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在人間 十四、發(fā)揚佛法以鼓鑄世界之新文化
十四、發(fā)揚佛法以鼓鑄世界之新文化
一 佛法與世界性
太虛大師圓寂以來,快要十五年,他創(chuàng)辦的海潮音,更是滿四十年了。教難國難,還是那樣嚴重;世局人心,還是那樣混亂!這對于以「革新僧制,凈化人生,鼓鑄世界性之文化為鵠」的大師,應(yīng)該是不勝其感慨的!最近,應(yīng)中華民國聯(lián)合國同志會約,作了一次「佛法與世界性」的座談。時間匆促,語不達意,趁這海潮音四十周年紀念,特演繹的再說一番。
我們這個時代,已從國家而漸漸走上國際聯(lián)合。由于科學(xué)進步,更進入太空時代;不同星球的往來頻繁,也許是不會太久的事了。然而人類的思想,盡管高喊平等、自由、博愛,而實際卻背道而馳。不是不想、不要,而問題是:現(xiàn)居優(yōu) [P334] 勢的西方人(蘇俄在內(nèi)),缺乏世界性的文化,沒有世界性的人生觀。殖民主義的全球掠奪,雖快成過去,而共產(chǎn)主義的世界奴役,還野心勃勃。大家在這太空時代前夕,不是部署太空戰(zhàn)略,以圖征服世界;就是控制太空地區(qū),以便物資占有。現(xiàn)在的人造衛(wèi)星競爭,及美、日等國,早有人組織月球地產(chǎn)公司,不都是說明這些嗎?這樣的國際性與太空時代,只是帶來了矛盾、沖突、災(zāi)禍。國際與太空時代,是會來的。但這還是不平等、不自由,殘酷的不斷演出,還是真正的平等自由的新時代?那就要看人類的智慧,尤其是現(xiàn)居優(yōu)勢的西方人的智慧了!看大家是否能建樹真正世界性的文化,來適應(yīng)這新的時代。從前太虛大師,以為惟有發(fā)揚佛法,以佛法而鼓鑄世界新文化,人類才有希望。這點,我們是完全同意大師的見地。
無論是宗教,政治,或其他文化,其最初,大都帶有區(qū)域文化的色彩。這在印度佛教,也還是一樣的。每一宗教或政治等,都是人類自己的產(chǎn)物,都是適應(yīng)人類某種欲求而出現(xiàn)的。人與人間,有共通性,所以不同區(qū)域,不同時代的宗教 [P335] 或政治等,都有發(fā)展為世界人類普遍采用的可能。單是這樣,現(xiàn)世界的宗教與政治等,有世界性的是很不少了。然而我要說的世界性,意思不是這樣。因為,一般的宗教,政治與學(xué)術(shù)思想,是不能離開自我中心的。自我中心,便是我的── 我的家,我的種族,我的社會階層,我的國家,甚至是我的天下(國際與太空等)。自我中心的活動,對內(nèi)是爭取領(lǐng)導(dǎo),對外是謀取擴張。從是自非他,到有自無他,這含著嚴重的對立、沖突。這樣的宗教、政治等,不是真正的世界性,而卻是反世界性的。以宗教來舉例說:印度的婆羅門教,原是民族的宗教。婆羅門、剎帝利、吠奢──雅利安族,有宗教的再生權(quán);而被看作低賤的首陀羅族── 其實是被征服的,死了完事,從此消滅。以色列的猶太教,他們信仰的耶和華「上帝」,是「亞伯拉罕的上帝,以撒的上帝,以色列的上帝」,原為民族的保護神。所以以色列人是上帝的選民(屬于上帝的),而要把外邦人交以色人去統(tǒng)治(事實上并未成功)。雖然從婆羅門教而演化為印度教,從猶太教而革新為基督教等,已大有進步,而還是丟不下:「信我者永生,不信我者滅亡」的包袱。這 [P336] 在宗教界,還不過狂熱的排他性而已;如成為政治的指導(dǎo)精神,那被奴役的人類可夠苦了!總之,這種局限的、偏激的、排斥異己而向外擴張,即使是舉世風(fēng)行,也無非真正世界精神的反動,招來人類更大的災(zāi)禍。
