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藏黑水城文獻》之漢文佛教文獻擬題考辨

  《俄藏黑水城文獻》之漢文佛教文獻擬題考辨

  宗舜法師

  內容提要:《俄藏黑水城文獻》(漢文部分1-5冊)收錄了大量佛教文獻,其中絕大部分已經得到辨認,并擬定了較為恰當?shù)念}目。但還有一些漢文佛教文獻未能識別,僅標作“佛經”等。本文對其中絕大部分(個別文獻殘損過甚者除外)進行了辨識,擬定了題目。同時,還糾正了原書個別擬題不確的情況,為《俄藏黑水城文獻》(漢文部分)2的編目和撰寫《敘錄》,提供了參考意見。

  關鍵詞:浙藏敦煌文獻 佛教 文獻 敦煌 浙江

  --------------------------------------------------------------------------------

  黑水城文獻自發(fā)現(xiàn)之日起,即為世人矚目。但由於種種原因,能接觸到的人很少。在研究敦煌遺書已成顯學的今天,對黑水城文獻的研究,就顯得相當冷寂。究其原因,資料全面公布的時間較晚是一個重要因素。針對這一情況,上海古籍出版社以過人的眼光和膽識,於1996年開始出版《俄藏黑水城文獻》,使學人耳目為之一新?墒,由於專業(yè)的限制,學界一般關注的是黑水城文獻中的西夏文書和漢文古籍,對占有很大篇幅的漢文佛教文獻則鮮有涉及。盡管如此,《俄藏黑水城文獻》的編輯者,在俄國學者研究的基礎上,將佛教文獻逐一進行了識別,擬定了恰當?shù)念}目。這種開拓性工作的價值,在於為研究者提供了啟開寶藏的鑰匙!不過,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俄藏黑水城文獻》之漢文佛教文獻部分,還有深入研究的必要。現(xiàn)就已出版的5冊《俄藏黑水城文獻》中漢文佛教文獻部分的擬題,略作考辨如下。

  第一冊(1)

  俄TK17P1 佛經(2)

  今案:原件為一殘片,可辨識的文字共兩行:

  (上殘)最初名拘。留孫最后樓至。有此嬌(后殘)

  (上殘)陳。迦葉大目揵連。舍利佛天。龍(3)(后殘)

  從內容看,此件并不是某部佛經的完整抄本,只是抄者的“雜寫”,所寫內容與三十五佛有關。據(jù)劉宋/畺良耶舍譯《三劫三千佛緣起》載,賢劫千佛出世,最初佛名拘留孫,最后佛名樓至:爾時,釋迦牟尼佛告大眾言:我曾往昔無數(shù)劫時,於妙光佛末法之中,出家學道。聞是五十三佛名,聞已合掌,心生歡喜。復教他人,令得聞持。他人聞已,展轉相教,乃至三千人。此三千人,異口同音,稱諸佛名,一心敬禮。如是敬禮諸佛因緣功德力故,即得超越無數(shù)億劫生死之罪。初千人者,華光佛為首,下至毗舍浮佛,于莊嚴劫得成為佛,過去千佛是也。其中千人者,拘留孫佛為首,下至樓至佛,于賢劫中次第成佛。后千人者,日光佛為首,下至須彌相佛,于星宿劫中,當?shù)贸煞?4)。

  此抄件所寫內容,應該是劉宋/沮渠京聲譯《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中的開始部分: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于初夜分,舉身放光,其光金色,繞祇陀園周遍七匝,照須達舍亦作金色。有金色光猶如段云,遍舍衛(wèi)國,處處皆雨金色蓮花。其光明中,有無量百千諸大化佛,皆唱是言:今於此中有千菩薩,最初成佛名拘留孫,最后成佛名曰樓至。說是語已,尊者阿若憍陳如即從禪起,與其眷屬二百五十人俱。尊者摩訶迦葉,與其眷屬二百五十人俱。尊者大目犍連,與其眷屬二百五十人俱。尊者舍利弗,與其眷屬二百五十人俱。摩訶波阇波提比丘尼,與其眷屬千比丘尼俱。須達長者,與三千優(yōu)婆塞俱。毗舍佉母,與二千優(yōu)婆夷俱。復有菩薩摩訶薩,名跋陀婆羅,與其眷屬十六菩薩俱。文殊師利法王子,與其眷屬五百菩薩俱。天、龍、夜叉、乾闥婆等一切大眾,睹佛光明,皆悉云集(5)。

  故此件可擬題為: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雜寫殘片。

  第二冊(6)

  一、俄TK41 1、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施印題記 2、偈語(7)

  今案:原件為一殘頁,施印題記左邊有署名“李善進”抄寫的四句偈語:

  諸法從本來 常自寂滅相

  佛子行道已 來世得作佛 李善進

  此四句偈語是后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卷一“方便品第二”中的內容,原文作:是故舍利弗,我為設方便,說諸盡苦道,示之以涅槃。我雖說涅槃,是亦非真滅。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佛子行道已,來世得作佛。我有方便力,開示三乘法,一切諸世尊,皆說一乘道。?今此諸大眾,?皆應除疑惑,?諸佛語無異,?唯一無二乘(8)。

  故此件可擬題為:2、法華經方便品第二偈語。

  二、俄TK63B 佛經9

  今案:原件為一殘片,存上下兩欄,各四行,為《金剛經》刻本殘片。上欄即“離相寂滅分第十四”中的內容,參見本書31頁上(19-8)。下欄即“如法受持分第十三”中的內容,參見本書30頁下(19-7)。上欄被貼上西夏文殘片,共十二字,可辨識者八字。從黑水城現(xiàn)存《金剛經》刻本來看,沒有發(fā)現(xiàn)上下兩欄的刻法。估計是由兩張殘片粘在一起,用作貼補破損的。

  此件可擬題為:金剛經殘片等。

  三、俄TK79 2。龍論第一下半(10)俄TK80 2。龍論第二上半(11)

  今案:這兩個原件為一殘本,多達九十八頁。《龍論》其實是“龍樹所造論”的簡稱,考其中“論”部分的內容,所抄乃是題為龍樹造的《釋摩訶衍論》,可證。但整個抄本,內容卻不單單有《釋摩訶衍論》,更多的是對此論的解釋。根據(jù)調查,題為《龍論》的抄本,其實是遼/法悟所著《釋摩訶衍論贊玄疏》卷二中的內容,見《卍續(xù)藏經》72冊:

  俄TK79開始部分“論:離一切苦至總相之樂故(12)”,見865頁下3行;

  俄TK79結束部分“論:此中總言至及下臨故”至“此即正符開總體文(13)”,見《卍續(xù)藏經》874頁下6行。

  俄TK80開始部分“論:頌曰至九論已說故(14)”,見《卍續(xù)藏經》884頁上5行;

