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jīng)
《華嚴經(jīng)》全名《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梵文:☉〉,mahā-vaipulya-buddhavata猞愀欀愀-sūtra) 。大方廣為所證之法,佛為能證之人,證得大方廣理之佛也,華嚴二字為喻此佛者。因位之萬行如華,以此華莊嚴果地,故曰華嚴。又佛果地之萬德如華,以此華莊嚴法身,故曰華嚴。華嚴經(jīng)是大乘佛教修學最..[詳情]
四十華嚴 第一卷 第6講
《四十華嚴》第6講(2007年1月3日) A
我們是穿插著跟各位講,華嚴思想…那么華嚴思想在歷史的演變中,它始終是一個活著的狀態(tài)。活著的狀態(tài)啊,它就不可能形成一個固定的意識形態(tài),它會隨著時空環(huán)境的變化而變化,會隨著民族性的不同而有不同的適應(yīng)。
我們應(yīng)該了解到,佛教從印度走出來,那個時候印度是個非常成熟的文明世界。它傳到南亞,東南亞這個世界來,這里是一個,用現(xiàn)在的話形容來講是一個沒有文化的區(qū)域,它雖然有一點文明,但是可以說不是一個強勢的文化。傳到西藏地區(qū),西藏也不是一個強勢的文化。
它來到中國,中國是一個強勢的文化。中國當時在漢朝時代,是人類第一個中央集權(quán)的政治體系,文明相當?shù)呐d盛,尤其中國在經(jīng)過周朝的春秋戰(zhàn)國時代,那時候是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時代,文明已經(jīng)進入成熟期。所以當秦朝統(tǒng)一中國以后,印度的佛教剛好進來,它沒辦法進來,所以這個時候我們叫做傳說階段,是潛伏期。潛伏在中國400年,從秦始皇那個時代算起,到安世高到中國,正式易經(jīng)進入信始階段,它的傳說時代有400多年,有400多年。所以那個時候是在一種交融的狀態(tài)里。
但是真正的激蕩時期是,漢朝衰弱了,沒落以后天下分崩離析的時候,那天下所有有知識的士大夫開始正式投入研究,佛教得到中國人的重視。那我們昨天講過,這個時候中國古文明開始跟印度佛教相交融而產(chǎn)生了第三種文化,叫做中國佛教,是這樣來的。
這樣產(chǎn)生以后,它產(chǎn)生了一種現(xiàn)象,在中國文化的系統(tǒng)里,中國文化成長了,中國文化也壯大了。它吸收了佛教的東西,包括中國的音樂,中國的語言,中國的文字都產(chǎn)生了很大的變化,四十二字母對于中國有著很大的影響。
那整個中國的思想體系也開始產(chǎn)生變化,產(chǎn)生擴大,產(chǎn)生了一個很大的成長與突破,這個部分一直影響到宋朝。有宋儒學案,不管是邵康節(jié)也好,張載也好開啟了中國新文化的先河。到了明朝,有明儒學案,這個叫做宋儒學案。換句話說中國理學的成長完全是建立在佛教的思想上面。
而且有一種很奇怪的現(xiàn)象,各位可能沒有留意到。在漢朝以前中國只有一種狀況,求仙丹得永生,吃了仙丹就可以長壽不死,長生不死。中國人沒有修行可以成就的概念,你要留意到。中國有兩大特色,第一個,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不以宗教統(tǒng)治國家的民族,你留意到這一點啊,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不以宗教統(tǒng)治國家的民族。尤其在漢朝,最典型。到宋朝以后還是以儒家思想為主,那么它會運用各種宗教,包括道教、佛教,還有當時的景教。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里你就會發(fā)現(xiàn)景教的傳教士也叫僧,因為當時以中國文化為主佛教的僧是很重要的。所以景教的傳教士也叫做僧,他們也被封國師,道教也有國師,佛教也有國師,這個地方講的教是隨順世俗的說法叫做佛教、道教,其實當時并不這樣稱呼,那無所謂。
這個時候開始有宗教協(xié)助政府穩(wěn)定社會的基本前提,有這種基本前提。那么你在這個時候想要用一個獨立中國以外的宗教干涉中國的社會,在中國歷史上是沒有的,沒有的。那么你想說要以一個境外的宗教進入中國來,產(chǎn)生干擾作用的話,這是中國一個主流文化的基本現(xiàn)象里所不容許的,是不容許的。所以這就產(chǎn)生了一個文化的特質(zhì)。
那么佛教傳到東南亞跟西藏這個地區(qū),他們并不是主流文化,它本身不強,因此呢幾乎是全面接受,跟它的傳統(tǒng)文化系統(tǒng)里的民間信仰會相結(jié)合。那我們看到了,在南傳佛教里,也有一些巫師。那么它的信仰跟佛教相結(jié)合,但是影響不大。到了西藏呢,苯教的部分也和佛教相結(jié)合,那么它本身構(gòu)成佛教的一部分。佛教并不排斥這些傳統(tǒng)的既有的東西,你留意到這一點。
佛教透過中國傳到日本,日本的民間神教信仰它也跟佛教融合,成為佛教里面的一部分。而且我們發(fā)現(xiàn)一個很大的特色,所有這些民間信仰的神祗,統(tǒng)統(tǒng)成為佛教的護法,你去留意到這個部分。
那佛教的這個中心思想,尤其本師釋迦牟尼佛永遠就是最高的一個神職,是所有的宗教共推的教主。你可以看得到,現(xiàn)在基督教跟天主教進入中國,您放心再過一百年你就會發(fā)現(xiàn)到,基督教的十字架跟耶穌也不過是中國眾神之一而已,這是中國文化最大特色,各位可能沒有留意到。
各位知道龍是什么嗎?龍是一個動物,對不對?龍不是動物,龍是一種象征。所有的中國人,中國也是一個象征。你看龍就知道了,龍是什么?你看中國傳統(tǒng),它不是龍的家族。你看伏曦是中華民族的源頭他叫有熊氏,是熊啊,黃帝還是炎帝我忘了,叫黃熊氏,叫黃熊,所以龍你看,龍的鼻子是熊的鼻子,龍的腳是兔腳,你看清楚,你要把龍看清楚,龍身是麒麟身,龍的四支腿是豹腿,龍的爪是鷹爪,龍的須是魚黏須。換句話說,這樣的一個動物,它象征著這個民族呀是有包容性的,他把所有的民族融合在一起。所以你會看到漢民族以龍做象征,它里面包容五十六個民族在一起,對不對?它是象征這樣一種情況,它不是一個動物。它把當時個民族呀,你信仰、你崇仰你的圖騰全部融合進去。那么早期的這些民族你的圖騰象征著什么,統(tǒng)統(tǒng)融合到這里面去,這是民族的精神跟特色。他不是用一個什么在抗衡或者吃掉什么,不是,它全部融合在一起,龍它的象征在這里。這是中華民族最不可思議的地方。
它能夠接納能夠吸收,把你融化進去,哪一個民族都可以,這個是它的特色。因此它的文化也產(chǎn)生這種情況,只要進來,有用的可用的,中華文化都會吸收,都會吸收進來。
因此佛教它也具備這個特色,它跟中華文化一樣,它來到中國到底是你把我吸收進去,還是我把你吸收進去。佛教本身就是一個非常成熟文化的精英,來到中國以后又要跟中華文化的儒家思想,這個中華文化非常成熟的一個精英,兩個精英在一起,怎么辦?這個問題就來了,就是我們告訴各位的,它們兩個結(jié)婚了,結(jié)婚以后呀就產(chǎn)生了第三個“中國佛教”,不是印度佛教是中國佛教。把佛教的精神帶到中國來,把佛教的真理帶到中國來,然后用中國的方法把它重新轉(zhuǎn)化過來。
禪宗是最典型的代表。我可以告訴各位一個人類最不可思議的秘密。所有的宗教傳到第二代以后全部變質(zhì)了,第二代以后都變質(zhì)了。每一個宗教都一樣,講好聽一點,不要講第二代,要給它的子孫、弟子們留點面子,那第三代以后就變質(zhì)了。因為那個宗教的真理會消失掉,剩下的是宗教的文化而不是宗教的真理,它變成一個由內(nèi)向外追求的東西,本來是向內(nèi)追求的,變成向外追求的。這是最麻煩的情況。
你看基督教圣經(jīng)所記載的東西,它沒有辦法去追求那個真理,它變成向外。所以你看,耶穌是被羅馬的教皇釘在十字架上,不是羅馬的教皇,是羅馬的行政機構(gòu)。后來羅馬的宗教跟羅馬的行政系統(tǒng)相結(jié)合以后,羅馬的宗教變成基督教,那換句話說基督教的子孫聯(lián)合了把它們教主釘在十字架上的那個行政系統(tǒng)相結(jié)合了,是不是叛逆了,對不對?這是什么?你不知道呀。宗教的本質(zhì)經(jīng)過幾代以后它就變質(zhì)了,就變質(zhì)了。
但是佛教為什么一直不變質(zhì)?基督教對于基督教的修行者會極度的破壞。所以你看中古世紀的基督教,他們的傳承里,你看真正的修行者統(tǒng)統(tǒng)被迫害,統(tǒng)統(tǒng)被迫害。變成那些教王,后來甚至叫教皇,到現(xiàn)在還在叫教皇,它就是羅馬帝國真正崩潰的元兇。所以天主教帶領(lǐng)歐洲文明走入黑暗時代一千一百多年,就很清楚了,完全變質(zhì)了。
佛教沒有變質(zhì),佛教一直維持著三法印的真理,空性的真理一直存在著,這個不變。但是呢,真正去體驗跟實踐的人逐漸稀少了,逐漸稀少了。所以很多人在講“正法、像法、末法”,那個是你弄錯了,“正法、像法、末法”你不要一直迷信那個東西。佛教沒有什么“正法、像法、末法”,佛教說一人行正法,正法在世間。
佛教在印度是“正法、像法、末法”了,佛教來到中國大唐盛世的時候正是正法時期,對不對?那時候相對于印度來講,印度已經(jīng)被消滅了。但是在中國正興盛呢,F(xiàn)在呢,我們佛教正要興盛,你不要再講末法了,現(xiàn)在要進入正法時期了,還會再重來。
那你假如一直要想把經(jīng)書給毀掉,就靠個佛號那你要記得,破佛、毀法的元兇就是你!正法有經(jīng)典,有行法你不去修,就假借一個什么名號,那其他全部毀掉的話,那你就是破佛毀法的元兇!佛號要念,佛法要弘,你不要不弘佛法。修行弘法利眾生,是名真報如來恩。你要修行也要弘法!
