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七道品講義:七覺支篇

  第一、擇法覺支

  第二、精進覺支

  第三、喜覺支

  第四、除覺支──輕安覺支

  第五、舍覺支

  第六、定覺支

  第七、念覺支

  有一年夏天,天氣非常炎熱,我們在花蓮覺得無比悶熱,而根據(jù)氣象臺的報告,臺北的溫度比全省各地都還高,已達三十七度,這的的確確是非?釤帷E_灣地區(qū)可說是四季如春,寒暑溫差不大,但是國外各地的氣溫就沒有那么平均了,例如義大利,由于熱浪侵襲,熱死的人已逾兩千多人,而其氣溫竟高達四十幾度,這真是不適合人類生存的環(huán)境。

  連續(xù)幾天電視新聞也報導巴黎地區(qū)由于天干物燥,到處發(fā)生火災,山林一片火海,慘不忍睹,而都市大城內(nèi)更是火災連綿。加拿大地區(qū)近日同時產(chǎn)生七股強烈龍卷風,屋舍田園瞬間被破壞無遺,損失慘重,傷亡人數(shù)更不在少數(shù)。中國大陸也鬧水災,一片水鄉(xiāng)澤國,見不著陸地,死傷者不計其數(shù)。

  我常常提起世界各地的種種災害,就是希望大家時時警覺──人生無常。而且,不只是人的生命脆弱,事實上,宇宙之間的山河大地,無時無地不隱藏著危機,這就是天災。我們生活在安全舒適的環(huán)境里,卻常常不知愛惜這平安自由的生活,真是可惜。

  宗教安撫眾生的心靈

  有一天晚上,臺南地區(qū)發(fā)生飆車惹禍的暴力事件。大馬路的兩邊擠滿了一大群圍觀的民眾,幾千人以看好戲的心態(tài),等著那些用生命做賭注的飆車騎士表演飛車。警察人員為了取締飆車行為,出動警車攔阻,卻引起那些年輕人的不滿,以飛車去撞警車,結果造成三名騎士受傷。

  一些旁觀者見狀,就趁機惹是生非,跑到交通警察大隊去搗毀警車,并潑汽油加以燒毀,而且還煽動其他人丟磚塊石頭,將交通警察隊部砸毀;結果火勢蔓延,殃及無辜民房。這些暴力行為真是令人痛心疾首,他們實在是人在福中不知福,住在如此安居樂業(yè)的地方,卻不懂得知福惜福,反而招惹這么多煩惱禍端。無辜民眾的房屋家產(chǎn)竟被他們燒毀,而維護民眾安全的警車,是保障人民生命財產(chǎn)最快捷、最機動性的交通工具,每輛車的價格都非常昂貴;這些年輕人真是太不知輕重,竟一輛輛燒毀,破壞國家公物。

  每次看到這些無知的年輕人與盲目的群眾不能安份守法,與治安機關互相配合,實在令人覺得悲哀。不只臺灣如此,全世界都有人類造成的悲劇災禍;像沙烏地阿拉伯的首都麥加,是回教徒的圣地,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教徒來此朝圣,舉行各種儀式及慶祝活動,常有伊朗回教徒與麥加朝圣者相互沖突,在混亂中被踩死的就有兩千多人,其他受傷的人數(shù)更是無法計算。同是一種宗教,有的團體卻彼此對立、互相殘殺,這到底是為什么呢?

  每一種宗教都是為了教育眾生而出現(xiàn)人間,是要安撫眾生瘋狂的心態(tài),引導眾生得到心靈的平靜,安份守己,過著安居樂業(yè)的生活,這也是世人需要宗教的原因。如果不認識宗教而惹事,還情有可原,但是宗教與宗教之間若動起干戈,就令人覺得悲哀了。

  看看現(xiàn)今的社會,實在令人痛心啊!雖然我們?nèi)宋⒀暂p,無法影響整個國際社會的人心形態(tài),即使如此,我們?nèi)匀灰票M本分,守好規(guī)矩,愛惜自己目前平安幸福的生活。佛法教育我們要時時居安思危,雖然今日處在平安的環(huán)境中,仍然要時時刻刻謹慎小心,預防災害的來臨,若能如此,就是所謂的“君子有終身之憂,而無一朝之患!

  真正的大道是菩薩道

  三十七助道品中的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都解說過了,佛陀擔心大家不會選擇,不知如何應用,所以又苦口婆心地為我們分析日常生活應選擇應用的方法,那就是——七覺支。

  “覺即覺了,謂覺所修之法,是真是偽也。摩訶止觀云:修此七覺,即得入道也。”

  大乘三法,善為抉擇

  “七覺支”,也有人稱為“七覺分”;“支”是支派、派別;“分”是分別,分門別派之義!坝X”是覺悟了知。過去我們是懵懂不覺,在人世間迷茫無知、懵懂過日子,然而我們有幸能得到佛法的教育,所以應該自我警惕,善加揀擇我們所信仰的宗教是否正確。

  我在此鄭重地告訴諸位,我們選擇佛法覺對是正確無誤的,佛陀的教育可以使我們超越生死,洗滌心靈的煩惱,F(xiàn)在我們所談的“覺”,就是了解的意思,在未了解之前是懵懂不覺,既然做了選擇,就要了解自己所選擇的道路與修行的法們是否正確。

  所以,“所修之法,是真是偽”,就是分別自己所修的法是正確或錯誤。佛陀的教法分為三乘──小乘、中乘、大乘。小乘法是獨善其身者,靠已了解佛法者利用說法來教育;經(jīng)過不斷地教育與自我反省后,選擇厭世消極的方法來獨善其身,就是小乘法。

  還有一類是比較聰明的人,他用眼睛觀察、用智識分析社會形態(tài),并且能深深體會到佛陀的教法,而聞一知十。除了聽聞佛陀的教法,他還用眼睛去觀察社會、用心去體會,更深入地了解佛法,這就叫做“中乘”;他的智慧比小乘法更高一層,因為小乘者步步要聽從別人的教法,根機較遲鈍,而他卻能聞一知十。這個“中乘”,也可以稱為“緣覺乘”──緣者外在社會或宇宙自然間春夏秋冬的現(xiàn)象,而了解世間的道理;他能夠觀察人的生老病死,而深深體會到人生無常,然后自覺真理,專心修行。

  另一種是“大乘”,這是大根大機之人,其根機非常卓越,雖然身處于五濁惡世,面對著外界六塵的一切景象,但是內(nèi)心卻能深深體會到人生的苦難,不為自己利益著想而投身于人群,即使犧牲自己也在所不惜,也可以說“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就是菩薩的精神──一面精進求道,一面發(fā)揮自己的功能!吧锨蠓鸬馈本褪秋@現(xiàn)我們的心靈、啟發(fā)我們的良知;“下化眾生”就是發(fā)揮我們的良能。像這樣就是大根、大機、大乘的蒲菩薩道。

  同樣是佛的弟子,卻有這三類型,那么,我們應該善加分別、慎重選擇。佛陀示現(xiàn)人間是為了救度眾生,我們既然是學佛的弟子,應該學習佛陀的“心”──佛的心是大悲心,他愛護眾生是發(fā)自“同體大悲”的心。

  我們既然學佛,就應該要學佛的這份心。真正的大道是菩薩道,不可在獨善其身中懵懵懂懂,浪費了時光,虛度了人生。

  第一、擇法覺支

  “擇即揀擇,謂用智慧觀察諸法之時,善能揀別真?zhèn)?而不謬取虛偽之法,故名擇法覺支!

  摩訶止觀云:“修此七覺,即得入道也。”──我們?nèi)裟芰私膺@七種覺悟之道(分別法),所走的路就不會錯了。這七種法中的第一種是“擇法覺支”;“擇”即揀擇、分別之義,也就是說運用我們的智識、智慧,觀察世間一切諸法,就能善于分別自己所修的教法是真或是偽,不會錯誤地去選擇邪妄虛偽之法,這就是“擇法覺支”。

  不信仰宗教,錯過了人生固然悲哀;但是認識宗教之后,若選擇錯誤,則更加令人覺得可憐了!我常說:“迷信不如無信”,與其錯誤的迷信,倒不如都不信。信了之后若生迷惑,那么想回頭就非常困難了,但是若能及時回頭,則真正是大根機的人。

  像我們精舍的楊小姐,他本來是一位傳教士,自從接觸佛教、聽了佛法之后,在很短的時間之內(nèi)就進入慈濟,參加聯(lián)誼會,并且聽了開示佛法的錄音帶后,就能很快地將佛教的教理與她過去所學的教法,互相比較,而深深體會到佛法的道理圓融、佛教的教育徹底,所以在短時間內(nèi),毅然決然勒馬回頭,回歸佛教的教法,從初步開始推究。她放棄了過去的傳教士之職,下定決心入佛門,從初機開始學佛。

  這就是對信仰的明智抉擇,也可以說是“擇法覺支”──選擇自己要修的教法來修行。

  好好選擇自己所要修的教法,并且懂得“居安思!,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我們處于豐衣足食的環(huán)境中,要善加把握,好好珍惜今日,無論多么辛苦,我們?nèi)匀灰煤美米约旱纳眢w,發(fā)揮一己的功能。雖然我們?nèi)宋⒀暂p,但是如果大家都安分守己,發(fā)揮功能,那社會就非常平安了。

  看看現(xiàn)在的天災人禍,實在是令人惶恐不安,因此,我們千萬不要浪費時間,要好好把握人身,擇法而覺知。

  第二、精進覺支

  “不雜”名精,“無間”名進;謂修諸道法之時,善能覺了,不行無益苦行,而于真正法中,常能用心專一,無有間歇,故名精進覺分,又名精進覺支。以勇猛心離邪行、行真法,故名精進覺支。