說到佛教的世界性,依佛法的術(shù)語來說,應(yīng)該是「法界性」。姑以人類來說,佛法,從來就不是少數(shù)人,多數(shù)人,而是一切人(一切眾生)的。論空間,不是一地區(qū),一星球(世界),而是一切世界的。論時間,不是某一時代,而是盡未來際。所以佛法常說:「豎窮三際,橫遍十方」。這是從無限時空中的一切眾生,一切人類去觀察,超越了自我執(zhí)著,而沒有任何局限性的立場。所以真正能信解佛教的,沒有不深刻感到:這是自己的事,也是人人的事。信仰是純粹的自由信仰,雖希望別人信仰,而決不勉強別人信仰。所以佛教始終是自由地傳布,從不曾利用政治或經(jīng)濟力量,打起替天行道的旗幟,向世界傾銷。也就因此,不曾為了傳教,引起嚴重的宗教戰(zhàn)爭。以佛教的傳入中國來說,他始終是自由傳布,和平的與中國文化共存。然而,卻深深的啟發(fā)了中國文化,使中國文化得到更 [P337] 高的發(fā)展。
二 佛教的世界性原理
佛教的世界性(法界性)原理,從何得來?這是由于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大覺大悟的體證得來。體證到的,在不可說中,說為「法界」;依此而宣揚出來的佛法,就名為「稱法界性」的「法界等流」。佛所親證的法界性,與庸常的見解,受著自我意識支配的,不能相提并論。關(guān)于法界性,不妨從兩點來說明。
一、從事事差別解了法從緣生而深入空平等性:在一般的認識中,不但是外界的事物,就是內(nèi)心的每一活動,都是一個個的。就是推論到的理性,也似乎是「一合相」的。這種庸常的認識,本來無礙于世俗的認識;世間也確是那樣的,大到星球,小到原子,都是表現(xiàn)為個體相的。然而,如推論到:時間是剎那剎那(時間點)的累積,物質(zhì)是一微一微(占空間的點)的積集,內(nèi)心是眾多心心所 [P338] 的和集──那些小到不能再小的因素,是宇宙的基石,這就成為「至小無內(nèi)」的宇宙觀。有的覺得不對,一一事物,有著內(nèi)在的關(guān)聯(lián)性。這樣推論到極際,一體兩面,一本萬殊等思想,又引到了「其大無外」的宇宙觀。其實,以為是一也好,是多也好;小一也好,大一也好:都是受到常識中那個「一合相」的影響。常識直覺到的,是如此,而佛卻從此深入,悟解得一切法從因緣生。簡言之,存在的一切,物質(zhì)也好,精神也好,表現(xiàn)為一個個的,都是離不了關(guān)系條件而存在。隨舉一法,都是從因緣而有的,離了因緣不存在;而同時,這也就是其他法的因緣。所以表現(xiàn)為個體相的,在前后延續(xù),彼此相關(guān)的活動中,與一切法息息相關(guān)。雖好像是實在的,個體的,而實不外乎物理的、生理的、心理的幻相(幻相,不是說沒有,而是否定了那孤立的,靜止的個體性的那個現(xiàn)象)而已。從這緣起而沒有自性(自性就是實在的個體性)的深觀中,深入一切法的底里,即是「空平等性」。這如芭蕉,層層的披剝進去,原來是中無有實一樣。這就是一切法的真性,是平等無差別的,超越時空質(zhì)量的,是佛「平等大慧」所自覺自證的。一 [P339] 般本體論者,只是推論到類似的境地,但又總是把這看作實在的,所以或說是神,或說是物,或說是生,或說是心等;都想把這作為宇宙的本元來說明一切,以為一切從屬于這個。這是雖多少理解到事事物物的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而不能擺脫常識中的個體(一)的,實體的執(zhí)見。這才結(jié)果是:精制改造那常識中的生、心等現(xiàn)象,而稱之為本體。這是與一切法本性不相應(yīng)的,因為真的到達空平等性,超越了時空質(zhì)量,說做什么都不會是的;就是稱之為「什么都不是」,也是不相應(yīng)的。所以說:「破二不著一」;「一切法空,空亦不可得」。惟有通達空平等性,才不會落人是神、是物、是心等一元論,不會以常識的精制品為真性,引生一切由此而起,一切從屬于此的謬見。
