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 阿妙夷經
(十五)阿妙夷經{十一}
大意:
此經是佛在冥寧國之阿妙夷城時,為伽婆梵志敘說善宿比丘之事,以破梵志之見異、忍異、行異等邪見惡行,而教導他須得凈解脫。善宿比丘和佛陀之問答,以及佛陀的威德之大等事,其例如下:
(1)佛陀說尼干子(離系,露形外道)曾定七種苦行法(1.盡形壽不著衣裳,2.畢生不飲酒,3.不食肉,4.不食飯與5.面面,6.不犯梵行,7.畢生不越出毘舍離之東西南北四塔之外)。然而?自犯七苦行法。因此,會死在毘舍離城外。善宿比丘前往察看時,果然如佛說。
(2)看見究羅帝(究羅的剎帝利。腳彎入內側,不能正常步行,如狗以四腳行路。又不用手,都以口取食物)尼干子,在舐糞便的情形時,善宿即認為這是真正的阿羅漢。佛陀對善宿的見解,即加以評斷說:究羅帝尼干子經七日之后,會腹脹而死。果然不出佛陀所料,究羅帝尼干子七日后即命終,而其死尸即勸告善宿需信佛陀。
(3)波利子梵志自傲其智慧、神足,均倍于佛陀。善宿聽后即向佛具說上情。佛陀說:如他不舍其我慢之心,而來到佛所時,其頭可能會裂為七分,故佛陀欲到波利子所居的地方去教化他。是時被佛陀的威光所驚恐的波利子之身,即在繩床上動轉,其足因被繩所纏,不能行步。
其次佛陀說唯有如來始知宇宙開始之謎。如梵天之所謂宇宙創(chuàng)造說,并不是梵天之力所及。又解釋戲笑懈怠而生到世間來之事,及無因而出之事,暨凈解脫等事和不執(zhí)著等事。闡述知道苦集滅道之四圣諦之法,而得無余解脫者,就是真正的如來,以示佛陀的威德,與佛法之正確性。
大意:本經敘述佛陀在于冥寧國(末羅)的阿妙夷城時,為了房伽婆梵志,而說善宿比丘之事,以折伏梵志的邪見惡行,而教他須學得凈解脫。佛陀與善宿比丘的問答等事,有如下的事例:尼干子雖定七苦行法,然而悉自毀犯,會死在于毘舍離城外,善宿比丘去探看,果然如佛所言。其次,善宿比丘看見究羅帝尼干子在舐糞,就認為是真阿羅漢。佛陀說這位究羅帝,在七日后,會腹脹而死。果然,如佛之言,且其死尸還勸善宿,應深信佛陀。又:善宿比丘向佛報告他親聞波利子自說其智慧、神通均一倍于佛陀。佛說:如不舍棄其我慢心,而來佛所的話,恐其頭會碎為七分,故佛陀乃往波利子之處,欲去教化他。波利子乃恐佛的威光,其身則由繩床上動轉,而纏住其腳,致不能步行。最后曾談梵天的宇宙創(chuàng)造說,戲笑懈怠之事,無因而出之事,以及知道凈解脫等一切,也不執(zhí)著,知道四諦之理,而得無余解脫者就是如來,以示佛教的真面目!
像如是的經教,乃結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冥寧(末羅,力士,居于拘尸那城一帶的種族)之國的阿妙夷土(城邑名),和大比丘眾,一千二百五十人俱在。
那時,世尊著衣持缽,進入于阿妙夷城去乞食。當時,世尊曾默自念而說:「我現(xiàn)在去乞食,時間還早,現(xiàn)在應該先到房伽婆梵志的園觀(園林)。比丘必須等到時間到來,然后去乞食為宜!巩敃r的世尊,就這樣的往詣那個園林。這時,那位梵志遙見佛陀之來臨,就起來奉迎,而共相問訊,而說:「善來!瞿曇!不見尊面之到來已久了,今天是由于甚么因緣,乃能屈顧此地呢?唯愿瞿曇就此處而坐!」那時,世尊,就坐在其座。
當時,那位梵志也在一面而坐,而白世尊說:「前夜隸車子(毘舍離城的王種,離車)-善宿比丘,來到我這里,曾對我說:『大師!我想不再在佛所修梵行了。為甚么呢?因為佛陀疏外于我之故。』那個人曾經說瞿曇之過,雖然有如此之言,我也不納受他之言!
