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在人間 九、佛教的財富觀
──講于岷里拉信愿寺──
一 敘起
我們信佛學佛,是要依法而行,這在昨天曾經(jīng)說到。如人間的財富問題,佛法怎樣指示我們,也是佛弟子迫切需要知道的。財富,包括一切動產(chǎn)不動產(chǎn),國有的和私有的;日常生活所需,以及金銀寶玉等都是?墒俏蚁鹊蒙昝鳎何椰F(xiàn)在所要講的,不是什么經(jīng)濟學,也不是討論出家人對于財富的態(tài)度,及處理的辦法,F(xiàn)在要談?wù)勔话阍诩胰,對財富?yīng)怎樣取得,應(yīng)怎樣處理等問題。
功德天與黑女:先從一故事來說起。我們中國人,遇到家境困難,生活無著,或是生意不景氣,就去求財神。在印度,就是敬奉功德天──如供天儀軌所說 [P244] 的「南無第一威德成就眾事大功德天」,求功德天的恩賜財富。故事就這樣發(fā)生了:有人家道衰落,就供養(yǎng)功德天,早晚都誠意的禮拜。一直供養(yǎng)到兩年,居然得到了功德天的感應(yīng)。那天,聽見有人推門進來,一看正是功德天。窮人急忙起來,以最敬虔而歡喜的心情去迎接。功德天是一位最美麗的女郎,可是當她將坐下時,外面又有人推門。窮人忙著去看時,這回來的,卻是一位又黑又丑的女郎。窮人阻止她進來,可是那位黑女郎,卻一定要進來,同時說:「功德天是我姊姊,我是她的妹妹──黑女,我們姊妹是從來不曾分離的。你請她,即使不請我,我也非來不可。姊姊來賜與財富,我是來銷散財物的,你見過有積聚財物而不散失的嗎」?
這一故事說明了:世上的一切財富,都是無常的。得來是那樣艱難!可是結(jié)果是不能不散失,而且又散失得那么容易。所以我們學佛的,財富不可強求;如散失了,也不必過分的懊喪,因為這是遲早要散失的。反而應(yīng)該注意:財富應(yīng)怎樣得來,得來了應(yīng)怎樣處理,才不致讓他無意義的消散了。 [P245]
毒蛇與福德資糧:財富,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呢?再以故事來說明。佛陀在世時,每天實行乞食的生活,阿難是佛的隨身侍者。一次,佛和阿難又去乞食了。走到中途──水溝旁的時候,佛忽回頭對阿難說:「阿難!毒蛇」!阿難上去一看,就說:「毒蛇!世尊」!他們就走過去了。那時,有父子兩人在田間工作,聽說有毒蛇,就跑過來看看。不看也罷,一看,兩人有說不出的歡喜。那里有毒蛇!溝旁土里所露出的,卻是一壇黃金。于是父子倆歡天喜地的,把黃金搬回家去了。得到了黃金怎么辦呢?取一塊去金鋪里兌換。金鋪里見他們是窮人,心里起了懷疑,暗暗的去報告了官府。一會兒,便把父子倆捉了去。再到家里去搜索,收藏的黃金一起查了出來。審問明白,就判定了盜取國王財物的罪名。當時是波斯匿王時代,法律上說:凡藏于地下的,都歸國王所有。這父子兩人,就以這個罪名而被判死刑。在刑場上,父親忽然想起了,對兒子說:「阿難!毒蛇」!兒子一想,比丘說的真不錯,現(xiàn)在是為黃金毒蛇所害而要死了,也就望著父親說:「毒蛇!世尊」!監(jiān)斬的是一位佛弟子,聽了他們的話,覺得希奇,就去 [P246] 報告波斯匿王。王聽了,要父子兩人回去,問他們這兩句話的由來,他們于是把早上在田間遇到的事情說了。國王知道這是佛與阿難說的,對他們說:「這是佛的開示,現(xiàn)在你們信不信佛的話呢」?回答說:「真是毒蛇,害得我們喪生失命,怎么還不信呢」!波斯匿王因他們信佛,就把他們開釋了。這個故事,說明了金錢是萬惡的,他使人墮落,作惡,喪失生命。多少人為金錢而犧牲;世上多少罪惡,多少苦難,不是從金錢而來嗎?