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經
佛教經典。亦稱《小無量壽經》,簡稱《小經》。與《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合稱凈土三經。一般認為在1~2世紀印度貴霜王朝時期已流行于犍陀羅地區(qū)。《阿彌陀經》是釋迦牟尼佛在憍薩羅國舍衛(wèi)城的南方祇園精舍,與長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薩以及諸多佛弟子而說的經典。..[詳情]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三講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三講
各位大德同修!各位居士同修!大家請掀開經本,昨天我們把《佛說阿彌陀經》的五重玄義,以及翻譯者鳩摩羅什的情況,跟大家做了一個介紹,那么今天我們就開始講述經文。我這里做了一個科表,經文分成三個部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這是歷來注經家的一個常用的格式。實際上他是由晉朝的道安大師首先給它結構上分類,道安大師是一個很奇特的人。那時候這種對經典的判分,還沒有來到中國,所以道安大師自己就這么去判。當他這樣判的時候,當時有些人都有點覺得他是自作主張,對他都有一些不同的看法。結果到唐代,親光論師翻譯一部經典,正好就談到佛經就是這么三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所以他就在晉朝就已經是有這種深體佛心的這樣一個判分。那么這三分一般用好像一個經文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一個生命體。用人的身體來比喻,序分就好像人的頭部,五官俱存;那么正宗分就好像人的身體,五臟俱六腑俱全;那么流通分就好像人的雙足,運行無滯;所以就構成這部經的一個組織框架。那么我在這里一共分了二十七段,分別在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加以詮釋。那么我們現在先看序分,序分先分為通序和別序。通序就是一切經典共同的六種證信;別序就是具體到這部經特別的一個發(fā)起序。
那么我們來看通序,【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肯瓤催@個,這是標示這個祇園的法會它的時和處。這個六種證信是,信成就、聞成就、時成就、主成就、處成就和眾成就,這一句經文就包含六種證信的前五種。我們來看,【如是我聞,】如是就是信成就;什么叫如,實相的微妙的理體,亙古不變的就為如,就也叫真如。依實相妙理念佛求生凈土決定無非曰是,如是是可以這樣解釋的。但對于如是這兩個解釋,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注經家有眾多的解釋。那么我們還是選擇一個很通俗易懂的,比如說這個“如是”,就是跟與佛所說的沒有絲毫的差別,這就叫“如”。“是”就是既然是佛說的,他決定沒有錯謬,就叫“是”。如果我們從這樣去看呢?好像更通俗易懂。為什么呢?因為“如是我聞”這四個字,最先他是佛涅槃的時候,就是阿難最后問的四個問題。四個問題就是第四個問題,一切經初,以后結集經典的時候,經典的第一句要安什么字?這么當時佛就說一切經初,安如是我聞。所以以后就形成結經的一個格式,任何經典都是如是我聞。為什么要這樣去說呢?以后才發(fā)現是非常重要的,就是如是,這樣的佛經是我,我就是指阿難尊者,他是結集修多羅的人,我親耳從佛那里聽聞到的。那這個就能夠斷疑,斷懷疑。因為以后佛滅度之后摩訶迦葉作為牽頭人,五百個阿羅漢在結集的時候,阿難尊者就升獅子座。那這個結集經典,那是盛大的大事,像四天王,忉利天王、大梵天王、都下來都來護持的。