  “精進”——“不雜名精”,也就是專的意思;“無間名進”,沒有間斷稱為“進”,所以精進就是接連不斷的進步。

  “謂修諸道法之時,善能覺了,不行無益苦行,而于真正法中,常能用心專一,無有間歇。”這幾具話看起來非常簡單,就是說:我們的心若能專一無雜念,力行正道而不間斷,即稱為精進覺分,F(xiàn)在的人想修行到心思專一無雜念,實在非常困難,為什么呢?因為追求的欲念太多了,患得患失的心理也太強烈,所以心神自然不能專精。

  譬如“學佛”,許多人都自稱是“學佛的人”,那么問他學佛的目的是什么呢?他會回答:“為求了生脫死!”這就是他學佛的目標──求解脫。我們說過,學佛有小乘、中乘及大乘三種類型。小乘者必須認真聆聽別人的教法,然后依照其方法實行,一聽人家說認真拜佛可得到“感應”,也不用心思考拜佛的目的是什么,只是人云亦云,一味地停留于拜佛求感應的階段,這就稱為“獨善其身”──為自己的得失著想,而不關心大眾。

  也有人說,學佛必須多念佛,念佛才能消一切業(yè)障,往生凈土。卻不知道念佛的真正意義是什么?也不知道除了念佛之外,還要表現(xiàn)什么外在的行為。

  須知,念佛的目的,是要掃除我們心中的雜念以及愛欲的心態(tài),要念得使凡夫心轉(zhuǎn)為圣人心,若邊念佛邊造口業(yè),或一面拜佛一面造身業(yè),那就是只聽別人的一面之詞,而不再去深入探究學佛、念佛及拜佛的真正意義與目的。

  所以,這也一樣是患得患失的心態(tài),因為他們拜佛與念佛的目的,只是為了求感應、消業(yè)障而已,卻不知道應該如何修行正法、修養(yǎng)自己的身心。若是這樣,就會生雜亂心;存著有所求、有所得的雜染心念,當然不能“精”了。

  做善事能夠持續(xù)不間斷,也是非常困難的,多數(shù)人都是“一日暴之,十日寒之”。一顆種子放入土中后,必須依靠各種外緣──陽光與水分都要充足,如果土中的種子缺少陽光、空氣、水分及養(yǎng)料,仍然不會發(fā)芽成長。

  這就像我們修行一樣,我們的修行心態(tài)與日常行為,一定要謹慎小心,連續(xù)不間斷。但是不要誤以為持著念珠就是在“修行”,“修行”更不是每天穿著海青跪在佛像前叩頭禮拜,而是要善加注意自己心行,時時刻刻合于法、合于道,這才是真正的修行。

  何謂合于法、合于道呢?我們?nèi)粘I钪械呐e止行為與待人接物之道,必須心行合一,言行一致,對于別人的面容態(tài)度,要常常表露出溫柔的形色,微笑對人,表現(xiàn)親切和睦的態(tài)度,這就是待人之道。跟人家說話要輕聲柔語,這就是表現(xiàn)我們內(nèi)心的修養(yǎng)。絕對不可念佛時念得響亮和順很好聽,而與別人講話時卻惡聲惡語的很難聽,別人聽了當然不會高興了。人心不喜,則佛心不喜,所以與其念佛念得很好聽,倒不如講話句句入人心、順人意,如此才是真正的修口業(yè)。

  對待別人要多殷勤、多幫助別人,不可光憑一張嘴,見大家辛苦地工作,卻不肯付出自己的力量,如此“見人苦而己受樂”,就不是修行了。我們必須身體力行,率先勞作,領導他人參與辛苦地工作,只要我們多付出一分力量,別人就可以減輕一分負擔。所以,我們要常常抱持著「愿代眾生擔勞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的心理,這就是處世接物之道。

  不論是對人或?qū)κ?我們一定要抱持這種心態(tài),這叫做“愛心”、“悲心”,也可以叫作“慈心”;若更不惜自己的身軀,付出一切,就稱為“舍心”──總稱為“慈悲喜舍”心;在日常生活中若能常常抱持這種心態(tài),就是無間斷的“四無量心”。如此,我們每天、每一時刻,分分秒秒都是在精進之中,毫無懈怠。時時抱持這種精進不斷的心,則絕對不遜于念佛及拜佛者,因為這是佛陀教育我們成功的目標,能常常向著這個成功的目標精進,則人與佛皆大歡喜

  所以,“無間精進”,我們的道心要連續(xù)不間斷,這樣才會進步。

  善覺道法,不行無益苦行

  “謂修諸道法之時,善能覺了!暴ぉぁ靶拗T道法”即修行時的一切到法。道就是路,是佛陀引導我們走的路。也就是說,眾生迷茫不得覺醒,佛陀一一為我們點化,知道過去是迷,現(xiàn)在要向清凈的道路去實行,這就稱為道法。

  “善能覺了”,我們既然在佛陀所指示的道路上行走,所作的一切舉動及所修的一切心行,應該能常常善加分別,這叫做善能覺了──會分別好壞、辨識正邪,清清楚楚的明白何者該做,何者不該做。

  “不行無益之苦行”──不要去受無益的苦。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得了人身聽了佛法,就應該精確地選擇正道去實行,不可盲目摸索,沒問清楚方向就開始走,走了一段路后,覺得好像有一點錯了,才回過頭來。請問,我們一生有多少時間可以讓我們走走停停,走錯路又回頭問路,再重新開始呢?所以我們要慎重地選擇所要修的道及所要行的法,并且馬上去實行。

  假如我們還未選擇正確的道法,就會常常進進退退,永遠像只白老鼠踏鼠圈一樣,無法前進一步。你們是否見過這種圓形老鼠籠?只要一踩踏圓籠,老鼠就會不斷地轉(zhuǎn)圓圈?纯茨切┗\內(nèi)的老鼠整天忙忙碌碌,一刻也沒停止過,但是任其轉(zhuǎn)了多少圈,還是在原地。我們修行絕對不能如此,必定要十分精確地選擇自己應走的道路。

  佛陀告訴我們,一切眾生都有佛性,他教育我們學佛的目標是要達到圣人的境界,而這中間的路程稱為菩薩道。一個人若能掃除人我之間的煩惱、是非,叫做斷煩惱。有的人學習念佛,卻無法斷除日常生活中的煩惱。例如有一對學佛的婆媳,平常念佛時兩人都很認真,但是沒念佛時就不能和睦相處。這位媳婦非常用功,那里舉行佛七就到那里參加,東奔西跑,一回家就和婆婆比較誰虔誠。婆婆行動較不方便,因此心里想:“既然不能和人家一起打佛七,就必須認真念佛!庇谑窃诩依镌O佛堂,不斷念佛誦經(jīng),而手中的那串念珠也讓她念得光亮耀眼。

  這對婆媳不在一起時各自念佛,但是在一起時,就不斷斗嘴,婆婆嫌媳婦的不是:說自己以前如何做人、怎么做人家的媳婦、如何的孝順,而媳婦·····。媳婦就回嘴說:“我已經(jīng)不錯了,我三餐還會煮給你吃,你看看別人·····!毕眿D不斷比較現(xiàn)在的年輕人如何如何,婆婆就比較她以前做媳婦的那一套;兩個人關念不能溝通,難免起爭執(zhí)、造口業(yè)。

  一個家庭就因為婆媳問題而煩惱,孫子想到媽媽和祖母,兒子想道到太太和母親,就非常煩憂。鄰居勸著說:“你們是念佛人,就隨和一點啦!”婆婆一聽,竟然賭氣地說:“念佛就不能計較,那我寧可不念佛、不學佛,也要跟她爭到底!”無明火一起,連佛也不想學了。但是,她真的不要學佛嗎?平時她也說:“要帶業(yè)往生,趕快念佛,這樣阿彌陀佛才會來接引我····”,而無明一起,卻什么也不管了,像這樣念佛又有什么用?自己所修行的道法無法分別是真是假,念經(jīng)念到心臟無法負荷而導致氣喘,這就是“無益苦行”啊!

  佛陀在世時,也有許多無謂的苦行者,例如修水行、火行,以及斷食行的;而現(xiàn)在更有人說:“我是修行者,所以要過午不食!倍綍r他便非常挑食,這也不吃、那也挑剔,這樣的人說要修行,結果修到連路都走不動,這并不是正確得修行。人身難得,我們要好好照顧身體,隨著現(xiàn)在社會工作的需要,消耗多少體力,就要補充多少營養(yǎng);有充分的力量、充分的精神及智慧,才能解決眾生的困難。所以,我們應該要好好地利用身體,把握時間,發(fā)揮我們的愛心。

  學佛就是要斷煩惱,我們只要用智慧去分析道理,就可知道真正的斷煩惱是在人與人之間無計較;若是煩惱不能斷除,就是無益的修行,我們應該行于真正的法中。佛陀為什么示現(xiàn)人間?是為了教育眾生,這是真正的教法,他希望我們成就什么樣的形象,我們就應該趕快去力行,這才是正確的修行。

  今日的辛勞,是明日的花果

  “常能用心專一,無有間歇!暴ぉの覀円3S眯膶R,不可一暴十寒。有許多人還沒進入我們精舍之前,都夸贊這里非常了不起,尤其是自力更生,是他們學習的典范。但是等到進來一段時間后,有些人卻覺得常住的工作太卑微,天天這樣做,實在是大材小用。殊不知,萬丈高樓平地起,幾十層的高樓大廈,都是由地基開始建筑起來的,若無地基,根本無法建筑幾十層的高樓。