佛陀告訴梵志說:「那位善宿所說的,我也知道你不會納受的。往昔的一個時候,我曾經在于毗舍離(離車族的都邑)的獼猴池之側的集法堂上,那時,這位善宿曾經來到我所住之處,向我而說:『如來您已疏外于我,我已不再在于如來之處修習梵行了。』我在那時,對他說:『你為甚么緣故而說:我已不想再在于佛所修
習梵行了,因為如來疏外于我。』呢?善宿回答我說:『因為如來不為我顯現(xiàn)神足變化(神通變化)之故。』那個時候,我就對他說:『我是否請你在我法中凈修梵行,我當會為你顯現(xiàn)神足,你又曾向我說:如來您當為我顯現(xiàn)神足變化,然后我當會在于如來之處修習梵行。』當時,善宿對我說:『弗也!世尊!』佛陀曾告訴善宿說:『我也不對你說:你在我法中凈修梵行的話,我當會為你顯現(xiàn)神足變化。你也不說如來如能為我顯現(xiàn)神足的話,當會修習梵行。到底如何呢?善宿!你的意見是說如來能顯現(xiàn)神足,或者不能顯現(xiàn)神足呢?我所說之法,其法能得出要,能得盡諸苦際與否呢?』善宿白佛說:『如是!世尊!如來乃能顯現(xiàn)神足,并不是不能顯現(xiàn)的。所說之法,乃能得出要,乃能盡諸苦際,并不是不能盡的。』佛陀說:『因此之故,善宿!如我所說,去修習梵行的話,就能顯現(xiàn)神足,并不是不能;能出要離苦,并不是不能離苦的。你對于此法,到底欲何所求呢?」
善宿說:『世尊!您不能隨時教我,我家父的秘術,世尊都盡知,然而吝惜而不教我!环鹜诱f:「善宿!我是否曾經說過:你如在我法中修習梵行的話,就會教你父親的秘術嗎?你是否又說:如來如教我家父的秘術的話,當會在佛所修習梵行嗎?」回答說:『弗也!世尊!』佛陀說:「因此之故,善宿!我從前并不說此言,你也未曾說過,現(xiàn)在為甚么緣故而作此言呢?到底如何呢?善宿!由你說,如來能說你的父親的秘術呢?或者不能說呢?所說之法,能得出要,能盡苦際與否嗎?」善宿回答說:『如來乃能講說我家父的秘術,并不是不能:所說之法,乃能出要,乃能盡苦際,并不是不能!环鹜痈嬖V善宿說:『如我能說你父親的秘術,也能說法,使人能出要而離苦的話,那么,你在我法當中,又有甚么希求的呢?』
佛陀又告訴善宿說:『你從前在于毗舍離的跋阇的土地(跋阇為八種族聯(lián)合而成的共和國的民族的總稱,以離車為盟主),用無數(shù)的方便,稱嘆如來,稱嘆正法,稱嘆眾僧(稱嘆佛法僧三寶)。譬如有人,以八種好處去稱嘆那清涼池,使人好樂那樣。所謂:第一為冷。第二為輕,第三為柔,第四為清,第五為甘,第六為無垢,第七為飲無饜,第八為便身。你當時也是如是,在于毗舍離的跋阇的土地上,曾經稱嘆如來,稱嘆正法,稱嘆眾僧,使人信樂。善宿!當知!你現(xiàn)在如果退轉而遠離法的話,世間的人當會又有言而說:善宿比丘為多有知識,又是世尊所親的,也是世尊的弟子,然而卻不能盡形壽凈修梵行,中途舍戒而就俗處的卑陋之行。』梵志!當知!我當時曾經責備他,可是并不順我之教,而舍戒還俗。
梵志!有一個時候,我在于獼猴池之側的法講堂上,那個時候有一位尼干子,其名字叫做伽羅樓(尼干子譯為離系-離開系縛,為苦行主義的露形外道),住在于那個地方,是為人所崇敬,其名稱很遠聞,知識很高,利養(yǎng)都備具。那個時候,善宿比丘,著衣持缽,入毗舍離城去乞食,漸漸的轉到尼干子之處。當時,善宿曾用深遠之義去問尼干子,尼干子不能回答他,便生瞋恚心。善宿乃自念而說:『我觸嬈此人,將不會有長夜之苦惱的果報嗎?』(內心起了如下的念頭:我打擊這位修道者,但愿沒有長夜的不利與痛苦吧!)梵志!當知!那時善宿比丘,在于乞食之后,執(zhí)持衣缽,來到我處,頭面禮拜我的雙足后,坐在于一邊。善宿那時也不將此緣(經過)告訴我。我乃對他說:『愚人!你寧可自稱為沙門釋子嗎?』善宿就隨時回答我而說:『世尊!為甚么緣故稱我為愚人呢?為甚么不應該自稱為釋子呢?』我就告訴他說:『愚人!你曾經到了尼干子之處,去問深遠之義,他不能回答你,便生起瞋恚心。你于那時自念:我現(xiàn)在觸怒這位尼干子,將無長夜有苦惱嗎?你是否有了此念嗎?』