所以這個阿難尊者一升獅子座,由于他宣說佛的法語,這種法力的加持力,使他的面相都特別的相好莊嚴,好像他自己就是佛相。這一來當時與會的這些阿羅漢就懷疑,懷疑是不是釋迦牟尼佛重新起來了,從涅槃狀態(tài)又起來了。第二個懷疑是,阿難是不是成佛了、第三個懷疑是,是不是他方的佛過來了。那這些懷疑等到阿難尊者一說“如是我聞”的時候,所有的這些懷疑都沒有了,哦!原來不是阿難成佛。他是說的經典還是,這樣的經典,這樣的法語是我從佛那里聽聞過來的,所以他能夠斷懷疑,同時息滅諍論。如果這個經典你不首先介紹你是從佛那里來的,而是你阿難自己想出來的話,那大家都不會相信了。因為只有佛是一切種智者,大家才能相信佛語的真實性。如果是除佛之外的任何的言語,沒有得到佛的印可,大家都會起諍論的,信不及的。所以一切經書安“如是我聞”在斷疑,在息諍論,以及跟外道的經典相區(qū)別開來都是很有必要的。所以這個我聞就表明聞成就,自我親聞,這個親聞是非常重要的,不是道聽途說的,不是從別人輾轉過來的,是阿難尊者自己說,我這樣的法語是我親耳聽到的。也不是作私淑弟子,就像孟子他成為儒家的亞圣,他對孔子是非常景仰的。但是他是孔子之后一百年才出生的,所以他就為他沒有生在孔子的年代做孔子的學生感到非常懊悔。但是他就以孔子的學生作為老師,然后作為孔子的私淑弟子,那還是隔了一層的。那么這個阿難尊者是直接在佛的座下聽聞的,他就表明聽聞的真實性,再加上阿難尊者是博聞強記,記憶力非常強,只要他一聽聞到就一字不漏地都能夠記憶下來。古人的心都是很清凈,他聽一座哪怕幾十卷幾百卷他能夠誦得出來,記憶力極名。我們中國的很多經典都是很多的三藏法師從天竺過來,他并沒有帶這種梵文的譯本,他就從記憶當中說出來了。所以阿難尊者是在這個博聞強記方面,那是最第一的。所以大家聽到他“我聞”,都相信他說的是真實的,。這是“如是我聞”。
【一時,】這個一時就是指時成就。你看佛經沒有講是具體的哪年哪月哪日,或者是什么年代,什么都沒有。這里服一方面是佛,他是九法界的教主,他所講經說的區(qū)域很廣,不僅僅在印度。有時候他還要到天上去講,有時候到龍宮去講,有時候在人道講。再加上各個國家的紀年的歷法也不相同,所以你也就很難在一個地方歷法說哪年哪月哪日,所以他就用一個很抽象的概念“一時”,這一時它就顯得更有意味深遠的意思。怎么形成一時,就是這位佛陀作為教主跟弟子之間的這種機感相應。佛一切教法是無心的,是以他的大慈大悲的這種心,來應眾生的這種要求,來示現出他種種的教法。所以這個一定要有能感之機,才有佛所應之法。那么這樣能感之機,所應之法,這種耦合在一起,它不構成了一個時成就。如果你的教法很高妙,對方不相信,他也沒有這個要求,你就是口惹懸河,他也談得沒有作用,對牛彈琴。但如果這個眾生有需要,你沒有給他及時的幫助,那也就失去了時機。所以這個佛他有一種功能,是對教法眾生,不失時機,只要時機成熟,馬上就會顯現他面前,用種種善巧方法來幫助他,離苦得樂。所以時成就,表明就是在這個祇園精舍,這批四眾弟子有一顆出離三界,了生脫死,圓成佛果這樣一個訴求。那么針對這個訴求,佛就跟他顯現為講念佛往生凈土一法。這一說,正好就跟他的宗教訴求相應了,就構成了這個稀有難逢的一時的時成就。
【佛】是主成就,前面也簡單講了一下,佛就是指釋迦牟尼佛,他是具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滿足大悲心的、具有一切種智的這樣的一個教主。在六種成就當中,是以佛這個教主為核心來展開的,離開這個佛這個教主,一切成就都等于零。你相信什么,你信成就,是信佛說的話,你構成一個處所,一個眾也是圍繞佛來展開的,沒有佛什么都沒有,所以在六種成就佛是為主的!驹谏嵝l(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這句話就是處成就中。這個處成就呢?首先“在”,佛在什么地方?一般這個概念當中有佛住,有佛在,一般從字面上來理解佛在什么地方?佛住什么地方時間比較長,佛在什么地方時間比較短。那么佛在什么地方在什么處所,也是應教化眾生的需要來詮釋的。他有時候他在這個城市、聚落、在白衣信眾的地方來隨機說法,有時候在皇宮里面,這個在就叫境界住。隨著那個教化眾生的這種處所,他要去。那么佛還要住在山林,跟那些比丘住在一起,所以他常常主要還是跟比丘住在一起,這就叫依止住。所以一般講有境界住,有依止住。
