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選集 二十一、受
二十一、 受
>
第729 (466) 經﹙中p189﹚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尊者羅睺羅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云何知、云何見,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得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系著、使」?佛告羅睺羅:「有三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此三受,何因?何集?何生?何轉?謂此三受,觸因,觸集,觸生,觸轉。彼彼觸因,彼彼受生,若彼彼觸滅,彼彼受亦滅、止、清涼、沒。如是知、如是見,我此識及外境界一切相,得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系著、使」。佛說此經已,尊者羅睺羅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733 (470) 經﹙中p193﹚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愚癡無聞凡夫,生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多聞圣弟子,亦生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諸比丘!凡夫、圣人,有何差別」?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善哉世尊!唯愿廣說,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佛告諸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諸比丘!愚癡無聞凡夫,身觸生諸受,增諸苦痛,乃至奪命,愁憂稱怨,啼哭號呼,心生狂亂。當于爾時,增長二受:若身受,若心受。譬如士夫身被雙毒箭,極生苦痛,愚癡無聞凡夫,亦復如是、增長二受──身受、心受,極生苦痛。所以者何?以彼愚癡無聞凡夫不了知故,于諸五欲生樂受觸,受五欲樂,受五欲樂故,為貪使所使?嗍苡|故,則生瞋恚,生瞋恚故,為恚使所使。于此二受,若集、若滅、若味、若患、若離不如實知,不如實知故,生不苦不樂受,為癡使所使。為樂受所系終不離,苦受所系終不離,不苦不樂受所系終不離。云何系?謂為貪、恚、癡所系,為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所系。多聞圣弟子,身觸生苦受,大苦逼迫,乃至奪命,不起憂悲稱怨,啼哭號呼,心亂發(fā)狂。當于爾時,唯生一受,所謂身受,不生心受。譬如士夫被一毒箭,不被第二毒箭。當于爾時,唯生一受,所謂身受,不生心受。為樂受觸,不染欲樂,不染欲樂故,于彼樂受、貪使不使;于苦觸受,不生瞋恚,不生瞋恚故,恚使不使。于彼二使,集、滅、味、患、離如實知,如實知故,不苦不樂受、癡使不使。于彼樂受解脫不系,苦受,不苦不樂受解脫不系。于何不系?謂貪、恚、癡不系,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不系」。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多聞于苦、樂,非不受覺知,彼于凡夫人,其實大有間。
樂受不放逸,苦觸不增憂,苦、樂二俱舍,不順亦不違。
比丘勤方便,正智不傾動,于此一切受,黠慧能了知。
了知諸受故,現(xiàn)法盡諸漏,身死不墮數(shù),永處般涅槃」。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736 (473 )經﹙中p198﹚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有異比丘,獨一靜處禪思,念言:世尊說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又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此有何義?是比丘作是念已,從禪起,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于靜處禪思念言:世尊說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又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此有何義」?佛告比丘:「我以一切行無常故,一切諸行變易法故,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知諸行無常,皆是變易法,故說受悉苦,正覺之所知。
比丘勤方便,正智不傾動,于諸一切受,黠慧能了知。
悉知諸受已,現(xiàn)法盡諸漏,身死不墮數(shù),永處般涅槃」。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730 (467) 經﹙中p190﹚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尊者羅睺羅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云何知、云何見,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得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系著、使」?佛告羅睺羅:「有三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觀于樂受而作苦想,觀于苦受作劍刺想,觀不苦不樂受作無常想。若彼比丘觀于樂受而作苦想,觀于苦受作劍刺想,觀不苦不樂受作無常滅想者,是名正見」。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觀樂作苦想,苦受同劍刺,于不苦不樂,修無常滅想。