善宿白佛而說:『他是一位阿羅漢(應供,無生,覺悟者的最高位),為甚么有如此的嫉恚心呢?』我當時回答他說:『愚人!阿羅漢怎么會有嫉恚心呢?并不是我說阿羅漢有嫉恚心,你現(xiàn)在自謂他是一位阿羅漢,認為他有七苦行(七種應勤行之行),都長夜執(zhí)持。那七種呢?第一為盡形壽不著衣裳。第二為盡形壽不飲酒、不食肉。也不食飯,以及麨面。第三為盡形壽不犯梵行(不淫)。第四為盡形壽,在毗舍離之有四石塔(四種苦行的圣地),所謂東方名叫憂園塔,南方名叫象塔,西方名叫多子塔,北方名叫七聚塔,都盡形壽不離開此四塔,為四種苦行的圣地(塔指廟,是宗教的建筑物,為尼干子所親近之處)。然而他卻在于后來,當犯此七種苦行后,在于毗舍離城的城外命終正寢。譬喻一匹野干,全身生疥癩(皮膚病),衰病而死在于丘冢間那樣,那位尼干子也是如是。自己所立的禁法,后來卻盡犯它。本來自己發(fā)誓而說:盡形壽不穿
衣服,后來卻還而穿衣服。本來自己誓言:盡形壽不飲酒噉肉,不食飯及麨面,而后來卻統(tǒng)統(tǒng)盡食。本來自誓言:不犯梵行,而后來也犯梵行。本來誓言:不超四塔之外,所謂東方為憂園塔,南方為象塔,西方為多子塔,北方為七聚塔,然而現(xiàn)在卻統(tǒng)統(tǒng)遠離而不再去親近。那個人自己違犯此七種誓愿后,乃出毗舍離城外,在城外的冢間命終正寢。』佛陀曾告訴善宿說:『愚人!你如不信我所說的話,你就自己去看看,自當會知道此事是否為實在!』」
佛陀告訴梵志說:「有一個時候,善宿比丘曾著衣持缽,進入城內去乞食。乞食后,還出城外,在于空冢之間,看見尼干子在那個地方命終正寢?匆姾,來到我所住之處,頭面禮足,然后坐在于一邊,并不將此事情告訴于我。梵志!當知!我在于那個時候,曾對善宿說:『怎么了?善宿!我從前所預記的尼干子之事,是否如我之語嗎?』回答說:『如是!都如世
尊您所說的!昏笾!當知!我已給善宿比丘顯現(xiàn)神通之證,然而他卻說:『世尊并不為我顯現(xiàn)。』
又有一個時候,我在于冥寧國(末羅),白土之邑之時,那時有一位尼干子,名叫究羅帝(持狗戒的外道,以兩手兩足當為四足而行,而以口就食散在地上之物),他乃住在于白土之邑,為人所宗敬,其名稱乃遠聞,而多得人們的利養(yǎng)。那時,我穿衣持缽,進入城內去乞食,當時善宿比丘乃隨在于我的后面而行。他看見究羅帝尼干子在糞堆上,伏地而以舌舐糠糟。梵志!當知!那時善宿比丘看見這位尼干子伏在于糞堆上,而舐糠糟的情形后,曾作如是之言:『世間的諸有阿羅漢,向于阿羅漢道的人,并沒有能及于此人,這位尼干子,其道乃最為優(yōu)勝!為甚么呢?因為此人的苦行,乃能如是,能除舍其憍慢心,在于糞堆上伏地而舐糠糟啊!』
梵志!這時,我乃旋向右邊而告訴善宿說:『你這愚人啊!怎么可以自稱為是一位釋子呢?』善宿白佛說:『世尊!為甚么緣故稱我為愚人呢?為甚么不可自稱為是一位釋子呢?』佛陀告訴善宿說:『你這愚人!你觀看這位究羅帝蹲在糞堆上,伏食糠糟,你看見后,就作如是之念:諸世間的阿羅漢,以及向于阿羅漢的人,乃以這位究羅帝為最上最尊的了。為甚么呢?因為現(xiàn)在這位究羅帝乃能行苦行,乃能除舍其憍慢心,而蹲在于糞堆上,伏舐糠糟。你是否有此念頭嗎?』他回答我說:『實在的!簧扑拚f聲被佛猜個正著后,又說:『為甚么緣故呢?世尊!為甚么對于阿羅漢所(阿羅漢道)而生嫉妒之心呢?』佛陀告訴愚人說:『我并不是對于阿羅漢所而生起嫉妒之心,為甚么為之對于阿羅漢所而生嫉妒之心呢?你現(xiàn)在為愚人!你說究羅帝為真正的阿羅漢,但是你要曉得!此人在于今后七天,當會腹脹而命終,會生起(轉生)為尸餓鬼道之中,會常苦于饑餓,在其命終之后,會用
葦索(蘆葦之束,之繩),系捆而被抴(拽,引)在于冢間。你如果不信的話,就可以先去對他說!