  慈濟今天的成就,若欠缺精舍這種自力更生的精神,就不能發(fā)揮這份救人、救貧、救急、救病的功能。所以我常常說,一切的成就完全系于大家在精舍的努力,雖然這些工作很卑微,大家都很辛苦,但是,慈濟所有的成就,就是從這里起步的。

  所以,我們付出一份辛勞,就是得到一份修行。每天我到醫(yī)院巡視,總是會問護士們:“辛苦嗎?”她們就說:“今天好多人,好忙啊!”那我一定在后面補充一句:“就是因為你們忙,才有好多人得救啊!功德無量!”如果她們在那里閑著,就等于沒有付出功能,痛苦的眾生也就無法得到溫暖、無法得到救助。

  相同的道理,精舍里每個人的辛苦就是修行,有昨日的辛苦就有今日的成果,這不是無益的苦行。我們過去雖然長期付出了辛勞,但是這份辛勞并沒有白費,慈濟今日已經(jīng)有一份成就,而這份發(fā)心不是到此為止,必須繼續(xù)下去,永不退轉(zhuǎn)。我們還有比過去更浩大的工程、還有比過去更具意義的計畫,例如醫(yī)學院、護理學!ぁぁ,這都是我們?yōu)榱藢砬锇偈赖拇髽I(yè)而奠定的教育目標,所以我們要長期地努力下去。

  “常能用心專一,無有間歇。”我們每天都是如此辛苦,沒有浪費時光;這就是專心無間歇,也就是“精進覺支”。

  以勇猛心離邪行

  既然已經(jīng)選擇正確的道法來修行,就要努力精進,不間斷,不可中途而廢。

  “以勇猛心離邪行、行真法”。精進就是勇猛,學佛乃大丈夫事,非大丈夫則無法精進于佛道之上,所以我們一定要提起勇猛之心。學佛的條件與慈濟的志愿相同,必須具足三種心態(tài)──信心、毅力、勇氣。首先我們必定要有信心,啟發(fā)了這份信心后,就要好好培養(yǎng)自我的毅力;毅力充足之后,我們就有勇氣發(fā)揮自己的良能。

  看看現(xiàn)在的社會有多少的“勇夫”啊!一些青少年為了表現(xiàn)他們所謂的“勇”,結果造成多少的社會問題?例如飆車,就是社會治安最大的煩惱。臺南發(fā)生飆車暴力事件,警察受傷的有二十多人,警車好幾輛被焚毀,連警察局也被擲石頭,甚至禍及無辜,好幾家民房都被燒掉。

  雖然發(fā)生這么重大的事故,飆車之風仍然照常盛行,幾天之中,飆車的青少年總共死傷了十幾人,為什么家長們對這些自以為是“勇夫”的青少年,一點辦法都沒有?無法勸導或阻止子女們這種玩命的行為?實在說,現(xiàn)在的父母真是無可奈何;那個父母能放心,愿意讓自己的子女騎著那輛瘋狂的死亡之車,在道路上飛車奔馳?每個身為父母的人都非常擔憂、傷透惱筋,卻又無可奈何。

  除了父母無可奈何之外,更造成了社會治安最大的困擾,這種風氣是誰造成的呢?除了青少年本身的心態(tài)之外,另則是由社會風氣培養(yǎng)出來的。青少年有種心理,就是愛表現(xiàn),而有些社會人士更是愛看熱鬧,飆車的時間一到大家就站在道路兩旁圍觀,讓這些青少年以為這是非常風光的事情,難怪會喜歡在大馬路上瘋狂大賽車。不只是男生飆車,連女生也加入這個行列,而且男飆車手還被封號為“火狐貍”,女的也被稱為“火鳳凰”。

  這就是社會風氣從旁鼓勵出來的,是社會的病態(tài)造成青少年的心理病態(tài),這真是很悲哀的情形。青少年有勇猛心固然是好,卻把方向走偏了,如果能將這種賽車的勇猛心與毅力,建立在正信的思想上與正確的道路中,發(fā)揮我為人人的精神,犧牲小我、獻出良能,那么,這個社會將會多么可愛、多么溫暖呀!

  有一年的父親節(jié),前一天有位放暑假來此當義工的大專學生,在醫(yī)院跟我說:“師父,我今天要回家!蔽覇査:“你還沒開學,為什么這么快回去?”他說:“因為明天是父親節(jié)!蔽乙宦,就叫他趕快回家與家人同享天倫之樂,讓父親高興快樂。他收拾好行李到外面等公車,告訴我想先到市內(nèi)買些禮物送給父親,我就說:“你只要帶著一份愛心回去,把在這里所學的規(guī)矩,以及這份溫柔的氣質(zhì)帶回去,作為送你父親的禮物,那你父親比什么都歡喜高興!

  論語中有云:“孟懿子問孝,子曰:‘色難\’!笨鬃拥牡茏訂査,什么才是真正的孝順?孔子回答:“色難”——“色”最難得啊!如果能以“色”——和顏悅色,使父母高興,這就是孝。

  “色”就是我們的行為態(tài)度,我們要時常面帶著笑容,和顏悅色,父母說的話,要歡喜順從,讓父母一看到我們的行動作為及態(tài)度就心生歡喜;做任何事都能使父母放心,這就是最大的孝。如果子女不守規(guī)矩、不溫順體貼,即使買了許多東西給父母,父母也是很煩惱痛苦的。

  有的人甚至說要去賭博,贏很多錢買東西給父母,這是不是孝呢?這不是孝,這]是錯誤的行為。子女賭博會使父母痛心、煩惱重重,尤其是現(xiàn)在的大家樂,使人傾家蕩產(chǎn),連自己的妻小都無法安定了,那能安定父母的心呢?所以發(fā)自內(nèi)心真誠而表現(xiàn)出的行為,就是孝道最好的實踐。

  佛陀教我們做人的方法,是要先選擇正確的做人道理;而學佛則要選擇學佛的方法。選擇了正確的做人道理后,就要認真地實踐人生正道;學佛的道理若選擇妥當,則必須不斷地精進,不可停歇,這就是“用心專一,無有間歇”。佛經(jīng)里也說,要以勇猛心離邪行、行正法。過去有不好的習氣、偏差的信仰、錯誤的行為,必須趕快回頭,懸崖勒馬,回頭是岸;以勇猛之心離開邪行,以精進之心力行正法。

  名利地位都是虛幻

  世間的萬事萬物,有很多都不是真的可靠的;不只是我們的身外事物不可靠,而是我們自己本身的心就很不可靠。

  佛陀在世時,到處弘揚佛法,在他弘法期間,啟發(fā)了許多年輕人清凈的本性而出家學佛。有一段時間,佛陀在王舍城弘揚佛法、教育眾生,其中有五十位很有名望的大長者之子,也來聽佛講經(jīng)。所謂大長者,就是王舍城中的大上人,如同現(xiàn)代的扶輪社、獅子會·····等許多有名望的大企業(yè)家,聯(lián)合組成的團體;而他們的兒子,也大多是既年輕又事業(yè)有成的青年人,共同組成的一個組織。

  有一天,佛陀在王舍城內(nèi)講經(jīng),這五十位有身分、有名望的長者之子也來聽經(jīng)。佛陀說盡了人生苦空、無常、無我的道理后,深深地感動了這五十位大長者子,他們聽完佛陀的分析后,了解人生所有的名利、聲望、地位都是虛幻的,而且深刻體會到人身難得以及佛法難聞,所以他們相互勉勵、用心學佛,就這樣,五十個人都棄俗出家了。

  他們出家后,大家都非常歡喜,當時他們的父母親友表示要舉行一個歡喜的慶祝會。于是這些富有的家族、親友共同成立一個供僧大會,除了慶賀五十人出家外,又供養(yǎng)佛、供養(yǎng)僧。佛陀和僧伽們受過供養(yǎng)后,佛就帶領他的僧眾回到耆阇崛山。出城的途中,路邊有一池污水,污泥上長滿了許多蓮花,佛陀便說了一首偈文:

  如人開天溝,接近大道邊,

  溝中生蓮花,香潔可人意;

  人有生死劫,凡俗茫茫然,

  智者要出離,作為佛弟子

  阿難隨侍在佛的身邊,聽在耳里,便記在心里。佛陀回到耆阇崛山后,就坐定下來,這些弟子也是跟著坐定。此時阿難就請教佛陀:“佛陀在半路上為什么說出這段偈文呢?”佛陀回答:“大多數(shù)的人都是心念難斷,這五十位初學的比丘,由于入佛門不久,又受父母、親友們這份溫柔親情的影響,所以心念動搖,起了依戀難舍的心理!

