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增一經
(十一)增一經{九}
大意:
此經是以佛說的方式,以法相之分類法,而依1.成法,2.修法,3.覺法,4.滅法,5.證法,各增一至十之增一之法,而其法相的內容,即和十上經并沒有甚么差別。
大意:本經和眾集經,乃至十上經,都出自于同一原典之感。唯以佛陀所說為其異處。內容同為是法相的分類法。如依(1)成法,(2)修法,(3)覺法,(4)滅法,(5)證法等,皆由一法而增一法,乃至增至于十法。和十上經大同小異。
像如是的經教,乃結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為舍衛(wèi)城,以城為國之名)的祇樹給孤獨園(本為祇陀太子所有的林園〔地上林木,由他所捐,故為祇樹〕。哀恤孤危之人而有名的給孤獨長者,信佛而購其地,而建精舍奉佛及僧的道場,故為給孤獨園),和大比丘眾,一千二百五十人都俱在。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我要為你們說微妙之法,上中下言(始終一貫)均為是真正的,義與味,都為清凈,梵行都具足,所謂一增法是。你們要注意的聽!聽后要善思念它,當會為你們講說!
這時,諸比丘們都受教而聽佛的教言。佛陀乃告訴諸比丘們說:「我要講的一增法是甚么呢?一增法就是所謂一成法、一修法、一覺法、一滅法、一證法。甚么叫做一成法呢?所謂不舍善法是。甚么叫做一修法呢?所謂常自念身是。甚么叫做一覺法呢?所謂有漏之感觸是。甚么叫做一滅法呢?所謂有我慢是。甚么叫做一證法呢?所謂無礙心解脫是。
又有二成法、二修法、二覺法、二滅法、二證法。甚么叫做二成法呢?所謂1.知慚,2.知愧是。甚么叫做二修法呢?所謂1.止(定),與2.觀(慧)是。甚么叫做二覺法呢?所謂1.名(心)與2.色(物體)是。甚么叫做二滅法呢?所謂1.無明,2.有愛是。甚么叫做二證法呢?所謂1.明,與2.解脫是。
又有三成法、三修法、三覺法、三滅法、三證法。甚么叫做三成法呢?第一就是親近善友,第二就是耳聞法音,第三就是法法成就。甚么叫做三修法呢?所謂三種的三昧(正定):1.空三昧,2.無相三昧,3.無作三昧。甚么叫做三覺法呢?所謂三受:1.苦受,2.樂受,3.不苦不樂受(舍受)。甚么叫做三滅法呢?所謂三愛:1.欲愛,2.有愛,3.無有愛。甚么叫做三證法呢?所謂三明:1.宿命智,2.天眼智,3.漏盡智。
又有四成法、四修法、四覺法、四滅法、四證法。甚么叫做四成法呢?第一就是住于中國,第二就是親近善友,第三就是自謹慎,第四就是宿植善本。甚么叫做四修法呢?所謂住于四念處:1.比丘對于內身之身觀(觀察身為不凈之物),精勤而不懈怠,憶念而不忘,而舍棄對于世間之貪愛。其次也須作外身之身觀(觀察自身以外的一切色相為不凈),要精勤而不懈,憶念而不忘,而舍棄對于世間的貪。更須作內外身之身觀(觀察自身與身外之物均為是不凈),要精勤不懈,憶念不忘,而舍棄對于世間的貪愛:對于2.受,3.意,4.法之觀察也是同樣的道理。(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均由內身,而外身,而內外身去觀察)。甚么叫做四覺法呢?所謂四食:1.摶食,2.觸食,3.念食,4.識食。甚么叫做四滅法呢?所謂四受(四法攝受,對于苦行與樂行,而將其苦樂之報,分為四組的)。1.欲受(欲取,于欲界而緣五欲而起者),2.我受(我語取,我語為內身,依此內身而說我,故名),3.戒受(戒禁取,緣于戒禁-非道計為道,為圣道之怨),4.見受(見取,見即取,以自己之知而執(zhí)自見為是,而受)。甚么叫做四證法呢?所謂四沙門果:1.須陀洹果(入流,初果),2.斯陀含果(一來,二果),3.阿那含果(不還,三果),4.阿羅漢果(無生、應供,四果阿羅漢)。