人類的意識,直覺到那個體的,實在的一切,多少理解因果關(guān)聯(lián)而不能徹底,終于非要尋求一個實體不可。本此意識去看自己,也就把自己看作主體的。雖多少理解到人類相依互助等事實,而在待人接物的實際生活中,總是自我中心的。這在平常人還好一些,越是學(xué)問、事業(yè)有成就的,政治領(lǐng)袖、帝王等,每在不 [P340] 斷的成功過程中,錯覺自己為不同于人的。自己的見地,就是真理;自己的行動,一定合法,走向極端的反世界性。而在佛,由于正覺了法界空平等性,從此透出去觀察一切,一切是形成個性,而實一切依于一切。這才從法空緣起的幻網(wǎng)中,通達了一、總別無礙:全體與部分,在關(guān)聯(lián)而依存中,總別都只是相對的存在。二、主伴無礙:在某一點上,以一為主而活動時,一切即相伴而助成,并無絕對的主體。三、成奪無礙:一切是相依相成的,相成中含有相對性,相對的相反活動,在關(guān)聯(lián)而共存中,也是相成的方便。
二、從念念分別解了意言無實而深入心光明性:人類的一切認識、主張、行動、文物制度,都是依能知的心識而成立的。假如是木石一樣,這一切都不會有了(也就無所謂人了)?墒侨祟惖钠鹦膭幽,是念念分別的:一個個的印象,一個個的概念,正與外界事物的各各差別一樣。所以不自覺地,大抵是一個個的認識,以為一個個的對象就是這樣。這是什么,那是什么。這是這,不是那個;那是那,不是這個,構(gòu)成名言與義相的相應(yīng)性。憑這樣的認識去理解事物,固然 [P341] 是不能解了真相;在這樣的念念分別中,也無法覺到心的深處。但在佛的解悟中,通達了:一切認識,都是依根(認識的官能)、境(認識的對象)、識──三和而成立;也就是說,認識是緣起的存在。在根境觸對時,心識就現(xiàn)起那個境相,這就熏成內(nèi)心的熏習(xí)。同時,依根起識時,也就依熏習(xí)而表現(xiàn)那對象。所以每一印象、概念、認識,都由于過去熏習(xí)所成的無邊「名言熏習(xí)」所引起,離不了過去心識所習(xí)成的「緣影」。念念分別,其實是過去曾習(xí)的名言熏習(xí)所現(xiàn)起,而又熏成新的成分。識的念念分別,是由「想」的「取像」而安立的名言,所以稱為「意言」,也叫「名言」,因為內(nèi)心的認識,與能表詮的語言,大致相同。也叫「緣影」,因為這是心境交觸時留下的影子(熏習(xí))。
人類的心識,受過去無邊的「名言熏習(xí)」所支配,現(xiàn)在又受一般人類的語文、思想、文物制度所影響,人心正像一座文化的儲藏庫。文化的久遠堆集,當然應(yīng)有盡有,愈來愈豐富,愈來愈復(fù)雜,人類也就越來越聰明,越來越進步?墒,正像文化古老的國家,每為古老的文化所束縛,而一些文化的毒素,已不斷地 [P342] 在發(fā)酵,而使文化古老的國家,日漸衰退一樣。人類在積極的「名言」「緣影」中過生活,分別越多,意言的熏染越深,每為名言分別所拘蔽,而一些不良的心理因素,也不斷地擴展,使人類活埋在這名言分別的堆積層中,忘失了自己的本心。人類的知識愈進步,為什么世故越深?越是好話說盡,壞事做盡?便是這個緣故。由于佛的悟入緣起,徹了那念念分別,不能通達真相,不是自心固有的(所以叫做客塵)。