在弘法的時候最大的忌諱就是弘一法毀他法,毀他法就是破佛毀法了,不可以!我弘我的法,其他的法你要隨喜功德,要隨喜贊嘆。因為我的根器小,我沒有辦法每個法都修,只好先修一個法,其他的法我贊嘆修法者,贊嘆行法者,要有這樣的胸襟,這個叫僧贊僧,修行者贊嘆修行者,佛法才會興。
假如你要為了弘揚跟贊嘆你自己的法,而把其他的法給毀了,給堵了,那佛法馬上就末法了,馬上就末法了!因為不同的根器修不同的法,不同的因緣修不同的法。那我們都要給予贊嘆。
所以我們常跟各位講,你要沒有法,希望你到我這里來我們給你,那你假如跟哪個法相應(yīng),我們隨喜贊嘆。你要懂得這樣一種情況。
我們今天來到廣化寺你知道什么因緣嗎,就是有我們怡學法師的廣大心量,讓我們能夠在這里共修,是不是這樣?那我們就要心存感恩,感謝怡學法師,感謝廣化寺,提供我們大家相聚一堂,是不是這樣?(鼓掌)
這個感恩的心永遠帶著。你不能夠說我要來這里講經(jīng)先問一下,怡學法師你修華嚴嗎?沒修華嚴我不去,可以這樣嗎?不能這樣。因為他有心量,所以他說不管你什么法門,你華嚴你來弘法,大家有緣相聚。這就是我們,最大的大善知識。他提供給我們啦,我們才能夠相會一堂。
所以你不要私底下跑來說“師父呀,我給你皈依好不好?”你要皈依廣化寺,皈依怡學法師,要跟他學,他是大善知識,學這種心胸,學這種廣大的度量。你不要聽我講就跟我跑了,那過兩天哪一個法王來了,你又跟他跑。我告訴你,你就團團轉(zhuǎn)。
你要修什么?緣念廣化寺,緣念怡學法師。你要修什么法門沒關(guān)系,你要修我這個法我可以跟你講,這個是法門;旧夏愕男囊诘缊,廣化寺,怡學法師當首座負責人,當然你的師父就在這里。你不要看見一個來,聽兩下子心花怒放那你就跟著跑,跟人家私奔不對呀!知道我們的家在廣化寺,我們的善知識就是怡學法師,你把這個定位定好,不要看錯了。今天誰上臺就跟誰跑,你這個人太現(xiàn)實了,你沒有定位,弄清楚呀!不要說這個人來講的不錯,我們一堆人就跟著他跑,那不對。所以我們說三緣念,緣念道場、緣念善知識、緣念法門。
這個法門怡學法師不見得懂,不見得會他不是專修這部分,不要緊。他有心量邀請大家來,大家可以來學。那你自己要選一個法門,要記得,不是選明星。選明星知道嗎?你要當個某某法王的,某某上師的粉絲呀,我看你當米粉好了。不要一直跟著明星跑,你學不到東西。
我們可以提供給你,你做參考,有用你采用,那不能用放下,我們隨喜贊嘆,都是佛陀的法,法法平等。你要切切記得,千萬記得,不要追星族,你是佛教徒,你不是追星族,追著明星跑,那不對。
有這樣的因緣,我們懂得這樣運用。這個是我們跟各位講在整個佛教流行的過程里,你一定要記得你要定位好,本分,本分的部分。
那我們跟各位談到,整個佛法的因緣轉(zhuǎn)變,你要懂得你自己的設(shè)身處地。因為我們修法人,上次跟各位講過有三個基本要件:第一個就是你的身份,你的立足點在哪里,你現(xiàn)在的因緣條件怎么樣,先看清楚;第二個就是你的目標,就是生命止于至善的境界。這兩點確定好以后再來選擇你的法門,但是你不要忘了你自己,你自己在哪里?大家一直在問那目標“師父要怎么開悟?師父要怎么成佛?”師父跟你講“開”,你也不悟。你有的是北京起大霧的霧,你不是我們講開悟的悟。你每次師父說開悟,你都是耽誤的誤,錯誤的誤,不對,不是這樣問。
你現(xiàn)在的立場,你現(xiàn)在的基礎(chǔ),你現(xiàn)在起步在哪里,那個基礎(chǔ)先把它架好。不要弄錯了,那就是什么?資糧道。資糧道夠嗎?怎么樣充實你自己?可是由于社會環(huán)境的關(guān)系,你也跟著人家流行。為什么來學佛?因為大家都在學佛,所以你來學佛。所以你就不會去問,你為什么學佛?你這樣學對不對?這樣就不好了。
我們一定要把這個部分給弄好,自己的基礎(chǔ),我從哪里出發(fā)?我從我家出發(fā),那我搭什么車。你不要人家搭幾號車,你一定要跟人家搭幾號車,你要到哪里去呀?對不對,人家搭幾號公車,你也跟人家搭幾號公車,你也不問一下你要到哪里去。你從家里出來有幾號公車,你要到哪里去,轉(zhuǎn)幾號公車然后到哪里下車,你要干什么?對不對?你有自己出發(fā)的地方,也有你要到達的目的,然后你再選擇你的路程、過程里頭,應(yīng)該搭什么車轉(zhuǎn)什么車,這樣就是你的法門。所以三個要件你要認識清楚,這個不要弄錯。我們很多人都在這里產(chǎn)生狀況,這是一個前行。
那我們要跟各位談的,又回到主題上面來談,佛教在我們的立場里,我們擁有自己很高的文明,跟佛教相結(jié)合產(chǎn)生這種現(xiàn)象。那么佛教也因為因緣環(huán)境的轉(zhuǎn)變,比如以前這三大語系:藏語系、巴利語系、漢語系都處在農(nóng)業(yè)時代里,那以漢語系來講雖然文明很興盛,但在農(nóng)業(yè)的時代封閉的時代、文盲的時代、穩(wěn)定的時代。現(xiàn)在呢,是開放的時代,高科技的時代,工商業(yè)的時代,瞬息萬變的時代,又是教育水平很高的時代,跟以前的時代是完全不一樣的時代,那么佛教要以什么面目出現(xiàn)?
這個就來了。那么按照前面我們跟各位分析,第一階段的思想發(fā)展,第二階段的思想發(fā)展,第三階段的思想發(fā)展,現(xiàn)在要進入第四階段的思想發(fā)展。那么在修行上,在方法上,在要領(lǐng)上,它都有很大的變化。而這個變化,就受傳統(tǒng)訓練的人來講,告訴你不見得看得到。
我跟各位講一個很清楚的狀況,藏密的修法,藏密大家應(yīng)該接觸很多了,你大概都沒有留意到,藏密的修法,現(xiàn)在我簡單的講三個東西。禮佛這個就好,它在三個系統(tǒng)里頭,拜佛的方式都不一樣,有沒有?西藏叫大禮拜,我們漢地的禮佛叫五體投地,南傳佛教也叫拜佛,但它是跪著拜,對不對?三個是不同的。那種拜法最好,產(chǎn)生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哪個拜法都對,也都好,絕對有效。
但是你要知道,大概大家都會說西藏的大禮拜最好,西藏大禮拜為什么好呢?平均海拔四千公尺以上,大禮拜絕對最好。你弄清楚啊,你在這個地方啊,我告訴你,五體投地最好。你假如在這種平地又在赤道附近的話,我告訴你,跪著拜最好。你先弄清楚,你的環(huán)境是不一樣的,是不一樣的。
它有沒有絕對呢?它本來這個部分,就是應(yīng)運于它的環(huán)境而產(chǎn)生的,不同。你硬是要在這個地方用大禮拜,我們當然不反對,但是呢,對你絕對好嗎?那你自己去思考了。我們不能夠說絕對不好,但也不是絕對好。因為隨著個人體質(zhì),生活環(huán)境背景條件等等,你本來就要適當?shù)恼{(diào)整。所以你不要把意識形態(tài)帶進去,因為某人講你就一定怎么樣,一定出問題。
我們也遇到很多持大悲咒,要用梵音,對不對?那觀世音菩薩才聽懂。觀世音菩薩聽不懂漢音,你用北京發(fā)音他聽不懂嗎?那這樣他怎么千處祈求千處應(yīng)呢?你為什么一定要發(fā)梵音呢?現(xiàn)在很多人念的根本都是藏音,不是梵音。
那這里面就有問題了。藏人當然用藏音發(fā)音,你是北京人當然用北京發(fā)音,那廣州人當然用廣州發(fā)音嘛,對不對?你讓西洋人來他當然是西洋發(fā)音,美國人英國人當然英語發(fā)音了。那么他即使用我們的大悲咒來念,我看他腔調(diào)語音也是這樣。
但是語音的合與不合,它有一個條件,當你慢念的時候,慢慢的念時候,鄉(xiāng)音會有區(qū)別。當你念到一分鐘84句念一遍的時候,我告訴你什么音都一樣。那個時候只有一個頻率,觀世音菩薩不是跟你的音相應(yīng),他是跟你的心靈頻率相應(yīng),知道嗎,你要留意到!