是則為比丘,正見成就者,寂滅安樂道,住于最后邊,
永離諸煩惱,摧伏眾魔軍」。
佛說此經已,尊者羅睺羅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737 (474 )經﹙中p198﹚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尊者阿難獨一靜處禪思,念言:世尊說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又復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此有何義?作是念已,從禪起,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獨一靜處禪思,念言:如世尊說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又說一切諸受悉皆是苦,此有何義」?佛告阿難:「我以一切行無常故,一切行變易法故,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又復阿難!我以諸行漸次寂滅故說;以諸行漸次止息故說,一切諸受悉皆是苦」。阿難白佛言:「云何世尊以諸受漸次寂滅故說」?佛告阿難:「初禪正受時,言語寂滅;第二禪正受時,覺、觀寂滅;第三禪正受時,喜心寂滅;第四禪正受時,出、入息寂滅;空入處正受時,色想寂滅;識入處正受時,空入處想寂滅;無所有入處正受時,識入處想寂滅;非想非非想入處正受時,無所有入處想寂滅;想受滅正受時,想、受寂滅;是名漸次諸行寂滅」。阿難白佛言:「世尊!云何漸次諸行止息」?佛告阿難:「初禪正受時,言語止息;二禪正受時,覺、觀止息;三禪正受時,喜心止息;四禪正受時,出、入息止息;空入處正受時,色想止息;識入處正受時,空入處想止息;無所有入處正受時,識入處想止息;非想非非想入處正受時,無所有入處想止息;想受滅正受時,想、受止息:是名漸次諸行止息」。阿難白佛:「世尊是名漸次諸行止息」。佛告阿難:「復有勝止息,奇特止息,上止息,無上止息;如是止息,于余止息無過上者」。阿難白佛:「何等為勝止息,奇特止息,上止息,無上止息,諸余止息無過上者」?佛告阿難:「于貪欲心不樂、解脫,恚、癡心不樂、解脫,是名勝止息,奇特止息,上止息,無上止息,諸余止息無過上者」。佛說此經已,尊者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745 (476 )經﹙中p20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有異比丘獨一靜處禪思,如是觀察諸受:云何受?云何受集?云何受滅?云何受集道跡?云何受滅道跡?云何受味?云何受患?云何受離?時彼比丘從禪覺已,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獨一靜處禪思,觀察諸受:云何為受?云何受集?云何受滅?云何受集道跡?云何受滅道跡?云何受味?云何受患?云何受離」?佛告比丘:「有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觸集是受集;觸滅是受滅;若于受愛樂、贊嘆、染著、堅住,是名受集道跡;若于受不愛樂、贊嘆、染著、堅住,是名受滅道跡;若受因緣生樂喜,是名受味;若受無常變易法,是名受患;若于受斷欲貪,越欲貪,是名受離」。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752 (482 )經﹙中p207﹚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夏安居時、爾時、給孤獨長者來詣佛所,稽首禮足,卻坐一面。佛為說法,示敎、照喜,說種種法。示敎、照喜已,從座起,整衣服,為佛作禮,合掌白佛言:「唯愿世尊與諸大眾,受我三月請──衣被、飲食、應病湯藥」。爾時、世尊默然而許。時給孤獨長者知佛默然受請已,從座起去,還歸自家。過三月已,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佛告給孤獨長者:「善哉長者!三月供養(yǎng)衣被、飲食、應病湯藥。汝以莊嚴凈治上道,于未來世當獲安樂果報。然汝今莫得默然樂受此法,汝當精勤,時時學遠離,喜樂具足身作證」。時給孤獨長者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而去。
爾時、尊者舍利弗于眾中坐,知給孤獨長者去已,白佛言:「奇哉世尊!善為給孤獨長者說法!善勸勵給孤獨長者言:汝已三月具足供養(yǎng)如來大眾中,凈治上道,于未來世當受樂報。汝莫默然樂著此福,汝當時時學遠離,喜樂具足身作證。世尊!若使圣弟子,學遠離,喜樂具足身作證,得遠離五法,修滿五法。云何遠離五法?謂斷欲所長養(yǎng)喜,斷欲所長養(yǎng)憂,斷欲所長養(yǎng)舍,斷不善所長養(yǎng)喜,斷不善所長養(yǎng)憂,是名五法遠離。云何修滿五法?謂隨喜,歡喜,猗息,樂,一心」。佛告舍利弗:「如是,如是!若圣弟子修學遠離,喜樂具足身作證,遠離五法,修滿五法」。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1251(1152)經﹙下p113﹚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年少賓耆迦婆羅門,來詣佛所,于世尊面前,作粗惡不善語,瞋罵呵責。爾時、世尊告年少賓耆迦:「若于一時吉星之日,汝當會諸宗親眷屬耶」?賓耆白佛:「如是,瞿曇」!佛告賓耆:「若汝宗親不受食者,當如之何」?賓耆白佛:「不受食者,食還屬我」。佛告賓耆:「汝亦如是,如來面前作粗惡不善語,罵辱呵責,我竟不受,如此罵者,應當屬誰」?賓耆白佛:「如是,瞿曇!彼雖不受,且以相贈,則便是與」。佛告賓耆:「如是不名更相贈遺,何得便為相與」?賓耆白佛:「云何名為更相贈遺,名為相與?云何名不更相贈遺,不名相與」?佛告賓耆:「若當如是罵則報罵,瞋則報瞋,打則報打,斗則報斗,名相贈遺,名為相與。若復賓耆!罵不報罵,瞋不報瞋,打不報打,鬪不報鬪,若如是者非相贈遺,不名相與」。賓耆白佛:「瞿曇!我聞古昔婆羅門長老宿重、行道大師所說:如來、應、等正覺,面前罵辱,瞋恚呵責,不瞋、不怒,而今瞿曇有瞋恚耶」?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無瞋何有瞋!正命以調伏,正智心解脫,慧者無有瞋。