  俄TK80結束部分“論:畢竟平等至滿三德耳(15)”,見《卍續(xù)藏經》893頁下10行。

  遼代佛教最為盛行的學說是華嚴,其次是密教,再次為凈土以及律學、唯識學、俱舍學等。由於受華嚴和密宗思想的影響,《釋摩訶衍論》在遼代得到高度重視。據(jù)稱,遼/道宗皇帝耶律洪基“備究於群經而尤精於此論(16)”,并命法悟等造疏作注,從而在遼代形成了《釋摩訶衍論》傳習的熱潮:中京報恩傳教寺法悟撰《釋摩訶衍論贊玄疏》五卷,《科》三卷,《大科》一卷;燕京歸義寺守臻撰《通贊疏》十卷,《科》三卷,《大科》一卷(已佚);醫(yī)巫閭山志福撰《通玄鈔》四卷(17),《科》三卷,《大科》一卷。法悟和志福都是以華嚴宗的觀點來解釋《釋摩訶衍論》,華嚴與密教二宗大義融合在一起,形成了遼代治《釋摩訶衍論》一大的特色(18)。這三種注疏最早見於高麗義天(19)所著《新編諸宗教藏總錄(20)》卷第三“海東有本見行錄下”:

  《釋摩訶衍論》

  《通玄鈔》四卷,《通玄科》三卷,《大科》一卷。已上志福述。

  《通贊疏》十卷,《通贊科》三卷,《大科》一卷。已上守臻述。

  《贊玄疏》五卷,《贊玄科》三卷,《大科》一卷。已上法悟述(21)。

  但這些注疏一直沒有編入漢文大藏經,宋代以后在中國全部失傳。日本長治二年(1105)志福和法悟的兩種注疏傳入日本(22),《卍續(xù)藏經》才能據(jù)日本所藏之本編入,而《通贊疏》今則失傳。在黑水城文獻沒有發(fā)現(xiàn)之前,《卍續(xù)藏經》所收一直是孤本。這次的發(fā)現(xiàn),為《贊玄疏》提供了一個更可以反應原貌的抄本。

  從比較來看,黑水城抄本和《卍續(xù)藏經》本有著明顯差異,最主要表現(xiàn)在黑水城抄本內容更詳細,F(xiàn)取一段,將兩種《贊玄疏》對比如下。為使疏文所指更清晰,故將《釋摩訶衍論》原文放在最前面:

  《釋摩訶衍論》卷一原文:

  初說因緣分。問曰:有何因緣而造此論?答曰:是因緣有八種。云何為八?一者,因緣總相。所謂為令眾生離一切苦,得究竟樂,非求世間名利恭敬故。二者,為欲解釋如來根本之義,令諸眾生正解不謬故。三者,為令善根成就眾生,於摩訶衍法堪任不退信心故。四者,為令善根微少眾生,修習信心故。五者,為示方便消惡業(yè)障,善護其心,遠離癡慢,出邪網故。六者,為示修習止觀,對治凡夫、二乘心過故。七者,為示專念方便,生於佛前,必定不退信心故。八者,為示利益,勸修行故。有如是等因緣,所以造論(23)。

  《卍續(xù)藏經》本《贊玄疏》卷二:

  離一切苦至總相之樂故

  釋曰:三、善巧門。普緣三聚,宣說兩重,欲令無量之根,永離無常之苦,獲二依果,證一心源故。

  非求世間至初因緣

  釋曰:四、除諍門(24)!

  黑水城抄本《贊玄疏》:

  論:離一切苦至總相之樂故。 普緣三聚,宣說兩重,欲令無量之相,永離無常之苦,獲二依果,證一心源故。又,分段粗苦,變易細苦,二俱遷滅。云無常苦,即由無常眾苦通□,故論云,離一切苦。總相之樂,此非□樂,謂三十二總相法中,有菩提覺法樂、涅□(25)寂靜樂,得已不失,云究竟樂。菩薩大悲,□(26)彼眾生離苦得樂,所以造論。

  論:非求世(27)

  通過上面的比較可以看出,《卍續(xù)藏經》本僅有對“離一切苦”前半的解釋,缺“又”以后的部分,同時還缺少對“總相之樂”一句的解釋。不僅是這一段,后面的情況也是如此。由此,我們可以推斷,《卍續(xù)藏經》所收,乃是一個不完整的本子。是《贊玄疏》本身就存在繁、簡兩個版本,還是傳入日本后被人作了刪節(jié),因為沒有其他資料,目前還不能作確切的結論。但是從現(xiàn)存的《卍續(xù)藏經》本結構十分完整的情況來看,被某個人“重治”過的可能性比較大(28)。

  黑水城抄本《贊玄疏》的原題是不是《龍論》?這個問題也有討論的必要!抖聿睾谒俏墨I》所擬的這個題,根據(jù)是俄TK79號之“1。習字(4-1)”頁的“龍論卷第二下半”這幾個字。但是,我們完全有理由把《龍論》理解為對《釋摩訶衍論》的略稱,而不是指《贊玄疏》。

  俄TK79號之“1。習字(4-4)”頁中有“第一下半 以解八因 至立義分盡”十三字,“八因”是指《釋摩訶衍論》中對造論目的的八點說明(詳見上文所引),在《釋摩訶衍論》卷一之中。此卷據(jù)《大正藏》本,共有30欄(29),“八因”部分在第17欄(30),正是在《釋摩訶衍論》卷一的下半部分!傲⒘x分”結束於卷一末(31),卷二開篇即云:“已說立義分,次說解釋分(32)!笨梢,“第一下半 以解八因 至立義分盡”中的“第一下半”,應該解讀為“《釋摩訶衍論》卷一下半”,而不是指黑水城抄本《贊玄疏》的卷一下半。聯(lián)系俄TK79號和俄TK80號均見於《卍續(xù)藏經》本卷二的事實來看,我們可以確定,“龍論卷第二下半”中的《龍論》,乃是指《釋摩訶衍論》,并非黑水城抄本《贊玄疏》的原題。

  此抄本可擬題為:釋摩訶衍論贊玄疏卷二。

  第四冊(33)

  一、俄TK166P 佛書殘片(34)

  今案:原件為五片碎片。

  碎片一:存一行,可辨識者七字:“發(fā)起猛利愛重歡□”。

  碎片二:只有一行的三分之一,無法辨識。

  碎片三:存六行,可辨識的文字有:

  (上殘)□□(后殘)

  (上殘) 曼(后殘)

  (上殘)齊更(后殘)

  (上殘)初別□(后殘)

  (上殘)□合為(后殘)

  (上殘)□之曰□(后殘)