你從這個地方你會發(fā)現(xiàn)這叫殊途同歸,不管你是什么音,只要你的頻率到達那個地方,觀世音菩薩就自然跟你相應(yīng)了,這個時候才叫做千手千眼,千眼照見、千手救拔。不是什么音的問題,當你快到一分鐘兩遍三遍的時候,那個時候生命能量的壓縮會有很大的爆發(fā)力。
但問題是,你一分鐘念幾遍?我告訴你念一遍就差不多了。你有沒有見過一分鐘可以念一萬遍大悲咒的,你沒見過了,你一聽就知道:impossible!我見過。
有一位老尼師,老比丘尼,我當時去見她的時候,我不知道,她不給人家拜。她是臺北第一女中畢業(yè),生了三個孩子以后出家。出家以后她什么都不吃,她只喝水,三十年她只持大悲咒。
那我當時還沒出家,我看到一個師父馬上跪下去拜,她馬上站起來去拜佛拜三拜。她旁邊的弟子說“師父不給人家拜。”我說“噢,不拜就不要拜了。”我也省得沒事了。
但是去找她的人都不要講話,坐下去她給你加持。她給你加持就是大悲咒念三遍,這樣子。那,她因為三十年沒吃東西,縮的人小小的一個。你們說誰會縮身呀,要死之前身體縮到多小啊,那不希奇。這個師父就小小的,她坐在一個小凳子上,那么地上擺著一個凳子。那我去就跪了,也不是跪,就那個凳子給你坐。
我坐下去以后合掌“阿彌陀佛”,我才念一句“阿彌陀佛”,師父說“起來,師父加持完畢。”
我說“她三遍大悲咒還沒念呢,三遍最少也要念三分鐘吧。”
“你念一句阿彌陀佛,她大悲咒已經(jīng)念完三遍了?熳呖熳,換別人。”
因為去找她的人排隊要排很長。聽說了,當然就是沒辦法量,她大悲咒一分鐘可以念一萬遍。修行人是不打妄語呀,她干嗎跟你吹牛,干嗎跟你打妄語?問題是你的心念有沒有停住啊。
她有沒有可能?有!《華嚴經(jīng)》里頭有告訴這個法門,你在剎那間進入永恒里面。各位,無常你認識吧,我講到這里,因為我喜歡講這個真理呀,無常你認識吧?你知道無常在哪里?這個世界凡事皆無常,沒有永恒。有沒有永恒呢?告訴你,有!永恒在哪里呢?永恒在無常里。你知道嗎,只有無常是永恒的。
你去想想看,你喜歡用大腦,你去想想看。這個世界沒有永恒,唯一的永恒它的名字叫無常。你要找永恒,只有你進入無常里面才能找到永恒。你去想想看,各位都喜歡用大腦,那你就用大腦去想吧,離開無常你能找到永恒嗎?永恒就在無常里。只有無常是永恒的,那你想要感受永恒的存在,你只有進入無常里面。那么瞬間、剎那,是無常最明顯的地方,你只要能夠進入到剎那里,有永恒。這個是你實際修行你才體會的到,不是用講的也不是用想的。你去感受吧,你進去以后再講。沒進去呀,你體會不到。
那我們在跟各位談這個部分呢,是要各位體會到,在這種種情境中呀,你要保持著一個絕對敏感的覺知,你才有可能掌握時代的變化。
那為什么要談這個吶?這里面就要回到我們昨天沒有跟各位講完的,法界無盡緣起。在古典的華嚴思想里面這是第一個最重要的理論,那么古代對于這個緣起,我們昨天簡單跟各位提到頭了,我就不再講了。要談到的法界無盡緣起,就是說我們一個人在世間,你最重要的問題不是聰明,不是福報,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信心,你對生命必須有信心。有了信心以后你才能定位。不是你有錢沒錢的問題,也不是你智慧高低的問題,是你在人世中到底對自己有沒有信心,有了信心以后你自己去定位。
現(xiàn)在有很多人,上班族公務(wù)人員領(lǐng)著固定的薪水。你假如只是為了這份薪水而委曲求全去生活的話,這份薪水你會拿的很痛苦。你假如人生有信心的話,你當然會知道你會做到退休,退休后要干嗎?這是一個問題啊,你要是有信心你可以說“退休以前這段生命我做什么,退休以后那段生命我要做什么”。
尤其快要退休的人,我要奉勸各位你趕快做好心理準備,要不然你一退休呀,你會變成退休癥候群。有一種心理病叫做退休癥候群,退休以后沒事,每天都帶一個便當去上班,便當吃完準備下班,下班回家就很高興,吃得三十個便當就領(lǐng)一次薪水。人生就這樣,你吃幾個我不知道,反正一個月領(lǐng)一次薪水就等于吃這三十個便當領(lǐng)一個月薪水,你在家里有地位你是有用的人。退休以后沒薪水沒工作,天天留在家里。那這個時候心里不能適應(yīng),他產(chǎn)生問題,這個就是人生沒信心。你必須要有信心,因此人生有一個適當?shù)囊?guī)劃做一個準備,這個叫定位。
我們學佛人最好的定位就在這里,F(xiàn)在在家居士們上班沒問題,退休呢正好統(tǒng)統(tǒng)修行,可以先做義工服務(wù),接著呢自己精進修行。這個轉(zhuǎn)化當中你就會發(fā)現(xiàn)到,生命有很多不可思議的現(xiàn)象。所謂不可思議就是你大腦想象不到才叫不可思議,大腦想象的到都叫可思可議。佛教講不可思議就是你大腦想象不到的,你不要一直用大腦去想。大腦只是個引擎點火而已,點了火以后就沒有用了,知道嗎。
所以先要定位,一定位以后整個法界的因緣就會轉(zhuǎn)變,轉(zhuǎn)變?yōu)橛杏玫,你可用的,這個叫寶,“眾寶羅列”。為什么那么多寶都排隊排在那里給你用呢?因為你的生命有明確的定位。“寶樹行列”,有沒有?就是這樣子啊。
為什么會有這種情況?就在于你對生命有信心,你在生命的旅程里,你有定位,整個法界的因緣就開始轉(zhuǎn)變,開始轉(zhuǎn)變,轉(zhuǎn)變以你的定位為中心,所有這個宇宙間的因緣啊,就開始調(diào)整。你不知道,你在聽我講,好像在畫漫畫一樣,我告訴你這個叫做不可思議的境界。
但是你假如不是以信心來做定位,而是以厲害得失來做定位,我告訴你無有是處。因為厲害得失啊,你還是用大腦,來拜師父,“聽說拜師父可以消業(yè)障”,“聽說師父可以給我加持”。那你就為了消業(yè)障,為了加持,為了增福壽,為了福報,為了你怎么樣來拜師父來拜佛啊,你都是用大腦。你要是能夠很清凈,那個清靜是對自己的生命有信心,人生有定位。
現(xiàn)在社會上很多人他也很有信心,為什么有信心?因為他一再的成功。各位要知道,一再的成功是你的福報,一再的失敗是你的業(yè)報,只是這樣而已,你看不到。你以為你想的都會兌現(xiàn),那是你的智慧嗎?不是,那是你的福報。
當你福報消失的時候,你就會發(fā)現(xiàn)你什么也不能了。那我跟各位舉一個,你應(yīng)該都認識的人,那個人叫做希特勒,你認識吧,你當然不認識了,你知道有這一號人物就對了。
希特勒當年發(fā)動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時候,各位還記得吧,很厲害吧?怎么打怎么贏,有沒有這回事,對不對?他每次打仗,盟軍都覺得這實在不可思議,怎么出這種戰(zhàn)法,因為他有福報。所以你看那一些,那個叫什么,什么警察,穿黑衣服的,什么手伸的直直“希特勒萬歲”,有沒有?那個叫什么警察?我忘了。納粹警察。有沒有,你看呵,全國為他瘋狂,那就是福報啊,他修那個大福報就修到那種程度啊。
當他福報消失的時候,怎么打都沒用了。他其實就是福報的問題而已。所以當他失敗的時候,他怎么打,他那些也是大元帥,打贏的時候也還是那些大元帥,打輸?shù)臅r候也還是那些大元帥啊。福報!你不要以為他有智慧,他什么也沒有他就是福報而已。他用愛國主義的福報把德國人團結(jié)起來,可當他福報消失的時候…那是福報啊。
所以,福報是什么,你看不到啊。你不要以為你想的都對呀,是因為你有福報。當你沒福報啊,不是你錯了,是因為你沒福報,所以你講什么也沒用呀。關(guān)鍵是在這里。因為你有福報所以你順利,那不是你有信心,那不一樣的。
生命中的定位來自你對生命的信心,你對生命的信心,你要記得這一點。這個跟你想象的是不一樣的,你不是對生命有信心,是對你大腦的判斷有信心。所以你的判斷下去,因為你有福報所以它成功,因為你沒有福報所以它失敗。
所以你去注意看看,有福報的人講話人家都聽,沒福報的人講話人家都不聽。你在生活中,我相信很多這種情況,很多太太有這種感覺,你講話沒用,為什么?因為先生不理你。很多孩子在爸爸面前沒用,因為你怎么講爸爸不聽,爸爸比你有主見,那就是福報的問題。爸爸在那里,你福報不可能比爸爸大,他總是你爸爸,對不對?
