告訴我們是非常圓融,非常圓融。那你自己的意識形態(tài)不圓融啊,那是你的事啊,不要怪到佛法來,所以要有足夠的彈性。它講平等因果,也講差別因果,有沒有?佛法在講,尤其華嚴,《華嚴經(jīng)》,極盡圓融,非常圓融,所以它這些都是并舉的,它五周因果,五種因果統(tǒng)統(tǒng)講啊,它不是只講一個含糊籠統(tǒng)的因果。
第四個叫“成行因果”。修行啊,你要去做,不做的話,什么因果都沒用。有個故事這樣講,這是印度人的故事啦,我們講一講變成我們中國人的故事。
它說啊,有個太太很懶惰,先生都煮飯給她吃。有一天,先生要出差,出遠門,怕這個太太懶得沒得吃,所以他就做一個大的燒餅給她吃。然后呢,他又怕這個太太吃不夠,大燒餅弄很大,掛在床上給她吃。當他出差回來,這太太還是餓死了。為什么呢,因為她懶得翻身。連翻身她都懶得翻,所以前面咬,咬光吃完了,因為她不想翻身所以就餓死了。所以你連這個都不想做,那還要救你,也回天乏術,你必須要去做。翻過身來還有的吃嘛,她連翻身都不翻嘛,那還講什么。
當然這樣的一個故事啊,形容是比較過分啦,還不至于有人到這個樣子。但事實上告訴我們,你不做不行無意。所以你解能解,解一公里呀,不如行一寸,你行一寸有一寸的進步,你走一步有走一步的進步,你都不走根本解的再多也沒用,所以它叫成行。
你必須去做,你不做無效。因為不做,所以它就產生宿命。佛教是絕對反宿命的,沒有宿命的。你會有宿命的,是因為你不做。
你做了,我們跟各位講,你照著佛教所指導的修行,你的命運百分之百徹底改變,知道嗎?那你不修,那只好這樣,你命中注定你該死,你就去死好啦。那你要修行,命運可以改,可以改,不但可以改,是百分之百,所以我們這個叫做生命改造工程。修行兩個字的定義就是改造生命的工程。∧阒绬,生命都可以改造,命運有什么不能改呢?
那你就坐在那邊自哀自憐“唉呦,我這么漂亮都沒有人愛我。”去死好了,那么漂亮啊沒人愛你,人家愛你,你根本不跟人家相應嘛。不對,社會上不會這樣。有個俗話講,“生你緣不生你美”,媽媽生你呀,是生你人緣不是生你美麗。美麗沒用啊,要有人緣吶,人緣是什么,你要跟人家互動,才有人緣吶,你光很漂亮,很漂亮沒人緣。漂亮只是自己對著鏡子,漂亮有什么用嗎?你有人緣人家喜歡你就好了嘛,管它漂亮不漂亮。那你沒人緣,你就照相片貼到墻壁上干嘛?對不對?人一定要有人緣,那人緣是做出來的啊,你跟人家互動來的啊。你不要自己在那邊我很漂亮,很漂亮掛在墻壁上好啦,是不是?你看很多明星不是都掛在墻壁上嗎?
要有人緣,這個人緣是走出來的,是做出來的。那你,可能你的個性,你的習氣,尤其是理想派的人,我跟各位講,理想派的人很糟糕,他活在自己的象牙塔里,他很有理想,可是跟人家老是起沖突,和不來,明白嗎,這種理想派的人更要注意,一定要行動起來,行動起來。
所以你去注意看,理想派的人,再學習理論是最糟糕。理想派的人學理論吶,那就變成象牙塔里的人,鉆牛角尖。所以你看,理想派的人學理論,尤其學經(jīng)濟理論或財經(jīng)理論,他只要到股票市場噢,滅頂?shù)牡谝惶柸宋,因為他都是理想,你知道嗎?/p>
那一種行動派的人噢,你看,他出社會啊,很容易成功。因為行動派的人最有人緣,最有人緣。他不但有人緣,他有一種敏感度。敏感度,他會感受到這個社會的脈動,他知道群眾喜歡什么。
理想派的人啦,糟糕就糟糕在,他感受不到群眾喜歡什么,他只想他要什么。你去注意看看,理想派的人吶就是講他的理想,他理想、理想、理想,那別人講什么他沒聽到,他只想到他的理想。
在座各位啊,我講的是在座各位,說到你啊,純屬巧合,不是我故意要說你。