  碎片四:存四行,可辨識的文字有:

  (上殘)菩薩(后殘)

  (上殘)說於(后殘)

  (上殘)一善(后殘)

  (上殘)□聞是(后殘)

  此片和碎片一可以拼合,內容是唐/玄奘譯《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八“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力種姓品第八”:

  菩薩云何求聞正法?謂諸菩薩於善說法,應當安住猛利愛重求聞正法。如是略說於善說法安住猛利愛重之相:謂諸菩薩為欲聽聞一善說法,假使路由猛焰熾然大熱鐵地,無馀方便可得聞是善說法者,即便發(fā)起猛利愛重歡喜而入,何況欲聞多善言義(35)。

  由于原件殘損太甚,現(xiàn)將兩片拼合還原,以便更清楚地說明情況(其中二殘片的文字部分加下劃線):

  菩薩于善說法應當安住猛利愛重求聞正法如是略

  說于善說法安住猛利愛重之相謂諸菩薩為欲聽聞

  一善說法假使路由猛焰熾然大熱鐵地無余方便可

  得聞是善說法者即便發(fā)起猛利愛重歡喜而入何況

  欲聞多善言義又諸菩薩于自身分及于一切資身眾

  碎片五:存八行,可辨識的文字有:

  (上殘)明□(后殘)

  (此行原空)

  (上殘)疏為(后殘)

  (上殘)有□(后殘)

  (上殘)□離(后殘)

  (上殘)□法(后殘)

  (上殘)□如(后殘)

  (上殘)□欲(后殘)

  其馀三片過于零碎,難以辨識出處。但從字跡和格式來看,同碎片一、碎片四完全相同,應該也是《瑜伽師地論》中的內容。

  故此件可擬題為:瑜伽師地論卷三十八初持瑜伽處力種姓品第八等碎片。

  二、俄TK178v 佛經(36)

  今案:共5頁殘片,貼於俄TK178《金剛經》后。

  5-1:漢文碎片二片。一片文字為“是菩者來(由右向左)”,另一片文字為“肯重未得十”,文字零碎,無法考訂出自何處。

  5-2:為漢文佛經一行半,可清楚辨識的文字有六字:“妙行無。復次須!睘椤督饎偨洝贰懊钚袩o住分第四(37)”中的碎片。內容參見《俄藏黑水城文獻》二冊28頁下(19-3)。

  5-3:包括西夏文佛經三片,漢文佛經一片。其中漢文佛經共四行,可以辨識的文字有十八字:“須菩提於意云何是。尊是人不解如來。見壽者!睘椤督饎偨洝贰爸姴簧值谌(38)”中的碎片。內容參見《俄藏黑水城文獻》二冊36頁上(19-18)。

  5-4:西夏文碎片二片。

  5-5:西夏文碎片一片。

  此件可擬題為:金剛經碎片等。

  三、TK207 陀羅尼(39)

  今案:原件為一殘片,存七行,內容為唐/不空譯《無量壽如來觀行供養(yǎng)儀軌》中的“無量壽如來根本陀羅尼”,因咒字有許多都是電腦的字庫所闕的,故不具引。參見《大正藏》第19卷930號71頁中9至17行。

  故此件可擬題為:無量壽如來根本陀羅尼殘片。

  四、俄TK257 佛經(40)

  今案:原件為一殘片,存十九行,可辨識文字如下:

  □什奉 詔譯/□佛住香花園/□優(yōu)婆塞優(yōu)婆/□有比丘名曰難/□從佛而求延壽/□神名結黃縷/□一十歲其壽百/□二十歲快得/□□□□□□/聾者能聽盲者見/皆得除滅若有/□誦十七神名常/□身行十七神王/□名曰/□ 神名毗遮訶/□ 神名波婆那/□ 神名金頭陀/□ 神名摩訶波/□ □□□□陀(后殘)

  這一刻本佛經殘片,所刻為《佛說延壽命經》(也題為《佛說延命經》)。此經在《俄藏敦煌文獻》第10冊之俄Дх02824號(41)中有一抄本,此刻本殘片所存內容,除個別文字差異外,絕大部分與之相同,現(xiàn)據(jù)原樣,略抄此經開頭部分如下:

  佛說延命經爾/時佛在香花園/時與比丘尼比/丘尼優(yōu)婆廝□/婆夷七萬二千人/俱有比丘名曰難/達壽欲終盡/從佛求延命佛/說十七神名繼黃/縷栢梅積延八/十年其後□□/百歲者延命□/廿歲常得安/隱無諸惡害/病者得愈啞/者得言四百四/病應時消除佛/言諸有病者/持此十七神□/督繼黃縷□/患悉除常當/(后略)

  所謂《佛說延壽命經》不見於歷代《大藏經》,各種經錄均無記載。俄ДX02824號僅有首尾二題,但無譯者。此件首署“□什奉 詔譯”,估計是指“鳩摩羅什”。但鳩摩羅什所譯經中沒有這一部經,而且從卷首的佛說法地點“香花園”來看,不僅鳩摩羅什沒有用過這一特殊地名,歷代藏經中也沒有使用。此經當為后人偽造,托名鳩摩羅什。敦煌文獻中另有《佛說延壽命經》(42),現(xiàn)存抄本很多!洞笳亍窊(jù)S。2428錄文,把它收入“疑似部(43)”,但內容與這兩件并不相同。

  故此件可擬題為:佛說延壽命經殘頁。

  五、俄TK279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44)

  今案:此處擬題不確!洞蟀闳舨_蜜多經》共六百卷,泛泛地說使人難明所以。這一殘片共十四行:

  (上殘)□識界乃(后殘)

  (上殘)觸亦不可取(后殘)

  (上殘)所生諸受(后殘)

  亦不可取因緣乃至增上(后殘)

  諸法亦不可取無明乃至老死(后殘)

  至無性自性空亦不可取真(后殘)

  不可取苦集滅道圣諦亦不(后殘)

  (上殘)□道支亦不可取四靜慮四(后殘)

  (上殘)取八解脫乃至十遍處(后殘)

  (上殘)□解脫門亦不可取凈觀(后殘)

  (上殘)取極喜地乃至法云地亦(后殘)

  (上殘)摩地門亦不可取五(后殘)

  (上殘)□乃至十八佛不(后殘)

  (上殘)好亦不可(后殘)

  考其內容,為玄奘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七十五“第二分無闕品第七十九之二”中的內容。原文為:

  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如實了知一切法性皆不可取。所謂般若波羅蜜多,乃至布施波羅蜜多皆不可取。色乃至識亦不可取。眼處乃至意處亦不可取。色處乃至法處亦不可取。眼界乃至意界亦不可取。色界乃至法界亦不可取。眼識界乃至意識界亦不可取。眼觸乃至意觸亦不可取。眼觸為緣所生諸受,乃至意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可取。地界乃至識界亦不可取。因緣乃至增上緣亦不可取。從緣所生諸法亦不可取。無明乃至老死亦不可取。內空乃至無性自性空亦不可取。真如乃至不思議界亦不可取?嗉瘻绲朗ブB亦不可取。四念住乃至八圣道支亦不可取。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亦不可取。八解脫乃至十遍處亦不可取。空、無相、無愿解脫門亦不可取。凈觀地乃至如來地亦不可取。極喜地乃至法云地亦不可取。一切陀羅尼門、三摩地門亦不可取。五眼、六神通亦不可取。如來十力乃至十八佛不共法亦不可取。三十二大士相、八十隨好亦不可取。無忘失法、恒住捨性亦不可取。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亦不可取。預流果乃至獨覺菩提亦不可取。一切菩薩摩訶薩行亦不可取。諸佛無上正等菩提亦不可取。一切異生、聲聞、獨覺、菩薩、如來亦不可取(45)。

  故此件可擬題為: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七十五殘片。

  六、俄TK294 陀羅尼等(46)

  今案:原件為一刻本殘片,存三行:

  恥二合帝四十九么柅么柅五十(后殘)

  賀么柅五十一怛闥哆五十二部跢

  □□五十□□哩秫弟五十□(后不可辨認)”

  內容為唐/佛陀波利譯《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中的“佛頂尊勝陀羅尼”,見《大正藏》第19卷967號350頁下13至15行。

  故此件可擬題為:佛頂尊勝陀羅尼殘片。

  第五冊(47)

  一、俄TK303 十子歌等(48)

  今案:此件擬題不確。所謂“十子歌”僅僅是一片殘片上的題字,并無內容。而此件內容除此三字外,全部為佛教文獻,這一情況,從原擬題中不能得到正確的反映。

  3-1:此頁共有三殘片:

  殘片一:“十子歌”三字。

  殘片二:可辨識的文字有(原文以夾注方式抄寫):

  (上殘)標三類者以(49)(后殘)

  (上殘)持國使災害(50)(后殘)

  (上殘)禮佛足(后殘)

  (上殘)是持經者常

  此段文字,抄寫的是唐/宗密所著《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卷下二的內容:

  “護國天王等 別顯四王。別標三類者,以梵與釋諸佛轉*輪時皆為請主,護世持國,使災害不生,故於總列之外,而更別明。

  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護是持經者,常令安隱,心不退轉(51)。”

  殘片三:可辨識的文字有(原文以夾注方式抄寫):

  王眾(52)

  爾時有大力鬼王名吉□(后殘)

  多住於林野管諸鬼眾故號(53)

  為王來至道場而為上首(54)

  與十(后殘)

  或居巖穴其形可畏通變極

  多不屬人天住居鬼趣(55)

  即從(后殘)

  此段文字,抄寫的是唐/宗密所著《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卷下二的內容:

  正明護持三鬼王眾

  爾時,有大力鬼王,名吉槃茶 亦云鳩槃茶。食人精血,其疾如風,變化稍多。住於林野,管諸鬼眾,故號為王。來至道場,而為上首。

  與十萬鬼王 其數(shù)十萬,一一若斯。依附深山,或居巖穴。其形可畏,通變極多。不屬人天,住居鬼趣。

  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而白佛言:我亦守護是持經人,朝夕侍衛(wèi),令不退屈 無障難故不退(56)。

  3-2:此頁共有二殘片:

  殘片一:可辨識的文字有(原文以夾注方式抄寫):

  (上殘)息滅(后殘)

  妄存真似揚聲止(57)

  □了知

  境從心現(xiàn)元是自心若加(58)(后殘)

  量故經說非幻成幻論(59)(后殘)

  此段文字,抄寫的是唐/宗密所著《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卷下一的內容:

  於諸妄心亦不息滅 若求真捨妄,猶棄影勞形。若滅妄存真,似揚聲止響。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 境從心現(xiàn),元是自心。若加了知,即迷現(xiàn)量。故經說非幻成幻,論云心不見心。但不生情,自然如鏡照物。且心體本自知覺,何必更加了知。知上起知,名為加矣(60)。

  殘片二:可辨識的文字六行,出處待考。

  3-3:此頁共有三殘片:

  殘片一:二行,可辨識三字:“雖具!弊舟E同前。

  殘片二:可辨識的文字有:

  分別念數(shù)無不了知

  譬(61)

  涅槃云如人覺知有賊賊(62)

  □能為二起功用(63)

  漸次增(后殘)

  此段文字,抄寫的是唐/宗密所著《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卷下二的內容:

  如是周遍,四威儀中分別念數(shù),無不了知。

  初則宴坐照見,后則行住皆知。知即無患。譬如妖魅所欲著人,若知其名,自然消滅。涅槃云:如人覺知是賊,賊無能為。二起功用。

  漸次增進,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猶如目睹所受用物 凈身是圓覺自體,世界本在其中。觀行成就,全合靈源。如雨滴數(shù),固宜本分。非唯雨滴,萬物皆然。舉一例諸,且標雨滴。凡夫之類迷此真心,隨念所知,故無其用。三誡邪證(64)。

  殘片三:可辨識的文字有:

  (上殘)□界(后殘)

  (上殘)三種靜(后殘)

  (上殘)觀諸(后殘)

  此段文字,抄寫的是唐/宗密所著《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卷下二的內容:

  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文義準前。二總結。

  是名三觀初首方便 前問云:三種凈觀以何為首?故具答已,結云:是名等也。即知前段三觀諸輪雖具釋相,趣入方便是此所明(65)。

  殘片四:可辨識的文字有:

  凈(66)

  將前四行(后殘)

  門皆是諸(后殘)

  四中皆無觀□(后殘)

  才悟一門之□(后殘)

  意但貪單省(后殘)

  即此四中并皆(后殘)

  本空習起還(后殘)

  然休時非休作(后殘)

  觀者名□(后殘)

  此段文字,抄寫的是唐/宗密所著《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卷下二中的內容:

  離四病者則知清凈 將前四行自驗其心,隨落一門則知是病,故言離者則知清凈。然上四門皆是諸經觀贊,況前三觀具有斯文,今此以為病者,有其二意:一者,四中皆無觀慧。二者,但以率心,偏住一行,不窮善友圓意,不究佛教圓文。才悟一門之義,便不能久事明師。才見一經妙文,便不能廣窮圣意。但貪單省,執(zhí)一為圓。是以經文總訶為病。若能四皆通達,不滯一門,即此四中,并皆入道。雖然作種種行,元來任運清閑。雖頓覺身心本空,習起還須息滅。又須常冥覺體,不得取四為心,則自然休時非休,作時非作,故《凈名》云:但除其病,而不除法。