那么現在佛在的這個地方是一個精舍,舍衛(wèi)國,舍衛(wèi)國就是波斯匿王的首都,翻成中文叫聞物。聞物就是這個國家是印度十六個大國之一,非常強大的一個國家。這個國家具足四種德能:第一種德能就是它的五欲的環(huán)境非常好;第二是它的國力財富非常雄厚;第三是它的文化非常發(fā)達;第四這個國家得種種解脫的人很多。用現在的話來說它真的是一個政治、經濟、文化、圣賢集中的地方,所以它的聲譽就傳遍五天竺國。尤其一個國家它有些圣賢、有解脫者、有大學問人、有高道德的人、這個國家的這種國力它就強盛。用現在的話來說,一個國家最終爭奪是爭奪人才,這個國家的人才多,這個國家就會強盛。所以我們判斷一個國家是強盛,還是衰弱,就看它的人才的流向,如果這個國家主要的高端人才都不在這個地方,都不愿呆在這個國家,這個國家就會空虛。人才是眾望所歸,前往的話,它就會有力量。那么這個舍衛(wèi)國是一個人才非常集中的地方,也是釋迦牟尼佛他一定很長時間在這教化眾生的一個地方。
那么祇樹給孤獨園,這是表達這么一個精舍。這精舍這就是一個故事,祇樹就是 祇陀太子的樹。給孤獨是須達多長者,他是波斯匿王的一位大臣。人看給孤獨都能表達,他就是一個大慈善家,長者家里很有財富。他就供給那些鰥寡孤獨,窮苦無靠的人,給他做布施。所以我們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大慈善家。他這個精舍是怎么來的呢?是當時這個須達長者是到王舍城去為他的兒子去聘媳婦,在他那個親家的家里發(fā)現全家動員都在裝飾屋內屋外迎接佛陀。他一聽佛陀這兩個字,他就非常的震動,毛骨悚然非常感動,當時佛正在住在竹林精舍。他就晚上睡不著,就渴望見到佛,佛也知道他有這個念頭,就放光整個黑夜都是一片光明。他就尋著光,到了竹林精舍,看到佛在那里經行,經行。他就頂禮!當時佛光一注照,他就得到初果。得到初果,這都是大善根之人,宿世的善根。他就感戴佛恩,就請佛到他的國家,他要作供養(yǎng)。佛就問你能夠有地方安這么多的僧人嗎?他說沒有問題。所以就派舍利弗跟他一塊回舍衛(wèi)國去找地方。到周邊城內城外找來找去,只是看到一個花園非常好,樹木非常茂盛,環(huán)境非常幽靜,適合于修行。結果一打聽,這是太子的花園。須達長者去找祇陀太子說我要請佛過來,我想你這個花園能不能轉讓給我。這個太子想想,我怎么可能把花園轉讓給你呢?所以就沒有正面拒絕,實際上心里是非常拒絕的,不同意的。就開了句玩笑,要轉讓給你可以!你把金磚都給我鋪滿地,就可以。∷宦,這個須達長者就非常高興,祇陀太子不知道他有這么富有,以為開這句玩笑他就會退下去了。實際上須達長者大開倉庫把所有的金錢都換成金磚,還真的就鋪了,一車一車的金磚都鋪上了,還真的鋪滿了。鋪滿了,祇陀太子那就沒有話可說了,最后他就說覺得是什么樣的圣人讓你這樣的布施。∷头浅3泽@,須達長者就跟他講佛的功德如何如何殊勝。就在這個給孤獨長者在這個布施這個園的時候,虛空當中就出現了宮殿。舍利弗就跟他說,你看你布施這個精舍還沒有蓋起來,忉利天你自己的宮殿就已經成就了,可見蓋寺院精舍的功德很大。這樣祇陀太子也有發(fā)心,他說,這樣吧!那我的地給了你,但是這個樹,樹可是我的,我們共同來做功德。給孤獨須達長者開始還不愿意,這個功德很大,我不想跟你做。祇陀太子就不高興了,如果你不做,我就把這個樹全部移走。他一想如果移走也不太好,空蕩蕩的,所以就答應了,兩個人共同來做功德,就形成了這個祇樹給孤獨園這么一個精舍。
那么你看這五種成就里面,從表法的意義上來說,都說明這個凈土一法,講這個念佛往生凈土一法,佛都要找出一個很好的地方,來跟這個相稱。像舍衛(wèi)國他是這個國家非常強盛的一個國家,來表達這個凈土法門它也是廣大,宏遠,在一切法當中是最上的。祇樹表明這個樹很殊勝,太子花園的樹,那不一般,那就表明凈土是可以覆蓋眾生,像樹木覆蔭眾生,永遠離開煩惱。給孤獨園,這表明這個園的殊勝,大富長者發(fā)出這種大的布施之心,無條件的布施之心,這樣的一個園里面的宮殿都是五百個宮殿,三千個僧寮,非常莊嚴,就等于皇宮這樣的一個建筑。園很殊勝,表明凈土一法安穩(wěn)眾生,常得快樂。祇陀太子表明種性的高貴,是太子,他參與這樣的一個布施,表明凈土往生到凈土,都是大乘的第一弟子,畢竟可以成佛,紹隆佛種的。這個須達長者表明人的殊勝,在朝廷是大臣又具有無量的財富,又具有很高的慈悲心,德高望重,表明在人中的殊勝。這個人中殊勝,表明凈土往生者都能入到大乘的正定聚,都成為諸上善人?梢姀乃奈宸N成就當中,都跟凈土的殊勝一法非常耦合地展示出來。