這個是我們非常值得,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思考的,讀書人噢,討厭的就在這里,都是理想派,知道嗎?這理想派就很糟糕,他只想他要的,沒想到別人,尤其是群眾要什么。
所以你去注意看看,那個市場學,各位有沒有學市場的,市場行銷的噢?你要留意到,假如你也是理想派,很有理想的市場行銷專家啊,你最好不要請他當顧問,要死比較快,知道嗎。那個市場學的行銷專家啊,是要行動派,行動派就是對讀書啊大概每次考試都不及格,在班上都是掉車尾的,滿江紅的,那個當市場行銷的負責人噢,一定成功。我跟你講,講一定噢,是指百分之九十九,那另外那個不算吶,那是投機分子。
為什么?他對理論吶沒興趣呀,他對實物有興趣。對實物有興趣的人吶,實物嘛,就是市場的人,跟市場的商品,他要直接的關心嘛,他對這個有興趣他的反應是最敏感的,所以他要選擇商品或者選擇顧客,他準確率很高。
理想派的人不是,理想派的人所創(chuàng)作的東西啊,都是叫好不叫座,我們是不是這樣講?叫好啊,這個很好啊,誰買呀,沒人買呀,因為他叫好不叫座嘛。
那個實物派的人呢,他務實啊,他對于市場的反應,他很能掌握那社會脈動嘛,所以他所創(chuàng)作的東西呀,叫座不一定叫好。所以你去看電影就一定這樣講啊,很叫座啊,叫座票很好啊,又是創(chuàng)票房紀錄啊,但電影不見得好電影,但是呢,他就賺錢了,這個就是市場行銷啊。
那我們在修行的人吶,既要叫座又要叫好!凡是叫好不叫座的,不叫做真修行人,那是理想派,叫座不叫好的是市場專家。修行人就要叫好又叫座,至少嘛,要叫座又叫好,不管你叫什么,要“雙叫”。
那現(xiàn)實生活啊,最少要叫座,對不對?不叫好不要緊,你錢賺到了。就怕那種叫好不叫座,叫好不叫座常常會把自己的財產和親戚朋友的噢,統(tǒng)統(tǒng)賠進去。他是很好,很好又怎樣,財產變別人的了,這個就是這種狀況。這個你留意一下。
我們?yōu)槭裁粗v成行啊,行是實踐,真的要去做。而做呢,要跟群眾有關,要跟群眾互動,不管你這輩子,多理想多鉆牛角尖,這輩子開始多學一點,多修一點,跟群眾的互動關系,這是非常重要。
我們知道很多英雄啊,常常感嘆“時不予我也”,那是叫鳥雄,不叫英雄,連梟雄都夠不上,梟雄啊,是叫座不叫好,所以才叫梟雄啊,英雄啊是叫好不叫座,所以餓死啊。他會在感嘆吶“時不予我也”。然后啊,這些群眾啊,都是沒水平,都不會欣賞,所以你去餓死好了,這就叫英雄啊,英雄都。所以你知道,自古以來啊,英雄感慨,英雄是什么都不欠,只欠一個東西,英雄欠現(xiàn)金。
你看看是不是這樣,英雄就不欠嘛,不欠現(xiàn)金的人不叫英雄,這是千古不變的定律。你看看自古以來的英雄啊,統(tǒng)統(tǒng)欠錢,要人家救命。韓信當年也是欠錢,連飯,一碗飯吃都沒有,等到他當一大將軍的時候,為了感恩那個河邊老母啊,對不對?施他一碗飯,使他沒有餓死啊。他為了去感恩,大將軍帶著部隊去啊,他用一碗黃金回饋給那河邊老母,有沒有?他就是連一碗飯的錢都沒有啊,才叫英雄啊。沒有人說衛(wèi)青、霍去病、duo xian是英雄呀,因為他是貴族,他不欠錢嘛,那不叫英雄啊。你留意看看,希望各位呀,不要當英雄。
成行因果特別強調這個,一定要做,做到大眾滿意。大眾滿意你記得啊,哦,大眾滿意不說一百分,最少要八十五分。假如連這個都沒有,弄到最后有兩個人嗔你,那兩個人出錢跟你作對,完了,完了。這個,在佛法的修學里頭啊,這個很重要,一定顧慮到群眾的存在跟群眾的需要,這才叫渡眾生啊,才是饒益眾生啊。不是個人你要我要,你為了他而犧牲你自己,叫阿呆。自己的要怎么樣、要怎么樣,這個叫英雄嘛,對不對?