  作是觀者名為正觀 即上所釋病除法在,是正觀也。雖不取四病,而慧解昭然,不得懼落四中,便不建志立節(jié)(67)。

  殘片五:可辨識的文字有:

  (上殘)□即靜(后殘)

  (上殘)問既□(后殘)

  (上殘)源故(后殘)

  (上殘)□行者忘(后殘)

  (上殘)融齊融(后殘)

  (上殘)文初□(后殘)

  (上殘)普賢全□(后殘)

  (上殘)早之解(68)(后殘)

  此段文字,抄寫的是唐/宗密所著《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卷下一中的內容:

  此方便者,名為禪那 此云靜慮。即慮而靜,故無散動,即當定義。即靜而慮,故非無記,即當慧義。故四靜慮,定慧平等。問:既是定慧平等,云何科云:絕待靈心?答:正由不滯此二,直造心源,故定慧等。釋相文中,絕待之義甚明,固無疑矣。然釋相中,指修行者妄情用心,故顯。雙非絕待,后但約義以結,故取雙是齊融。齊融絕待,雙是雙非,皆是中道。故釋相與結名,互顯三觀。文初皆標悟者,聞前經故,謂初靜觀,修文殊中解。次幻觀,修普賢全、普眼前半之解。后靈心觀修普眼后半、剛藏全章之解。對配前經,昭然可見(69)。

  故此件可擬題為: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殘片等。

  二、俄TK304 佛經(70)

  今案:原書擬題不確。此頁共五行六十五字,為刻本殘頁。從內容來看,應屬於佛經后附的“發(fā)愿文”,故文中有“所祈愿事,隨意充足”等句。

  故此件可擬題為:發(fā)愿文殘頁。

  三、俄TK307 佛經(71)

  今案:原件為一殘片,存二行,可辨識的文字有:

  (上殘)花蘇曼那花以供養(yǎng)佛隨其種性得(后殘)

  (上殘)菩提分法無量無數(shù)菩薩摩(后殘)

  此段文字,為唐/不空譯《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下“奉持品第七”中的內容,原文作:

  爾時一切天人大眾、阿修羅等,散曼陀羅花、曼殊沙花、婆師迦花、蘇曼那花,以供養(yǎng)佛。隨其種性,得三脫門,生空、法空,菩提分法。無量無數(shù)菩薩摩訶薩,散拘勿頭花、波頭摩花而供養(yǎng)佛。無量三昧悉皆現(xiàn)前,得住順忍、無生法忍(72)。

  故此件可擬題為: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奉持品第七殘片。

  四、俄TK309 佛經(73)

  今案:原件為一殘片,存六行:

  彼為必度岸 如鳥破綱出 得禪自在

  具樂常歡喜 汝魔必當知 我已相降伏

  於是魔王復作是念世尊知我善逝

  見我愁惱憂戚不能得住即於彼處

  忽沒不現(xiàn)佛說如是彌勒阿夷哆尊

  者阿難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此段文字,為東晉/曇僧伽提婆譯《中阿含經》卷第十三之六六經,“王相應品說本經第二(第二小土城誦)”中的內容:

  爾時,世尊復說頌曰:

  彼為必度岸,如鳥破網出。

  得禪自在游,具樂常歡喜。

  汝魔必當知,我已相降伏。

  於是魔王復作是念:世尊知我,善逝見我。愁惱憂戚,不能得住。即於彼處,忽沒不現(xiàn)。佛說如是,彌勒阿夷哆、尊者阿難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74)。

  故此件可擬題為:中阿含經王相應品說本經第二殘頁。

  五、俄TK310A 佛經(75)

  今案:原件為一殘片,可辨者十三行半:

  □□□得物更多或得十倍或得八倍如是

  惡貪善人則捨

  又捨惡貪言惡貪者所謂法師說法取物得

  如是物□三寶□(后殘)

  或□

  非法中用□中□(后殘)

  世間法智者呵毀智者捨離

  云何名為天中惡貪汝等天中如是大樂猶

  故惡貪如是現(xiàn)見此金銀山毗琉璃山青寶

  之山大青寶山頗梨山中汝等一一游戲受

  樂於一山中既受樂已復向馀山共諸天女

  種種受樂天眾圍繞如是一切由貪故爾非

  馀所作汝等天眾愛共貪縛墮於惡道而不

  而不生怖□□□(后殘)

  此段文字,為元魏/瞿曇般若流支譯《正法念處經》卷第四十三“觀天品之二十二(夜摩天之八)”中的內容:

  如是惡貪,皆勿自作,莫令他作。如是惡貪,妨礙世間。集惡貪者,日日增長,如火得薪,如是如是,熾然增長。如是惡貪,得財物故,如是增長。共貪慳嫉,增長熾盛。是故諸有福德之人,應當捨離。汝等天眾,當如是知。有治生人,賤買飲食,若於物等,若作齋會,布施沙門,若婆羅門,為令他知,謂是福人,真實可信。知人信已,然后自物,貴賣與他。此雖布施,非清凈心。為令他信,治生求利。賤買貴賣,如是方便,以少物施,得物更多。或得十倍,或得八倍,如是惡貪,善人則捨。

  又捨惡貪,言惡貪者,所謂法師,說法取物,得如是物,非三寶用。此是惡貪,則應捨離。又捨惡貪,言惡貪者,謂出家人,或白象牙所作佛像,或刺繡像,或氎等上畫作佛像,或刻木像,或銅等像,賣如是像。彼是惡貪,既得物已,非法中用。人中則有如是惡貪,妨世間法、出世間法,智者呵毀,智者捨離。云何名為天中惡貪?汝等天中,如是大樂,猶故惡貪。如是現(xiàn)見此金銀山、毗琉璃山、青寶之山、大青寶山、頗梨山中,汝等一一游戲受樂。於一山中既受樂已,復向馀山。共諸天女,種種受樂,天眾圍繞。如是一切,由貪故爾,非馀所作。汝等天眾,愛共貪縛,墮於惡道,而不覺知。不生怖畏,不畏死苦,不畏所愛,眷屬等離。不覺退時,種種衰苦。汝等天眾,以貪心故,不畏不覺。汝等天眾,如是貪心,無量無邊。魔業(yè)貪心,不知厭足,不畏離別,不畏死苦。如是惡貪,妨世間道(76)。

  故此件可擬題為:正法念處經觀天品之二十二殘頁。

  六、俄TK310BV 佛經(77)

  今案:原件為一殘頁,存十五行:

  慢□□□□(后殘)