這時,善宿就往詣究羅帝所住之處,就對他說:『那位沙門瞿曇預記你,說你此后七天當會腹脹而命終,會生起(轉生)在于尸餓鬼之中,死后會被用葦索系抴于冢間!簧扑拚f后又說:『你應當省食(節(jié)食),不可使那些話猜中!昏笾!當知!當時的究羅帝到了滿七天后,真的腹脹而死,就轉生為尸餓鬼中,死后乃以葦索系抴于冢間。那個時候,善宿聽聞佛語后,就屈其手指,而計算日子,計算到七天后,當時的善宿比丘就到了裸形村中,到達后,問那些村人說:『諸位賢者!究羅帝現(xiàn)在在于甚么地方呢?』村人回答說:『已取命終了。』又問說:『患甚么病而命終的呢?』回答說:『患腹脹之病!挥謫栒f:『怎樣殯送(送葬)的呢?』回答說:『乃用葦索捆系,而抴(拽,拋擲,拖拉)在于冢間的!
梵志!這時,善宿聽此語后,就向冢間邁進。在欲到而未到之間,那時,那個死尸,并動其膝腳,忽然間蹲在那里。這時,那位善宿,因此之故,向前而到死尸之處,對死尸說:『究羅帝!你到底是命終了嗎?』死尸回答說:『我已經命終了!挥謫栒f:『你是患甚么病而命終的呢?』死尸回答說:『瞿曇曾經預記我,說七天后會腹脹而命終。我乃如其言,真的至滿七天,就腹脹而命終!簧扑抻謫栒f:『你轉生在甚么道呢?』死尸就回答說:『如那位瞿曇所預記的,當會轉生于尸餓鬼中。我今天生起(轉生)在于尸餓鬼中。』善宿問他說:『你命終之時,是怎樣的殯送(送葬)的呢?』死尸回答說:『瞿曇所預記,說我會被以葦索系捆,而抴引至于冢間。實如瞿曇所說的,我乃被以葦索捆系,而被抴引至于冢間的!贿@時,死尸并對善宿說:『你雖然是出家,然而卻不得善利。瞿曇沙門曾說如此之事,你卻每常不信!徽f此語后,死尸就還臥。
梵志!那時,善宿比丘來到我處,頭面禮足后,坐在于一邊,并不將此事向我報告。我就開口對他說:『如我所預記的,究羅帝是否都那樣嗎?』回答說:『實在的,都如世尊所說的!昏笾!我乃如是的數(shù)數(shù)(常常,每回)為善宿比丘顯現(xiàn)神通證,然而他仍然說:『世尊并不為我顯現(xiàn)神通!弧
佛陀又告訴梵志說:「我于一個時候,在于獼猴池邊的法講堂上,那個時候有一位梵志,名叫波梨子(裸形外道),乃住在于那些地方,為一被人所宗敬,名稱乃遠聞,多有利養(yǎng)的人。他在于毗舍離的大眾當中,曾作如是之言:『沙門瞿曇自稱有智慧,我也是同樣的有智慧。沙門瞿曇自稱有神足(神通),我也同樣的有神足。沙門瞿曇已證得超越道,我也同樣的已證得超越道。我應該和他共現(xiàn)神足,沙門如果顯現(xiàn)其一的話,我當會現(xiàn)二,沙門如現(xiàn)二,我當會現(xiàn)四,沙門如現(xiàn)八的話,
我就現(xiàn)一十六,沙門如現(xiàn)十六的話,我就顯現(xiàn)三十二,沙門如現(xiàn)三十二的話,我就現(xiàn)六十四。隨著那位沙門所現(xiàn)的為多少,我都悉數(shù)會顯現(xiàn)其倍之數(shù)!