所以你一定要留意到,群眾,廣大的群眾普遍所需要的,你這個部分要做到百分之八十,八十五。應該來講,八十分是及格呀,八十五分啊是應該,九十分、九十五分是優(yōu)秀,在娑婆世界達到一百分很難吶,我們也不要求一百分吶,所以呢基本上是八十五分。這個就是對學菩薩道的人所做的要求。
所以我們不跟各位講對不對,那是另外一個層面的東西,我們要談的是群眾到底要什么,我們要什么樣子,透過他的需要來提升他,這個是最重要的地方。
第五個叫“證入因果”。成行你要去做,做到要證入。證入啊,這里面我們要跟各位談幾個。
佛法里面在談的幾個東西呀,第一個,我講的佛法是指華嚴,華嚴指的是三世間,一個智正覺世間,一個器世間,一個眷屬世間。現(xiàn)在一般人學佛,所急著要求達到的標準,是智正覺世間,就是你要成佛要開智慧,都講這個部分,這個沒有錯,這是一部分,也就是本體,本體的部分。你要有,沒有錯。
但是本體要達到一百分吶,你一定器世間要有,眷屬世間要有。假如你的本體得到了,而眷屬世間不能圓滿,所以眷屬世間你在五十分以下的,這叫做偏真,偏真只有一半。那么你智正覺世間的成就啊,你一定要達到眷屬世間九十分以上,器世間也要九十分以上,你不能夠什么都沒有。
所以我們對于很多出家眾,自己一個人住在一個茅棚里呀,不是很鼓勵。這茅棚啊,住一段時候閉關可以,你要出來回到社會上來。要不然你自己的成就啊,即使本體能得到成就啊,也只是非人格定性法身。所以我們昨天為什么跟各位講,人格法身跟非人格性法身。
因為人格法身是要在群眾中鍛煉的,因此你這一個眷屬世間一定要達到九十分以上。而眷屬世間要能夠廣度啊,你必須有一個器世間做依靠,就要有一個道場做依靠。那么道場呀,要經(jīng)營,要建設,要管理。
你看,這里出現(xiàn)了。道場只是個相,你的眷屬是作用,你在經(jīng)營管理這個道場的時候呢,那么群眾也開始在這里運作,有沒有?這個就是用。所以,它有相,有體,有用,所以叫體相用。
你假如體相用不具足的話,三世間不夠,那你所成就的法身是一半而已,叫做非人格法身,要留意到。∵@個是證入的時候,是三個體相用同時要具足。
所以《華嚴經(jīng)》全名是《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佛是果,花是因,用萬行因法來莊嚴佛果,所以叫華嚴。那“大方廣”是“體相用”,這基本上是體相用的境界。
因此啊,在修行中,華嚴講的是雜花莊嚴。雜花莊嚴吶,它不是純花莊嚴,純一種花不行。我們看荷蘭吶,那郁金香花園。那天看到伊犁呀,新疆伊犁呀,那邊有薰衣草,薰衣草園,那是單一花。單一花有單一花的作用,但是不能成佛,成佛的生命是雜花莊嚴,各種花都有。
換句話說,在我們的世界里,每一個人是一種花。你這個生命的花朵要盡量,要盡情的開花,充分的開花,那你才能活出你生命中的芬芳,活出你生命中的燦爛。那你假如不經(jīng)過這一關,你的生命呢是被人家壓縮,對不對?你會開別人的花,那你是什么種,怎么開別人的花?你是什么種開你的花,盡情的開花。
所以我們在這里要求的這個證入啊,是指全方位的,不是單一的。一般講的證入啊,是指智正覺世間的部分,這在佛門中叫做偏真。
那外道的證入就不一樣了,外道的證入叫特異功能,F(xiàn)在你看很多,有些,應該講很多也沒錯啦,假借佛教的名義,說什么功什么功的,只要講功啊,就是外道的特異功能,包括是氣功什么功都一樣。要練功啊,從強身的立場來講我們不反對,強身我們不反對,色身養(yǎng)好是應該的嘛。所以中國人叫氣功,在印度啊叫瑜伽,這都是對強身有幫助的,不反對,但不是目標。假如把強身作為目標啊,那就變成特異功能。
那不是我們要的,我們要的是斷煩惱,免輪回,出三界。那你煩惱不斷,輪回不出,你還在那邊生死輪回,那不算。
那你說,剛才不是講,從彼岸到此岸嗎,那不是又在輪回嗎?當從彼岸到此岸的時候那不輪回,那不是輪回,那叫示現(xiàn),叫示現(xiàn)。從彼岸到此岸的時候在這里呀,看起來有分段生死啊,從彼岸來看吶,這些都不是生死的,你要留意到,這是不同的。所以我們現(xiàn)在從此岸看此岸吶,你一定要到彼岸。從彼岸到這里來是大智慧示現(xiàn)吶,那不是我們現(xiàn)在所能講的。