  如是人中少(后面文字無法辨認)

  況天中此則是慢

  彼天愛聲觸味香色念念之中增長傲慢傲

  慢行故命則稍減不覺命行不知命盡不知

  行盡不知善業(yè)若不善業(yè)彼一切時常恒如

  是乃至命盡慠慢不止次第乃至善愛業(yè)盡

  業(yè)盡則退臨至退時爾乃覺知起如是心境

  界誑我令我生染如是慢誑身壞命終墮於

  惡道生在地獄餓鬼畜生如是慠慢妨世間道

  又復天眾以慠慢故(后面文字無法辨認)

  善業(yè)故以正法故於此天處夜摩中生以天

  慢行不知自業(yè)不近其馀少慢行者不近一

  切不慢行天不樂見佛及法眾僧於正法中

  此段文字,為元魏/瞿曇般若流支譯《正法念處經》卷第四十三“觀天品之二十二(夜摩天之八)”中的內容:

  云何傲慢於出世間法律為妨?云何復於傲慢者中以為妨礙?謂彼人中有出家人,傲慢之行,最為鄙劣。此法毗尼,能離傲慢,一切端嚴。不離傲慢,則不端嚴。彼傲慢人,不能修禪,不知住止。常行城邑聚落等中,不行好處。不能說法調伏檀越,唯貪飲食床臥敷具,唯不善觀。如是之人,身壞命終,墮於惡道,生在地獄餓鬼畜生。如是之人,非世間道、出世間道二處安隱。傲慢有七:一者色慢。二者財慢。三者生慢。四者服飾莊嚴等慢。五者為王供養(yǎng)故慢。六者婦女親近故慢。七者他妻亂心故慢。此總為慢。減句殘句,或復滿句,此一切法,彼慢為妨。如是人中,少有富樂,微少命行,微行慠慢,何況天中,此則是慢。

  彼天愛聲觸味香色,念念之中增長傲慢。傲慢行故,命則稍減。不覺命行,不知命盡,不知行盡。不知善業(yè)、若不善業(yè)。彼一切時,常恒如是。乃至命盡,慠慢不止,次第乃至善愛業(yè)盡。業(yè)盡則退,臨至退時,爾乃覺知,起如是心:境界誑我,令我生染。如是慢誑,身壞命終,墮於惡道,生在地獄餓鬼畜生。如是慠慢,妨世間道。

  又復天眾,以慠慢故,妨出世道。彼一切天,愛善業(yè)故,以正法故,於此天處夜摩中生。以天慢行,不知自業(yè),不近其馀少慢行者,不近一切不慢行天。不樂見佛,及法眾僧。於正法中,不信不入。以於正法不隨順故,行於惡道。不能觀察十二因緣。不敬尊長,亦不親近有智慧天。為欲所誑,貪著境界。於此天處,臨欲退時,乃生悔心。是故天人,應捨放逸,應離慠慢。若不捨離,則如熾火,燒胡麻等(78)。

  故此件可擬題為:正法念處經觀天品之二十二殘頁。

  七、俄TK321 4。佛經(79)

  今案:原件為三片殘片。

  殘片一:存兩行,可辨識“父而”、“□得一□”四字。

  殘片二:存八行:

  施于□(后殘)

  故作是語已(后殘)

  歲過是已后(后殘)

  菩薩作如是法(后殘)

  □凈明德佛國(后殘)

  □然化生即為(后殘)

  經行彼處 即(后殘)

  行大精進 捨(后殘)

  此段文字,為后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卷六“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中的內容:

  善男子,是名第一之施,於諸施中,最尊最上,以法供養(yǎng)諸如來故。作是語已,而各默然。其身火燃千二百歲,過是已后,其身乃盡。一切眾生憙見菩薩,作如是法供養(yǎng)已,命終之后,復生日月凈明德佛國中。於凈德王家,結加趺坐,忽然化生。即為其父,而說偈言:

  大王今當知?我經行彼處

  即時得一切?現(xiàn)諸身三昧

  勤行大精進?捨所愛之身

  供養(yǎng)于世尊?為求無上慧(80)

  殘片一殘存的四字,正是此片所闕的。今拼合如下(圓括號內是根據(jù)原經所補的內容,方括號內是殘片一的內容):

  “(忽)然化生即為其【父而】說偈言(大王今當知 我)經行彼處 即時【得一切】 (現(xiàn)諸身三昧 勤)行大精進 捨(所愛之身 供養(yǎng)于世尊 為求無上慧)”

  殘片三:存五行,可辨識文字有:

  (上殘)復□

  (上殘)中轉

  (上殘)眾經

  (上殘)中王

  (上殘)天王

  這也是后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卷六“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中的內容,為便于了解,現(xiàn)將此段內容按這一刻本過去的版式還原(殘片原文下加下劃線,未加者乃根據(jù)原經所補內容):

  經亦復如是于千萬億種諸經法中最為

  照明又如日天子能除諸闇此經亦復如

  是能破一切不善之闇又如諸小王中轉

  輪圣王最為第一此經亦復如是于眾經

  中最為其尊又如帝釋于三十三天中王

  此經亦復如是諸經中王又如大梵天王

  一切眾生之父此經亦復如是一切賢圣

  這一還原,使我們了解到,原刻本每行16字,這為將下面的另一殘片與殘片一和殘片二拼合提供了可能(詳下)。

  故此件可擬題為:妙法蓮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殘片。

  八、俄TK322 5。鐵髪亥頭欲護神求修序等(81)

  今案:此頁共五片殘片:

  1、 殘片二行半,原題“鐵髪亥頭欲護神求修序”。

  2、殘片三行半,世俗文獻。從內容來看,此殘片似與“俄TK314 類書(82)”有關。

  3、殘片三行,可辨識文字為:

  (上殘)□燒香末香涂香天繒幡蓋及□(后殘)

  (上殘)□檀之香如是等種種諸物供養(yǎng)所

  (上殘)假使國城妻子布施亦所不及善

  此段文字,為后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卷六“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中的內容:

  滿千二百歲已,香油涂身,於日月凈明德佛前,以天寶衣而自纏身,灌諸香油,以神通力愿,而自然身,光明遍照八十億恒河沙世界。其中諸佛同時贊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yǎng)如來。若以華、香、瓔珞、燒香、末香、涂香、天繒幡蓋,及海此岸栴檀之香,如是等種種諸物供養(yǎng),所不能及。假使國城妻子布施,亦所不及。善男子,是名第一之施,於諸施中,最尊最上,以法供養(yǎng)諸如來故。作是語已,而各默然。其身火燃千二百歲,過是已后,其身乃盡(83)。