  人的心念常常就是這養(yǎng),當初發(fā)了勇猛精進心而出家,如果家人殷勤地來看望,或是以利欲物質(zhì)來附著,我們常常會因此退失了道心,這就是情難斷、愛難舍,像這樣便妨礙道心。這五十位初出家的比丘,由于親人朋友的那份愛念,使他們的俗心又再復發(fā),佛陀知道這些人心念不堅定、意志不堅定,所以念出這段偈文。

  有情眾生具十類煩惱

  佛陀接著說,世俗人的煩惱很多,大致說來,有十類煩惱:一兇、二吉、三毒、四倒、五蘊、六入、七識、八邪、九結、十惡。

  第一是“兇”──人命在呼吸間,任何時候只要一口氣接不上來,就會送了命。你們?nèi)绻结t(yī)院去看看,就會深深感覺人命無!ぁぁぁ。曾經(jīng)有一位委員的公公身體一向很好,沒有什么病痛;一點預兆也沒有,就突然往生了!這就是人命在呼吸間。不僅人命無常,世間更有許多的天災、人禍。例如加拿大的龍卷風,在短短的幾秒鐘之內(nèi),竟然發(fā)生六起,毀壞了整座小鎮(zhèn),也奪取了許多人命。在電視新聞的畫面上,又看到孟加拉發(fā)生大水災,不知造成多少人命傷亡,這些都是天災。而一些人為了逞一時之快而飆車,喪失寶貴的生命,這就是人禍。我們醫(yī)院的急診處,一日之中,大約有十幾人來接受急救,醫(yī)院鬧血荒,一直呼吁大家盡快來捐血,就是因為許多人開刀動手術,急需輸血。這就是人命在呼吸間。人命無常,故稱“兇”,它常常出現(xiàn)在我們的身邊,前后左右、四面八方無所不在,是人生最大的苦患。

  再說“二吉”──吉與兇正好相反,順利、歡喜的事叫作“吉”。我們應該感到非常慶幸,因為人身難得,而我們現(xiàn)在已得到人身;我們也比別人更幸福,因為佛法難聞,而我們已聞了佛法,“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這是很好的事,也就是佛法中所說的“吉”。

  “三毒”──就是貪、嗔、癡三種煩惱。我們常常無法控制自己的心念,明明知道佛陀的教法是要洗煉我們的身心、凈化我們的精神,但是仍然無法滅除貪、嗔、癡三毒,這是學佛者最大的遺憾。

  “四倒”──“常、樂、我、凈”四種顛倒相反的說法──無常說常、不樂說樂、無我說我、不清凈說清凈。佛陀一再教示我們無常、苦空、無我,這是真理;而“常、樂、我、凈”即是“四倒”。

  “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五種法。這些法一般人若無法深入了解及深刻體會,必然無法擺脫這五種精神與身體上的煩惱。

  “六入”──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在我們?nèi)粘I钪?精神常常會受到這六種意識的困擾而產(chǎn)生煩惱。

  “七識”──乃意識之外的思想。

  “八邪”──是八種邪道。與“八正道”相反的就是“八邪”,包括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yè)、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

  “九結”──是九種使眾生不得解脫生死的煩惱,有愛、恚、慢、無明、見、取、疑、嫉、慳等。

  “十惡”──是身三、口四、意三,總共十種惡?跇I(yè)有妄言、綺語、兩舌、惡口;身業(yè)有殺、盜、淫;意有三種業(yè),即貪、嗔、癡;合稱為十業(yè)。

  以上都是世俗人所謂的煩惱,學佛就是要滅除這些煩惱,好好把握人身,善加選擇正法,才能把煩惱完全少除。

  修行要如蓮花出污泥而不染

  所以佛陀說:“如人開田溝,接近大道邊,溝中生蓮花,香潔可人意!比诵闹械臒⿶篮芏,有如大道邊的田溝,田溝中有許多污泥及穢物,若能在溝中生出蓮花,則其潔凈與芳香能覆蓋住那些污濁之物。這就是說,我們的親族中若有一人發(fā)心修行,就像是在污濁的爛泥中長出的蓮花,香潔美麗,令人生歡喜心。有一句話說:“一子出家,七宗八祖能超生”,意思是說,家中若能有一人出家,不只能度化他的家族,甚至能凈化社會。所謂“蓮花出污泥而不染”,盡管社會是這么污濁,依然能長出香潔的蓮花,而且只要有蓮花,就能凈化社會的惡濁。所以我們要多多發(fā)心、身體力行,出離污濁,在污泥中長出潔美清香的蓮花。

  “人有生死劫,凡俗茫茫然;智者要出離,作為佛弟子!狈鹫f,人人有生死之災難,有生必有死,凡俗之人無法察覺人命無常,而有智慧的人就會追求正道的心念。所以說“智者要出離”,我們要好好出離污濁、脫離凡俗,這樣才能真證正成為佛弟子。

  身為佛弟子,就好像從污泥中長出來的蓮花一樣,一定要善加守護這份出污泥而不染的清凈心。佛陀為這五十位初出家的弟子說此偈文,就是要鼓勵他們堅定信心、提起勇氣,以無比的毅力割愛辭親、棄俗離欲。佛陀知道這五十人的心態(tài),所以看到路邊的蓮花后,就說了這段偈文來開示他們。佛陀的教育就是“觀機逗教”──先觀察了解他們的心態(tài),然后就地取材,以所見的景象作為施教的素材。

  所以,我們學佛者必定要知道,佛陀的教育絕不是玄疑惑眾的道法,而是生活中最平易近人的教育形式。學佛不可心有所求、求于外境,一定要求于內(nèi)心,凈化心靈,選擇正法好好精進,不可間歇,這就是“正精進”,也可以稱為“精進覺支”。

  第三、喜覺支

  人心有時候會失去正念,連佛陀在世時,有一些初出家的比丘都會心念不能堅固,意志動搖,何況是距離佛陀將近三千年后的今日!人的心念是否永遠可靠呢?世間一切萬法不是永恒不變的,而我們自己的心念更是時常變動,所以大家必須非常謹慎。我們學法、擇法、努力精進,若能得到正法,適合自己的根機又配合時機,兩者互相契合,就能得到法喜。

  “喜即歡喜,謂心契悟真法,得歡喜時,善能覺了。此喜不從顛倒法生,住真法喜,故名喜覺分;又名善覺支。心得善法,即生歡喜!

  “喜即歡喜,謂心契悟真法,得歡喜時,善能覺了!暴ぉの覀冇行那蠓āW法,有時候會生煩惱心,在未知佛法、未求佛法之前,雖然在迷茫中醉生夢死地過日子,反而不覺得有煩惱。因為這是煩惱中的煩惱,所以不覺煩惱,是凡夫中的凡夫,故不知凡夫的愚癡;若能認清這些都是愚鈍、愚癡的行為,就會覺醒并尋找覺悟的真理。

  在追尋的過程中,可能會有成千上萬的宗教教育讓我們選擇,千頭萬緒,到底什么樣的法才是正確無誤的真理?在不得明辨之時,當然就會有煩惱。我們?nèi)裟茉跓⿶乐械玫秸胬?則能去除煩惱,法喜充滿,得到解脫。

  何謂真理?理與事能配合,事理相融,才是真正的道理。有理缺道,那也是行不通,學佛者像個迷路的人,想找尋正確道路,若能真正找到這條正路,就會覺得有信心,不會再倉惶失措、憂慮恐懼。如果我們站在起點,邁開大步向前行,心情會更加安定平穩(wěn),因為我們所走的方向正確,不會再迷失,而且內(nèi)心會產(chǎn)生一種永無歇止,不斷精進的意念,此路途上的風光更能令人感到一份踏實的歡喜。所以說,“心契悟真法”。所謂的真法,是有理有道的。世間有許多虛無的法理,聽起來非常深奧,令人難以了解;難解就難行,難行難解就是虛渺,所以有理也行不通,這不是真正的妙理,只是在文字上撰寫記載的文學。

  有些人無法真正了解何謂“佛道”,所以對佛教產(chǎn)生兩種誤解──一種是形象的曲解:有些佛教道場常常舉行法會,配合時節(jié)而有各種禮佛、拜經(jīng)、拜斗、點燈····等儀式,一般人不知其所以然,就將佛法與社會民間信仰混為一談,把佛法曲解為迷信。這就是因為佛教道場形象,而引起人們對它的誤解。

  另一種是學術上的曲解:一些有智識的人,將佛教經(jīng)典文籍做一番研究,愈深入探討,就愈覺佛法的深奧;愈覺深奧,就愈認為這不是人的能力所能辦到的事,所以就對佛教敬而遠之,覺得佛教的道理太高深,而佛陀的人格已經(jīng)脫離了人間現(xiàn)實的生活。雖然佛陀的教理多么好,他們還是認為這不是人所能做到的,因此敬而遠之。

  有心求法的人,大致有此兩種類型的心態(tài),想選擇佛教為終身的志業(yè),卻猶疑不決、徘徊不前。若是誤解佛教只是為生活而舉辦法會,他就會卻步了;或是想全心研究佛法,又覺得佛教的法理深奧高遠,敬而遠之,這樣是不是很煩惱呢?

  佛教精神的復古

  佛教是人生最平實的教育。有一天,我們一位委員帶她先生來書房里和我談話,我問他:“太太最近來醫(yī)院當義工,是否給家里帶來許多不便?”他回答:“家里固然需要太太,但是社會更需要她,在家里她照顧我一人和幾個子女的生活,在外面卻可獻給這么多需要幫助的人,非常值得啊!”我稱贊他真是功德無量,他答:“師父,這要感謝您讓我看得開,過去太太信佛我很反對,而且不只是反對,我覺得佛教根本是迷信,我反對她如此迷信使全家陰霾重重,夫妻、母子之間,似有一種無形的隔閡存在!

  我問他現(xiàn)在的情形如何?他說:“完全不一樣了,撥云見日,這些陰霾完全排除,只要是來‘慈濟\’,我和子女們都舉雙手贊成,我更覺得太太能為‘慈濟\’、為人群獻出愛心,實在是很光榮!因為太太受了‘慈濟\’的教育,她會安排自己的時間,在離開家的前幾天,必定會把家事處理得有條有理;從慈濟回來后,她就會一五一十地告訴我,師父開示什么,說了什么····,使我們家充滿著‘慈濟\’精神與宗教氣氛!