你不要以為說“我是六祖”。啊,六祖,你現(xiàn)在是欠煮,還沒下鍋去煮,所以你還沒熟,不要以為你六祖。這個是基本的,我們提供給各位看清楚的這種狀況。
再來一個我們要跟各位講的叫六位行法。
這個,我們這樣一個講下來,那個份量相當重啦,但是沒辦法,要跟各位講解《華嚴經(jīng)》啊,就那么重,挑不起來也要挑,試試看,回去再慢慢挑。
有個人很有名,像曹植,聽說很聰明。有一天人家問這一只大象有多重,哦,他沒有那么重,那么大的稱,可以把大象吊起來稱。他說“我有辦法。”
他用什么辦法呢,他先把那個大象牽到船上面。船吶,那個會沉下去,沉一半,沉到哪里,再把大象牽起來,然后放石頭,哦,放到那條線的地方。然后呢,他把石頭拿起來稱,一點一點,一塊一塊的稱。然后把那個總量加起來的那個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有沒有?這個叫做智慧,他聰明嘛。
是不是曹植啊,我不知道,因為佛經(jīng)里有這么一個公案。結果跑到中國來,還有一個人那么厲害啊,剛好跟佛經(jīng)的公案一樣,那個,無所謂。
這告訴我們啊,你要懂得運用,運用。
那現(xiàn)在呢,我們要跟各位談的,這個六位因果也是一樣。修行啊,它有次第,華嚴講六個次第,前面就十信位以前的部分,都叫資糧道,它只叫名字覺,名字上叫做覺悟,事實上還沒有,所以叫名字覺。那我們各位基本上現(xiàn)在發(fā)心都來學佛啊,都叫做名字菩薩,名字上叫菩薩。
我們常常這樣叫,同修啊,怎么樣啊,基本上都叫菩薩,各位菩薩,老菩薩,這個小菩薩,有沒有?有的這些都叫菩薩,這叫名字菩薩,你不要以為人家叫你菩薩,你屁股就翹起來了“我現(xiàn)在叫菩薩噢。”那個叫名字菩薩。
那么當你開始修行,從華嚴來講啊,這個是很嚴格的,是指你要破無明以后,還要經(jīng)過一分保衽。因為你破第一個無明叫做我執(zhí)無明,證七信位,然后再破一個法執(zhí)無明,就是雙破,我執(zhí)無明跟法執(zhí)無明,是九信位。那在阿羅漢來講,這已經(jīng)不得了了啊,這個還不算,還要經(jīng)過一分保衽,加以擴充,加以擴充,然后開始轉入這一分保衽成熟,成功以后啊,才叫做十信滿心。十信滿心就是圓教初住位,那華嚴修法從這里開始。
那今天我們我執(zhí)還沒破,法執(zhí),更不知道,不要說破。很多人一學佛以后啊,人家說不能執(zhí)著,人家問他你喜歡吃什么。“哎,我什么都吃,我不執(zhí)著,我沒有執(zhí)著啦。”這個叫欠扁,欠修理的。
你要先看清楚“我就喜歡吃什么,我就點什么。”
人家說“你很執(zhí)著呢。”
“是啊,我就要從這個執(zhí)著當中看清我自己,我為什么喜歡吃它。”知道嗎?你要先肯定自己呀!所以我告訴各位,當你要學佛的時候,首先要先看,我到底執(zhí)著不執(zhí)著。假如你什么都不執(zhí)著,什么都好的話,那我告訴你,你危險了,因為你這輩子啊,白來了,為什么呢?因為你不知道你是誰,你連你喜歡吃什么你都不知道,你不是“白吃(癡)”嗎?
你要很清楚地知道“哎呀,我就是喜歡吃什么,慚愧呀。”那還差不多嘛。要問你喜歡吃,“要不要吃北京烤鴨?”
“!不執(zhí)著,不執(zhí)著。“那你吃北京烤屁股好了。
你要知道你到底是什么,弄清楚,我執(zhí)一定要先培養(yǎng)起來,因為你有我執(zhí)才能破我執(zhí)嘛,那你現(xiàn)在還沒有開始,你就“我沒有,我沒有我執(zhí)。”那你怎么破嘛。你找不到我執(zhí),你就不能破我執(zhí),那你還怎么修。克赃@個叫做噢,意識形態(tài)。
因為佛法講要破我執(zhí)嘛,那你還沒有修就“哦,我沒有我執(zhí)。”其實回家偷吃,在這里問你要不要吃,你說“我沒有我執(zhí),我不能。”意思是說“我沒有吃,我沒有吃執(zhí)著。”回家才去偷吃,自己養(yǎng)兩只,一只烤出來馬上吃,留著一只明天烤,不行!