但是你會發(fā)現(xiàn),有些爸爸媽媽非常聽孩子的話,有沒有?那是孩子有福報。其實真正的福報啊,是那聽話的爸爸媽媽,你去注意看看。爸爸媽媽聽話的話,爸爸媽媽通常不能干,不能干。因為不能干,所以他很勤儉持家。那在這種狀況之下,我講的這純屬巧合啊,不要說我說你啊,你就會發(fā)現(xiàn),爸爸媽媽不能干的,子女孩子就特別能干。爸爸媽媽很能干的,子女大概都憨憨的,因為啊,許多該做的都被爸爸媽媽做完了,有沒有?你去想想看,這就是人。
那你自己對你自己的生命有沒有信心,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你當然說“我有信心”,可是你每次失敗呀,那你能不能再肯定,再堅持下去,對不對?你對于你的判斷都成功,那是你對生命的信心,是真的嗎?你要怎么去判斷,你到底是對真的生命有信心呢?不是,是對你的大腦判斷有信心。所以你明明是對的可是又偏偏會失敗。你明明是對的,是你大腦的判斷,你偏偏會失敗,是你生命中沒有那個東西,而你不知道!你能夠去做一個經(jīng)驗和嘗試嗎?你不能做。因為你根本不了解生命。
所以我們在講生命到底是什么?你要這樣去求證。生命到底是什么,你不知道。我們只講生命二個字,佛家術(shù)語叫法身慧命。你現(xiàn)在追求的生命到底是什么,其實就是佛法中講的法身慧命。不是你那個會呼吸會吃飯會想象的,會想象是大腦,會呼吸會吃飯是你的色身,你這部機器。
知道嗎,這是一部機器,因為心臟在跳,把氧氣帶進來嘛,然后你嘴巴又沒有堵住,所以要吃東西,那里面有很多原料跟機器設(shè)備,身體本身是一個人類大腦沒有辦法解讀的化學工廠。知道嗎,你的身體是人類的大腦到現(xiàn)在,對它研究來講,還是零分的化學工廠。你不要以為人類很厲害,人類對自己的身體根本都還不認識,人類要有辦法認識它的身體,人類早就去制造一個人造的身體出來啦,即使它復制一個人出來它也還不認識人。他只是某一個部分弄清楚而已,而那個部分,對生命的本質(zhì)他得零分,對身體都還零分呢,對生命就更不用講了,你對生命是不了解的。
所以這個部分是不可思議的,人類的科學技術(shù)還會繼續(xù)進步,但是人類對身體還是零分。再過五千年破零分有可能,達到五分以上都還不可能,100分來講的話,對身體的了解再過五千年大概1分到5分而已不會超過五分。你不要以為身體,人類現(xiàn)在的科學家了解多少,可是人類的科學家他很自負,以為他對生命完全了解了,完全不了解。這個以后我們會慢慢的舉證,舉例給你看看,人類對生命要怎么去了解的。
這個是講我們在生命的定位上面,那么這個定位它會產(chǎn)生整個宇宙是怎么形成的問題,那個叫法界。法界一個很簡單的定義就是你心念所及,叫世界。心念所及,這個世界我們通常把它叫做法界,但這不是真正的法界。真正的法界是你的心意識,就是心念所不及的,但是都包括在這里面。換句話說,你現(xiàn)在心意識,你的心念所及的范圍里,包括它的反面,都包括在里面,那個才叫法界。而你現(xiàn)在心念所及的部分只是一部分,它包括正面跟反面,但是你不知道。法界這個東西是包括你生命的全部,生命的全部,而這個部分是不可思議的,包括可思議跟不可思議,因此法界中的種種因緣啦,它是重重無盡的。
昨天跟各位講,你對因果這種關(guān)系很清楚,前因后果,這是科學定律。那么,前因跟后果當中,它有一個緣,假如因跟果之間你是一種定性,那因果就直接產(chǎn)生。假如你對于果,要產(chǎn)生的這個果要加以運用的話,那它就不定性。不定性的話那個果要產(chǎn)生一個緣,成為下一個果的因。你知道嗎?所以因果,它是這樣轉(zhuǎn)化的,這樣轉(zhuǎn)化。那么,在這個轉(zhuǎn)化跟變化的過程里,你要是會運用的話,你會發(fā)現(xiàn),各種因緣關(guān)系本來就重重無盡,重重無盡不是單一的。
但是我告訴你,大腦是很簡陋的一個工具,你會把這個,你的思維方法成為一個單行道,大腦的思維是一個單行道,它只能向前推理,它不能向后。同時它只有一個方向,它不能多元化。
那么我們?yōu)榱艘獙φ麄生命的了解,你不但要向前推理,也要能夠反過來推理作印證,不但這個方向,你還要多元化、多角度。這個叫做法界的一種思維狀態(tài)。
我們一般的思維,你做不到。大腦的思維,單行道,不能向后轉(zhuǎn),單方向,不能全方位。而生命法界的這個東西,它是全方位的思維。講思維是不對的,因為你的思維都用大腦的,而這種思維是不用大腦的,這是關(guān)鍵處。法界重重無盡,法界因緣重重無盡,所以我們叫法界重重無盡緣起,簡稱法界無盡緣起。
因緣是一再的重復,所以佛法尤其是華嚴,沒有宿命論這種東西。但是你會發(fā)現(xiàn),一個人意志消沉的時候,他就宿命了。你要留意到,不要意志消沉。所以,學佛人沒有悲觀的權(quán)利,學佛人沒有消極的權(quán)利,學佛人沒有自殺的權(quán)利,你記得這一點。尤其學華嚴的人,不能悲觀、不能消極、不能自殺。
所以我們才跟各位講,人生、生命,你要活的燦爛,要活的芬芳。你怎么會活的那么痛苦呢?人生有什么好苦的呢?因為你不會定位。你一定位以后,你就會發(fā)現(xiàn)很多不可思議的現(xiàn)象會產(chǎn)生。這就是法界無盡緣起的一個基本原理。
那我們對于這無盡的因因緣緣,你不會掌握。我跟各位講,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無盡的寶藏,你有很大的福報。“哎,真的嗎?這個大概在哄我,為了讓我來學佛,就說學佛人有無盡的寶藏。”告訴你是真的。那你會發(fā)生問題,是你不會挖掘,因為你的思維是單行道。
所以我們有一句很通俗的話,我們一開始跟各位講,佛教是什么?佛是什么?你一直把他當作一個人,佛不是一個人,佛就是開竅。學佛就是學著開竅,學佛就是學的看開,學佛就是學的放下。你能不能看開、放下,這個就是覺悟了,覺悟就是佛嗎。佛是印度語,印度的語音叫buddha,中國人是叫覺悟,覺悟就是看開、放下。
那你去注意看看,你為什么會有煩惱,你就是鉆牛角尖嘛,死守著那個方向不放,有沒有?那你只鉆那個角尖,那個方向,想通了當然沒事,鉆通了當然沒事。但問題是,你常常鉆不通啊,鉆不通你就痛苦煩惱呀,那你能不能夠說“我改個方向”。
告訴各位,生命的思維是全方位的,它不是一個方向,它沒有方向,它各個方向它都能掌握。現(xiàn)在問題是,你用大腦它就鉆一個方向,你留意嗎,學佛就是學著用生命,就全方位,既然是全方位那就沒有此路不通的問題,沒有山不轉(zhuǎn)路轉(zhuǎn)的這種問題,它統(tǒng)統(tǒng)都通,哪有山不轉(zhuǎn),哪有路不轉(zhuǎn),不是,它統(tǒng)統(tǒng)都轉(zhuǎn)了。這個叫做開悟。開悟不是開竅嗎,不是看開了嗎?那不然你開悟是開什么?對不對?學佛學著覺悟,學著看開,學著放下。那問題是我們的腦筋啊,鉆在那里,你不愿轉(zhuǎn)彎,對不對?不愿換個方向嘛。
所以,法界無盡緣起,它已經(jīng)很清楚告訴我們,一個人應(yīng)該要怎么樣的活著,已經(jīng)出來了。你這樣的活著,不是說看開、放下,就是沒有責任,那不負責任的不算,它有個前提就是負責任、具備使命感。
一個學佛者、一個修行者最少要有責任感,那你是個大乘菩薩道的行者,那就更應(yīng)該要有使命感,這是一個基本的關(guān)鍵。并不是說學佛者,那就沒有責任感就沒有使命感,不是,他有絕對的使命感、絕對的責任感。在這個前提之下,他又看得開,他生命是極度的活潑,非常的活潑,有沒有?因為這么活潑,他才能活的燦爛,活得芬芳。
假如大家都活的一板一眼,硬邦邦,完全僵化的,那就不是了,那叫老古板了。學佛不是這樣。為什么人家說,學禪的人,都很活潑,對不對?因為禪,它是所有宗教里,尤其在佛教里面,這一支啊,唯一沒有中斷佛陀真理的一個系統(tǒng)。
我剛才講過,對不對都講漏了。所有宗教,傳到第二代第三代以后就不見了,但是佛法傳承一直不斷的原因就是禪宗。禪宗啊,一直秉承著佛陀法身慧命的DNA,一直沒斷一直傳承下來。一直到近代,虛云老和尚,來過我們道場——廣化寺,來果禪師,他都把佛陀的生命再一次燦爛起來,都可以做得到。禪宗為什么,它能夠秉承佛陀法身慧命的DNA,而代代相傳不中斷呢?那到我們講禪的時候再講。
今天我們講,法界無盡緣起的部分啦,就跟各位講到這里,我們休息一下,等一下再講。
《四十華嚴》第6講(2007年1月3日) B
而且各位呀,也不要把師父當神明一樣捧起來,給師父加持啦,給師父怎么樣。那在民間信仰里是可以這樣,民間信仰啊。你今天進入到法堂里頭來,你是有智慧的人,不是盲目的一種宗教信仰,這樣不太好。因為大家最主要的,是了解彼此的因緣跟相互的關(guān)系。
譬如我們今天來到這里,這是個很好的因緣,這因緣從哪里來呢?從溫教授這邊來。溫教授啊,我們一次在昆明開會的時候認識,彼此當然也蠻投緣的,有關(guān)佛法各種討論啦,以及他的護法。我也常常贊嘆他說,佛教在歷史上有很多大護法,請轉(zhuǎn)*輪。大家看《六祖壇經(jīng)》啦,那韋刺使請轉(zhuǎn)*輪,大家才有《六祖壇經(jīng)》可聽可看嘛,是不是這樣。那么,同樣的,我說這樣的一個大護法,在這樣的時代里,我們還真的很難遇到。那他就一再的邀請,希望我到廣化寺來,那因緣就這樣促成了,這是我們的大功德主。
而懂得這樣的感恩,就我們常講啊,你下輩子想要再見佛聞法,那是沒問題的。對不對?因為你有緣嗎。對有恩的人都不懂得感恩,下輩子碰到佛,你會問“what you name?”你會距離太遙遠了,太遙遠了。人家跟你介紹,因為你沒有因,那個緣你就會當面錯過。所以我們有這樣的情況,大家懂得應(yīng)該要有足夠的智慧。但大家有問題要問,要怎么樣,其它地方好吧,我們再見的地方很多,你不要擔心,你慢慢的沉淀。
我跟各位也一樣。早年我在學佛,像你們這個,我都認為不是很精進的。我用這么大的一個本子,我習慣用這么大的本子,我一寫啊,五六千條,一條一條問。
那個師父見到我來,“跟他說我不在,跟他說我不在。”
我大門找你不到,我從后門跑進去。
“哎,你怎么跑進來?”