這是近于小乘的見解。從另一面說,如把財富應(yīng)用得當,是大有利益的。佛法要我們修福修慧,如把財富來布施行善,便是成佛的福德資糧。什么叫資糧?如旅行時,非預(yù)備旅行資具,糧食,舟車等不可。我們?nèi)?a href="/remen/faxin.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發(fā)心學佛,也非有資糧不可,否則是不會成就的。如以財富布施作福,便是修集福德,為成佛的資糧。那末應(yīng)用財富而得當,不是最有意義的嗎?所以佛法對于財富,決非一味的厭惡它,看作毒蛇那樣。財富是毒蛇,同時也就是資糧,問題在你怎樣處理它! [P247]
二 財富由布施福業(yè)而來
由福業(yè)而非神賜:說到財富,簡單的說,一切都從布施福德而來,從布施業(yè)因的感果得來。我們所有的財富,無論小至粒米,大至全世界,都是從我們的福業(yè)而來,而不是什么神所賜予的。神教的信仰者,把他們的一切財物享受,都看作神造而賜予享受的。他們對日常的飲食,都當作神賜而在感謝他的恩典。這原是「靠天吃飯」的幼稚想法!但是佛說:這是依我們自己所積的福德得來的。在過去世中,如造作了很多福業(yè),那么現(xiàn)在就有富有的享受。反之,便只有小小的福報,甚至窮困到無以為生。所以過去世的福業(yè),決定了我們現(xiàn)在的財富與享受。
一切是神所賜予的,理論上決不能使人滿意。例如嬰孩初生,他們所處的家庭,為什么大有貧富的差別。這不能說是他們對神的信仰有所不同。如厚彼薄此,神也就太任性而不平等了。再說,有多少人,對神的信仰是虔誠的,但一直過 [P248] 著窮困的生活,這又怎樣解釋呢?佛弟子不能信任神的恩賜,認為一切要依自己,自己的業(yè)力,才決定自己的福報如何。
從眾緣而非定命:財富從布施福業(yè)得來,雖是絕對的定律,但其中還有許多問題。一、有宿因或更待現(xiàn)緣:如說過去積有福業(yè),現(xiàn)在享有福報,那末現(xiàn)在的我們,不是就可以坐享福樂嗎?一切可以不勞而獲的定命論,是不對的。因為我們知道,雖有布施業(yè)因,而福報現(xiàn)前,大抵還是要有現(xiàn)緣的。有一笑話,可以助明這個道理。有人生下來后,被很多算命的,算定為命運好,大福大壽。此人因此而驕傲懶惰,不肯工作,坐享幸福。他的妻子,遇到這么一位丈夫,也只有終日嘔氣。一次,她準備回娘家去住幾天,想到那位懶丈夫,沒有人烹飪,送到面前,他是不會去動手的,可能會餓死。于是便替他制了夠半個月吃的大米糕,中間留一圓孔,掛在他的頸項上,讓他餓了好吃。她去了近十天,忙著回家來,那知一進家門,便見那位懶丈夫餓死在一邊。原來他懶得要命,只吃到低頭吃得到的部分,連把大米糕轉(zhuǎn)動一下也不肯動手。這當然是笑話,正說明了偏信前生福 [P249] 業(yè)是不成的。
前生的福業(yè),有的能自然感報,不須要功力,如嬰孩的生在富貴人家。但更多是,除了宿世的福業(yè)而外,還要依自己現(xiàn)生的功力──現(xiàn)緣。用一分的力量,有一分的收獲。如農(nóng)夫種田,播下種子(如宿世施業(yè)),還得勤勞的灌水,下肥,除草(如現(xiàn)生功力),才會豐收。不然,坐等收獲,那是沒有把握的。除非少數(shù)的田土肥,雨量足,但雖有收成,而產(chǎn)量不會多(如宿生的福業(yè),自然感報)。種田是這樣,種福田而得福報也是這樣。所以不能專依宿生的福業(yè),還得靠現(xiàn)生的功力。如專依宿業(yè),成為定命論,那就像懶人一樣,結(jié)果可悲慘了!佛法不是定命論,請大家注意!