以瞋報瞋者,是則為惡人,不以瞋報瞋,臨敵伏難伏」。
不瞋勝于瞋,三偈如前說。
爾時、年少賓耆白佛言:「悔過,瞿曇!如愚、如癡,不辯、不善,而于沙門瞿曇面前,粗惡不善語,瞋罵呵責」。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第13310 (969 )經﹙下p667﹚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有長爪外道出家,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我一切見不忍」。佛告火種:「汝言一切見不忍者,此見亦不忍耶」?長爪外道言:「向言一切見不忍者,此見亦不忍」。佛告火種:「如是知、如是見,此見則已斷、已舍、已離,余見更不相續(xù),不起、不生;鸱N!多人與汝所見同,多人作如是見、如是說,汝亦與彼相似。火種!若諸沙門、婆羅門,舍此等見,余見不起,是等沙門、婆羅門,世間亦少少耳;鸱N!依三種見。何等為三?有一如是見、如是說:我一切忍。復次、有一如是見、如是說:我一切不忍。復次、有一如是見、如是說:我于一忍一不忍。火種!若言一切忍者,此見與貪俱生非不貪,與恚俱生非不恚,與癡俱生非不癡,系不離系,煩惱非清凈,樂、取、染著生。若如是見,我一切不忍,此見非貪俱,非恚俱,非癡俱,清凈非煩惱,離系非系,不樂、不取、不著生;鸱N!若如是見,我一忍一不忍,彼若忍者,則有貪乃至染著生;若如是見不忍者,則離貪乃至不染著生。彼多聞圣弟子所學言:我若作如是見、如是說,我一切忍,則為二者所責、所詰。何等二種?謂一切不忍,及一忍一不忍。則為此等所責,責故詰,詰故害。彼見責、見詰、見害故,則舍所見,余見則不復生。如是斷見,舍見,離見,余見不復相續(xù),不起,不生。彼多聞圣弟子作如是學:我若如是見、如是說,我一切不忍者,則有二責、二詰。何等為二?謂我一切忍,及一忍一不忍。如是二責、二詰,乃至不相續(xù),不起,不生。彼多聞圣弟子作如是學:我若作如是見、如是說,一忍一不忍,則有二責、二詰。何等二?謂如是見、如是說,我一切忍,及一切不忍。如是二責,乃至不相續(xù),不起,不生。復次、火種!如是身色粗四大,圣弟子當觀無常,觀生滅,觀離欲,觀滅盡,觀舍。若圣弟子觀無常,觀滅,觀離欲,觀滅盡,觀舍住者,于彼身身欲、身念、身愛、身染、身著永滅不住;鸱N!有三種受,謂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此三種受,何因?何集?何生?何轉?謂此三受,觸因,觸集,觸生,觸轉。彼彼觸集則受集,彼彼觸滅則受滅,寂靜,清涼,永盡。彼于此三受,覺苦,覺樂,覺不苦不樂,彼彼受若集、若滅、若味、若患、若出如實知,如實知已,即于彼受觀察無常,觀生滅,觀離欲,觀滅盡,觀舍。彼于身分齊受覺如實知,于命分齊受覺如實知。若彼身壞命終后,即于爾時,一切受永滅無余。彼作是念:樂受覺時,其身亦壞:苦受覺時,其身亦壞;不苦不樂受覺時,其身亦壞,悉為苦邊。于彼樂覺離系不系,于彼苦覺離系不系,于不苦不樂覺離系不系。于何離系?離于貪欲,瞋恚,愚癡,離于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我說斯等名為離苦」。當于爾時,尊者舍利弗受具足,始經半月。時尊者舍利弗,住于佛后,執(zhí)扇扇佛。時尊者舍利弗作是念:世尊嘆說于彼彼法斷欲,離欲,欲滅盡,欲舍。爾時、尊者舍利弗即于彼彼法,觀察無常,觀生滅,觀離欲,觀滅盡,觀舍,不起諸漏,心得解脫。
爾時、長爪外道出家,遠塵、離垢,得法眼凈。長爪外道出家,見法,得法,覺法,入法,度諸疑、惑,不由他度,入正法律,得無所畏。即從坐起,整衣服,為佛作禮,合掌白佛:「愿得于正法律出家、受具足,于佛法中修諸梵行」!佛告長爪外道出家:「汝得于正法律出家、受具足,成比丘分」。即得善來比丘出家。彼思惟所以,善男子剃除須發(fā),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乃至心善解脫,得阿羅漢。佛說是經已,尊者舍利弗,尊者長爪,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上一篇:雜阿含經選集 二十二、四諦
- 下一篇:雜阿含經選集 二十、空相應
- 佛法是要鏟除欲望破除我執(zhí)
- 體方法師:修行把握關把握關鍵,先明白因果的必然性!
- 修行不要怕犯錯,勇于去體會
-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講座
- 真正的法就在一切法的當下
- 正定跟四禪八定有何差異
- 修行把握關鍵,先明白因果的必然性!
-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講座(1)
-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講座(2)
-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講座(3)
-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講座(4)
-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講座(5)
-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講座(6)
- 身苦與心苦
- 雜阿含經選集 三十、安那般那
- 雜阿含經選集 十六、四食 一切有情皆以依食住
- 雜阿含經選集 六、佛云何說法、以何敎之
- 雜阿含經選集 前言
- 雜阿含經新譯
- 《中觀今論》講座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2
- 大般若經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一卷
- 心經的人生智慧—《心經》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6
- 心經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5
- 心經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