  我心懷感激地說:“真難為你了,能夠有如此深刻的體會,如此支持我,‘慈濟\’有今天的成就,除了要感謝委員的努力之外,我更感謝委員們的先生,因為,我固然很需要委員的幫忙與支持,但我更顧慮到她家里的人是否肯諒解、肯鼓勵、肯合作。”他說:“應該是我們要感謝師父。師父倡導正信的佛教,提升佛教的教理,使人們對佛教的看法完全改變,使全家人的信仰一致,所以,應該是我們感謝師父。”

  我說:“錯了,我只是復古──回復到佛世時代的佛教而已。因為今日的‘慈濟精神\’,完全是佛陀在世時的教育內(nèi)含,佛陀在人間教導眾生,是日常生活上人性的教育,他教育弟子如何做人、如何接物處事,他教人接物的方法是減輕物欲,待人的原則是看開人我之間的是非,這就是心靈的修養(yǎng)。佛陀帶著弟子到處受供,四處說法,配合當時的社會背景及生活形態(tài)來教導眾生!

  “而今日的‘慈濟\’也是以現(xiàn)在社會的背景、形態(tài)及需要,來啟發(fā)人心,使人人看開物質(zhì)的享受,啟開良知、發(fā)揮人性愛的光明,這就是‘慈濟\’以佛教精神從事社會工作的功能。所以,并非我有多能干,我只是復古,回復佛世時的生活與教育,闡揚原始的佛教精神而已。”

  學佛要注意道與理、人與事,道理與人事必定要圓融。若有理而無道,只說出理的原因,卻不開通道路來行走,就無法真正體會“理”的境界;若能真正身體力行,才能欣賞沿途的風光景色,而心生歡喜。所以說:“得歡喜時,善能覺了,此喜不從顛倒法生,住真法喜,故名喜覺分!

  我們體悟真法時,能得到歡喜,甚至能體會出這種歡喜心絕非顛倒法所生,而是正法所生的法喜!罢ā,過去我曾說過“八正道”,在講七覺支之前也解釋過“五根”、“五力”、“四正勤、四如意足、四念處”,這些法都是佛法的根本,是佛法中的正道。我們?nèi)裟苌羁腆w悟這些理法,并能與日常的生活融合,就稱為“正法”。

  我們平時的生活、行為舉止,若能與這些道理相融合,就不會起煩惱,甚至會產(chǎn)生歡喜心,這就是“住真法喜”。像我剛才說的那位巖委員的先生,雖然他口頭上不曾掛著──我是佛教徒、我要去打佛七、拜佛、研究佛法····,但卻非?鞓窔g喜,他深深體會佛法原來就是這種形態(tài),自從他太太認識“慈濟”后,帶回“慈濟”的教育,使他感受到佛教的道理而起歡喜心,并且愿意讓太太花半個月的時間來花蓮,半個月留在家里,而在家里的半個月內(nèi),還必須時常外出收“慈濟”的會費。

  像他這樣就稱為“妻子施”──太太的布施,他不把太太占為己有,而且鼓勵妻子從事正確的興趣與工作,使妻子的良能發(fā)揮更大的作用,他所得到的就是心靈上的法喜。又如大家在精舍里忙碌地工作,無一時一刻停止歇息,卻都沒有厭煩懊惱,而且做得非常歡喜,這也稱為“法喜”。

  以人事自我磨練

  雖然我自己身心憔悴,但是一看到醫(yī)院中的患者得救,我便無比歡喜,忘記疲勞與辛苦。有一天我到醫(yī)院的復健室慰問病患,有兩位老人在做復健治療,其中一位是我們委員的公公,從臺東來到這兒醫(yī)病。聽說這位老先生的脾氣很不好,罹患中風、行動不便,家人對他百般照顧,卻又無可奈何,最近乃送他來這兒做復健治療。

  第一天進入復健室,醫(yī)師指導他如何提腳、放腳,如何用手握住鐵桿,才能站得穩(wěn),他完全不和大家合作,到后來甚至發(fā)脾氣,對妻子和兒女說:“我要回家了!我不做不行嗎?”大發(fā)雷霆,并強行要出院。

  另一位在復健科的老先生,他妻子正好在那里幫先生做復健工作,看到這位老先生要出去,就跑到外面把他拉回來,對他說:“你不能回去,你一定要留下來做復健治療!边@位老先生正怒氣沖沖,她也不管他發(fā)脾氣,仍繼續(xù)說:“你不知道,患這種病一定要復健,你看看我先生,他在病床上躺了兩年,連大小便都不會,也不會端碗吃飯,所有的生活起居都必須由我來照顧,我就這樣侍奉他兩年,兩人都覺得很苦。但是他來到這里之后,短短半個月的時間,他已會坐輪椅,能從床上坐起來了!”

  這是事實。他已在床上癱瘓了兩年,愛妻愛子每天幫他料理大小便,吃飯時必須一口一口地喂他。他來這兒后,躺在病床上聽從復健醫(yī)師的指導,如何起床、要用什么姿勢與方法,他都非常合作,兩個禮拜之后真的就能起床了。我看見他自己起床,旁人稍微扶持,就能坐到輪椅上,而且還用雙手操作輪椅;我也看到他家人妻小那種快樂、興奮的神情,我當時那種喜悅是無法用言語形容的·····。

  這位從臺東來的老先生,就這樣被她硬拉回來,無可奈何地繼續(xù)接受治療。結果,入院第三天,他竟然能手握床兩邊的鐵桿了,復健醫(yī)師又抱住他的腰部,教他把左腳抬高、再抬高,然后數(shù)一、二、三、四、五,才叫他把腳放下來,我在旁邊幫著數(shù)一、二、三,數(shù)到四的時候,叫他還不能放下來,他的腳在空中停留一下,我就說:“好──放下來”看他好像做得很吃力,幾乎要發(fā)脾氣,我趕緊稱贊他:“老先生,你好棒,不久你也會和那位老先生一樣活動,你進步很多了!”他聽了非常高興。

  我看到醫(yī)院那些逐漸康復的病患,常常覺得非常欣慰,這應該可以說是“法喜”。雖然過去如此辛勞、忙碌、身心憔悴,為了“慈濟”的工作、為了建院計畫,盡管有許多人與事的紛擾,但是一看到這些病患離苦得樂,就覺得無比歡欣,這種快樂的回收,就叫做“法喜”。

  我認為學佛就是要發(fā)揮這種功能,人應該不怕辛苦,如此才能為大家服務,使許多人得到快樂,看到眾人得救、皆大歡喜,內(nèi)心的那份法喜,不是單從文字上去了解就能體會的。若從文字上了解而得到快樂,則碰到現(xiàn)實中的人事問題時,還是會生煩惱心,我們?nèi)裟芤哉嬲娜耸伦晕夷?以勇氣沖破障礙,而使別人快樂、得救,那種心靈上的喜悅,不是言語所能形容的;所以說“住真法喜,故名喜覺分”。

  心得善法即生歡喜

  在佛法中如果能得到歡喜心,則是在正法中。如何得到正確佛法的真理以及真正的歡喜?

  “心得善法,即生歡喜!暴ぉは灿X支也是親身接觸并體會佛法后所得的真理。我說過,只了解文字上的理論,卻無法在日常生活中親身體會,就不會得到真正的歡喜。

  我們平時所學的理法,一定要用在日常生活上,也就是要學以致用。例如慈濟團體里本來有許多家庭,妻子信仰非正信的佛教,使先生無法接受佛教形態(tài),造成家庭中信仰觀念的分歧。等到他們接觸慈濟以后,妻子便改變其作風,加強對佛法精神的了解及對家庭的關懷,對丈夫體貼入微,并以佛陀的大智慧教育子女,使家人在宗教信仰上的疑霧完全解開。在我們慈濟的團體里,可以說許多家庭都是接觸佛法的真理、體會慈濟的精神后,而感到法喜充滿。

  修行并非逃避現(xiàn)實、離開人群。修行應該忘記自己的利益得失,不計較自己是否能解脫,總是以眾生為重,關心眾生是否能離苦,這樣才是真正學佛的精神。我們每個人的身體都有活動的功能,每個人的心靈都有純良的良知,我們?nèi)裟転楸娚I出自己身心的光明,發(fā)揮良知與良能,則有無數(shù)苦難的眾生可以得救。

  “心得善法,即生歡喜!暴ぉみ@里所謂的“喜覺支”,是說我們深深體會到這段期間內(nèi),所走的那條路正確無誤,就必然會心生歡喜,非常高興。在佛法中,若只有文字上的研究與口頭上的辯論,絕對無法發(fā)揮任何功能,所以我們?nèi)粝胝嬲玫叫撵`上的法喜,必定要身體力行!靶牡蒙品,即生歡喜”,這就是我們得到善法后,心靈中所產(chǎn)生的歡喜,這種歡喜需要長久心來孕育培養(yǎng),不可一暴十寒。我們?nèi)粲屑兞嫉姆N子,一定要把握因緣時機,趕緊種入土中,并且要有充足的陽光、水分、土壤、空氣,才能成長。若一天拿出來曬,十天放置在陰暗處,即使是再優(yōu)良的種子,也無法發(fā)芽生根,茁壯起來。

  例如松柏,是最健壯的木本植物,許多人將它移植用做盆景,當成室內(nèi)的擺飾。松柏之類的盆景看起來非常蒼翠美麗,氣勢壯觀,但是不久之后,根就敗壞了,松針枯黃掉落,懨懨無生氣,這就是表示樹的氣沒有得“緣”滋長,所以會慢慢衰敗。

  我們學佛就是要把握因緣,好好保護善的種子,有好的因緣與善的種子,“根”、“力”才能健全。

  菩薩精神永不退轉(zhuǎn)

  我雖然出家二十多年,至今仍然道心堅固,心不厭煩、志不退轉(zhuǎn),就是有歡喜心在支持。這份歡喜心從何而來呢?