所以在定慧的熏修中,通達「名義互為客」,「名言無實性」,脫落「名言分別」──「緣影」,到達心光明性,也就是不曾受過名言熏染的純粹覺性。這是不能與動物的低級心識并論,因為一切眾生,都是不能離開熏習(xí)的。到達這,稱為「根本智」,超越了主觀與客觀的相對性,前后起滅的變異性,而只能稱之為本凈本明的覺性。到達這,與空平等性無二無別,不過從兩方面來說明吧了!在佛的如實正覺中,原是不曾有智與理的隔別的。佛以心光明性的體現(xiàn),透出名言而重起名言分別時(稱為后得智),不再如眾生那樣的以名言分別為表達事實真相,不再為語文、思想、制度等所束縛。名言熏習(xí)中的一切不良 [P343] 因素,脫落無遺,如日出而黑暗消失一樣。也正像在固有文化中,咀嚼精英,而吐棄那糟粕一樣。佛的正覺,就與法界性相應(yīng),所以能不偏蔽,不固執(zhí),通達了:一、心色(物)平等中的心為主導(dǎo)性:佛說「三界唯心」,大中觀者的見地,這是針對世間的迷妄,說明非自然有,非神造,非物集的「由心論」。依眾生心識的傾向,而緣成世間;人欲的自由意識,也依此而發(fā)見了究極的根據(jù)。太虛大師對此,曾稱之為「無元心樞」。二、自他相依中的心識相通性:人類的意識,如發(fā)報收報機一樣,不斷的收入外來的,也不斷的放射出去。雖然自心為分別熏習(xí),業(yè)熏習(xí)所障蔽,不一定能無礙的交流;但如能透過「名言無實」的關(guān)隘,便能隨分隨力,息息相通。這也就是人類──眾生慈愛的根據(jù),佛法的「同體大悲」,「無緣大慈」,都依此而確立。三、息息流變中的心體完整性:分別熏習(xí)的世俗活動中,意識是不斷的變化著。然由于通達「名言無實」,所以知道念念的本來無礙,無限錯綜變化中的統(tǒng)一性。到究極時,就是佛的心智圓滿性,與一切佛平等平等。 [P344]
三 佛教的世界性事例
從佛自覺法界性而流出的佛教,顯示了世界性的文化,F(xiàn)在想舉幾項事例來證成:
一、語文:人類的思想與情感交流,語文是重要的工具。在人類習(xí)用的語文中,沒有不覺得自己的好,容易學(xué)。當然,在民族精神衰落時,有些人會咒詛自己的語文,而以能使用外國語文為光榮的。有些宗教,神化他自己使用的語文,看作神的語言;有的嚴格采用某一語文,以圖宗教的擴展與統(tǒng)一。由于佛的深入語言無實性,所以使用一切語言。佛世,有人向佛建議,用印度的雅語(梵文)來統(tǒng)一佛說,但佛卻不同意說:「聽用國俗言音學(xué)習(xí)佛說」。每一語文,都有他的傳統(tǒng)與長處,也許都有缺點,加上民族感情,更為難說,這是不能取一而廢其余的。有些人在語文上固執(zhí),是此非彼;有些專在推求原始意義,以為這才是某字的本義,而不知語文是「習(xí)俗共許」,不斷變化,從來就不能免于歧義的。所 [P345] 以佛說:「方域言辭,不應(yīng)固執(zhí);世俗名想,不應(yīng)深求」。不為語文所蔽,不偏不執(zhí),自由采用而自然交流。過去大陸的中國大寺院里,僧眾來自各方,無形中產(chǎn)生一種混合語,什么人都說得不完全相同,可是大家都聽得懂。這也許是世界性的語文無礙最好的事例。