你一定要看清楚,有我執(zhí)才破我執(zhí),有法執(zhí)才破法執(zhí)。你不要一開始就什么都沒有,那是騙人的,騙人的。一定看清楚。
那么我們現(xiàn)在麻煩的事也是這樣。你一開始學佛,常常就有人這樣罵“那你們學佛人都這樣。”我們學佛人又怎樣,學佛人還是凡夫,不是已經(jīng)成就的啊。
你要注意啊,現(xiàn)在我們是發(fā)心要學而已,不是說我已經(jīng)成就了啊,你要留意到這一點啊。你已經(jīng)成就和發(fā)心要學不一樣。發(fā)心要學,叫發(fā)心嘛,初發(fā)心名字覺而已呀。那他,他是還沒覺嘛,叫不覺嘛,而我們是始覺的第一位叫名字覺。
再來呢,是相似覺,相似覺以后才叫做隨分覺,隨分覺全部成就才叫做等覺、妙覺嘛,那你都還沒開始啊,不要那么急,不要那么急。所以你不要這樣去蓋人家。
同樣,出家人也一樣,你是師父呢,師父又怎么樣,師父也要吃飯睡覺嘛,上廁所也要上廁所啊。你要師父就不要上廁所啊,統(tǒng)統(tǒng)都不去的是坐在桌子上的那一個啊,它就不用去了。
師父只是發(fā)心,住持三寶,這一點也值得我們恭敬。并不是頭發(fā)一剃,啊,師父就變成佛了,你搞錯啦。這個都要弄清楚啊,你不要產生那種錯,交錯啊,錯覺啊,不要產生那個錯覺。
所以我們從這地方看,這個,先弄清楚,這幾個狀況。
從十住位開始,在這之前呢,大家都還在摸索。從華嚴的立場來講都叫摸索,摸索到我執(zhí),才開始修破我執(zhí),摸索到法執(zhí),才開始修破法執(zhí)。都破了以后呢,要加以保衽,讓它充分成熟,那運用空性開始再修后面的部分,那才是華嚴要修的。
那這個部分呢,分六個階段。這六個階段呢,就是前面所講的“差別因果”要講的,一直到等覺以后呢,那就變成“平等因果”。好嗎,這個是相對的。所以那六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位,再加上等覺、妙覺一共六個,六個位次,這個叫六位。它的行法各有不同,所以叫差別因果,這個叫六位行法,十信位不算在里面。
所以《華嚴經(jīng)》你從這里看吶,它的情況非常的,要求標準非常的高,非常的高。已證阿羅漢還不算啦,還算名字覺而已呀。
好,這是第一個,他的次第這樣講。
那第二番,六位因果啊,是講什么?六位行法第二番講就是《離世間品》上面講的。它,前面在講是理論上的次第,六位,這樣子講。那么,到了《離世間品》這個地方,他講的是理事無礙,理事無礙。不是理法界而已,他講到事。
你一個人要修行的時候,其實這六位是綜合修的,綜合修的,它不是按照次第這樣一步一步來,所以這一點我們要告訴各位說,為什么“體相用”三個要同時修?它是同時修的,它不是先得本體呀,再來行那個教化眾生的工作,不是。
那么假如你是修小乘,那就要先證阿羅漢。阿羅漢證了以后,你會說我再出來渡眾生啦,你知道發(fā)生什么現(xiàn)象嗎?兩個字,叫“碰壁”。因為你跟眾生無緣,跟眾生無緣。因為你一直修阿羅漢,都不跟眾生相處啊,那你的因是已經(jīng)跟阿羅漢無緣了。
那你現(xiàn)在發(fā)心,要渡眾生,你要證阿羅漢,那你在群眾中,因為你在人群中啊,跟眾生有結緣嘛。那為什么呢,要現(xiàn)出家像呢,穿僧服啦?給眾生看。給眾生看,眾生會“阿彌陀佛”,那已經(jīng)你結緣啦,那你再回個“阿彌陀佛”,這已經(jīng)有緣了。
那你現(xiàn)這個現(xiàn)出家人家也會看到,看到以后罵你“哼!不事生產,坐享其成。”有沒有?