二、得福果或造成惡因:關(guān)于福報,我想說幾句話,大家不要驚慌!財富從布施的福業(yè)得來,那末現(xiàn)在辛苦的做生意,或從政,或勞動而得的財富,是由福業(yè)而來嗎?是的。盜匪劫掠所得的,或貪污欺詐所得的財物,也都是福報嗎?是的。這似乎太危險!有財物就是有福報,這不等于獎勵作惡嗎?不會的。依佛法 [P250] 說,這些非法得來的財富,從往因說,雖從福業(yè)而來; 但從現(xiàn)緣---得財?shù)姆椒ㄕf,卻是種下惡因了!用不合法的手段得財,甚至這分福報不能受用,反而受到罪惡的苦報了。
為善有善果,布施必得福報,但要依因果的正常法則去實現(xiàn)。如種田的,下種以后,得老老實實的下一番功力──灌水,下肥,除草等,秧苗自會逐漸的長大,開花結(jié)實,為我們所受用。傳說:有一愚癡的農(nóng)夫,插秧以后,天天去田里觀望,而每次都非常失望,因為苗生長太慢了。一天,到田里去,把所有的秧,都給拔得高一些,他才滿意的回去?墒堑诙煸偃タ磿r,所有的秧都枯死了。愚蠢的農(nóng)夫,不讓秧苗正常的生發(fā)長大,卻以不合理的手段,去促成秧苗的成長。苗是長了,而苗也就死了。秧苗所以能生長,因為有部份潛在土里;如土里沒有,那拔也是不會長的。福報也如此,如沒有前生的福業(yè),用非法的手段,也還是不能得到。但即使有宿生福業(yè),不以正法而得應(yīng)得的財富,福報得到時,惡報也就在眼前了!財富都由福業(yè)而來,這是徹底的道理。但有了福業(yè),還要用正常 [P251] 的方法去得到。用非法的手段得財,種下惡因,真是把自己的福報糟蹋了。所以佛說:「如法求財,不以非法」。
三 如法求財不以非法
什么是如法(依法、合法),什么是非法呢?一般人以為從辛勞職業(yè)得來的財物,便是合法的,其實未必盡然。從非法職業(yè)得來的財富,是種下苦因的,這又有兩類:
一、非國法所許:如從事的職業(yè),沒有違犯國家──或是居留地國家禁令的,便是正業(yè)。如國法所不許的──或不許民營的,不許外僑經(jīng)營的,不許種植(如鴉片)或出賣的,就不可以作。國家的法令,不論國民或僑民,都應(yīng)該遵守。雖然國家的法令,未必都是對的。如不同意國家的法令,認為不合理,也得依正當?shù)霓k法來求補救,求改變,切不可陽奉陰違,觸犯禁令。
二、非佛法所許:有些職業(yè),不一定是國法所禁的,但依據(jù)佛法,卻是一種 [P252] 不正當?shù)穆殬I(yè),這就是以殺、盜、淫、妄、酒等,解決生活的職業(yè)。如屠宰,漁獵,或被雇負責殺人,或制造殺生的器具等,便是與殺有關(guān)的非法職業(yè)。又如專門偷盜──小偷,土匪;或開設(shè)淫窟,出賣淫畫、春藥為生的;或東欺西騙,以說謊為職業(yè)的;或釀酒,開設(shè)酒館等,便是與盜、淫、妄、酒有關(guān)的職業(yè)。這些,凡是良好的佛弟子,是要避免的。這一點,不論在家或出家眾,都要互相勸勉,不但自己不作,還得勸教內(nèi)善信,共同避免觸犯。我們中國佛教徒,對職業(yè)問題,每不夠注意。有的是不知道,有的明知道自己的職業(yè)是不合佛法的,但或為了是祖先的遺業(yè),或為了生計改變的不容易,還是做下去。其實有真切的信仰,真實的信解善惡因果,就應(yīng)該拿出勇氣來改革,不惜犧牲,忍受痛苦來改革!信佛就應(yīng)依法而行,希望作佛弟子的,應(yīng)特別重視這點。