好,請看下面,就是眾成就!九c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長老舍利弗、摩訶目犍連、摩訶迦葉、摩訶迦旃延、摩訶俱絺羅、離婆多、周利槃陀伽、難陀、阿難陀、羅睺羅、憍梵波提、賓頭盧頗羅墮、迦留陀夷、摩訶劫賓那、薄拘羅、阿耨樓馱,如是等諸大弟子。】好,先看這個。下面是列眾成就,眾成就有三類:第一類就是聲聞眾;第二類就是菩薩眾;第三類是天人,天人眾。那么這三類當中首先是列聲聞擺在第一,由于聲聞都是現出家相,F出家相這個剃發(fā)染衣,就是叫“出世間”的幢相,他是尊貴的,所以要放在首位。那么再加上這些比丘,是長年跟隨陀佛,常隨眾,那么佛法是要靠僧團去住持,去傳揚的。所以尊重出家人擺在第一,擺在前面。那么菩薩,他有時候是出家的,有時候是在家的,相狀不定。再加他有游戲神通的一面,他可以離開佛去做很多的佛事,所以說他就居中,再加他表達一種中道的東西。最后這個天人眾,他是一個俗間之人,同時他是佛法的外護,所以就列在最后。這個排列都要符合法,禮法的精神。
好,我們來看這些與會的聲聞眾,聲聞眾有一千二百五十人,都是大比丘。這個“大比丘”,說明這些常隨眾功德殊勝,與外道相比,也是種性高貴的,跟那些小比丘不是同一類別的。大比丘,一般它的意思有乞士,比丘的意思是乞士、怖魔、殺賊三種意思。僧是僧伽的意思,一般以六和敬的方式組成的僧團就叫僧伽,我們中國的話就把它簡略為“僧”。那么,這些大比丘有一千二百五十人這個數量。那么,這個數量是佛陀成道之后,最先度脫的一個僧團,這個背景知識,大家了解一下就是。首先,佛在摩揭陀國度化了三迦葉,優(yōu)樓頻螺迦葉、那提迦葉、伽耶迦葉。為什么首先要度三迦葉?尤其是優(yōu)樓頻羅迦葉,這三兄弟是事火婆羅門,修行時間很長,德望也很高,頻婆娑羅王都拜優(yōu)樓頻螺迦葉為國師。那么,佛要建立一種僧團,要把佛法傳揚出去,一定要使那些所謂現在來講宗教領袖要成為佛的弟子,這樣就擒賊先擒王,就能夠快速地傳播佛法。要降伏這樣外道的頭領,那不是很容易的。當時,佛去了之后,就是優(yōu)樓頻螺迦葉住的地方叫橡瓜林,住在那里,帶了五百個徒弟在那里修行。優(yōu)樓頻螺迦葉一看到佛很年輕的樣子,都很輕慢他。佛一去就說,我要到這里住幾天,優(yōu)樓頻螺迦葉說,我這里沒有住的地方,住滿了。你要住,還剩了一個洞窟,山窟,你要住你可以住,其他的沒有房子給你住。
佛也知道那個地方是很危險的地方,那個窟,山洞里面就有一條毒龍。優(yōu)樓頻螺迦葉壞也壞在這個地方,他知道有毒龍就讓你在那里住。佛就進去住了,住的當天晚上,這條毒龍看到它的住的地方竟然被其他人占了,瞋恨心就起來了,毒龍就噴火。這時候佛也入火光三昧,相互斗法,整個山窟里面就是火光沖天,整個晚上火光沖天;鸸鉀_天這就降伏毒龍了,降服毒龍最后這個毒龍就在佛的缽里面。第二天早上,優(yōu)樓頻螺迦葉一看,整個晚上都是火光沖天,他心里相,都很可惜,這個年輕人,叫他不要住,他要住,那你看看,我去收他的尸吧!但是,第二天早上一看,佛很安祥地出來了,降伏毒龍了。他心里吃一驚,哎!這個小青年不錯啊!還有點本事。那么為了降佛子,但他還是一個很驕傲的心態(tài),雖然你有點神通但沒有我的法正,沒有我的法好。所以,要降伏他那種知見,佛在他那里有十次的顯神通,十次的降伏,最后終于把優(yōu)樓頻螺迦葉這顆傲慢的心轉化過來,讓他甘心情愿地拜佛為老師。當他拜佛為老師的時候,他就跟他的五百弟子說,我認識到了佛的這種威德慈悲,我甘愿做他的弟子。你們想跟我一塊兒來的,你們就來做弟子,不想來的就自愿走,這五百弟子也都愿意隨同他一塊成為佛的弟子,就五百人。
然后,他皈依佛之后,就把事火婆羅門那些火具,祭火的火具全部拋到了尼連河里面去了。尼連河隨著河水飄,就在河兩岸,他的兩個弟弟一看,哎呀!自己哥哥在上游怎么這些祭器都拋掉,是不是哥哥出什么事情了。所以這兩個弟弟帶著他們的各有二百五十人,趕緊跑到橡瓜林。一看,自己的哥哥都剃頭了,剃了光頭了,都很不理解。說,你都是修行這么多年,都是國師,你怎么給人家做徒弟啊!最后,優(yōu)樓頻螺迦葉跟他耐心地把佛的這種功德做了介紹之后,這兩個弟弟也皈依佛了,這樣就有一千人。那么,原來舍利弗、大目犍連各有一百人。以后也由于馬勝比丘的威儀,他們聽到佛的偈語,然后對佛的功德有信心,過來了,這就是一千二百人。那五十人,一般是講,耶舍子,一個大富長者的兒子帶了五十人,也跟隨出家。實際上,最先度的五比丘,就是在鹿野苑住的憍陳如等五比丘,總數應該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但由于零頭不好算,就省略零頭,一般就講一千二百五十人。所以,這一千二百五十人都是外道過來的。