又有五成法、五修法、五覺法、五滅法、五證法。甚么叫做五成法呢?所謂五滅盡支(五種得涅槃而滅盡苦之道的要件):第一就是信佛為如來、至真,十號都具足。第二就是無病,而身常安隱。第三就是質直而沒有諛諂,而直趣于如來的涅槃的徑路。第四為專心不亂,諷誦不忘。第五為善于觀察法之起滅,以賢圣之行,而盡于苦本。甚么叫做五修法呢?所謂五根:1.信根,2.精進根,3.念根,4.定根,5.慧根。甚么叫做五覺法呢?所謂五受陰:1.色受陰,2.受受陰,3.想受陰,4.行受陰,5.識受陰。甚么叫做五滅法呢?所謂五蓋:1.貪欲蓋,2.瞋恚蓋,3.睡眠蓋,4.掉戲蓋,5.疑蓋。甚么叫做五證法呢?所謂五無學聚:1.無學戒聚,2.無學定聚,3.無學慧聚,4.無學解脫聚,5.無學解脫知見聚(以上乃以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之五種法蘊為無學之法聚-成就無學果所需的五分法)。
又有六成法、六修法、六覺法、六滅法、六證法。甚么叫做六成法呢?所謂六重法(六種可敬重之法)。如果一位比丘,能修學六重法的話,就會可敬可重,而和合于眾,不會有諍訟,獨行而沒有雜亂。那六種呢?于是,比丘,其1.身常行慈,以及修學梵行,而住于仁愛之心的話,就名叫做重法,為可敬可重,和合于大眾,而沒有諍訟,獨行而沒有雜亂。其次,比丘!2.口行慈,3.意行慈,以自己的供養(yǎng)物,以及缽中有余之物,4.給與人共享(利養(yǎng))而不懷有彼此人我之心。其次,比丘!對于圣者所行之5.戒,不犯不毀,而沒有染污,為智者所稱譽,善于具足持戒,成就賢圣的出要,平等而盡于苦,而6.正見,以及諸梵行,就名叫做重法,為可敬可重,而和合于眾,而沒有諍訟,獨行而不雜亂。甚么叫做六修法呢?所謂六念:1.佛念,2.法念,3.僧念,4.戒念,5.施念,6.天念。甚么叫做六覺法呢?所謂六內入:1.眼入,2.耳入,3.鼻入,4.舌入,5.身入,6.意入。甚么叫做六滅法呢?所謂六愛:1.色愛,2.聲愛,3.香愛,4.味愛,5.觸愛,6.法愛。甚么叫做六證法呢?所謂六神通:第一為神足通證,第二為天耳通證,第三為知他心通證,第四為宿命通證,第五為天眼通證,第六為漏盡通證。
又有七成法、七修法、七覺法、七滅法、七證法。甚么叫做七成法呢?所謂七財(七種得法之財富):1.信財,2.戒財,3.慚財,4.愧財,5.聞財,6.施財,7.慧財,就叫做七財。甚么叫做七修法呢?所謂七覺意(七菩提分):于是,比丘!修習1.念覺意,乃依于無欲,依于寂滅,依于遠離,而2.修法(擇法分),修學3.精進,4.修喜,5.修猗(輕安),6.修定,7.修舍(行舍),乃依于無欲,依于寂滅,依于遠離。甚么叫做七覺法呢?所謂七識住處(長養(yǎng)其識,而將其住處分為七類):如有一類的眾生,1.具有若干不同的身,也具有了若干不同之想,為天的一部分,以及人類,這就是初識住。2.又有眾生,為若干種之身,而同為一想的,就是梵光音天最初生時(初禪)是。這就是第二識住。3.又有眾生,同為一身之形,而卻有不同的若干種之想,就是光音天(二禪天),這就是第三識住。4.又有眾生,為一身,也為同一想,就是遍凈天是(三禪天),這是第四識住處。5.又
有眾生,為空處而住(空無邊處),這是第五識住。6.或者為識處住(識無邊處),這是第六識住。7.或者為不用處(無所有處),這是第七識住。
甚么叫做七滅法呢?所謂七使法(使為煩瑙,有七種煩惱使人不得自在解脫之法):1.欲愛使,2.有愛使,3.見使,4.慢使,5.瞋恚使,6.無明使,7.疑使。甚么叫做七證法呢?為七漏盡之力(漏也是煩惱,漏盡就是滅盡煩惱之義。1.苦、集、滅、味、過之出要-超出苦樂之道的四諦之知見。2.欲的知見。3.貪嫉惡不善之法之不漏不起。4.四念處之修習。5.五根、五力〔信、勤、念、定、慧之根與力〕之修行。6.七覺意-七菩提分之修行。7.八圣道之修行。):于是,1.漏盡的比丘。對于一切諸苦、集、滅、味、過之出要,都如實而知見,2.觀欲有如火坑,也像刀劍,知欲而見欲,不貪于欲,心不住于欲。3.就中又善觀察,如實而得知,如實而得見后,對于世間的貪淫、惡不善之法,則不起不漏,而4.修學四念處,多修而多行,對于5.五根、五力(信、勤、念、定、慧之根與力),以及6.七覺意(七菩提分),和7.賢圣的八道(八圣道),都多修而多行。