  ‘初聞師訓:為佛教、為眾生,即生歡喜,終此生而不忘。’

  我常說:“為佛教、為眾生!碑敵跷?guī)煾妇褪墙陶]我這兩句話而已。我出家時經(jīng)過許多波折,入戒場找不到師父,又出戒場,直到要封堂時才找到師父,在非常短促的時間內(nèi)禮印順上人為師。師父只以這短短的兩句話勉勵我:“你既然要皈依我,就是我們師徒之間的因緣殊勝,由于時間不多,所以你要謹記我給你的兩句話──‘為佛教、為眾生\’!”

  這就是今日慈濟二十幾年前的種子(因),我尊奉師訓,拳拳服膺,常常把這兩句話牢記在心里,時時刻刻以這兩句話發(fā)揮大功能。不斷地發(fā)揮、不斷地連接,所以有今天的成就。

  這就是學佛的選擇,選擇正道之后,一定要拳拳服膺。我既然下定決心,則終此生皆不忘師訓,即使這一世“分段生死”的壽命結束,也不會忘記時時“為佛教、為眾生”,常常生歡喜心。有歡喜心,情愿為眾生,情愿為佛教,則志不退轉(zhuǎn)、心不厭煩。靜思精舍早會前唱的“慈濟頌”,其中有“菩薩精神永不退轉(zhuǎn)”、“菩薩精神永不厭倦”的句子,這就是真正的歡喜心!

  人格若成佛道則圓

  “智信者深體佛法之精神,迷信者曲解宗教之美意,迷則在宗教枝節(jié)上獲得幻象,產(chǎn)生無數(shù)煩惱,故迷信不如無信,信必須智信!

  學佛一定要學得“轉(zhuǎn)迷為智”,不可“以迷入迷”!爸切耪呱铙w佛法之精神”──我們常會說自己是有智慧的人;有智慧才會選擇進入宗教之門,并且自認自己的智識比別人超然。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應該深刻體會宗教的精神,我常說佛陀示現(xiàn)人間,不是叫人離開人性,而是要回歸佛性。

  現(xiàn)在有許多人信仰佛教,卻誤解佛陀的教法──人人都說世間無常苦空,所以要趕快修行,脫離六道輪回;以為入深山隱居修行,或是出家進寺院求道,才能夠脫離生死,這都是錯誤的觀念與思想。佛陀示現(xiàn)人間,目的是要教導眾生離開凡夫心,回歸清凈無染的佛性。

  我常說:“人之初、性本善”,人最初的善心、赤裸裸的本性,就是佛性,也可以說人最初的第一念就是人的本性。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而眾生心是受污染的習性,眾生包括在六道之中,佛陀就是要教我們離開眾生心。所謂六道,乃天、人、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佛陀教我們遠離三惡道內(nèi)的眾生心,回歸到人之初的本性,人性若成就,則佛性圓滿。有句話說:“人格若成,佛格則圓!边@就是佛陀教導我們的精神,所以智者要深體宗教之精神。

  “迷信者曲解宗教之美意”──迷信的人常常曲解宗教高超的意義。佛陀設教于人間,以超然的教育引導眾生,眾生卻常曲解教義,在旁門邪道中打轉(zhuǎn)翻滾,無法走出一層封閉的硬殼,像蠶一樣,做繭自縛,這就是迷信者。

  佛陀出現(xiàn)在人間的目的,是教育我們?nèi)绾巫鋈?佛教的精神是要我們?nèi)サ粝麡O的態(tài)度,邁向積極的人生,現(xiàn)在的佛教徒卻將其目的與精神都曲解了,大部分的人舍離積極的人生,走入消極的地方,這種情形若再繼續(xù)發(fā)展下去,整個佛教的思想都繪消極化。宗教必須在人間發(fā)揮效用,我們身為佛教徒,若給宗教帶來陰森森的消極形象,就像草木在冬天受到風霜雪凍,無法欣欣向榮。

  身為佛弟子,應該掃除陰冷的氣氛,帶來春的氣息,我們要有溫暖的心、溫暖的手,創(chuàng)造積極的佛教,應該深深體會佛陀創(chuàng)教的精神,不可曲解佛陀示現(xiàn)人間的美意。

  “迷信則在宗教枝節(jié)上獲得幻相,產(chǎn)生無數(shù)煩惱,故迷信不如無信,信必須智信。”──迷信的人信仰宗教都追求幻相,這就是思想分歧,好像一棵壞的樹,枝葉蔓生,雜亂無章,我們?nèi)粢疹櫤眠@棵樹,就應該將分歧的枝節(jié)修整完美,使樹干健全生長。

  現(xiàn)在的信佛者或信仰其他教派之人,卻都自以為是要來信佛、坐禪、念佛···,說自己坐禪時看到什么境界,得到很好的功夫,已經(jīng)進入解脫的境界···,精神完全執(zhí)迷在其中。這就是在宗教枝節(jié)上獲得幻相,這是很危險的事。

  其他宗教的信徒也是如此,以其信仰為終生的精神依靠,并不講究自己的行為如何,以為信了就能上天堂,若無信就會墮入地獄,心生惶恐畏懼而盲目信從,像這樣就是宗教枝節(jié)上的幻相。

  我相信正確的天主、基督等宗教,只不過在人間設方便教,引導人們建立博愛的精神,但是人們卻無法體會其意義,舍本逐末。佛教徒也是一樣,佛教三藏十二部經(jīng),千經(jīng)萬論,無不是要引導眾生走入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的精神,而眾生也常將它曲解。這就是迷信之人在宗教枝節(jié)上得到幻相,只想求自我的解脫,而無法深體宗教本身的中心精神。

  迷信不如無信

  有位小姐來到精舍,和我到醫(yī)院參觀之后,一再對我說:“感謝師父,感謝師父的指引!边@位小姐就是在出家或在家修行的抉擇間,徘徊猶豫了七、八年。想出家修行,卻看到許多令她失望惶恐的事;不出家又覺得很不情愿,因為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既得人身又聞佛法,不出家學佛實在是一大憾事。

  所以這七、八年的時間里,她一直很苦惱,不知如何是好,但是如今她卻告訴我:“很感謝師父,我這兩天聽了師父的幾句話,已經(jīng)把這七、八年的煩惱完全棄除了,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了解并體會到佛教真正的道理是什么,知道如何取舍,知道從今以后要選擇那一條路,現(xiàn)在我覺得心中很坦然,很很快樂!

  這就是法喜,真正體會佛法正道時所得到的歡喜,她能將七、八年的煩惱一掃而空,是因為已棄掉迷執(zhí),體會正法。過去她在宗教枝節(jié)上取幻相,現(xiàn)在才知道自己追逐的都是幻相,也了解何謂正信的佛教,并且體悟正法而很歡喜心,真是令人覺得無比欣慰。

  人在迷信中得到幻相,自然會產(chǎn)生無數(shù)煩惱,在幻相中不停地追逐,更是苦惱,這就是所謂的“捕風捉影”;怎么捕捉,怎么付出,都無法求得一項真實之物,當然是非常痛苦,所以說,迷信不如無信。

  我常常告訴大家,與其迷信不如無信,若要信則應該智信,絕對不可捕風捉影。因為我們無法捕捉到風或影,一天到晚忙忙碌碌,一直想捕風捉影,根本就是徒勞無功,那何不放棄這種追求的煩惱,回到現(xiàn)實生活,踏踏實實地面對真正的人生,獻出我們的良知、發(fā)揮我們的良能。若能如此,即使再辛苦、再忙碌地付出,所得到的也永遠是甜蜜快樂的感覺。

  第四、除覺支──輕安覺支

  要回復原來清凈的本性,必定要掃除種種煩惱。

  ‘斷除諸見煩惱之時,善能覺了,除去虛偽之法,增長諸真正善根,故名除覺支!

  所謂“斷除諸見煩惱”,是說種種見解、煩惱都要將它掃除、斷離。煩惱即是心所起的喜、怒、哀、樂,世俗人每當發(fā)生事情時都產(chǎn)生煩惱,煩惱是世俗的粗相,是患得患失之心。

  富有的人患失,經(jīng)商的人也患失,怕失去錢財,怕生意失敗,失去賺錢的機會····,這種患失的心理就是煩惱。地位愈高的人,患失之心愈重,他時時刻刻都煩惱失去權勢與地位。子女多的人也有很多煩惱,子女求學時,怕他學歷比不上人家,就要他受高等教育。希望子女學歷高,卻又擔憂臺灣升學壓力與競爭激烈,于是將子女送到國外求學,一部份子女在臺灣,一部份子女送到國外,照顧國外的子女時,就掛念臺灣的子女;要留在臺灣,卻又擔憂國外的子女。一個家庭,家人各分東西,顧此失彼,這也稱為煩惱。

  有錢、有地位、有子女的人,患得患失;沒錢、沒子女、沒地位的人,也有患得患失的煩惱,整日想著如何賺錢,怎樣得到子孫,怎么求取名利地位····?傊,不論是擁有或沒有的人,都會有患得患失的心理,這就是煩惱,就是世俗人有無、增減的煩惱。

  學佛者所謂的煩惱比上述的情形更嚴重,有形無形都是煩惱、起心動念無不是煩惱。種種煩惱非常微細,心思不能專一是煩惱,“昏沉”、“掉舉”也是煩惱。

  何謂掉舉?就是在拜佛、打坐、誦經(jīng)時,無論如何用功修持,精神都不能集中,老是向外奔馳,這叫做掉舉。有些人別人在誦經(jīng),他眼睛就慢慢合起來,最后便睡著了。常常有人念經(jīng)念到打盹,靜坐時,打瞌睡的人更多,也有人拜佛拜到睡著的;這就是昏沉,這也是一種煩惱。

  心不能專一,不斷往外奔馳,是煩惱,想用功卻昏沉瞌睡,也叫做煩惱?偠灾,煩惱是千頭萬緒的,修行時昏沉、心不專一就會有煩惱,何況是平時的日常生活,心思無法統(tǒng)一都會起煩惱,所以佛法中所謂的煩惱是非常微細的。