  現(xiàn)將俄TK321號殘片一、二和此殘片拼合,恢復此頁原刻本舊貌如下(其中三片殘片文字部分加下劃線,未加者乃根據(jù)原經所補內容):

  華香瓔珞燒香末香涂香天繒幡蓋及海

  此岸栴檀之香如是等種種諸物供養(yǎng)所

  不能及假使國城妻子布施亦所不及善

  男子是名第一之施于諸施中最尊最上

  以法供養(yǎng)諸如來故作是語已而各默然

  其身火燃千二百歲過是已后其身乃盡

  一切眾生憙見菩薩作如是法供養(yǎng)已命

  終之后復生日月凈明德佛國中于凈德

  王家結加趺坐忽然化生即為其父而說

  偈言

  大王今當知 我經行彼處 即時得一切

  現(xiàn)諸身三昧 勤行大精進 捨所愛之身

  供養(yǎng)于世尊 為求無上慧

  4、殘片四行,可辨識文字為:

  (上殘)為第一□經亦復如是於一切□(后殘)

  (上殘)為第一如佛為諸法王此經亦

  (上殘)經中王宿王華此經能救一切

  (上殘)□能令一切眾生離諸苦惱此

  此段文字,為后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卷六“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中的內容:

  有能受持是經典者,亦復如是。於一切眾生中,亦為第一。一切聲聞、辟支佛中,菩薩為第一。此經亦復如是,於一切諸經法中,最為第一。如佛為諸法王,此經亦復如是,諸經中王。宿王華,此經能救一切眾生者,此經能令一切眾生離諸苦惱,此經能大饒益一切眾生,充滿其愿(84)。

  此殘片和俄TK321號殘片三為同一部分,中闕十馀行。

  5、殘片三行,背面朝上,為世俗文獻。從內容來看,此殘片也似與“俄TK314 類書”有關,但不解此片因何印反?

  此件可擬題為:1。鐵髪亥頭欲護神求修序;2。古籍殘片;3。妙法蓮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殘片;4。妙法蓮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殘片;5。古籍殘片。

  九、俄A9 2。陀羅尼(85)

  今案:原件為一刻本殘片,存五行:

  (上殘)□滿哆(后殘)□哩秫弟(后殘)

  嚩怛他蘗□八十□紇哩□合(后殘)

  野八十三地瑟□二合曩八十四(后殘)

  地瑟恥二合哆八十五摩賀母(后殘)

  嚩賀

  內容為唐/佛陀波利譯《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中的“佛頂尊勝陀羅尼”,見《大正藏》第19冊967號350頁下25至28行。此殘片與俄TK294號陀羅尼殘片為同一種刻本。

  故此件可擬題為:佛頂尊勝陀羅尼殘片。

  第六冊(86)

  一、ИнвNO。951 A。佛經

  今案:此件為一刻本殘頁,存十三行,從“悉能制伏一切外道悉能解脫一切煩惱”始,至“經於無數(shù)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普於十”終,為《普賢行愿品》中的內容。參見《俄藏黑水城文獻》第二冊所收之“俄TK61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愿品”(21-11)第16行和(21-12)第8行(87)。

  故此件可擬題為: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愿品殘頁

  二、ИнвNO。1044 禪宗文獻

  今案:此件為一抄本殘片,存十二行?杀孀R文字如下:

  (上殘)身處酌然

  (上殘)處試舉看

  (上殘)說不著爛泥里(88)

  (上殘)河南正河北在

  (上殘)□相唾饒你

  (上殘)還見麼 便打

  (上殘)言句何故

  (上殘)擇有不見

  (上殘)□地便道

  (上殘)出語不知

  (上殘)□未見本

  (上殘)□單傳

  此殘片所抄,是宋/克勤評唱、宋/重顯頌古的《佛果圜悟禪師碧巖錄》卷第一之第八末第九初中的內容:

  若無透關底眼轉身處,到這里灼然不柰何。且道如何是透關底眼轉身處?試舉看。

  【九】舉僧問趙州:如何是趙州河北河南,總說不著。爛泥里有刺。不在河南,正在河北?州云:東門西門南門北門開也。相罵饒爾接嘴,相唾饒爾潑水。見成公案,還見麼?便打。

  大凡參禪問道,明究自己,切忌揀擇言句。何故?不見趙州舉道:至道無難,唯嫌揀擇。又不見云門道:如今禪和子,三個五個聚頭口喃喃地,便道:這個是上才語句,那個是就身處打出語。不知古人方便門中,為初機后學,未明心地,未見本性,不得已而立個方便語句。如祖師西來,單傳心印,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那里如此葛藤。須是斬斷語言,格外見諦,透脫得去?芍^如龍得水,似虎靠山(89)。

  故此件可擬題為:佛果圜悟禪師碧巖錄卷一殘片。

  三、ИнвNO。1366b 佛經科文

  今案:原件為佛經之科判殘頁,概述其主要內容如下:

  修行信心分:能治所治契當門。信心品類分剖門。

  其中,能治所治契當門分為“能治”和“所治”兩種。能治是指“故說修行信心分”,所治是指“是中依未入正定聚眾生”。

  其中,信心品類分剖門又分為三門,即:一、直問信心品類門;二、直問修行品類門;三者略答顯示信心門。等等。

  這是為《釋摩訶衍論》卷八開頭部分作的科判!夺屇υX衍論》說:

  已說解釋分,次說修行信心分。

  就此分中則有七門。云何為七?一者能治所治契當門。二者信心品類分剖門。三者修行方便善巧門。四者廣釋魔事對治門。五者贊嘆三昧功德門。六者兩輪具闕益損門。七者勸劣向勝不退門。是名為七。能治所治契當門者,其相云何?

  本曰:是中依未入正定聚眾生故,說修行信心分。

  論曰:言是中依未入正定聚眾生者,即是所治,所謂所化之境界故。故說修行信心分者,即是能治,所謂能化之教法故。所化境界,其量云何?謂攝二聚之眾生故。云何為二?一者邪定聚,二者不定聚,是名為二。所以者何?此二眾生,皆悉未入正定聚故。言契當者,其相云何?謂二眾生中各契教說故。契相云何?謂欲邪定聚眾生,故說信心門。欲彼不定聚眾生,故說修行門。所以者何?進入次第,其法爾故。謂未信人先起信故,其已信人直修行故。復次,通利益故。

  已說能治所治契當門,次說信心品類分剖門。

  本曰:何等信心?云何修行?略說信心有四種。云何為四?一者信根本,所謂樂念真如法故。二者信佛有無量功德,常念親近供養(yǎng)恭敬,發(fā)起善根,愿求一切智故。三者信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諸波羅蜜故。四者信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常樂親近諸菩薩眾,求學如實行故。