“你說不在嘛,不在嘛,我就從后門來。”是這樣的。你們還不像我這樣問法。
但是,我發(fā)現(xiàn)真正的問題跟答案,不在人家講、你聽,真正的問題答案在于你內(nèi)心的感受。后來我就一條一條自己擦掉、劃掉,因為劃掉就是我有答案嘛。
那么過了一段時間,問題又會產(chǎn)生,我前后對照兩本,第二本有幾個問題,第一本就已經(jīng)有了,可第一本有答案我都涂掉了,可第二本怎么又來呢?后來我再涂掉的答案跟第一本的答案,第二次問題的答案跟第一次問題的答案是不一樣,這就證明你成長了,你超越了。那這樣,你自己就來了。
你今天或許會說,我怎么講了那么多東西啊。其實這些東西,因為我知道,我們都受過現(xiàn)代教育的,你會產(chǎn)生的問題我也會產(chǎn)生。而我就是因為有這些問題,我又找到答案,然后我講給你聽,你會覺得很刺激,這些都是你需要的,對不對?甚至于呢,有些問題,你還沒發(fā)問,還沒產(chǎn)生,我就跟你講了。事實上這樣子不見得好啊,我是跟你講太多,你腦筋都疲倦了,你就猛聽就好,懶得去動腦筋想。所以我還是鼓勵你,好好要修行。
我因為弄太多了,所以你也會發(fā)現(xiàn),我在講的時候,有時候講出去都忘了,我講到哪里去呀。像剛才講到最后才想到,對噢,要講到禪宗,忘了。我為什么會有這種答案?所有的宗教,傳個一二代都會變質(zhì)。所以我們真的有去體驗,那東西很難傳承,非常難傳承。禪宗是唯一的能夠傳承下來的,因為禪宗是沒有制度的制度。你去學禪一定把你打得一塌糊涂,要不然就給你很難看,為什么呢?那是直接給你佛陀法身慧命DNA的一個教法。
像我這樣教,很難啟發(fā)你的法身慧命,真的。你不要以為我講的很好啊,你聽的很高興,這只能當作初學的一個媒介可以。我可以把《華嚴經(jīng)》講一遍,你也可以這樣聽,十年足足的,每天講四個鐘頭,我可以講十年給你聽,每天,一年365天,不要放假,連續(xù)講十年給你聽,3650天。但是對你來講有沒有幫助?沒有幫助。你一定要實修,一定要實修,實修怎么樣,我們往后還會再繼續(xù)更詳細地告訴各位。
現(xiàn)在跟各位談,華嚴思想中的第二個問題。華嚴思想中的理論當然非常多,第二個跟各位講的是,五教止觀。
五教止觀它也有它的歷史變化,最早提出來講的跟后來提出來講的,不太一樣,法界三觀的思想比較穩(wěn)定。那我們先跟各位談五教止觀。五教止觀啦,現(xiàn)在我們談你所接受的五教止觀,歷史性的部分,那個變化,以后我們再跟各位談。因為在歷史上幾個大德,在傳承的過程里,他的思想有著很大的變化,大家不要一直只看眼前留下來的概念。
剛才有位同修說他研究杜順大師,五教止觀基本上從杜順大師開始,可是杜順大師講的五教止觀,跟現(xiàn)在我要跟你講的五教止觀有很大的差異,這是歷史上必然的現(xiàn)象。因為提出來一個東西來以后,會有很多人也有相關(guān)的意見出來,然后它就開始調(diào)整。那么華嚴思想體系里頭,它有自己調(diào)整的過程,那我們從歷史的脈絡(luò)里頭看出來,那你才能知道它到底要講什么。
五教是中國佛教的一種特色,中國佛教有幾個特色,從中國佛教來講,禪宗是個特色。昨天跟各位講,禪宗是在印度發(fā)芽,成長在唐朝,茁壯在唐朝,開花結(jié)果在宋朝,然后一直綿延不斷,佛法生慧命一直沒有中斷過,在中土,中土就是中國了,一直到虛云老和尚來果禪師。
那么,當代有沒有呢?現(xiàn)在你看不出來,看不出來。譬如說少林寺,少林寺三個字,你想到的是什么?拳腳功夫。不是啦,少林寺是禪風鼎盛的地方,今天你怎么會變成拳腳功夫,武僧呢?那就弄錯了,那這個地方也出問題了。它不是一個觀光旅游勝地,它是個禪法修行的圣地,F(xiàn)在殊盛的圣地,變成觀光旅游勝地,那你就完了,禪法就不見了。禪法必須從新再來,這部分我們就不談了。
我跟各位講,第一個是禪宗,第二個是凈土宗。凈土這個東西,在印度也沒有,來到中國才產(chǎn)生的。但是中國凈土傳統(tǒng)來講,它是要往生,往生哪里?你們大概都不知道,凈土宗的源流是要往生兜率天彌勒內(nèi)院。
你今天的凈土跑到哪里去我就不知道了。“西方去此十萬億國土,有國名曰極樂,現(xiàn)在有佛號阿彌陀佛正在說法”,我也很清楚,你背過的我也背過。但是呢,這個凈土宗不是傳統(tǒng)歷史上的凈土宗,這是明朝以后變化的現(xiàn)象,那我們也不談。
我們要跟各位談第三個,佛教史上的判教。判,判斷的判,不是背叛的叛,判教。就是佛陀一代教法,佛陀教了很多,那么多的東西到底在講些什么?各位你要有這種氣度,假如佛陀講多少,你不想去充分了解的話,你不能成為法門龍象,你沒有資格說荷擔如來家業(yè)。你一定要把佛陀講那么多,到底在講什么,弄清楚。他講了五十年,31歲成道一直到81歲入滅,他到底要教我們什么?你能不能一句話講出來,對不對?你身為一個佛弟子,你要怎么代表佛?佛所說的重點你抓的到嗎,有沒有?你掌握不到,那就不算。所以盛唐禪宗有一句話,叫做祖師西來意,祖師是誰呀?那么多的大德來到中國,那么多的大德都叫祖師,他從西方來中國,他目的到底在哪里?那么多的大德,統(tǒng)稱一個代表就是佛嘛。那么換句話說,佛到底要教我們什么?釋迦牟尼佛到底要教各位什么?你知道嗎?