各位有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我也被罵過。“出家人什么都不做,浪費生命,米蟲。”我告訴你,他罵你呀,是跟你結緣,知道嗎。
那你“米蟲。”
我說“阿彌陀佛。”
“米蟲。”
“阿彌陀佛。”
“哎,你怎么都講阿彌陀佛,什么意思。”那就來了嘛,對不對?
我說“阿彌陀佛是祝福你長命百歲。”
“啊?我罵你米蟲呢!”
“我沒聽到啊”,我說,“祝你長命百歲。你滿意嗎?”
“哦!阿彌陀佛。”那不得渡了嗎?對不對?
他罵你米蟲、米蟲,你再返罵回去,那你就變米蟲了。因為我,我跟他幾個“阿彌陀佛”啊,他就給我“阿彌陀佛”嘛。那他也祝我長命百歲嘛,所以我這癌癥末期是不會死的,就這個原因啦。你要懂得,你不要管眾生對你怎樣,那是他的事,我示現(xiàn)出來。
各位大概沒遇過啊,我剛出家那個時候不久啊,因為我有一個習慣,我到餐廳去吃飯吶,那有師父在,我都有供養(yǎng)他。不管認不認識,只要是出家人,我就供養(yǎng)他吃飯。那時候吃一碗飯十五塊,那不是一碗飯,一碗面,素食面,十五塊。
后來有一個師父在那里吃飯沒錢啦,跟老板吵架。
老板還罵他:“沒錢還來吃飯!”
我說:“奇怪,那你開素食店,師父是你的老板呀。他來吃飯你應該供養(yǎng)他,你怎么跟他吵起來了呢?”
然后我跟他講了說“我給你一千塊,以后有師父來吃飯,沒錢統(tǒng)統(tǒng)我供養(yǎng)。”
“那個是假和尚。”
我說:“假和尚也是和尚。只要是和尚來吃就要免費!沒錢我付,你來找我要! ”
“哦,好吧!以后你記得,我跟你算賬。”
我說:“不要緊!”
就這樣子啊,所以我常常請師父吃飯,當然師父也不知道是我請的。
后來我出家了,在路上啊,常常有人這樣:“師父,你站好!”
我說:“什么事?”
“給我一拜!”
我說:“給你一拜,是我拜你還你拜我。”
他已經(jīng)拜下去了。
這個人講話就是這樣啊,“師父,給我一拜嘛。”
我說“是我拜你還是你拜我啊?搞清楚啊,給我一拜,我以為他要站著給我拜嘛。”
結果他拜下去起來,摸口袋,“等一下!因為在路上遇到你,我沒有紅包,對不起!這個…”
我說“這個什么?”一看,一千塊呢,不錯啊。
所以你要多結善緣。就有人這樣子,有人呢半路抓住你要供養(yǎng)要頂禮,還有人半路上見到啊,“米蟲”,那都是菩薩示現(xiàn),都菩薩示現(xiàn)。我們是要懂得說修行是從這個地方來修的,那就是孟子所講的“動心忍性”,你要從這里學呀,從這里修啊。
那這個地方講,還都是很廣泛很粗糙的部分。逐漸逐漸呢你就,因為你會帶著疑情一直往前走。所以我跟各位講要帶著疑情“這樣對嗎?”“他這樣供養(yǎng),對嗎?”“他罵我米蟲,我這樣答對嗎?”當然你現(xiàn)在看結果是這樣,你還沒有遇到那一種。
有一次我在高速公路休息站停車出來,那有一個“阿彌陀佛!”
我說“什么事啊?”我以為他要講話。
嘣!他車門就一關,“阿彌陀佛呢!”
什么意思。恳驗,常用的啊“阿彌陀佛”是罵人的話,你知道嗎?“阿彌陀佛”,我們在講是“阿彌陀佛”,可是他們有一種口氣是罵人的,“你有夠阿彌陀佛噢!”就是“你有夠阿彌陀佛!”那是罵人的話。
那,因為長途開車到休息站休息,他突然間講“阿彌陀佛”,我聽不太懂,我只聽他講“阿彌陀佛”,我聽不到他的口氣,到底是罵人呢還是打招呼。
因為我連續(xù)問了他幾次啊,他大概口氣軟了。
他就說:“你認識他嗎?”
我說:“認識誰?”
“啊,你跟虛云大師什么關系?”
我說:“有一點關系呀,有一點關系呀。”
一點關系不要緊,好,后面一個問題“什么關系?”