又有八成法、八修法、八覺法、八滅法、八證法。甚么叫做八成法呢?所謂八因緣,未得梵行而得智,得梵行后,其智增多。那八種呢?1.像如是的比丘,依世尊而住,或者依師長而住,或者依有智慧的梵行者而住,而生慚愧之心,有愛有敬,這就是初因緣,為未得梵行而得智,得梵行后,智慧則增多。2.又次,依世尊而住,隨時請問世尊:『此法是甚么意義,是趣于甚么地方呢?』世尊或尊長就會為你開演深義,這就是第二因緣。3.既聽法后,身心都會樂于靜,這就是第三因緣。4.不會作那些遮道的無益的雜論,他如到了大眾當中,或者是自說法,或者請他人說法,都仍然不會舍棄賢圣的默然,這就是第四因緣。5.多聞而廣博,守持而
不忘,對于那些深奧的諸法,上中下(始終)皆善的,義味誠諦,梵行具足的道理,聽后能入于心,見而不流動,這就是第五因緣。6.修習精勤,滅不善之行,善行都日增,勉力而堪任,而不舍斯法,這就是第六因緣。7.又用智慧,而知起滅之法,圣賢所趣的,而能盡苦際,這就是第七因緣。8.又觀察五受陰之生相、滅相,而知此為色,為色之集、為色之滅;此為受,為想,為行,為識,為受想行識之集、受想行識之滅等,這就是第八因緣,是未得梵行,而有智,已得梵行,而智慧增多。甚么叫做八修法呢?所謂賢圣八道:1.正見,2.正志(正思惟),3.正語,4.正業(yè),5.正命,6.正方便,7.正念,8.正定。甚么叫做八覺法呢?所謂世間的八法:1.利,2.衰,3.毀,4.譽,5.稱,6.譏,7.苦,8.樂。甚么叫做八滅法呢?所謂八邪:1.邪見,2.邪志(邪思惟),3.邪語,4.邪業(yè),5.邪命,6.邪方便,7.邪念,8.邪定。甚么叫做八證法呢?所謂八解脫:1.色觀色(肉身有色想,觀外色解脫。在于內身有色想之貪,為除此貪,而觀外之不凈之青瘀等之色,使貪不起),就是第一解脫。2.內無色想,外觀色(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于內身無色想之貪,雖已除了,而想使更堅牢,而觀外之不凈的青瘀等之色,而使不起貪。)就是第二解脫。3.凈解脫(凈解脫身作證具足住。觀凈色使貪不起,名叫凈解脫,將此凈解脫于身口證得,具足圓滿,住于定,名叫身作證具足住),是第三解脫。4.度色想,滅瞋恚想,而住于空處(空無邊處解脫),就是第四解脫。5.度空處,而住于識處(識無邊處解脫),就是第五解脫。6.度識處,而住于不用處(無所有處解脫),就是第六解脫。7.度不用處,住于有想無想處(非想非非想處解脫),就是第七解脫(以上自4.至7.之四解脫,都因各各都能棄舍下地之貪,故名解脫)。8.度有想無想處,而住于想知滅(滅受想定解脫身作證具足住,此為滅盡定,是厭受想等之心,永住于無心,故名解脫),就是第八解脫。
又有九成法、九修法、九覺法、九滅法、九證法。甚么叫做九成法呢?所謂九凈滅支法(九種清凈勤支):1.戒凈滅支,2.心凈滅支,3.見凈滅支,4.度疑凈滅支,5.分別凈滅支,6.道凈滅支,7.除凈滅支,8.無欲凈滅支,9.解脫凈滅支。甚么叫做九修法呢?所謂九喜本(九種正思惟根法):第一為喜,第二為愛,第三為悅,第四為樂,第五為定,第六為如實知,第七為除舍,第八為無欲,第九為解脫。甚么叫做九覺法呢?所謂九眾生居(九類人天眾生所居住之處):1.或者有一類眾生,有了若干種不同身份,而有了若干種不同之想。如天的一部份,以及人類是,這是初眾生居。2.或者有眾生,有若干種的身份,而同為一個想的,就是梵光音天最初生時(初禪天),這就是第二眾生居。3.或者有眾生同為一種身,而有了若干種不同之想,為光音天(二禪天)