二、解行:佛法的世界性,表現(xiàn)在理解與實行方面,特點是:1.隨機適應(yīng):以佛的慧眼來看,人類的個性、知能、興趣、習(xí)慣,都是種種不同的。所以最好的教化,是「適化無方」,以不同的方法,來適應(yīng)化導(dǎo)不同的眾生。但內(nèi)在有著關(guān)聯(lián)性、一貫性,能不斷的引導(dǎo)向上,而到達同一的究竟。這點,佛法表現(xiàn)為:「八萬四千法門」,「五乘」,「三乘」,而又同歸于「不二法門」,「一乘」,「一切眾生皆成佛道」。佛從不以機械的,劃一的解行來教導(dǎo)人;從不像神教那樣的,劃一簡單的目標,使大家歸于同一信行。人類界,無論是個人、種族、國家,都有個別的不同存在,所以弘傳佛法,不但要「知法」,而且要「知時」、「知眾」。萬不能制定大小劃一的帽子,不問人的頭大頭小,勉人以一致頂戴 [P346] 。所以佛法中說:小藥師的藥籠里,只有一樣藥,能治一種病。大藥師有種種藥,能治一切病。雖然在一般人看來,今日世界的佛教,每有出入;或者嫌他沒有嚴密的世界性組織,如天主教一樣。其實,佛法的多樣性,真是佛法世界性的特征。真能在佛法中進修的,自會有同一的傾向,進入同一的至善境地。
2.自由抉擇:佛法是適應(yīng)不同的根性,或淺或深,或予(為人悉檀)或奪(對治悉檀)。對于不同的教說,佛弟子是尊重自由思考的。特別是「應(yīng)理論者」,進展到但立現(xiàn)、比二量,不立圣教量以自拘蔽(圣教的真理,一定是合于現(xiàn)量比量的)。依義不依語──不受語文所困蔽,重視內(nèi)含的意義,尤其是注意到為什么這樣說!敢懒肆x不依不了義」──在不同義理中,有批判抉擇的自由,所以是「理長為宗」。自由思考與自由抉擇,展開了小大,空有的深義。無論是佛說的隨機性,或教義的自由抉擇,都必然的是反教條的。反教條的宗教,也許有人覺得希奇,其實只是相應(yīng)于世界性的特征。反教條的自由學(xué)風(fēng),在中國的天臺、賢首宗,特別是禪宗里,到得最確實的證明。一般教學(xué),不免受到翻譯語文的 [P347] 拘蔽,或印度教派的局限。重于實踐的禪者,從中透出而演為禪宗。不用固有的術(shù)語,固有的教說,號稱「不立文字」,而照樣學(xué)習(xí)佛法,傳布佛法,成為千年來的中國佛教主流。
3.兼容并蓄:不但佛教內(nèi)部的無限眾多而一致, 對于教外,也一向以「道并行而不相悖」的精神來處理。佛世,一位異教徒,信仰佛法以后,想斷絕一向敬奉的外道們的供養(yǎng),但佛勸他照常的供給他們。佛法沒有一筆抹煞異教,覺得在人性凈化的進修過程中,這只是程度低一些而已。佛不拒異教于善法之外,決不如異教那樣的狹隘,對于不同的宗教,一律看作惡魔,認為非墮地獄不可。狹隘的排他性,也許真是惡魔的特質(zhì)。相反的,以佛法看來,不同的宗教、學(xué)術(shù),雖不是佛教,但盡有些是菩薩的教化。一切文化的發(fā)展,受到地區(qū)及時代的局限,不能不有偏蔽,甚至包含毒素,但在教化當時當?shù)氐娜祟悂碚f,不能不說有著良善而積極的成分。這種寬容的立場(事實也確實如此),表達了佛教文化觀的世界性。能與世界一切良善的文化共存,陶練一切偏蔽,而引向崇高完善的境地。 [P348] 佛法在中國,影響了中國的儒(理學(xué)),道(全真派);在印度,影響了后起的印度教學(xué)。傳到希臘與埃及,也促成了西方神教的革新。雖然他們在固有傳統(tǒng)文化的根柢上,融攝了佛法,或者反而誹毀佛法,然在佛法泛應(yīng)的精神上,依然是滿意的部分成功。佛法必須保存佛法的完整性與原則,不斷的影響一切,而使世界文化,充滿了佛教世界性的精神,共向于究竟的極則。