好了,那這里就產(chǎn)生了一個學者,一個有學問的人對于佛陀所教的這些東西他仔細的研究跟判斷以后,他自己要整理出一套來。所以有人說佛陀大概講兩個,有的說講三個,還有的說就講一個,“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一音教,對不對?有的說他講兩個,哪兩個?聲聞藏,菩薩藏,就講給聲聞修法的跟菩薩修法的兩個部分。還有的三分,四分,像天臺宗就四分,那叫藏通別圓。有的分到十幾個。那是個人在修學的過程中,他的心得。
那么華嚴宗分五個,所以叫五教。天臺分四教,四個叫藏通別圓。所以研究天臺的人我們說他學四教,研究華嚴的人我們說學五教。知道嗎,五教就是這五個:小、始、終、頓、圓。這個五教,第一個是小乘教;第二個是大乘始教,開始的始,始教;第三個叫大乘終教,終極、圓滿的,終教;第四個叫大乘頓教;第五個叫圓教,圓教就不叫大乘了,就叫圓教。那么這種種分法中詳細的,以后我們有機會再跟各位談。
在我們傳統(tǒng)佛教的里頭劃分是這樣,佛法分小乘、大乘,通常是這樣劃法,小乘、大乘。小乘里頭有聲聞乘、緣覺乘,大乘里頭呢有菩薩乘、有一佛乘。
那么在西藏呢,它不是這樣劃分,大乘里頭,因為小乘它不談,它大乘有分分波羅蜜乘,講波羅蜜,六度的,還有金剛乘。那假如講金剛乘的話,它最原始的代表啊,那就是《華嚴經(jīng)》。
《華嚴經(jīng)》在一佛乘里,就大乘這邊,顯教這邊的劃分法,有菩薩乘跟一佛乘當中啊,一佛乘在華嚴里頭的判教又分兩個部分。天臺宗也是一佛乘,華嚴宗也是一佛乘,但是天臺宗的一佛乘跟華嚴宗的一佛乘不一樣。
天臺宗的一佛乘是會三歸一,會三個大中小乘歸到一佛乘來,會就是開會的會,會大中小三乘,這個叫三乘到一佛乘來,所以叫會三歸一。那么它的理論是講說《長者品》里頭講到三界火宅,那么他叫他的孩子們趕快跑出去,孩子不出去還要在里面玩,因為里面有色聲香味觸法,外面呢,外面沒東西,所以孩子不出去。他說三界火宅無安,趕快出去,外面有鹿車牛車羊車,這些孩子們就按照鹿車牛車羊車的方法跑出去了,跑出去了嘛,跑出三界火宅了嘛。跑出去以后,沒看到鹿車牛車羊車。鹿車牛車羊車就是聲聞緣覺,或者大中小三乘這三車,是在三界內(nèi)才有的。只要你出了三界以后呢,只看到陸地,空地上面只有大白牛車。因此他們說,大白牛車不同于一般的牛車羊車鹿車。大白牛車是一佛乘,羊車是小乘,鹿車是中乘,牛車是大乘,大白牛車才叫做一佛乘。所以它說會三歸一,是這樣講的。
《華嚴經(jīng)》不講這些,《華嚴經(jīng)》經(jīng)文里頭當然也講這些了,但不是這樣講。華嚴就把這個會三歸一的一佛乘叫做共同圓教,華嚴是不共別圓。天臺是共,華嚴是不共,天臺是同,華嚴是不同,所以叫共同別圓。所以華嚴的圓教是不共別圓。為什么不共別圓?它單提佛陀的法身,其他不談。
這個《華嚴經(jīng)》是一般的聲聞緣覺聽不懂,也聽不到。像各位你來聽,你懂不懂呢?你看,光是佛陀講《法華經(jīng)》的時候,五百比丘離席,離開了,不愿聽,聽不下去了。像很多人來聽一聽,聽不下去,半路就走了,沒有善根聽不下去。華嚴,那不止五百比丘,那些舍利弗、目健連這些人根本不見不聞,他不是離席,他連進來都沒進來,知道嗎?我們要講華嚴,他說那個不是佛法,他根本看不到也聽不到,是這種狀況。所以它叫不共。共是你會在里面,它會三歸一所以共同嘛,這個是不共,別,不同。
所以你要留意到,這個部分你之所以能夠來聽,你不要以為“我也聽不懂,我也不知道剛才誰叫我來,我就來了,反正呢,人都坐在這里聽,我也不敢出去。”
告訴各位,你要是在這邊聽一個鐘頭,多生累劫宿世的善根福德因緣,否則你這一會你坐不住,知道嗎?鼓掌一下嘛。(掌聲)
我們有這個因緣,難得啊。你為什么會聽不懂?你生命中有華嚴這個東西,每個人都有。你現(xiàn)在聽不懂啊,因為你前一輩子在睡覺。我們結(jié)緣的時候,你沒注意,你就要只負責倒完茶就出去了。你不要看啊,倒杯茶,你有因緣啦,有善根啦。那出去了,所以這次因緣到了“我就也聽聽看吧,聽,好像講什么聽不懂,不過好像不錯啊。”好像不錯啊,你有那個因緣,你在這里頭,我們跟各位講,你只要思考,你存在這樣的疑情“什么?我這樣聽,對不對?我怎么證明,我聽的這個是對的?”你就帶著這一個“我怎么證明呀?”你當然沒辦法證明,你憑什么證明,對不對?
我們常會說“師父,你講的真好。”我肚子里在罵,憑什么說我講得很好?你比我厲害呀?不是我講得很好,是你相應(yīng)。我們的語言表達啊,很什么?很粗獷。你是贊嘆嘛,“師父你講的很好,我很喜歡聽。”是啊,我講得很好,你在給我打分數(shù)啊,不是。因為你的語言只能這樣表達,不然你要怎么辦呢?那是一種相應(yīng),可是你不知道要怎么講,所以你就這樣講了。那我不能怪你,但這個表示什么?表示你生命中有那個東西在呼應(yīng),知道嗎?
我們前面跟各位講過,你為什么學佛?為什么會來到這里呀?你的人生里頭已經(jīng)在找尋“我這樣活著對嗎?”“我是誰呀?”“我應(yīng)該怎樣活下去才有意義有價值?”你一直在找尋了,找到佛門中來,你就知道“我應(yīng)該停止了,不用找了,我現(xiàn)在要開始進行的是,到達生命止于至善的目標。”那條路要怎么找到,要怎么走上去,是在這個地方,那就是生命改造工程嘛。好,那工程呢,我要用哪一套工程來進行?這個叫找到皈依處,找到回家的路了。所以我們叫生命故鄉(xiāng)的呼喚,在你的生命里頭,那生命的故鄉(xiāng),它就一直在呼喚你“孩子,回家吧!”
我相信各位都有那種經(jīng)驗,當自己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你自己一個人,你會不期然的,內(nèi)心里頭有一種莫名的感動,有沒有?那是什么?就好像遙遠的母親在呼喚著:“孩子啊,你在哪里呀?趕快回家,天黑了,吃飯了,會冷了,睡覺啊。”你的一種什么?生命的震撼!只要你有良知啊,多少都會有,都會有啦。
只有哪一種人還不會有呢,正忙著在社會上追求功名利祿,明天一筆錢就要進來了,你就想著明天,然后媽媽叫你,怎么么也沒聽到。什么媽媽在叫,什么生命在呼喚,你已經(jīng)被銅臭味把你污染了,鼻子耳朵統(tǒng)統(tǒng)塞住了,所以你聽不到,生命故鄉(xiāng)的那種呼喚。
事實上,每個人都有,只要你把心靈頻率穩(wěn)定下來,靜止下來,你就可以感受到。當然講的是呼喚,是聽呀,事實上你內(nèi)心的涌動自然就會起來,那就是生命啦,你要會去感受它。
那么這個部分,我們在談這個部分,佛法在研究的人,他會發(fā)現(xiàn)這些東西。這一個華嚴的生命感的存在,生命感,我不知道生命感,我們要怎樣解釋,我就是覺得生命力、生命感,這種生命感的存在每個人都有,華嚴就是直接從這里下手,不談其它的,這個叫做一乘不共別圓。
那么從小乘開始,小乘的成就,就算成就噢,所以小乘的阿羅漢,我們不能輕視他。這里頭這個傳統(tǒng)的華嚴思想,古典華嚴思想是這樣分,小乘是發(fā)偏真出離心,那么,成下劣身佛,不是下劣身,是成劣應(yīng)身佛。
那么大乘開始,這個前面叫小乘,后面統(tǒng)統(tǒng)叫大乘了。大乘始教跟大乘終教,這兩個叫漸教,逐漸的漸,漸教,所以有漸教才有后面的頓教,大乘頓教。通常大乘頓教我們以禪宗做代表,而這個禪宗是,慧能的話頭禪為代表。
應(yīng)該來講荷澤神會判教,判定禪宗,慧能的禪宗才叫頓教。其實,華嚴宗講的頓教,不是指禪宗,禪宗是其中之一。講禪宗啊,是清涼國師講的,那么賢首國師的定義不是只有禪宗,他說佛陀在講經(jīng)里頭啊,他是有頓教的,那就跟中國的禪宗沒關(guān)系,當然中國禪宗也包括在里面,這是在判教歷史上的一種差別。
那我們用新古典的華嚴思想來講,那我們就不這樣跟各位講了,我們要跟各位談的,這個就是我們新舊之間的差異。新古典要跟各位講的就是,健全的人格性為基礎(chǔ)。是你身為一個社會人,不管你學佛不學佛、修行不修行,一個健全的人格性是每個人必須的。
而每一個人應(yīng)該擁有一個健全的人格性。假如你在生命的成長過程當中,有被扭曲、被傷害,這個時候接觸到佛法,你要開始做矯正。所以健全的人格性,是社會和諧的基礎(chǔ),記得啊,社會和諧。
好,那么有了健全的人格性以后,你才有可能修行。那么修行的定義包括佛門修行跟非佛教修行,佛教跟非佛教修行兩個。那么這個地方我們通常稱為外道禪。也就是健全人格性,是修行的基礎(chǔ),包括外道禪的修行,你也要健全。只要你修外道禪人格不健全啊,馬上變成牛魔王或者變成蜘蛛精,男的變成魔,女的變成精,妖精的精,所以健全人格性是很重要的。
那么外道禪的基礎(chǔ)是修什么?修停心觀,你要注意啊,修停心觀,止住妄想,我們講的置心一處。置心一處啊,這個禪是什么?是修小乘禪的基礎(chǔ)。小乘禪要證阿羅漢,那就要按照…那個圖表有嗎?我順便講一下,沒有?沒有,我們就下次把圖檔帶過來,給大家看。
就是你修禪定到置心一處以后,你就要橫出三界,破無明去,那就要觀照心念,跟修禪定進入初禪、二禪、三禪是不一樣的。那這個部分呢我做了一個圖,用圖看比較清楚,這里沒有,我們下一次再跟各位,來做明確的表達。
這個時候就叫真,但是這個真不全。要破我執(zhí)無明證阿羅漢,破法執(zhí)無明也證阿羅漢,雙破我執(zhí)法執(zhí)無明也叫阿羅漢,這個時候阿羅漢就有很多層次。所以從華嚴的立場來看,單破我執(zhí)無明的證七信位阿羅漢,七信就叫阿羅漢,十信里面的我們都不叫成就的,破法執(zhí)無明的叫做破法執(zhí)阿羅漢,他是九信位,第九個,九信位,還要經(jīng)過一份保任,十信位。十信位這個地方修行的人,有很多人要經(jīng)過幾百個三大阿增祇劫,他才能完成,有些人,尤其是這種阿羅漢,我們很擔心,因為這個地方在修四無量心“慈、悲、喜、舍”。
“慈、悲、喜、舍”講起來很簡單,“慈、悲、喜、舍”啊,簡單吧。只要你想做都可以啊。告訴你,《華嚴經(jīng)》里頭有個故事。有個人來找當時的佛陀,他是個國王。
他說“我要你的財產(chǎn)。”佛陀說“給你。”
“我要你的兒子。”佛陀說“給你。”
“我要你的太太。”他也說“給你。”我沒有叫你把太太給人家呵,你不要聽錯。
他說“我要你的王位。”他說“也給你。”
他說“我要你去做,我現(xiàn)在做的乞丐。”佛陀也說“我去。”
你做的到嗎?“慈、悲、喜、舍”,我們做不到。那我告訴你,我們這個世界也不容許你這樣做。所以你要修這種慈悲喜舍,你現(xiàn)在沒辦法修。所以有些修行法,你要經(jīng)過好久好久的時間,你才會有那樣的因緣,那樣的世界讓你去修。
你不要看佛經(jīng)有的你馬上去做,把太太給別人你神經(jīng)啊,這個世界是不容許的。這個世界有這個世界的社會責任,跟社會道德標準。你不能夠說“佛經(jīng)這樣講,我這樣做。”那不是你現(xiàn)在做的下輩子再講,看你生到哪個世界去,有那個世界準許你,你再去做,這個世界就是不許,不許。
我再跟各位舉個例子看看。我們漢地的人,說人死入土為安。那很簡單講,父母死了要入土為埋起來嘛,現(xiàn)在講火化以后放在塔里面或埋起來,這個叫入土為安。那你看西藏人呢,對不對,他天葬啊。那你能不能夠說,那西藏天葬比較好,爸爸死了我把他切成四塊丟到山上去,我告訴你,那你馬上就被抓,對不對?那是不同的世界啊。那個南美洲那些土人,他懷念他的父母,所以父母死了把頭割起來掛在門口,懷念呢。你爸爸死了,你把頭割下來掛在門口看看。那是不同的世界,你不能做,知道嗎?