我說:“他叫虛云我叫海云,就是這個云有關系呀!”我知道他在講什么,我也不知道和虛云大師有什么關系,但是他叫虛云我叫海云總有一點關系嘛。他假如問別人呢,我跟他講有一點關系,因為都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嘛,所以永遠有關系嘛,看你從哪一邊講嘛。
你要知道,不管怎么樣,這些都是示現(xiàn),你跟他就有一點因緣。是啊,就是這樣子。所以為什么要現(xiàn)僧相給人家看,就是結這個善緣。我們只有結善緣不會結惡緣。
所以你要懂得,要修行啊,一定,從華嚴的立場來講,你是在生活中修。
這個里面吶,是把那個理跟那個事結在一起,直接從事相來修,知道嗎?直接從事相修回來。那不懂的人他看不懂,“那有什么關系呀?”不是,從粗向細,那就疑情推著你往前走。你一定要帶著疑情“對嗎?哎,對,對是因為我找不到反證。不對呢,不對是因為我沒有智慧”。那你就會帶著疑情一直往前走,周而復始,一再一再的進行。
就像我們念佛一樣。你想想看,一個“阿彌陀佛”有什么好念的?
有個老菩薩念佛。她在念佛,從她的兒子出生她就開始念佛,念到他的孫子要考大學。你看她這樣念多久了啊,念多久。孫子要考大學,兒子幾歲啦?沒有五十也四十了嘛,對不對?好了,四十歲,就念了四十年了。
那好,孫子要考大學的時候,她跟孫子說:“來,阿嫲跟你講。”阿嫲,阿嫲就是祖母。“跟你講,你跪在這里,我跟阿彌陀佛講。”
她就一直一直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了半個多鐘頭。
那個孫子說:“阿嫲!”
“別講話,阿嫲還沒講完。”
那“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直念,又念了十幾分鐘。
他又叫:“阿嫲!”
“不要講,我還沒講完。”那么她又一直念。
那第三次他又叫:“阿嫲!”
“我你講不要叫,你怎么搞的!”
“阿嫲!”
“你怎么啦?”
“我叫你三聲,你都那么煩呢,你叫阿彌陀佛叫一個鐘頭了。”
你要知道,當你心性不改噢,你一直叫“阿彌陀佛”,她孫子就說“我叫你三聲你都受不了,你阿彌陀佛叫了一個鐘頭,他煩死了啦!”
不要當笑話,是真的哦,真的哦。
有個老菩薩,死到閻羅王那邊去。她跟閻羅王控告說:“我念佛念了五十年,差一點就了,你怎么把我抓到這里來?”
閻羅王說:“你看看,你一共念多少?”
她說:“念五十年了,念多少?”
他說:“你總共你念一聲。”
她說:“哪一聲?”
“打雷你嚇了一跳,說阿彌陀佛那一聲,那一聲真的,其它五十年都假的。”
真的要用心啦,真的要用心!
你要是不用心,我跟你講,你的孫子就要告訴你“阿嫲,我叫你三聲你都受不了,你一直叫阿彌陀佛叫一個多鐘頭了,怎么受得了?”就會產生這種現(xiàn)象。
所以這個是一種理事,你一定帶著疑情由粗向細一直走,你會發(fā)現(xiàn)這個理事之間的關系才會產生。要不然,你修學的東西都會變成事相。事相無用,心一定要帶進去,而心來自于理,理事無礙。
那第三番,六位行法是指啊,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部分。他直接用事印證四行,用善財童子這個人,這個也是前面所講“依人證入成德分”。這個證,是用人直接從這一輩子來,他都在現(xiàn)實生活中修學的,這是一個關鍵!