梵志!那時,善宿比丘著衣持缽,進入城內去乞食,看見波梨梵志在于大眾當中作如是之說:『沙門瞿曇自稱為有智慧,我也同樣的有智慧;沙門瞿曇自稱有神足,我也同樣的有神足;沙門瞿曇證得超越道,我也同樣的證得超越道。我應當和他共現(xiàn)神足,沙門如現(xiàn)一,我當會現(xiàn)二,沙門如現(xiàn)四,我當會現(xiàn)八,乃至隨著沙門所現(xiàn)為多少,我都悉數(shù)能顯現(xiàn)其一倍之數(shù)!贿@時,善宿比丘乞食后,來到我處,頭面禮足,坐在于一邊,向我說:『我在于早晨,著衣持缽,進入城內去乞食,那個時候聽到毗舍離的波梨子在于大眾當中,作如是之語:沙門瞿曇自稱有大智慧,我也有大智慧,沙門瞿曇自稱有神足,我也有神足,瞿曇如現(xiàn)一的話,我當會現(xiàn)二,乃至隨著瞿曇所現(xiàn)的為多少,我
都盡能顯現(xiàn)其倍!欢季邔⑵涫孪蛭覉蟾。我就對善宿說:『如果那仁波梨子在于大眾當中,不舍棄這些語,不舍棄這些見,不舍棄這些慢,而來至我處的話,是不會有的事。假如他作如是之語而說:我不舍棄此語,不舍棄此見,不舍棄此慢,而到了沙門瞿曇之處的話,他的頭就當會破裂為七分。因此,欲使此人不舍棄此語,不舍棄其見與慢,而能來的話,是不會有的事!
善宿說:『世尊!您要護口(守口業(yè))!如來!您要護口!』佛陀告訴善宿說:『你為甚么緣故而說:世尊應護口!如來應護口呢?』善宿說:『那位波梨子,是一位有大威神,有大德力的人。脫當來的話(假如應當來而來的話,南傳為以變化身而來),是否不會看到世尊之虛言嗎?』佛陀告訴善宿說:『如來所說的,是否有二嗎?』(是否曾經不對嗎?)回答說:『無也!』(不會的)。又告訴善宿說:『如果沒有二言的話,你
為甚么緣故而說:世尊應護口!如來應護口呢?』.善宿白佛說:『世尊為自已知見那位波梨子之事呢?或者是諸天來告訴世尊您的呢?』佛陀說:『我也是自知其事,同時諸天也來告訴我之故而知道的。在此毗舍離城的阿由陀大將(離車族的大將),身壞命終之后,往生于忉利天,他來對我說:波梨梵志子,乃不知羞慚,犯戒妄語,在于毗舍離,于大眾當中作如是的誹謗而說:阿由陀大將身壞命終之后,生起尸鬼中(轉生于尸鬼道)。然而在我身壞命終后,實在是往生于忉利天。波梨子之事,我已預先自知,也是諸天來告訴我之故而知道的。』佛陀并告訴愚人善宿說:『你如不信我之言的話,你就進入毗舍離城,去隨你所到之處,去唱言此事:我食后,當會往詣波梨梵志子之處去。』」
佛陀告訴梵志說:「那位善宿比丘經過其夜,于翌晨,著衣持缽,進入城內去乞食。這時,那位善宿比丘,曾向毗舍離城中的眾多的婆羅門、沙門、梵志們,具說此言而說:『那位波梨梵志子,在于大眾當中,說如是之言:沙門瞿曇有大智慧,我也有大智慧,沙門霍實有大威力,我也有大威力,沙門瞿曇有大神足,我也有大神足;沙門現(xiàn)一,我當會現(xiàn)二,乃至沙門隨所現(xiàn)有多少,我都會顯現(xiàn)其一倍之數(shù)。而現(xiàn)在沙門瞿曇欲往詣于波梨子之處,你們眾人,統(tǒng)統(tǒng)可以往詣其處,去觀察其事。』當時,波梨子梵志在道而行,善宿比丘看見后,就速詣其處,到后,向他說:『您在于毗舍離城內,在大眾當中,曾作如是之言:沙門瞿實有大智慧,我也有大智慧,乃至沙門瞿曇,隨其所現(xiàn)的神足多少,我都盡能顯現(xiàn)其加倍之數(shù)。瞿曇聽此語后,現(xiàn)在欲來到你的地方,你可以趕速歸去!』回答說:『我當會回歸!我當會回歸!』作此語后,尋自惶懼(非常的恐惶),其衣毛都因之而倒豎起來,不敢還回其本處,乃往詣道頭波梨梵志林中,坐在于繩床的上面,愁悶而迷亂。」
佛陀又告訴梵志說:「我于食后,就和眾多的隸車(國內的王族)、沙門、婆羅門、梵志、居士們,一同往詣那位波梨子的住處,到后,都就座而坐。在于其大眾當中,有一位梵志,名叫遮羅,這時,眾人就喚那位遮羅,而對他說:『你到道頭林中,去對波梨子說:現(xiàn)在有眾多的隸車、沙門、婆羅門、梵志、居士,都盡集在于你的林園內。大眾乃共議而說:梵志波梨子在于大眾當中自唱此言:沙門瞿曇有大智慧,乃至瞿曇能現(xiàn)神足多少,我都盡能現(xiàn)出其倍之數(shù)。沙門瞿曇因此之故,來到你的林園之中,你可以來看看!挥谑,遮羅聽到眾人之語后,就往詣道頭林,到后,對波梨子說:『那些眾多的隸車、沙門、婆羅門、梵志、居士們,都盡集在于你的林園,大眾共議而說:梵志波梨子曾經在于大眾當中自唱此言:沙門瞿曇有大的智慧,我也有大的智慧,乃至沙門瞿曇能現(xiàn)神足,隨其顯現(xiàn)多少,我都盡能現(xiàn)出其倍之數(shù)。瞿曇現(xiàn)今在于那個林
中,波梨!現(xiàn)在是否可以回去嗎?』那時,波梨子梵志即回答遮羅說:『當會回去!當會回去!』作此語后,在于繩床上轉側不安(翻來翻去不安定)。那個時候,繩床又著住他的腳,他乃不能得以離開繩床,更何況能行步而至于世尊之處呢?