所以有許多慈悲喜舍的心,那個心量,你是做不到的,這個時代你根本就不能修。佛法講的,它是超時空的,你不要用我們這時空,你一定要去做超時空的事,你是神經(jīng)病啊,那是不可以的,不容許的。
所以你讀佛經(jīng),要知道是什么。因為你不去了解這些,就執(zhí)著那種經(jīng)典上的基本記載,錯了,那是不容許的。
所以在這樣的一個時空里,這個叫偏真,阿羅漢叫偏真,然后呢,你要去超越它,要有一個這樣過渡時期去轉(zhuǎn)換。那華嚴直接就教你轉(zhuǎn)換了,知道嗎。所以進到那個地方去,為什么要轉(zhuǎn),不容易呀?因為你還要去其它的世界歷練。
其它的世界不是現(xiàn)在搭飛機就能到的,這輩子過了下輩子,下輩子隨著你的因緣又不知道投胎到哪里去,對不對,說不定又跑回來了,說不定又跑到古代去了。人死后往生不一定到未來啊,很多人是投胎到古代去,去當古代人了。
這個理論以后再講,現(xiàn)在你不要問我為什么?這沒有辦法三言兩語告訴你為什么。因為站在佛法的看法里,三世是同時的,過去現(xiàn)在未來是同時存在的。所以你不會修就倒修回去,你不要以為在未來,你是修到過去去,過去哪些事沒做好,你又跑回去做過去的事,那一次就一輩子了。
這一部分是講叫偏真。那我們講以阿羅漢的修行啊,還要以禪定,一般的禪定修法作基礎(chǔ),一般的禪定是以健全的人格性為基礎(chǔ)。好,那你現(xiàn)在要修中乘,中乘也要以小乘為基礎(chǔ),要修大乘,大乘要以中乘、小乘為基礎(chǔ),有沒有?健全的人格性是一定要有的。那你要修大乘是以小乘為基礎(chǔ),要修一佛乘要以大乘為基礎(chǔ)。
你不要以為說,我們修華嚴的我們最高,最高的人最累,因為你健全的人格性要有,禪定要有,小乘要有,中乘大乘都要有。不是說那些我們不要修,我們只修華嚴,沒有這種修法的。華嚴一乘不共別圓以共同圓為基礎(chǔ),共同圓以大乘為基礎(chǔ),大乘以中乘為基礎(chǔ),中乘以小乘為基礎(chǔ),小乘以一般禪定為基礎(chǔ),一般禪定又以健全人格性為基礎(chǔ),請問你哪一條跳得開?對不對?三十七道品也要,四念處,四圣諦,十二因緣你也要有,也要通。你要不通,小乘不通過。小乘通過以后十二因緣要會,十二因緣不是背一背就好,它的運用以及實踐你要去做到,小乘的修法有大乘,六度萬行。那六度萬行以后要齊修,一齊來,那叫普賢行、普賢乘,叫普賢道才進入一佛乘。你這些都沒有不成。
所以,古典華嚴的講法,和我們新古典華嚴的講法是有些不同,但基本上是一樣的,是一樣的。
換句話說,佛陀在講的本來是圓融的,那隨著眾生根器的不同,有的是講給你人格矯正就好,你人格不健全現(xiàn)在先人格矯正嘛。人格健全以后要修法的,我們鼓勵他怎么修,不修法的我們鼓勵他在世間做個好人,促進社會的祥和,構(gòu)建和諧的社會,是不是這樣。你想精進的再看根器,有的修苦集滅道,有的修十二因緣,有的修六度萬行,有的修一佛乘,要看他的根器來。所以佛陀所講的法本身是圓融的,是完整的。那么,隨著你的立場你的根器不同,你所站的位子不同,那你就選你的,但一個原則就是圓融,圓融的前提就是和諧。
所以在佛教的世界里是絕對和平的,它是祥和的,不管你在那個地方,彼此要互相尊重,要互相包容。所以佛法講合則共住,不合那不要吵架,不容許吵。我們要注意到這一點,一定以和,我們中國話講,和為貴,家和萬事興,你一定要和。所以,和諧是絕對的,心靈寧靜、祥和,家庭社會要和諧、圓融,關(guān)鍵就在這里。
所以學佛人自己本身經(jīng)常在思考的兩個東西,一個我自己呢,是不是很寧靜祥和。我們說佛常在定中,佛從菩提樹下成道以后,他的心境永遠是那么寧靜那么祥和,是以這個寧靜祥和來促進社會。我們在家人來講就是家庭、社會,那么從一個領(lǐng)導者來講它是社會、國家、世界,它必須要能夠祥和、能夠和諧,能夠安定、能夠圓融。那么這種情況之下,你就能夠感受到那一種幸福、那一種溫馨、那種和樂的滿足感,它自然就出來。社會不但是和諧、圓融,而且洋溢著一片非常幸福、安樂的氣氛存在,那就是極樂世界。
極樂世界不是跑到哪里去呀,當你自己的內(nèi)心很寧靜、很祥和的時候,當你的家里,我們的社會,因為你已經(jīng)是全方位都能轉(zhuǎn)了,所以它,和諧圓融,它必然呈現(xiàn)。那個時候你自己內(nèi)心所感受到的溫馨,那種滿足,那種幸福感是不可思議的。那當中沒有沖突,沒有對立,極樂世界不現(xiàn)前了嗎?對不對?
各位,你以為你的極樂世界是哪一種?畫在墻壁上的?還是遠在天邊的?在云端的那一邊的?不是。這個就是,又回到前面,法界無盡緣起的地方。當你生命定位以后,這種情況就在自然成立。
極樂世界在哪里?為什么會遠在“十萬億佛國度”外呢?因為你抓不到要領(lǐng)嘛。“十萬億佛國度”就告訴你很遙遠嘛。尤其像舍利弗那種聰明的人,那就更遙遠。因為,用腦筋的話就單行道,單行道就十萬億。
各位,你留意看看,天文學家講的,對不對你自己去決定。當你向無限遠的地方看過去的時候,那無限遠在哪里?你知道嗎?在腦后,在你的后腦勺那邊。因為那個光,那個在無限遠地方的光,它受過很多星星的曲折折射,才跑到你眼前來。其實那無限遠,就在你眼睛的后面,知道嗎?哪有無限遠。
所以,“十萬億佛國度”就等于無限遠的意思,意思就告訴我們說,當下可得啊,知道嗎?當下怎么得?你要會轉(zhuǎn),會轉(zhuǎn)就很簡單。我們說你不要吵著對不對,你說“我明明對。”明明對,你就有業(yè),對也沒有用,你有業(yè)的話,對沒有用的,沒有人要聽你的。你有福報,即使你講錯了,人家也會包容你。所以,不是對不對的問題,圓融和諧的問題。
你懂得圓融和諧,極樂馬上現(xiàn)前。你要爭那個對不對的時候,你就在地獄里。你會氣得要死,“我明明對,為什么是這樣?”那你不是活在地獄嗎,對不對?那你要會轉(zhuǎn),一轉(zhuǎn)的話,和諧的境界馬上現(xiàn)前,那不是極樂現(xiàn)前嗎?