是,這就是第三眾生居。4.或者有眾生,同為一類身,也同為一個想,為遍凈天(第三禪天)是,這就是第四眾生居。5.或者有眾生,為無想無所覺知(在四禪里另出),為無想天是,這就是第五眾生居。6.又有眾生,為空處住(住在于無色界之一的空無邊處),這就是第六眾生居。7.又有眾生,為識處住(住于識無邊處),這就是第七眾生居。8.又有眾生,在于不用處而住(住于無所有處),這就是第八眾生居。9.又有眾生,住于有想無想處(非有想非無想處天),這就是第九眾生居。甚么叫做九滅法呢?所謂九愛本(九種愛根法):由于1.愛,而有2.求,由于求,而有3.利,由于利,而有4.用,由于用,而有5.欲,由于欲,而有6.著,由于著,而有7.嫉,由于嫉,而有8.守,由于守,而有9.護。甚么叫做九證法呢?所謂九盡(九種相繼之滅盡):1.如入初禪時,則聲刺會滅盡(離生喜樂地)。2.入于第二禪時,則覺觀(尋伺)刺會滅(定生喜樂地)。3.入于第三禪時,則喜刺會滅(離喜妙樂地)。4.入于第四禪時,則出入息刺會滅(舍念清凈地)。5.入于空處時,則色想刺會滅(空無邊處)。6.入于識處時,則空想刺會滅(識無邊處)。7.入于不用處時,則識想刺會滅(無所有處)。8.入于有想無想處時,則不用想刺會滅(非想非非想處)。9.入于滅盡定時,則想受刺會滅盡。
又有十成法、十修法、十覺法、十滅法、十證法。甚么叫做十成法呢?所謂十救法:1.第一就是比丘具足了二百五十戒,威儀都具足,見有小罪業(yè),都會生大怖畏,平等而學戒(大小罪都不敢作,都平等持戒),心并沒有傾于邪念,第二就是得善知識。第三就是其言語都中正,多所堪忍。第四就是好求善法,分布與人而不悋惜。第五就是諸梵行人有所施設的話,就輒往(常往)去佐助,協(xié)助后也不以為勞,那些難為的都能為,也教人去為(作)。第六就是多聞,一旦聽聞后,便能受持,未曾有忘棄。第七就是精勤,而滅不善之法,而增長善法。第八就是常自專念,并沒有他想,而能憶本善之行,有如在于目前那樣:第九就是智慧成就,觀法之生滅,以賢圣之律,去斷除其苦本。第十就是樂于閑居(獨自在靜寂之處),專念而思惟,在于禪定中間,沒有一些調戲之事。
甚么叫做十修法呢?所謂十正行(八正道加正解脫與正智):1.正見,2.Q正志(正思惟),3.正語,4.正業(yè),5.正命,6.正方便,7.正念,8.正定,9.正解脫,10.正智。甚么叫做十覺法呢?所謂十色入(十處,將內外十二處當中之意與法除外之其余的十處,則五根五境):1.眼入,2.耳入,3.鼻入,4.舌入,5.身入,6.色入,7.聲入,8.香入,9.味入,10.觸入。甚么叫做十滅法呢?所謂十邪行:1.邪見,2.邪志(邪思惟),3.邪語,4.邪業(yè), 5.邪命,6.邪方便,7.邪念,8.邪定,9.邪解脫,10.邪智。甚么叫做十證法呢?所謂十無學法(佛弟子的果位中,前三果為有學,第四果之阿羅漢為無學。由于學道圓滿,更無有學之法。故無學法就是指阿羅漢道):1.無學正見,2.無學正志,3.無學正語,4.無學正業(yè),5.無學正命,6.無學正方便,7.無學正念,8.無學正定,9.無學正解脫,10.無學正智。諸比丘們!這名叫做一增法,我現(xiàn)在為你們闡說如是之法,你們也應該精勤去奉行!諸比丘們!你們應該要在閑居樹下空寂之處,去精勤坐禪,不可以自我放恣,F(xiàn)在如果不努力的話,后悔有甚么益處呢?這就是我的教訓,要勤于受持!」
那時,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九完。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2
- 大般若經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一卷
- 心經的人生智慧—《心經》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6
- 心經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5
- 心經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