有的,雖從事正常的職業(yè),但在職業(yè)上,或與朋友往來上,非法得財。廣義的說。這都等于是竊取的。因為非自己所應(yīng)分得的,而現(xiàn)在取得了;是應(yīng)該付給人的,而現(xiàn)在卻逃避了。這種財物,不應(yīng)有而有,一切屬于非法。其中有是一般 [P253] 性的,也就是任何人都可能違犯的。問題很復(fù)雜,例子也多,現(xiàn)在略舉經(jīng)典上常說的幾點。
一、「竊取他物」:這不是以偷盜為職業(yè),而是偶然的。對于別人的財物,起貪染心,設(shè)法竊取,或順手牽羊的取為己有。又如別人遺失的東西,拾到了應(yīng)該歸還原主,不但佛法如此,現(xiàn)代的國法也如此。如拾得而私藏起來,也就等于竊取。還有,對國家都有納稅的義務(wù),如故意延不繳納,如營業(yè)稅、所得稅、土地稅等;蚴峭德┚瓒,走私,以多報少等。這是減少國家收入,增益自己財富,屬于非法得財。
二、「抵賴債務(wù)」,借債應(yīng)該歸還,如抵賴而故意不還,是非法的。不過,有的不幸而事業(yè)失敗,破產(chǎn)了。依因果律說,來生也是要償還的。但他確是事業(yè)失敗,無款可還,即不能說是非法?墒怯械氖聦嵣嫌心芰w還,借口失敗,而不肯清還債務(wù),這已是非法了。還有故意倒閉他人的貨款、存款,而自己是愈倒愈富,這不但國法所不許,佛法上也是惡中之惡! [P254]
三、「吞沒寄存」:有把現(xiàn)款存放到別人的名下;或是金寶財物,為了外出等原因,寄存在親戚朋友家里。但日子一久,受人寄存的,便抵賴說并無此事,說那些是他自己所有的。還有把金錢和一些重要的手續(xù),委托知己,寄存在友好處。等到寄托人死了,受托人便吞沒寄存的一切,欺負他的后輩,這都屬于非法之例。
四、「欺罔共財」:幾個人共同投資,組成一個公司;公司的財產(chǎn),便是股東的共財。如某一股東,負責在公司辦事,拿出偷天換日手段,偽造賬目,欺弄股東,把共有財富,轉(zhuǎn)移到自己的腰包去。又如弟兄的共有財產(chǎn),未分家時,有的先于中竊取,化公為私,這都是欺罔共財?shù)姆?a href="/remen/fashi.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法事項。
還有一些非法的取得,不是一般人所能犯,而只是有關(guān)人所能犯的,也略說幾種:一、「因便侵占」:或服務(wù)政府機關(guān),或服務(wù)工商行號,或服務(wù)社團學校,利用地位,及職務(wù)上的便利,而損害服務(wù)事業(yè)的財物。這種情形實在太多了,有些甚至是被人看作慣例的。采辦的從中取回傭金;浮報旅費或交際費;低價賣 [P255] 出,高價買進,而自己從中分得一分?傊,為了個人利益,使服務(wù)的事業(yè)少收多支,都可說是因便侵占的非法。