這時,遮羅向波梨說:『你自己并沒有智慧,但有空聲為言,說甚么當會回去!當會回去!你自己尚且不能離開此繩床,那來的理由能得至于大眾之處呢?』他呵責波梨子后,就回到大眾之處,向大眾說:『我曾經將大眾的意見,去傳達給波梨子。他回答我說:當會回去!當會回去!然而卻在繩床上動轉其身,其床就將其腳挾住,使他不能得以離開其處。他尚且不能離開其繩床,有甚么理由能得來到大眾之前呢?』那個時候,有一位頭摩隸車子(離車族的大臣),曾在眾中坐,就從其座位站起,偏露右臂,長跪叉手,仰白大眾說:『大眾請小待一下!我現(xiàn)在自
往,去帶那個人來!』」
佛陀說:「我在那個時候對頭摩隸車子說:『那個人作如是之語,懷著如是之見,起著如是之慢,而欲使此人到佛所來,是不會有的事。頭摩子!假如你用皮革的繩索,將他重重的系縛,用好多的牛共同挽他,至于他的身碎,他終究都不能舍棄如是之語、如是之見、如是之慢,而來到我所的。如果不信我所說之語的話,你就前往便會知曉!』那個時候,頭摩隸車子,因此之故,就到了那位波梨子之處,到后,對波梨子說:『眾多的隸車、沙門、婆羅門、梵志、居士們,都盡集在于你的林園,大眾共議而說:梵志波梨子曾經在于大眾當中自唱如下之言:沙門瞿曇有大智慧,我也有大智慧,乃至沙門瞿曇能現(xiàn)神足,隨其所現(xiàn)的為多少,我都盡能加倍其數(shù)。瞿曇沙門現(xiàn)在那個林園,你可以回去了!荒菚r,波梨子就回答說:『當會回去的!當會回去的!』作此語后,又在繩床上動轉其身,那個時候,繩床又再度的纏挾其腳,他乃不能自離繩床,何況又能行步至于世尊之處呢?
這時,頭摩乃對波梨子說:『你自沒有智慧,但有空聲為言,說甚么當會回去!當會回去!尚且自己不能離開此繩床,有甚么理由能得至于大眾之所呢?』頭摩又對波梨子說:『諸有智慧的人,乃以譬喻而得以了解的,乃往過去,久遠的往昔之時,有一匹師子獸(獅子)王,在于深林中住。獅子在于清旦,初出窟之時,向四方顧望,奮迅(伸腰抬頭打哈欠)三吼(三次咆吼),然后才游行而去擇肉而食。波梨子!那只獅子獸王,食后就回到樹林,那個時候常有一匹野干,都隨后去食其殘肉,吃至氣力充足后,便會自言而說:那林中的獅子,到底是甚么獸類呢?能勝過于我嗎?我現(xiàn)在寧可獨擅一個林,在清旦之時出窟外,向四方顧望,奮迅(伸腰打哈欠)而吼三聲,然后出去游行,去擇肉而食吧!牠就這樣的隨后獨處在于一林,清且之時出窟外,奮迅而吼三
聲,然后去游行,欲學那獅子之獅子吼,然而卻作野干之鳴。波梨子!你現(xiàn)在也是如是,你蒙佛的維恩,存生于世間,而得人的供養(yǎng),然而現(xiàn)在卻更要和如來共同競爭!划敃r,頭摩子,也用偈去責數(shù)他而說:
野干稱師子自謂為獸王欲作師子吼還出野干聲
獨處于空林自謂為獸王欲作師子吼還出野干聲
跪地求穴鼠穿冢覓死尸欲作師子吼還出野干聲
(野干〔似狐而小,如狗群行,夜間鳴聲如狼,身為青黃色〕,卻自稱是獅子,自己說牠為獸中之王〔獅子為獸王〕。雖然欲作獅子之吼,卻還而鳴出野干的聲音。獨處于空林中,自己稱謂自己為獸王,雖然欲作獅子之吼,卻還而鳴出野干的聲音。跪在地上而欲求得穴倉鼠,穿破墓冢,而覓死尸。欲學作獅子之吼,還而鳴出野干的聲音。)