那么從優(yōu)樓頻螺迦葉、舍利弗、大目犍連這些弟子來說他由于從外道進來,從那種邪知邪見進入正法,他對佛有感恩。由于感恩,他要常隨,這是從弟子一方面。另外一個,從佛的一方面知道他早年都是在外道修行,那種邪見不一定很快就能夠徹底放下,還有他的習氣。如果你離開佛,把他派到外面去,說不準他原來的習氣,邪知邪見又起來了,對自己,對他人都不好。所以,佛也不讓他們離開佛的身邊。所以,他們就構成了這種佛陀弘法的一個僧團,常隨眾。那么這些常隨眾,一千二百五十人都不是簡單的人,都是大阿羅漢,還不是一般的羅漢,是大阿羅漢。跟前面的比丘僧相比,比丘開始是乞士,外乞食品來資身,內乞法來資法身慧命。這樣由乞士就成了他的福德智慧圓滿就成了應供,有資格接受人天的供養(yǎng),是大的福田。所以,有眾生能夠供養(yǎng)到一個阿羅漢,現世就能得到福報。那多生多劫都能得到福報,那是圣人。第二個意思,就是殺賊。他在比丘階段要破惡,最后把煩惱賊全都殺掉了,就是破見思惑了。見思惑就是煩惱賊,可以劫我們的功德之財,可以傷害法身慧命,就用賊來比喻。那么,到了阿羅漢位置上這些見思惑全都把它斷掉了,就是殺賊。
第三個是無生,在比丘階段,他一出家能夠去受戒,羯磨。“姿聂赡,當下魔宮都會震動。那個魔都害怕,哎呀!有一個人去受比丘戒,遠離五欲,就要出我的這個魔的境界了。我的魔子魔孫就會少人了,他就害怕,魔宮都會震動。當然,這是要認真持戒,修出離道的人了。如果你不持戒,天天還是五欲六塵,那這個魔王也不擔心了,也不會震動了,也不害怕了。你反正只是換了一套衣服而已,還是光頭俗漢,沒關系。所以,要動真格的它才會震動。那么,這樣他就是到了他怖魔之后,他還修行修行,無生,得到無生了。就是我空了,證到人我空了,那就無生,這叫長揖生死,不受后有,所作已辦,這就是出離分段生死。那么,這里稱為大阿羅漢,實際上透顯一個信息就是這些阿羅漢,他是示現了一個聲聞的身體,實際上他是法身大士再來的,示現的。我們在《華嚴經》看到,這位護明菩薩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前身,在兜率內院要降誕我們這個地球。八相成道的時候,他就會大地震動,放出無量的光明,遍告十方剎土的一切菩薩們,讓他們不要忘記他們曾經發(fā)的愿。由于釋迦牟尼佛在因地無量劫的修行當中,有很多有緣的菩薩曾經發(fā)愿,你只要成佛,我們都要擁戴你,都要跟你一塊去做弘法利生的事情。所以,釋迦牟尼佛要降誕的時候告訴大家,于是這些菩薩也都紛紛地在那個時空態(tài)里面也降誕了。或者做國王了、或者做長者了、或者做菩薩了、或者做大德居士!特別是,或者做他座下的弟子!這些很多都是法身大士菩薩再來,幫助釋迦牟尼佛來完成這一樁度化眾生的佛事!度A嚴經》是表達得很清楚的,很多大乘經典也說這些都是法身大士再來的,這就叫大阿羅漢。
【眾所知識,】就是這些大阿羅漢有智慧有德能有神通,有辯才,是一切大眾,社會人士都知道的,就是知名度很高。知,就是聽聞到他的名字,知道他的德行,這是知。識,就是更親切一點,不僅僅是聽到這個人的名字,而且跟他認識,打過交道,能夠在他旁邊接受教誨。識,眾所知識。我們講知識有善知識,有惡知識。那么,這些大阿羅漢都是大善知識。那么,這些大阿羅漢有一千二百五十人的數量,其中就列出了其中的十六位尊者、長老。十六位尊者列出來,它也是有含義的,具有它的代表性。這代表性是,也可以讓一切四眾弟子在這些尊者、長老的特點修行背景當中,能夠得到一種對號入座的一種分類的。那么,大家來看,第一是長老舍利弗,什么叫長老呢?就是他的道德,他的戒臘都很優(yōu),很尊貴,值得尊重,就叫長老。那么舍利弗在佛的弟子當中稱為“智慧第一”,首先,就把舍利弗標舉出來,它就表明,這部《阿彌陀經》所開顯的念佛往生一法,唯有智慧第一的人才能夠理解信受。所以,如果說這部經典的當機眾首先是舍利弗,智慧第一。那么,智慧第一在經典當中都講了舍利弗他一投胎過來,連他的母親都變成辯才無礙。他有個舅舅曾經原來學問很高,跟他的姐姐辯論,一般姐姐不是他的對手。但是自從懷孕之后,他的舅舅叫摩訶俱絺羅,就辯不過他的姐姐,哎!他就覺得是懷孕了一個很有智慧的人。