三、制度:在佛教的制度中,可以說到兩點:1.佛教是有僧團組織的,佛是實際的領(lǐng)導(dǎo)人,也是弟子們心目中的教主。但佛卻說:「我不攝受眾」;又說:「我亦是僧數(shù)」。出家僧眾的組織,佛并不以領(lǐng)導(dǎo)者自居,而說:「以法攝僧」。法是真理與德行,大眾是受了真理與德行的感召而集合起來的。人人可以解脫,人人可以成佛,平等平等,所以佛也是眾僧的成員之一。僧團以會議而辦事,佛真是典型的民主導(dǎo)師!2.適應(yīng)時地需要,關(guān)于集體生活,佛是制有大眾共遵的規(guī)律。但佛又說「隨方毗尼」,這是說:衣食等事,凡佛所制,而余處覺得桿格難行的,可以不行。佛沒有制訂,而在他處卻認為必要的,佛也認為是對的。這 [P349] 所以,佛教的僧制,不拘于印度的舊俗,而在中國、日本等,都演化為不盡相同的制度?傊,佛教是適應(yīng)一切,遍入一切,而引令向上,并非打倒一切,而標榜死定的法制,向全世界去強力推行。
四 結(jié)論
佛教的世界性,是根源于法界現(xiàn)證的。從此而流出的「法界等流」──語文、思想、制度,無不表現(xiàn)了世界性,而充滿平等、自由、民主、寬容、慈悲的內(nèi)容。所以說「發(fā)揚佛法以鼓鑄世界性的新文化」,不是以一套新的來取代舊的,也不是打倒其他宗教而推行佛教,而是從發(fā)揚佛法中,化除實體的世界觀,銷融自我中心的人生觀;闡揚世界性原理,培養(yǎng)人類世界性的新意識:從世界性的思想中心,調(diào)整、改進,陶練現(xiàn)有一切的文化,而使其融合、進步,適應(yīng)新的時代,成為新文化的內(nèi)容。使每一國家、民族、個人,都能和樂善生于新的文化,新的時代里。說到這里,再扼要的指出:法界性的文化──佛教,可說是從文化核 [P350] 心──人類意識內(nèi)容去革新,主要是從實體的事物,實體的自我執(zhí)見上去革新。所以革新的有力工具,便是佛法的「空」、「無我」觀了。惟有這樣,才能有真正的平等,自由與慈悲。相反的,從實體而來的事事差別,自他敵對,就是反世界性的文化基礎(chǔ)。從一切敵對去考察,這才會以矛盾為真理;才會覺得自己與一切人為敵;人人是惡人。這是人類的敵對性,殘酷、仇恨的意識來源。雖有人能意識到事物自他的融和性,然由于實體性、自我感的固執(zhí),表現(xiàn)在宗教或哲學(xué)中,終于不能是平等的、民主的,而被看為一切從屬于此實體的。如見于政治意識,那不外乎希忒勒式的公民表決,史達林式的民主領(lǐng)袖。在這種精神意識中,也沒有真正的博愛,相反的是仇恨的懲罰。上帝愛世人,而結(jié)果是以洪水來淹沒了一切人類。
- 上一篇:佛在人間 十三、佛教與教育
- 下一篇:以佛法研究佛法 一、以佛法研究佛法
- 心量、福德與幸福
- 佛法觀察現(xiàn)象探求三層因緣
- 印順長老:學(xué)佛一定要吃素嗎?
- 印順法師:什么是般若智慧?般若在佛法中的重要性
- 印順長老著述中的真常唯心論
- 佛說人有三特勝,就連天人也不及
- 我終于在臺灣見到了印順導(dǎo)師
- 印順導(dǎo)師:學(xué)佛不一定吃素但吃素卻值得提倡
- 談海南佛教: 不存在“后本煥時代”
- 常不輕菩薩說: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佛
- 趙樸初先生的佛教和平觀
- 佛性、人性和德性
- 守望星空與道德 個人與社會才有希望
- 文殊菩薩及其學(xué)風(fēng)
- “人間佛教”轉(zhuǎn)型與禪宗在中國近現(xiàn)代佛教中的地位和作用
- 印順法師《大乘空義》
- 生起正信,感恩佛陀--印順法師拜山開示
- 以佛陀的智慧促建和諧世界——泛論禪宗智慧與構(gòu)建和諧世界
- 構(gòu)建“人文佛教”平臺——深圳弘法寺努力探索和踐行現(xiàn)
- 《中國漢傳佛教叢林儀規(guī)及唱念規(guī)范》緣起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