頭摩子說偈后,又告訴他說:『你也是如是,蒙佛的恩力,而存生于世間,而得人的供養(yǎng),現(xiàn)在卻更要和如來共為競爭!划敃r,那位頭摩子用四種喻,當面呵責后,還詣大眾(回來見大眾),回答大眾說:『我將眾人之聲去傳達,去叫那位波梨子回來,他曾經回答我說:當會回去!當會回去!然后就在于繩床上動轉其身體,繩床即把他的腳挾住而不能得以離開。他尚且不能自離繩床,有甚么理由能得來到這里和大眾說話呢?』那時,世尊告訴頭摩子說:『我剛才曾經對你說過,欲使此人來到佛所,是沒有這道理的。假如你用皮革之繩,重重的把他系縛,用群牛去共同挽引他,挽至于其身碎壞,他也終究不肯舍棄如是之語、如是之見、如是之慢,而來到我所的!昏笾!當時,我就和那些大眾說種種之法,示教利喜他們,在那大眾當中,三獅子吼(如獅子之咆吼三聲),然后身升虛空,還回我的本處去!
佛陀又告訴梵志說:「或者有沙門、婆羅門說:『一切世間,均為是梵自在天(指外道所說的創(chuàng)造主。所謂天地萬事萬物均由其所造立的。)所創(chuàng)造的!晃揖蛦査麄冋f:『一切世間,實在是梵自在天所創(chuàng)造的嗎?』他們卻不能回答我,還問我而說:『瞿曇!此事為如何呢?』我就回答他們說:『或者在于此世間初壞敗之時,有其余的眾生,其生命已盡,其行也已盡,就從光音天(色界二禪天)命終,乃更生至于其余的空梵處(空虛的梵宮),在那個地方生起愛念,生起樂著之心,又欲使其余的眾生來生于此處。其余的眾生,其命盡、行盡,而又生于那個地方。這時,那位眾生就自作如是之念:我現(xiàn)在是大梵王,是忽然而有的,并沒有眾生能作我者。我乃能盡達諸義所趣(究盡真理),在于千世界中最得自在,能作也能化,為微妙第一,是為人的父母。我先在于此處,為獨一而無侶,由于我的神力之故,才會有了這些眾生,我乃創(chuàng)作這些
眾生的。那些其余的眾生,也是如是的順從于我,都稱我為梵王,知道我乃忽然而有,為盡達于諸義,在于千世界里,乃最得自在,能作能化,微妙第一,為人的父母,首先有其一位,后來才有我們,一切都是這位大梵王化作我們的。那些諸眾生,都隨著其壽終而來生于此間。他們后來漸漸的長大,而剃除須發(fā),而穿服三法衣(內衣、外衣、大衣,為出家人必具的三種袈裟),而出家去學道。他用功而至于入定意三昧(定心三昧,體驗此三昧),隨著其三昧心,(于入定心),而憶起本所生(先前所轉生的一切),他乃作如是之語而說:這位大梵天乃忽然而有,并沒有作者,能盡達諸義,在于千世界里,最得自在,能作能化,微妙第一,為人的父母。那位大梵天乃常住而不移,為不變易之法,我們?yōu)殍筇焖?是為無常的,乃不得久住的,為有變易之法!幌袢缡堑,梵志!那些沙門、婆羅門,乃由于此義之故,都各言那位梵自在
天創(chuàng)造此世界的。梵志!造此世界的事,并不是他所能及的,唯有佛陀始能知道。又超過此事,佛陀也能盡知。雖然知道,也不會著于苦、集、滅、味、過、出要等,都能如實而知。以平等觀,而無余解脫(無余為無余惑,為沒有余依之身,解脫為離開惑業(yè)的系縛),名叫如來!