這個三番吶,就從理法界,到理事無礙法界,到事事無礙法界的一種狀況。
我們一般人吶,分不清楚,這里的四法界怎么講,跟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的狀況,我們都等到后面,《華嚴經(jīng)》的理論,華嚴宗的思想和行法的時候,那我們再來告訴各位。
那現(xiàn)在要跟各位談的是這個部分!度A嚴經(jīng)》里頭啊,它的教學法是分三段教學法,第一段的教學法就是資糧道,資糧道,也就是人格養(yǎng)成教育,人格性的校正。一個人的人生觀健全否,這是第一個;第二個,一個人的心理健康否;第三個這個人的人格健全否,人格就是遵守道德律和法律的能力,假如這個能力沒有這個人格有問題嘛。
那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一定要有的。我想每個人都認為我心里很健康,但是不是很健康?那不一定哦,你慢慢看哦。那人生觀要健全,不要偏激,不要凡是凡是,什么都凡是,不好。
那第四個,人性不能扭曲。這人性有沒有扭曲呀,那自己要留意一下,你不要太過于壓抑,或追求的目標啊,太過于執(zhí)著,這是人性有沒有扭曲這上面所看的。
第五個,那就是人際關系。人際關系不好的人呢,那你要開始調整你的人際關系。跟人家相處,情緒不好,脾氣不好,愛發(fā)脾氣,這種情況,你就要留意,這就是人際關系,會發(fā)生障礙。
這五個部分,是每一個都要及格,每一個都要及格就是每一個都要七十五分以上。有一科,這五科有一科,差太遠的,都不能精進修行。因為你會扭曲,你在修法中會產生困難,會偏差,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一個關鍵,非常重要的關鍵。
那么這個階段的訓練,為第一階段。所以這個階段我們叫生命學,或叫華嚴生命學,就先做人格校正。
然后在這健全的情況之下,你才有可能過健康的生活。在健全的現(xiàn)代生活環(huán)境里,那你會發(fā)現(xiàn)一種狀況“我這樣活著對嗎?這樣活著有意義嗎?人生是什么?目標在那里?我是誰?我來這世間干什么?”就每天這樣,早上嚇一跳,鬧鐘響就把你嚇醒了。晚上躺下去,就昏倒了。是這樣嗎?人生只有這樣嗎?白天在為誰忙?為誰辛苦啊?你有沒有想過這些東西呢?當你在想這些東西的時候,你又會發(fā)生一種狀況,你開始在摸索人生了,哦,你在發(fā)出離心,在追求真實的生命了,這是第一階段,這叫資糧道。
資糧道就是這三個:第一個健全的人格性;第二個在正常的人生世界里產生出離心,也就是開始在探討“我是誰,我活著干嘛,人生這樣對嗎”這是第二個階段;第三個,“那正確的人生是什么,一個真實的生命是什么?”你開始追求這個部分,那這個叫做發(fā)菩提心。第二個是發(fā)出離心,你最近有開始產生疑惑,所以叫出離心。第三個叫發(fā)菩提心,開始追求真實的生命。那當然,我們都在摸索,止于至善的真實生命境界是什么,那有待于我們去開發(fā),那就是我們要努力的地方。
在這個社會大家要努力,不是不對,那是物理現(xiàn)象、社會現(xiàn)象、生理現(xiàn)象跟心理現(xiàn)象的一種虛幻的生命在運作,不能沒有。但是呢,更重要的真實生命是什么,要你去探討,要你去摸索,你才能夠真正走上圣人的生命領域。那也就是我們生命工程啊,在改造我們生命所要到達的目標,那這個也是佛陀要告訴我們的,這個就是進入第二個階段的教學了。
那你在、在證得空性以前呢,屬于第二個階段。
證得空性以后啊,屬于第三階段。而華嚴的真正的特殊的不共的地方就在后面的第三個階段,所以它叫做一乘不共別圓的圓教,就在這里。
而一般的教學,世間教學是第一階段,一般的次第道佛法教學屬于第二階段,證得空性。那華嚴的教學呀,它特別殊勝在第三階段,這個叫做不共別圓,這是華嚴經(jīng)教學的一個特質。
我們就簡單的把這個部分介紹給各位。時間差不多了,希望這個內容很豐富,給各位帶來的壓力不要嚇到各位,能夠給各位發(fā)起一個真正的歡喜心。
- 上一篇:四十華嚴 第一卷 第7講
- 下一篇:四十華嚴 第一卷 第9講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華嚴經(jīng)》“華”是大乘的因地,“嚴”是果地的功德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yè)”是什么意思?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這七個字有什么含義?
- 十種自在指的是什么?解讀《華嚴經(jīng)》十種自在
- 入無生智,到無依處是什么意思?
- 為什么說《華嚴經(jīng)》是別教一乘?
- 脫去俗服,當愿眾生,勤修善根,舍諸罪軛的意思
- 只在誦《華嚴經(jīng)》的時候口臭,還要繼續(xù)誦嗎?
- 怎么理解“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業(yè),是為魔業(yè)”?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經(jīng)題含義是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什么時候傳入中國?
- 《華嚴經(jīng)》是屬于開智慧嗎?
- 人要精進學習,切莫放縱欲望
- 發(fā)起殊勝的菩提心,讓世界變得更清凈
- 機緣到來時,因果報應是逃不掉的
- 《華嚴經(jīng)》是阿難尊者記錄的嗎?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jīng)》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jīng)》開經(jīng)偈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jīng)》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jīng)弘傳序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jīng)》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講解
- 楞嚴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經(jīng)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