二、「藉勢茍得」:這是一般從政人員所最易犯的。利用權(quán)勢及職務(wù),非法得財?shù)谋娣ㄕ娑啵∪缛讼蚰硻C關(guān)辦理某項手續(xù),里面的負責人,不替你辦理,或問題層出不窮,讓人走上好幾回,還說過幾天來。等得急了,或是事情不能拖延太久,只好去賄賂他們,或買禮物送他。財物一到,問題簡化,工作變得極有效率,這是留難的一例。有的查到民家或商店,有小小違犯禁令的事情,如售貨而不開貨單,或不蓋店印等。于是表示問題嚴重,以種種來威嚇。其實,不一定是忠實執(zhí)法,而只要人情到了就完事,這是威嚇的一例。還有是走進商店行號,或者民間富戶,故意刁難,甚至設(shè)局陷害,說你犯下什么罪,要舉發(fā)你。你怕事怕麻煩,只有以金錢去討好他,這是誣陷敲詐的一例。還有得財枉法,或縱容親屬收容賄賂等,真是花樣繁多。這是社會的病態(tài),政治上的罪惡。奉佛的弟子們,守法而不貪這些非法財富才是。 [P256]
三、「經(jīng)營非法」:出資本,從事工商事業(yè),獲得合法利潤,本是極正當?shù),但其中也有許多非法的。我不是內(nèi)行人,當然說不上內(nèi)行話。扼要的說,貨不真,價不實,量不足,獲得分外利潤的都是。以假的作真的賣,把次等貨當上等貨賣;冒用他家商標,欺蒙顧客,多得利益。價不實,有討價還價的惡弊,這本來無非想遇到不知時價的,可以多賣幾元。等到風氣造成,大有非漫天討價不可的情況,真是害人害己!分量不足;又如斗秤不公,大進小出等。至于不顧國計民生,乘機抬價,囤積居奇等,不但為佛法所不許,有時也會受到政府的取締。經(jīng)營事業(yè),一定要以合法的手段,謀取合法的利潤。由于人心不良,社會病態(tài)所造成的,非法取財?shù)牧鞅祝菚?a href="/remen/baoying.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報應(yīng)的。大家應(yīng)互相警惕,加法求財,才能無害于人,有利于己。
現(xiàn)在舉一故事,來說明決不可非法得財。佛弟子目犍連,在家時很有地位,自然就有些有地位的朋友。他的好友中,有名叫陀然梵志的。目犍連出家以后,常在外方弘法。一次,回到了家鄉(xiāng),陀然梵志當然是他所關(guān)懷的一位。有人告訴 [P257] 他:「陀然依賴自己的地位、勢力,作種種不法的行為,從中取利。他是勾結(jié)人民,要脅政府;同時又勾結(jié)政府,欺壓老百姓」。目犍連聽了,心里為他的老朋友難過。一天見到了陀然,想起他的不法行為,就以老友的身分,呵責他不該那樣的胡為。問他為什么要這樣,陀然解釋為出于不得已。「為了孝養(yǎng)父母,培育兒女,還要修福積德,祭天神祖先等。沒有錢,怎么辦呢」?目犍連告訴他:「就是為了供養(yǎng)父母,培育兒女,修福祭祖,也是不可以非法取財?shù)摹埂D筷B知道他是一篇鬼話,所以進一步追問:「真的是為了這些嗎」?陀然與目犍連是宿生有緣的,也就說實話了。原來他有一位妻子,衣食住行,樣樣要講究,天天要錢花。沒有錢,就連吵帶鬧,弄得家庭不安。陀然為了這,所以才胡亂搞錢。目犍連大不以為然,說他愿為婦女的奴隸,自己作惡,而不顧將來的惡報。勸勉他,要為自己而重新做人。
這個故事,開示了我們:凡是非法得來的錢財,無論出于什么良好的動機,都是罪惡。對于這點,佛法毫不妥協(xié)。至于為了滿足妻女的貪欲,而自甘下流, [P258] 那更不要說了。人不能不依財物而生活,但財富要以清凈的如法得來。一不謹慎,種下惡因,苦報是自己的呢!