佛陀又告訴梵志說:「或者有沙門、婆羅門曾作如是之言:『戲笑懈怠就是眾生的開始(古傳世界的起源之一為耽戲)。』我問他們說:『為甚么你們真的說,戲笑懈怠就是眾生的開始呢?』他們不能回答我,反而問我而說:『瞿曇!此事為如何呢?』當時我就回答說:『或者有光音天的眾生(二禪天)喜樂于戲笑懈怠,在其身壞命終之時,來生此世間,漸漸的長大后,剃除須發(fā),服三法衣,去出家學道。后來用功,便人于心定三昧,以三昧之力,而知道其本所生處,便作如是之言:那些其余的眾生,不喜樂于戲笑,就常在于其處,永住而不變。由于我們之數(shù)喜戲笑,致于有這種無常,為有變易之法!幌袢缡堑,梵志!那些沙門、婆羅門,乃由于此緣故,而說:戲笑就是眾生的開始。像如是等事,佛陀都能盡知,超過于這些事,也是盡知,雖然知道,也不會執(zhí)著,已經不會著于苦、集、滅、味、過、出要,能如實而知,已為平等觀,為無余解脫,就名叫做如來!
佛陀又告訴梵志說:「或者有沙門、婆羅門說:『失意就是眾生之開始!晃揖蛯λf:『你們實在說:失意就是眾生的開始嗎?』他們不能回答我,反而問我說:『瞿曇!此事為如何呢?』我就對他們說:『或者有眾生,展轉而相看后,便會失意(心穢),由是而命終之后,來生于此世間,漸漸的長大后,剃除須發(fā),服三法衣,而出家去修道,便入于心定三昧,以三昧之力,而識知其本所生之事。便作如是之言:如那些眾生,以不展轉相看,不失意之故,常住而不變,我們乃于彼而數(shù)數(shù)(每每)相看之后,便會失意,
致于如此的無常,為變易之法!幌袢缡堑,梵志!那些沙門、婆羅門,乃由于此緣故,而說失意就是眾生的開始。像如此之事,唯佛知道,超過此事,也能知道,知道后,而不著于苦、集、滅、味、過、出要,能如實而知道。已平等觀,而無余解脫之故,名叫如來。」
佛陀又告訴梵志說:「或者有沙門、婆羅門說:『我們乃無因而出(而生)的。』我對他們說:『你們實在說過:本來并沒有因,而出(而生)的嗎?』他們不能回答我,反而來問我,我那時就回答說:『或者有眾生,無想無知,如那些眾生起想時,就便會命終,而來生于此世間,漸漸的長大后,乃剃除須發(fā),服三法衣,出家去修道,然后,便入于心定三昧,以三昧之力,而識知其本所生,便作如是之言:我本來并沒有,現(xiàn)在忽然為有。此世間本來是沒有的,現(xiàn)在為有,這就是實在的,其余之說,均為是虛妄的!幌袢缡堑,梵志!沙門、婆羅門,乃以此因緣之故,而說無因而出生,這事唯有佛陀知道,超過這事情也會知道,知道后并不執(zhí)著那些苦、集、滅、味、過、出要,都能如實而知;已為平等觀,已為無余解脫,故名叫如來。」
佛陀又告訴梵志說:「我所說的就是如是,或者有沙門、婆羅門在于屏處誹謗我而說:『沙門瞿曇自稱其弟子入于凈解脫(惟凈解脫,對于障盡而解脫,而說其相反的眾生的本性清凈,而沒有污染之義),而成就凈行。不過只偏知清凈,而不能遍知清凈。』然而我并不作像他們所說的那些話,說甚么:『我的弟子入于凈解脫,成就凈行。然而他只偏知清凈,而不能遍知清凈!昏笾!我自己乃作如是之言的:『我的弟子入于凈解脫,而成就凈行。他乃知道清凈,知道一切遍凈的!弧
這時,梵志白佛說:「他們不能得善利,而毀謗沙門瞿曇而說:『沙門自己說:我的弟子入于凈解脫,而成就凈行。
他雖知清凈,卻不能遍知清凈!蝗欢雷鸩⒉蛔魅缡侵Z,世尊乃自言:『我的弟子入凈解脫,而成就凈行。他已知清凈,已知一切遍凈!弧褂职追鹫f:「我也當會入于此凈解脫,而成就凈行,而遍知一切!
佛陀告訴梵志說:「你欲入于凈解脫,那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因為你乃見異、忍異、行異(見解、忍耐-耐住于法,行動,均為邪異),這樣的欲依此余見(不正之見)而入凈解脫之事,乃為難以得到的,唯使你能喜好愛樂佛法,其心并不斷絕的話,就能在于長夜,常得安樂的。」
那時,房伽婆梵志聽佛所說,乃歡喜奉行!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2
- 大般若經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一卷
- 心經的人生智慧—《心經》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6
- 心經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5
- 心經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