那舍利弗真是八歲的時候,就遍通一切的外道的經論,就可以講經。以后,出家之后,就是進入僧團,也就是半個月遍讀一切經論,很快就證得阿羅漢果,智慧第一。但是,智慧第一不一定就是說他只有智慧沒有神通,舍利弗的神通也很厲害。君子不器呀!只是說表明他這個方面更突出一點,大目犍連想動他的衣帶都動不了,他有這么樣一個神通。第二是摩訶目犍連,大目犍連就是神通第一。神通第一的這位長者,在這個法會上也很有表法的意思,你神通,靠神通不能了生脫死的,靠神通不能快速地成佛!還是要導歸到念佛一法。那么,大目犍連的神通,這個方面的公案很多了,這個會講他怎么樣降伏毒龍,燒忉利天王的得勝堂,等等這些。有一部經講到大目犍連有一次聽佛說法的時候,看到佛放出很多的,很大的光明,他也相信佛的光明是無量的。但他對一點懷疑,光明無量,是不是他的聲音也是無量呢?也是很遠很遠都能聽得到呢?佛的音聲他有一個非常微妙的功德,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除了一音里面包含各種意思之外,而且你在很遠的地方聽佛的講法的音聲,還就是一樣聽得很清楚。他就想試驗一下這個佛的音聲到底能傳多遠?所以,他就用他的神通一下子就離開南贍部洲,就到北俱盧洲,一聽,哎!聲音還有。到西牛駕洲,哎!四大部洲,其它三洲,都飛行過去,都能聽到佛的音聲就在耳邊。然后,他就用神通飛到忉利天,須彌山的最頂上,在忉利天一聽,還是聽得很清楚,就好像在法會上的。他就想,我飛到更遠的地方試試看,實際上,他的神通也有限。但釋迦牟尼佛已經知道了他的想法了,所以佛加持他,不讓他往西邊飛吧!他有神足通,飛飛飛往西方,習到過娑婆世界九十九恒河沙的剎佛那么遙遠的地方。正好那個地方有個剎土叫光明幢剎土,光明幢剎土,他飛到那兒去了,他也不知道怎么飛得這么遠。
在那個剎土,正好那個剎土有一尊佛叫光明王佛正在那里講經說法,哎!他就撞過去了。撞過去,那個佛剎的佛身體都很高,佛坐在那個獅子座講法,那個佛的身高都有一萬六千里的身高,與會的弟子站在那里聽眾的都有八千里的身高。他去了之后,大目犍連一看,我們這樣的身材,就算比我們高一倍,那也是很矮的。所以,他到了這個剎土也覺得正好碰到佛說法,他也想聽一聽。所以,他用他的神足通他就想飛到一個山上去聽,山頂上去聽,一飛到,剛剛坐下來,聽到一種像雷一樣的聲音,聽到一種聲音說,哎!怎么一個像蟲一樣的東西,還現著比丘的形狀,怎么站在我的缽上啊!站在一個缽上,就是一座很高的高山。這時候,光明王如來,佛就告訴弟子,你們不要輕慢他,他是距離我們多少多少遠的娑婆世界的一個大目犍連尊者。那個世間的人都很卑小,但是他很有道德,你們不能輕慢他。就在這個時候,他就聽到了釋迦牟尼佛給他傳話了,就好像無線電一樣,傳話給他。說,你現在到的地方,是光明幢佛剎,這個地方佛的弟子都有八千里的高度。現在,你可以用你的神變了,釋迦牟尼佛提醒他,他就趕緊從缽上下來,圍繞著光明王如來的座下,周繞七匝,頂禮三拜。然后就開始在虛空現十八變了,他也很厲害。‖F現一同,現完全身放光,光中有蓮花,蓮花上有釋迦牟尼佛的相。然后,他的身體就很高很高,他變成了,你只有八千里嘛!他變成一萬里的身高。這樣,與會的這些弟子就生起稀有尊重心了,就不敢輕慢了。這時候,表演了一下心理平衡了,他想想,不能再折騰了就想回去。回去就問光明王如來說,我現在怎么回去啊!整個法界之大!就好像我們那個美國的旅行者一號、二號、先驅者,飛到太空去它就不知道什么時候能回得來啊!茫茫的太空!這個時候佛,光明王如來說,你怎么回去,你就用你的能力,你就是用一劫你也回不去。∷紪|南西北都搞不清楚了,這個太廣袤了。佛開示他,但有一個訣竅,我告訴你,叫不忘本。不忘本就是你思惟你的本師釋迦牟尼佛的相貌,念你本師的名號,你就可以回去,這叫不忘本。哎!你在迷路的時候,這個方法挺管用了。大目犍連一觀想,一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一念之間就回來了。所以,可見大目犍連雖然在聲聞教里面神通第一,但是在大乘當中他的神通也是小兒科了。靠這個神通還是解決不了問題,還是要念佛求生極樂世界。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那個時候的神通比大目犍連目前的水平高出百千萬億倍。所以,他在這個法會上肯定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大目犍連。