  論曰:就此文中則有三門。云何為三?一者直問信心品類門,二者直問修行品類門,三者略答顯示信心門,是名為三。言直問信心品類門者,所謂總問信心量故,如本何等信心故。言直問修行品類門者,所謂總問修行量故,如本云何修行故。就第三門中即有三門。云何為三?一者總答門,二者總問門,三者廣答門(90)。

  故此件可擬題為:釋摩訶衍論卷八科文。

  四、ИнвNO。1366c 佛經論釋

  今案:此件為一殘片,存四行?杀孀R的文字有:

  見答曰諸佛如來法身

  平等遍一切處無有作意

  故說自然但依眾生心

  現(xiàn)眾生心者猶如鏡於鏡

  這里抄寫的是《釋摩訶衍論》卷七開頭部分的內容:

  問曰:若諸佛有自然業(yè),能現(xiàn)一切處,利益眾生者。一切眾生若見其身,若睹神變,若聞其說,無不得利。云何世間多不能見?答曰:諸佛如來法身平等,遍一切處,無有作意,故說自然。但依眾生心現(xiàn),眾生心者猶如于鏡,鏡若有垢,色像不現(xiàn)。如是眾生心若有垢,法身不現(xiàn)故(91)。

  故此件可擬題為:釋摩訶衍論卷七殘片。

  五、俄Ф335 佛經供養(yǎng)偈(92)

  今案:此件為一刻本殘頁,存下半段,共十一行?杀孀R的文字有:

  □□□□□□□?合掌一心唱隨喜

  ?□□□□□□□ 身心大喜皆充遍

  □□□□□□□ 為欲供養(yǎng)此經故

  ?□□□□□□寶 ?發(fā)愿咸為諸眾生

  ?□□□□□部洲 ?普雨七寶瓔珞具

  □□□□□□者 ?皆得隨心受安樂

  ?□□□□□□寶 ?悉皆充足四洲中

  ?□□□□□□須?衣服飲食皆無乏

  ?□□□□□□王?見此四洲雨珍寶

  ?□□□□□□□?所有遺教苾蒭僧

  ?□□□□□□□?即我釋迦牟尼是(93)

  此為唐/義凈譯《金光明最勝王經》卷九“善生王品第二十一”中的內容:

  ?爾時寶積大法師?即升高座加趺坐

  ?念彼十方諸剎土?百千萬億大慈尊

  ?遍及一切苦眾生?皆起平等慈悲念

  ?為彼請主善生故?演說微妙金光明

  ?王既得聞如是法?合掌一心唱隨喜

  ?聞法希有淚交流?身心大喜皆充遍

  ?于時國主善生王?為欲供養(yǎng)此經故

  ?手持如意末尼寶?發(fā)愿咸為諸眾生

  ?今可于斯贍部洲?普雨七寶瓔珞具

  ?所有匱乏資財者?皆得隨心受安樂

  ?即便遍雨于七寶?悉皆充足四洲中

  ?瓔珞嚴身隨所須?衣服飲食皆無乏

  ?爾時國主善生王?見此四洲雨珍寶

  ?咸持供養(yǎng)寶髻佛?所有遺教苾芻僧

  ?應知過去善生王?即我釋迦牟尼是

  ?為于昔時舍大地?及諸珍寶滿四洲

  ?昔時寶積大法師?為彼善生說妙法

  ?因彼開演經王故?東方現(xiàn)成不動佛

  ?以我曾聽此經王?合掌一言稱隨喜

  ?及施七寶諸功德?獲此最勝金剛身

  ?金光百福相莊嚴?所有見者皆歡喜

  ?一切有情無不愛?俱胝天眾亦同然(94)

  ?

  故此件可擬題為:金光明最勝王經卷九殘頁。

  六、俄 Дх02823 佛教名詞問答(95)

  今案:被擬題為“佛教名詞問答”的部分,共存22頁。但由于原件開本很小,故每頁所抄之字甚少,似為方便隨身攜帶者。由于原文不多,現(xiàn)按原格式錄文如下:

  問三寶有/幾種答有/三種二體/三寶法身/體有妙覺/名為佛寶/法身體有/妙軌名為/法寶法身/體有離違/諍名為僧/寶二別相/三寶丈六/化身以為/佛寶所說/言教以為/法寶大乘/十信已下/少乘初果/已上以為/僧寶三住/持三寶泥/龕塑像以/為佛寶紙/(后闕一頁)/僧寶是名/三種三寶/又問四諦有/幾種有二/一者小乘/有作四諦生/死果為苦/諦煩惱業(yè)/為集諦寂/滅為滅諦/戒定惠為/道諦甚是/戒防非止惡/名為戒甚/是定系心一/□名為定/甚是惠了/別之義名/為惠二大乘/無作四諦小/乘中不合假/釋 又問眾生/幾物成身/答九物成身/何名九物答/四大五蘊是/名九物 問/四大有幾種/答有二種一/者內二者外/何名外四大/答地水火風是/名外四大何名/內四大答內/有骨肉堅硬/以為地大血/髓津潤以為/水大遍體/溫暖以為火/大出息入息/以為風大 又問/何名空色二大(后殘)

  此件所抄,是唐/李師政所撰的《法門名義集》中的內容,共有三寶、四諦和四大三項。由于《法門名義集》也僅有敦煌抄本傳世(96),故二者文字略有差異:三寶,佛寶、法寶、僧寶。三寶有三種:一者一體三寶。法身體有妙覺,名為佛寶。法身體有妙軌,名為法寶。法身離違爭,名為僧寶。二者別相三寶。丈六化身,以為佛寶。不說教法,以為法寶。大乘十信已上,小乘初果已上,名為僧寶。三者住持三寶。泥龕素像,以為佛寶。紙素竹帛,以為法寶。凡夫比丘,以為僧寶(97)。

  四諦,苦諦、集諦、滅諦、道諦,是為四諦。四諦有二:一者小乘有作四諦,二者大乘無作四諦。生死果為苦,煩惱為集諦,寂滅圣是名滅圣諦,以無二法得道,是名道圣諦。大乘無作四諦,觀苦圣諦,知集無和合,是集圣諦。知滅無滅,是滅圣諦。以無二法得道,是名道圣諦(98)。

  四大,地水火風是也,和合成身。地者,骨肉形體也。水者,血髓潤也。火者,溫暖也。風者,出入氣息也(99)。

  故此件可擬題為:法門名義集。

  目前沒有辨識出的文獻全部在第四冊,共有四件:俄TK220 佛經論釋(100);俄TK272 佛書殘片(101);俄TK275V 佛經(102);俄TK283V 佛經等(103)。這四件有的過過於零碎,有的是藏外文獻,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俄藏黑水城文獻》中漢文佛教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