  煩惱有粗相的煩惱,也有細相的煩惱,無論是世俗的煩惱,或者是佛法中所謂的煩惱,既然學佛求道,就必須將其一一斷除,訓練心思安然自在,無有喜怒怨憎愛的分別,無有我怨恨的人,要有平等的愛心;有平等的大愛就不會生特別的愛意,也不會起特別的怨恨心,如此就能心情平靜,去除欲念,也不會產(chǎn)生患得患失的惱亂心,所以我們必定要好好斷除這些煩惱。

  有的事情該發(fā)生的就會發(fā)生,要以歡喜心去接受,不該得到的,就不必太刻意去追求,若能如此,便可安然自在、斷除煩惱,達到這個境界時,就稱為“善能覺了”。

  “善”字的意思是適度、剛剛好,不偏不倚、不極端,愛得不會太過分,也不會產(chǎn)生怨恨心,在人與人之間沒有分別心,對自己所愛的人,能以智慧斷除占有的感情,對自己不愛的人或不投緣的人,能盡量善解,以好的心念去對待人。若能善解善惡,好好分析所愛的人事物,就可以做到怨親平等,這就是“善解”。沒有愛怨的心,就是適中、恰恰好,不會愛得過分或恨得太深,能平等地對待萬事萬物,就稱為“善能覺了”。

  一切的法,是用來修心,一切的物質(zhì),是用來幫助生活;“足心之物”,是指任何物質(zhì)只要能發(fā)揮其用途,就應該心滿意足。例如居住的地方只要能避風雨,身穿的衣服只要夏能遮體、冬能保暖,吃的食物只要營養(yǎng)充足,就應該覺得滿足,以知足之心來看待世間物質(zhì),也可以稱為“善能覺了”。

  若能看透世間的物質(zhì)與愛欲,自然能“除去虛偽之法”。一切的虛偽都是起于欲心染著,為了求取名利,所以不得不虛偽;若能夠用坦然的心態(tài)來接受日常的現(xiàn)實生活,就不必以虛偽之心去對待他人。

  學佛者必定要時時秉持誠與實的心理,這樣才能去除虛偽,除了日常生活要去除虛名與虛利之外,我們所求所學的法,一定要合于日常生活中的需要,在現(xiàn)實的人生里踏踏實實地發(fā)揮自己的功能,這才是真正的實法。絕對不可迷信,在宗教的枝節(jié)上求取幻相;應該在踏實的人生中體會佛法的智慧,如此則法不虛偽。

  除了學習實際的教育之外,最好能以身作則,將自己的經(jīng)驗及所了解的道理教導他人,若能如此,就是“除去虛偽之法,增長諸真正善根”。虛偽的法若是去除,真正的善根就能生長起來,這就叫做“除覺支”。

  能“除煩惱”便得輕安

  “除覺支”也可以稱為“輕安覺支”,“除”是“除去煩惱”,煩惱去除之后,就能得到身心輕安。

  ‘謂斷身心粗重煩惱,使身心輕利安通,故名輕安!

  打坐、念佛,如何才能達到最上乘的境界呢?身心輕安就是最高的修行境界。并非在打坐時看到佛、菩薩,看到什么西方的境界,就是入禪;打坐是為了定心,心若能定則輕;身心輕安、無有粗重的煩惱,就是我們用功的最上乘境界。

  所以“止觀”中說:“法界次第,名為知覺。”法界即十法界,修行時,若能自地獄、餓鬼、畜生,一直往上精進,達到佛的最上乘境界,必定已將一層一層的煩惱除掉,因此“輕安”又名“除覺支”。

  除去煩惱,就是斷身心粗重煩惱,身心粗重的煩惱即身、口、意的煩惱。身體有三種煩惱業(yè)──殺、盜、淫;口有四種煩惱業(yè)──妄言、綺語、兩舌、惡口;心(意)也有三種煩惱業(yè),叫做貪、嗔、癡。這十種煩惱若現(xiàn)形出來,就會造十種惡業(yè),我們學佛就是要好好去除身、口、意十種煩惱,如此才能免除十惡重業(yè)。

  一個老比丘的故事

  佛陀在世時,循循善誘地教育弟子,細心耐心地開導眾生。與佛同世的人,有些還是很愚鈍,不容易接受佛的教育,他們覺得佛的教理是很難體會的。

  佛在世時,有位比丘年紀很大,跟隨佛陀已經(jīng)好幾年,仍不能把佛陀的教理深深植入心中,精神無法專注,有時昏沉、有時掉舉,打坐時,常常打盹睡著,心思散亂不專,所以他根本無法接受佛陀的教法。

  有一天,佛陀看到他,就問他這幾年來的修行心得,他很坦白地向佛陀說:“一無所得”,佛陀對他非常慈悲,特別以兩句偈言傳授給他,佛說:

  “身口攝意,心莫非犯,如是行者,得度西域!

  并囑付他牢牢記住,要常常身口攝意,守好口業(yè);時時專心,統(tǒng)攝意念,守好意業(yè),絕不可犯非法之事;若能善加修行,注意身、口、意,則必能得度。

  這位老修行者得到佛陀的開示后,就專心一意,反覆背誦這兩句簡單的偈語,心惟口誦,沒多久就背得非常純熟了。有天佛陀又遇見他,便問他:“有沒有背熟?是否了解?”他說:“我雖然已經(jīng)背熟了,卻不明白其中的含意!

  佛陀就開示他:“人的煩惱都是由身、口、意而來,所以身、口、意會造作十惡業(yè),修行應該好好觀察身、口、意,時時照拂我們的心念,心一起意念就趕緊自我警惕,若能如此,就可做到‘意起則滅\’。心起貪欲時,若不盡速滅除欲念,身體馬上會表現(xiàn)出行為而造業(yè);心生嗔恚時,對人就有怒意、怨恨,而口便會隨之造惡業(yè)。”一切的行為、造作,無不是從心而起,所以佛陀教他要好好守持身、口、意。

  這位老修行者除了能反覆誦持佛陀的教法之外,此時,他的心意已經(jīng)完全啟開了,原來佛陀千篇萬論都是在教導我們身不犯錯、口不造惡,意念清凈,這就是所謂的“輕安”,如此即可得道。

  當初佛在世時,除了比丘僧團外,尚有比丘尼的團體,比丘尼在另外一所精舍修行。那時有一個五百位比丘尼的團體,佛陀為了傳授她們教法,每日派遣一位已開悟的老比丘前去為她們說法。當這位老修行者已經(jīng)開悟時,佛陀便派他去教導那些比丘尼。

  比丘尼們知道他過去非常愚癡,佛陀講授教法時,他總是在打盹,不知佛陀為何途然派他來?大家都覺得很奇怪,暗地里議論紛紛,最后商議說:“好吧!佛陀既然派他來,我們就好好地作弄他,以各種問題來刁難他,讓他出糗。”

  隔天,他非常慎重其事地來到比丘尼僧團的精舍,那些比丘尼見到他來,都以八敬法的恭敬形式來迎接他。表面上恭敬地接待,供養(yǎng)之后,就請他上座說法,老修行者便為她們開示佛法。出乎她們意料之外,這位比丘竟能將佛陀傳授給他的幾句偈文,發(fā)揮得淋漓盡致,把防患身口意業(yè)的佛法闡述得非常透徹,使那些比丘尼連反駁的機會都沒有。

  他那么安然自在,能以一偈來說法,說服那些原想刁難他的比丘尼僧團。過去佛陀派遣這么多的比丘去教授那些比丘尼,皆無法調(diào)伏她們的煩惱,而這位以前不能深體佛法的老比丘,經(jīng)佛陀的特別開示后,拳拳服膺誦持一偈,就能說服五百位想刁難他的比丘尼,這就叫做心專意解,也可以說是去除了煩惱,得到身心上的輕利安通。

  所以教法不必聽太多,能身體力行簡單的一句偈文,這就是真法、就是真正的善根;能夠使人除去煩惱的教法,無不是產(chǎn)生善根的真正妙理。

  第五、舍覺支

  人身有四大元素,生老病死都因“四大”變化祖合而起。最近天氣較熱,天氣悶熱竟然也會感冒著涼,這都是冷熱不調(diào)和,也可以說是太大意、太粗心,因天熱而貪涼,貪涼則易著涼。這都是因為人身生理不調(diào)和,所以招致“四大”不平衡。

  “四大”調(diào)和,身心才會正常,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求法也是一樣,必定要求得心念能夠平穩(wěn)均衡。

  ‘舍離所見念著之境,善能覺了,虛偽不實,永不追憶,故名舍覺分!