摩訶迦葉又叫飲光尊者,他的身體是金色,以稱為金色頭陀。光明很熾盛,旁邊的光都被他遮蓋住了,好像被他吞吃似的,就叫飲光。他為什么會有這樣一個莊嚴的身相呢?是原來他在迦葉佛的時候,就是發(fā)心為佛貼金,就做了這樁事情,就感得了多生多劫,身有金色的光明。那么,為佛貼金就有這樣的果報了。你看,我們新加坡居士都很有善根,去年我們在這里我們說給阿彌陀佛像貼金,大家都排長隊,都來供養(yǎng),那么,以后你們的身體也是飲光了。摩訶迦葉還有一個特點,他是禪宗的初祖,傳佛心印的。禪宗的初祖,并且他在行持方面,雖然他出身在貴族。然而他行頭陀,苦行,頭陀第一,每天是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住在墳墓間,一輩子都這個樣子。到了年老的時候,佛都憐憫他,哎呀!你已年老了,你還是回精舍來住吧!他不同意,他說我住在,比如說祇樹給孤獨園!住得像皇宮一樣的,我住在這里,聞不到一點尸體的臭味,看不到一根白骨,這我不習慣,不能修無常不凈觀啊!所以,佛都很贊嘆,有頭陀法存在,就有佛法的存在。摩訶迦葉他給我們一種榜樣,就是一個修行人,要過苦行的生活。雖然我們還達不到他的水平,但這種原則一定要堅持,至少,我們要過簡單的生活,要過節(jié)儉的生活,不能去奢侈,不能去豪華。尤其是出家人,不能有太多的錢,不能過于地享受,那是對我們道心一個很大的腐蝕,出家人這樣。對居士也要盡量過簡樸的生活,不能過奢侈豪華的生活。這樣,他物質的欲望越低,我們定神心性展示才會越高,此長彼消的關系。如果我們的物欲的欲望太重,我們修行肯定會打折扣的。
摩訶迦葉在這個法會上,也表明,你就是傳佛心印的禪宗的祖師也要導歸西方極樂世界。第四位尊者是摩訶迦旃延,摩訶迦旃延是論議第一,就是跟別人辯論,他是第一又叫文飾尊者。文飾尊者就是他的語言非常有表現力,非常優(yōu)美,文,有文采。他常常跟那些外道的無神論進行辯論,外道無神論就不相信有前生后世。他就問,人死了,他不回來,可見就沒有第二世。那摩訶迦旃延就說,一個人從牢獄里面出來,他還會到牢獄里面去嗎?這個世間就像牢獄,他當然不回來!外道又問,如果是受苦不來,那么上天他怎么不來了?離開這個世間就像出了廁所,出了廁所他還愿意來嗎?很多辯論,他都非常巧妙地把那些外道的知見扭轉過來,這就是摩訶迦旃延。就是我們看到的那些正反方立什么觀點,相互辯論什么什么,你看,就以摩訶迦旃延作為他的鼻祖,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第五位尊者是摩訶俱絺羅,摩訶俱絺羅他是舍利弗的舅舅,叫答問第一,非常機敏,有問他馬上就答,不假思索,這個人很有學問。當時他就是看到他的姐姐懷孕,那么樣的一個辯論他就發(fā)奮自己離開家,去刻苦攻讀《四韋陀》十八部大經?炭喙プx到什么地步!就是指甲都很長了他都不剪!所以當時就叫長爪梵志。古人追求學問是這么一個連剪指甲的時間都覺得是浪費,所以他真的就是學問非常多!非常廣大。那些外道婆羅門都說自己學問很多的時候,都用一個銅碟把自己的腹部包住,人家問你為什么要包。“パ轿业亩亲永 學問太多了,怕裂開,我要把它包好。這個印度人,所以他的哲學!各方面非常發(fā)達,很注重這些學問,摩訶俱絺羅就是答問第一。
第六個尊者是離婆多,離婆多是無倒亂第一,無倒亂就是心很凝定,禪定狀態(tài),他又稱為星宿尊者,對這個天文方面他有很專業(yè)知識。第七個尊者是周利槃陀伽,周利槃陀伽根基很鈍,記憶力很差,他的哥哥早先出家教他一個偈子,教了幾年,三年多記不下來,三年記一個偈子記不下來。所以這個他的哥哥說你太愚蠢了,你還是回家吧!你這個不夠出家人的資格。那么最后這個哭哭啼啼的時候,佛就知道了,就叫他你背不下來也沒有關系,就念,你就念兩個字“掃帚”,掃帚就是讓他掃地,天天掃。他有時候連掃帚這兩個字,記得第一個字,第二個字就忘了呵呵!佛就叫你跟其他比丘打掃房間,那就告訴其他比丘,他打掃房間的時候你就提醒一下,他只記得掃的時候,提醒他第二個字叫“帚”。慢慢子,兩個字記下來了,你看愚鈍到這個程度。他掃著掃著慢慢就思惟到,這個掃帚不僅要掃灰塵,不僅要掃外面的灰塵,還要掃里面的灰塵。里面的灰塵是什么?就是煩惱。哎!思惟、思惟、斷見思惑,證阿羅漢果了。你別看他這么愚鈍,以后他是辯才無盡,這叫義持第一。就是以這兩個字,生起了無量的義理。所以佛門并不看重什么你記憶的多少,這個能誦千偈不如能解一偈呀!你那個背誦了很多很多,你不如在一個偈頌里面能夠理解,能夠把握,能夠義理。你這個一偈子的義理能夠通達,所有的偈子都能通達。所以你看這個周利槃陀伽,他就是以這個兩個字破煩惱。