四 財富的處理
遠離非法而依法得財,所得的財富應(yīng)怎樣處理?這略有兩大原則:第一、奢儉適中:不要過于慳吝,被譏為餓死狗,守財奴。又要量入為出,不可過分耗費,而致家庭經(jīng)濟日見困難。這不但平常費用,要有節(jié)度,就是供養(yǎng)三寶,也一樣的要量入為出。雖然信心懇切,樂意施舍,如由此而引起家庭經(jīng)濟的困窘,也會發(fā)生障礙的。第二、蓄用兼顧:由正業(yè)得來的財物,佛指示我們一個使用的方法,是幾方面都顧到的適當計劃。這就是將每年的如法收入,作四分支配:
一、資用:把一分財物,用作經(jīng)常的生活費用,包括兒女教育費等。在財力可能時,每人應(yīng)有適當?shù)纳钏疁,不可奢侈,卻要足夠。二、積蓄:人事無常,我們有時會生病,將來還會老,平時也總有意外的必需支出。所以在每年的收 [P259] 益中,應(yīng)保存一分,作臨時支出,以及養(yǎng)老等費。積存,雖是少少的數(shù)目。也是極有意思的,不但可避免臨時的困窘求人,也可養(yǎng)成不浪費的習慣。近代的獎勵儲蓄,用意也與此一樣。三、經(jīng)營:無論從事那一職業(yè),都應(yīng)在每年的收入中,分出一分為事業(yè)費。多辟田園也好,增設(shè)工廠也好,增加資本也好,充實學力及工作技能也好。這樣才會增加收入,使財富增長累積起來。四、作福:人不能專為自己,專為現(xiàn)世,應(yīng)顧到社會利益,以及自己的后生福樂。所以對社會公益-- --文化、慈濟事業(yè),三寶法益──供養(yǎng)、護持,都要分一分收入來作福。這不但是自己積福德,也是為人群謀幸福。像這樣四方面顧到的經(jīng)濟支出預(yù)算,便是最健全、最合理的財富處理法。
五 財富究屬于誰
財富,到底是屬于誰的?這個看來簡單的問題,實際上非常復(fù)雜。這要從三方面去說。 [P260]
從先前的因緣說,那就是「宿因則共,現(xiàn)緣或別」。這是說:從以前業(yè)感而有的宿因說,大地、河山、火、水、田、園、一朵花、一株草,這些(一般看作)自然而有的,都是大家共業(yè)所感的,不但是人,也還是畜生等所同感的。如披拂的春風,和暖的日光,山石,土壤,這不都是共有的嗎?凡是共業(yè)所感的,不是一人的力量所能轉(zhuǎn)移。如大家的善業(yè)增上,就會進步而逐漸的清凈莊嚴。如惡業(yè)增上,就會衰退而成為貧瘠荒涼。經(jīng)過了人的功力(也還有前生業(yè)力的彼此不同),這些自然物,就有屬此屬彼的差別,所以說「現(xiàn)緣或別」。如本是荒地,有人加以墾殖,土地轉(zhuǎn)為肥沃,收成也多而又好;如林木,經(jīng)人工采伐、運輸,加以制造而成用具,這就不再是一切共有的了。然以農(nóng)業(yè)品來說,土地本不是個人的。要墾殖,需要農(nóng)具,是工人制成的。農(nóng)具所用的鐵,又是從礦山采取,經(jīng)鍛煉等而成。此外,肥料、種子、水利,一切都與現(xiàn)緣的人功有關(guān)。如究竟的推論起來,如佛法所常說的:一法從一切法成,一法助成一切法。所以一切現(xiàn)緣所有物,也都有共同的意義。不過依功力──現(xiàn)緣的主要或旁助不同,顯出屬此屬 [P261] 彼的差別吧了!