所以當你對立現(xiàn)前的時候,就是地獄現(xiàn)前嘛。當你能轉(zhuǎn)、又和、又圓融的時候就是極樂現(xiàn)前嘛。那,你現(xiàn)在的極樂也好,地獄也好,是兩個名詞,是兩個意識形態(tài),是兩個不交涉,在你的生命里頭,你感受不到。
所以,修行就是培養(yǎng)你的感受力。當你的感受力很敏銳,“我在對立的時候,地獄現(xiàn)前,我不對立了,放下。”那是什么?感受力就是智慧呀,感受生命存在的能力嘛。“當我在對立的時候,我馬上感受到生命對立的那樣一種存在,那我馬上放下,地獄消失了。”對不對?“那我馬上要進行的是營造和諧圓融的境界嘛。”當你和諧圓融的境界現(xiàn)前,你的生命感受到了,那圓融和諧的極樂境界就現(xiàn)前了。
當你會感受到那種圓融和樂的境界經(jīng)常現(xiàn)前的時候,那你不會去破壞它的,對不對?當你感受到對立是這樣的痛苦,跟這樣的糟糕的時候,你會讓它現(xiàn)前嗎?你會拒絕它嘛。當下就成就了。
問題是我們沒有感受的能力,沒有感受的能力就沒有智慧,沒有智慧你就不能轉(zhuǎn),不能轉(zhuǎn)就只好被他轉(zhuǎn)。一被他轉(zhuǎn)就是說“我又輸了”。明明知道不要生氣,不要生氣就不要生氣,為什么又生氣了。你會說”我定力不夠”,對不對?不管定力不夠,智慧不足,都沒關(guān)系,趕快學佛,趕快修行。
我們跟各位提起,這個判教的部分,各位不要只從文字知識上去看。因為文字知識上去看,我看很多人寫五教止觀的部分,還沒有人寫正確的,這些博士,為什么呢?因為我們現(xiàn)在講的是五教不是止觀。原始講五教止觀的止觀,止觀是行法,有五種行法,有大小修法。換句話說,小乘的修法止觀是什么?大乘始教的修法止觀是什么?大乘中教的修法止觀是什么?大乘頓教的修法止觀是什么?一乘圓教的修法止觀是什么?要從這里講,那才叫五教止觀。
我們在講五教的時候,是從經(jīng)典文字上判斷,哪些經(jīng)典是小乘的,哪些經(jīng)典是大乘始教的,哪些經(jīng)典是大乘終教的,哪些經(jīng)典是屬于大乘圓教的或者一乘圓教的。那你這樣判別,這個叫知識。
因為止觀的部分一定要你去體驗,它的體驗一定會回到現(xiàn)實生活中來。假如止觀的體驗,只是很虛玄的東西,你一定搞錯了。虛玄的東西是指,你在來世,未來,未來的世界里,那你會有某一方面的成就。
我告訴各位,修學這個“華嚴二十四字母”,那個字母的人,很多人都進入到宇宙,看到宇宙形成的部分,這個是可以的,透過那個聲音。因為,我就附帶的講一下給各位聽,因為透過字母是語音,是聲音。聲音,我們在訓練是一種生命的原音。當你這原音發(fā)出去的時候,它跟法界是相應(yīng)的,是相應(yīng)的。
那么你訓練那聲音,四十二字母啊,是指你大腦里頭有四十二個區(qū)塊,你每一個區(qū)塊。你每一次自己在做發(fā)音訓練的時候,我們告訴各位,你最好是只修一個字,一門深入,那個字在按摩某一個部分。那個部分呢,會在法界中的某個部分去相應(yīng)。
可是很多人,四十二字母要學。要學,他就宏觀,宏觀會和宇宙相應(yīng)。所以,哪一個星球、哪一個星云呢,是怎么形成的,甚至哪個宇宙正在形成,他都可以看的很清楚。它是有這樣的情況,但是這一種情況不是假的是真的。你那個大腦內(nèi)分泌紊亂神經(jīng)不正常的除外,這個是講正常的。
它是一種按摩,透過語音按摩的。這個訓練我們正在培養(yǎng),正在計劃,因為語音的訓練是很特別的。那,很多人在做這種訓練。那他訓練的對不對,我太不清楚,我只能講,我不太清楚。
但,我可以跟各位講,有幾個地方的人可以,蒙古人、西藏人他們有這個語音的訓練。但是呢,當他離開原住地的時候,那個語音都失真。因為他現(xiàn)在發(fā)音會產(chǎn)生按摩作用,可他離開原住地以后,他發(fā)音會變,但是他不知道原理,所以原來的按摩狀況消失了。因此,他的那一種,我們叫神性,殊勝的那種感受跟成就消失了,因為他離開了原來修行的背景。他那個修行的要領(lǐng)跟理論沒有,所以他只會覺得沒辦法。
因此我們看到很遺憾,非常令我們遺憾,這些行法他沒有辦法傳承下去,因為新一代的人都離開故鄉(xiāng),進入城市里。尤其很多人到美國去,全部掛起來,因為沒有那種高原,沒有那種背景,也沒有那種氣氛,讓他繼續(xù)這樣修學下去。這個事很麻煩,尤其是到城市里面,進入文明的都市里,住到暖氣房里,你什么也沒了,這個是很遺憾,非常遺憾。我個人來講,感到非?上У牡胤健
因為對他們來講,他不知道,原來的生活環(huán)境是那么的重要,尤其那發(fā)音呢,有一些是天賦。我們相信那些東西是可以教的,可是它為什么叫天賦,因為他不會教。像呼麥,呼麥各位知道嗎?呼麥那個發(fā)音法是可以教的。可是他不會教呀,他沒有教學的那理論跟系統(tǒng),因此它就變成天賦了。“你怎么從小就學會這一點?”他認為他是天賦。這個是非常遺憾的。我們現(xiàn)在正在形成啊,怎么樣把這些能力,變成系統(tǒng)化的教學,你才有可能傳承下去,要不然它會變成宿命。這個是一種狀況。
這個在修學上,我們要告訴各位,判教的部分,告訴我們佛陀一輩子以來,他所教我們的東西是太多了,也只有佛陀的教化能夠這樣夸下?谡f“眾生無邊誓愿度”。所有的眾生他都能度,有小始終頓圓。
其他的宗教也很想度盡眾生,但是它把眾生二分法,信與不信。因為信跟不信,所有的宗教都會沖突。它對于不信的人,有一種敵對感跟仇視感。它的意思就是說,你不信的人應(yīng)該有罪惡感,所以他們發(fā)展出原罪的理論來。
不是,佛教不這樣認為,沒有原罪,佛教認為沒有原罪。佛陀說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當成佛,而人人皆可度。因此佛陀有一個,所有宗教所沒有的,那就是善巧方便。他有善巧方便,因此他的至真等正覺,就是一佛乘所標舉的不共法身,那個他堅持著“法印”。這個是不開的,其它都可開,教化眾生的方法都可開,尤其是戒律的部分。
戒律可開。戒律是什么?戒律是人生生命改造的藍圖,知道嗎,人生啊生命改造的藍圖。所以當你發(fā)心要持戒的時候,你馬上福報涌現(xiàn),因為你已經(jīng)得到一個生命改造的藍圖。一有藍圖,你就不會迷路,你只是快跟慢而已。
所以各位要留意到這一點,戒律不是要掐死你的,要把你捆起來的,不是。戒律是幫助你解脫的一個藍圖。
你不懂得,你以為說學了佛,受了戒,就這個不行,那個不行,那你就搞錯了,它是幫助你解脫的。誰說什么不行,什么不行?你要搞清楚,你要懂得解脫是什么,然后戒律是幫助你解脫的。當你認為說,它是幫助你解脫的,你就不會有痛苦的感覺;當你不以為它是幫助你解脫的,那你就把你捆起來了。我們搭車為什么要系安全帶,你說“政府神經(jīng),要把我們捆在車子里”,那就沒辦法說了。你要知道說,上安全帶是安全的保障,你為了對自己的安全有保障,所以你當然要扣安全帶,對不對?可你不認為扣安全帶是為了你的安全,你就會說多此一舉,車子其實不要安全帶還要省一些錢,對不對?那是因為你不了解。今天你受戒也是一樣,因為它是幫助你解脫的一張地圖,你要不要,對不對?你沒有這張地圖,你不能出三界啊。所以你會認為受戒是很殊勝的很光榮的。可是很多人受戒是偷偷地去,為什么?怕家里人知道。為什么會這樣?因為你認識錯誤。這個,都是同樣的道理。
佛法給我們幸福,給我們快樂。你不要忘了,佛陀啊,經(jīng)過百千萬劫地修行,他的目的不會說,要我們信仰他的人去遭受痛苦的,他是要把他的修行成就跟心得分享給我們,讓我們也能解脫,讓我們享受幸福與快樂。各位,你能體會到佛陀的苦心嗎?(掌聲)
所以我們簡單的告訴各位說,判教,它是讓我們充分的了解到,佛陀一代教法的宗旨,以及他的苦心。你對任何的判教,不要說誰判的對,誰判的好,不要這樣看。因為那個人的判教有那個人的看法跟體驗,這個人的判教這個人的看法不一樣的,不是對不對的問題,是你的體驗。
- 上一篇:四十華嚴 第一卷 第5講
- 下一篇:四十華嚴 第一卷 第7講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華嚴經(jīng)》“華”是大乘的因地,“嚴”是果地的功德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yè)”是什么意思?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這七個字有什么含義?
- 十種自在指的是什么?解讀《華嚴經(jīng)》十種自在
- 入無生智,到無依處是什么意思?
- 為什么說《華嚴經(jīng)》是別教一乘?
- 脫去俗服,當愿眾生,勤修善根,舍諸罪軛的意思
- 只在誦《華嚴經(jīng)》的時候口臭,還要繼續(xù)誦嗎?
- 怎么理解“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業(yè),是為魔業(yè)”?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經(jīng)題含義是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什么時候傳入中國?
- 《華嚴經(jīng)》是屬于開智慧嗎?
- 人要精進學習,切莫放縱欲望
- 發(fā)起殊勝的菩提心,讓世界變得更清凈
- 機緣到來時,因果報應(yīng)是逃不掉的
- 《華嚴經(jīng)》是阿難尊者記錄的嗎?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jīng)》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jīng)》開經(jīng)偈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jīng)》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jīng)弘傳序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jīng)》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nèi)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yīng)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zhuǎn)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講解
- 楞嚴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經(jīng)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