- 上一篇:《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二講
- 下一篇:《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四講
- 《阿彌陀經》是一切圣凡共修之道
- 《阿彌陀經》三種注疏的特點
- 《地藏經》的各個“波羅蜜音”是什么意思?
-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的善根、福德、因緣有何含義?
- 《阿彌陀經》中“十門開啟”所被根機和往生品位
- 為什么說《華嚴經》是別教一乘?
-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的真實含義
- 凈土三經中只誦《阿彌陀經》可以嗎?
- 《觀經四帖疏》玄義分
- 怎么理解“一切賢圣,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 經書可以放在臥室嗎?能在睡覺時翻看?
- 《佛說阿彌陀經》的功能作用是“離苦得樂”
- 《阿彌陀經》是凈土三部經結歸的經典
- 依《阿彌陀經》談凈土三資糧“信愿行”
-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六十六課
-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六十七課
-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六十八課
-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六十三課
-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六十四課
-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六十五課
- 楞嚴經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開經偈
- 楞嚴經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
- 楞嚴經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講的是什么內容?圓覺經概說
- 《大寶積經》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是怎么來的?楞嚴經的由來故事
- 佛經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講記
- 念地藏經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是大乘經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誰翻譯的?心經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注音版
- 法華經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的解讀
- 《心經》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
- 《父母恩重難報經》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注音版
- 從《壇經》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