如從當前的攝受說,那就是「攝取則別,受用或共」。攝取,是有所攝屬而成為某方所有的──是個人的,是一家的,某一社團的,某一國家的。雖其中也有是多人所公有的,但主權(quán)有了攝屬,便成為不共于他(別)的土地或財物了。這種私有的攝屬,由于自私的占有欲,知識的不充分,每每超出其應(yīng)得的限量。根據(jù)上面所說的宿因現(xiàn)緣來看,不一定是合理的。甚至如古代的以人為奴隸,看作自己的財富而可以買賣(到現(xiàn)在,人類還以牛馬等為自己所有,而自由的加以奴役或殺害)。又如某國人發(fā)現(xiàn)一島嶼,就被看作該國所有,或者禁止別人移殖。又加侵略者以武力取得別國的領(lǐng)土或權(quán)益,也被看作合法。不過,世間原是不太理想的,原是不離自我的私有觀念的(無我就出世了)。加上財富本身,含有「現(xiàn)緣或別」的成分,所以自然的會成為私有制。這種攝取而屬此屬彼,不一定理想,但為了維護社會安定,必然的產(chǎn)生成文或不成文的法規(guī),而防范相互的侵占。在時代的演變下──知識進步,道德進步,自會逐漸的走向合理。如民生主 [P262] 義,進步到耕者有其田;都市土地,漲價歸公等。如知識更發(fā)達,道德更進步,現(xiàn)緣更密切(人類的關(guān)系更切),相信會逐漸到達「大同」境地,也就是更合于「宿因則共,現(xiàn)緣或別」的法則。然而,世間永久是世間,攝屬的私有性,也永久會存在的。如真能完全超出私有的攝屬關(guān)系,那只有凈土了。
由于「宿因則共,現(xiàn)緣或別」的關(guān)系,盡管財富的攝屬私有化,論到受用,還是可能共用的。如農(nóng)夫的莊稼,麻雀們要來分享他的果實。如栽植花木,不準人摘取,也得讓人觀賞。即使圍起來謝絕參觀,花香陣陣,還是要隨風而送到別人的鼻中。你打開收音機,傾聽優(yōu)美的歌曲,不知你的鄰人,也正在受用呢!房屋是你的,如偶然暴雨,路人來檐前避避雨,終該是可以的吧!在戰(zhàn)爭時期,國家可以征用;空著的房屋,難民也可以臨時住用。如大家到了無衣無食,那末你所有的衣食,也就難于保持私有了!眾生是展轉(zhuǎn)互助相成的;「宿因則共,現(xiàn)緣或別」的東西,雖不妨攝取而成私有,但受用卻可能共同呢!
如約將來的果報說,那就是:「保藏不定屬于自己;受用不再屬于自己;施 [P263] 諸悲敬才真屬于自己」。這一判別,是應(yīng)該分別解釋的。
一、「保藏不定屬于自己」:積聚的財物,變成不動產(chǎn)也好,存入銀行也好,埋藏也好,不一定是屬于我們自己的。佛經(jīng)說:五家所共──水災(zāi)、火災(zāi)、盜匪、惡王、不肖子孫。水火兩災(zāi),可以毀壞辛苦得來的財物。匪與惡王,可以強奪我們的財富,F(xiàn)在大陸上,多少有財富的,不都被共產(chǎn)黨徒清算光了嗎?不肖子孫,把父祖辛勞的積蓄,任情的揮霍,F(xiàn)代的問題更多,戰(zhàn)爭破壞,幣制貶值等,每有富翁在幾天內(nèi)什么都完了。其實,大家不免一死,終歸無常。蓄積的一切資財,什么也帶不去,還是你自己的嗎?積蓄些養(yǎng)老、防災(zāi),本來不可說不對。但有人愚蠢無比,富有的資財,不肯供給他的父母兒女,慈善事業(yè)更不必說,連自己也舍不得用,真不知財富是做什么的!傳說:有一老人,積蓄的黃金,埋在屋外的墻腳邊。每天吃飽了,便到墻邊去看看,滿意的欣賞他的黃金。這樣日子久了,難免被人識破,暗暗地把藏金都拿走了。第二天,老人又去欣賞他的積蓄時,發(fā)覺黃金已被盜掘了。這可傷透了他的心,號啕痛哭,哭得鄰舍都驚動了 [P264] 。他訴說黃金被竊后,有人問他:「黃金埋藏多久了?要使用他沒有」?他說:「埋藏已十年多了。并沒有動用過,因為每年收入豐余,不需要用他」。于是有人向他提議:「這好辦,好在黃金是埋藏而不需用的。那可以包幾塊土磚,照舊埋在那里,當他是黃金,每天不照樣可以去看看,可以滿意的欣賞他嗎」?這故事說明了,某些無謂的保藏,只是滿足他的私有欲而已,并無實用,而結(jié)果終究是散失了!