  “舍”是舍離,要舍離什么呢?就是要舍離所見念著的境界。日常生活中的六根與外界的六塵接觸,產(chǎn)生了意識的念著,就是所謂的觀念。例如眼睛看外面的境界時,眼根與外界的色塵接觸而產(chǎn)生心念,這就是念著。人的心念意識有六種,即眼、耳、鼻、舌、身、意,眼睛看的留在心中,耳朵聽到、身體接觸到的都留在心中,總之日常生活中與外界塵境會合的心念,常常無法將其抹除掉,這就叫做執(zhí)著的心。

  親情也是煩惱之根本

  就以現(xiàn)在的社會形態(tài)來說,許多人有追求的欲念,他們的心向著財、色、名、食、睡不斷地追逐,有的年輕人血氣方剛、身強體健,沒有機會去接觸好的環(huán)境及善事,又容易受到誘惑而做壞事。為人家長及父母者,為了子女無正當職業(yè),本來就已經(jīng)很煩惱,而這些心愛的子女又行為不正當,更是令他們痛苦、難堪。

  報上報導一則新聞,刊載飆車青少年的父母有三類型的心態(tài)──有一位父親得知兒子要在臺南一寬廣的道路上飆車,時間是某天晚上。當天黃昏,他就提早到現(xiàn)場去,手中提了一個袋子,站在路中央等他的兒子。等那些飆車的年輕人都到齊時,他就仔細看兒子是否有出現(xiàn),好不容易,終于讓他找到了。他一看到牽著機車的兒子,就跑到車前,一把抓住兒子的胸部,然后從布袋中拿出一把菜刀問兒子說:“你愛命還是愛玩?你若愛玩就沒命,你若愛命就別玩,看你要不要跟我回家?”這位父親為了愛兒子而在大眾面前拿著刀、扯住兒子的衣領,問他要命還是要玩?這是一位父親的煩惱心態(tài)。

  另外有一位婦女的兒子,在飆車時與人相撞受傷,她一聽到自己的兒子受傷入院,就趕緊到醫(yī)院照顧他。幸而只是受了輕傷,但許多人不斷責備他不該賭命、不該飆車,這位母親一到醫(yī)院病房,就把眾人請走,以萬般的愛念扶著兒子說:“兒子,你以后不要這樣,不要再去飆車賭命···!

  她一面拿毛巾擦兒子的臉,一面又抱著兒子,表現(xiàn)出萬般慈母的愛心,而且還淚流滿面。這是父母為子女飆車而表現(xiàn)出的另一種心態(tài),這位母親并不責怪自己的兒子與不良少年廝混、擾亂社會,她一句重話都舍不得說。

  還有一位也是慈母型的。她一看到兒子騎摩托車,就雙腳跪下,將兒子的車拉住,對他說:“兒子!你是我的心肝,你不要去,萬一你撞到人或被人撞到,媽媽的命會跟著你去!我的心會碎,兒子,求求你不要去啊!”

  這也是煩惱,子女們不能了解父母的愛心,卻以血氣之勇,在社會上表現(xiàn)所謂的“英雄”、“勇夫”,這是年輕人本身的煩惱,也導致父母為心愛的子女生起煩惱心,這些都是現(xiàn)在社會上的煩惱型態(tài)。

  心病還需心藥解

  過去的人極有孝道的觀念,“父慈子孝”的家庭倫理道德觀念很深厚,而現(xiàn)代社會的家庭已經(jīng)不如往昔,取了一位媳婦等于嫁出去一個兒子。家里的子女未取未嫁時享盡天倫之樂,等到男有分、女有歸時,就只剩下兩個孤單的老人,萬一其中一人遭不幸,便只剩下一個孤單的老人,當他有病痛身苦的時候,不知有誰來看顧、誰來關心?

  若是看得開、想得透的人,就不會覺得煩惱痛苦,認為自己來人間做人,高高興興地來,歡歡喜喜的做,只有付出不求代價,心滿意足。有的人若是子女不孝,加上孤家寡人身體又有病痛時,心里就會想,過去自己多么疼愛子女們,如今生病了,結果兒女不來探望,媳婦也不來慰問····除了身體上的病苦外,心理上又多了一層煩惱。

  若能看開這些事,了解人生本來就是一種責任與義務,責任完畢后就不想再討回什么代價,如此,病痛只是身體上的病,也不會再多添煩惱心病。

  我們有一位來自臺北的熱心委員,因腎臟病入院,前天才出院,昨天他跟我說,在醫(yī)院住院的那幾天,他看到一位未滿三十歲的婦女,渾身都是病,這個年輕的婦女并非真的身體有病,而是心理有病,一天到晚喊這邊痛、那邊痛。她先生常來看她,她還是不滿足,常常想尋死。

  這位委員就告訴她:“你已經(jīng)很好命了,先生每天都來看你,你應該滿足才對。像我有好幾個兒子,他們都有事業(yè)、家庭,沒空來看我,我也看得很開!比司褪且@樣才對,如果在病中又加上心病,就會非常痛苦,若能看得開,就能早日揮復健康

  人生猶如“鳳陽婆”走繩索

  所謂“舍覺支”的“舍”,是說我們不論在人間付出多少心血、多少辛苦,都不可以把心念停留在過去,不客時常討人情。我們必須了解人來世間本來就是要相互負責,看得開就沒有痛苦,所以說“舍離所見念著之境”。

  我們在人生這幾十年里所見到的、聽到的、或是我們身體所感觸的一切,都要將其舍除斷離。要將昨日之事忘記,過去的就讓它過去!我們的心要注意在今日的道念,這樣叫做專心,若一直停滯在昨天、過去,就稱為雜念,或是念著之心,這樣就非常痛苦了。

  總之,我們要把握今天的時間,注意自己今日的行動,是“道心”;忘記昨日種種,不去計較是非,就稱做“舍離所見念著之境”。

  若能舍離念著之境,則“善能覺了,虛偽不實,永不追憶”。覺了就是分別,“善能覺了”就是能用我們的智慧和智識分別真?zhèn)沃?明辨虛實。我們既然對外在境界的真實與虛偽能辨別清楚,怎么會做錯事?怎么會說錯話呢?所以我們必須保持“莊敬自強”,“專一心念”的心態(tài),來面對今日的真實人生,這就是“善能覺了,虛偽不實”。

  又“永不追憶”──追憶就是回顧過去,人生在世,處處充滿危機,我們要時時謹慎小心,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戰(zhàn)戰(zhàn)兢兢,莫有絲毫的差錯,否則就像走在結冰的水面上,若不謹慎,則這層薄冰便會破裂,使人沉溺水中。

  我們為人處世,要像鳳陽婆走繩索一樣。一條繩子架在空中,人從這一頭走到那一邊,若重心不穩(wěn)便會掉下去,要如何走才能安全地走過呢?日本時代的馬戲團,都有空中走繩索的表演,有些年紀較長的人可能看過,一條很長的繩子綁在高處,表演的人手持一把雨傘,腳踩在繩子上,慢慢地從這邊走到那邊。

  表演者能成功地從繩子的這邊走到另一邊,只憑借兩種方法:一是手持雨傘以平衡身體的重量;另一個方法則是靠他的專心──一心不亂。心念專一,眼睛直視前方,他只能全神貫注地看著繩子的盡頭,不能回頭看走過的繩索。

  我們學佛就是要這樣,專心一意,守在今日,前瞻未來,過去的就應該讓它過去,不可返頭回顧,追憶過去。人若常常追憶過去,就會很痛苦,痛苦就會不甘心,不甘心就會怨恨,怨恨一起就會生出嗔毒的心態(tài)。

  所以,我們要學得永不追憶過去的那念心,照顧守護好今日、未來的道心,這就是“舍覺支”。

  第六、定覺支

  一般人都是凡夫,但是每個人都有一份愛心,有愛心與關心,難免會產(chǎn)生憂心、疑心。因為有了愛與關心,自然就會擔心,在單心掛念中就會聽到一些令他擔心的傳聞,而使他產(chǎn)生疑心;有了疑心就會有疑問,這些疑問之聲若回響過來,實在增加許多我們的煩惱與困難。

  我常說:“學佛須學定心與信心”,我既然呼吁諸位學佛的弟子要有信心與定心,當然必定要以身作則,不論那些疑問轉(zhuǎn)化出去又回響過來,造成多么大的震撼,我還是堅決護持著信心,無論發(fā)生多少困擾,我還是要堅持我的定心。

  慈濟千秋萬世的善業(yè),從現(xiàn)在奠立根基。每個月我看到全省各地的委員與會員,冒著酷熱的天氣前來花蓮,在東臺灣車票一票難求的情況下,交通問題萬般困難,但是卻有數(shù)千人蒞臨,這給了我無比的信心,增強了我無限的堅定意志,這是大家給我的精神勉勵。

  慈濟世界確實是個清凈的世界,包含了無限的愛心,排除了所有的污染。佛法說:“有愛就有污染”,若有愛念就有污染存在,但是慈濟世界中充滿了愛,人人全心全力奉獻而毫無所求,所以無絲毫的污染,這現(xiàn)象深深感動了我,也牢牢地堅定了我的信念,堅固了我的道念。今天的慈濟都是諸位同心合力,不斷付出,專心一意,毫無二志地付出所成就的。因此我要再度強調(diào),我實在非常感激、感動。

  慈濟的志業(yè)從今天開始,有無數(shù)個“今日”,有無限量的“今天”,希望諸位學佛能學“活的佛”。要如何學活的佛呢?讓我們看看第六──“定覺支”。

  ‘發(fā)禪定之時,善能覺了,諸禪不生煩惱妄想,是名定覺分。又名定覺支。使心住于一境,而不散亂!

  許多人認為打坐時,心無散亂、意無動轉(zhuǎn),坐很久而不受外在境界的動搖,就叫作禪。這是錯的。禪并非如此,打坐只不過是學道、學佛的方便法,因為眾生心散亂不定,大部分容易受境界所迷惑:思想渙散、精神無法集中,做起事來就會散亂,所以佛陀教我們集中精神的方法──方便法。

  佛教我們:要使心定時,必須先坐下來,把精神集中于身上,坐端正,心思集中於呼吸,心念與思想調(diào)節(jié)正確。若要調(diào)節(jié)思想,必須把精神集中于身體的某一部分,最簡單安全的方法就是“數(shù)息觀”。“數(shù)息”是計算我們呼吸的出入,首先把心念集中于肚臍,以此為起點,精神專一,將一呼一吸的氣息仔細計算,這是訓練精神集中的方法。

  例如有人失眠,心理醫(yī)生就教他數(shù)羊,數(shù)一只、二只···五只···,一直算,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