二、「享受不再屬于自己」:有以為自己的財物,自己有權(quán)支配享受,所以縱情的浪費,他是怎樣的富有呀!不知道,這么一來,再貧窮也沒有了。如有一千斤谷子,收藏起來,日子久了,谷子不是變質(zhì)而不能再吃,便是為鼠雀等逐漸消耗光。專于保藏而不用的也如此,所以上面說:保藏不定屬于自己。但此千斤谷子,如把他一起煮飯吃了,雖然并不損失,可是吃完以后,什么也就沒有了。財富專為自己所享受,恰好如此,所以說:享受不再屬于自己。過去的福報,享受完了,未來的福業(yè),什么也沒有,這不是最大的貧窮嗎? [P265]
三、「施諸悲敬乃真屬于自己」:積蓄的終會散失,享受了就此沒有,那末就得把現(xiàn)有的財富,分一分來作福修德,為將來受福種子。譬如一千斤谷,拿一部分去下在田里,加上肥料功力,就會有十倍百倍的更多收入。這樣,如分一分財富去布施,讓大家受用,為佛教文化慈善而使用,便是努力于福報的再生產(chǎn)。布施,似乎是損失(如種谷腐爛),而實能引發(fā)未來豐滿的福報(如收成更多)。老子說:「既以與人己愈有」,可借以說明布施得福的道理。谷子下種時,當然希望豐收,把他播下好田地,不能撒在沙石上。布施作福也如此,有兩種良好的福田,功德最大。一、悲田:把財富分一分去撫恤孤寡,施舍醫(yī)藥,救濟災(zāi)難等。這些社會福利,救濟事業(yè),便是種福于悲田中,因為這是值得同情憐憫的對象。二、敬田:為兒女的孝養(yǎng)父母,做佛弟子的敬奉三寶等,這都是種福在敬田中,因為這是值得尊敬的對象。凡是種福于悲敬二田,現(xiàn)生或?qū),一定會得良好的福報。布施時引起「施福業(yè)」,隨逐行人,從今生到來生,成為水不能淹, …… 惡王不能奪自己的財富,所以說:「施諸悲敬乃真屬于自己」。 [P266]
上面所說的,都還是一般的。聲聞行者,菩薩行者,還有更好的主張,更好的處理,更永久的財富。現(xiàn)在為時間所限,只好留著不說了。(賢范?小娟合記)
- 上一篇:佛在人間 八、佛法是救世之仁
- 下一篇:佛在人間 十、佛教的知識觀
- 心量、福德與幸福
- 佛法觀察現(xiàn)象探求三層因緣
- 印順長老:學佛一定要吃素嗎?
- 印順法師:什么是般若智慧?般若在佛法中的重要性
- 印順長老著述中的真常唯心論
- 佛說人有三特勝,就連天人也不及
- 我終于在臺灣見到了印順導(dǎo)師
- 印順導(dǎo)師:學佛不一定吃素但吃素卻值得提倡
- 談海南佛教: 不存在“后本煥時代”
- 常不輕菩薩說: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佛
- 趙樸初先生的佛教和平觀
- 佛性、人性和德性
- 守望星空與道德 個人與社會才有希望
- 文殊菩薩及其學風
- “人間佛教”轉(zhuǎn)型與禪宗在中國近現(xiàn)代佛教中的地位和作用
- 印順法師《大乘空義》
- 生起正信,感恩佛陀--印順法師拜山開示
- 以佛陀的智慧促建和諧世界——泛論禪宗智慧與構(gòu)建和諧世界
- 構(gòu)建“人文佛教”平臺——深圳弘法寺努力探索和踐行現(xiàn)
- 《中國漢傳佛教叢林儀規(guī)及唱念規(guī)范》緣起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